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商商商商商商商商商 商商商商商 夏()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Upload
    cathy

  • View
    181

  • Download
    6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仅供参考) 第一节 叙事记言文的萌芽与发展 第二节 《 左传 》 第三节 《 国语 》 第四节 《 战国策 》 第五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仅供参考). 《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 - 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 年 夏代年表(前 2070 -前 1600 年):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仅供参考) 第一节 叙事记言文的萌芽与发展 第二节 《左传》 第三节 《国语》 第四节 《战国策》 第五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Page 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仅供参考)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 - 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 年 夏代年表(前 2070 -前 1600 年):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商代前期年表(前 1600 -前 1300 年)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Page 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商后期年表(公元前 1300 年-前 1046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 1300 年;小辛:在位50 年;小乙:前 1251 年;武丁:前 1250 年-前 1192 年,在位 59 年;祖庚:前 1191 年;祖甲;廪辛:在位 44 年;康丁:前 1148 年;武乙:前 1147 年-前 1113 年 在位 35 年;文丁:前 1112 年-前 1102 年,在位 11 年;帝乙 前 1101 年-前 1076 年,在位 26 年;帝辛(纣) 前 1075 年-前 1046 年,在位 30 年

Page 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西周年表(前 1046 -前 771 ): 武王:前 1046 年-前 1043 年,在位 4 年;成王:前 1042年-前 1021 年,在位 22 年;康王:前 1020 年-前 996 年,在位 25 年;昭王:前 995 年-前 997 年,在位 19 年;穆王:前 976 年-前 992 年,在位 55 年;共王当年改元,共王:前 922 年-前 900 年,在位 23 年;懿王:前 899 年-前 892 年,在位 8 年;孝王:前 892 年-前 886 年,在位 6年;夷王:前 885 年-前 878 年,在位 8 年;厉王:前 877年-前 841 年,在位 37 年;(共和当年改元)共和:前 841 年-前 828 年,在位 14 年;宣王:前 827 年-前 782 年:在位 46 年;幽王:前 781 年-前 771 年,在位 11 年。

Page 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叙事记言文的萌芽与发展 一、萌芽 1 、甲骨卜辞中叙事要素之初具:时(干支纪年,略讲)、地、人、事 《甲骨文合集》 13 册,郭沫若、胡厚宣 主编,中华书局 1979 - 1983 年(台湾成功大学图书馆有电子影像检索)

Page 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Page 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2 、 金 文 中 篇 幅 的 增 长 : 商 ( 简 ) - 周(繁) ( 1 )记言《毛公鼎》。毛公鼎通高 53.8 厘米 , 重 34.7 公斤。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西周晚期宣王时 (828 ~ 782B.C.) 的一件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Page 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鼎文追述周初文、武王开国时,君臣相得的清平盛世。同时指出国家形势并不宁靖,宣布册封毛公,赋以治理国内外大政,以及周天子家室内外的重任,并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特别申明未经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预告臣不予执行;继而告诫、勉励毛公不要怠惰,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鱼肉鳏寡,要忠心辅佐王室;最后为确立毛公的权威,重赏毛公以仪仗、车马、兵器等器物。毛公对此感恩戴德,铸鼎以纪,还要子子孙孙永远宝之。

Page 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毛公鼎

Page 1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毛公鼎

Page 1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毛公鼎拓文

Page 1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2 )叙事:《曶鼎》。西周中期周恭王时代,贵族曶(或释为舀)制作的礼器。 1778 年清代学者毕沅所得,晚清毁于兵火,今仅存铭文拓本,现存约 380 字可辨认。铭文共 3 段(策命为王卜者;购买奴隶的纠纷;匡季抢禾纠纷)。记述曶先用“匹马束丝”, 后改用“金(铜)百锊”,向贵族效父赎买 5名奴隶之事 ,是发现的记载西周奴隶价格的唯一史料。

Page 1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曶鼎拓文

Page 1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殷周金文集成》 18 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中华书局 1984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 2001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张亚初编著,中华书局 2001 《近出殷周金文集录》 4 册,刘雨,中华书局 2002

