77
1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R L C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R L C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五章 正弦稳态电路.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五节 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七节 R 、 L 、 C 串联电路及复阻抗 第八节 R 、 L 、 C 并联电路及复导纳 第九节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 第十节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十一节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第十二节 电路的谐振. u(t). i(t).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第五节 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七节 R、L、C串联电路及复阻抗第八节 R、L、C并联电路及复导纳第九节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第十节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十一节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第十二节 电路的谐振

第五章 正弦稳态电路

Page 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

5-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正弦稳态电路: 激励为正弦量,且加入激励的时间为 t=-时的电路。

正弦量: 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流或电压或功率等。

u(t)

t0

i(t)

t0

Page 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

一、正弦量的时域表示

2、函数表示: u(t)=Umcos(t+u)

i(t)=Imcos(t +i) (瞬时值)

(三要素)

1、波形表示:

其中:

Um 、 Im 最大值

角频率

i 、 u 初相位

=2f=2/T

u(t)

t0

tT

Um

-Um

2

i(t)

0 2

Im

-Im

t

Page 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 =0 同相 =±90º 正交 =±180º 反相

相位差: = u- i

u(t)=Umcos(t+u)

i(t)=Imcos(t+i)

<0 滞后 >0 超前

3 、相位差

Page 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

4 、有效值:周期信号一个周期内的方均根值。

对于正弦量:

T

dttuT

U0

2 )(1

T

dttiT

I0

2 )(1

mm II

I 707.02

电流:电压:

物理意义: 在一个周期内与其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量。

i(t)=Imcos(t+i)

u(t)=Umcos(t+) mm U

UU 707.0

2

Page 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

5-2 、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

1、正弦稳态电路特点: 若所有激励为频率相同的正弦量,则线性电路响

应为同频率的正弦量。

相量为一个复数,它可表示为极坐标形式,也可表示为直角坐标形式。

2、正弦量相量表示:

i(t)=Imcos(t+i)

u(t)=Umcos(t+u)iII

uUU

Page 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

3 、相量图 : 在一个复平面表示相量的图。

i(t)=Imcos(t+i) iII

u(t)=Umcos(t+u) uUU

I

U

+j

+10

复平面表示的相量意义

Re[Ůme jt]=Umcos(t+u)

Ime[Ůme jt]

=Umsin(t+u)

Page 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8

4 、相量法:以相量表示正弦量对正弦稳态电路进行分析的方法。

例 1:写出下列正弦量的相量形式:

)1.53cos(25)(1 tti

)9.36cos(210)(2 tti

例 2:写出下列正弦量的时域形式:431 jU

682 jU

1.5351I

9.36102I43 j 68 j

解:

)9.126cos(25)(1 ttu )9.36cos(210)(2 ttu

Page 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9

5-3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一、时域分析:

)cos(2 itIR

∴ U=IR

u=i

)cos(2)( itIti

)cos(2 utU

(波形)

)()( tRitu

iII

uUU

iRI

IRU

( 相量图 )

二、频域分析

+j

+10

Page 1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0

三、功率

)cos(2)( itIti

)()()( titutp

T

dttpT

P0

)(1

1 )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 :

UI

)2cos( tUIUI

)(2

2 WR

URI

)cos(2)( utUtu

)cos(2)cos(2)( tItUtp

p(t)

t0

2UI

UI

Page 1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1

5-4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 、定义:韦安特性为 -i 平面一条过原点直线的二端元件。 L

2 、特性:1 ) (t)=Li(t) ;2) WAR 为 -i 平面过原点的一条直线;3) VAR:

4) 无源元件

5) 储能元件

6)动态元件

7)记忆元件dttdi

Ltu)(

)(

Page 1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2

一、时域分析:

iII

)sin(2 itLI

∴ U= L I

)cos(2)( itIti

)cos(2 utU

)90cos(2 itLI

L

u=i+90º

( 波形 )

LX L ( 感抗 )IXU L

二、频域分析

uUU

)90( iLI

iLIj

IjXILjU L

LjjX L ( 复感抗 )

( 相量图 )

+j

+10

dt

tdiLtu

)()(

Page 1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3

三、功率

)cos(2)( itIti

)()()( titutp

T

dttpT

P0

)(1

1 )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 : 0

)cos(2)( utUtu

)cos(2)cos(2)( iu tItUtp

UI

)902cos( tUI

p(t)

t0

3 )无功功率 : UIQ

意义 :反映电感元件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 .

