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1 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汇汇汇汇 汇汇汇汇汇汇汇汇汇汇汇

国家开发银行业务情况介绍 汇报材料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国家开发银行业务情况介绍 汇报材料.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 内容提要.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政策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国家开发性金融理论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5 个案例).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建国后,为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式管理 , 国内很多银行金融机构或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实质上正规的银行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它既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又具体从事存贷款业务,是集现金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为一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为一身的银行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1

国家开发银行业务情况介绍

汇报材料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

2

内容提要•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

政策•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国家开发性金融理论•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5 个案例)

3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 建国后,为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式管理 , 国内很多银行金融机构或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实质上正规的银行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它既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又具体从事存贷款业务,是集现金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为一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为一身的银行 。

4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1979 年 10 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

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 , 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后 , 我国正式开始了恢复、重构金融体系的工作。在此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其它领域的开展,财政在我国投融资体制中的作用相对弱化,国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金融体制,以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5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放

权让利改革的推行,部分经济剩余逐渐转移到家庭手中,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对金融服务产生了新的要求。为了改革原来以财政代替金融的体制,中国开始逐步恢复一些银行机构。从 1979 年到 1984 年,中国恢复和建立了几家国有独资银行,这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投资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并改革了中国银行体制,使其作为主要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但是,这些银行都属于专业银行,有自己特定的经营范围,彼此的信贷业务并不交叉。 1984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开始单独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6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1985 之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

的需求,中央政府开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当中包括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或区域性商业银行。同时,政府开始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允许各银行业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银行间出现了业务的交叉竞争,这初步奠定了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基础。

7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由于国有专业银行都不同程度的承担着政

策性贷款,而这些政策性负担使得专业银行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变得举步维艰。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1993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8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决定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转变为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维护金融秩序,不再对非金融机构办理业务。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及时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按照货币在全国范围流通和需要集中统一调节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为总行的派出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设置。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信贷银行,改组中国农业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发展商业性银行。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并根据需要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

9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为了落实中央第十四届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 1993 年 12 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10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背景• 为了实现政策性贷款同商业性贷款的分离,

1994 年,中国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承担原来由国家专业银行办理的政策性信贷业务。

• 可以说,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或者说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成立,是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金融改革的产物。

11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政策

• 在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之初,国务院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 94 ) 22号文件。文件规定: 

• 1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国家开发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由其安排投资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配置上负有宏观调控职责。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国家重点建设,投资项目不留资金缺口,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结构进行控制和调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逐步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责任机制,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政策• 2 、其资金来源和具体筹措办法主要是:• 一是国家开发银行注册资本为 500亿元人民币,分 4

年逐步到位。注册资本金从国家财政逐年划拨的经营性建设基金和经营基金回收资金(含原“拨改贷”)中安排。

•   二是国家预算安排的经营性建设基金。为了使国家重点建设资金有基本的保障,力争 3 年内把国家开发银行的经营性建设基金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   三是原“拨改贷”和经营性建设基金贷款回收的本息。•   四是国家开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国家开

发银行提出年度金融债券发行规模,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计委根据国家确定的信贷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审定。金融债券利率和认购比例,由中国人民银行征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的意见后确定,同时下达各金融机构。

•   。

13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政策

• 五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可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财政担保建设债券。

• 六是向国外筹集资金。需要国家开发银行配置一定规模国内资金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长期优惠贷款项目,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等对外窗口单位,将相应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按原贷款条件向国家开发银行统一转贷。根据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国家开发银行可以筹措国际商业贷款。经国家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可在国外发行债券。

• 七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信贷计划,统一安排国家开发银行的重点建设资金来源,并予以保证。国家开发银行出现头寸短缺时,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临时贷款

14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政策

• 3 、资金的运用和投向(信贷政策)• 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政策,国家开

发银行配置资金的对象是国家批准立项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主要包括: 1 、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项目; 2 、直接关系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中的重大项目; 3 、重大高新技术在经济领域应用的项目; 4 、跨地区的重大政策性项目; 5 、其他政策性项目。

• 国家开发银行承担和覆盖的政策性项目的具体行业和范围,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上述原则,并根据资金承受能力共同商定。

