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体,。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Upload
    lala

  • View
    100

  • Download
    13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建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通信网。 是通信网的主体,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引言 电话网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网已实现了交换与传输的数字化,并与 No.7 信令网和智能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数据网与电话网互通并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基于数据网的 IP 电话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电话网仍是通信网的主体,也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建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通信网。是通信网的主体,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Page 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Page 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引言电话网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网已实现了交换与传输的数字化,并与 No.7信令网和智能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数据网与电话网互通并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基于数据网的 IP电话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电话网仍是通信网的主体,也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电话网已从传统的只含固定电话业务的网络发展成了今天的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两大类型。

Page 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Page 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等级结构 概念:把全网的交换中心划分成若干个等级,低等级的交换中心与管辖它的高等级的交换中心相连,形成多级汇接辐射网即星形网;而最高等级的交换中心间则直接互连,形成网状网,所以等级结构的电话网一般是复合形网。参数:①全网的服务质量 ②全网的经济性

6.2 固定电话网

Page 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图 6.1 6.1 固定电话网三级结构示意图固定电话网三级结构示意图

我国固定电话网经历近 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由原来的五级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三级结构

6.2 固定电话网国际长途交换中心 ISC

DC1

DC1 DC1

DC2 DC2

TMDL DLTM

DC1

长途网

本地网

Page 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 固定电话网

6.2.1 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6.2.3 国际电话网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 系统

Page 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本地电话网 定义:本地电话网简称本地网,指在同一长途编号区范围内,由若干个端局,或者由若干个端局和汇接局及局间中继线、接入电路和话机终端等组成的电话网。 功能:本地网用来疏通本长途编号区范围内任何两个用户间的电话呼叫和长途发话、来话业务。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1. 本地网的交换中心及职能本地网内可设置端局( DL)和汇接局( TM)。 端局通过用户线与用户相连, 疏通本局用户的去话和来话话务。汇接局与所管辖的端局相连 疏通端局间的话务汇接局与其他汇接局相连 疏通汇接区间端局话务汇接局与长途交换中心相连 疏通本汇接区的长途转话话务。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2. 本地网的网络结构 由于各中心城市的行政地位、经济发展及人口的不同,扩大的本地网交换设备容量和网络规模相差很大,所以网络结构分为网状网和二级网两种。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1 )网状网

图 6.2 本地网的网形网结构 网状网是本地网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网中所有端局个个相连 端局之间设立直达电路。当本地网内交换局数目不太多时,可采用这种结构

6.2.1 本地电话网

DL1 DL3

DL4

DL2

Page 1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2 )二级网 当本地网中交换局数量较多时,可由端局和汇接局构成两级结构的等级网,端局为低一级,汇接局为高一级。 二级网的结构有分区汇接和全覆盖两种。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分区汇接 网络结构:把本地网分成若干个汇接区,在每个汇接区内选择话务密度较大的一个局或两个局作为汇接局 根据汇接局数目的不同,分区汇接有两种方式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a )分区单汇接 基本结构:是每一个汇接区设一个汇接局,汇接局之间以网形网连接,汇接局与端局之间根据话务量大小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在城市地区,话务量比较大,应尽量做到一次汇接,即来话汇接或去话汇接。 在农村地区,由于话务量比较小,采用来、去话汇接。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3 本地网的分区单汇接局结构 ( 来话汇接 )

汇接局间结构简单,但是网络可靠性差

6.2.1 本地电话网

DLA1

a1' b2'

a2a1 b1 b2

b1''a2

A汇接区 B汇接区

DLA2 DLB1 DLB2

TMA TMB

Page 1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b )分区双汇接 基本结构:每个汇接区内设两个汇接局,两个汇接局地位平等,均匀分担话务,汇接局之间网状相连;汇接局与端局的连接方式同分区单汇接结构 ,只是每个端局到汇接局的话务量一分为二,由两个汇接局承担。 比较适用于网络规模大、局所数目多的本地网。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4 本地网的分区双汇接局结构 ( 来话汇接 )

比分区单汇接结构可靠性提高很多

6.2.1 本地电话网

a1'

b2'

a2a1

b1 b2

b1'

'a2

A汇接区 B汇接区

TMA1 TMA2 TMB1 TMB2

DLA1 DLA2 DLB1 DLB2

Page 1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全覆盖 网络结构:在本地网内设立若干个汇接局,汇接局间地位平等,均匀分担话务负荷。汇接局间以网状网相连。各端局与各汇接局均相连。两端局间用户通话最多经一次转接。 结构可靠性高,但线路费用也提高很多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1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5 本地网的全覆盖网络结构 6.2.1 本地电话网

DL1 DL2 DL3 DL4

TM1 TM2 TM3

Page 2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3. 本地网的类型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组建起以地(市)级以上城市为中心城市的扩大的本地网 。特点:城市周围的郊县与城市划在同一长途编号区内,其话务量集中流向中心城市。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2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1 ) 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网 定义: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所辖的郊县(市)共同组成的本地网,简称特大或大城市本地网。 目标网:二级结构、分区汇接组网方式,汇接区数目以 2-4个为宜,每汇接区尽量设置双汇接局,来话汇接或去话汇接,端局双归属。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2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6 某地区本地网网络组织示意图6.2.1 本地电话网

. . . . . . . . . . .