)(2

2 VarX

UIX

LL

Page 1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4

四、实际电感模型

例:如图所示实际电感模型中的R=10, L=50mH ,通过的电流为:

6080 j

Atti )9.36314cos(210)(

求电压 uR(t),uL(t) 和 u(t) 。

解:

9.3610I RIUR

9.36100

ILjIjXU LL 9.126157

LR UUU 4.941.186

Vttu )4.94cos(21.186)(

55.12527.94 j

55.18527.14 j

VttuR )9.36cos(2100)( VttuL )9.126cos(2157)(

Page 1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5

5-5 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一、线性电容元件:

1、定义:库伏特性为 q-u 平面一条过原点直线的二端元件。

2 、特性:1 ) q(t)=Cu(t) ;2) 库伏特性为 q-u 平面过原点的一条直线;3) VAR:

4) 无源元件

5)储能元件

6)动态元件

7)记忆元件dt

tduCti

)()(

Page 1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6

二、时域分析:

dt

tduCti

)()(

)sin(2 utCU

∴ I=UC

)cos(2)(u

tItu

)cos(2 itI

)90cos(2 utCU

i=u+90º ( 波形 )三、频域分析

iII

uUU

90uCU

( 相量图 )

uCUj

UjBUCjI C CBC

( 容纳 )

IjXICj

1U C

CXC

1

( 容抗 )

+j

+10

Page 1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7

四、功率

)cos(2)( itIti

)()()( titutp

T

dttpT

P0

)(1

1 )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 : 0

)cos(2)( utUtu

)cos(2)cos(2)( iu tItUtp

UI

)902cos( tUI

p(t)

t0

3 )无功功率 : UIQ

意义 :反映电容元件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 .

)(2

2 VarX

UIX

CC

Page 1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8

五、应用举例

例 1 :已知:图示电路中电压有效值UR=6V,UL=18V, UC=10V。求 U=?

解:

0II设 (参考相量)

06UR

9018UL

9010UC

CLR UUUU

10186 jj

86 j

V 1.5310

VU 10

( 相量图 )

+j

+10 UR

UL

UC

Page 1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9

例 2 :已知: 图示电路中电流表 A1、 A2 读数均为 10A 。求电流表 A的读数。

解:

0UU设

9010I1

9010I2

21 III

0

所以,电流表 A的读数为零。

1I

2I

说明:

( 1)参考相量选择:一般串联电路可选电流、并联电路可选电压作为参考相量;

( 2)有效值不满足 KCL 、 KVL 。

Page 2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0

5-6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一、 KCL :

0)(1

tikn

k

0)cos(21

ikk

n

ktI

01

k

n

kI

时域 :

频域 :

对于任一集中参数电路,在任一时刻,流出(或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代数和等于零。

以相量表示正弦量,有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对于任一节点,流出(或流入)该节点的电流相量代数和等于零。

Page 2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1

二、 KVL :时域 :

0)(1

tuk

m

k0)cos(2

1

ukk

m

ktU

频域 :0

1

k

m

kU

对于任一集中参数电路,在任一时刻,对任一回路,按一定绕行方向,其电压降的代数和等于零。

以相量表示正弦量,有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按一定绕行方向,其电压降相量的代数和等于零。

Page 2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2

求:

例 1: )1.53cos(25)(1 tti )9.36cos(210)(2 tti

解:

)()()( 21 tititi )(1 ti

)(2 ti

)(ti

1.5351I 43 j

9.36102I 68 j

21

III 211 j 3.1018.11

)3.10cos(218.11)( tti

正弦量以相量表示,有

Page 2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3

例 2 图示电路,已知:

解:

)30cos(26)(1 ttu

)60cos(24)(2 ttu

)(3 tu求

+ u1(t) -

u3(t)

-

u2(t)

+

3061U

6042U

213 UUU )45.32()319.5( jj

45.019.3 j 03.822.3

)03.8cos(222.3)(3 ttu

正弦量以相量表示,有

Page 2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4

5-7 R 、 L、 C串联电路及复阻抗一、复阻抗: )()