15

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资金来源及信贷政策

• 根据上述国家对开发银行的定位和资金的运用和投向的定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计委挖坑,开行种树”,在这种模式下,计委挖多大的坑,开行就种多大的树。加之开行支持的多是基本建设领域,长期以来被视为计划经济最核心部门,都是由国家定项目、给资金,很多人因此认为,开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资金相当于第二财政,是国家给的“免费午餐” , 不必偿还。从开发银行 1994 成立到 1998 年短短 5 年间,开发银行的贷款不良率就达到了将近 33% 。第二种模式是“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政策性银行。这也是陈元行长到开发银行以后提出的新思路。从此,开发银行开始了以开发性金融理论为指导的银行改革。

16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 1 、贷款体制。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体制实行的是评、审、贷相分离,民主审议、领导决策的体制。其流程如下图:

17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17国家开发银行评审管理局 Project Appraisal Administration

开发银行贷款评审审议总流程(限上项目)

项目开发与储备

评审计划

贷款评审

总行贷委会审议

总行行长审批

合同签订

贷款评审流程 贷款审议审批流程

贷款路演

风险判断

18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18国家开发银行评审管理局 Project Appraisal Administration

开发银行贷款评审审议总流程(限下项目)

项目开发与储备

评审计划

贷款评审

分行贷委会审议

分行行长审批

合同签订

贷款评审流程 贷款审议审批流程

独立委员会议审议

19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2 、开发、评审阶段的工作职责任务• 项目开发是指项目开发主体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结合地区、行业和企

业经济发展规划,捕捉企业客户发展信息,对客户及其潜在贷款需求提前介入、初步筛选和跟踪培育的过程。各项目开发单位根据开发工作进展情况,确定项目是否开发、推荐入库。

• ( 2 )评审部门根据项目性质、重要和复杂程度,以及客户沟通的需要,组织贷款评审工作。评审部门配备评审责任人、评审报告执笔人、复核人及其他评审人员。评审责任人负责组织、撰写报告、路演汇报等工作,对评审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评审部门一把手对贷款评审工作负领导责任,对评审报告质量和结论负责

• ( 3 )项目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必要性、重要 性)、项目法人评审、项目基本情况评审(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开发银行的信贷政策、项目可研中的技术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技术方案评审、项目各项审批情况及建设进度、项目筹资方案评审、项目还贷能力评审、信用结构(担保方式)评审、结论。

20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3 、贷款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贷委会)的组成、职能及审议方式、• ( 1 )贷款审查委员会的组成。贷委会是开发银行贷款决策机构。由

常设委员和独立委员组成。主管评审工作的副行长任主任委员。贷委会常设委员包括:副行长、 专职委员、综合计划、法律事务、信用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独立委员分为行内委员和行外委员,行内委员100 人、行外委员 40 人。

• 行内委员为总分行评审、信贷副处级以上或相应技术职务人员担任,每次路演会议随机抽取 25 人参加电视会议系统进行民主审议

• 行外委员分为国内委员和国外委员,主要为律师和会计师;国外委员共 10 人,律师和会计师各 5 人。

• 贷委会的职责:贷委会审议会议对评审报告、外聘专家意见、风险边界判断意见及路演审议结果进行集体审议,提出最终贷款决策意见。贷委会审议会议和独立委员路演会议采用记名投票表决。

21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本流程• 贷委会审议结束后,形成贷委会纪要草稿报行长

签发,行长对贷委会形成的审查意见进行最后的审查。如果行长对贷委会的某贷款项目有异议,有否决的权力,但不能撇开大家投票的结果说必须对某项目进行贷款,没有增加贷委会审议内容以外项目的权力。也就是说,行长没有贷款审批权,只有否决权。正是这种内部机制的创新,加速了贷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这种集体投票制度,体现了民主融资对权力的约束。使“人情贷款”和其他潜在不良贷款得以杜绝。

22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国家开发银行全系统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截至 2011 年末,开发银行全行表内本外币贷

款余额 54620亿元,占全国金融系统本外币贷余额 581893亿元的 9.39% 。其中,中长期贷款本外币余额 50092亿元,占全国金融系统中长期本外币贷余额 333745亿元的 15% 。

• 1 、按资产质量分类统计,其中一类贷款占比87.11% ,较年初增长 4.70 个百分点;二类贷款 6821亿元,占比 12.49%;不良贷款额 219.98亿元,比年初减少 81.56亿元;不良贷款率 0.4% ,比年初下降了 0.27 个百分点。

