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1. 1. 第第 第第 2. 2. 第第 第第 1940 1940 第第第 第第第 5 5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 1 1941 1941 Beadle Beadle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2 2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3 3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1947 1947 Leaderberg Leaderberg J. J. E.coli E.coli Tatum Tatum E.L. E.L. 4 4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928 1928 Griffith Griffith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1944 1944 Avery Avery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DNA DNA 5 5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一节 导论 合适材料的选用 遗传学的发展 一、微生物遗传学 1. 概念 2. 发展 1940 年下列 5 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 1 ) 1941 年 Beadle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 2 ) 抗性突变 3 ) 细菌重组的发现: 1947 , Leaderberg , J. ( E.coli ) Tatum , E.L. 4 )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1928 : Griffith :肺炎双球菌转化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第一节 导论第一节 导论 合适材料的选用合适材料的选用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一、微生物遗传学一、微生物遗传学 1. 1. 概念概念 2. 2. 发展发展 19401940 年下列年下列 55 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 11 ) ) 19411941 年年 Beadle Beadle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 22 ) 抗性突变) 抗性突变 33 ) 细菌重组的发现:) 细菌重组的发现: 19471947 ,, LeaderbergLeaderberg ,, J. J. ( ( E.coli E.coli ) ) TatumTatum ,, E.L. E.L. 44 )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19281928 :: GriffithGriffith :肺炎双球菌转化:肺炎双球菌转化 19441944 :: AveryAvery :转化子是:转化子是 DNADNA 55 ) 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Page 2: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二、微生物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越性生物学特性单细胞生物,易受环境影响 N 世代为主容易培养、繁殖、代谢旺盛

优越性易诱发突变:营养缺陷,抗性基因功能基因突变杂交、转导、转化基因细微结构模型生物

Page 3: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是一类病毒一、噬菌体是一类病毒 病毒(病毒( VirusVirus ):超显微、无细胞、活细胞专 ):超显微、无细胞、活细胞专 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1.1. 特点:特点:

a.a. 个体小:通过个体小:通过 DavisDavis 滤器滤器b.b. 专性寄生:脱离活体无生命,无代谢专性寄生:脱离活体无生命,无代谢c.c. 无细胞:蛋白质+无细胞:蛋白质+ DNADNA (( RNARNA ))d.d. 繁殖方式简单繁殖方式简单

Page 4: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2. 分类:分类: 动物:球形、卵圆形动物:球形、卵圆形 寄主: 植物:杆状、丝状寄主: 植物:杆状、丝状 细菌:蝌蚪状细菌:蝌蚪状 双链双链 DNADNA:: λλ,, T2T2、、 44、、 66 单链单链 DNADNA:: ΦΦX X 类,动物病 类,动物病 毒、噬菌体毒、噬菌体 单链单链 RNARNA 双链双链 RNARNA

植物病毒、艾滋病毒植物病毒、艾滋病毒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

Page 5: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 TT4 4 噬菌体 噬菌体 爱滋病病毒 爱滋病病毒 RNA DNA DNA RNARNA DNA DNA RNA

Page 6: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二、噬菌体分类二、噬菌体分类

概念:概念:原指细菌为寄主,后来推广 原指细菌为寄主,后来推广 到真菌的病毒。到真菌的病毒。

1.1. 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 P2P2 、、 P4P4 、、 P6P6 、、 TT系系列列(( T1-T7T1-T7 ))

2. 2. 温和性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 λλ 和和 PP11

Page 7: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1. 1. 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

(( 11 )形态结构()形态结构( TT 偶列)偶列)

Page 8: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22 )) . . 繁殖和感染周期繁殖和感染周期(营养繁殖:噬菌体(营养繁殖:噬菌体 DNADNA 不整合;不整合; 150 150 噬菌体噬菌体 /Cell/Cell ))

吸附吸附

细菌裂解细菌裂解

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颗粒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颗粒

细菌染色体降解细菌染色体降解

蛋白质外壳包蛋白质外壳包装装 DNADNA 成 成 子代噬菌体颗子代噬菌体颗粒粒

Page 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 温和噬菌体 :

(( 11 )形态结构)形态结构

Page 10: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22 )繁殖和感染周期)繁殖和感染周期 :

吸附吸附 溶菌周期溶菌周期UV UV 诱导诱导

细菌裂解细菌裂解

溶源周期溶源周期

噬菌体噬菌体

(原噬菌体)(原噬菌体)

PP11噬菌体噬菌体

Page 1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几个相关的概念几个相关的概念

溶原性:噬菌体外壳蛋白的合成以及溶菌溶原性:噬菌体外壳蛋白的合成以及溶菌功能受到抑制。功能受到抑制。

溶原性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细菌。溶原性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细菌。

