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7-1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7-2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7-3 第第第第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 Upload
    carlow

  • View
    7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7-3 板塊運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地震波 不連續面 軟流圈 S 波波速變化 地殼、岩石圈與軟流圈 固體地球組成. 7-1.1 地震波.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分成 : 1. 實體波: 傳播路徑能通過地球內部,可分為 P 波 和 S 波 。 P 波 :屬縱波,質點運動方向和震波傳遞方向一致, 可在固體、液體及氣體中傳播。 S 波 :屬橫波,質點運動方向和震波傳遞方向垂直,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7-3 板塊運動

Page 2: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地震波不連續面軟流圈S波波速變化地殼、岩石圈與軟流圈固體地球組成

Page 3: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1 地震波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分成 :1. 實體波:傳播路徑能通過地球內部,可分為 P

波和 S 波。 P 波:屬縱波,質點運動方向和震波傳遞方向一致, 可在固體、液體及氣體中傳播。 S 波:屬橫波,質點運動方向和震波傳遞方向垂直,

只能在固體中傳播2. 表面波:沿著地表附近傳播。地震波傳播速度與經過物質的剛性有關。

Page 4: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2 不連續面 (1/2)

震波速度突然改變的界面稱為不連續面,以其作為固體地球分層的依據:

1. 莫氏不連續面:地殼與地函間的界面。 2. 古氏不連續面:地函與外地核間的界面。 3. 雷氏不連續面:外地核與內地核間的介面。

http://blog.udn.com/epig/3429232

Page 5: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2 不連續面 (2/2)P 波與 S 波隨深度的變化

內地核

外地核

內地函

外地函

地殼

莫氏不連續面

古氏不連續面

雷氏不連續面

Page 6: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3 S 波波速變化

Page 7: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4 地殼、岩石圈與軟流圈

Page 8: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5 軟流圈與岩石圈

軟流圈(低速帶):在大陸地區距地表深度約 120 ~ 225 公里區段,和在海洋地區距海床深度約 65 ~ 225 公里區段,地震波 P 波和 S 波波速突然降低的區段,推測此區段呈熔融狀態,而具可塑性。岩石圈:地球內部構造中,軟流圈之上較堅硬部分;分裂成許多板塊,可在軟流圈上移動,引發不同形式的板塊運動。

Page 9: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6 固體地球組成( 1/4 )

固體地球由各種岩石組成,可分成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地殼位於固體地球最外層。地殼含量最豐富的元素為氧和矽,它們和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結合形成矽酸鹽類礦物。

Page 10: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6 固體地球組成( 2/4 )

地殼種類:大陸地殼:富含矽和鋁(稱矽鋁質),以花岡岩為代表。海洋地殼:富含鎂和鐵(稱鐵鎂質),以玄武岩為代表。

Page 11: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6 固體地球組成( 3/4 )

常見的八大造岩礦物(除方解石屬於碳酸岩外,其餘均為矽酸鹽類)。

•紅色線段為實際 1 cm 的長度。

Page 12: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6 固體地球組成( 4/4 )

地殼之下的地函和地核,可由捕獲岩間接推測。地函的主要成分為橄欖岩。地核成分依據其密度及震波波速來分析隕石,發現以鐵為主,加少量鎳組成。

橄欖岩 鐵質隕石

Page 13: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火山噴發三大火山帶火山分布熱點火山三大地震帶

Page 14: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2.1 火山噴發

1991 年菲律賓 皮納度波火山噴發

維蘇威火山噴發模擬情景

龐貝城罹難者塑像

Page 15: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2.2 三大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火環):大部分的陸地火山分布在太平洋邊緣,形成環狀火山帶。

第二個火山集中地帶:包括維蘇威火山在內,從地中海地區經歐亞大陸、中南半島到達印尼一帶。

第三個火山帶:大致與中洋脊地震帶一致。

Page 16: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2.3 火山分布

Page 17: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2.4 熱點火山

熱點火山的岩漿活動是地函熱柱上升至地表所造成的

http://gis.geo.ncu.edu.tw/earth/vol/volcanos.htm

Page 18: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2.5 三大地震帶

Page 19: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 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分布板塊運動的動力斷層類型張裂型板塊邊界

聚合型板塊邊界錯動型板塊邊界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

Page 20: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1 板塊構造學說

劃分為七個主要大板塊以及十數個較小板塊。岩石圈分裂成的碎塊且板塊之間具有頻繁的相對運動;張裂、擠壓和錯動等相對運動,在板塊邊界上造就了火山、裂谷等地形,也促使地層產生褶皺或斷層等構造。

Page 21: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2 板塊分布

Page 22: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3 板塊運動的動力 (1/2)

輸送帶式的運動:地函內的熱對流使板塊在軟流圈上進行此模式。

Page 23: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3 板塊運動的動力 (2/2)

板塊本身的物理特性:1.離中洋脊較遠的板塊邊緣當它因重量增大而沉降回地函時拖拉整個板塊。

2.在中洋脊處地勢較高,海溝處較低,形成傾斜結構。

3.中洋脊熱對流及岩漿上升擠壓帶來的側向推力。

Page 24: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4 斷層類型

正斷層:張力(張裂型)逆斷層:受壓的力(聚合型)平移斷層(錯動型斷層之一):剪力(錯動型板塊)。

Page 25: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5 張裂型板塊邊界

地函熱對流造成板塊拉張而形成,典型代表為中洋脊、裂谷。主要斷層類型:正斷層

Page 26: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6 聚合型板塊邊界板塊互相推擠碰撞而成,進行隱沒作用。受隱沒作用影響的帶狀分布區域稱為隱沒帶(班尼奧夫帶)。主要斷層類型:逆斷層

Page 27: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7 錯動型板塊邊界( 1/2 )

因水平移動方向不同或速度不同所造成的平移斷層,兩板塊間原來相鄰的岩層隨時間而逐漸錯移;典型:轉形斷層。

Page 28: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7 錯動型板塊邊界( 2/2 )

聖安德里斯斷層

Page 29: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8 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 (1/2)

臺灣位在聚合型板塊邊界,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以西屬於歐亞板塊,以東則屬菲律賓海板塊,花東縱谷是此兩板塊的縫合帶。

http://zh.wikipedia.org/zh/%E8%8A%B1%E6%9D%B1%E7%B8%B1%E8%B0%B7

Page 30: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8 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 (2/2)

Page 31: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9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 (1/3)

地震震源分布:由南向北逐漸加深:菲律賓海板塊由南向北隱沒到歐 亞板塊之下,形成琉球島弧。由西向東逐漸變深:歐亞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呂宋火山弧。

Page 32: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9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 (2/3)

Page 33: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3.9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