23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47579正常类 亿元87. 11%

5损失 亿元0. 01%

19可疑 亿元0. 03%

196次级 亿元0. 36%

6821关注类 亿元12. 49%

24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2 、按行业分类,电力贷款余额 6339亿元,占 11.6% ,铁路贷款余额 3489亿元,占 6.4% ,公路贷款余额 9654亿元,占 17.7% ,、煤炭贷款余额 718亿元,占 1.3% ,的一类贷款(正常)占比在 95% 以上;公共基础设施贷款余额 12948亿元,占 23.7% ,农、林、水利贷款余额 1117亿元,占2% ,非重点行业 15191亿元,占 27.8% 。

25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非重点行业28%

公共基础设施24%

石油石化8%

公路18%

铁路6%

邮电通讯1%

电力12%

煤炭1%

弄、林、水利2%

电力非重点行业公共基础设施公路煤炭弄、林、水利石油石化铁路邮电通讯

26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二)河南省分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1 、 2012 年度,我行认真贯彻总行的各项决策

部署,加大项目开发、贷款发放和不良贷款化解力度,大力支持河南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产业、下岗再就业、中小企业等基层金融业务,推进规划先行和开发性金融合作,加强内部改革和管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27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2 、 2012.6 月底, 本外币贷款和受托业务

余额突破 2000亿元,达到 2012.89亿元,较 2011 年末增加 319.4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 1500亿元,达到 1504.03亿元,较 2011 年末增加 105亿元;外币贷款余额 7.19亿美元,较 2011 年末增加 0.27亿美元;受托业务余 463.38亿元,较 2011 年末增加 250.81亿元 。

28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3 、 人民币贷款发放突破 300亿元,排全行第二。累计

发放人民币贷款 310.71亿元,同比多放 51.68亿元,增幅为 19.95% 。其中,发放中长期贷款 171.14亿元;发放短期贷款 139.57亿元。

• 4 、 资产质量结构不断优化,不良贷款余额 3.00亿元,本外币不良贷款率 0.20% 。不良贷款率连续 13 个季度保持在 1% 以下。

• 5 、 2012 年二季度末,人民币贷款余额 1504.03亿元,其中八大行业贷款余额 1252.06亿元,占比 83.25% ,较2011 年末下降 2.94 个百分点,贷款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占比排名前三位的行业为:公路 525.69亿元,占比 34.95%;电力 303.82亿元,占比 20.20%;公共基础设施 281.50亿元,占比为 18.72% 。

29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41. 65煤炭 亿元2. 77%

303. 82电力 亿元20. 20% 525. 69公路 亿元

34. 95%

70. 13铁路 亿元4. 66%

1. 00邮电通讯 亿元

0. 07%

2. 13石油石化 亿元

0. 14%

农、林、水利26. 13亿元

1. 74%

公共基础设施281. 50亿元

18. 72%

251. 97其他 亿元

16. 75%

30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产发展状况• 7 、在河南省金融系统的站比情况• 2012 年二季度末,我行在省内银行同业间排名情况如下:

• 本外币贷款、人民币贷款余额均居第 4 位。• 非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居首位。• 外币贷款余额排名居第 2 位。

31

二、河南分行在省内贷款份额概况

31

2012 年二季度末

本外币贷款 人民币贷款 外币贷款(亿美元)

