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7月22日 本版编辑/宋燕 美术编辑/陈媛 12 书事 本版邮箱:[email protected] 约瑟夫·艾本斯坦 美国著名散文家,西北大学文学教授, 《美 国学者》杂志主编, 《纽约客》专栏作家,文化批 评家,著述甚丰。2003年,被美国国家人文基 金会授予国家人文学科奖。 作品有:散文集《熟悉的领域—美国生 活观察》《似是而非的偏见》《八卦:人类的非凡 追求》《嫉妒:第七宗罪》 ;短篇小说集《高尔丁 的男孩们》等。 作家简介 《势利》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我是势利眼吗?》一 文中承认了自己的势利倾向,她与牛津大学政 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晤面后,写信给友人说: “我认为他是个吞火的小丑。”伍尔夫还用势利 对付文坛对手,曾经攻击才华远超于她的詹姆 斯·乔伊斯“毫无教养”。 普鲁斯特早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势利 眼,晚年却变成一名最伟大的势利眼鉴别家和 批评家。他认为势利“是对与性格无关之物的 赞慕”,即对表象的过分重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喜欢到餐厅 一类公共场所去试探自己的名气,如果没人认 出他(这是常事),他还会有点失望。 安迪·沃霍尔一直都无比渴望成名,但他 绝对不盲目。他对社会地位的一套体系有非 常明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从曼哈顿广告和艺术 界一点点积累时尚圈最强大的人脉资源。他 尚未成名之时就醉心于与名流交游。杜鲁门· 卡波特回忆说,安迪·沃霍尔有一段时间每天 都给他写信,还总在他家门口转悠。 苏珊·桑塔格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答 案就在于她将势利心态和自我推销的技巧成 功地结合了起来。桑塔格的出版商将她精心 包装成一个深邃、美丽、前卫、法国化的严肃知 识分子,只有在美国这个追捧欧洲文化的势利 心态以及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的地方,她才能 够获得现有的成功。 这是一部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也 就是中产阶级极尽调侃、讽刺的辛辣之作,但 通过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另眼,反而更真实地 描绘出了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辛。 内容简介 《势利》是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深 刻剖析无人不有、无处不在的势利行为。 该书初版于 2002 年,当年即登上《纽约时 报》畅销书榜。美国作家约瑟夫·艾本斯 坦以撰写散文的技巧和心态,旁征博引、 机锋处处,不乏辛辣的讽喻,文笔诙谐幽 默。近日,《势利》中文版由天津人民出版 社出版。 本报记者 宋燕 势利眼只有一个标准, 就是比较 作者约瑟夫·艾本斯坦用自己犀利、 幽默、讽刺的笔调,在《势利》中描摹了现 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势利眼行为,从政 治、经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 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势利如何 运作。他还总结了“谄上型势利眼”、“欺 下型势利眼”和“反向势利眼”等多种形态 的势利行为。 对各种所谓社会名流的势利行为,艾 本斯坦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他表 示,当年尚未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是个 大势利眼,喜欢夸耀自己钱多和娶俗气的 女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喜欢 到餐厅一类公共场所去试探自己的名气, 如果没人认出他(这是常事),他还会有点 失望;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只有在美国 这个追捧欧洲文化的势利心态以及文化 自卑感挥之不去的地方,才能够获得现有 的成功。 书中金句、警句俯拾皆是,令人拍案 叫绝。例如:势利眼必须时刻寻找胜人一 筹的感觉;势利眼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比 较;势利眼的快乐在于被上位者高看一 眼,或者和自己嫌弃的庸众拉开距离;势 利的另一面表现在总是渴望比朋友或邻 人略胜一筹。多数美国人宁愿年薪 10 万 但别人年薪8.5万,也不希望别人年薪20 万但自己只有11万。换句话说,比自己 的妹夫多赚一百美元就是富人。 最机智诙谐的散文家 作者约瑟夫·艾本斯出生于犹太家 庭,是美国著名散文家,美国西北大学文 学教授,《美国学者》杂志主编,《纽约客》 专栏作家,文化批评家,著述甚丰。 嬉笑怒骂是他的一贯风格。当代美 国作家和评论家威廉姆·F.巴克利盛赞艾 本斯坦为“兰德尔·贾雷尔以来最有趣的 作家,或许是如今还在世的最机智诙谐的 散文家”。 该书编辑表示,势利眼就像细菌一 样,无处不在。