原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中的噬菌体原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中的噬菌体 DNADNA 分分子。无外壳;无侵染能力。子。无外壳;无侵染能力。

Page 12: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λ噬菌体 DNA的插入

attλ

Page 13: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三、噬菌体遗传的研究方法三、噬菌体遗传的研究方法

1.1. 获得突变株:处理营养期细菌或者游离噬菌体获得突变株:处理营养期细菌或者游离噬菌体 四类突变株:四类突变株: 11 ))寄主范围突变株(( host range mutanthost range mutant )) 22 ))噬菌斑(( plaque mutantplaque mutant )) 33 )温度敏感性:)温度敏感性: 野生型:野生型: 3737CC 、、 43 43 CC 均可繁殖均可繁殖 突变型:突变型: 4343tsts ::仅仅 37 37 CC 繁殖繁殖 44 )溶菌酶:)溶菌酶: ee ++ ee

Page 14: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11 )寄主范围突变株()寄主范围突变株( host range mutanthost range mutant ))

寄主范围:寄主范围: 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 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 某种噬菌体只能侵染某一种菌的个别菌系,某种噬菌体只能侵染某一种菌的个别菌系,

突变后寄主范围变宽或变窄。突变后寄主范围变宽或变窄。

T2 :h+ 噬菌体: 只侵染 只侵染 E.coli B 株株;

h 突变株: E.coli B & B/2

Page 15: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2 )噬菌斑突变株()噬菌斑突变株( plaque mutantplaque mutant ))

噬菌斑形状:噬菌斑的大小、边缘噬菌斑形状:噬菌斑的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清晰度、透明程度。度。

例如:例如: TT 噬菌体噬菌体 rrAA r r11

rr + + rr (( rapid lysisrapid lysis )) rB rrB r1313

( ( 噬菌斑小、边缘模糊) (速溶型,噬菌斑大、边缘清晰噬菌斑小、边缘模糊) (速溶型,噬菌斑大、边缘清晰 ) ) rC rrC r77

mm + + m m 小型(小型( minuteminute )) cc + + c c 透明(透明( clearclear )) tt + + t t 半透明(半透明( turbidturbid ))

Page 16: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 、杂交试验- 双重感染

Page 17: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1)

E.Coli BE.Coli B

E.Coli BE.Coli B ++ B/2B/2

二点测验

Page 18: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基因型 噬菌斑基因型 噬菌斑

1.1. hh++rr+ + 半透明、小半透明、小

2.2. hh--rr-- 透明、大透明、大• hh++rr-- 半透明、大半透明、大

1.1. hh--rr+ + 透明、小透明、小

重组值重组值

= = ×100% ×100%

重组型重组型

亲型亲型

1+21+2

1+2+3+41+2+3+4

Page 1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Page 20: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rb - rc

rb - h h 在中间

rc - h

Page 2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2 )三点测验

Page 22: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Page 23: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一、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二、遗传分析

1.转化( Transformation )2.接合( Conjunction )3.性导( Sexduction )4.转导( Transduction )

Page 24: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一、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

理化诱变:1. 生化突变: lac + lac -(乳糖) gal + gal - (半乳糖)2. 抗药性: str + str - (链霉素) azi + azi - (叠氮化物)(叠氮化物)3. 抗噬菌体: T2

s(+) T2r(-)

tonAs tonAr (T1)

4. 营养缺陷型: ade + ade -

Page 25: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试验方法:

Page 26: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细菌生活条件:基本培养基( Basal Medium ):

无机盐: SO42- 、 NO3

- 、 Ca2+ 、 Mg2+

糖 :葡萄糖、蔗糖 维生素:生物素、 Vbs

完全培养基: BM +全部营养物质选择培养基: BM +某一种(营养)物质

Page 27: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二、遗传分析

1. 转化( Transformation )( 1 )发现: 1928 , Griffith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 , Avery :转化子- DNA

转化是细菌基因重组的方法之一。

( 2 )概念: 细菌吸附游离态的双链 DNA ,将单链 DNA 分子吸

收进入细胞后,不经过复制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并发生遗传重组。

Page 28: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3 )转化 DNA (转化子)的特点: a. DNA 浓度与转化子数目的关系 饱和: 50/cell, 原因:在细菌的 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有固定 数量的 DNA 接受座位,故 一般细菌摄取的 DNA 分子 数小于 10 个。 b. DNA 片段大小: 不能太小: 肺炎双球菌转化: DNA 片断至少有 800 个碱基对; 枯草杆菌的转化: DNA 片断至少有 16000 个碱基对。 c. 双链吸附:单链 DNA 不被转化 d. 单链进入细菌。