1( CL XXjR

CLjRZ

jXRZ

XXXC

L CL

1令:

ZZ

其中: R :电阻 X :电抗

Z : 复阻抗

|Z|— 阻抗模 Z— 阻抗角

IZU

22 XRZ R

XZ arctan

R

XZ

Z

阻抗三角形

Page 2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5

讨论:

1 、复阻抗 Z取决于电路结构、元件参数和电路工作频率;

2、 Z反映电路的固有特性: Z=R+jX

X=0 Z=R Z=0 电阻性

X>0 XL>XC Z>0 电感性

X<0 XL<XC Z<0 电容性

3、 Z的物理意义:

)1

(C

LjRZ

jXRZ

I

UZ iuZ

4 、 Z为复数,描述电路的频域模型,但不是相量。

Page 2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6

举例:图示电路中已知 R=15,L=12mH,C=

5F,

解:

Z

UI

VRIUR

13.5360

VILjU L

87.36240

VU

0100

Vttu )5000cos(2100)(

.,,,, 和相量图求

CLR UUUIZ

60jLj 401

jC

j

CjLjRZ

1 1.5325

A 13.534

VIC

jUC

13.1431601

I

RU

LU

CU

U

60j

40j

15

Page 2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7

其中: G:电导 B :电纳

Y : 复导纳

|Y|—导纳模 Y—导纳角

5-8 、 R 、 L、 C并联电路及复导

纳令:

jBGY Z

Y1

(复导纳)

YY

Z

UI

)1

(L

CjGY

例: )( LC BBjG

22 BGY G

BY arctan

G

B

Y

Y

导纳三角形:

Page 2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8

讨论:

1 、复导纳取决于电路结构、元件参数和电路工作频率;

2、 Y反映电路的固有特性: Y=G+jB

B=0 Y=G Y=0 电阻性

B>0 BL<BC Y>0 电容性

B<0 BL>BC Y<0 电感性

3、 Y的物理意义: U

IY uiY

4 、 Y为复数,描述电路的频域模型,但不是相量。

)1

(L

CjGY

jBGY

Page 2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9

5-9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

1 、已知复阻抗 jXRZ

jBG

则 :

其中:

I

UZ

U

IY

Y

1

Z

1

2222

1

XR

Xj

XR

R

jXRY

22 XR

RG

22 XR

XB

2 、已知复导纳

意义:

jBGY

jXR

则 :

其中:

2222

1

BG

Bj

BG

G

jBGZ

22 BG

GR

22 BG

BX

Page 3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0

例 1: 已知 R=6, X=8, f=50Hz. 求 G=? B=? 并求串联和并联结构的元件参数分别为多少?

解: 86 jZ 13.5310

ZY

1 13.531.0

08.006.0 j

jBGY

SG 06.0 SB 08.0

67.161

GR

mHL 8.39

6R mHL 48.25

R’ L’

R

L

Page 3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1

解:

例 2: 图示二端网络,已知:

求频域 Z 、 Y 及其等效元件参数。

Vttu )3010cos(22)( 4

mAtti )6010cos(2100)( 4

VU

302 mAI

60100

I

UZ 3020 )(1032.17 j

32.17R

FC 10

U

IY 3005.0

)(025.00433.0 Sj

1.231

GR

FB

C

5.2

Page 3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2

5-10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基本分析思路: 1) 从时域电路模型转化为频域模型 :

正弦电流、电压用相量表示; 无源支路用复阻抗表示。 2 )选择适当的电路分析方法: 等效变换法(阻抗等效变换、电源等效变换) 网孔

法、节点法、应用电路定理分析法等; 3 )频域求解(复数运算)得到相量解;

4 )频域解转化为时域解。

Page 3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3

解:

