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三章 认知过程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任何心理活动过程都以注意为开端,并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 。.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与编码.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编码,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注意的特点. ( 1 )指向性. ( 2 )集中性. ( 3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 1 )选择功能. ( 2 )保持功能. ( 3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三章 认知过程

Page 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任何心理活动过程都以注意为开端,并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

Page 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Page 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注意与编码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编码,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Page 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注意的特点

( 1)指向性

( 2)集中性

( 3)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Page 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Page 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注意的功能

( 1)选择功能

( 2)保持功能

(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Page 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Page 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Page 1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Page 1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 1 )刺激物的特点

① 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都会使人不由自主的加以注意。

Page 1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Page 1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②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他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Page 1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③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研究发现,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Page 1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④ 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事物较千篇一律、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Page 1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

绝对新异性

相对新异性

Page 1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2 、人本身的状态

人的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无意注意的方向。

Page 1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①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

Page 1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②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心境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反之,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也不容易引起注意。

Page 2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有意注意 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

的注意。心理学文献中也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

Page 2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维持有意注意依赖下列条件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2.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3.组织相应的操作活动。

4. 尽量排除环境中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

Page 2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Page 2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心理活动对有意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Page 2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四、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Page 2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

1 、知觉对象的特点

2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Page 2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Page 2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时间内的高效率。

Page 2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Page 2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对象和人的积极性都对注意稳定性产生影响

Page 3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Page 3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注意分配的最重要条件

1、同时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悉的,可以将注意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中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就会很困难

Page 3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

Page 3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2、引起注意专业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Page 3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五、注意的发展规律

(一)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Page 3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二节 感知觉

Page 3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感知觉的重要性

赫伯( Hebb)在 1954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

Page 3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 sensation )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age 3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五种代表性的感觉

视觉

味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Page 3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物的感受性也不相同。

Page 4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感受性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量。

Page 4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人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都有两种形式,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Page 4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阈限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Page 4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E=1/R 。其中 E 为绝对感受性, R 为绝对感觉阈限。

Page 4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Page 4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E . H . Weber , 1795—1878 )发现,能够被有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

IIK / IIK /

Page 4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感觉变化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为感受性的变化。

Page 4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1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Page 4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2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指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Page 4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3 .感觉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指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

Page 5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知觉 知觉( perception )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

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例如,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花园、那时汽车在行驶、人群在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Page 5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四、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是指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Page 5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

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Page 5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o o o oo o o o o o o oo o o o

由于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以上图形被感知为 4

Page 5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知觉的理解性 所谓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的特性。

Page 5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Page 5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Page 5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五、感知觉的发展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Page 5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三节 记忆

Page 5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Page 6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Page 6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

是记忆的最初阶段,是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前提。

Page 6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识记

无意识记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 有预定目,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Page 6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加快错误,不能再认或再认错误,就是遗忘。

Page 6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遗忘的进程

Page 6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跽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Page 6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遗忘的原因 ( 1 )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的结果。它比较符合

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但难以用实验证明。

Page 6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 2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记忆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Page 6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 3 )动机说认为遗忘是受到某种动机的作用所致。

Page 6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 4 )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Page 7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再认或回忆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把它回想起来。

Page 7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根据信息编码方式、贮存时间的不同,又可以把记忆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Page 7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1 .感觉记忆

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

Page 7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2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Page 7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3 .长时记忆

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能长时间地保存在记忆中,这称为长时记忆。

Page 7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四、记忆的发展

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Page 7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四节 思维

Page 7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一、思维的涵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主要特点。

Page 7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使人可以认识那些没有和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各种事物和事物的各种属性,也可以预见到事物的发展。

例如人不能直接感知电磁场的存在,但根据铁屑在电磁铁的周围的有规律分布,便可以间接的认识电磁场的存在。对天体的认识、对人的心理的认识也常常是借助有关媒介通过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而完成的。

Page 7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类型 1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内容,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Page 8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动作思维,也称感知动作思维或直觉行动思维,是凭借感知觉与实际操作为支柱的思维。

如半导体收音机不响了,中学生打开它的匣子,用电表检查,看看是否电池已经用完了,电池还有电,再检查线路是否接触不良,三极管是否出毛病了……最后找出了收音机不响的原因。

Page 8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心象进行的思维。所谓心象是当事物不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所浮现的该事物的形象。凭借着头脑中的形象思考着摆设的蓝图。这个任务的解决运用的就是形象思维。

文学家、艺术家经常用形象思考,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Page 8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抽象思维,指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亦称为语词逻辑思维。

Page 8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2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Page 8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聚合式思维,又称收敛思维、求同思维、复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答案、或一个有效观念的思维方式。

Page 8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发散式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去获得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

Page 8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3 .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Page 8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直觉思维,指一种没有经过严密推理与论述而径直地猜度问题关键的思维。

Page 88: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分析思维,指严格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以得出合理结论的思维。

Page 89: 第三章   认知过程

三、思维的一般规律

思维的一般规律

问题解决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Page 90: 第三章   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

1.问题表征

2.选择操作

3.实施操作

4.评价当前状态

Page 91: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知觉情境 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时,问题解决起来就越容易;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起来就越困难。

Page 92: 第三章   认知过程

BA

知觉情境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Page 93: 第三章   认知过程

2 .功能固着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物体普通的功能,而看不

到其他可能有的功能。这种在观念上限定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思维称功能固着。

Page 9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3 .定势作用 思维定势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准备状态。思维定势指的是一种习惯化的思维习惯。人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常常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思维定势。

Page 95: 第三章   认知过程

4 .原型启发 原型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只要发现了事物或现象与当前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

内在联系,就可以从原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Page 96: 第三章   认知过程

5 .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的提高,即对问题解决的迫切需要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但如果这种动机水平超过最佳状态而进入过分强烈的状态时,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阻碍对问题的顺利解决。

Page 97: 第三章   认知过程

四、思维的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