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目錄 導 言 一、說「中國」 二、「文化」及其四分 一〇 三、中華民族 一六 四、文化生態 二二 五、文化特質 三三 六、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文化 三八 第一章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一、文化史的首輪主角 四六 二、「神農氏」的業績 四八 三、文明之花初綻放 五四 四、從「大同」到「小康」 六六 第二章 殷周時代與青銅文化 一、早期文明的標誌 七四 二、青銅器鑄造與都城營建 七八 三、漢字與漢字文化圈 八二 四、崇帝尚鬼與敬天法祖 八七 五、宗法建構與制禮作樂 九〇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目錄

導 言

一、說「中國」 四

二、「文化」及其四分 一〇

三、中華民族 一六

四、文化生態 二二

五、文化特質 三三

六、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文化 三八

第一章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一、文化史的首輪主角 四六

二、「神農氏」的業績 四八

三、文明之花初綻放 五四

四、從「大同」到「小康」 六六

第二章 殷周時代與青銅文化

一、早期文明的標誌 七四

二、青銅器鑄造與都城營建 七八

三、漢字與漢字文化圈 八二

四、崇帝尚鬼與敬天法祖 八七

五、宗法建構與制禮作樂 九〇

Page 2: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一〇四

三、私學、諸子及元典創製 一一〇

四、簡帛文獻再現先秦學術 一二〇

五、「重民輕神」與「民貴君輕」 一二三

第四章 秦漢時代與一統整合

一、帝國規模 一三二

二、國家意識形態 一三七

三、經學與今古文之爭 一四二

四、長城與絲路 一四七

五、佛教東傳,道教創設 一五四

六、文史昌盛與科技成就 一六一

第五章 從多元走向到新的整合

一、多元走向 一七二

二、清談玄風 一七六

三、胡氣氤氳 一八一

四、南學北學的統合 一八八

五、佛教華化與三教共弘 一九二

Page 3: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目錄

六、有容乃大 一九九

七、科舉制度與寒士崛起 二一〇

八、文的自覺 二一四

第六章 精緻內斂的兩宋文化

一、文化轉折點 二三二

二、理學建構 二三四

三、旨趣的雅化 二四一

四、俗文化繁盛 二四八

五、文官制度完善 二五二

六、文運南移 二五六

第七章 遼夏金元時代的農牧交會與東西溝通

一、農耕與遊牧 二六二

二、東西文化的溝通 二六七

三、征服者被征服 二七二

四、交融期的文藝與科技 二七六

第八章 明清時代與帝國文化的總匯

一、浩大的學術總匯 二九四

二、文化專制 二九九

Page 4: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三、從朱子學到陽明心學 三〇二

四、破塊啟蒙 三〇六

五、鄭和下西洋 三一〇

六、耶穌會士來華及中西智識線接觸 三一五

七、市井繁華與章回小說 三二一

第九章 從晚清到民初的文化轉型

一、清季學術的轉折 三三四

二、「種瓜得豆」的洋務新政 三四二

三、文教新設施與知識分子成長 三四七

四、從潛流到洪濤 三五二

五、「德賽兩先生」 三五九

結 語 革故鼎新 三六七

Page 5: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二

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

Page 6: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三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舊石器時代,人類過着原始群居生活,舊石器時代晚期,隨着漁獵、採

集經濟的發展,男女分工明顯,逐步由血緣公社轉變為母系氏族社會。

在母系氏族社會後期,大概距今七八千年前後,中華先民的生活發生意

義深遠的變革:從採集、漁獵經濟開始向農業、畜牧經濟轉化,先民由此獲得

較穩定、豐富的生活資料,人類的文化史也由之實現一次飛躍。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第一章

Page 7: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四

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

「北京人」復原像

Page 8: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五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文化是人類的創造,文化使人類與動物相區別。在這一意義上,文化與

人類的產生同步。大約在百多萬年前,中華先民便開始披荊斬棘,創

造着與環境相適應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史便以此為開端。

Page 9: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六

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

一、文化史的首輪主角

20世紀初葉以來,西方的人類學家根據文化及人種單源說,認為中國人

種自外來,其中有西來、南來、東來諸說。然而,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

現證明,東亞大陸是古人類生發地之一。自 1929年中國學者裴文中在北京周

口店發現直立人頭蓋骨化石以來,幾十年間中國多有古人類化石出土。按照

時間的序列,他們是:直立人,即距今 200萬年至 50萬年之間「正在形成中

的人」,如四川的巫山人、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房山的北京人等;

智人,即距今 20萬年至 18 000年之間「完全的人」,如廣東的馬壩人、陝西

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廣西的柳江人和北京的山頂洞人

等。

從體質人類學劃類,人類分為蒙古人種(黃種)、高加索人種(白種)、

尼格羅人種(黑種)、澳大利亞人種(棕種)四大類別。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

器時代的中華先民,基本上是在蒙古人種(黃種)體質屬內發生和發展的。

距今 12 000年左右,全球氣候轉暖,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

代的打製石器不同,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開始使用磨製石器,農業、養畜業和

陶器製作應運而生。

中國大陸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 7000處以上,已發掘的也在 400處

以上。其中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有距今約五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七千

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五千年的屈家嶺文

化,距今約四千年的龍山文化。

此外還有分佈在長江流域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

化、石家河文化,分佈在黃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磁山—裴李崗遺址、大

Page 10: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七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1