特服

其他网络

TS1 TS2 GW1 GW2

国内、 国际长途网 其他网络

专网PAS V5汇接 DL1 DL2 DLn-1 DLn

A汇接区 B汇接区

TMA1 TMA2 TMB1 TMB2

智能综合业务平台SCP

Page 2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2 ) 中等城市本地网 定义:以中等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该城市的郊区或所辖的郊县 ( 市 ) 共同组成的本地网,简称中等城市本地网。 目标网:二级结构、全覆盖组网方式, 2-3个汇接局,一次转接。城市端局应实现端局双归属。地(市)级城市组建的本地网就是这种类型。

6.2.1 本地电话网

Page 2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 固定电话网

6.2.1 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6.2.3 国际电话网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 系统

Page 2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定义:简称长途网,由长途交换中心、长市中继和长途电路组成。 • 我国长途网为两级网

6.2.2 长途电话网

省级 ( 直辖市 ) 交换中心 DC1,网状网相互连接 地 ( 市 ) 交换中心 DC2,网状或不完全网状相连 DC1与本省各地市的 DC2以星形方式连接

Page 2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7 两级长途网的网络结构6.2.2 长途电话网

基干路线 低呼损直达路由

高效直达路由

省际平面 DC1

DC1DC1

DC1

省内平面

DC2 A省

DC2

DC2

DC2

DC2

DC2

DC2

B省

Page 2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2 长途电话网

汇接区:以各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汇接局负责汇接的范围称为汇接区。全网以省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分为 31个

省 ( 自治区 ) 汇接区。

Page 2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1 .各级长途交换中心的职能 DC1 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的省际长途来话、去话话务,以及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DC2 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6.2.2 长途电话网

Page 2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1 .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设置原则 ( 1 )直辖市本地网内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均设为 DC1(含 DC2 功能 ) 。( 2 )省会本地网内设一个或两个长途交换中心时,均设为 DC1(含 DC2 功能 ) ;设三个及三个以上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设两个 DC1 和若干个 DC2 。( 3 )地(市)本地网内设长途交换中心时,所有的长途交换中心均为 DC2 。长途网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向无级网过渡。

6.2.2 长途电话网

Page 3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 固定电话网

6.2.1 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6.2.3 国际电话网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 系统

Page 3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国际电话网由各国 ( 或地区 ) 的国际交换中心 (ISC)和若干国际转接中心 (ITC)组成。国际交换中心又称国际出入口局,它的任务是连通国际电话网和国内长途电话网。国际电话网通过国际转接中心 ITC1、 ITC2 和国际交换中心 ISC将各国长途电话网进行互联,构成三级国际长途电话网。

6.2.3 国际电话网

Page 3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国际电话网特点:通信距离远、多数国家之间不邻接的情况占多数。传输手段多数:使用长中继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或海底同轴电缆、光缆等;通信技术:高效多路复用技术 回音抑制器或回音抵消器

6.2.3 国际电话网

Page 3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8 国际电话网结构示意图 6.2.3 国际电话网

ITC1 ITC1

ITC1ITC1

ITC2 ITC2 ITC2 ITC2

ISC ISC ISC ISC ISC ISC ISC ISC

国内网 国内网 国内网 国内网 国内网 国内网 国内网 国内网

Page 3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1 .一级国际转接中心 ITC1ITC1负责一个洲或洲内一部分范围的话务交换和接续任务,其数量很少,全世界共设有 8 个 ITC1。• 2 .二级国际转接中心 ITC2ITC2是为在每个 ITC1所辖区域内的一些较大国家设置的中间转接局。这样的国家全部或部分国际业务经 ITC2汇接后送到就近的 ITC1局。 ITC2和 ITC1之间仅有国际电路。• 3 .三级国际交换中心 ISCISC设置在每个国家,各国的国际电话从国内长话网通过 ISC局进入国际网。每个国家可有一个或多个 ISC局,例如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有三个 ISC局,负责我国国际电话的接入与接出。

6.2.3 国际电话网

Page 3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 固定电话网

6.2.1 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6.2.3 国际电话网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 系统

Page 3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1 .路由的含义与分类

可以由一个电路群组成,也可以由多个电路群经交换中心串接而成。

6.2.4 路由选择方法

含义:进行通话的两个用户经常不属于同一交换中心,当用户有呼叫请求时,在交换中心之间要为其建立起一条传送信息的通道,这就是路由 (Route)。

Page 3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9 路由示意图

交换中心 A 与 B , B 与 C 之间的路由分别是 A—B,B—C,它们各由一个电路群组成;交换中心 A 与C 之间的路由是 A—B—C,它由两个电路群经交换中心 B 串接而成。

