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國家父母權 ( parens patriae ). 國家可以做為人民仁慈的父母,並且負起照顧小孩及監督小孩發展的責任 國家可以享受相當大的自由來解決小孩的問題,尤其是那些被遺棄、剝削、貧窮的小孩。. 美國於 1825 年在紐約市成立第一個避難所 (house of refugee) ,其精神與國家父母原則十分相近,即透過國家的介入,以減少小孩問題的惡化。 美國第一個少年法庭於 1899 年在 Illinois 州設立,. 我國少年犯罪立法的發展較美國為晚, 1971 年才實施「少年事件處理法」,比美國晚了一百年。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比較

Page 2: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國家父母權( parens patriae ) 國家可以做為人民仁慈的父母,並且負起照顧小孩及監督小孩發展的責任國家可以享受相當大的自由來解決小孩的問題,尤其是那些被遺棄、剝削、貧窮的小孩。

Page 3: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美國於 1825 年在紐約市成立第一個避難所 (house of refugee) ,其精神與國家父母原則十分相近,即透過國家的介入,以減少小孩問題的惡化。美國第一個少年法庭於 1899 年在 Illinois 州設立,

Page 4: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我國少年犯罪立法的發展較美國為晚, 1971 年才實施「少年事件處理法」,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事實上,早年我國並無少年保護或少年改革運動,少年事件處理法之實施乃受到國際間保護少年,及對少年犯罪單獨立法之時勢所逼,並非國內自發性的產物。

Page 5: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儘管我國少年刑事司法體系在本質上具有現代保護處分之精神,但仍過份偏重於刑罰處分。

Page 6: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刑事司法體系四個階段:進入系統審前調查與起訴判決監禁與矯治

Page 7: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進入系統美國少年犯罪案件中,每 500 個被捕少年約稍多於 69% 移送少年法院;約 28% 被釋放;2%轉介福利機構; 1%轉介其他警察部門 我國民國九十三年為例,警察逮捕的少年犯罪人口數為 10,990 人,而各地方法院收結少年犯罪事件數為 9,587 件 警察對於不良少年的裁量方式時發現,法律因素仍是主導警察處理少年犯罪事件最主要的考慮。此外,有前科者、家庭破裂者、犯罪後態度、被害人堅持告訴的程度

Page 8: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審前留置或收容 美國警察如果發現少年之犯行係重刑暴力犯罪,可直接將其逮捕並留置於留置中心( detention center )。如果少年係觸犯較輕微之犯行,警察可將少年送到少年保護所( youth shelter) 。 我國警察沒有留置少年的權力,警察逮捕少年(或兒童)犯罪時,應於 24小時內將少年(或兒童)連同證據送少年法庭處理。在我國類似美國留置中心或少年保護所者為少年觀護所,具收容決定權者為少年法庭。

Page 9: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審前聽證在美國若未舉行聽證而決定審前留置,這將違反憲法。多數州規定警方逮捕少年後的兩個小時之內應予釋放,否則必須送到少年留置中心,或可留置少年的地方。之後,收案官立刻進行調查,並且應在 24小時或 48 小時之內完成,做成建議,提出留置的請求,並舉行聽證,通稱為 48 小時聽證。聽證時,收案官、心理師、家長、檢察官及法官等一起決定少年的處理方式。

Page 10: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我國少年法庭對於未滿 18歲少年及兒童犯罪者具有司法管轄權,包括觸犯殺人、強姦等重罪,地方法院並沒有審理少年犯罪的權力。再者,我國少年法庭對少年觸犯刑事案件的司法管轄權優於檢察官(先議權),可說對少年事件具有充分的主導權,此特色是美國所沒有的。此制度的優點是由具有少年輔導經驗的法官先行介入,避免對少年造成傷害,但其缺點是法官權力太大,容易造成濫權的弊端。

Page 11: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審前留置或收容 留置( detention ),指犯罪少年在等待審理( adjudication )、判決( disposition) 與執行判決時,被暫時性的留置在特定的處所,予以妥善照顧。 美國留置中心設立的背景有三:保護少年,將少年犯與成人犯分開留置;留置中心的設備與環境不同於拘留所,能提供各種的少年保護,尤其是問題少年(見 Frazier,1989 )。 我國少年觀護所與美國的留置中心性質相當。

Page 12: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審前調查與起訴 少年被留置後,法院的人,例如:觀護人、收案官( intake officer )、司法社區服務員( court related community service worker )等,便立刻進行調查,並決定是否釋放少年,我國觀護人沒有類似裁量的權力。 如認為少年犯行嚴重,則送至少年法庭進行訴訟,或經由非正式方式來處理,例如:收案官親自或送交法官予以教訓。讓少年知錯;延遲作收案的決定,讓少年知錯後繼續上學、就業或向被害人道歉;將少年轉向( diversion )至社區內之少年服務機構。 據美國少年司法國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Juvenile Justice )估計,少年犯罪案件四成( 1999 年為 42%)由收案官作非正式的處理。

Page 13: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我國,觀護人與美國收案官的角色相類似,但權限卻相當受限,且無裁量權。有關少年案件的調查與審理,法官扮演主導性的角色,觀護人在刑事體系中的地位明顯低於美國的收案官。

Page 14: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收案標準美國大多數州對收案的標準有不同的規定,最典型者為 Maryland少年服務部所訂的標準:犯行的嚴重程度;犯行對任何個人或社區的影響;與法院或警察接觸的次數、本質;少年的年齡與成熟程度;少年的態度;父母對該少年的態度及對該少年犯行責任的看法;學校上課情形;是否參與幫派;家庭與社區能提供少年照顧、對待及矯治的資源與能力。  

