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BASIC PHYSICS 信信信信 基基基基 基基基基 B B 基基基 基基基基

第二章 力與運動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目  錄. 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 第二節 加整度與等加速度. 第三節 力的作用. 第四節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第五節 生活中的力. 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 位置.  「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當我們  發現一物體的位置正在改變時,就能說此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所以運動學是描述物  體的位置和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學問。當  位置發生變化時,物體的運動現象就出現  了,若物體之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稱物體  處於一「靜止」之狀態。. 位移.  位置移動時所產生的物理量稱為位移。位  移表示起點和終點二個位置間的相對關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BASIC PHYSICS

信樺文化

基礎物理 基礎物理 BB

第二章 力與運動

Page 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

第二節 加整度與等加速度第二節 加整度與等加速度

第三節 力的作用第三節 力的作用

第四節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第四節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第五節 生活中的力第五節 生活中的力

目  錄目  錄目  錄目  錄

Page 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Page 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位置

 「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當我們 發現一物體的位置正在改變時,就能說此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所以運動學是描述物 體的位置和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學問。當 位置發生變化時,物體的運動現象就出現 了,若物體之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稱物體 處於一「靜止」之狀態。

Page 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位移

 位置移動時所產生的物理量稱為位移。位 移表示起點和終點二個位置間的相對關係 ,所以不管過程是如何的移動,只要前後 的二個位置固定,那麼此位移量也會跟著 固定下來。除了位移量外,還須知道位移 的方向,即物體向何方移動,所以位移為 一向量,我們可用以下的式子來表示。

Page 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位移 ( 續 )

Page 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路徑長

 路徑長是指物體所經過軌跡的距離。路徑 長與方向無關,僅跟長短有關,所以路徑 長不為一向量,而為一純量;路徑長常用 的單位有公里( km )、公尺( m )、公

分 ( cm )。

Page 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1

 在一張地圖上,分別有 5 個標地點,如圖所示 A 、 B 、 C 、 D 、E 點,而各個標地點的距離分別為, AC=3cm 、CD=5cm 、 DE=8cm 、 EB=2cm 、 AB=12cm ,試問如果小華從 A 點經過 CDE 到 B 點,求其 (1) 位移  (2) 路徑長。

EBDECDAC

(1) 位移=起點到終點的距離= 12cm( 向右 )

(2) 路徑長== 3+5+8+2 = 18 ( cm )

Page 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隨堂練習 如圖所示,小明開車從 A 點出發,經 B 點、  C 點、 D 點,最後回到了 A 點,且 AB=5

km

 、 BC=5km 、 CD=5km 、 DA=5km ,求小

 明之位移與路徑長? 因為初位置=末位置所以位移= 0路徑長= 5 + 5 + 5 + 5   = 20 ( km )

Page 1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速度 當物體的位置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時,即 產生了位移,而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位移 就稱為速度。速度可用來表示物體移動的 快慢,因為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所以速 度亦具有大小和方向;由此可知速度是一 向量,且速度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是一致 的,同時也是物體運動的方向,我們可以 用公式 2-1 來表示速度。

Page 1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速度 -公式 2-1

Vt

x

時間位移速度

Page 1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平均速度

  某段時間內物體的位移。

t

x

tt

xx

12

12

時間位移

平均速度

Page 1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瞬時速度

  極短時間內,物體的位移。

t

xt

0lim

時間位移

瞬時速度

◆   為一極短之時間間隔 t )0t(

Page 1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速率

 「速率」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的物理 量。物體的速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 的路徑長,與運動的方向無關。

時間路徑長

速率

Page 1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平均速率與瞬時速率 物體在運動的過程中速率並非都保持一定, 所以我們可再定義出平均速率跟瞬時速率。

◆   為一極短之時間間隔 t )0t(

Vt

s

tt

ss

21

12

時間路徑長

平均速率

t

st

0lim瞬時速率

Page 1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2

如下圖所示,有一人從 A 出發到 B ,再回到 A ,一共花費了 10 秒鐘,求其  (1) 平均速度 (2) 平均速率?

  (1) A→B→A ,位移= 0 ,所以

(2) A→B→A ,路徑長= 60m ,

010

0

時間位移

速度

m/ss10

m6

60

時間路徑長

平均速率

Page 1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隨堂練習有一直線前進之車輛,以 30 公里/時的速率

行進了 0.5 小時,又以 50 公里/時的速率行進

了0.3 小時,最後以 80 公里/時的速率行進了 0.

