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大學校園空間營造之研究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張廖佳慧 M09105009 指導教授:解 鴻 年 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七 月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 chur.chu.edu.twchur.c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7723/1/NC092CHPI0224009.pdf · 時代的到來,文化的變遷、環境的演化,使用空間早已與原設計不符。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大學校園空間營造之研究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張廖佳慧 M09105009

    指導教授:解 鴻 年 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七 月

  • I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摘要

    校園空間因長時間不間斷的使用之下,逐漸面臨老化、空間機能

    衰退的現象,間接會造成空間使用低落等問題,隨著新世紀知識經濟

    時代的到來,文化的變遷、環境的演化,使用空間早已與原設計不符。

    在持續處於校園成長的情況下,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推動『創意校園』

    政策,希望藉由『動態營造』行動方案來改善校園空間,引導各大學

    朝向參與式設計的校園空間,實際上,目前正處於摸索、探尋的階段。

    故研究者以參與者的角度,探討對於執行計畫學校做成效調查,並透

    過空間實際使用者參與計劃過程,以瞭解其計劃進行的過程、參與情

    形及空間滿意程度來探討,並期望能在校園整體規劃發展之際,能提

    供一個有效的更新策略與建議,研究行動方案的動態校園營造,做為

    未來大學校園進行更新之參考。如何在舊校園發展出新的使用方式,

    實為所應探討的課題之一,因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

    1.藉由推動創意校園歷程的歸納,探討分析參與式設計所產生的校園營造階段與

    方式,作為未來推動校園營造的參考。

    2.從參與者的觀點探討校園營造經驗,並從中獲得校園營造的模式。

    3.綜合參與的各案,進行評估、歸納分析其成果作為日後校園規劃或設計之參考。

    關鍵字:參與式設計、校園營造、校園規劃、創意校園

  • II

    A study of originative space creation in university campus Abstract

    The campus space was permanently and persistently used that results in problems of ageing, space’s function recession and inefficiency of space using.With the new age of knowledge-economy comes, th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is changing fast. The requirement of space using has been different to the original design.In such insufficient growth condi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ecutes a policy of “originative campus” to improve campus growth in 21century.A program named “Dynamic creation ” is applied to improve the campus space, and to guide universities to go toward the way of participation design.In fact, the program above is now still in the step of groping and searching. So we take a point of view from the participator ’s side to discuss the results in these executed school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rogram is also evaluated by the user who use before. By this way , we can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 participation and the satisfied degree.Furthermore, we hope to offer an effective renovated tactics and proposal while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campus . Therefore how to develop a new way to use the space is certainly an important subject .The purpose of study can be summed up in the following points: 1. By conclude with the progress of ” originative campus” activity, we

    can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step and the way that result from participative design mode, as an example of campus formative activity in the future.

    2. Taking a point of view from the participator ’s side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s of campus formative activities and obtaining a model from it .

    3. To integrate the cases of participation and to evaluate and conclude the results as an example of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Design、 School Development、 Campus Planning、Creativity Campus

  • III

    章 節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章節目錄………………………………………………………………….Ⅲ

    表目錄…………………………………………………………………….Ⅵ

    圖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03 壹、研究目的 貳、研究內容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05 壹、研究架構 貳、研究流程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規劃相關理論 ………………………..…….…….…07 壹、校園規劃的概念 貳、校園規劃的發展 參、校園規劃理論的分期 第二節 參與式設計相關理論 ………………….…….….………14 壹、參與式設計的意義與目的 貳、參與式設計的類型 參、參與式設計的理論與架構 第三節 校園空間相關探討 …………………..………….………24 壹、校園空間的意義 貳、校園空間理論 參、國內校園空間營造的相關案例 第四節 參與式校園規劃相關理論 . .…………………….………28 壹、參與式校園規劃的相關理論 貳、參與式校園規劃的流程 參、小結

    第三章 台灣國內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 第一節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劃之歷程 . .…………….……..…34 壹、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畫之發展 貳、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畫之研究範圍

  • IV

    第二節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劃之個案分析 . . . .……………….39 壹、實地訪查 貳、分析結果 第三節 問卷調查 . . . .…………………………………………...….47

    壹、研究計劃調查 貳、計劃成效調查分析 參、專家問卷調查分析

    第四節 理想大學校園空間營造…………………….….………61

    第四章 中華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建立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3 壹、設計架構 貳、中華大學校園調查 參、設計內容 第二節 中華大學全校意見調查 ……………………….…..…72 壹、抽要調查對象 貳、計劃概要分析結果 參、使用者參與方式分析結果 第三節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評估檢討 …………….….…82 壹、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 貳、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課題分析 參、綜合課題分析與對策研擬 第四節 建立中華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 ………….…87 壹、模式設計架構 貳、空間營造模式擬定 參、未來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6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0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02 二、英文部分 ………..…………………….…………………..…105 三、網頁部分 ………..…………………….…………………..…106

  • V

    附錄

    附錄一 目前台灣國內大學創意校園計畫內容彙整表……………..107 附錄二 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劃學校彙整表...108 附錄三 九十二學年度臺灣公私立大學校地面積統計-覽表……….109 附錄四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畫案 …………………………….111 附錄五 計劃學校個案-訪問紀錄…………………………………….122 附錄六 計劃成效問卷內容……..…………………………………….124 附錄七 計劃成效問卷結果分析表…………………………………...131 附錄八 專家問卷調查…………..…………………………………….134 附錄九 理想校園空間營造計劃架構流程……………………..…….138 附錄十 中華大學校園空間使用分佈現況表…………………..…….139 附錄十一 中華大學系所-覽表……..………………………………….144 附錄十二 中華大學校園空間使用者問卷調查…………………..…….145

  • VI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架構示意圖……………………………………………04

    圖 1-2 研究流程圖…………………..……………………………………06

    圖 2-1 Travis 模式………………………………………………………20

    圖 2-2 Roberts 模式…………………………..…………………………20

    圖 2-3 Mc Connell 模式………………………………………………...21

    圖 2-4 Mc Donald 模式 .………………………………………………...21

    圖 2-5 校園規劃流程圖………………………………………………...30

    圖 2-6 國內大學校園規劃流程圖……………………………….…...31

    圖 2-7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架構圖……..………………………….…...32

    圖 3-1 實際操作流程圖………………………………………………...35

    圖 3-2 計劃學校個案研究架構 ……..………………………….…...39

    圖 3-3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劃架構流程…………..………….…...42

    圖 3-4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的參與過程關係圖 …..………….…...45

    圖 3-5 研究架構圖 ..……………………………………………………...47

    圖 3-6 專家問卷設計架構圖 .….…….…………………..…….…...56

    圖 3-7 理想校園空間營造計劃架構流程……….……………..…….…...60

    圖 3-8 理想校園空間營造示意圖…….……………..……………….…...61

    圖 4-1 中華大學空間營造架構設計 . . ..…………………..…….…...63

    圖 4-2 中華大學發展圖 .…………………………………….…………...65

    圖 4-3 中華大學校園配置圖 .....…………………………….…………...66

    圖 4-4 中華大學校園規劃模式 .…………………………….…………...67

    圖 4-5 空間營造的角色關係 . . .…………………..………………….82

    圖 4-6 中華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示意圖 ..………………..….……….87

    圖 4-7 中華大學校園空間營造計劃架構流程…………..………………..93

  • VII

    表 目 錄

    表 2-1 大學校園的規劃概念相關文獻………………..…………………08

    表 2-2 大學校園相關文獻整理……………….…………………………..09

    表 2-3 大學校園相關論文內容彙整……………….………………….…11

    表 2-4 校園規劃理論分期論表……………….…………………………..12

    表 2-5 Shersy R.Arnstein 之民眾參與階梯……………….……………17

    表 2-6 各模式參與時機比較表 .…………….…………………………..22

    表 2-7 國內校園營造案例分類表 …………….………………………..27

    表 2-8 參與式相關文獻整理 . . .…………….……………………………...29

    表 3-1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參與模式比較表 . .……..……………….…..46

    表 3-2 結構式問卷內容編製表………….………………………………..50

    表 3-3 問卷回收統計表...……….……………………………………………..51

    表 3-4 受訪者對計劃認知分析統計表 …………………….…………..52

    表 3-5 受訪者對計劃瞭解程度分析統計表 . .……..……….…………..53

    表 3-6 受訪者參與情形與認同分析統計…………..….……………………..54

    表 3-7 受訪者對校園空間滿意度分析統計……………….…………..……..54

    表 3-8 專家問卷人員名單……………….…………………………..………..56 表 3-9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參與方式重要性評估分析表 .…………...58 表 3-10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各角色重要程度評估分析表 …………..59 表 4-1 問卷隨機抽樣表 .…………….………………………………..………69 表 4-2 計劃概要調查結構式問卷內容編制………………………..…………70 表 4-3 使用者參與方式結構式問卷內容編制…………………..……………71 表 4-4 學生問卷回收統計表…………………………………..………………72 表 4-5 問卷回收統計表……………………………………..…………………73 表 4-6 受訪者對計劃概要的分析統計表 . .……………………………75 表 4-7 受訪者對於校園環境的分析統計表 .……..……………….……76 表 4-8 受訪者對計劃瞭解程度分析統計表 .……..…………………….77 表 4-9 受訪者對計劃瞭解程度分析統計表……..………………..…….80 表 4-10 中華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模式分析表 .…...……….....……83

