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8 18 日 星期六 编:阿果 视觉设计:蔡文强 8 风物 非常历杂记 香山紧挨着云路的,有一条登云横街。 在《中山市地名志》的注解中,此处东 起于东堤路,向西转南止于近龙巷尾, 232 米宽 2.5 米,原为石板路面, 1992 年铺新路面。时下,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条横街有近半区域的建筑迎来了拆 旧建新的命运,围蔽之用的蓝色铁皮 棚已然竖在街旁。反倒是挨着近龙巷 的那头,依然保持着旧时的韵味:几栋 青砖民居依水而建,大门一侧还嵌着 “天官赐福”的石匾,似与街尾那棵枝 繁叶茂的龙眼树一道厮守着过往的安 宁。 按史料所载,登云横街的东端,过 去曾有一座登云桥,不过上世纪 70 代修筑东堤路时被拆建为公路桥。此 桥由李氏族人所建,最初为水闸,后改 建为石趸木桥,待明万历年间李孙宸 当了朝廷大官后更名为登云桥。在这 方面,不难发现,确与云路的来由有异 曲同工之妙。 登云桥这一带,历来是李氏族人 聚居区,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既出文人 又兴雅舍,一时成为佳话。 有据可查的,便有半山楼、憩所、 烟波草庐、二白堂等多处雅舍,均为李 氏族人的手笔。据《榄溪古迹》记载,半 山楼位于登云桥东畔,建于明天启年 间,曾有诗云,“一雨驱烦暑,楼高纳半 峰。应知久变豹,真觉老犹龙。与子成 春服,呼童剪晚菘。不妨时抵掌,傲对 白云封”。又如烟波草庐,位于登云桥 南畔,建于清康熙年间,曾有诗云,“冥 搜十丈夏凉时,曲港通潮晚更宜。欲制 芰荷成楚佩,千花散作碧琉璃。酒赋琴 歌忆往年,只今花事散云烟。荷香世界 真如梦,留取芳馨装佩传”……这些雅 舍尽管早已无迹可寻,却彰显了当地 青云之士的风范。 距登云桥(旧址)约莫 1 公里的水 色匝东北段,长堤路与文化路交汇处, 有一座步云桥。历来,珠三角地区以水 为财,小榄同样不例外。清代初期,为 扼水口留住财气,当地乡民兴建了步 云桥。此桥因步云社而得名,原为石台 木梁桥,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修筑公路 时拆建为公路桥。有趣的是,由于公路 桥是在 5 1 日通车,因此曾名“五一 桥”,连着的长堤路曾名“五一路”。步 21 世纪,步云桥进行了重修,两侧大 理石砌成的栏杆,刻着各式运动项目 的图标。 既有步云桥,又有云步里。静谧的 云步里,是一条西起于新市路的小巷, 地处花城酒店的斜对面,长不足百米, 始建于民国初期,最高峰时住 10 来户人家,时至今 日有不少另迁他址。除 此之外,小榄埒西 一社区还有多条冠 以东南西北名号的 青云街与青云路。 像个闹腾的孩 子,飘忽不定的台风 “贝碧嘉”逐渐远去, 云过天青。这里的 云,是一个名词。此 外,还可作为动词, 譬如不知所云;作为 形容词,譬如云集。 而在小榄,以云路、 登云桥为代表的 “云”字街巷桥梁,则 反映出较为一致的 精神寄托和志趣追 求:凌云之志。 “何李麦”,这一小榄俚语念起来 颇为顺口,长久以来便是当地的三大 主流姓氏。笔者梳理发现,云路其实与 这三大氏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在 此不妨逐一来看。 云路,与连着的正义路,被小榄人 俗称为“灯笼街”,聚集有不少手工制 作灯笼(花灯)的店铺。距中秋佳节尚 1 个多月,届时这儿化身花灯夜市, 又将会有一番热闹景象。 3 年前,小榄花灯制作技艺列入 了我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项目。对于这一从明代流传下来、与 菊花会辉映的艺术形式,当地史料谈 及,“民间张灯,木架彩棚,争奇斗艳, 阖乡赛神建醮,以祝丰年,乡中文人雅 士常以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 赏”。 眼前所见的云路,是一条长 607 米、东起东堤路西至康公路的干净街 道。“全路段禁停”的圆形标志牌清晰 可见,沿街的画馆、花店、粮油店、理 发店,面积都很小巧,散落在纵贯直 列的民居中。底层的墙体都漆白了, 与路肩处的黄色划线及绿化树木有 着明显的视觉反差。云路中段的一栋 民居,大门装的是旧式拉闸门,门口 两侧各置一个寓意保家安宅的圆形 石墩。 追根溯源的话,云路之肇始,与小 榄名人李孙宸有关。这位明万历四十 一年( 1613 年)的进士,此后官至南京 礼部尚书。据 1982 年《菊城》(双月刊杂 志)刊登的文章所述,李孙宸为官甚是 清廉,明崇祯初年清兵进犯时,他捐俸 薪犒士卒,助守城垣,其为国为民之事 深得后人所颂。“(小榄)乡人为了纪念 其事迹及以此作显赫于乡,引以为荣, 于是将其故宅一带比作仕宦显达之 地,把大宽堂前之路称之为云路,以喻 ‘俱骋龙光,并驱云路’”。期间,云路曾 名东源社、腾蛟社、果栏街、诗社街、云 路大街、腾蛟正街。其中,诗社街之别 称,源于诗社涌,不过这一汪碧水因城 建之需于上世纪 70 年代被填,成为如 今云路的一部分。 言罢李氏,再观何氏。百多年来, 印刻在云路历史坐标的风物当中,有 一处名为仆射何公祠。 仆射何公祠祭祀的是北宋状元、 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何栗。何栗 是四川人,他的后代何氏九郎、十郎迁 居小榄,逐渐繁衍出庞大的氏族。现阶 段,小榄很多何姓人家都以九郎、十郎 为始迁祖。据称以前每年何姓后裔祭 祖,首先是来仆射何公祠拜祭,人数规 模庞大。 仆射何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 1873 年),坐北向南,布局原为三进三 间,现存中、后两进,面积约 400 平方 米。 