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一 节 概 论 第 二 节 法 国 文 学 第 三 节 英 国 文 学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第 一 节 概 论. 十八世纪是欧洲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欧洲各国的历史情况,具有全欧性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清算 “ 中世纪废物 ” (列宁),为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斗争。 思想家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 “ 理性 ” 为武器批判旧世界,争取建立新世界。启蒙纲领的虚幻性和阶级局限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一 节 概 论第 二 节 法 国 文 学第 三 节 英 国 文 学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

Page 2: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一 节 概 论十八世纪是欧洲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欧洲各国的历史情况,具有全欧性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清算“中世纪废物”(列宁),为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斗争。思想家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理性”为武器批判旧世界,争取建立新世界。启蒙纲领的虚幻性和阶级局限性。启蒙时期欧洲文学中各种流派之间的斗争。启蒙文学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启蒙文学的政论性和民主性。启蒙文学的新题材、新人物、新思想的教育意义。启蒙文学的体裁。启蒙运动美学的现实主义原则。

Page 3: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二 节 法 国 文 学法国启蒙文学。“百科全书派”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准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法国启蒙文学在同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中发展。法国启蒙文学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丑恶的封建社会,富于哲理性、政论性,善于分析社会,勇于坚持反对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阿兰•瑞内•勒萨日( 1668—1747)的创作。孟德斯鸠( 1689—1755 )和《波斯人信札》。伏尔泰( 1694—1778 )和哲理小说《老实人》( 1759)。德尼•狄德罗( 1713—1784 )和《拉摩的侄儿》( 1762)。若望—雅克•卢梭( 1712—1778 )的感伤小说《新爱洛伊丝》( 1761)和教育小说《爱弥儿》( 1752)。戏剧家博马舍( 1732—1799 )的“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 1772)、《费加罗的婚姻》( 1778)、《有罪的母亲》( 1792)。

Page 4: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三 节 英 国 文 学 英国启蒙文学:阶级实质、文化背景、分期。散文的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十八世纪初期:亚历山大•蒲伯( 1688—1744 )的新古典主义,约瑟•艾迪生( 1672—1719 )和瑞查德•斯梯尔( 1672—1729 )的小品文。丹尼尔•迪福( 1661—1731 )和江奈生•斯威夫特( 1661—1745 )的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1719 )塑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歌颂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格列佛游记〉( 1726 )的讽刺艺术。十八世纪中后期的小说创作:赛缪尔•理查生( 1689—1761 ) ,《帕米拉》 (1740)的问世 , 近代小说的滥觞;亨利•菲尔丁 (1707—1754),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弃儿汤姆琼斯传》,菲儿丁的小说理论。乔治•斯摩莱特 (1741—1771)。劳伦斯•斯特恩 (1713—1768) 与奥列佛•哥尔密斯 (1730—1774)的感伤主义,《感伤旅行》 (1768) 与《威克菲牧师传》 (1768)。哥特式小说。十八世纪中后期诗歌:前浪漫主义与感伤主义。托马斯•格雷 (1716—1771)的墓园哀歌。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 (1759—1790)。

Page 5: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一、概 述

十八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妥协性与思想软弱性。 十八世纪德国文学的三个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1700—1770)的主要任务

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约翰•克里斯托佛•高特舍特 (1700—1766)的文学主张。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 (1729—1781)的文艺理论著作和美学思想。莱辛的戏剧创作和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 (1772)。

“狂飙突进”时期文学 (1770—1785)。文艺理论家约翰 .高特夫利特•赫尔德尔(1744—1803)是“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狂飙突进”运动是一次全德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过积极作用。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是它的代表作家。

“古典”时期 (1786—1805)是德国文学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歌德和席勒。约翰•弗里德里希•席勒 (1759—1805)的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的精神” ( 恩格斯 )。《强盗》 (1780—1781)的批判精神和抗暴精神。《阴谋与爱情》 (1784)反映了封建贵族和市民阶级的冲突,真挚的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恩格斯认为,《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Page 6: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二、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1749—1832)

歌德的生平与创作道路。期创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也有妥协思想和悲观情绪。歌德的抒情诗是近代德国抒情诗的开端。

歌德在维玛公国 (1775—1832)。歌德的思想矛盾。悲剧《哀格蒙特》 (1775—1788)标志着歌德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过渡。歌德与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歌德与席勒的十年合作 (1794—1805),对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歌德重视东方文学研究,并为创作世界文学而努力《歌德谈话录》。晚年歌德的重要作品:小说《亲和力》 (1809)、自传《诗与真》 (1811—1814)、《西方与东方诗集》 (1814—1815).《意大利游记》 (1829)、《维廉•迈斯特》 (1795—1829)、《浮士德》等。

Page 7: 第 五 章  十 八 世 纪 文 学

第 四 节 德 国 文 学悲剧《浮士德》 (1808—1832)取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情节与艺术结构。《浮士德》是抒情诗、叙事诗、诗剧的结合。情节丰富生动,结构庞大复杂,人物众多,场景奇幻。诗剧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浮士德》通过浮士德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真理、追求美的过程,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内在的与外在的矛盾,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启蒙思想。歌德论《浮士德》悲剧的人物形象。浮士德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和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开明君主的象征,是永远前进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在探索中的思想矛盾和资产阶级两面性。浮士德的典型意义。靡非斯特是同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否定精神的具体化,恶的代表。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辨证关系码甘泪的形象。瓦格纳和何蒙古鲁士。悲剧的艺术特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以浪漫主义为主体。结构的片段性与统一性相结合,以主题思想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辨证的对立关系、人物关系的变化来刻画人物性格。歌德的评价问题。歌德的世界意义。歌德与中国。歌德论中国和中国文学。鲁迅论歌德,郭沫若评价歌德,歌德的作品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