无论是豪门贵胄还是贩夫 走卒,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凡夫俗子,人 人都摆脱不了骨子里的势利心理。艾本 斯坦以美国社会为例,分析了人们的种种 势利心理,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文笔之诙 谐,让人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又禁不 住冒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势利眼心理一 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势利也由希望与恐惧操纵 在《势利》一书中,艾本斯坦详细描写 了美国社会弥漫着的职业攀比心,直接指 向了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日 渐严重的身份焦虑、职业声望、社会地位、 收入水平的攀比让人身心俱疲。现代都市 逐渐流行的禅修、冥想、心理咨询、儿童早 教班、补习班风潮也都折射出这种焦虑。 该书译者马绍博表示,这幅景象出现 在二十年前的美国,也出现在最近十年来 的中国。近年“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引起 热议,从中不难看出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 正在忍受的多重折磨:一面是难以餍足的 社会攀爬欲,一面是对突然跌落到低一级 生活境况的担忧,此外还时刻存在着确证 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渴望。 艾本斯坦称: “势利也由希望与恐惧 操纵。”马绍博坦言,在某种程度上,现代 社会喷涌而出的势利行径正是这种焦虑 的外在表现。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种攀比子女的势利行为,是在 我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遇到了几个同龄人,聊 起了各自的子女。他们问我儿子是不是在上大学,我 说是的,在斯坦福—当时我就感觉自己甩出了一张 “大王”。 我觉得这种讨论很像一场牌局,叫“名校势利牌”, 子女的学校就是各自的牌面:布朗大学、杜克大学、普 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贝利奥尔 学院、巴黎索邦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如果自家孩 子上的是阿拉巴马农工大学,父母显然就不太愿意出 牌了,出完还得赶紧解释: “呃,我家女儿对表演研究很 有兴趣,,恰好这所学校呢,就是这个专业非常强。”子 女在大专或者社区学院读书的父母就更别提了。一旦 父母作此招供—没错,这种解释无异于招供,牌友就 会琢磨你究竟犯了什么错,才让这个宝贝得不得了的 孩子沦落到毫无前途的地步。况且,他总会深想一步, 琢磨你这个人本身究竟有什么毛病。 等到子女走向社会,开始选择自己后半生的职业, 攀比就会愈发严重。大学势利牌打完之后,紧跟着又 是一场工作势利牌。子女的职业是不是公认的“过得 去”的工作?至于什么叫“过得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 生活圈子。在开明阶层当中,子女从事艺术领域的工 作,或者在电影业工作,或者在社会福利领域工作,当 厨师或者正要去学烹饪,在医药领域或科学领域工作, 教书、做木工、制造古钢琴或者修缮小提琴等,都算“过 得去”的工作。当然,如果这些工作收入不菲,那就更 好了。不过,如果他们通过所谓的“卑下而缺乏想象 力”的途径来赚钱,比如当个会计或者经营一家小店, 显然不能算是“过得去”的职业。 不过,目前这种攀比的规则变得越发复杂,因为势 利眼现在必须接受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趋势,也就是 说,子女的职业阶级可能不会超过他的父辈,这大概是 美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景象。1781年,约翰·亚当斯给 妻子写了一封著名的家书,信中说道:“我必须研究政 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自由学习数学和哲学。 而我的儿子都应该学习数学、哲学、自然历史、造船学、 商学和建筑学,这样他们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绘画、诗 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瓷艺。” 如果今日美国新移民的祖父那代人说这句话,可 能还得改写一下:“我必须得开一间干洗店,所以我的 儿子才有机会上医学院和法学院,而这是为了让孙辈 有机会学习社会学和沟通学,再让下一代有机会经营 服装精品店、在先锋剧院里演出、在咖啡店里打工。” 势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 变化。其实势利完全可以作为一套探测时代演变的最 灵敏的警报系统。不过如果势利眼的子女不幸遭受了 势利攻击,那么势利眼的评判标准也可以立即变得很 宽松活泛。势利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代人。 《势利:所谓上流社会及势利眼众生相》,【美】约瑟 夫·艾本斯坦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书摘 名校势利眼