1960 年前进被拆毁,原有的柱础现 存在中进内。该祠曾于 1915 年有过一 次重修,后来 相继用作私 塾、粮仓及胶塑厂 工场。当天笔者从 云路进去,映入眼帘的 是一处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庭 院,左侧是一栋 4 层高的黄色 旧楼。居中的仆射何公祠,檐下 不见牌匾,只剩大门左侧一块刻有“中 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祠,中山 市人民政府 1990 12 9 日公布”等 字样的石碑标明“身份”,其整体状况 较为破旧,紧闭的铁闸门前还停着一 些车辆。此外,当年拆除前进的遗痕依 稀可见,大部分墙垣呈现历经风云冲 刷的漆黑色。 至于麦氏,则出了一位全国闻名 的风筝(纸鸢)大师—麦景彬。据《中 山市志( 19792005 )》选录的《中山籍 或在中山任职的各界知名人士》章节 介绍, 1916 年出生于小榄云路西街的 麦景彬,后来居住于山西,风筝扎作造 诣深厚。“其多次获全国风筝比赛大 奖,扎作的响鸢为山东潍坊风筝博物 馆收藏”。另据《中国体育报》报道, 2003 年小榄举办菊花会,邀请麦景彬 回乡举办个人风筝艺术展览及放飞表 演。当时 87 岁的麦景彬带着老伴、女 儿、女婿和近百只风筝欣然回乡。这些 风筝拆下编号后足足装了 18 箱托运至 小榄,足见其情真意切。 广东在古代属百越之地, 因与中原相距遥远,又常常 被朝庭作为犯人的流放之 所,有“南蛮之地”的说法。按 直觉理解,被中原人称为“南 蛮”的南方人理应操着粗俗 的语言,与文绉绉地说话更 应风马牛不相及才对。但事 实却非如此—粤语日常口 语却是文绉绉的。例子比比 皆是。 粤语不说“也”而说“亦”, 将“也是”说成“亦系”,将“也 就是”说成是“亦即系”;不说 “ 只是 ”而说“ 唯独系 ”;少说 “因为”而多说“皆因”;最典型 的要算“于是”了,粤语说的是 “于是乎”。粤语不说“不曾”, 只会说“未曾”;会对肯定之义 说“势必”,会对确实的事说 “委实”,还会对最终结果说 “终须”。粤语表达“犯不着,不 值得”用的是“无谓”;“先不 说”用的是“姑勿论”或“且勿 论”。 古汉语口语中“之”字用 得很频繁的字,但在现代普通 话口语中已基本不用了。可粤 语却保留了不少用这个字的 口语。如,纯正的粤语不说“然 后”,而说“然之后”;“不过”要 说成“之不过”;用“怪唔之得” 表达“怪不得”的意思;“称作, 叫做 ”说成是“ 谓之 ”(例句 : “呢个真可谓之衰仔嚟架”,意 思是“这个真是个调皮蛋”); “终于”也不说“终于”,要说成 “卒之”(例句:“卒之搞掂!”, “终于完成了!”之意)。 “众志成城”一词,出自《国语· 周语》。说的是东周景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 522 年),景王铸大钟的故 事。 周景王因为个人喜好行乐,于 二十三年下令,把全国的好铜收集 起来,铸造两口大钟。单穆公劝谏 道:“不可如此!大王两年前因铸大 钱废小钱,已经搜刮了民财,给百 姓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在又要造大 钟,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用大钟 配乐,声音也不会和谐的。”但周景 王不听,过了一年,两口大钟铸成 了,一曰“无射”、一曰“大林”。乐人 献媚禀告天子说:钟声和谐。景王 对伶官(即宫中管乐舞的官)州鸠 说:“钟声果然和谐啊!”州鸠深知 景王铸钟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没 有附和景王,便回答说:“那还不知 道呢。”景王问:“为什么?”州鸠回 答:“君王制作乐器,如果天下百姓 都为之高兴,那才可以称为和谐。 现在为了铸钟,搞得民疲财尽,没 有不怨恨大王的,臣不知道和谐在 哪里?凡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 有不成功的;凡百姓都厌恶的事 情,很少有不失败的。 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 口铄金。’如果万众一心,什么事情 都能办成;反之,如果大家都反对, 就是不怕烈火的金子,也会在众人 的口中消熔。大王在三年时间里, 耗费大量钱财做的两件事情(即铸 大钱、铸大钟),恐怕至少有一件事 情是要失败的。”景王说:“你老糊 涂了,懂得什么?”景王二十五年 (公元前 520 年),景王驾崩,大钟所 奏 音 乐 并 不 和 谐(见《国 语·周 语》)。 其实,早在《周礼·考工记序》: “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亦指 熔化的金属。《韩非子·五蠹》:“布 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 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 ,则不掇百溢。”陈奇猷集释:“《说 文》:‘铄,销金也。’案正在销之金, 温度甚高,故盗跖不取。”汉桓寛 《盐铁论·诏圣》:“夫铄金在炉,庄 蹺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一 说指精美的金子,也谓伤人的谗 言。 云路的“何李麦” 往昔烟云匆匆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振捷 众志成城与众口铄金 沫沫子 DD 仔 文绉绉的粤语 步云桥。 登云横街。 云路。 登云横街。