例 1:图示电路。已知

Vttu )5000cos(2210)(

求 i1 (t) 、 i2 (t) 和 i (t) 以及对应 相量的相量图。

i2 (t)i1 (t)20F

U

I

20j10j

2

I1

I

İA

İB

0210)2015()2023( BA IjIj

0)1025()2015(

BA IjIj

0210U

20jLj

101

jC

j AI A

5.810

AIII BA

3.5826.51

AII A

5.810

AII B

83.3929.92

AI B

83.3929.9

Atti )5.85000cos(210)(

Page 3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4

例 2 :图示电路。已知 Vttu )10cos(260)( 4

分别求 R=75、 25 时负载电流 i(t) 。

解:移去待求支路的频域电路模型如右。

1/3F

1/3F

VU oc

452

3075oZ

当 R=75时 AI

452

2.0

Atti )4510cos(2.0)( 4

当 R=25 时

Atti )4510cos(3.0)( 4

AI

452

3.0

对应等效频域电路模型如右。

Page 3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5

例 3 :图示电路, 求电流 İ 。 解:节点电位法

50 0

1

2

3

I0502 21

I22

1

2

3321

Ij 32 )4

1

2

1(

2

1

31

539.21308.121 j

847.33231.92 j

11

50 121

I

A 75.2961.18

Page 3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6

* 图示电路, 求电流 İ 。 解:网孔电流法

50 0 İ2 İ3

İ1023 321

III

UII 0502 21

UIjI 31 )42(2

III 232

AI

75.2961.18

1

II

Page 3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7

例 4 :图示电路。已知 U=100V , R=20, R1=6.5 。

当调 C 使得 Ucd 达到最小值,此时 Ucd =30V Rac =4时。求 Z= ?

解:

0100U设

)(155.3 jZ

R1

UR

RU ac

ac

U

ZR

RU ad

1

1

acadcd UUU

UR

R

ZR

R ac )(1

1

调 c 点时, Rac 变,若 Ucd 最小,则

0100)20

4

5.6

5.6(

Z30j

Page 3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8

* 图示电路。已知 U=100V , R=20, R1=6.5 。

AR

UI R

05

当调 C 使得 Ucd 达到最小值,此时 Ucd =30V Rac =4时。求 Z= ?

U

I

a b

d

c

e

+j

0

0100U设

)(155.3 jZ

VU ac 20 AI 55.55.6

1.36

VU eb 1.83

若 Z=Ro-jxo 为容性负载, I 超前U 。其余相量如图示。

R1IR

解:

若调 c 点时,使 Ucd 最小,则有

cdU

acU

accd UU VU cd 30 VU ad 1.36

abeadc

ebcd

ad

U

U

U

U

VU ae 4.55

51.31RI

UR ae

o 15I

Ux ebo

)(155.3 jZ同理

dbU

adU

Page 3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9

例 5 : 图所示电路。用相量法证明当从 0 到变化时, U

2=U1 , 2 从 180+1 到 1 变化。

1U

2U

证明:

112 1

1

1U

CjR

CjU

CjR

RU

11

1

U

CjR

CjR

11

1U

CRj

CRj

)arctan2180(12 CRUU

222111 ,

UUUU设

)arctan2180( 11 CRU

Page 4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0

* 图示电路。用相量法证明当从 0 到变化时, U2=U1 , 2 从 180+1 到 1 变化。

1U

2Ua

b

c

d

1U

2U

I证明:

011 UU设

则有相量图如下:

可见,当在( 0 ,)变化时, d 、 b 点的轨迹为一个圆, bd 为其直径,且 Ubd= U2 = U1 。

即:当从 0 到变化时, U2=U1 , 2 从 180到 0变化。

Page 4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1

练习 1 :图示电路。已知 U=100V ,

求 Z= ?,3100,3100 cc XVU

,60Z

解: AX

UI

C

c 1

01设I

)(感性jXRZ

01)3100( jXRjU )3100( XjR

222 )3100(100 XR

732.160 tgR

X

50

100R

6.86

2.173X

6.8650

2.173100

j

jZ

3100j

Page 4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2

练习 2 : 右图所示电路。改变 R ,要求电流 I

不变。求 L 、 C 、应满足何种关系?