书摘 》: 一本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yzdsb.hebnews.cn/pc/paper/att/201707/22/0c3104be... · 《势利》是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深 刻剖析无人不有、无处不在的势利行为。

  • Upload
    others

  • View
    2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书摘 》: 一本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yzdsb.hebnews.cn/pc/paper/att/201707/22/0c3104be... · 《势利》是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深 刻剖析无人不有、无处不在的势利行为。

2017年7月22日本版编辑/宋燕 美术编辑/陈媛

12书事

本版邮箱:[email protected]

约瑟夫·艾本斯坦

美国著名散文家,西北大学文学教授,《美

国学者》杂志主编,《纽约客》专栏作家,文化批

评家,著述甚丰。2003 年,被美国国家人文基

金会授予国家人文学科奖。

作品有:散文集《熟悉的领域——美国生

活观察》《似是而非的偏见》《八卦:人类的非凡

追求》《嫉妒:第七宗罪》;短篇小说集《高尔丁

的男孩们》等。

作家简介

《势利》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我是势利眼吗?》一

文中承认了自己的势利倾向,她与牛津大学政

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晤面后,写信给友人说:

“我认为他是个吞火的小丑。”伍尔夫还用势利

对付文坛对手,曾经攻击才华远超于她的詹姆

斯·乔伊斯“毫无教养”。

普鲁斯特早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势利

眼,晚年却变成一名最伟大的势利眼鉴别家和

批评家。他认为势利“是对与性格无关之物的

赞慕”,即对表象的过分重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喜欢到餐厅

一类公共场所去试探自己的名气,如果没人认

出他(这是常事),他还会有点失望。

安迪·沃霍尔一直都无比渴望成名,但他

绝对不盲目。他对社会地位的一套体系有非

常明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从曼哈顿广告和艺术

界一点点积累时尚圈最强大的人脉资源。他

尚未成名之时就醉心于与名流交游。杜鲁门·

卡波特回忆说,安迪·沃霍尔有一段时间每天

都给他写信,还总在他家门口转悠。

苏珊·桑塔格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答

案就在于她将势利心态和自我推销的技巧成

功地结合了起来。桑塔格的出版商将她精心

包装成一个深邃、美丽、前卫、法国化的严肃知

识分子,只有在美国这个追捧欧洲文化的势利

心态以及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的地方,她才能

够获得现有的成功。

这是一部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也

就是中产阶级极尽调侃、讽刺的辛辣之作,但

通过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另眼,反而更真实地

描绘出了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辛。

内容简介

《势利》是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深

刻剖析无人不有、无处不在的势利行为。

该书初版于2002年,当年即登上《纽约时

报》畅销书榜。美国作家约瑟夫·艾本斯

坦以撰写散文的技巧和心态,旁征博引、

机锋处处,不乏辛辣的讽喻,文笔诙谐幽

默。近日,《势利》中文版由天津人民出版

社出版。

本报记者 宋燕

势利眼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比较

作者约瑟夫·艾本斯坦用自己犀利、

幽默、讽刺的笔调,在《势利》中描摹了现

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势利眼行为,从政

治、经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

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势利如何

运作。他还总结了“谄上型势利眼”、“欺

下型势利眼”和“反向势利眼”等多种形态

的势利行为。

对各种所谓社会名流的势利行为,艾

本斯坦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他表

示,当年尚未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是个

大势利眼,喜欢夸耀自己钱多和娶俗气的

女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喜欢

到餐厅一类公共场所去试探自己的名气,

如果没人认出他(这是常事),他还会有点

失望;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只有在美国

这个追捧欧洲文化的势利心态以及文化

自卑感挥之不去的地方,才能够获得现有

的成功。

书中金句、警句俯拾皆是,令人拍案

叫绝。例如:势利眼必须时刻寻找胜人一

筹的感觉;势利眼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比

较;势利眼的快乐在于被上位者高看一

眼,或者和自己嫌弃的庸众拉开距离;势

利的另一面表现在总是渴望比朋友或邻

人略胜一筹。多数美国人宁愿年薪10万