    表 4-11 中華大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流程 .…...…………………….....…….91

    表 4-12 中華大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時間表 ..……………………...……….92

  • 第 1 章 《緒 論》

    ․1․

    第一章 緒論

    在教育普及化之後,大學 ∗校園空間逐漸受到重視。對於一蹴即

    成的校園,往往難以滿足師生所需的活動空間,校園空間往往無特

    色,亦無從累積大學的人文歷史,更難期待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在

    傳統教育中,校園的功能被定義以「教育」為主的場所,往往忽略校

    園本身的資源,喪失了從環境中學習、體驗的機會。校園要提供什麼

    樣的學習環境來讓師生使用;因此,校園空間實有必要深入探討。若

    從校園空間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校園空間環境可延伸出其他重

    要的探討議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大學校園規劃是屬於『長期性的規劃』,大學校園發展的脈絡是

    受到肯定,在過去年度預算式及配合各校中長程計畫之校園規劃及營

    造,往往在預算好不容易爭取去下來後,即面臨執行進度的壓力,著

    眼於經費的限制條件,受限於土地利用、預算支配的現實考量與無力

    感下的適應性做法,如何規劃全人性化的學習環境與更完善的生活機

    能、營造生態環境是目前校園規劃當前探究的重要課題。

    校園空間因長時間不間斷的使用之下,逐漸面臨老化、空間機能

    衰退的現象時,間接會造成空間使用低落等的問題,且隨著新世紀知

    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的變遷、環境的演化,使用空間早已與原設

    計不符。在持續處於校園成長的情況下,藉由『動態的營造』的行動

    方案來改善校園空間,校園環境的改造是透過不斷的具體空間環境改

    造營造,而校園創意空間營造強調的是透過專業者的引導,來讓使用

    者參與一系列規劃的過程,以瞭解使用者真正需求,達到有效決策的

    歷程。

    ∗ 「大學」一詞拉丁文是Universitas,意思是「綜合」,也含有完全的意思。(張春興等,1986:

    41)其原意是指集中了師長與學生在一起的社團-與各學科的聯結是同等重要的。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2․

    目前國內校園規劃的發展方面,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後,累積許

    多寶貴的經驗。而校園空間方面的研究,多以機能性空間為考慮,往

    往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性;因此,校園空間設計的過程﹐便成為本研

    究所欲關心與探討的問題。校園空間設計的目的,本應以使用者的需

    求為主,但目前的校園規劃發展,由於缺乏使用者的調查研究與使用

    者參與,加上使用者的活動需求與特性並未受到重視,因此,校園內

    的活動空間往往無法滿足其活動需求。

    在二十一世紀教育部『創意校園』的政策推動下,藉由『參與式

    設計』的規劃理念,與使用者共同參與、了解校園環境、人文、歷史

    等各方面的議題,經由空間專業者的協助,引導使用者對空間覺醒,

    打破過去官僚體制全權決定校園規劃的僵化制度,利用校園空間資源

    以及社區訊息的導入,讓學校、社區可以一起發展,共同創造出使用

    者心目中理想的空間。

    實際上,教育部用政策來引導各大學,朝向參與式設計 ∗的校園

    空間,目前正處於摸索、探尋的階段。研究者藉由教育部『創意校園』

    計劃推動,中華大學在 91 年度提案『綠樹與微風的對話』的空間營

    造計劃,獲得教育部計劃補助,於中華大學校園內執行為期一年的計

    劃,及 92 年度『心情交流道』的空間營造計劃,同樣獲得教育部計

    劃補助執行半年;因此,研究者有機會共同參與中華大學校園創意空

    間營造,在參與 1 年半的中華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劃後,對於計

    劃執行過程、推動方式與流程均有深入瞭解,故研究者以參與者的角

    度,探討教育部的計劃,並對其他計劃學校進行分析,研究行動方案

    的動態校園營造,以瞭解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的模式,試看建立一套適

    合中華大學的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的模式,作為未來中華大學校園規劃

    之參考。

    ∗「參與式設計」的整合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便是「參與」。King( 1995)認為參與式設計是一個含義較廣的概念,它可以指任何尺度與類型的參與設計過

    程:區域規劃、都市公共空間設計、鄉鎮的發展計畫、市中心再開發或住宅社

    區設計等。

  • 第 1 章 《緒 論》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內容

    壹、研究目的

    綜合前述動機﹐本論文研究的目的,為目前正在執行校園創意空

    間營造的大學進行實例調查,討論其推動過程中的參與式設計,以及

    檢討較完整的校園創意空間營造過程為何?藉由這個的過程探討幾

    個可能的課題和成果,可作為未來大學校園規劃的模式。為了達到此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課題,綜合歸納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藉由推動創意校園歷程的歸納,探討分析參與式設計所產生的

    校園空間營造階段與方式,作為未來推動校園營造的參考。

    (二)從參與者的觀點探討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經驗,並從中獲得校園

    創意空間規劃的模式。

    (三)綜合參與的計劃學校各案,進行評估、歸納分析,其成果以作

    為日後校園規劃或設計之參考。

    貳、研究內容

    本研究計畫的方法,在理論基礎部份採文獻回顧方式,以校園規

    劃、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空間的理論為主,並參考其他相關理論為輔;

    利用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實地研究,並配合相關校園資料蒐集,讓此

    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能達到一定程度;最後分析階段是以歸納分析與

    比較分析,針對調查樣本作比較與分析,藉以達成本研究最終目的。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資料蒐集』、『實地訪查』、『問

    卷調查』及『歸納分析法』,其使用方式與進行之說明如下:

    (一)文獻資料蒐集

    蒐集有關國內外校園空間營造、參與式設計等相關研究案例資

    料,加以歸納分析整理,作為設計校園空間營造行動計劃的參考依

    據。以校園空間營造與參與式設計的操作經驗,透過校園空間營造的

    行動研究過程,藉著行動研究融入校園,了解校園空間營造的機制。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4․

    (二)實地訪查(觀察法)

    教育部推動創意校園空間營造,於各大院校推動,本研究除從過

    去相關研究文獻蒐集外,並實地走訪調查,以田野調查為主,文獻資

    料佐證為輔,透過訪問參與者與專業者,瞭解昔日的校園和改造後的

    校園有何差異處。

    (三)問卷調查

    對現階段推動校園空間營造的學校,以問卷做普查,以瞭解使用

    者對於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滿意度與參與度,並透過專家問卷來評估

    計劃模式的項目與方式,作為政策擬定及策略推動之依據。

    (四)歸納分析法

    在研究過程中,將所關心的課題加以釐清,根據蒐集記錄的資料

    交叉比對尋求問題並找出關鍵點,故於研究過程中會隨時採取歸納分

    析的方式。

    圖 1-1 研究架構示意圖

    瞭解計畫執行過程、經驗與各校計劃特色作

    為後續參考

    對於計畫學校的計畫檢核與執行度調查

    計畫項目評估檢核與角色扮演程度的評估

    瞭解中華大學使用者意見與實地調查,進而

    建立屬於中華大學旋創意空間營造模式模式

    歸納上述的實地調查與問卷調查,總結歸納

    出理想大學校園空間營造

    校園空間營造模式

    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計劃

    問卷調查

    專家問卷調查

    計劃學校使用者問卷調查

    實地訪查

    計劃學校訪談

    計劃學校實地調查

    個案調查

    中華大學問卷調查

    中華大學實地調查

    歸納分析法

    建立理想大學空間營造模式

  • 第 1 章 《緒 論》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壹、研究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各章的主要內容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 為緒論藉研究動機來說明,目前在大學校園空間營造中