1 考古學家裴文中在

周口店發現「北京

人」頭骨。

2 黃河中游仰韶文化

的魚紋陶盆

2

Page 11: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八

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

地灣遺址、姜寨遺址、城子崖遺址、陶寺遺址,分佈在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

化、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以及蒙新地區的富河文化、青藏地區的卡若文化

等,都是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遺存。

這些新石器文化遍及今中國領土,表明中華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廣泛

活動在東亞大陸及周邊島嶼上,中華文化已呈現多姿多彩的面貌。

二、「神農氏」的業績

與使用木石工具相同時,先民開始用火。火的保存與使用,帶來溫暖、

安全和光明,人類第一次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把人與動物分開。

從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從生食到熟食,標誌着人類文化的巨大進

步。中國人頌揚鑽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希臘人讚美竊天火給人間的

普羅米修斯,正是對用火這一偉大進步的追懷與紀念。元謀人遺址已發現用

火痕跡,而北京人洞穴內灰燼厚約達 6米,多有燒灼變色的石塊、骨骼,表

明至少在 50萬年前,中華先民已經熟練地用火與貯火。

舊石器時代,人類過着原始群居生活,舊石器時代晚期,隨着漁獵、採

集經濟的發展,男女分工明顯,逐步由血緣公社轉變為母系氏族社會。

在母系氏族社會後期,大概距今七八千年前後,中華先民的生活發生意

義深遠的變革:從採集、漁獵經濟開始向農業、畜牧經濟轉化,先民由此獲

得較穩定、豐富的生活資料,人類的文化史也由之實現一次飛躍。

中國人很早便意識到從攫取型經濟轉變為生產型經濟的劃時代意義,不

Page 12: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四九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3

21

1 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的陶紡

輪。陶紡輪上彩繪紋樣多種,

其中一種旋轉的彩飾,很可能

與同時代的渦紋及後代的太極

圖案有傳承關係。

2 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杯

3 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鳥形陶壺

Page 13: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五〇

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

過,長期以來把先民的這一集體勞績歸之於某些文化英雄,如取火記在「燧

人氏」名下,或「伏羲」、「黃帝」名下,而農耕的發明權則屬於「炎帝神農」。

傳說創製耒耜、教民耕稼的神農,實是母系氏族時代眾先民的代稱,而

其間發明定居農業耕作、培植農作物的主要勞績,應當歸功於婦女,當時男

子主要外出漁獵。

東亞大陸是世界農業起源的一大中心(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

流域、南美的安第斯高原是其他幾個農業起源地)。先民在黃河、長江流域,

選擇和培育了穀物、蔬菜、油料、纖維和果木等諸多農業品種,如由山羊草

培育出小麥,由狗尾草培育出粟米,由野生稻培育出水稻,其他如大豆、

茶、柑橘、梨、李、梅、荔枝、龍眼等作物都原產於東亞大陸。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證明各種穀物果蔬之悠遠歷史。如距今約八千年

的磁山遺址,發掘出儲有粟米的窖穴 88個;同期的裴李崗遺址和稍後的河姆

渡文化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水稻及旱地作物;20世紀 80年代至 90年代先後

在湖南澧縣、道縣發現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作遺存,距今約九千年。

此外,先民學會了將野生動物馴化成家養動物,以用於農業生產和食

物補給,如從狼馴育出狗,從野豬馴養出家豬,從原雞馴育出家雞。在青銅

文化出現之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家養牲畜已有豬、狗、雞、黃牛、水牛、

馬、山羊、綿羊、貓等近十種,後世生活中飼養的「六畜」都已齊備。

火的使用、農業發明、熟食普及,引發耐燒器具的需要,以「泥條盤築」

與轉輪為主要製作方法的陶器得以產生。陶器是人類使泥土改變分子化學結

構的第一種製作物。

麻類等農產品則推動紡織的興起,在仰韶文化的山西西陰村遺址和河

南青台村遺址,以及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中,分別出土了蠶繭、絹片、絲

Page 14: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五一

石器時代與遠古文明

柱脚榫

平身柱榫卯轉角柱榫卯

加梢釘的樑頭榫企口板

直欞闌杆構件

柱頭榫

2

1

1 河姆渡文化的干欄建築

遺跡及結構方式圖

2 神農教稼圖

Page 15: 導 言 - cp1897.com.hkcp1897.com.hk/bookinfo/pdf/pv/9789888104802pv.pdf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典創製 一、社會變革,文化創造 一〇一 二、從巫史到士人

五二

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

帶、絲線,說明養蠶和絲織業已經出現。

長期製作石器工具,人類積累了製作經驗和對石材的認識與辨別能力,

為原始禮儀所用的玉器得以產生。手工業,如製陶、製玉、紡織等,開始從

農業中剝離出來。

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促成社會組織的變化。

農業、畜牧業發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晚期。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是主

要農業勞動力,佔據社會主導地位。但隨着生產力向縱深發展,尤其犁耕出

現,身強力壯的男子開始從漁獵轉向農業和專業手工業,逐漸取代婦女成為

主要農業勞動力,而體力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婦女則從事紡織、炊事和養育

子女等家務勞作。男子的社會地位歷史性地超過婦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

族制過渡。

初民社會不一定都經歷了完整的母系氏族制,有些初民社會一開始便由

男性主導,但先有母系氏族制,後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則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父系氏族制世系按父系計算,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子出

嫁到女方的對偶婚演變為男娶女嫁,母系家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轉化,進

而形成以男子為家長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在父系氏族制階段,隨着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開始有了剩餘產品,

一些氏族首領利用公職之便,將某些集體財產據為私有。最先出現的私有財

產是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等動產,糧食和家畜逐步也成為個體家庭

的私有動產。以後,房屋乃至土地等不動產也為個體家庭所私有。從此,私

有制社會到來。

與私有財產的出現相關聯,社會隨之發生階級分化,其最初形態便是家

內奴隸制。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的氏族公共葬地,各墓間隨葬品多寡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