余额排名

新增排名

余额排名

新增 排名 余额排名

新增 排名

全省 19178.23   1527.32   19019.0

2   1510.78   25.17   2.53  

大型银行

合计 9509.93   830.04   9370.28   817.71   22.08   1.87  

工行 2054.00 1 147.57 2 2040.48 1 152.30 2 2.14 4 -0.76 16

建行 1833.37 2 129.68 3 1817.83 2 126.04 3 2.46 3 0.57 3

农行 1173.69 6 91.94 5 1170.41 6 90.79 5 0.52 8 0.18 6

中行 1690.16 3 241.58 1 1636.40 3 227.64 1 8.50 1 2.18 1

国开行 1549.51 4 106.87 4 1504.03 4 105.00 4 7.19 2 0.27 4

交行 898.88 7 48.99 7 890.81 7 52.53 7 1.28 5 -0.57 15

邮储 310.32 13 63.41 6 310.32 13 63.41 6 0.00 12 0.00 8

中小型银行

合计 4172.95   198.64   4156.45   194.45   2.61   0.65  

招商 295.48 15 36.60 9 292.91 15 37.92 9 0.41 9 -0.21 14

农发行 1378.52 5 15.93 13 1378.52 5 15.93 13 0.00 12 0.00 8

浦发 710.62 8 27.72 11 706.88 8 26.95 12 0.59 7 0.12 7

中信 476.78 9 48.78 8 469.92 9 44.92 8 1.08 6 0.61 2

兴业 313.41 12 10.04 14 313.41 12 10.04 14 0.00 12 0.00 8

民生 308.34 14 27.49 12 308.34 14 27.49 11 0.00 12 0.00 8

光大 362.33 10 30.76 10 361.50 10 31.39 10 0.13 11 -0.10 13

华夏 1.17 16 1.17 15 1.17 16 1.17 15 0.00 12 0.00 8

广发 326.30 11 0.16 16 323.81 11 -1.35 16 0.39 10 0.24 5

32

开发性金融理论 一、开发性金融理论的产生与作用1 、开发性金融的定义 开发性金融理论,是指开发银行的全体同志,在以陈元

董事长为首的总行党委的领导下,在开发银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业务发展理念。是开发银行开拓业务发展的方法论。他的实质就是把政府信用运用于市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优势,把市场机制不完善、法人制度不健全,而又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投资领域,通过政府路径,用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推动制度建设,取得整合体制资源优势,弥补市场的缺损与失灵,最后将其培育成成熟的市场。实现政府、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开发银行多方共发展、共赢的局面。

33

开发性金融理论• 二、开发性金融产生的背景

1 、开发银行的定位• ( 1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逐步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责任机制,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 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政策性银行。• ( 2 )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和巨大风险,向开发银行提

出了严重的挑战• 到 1998底,克服银行的不良贷款高达 1000亿元,贷款

不良率高达 33% 的现实。用陈元董事长的话说,开发银行成立短短 5 年,就高速积累了如此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和巨大风险,实际上已到了关门破产的地步了。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过去的决策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

34

开发性金融理论( 3 )发展业务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 按照国务院对开发银行的定位是“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运行,这就要求他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必须遵循《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办理业务。在实际工作中,监管部门也是以此对国家开发银行进行监管的。

35

开发性金融理论• 《商业银行法》要求:商业银行以安全性、

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36

开发性金融理论• 《贷款通则》要求:借款人系指从经营贷

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贷款的发放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行政规章,应当遵循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

37

开发性金融理论• 按照上述要求,开发银行的开发贷款项目,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就是主体制约的困难,因为在九十年代,国家的很多项目上马,在程序上并不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做法,比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高速公路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其实施者并不是以项目法人出现的,而是以项目指挥部的名义出现的,而且这种指挥部随着项目建设结束就自动解散,所以,对谁贷款就成了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 第二,担保无法落实,不论是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高速公路工程、城市道路工程,他们都是以数额巨大为特色,数额这么巨大的贷款,找谁来担保,谁又能为他担保得起;第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很多是不直接产生效益的,贷款怎么归还;第四这些项目的效益一般都是都与财政紧密相连,而财政资金的管理是由严格规定的,把财政资金直接用来还银行贷款,在制度上是行不通。

38

开发性金融理论• 面对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开发银行到底应该怎么办,路在何方,一是摆在每一个开行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陈元董事长经过长期思考,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提出了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开行的融资优势结合起来,用好用活政府信用,促进制度建设。以开放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

39

开发性金融理论• 基本做法是,就是通过融资把政府信用转化成企

业靠自己的业绩在市场上立足的法人信用,用政府信用促进法人信用的增长。开行的任务就是把体制缺损而又有光明前景的产业领域作为对象,通过融资推动市场体制的建设和构建,最后其培育成新的市场。这几年开行通过逐笔融资推进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制度建设、现金流建设、信用建设等四项建设,既促进了我们业务领域内的金融体制建设,也为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保证。我们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在没有法人、没有信用、没有现金流、没有治理结构的情况下,用融资推动体制建设和市场发展。