    推廣的成效,以及所面臨到的困難;研究目的與內容是將本研究所要

    調查的範圍和限制加以確認後,再經由研究方法來輔助研究方向與評

    估方式之確立,且對整體研究架構及流程做一概略的描述。

    第二章 從文獻的探討中來申論本研究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的概

    念與意涵,首先闡明校園規劃之相關概念,並說明參與式設計的理

    念,從校園空間相關的理念,界定大學的創意空間發展的意義,引申

    出本論文以參與式設計過程為研究目標的原因;結合統籌大學校園創

    意空間的相關架構,定義大學創意空間的參與式設計理念,做為往後

    研究分析的基礎,並且延伸思考方向將大學校園規劃方式一併考量。

    第三章 為回顧創意校園空間營造的發展與現行成果之探討,分

    別對個案進行實地調查與訪談,瞭解計劃學校執行過程與參與方式進

    行研究,並分析校園創意空間營造的參與過程與適用性;根據所蒐集

    的資料,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對計劃學校學生

    做計劃成效調查,再藉由專家問卷調查依其參與方式加入適當的評

    估,加以分析並驗證本研究所提假說之真實性,以求得最適當的分析

    論點,作為計劃擬定及策略推動之依據,增加校園創意空間營造推行

    的成效。

    第四章 建立模式,綜合上述分析,並對中華大學進行實地訪查

    與問卷調查,建立一套適合中華大學校園空間營造的模式機制。

    第五章 總結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經由實際調查後所發現的現

    象加以分析,提出相關改善對策、方案,做為未來校園空間營造時之

    參考依據;並檢討本研究之限制及未盡周詳之處,並提出未來續接之

    研究方向。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6․

    貳、研究流程

    圖 1-2 研究流程圖

    研究架構與流程

    研究目的與內容

    校園規劃的理論

    計劃學校實地訪查

    研究動機

    資料蒐集與文獻回顧

    計劃的過程分析

    校園空間營造的發展

    校園空間的理論

    個案研究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二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建議

    參與式設計理論

    中華大學全校使用者意見調查 中華大學校園空間調查

    理想的校園空間營造模式

    專家學者問卷調查 計劃成效問卷調查

    計劃調查、研究

    中華大學個案研究

    建立中華校園空間營造模式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文獻回顧當中討論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及前人研究,包括校園規

    劃的概念、校園規劃的發展及校園規劃理論的階段分期;另外,包括

    參與式設計的方法及參與的程度及其參與的架構模式之理論探討;最

    後則是關於校園空間的概念探討。綜合以上所述,作為後續研究架構

    及假說之參考依據。

    第一節 校園規劃相關理論

    校園規劃(Campus Planning)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創造歷

    程( a comprehensive creative process),也是一個複雜的歷程( a

    complex process)(Redican,Olsen&Baffi,1986)涉及許多複雜的變

    項,難有成規可循(MacConnell,1957)。狹義範圍係指是校園實質

    環境的規劃設計,包含人口計畫、建築計畫、公共設施、交通系統、

    土地使用計畫、景觀計畫。廣義而言,從整體大環境著眼,除校區本

    身還包含校園與周圍自然與社會環境。校園在內涵上具有多采多姿的

    生活,應與週遭整體環境結合不應忽視教學需要與社區使用,因為學

    校不能離開社區自行孤立(蔡保田, 1977: 133)。

    壹、校園規劃的概念

    當傑弗遜( Jefferson)創設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virginia university)

    時,提出了『學術聚落』 (Academic Village)的校園規劃概念:「大

    學是一座自給自足的學術社區」 (Turner, 1983)。認為校園應該具備

    濃 厚 的 學 術 氣 氛 , 同 時 必 須 提 供 親 切 生 活 的 人 性 尺 度 ( 引 自

    Cooper&Wischemann,1990)。在校園規劃時首創草陌(Mall)的設

    計概念,以草坪為核心在四周配置建築物的方式,為最初的校園規劃

    設計(Campus Planning Design),同時成為日後校園規劃的典範。

    大學為生命之有機體,本質上它是一個動態成長的有機體。其發展必

    須具有彈性才能因應有機成長之需求,就其規模、大小、性質而言,

    可視為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功能的小型城市,它整合日益分化的都市化

    環境,此亦為大學最具建設性之角色意義。 (蔡金龍, 1988)。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8․

    由表 2-1 的文獻回顧,可知傳統的校園規劃,是以都市規劃的取

    向發展。在校園規劃中有模式計劃發展的必要性,但對於一個大學本

    身應該是開放,使人與人之間有直接討論、互相學習的機會。因此,

    校園規劃中若能提供很多大小不同層次的空間,由直接接觸實質環境

    的使用者,藉由活動與溝通共同參與校園規劃,在設計中加入使用者

    意見,讓校園成為一個交流、學習的場所;故本研究將運用參與式設

    計來進行校園規劃,以參與者的角度切入校園規劃的課題。

    表 2-1 大學校園的規劃概念相關文獻:

    作 者 觀 點 相 關 論 述 C.A.perry( 1929)

    鄰里單元概念

    ( The Neigh-bourhood Unit )

    啟示校園規劃校區單元的組織方法,在單元內建立

    徒步區、配置學習與生活機能和有關設施,為配合

    這些設施配置道路網,將主要道路配置設在單元的

    外圍,單元內保留空地,並藉集中化促使用人的社

    會交互作用。 C.D.harr isR、E.L.Ullman( 1945)

    多核心構造理

    論 都市不只是一個同心圓或一個扇型區,認為單一的

    核在實質上不可能將所有都市機能全部集中,故一

    個校園必將包括同心圓或扇形區的複合凝結體或核

    的現型連接體。 P .smithin( 1962)

    都市的 In frastructure 概念

    主要的概念是將都市的要素加以集中,成固定的骨

    架做成長的使用,依個人的要求可填入自由變化的

    要素。後來的柏林自由大學及芝加哥的 IIT 校園均採用了此一概念。

    K.Linch( 1960)

    環境的意象

    Image 的概念 基於校園規劃觀點著重的是感覺和視覺的反應,可

    從辨認性( ident i ty)、意味( meaning)、結構( structure)三點反應出來。

    Chr is topher Alexander( 1979)

    模式語言

    ( Pattern Langnage)

    把環境中可能經常發生的問題,包括問題發生的前

    後情況,並把解決問題的一些要件都敘述出來。其

    目的是能反應當時情況和需要,使校園在成長過程

    中有一套模式來加以依循,可藉由老師或學生的經

    驗和觀察來改進這些模式語言。 資料來源:參考林信浮 ∗,本研究整理。

    ∗林信孚,1987。綜合大學校園規劃共同原則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3~1-5。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9․

    貳、校園規劃的發展

    在大學校園規劃相關領域的研究,可區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校

    園空間組織及模式的探討(徐素真,1978;彭康健,1985;林信孚,

    1987;趙家麟,1998;張淑菱,2002)、大學校園與社區、都市間之

    發展關係為研究主題(胡瓊福,1977;蔡金龍,1988;黃天祈,1998),

    另外,探討一般校園規劃之方法、原則及程序(黃有良,1986;林幸

    婉,1987;王小璘,1994)。總和上述,過去對於大學校園規劃的研

    究,多集中於校園規劃方法、原則、空間模式的概念探討。袁興言

    ( 1999)的研究中,以大學校園規劃歷程史演進作完整的說明,對於

    校園規劃演變潮流與都市規劃潮流有密切關係。

    表 2-2 大學校園相關文獻整理:

    作者 篇名 方向、閱讀摘要 年份出處

    Caudill Toward Better School Desingn 較佳的學校設計趨勢

    說明人口(people)、土地(land)和經費(money)是學校建築規劃(school plant planning)的基本要素 1954

    MacConnell Planning for School Buildings 學校建築規劃

    1. 調查使用者需求。 2. 分析學校規劃與學校探討基本要素。 3. 對理想設施描述建議。

    1957

    蔡保田 學校建築學 學校建築

    建立一套有系統與實用的學校建築學,經學校建築研

    究歷史的發展,探討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實際問題,以

    我國各級學校建築之調查研究,奠定學校建築發展的

    基礎。

    1977

    黃有良 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 校園規劃

    本篇由大學校園規劃的特性,考慮建立專論的基礎,

    並列實質計劃的分項內容與考量重點,整理了大學規

    劃代表性範例,其區分為新設大學與既成大學校園更

    新兩種,最後並闡述現代建築設計、都市設計思潮與

    大學校園規劃之間的關連。

    1986

    翁金山

    大學校園成長與環境

    都市化之關聯性所衍

    生校園空間架構問題

    之探討

    校園成長

    本篇則將大學校園規劃的視野擴及高等教育理念的

    反應與都市變遷的影響中,與都市設計理論思潮,如

    機能主義、結構主義、人文省思、參與式設計、社區

    建築,甚至歷史性建築保存與在利用的研究潮流互動

    與整合。

    1990

    趙家麟 校園規劃的時空觀 校園規劃

    本篇以普林斯頓大學的經驗來看台灣大學校園,從規

    劃的策略來強調普大的「校園填充」:保持所有現存

    建築的使用,依據校園的開放空間為主體,強化開放

    空間的性格與品質,將校園生活整體感有機地營造出

    來。

    1998

    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 學校建築規劃基本理念與理論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規劃佈置/空間規劃配置與實例/規劃的發展趨勢 1995

    湯志民 台灣的學校建築 探討台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和文化/創意和耐震/新興轉型/革新思