6.2.4 路由选择方法

A

B

C

Page 3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分类6.2.4 路由选择方法

按呼损分 高效路由低呼损路由

按路由选择分首选路由与迂回路由直达路由最终路由常规路由与非常规路由安全迂回路由

按所连交换中心的地位分基干路由跨级路由跨区路由

Page 3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几种基本路由和路由选择时常用的路由 ① 基干路由构成网络基干结构的路由,由具有汇接关系的相邻等级交换中心之间以及长途网和本地网的最高等级交换中心之间的低呼损电路群组成。基干路由上的低呼损电路群又叫基干电路群。电路群的呼损指标是为保证全网的接续质量而规定的,应小于或等于 1 %,且基干路由上的话务量不允许溢出至其他路由。基干路由示意图,如图

6.7 所示。 ② 低呼损直达路由直达路由是指由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的电路群组成的,不经过其他交换中心转接的路由。任意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由低呼损电路群组成的直达路由称为低呼损直达路由。电路群的呼损小于或等于 1 %,且话务量不允许溢出至其他路由上。 两交换中心之间的低呼损直达路由可以疏通其间的终端话务,也可以疏通由这两个交换中心转接的话务。

③ 高效直达路由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由高效电路群组成的直达路由称为高效直达路由。高效直达路由上的电路群没有呼损指标的要求,话务量允许溢出至规定的迂回路由上。 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的高效直达路由可以疏通其间的终端话务,也可以疏通经这两个交换中心转接的话务。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几种基本路由和路由选择时常用的路由 ④ 首选路由与迂回路由首选路由是指某一交换中心呼叫另一交换中心时,有多个路由,第一次选择的路由就称为首选路由。当第一次选择的路由遇忙时,迂回到第二或第三个路由,那么第二或第三个路由就称为首选路由的迂回路由。迂回路由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群经转接交换中心串接而成。 ⑤ 安全迂回路由这里的安全迂回路由除具有上述迂回路由的含义外,还特指在引入“固定无级选路方式”后,加入到基干路由或低呼损直达路由上的话务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向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路由溢出,此种路由称为安全迂回路由。 ⑥ 最终路由最终路由是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可以选择的最后一种路由,由无溢呼的低呼损电路群组成。最终路由可以是基干路由,也可以是部分低呼损路由和部分基干路由串接,或仅由低呼损路由组成。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路由的设置① 基干路由的设置 同一省内具有汇接关系的省级交接中心

DC1 与地 (市 ) 级交换中心 DC2 之间,以及不同省的省级交换中心 DC1 之间;本地网中具有汇接关系的端局与汇接局之间,汇接局与汇接局之间均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路由的设置② 直达路由的设置 任意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之间根据话务量大小,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可设置直达电路群,这些直达电路群可以是低呼损电路群,也可以是高效电路群。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2.路由选择( 1 )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

6.2.4 路由选择方法

含义:路由选择也称选路,是指一个交换中心呼叫另一个交换中心时在多个可传递信息的途径中进行选择,对一次呼叫而言,直到选到了目标局,路由选择才算结束。

Page 4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① 路由选择结构路由选择结构分为有级 ( 分级 ) 和无级两种结构。( a )有级选路结构( b )无级选路结构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有级选路结构 6.2.4 路由选择方法

在给定的交换节点的全部话务流中,到在给定的交换节点的全部话务流中,到某一方向上的呼叫都是按照同一个路由某一方向上的呼叫都是按照同一个路由组依次进行选路,并按顺序溢出到同组组依次进行选路,并按顺序溢出到同组的路由上,而不管这些路由是否被占用,的路由上,而不管这些路由是否被占用,或这些路由能不能用于某些特定的呼叫或这些路由能不能用于某些特定的呼叫类型,路由组中的最后一个路由为最终类型,路由组中的最后一个路由为最终路由,呼叫不能再溢出。路由,呼叫不能再溢出。

Page 4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无级选路由结构6.2.4 路由选择方法

如果违背了上述定义 ( 如允许发自同一交换局的呼叫在电路群之间相互溢出 ) ,则称为无级选路结构。

Page 4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② 路由选择计划 路由选择计划是指如何利用两个交换中心间的所有路由组来完成一对节点间的呼叫。 ( a )固定选路计划 路由组的路由选择模式总是不变的 ( b )动态选路计划 路由组的选择模式是可变的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③ 动态选路的方法目的 : 为某一个呼叫找到一条成功率最大的通路,这个通路是在整个网络中寻找,而不局限在固定选路中的有限路由表中。路由表可依据时间、状态和事件而改变。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4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a )时间相关选路 (TDR)

6.2.4 路由选择方法

根据网络中历史的话务量变化规律,得到不同时间段 ( 如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 ) 的不同话务高峰时间,设计出一系列按时间改变的路由表以适应不同时间出现的忙时话务量,网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路由表。

