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Upload
    damia

  • View
    1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学习目标:. 掌握: 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和建筑安全疏散要求; 了解: 地震的基本知识、建筑抗震的设防目标和设计要点;建筑抗震和建筑防火的基本知识。. 本 章 内 容. 第一节 建筑抗震 第二节 建筑防火. 第一节 建筑抗震. 一 . 地震知识介绍. 地 震: 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震 源: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 震 中: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 地震波: 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一) . 地震与地震波.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学习目标:

掌握:建筑变形缝的构造和建筑安全疏散要求;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建筑抗震的设防目标和设计要点;建筑抗震和建筑防火的基本知识。

Page 2: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本 章 内 容

第一节 建筑抗震

第二节 建筑防火

Page 3: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地 震: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震 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震 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累的变

形能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第一节 建筑抗震

一 . 地震知识介绍

(一) . 地震与地震波

Page 4: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地震震级:指地震的强烈程度,一般称里氏震级,取决于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建 (构 )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它不仅与震级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距震中的距离、建筑场地的土质等因素有关。

(二) .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Page 5: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二 . 地震灾害(一) . 地面破坏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有:地面裂缝、滑坡塌方、砂土液化

和软土震陷等。地裂缝有两种:一种是构造裂缝,它是地下断层错层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另一种是重力地裂缝,是地面土体受到挤压、伸张、旋钮产生的结果。滑坡塌方多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砂土液化多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砂层埋深较浅的沿海或平原地区。软土震陷发生于高压缩性饱和软粘土和强度较低的淤泥质土地区。

Page 6: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二) . 工程结构破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按房屋破坏机理划分有承重强度不

足,结构丧失整体性和地基失效等原因。承重强度不足是指在地震时结构构件内力会突然的增大,而且往往会改变受力方式,使构件因强度不足而破坏。丧失整体性是因为构件连接不牢靠,支撑数量不够致使建筑丧失整体性而破坏。地基失效破坏是指地震作用下地基丧失承载力引起的结构破坏。

Page 7: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三 . 抗震设防的目标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抗震设计中要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

Page 8: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四 . 建筑抗震设计总体要求1 .建筑场地地震区的建筑宜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避开不利地段,

不在危险地段建设。2 .建筑体型建筑的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规则、对称质量与刚度变

化均匀。3 .结构延性利用构件弹塑性阶段的性能,通过结构一定限度内的塑

性变形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在设计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采用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策略。

Page 9: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五 . 建筑变形缝(一) . 变形缝的类型变形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 ( 温度变化、地基

不均匀沉降及地震 ) 作用下导致开裂,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按作用分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按变形缝设置的位置分为楼地面变形缝、外墙变形缝、屋面变形缝和内墙、顶棚及吊顶变形缝。

Page 10: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1. 伸缩缝伸缩缝是从建筑物基础顶面开始的沿高度方向的垂直

缝隙,将墙体分隔成几个独立部分,各部分可自由胀缩。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 20~ 30mm,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设计时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设置,见表 8-1和表 8-2。

Page 11: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砌体类型 屋顶或楼层结构类别 间距(m)

各种砌体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层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层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楼层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顶 60

粘土砖、空心砖砌体

粘土瓦或石棉瓦屋顶;木屋顶或楼层;砖石屋顶或楼层

100

石砌体 80

硅酸盐块砌体和混凝土块砌体

75

表 8-1 砌体建筑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Page 12: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等类结构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表 8-2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Page 13: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2. 沉降缝沉降缝是沿建筑物高度设置垂直缝隙,一般从建筑

物的基础底部断开,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单元,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设置沉降缝:

① 当建筑物相邻两部分有高差;② 相邻两部分荷载相差较大;③ 建筑体型复杂,连接部位较为薄弱;④ 结构形式不同;⑤ 基础埋置深度相差悬殊;⑥ 地基土的地耐力相差较大。沉降缝的宽度见表 8-3 。

Page 14: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地基情况 建筑物高度 沉降缝的宽度(mm)

一般地基<5m

5~10m10~15m

305070

软弱地基2~3层4~5层

6层以上

50~8080~120>120

湿陷性黄土地基 ≥30~70

表 8-3 沉降缝的宽度

Page 15: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3.防震缝防震缝是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个体型规整、结构刚度均

匀的单元,以利于建筑物抗震,设置原则是:①建筑物立面高差在 6m以上;②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错层高差较大;③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的宽度见表 8-4。

Page 16: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设防烈度 建筑物高度 缝宽

7 度 每增加 4m 在 70mm基础上增加 20mm

8 度 每增加 3m 在 70mm基础上增加 20mm

9 度 每增加 2m 在 70mm基础上增加 20mm

表 8-4 防震缝的宽度

Page 17: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二 ).变形缝的构造变形缝除普通做法以外,目前在我国的大型公共建

