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 Upload
    sibley

  • View
    20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本章的内容较多,在学习时,要对阶级、阶层、国家、法律、军队和战争的概念和起源、发展的历程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联系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当代社会有关问题作出分析。.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阶层的含义、划分依据、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和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 一、阶级的起源与消亡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和形成的。产生阶级的基本条件: ⑴剩余产品的出现; 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本章的内容较多,在学习时,要对阶级、阶层、国家、法律、军队和战争的概念和起源、发展的历程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联系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当代社会有关问题作出分析。

Page 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阶层的含义、划分依据、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和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

一、阶级的起源与消亡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Page 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和形成的。产生阶级的基本条件:

⑴ 剩余产品的出现;

⑵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⑶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Page 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阶级的消亡

阶级消亡所需的条件:

第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第二,废除任何私有制;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彻底改造小生产,克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Page 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二、阶层的含义和划分依据

1 .阶层的含义

阶层( stratum )通常指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

Page 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阶层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不同阶级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动态分析)

阶层的划分是对阶级的进一步剖析。(静态分析)

Page 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阶级社会中分属于或依附于不同的阶级。

“ 阶层”含义的泛化使用:人们有时还把处于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泛称为中间阶层;西方社会学则将一切社会集团统称为社会阶层。

Page 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阶层划分的依据

⑴ 所有制结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结构,形成了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引发了中国社会非常规性的社会阶层的再分化。

Page 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⑵ 产业结构。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的同时带来了职业结构的变化。

⑶ 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劳动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结构的重大变迁,鲜明的职业分化使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

Page 1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⑷ 分配(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造成分配(收入)结构的变化,分配(收入)结构及其变化将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

⑸ 文化结构。教育普及使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结构,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有序分化。

Page 1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⑹ 社会管理结构。公务员制度的普遍实施,公司制的普遍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结构,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在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分类是划分社会阶层的基础,各社会群体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是划分社会分层的基本依据 。

Page 1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三、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Page 1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⑴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

⑵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

Page 1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⑶ 社会阶层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⑷ 社会阶层的分化使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社会的“橄榄型”转变,庞大的“中间阶层”的产生,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Page 1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四、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

1 .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层分化

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

第一,由以体力劳动者为主逐渐发展成为由中下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组成,并向脑体结合而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方向转变。

Page 1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第二,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下降,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上升。

第三,工人阶级内部的技术构成发生了变化,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的比重在增加,出现了普通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这一工人阶级的新阶层。

第四,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工人阶级内部的收入构成有了较大的变化。

Page 1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发达国家资产阶级内部出现新的阶层分化:

高级管理人员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特殊阶层;中等资本家的数量在稳中有增长,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基础力量等。

Page 1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分化和整合使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

Page 1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当代中国逐步形成了十个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Page 2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

⑴ 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出现了一个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个体私营主阶层。

⑵ 职业分化使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原来相对重合的收入、地位、声望三个社会序列发生了分离。

Page 2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⑶ 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的人数比重加大,社会影响力增强。

⑷ 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造成了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⑸ 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Page 2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3、社会弱势群体问题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

它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Page 2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002年 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 5 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主要指四类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Page 2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按其形成原因可划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

Page 2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我国弱势群体的概况:

生理性弱势群体: 2000年我国 60岁以上老人已达 10% ,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全国老龄人口达 1.3亿。其中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老龄人口达 9000万左右。城市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医疗费的供给发生困难。我国有 6000万残疾人,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就业和婚姻遇到极大的困难。

Page 2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社会性弱势群体: 2002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城镇集体企业等其他方面的下岗失业人员,总数在 3000万上下。另外,全国有 19

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 2000年底,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 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为 3

000万。

Page 2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

①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

②弱势群体中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

Page 2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③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④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有可能使其规模继续扩大;

⑤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量有限,很难改变其弱势地位。

Page 2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4、社会矛盾凸现与建立“和谐社会”问题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一个社会各种矛盾突出的阶段。

Page 3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十分迫切;

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

Page 3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Page 3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

Page 3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

Page 3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从国际看,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Page 3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Page 3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Page 3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Page 3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Page 3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第二节 国 家

一、国家的含义及其职能

1 .国家的含义

⑴ 社会共同体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生活在一起的共同体。

⑵ 国家契约说。认为国家是人们相互订立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而组成的。

Page 4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⑶ 国家统治说。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

⑷ 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国家是由领土、人口和主权三个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四要素说认为国家是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构成的。

Page 4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⑸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Page 4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机器为了实现其自身的使命而行使的基本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体现。

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是维护本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防止外来力量对本国的侵犯。

Page 4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国家的对内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主要是指通过军队、监狱、警察等暴力机器,来约束、控制和镇压被统治阶级。