优点:可以利用忙时周期的不一致性,使发端局和终端局之间的空闲电路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用。

Page 5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例:如图 6.10交换中心 A→B的路由在时期1 , 2 是不同的,如表 6.2所示。 6.2.4 路由选择方法

A

C

D

E

F

B

图 6.10 时间相关选路例图表 6.2 时间相关选路时 A→B的路由表

时间周期 A→B的路由方案

1 AB, ACB, ADB

2 AB, AEB, AFB

Page 5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b )状态相关选路 (SDR)

6.2.4 路由选择方法

状态相关选路又称为自适应选路 它是根据网络状态自动地改变路由选择方案

Page 5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c )事件相关选路 (EDR)

6.2.4 路由选择方法

事件相关选路是在前次呼叫成功或是失败的条件下局部地修改路由选择方案,以预留那些使呼叫获得成功的路由,使疏通话务的途径避开拥塞的链路。

Page 5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4 路由选择方法

图 6.11 事件相关选路例图

A

C

D

E

B

表 6.3 事件相关选路 A→B的路由表

选择A→B的路由方案现行 呼叫失败后

1 AB AEB

2 AEB ACB

Page 5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2 )路由选择的规则 不论采用什么路由选择方式,路由选择都应遵循基本的原则 基本的原则:主要确保传输质量和信令信息的可靠传输;有明确的规律性,确保路由选择中不会出现死循环;一个呼叫连接中串接的段数应尽量少;能够在低等级网络中疏通的话务应尽量在低等级中疏通等。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5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① 长途网的路由选择规则长途二级网的路由选择主要规则有:

6.2.4 路由选择方法

( a )网中任一长途交换中心呼叫另一长途交换中心的所选路由局向最多为三个;( b )同一汇接区内的话务应在该汇接区内疏通;( c )发话区的路由选择方向为自下而上,受话区的路由选择方向为自上而下;( d )按照“自远而近”的原则设置选路顺序,即首选直达路由,次选迂回路由,最后选最终路由。如图 6.12所示。

Page 5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12 长途网上的路由选择6.2.4 路由选择方法

1

发端

2

受端

A省 B省发话区 受话区

(a)

DC1 DC1

DC2 DC2发端 受端

发话区 受话区

(b)

A省 B省

1

23

DC1

DC1DC2

Page 5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话务负荷分担方式的路由选择路由选择过程中,当发端至收端同一局向设有多个电路群时,可根据各电路群承受话务能力等情况,将话务按不同的比例分配给各路由,以疏通到目标局的话务。这叫做话务负荷分担方式的路由选择

6.2.4 路由选择方法

Page 5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13 话务负荷分担方式示意图 6.2.4 路由选择方法

至某一目的局的话务A 13%

B 29%

C 42%

D 16%

至某一目的局四个去话路由。

Page 5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② 本地网中继路由的选择规则本地网中继路由选择规则主要有:

6.2.4 路由选择方法

( a )选择顺序为先选直达路由,后选迂回路由,最后选基干路由,如图 6.14所示( b )每次接续最多可选择三个路由;( c )端局与端局间最多经过两个汇接局,中继电路最多不超过三段。

Page 6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图 6.14 本地网中继路由的选择6.2.4 路由选择方法

1

23

TMA TMB

DLA DLB

Page 6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2 固定电话网

6.2.1 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6.2.3 国际电话网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 系统

Page 6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 无线市话( PAS : Personal Access Phone System),俗称小灵通。

在 PHS ( 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无线接入技术,

与目前广为使用的 GSM、窄带 CDMA等移动通信系统同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6.2.5 PAS 系统

Page 6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基于时分多址 / 时分双工( TDMA/TDD)技术 动态分配通信信道 采用 32kbit/s ADPCM语音编码方式 频段在 1900MHz-1920MHz之间 提供无线多媒体通信(现在实用通信速率为

64kbit/s)和移动型终端的多种接入网方式 采用微蜂窝技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固定网(本地电话网

6.2.5 PAS 系统1.概述

Page 6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PAS 与其他移动电话系统最大的区别

6.2.5 PAS 系统

PAS是仅利用原有的固定网电话交换机系统,而其他移动电话系统必须新设移动交换网。因此,它的每线接入成本较低。

Page 6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2 .网络结构

PAS系统主要由网络子系统、基站子系统和移动台组成

6.2.5 PAS 系统

V5.2CSC

PSCS

PSCS

PSCS

.

.

.ATC

MMC

ANULSPSTNE1

TCP/ IP

. . .

. . .