筑和工业建筑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变形缝装置,变形缝装置是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工业化产品,它是遮盖和装饰建筑物变形缝的建筑配件。如果配置止水带和阻火带还可以满足防水、防火、保温等要求。

Page 18: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1.基础变形缝基础在沉降缝处的构造有双墙式、交叉式和悬挑式,如图 8-1所示。2.楼地面变形缝( 1 )楼板层变形缝 ①普通构造:楼板层变形缝的宽度应与墙体变形缝

一致,上部用金属板、预制水磨石板、硬塑料板等盖缝,以防止灰尘下落,如图 8-2所示。②变形缝装置构造:如图 8-3、 8-4所示。

Page 19: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1 沉降缝处基础的构造(a) 双墙式 (b) 交叉式

(c) 悬挑式

Page 20: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2 楼地面变形缝(a) 楼面变形缝 (b) 地面变形缝

Page 21: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3 金属盖板型楼地面变形缝平面型

(a)

(b)

Page 22: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4 金属盖板型楼地面变形缝转角型(a) 剖面图 (b) 示意图

(a) (b)

Page 23: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2 )地坪层变形缝 ① 当地坪层采用刚性垫层时,变形缝应从垫层到面层处断开,垫层处缝内填沥青麻丝或聚苯板,面层处理同楼面,如图 8-4所示。

Page 24: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4 地坪层变形缝

Page 25: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② 变形缝装置构造:抗震型变形缝构造如图 8-5、 8-6所示。

图 8-5 抗震型楼地面变形缝平面型剖面图 (b) 示意图

(a)

(b)

Page 26: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b)

图 8-6 抗震型楼地面变形缝转角型(a) 剖面图 (b) 示意图

Page 27: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3.墙体变形缝变形缝的构造形式与变形缝的类型和墙体的厚度有

关,可做成平缝(伸缩缝)、错口缝(沉降缝)或企口缝(防震缝),如图 8-7所示。

(a) (b) (c)

图 8-7 墙体变形缝的构造形式 (a) 平缝 (b) 错口

缝 (c) 企口缝

Page 28: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① 普通构造:内墙变形缝的构造应考虑与室内的装饰环境相协调,并满足隔声、防火要求。一般采用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木条盖缝,如图 8-8所示。外墙变形缝构造要满足防水、保温和隔热等要求,如图 8-9所示。② 变形缝装置构造:砖墙、金属板墙、幕墙的变形

缝的构造如图 8-10~ 8-13所示。

Page 29: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 (b)

图 8-8 内墙变形缝的构造

(a) 伸缩缝和沉降缝 (b) 防震缝

Page 30: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9 外墙变形缝的构造

Page 31: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 (b)

图 8-10 抗震型外墙变形缝

(a) 变形缝 (b) 转角型

Page 32: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 (b)图 8-11 抗震型外墙变形缝(外墙外保温)

(a) 变形缝(外墙外保温) (b) 转角型(外墙外保温)

Page 33: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 (b) 图 8-12 金属板型墙面和顶棚变形缝

(a) 变形缝 (b) 转角型

Page 34: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13 玻璃幕墙面变形缝

Page 35: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4.屋面变形缝屋顶在变形缝处的构造分为等高屋面变形缝和不等

高屋面变形缝两种。( 1 )等高屋面变形缝① 普通构造:不上人屋面变形缝构造如图 8-14

所示;上人屋面变形缝构造如图 8-15所示。② 变形缝装置构造:如图 8-16所示。

Page 36: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14 不上人屋面变形缝

Page 37: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15 上人屋面变形缝

Page 38: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 (b) 图 8-16 屋面变形缝平面型(a) 金属盖板型 (QCC) (b)

抗震型 (QTTL)

Page 39: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2 )不等高屋面变形缝① 普通构造:如图 8-17所示。② 变形缝装置构造:如图 8-18所

示。

Page 40: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图 8-17 不等高屋面变形缝

Page 41: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a) (b)

图 8-18 不等高屋面变形缝

(a) 金属盖板型 (b) 抗震型

Page 42: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第二节 建筑防火

一 .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一 ).耐火极限耐火极限是指建筑构件按时间 - 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失去支撑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承重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 8-5的规定,其它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详见防火规范。

Page 43: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构件名称结构厚度或截面的最小尺寸

耐火极限( h) 燃烧性能

承重墙

普通粘土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实体墙

12 2.5 不燃烧体18 3.5 不燃烧体24 3.5 不燃烧体37 10.5 不燃烧体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10 2 不燃烧体