Page 1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二、发展 1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荀悦《申鉴》: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动为《春秋》,言为《尚书》。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

Page 1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2 、《尚书》记言 ( 1 )名称由来:《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官方文告资料汇编)。原名《书》,汉代后称《尚书》或《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 58 篇。 虞书( 5 篇):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夏书( 4 篇):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商书( 17 篇):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书( 32 篇):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縢、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Page 1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2 )今古文:今文 28 篇,汉代伏生传授,参看刘起釪《尚书学史》订补本(中华书局 1989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 2005 );古文 58 篇,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 44 篇,由孔安国进献朝廷,后佚失。东晋梅赜献孔安国古文尚书 58 篇。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以 128 条证据力辨其中 25 篇为后人伪造,为学界普遍接受。可参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目前有张岩《阎若璩 < 疏证 > 伪证考》等提出反证辩驳。参看国学网: http://www.guoxue.com/yishiyici/dqzw.htm

Page 1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Page 1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3 )《商书·盘庚》:记言文之祖。 迁都,古今之常例,而于远古为甚,或因天灾,或因人祸:“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史记·殷本纪》: 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

Page 2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Page 2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盘庚上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Page 2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Page 2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有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Page 2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罚及尔身,弗可悔。”

Page 2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4 )《周书》与周公姬旦 A 、言:《洛诰》、《立政》、《无逸》告诫周成王姬诵;《史记·晋世家》周成王桐叶封弟于唐,君无戏言(史佚谏)-《说苑》(周公谏);《夏书·皋陶谟》皋陶告诫禹: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幾。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司马光《训俭示康》引张文节语:人之常情,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Page 2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B 、事:《金縢》金縢之匮; 白居易《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金庸引用之: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若使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Page 2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5 )尚书特点: A 、单独成篇,结构完整; B 、语言古奥典雅(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 C 、修辞手法多样

Page 2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例:《史记·五帝本纪》对《尧典》的“今译”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嚣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Page 2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Page 3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春秋时期(前 770—前 476 ) 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1 ) 春秋五霸(伯):齐桓公 姜小白;晋文公 姬重耳;秦穆公 嬴任好;楚庄王 芈mi侣; 吴王 阖闾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四公子:齐国 孟尝君田文;赵国 平原君赵胜 ;魏国 信陵君 魏无忌;楚国 春申君 黄歇

Page 3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三晋:公元前 458 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 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 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

Page 3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Page 3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3 、《春秋》记事 ( 1 ) 命名由来: A 、通称-专称; B 、春秋三传及经传关系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春秋左氏传

Page 3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汉书·艺文志》: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Page 3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2 )性质:记事简略的编年史大纲 鲁隐公元年,前 722 -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 3 )基本记事方式具备明确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并非真正的叙事散文: 事-日-月-时-年

Page 3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4 )春秋笔法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为《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 子游、子夏之徒 , 不能措一辞 ,不能改一字。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铖。

Page 3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A 、直书笔法: 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齐太史)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Page 3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B 、变书笔法: 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晋太史董狐)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左传 宣公二年)

Page 3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C 、讳书笔法: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 D、编年纪事笔法: E、惩恶扬善笔法: 以礼法为原则,寓褒贬善恶之意,即不单记录,而且讲究史识、判断;:如“天王狩于河阳”讳书,“宋人弑其君杵臼”,“莒弑其君庶其”。同样是“弑”,“人”与“国”又有区别,“人”是少数人,“国”是国人。 情感色彩与文学之关系。

Page 4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二节 《左传》 一、成书 1 、作者:左丘明(史记、汉书持此论;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否) 2 、时间:战国初 3 、体例:记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4 、主旨:重礼斥力,重民