PS: 移动台CS: 基站

CSC:基站控制器ANU:接入网络单元ATC:中心控制模块

移动管理中心MMC:LS: 本地电话交换机

图 6.15 PAS系统组成

Page 6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基站子系统由基站收发信机( CS)和基站控制器( CSC)组成; 网络子系统由本地交换中心( LS)、接入网络单元( ANU)、中心控制模块

( ATC)、移动管理中心( MMC)等组成。 PAS网中还配有短信息业务中心,提供短信息业务服务。

6.2.5 PAS 系统

Page 6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ANU 通过标准接口 V5.2与 LS 相连,进入固定电话网。根据话务量可以采用单模块或多模块方式。 ATC 提供话路分配功能,控制用户在接入网络单元之间的漫游切换。 MMC 进行系统的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 CSC 通过接口 E1 与接入网络单元相连,实现基站控制器内各基站之间的漫游切换,动态频率分配和信道分配。 CS 通过空中接口与 PS连接,通过双绞线与

CSC连接。

6.2.5 PAS 系统

Page 6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3 .与 3G 的共存问题6.2.5 PAS 系统

PAS促成了电信市场的繁荣可以推行必要的技术升级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即使在第三代通信系统实现商用化的时候,它也不会马上消失,仍会按照它的市场定位方向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Page 6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Page 7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1 概述 6.3.2 GSM 网络结构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Page 7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1 概述 移动通信含义: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的通信 包括:移动体之间的通信和移动体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

Page 7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1 概述

第一代模拟制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 2G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引入了数字传输技术 基于 GSM 网络的 GPRS/EDGE技术第三代( 3G )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的发展

Page 7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1 概述 6.3.2 GSM 网络结构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Page 7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1.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组成采用 FDMA/TDMA及跳频的复用方式工作频带 900 MHz,或 1800 MHz主要由网络子系统( NSS)、基站子系统( BSS)和移动台组成

Page 7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图 6.16 GSM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VLR

MSC

OMC EIR

AUC

HLR

PSTNISDNPDN

NSS

BSCBTS

BSS

BSCBTS

BSS

MS

MSSMS-

SC

PLMN

访问位置寄存器

MS:移动台OMC: 操作维护中心AUC:鉴权中心BTS: 基站收发信机组MSC: 移动交换中心VLR:BSC: 基站控制器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EIR: 设备识别寄存器

.

.

.

Page 7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基站子系统由基站收发信机( BTS )和基站控制器( BSC )组成网络子系统由移动交换中心( MSC )、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 )、访问位置寄存器( VLR )、鉴权中心( AUC )、设备标志寄存器( EIR )、操作维护中心( OMC )等组成

短信息业务中心( SMS-SC )

Page 7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网络子系统( NSS)① 移动交换中心( MSC )MSC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主要功能:对位于本 MSC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和管理主要完成:交换、 计费、网络接口、无线资源管理与移动性能管理

Page 7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网络子系统( NSS)②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 )HLR是一种用户的信息数据库,存储着本地区的所有用户的静态参数HLR可以是物理性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虚拟的 HLR是指几个 MSC公用一个物理HLR,内部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Page 7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网络子系统( NSS)③访问位置寄存器( VLR )这是一种动态用户的位置信息数据库。存储那些临时在本移动交换中心作用范围内活动的用户信息,如用户号码、所处位置区域信息等。VLR存储的数据也随该用户做跟踪修正。

Page 8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网络子系统( NSS)④鉴权中心( AUC )AUC存储着鉴权算法和加密密钥,在确定移动用户身份和对呼叫进行鉴权、加密处理时,提供所需的三个参数(随机号码RAND、符合响应 SRES、密钥 Kb),用来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和保证通过无线接口的移动用户的通信安全。

Page 8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网络子系统( NSS)⑤ 设备标志寄存器( EIR ) EIR是一个数据库,存储和检验移动台的序号( ESN)或称设备标志,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目前,我国各移动运用商尚未启用 EIR设备。

Page 8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网络子系统( NSS)⑥操作维护中心( OMC ) 用于对系统进行集中操作、维护和管理,允许远程集中操作、维护和管理,支持高层网络管理中心( NMC)的接口。具体功能:对文件和数据进行管理,对话务数据、告警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显示、对故障进行诊断和恢复等。

Page 8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由 MSC控制通过无线信道完成与 MS的通信主要实现无线信号的收发及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

( 2 )基站子系统( BSS)

Page 8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① 基站收发信机组( BTS )包括无线传输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实现对服务区的无线覆盖在 BSC的控制下提供足够的与 MS连接的无线信道

Page 8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② 基站控制器( BSC ) BSC是 BTS和 MSC之间的连接点,也为 BTS

和 OMC之间交换信息提供接口。一个 BSC通常控制多个 BTS,完成无线网络资源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管理、功率控制、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与拆除、本控制区内移动台的越区切换控制等功能

Page 8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3 )移动台( MS ) MS即便携台(手机)或车载台包括移动终端( MT )和用户识别模块( SIM卡)两部分

MT 可完成语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调制和解调,以及信息发射和接收等功能SIM卡存有确认用户身份所需的认证信息以及与网络和用户有关的管理数据

Page 8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2 .网络结构我国移动 GSM 话务网目前采用汇接制,大多数省份或直辖市采用三级网的网络结构,即移动业务本地网、省内网和全国网,如图 6.17 所示。TMSC1 为一级汇接中心, TMSC2 为二级汇接中心, MSC 为本地移动交换中心,