步云桥。 榄溪烟云不尽头 - epaper.zsnews.cnepaper.zsnews.cn/epaper/zsrb/resfile/2018-08-18/A... · 士常以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 赏”。 眼前所见的云路,是一条长607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步云桥。 榄溪烟云不尽头 - epaper.zsnews.cnepaper.zsnews.cn/epaper/zsrb/resfile/2018-08-18/A... · 士常以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 赏”。 眼前所见的云路,是一条长607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责 编:阿果 视觉设计:蔡文强 8风物

非常历史

方言杂记

香山风物

紧挨着云路的,有一条登云横街。在《中山市地名志》的注解中,此处东起于东堤路,向西转南止于近龙巷尾,长232米宽2.5米,原为石板路面,1992年铺新路面。时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横街有近半区域的建筑迎来了拆旧建新的命运,围蔽之用的蓝色铁皮棚已然竖在街旁。反倒是挨着近龙巷的那头,依然保持着旧时的韵味:几栋青砖民居依水而建,大门一侧还嵌着

“天官赐福”的石匾,似与街尾那棵枝繁叶茂的龙眼树一道厮守着过往的安宁。

按史料所载,登云横街的东端,过去曾有一座登云桥,不过上世纪 70年代修筑东堤路时被拆建为公路桥。此桥由李氏族人所建,最初为水闸,后改建为石趸木桥,待明万历年间李孙宸当了朝廷大官后更名为登云桥。在这方面,不难发现,确与云路的来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云桥这一带,历来是李氏族人聚居区,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既出文人又兴雅舍,一时成为佳话。

