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第第第 西

第三章 西 周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三章 西 周. 西周始建于公元前 1046 年的武王灭商,终于公元前 771 年幽王为犬戎覆灭,共历 13 王 275 年,中间曾经过一段共和行政时期。在此之前,周人还曾经历 15 世的先祖时代。. 第一节 周王朝的建立. 一、周族的兴起 1. 周的始祖弃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姜嫄为 帝喾元妃 。” 周人的先祖 弃(后稷) — 不窋 — 鞠 — 公刘 — 庆节 — 皇仆 — 差弗 — 毁隃 — 公非 — 高圉 — 亚圉 — 公孙祖类 — 古公亶父(太王) — 季历(王季) — 文王昌 《 史记 · 周本纪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三章 西  周

第三章 西 周

Page 2: 第三章 西  周

西周始建于公元前 1046 年的武王灭商,终于公元前 771 年幽王为犬戎覆灭,共历 13

王 275 年,中间曾经过一段共和行政时期。在此之前,周人还曾经历 15 世的先祖时代。

Page 3: 第三章 西  周

第一节 周王朝的建立 一、周族的兴起 1. 周的始祖弃 “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姜

嫄为帝喾元妃。” 周人的先祖 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

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太王)—季历(王季)—文王昌 《史记 · 周本纪》

Page 4: 第三章 西  周

2. 公刘迁豳(一般认为在陕西旬邑) 3. 古公迁周原(陕西岐山) “ 始改国曰周” “ 后稷之孙,实维(为)大(太)王,居岐

之阳,实始翦商。” 《诗经 · 鲁颂 · 閟宫》

Page 5: 第三章 西  周

二、文王时期的发展

1. 文王的策略 一面继续向商称臣,一面在做灭商的准备。

2. 文王治岐的政策 “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

梁无禁,罪人不孥。” 《孟子 · 梁惠王下》 3. 文王称王

Page 6: 第三章 西  周

三、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

1 、孟津之誓 2 、牧野之战 3 、周公东征

Page 7: 第三章 西  周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西周的政治 1 .周初大分封 ( 1 )营建洛邑 ( 2 )第一次分封 主要是“先圣王”之后,

还封纣子武庚和三监。这类封国一般都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生活中作用不大。

Page 8: 第三章 西  周

( 3 )第二次分封 主要是“封建亲戚”和异姓功臣

卫国 封康叔于朝歌,“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

鲁国 封伯禽于奄国故地,“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

晋国 封叔虞于古唐国,“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齐国 封异姓功臣姜尚于薄姑故地,推行“简其礼,从其俗”的治国方针。

宋国 封商的旧贵族微子启于商丘。 燕国 封召公奭于蓟。

Page 9: 第三章 西  周

“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 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

十三人焉”。 《荀子 · 儒效》

Page 10: 第三章 西  周

( 4 )分封的目的和作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诸侯国拱卫王室,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纵)周王朝中央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分封、保护、征伐诸侯,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

(横)促进和加强了地方之间的联系,诸侯国之间,因为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

Page 11: 第三章 西  周

2.宗法制 ( 1 )宗法制的概念宗,从宀从示。宀表示房顶,示则指神主,就是设置神主的屋宇。因此,宗的本义,是指宗庙。所谓宗法,就是宗庙之法。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定宗族组织关系的社会制度,它所反映的实质上是现实社会的宗族组织关系。

Page 12: 第三章 西  周

( 2 )宗法制的内容 A 、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 ·隐公元年》 前者针对嫡子而言,后者则是针对众子而言。

Page 13: 第三章 西  周

B 、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

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 《礼记 · 大传》 “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 ·桓公二年》

Page 14: 第三章 西  周

C 、 宗法制的基本信条:尊祖、敬宗。因其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因此上下等级之间是靠血缘情感和道德加以固定和维系。

D 、 宗政合一的政权构成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宗统”和“君统”合一。

Page 15: 第三章 西  周

( 3 )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宗族内部区

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以此求得社会政治的稳定,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同时也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Page 16: 第三章 西  周

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已不再是方国联合体中的成员与首领,而是臣属与君主的关系。这种变化,正如王国维所说:“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殷周制度论》,《观堂林集》第二册,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Page 17: 第三章 西  周

二、西周的经济 1 、井田制 ① 土地所有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国也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② 井田制的含义 一是指土地的区划形式,二是指土地的经营方式。

③ 百亩而彻的贡税 《孟子 · 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Page 18: 第三章 西  周

2 、农业 西周铜制的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都超过商

代 耕作技术的改进,休耕制、耦耕。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

Page 19: 第三章 西  周

3 、手工业 ①“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和商贾都是由

官府拥有和管理。② 青铜器 ( 1 )地域分布广泛( 2 )数量

多,而且大多数都有铭文。( 3 )种类多,技术提高,用一模翻制数范。

Page 20: 第三章 西  周

4 、商业 ( 1 )市场及商品的扩大 ( 2 )货币除贝以外,出现了铜币。 ( 3 )民间贸易活动亦展开

Page 21: 第三章 西  周

三、西周的文化 1 、思想 ( 1 )敬天保民思想 天祖分离(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天命”可以转移,是西周宗教思想的创新。 “天惟时求民主”,只有敬天、保民、明德,才能维护其统治。

Page 22: 第三章 西  周

( 2 )五行说与阴阳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 ·洪范》 阴阳本来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西周初年,阴

阳观念发展成包含有辩证因素的阴阳说,集中体现在《周易》一书中。

Page 23: 第三章 西  周

2 、科学技术 3 、文字、诗歌 西周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也称“铭文”、“钟鼎文”)的主要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体上说,“风”是民间诗歌,言一国之事,代表地方。“雅”是宫廷乐歌,言天下之事,王政废兴。“颂”是宗庙乐歌,言王者盛德,以告于神明。《诗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Page 24: 第三章 西  周

第三节 西周的衰亡 一、西周中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2 、与周边各部矛盾的加剧 3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Page 25: 第三章 西  周

二、西周王朝的衰亡 1 、厉王荣典 2 、国人暴动 3 、共和行政 4 、宣王中兴 5 、幽王亡周

Page 26: 第三章 西  周
Page 27: 第三章 西  周
Page 28: 第三章 西  周
Page 29: 第三章 西  周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史记 ·吴太伯世家》

Page 30: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1: 第三章 西  周

诸侯 卿大夫 ┃━━━━ 别子为祖 士 嫡长子 ┃━━━━━━━庶子 嫡长子 ┃ 继别为宗(大宗) 嫡长子 ┃━━━ 庶子 继袮为小宗 嫡长子 ┃ 继祖为小宗 ┃ 继曾祖为小宗 ┃ 继高祖为小宗

Page 32: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3: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4: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5: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6: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7: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8: 第三章 西  周
Page 39: 第三章 西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