40

开发性金融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性金融由于运用国家信用的

高能量,用成功的制度、成功的主体,把制度缺损、道德风险、寻租行为有机地隔离开,用国家信用有效覆盖和承担单个项目波动的风险,为企业信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开行贷款项目中,法人的成功是整个目标成功的关键环节。现在四项建设已经成为开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这种通过融资完善法人主体、融资平台和市场体制来推进经济发展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当前的中国国情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1

开发性金融理论• 有人总结说,开放性金融的实质就是发挥两个优势:即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开行的融资优势结合起来;开发性金融的内容就是四项建设(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制度建设、现金流建设、信用建设);开发性金融的发挥的主导作用就是: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

42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 根据开发性金融原理,开发银行在业务开发方面,通过创新,突破了诸多制约因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下面举几个案例说明。

43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案例一、河南省的高速公路项目• 对于河南省的高速公路,大家都比较清楚, 98

年以前,工程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只有财政和少量的外资,河南省内的各家银行都认为河南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大有前途,但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成熟的贷款模式,解决不了借款法人、还款来源和担保等问题,谁也不敢贷款。因此资金问题成立制约河南省公司公路发展的瓶颈问题。

44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1998 年,开发银行陈元行长来河南考察调研。通过河南

省委、政府领导协商,双方商定:一是省政府授予交通厅代表政府负责省内高速公路建设和将来的经营职能,负责对筹资和还款;二是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允许河南省用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对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质押,三是当交通厅还款出现困难时,用全省的车辆通行费进行调剂还款。四是在满足上述三项条件之后,开发银行第一期对河南省内的 10条高速公路(总投资 183.22元)提供 96.99亿元的贷款,贷款期限 13 年。正是这一模式,后来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的贷款模式,促进了河南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两全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

45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案例二、芜湖 -洛阳城建模式• 洛阳、芜湖是开发银行最早一批进行城市建

设贷款的试点的城市。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是从 90 年代开始的,当时围绕着用财政资金搞建设和用银行融资搞建设,有一场激烈的辩论。财政融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传统的方式,就是有多少钱办多时事。而用银行融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创新的方式,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一种用市场机制来加快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这个模式的内容是(以洛阳为例:):

• 。

46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一是统一思想,进行城市建设,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用城

市增量的钱还银行贷款,是一举双赢的事情;二是洛阳市政府组建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法人代表市政府进行融资投资;三是突破制度制约,由人大作出决议,以补贴的方式将平台将来的还款列入财政预算;四是平台可以拿将来的补贴款作为应收款向开发银行办理质押,完善贷款担保。按照商定的模式,开发银行于 1999 初,完成了对洛阳城市建设第一期贷款项目的评审承诺。正是由于这笔 5.2亿元贷款,使洛阳市的城市建设加快了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在全国第一的黄金周期间,洛阳市龙门旅游区被评为全国七个文明旅游区之一。

47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芜湖 --洛阳模式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地方

政府的城市融资难题,迈出了第一步,打响了第一炮。也为破解我国城市建设融资难题,缓解城市化发展资金瓶颈找到了突破口。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各相关方开创性地运用各自的优势,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协同一致,共同开拓。对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8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案例三、助学贷款—河南模式• 背景。•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政府强力推进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自

1999 年启动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四次下发文件,不断完善有关政策。但实际进展较为缓慢 ,共有 83万大学生获得 52亿元贷款,被称之为“好事不好办”。

• 2004 年 6 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 国办发【 2004】 51号 ) ,对原国家助学贷款办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致使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助学贷款招标流标,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

• 为支持教育事业、服务百年大计,国家开发银行主动与教育部联系,双方很快商定在河南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试点,并得到了银监会正式批复。

49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原因。• 助学贷款基本上是大学生办理的第一笔信贷业务,无信用记录可供

查询,由于贷款申请人数众多,银行只能仅凭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证明进行审查,无法准确评估其还款意愿和能力。

• 助学贷款期限一般为 10 年,最长可达 14 年,学生毕业之后分散全国各地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流动性强,银行经办人员亦会发生轮换调动,加上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 由于社会处于转轨期间,少数大学生信用状况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助学贷款是福利待遇。对还款知识和应履行的责任存在认识误区 ;加上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违约成本较低。