Page 4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二、叙事成熟 从《春秋》的简略记事大纲到完整、成熟的叙事散文。刘知几《史通 杂说上》: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薄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放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Page 4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叙事方法: 1 、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倒叙和预叙的手法。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2 、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经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Page 4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3 、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开后世小说、戏曲等叙事类文字之法门; 4 、以“君子曰”来评人论事,总结陈词,倾向鲜明。但在事件叙述中往往不加褒贬,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性格。行文冷静,但倾向鲜明。 (细读《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断于鄢”,作品选 p69 )

Page 4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钱锺书《旁观者》,原载《大公报世界思潮》第二十九期, 1932 年 3月 16日,收入《钱锺书散文集》 p140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 我以为史学的难关不在将来而在过去,因为,说句离奇的话,过去也时时刻刻在变换的。我们不仅把将来理想化了来满足现在的需要,我们也把过去理想化了来满足现在的需要。同一件过去的事实,因为现在的不同,发生了两种意义。

Page 4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我以为历史上的事实也可以分为两类:(一)野蛮的事实;(二)史家的事实。一切历史上的事实,拆开了单独看,都是野蛮的。到了史家手里,把这件事实和旁的事实联系起来,于是这件事实,有头有尾,是因是果,便成了史家的事实了。所以叫做史家的事实( historians‘ fact )而不叫做史的事实( historical fact ),也有缘故;因为历史现象比不得自然现象,既不能复演,又不能隔离,要断定彼此间关系的性质,非常困难;往往同一事实,两个史家给它以两种关系,而且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们为谨慎起见,只能唤作史家的事实。

Page 4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三、记言生动 1 、内政:大夫谏语。 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 2 、外交:行人辞令。 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作品选 p91 ) 特点:文典而美、语奥而博(刘知几《史通·申左》)

Page 4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Page 4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实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Page 4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3 、(私人)代言、拟言: 吾国史籍工于记言者,莫先乎《左传》,公言私语,盖无不有。虽云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书策,小事书简,亦只谓君廷公府尔。初未闻私家置左右史,燕居退食,有珥笔者鬼瞰狐听于傍也。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罄欬与?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依据?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者。(钱钟书《管锥编》 p164 - 165 )

Page 5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注家虽曲意弥缝,而读者终不厌心息喙。……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左传》记言而实乃拟言、代言,谓是后世小说、院本中对话、宾白之椎轮草创,未遽过也。

Page 5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四、《左传》的语言言近旨远,词浅义深,文无剩句,句无剩字,意蕴丰富,极可玩味。

Page 5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节 《国语》 一、成书 1 、作者 ( 1 )左丘明(司马迁最早提出,《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均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2 )各国史官资料汇编,各部分文风不一,非出自一人之手。 徐有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 1930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Page 5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2 、时间:战国初 3 、性质 国别史(八国:周、鲁、齐、郑、晋、楚、吴、越,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公元前 990-前 453 年);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刘熙《释名·释典艺》:“《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国语》的记言多是有关政治、外交活动中的策论、应对、讽谏、辩论之辞,以议论说理文字较多。

Page 5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4 、与《左传》为《春秋》内外传之说: (徐仁甫《左传疏证》卷二有《左传》采《国语》例证 17 条,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 ( 1 )《鲁语 · 曹刿问战》;《左传 ·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 2 )《晋语》记载晋文公之流亡,可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所记比较 ( 3 )《晋语五》记晋灵公派鉏麑刺杀赵盾,可与《左传》宣公二年同事比较

Page 5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4 )《左传·僖公五年》晋献公攻虢国,借路于虞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假(借)道,以及晋献公问卜偃。又见于《国语·晋语》宫之奇知虞将亡、献公问卜偃。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 ,问于卜偃曰: “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Page 5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5 、主旨:较为驳杂 ( 1 )崇礼重民;《周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鲁语·里革论君之过》、《叔向贺贫》( p93 ) ( 2 )笃信鬼神:(《周语》内史过论神、《晋语》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虢公梦神人天示) ( 3 )复仇思想:《越语》上勾践灭吴

Page 5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柳宗元《非国语序》肯定其文采而批评其思想: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而作《非国语》。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国语》以肆其趣(与“本之”者不同,乃取其文笔)