GMSC 为移动网网关局。

Page 8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图 6.17 三级移动网网络结构图

TMSC1-1

TMSC2

TMSC2

TMSC2

TMSC2

TMSC1-2

A市 GMSC1,3

A市 MSC1-9

A市MSC10-14

A市 GMSC2,4

B市 MSC1

B市 MSC2

C市 GMSC1,2

C市 MSC3,4

C市 MSC1-6

C市 MSC7-10

D市 MSC1

D市 MSC2

A市PSTN

B市PSTN

C市PSTN

D市PSTN

至其它省(直辖市)一级汇接中心

至其它省(直辖市)一级汇接中心

Page 8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1 )全国网在各省设置一对 TMSC1(如图 6.17 的TMSC1-1 与 TMSC1-2),负责省际及国际话务汇接,

一对 TMSC1采用负荷分担方式工作;各 TMSC1之间网状相连,实现省际话务的汇接,从而构成全国网。

Page 9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2 )省内网各省设置一对或多对 TMSC2,负责省内话务汇接采用负荷分担方式工作TMSC2之间网状相连,并与其归属的TMSC1连接,完成省内各地区移动业务本地网的话务汇接,构成省内网

不同省的两个较忙的一、二级汇接局间可设置高效直达路由,当高效直达路由溢出时可再选低呼损电路。

Page 9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3 )本地网①本地移动交换中心( MSC )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中设置一个或多个移动端局( MSC)MSC与其所属的 TMSC1 和 TMSC2星型连接

Page 9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图 6.18 移动业务本地网的示意图

BSCn

BSCBSC

BSCm

DC1

BSC2

BSC1GW

2

1

MSC/ VLR(1)

MSC/ VLR(2)

HLR

DL

Page 9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本地网内话务可以采用 TMSC2 汇接机制,也可在话务量较大的 MSC 之间设置直达电路省内长途话务通过 TMSC2 汇接省际话务可以经过 TMSC2 汇接到

TMSC1 ,部分省际话务量较大的 MSC可以建立与 TMSC1 的直达电路。

Page 9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2 GSM 网络结构( 3 )本地网②移动网网关局( GMSC ) 实现与其他业务网的互连互通 当网络规模较小时,各MSC与 PSTN 直连, MSC与 PSTN 之间的话务由 MSC 疏通 移动网与其他网之间设置一对独立的 GMSC ,以实现本地移动网与其他业务网间的话务、信令转接。

Page 9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1 概述 6.3.2 GSM 网络结构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Page 9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1 .蜂窝移动通信网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支持话音业务为主的 GSM 系统在其 PHASE2+ 规范中提出了基于分组交换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模型。

Page 9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1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 与 GSM 最根本的区别: GSM 是一种电路交换系统,而 GPRS 是一种分组交换系统 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的或频繁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 网络容量只在所需时分配,不要时就释放即采用统计复用传送方式

Page 9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GPRS采用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GMSK :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 )调制方式, GPRS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可达 115kb/s。

GPRS配置要求安装两种新的网络单元:GPRS业务支持节点( SGSN)和 GPRS网关支持节点( GGSN)

Page 9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图 6.19 GPRS 网络结构示意图

BTS

BTS

MS

BTSMS

BSC PCU

SGSN

CS域

InternetPDN

PSTNISDN

PLMN

GGSN

HLR

MSC

VLR

PS域

MSBTS: 移动台

:基站收发信机组基站控制器BSC:移动交换中心MSC:分组控制单元PCU:

VLR:访问位置寄存器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GPRS业务支持结点SGSN:GPRS网关支持结点GGSN:

BBS NSS

Page 10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对于 BSS

进行软件升级 增加分组控制单元( PCU)来处理数据业务量 将数据业务量从 GSM话音业务量中分离出来。

Page 10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对于 NSS:① SGSN SGSN 是 GPRS 与 GSM接口的关键性部件,主要完成协议转换、 GPRS移动性管理、鉴权及用户登记功能。

Page 10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对于 NSS:② GGSN GGSN 用作 SGSN 和外部的分组数据网之间的互连点,它要求能提供 GPRS用户和

IP之间的安全通信。 GGSN 也完成类似于 GMSC 的功能,并很接近于 IP的路由器。

Page 10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2 )增强数据速率 GSM 演进方案( EDG

E ) EDGE完全以目前的 GSM 标准为架构 采用了 8PSK调制方式, EDGE 是通过信号的绝对相位来表示符号的,其符号的可能性有 8 种,每个符号映射成 3 个比特,因此EDGE 可以达到 GPRS 三倍的速率

EDGE 的网络结构与图 6.19 所示的 GPRS网络结构类似

Page 10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2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第三代( 3G, 3rd Generation)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2000)

Page 10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主要特征是: 能提供语音、数据和高质量多媒体业务,车载通信速率为 144kb/s,步行通信速