•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等原因导致就业更难,“蚁族”群体在日益扩大,客观上确实存在较大的还款压力。

• 涉及人数多,单笔贷款额度小,贷款期限长。每个学生每年发放的贷款不超过 6000元,与办理和管理一笔几百万元的贷款是一样的。

• 助学贷款催收成本高,借款学生毕业后工作地点、联系方式变更频繁,银行与其联系花费较大而效果不佳,若上门催收或起诉到法院,从时间、金钱等方面更是得不偿失。

50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 1010

Henan Branch Of China Development Bank

两级管理平台

借款学生

注入资金

增强信

用意识

增强信

用能力

(组织增信机制建设)

社会约束

诚信教育

制度建设

平台建设

(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节余返还高校

超额损失分担

高校

7%风险金

财政

7%风险金

信用建设

满足发放条件

归还贷款本息

政策引导支持

感恩回报社会

四、机制概述—总体模式

市场机制实现政策目标

51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 1111

Henan Branch Of China Development Bank

四、机制概述—组织(管理)增信机制建设

领导小组

成立以教育主管省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协调小组。

管理平台以省学生资助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统筹考虑组织增信活动,制订诚信教育规划,在所有高校开展诚信教育。

操作平台

以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为操作平台,负责贷款受理、审核、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回收、个人信息管理等事项。

代理行

资金结算业务委托商业银行办理

档案馆

贷款档案委托省档案馆保管

52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 1313

Henan Branch Of China Development Bank

四、机制概述—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河南模式”核心内容是建立了风险补偿、分担和激励机制,是在国家出台的风险补偿金政策基础上的重要创新。

一、根据国家政策,分行和省教育部门协商确定风险补偿资金比例为14%,由政府和高校各承担一半;

二、将风险补偿金专户管理,可以用于补偿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本息;

三、建立超额风险分担机制,当贷款违约额高于补偿金数额时先用补偿金补偿,不足部分由省资助中心、高校与开行按1:5:4的比例分担;

四、如果管理较好,贷款违约额低于我省确定的14%的风险补偿金,剩余部分全部奖励高校。

53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意义。• 作为开发性金融原理与河南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经典

案例,“河南模式”紧密围绕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府热点问题,将开发银行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通过创新风险补偿金激励约束机制和强化信用建设,不仅为千千万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想,而且初步实现了助学贷款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助学贷款模式的新路。

• 对开发银行而言,助学贷款是实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重要载体,对于密切银政合作,丰富我行金融产品、优化资产组合以及拓展未来高端个人金融市场等具有战略意义。

54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各方反映。• 受到高校、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多

次报道,誉之为国家助学贷款 的“河南模式”。• 获得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和刘延东国务委员、教育部部

长周济、河南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 在河南成功试点的影响下, 2006 年 9 月,教育部、财

政部、银监会与开发银行总行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开发银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已推广至全国 15 个省份,成为地方高校开展助学贷款模式的主流。

55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案例四、三农”贷款模式• 1 、三农贷款难的原因。• 金融机构网点偏少,贷款投放严重不足。银行贷

款机制僵化,担保方式不符合农村实际。农业贷款缺少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银行无法分散经营风险。农业生产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阻碍了农业经营实体进入金融市场。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过去农业贷款的风险教训尚在,经办人员积极性不高。

56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三农贷款的出路在何方,民间借贷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当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信用环境提出严重质疑,大规模

从县域及以下的广大农村撤销分支机构、减少业务的时候,那些长期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在同样差的信用环境中贷款业务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更加活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国退民进”的现象呢?为深入了解民间借贷的现状,便于对民间借贷活动做出客观的分析,我们在商丘市选择了多个县、乡镇、自然村和行政村个体户、村民协会进行了广泛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民间借贷之所以能够在较差的信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主要是民间借贷者们很好地利用了民间特有信用资源,有效地防范了他们之间的借贷风险。其秘诀就在于:

57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一是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民间借贷大

部分发生在亲人、熟人之间,他们互相比较了解,而且信息渠道也比较广泛、畅通,借贷者可以随时掌握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因而贷款决策时一般都比较快速、准确。