解: 当 R=0 时:

UL

CjI )1

(

UCjI 当 R= 时:

依题意,有C

LC

1

CL

C

1

(无解)

CCL

1

LC2

1

Page 4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3

练习 3 :图示电路。 U=380V , f=50Hz 。改变 C=80.95F ,电流表 A 读数最小为 2 . 59A 。求电流表 A1 和 A2 读数。

解:

0380U设 则有相量图:

U

1

I

1

I

2

I2

I

若改变 C则 I2 变化,当 I2 = I1 sin1 时 I最小。

1

此时有

I2

222

1 III

sfCUI 22 且

A61.9

22

21 III A952.9

Page 4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4

5-11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一、无源单口网络功率

1 )瞬时功率 :

)()()( titutp

)cos(2)cos(2)( iu tItUtp

)2cos()cos( iuiu tUIUI

)2cos(cos iutUIUI

(恒定分量) (正弦分量: 2)

Page 4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5

说明:

)(cos)(1

0WUIdttp

TP

T

2 )平均功率 :

1) P = UI cos UI ;

2) cos 称作功率因数;

3) —功率因数角

4) P = P1 + P2 + P3……. ;

5) P =I12R1 + I2

2 R2 + I32R3…….

( 无源单口网络 : = Z):

Page 4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6

说明:

4 )视在功率:

定义:

3 )无功功率 : )(sin VarUIQ

1) Q > 0 ( 感性); Q < 0 ( 容性) :2) Q = Q1 + Q2 + Q3…….:

3) Q = I12X1 + I2

2 X2 + I32X3…….;

4) 反映网络与电源能量交换最大速率。

)(VAUIS 计算:

1 ) S=UI

2)22 QPS

注意: S S1 + S2 + S3…….

Page 4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7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 :

)(sin VarUIQ )(cos WUIP

22 QP )(VAUIS

cosS

tg

Q

sinSPtg

功率三角形

例 1 : 图示电路, u=707cos10t(V) , i=1.41cos(t-53.1)(A) 。求 P 、 Q 、 S 。

解: UIS )(500 VA

cosSP )(300 W

sinSQ )(400Var

Page 4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8

例 2 :图示电路,已知f=50Hz,求 P、 Q、 S、cos。

S=UI=500VA

=53.1 cos=0.6

P=Scos=300W

Q=Ssin=400Var

VU

307.70

-j10

İ1 İ2

İ

VU

307.70

解:Z

UI

1.2307.7

1.2307.71I

12007.72I

S=UI=316VA =-18.43 cos=0.9487

P=Scos=300W

Q=Ssin=-100Var

21

III

43.4847.4

İ

Page 4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9

说明:并入电容后现象与结果 结果:1) P不变条件下: 对输电线要求降低,输电效率提高;

电源容量要求降低。2) S不变条件下: 电路负载能力增大

现象 :

1) 总电流 I减小 ;2) 功率因数角减小 ;3) 功率因数 cos 增

大 ;4) 有功功率 P不变 ;5) 视在功率 S 减小。注意:

1 )一般不要求提高到 1 ;

2 ) 并联电容要适当,才可提高。 )( 212

tgtg

U

PC

Page 5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0

二、有源单口网络功率

注意:功率因数角不等于网络的除源阻抗角。

)()()( titutp

Ziu

N)(cos WUIP

)(sin VarUIQ

)(VAUIS

Page 5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1

三、复功率(功率与相量之间的关系)

IUS

)( iuUI

2 、物理意义:

为 İ 的共轭相量。即若

I iII

S

1 、定义:

其中:

iII

iuIUIUS

∴ jQPjSSS

sincos

Page 5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2

3 、计算: 222 jXIRIZIIUS

注意:

2 )

1)

3 )

21 SSS

1 、复功率从频域反映了各功率关系;2、 P = P1 + P2 + P3……. Q = Q1 + Q2 + Q3…….

但 S S1 + S2 + S3…….

jQPS

无任何物理意义。、

IU3

Page 5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3

例: 已知 Is=10A , =103rad/s ,求各无源支路吸收的复功率和电流源发出的复功率。

İ1 İ2

İs

解: 设 Iés=100A ,则

0101015

1551

j

jI

46.831.2 j

12

III s 46.831.12 j

11 IUS 1923769 j

33471116 j

22 IUS

ss IUS 14241884 j

11 IZU

27.10577.8

5.3494.14

07.37177.236

Page 5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4

5-12 谐振电路 谐振现象 : 含有 RLC 的无源单口网络在正弦激励作用下 ,

对于某些频率出现端口电压、电流同相位。

X = XL - XC

=0

谐振分类:

1 、串联谐振

2 、并联谐振

3 、串并谐振

4 、耦合谐振 }

}谐振条件:

或 :