DNA 浓度

转化子数

Page 2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4 )受体细胞的特点 a. 感受态: DNA 合成刚刚停止、蛋白质合成继续活跃,活跃合

成的蛋白质可使细菌细胞壁易于接受转化 DNA 。只有感受态的受体细胞才能摄取并转化外源 DNA ,而这种感受态也只能发生在细菌生长周期的某一时间范围内。

b. 感受态的本质: 部分原生质化: 10/cell

酶受体:

Page 30: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5 )转化过程:① .双链结合与单链穿入: 双链 DNA分子结合在接受座位上。可逆,可被 DNA酶降解,接受座位饱和性;

单链 DNA摄取,不可逆,不受 DNA 酶破坏。穿入后,由外切酶或 DNA 移位酶降解其中一条链。

② .联会: DNA 片段与细菌染色体部分联会。亲缘关系越远,联会越小、转化可能性越小。

③.整合 (重组 ):单链的转化 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地参入到受体 DNA中。

Page 3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6 )转化成功: 感受态、吸附、整合。

( 7 )转化与基因重组作图:

Page 32: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 、接合( Conjugation )( 1 )概念:

♂♂ ♀♀

(供体 donor ) (受体 receptor)

DNA

接触

Page 33: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2 )发现与证实:

a. 发现:发现:

J. Leaderberg & E.L. Tatum ( 1946 )

(营养缺陷型)

Page 34: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b. 证实 转化作用的排除: A (杀死)+ B 或者 A + B (杀死) Davis U 型管试验 DNase 处理

回复突变突变的排除: 单个基因回复突变频率= 10-6

两个基因同时回复突变的频率 = 10-6×10-6 = 10-12< 10-8

A B

可通过:生物大分子、噬菌体不能通过:细菌

Page 35: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3 ) F 因子:a. 发现1952 年: W. Hayes 试验证明: 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单向转移, 供体( donor )-♂

受体( receptor )-♀

1953 年: Hayes, Leaderberg & Cavalli: ♂有 F因子 ♀ 无 F因子

Page 36: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b. F 因子的遗传结构质粒:旧称附加体,是指 独立于细菌染色体的 可以独立、整合、环出、丢失 含有少量基因的 双链 DNA 环状分子

F 因子 ( 致育因子、性因子 ) :是一种感染性质粒,由于 F

因子存在与否决定是否接合,又称为致育因子。F 因子的遗传结构:图 7-12

根据 F 因子存在的方式, E.Coli 可以分为 4 种菌株

Page 37: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F+

HfrF+

整合

准确环出

配对、交换

准确环出

丢失

不准确环出

F’F-

携 带 1 个 基因~半 条 染 色体

Page 38: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c. 接合过程

i. F+×F - F++F+

ii. Hfr×F - Hfr+F -

复制:滚环模式

Page 3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d. 部分二倍体、交换与遗传重组

cb+

a+

c+b

a

单交换单交换

II

降解降解

Page 40: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4 ) . E.coli 染色体的遗传作图a.a. 中断杂交实验法:(中断杂交实验法:( Wollman & JacobWollman & Jacob ,, 19501950 ))

ab

d

hg f

c

e

1 2

3

c

d

efg

h

a

b

1 2

3c

d ef

gha

b

e

f

g

hab

c

d

3 2

1

gh

abc

d

ef

f

e

d

c b

a

h

g

F +

Hfr

I IIIII

Page 4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b

h

g

ae

f

g

h

d

c

e

f

横座标:接合时间(分钟)

纵座标:重组体中 Hfr 基因的频率。

I II III

Page 42: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根据上图,可以得到直线连锁图; Hfr 菌株足够多,可以获得整个 E.coli 染色体连锁图。例子:

O

thi thr pro lac pur gal his gly thi thr pro lac pur

O

OO

O

Page 43: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小结(作图步骤):( 1 )作直线连锁图,确定基因间距离及其染色体全长(分钟)。

( 2 )画圆,根据染色体全长标示刻度,按照基因间距离标示基因。

( 3 )标示 Hfr 起点、 终点、菌株 号。

HfrAB312

Page 44: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c.c. 重组作图法重组作图法:: 两基因转移时间间距小于两基因转移时间间距小于 22分钟分钟时,中断杂交法的图距不精确,应时,中断杂交法的图距不精确,应采用传统的重组作图法。采用传统的重组作图法。

例:紧密连锁二基例:紧密连锁二基因因 ::

lac-(lac-(乳糖不发酵乳糖不发酵 ))

ade-(ade-(腺嘌呤缺陷型腺嘌呤缺陷型 ))

Hfr lac+ade+(Strs)× F- lac-ade-(Strr)

完全培养基混合培养

基本培养基(无腺嘌呤、加 Str)