• 二是有效发挥了信用监督在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调查发现,民间借贷一般都发生在具有较近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的人员之间,这些人员之间生活环境基本比较稳定,使得借贷双方都加倍珍惜自己的信用,以免给自己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是农村信用的社会基础。贷款人的良心、乡亲们的议论、同行业的信用评价成了最有效的信用监督和最可靠的风险防范措施,使得借贷双方都加倍珍惜自己的信用,以免给自己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造成不良影响,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银行的担保机制还有效。

58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三是有效解决了担保不足和代偿不足的问题。因为借贷双方在生活、

生产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借款人如果发生贷款无力偿还或担保无力代偿的情况,借、贷、担保各主体之间清算欠款比较方便:设备、物资、订单、甚至连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都可用来抵债。这种清算方式也就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村贷款担保、抵押、质押有效担保不足或有效代偿不足的问题。

• 四是有效解决了降低成本和方便适用的问题。尽管民间借贷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要高,但是由于一般无须担保、评估等费用,通算起来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的利率大体相当,有的甚至比银行贷款费用还低。最为有利的是,民间借贷环节少,手续简单,方便快捷,更加适合农户、中小企业次多量少、需求紧急的用款方式。因此,很多农民在生产最需要资金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银行,而是最为便捷的民间借贷。只是民间借贷的规模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

59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民间借贷的启示• 通过对民间借贷的考察,我们得到的启示: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与当地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大背景相联系的原始的信用资源,这种信用资源是构成农村经济的社会信用基础。但这种信用资源又是十分分散的,而且单个信用能力较弱。如果我们把农村分散的、相对较弱的信用资源,通过信用建设的方式合理引导、科学整合,把它转化为有效的信用资源,达到整体增信的效果,那么,这种信用资源可成为最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正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三农贷款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农村信用环境差,而在于我们的银行贷款机制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三农借款主体与银行各项因素在对接过程中配错了位,优势相脱节,缺陷配不足。结果是金融市场融资机制失灵,融资难成为制约三农经济的主要瓶颈。根据上述研究,开行河南省分行在商丘市的三农贷款机制试点设计了以下模式。

60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3 、农村信用协会互助联保、政府增信补偿性贷款模型

• ( 1 ).融资模型可以表述为:政府信用建设 + 金融机构 + 农村村民信用协会 +会员贷款风险抵押基金 +协会会员联合担保 + 政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

• ( 2 、)模式适应融资对象:本模式适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户小额贷款,也适用于具有行业性质的信用协会会员贷款。凡是有当地政府组织,参加了行政村信用协会的农户,都可以是贷款对象。由于有了当地政府参与和农民信用协会,更适合银行以村为对象,实行集体批发式贷款。

61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农户(企业)联保+政府增信贷款模型

开发银行或金融机构

农户贷款保证金、政府特殊风险基金地方政府开展农村信用建设

农户、村民信用协会

建立农村信用协会、实行联保联责、

发放贷款支持

建立增信机制

专户管理贷款保证金 建立贷款特殊风险基金

存入各类贷款风险保证金 反馈政府特殊风险金使用情况

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特设经济发展

农民协会会员联合担保

履行合同、还本付息

组织生产、诚信教育

相应政府号召,发展经济

参加协会、联

保联责、

协会通报信息、农

户互相监督

会员交纳贷

款保证金

共同监督贷

款风险

响应政府号召

62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 3 )、这种贷款模式的优点是:一是当地政府

开展的信用环境建设活动,当地群众参与的信用评级和信息公开、举报制度等民主监督,成为避免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二是信用协会会员之间的互联互保行为,发挥了众多农户抱团增信的作用,充分挖掘了农户自身的信用资源,三是贷款由于不用担保、抵押、质押,还直接为农户节省第三方担保费用或财产抵押的评估、登记等各种费用,有效地降低了农村的贷款成本。

63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案例六、河南信阳浉河区五云公司现代林农业生产融资模型

• ( 1 )背景。中央决定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国家颁布《森林法》: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特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强调:“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国家林业局发布《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本次林权制度改革,实际上相当于解放以后的第二次土地革命;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被列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试点县市区之一。

64

• 现状与趋势。广大茶农按照传统方式经营茶叶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低;此前,河南信阳五云茶集团以及众多茶叶公司,由于没有直接的茶叶生产基地,在经营规模、品牌等核心竞争力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直接制约了公司发展;由于信阳地区农户和公司的这种分散单独经营,造成了信阳茶叶生产市场低水平竞争的不利局面,直接影响了该地区茶叶这种特色经济的发展;如何发挥当地优质茶叶产地资源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品牌效应,提高整个信阳地区的茶叶生产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效促进当地茶农经济的发展,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65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茶叶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信阳茶叶”的市场整体