B= BC - BL

=0Z=R+jX 或 Y=G+jB

Page 5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5

1 串联谐振 一、谐振条件与谐振频率:

谐振条件:

谐振频率:

CL XXX 0

1

CL

LC

1 0

LCf

21

0 谐振产生方法:

1 )信号源给定,改变电路参数;

2 )电路给定,改变信号源频率。

Page 5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6

R

CL /

R

C0

1

二、谐振参数:

1 、谐振阻抗:谐振时电路的输入阻抗 Z0

串联谐振电路: Z0=R

3 、品质因数:

0ZQ

2 、特征阻抗:谐振时的感抗或容抗。

串联谐振电路:

R

L0

C

L

CL

00

1

Page 5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7

三、串联谐振特性

1 )阻抗最小: Z0=R

2) u-i = 0

3) cos =1

4) 电流达到最大值:

Im=U/R

5) L 、 C 端出现过电压 :

UL=UC=QU

6) 相量图(电流与电压同相位)

İ

Page 5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8

例 1 : 图示谐振电路中, L=300H , R=10, Us=100 V,

f=540kHz 。 求电容 C 、品质因数 Q 、电压 U2 。

解:LC

o

1

LC

o2

1

pF292

R

LQ 0 8.106

UL=UC=QU =10.68mV U2=nUL=100.68mV

Page 5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9

四、频率特性:

1 、阻抗频率特性:

其中:

CXC

1

CL XXX jXRZ

22 XRZ

LX L LXCX

X

Z

电路各个物理量随激励信号频率变化的特性。

Page 6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0

2 、导纳频率特性:

3 、电流频率特性

其中:

ZY

1

ZY

YUI

Y

Y

I

Page 6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1

4 、电压频率特性:

5 、相对频率特性: (通用频率特性、 归一化频率特性)

LIUL

CIUC

1

RIUR 0RI

LU

RU

CU

1

1

20

0

20 )(1

1

Q

I

I

Page 6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2

6 、 Q 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7 、选择性: 选择有用信号、 抑制

无用信号的能力。200Q

50Q

20

0

20 )(1

1

Q

I

I

100Q1

1

0ZQ

R

CL /

8 、通频带: 2

1

Q0

0

2

0

1

12

Q

ff 0或

Page 6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3

例 1: 图示谐振电路 , 已知 Us=1.0V , 求 f0 、 Q 、 f 、 U

L0 、 I0 。

250pF

10

160H

解解 ::LC

f2

10 kHz796

R

CLQ

/ 80

Q

ff 0 kHz95.9

R

UI so A1.0 sLo QUU V80

Page 6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4

例例 2: 2: 图图 22 所示谐振电路所示谐振电路 , , 已知已知 Q =50Q =50 , , UUs1s1=1mV , f=1mV , f11=540kH=540kH

zz ; ; UUs2s2=1mV , f=1mV , f22 =600kHz . =600kHz . 求求 UUcc 。。

解:R

310H

280pF

LCf

21

0 kHz540

可见,可见, ff11= f= foo 电路对电路对 540kHz540kHz 谐振谐振

11 sC QUU mV50

Lf

UI Lo

0

11 2 A5.47

A48.4电路对电路对 600kHz600kHz处于失谐:处于失谐:20

0

2

0

)(1ff

ff

Q

II

CfIUC

22 2

1

mV25.4

+

uc

-

Page 6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5

2 、并联谐振一、谐振条件与谐振频率

谐振条件:

谐振频率:

01

LC

LC

1

0

LCf

21

0

电路模型 ( a) : YUI s

)1

(1

LCj

RY

谐振阻抗: RZ 0

特征阻抗:C

L

Page 6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6

电路模型 ( b) :

谐振条件:

谐振频率:

或LC

o

1

0

LCf

21

0

YUI s

LjrCjY

1

22 )( Lr

LjrCj

0)( 22

Lr

LC

2)(1

L

r

LC

附近变化,故在很高, oorL ,实际工程中,0

谐振阻抗:r

CLZ

/0

C

L特征阻抗:

Page 6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7

二、并联谐振特性

(电流与电压同相位)

2) u-i = 0

3) cos =1

4) 电压达到最大值:

U = Is Z0

5) L 、 C 中出现过电流 :