社会管理职能是为了社会的共同需要,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

Page 4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 .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⑴神权说;⑵社会契约说;⑶家庭制说;⑷暴力说;⑸心理说。

Page 4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产生不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是社会内部矛盾自发调节的结果。

国家产生的原因应从经济基础上寻找,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具备了产生国家的条件,国家才应运而生。

Page 4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3.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其原因主要有:私有制的消灭;阶级的消亡;旧式分工的消除。

国家的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

Page 4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三、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

1 .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40世纪的古埃及。它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

Page 4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封建制国家

中国公元前 475 年进入战国时期,封建制国家形成。西欧以公元前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逐渐形成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在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政。

Page 4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组织制度的主要特点:

⑴ 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国家的组织结构。

⑵ 国家设置了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豢养庞大的官僚队伍。

⑶ 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政治控制,形成了对全社会的封建专制。

Page 5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3.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明确的权力职能分工和权限范围、完备的机构设置和监督机制、完整的政治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Page 5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由无产阶级代表本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是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实行阶级专政的国家。

Page 5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特征。

Page 5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第三节 法 律

本节分析了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内容。学习时除了注意了解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之外,重点是加深对法律的社会作用的掌握,并能够联系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实际进行分析。

Page 5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一、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法律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是通过利益调整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Page 5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1 .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⑴古代奴隶制法

最早出现于埃及。大约在公元前 4000年埃及就出现了习惯法。至公元前 3200年,埃及第一王朝的创始人美尼斯就开始制定成文法。

Page 5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地区在公元前3000 年前后也开始出现成文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等。由于这些法律都使用楔形文字来书写,故一般被称为楔形文字法。公元前 18 世纪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是楔形文字法的典型代表。

Page 5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公元前 15世纪,印度开始出现了习惯法。公元 4世纪,编纂了比较系统的《摩奴法典》。

公元前 11世纪,中亚希伯来奴隶制国家编纂的《摩西律法》,其核心是《摩西十诫》。

公元前 8世纪,罗马法律日趋完善。公元 6 世纪查士丁尼的法典编纂,为近代西方法奠定了历史基础。

Page 5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⑵ 中世纪封建法

封建法的形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原有的奴隶制法转变为封建制法,如印度、日本等;二是直接从原始公社的习惯法发展为封建法,如日耳曼法和斯拉夫法等。

Page 5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中世纪封建法的代表:日本的《大宗律令》( 1701年);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法,如《古兰经》、《圣训》等;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选编》、《巴西尔法典》等;斯拉夫民族国家的《罗斯真理》(俄罗斯)、《斯提芬·杜尚法典》(南斯拉夫)等;以及日耳曼人制订的日耳曼法和基督教会的教会法等。

Page 6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⑶ 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确立

从 17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在短短的 200多年间,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并形成了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

Page 6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英美法系也称英吉利法系、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为基础,融入罗马法、教会法以及中世纪商法的若干原则而逐步形成的一个世界性的法律体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以 1804 年《法国民法典》和 1900 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一个世界性法律体系。

Page 6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当代世界法律的发展

20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法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⑴ 一些新的法律开始出现。如形成了经济法、科技法、环境保护法、能源法、航空航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法、国际反不正当竞争法、国际反倾销法等新的法律。

Page 6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⑵行政法的地位日益加强,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⑶法律的社会化倾向越来越突出,更加关注社会利益。

⑷法律的民主化日渐受到重视,更加关注公民的基本权利。

⑸法律的统一化和国际化趋势加强。

Page 6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3.法律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法律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⑵法律产生和发展与国家这一特殊公共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⑶法律产生和发展过程是社会行为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并通过规范调整的方式而表现出来。

Page 6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⑷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从混沌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对于法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⑸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化的繁荣状况相适应。

Page 6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二、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社会发生的影响,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体现。

Page 6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1 .法律的规范作用

⑴ 指引作用。指法律(主要是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⑵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对于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或尺度的作用。

Page 6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⑶预测作用。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范性、确定性特点,预见和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

此外,法律的规范作用还体现为教育作用,即对人的今后行为积极影响的一种作用;强制作用,即法律具有的制裁和惩罚犯罪行为的作用。

Page 6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法律的社会作用

⑴ 阶级统治作用。阶级统治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其中,维护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法律的关键社会作用。

⑵ 社会管理作用。指法律具有维护人类基本生活条件、确认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

Page 7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前者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的作用,后者则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达到法律的社会作用。

Page 7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第四节 军队与战争

本节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军队和战争的发展情况,强调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战争与和平观,学习时注意联系当前军队和战争发展的实际进行分析。

Page 7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一、军队和战争概说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其含义是:其一,它是达到更多目的的手段;其二,它是当其他手段失效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其三,军队的行动从属于政治的愿望。