Page 15: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審理與判決 在美國一旦提出告訴,少年法庭必須舉行聽證( adjudication Hearing ),即少年法庭經由審判或法庭聽證達成決定的過程。 這些年來,轉向的觀念在美國大為興起,其目的在於以非正式的處置來替代正式的處置,使少年獲得正面生活經驗,進而使他們以合法的社會角色參與社會生活。

Page 16: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我國法官裁定轉向的情形並不普遍,以民92年為例,在總計 20,578 受理事件中,不付審理者計 5,000 件,佔 24 %。 各地方法院兒童少年保護事件審理終結情形,裁判不付保護處分的只有 1.8%,其餘交付保護處分者以告誡及保護管束共佔約 88% ;安置輔導則只有 1.68% 。

Page 17: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美國各州立法賦予少年法庭法官相當大的裁量權,允許他們可以彈性的、非正式的處理少年犯罪案件。少年法庭除可對少年判緩刑、監禁、賠償或罰款外,也可以命令少年離開父母或監護人,送交寄養家庭,亦可命令少年到一些特殊的處所,例如接受職業訓練、藥物治療等。美國少年法庭擁有如此高的裁量權,是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這精神乃建立在國家父母原則上。

Page 18: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少年法庭對少年犯的處理方式: 死刑。 1972 年之後,美國一半以上的州對重刑犯保留死刑的懲罰,這也包括惡性重大的不良少年。 美國大多數州對於死刑處罰有最低年齡的限制,例如加州為 18歲, Montana 州為 12歲,而 Florida 州則無限制,但實際上對於少年犯執行死刑者仍不多見,例如在 1970 年代只有 3 位少年被判死刑,但並未執行; 1980 年代有 63 位,卻只有執行3位,佔 52%。根據人權報告, 2004年處決了 48名死刑犯,另外還有 3,400名等待執行死刑的犯人,其中包括近 80名少年死刑犯。

Page 19: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為了保護少年,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七十五條規定,除犯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項殺直系血親尊親屬罪外,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事實上,我國少年法庭到目前尚未對少年作出任何死刑的裁定,這是較美國人道的地方。

Page 20: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美國對少年的司法只決定處罰的方式,作決定之後,如何輔導?輔導到何時?基本上,法庭是不過問的。我國對於少年事件從徒刑的期間、感化教育的期間,甚至生活輔導的次數( 3至 10次)及每次輔導的時間( 3小時),都做了詳盡規定。

Page 21: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緩刑( Probation) 。緩刑是一種社區處遇,在司法人員允許下,有條件的給予少年在社區行動的自由。保護管束會加上一些限制,諸如遵從所有的法律、正常的上學、定期向觀護人報到、不得離開社區及夜晚待在家裏等。此外,亦可藉由諮詢與輔導來矯治少年,使少年成為有用之人。如果保護管束不能達到目標,少年法庭可收回保護管束之許可,將少年送回機構性處遇。

Page 22: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我國許多少年法庭未建立有系統的保護管束服務,同時因觀護人的工作負荷量太大,致使保護管束形成只是消極的追蹤少年的行蹤,而非矯治。因而,將來如何提供謹慎的、個別化的服務,正是我國負責保護管束工作之觀護人所面臨的問題。

Page 23: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罰款與賠償美國有 32州允許賠償,有17州允許罰款作為法院的處置方式。我國法律亦允許法官對少年犯處以罰款的處分。賠償係法院要求犯罪人應對被害人或社區付錢或提供服務。此做法被學者批評,認為罰款與犯罪少年的矯治沒有關係,罰款,與少年刑事體系的目標並不一致。此外,法院如果試圖強制少年父母負擔罰款,又將涉及法院是否有權及於少年父母之問題。

Page 24: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監禁與矯治 美國犯罪少年可在許多機構中接受矯治,此特色是我國所缺乏的。一般而言,犯罪少年可分別在留置中心、訓練學校、診斷中心、庇護所、農場、夏令營、中途之家等地方接受監督、教育。這些少年有的因犯罪而被監禁、或因被虐待、或因被遺棄、或係自願送入的,但,其中以前者佔絕大多數,據統計約佔 76%

Page 25: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美國機構性處遇有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經營者,亦有私人經營者。我國刑事司法處遇中,並未納入私人機構。

Page 26: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目前美國少年矯治機構具有多種性質,例如:有紀律取向者;有強調正式的學校教育訓練者;有強調個人處遇模式,關心個人的變化與成長者;有夏令營模式者;有社區導向模式之處遇者。其矯治政策極富多樣化,探其原因,乃是社會大眾關心少年的成長環境,也較能容忍不良少年,因此各種策略大膽推出,卻少受批評。 紀律導向是我國少年矯治機構處遇的特色

Page 27: 中美少年刑事司法政策 比較

我國少年處遇機構收容人數過多,以民 93底在院人數為例,桃園少年輔育院 414人;彰化少年輔育院 503人;新竹誠正中學 295 人;高雄明陽中學 268 人;北、中、南三所少年觀護所共收容 181 人。美國機構性處遇之機構數在 1984年共有3,036 處,且處遇人數以 20人以下者佔絕大多數(有 2,017 處,佔 66%),處遇人數在 200 人以上者只有 7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