6

小時,求此車在此行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根據平均速度=總位移 / 總時間

      =

      = 55.7 公里/小時 )6.03.05.0(

)6.0803.0505.030(

++++

Page 1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Page 1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平均加速度當一物體在一特定的時間內,其速度大小有了改變,那麼我們可以說此物體在這一特定時間內做加速度運動,因此加速度可定義為每單位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如下列 2-7 之公式:

Page 2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平均加速度 ( 續 )

 在公式 2-7 中 a 稱為平均加速度,可得知特 定時間內速度的平均變化量,若直線運動 物體在 t1 到 t2 這段時間,物體速度沒有改變 ,即 v2=v1 ,此時 a=0 ,表示物體在這段時 間內做等速度運動。

Page 2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平均加速度 ( 續 )

 直線運動物體速度改變了,即 v2≠v1 ,此 時 a≠0 ,表示物體在這段時間有可能為速 度增加的加速度運動或為速度減慢的減速 度運動,這兩者皆稱為加速度運動。

Page 2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瞬時加速度

當所選取的時間很短,短到趨近於零時,即可定義出瞬時加速度。換句話說,在極短時間內的平均加速度即為瞬時加速度。

◆   :小到趨近於 0 t )0t( t

va

t

0

lim

Page 2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等加速度

當物體在運動時,其加速度保持不變,即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對時間的改變均相同,則稱此運動為等加速度運動。當物體做等加速度運動時,其任一時段之平均加速度均相同。

Page 2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等加速度 ( 續 ) - 公式 2-9

2-3

2-3

Page 2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等加速度 ( 續 ) - 公式 2-10

t2

tav2t

2

)tavv(X 111

21 ta

2

1tv

a

vvt

t

vv

t

va 1212

   得

2

t)vv(X 21

a2

vv

a

vv

2

vvX

21

221221

代入

移項整理後可得

Page 2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等加速度 ( 續 ) - 公式 2-11

公式( 2-9 )、( 2-10 )、( 2-11 )為等

加速度運動之三個基本公式,經由這三

個公式便可求得等速度的完整條件。

Xa2vv 21

22

Page 2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3

 道路上有一輛向北的車子以等加速度運動直線行駛,在 10 秒內速度從 30 m/s 變成 50 m/s 試求出(1) 這輛車子在這 10 秒內的加速度。(2) 再經過 15 秒後,這輛車子的速度為何?(3) 在總時間( 25 秒)內,這輛車子一共移 動了多少距離?

Page 2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3( 續 )

Page 2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隨堂練習 一輛汽車以 40 公尺/秒的速度做等加速度 運動行駛,突然遇到紅燈而緊急煞車,若 想在 4 秒內停止,則汽車之加速度為多少? 又車子在煞車期間所行走的距離是多少?

Page 3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Page 3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的性質與種類

 凡是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之作用,我們統稱為「力」。例如拉長橡皮筋、推動物體、磁條吸引鐵釘等,這些都是力的作用。

圖 2-7  磁鐵吸力

Page 3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的性質與種類(續) 力的種類很多,可分為超 距力及接觸力。所謂的超 距力指二物體不需要相互 接觸,即使相隔一段距離 也會有力的作用,例如重 力、電力、磁力。接觸力 其作用透過物體的接觸達 成,例如彈力、浮力、摩 擦力。 圖 2-8  船是透過浮

力在水面行駛

Page 3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的三大要素 每一種力都包含了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三大

要素,分別說明如下:( 一 ) 力的大小:力的首要條件。( 二 ) 力的方向:力具有方向性,所以可知力為一 向量。( 三 )作用點:光有大小跟方向是不夠的,若沒有 作用點的話,那跟沒有施力是一樣的結果; 且若一力之大小和方向皆相同,卻會因作用 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Page 3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兩力之相加減

如圖一所示: (1) 圖一上方有二力,分別為 5N 和 3N ,若此二        力的方向相同,作用於同一平面上,則此二 力會相加,而合為一 8N 之力,如圖二上方 所示。

(2) 圖一下方之二力 (5N 和 3N) ,其方向相反,

則可用 5N–3N ,即變為 2nt 之力,如圖二 下方所示。

圖一 圖二

N N

N N N

N

Page 3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兩力平衡

 當一個靜止的物體,同時受到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二個力作用時,若這二個力沿 著同一直線作用,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則該物體將仍然維持靜止的狀態,則稱此 二個力彼此平衡。