Page 5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二、记言散文特色 1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言辞通俗,口语化明显,记事点睛。篇章结构上,围绕议论的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叙述事件的过程则十分简略。(召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文选 p95 ,国人流放厉王于彘时,召穆公后以子代宣王死) 2 、质直的内政谏说与外交辞令

Page 5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3 、人物形象的集中描写与纪传体之萌芽。《晋语四》晋文公、《吴语》夫差、伍子胥《越语上》勾践(文选 p104 ,卷二十越语上仅此一篇)、《越语下》范蠡(八篇均以范蠡为主要人物): ( 1 )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2 )范蠡全勾践无蚤图吴( 3 )范蠡谓人事至而天应未至( 4 )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 5 )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 6 )越兴师伐吴而范蠡谏勿即应战( 7 )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 8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Page 6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成书 1 、命名由来及编者 西汉末 刘向,见《战国策书录》(参看教材 p105 注 12 )。共 33卷。1973 年长沙马王堆帛书有纵横家书 27 篇, 16篇此前从未见,定名《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 1976 年。

Page 6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 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2 、时间 战国-秦汉 3 、体例 国别体(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

Page 6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4 、主旨 纵横家书 按《韩非子·五蠹》之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连弱国抗强国(秦);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 ,弱国侍奉强国攻打其他弱国。 刘向序:“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Page 6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纵横家表现出与儒家重礼的不同倾向: 1 、政治上重法、术、势。 2 、人生观上则呈现多种倾向:既有对功名富贵不加掩饰的热衷追求:苏秦、张仪,也有功成身退不取秋毫的仁者:鲁仲连,更有洁身自好的节义之士:颜斶。 3 、均对士人自我价值有高度自信。

Page 6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二、写人叙事之特点 1 、 士人阶层的生动写照,在奇策异智、奇言异行之中突出人物形象之个性。 《韩诗外传》卷七: 传曰:鸟之美羽勾喙者,鸟畏之。鱼之侈口垂腴者,鱼畏之。人之利口赡词者,人畏之。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诗》曰:“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Page 6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1 )策士: A 、张仪,魏国人,连横专家,秦惠文君时拜相,先后为秦国、魏国、楚国之相。 《孟子·滕文公》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为魏国人,合纵专家,推动“五国伐秦”之举) “ 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 ,以说人主。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 ,岂得无眩哉。”(《史记·张仪列传》)

Page 6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B 、苏秦,东周洛阳人,字季子,合纵专家,《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p114 - 115 )。 《文心雕龙·论说》:暨战国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Page 6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鬼谷子》十四篇( 13 、 14存目而已:转丸、却乱)王诩,卫国人,纵横鼻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楗》第三、《抵戏》第四、《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第七、《摩》第八、《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转丸十三、却乱十四已经散失。《阴符经》(《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分威发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悦法灵蓍。

Page 6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先秦时代游说、纵横之学的登峰造极之作。鬼谷子所论之纵横术包括对各种人物的言谈技巧,如对皇帝、大臣、百姓等不同知识和不同阶层的人物,有不同的言谈方式,集中论述论辩和游说的方法及治国、治军的道理,是一部影响极大的奇书。此书在秦代被禁毁。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飞箝》第五)

Page 6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2 )武士:聂政(为严遂刺杀韩相韩傀)、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嬴政)。“侠”是游离于统治集团武士群体之外、不受权势约束的独行者。自墨家以来,甚至形成特殊的半军事团体。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代表了建立于个人行为基础之上的平民群体“有恩必报,有仇必报”的道德力量。

Page 7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燕策三)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五人事迹: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豫让二刺赵襄子、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荆轲的部分,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Page 7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3 )节义之士: A 、颜斶,齐人,《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 B 、鲁仲连,齐人,说赵国平原君、魏国辛垣衍义不帝秦,“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赵策》三(文选 p117 )