    維 200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10․

    在校園規劃的發展中,學校建築配置設計有具體步驟的整體程

    序,(MacConnell,1957;翁金山,1974)。校園規劃過程中有注入

    民眾參與的考量(翁秀貞,1994;喻肇青,1998)。在過去關於校園

    空間營造較少去探討,至於校園建築空間設計,(蔡保田,1977;彭

    康健, 1985;蔡金龍, 1988; 湯志民, 1995);從校園戶外空間使

    用者使用行為的研究(洪慧珊,2001)。由於對於校園空間營造的忽

    視,大學校園營造當中使用者參與的研究則較為缺乏,目前,教育部

    正積極對國內大專院校進行「創意校園運動」,提倡參與式設計的理

    念。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大學校園規劃相關理論,及正在進行大專校

    園空間營造的案例,探討目前國內大專院校校園營造之概況,並提出

    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進而探討大專院校校園創意空間營造與參與式設

    計間的關係,設計一套完整的校園空間營造模式。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11․

    表 2-3 大學校園相關論文內容彙整: 作

    者 篇名 方向、閱讀摘要 年份出處

    大學校園空間模式

    之研究 校園空間模式

    以都市計劃之角度,研究大學校園規劃中的空間模式。校園

    規劃的理論架構已漸呈一雛型,並做系統化的整理與分類。

    在校園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型態或模式的使用,能導致不同

    的發展結果,因此對大學校園規劃的空間模式整理,建立準

    繩與原則,將能提供校園一個合理的發展模式與完整的規劃

    原則。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

    所/1985

    綜合大樓大學校園

    規劃共同原則之研

    究 校園規劃

    本篇以都市綜合大學校園規劃為對象,探討大都市與都市發

    展應如何密切配合,以塑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與都市環境、都

    市綜合大學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所受限制,提供有關機

    關在擬定都市發展的政策與目標時之參考。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

    所/1987

    以「用後評估」探討

    國中校園空間之規

    劃設計--以台北市立百齡國中為例

    用後評估

    本篇是研究「用後評估」的調查研究﹐使用者的活動需求與

    特性並未受到重視﹐因此校園內的活動空間往往無法滿足其

    活動需求。針對國中校園空間進行實例調查,藉由評估分析

    之過程,來探討國中校園環境的規劃與設計。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

    所/1987

    大學校園成長與都

    市化過程之關聯性

    所衍生校園空間架

    構問題之探討

    校園成長

    本篇主要探討大學院在都市化過程中,因都市化所衍生的校

    園環境規劃問題,並為都市校園實質環境空間架構之規劃與

    設計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成功大學

    建築工程

    研究所

    /1988

    成長中大學校園規

    劃之探討 --以中華大學為例

    校園成長

    本篇探討大學校園規劃所面臨之空間成長屬性及使用後評

    估,建立大學校園成長的分析方法及大學校園成長模式。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

    市計畫研

    究所/1996

    大學校園設計 --以東海力行路地區為例

    大學校園規劃

    本篇闡述大學校園規劃以發展地域的順序區分,先對於歐美

    大學發展歷史回顧,再述及中國教育傳統和近代高等教育的

    演變。探討本地大學的發展歷程之前,對於大學校園及規劃

    發展建立一個概括性的認識。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

    所/1999

    大學校園發展管理

    規劃架構之研究 --以台灣大學校總區之新發展地

    校園規劃

    此篇以「發展管理及控制」解決台大校園實質環境的構成問

    題,並且銜接校園空間關係,為目前塑造良好校園空間品質

    的方式。「發展管理架構」也是一種校園實質環境成長控制的

    方法,應面對台大的情境,以產生適合台大區域性風格塑造

    的思考模式、內容型態及操作方式等,才能落實並達到成效。

    臺灣大學

    園藝學研

    究所/2001

    校園開放空間使用

    者滿意度研究 --以東華大學校園核心區為例

    校園開放空間

    本篇為校園開放空間(Campus open space)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探討。影響總滿意度的因素包括使用者特性及開放

    空間之場所特性(由各項環境因子所構成)兩大項。藉由使

    用者本身個人背景、使用行為及使用者對各項環境因子本身

    滿意程度來進行校園開放空間整體滿意度的討論,以東華大

    學教學核心區作為實際研究區域。

    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

    管理研究

    所/2001

    校園空間發展與用

    後評估之研究 --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

    校園規劃用後

    評估

    此篇文章主要是討論技職教育的發展歷程,探討未來校園空

    間如何因應此種發展趨勢。原先的校園規劃受限於校舍老

    舊,使得需逐年更新興建新的教學空間,以至於使得校園環

    境一直未能有較完善的規劃,從用後評估角度,來探討校園

    空間使用情況,進一步探討學生對校園空間與設施之使用意

    見。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

    市計畫研

    究所/200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12․

    參、校園規劃理論的分期

    大學校園規劃理論分期,是以個別學校自身歷史作為分期的標

    準,重點是個別學校在不同分期階段規劃所具備的特質,此在規劃設

    計的操作上,則具有更多參考價值。分析各校規劃取向變異的特徵,

    可以發現個別學校在不同的發展期,會有不同的校園規劃取向。其分

    期標準是以整體環境歷史作大分期。袁興言(2000)針對各大學在不同

    時期的規劃建立了分期論表,歸納出一般性的共同特性。如表 2-4 分

    述:

    表 2-4 校園規劃理論分期論表

    階段 時期 內容敘述 代表性大學

    一 創校新設期

    由於大學處於初創階段,面對的條件也較為單純,校園規劃者

    有較大的揮撒空間。是故,雖然規模的擴大和成型尚需時日,

    但創校時期的主要建築物往往在此時就展現了強烈的風格,以

    配合學校新闢時的某種教育理念的宣示。

    台灣大學耶林大道 東海大學文理大道區

    中央大學核心區

    二 快速成長期

    快速成長的動機往往是招生人數的擴大和科系的普遍化,相對

    於創校新設期,校園初創設計時處理的是『校園』,而後繼設

    計者處理的則是『建築物』,而在處理後者時,極容易將校園

    僅以「基地」單純視之。既使有創校時期初步建立的總配置計

    畫做為指導原則,若無另外機制以做為節制,後繼建築極容易

    對原有校園紋理造成重大衝擊。相對的,此期的快速成長規模

    也往往遠遠超過當初創校總配置計畫的預定容量,而既有配置

    計畫失效之後,校內建築即成為脫疆之勢,依空間需求及預算

    額度而自由發展。

    台灣大學校園外圍區

    東海力行路地區 東海圖書館中正堂區

    中央大學核心外圍區

    三 成熟整理期

    任何環境的快速成長必定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當基地的

    複雜度日漸增加時,各建築物設計附帶進行的基地分析工作已

    不能再對應這些問題,此是規劃機制取代基地分析而成立的根

    本原因。各既存大學在無法忍受快速成長的問題或土地等有限

    資源已接近耗竭時,往往以第二次校園規劃開始重新檢討和整

    理各種校園空間由於開發所造成的問題,並試圖重新追尋創校

    時期的理念,而此階段的規劃特色是強調校園為成長的複雜體

    (Complex),強調設計在時空上的延續性。

    台灣大學 1983 年校園規劃新總圖書館設計

    東海 1995 年景觀調查校園整建計劃 中央大學 1994 年校園規劃

    資料來源:參考袁興言∗,本研究整理。

    ∗袁興言,2000。大學校園設計—以東海力行路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頁 1-22~1-23。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13․

    綜合上述,校園規劃理論的發展和校園規劃的分期,是相互累積

    成為空間歷史的資產。在此強調實質存在的背景與基礎,這是校園規

    劃歷史與各校園本身歷史交集,是一種校園規劃發展的趨勢。因此,

    校園空間研究成為技術的基石,校園規劃不再是鐵則或定律,在發展

    決策上取而代之,往往是新的公共意識形成的過程,在校園規劃及空

    間設計上,應進行公共討論、紀錄及溝通的操作,作為校園規劃的依

    據,而非無法的理論或空間法令。因此,校園空間分析作為本論文後

    續分析,而校園規劃紛歧為後續研究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學校類型的

    基礎知識。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14․

    第二節 參與式設計相關理論

    「參與( Participation)的字義來自拉丁文之 parts,其意指在更

    高層次的整體性( totality)或完整性( wholeness)之下的一部份,

    它牽涉到與其他人共同來分享的事實或條件,也牽涉到對共同財貨

    ( common goods)所做的決策。參與包含了整個建築操作程序中使用

    的存在。」( Sanoff, 1994,引自曾漢珍, 1998)。而共同參與的概

    念運用在空間的規劃設計上時,可培養參與者對環境改造的能力,共

    同參與體驗環境的經驗,並增加空間創意的機會,亦如黃瑞茂(民 90)