核心竞争力,做大作强“信阳茶”产业,河南信阳五云集团作出规划:公司通过林地和林木使用权流转的方式,收购广大茶农的林地使用权或茶叶作物使用权,以达到扩大规模,培植茶叶基地,提高茶叶品质,提升“信阳茶”优质品牌的社会、市场地位;经五云集团与所在村民组及茶农协商:一是公司以流转的方式收购当地村民组茶农的林地及林木(茶树)使用权,并给于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办理养老、医疗保险;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解决流转林地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茶农在得到上述两项补偿之后,在自愿的基础上同意转让自己的林地和林木使用权;通过林地和林木使用权的流转,茶叶生产从此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向现代的生产规模集约化、种植管理科学化和销售市场网络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五云公集团起到了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头作用。

66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河南信阳林权改革试点现代农林业生产融资模型设计思想。

开行河南分行对林权改革高度重视,王卫军行长亲率相关业务部门对信阳狮河区林权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信阳五云茶公司扩大生产出现的融资担保难问题,从信阳五云公司自身挖掘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国家有关林权改革的基本精神,一是充分利用公司通过流转取得的林地使用权和茶叶作物使用权这一特殊情况,设计了“以山林使用权流转和抵押为主体的现代农林业生产融资模式”,二是帮助联系保险公司,开展农林业生产保险业务品种,解决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贷款风险问题,并以此开始了试点。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企业生产要素向信用要素的转变,既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可有效避免银行贷款风险 ,实现企业和银行双稳健、双发展的目的。

67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河南信阳林权改革试点现代农林业生产融资模型设计思想。

开行河南分行对林权改革高度重视,王卫军行长亲率相关业务部门对信阳狮河区林权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信阳五云茶公司扩大生产出现的融资担保难问题,从信阳五云公司自身挖掘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国家有关林权改革的基本精神,一是充分利用公司通过流转取得的林地使用权和茶叶作物使用权这一特殊情况,设计了“以山林使用权流转和抵押为主体的现代农林业生产融资模式”,二是帮助联系保险公司,开展农林业生产保险业务品种,解决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贷款风险问题,并以此开始了试点。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企业生产要素向信用要素的转变,既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可有效避免银行贷款风险 ,实现企业和银行双稳健、双发展的目的。

68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8

河南信阳林权改革试点现代农业生产融资模型

国家林权改革试点县区—信阳狮河区

农户及自然村

林地或林木使用权

河南信阳五云集团

林业生产保险试点

各种补助

及贷款贴

息 政策引导、

支持林业发

发放贷款、支持发展

林地或林木所有权

向自然村

或村民发

放林权证

林地、林木使用权、林业生产保险单质押

收购林地使用权、按合同给农民补偿、招收农民

林地、林木、茶叶树使用权转让

政策、科技

指导

国家开发银行

各类商业银行及金融贷款公司

行银融资保险第

一受益人

失地后相关

补偿性保险

林业生产自然

保险试点

69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模型创新意义。一是该贷款模型的实行,把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基本精神落到了实处,实现了集体林权的顺利流转与收购,促进了农林生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林业生产方式转化。二是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的作用。三是本项目实施的农业生产综合自然灾害保险,也是保险公司在本项目的推动下,为落实中央号召,对农林业实行的一个新的险种试点。它作为一种信用结构的出现,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农林业融资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贷款风险问题”。 四是该模型将生产企业的林地所有权及茶树使用权作质押物向银行贷款,是把企业生产要素又直接转变为融资时的信用资源,体现了现代金融创新的思想理念。既有效解决了农林生产企业融资时的担保难问题,又省去了融资时的担保费用,有效的降低了贷款成本。这也为其他现代农、牧、林、水等涉农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参考依据。五是该项目的实施,是最具体的惠民工程,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林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的多重社会效益。

70

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创新• 贷款模型的效果及可复制性。利用该贷款模型,开发银行发放贷款 3.5 亿元,之后建设银行又利用该贷款模型发放贷款 5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