IL IC=Q Is

6) 相量图

1 )导纳最小:CL

rY

/0

Page 6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8

三、电路等效变换:

(a)

品质因数:

r

CLZ

/0

r

CLR

/

CL

RQ

/

r

CLQ

/

(b)

等效参数:

谐振阻抗:

Page 6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9

四、频率特性:

1 、阻抗频率特性:

20

0

20

)(1

1

QZ

Z

1

1

CjLjr

CjLjr

Z

1)(

1)(

)1

(C

Ljr

CL

Page 7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0

2 、电压频率特性:

五、 Q 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Q增大,特性曲线尖锐;

Q减小,特性曲线平坦。

20

0

2 )(1

Q

IZZIU o

20

0

20

)(1

1

QU

U

1

1

0U

U

2

1

100Q200Q

50Q

Page 7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1

可见: 选择性与 Q成正比;

通频带与 Q 成反比。且:

Ri

Ri :称为展宽电阻iR

ZQ

Q0

0

1

六、并联电阻 Ri 的影响:Q

0

LC

10

12

iR

ZZ

Z0

0

1

Q0

品质因数、谐振阻抗下降;通频带增宽。

CL /

Page 7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2

例 1: 图示谐振电路 , 已知 Us=12V , 求 f0 、、 Q 、 f 、 U 、

Z0 。

9

60k 90pF 54H 10pF

60k

+

-

U

解解 ::LC

f2

10

MHz17.2

C

L 735

r

CLR

/ k60

oZQ 30k

kZ 200

21.27

Q

ff 0 kHz8.79

soIZU V4 20k100pF

Page 7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3

例 2: 图示谐振电路 , 已知 Is=1mA , Ri=40k , L=100

H, C=100pF, r=25 。 1 )求谐振回路 0 、、 Q 、 Z0 、 ;

2 )求整个电路 0 、、 Qe 、 Z0e 、 e; 3 )求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U 。

RRii

1 )谐振回路:解解 :: sradLC

o /101 7

kC

L1 40

/

r

CLQ

kr

CLZ 40

/0 )/(2500 sradk

Q

2 )整个回路: sradLC

o /101 7

i

oe

R

ZQ

Q

1

20

i

o

ooe

RZ

ZZ

1

k20

)1(i

oe R

Z)/(500 sradk

3 )各支路电流:VIZU soe 20

mAZ

UI

oo 5.0

mAR

UI

iRi

5.0

mAQIII oCL 20

Page 7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4

* 串、并联谐振

1

1

LC串

21

21

1

CCCC

L

求图示电路谐振频率:

)1

(1

)1

(1

12

12

CLj

Cj

CLj

Cj

Z

)]11

([

)1

(1

21

12

CCLj

CLj

Cj

(谐振频率)

1

1

LC并

)

1

21 CCL

(串

2

1

1 11

1

Cj

LjC

j

LjC

j

Z

2

1

1 11 C

j

CL

CL

j

串联谐振: Z=0 ( 短路 );并联谐振: Z= ( 开路 )

Page 7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5

求图示电路谐振频率:

CL1

1串

21

21

1

LLLL

C

串CL1

1并

CLL )(

1

21 并

串联谐振: Z=0 ( 短路 );并联谐振: Z= ( 开路 )

Page 7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6

本章小结 :1 、 正弦量的时域与频域表示;相位差、有效值

2 、 相量形式KCL 和 KVL

i(t)=Imcos(t+i) iII

01

k

n

kI 0

1

k

m

kU

3 、 正弦交流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伏安关系

4 、 复阻抗、复导纳及等效变换:Z

Y1

元件性质 电 阻 电 感 电 容时域关系 U=RI ; =0 U= L I ; =90° U=I/(C) =-90°

频域关系

IRU

IjXILjU L

IjXICj

1U C

Page 7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7

5 、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 从时域电路模型转化为频域模型 :

正弦电流、电压用相量表示; 无源支路用复阻抗表示。 2 )选择适当的电路分析方法: 等效变换法(阻抗等效变换、电源等效变换) 网孔

法、节点法、应用电路定理分析法等; 3 )频域求解(复数运算)得到相量解; 4 )频域解转化为时域解。

6、 正弦稳态电路功率: 1) p(t) 、 P 、 Q 、 S 、 cos; 功率因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