    論述:「參與並非是技術性的設計方法,而是將空間營造與社會組織

    之間的關係連結起來,其行動的意涵不只是為了價值的認同,而同時

    也是為了公共空間生產的民主化過程」。

    以下針對參與式設計的相關課題做進一步的說明。

    壹、參與式設計的意義與目的

    在 1960 年代初期至 1980 年代初期,專業者無能解決社會問題的

    「正當性危機」為大量專業實踐方法的實驗與辯論創造了社會條件

    (Comerio, 1990)。在 1991年各地的空間專業改革者與社區運動者,

    成立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OURS),將各地的專業改革力量組

    織起來,陸續出現一連串基礎理念的實踐,例如:地方文史工作的蓬

    勃發展、社區造街運動、聚落保存、及環境議題的綠色革命等,加上

    政府部門的逐漸重視與資源協助,台灣的參與式設計進入蓬勃發展的

    階段(周濟幼, 2002)。

    近年來由於社區規劃、空間專業的論述,專業者開始將專業的領

    域擴大,將社會、產業、環境等議題納入思考範疇,既有的威權式規

    劃方式轉變,將環境自主權還給人民的參與式設計觀念,因為民眾是

    環境空間的使用者,也是生活經驗、需求及問題的承受者,往往能直

    接反應該地區的特色與目的。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15․

    參與式設計( Participatory Design)是一種新的技術,使規劃專

    業者與一般社區居民能以開創性、互動性的作法合作,共同參與社區

    規劃或社區建築。參與式設計並非單純的聽取意見或者做使用者需求

    的調查而已,更不是訪談使用者之後就定出實質環境的規劃準則,這

    些技術與方法都停留在傳統式的圖桌規劃設計。在實施參與式設計的

    過程中,不同執行單位在解讀與執行時也應該謹慎,免於蓄意誤導或

    扭曲,應用心落實真正的參與精神。

    參與式設計的另一主要特色,是能讓使用者因共同參與而激發更

    多創意,是一個交互溝通的行動過程,規劃者藉由「傾聽」,幫助瞭

    解社區居民的每一個意見脈絡,規劃者透過「詮釋」,與參與者塑造

    出社區的集體意義,專業者與生活者的對話,是一個互動學習的過

    程,專業者的系統性知識與生活者的個人在地生活經驗、知識得以整

    合,避免產生設計的偏差。(周濟幼,2002)。參與式設計其核心問

    題是一個共同參與的問題,透過參與式設計所得到的環境才是最重要

    的,甚至遠遠超越了「好的設計」。 Alexander認為只要是生活於同

    一個環境下,對於塑造此一環境有所貢獻的任何人,都可以算是參

    與,且是一種權力分配的規劃方式。學生在參與校園規劃設計過程

    中,一方面可以對校園環境更加認識,另一方面體驗校園可由人們自

    己決定設計,讓學生對於自己的校園有更多的認同感。

    綜合上述,可將參與式設計界定為是在建築規劃設計過程中,為

    相關使用者共同參與並瞭解規劃設計過程、參與決策,因此透過專業

    者的引導,來讓使用者參與一系列規劃的過程,共同合作、進行討論,

    以瞭解使用者真正需求,達到有效決策的歷程。對於參與式設計基本

    有三個層面的目的,首先是達到全民的共識,打破向來操縱在僵化的

    官僚體系下,將主導權真正交到使用者手中,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其

    次是在過程中訓練民眾有參與的能力;並且有機會練習用建築表現的

    方式來傳達意見。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16․

    貳、參與式設計的類型

    一、使用者參與的程度

    就使用者參與( user participation)規劃設計程度而言,依一般

    實際狀況分為傳統的規劃( traditional planning)採 Davies 和 Szigeti

    及 Becker 所提及的指導的規劃( direct planning)、參與的規劃( joint

    planning)等三種類型。

    任何人類環境的改善均適合由使用者來參與設計。Glass( 1979)

    指出民眾參與為提供民眾參與政府決策或規劃過程之機會。王德川

    ( 1994)在其研究中將民眾參與定義及參與的類別擴大,他從任何人

    皆可參與的觀點來說明,即凡是生活在同一環境下,對塑造此一環境

    有所幫助或關係的任何人,都可說是在參與。

    Arnstein於 1969年以參與者之行動作為衡量參與程度之指標,在

    美國都市計劃協會特刊中,發表著名的民眾參與階級表,論述參與程

    序與參與者行動間的關係,根據民眾權限( citizen power)將民眾參

    與計劃之程度由「完全無參與」到「完全參與」區分為八種不同等級

    ∗(Arnstein,1969)。又將這八個等級區分為三個實際參與階級,本

    研究按其參與階梯表說明如表 2-5所示:規劃工作完全受專業人員或

    外來人員所操縱,而非積極的給予民眾參與的規劃設計的機會,屬於

    「無參與」的階段;人民可說是被決策者有了某種程度的尊重,但仍

    然無決策的權力,規劃設計的各階段還停留在以專家為主體的層次,

    民眾僅受召集接受宣導,或請民眾表示意見以作為工作推行之參考,

    此階段的目的在於使民眾於工作推展時能順從計畫;在完全參與階段

    中:由政府提出一個構想或指出問題,再由專業性工作人員及民眾之

    代表共同擬定計畫,進行決策以及計劃之推行,或部分地區之解決之

    方法及目標均由地區自己決定,而規劃專業者在此只能扮演諮詢顧問

    的角色。

    ∗ Arnstein 之民眾參與階梯劃分為「無參與」、「象徵參與」與「民權行使」等三階段,以及操縱式、治療式、告知式、諮詢式、安撫式、夥同式與代表掌握實權、公民掌握控制權等八個層

    級。詳參 Arnstein,S.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July 1969.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17․

    上述以三階段八等級方式分類參與的程度,明確指出了民眾參與

    內涵中顯著之漸進等級,由表 2-5可知,前二階段皆為被動式參與,

    三是公告式的參與,四為詢問式參與,五是安撫式參與,以上均是象

    徵式的,假裝的民眾參與;六才是夥伴合作式的參與,七是代表權式

    的參與,八是全民控制,最後三階段才是真正的民眾參與。而對於各

    等級差異的瞭解,則有助判斷在校園規劃過程中參與式的適當與否。

    表 2-5 Shersy R.Arnstein之民眾參與階梯

    資料來源:本表係參考吳涵宜 ∗。

    ∗ 1. Arnstein,S.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July 1969.pp.216.

    2.彙整自吳涵宜,2003,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之探討,台灣大學建築與成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6。

    1 公民控制式參與(Citizen Conterol-由民眾掌握控制

    2 代表權式參與(Delegated Power)-將權限移交民眾行使代表權

    3 夥伴式合作參與(Partnership) -與民眾分享權力,共同計劃

    4 安撫式參與(Placation) -接受民眾提供意見

    5 諮詢式參與(Consultation) -接受民眾諮詢提問

    6 公告式參與(Informing) -民眾接受宣導告知

    7 補救式參與(Therapy) -象徵性的管道,實際上無用

    8 操縱式參與(Manipulation) -民眾沒有發聲機會、不得參與

    完全參與 (Citizen Power Participation)-真正的民眾參與

    象徵性參與 (Tokenism Participation) -偽裝性的的民眾參與

    無參與 (Non - Participation) -民眾為被動無參與的狀態

    民主化的程度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18․

    二、使用者參與過程的方式

    民眾在參與規劃過程的方式,包含公開徵詢意見、公開討論、自

    擬計畫及全民公投等,在這公部門與使用者互動的過程中,進行溝通

    的方式或投票的活動,稱為參與方式。所謂組織結構性強,係指參與

    方式之組織結構性,對於參與者角色有嚴格限制、所負責任有明確規

    定、甚至對組織所應達成之功能,亦有明確切定義而言,否則反之。

    (王文君,2001)。依照謝慶達( 1984)論述內容,將依照其結構性

    的強弱,分為以下七項:

    1. 媒介:係指非親身之傳播,其結構性最弱,因而成為最常用之方

    法,如「公告」、「展覽」、「廣播」、「新聞紙」等。

    2. 調查:以嚴格的抽樣與統計方法進行調查,或由調查人員親自進

    行訪查,如「實施環境調查」、「民眾意願調查」等。

    3. 大團體集會:通常為少數傳播者(Encoder)像受播者(Decoder)

    傳遞一項訊息,如「民眾集會」、「公聽會」、「說明會」等。

    4. 小團體集會:參與者有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其彼此間互動較為頻

    繁,在參與者數目上需加以限制,如「研討會」、「工作小組」、

    「民意團體技術」等。

    5. 代表集會:與小團體集會類似,為參與人數少互動多,但代表集

    會者的參與者,非由一般民眾參加,為各利益團體的代表。「社

    區代表會議」、「民眾顧問委員會」等。

    6. 機構: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規劃機構為方便民眾溝通,而於計劃

    地區內成立諮詢中心、工作站等;一為調解或仲裁官方與民間爭

    議的超然第三者,如「法院」等。

    7. 其他:前述六種類型皆屬正式之參與式的方法,然參與者間的非

    正式溝通有之,且其亦為參與方式之一,如規劃師是以個人身分

    與民眾進行接觸。

    三、使用者參與過程的評估

    對各項參與技術分類,使得參與者角色與其所負責任清楚而明確

    之外,各類技術對於能否達成參與目標具有重大的影響,如能否有效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19․