有据可查的,便有半山楼、憩所、烟波草庐、二白堂等多处雅舍,均为李氏族人的手笔。据《榄溪古迹》记载,半山楼位于登云桥东畔,建于明天启年间,曾有诗云,“一雨驱烦暑,楼高纳半峰。应知久变豹,真觉老犹龙。与子成春服,呼童剪晚菘。不妨时抵掌,傲对白云封”。又如烟波草庐,位于登云桥南畔,建于清康熙年间,曾有诗云,“冥搜十丈夏凉时,曲港通潮晚更宜。欲制芰荷成楚佩,千花散作碧琉璃。酒赋琴歌忆往年,只今花事散云烟。荷香世界真如梦,留取芳馨装佩传”……这些雅舍尽管早已无迹可寻,却彰显了当地青云之士的风范。

距登云桥(旧址)约莫 1公里的水色匝东北段,长堤路与文化路交汇处,有一座步云桥。历来,珠三角地区以水

为财,小榄同样不例外。清代初期,为扼水口留住财气,当地乡民兴建了步云桥。此桥因步云社而得名,原为石台木梁桥,上世纪 50年代后期修筑公路时拆建为公路桥。有趣的是,由于公路桥是在 5月 1日通车,因此曾名“五一桥”,连着的长堤路曾名“五一路”。步入21世纪,步云桥进行了重修,两侧大理石砌成的栏杆,刻着各式运动项目的图标。

既有步云桥,又有云步里。静谧的云步里,是一条西起于新市路的小巷,地处花城酒店的斜对面,长不足百米,始建于民国初期,最高峰时住有 10来户人家,时至今日有不少另迁他址。除此之外,小榄埒西一社区还有多条冠以东南西北名号的青云街与青云路。

像个闹腾的孩

子,飘忽不定的台风

“贝碧嘉”逐渐远去,

云过天青。这里的

云,是一个名词。此

外,还可作为动词,

譬如不知所云;作为

形容词,譬如云集。

而在小榄,以云路、

登云桥为代表的

“云”字街巷桥梁,则

反映出较为一致的

精神寄托和志趣追

求:凌云之志。

“何李麦”,这一小榄俚语念起来颇为顺口,长久以来便是当地的三大主流姓氏。笔者梳理发现,云路其实与这三大氏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在此不妨逐一来看。

云路,与连着的正义路,被小榄人俗称为“灯笼街”,聚集有不少手工制作灯笼(花灯)的店铺。距中秋佳节尚有 1个多月,届时这儿化身花灯夜市,又将会有一番热闹景象。

3 年前,小榄花灯制作技艺列入了我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对于这一从明代流传下来、与菊花会辉映的艺术形式,当地史料谈及,“民间张灯,木架彩棚,争奇斗艳,阖乡赛神建醮,以祝丰年,乡中文人雅士常以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赏”。

眼前所见的云路,是一条长 607米、东起东堤路西至康公路的干净街道。“全路段禁停”的圆形标志牌清晰可见,沿街的画馆、花店、粮油店、理发店,面积都很小巧,散落在纵贯直列的民居中。底层的墙体都漆白了,与路肩处的黄色划线及绿化树木有着明显的视觉反差。云路中段的一栋民居,大门装的是旧式拉闸门,门口两侧各置一个寓意保家安宅的圆形石墩。

追根溯源的话,云路之肇始,与小榄名人李孙宸有关。这位明万历四十

一年(1613年)的进士,此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据1982年《菊城》(双月刊杂志)刊登的文章所述,李孙宸为官甚是清廉,明崇祯初年清兵进犯时,他捐俸薪犒士卒,助守城垣,其为国为民之事深得后人所颂。“(小榄)乡人为了纪念其事迹及以此作显赫于乡,引以为荣,于是将其故宅一带比作仕宦显达之地,把大宽堂前之路称之为云路,以喻

‘俱骋龙光,并驱云路’”。期间,云路曾名东源社、腾蛟社、果栏街、诗社街、云路大街、腾蛟正街。其中,诗社街之别称,源于诗社涌,不过这一汪碧水因城建之需于上世纪 70年代被填,成为如今云路的一部分。

言罢李氏,再观何氏。百多年来,印刻在云路历史坐标的风物当中,有一处名为仆射何公祠。

仆射何公祠祭祀的是北宋状元、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何栗。何栗是四川人,他的后代何氏九郎、十郎迁居小榄,逐渐繁衍出庞大的氏族。现阶段,小榄很多何姓人家都以九郎、十郎为始迁祖。据称以前每年何姓后裔祭祖,首先是来仆射何公祠拜祭,人数规模庞大。

仆射何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坐北向南,布局原为三进三间,现存中、后两进,面积约 400平方米。1960年前进被拆毁,原有的柱础现存在中进内。该祠曾于 1915年有过一