轻质混凝土砌块墙12 1.5 不燃烧体24 3.5 不燃烧体37 5.5 不燃烧体

表 8-5 承重墙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Page 44: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二 ).建筑分类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

和扑救度等进行分类,并应符合表 8-6的规定。

Page 45: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名称 一类 二类

居住建筑 高级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普通住宅 十至十八层的普通建筑

公共建筑

1医院2高级旅馆3建筑高度超过 50m或每层建筑面积超过

1000m2的商业楼、展览馆、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

4建筑高度超过 50m或每层建筑面积超过1500m2的商住楼

5中央级和省级广播电视楼6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楼7省级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8藏书超过 100万的图书馆、书库9重要办公楼、科研楼、档案馆10建筑高度超过 50m的教学楼和普通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馆等

1除一类建筑以外的商业楼、展览馆、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档案馆

2省级以下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

3建筑高度不超过 50m的教学楼和普通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馆等

表 8-6 建筑分类

Page 46: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三 ).耐火等级高层建筑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级,其构件的燃烧

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 8-7的规定。对于玻璃幕墙要满足下列条件:

( 1 )窗间墙、窗槛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烧体。( 2 )无窗间墙、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1 小时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 3 )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

Page 47: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燃烧性能和构件名 称 耐火极限

耐火等级

一级 二级

防火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承重墙、楼梯间、电梯井和住宅之间的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非承重外墙、疏散走道两侧的隔

墙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房间隔墙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柱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梁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楼板、疏散楼梯、屋顶承重构件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吊顶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表 8-7 建筑构件的燃烧和耐火极限

Page 48: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二 . 建筑防火设计( 一 ).平面布置( 1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根据城市规划,合

理确定建筑物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

( 2 )燃油、燃气锅炉等宜设置在高层建筑物外的专用房间内。

( 3 )消防控制室宜设置在高层建筑物的首层或地下一层,且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 小时的隔墙和1.5小时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设置直接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Page 49: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4 )高层家建筑物的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应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高层建筑物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 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 5M、进深大于 4m的裙房,且此范围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出口。

( 5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低于表 8-8的规定。

Page 50: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建筑类别 高层建筑 裙房

其他民用建筑

耐火极限

一级、二级 三级 四级

高层建筑 13 9 9 11 14

裙房 9 6 6 7 9

表 8-8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Page 51: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6 )相邻两座高层建筑,较低一座的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1 小时。

( 7 )相邻两座高层建筑,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耐火极限不低于 2 小时,墙上开口部位设有甲级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 4m。

( 8 )高层建的周围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沿街长度超过 150m或建筑物总长度超过 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穿过高层建筑物的消防通道。

Page 52: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9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要小于 4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物外墙宜大于 5m,消防车道上空 4m以下范围内不应设有障碍物。

( 10)高层建筑要采用防火墙等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 8-9的规定。

Page 53: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建筑类别 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 m2 )

一类建筑 1000

二类建筑 1500

地下室 500

表 8-9 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

Page 54: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二 ).建筑构造( 1 )防火墙不宜设置在 U 、 L 形等高层建筑的内转角处。当设置在转角处时,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4m,当相邻一侧有固定一级防火窗时,距离不限。

( 2 )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2m,当水平间距小于 2m时,应设置乙级防火门窗。管道穿过隔墙、楼板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将其周围的缝隙填塞密实。

Page 55: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3 )高层建筑内的隔墙应砌至梁板底部,且不宜留有缝隙。

( 4 )电梯井一个单独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电梯井井壁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它门洞。

( 5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井、排气井、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 1 小时的不燃烧体。

Page 56: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6 )防火门、防火窗应划分成甲、乙、丙三级,甲级为 1.2小时,乙级为 0.9小时,丙级为 0.6小时。

( 7 )设置在变形缝处附近的防火门,应设置在楼层数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应跨越变形缝。

( 8 )屋顶采用金属结构承重时,其吊顶、望板、保温材料等均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屋顶金属承重构件应采用外包敷不燃烧材料或喷涂防火材料等措施。

Page 57: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三 ).安全疏散( 1 )高层建筑的每个防火区的安全出口一般不应少

于两个。( 2 )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单独设置,当确实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

( 3 )高层间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5m,高层建内的观众厅、展览厅、餐厅、营业厅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 30m,其它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 15m。

Page 58: 第八章 建筑抗震与防火

( 4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面积不超过60m2,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 0.9m,位于走道尽头的房间,当面积不超过 75 m2,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 1.4m。

( 5 )高层建筑内走道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 100人不小于 1m计算,高层建筑首层疏散外门总宽度,应按人数最多的一层每 100人不小于 1m计算。

( 6 )疏散楼梯间和前室门的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 1m计算,但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 0.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