    達成溝通的目的、對於決策影響的程度等等。謝慶達 ∗( 1984)對於

    評估參與技術的評量方式的理論陳述如下:

    1. 民眾接觸的程度:

    係指參與過程中,能達到傳播與民眾或參與者人數的多寡,

    如大型集會可以在同一時間之內,將訊息傳遞給多數人,及其民

    眾接觸程度高。而個別訪談是少數人的口語交談,其接觸程度較

    低,但可能較為深入。藉由民眾接觸的廣度與深度,可以知道政

    府相關單位的告知動作,實際上的狀況為何。

    2. 雙方溝通的程度:

    即專業者或是政府相關單位與民眾之間溝通、對話的可能性

    高低。雙向溝通的程度越高,易達到較佳的參與效果。

    3. 使用及準備容易程度:

    即專業者或政府相關單位在傳播技巧,及使民眾接受到訊息

    方法的難易度,規劃機構在執行流程時,其技巧的簡易程度會影

    響民眾接觸的程度。

    4. 使用者熟練程度:

    指民眾再使用該項技術時,對專業知識的多寡以及深入的程

    度。如果民眾或專業者的參與操作方法越熟練,事前的教育學習

    或準備充分,那參與的層級相對會提高。

    5. 各種利益反應能力:

    各種技術對不同利益觀點的處理情形,如舉辦公聽會僅能告

    知民眾計劃內容或成果,並未對民眾利益做出任何反應。弱公聽

    會可以反應民意或做意見交流,其利益反應能力越高,越是能表

    現出民眾真實意願的參與方式。

    6. 決策影響程度:

    指參與者對於最終決策以及計劃之影響程度。如民眾審議委

    員會能充分掌握決定權,則對決策影響程度越高。

    ∗彙整自謝慶達,1984,都市計劃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3。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20․

    參、參與式設計的理論與架構

    規劃是一種思考及行動的過程,參與者(學生、老師、行政人員、

    社區居民)應該是在何時加入?各參與者各自的角色是如何?以下簡

    介現有理論架構,其中多已規劃流程為主幹,將參與者的時機以及其

    參與的工作項目具體的歸納在規劃架構中,在此可顯示出參與者和規

    劃流程之間的關係、參與的階段,及其參與的程度。

    (一)Travis模式

    視規劃過程為解決問題之連續循環過程,此過程包含三大步驟,

    而參與者則為其控制中樞之主要元素(蘆偉民、謝有文, 1988)。

    (二)Roberts模式

    此模式特色為將活動空間依角色劃定為二,一為規劃者的活動:

    包含所有技術性項目;一為參與者的活動:包括選擇性以及政策性項

    目,介於二者之間則為二種角色共同參與之項目(蘆偉民、謝有文,

    1988)。

    控制中樞

    圖 2-1 Travis 模式(取自 Fagence, 1977)

    回饋

    方案發展 準備過程

    基本計劃及設計過程

    參與機會

    圖 2-2 Roberts 模式(取自 Fagence,1977)

    資料分析 準則、標準

    使用者 目標設定 替選策略 評估

    參與機會

    規劃者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21․

    (三)Mc Connell模式

    將規劃過程分為調查、規劃及政策三個相互關聯的平行部門,其

    中規劃部門代表技術性的運作程序;政策部門則充分反應與民眾需求

    及政策取向,其間則存在著規劃者與民眾之充分協商(蘆偉民、謝有

    文, 1988)。

    (四)Mc Donald模式

    此理論模式已將規劃過程中的角色分別獨立,存在其間之運作方

    向、參與時機及行動方式,則透過該模式具體顯示(蘆偉民、謝有文,

    1988)。

    圖 2-3 Mc Connell 模式(取自 Fagence,1977)

    調查分析工作 政策參與

    各階段分析工作

    問題界定

    設立假說

    替選方案

    評 估

    實 施

    計劃目標

    利益團體協商

    政治評估

    民眾參與

    參與機會

    規劃工作

    圖 2-4 Mc Donald 模式(取自 Fagence,1977)

    民 眾 民眾代表

    告 知

    參與機會

    規劃師

    意見表示

    意見輸入

    計劃準備

    目 標

    調查分析

    假 說

    異 議

    測 試

    評 估

    實 施

    意見表示

    意見表示

    考慮及採納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22․

    由上述學者所提出理論模式,王文君 ∗( 2001)可推演參與式設

    計之發展模式如下:

    1. Travis將民眾參與視為規劃之政策主導力量,以其中樞地位及回

    饋過程,使其規劃結果趨向於使用者之需求。

    2. Mc Connell模式係藉專家及完善科技完成技術性分析工作,至於

    使用者參與則純為政策層面的滿足。

    3. Roberts與Mc Donald將規劃者及民眾從理論架構中分別獨立,使

    其角色分離,各自肩負不同任務及重要性。

    4. 參與時機大多集中在目標設立及評估等工作上,可見已由早期間

    接參與轉變為積極的直接參與。

    表 2-6 各模式參與時機比較表 ●主導 ◎輔助

    模式 Travis Roberts Mc Connell Mc Donald

    參與者

    規劃

    工作者

    民眾

    規劃者

    民眾

    規劃者

    民眾

    規劃者

    民眾

    規劃者

    民眾代表

    計劃準備 ● ◎ ● ● ◎ ● 規劃目標 ● ◎ ● ◎ ● ◎ ● ◎ ● 假說成立 ● ◎ ● ● ◎ ● ◎ 資料收集 ● ◎ ● ● ● ◎ 設計準則 ● ◎ ● ● ● 替選方案 ● ◎ ● ◎ ● ◎ ● 評 估 ● ◎ ● ◎ ● ● ◎ ● 實 施 ● ◎ ● ● ●

    資料來源:本表係參考翁秀貞 ∗。

    綜合上述,在各項參與過程中參與者角色做評定,參與者主、被

    動的角色影響參與的過程、參與活動的安排。在參與過程中,有哪些

    參與者共同參與,不同參與者的參與時機為何,必須進行的哪些項

    ∗王文君,1990,民眾參與都市計劃程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 Fangence.M,1977,“Citizen Participation Planning",Oxford Pergamon Press。

    2.彙整自翁秀貞,1994,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整建規劃程序上之應用,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8。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23․

    目,作為後文討論研究案例問題的依據,以及各階段的參與程度與困

    境的呈現。同時提供討論解決問題可能的建議,以及一套評估標準的

    建立。

    根據上述參與理論中,本研究針對大學校園空間營造參與的過程

    做詳細內容如下:

    1. 誰是參與者(Who)?

    在界定參與者時,除決策者(校方決策人員)與執行者(規

    劃小組)外,及校園空間使用者(包含學校內的學生、教師與職

    員為參與者,另外學校周圍的社區居民亦應作為考慮的對象)。

    2. 為何進行參與(Why)?

    使用者參與計劃或決策最基本的原因為權益問題,規劃者在

    決定參與步驟時,必須明確的讓參與者瞭解參與目的與方式,如

    此才能讓參與者抱持積極的參與態度。

    3. 參與的階段與項目(What level & Issue)?

    就計劃階段而言,可概分為計劃期、推動期、整合期、執行

    期與評估期等階段。需決定參與者之參與方式,並就計劃各方式

    內容之工作項目詳加考慮參與項目。計劃的階段也決定了使用

    者、規劃者及決策者參與的時機,計劃層次進行的時程長短與民

    眾參與項目互相影響。

    4. 參與的方法(How)?