Page 3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學平衡

 當物體受到諸外力的作用下,還能保 持原本的運動狀態,此時稱為力學平 衡,其中包括 ( 一 )質點平衡、 ( 二 )轉動

 平衡。

Page 3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學平衡(續)

 質點平衡是當物體受到 很多外力,且所有外力 向量合為零時,導致物 體加速度為零,此時物 體會等速度或者靜止運 動。  圖 2-10  吊燈

Page 3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學平衡(續)

 轉動平衡是由力矩的向量和為零時,物體會靜止不會轉動。

圖 2-11  直升機的尾旋翼葉片會對機身施加力距,可以防止機身旋轉。

Page 3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對物體的影響

 當力作用於物體上時,會使物體產生兩種可能的變化-形變與運動狀態的改變,這兩種變化可同時或各別出現。所謂的「形變」是使物體的形狀發生變化。例如,我們用手拉彈簧,彈簧會隨作用力而伸長,越用力拉,彈簧的形變就越厲害。我們可以利用彈簧所伸長的長度,來作為對力的一種量度。

Page 4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對物體的影響 ( 續 )

   顯而易見地,彈簧所伸長的長度跟所施的力成正比,但前題是須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所謂的彈性限度就是當施一力於彈簧上時,放手後,即外力去除後,彈簧可以回復到原有之長度;如果所施之力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此時再放開手,彈簧就無法回復到原有之長度。

Page 4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力對物體的影響 ( 續 )

圖 2-12  彈簧受力而產生了  的伸長量圖

x

Page 4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虎克定律

 若所施之力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時,就無法用虎克定律來計算出我們所施力之大小。

xKF

◆  :所施的外力   :彈簧的伸長量

◆ K :彈性係數(會隨著各種彈簧材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數值) F

x

Page 4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4

 當我們用力拉一彈簧時 ( 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 ) , 原彈簧的長度為 0.2 公尺,受力後彈簧之長度變

為  0.25 公尺,若此彈簧之彈性係數為 10 N/m ,求

我 們所施於彈簧之力為多少? )m(05.02.025.0x

)N(5.005.010F

:彈簧的伸長量

在帶入公式 2-12後,可得

Page 4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隨堂練習4 我們施一力 20N去拉一彈簧(在此彈簧之 彈性限度內),而此彈簧之彈性係數為 5

  N/m ,彈簧之原長度為 8m ,求此彈簧受此

 拉力後之長度為多少?

Page 4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Page 4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自然學家伽利略曾提出一個假設(如圖)

圖 2-14  小球不論傾斜角度如何,都有達到原有高度的傾向

Page 4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 續 )

說明:(a) 圖:當一小球從左邊的斜面上滾下來,若右 邊的斜角與左邊相同時,此時小球會滾 上右邊的斜面,而且會到達與左邊斜面 的最初高度相同。(b) 圖:若將右邊斜面之斜角變小,則小球便能 滾得更遠,但最後還是會達到跟初始位 置相同的水平高度。(c) 圖:若右邊的斜角小到變成 0 時,即右邊為一 平面,則在不計算摩擦力的情況下,小 球會滾到無限遠處,永遠不停的前進。

Page 4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慣性的觀念

伽利略根據他的假設提出了一個慨念:若一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則靜者恆靜,動者恆動,此概念即為慣性的觀念。

Page 4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慣性的觀念 ( 續 )

例如賽跑時,跑到終點後不易立刻停下來;又或者搭公車時,當公車緊急煞車,身體不自覺地向前衝;車子起步前進時,人則向後仰;當快速抽走桌巾時,桌上物體仍留於桌上等,這些都是慣性的作用。

Page 5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慣性的觀念 ( 續 )

牛頓再將伽利略的概念作更清楚的敘述;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即合力為 0 ,靜者恆靜,動者恆做直線等速運動,此即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

Page 5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當一物體受多大的外力作用,就會產生多大的狀態變化。假如,一外力能使一公斤之標準質量產生 1 之加速度,則稱此外力為一牛頓。由於加速度是一向量,所以力也是一向量,此即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Page 5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 續 )

◆  :所施的外力   m :物體的質量   :加速度

 力的單位:      ,亦稱牛頓( N )

amF

F

a

2m/skg

Page 5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5

小明施一力於木箱上,大小為 5牛頓,又此木箱之質量為 2 公斤,若在光滑地面此木箱原

為靜止,求此木箱受力後會以多大之加速度前進?