率 384kb/s,室内通信速率为 2Mb/s 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接口具有开放性 能与不同网络互联 终端可以实现多样化 能够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

Page 10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IMT-2000系统工作于 2000MHz频段, 采用 5MHz的带宽来提供数据速率最高可

达 2Mb/s的业务。 对于高于 2Mb/s 速率的业务,可以采用更宽的频带如 10MHz或者 20MHz,或更高的工作频率来提供高达 155Mbps 速率的业务。

Page 10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图 6.20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 的构成

无线网络控制器

无线网络控制器

Iur

基站

基站

基站

无线接入网络

宽带(移动)综合业务交换中心和VLR

核心网络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移动台

移动台

移动台Iu

其它网络:PSTN, B-ISDN,ISDN,IP-NET

Page 10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3. 3G 的无线技术获 ITU接纳的无线技术包括:两大技术,五大标准。• 两大技术: CDMA和 TDMA• 五大标准: ( 1 ) IMT-2000 CDMA DS,即 WCDMA直接序列扩频 ( 2 ) IMT-2000 CDMA MC,即 CDMA 2000 ( 3 ) IMT-2000 CDMA TDD是采用时分双工 ( 码分复用的无线传输技术 ( 4 ) IMT-2000 CDMA SC ( 5 ) IMT-2000 CDMA FDMA/TDMA

Page 10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1) IMT-2000 CDMA DS

即 WCDMA,直接序列扩频。 由欧洲和日本提出,采用频分双工

(FDD) 它是欧洲国家全部支持的标准, 主要技术支持商有诺基亚、爱立信等

Page 11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2) IMT-2000 CDMA MC

即 CDMA 2000 美国提出,采用 FDD的多载波 CDMA 主要技术支持者:美国高通公司

Page 11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3) IMT-2000 CDMA TDD

包括:我国提出的 TD-SCDMA 欧洲提出的 UTRA-TDD ,即

WCDMA 的 TDD模式 采用时分双工 (TDD)码分复用

Page 11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TD-SCDMA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我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现大唐电信集团 ) 提出的 3G标准。具有频率利用率高、组网灵活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密度、低速运动的环境。综合了 TDMA, CDMA和 FDMA的无线传输技术,具有灵活高效的无线传输能力。

Page 11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4) IMT-2000 CDMA SC

即北美的 IS-136 的 3G版本 UMC-136 可选用 FDD 或 TDD 方式,属于 TDMA 接入方式的无线传输技术 较少使用。

Page 11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5) IMT-2000 CDMA FDMA/TDMA

即欧洲 DECT系统上的 3G标准 多载波 TDMA接入方式 只在欧洲有使用意义

Page 11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

ITU曾经希望两大技术阵营达到统一的技术标准,实际最后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以上标准中实际上被公认的主流标准为:

WCDMA 、 CDMA2000 和 TD-SCDMA 三种。 我国信息产业部 2007年公布 TD-SCDMA

、 WCDMA 和 CDMA2000 三个国际 3G 标准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Page 11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4. 3G 的交换网络( 1 )信令网 WCDMA核心网基于 GSM 的 MAP网络, CDMA2000核心网基于窄带 CDMA 的

ANSI-41网络。 TD-SCDMA基于 GSM 的MAP网络。

通过扩展, WCDMA 和 TD-SCDMA也可以连接在 ANSI-41的网络上, CDMA2000也可以连接到 GSM-MAP网络中。

Page 11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3.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4. 3G 的交换网络( 2) NGN 3G吸纳了下一代网络( NGN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组网技术,考虑了业务、控制、传输层的分离,考虑了使用软交换技术。 核心网的演进趋势:电路交换- > 分组交换( NGN的方向)。 核心网演进的驱动力:电信级多媒体业务的需求,降低成本的需求。

Page 11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Page 11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

Page 12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智能网 在传统的交换网中引入一种叠加网络,整个网络便形成了由原有的交换层和叠加的智能层构成的网络结构。 交换层负责完成基本业务呼叫连接功能,而更复杂的一些增值业务则由智能层进行控制实现。

Page 12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最大特点 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业务控制功能相分离,把电话网中原来位于各个交换机中的对增值业务的控制功能集中到新增的控制设备──由中小型计算机组成的智能网业务控制点上,而原有的交换机仅完成基本的接续功能。

Page 12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图 6.21 智能网的层次结构

新的通信网由交换层、智能层和信令层组成 SSP3

SCP1

SSP2

SSP4

数据网

SCP2

NO.7信令网

SSP1

智能层

信令层传输/交换层

业务管理系统

信令层

Page 12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图 6.21 智能网的层次结构

新的通信网由交换层、智能层和信令层组成 SSP3

SCP1

SSP2

SSP4

数据网

SCP2

NO.7信令网

SSP1

智能层

信令层传输/交换层

业务管理系统

信令层交换层主要由原有的交换设备构成,依旧完成呼叫接续功能

Page 12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图 6.21 智能网的层次结构

新的通信网由交换层、智能层和信令层组成 SSP3

SCP1

SSP2

SSP4

数据网

SCP2

NO.7信令网

SSP1

智能层

信令层传输/交换层

业务管理系统

信令层 对于智能业务(由智能层控制的增值业务)的呼叫,交换层要将相关的呼叫信息上报给智能层,由智能层通过分析业务流程、查询数据库等操作后下发控制命令给交换层完成呼叫