F-ade+ 菌落

F-ade+lac- ,则说明基因间发生交

F-ade+lac+ ,则说明未发生交换

加乳糖

Page 45: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基因间重组频率

两个位点间的时间约为 1分钟,大约相当于 20%的重组值。

Page 46: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3. 性导( Sexduction )

概念概念:接合以:接合以 F’因子为媒介为媒介将供体菌染色体将供体菌染色体 DNADNA 转移转移到受体细菌,形成部分二倍到受体细菌,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体的过程。

Page 47: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F’F’ 菌株的突出特点:菌株的突出特点:

⑴ ⑴ F’F’ 因子转移基因的比率极高,如同因子转移基因的比率极高,如同 FF++ 因子的转移比率;因子的转移比率; ⑵ ⑵ F’F’ 因子的自然整合率极高,但是整合不是随机的,需要因子的自然整合率极高,但是整合不是随机的,需要 经过配对整合到特定的座位上。 经过配对整合到特定的座位上。

Page 48: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应用:应用:

(( 11 )确定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上图)。)确定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上图)。

(( 22 )绘连锁遗传图:)绘连锁遗传图:

原理:原理: FF++ 不同的不同的 Hfr Hfr 不同的不同的 F’ F’ 距离近的基因容距离近的基因容易环易环

出到同一个出到同一个 F’F’ 因子上因子上“并发性导”“并发性导”详尽的连锁图详尽的连锁图 ..

方法:同 “并发转导”方法:同 “并发转导”

Page 4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4. 转导( Transduction )( 1 )概念:

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 DNA 导 入到受体细菌并发生遗传重组的过程。

1/1000

Page 50: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转导颗粒: 溶菌噬菌体末期,噬菌体装配过程中,外壳

蛋白识别一定长度的 DNA 分子,形成成熟的子代噬菌体时,把寄主细菌的 DNA 片段“错误”地组装到外壳蛋白中而形成。由于感染细菌的能力决定于噬菌体外壳蛋白,所以转导颗粒具有和正常噬菌体相同的侵染能力。

转导体: 转导颗粒将供体细菌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受

体细菌,重组后的受体细菌叫作转导体。

Page 5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2 )发现与证实: 黎德伯格( Leaderburg )与津德( Zinder )( 1951 )发现: 鼠伤寒沙门氏菌中转导现象: 将两个沙门氏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杂交:

phe- try- tyr- met+ his+ × phe+ try+ tyr+ met- his-

混合培养 phe+ try+ tyr+ met+ his+

基本培养基( 10 - 5 )

证实: a. 10 - 5 > 10 - 12 ( 10 - 6× 10 - 6 )排除回复突变。 b. 戴维斯 U 型管试验 (防止细胞直接接触 ) 也获得野生型重组 体。排除由于接合或性导 c. DNase 处理重组体。排除转化。

推测:某种过滤性因子( FA )可以穿过 DavisU 型管滤片。抗血清可

以抑制重组体出现。 P22 噬菌体。

Page 52: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3 )普遍性转导:

a. 概念 供体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部分都可以组装到转导颗粒

中,从而可以转移到受体细菌中。( P1 )

Page 53: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b. 并发性导( co-transduction )与细菌作图合转导(并发转导、共转导): 两个基因同时被包装到一个转导颗粒,从而一起

重组到受体细菌的染色体上。二因子作图: 供体 受体 合转导频率 a+ b+ a b 30% ab 近 a+ c+ a c 35% ac 近 a 在 bc 之

间 b+ c+ b c 3% bc 远三因子作图: 供体 受体 合转导频率 leu+ thr+ azi+ leu thr azi

Page 54: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实验 1 :

leu azi thr azi leu thr

实验 2 :

azi leu thr

实验 3 : 最大转导片段

Page 55: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根据合转导频率推导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

)(= 3 X-1Ldd -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 bp , kbp )

L -转导 DNA 的平均长度 ( bp , kbp )

X -两个基因合转导的频率

Page 56: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 4 )特殊性转导:温和性噬菌体进行的转导,只能 转导部分基因。

att

att

Page 57: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N

R

J

A

N R A J

NR

RA

JN

RA

J

JA

R

N

J

A

R

Nd gald gal

bio+bio+

I I 噬菌体噬菌体 DNADNA 特异特异性性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

II II 噬菌体噬菌体 DNADNA准确 准确

环出。环出。

III III 噬菌体噬菌体 DNADNA 不不准准

确环出确环出特殊性转特殊性转

导噬菌体的形成。导噬菌体的形成。

d gal / d gal / d biod bio

Page 58: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d gald gal + + E.coliE.coli

UV50% + + 50% d galgal

IV 高频转导( HFT )

N

RA

J

NR

J

N R A JN R A

Page 5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