Page 72: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C 、唐且,魏人,魏解赵围后说信陵君“不可不忘”。又,韩、魏已亡,唐且为安陵君使秦,以“布衣之怒” /“士之怒” 对秦王嬴政“天子之怒”(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又载汉代《说苑·奉使》)。 (比较之前蔺相如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鲁人曹沫劫齐桓公,均为所谓“劫盟”)

Page 73: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2 、叙事写人反“平”求“奇”,为突出战国士人形象尤其是强调策士的作用,不惜使用大量文学性手法,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1 )材料使用和人物形象、情节叙述方面,虚构、想象乃至依托的内容颇多,种种奇情异想分量远超《左传》、《国语》等先秦史著;(参看教材 p90 注 14 ,又可参看杨宽《战国史》(修订本)第一章第二节“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一章第三节“关于苏秦、张仪、乐毅等人史料之存真去伪”)

Page 74: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2 )在情节叙事上,力求出人意表,往往在紧张、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峰回路转,突出人物非同一般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参看《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 3 )注重人物的语言个性化,并采用外貌、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使之立体化。 参看《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苏秦游说秦惠王不成,回洛阳之形容: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

Page 75: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4 )继承《国语》汇集同一人物事迹的方法,并发展为有脉络可寻的人物行迹,在一篇中充分表现人物的生平事迹,显示了由编年体向纪传体过渡的特征。

Page 76: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3 、明快流畅、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 ( 1 )以形象的文学语言讲述抽象的道理。引譬连类,循序渐进;多用寓言故事、轶闻掌故,具有民间智慧之平易动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燕策二“赵且伐燕”)、“狡兔三窟”、“高枕无忧”(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画蛇添足”(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狐假虎威”(楚策一“荆宣王问群臣”)、“亡羊补牢” (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南辕北辙”(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 ( 2 )游说之辞铺张扬厉、气势充沛,大量使用排比和对偶。叙事之辞长于铺张渲染与细节描写。 参看《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苏秦说秦惠王之辞、《秦策一·司马错论伐蜀》

Page 77: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五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一、对史传文的影响 1 、体例 ( 1 )编年体 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 ( 2 )国别体 《三国志》 2 、思想 既崇礼重民;又重权术谋略 3 、写作艺术 ( 1 )叙事重因果脉络,故事化; ( 2 )写人突出性格与众不同

Page 78: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二、散文取法的经典文必秦汉 1 、历代文章总集、选集所选。《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 2 、赋的铺陈地理形势,排比句式

Page 79: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三、小说的发生发展 1 、历史叙事中鲜明的价值立场与道德评判的影响。 2 、叙事结构与顺叙、预叙、倒叙、补叙等手法的影响。 3 、写人手法的影响:个性化言行描写;情节冲突描写;细节描写。 4 、历史题材的多见。

Page 8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思考题(书面报告): 《如何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M.J. 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1 、请所有同学自行阅读此书,并做阅读提纲,清晰描述此书的结构、层次,描述此书的意图以及提供的方法。 2 、自己阅读此书的感受和思考,对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做一比较。 3 、使用从此书中获得或修订的阅读方法,阅读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之间的一部古代典籍或文学作品。( 1 )做阅读提纲,清晰描述此书的结构、层次,描述此书的意图以及作者论证意图的方法(典籍,非小说类)。( 2 )此书想要传达什么意图、共享什么体验?作者如何通过人物、情节或情绪、感受来达成此意图?使用了什么语言修辞技巧?(小说类、诗歌类)

Page 8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4 、学会全面地评价一本书。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时留意其他人(古今中外)的正反见解和感受,考察这些见解和感受的逻辑是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或者是“持之有故而未周,言之成理而未彻”?最后在总体上进行恰如其分的把握。 5 、思考:阅读此书对自我心智的成长、想象力的丰富构成了新的挑战和刺激?阅读此书提供了什么样的观察、感受世界的角度? 6 、如有可能,结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某类典籍的勾勒,寻找一系列相关书籍,进行深入的主题阅读,从而获得对某一主题或多个主题的深入辨析。写成合乎逻辑的札记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