但别人年薪8.5万,也不希望别人年薪20

万但自己只有11万。换句话说,比自己

的妹夫多赚一百美元就是富人。

最机智诙谐的散文家

作者约瑟夫·艾本斯出生于犹太家

庭,是美国著名散文家,美国西北大学文

学教授,《美国学者》杂志主编,《纽约客》

专栏作家,文化批评家,著述甚丰。

嬉笑怒骂是他的一贯风格。当代美

国作家和评论家威廉姆·F.巴克利盛赞艾

本斯坦为“兰德尔·贾雷尔以来最有趣的

作家,或许是如今还在世的最机智诙谐的

散文家”。

该书编辑表示,势利眼就像细菌一

样,无处不在。无论是豪门贵胄还是贩夫

走卒,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凡夫俗子,人

人都摆脱不了骨子里的势利心理。艾本

斯坦以美国社会为例,分析了人们的种种

势利心理,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文笔之诙

谐,让人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又禁不

住冒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势利眼心理一

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势利也由希望与恐惧操纵

在《势利》一书中,艾本斯坦详细描写

了美国社会弥漫着的职业攀比心,直接指

向了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日

渐严重的身份焦虑、职业声望、社会地位、

收入水平的攀比让人身心俱疲。现代都市

逐渐流行的禅修、冥想、心理咨询、儿童早

教班、补习班风潮也都折射出这种焦虑。

该书译者马绍博表示,这幅景象出现

在二十年前的美国,也出现在最近十年来

的中国。近年“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引起

热议,从中不难看出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

正在忍受的多重折磨:一面是难以餍足的

社会攀爬欲,一面是对突然跌落到低一级

生活境况的担忧,此外还时刻存在着确证

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渴望。

艾本斯坦称:“势利也由希望与恐惧

操纵。”马绍博坦言,在某种程度上,现代

社会喷涌而出的势利行径正是这种焦虑

的外在表现。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种攀比子女的势利行为,是在我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遇到了几个同龄人,聊起了各自的子女。他们问我儿子是不是在上大学,我说是的,在斯坦福——当时我就感觉自己甩出了一张

“大王”。我觉得这种讨论很像一场牌局,叫“名校势利牌”,

子女的学校就是各自的牌面:布朗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巴黎索邦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如果自家孩子上的是阿拉巴马农工大学,父母显然就不太愿意出牌了,出完还得赶紧解释:“呃,我家女儿对表演研究很有兴趣,,恰好这所学校呢,就是这个专业非常强。”子女在大专或者社区学院读书的父母就更别提了。一旦父母作此招供——没错,这种解释无异于招供,牌友就会琢磨你究竟犯了什么错,才让这个宝贝得不得了的孩子沦落到毫无前途的地步。况且,他总会深想一步,琢磨你这个人本身究竟有什么毛病。

等到子女走向社会,开始选择自己后半生的职业,攀比就会愈发严重。大学势利牌打完之后,紧跟着又是一场工作势利牌。子女的职业是不是公认的“过得去”的工作?至于什么叫“过得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生活圈子。在开明阶层当中,子女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或者在电影业工作,或者在社会福利领域工作,当厨师或者正要去学烹饪,在医药领域或科学领域工作,教书、做木工、制造古钢琴或者修缮小提琴等,都算“过得去”的工作。当然,如果这些工作收入不菲,那就更好了。不过,如果他们通过所谓的“卑下而缺乏想象力”的途径来赚钱,比如当个会计或者经营一家小店,显然不能算是“过得去”的职业。

不过,目前这种攀比的规则变得越发复杂,因为势利眼现在必须接受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趋势,也就是说,子女的职业阶级可能不会超过他的父辈,这大概是美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景象。1781年,约翰·亚当斯给妻子写了一封著名的家书,信中说道:“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自由学习数学和哲学。而我的儿子都应该学习数学、哲学、自然历史、造船学、商学和建筑学,这样他们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瓷艺。”

如果今日美国新移民的祖父那代人说这句话,可能还得改写一下:“我必须得开一间干洗店,所以我的儿子才有机会上医学院和法学院,而这是为了让孙辈有机会学习社会学和沟通学,再让下一代有机会经营服装精品店、在先锋剧院里演出、在咖啡店里打工。”

势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其实势利完全可以作为一套探测时代演变的最灵敏的警报系统。不过如果势利眼的子女不幸遭受了势利攻击,那么势利眼的评判标准也可以立即变得很宽松活泛。势利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代人。

《势利:所谓上流社会及势利眼众生相》,【美】约瑟夫·艾本斯坦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势利》:一本关于势利眼的百科全书

书摘

名校势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