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哲哲哲哲 哲哲哲哲http://myweb.scu.edu.tw/ ~tsemeiwu/ 哲哲哲 哲哲哲哲哲 :體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三週:心靈與 身體 Ⅰ 心身問題的二元論. 一、前 言. 有不同於物理事件的「心靈」嗎? 當你咬下一口巧克力,巧克力先在口中融化,同時引起味蕾的化學變化,接著味蕾會將帶電的神經衝動從舌頭沿著神經傳送到大腦。最後,「你嚐到了巧克力的味道」。 請問: 你覺得巧克力的味覺經驗是一種內在的心靈事件?或者只是大腦裡複雜的物理事件?. 一、前 言. 身體: 物質的、擴延的、有形體、佔有空間、可改變位置、有速度、質量、外在的、公共的、可觀察的、非意向性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哲學概論課程網頁: 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三週:心靈與身體Ⅰ心身問題的二元論

Page 2: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有不同於物理事件的「心靈」嗎?當你咬下一口巧克力,巧克力先在口中融化,同時引起味蕾的化學變化,接著味蕾會將帶電的神經衝動從舌頭沿著神經傳送到大腦。最後,「你嚐到了巧克力的味道」。

請問:你覺得巧克力的味覺經驗是一種內在的心靈事件?或者只是大腦裡複雜的物理事件?

一、前 言

Page 3: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身體:物質的、擴延的、有形體、佔有空間、可改變位置、有速度、質量、外在的、公共的、可觀察的、非意向性的。

心靈:精神的、有意識、知覺、非擴延的、不能改變位置、沒有形體、速度和質量、不佔空間、內在的、私有的、不可觀察的、意向性的。

心身問題:身體與心靈有著密切關係,但兩個在性質上如此不同的東西,如何能發生關連?

一、前 言

Page 4: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在這兩週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一、前 言

二元論(dualism)

一元論(monism)

唯物論(materialism)二

元互動論

平行論

副現象論 根除

唯物論

還原唯物

Page 5: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一 ) 基本主張:笛卡兒 (R. Descartes, 1596-1650)主張,心靈和身體是兩個不同的實體。心靈(思想)可以指揮身體,而身體活動也會影響心靈。

心靈—大腦互動論:心靈跟大腦互動。大腦活動影響心靈狀態,心靈活動也影響大腦的狀態。

問:心靈在大腦的何處互動?笛卡兒:心靈坐在松果腺 (pineal gland)上指揮大腦。

二、互動論

Page 6: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二 ) 批評:1. 心身互動在哪裡發生? 批評者:心靈事件不佔空間,心靈如何能坐在松果腺上,影響大腦活動呢?

互動論者的反駁:a.兩個東西互動,不一定有接觸點。b.批評者誤解心身互動的性質,它們不是物理的互動,故不能要求指出互動的發生地點。

二、互動論

Page 7: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2. 心身互動如何發生? 批評者:心靈與身體的性質徹底相異,不可能有互動。

互動論者的反駁: C. D. Broad指出,兩個相異的東西可以有因果關係。例如,感冒和感冒藥。

批評者的回應:a.經驗可能性和邏輯可能性的區分:互動論沒有證實心身互動的經驗可能性。

b.心靈與身體缺少引起互動的共同性質:「時間」這個共同性質無法引起因果關係。

二、互動論

Page 8: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互動論者的反駁:a. C. J. Ducasse指出,事件的因果關係要由經驗(觀察和實驗方式)證實,而不能基於它們的性質不同,就認定沒有因果關係。

b.我們無法解釋「近因」或直接原因(心靈事件)如何影響結果(大腦活動),只能接受它就是如此的事實。

c.心身互動是可觀察的: C. D. Broad指出,在心靈與身體的因果關係裡,作為原因的意志已蘊含了它的結果。此因果關係是可以觀察的。

二、互動論

Page 9: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對 Broad 的論證的反駁 ] :沒有觀察到心身的因果關係。意志的觀念不是身體行為的近因。

二、互動論

Page 10: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3. 別人心靈 (other mind) 的問題:互動論的主張會導致獨我論 (solipsism) 。我們只能看到別人的身體,無法直接知覺到他的心靈。我們無法從觀察別人的身體活動,演繹出他的心靈的知識。我們只知道自己的身體中有心靈,基於一個個案(自己),無法歸納出通則:凡是身體中都有心靈。因此,我們無法證實別人有心靈。 獨我論:只能肯定我是唯一有心靈的人,在理論上永遠無法肯定別人有沒有心靈,並且我無法理解別人的心靈。

二、互動論

Page 11: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這個批評論證的困難:預設非常嚴格的知識標準「只有被知覺的,才算是知識」。由此,我們只能承認現在的知覺,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知識。

若要承認我們有可信賴的知識,必須放棄這個知識標準。

哲學家如何解決「別人心靈」的問題:1.透過「類比」來得知別人的心靈狀態。2.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聆聽他的語言,得知他的心靈狀態。

二、互動論

Page 12: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一 ) 基本主張:心靈與身體不直接互相影響,它們各自獨立,平行發展。