Page 12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图 6.21 智能网的层次结构

新的通信网由交换层、智能层和信令层组成 SSP3

SCP1

SSP2

SSP4

数据网

SCP2

NO.7信令网

SSP1

智能层

信令层传输/交换层

业务管理系统

信令层

信令层仅仅用于在交换层和智能层设备间传输消息。

Page 12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

Page 12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智能网一般由 业务交换点 业务控制点 业务数据点 智能外设 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生成环境等几部分组成 。

Page 12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Page 12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SSP是连接现有业务网与智能网的连接点,提供接入智能网功能集的功能。 SSP可检出智能业务的请求,并与 SCP通信;对 SCP的请求做出响应,允许 SCP中的业务逻辑影响呼叫处理。

Page 130: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SCP是智能网的核心构件,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 SCP的主要功能是接收 SSP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进行各种译码;同时, SCP能根据 SSP上报来的呼叫事件启动不同的业务逻辑,根据业务逻辑向相应的 SSP发出呼叫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各种智能呼叫。

Page 131: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SDP提供数据库功能 ( 业务数据功能 SDF),接受其他设备的数据操作请求,执行操作并回送结果。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网上的实际应用中, SCP与 SDP往往都提供 SCF和 SDF,这时 SCP和 SDP从功能上已经无区别,只不过是存放数据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Page 132: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IP是协助完成智能业务的特殊资源。通常具有各种语音功能,如语音合成,播放录音通知,接收双音多频拨号,进行语音识别等等。

Page 133: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业务管理系统( SMS)由两部份组成,业务管理点 (SMP)和业务管理接入点 (SMAP) 。由计算机系统组成。具有业务逻辑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等功能。

Page 134: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 6.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业务生成环境SCE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

业务管理点SMP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数据点SDP

业务交换点SSP

智能外设IP

业务管理系统

SSP/IP

SCE的功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生成新的业务逻辑。 SCE为业务设计者提供友好的图形编辑界面。客户利用各种标准图元设计出新业务的业务逻辑,并为之定义好相应的数据。业务设计好后,需要首先通过严格的验证和模拟测试,以保证其不会给通信网已有业务造成不良影响。此后, SCE将新生成业务的业务逻辑传送给SMS,再由 SMS加载到 SCP上运行。

Page 135: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1 智能网的概念 6.4.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

Page 136: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网体系中各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给出了主叫用户为预付费业务( PPS )用户,被叫为普通GSM 用户的呼叫过程,如图 6.23 所示。

这里假设 PPS 用户有专门的移动用户国际号码( MSISDN : Mobile Station ISDN)段。

Page 137: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图 6.23 智能呼叫流程示例

HLRb

SCP

MSCa

TMSCa

TMSCb

MSCb

SSP/IP

PPS用户拨打普通手机用户

用户a 用户b

Page 138: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 1) PPS 用户 a 发起呼叫,主叫方端局 MSCa 通过 PPS号码段判断出这是一个 PPS业务呼叫,将呼叫转接到汇接局 TMSCa。 TMSCa 通过PPS号码段判断出这是一个 PPS业务呼叫,将呼叫转接到 SSP 。

( 2) SSP 首先判别到这是一个 PPS业务呼叫后,触发智能业务;将此次呼叫的相关信息报告给业务控制点 SCP ,并悬置当前呼叫,等待 SCP 的控制命令。( 3) SCP收到该呼叫信息,通过分析 PPS 的业务逻辑,查询数据库,若判别主叫用户的状态为有效状态,则计算出通话费率以及最大通话时长等,并下发控制命令到 SSP ,给出最大通话时长并且命令 SSP继续接续并准备计费。

Page 13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4.3 智能网呼叫举例( 4) SSP收到 SCP 的命令,继续刚才悬置的呼叫接续过程。判别出被叫号码为普通 MSISDN,

SSP将发送消息给被叫用户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b ,得到被叫用户的当前位置MSRN。 SSP 根据 MSRN 选择路由,将呼叫转接到被叫所在地区的 TMSCb 、被叫所在端局MSCb ,呼出被叫。一旦被叫应答,双方开始通话, SSP开始计费。

( 5 )当 SSP检测到通话双方任何一方挂机结束通话时, SSP将计费信息(通话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计费方等)以及用户挂机信息上报 SCP 。( 6) SCP将根据通话时长和通话费率计算通话费用,从主叫用户的 PPS帐号中扣除通话费用。 SCP 还将释放该次呼叫占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