a25

)s/m(5.2a 2

:由公式 2-13,得 則 

Page 5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隨堂練習 5

若一木箱原為靜止狀態,當此木箱受一力後,以 5m/s2 之加速度前進,且此木箱之質量

為3kg ,求施在此木箱上之力為多少?(不考慮摩擦力) 根據

        (N)

amF

=1553 == F

Page 5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當我們給牆壁一個作用力時,牆壁同時也有一反擊的力量,此反擊的力量,稱為反作用力。

圖 2-18  手推牆,牆受力   ;牆亦推人,手受力   ,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牆F

手F

Page 5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 續 )

牛頓發現作用力跟反作用力之間,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成雙出現,此即為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又稱為反作用定律。雖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並不能相互抵消。

Page 5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Page 5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萬有引力

牛頓根據第二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即任何兩物體間,有彼此吸引的力,同時人與地球之間也有吸引力,不過因為地球質量很大,對人等物體便有很明顯的地球引力,所以當物體質量受到重力作用後所產生的力稱為重量,可用下式表示:

Page 5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萬有引力(續)

mgW ◆ 力的重力單位: M.K.S.制有公斤重 (kgw) ; C.G.S.制有

 公克重 (gw) 。

◆g值:重力加速度值,會因地點有所不同;在海平面附

 近 g 9.8≒    ,在高山上 g值較小(與平地相比較) 2/ sm

Page 6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摩擦力

任何兩個物體接觸時,因為接觸平面粗糙不平滑,所以當此兩物體相對運動時,會發現有一個阻礙物體運動的力,我們稱之為摩擦力( friction )。

Page 6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摩擦力與力的關係  摩擦力是指物體在一表面上運動時,表面施於物體之力,而此力會阻止物體的運動,所以要使物體移動的話就必須先克服摩擦力,而摩擦力又可分為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若外力有平行接觸表面方向的分力,且施於物體時靜止,表示此時靜摩擦力與此分力的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而若分力使物體運動,表示此時動摩擦力與此分力方向相反且為定值的力。

Page 62: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影響摩擦力的因素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二個,一者為接觸面的性質,當接觸面越粗糙則其摩擦力越大。再者為作用於接觸面的力,即垂直於接觸面的正向力。當正向力愈大時,摩擦力愈大,正向力愈小時,摩擦力就愈小。

Page 63: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1. 加潤滑油:使接觸面間潤滑度增加。例:自行車的輪軸加潤滑油,騎起來較順暢省力。

2. 以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例:當推動物體時,我們可以感受到,滾動比滑動

 要來的輕易的多。3.使用氣墊:減少物體本身與地面或其他物體的直接接觸。例:氣墊曲桿球、氣墊船等。

Page 64: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摩擦力的種類

所謂的靜摩擦力( fs )指的是當作用力尚不足以移動物體,物體處於靜止狀態下的摩擦力。在物體尚未移動之前,其靜摩擦力會隨著拉力的增加而相對的增加,當拉力大到足以讓物體移動時,稱為最大靜摩擦力;所以最大靜摩擦力即為將靜止物體拉動所需之最大拉力。

靜摩擦力:

Page 65: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最大靜摩擦力公式

Nμf smax , s ◆   :靜摩擦係數 sμ

Page 66: 第二章  力與運動

摩擦力的種類(續)

當物體被拉動開始移動後,彈簧秤上的讀數會瞬間又減少,而此時的摩擦力稱為動摩擦力( fk )。

◆   :靜摩擦係數

Nμf kk kμ

動摩擦力:

Page 67: 第二章  力與運動

動摩擦力 ( 續 )

我們可用下圖來表示物體由靜止到移動其摩擦力之變化圖。

圖 2-21  物體從靜止到滑動,所受摩擦力的變化情形

Page 68: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6

一質量為 8 公斤之物體靜置於水平桌面上,以

一水平力去拉它,若此物體與桌面之最大靜摩擦係數為 0.5 ,動摩擦係數為 0.3 ,若物體恰要移動,其所需之水平拉力為何?若要使物體保持移動,則其所需之拉力又為何?( g = 9.8 m/s2 )

Page 69: 第二章  力與運動

例題 6( 續 )

: (1)

(2)

mgNf ssmax,s   

)N(2.39

8.985.0

mgNf kkk

)N(52.23

8.983.0

Page 70: 第二章  力與運動

隨堂練習 6

一質量為 10 公斤之物體靜置於水平桌面上。以一水平拉力拉它,假設恰可使此物體移動,而拉力為 5牛頓,求此物體與桌面之最大

靜摩擦係數?

靜摩擦力的公式 Nf ss max,

5.0105 ,=

Page 71: 第二章  力與運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