優點:可避免互動論無法說明心靈和身體如何直接互動的困難。

缺點:相當違反常識。 史賓諾莎 (B. Spinoza, 1632-1677):(1) 泛神論:上帝內在於宇宙之中,人只能知道上

帝的兩種屬性,心靈和擴延(身體)。(2) 決定論:心靈和擴延的發展被上帝決定。二者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平行發展。

三、平行論

Page 13: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二 ) 批評:難以解釋心靈事件和身體事件的規律性。

心靈事件和身體事件之間有著相當穩定的規律性。這樣的規律性不可能是偶然的。

互動論較能妥當解釋心靈事件和身體事件的規律性。

三、平行論

Page 14: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三 ) 兩種解釋心身規律性的平行論:提出第三者(無限的上帝)來操控心靈和身體事件,保證它們的規律性。

1. 機緣論 (occasionalism) : N. Malebranche(1638-1715):全知、全能且要求

秩序的上帝可以把心靈和身體規律地關連起來。上帝是心靈與身體的中介,和諧一致地讓它們在

固定的規律上。這個理論強調上帝在每次心靈事件和身體事件的

機緣裡,扮演規律的賦予者。

三、平行論

Page 15: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2. 預定和諧論 (the pre-established harmony theory) :

萊布尼茲 (G. Leibniz, 1646-1716):上帝早已完成一個全面的計畫,預先妥善安排所有心身活動的和諧關係。

上帝的功能是設計計畫,無須在每次心身活動裡直接干預。上帝的計畫是心身活動的和諧中介。

三、平行論

Page 16: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3. 對機緣論和預定和諧論的批評: 它們的預設不是經濟的:預定和諧論雖比機緣論

簡單,但比互動論複雜,後者根本不需要預設上帝的存在。

它們的預設沒有預測性和測驗性:因為人無法瞭解上帝的意圖和計畫,所以完全無法預測心身活動。因為它的預設沒有預測力,所以也無法證實或否證它。

三、平行論

Page 17: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一 ) 基本主張:心靈事件是大腦(身體)活動的副產品(副現象)。

身體事件能做成 (cause) / 產生 (produce)心靈事件。並且,前一個身體事件可以影響後一個身體事件。

當身體事件產生心靈事件後,心靈事件不會影響或做成另一個心靈現象,也不會影響身體事件。

G. Santayana(1863-1952):身體與心靈的關係就像「流水」與「水聲」的關係。水聲是流水的副產品,正如同心靈事件是大腦活動的副產品。

四、副現象論

Page 18: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副現象論的優點:(1)它符合進化論的主張。(2)它不像互動論,有著心靈和身體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3)它有助行為的科學控制。(4)它不像平行論,必須預設上帝來解釋心身的規

律性。

四、副現象論

Page 19: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二 ) 批評:1. 它仍然不能解決「別人心靈」的問題:所有心身

二元論都會面臨此一難題。2. 它無法解釋身體活動如何產生心靈活動:物質性的大腦如何產生與物質完全相異的心靈現象呢?

3. 人類的心靈活動是歷史文明的原因:根據副現象論,人類創造出來的偉大事蹟或文化成果,跟心靈完全無關。這顯然是荒謬的。

四、副現象論

Page 20: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副現象論者的反駁 ] : 這個批評論證有兩個涵義:a.它批評副現象論主張心靈活動不能作為原因,影響身體活動:這個批評已預設互動論的主張,由於它建立在尚未證實的理論上,所以批評不成立。

b.它批評副現象論主張心靈和身體毫不相關:這是出自對副現象論的誤解。主張「心靈現象不是身體活動的原因」,這在邏輯上不蘊含「心靈現象和身體活動毫不相關」。

四、副現象論

Page 21: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4. 副現象論使邏輯證明成為不可能:批評者提出以下論證

根據副現象論的主張,邏輯證明是不可能的。如果邏輯證明是不可能的,那麼副現象論者無法邏輯地證成他的理論。一個無法證成的理論不能被接受。因此,副現象論不能被接受。 邏輯證明要先獲得對前提的概念,再推演出結論概念,這兩種概念都是心靈現象。但副現象論主張心靈現象不能作為原因做成別的心靈現象。

四、副現象論

Page 22: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 副現象論者的反駁 ] : 混淆因果關係和證成關係:「一個理論是不是證

成的?」是邏輯問題,而「心靈實際上有沒有推理活動?」是事實問題,兩者不相關。

心靈決定論 (mental determinism) 不能否定推理活動的可能性:即使心靈活動是被決定的,它依然可能是推理的。

四、副現象論

Page 23: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互動論、平行論和副現象論的共同困難:因為它們強調心靈與身體的二元,即兩者性質相異、各自區分,所以很難說明心靈與身體的關係。

為了解決心身問題,或許要放棄二元論,轉而採取一元論。而「唯物論」就是採取這個取向。

五、結 語

Page 24: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指定閱讀:陳榮華,《形上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五南, 2013。第 1 章。 pp.20-46.

延伸閱讀:1. 湯瑪斯.內格爾 (Thomas Nagel),《哲學入

門九堂課》,黃惟郁 譯,臺北市:究竟出版社,2002。第三堂「心靈與身體的關係」。

2. 史蒂芬.羅 (Stephen Law),《哲學健身館》,謝佩妏 譯,臺北市:小知堂文化, 2005。第十三章「意識之謎」。

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