    就各項空間營造階段之參與方式與手段,基於各校自然環境

    與人文特色等因素皆不相同,在各校資源限制下選擇最洽當者。

    5. 參與的效果(What effect)? 對於參與方案實施情況的利弊得失加以考量,所採用的參與

    階段、方式、手段是否符合參與者特性、參與目的與計劃規模。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24․

    第三節 校園空間相關探討

    壹、校園空間的意義

    校園空間主要由兩種類型的空間所組成,一種稱為實空間,指的

    是建築物,另一種稱為虛空間,或開放空間,通常指的是建築物以外

    的空間。因此,一個校園虛實空間的主從關係,彼此相對應的尺度與

    強度關係,將成為建構人們在經過其中時整體的空間節奏感受與主要

    的空間印象(盧智敏,2003)。在 1909 年由克蘭所提出的校園填充

    觀念,以普大校園規劃的發展,強調當一個校園發展一段時間接近飽

    和之後,任何新的建築都必須尊重且延續既有的空間架構,在彌補既

    有的不足與塑造新的空間個性之間取得平衡,因此使得校園在持續成

    長的需求中,每一個新增的建築以「填充」的中介者角色,使環境的

    演化成為持續融合的過程(趙家麟, 1998)。

    貳、空間設計理論

    (一)模式語言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77)「模式語言」 ∗內容闡述是一套對

    城鎮規劃和建築嶄新的設計方法,它的可行性、實踐性,需要由經驗

    研究來支持。論述每一個充滿活力的完整的社會都有它自己獨特而清

    晰的「模式語言」,而這種「模式語言」的運作即是讓哪些空間得以

    生機勃勃,具有一種無以名狀的「特質」之根源,這種特質是由不斷

    發生在哪裡的事件的模式所賦予的。而學者認為模式語言在參與設計

    ∗美國建築理論家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著作此一系列有三冊: 第一冊:建築的永恆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說明環境之所以具有活力生命的特質所在,和模式的建構流程;以工業化以後的新眼

    光與新手法,詳述千年來形成世界上最美的城鎮與其形成營建方式的那種傳統過程。 第二冊: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

    一種異於主流專業空間設計的生產方法,是一套設計與營建的具體說明,人們可利用

    這種模式,自己動手設計合理而有生機的環境,以參與互動的精神,建構的一種適於

    各種環境設計尺度的營建方法理論。 第三冊:奧立岡實驗(The Oregon Experiment)

    將空間設計理論運用在奧立岡大學的綱要發展計畫,把前兩冊的觀念運用到實際裡,提

    出了一套可行的程序,強調實踐過程是分散、有機、成長,並且須以主動參與為設計原

    則。 資料來源:參考(蔣振文譯,民68)。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25․

    的過程中,可用來聯繫空間形式與社會因素的差距,作為一種空間形

    式方面的溝通語言,來填補設計者與社會居民間的距離,它應當是一

    座溝通的橋樑。在學習「模式語言」的方法,必先學會一種告訴我們

    「環境與我們自己的真正關係」的方法,所以我們要先找到一種「談

    論模式」,才能使用這些模式。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想法,其實環境空間的「特質」就存在

    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故此,要產生一個成功的空間設計,引導者的

    主要角色,是誘出每位參與者心中的這份特質,喚起參與者對美好空

    間經驗的回想和想像。書中歸納瞭參與式設計方式,其中包含運用錄

    影帶(Videos)、幻燈片解說( Slide shows)的展示或播放,利用繪

    製畫圖(Drawing)、模型(Models)、競圖(Competitions)來協助

    參與者的想像和發表,以促進經驗與想法的交流和討論或是社會調查

    ( Social surveys)、大眾集會( Publicmeetings)、節慶( Festivals)、

    宣傳( Publicity)、維護手冊(Maintenance manuals)等,其主要目

    的促使專業者應用同樣且創新的方法,以更具象的方式或是居民瞭解

    的方式進行溝通。而這些空間情境的累積、組合便可漸成空間設計的

    實質內容。因此,模式語言在這裡是以視覺刺激為手段,激發、激盪

    而萌生的。引用「模式語言」其作用在引導學生對環境的感知,以彌

    補學生對空間創造經驗不足的限制下,仍能共同參與環境改造。

    其實,許多校園空間規劃,都是依專業者的角度來摹劃,而很少

    思索使用者心中的校園。環境的改造是透過不斷的具體空間環境改造

    營造,而模式語言強調的是存在一個自我認同、群體、歸屬、意識共

    感的「生活容器」或「生活世界」,在校園空間改善的問題上,若能

    運用這種持續性的改善態度,則校園環境就可以發展為一種堅實的學

    習資源,不斷提供教學上的試探和機會。所以,在校園空間的營造中,

    絕不可忽視了使用者的主體性及其豐富的學習、生活與感覺的權益。

    (二)奧立岡實驗 在 1970年初期,美國奧立岡大學尤金校區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克

    里斯多夫‧亞歷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教授等的協助下,進行了一個具實驗性的參與式校園規劃,規劃的過程與主要理念發表在『奧

    立岡實驗The Oregon Experiment, 1975』一書中。闡述從生活中抽引出「空間模式」,建築能構成一套系統,讓每個人都能瞭解與使用,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26․

    就是把建築的設計大眾化,這就是「模式語言」。此書是奧立岡大學

    的發展綱要計畫,其理想經修正後,世界上任何大學亦可拿來作為其

    綱要計畫的藍本。『奧立岡實驗』書中,將重點放在事先的計畫與事

    後的營建過程,如果整個過程能夠遵照其所提出之六項原則去做,必

    能創造一個合乎校園需要的環境:

    1. 有機型態的原則

    所謂有機型態的原則便是一種全體參與的過程,這種過程是持

    續不斷的行動,此所有的計畫和營建活動,經由一套程序來指導,

    使校園各別而細小的營建計畫,能逐漸融合到校園整體的成長中。

    2. 主動參與的原則

    只有使用者本身才能導致校園有機型態的發生,使用者對自

    己的需要最清楚。在其參與過程中的心理要素:創造性的控制感

    與擁有感是很重要的,因此,校園中所有營建項目和營建方法的

    決定,全部操在使用者手中。

    3. 零散發展的原則

    有機體在生長成形時,是以零散式的過程在不斷地發展。在修

    補及調整過程中,不只要保持原有的發展型態,而且要不斷的去

    適應大小不同類型的使用和活動變化。

    4. 模式運用的原則

    所有的設計與計畫內容,必須遵照一套準則來實行,這一套模

    式是經過公聽會正式採納的,稱之為「模式」。在零散式發展中,

    指導著建築設計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基本精神在於它是由使用者

    共同協調而得出的結果。

    5. 環境診察的原則

    校園環境的改進和維護,建立在每年的評鑑制度與環境診察

    上,為了維持整體環境的健全,每年的診察工作,包括指出何處

    有缺陷、何處有活力的各項評鑑,規劃委員們必須和實際使用者

    共同擬訂診察書,在校園的成長歷史中都是極其必要的。

    6. 綜合運用的通則

    有機型態的成長必須有一基本的過程,經由一套有效的經費預

    算過程,綜合所有各別的使用計畫,納入有機型態的整體環境中。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27․

    參、國內校園營造的相關案例

    如下表 2-7本研究主要是針對第二類的校園中參與式設計的案例

    來探討,克里斯多夫‧亞歷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奧立岡

    實驗The Oregon Experiment》,為 1975美國奧立岡大學尤金校區,進

    行了一個具實驗性的參與式校園規劃。翁秀貞在《民眾參與在大學校

    園整建規劃程序上之應用》中所操作,為 1994 年東海大學校園整建

    之參與式案例,參與者有師生代表、校友等。胡寶林在《中原大學『室

    設愛樓』參與式環境改造個案研究》,為 2002藉中原大學室設系館的

    整修改造機會,視問題與潛力為前衛性之設計課題,進行以強化教

    育、強化教學特色為場所精神的社區總體營造示範。以上皆為校園參

    與式設計案例,但皆未與學校課程作完整結合,僅限於規劃設計部分

    的討論。國內校園營造案例共方式為三大類分述如下:

    表 2-7 國內校園營造案例分類表:

    類別 方 向 計劃目的

    第一類 由校園延伸到社區 公部門委託專業者規劃設計的參與案例,從愛護校園環境出發,延伸到關心社區。

    第二類 校園中參與式設計的案例

    為空間專業者主導的校園參與式設計案例,重點多在透過

    師生的參與提出空間環境的實質改善。

    第三類 校園環境教育案例 為環境教育類課題,多為教育工作者主導,與學校教學課

    程結合,將校園營造融入校園本位課程或鄉土教學教材

    中,培養學童對校園的認同感與校園意識。 資料來源:係參考周濟幼∗,本資料整理。

    綜合上述,在「奧立岡實驗」是模式語言中成功的典範,國內模

    式語言方法的運用,尚有許多切入點、擷取重點與闡釋重點的不同,

    經由文獻整理所得的相關研究,有喻肇青、陳其澎的《校園規劃『模

    式語言』的建立 --桃園縣立大崗國民中學遷建校園規劃報告》;劉柏

    宏( 1997)的《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之研究》;

    胡寶林( 2002)的《場所精神的催化器 --設計改造中原大學『室設愛

    樓』的理念與行動》;盧智敏( 2003)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

    方案。

    ∗周濟幼,2000。台北市立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門變變變」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營造行動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28․

    第四節 參與式校園規劃

    壹、參與式校園規劃的相關理論

    所謂參與式校園規劃設計,乃是只將業主與使用者整合到設計的

    決策過程(畢恆達,1994)。合理的設計模式是一個發掘問題與解決

    問題的循環過程,不斷地尋求問題加以解決。校園空間營造不僅只有

    改造實質空間環境的問題,許多「校園參與設計」的工作,常是落在

    空間規劃專業者居多,這些專業者不只關心實質環境的改善問題,也

    扮演著組織動員與資源爭取的催化角色。參與改善校園環境的規劃行

    動,可以讓全校師生、社區居民共同重新體驗校園,藉由集體參與工

    作與學習的過程,增加對於質疑週遭生活環境的能力,因此「校園參

    與式設計」可以培養學校師生自發的、持續的對環境提出問題、反省,

    營造出新的校園氛圍。

    Caudill( 1954)在「較佳的學校設計趨勢」(Toward Better School

    Desing)一書中:「學校規劃( school planning)的起點和終點都應該

    以學生為依歸」。在眾多大學校園參與的規劃改革者中,最具代表性

    者 即 是 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 奧 立 岡 實 驗 (The Oregon