Page 7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1 .人类历史是一部血与火的文明史

战争曾深刻地影响人类的历史,战争既创造文明,又受文明的影响。

2 .战争需要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

在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往往优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同时,战争的需要催生了人类的科技进步。

Page 7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3.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一般说来,正义的战争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非正义战争通常起反动作用。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是我们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

Page 7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一切战争都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 (即暴力 )的继续。政治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区分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确定战争行为主体的政治目的。总的说来,一切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反之,一切镇压革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Page 7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二、军队和战争的历史发展

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军队和战争形态的演进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性质。

Page 7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1 .奴隶制时期

在奴隶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社会经济能力只容许建立装备原始冷兵器的少量军队,用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并掠夺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奴隶。

Page 7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奴隶制早期,步兵是当时的主要兵种,骑兵有所发展,还出现了乘坐战车、象和骆驼作战的武士队。军队的战术仅限于简单的布阵和两军正面冲突,战略行动则限于短时间的出征。

奴隶制后期,除了步兵和骑兵之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海军,装备简陋的划桨小船。军队作战能力有所提高,出征时间和距离相应地延长。

Page 7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2 .封建制时期

大约在公元 5世纪,出现早期的封建制军队。典型的封建制军队是在大封建主 (国王、大公 ) 周围形成的最初的常备军——骑兵扈从队。封建割据时期没有全国统一的军队,各诸侯国均拥有自己的骑士军,君主仅在战时召集各诸侯国的军队。

Page 8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14世纪时,火药发明并用于战争,加上炼铁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战争形态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军队和战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由中央集权国家君主统一指挥和统一供给的雇佣军取代各自为政的封建主亲兵成为主要的军事制度;

Page 8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步兵取代重骑兵成为主要兵种,骑兵发展为轻骑兵,炮兵应运而生;

滑膛火枪和滑膛炮取代长矛等冷兵器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武器;

线式战斗队形取代方阵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并逐步形成新的战略体系和机动战略;

海军和海战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Page 8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 1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出现的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导致军事上—系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建立的资产阶级民族军队取代了封建性的雇佣军,并以义务兵役制取代了招募制;

Page 8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实行就地征用与建立仓库体系相结合的后勤保障制度,大幅度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决战战略取代了过时的“机动战略”;

纵队与密集散兵线相结合的新战术取代了呆板的线式战术;

Page 8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步、骑、炮诸兵种合成军出现,既可独立作战,又可编组临时的集团军,执行大规模会战的任务;

军队装备的重大改善,普遍使用枪托弯曲并带有准星的火枪和威力更大的火炮;

海战发生了变化,随着舰炮火力加强和舰队机动力的提高,海上机动战术被广泛采用。

Page 8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 2 )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炼钢技术、铁路运输和有线通信等最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导致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出现许多新情况。主要表现在:

武器装备飞速发展:膛线枪代替滑膛枪,连发枪和速射炮日益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武器,无烟火药代替黑色火药使军队火力空前加强;

Page 86: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散兵线队形和堑壕、铁丝网等野战工事被广泛采用;

铁路运输用于军事,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力;

有线电及电话大大改善了部队的通信联络;

Page 87: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总参谋部的普遍建立使军队的领导和指挥发生了飞跃;

海军的面貌大为改观:木制帆船被蒸汽机推动的钢甲战舰所取代,战列舰成为舰队主力,宣告海军进入大炮巨舰时代。

Page 88: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4.帝国主义时期

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一系列激烈的、大规模的战争,特别是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空前规模把科学技术用于战争,从而造成空前的破坏。二是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Page 89: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战争领域发生的变革:

武器装备增添全新的成份,出现了新的武器和新的兵种;

地面部队的战场机动方式向机械化、摩托化过渡;

战争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出现了空地协同、步坦协同、快速突击、对敌后方实施战略轰炸等崭新作战方式;

Page 90: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战略上的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成为战争发动者的惯用方法;

利用航母编队争夺制海权以及潜艇战和反潜战,成为海上斗争的主要形式;

战线长度扩展,前后方的界限被打破,前方对后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总动员的局面。

Page 91: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5.当代军事的新发展

从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大规模的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引起军事上的大变革。 特别是 1945 年 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标志着热核兵器时代的到来。

Page 92: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具体表现在:

崭新的军兵种——导弹核部队;

崭新的作战样式——核战争;

崭新的防御形式——战略核防御;

核条件下的军队体制、编制和作战方法; 指挥与通信以及军队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革新。

Page 93: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从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又把注意力从“核时代”延伸到所谓“核后时代”,探索当代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未来的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高技术局部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正在受到广泛重视,一场新军事革命正悄然兴起。

Page 94: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三、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从世界战争史中获得的最宝贵的教益。世界战争史反复证明:军事力量与战争准备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兴衰、人民安危的关系非常密切。

Page 95: 第四章 阶级、阶层与国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