次重修,后来相继用作私塾、粮仓及胶塑厂工场。当天笔者从云路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庭院,左侧是一栋4层高的黄色旧楼。居中的仆射何公祠,檐下不见牌匾,只剩大门左侧一块刻有“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祠,中山市人民政府 1990年 12月 9日公布”等字样的石碑标明“身份”,其整体状况较为破旧,紧闭的铁闸门前还停着一些车辆。此外,当年拆除前进的遗痕依稀可见,大部分墙垣呈现历经风云冲刷的漆黑色。

至于麦氏,则出了一位全国闻名的风筝(纸鸢)大师——麦景彬。据《中山市志(1979—2005)》选录的《中山籍或在中山任职的各界知名人士》章节介绍,1916年出生于小榄云路西街的麦景彬,后来居住于山西,风筝扎作造诣深厚。“其多次获全国风筝比赛大奖,扎作的响鸢为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收藏”。另据《中国体育报》报道,2003年小榄举办菊花会,邀请麦景彬回乡举办个人风筝艺术展览及放飞表演。当时 87岁的麦景彬带着老伴、女儿、女婿和近百只风筝欣然回乡。这些风筝拆下编号后足足装了18箱托运至小榄,足见其情真意切。

广东在古代属百越之地,因与中原相距遥远,又常常被朝庭作为犯人的流放之所,有“南蛮之地”的说法。按直觉理解,被中原人称为“南蛮”的南方人理应操着粗俗的语言,与文绉绉地说话更应风马牛不相及才对。但事实却非如此——粤语日常口语却是文绉绉的。例子比比皆是。

粤语不说“也”而说“亦”,将“也是”说成“亦系”,将“也

就是”说成是“亦即系”;不说“只是”而说“唯独系”;少说“因为”而多说“皆因”;最典型的要算“于是”了,粤语说的是

“于是乎”。粤语不说“不曾”,只会说“未曾”;会对肯定之义说“势必”,会对确实的事说

“委实”,还会对最终结果说“终须”。粤语表达“犯不着,不值得”用的是“无谓”;“先不说”用的是“姑勿论”或“且勿论”。

古汉语口语中“之”字用

得很频繁的字,但在现代普通话口语中已基本不用了。可粤语却保留了不少用这个字的口语。如,纯正的粤语不说“然后”,而说“然之后”;“不过”要说成“之不过”;用“怪唔之得”表达“怪不得”的意思;“称作,叫做”说成是“谓之”(例句:

“呢个真可谓之衰仔嚟架”,意思是“这个真是个调皮蛋”);

“终于”也不说“终于”,要说成“卒之”(例句:“卒之搞掂!”,“终于完成了!”之意)。

“众志成城”一词,出自《国语·周语》。说的是东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522年),景王铸大钟的故事。

周景王因为个人喜好行乐,于二十三年下令,把全国的好铜收集起来,铸造两口大钟。单穆公劝谏道:“不可如此!大王两年前因铸大钱废小钱,已经搜刮了民财,给百姓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在又要造大钟,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用大钟配乐,声音也不会和谐的。”但周景王不听,过了一年,两口大钟铸成了,一曰“无射”、一曰“大林”。乐人献媚禀告天子说:钟声和谐。景王对伶官(即宫中管乐舞的官)州鸠说:“钟声果然和谐啊!”州鸠深知

景王铸钟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没有附和景王,便回答说:“那还不知道呢。”景王问:“为什么?”州鸠回答:“君王制作乐器,如果天下百姓都为之高兴,那才可以称为和谐。现在为了铸钟,搞得民疲财尽,没有不怨恨大王的,臣不知道和谐在哪里?凡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凡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

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如果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反之,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不怕烈火的金子,也会在众人的口中消熔。大王在三年时间里,耗费大量钱财做的两件事情(即铸大钱、铸大钟),恐怕至少有一件事

情是要失败的。”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景王驾崩,大钟所奏音乐并不和谐(见《国语·周语》)。

其实,早在《周礼·考工记序》:“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亦指熔化的金属。《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陈奇猷集释:“《说文》:‘铄,销金也。’案正在销之金,温度甚高,故盗跖不取。”汉桓寛《盐铁论·诏圣》:“夫铄金在炉,庄蹺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一说指精美的金子,也谓伤人的谗言。

榄溪烟云不尽头

旧事东去水悠悠

云路的“何李麦”

往昔烟云匆匆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振捷

众志成城与众口铄金□沫沫子 □DD仔文绉绉的粤语

步云桥。登云横街。

云路。

登云横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