    Experiment ),以操作過程和開放參與原則為關切的重點,以有機

    (Organic Order)、參與 (Participation)、漸進成長 (Piecemeal Growth)、

    模式 (Patterns)、修正 (Diagnosis)及協調 (Coordination)等操作過程為主

    要原則,此理論成為世界各大學在進行校園規劃時的準則。社區及學

    校發展均與校園的規劃息息相關,應當妥善配合,呈現具有計劃、有

    系統的整體發展,才是正途。故校園在規劃時,應當密切配合社區及

    學校發展的需要,不要雜亂無章缺乏計劃。(蔡保田,1986:132)。

    就各論文所整理之結論,參與式設計是包含在民眾參與的一環,

    是一個長久且過程複雜的都市發展模式,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往往

    有相當程度不同的發展,而在不同脈絡下所擬定出來的計劃,都可能

    形成不同的行動條件。近年國內空間相關的論文也多所累積。除了對

    於民眾參與本質及意義的討論之外,也有相當多以案例為主的論述。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29․

    由表 2-8綜觀而言,近年國內多數的論文在其參與式規劃、社區

    營造與民眾參與,相關的論文以及報告書可謂相當豐富,其重點多放

    在「民眾參與」的基礎精神上推動,並未對在其「參與式規劃」階段

    的參與規劃、設計以及空間營造等過程加以關切,除了無法提供具體

    的改善建議之外,其檢討也多在空間尚未完成紙上談兵的部分。

    在教育的普及下,大學校園環境逐漸重視,對於校園規劃以參與

    式設計,目前相關研究有:翁秀貞( 1994)從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整

    建規劃程序上之應用;周濟幼( 2000)對於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營造行

    動研究;張冠儀( 2001)透過遊戲教學再造國小校園戶外空間之研究。

    鄭晃二( 2002)對於創造友善空間的參與式營造探討。教育部目前正

    積極推動「創意校園空間營造」計劃,以參與校園空間營造過程為主

    體,然而目前正處於探索的階段,本研究校園參與規劃的過程,作為

    日後校園規劃的參考。

    表 2-8 參與式相關文獻整理: 作

    者 篇名 方向、閱讀摘要 年份出處

    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

    整建規劃程序上之應

    民眾

    參與

    本篇探討現行國內民眾參與的趨勢、國內大學校園規劃之概況以及

    現行問題;進而討論民眾參與與大學校園整建規劃間之關係、趨

    勢,以擬定國內現階段大學校園整建規劃程序上所適用之民眾參與

    模式、架構。

    東海景觀

    設計碩士

    論文

    /1994

    孩子天空的一朵雲 --台北市立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門變變

    變」參與式設計及校園

    營造行動研究

    參與

    式設

    本篇以環境教育作為校園營造的策略,尋找校園內的實際空間環境

    需求,規劃設計一系列的參與式設計行動,打破教學領域間的隔

    閡,由尋找空間議題開始到參與式設計實踐方案的形成,不斷的在

    行動過程中觀察、紀錄情境的改變,最後以解決校園實質的空間環

    境問題來實踐,提出具體改善策略。

    中原建築

    碩士論文

    /2000

    透過遊戲教學再造國

    小校園戶外空間之研

    空間

    特性

    透過遊戲教學方式,將校園環境當成一個大教具,利用校園空間特

    性統整到課程教材教法中,藉以拉近孩童與校園環境的距離,針對

    校園空間特性透過參與遊戲的操作過程,經由使用經驗建立國小校

    園戶外空間的新設計課題,以做為討論校園環境之分析依據。

    淡江建築

    碩士論文

    /2001

    國中校園空間改造在

    行動研究之方案 行動

    改造

    本篇針對休憩與服務空間探討,在學生與校園環境之關係中,由公

    共事務與校園民主生活的觀點切入,則學生對環境的感知可引導至

    校園事務參與,而環境創造可深化民主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實

    踐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中將學科知識轉化為生活能力的目標。

    中原室內

    設計碩士

    論文

    /2003

    國小校園戶外空間參

    與式設計與教育關係

    之研究

    參與

    式設

    本研究從參與式設計在小學校園戶外空間的實驗過程中,提供教育

    改革的另一個被忽略的課題,從參與的過程中也探討有關空間校育

    做為小學教學的課程的可能,並分析國家與政治力干與學校校園空

    間的現象,參與式設計重視每個參與者對空間的看法,應是教育改

    革理想的實踐力之一。

    台灣建築

    城鄉碩士

    論文

    /1996

    資料來源:係參考吳怡涵∗,本資料整理。

    ∗吳怡涵,2003。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30․

    貳、參與式校園規劃的流程

    一、校園規劃的方式

    目前大多數的校園規劃方式,根據(翁秀貞,1994)其規劃工作

    大致上包含資料蒐集與分析、提出目標、提出構想、替選方案建立及

    評估等階段。其程序如下圖 2-5:

    圖 2-5 校園規劃流程圖 ∗

    二、參與校園規劃的模式

    圖 2-6可知國內大學參與式校園規劃流程,在傳統的校園規劃,

    通常是由專業的建築師與校方的人員來規劃校園,以既定的校園模式

    去收集資料、瞭解學生的需求,校園空間不能滿足學生需求,造成學

    生對校園空間的冷漠疏離。因此,現在的校園規劃設計過程,不能在

    使用傳統封閉的規劃設計方式來運作,如何將專業規劃者與使用者整

    合到規劃設計中,是現在校園空間營造最重要的課題。

    ∗資料來源:彙整自翁秀貞,1994,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整建規劃程序上之應用,東海大學景觀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4。

    1.資料收集,現有自然環境、人造環境與社區現況調查。

    2.資料分析,界定所有的可能方向與限制。

    3.提出目標與標的。

    4.提出替選構想。

    5.將構想轉化為可行方案。

    6.評估替選方案。

    7.將方案轉化為政策、計劃、指導綱要及計劃書等。

  • 第 2 章 《相關文獻探討》

    ․31․

    圖 2-6 國內大學參與式校園規劃流程圖 ∗

    ∗資料來源:彙整自翁秀貞,1994,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整建規劃程序上之應用,東海大學景觀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22。

    校園未來發展方向

    初步問題

    發掘

    歷史背景

    創校理念

    校方發展

    策略

    確立計劃目標

    資料收集與分析

    景觀

    意象

    開放空間及

    校園活動

    基地

    現況

    發展潛力分析

    校園環境問題

    對策發展潛力

    未來發展

    意象

    確立計劃準則

    替選方案建立

    方案評估確立

    模 式 建 立

    開放空

    間模式

    植栽

    模式 建物

    模式

    模式應用、規劃執行

    經營管理

    意象

    模式

    校園規劃流程 參與式設計

    1. 民意調查 2. 代表座談會 3. 校內宣導

    1. 代表提供意見 2. 全校公投 3. 校內宣導

    1. 民意調查 2. 校內宣導 3. 鼓勵學生參與基地調查 4. 舉辦校園空間活動

    (蒐集意見)

    1. 民意調查 2. 代表座談會

    (意見提供)

    1. 代表座談會 2. 舉辦說明會 3. 民意調查

    1. 定期討論 2. 民意調查 3. 公開競圖

    1. 全校公投 2. 舉辦說明會 3. 民意調查

    1. 定期討論 2. 民意調查

  • 大學校園創意空間營造之研究

    ․32․

    肆、本章小結:

    從上述的文獻資料中,得知相關研究的項目,在研究調查中主要

    探討有三大面向,所謂校園空間稽核係指現有校園的問題,與使用者

    空間需求等;使用者參與對象是指廣泛的,全校師生參與,其應包含

    全校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及社區居民等,所有可能使用校園的人員,

    共同參與校園規劃的過程;改善策略是指透過全校共同參與的操作過

    程,來達到校園空間的改善,營造社區;在相關研究對象中分為全校

    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及社區居民等四項,由於對象各有差異本研究

    主要針對學生進行分析調查。本研究討論課題為校園創意空間營造,

    研究架構如下圖 2-7所示:

    藉由校園創意營造的推動,使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凝聚校園意

    識,共同攜手打造一個「境由心生,心由境造」的校園環境,創造一

    個空間是專業者與使用者共同合作完成,是創意校園空間營造的重要

    機制,本研究目的將研究校園空間營造的機制,藉由機制讓校園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