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 以敦煌 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廖湘美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中文摘要 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寫本 P.2172〈大般涅槃經音〉,除 了寫本文獻的研究價值外,其音切也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特色,實 為研究中古漢語系統的重要材料。 P.2172 內容以音切為主,並大量使用直音法,本文為突顯其特殊性, 與約同時期的《可洪音義》進行比較,以求得不同於刻本的語言訊息。 經過比勘與判讀條目用字後,發現 P.2172 反映了元韻與仙韻B字混用、 濁音清化、-n - 相涉、入聲與陰陽相涉、異調相涉等外,還有殘留 唇音類隔及與經師取音不同的現象。 關鍵詞:唐五代西北方音、直音、敦煌寫本、P.2172、可洪音義 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201504月,頁115-138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 Upload
    lehanh

  • View
    238

  • Download
    1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 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廖湘美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中文摘要

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寫本 P.2172〈大般涅槃經音〉,除

了寫本文獻的研究價值外,其音切也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特色,實

為研究中古漢語系統的重要材料。

P.2172內容以音切為主,並大量使用直音法,本文為突顯其特殊性,

與約同時期的《可洪音義》進行比較,以求得不同於刻本的語言訊息。

經過比勘與判讀條目用字後,發現 P.2172反映了元韻與仙韻B字混用、

濁音清化、-n與 -相涉、入聲與陰陽相涉、異調相涉等外,還有殘留

唇音類隔及與經師取音不同的現象。

關鍵詞:唐五代西北方音、直音、敦煌寫本、P.2172、可洪音義

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2015年04月,頁115-138

Page 2: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16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一、緒論

佛典音義因歷時、共時面向的不同傳播,在時間積累下自然流通的

是許多不同傳本(特別是《玄應音義》),同時也存在諸多異文的現象。

因此辨析傳抄刊刻的訛誤及各本異文的考證成為研究不可忽視的一環。

各本異文的問題,可能是異體字、通假字、避諱字,或是經由換位、

換旁、增旁、類化、省筆、增筆、連筆、草化、形訛等的俗字,甚至可

能是因抄寫者的知識水準或一時筆誤所致的訛字。為疏通了解異文的現

象,我們必須回到經文的原始脈絡底下,掌握要義,再輔以字形、音切

的比勘與判讀,才有可能貼近原典的初始面貌。

衣川賢次(2006、2007)1 曾以《法句譬喻經》、《維摩詰所說經》

為例,說明以日中古寫經對校訂《大正藏》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落合俊

典(2007)2 再藉由比對《玄應音義》的敦煌寫本及日本寫經,來突顯

日本寫經的研究價值。二人同樣強調寫本材料的重要性。所以進行佛典

語言學的研究時,寫本的參考價值極高。

本文研究的《大般涅槃經》音切,其釋音為人所知的有:玄應、雲

公、慧琳、可洪等人,以及未具名的敦煌寫本。本文礙於篇幅所限,研

* 本文的發表,要感謝萬金川教授及匿名審查委員所給予的寶貴意見!至於

論文不足之處,仍為個人之責,特此聲明!

1 衣川賢次,〈以日中古寫經校訂《大正藏》芻議〉,“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漢訳仏

典の言語の様相研討会,日本創価大学国際仏教学高等研究所,2006年。

又〈以敦煌寫經校訂《大正藏》芻議〉,劉進寶、高田時雄主編《轉型期

的敦煌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403-434。2 落合俊典,〈敦煌寫本及日本古寫經中的玄應撰《一切經音義》〉,劉進寶、

高田時雄主編《轉型期的敦煌學》,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

435-444。

Page 3: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17

究材料僅選取同為五代時期的法藏敦煌文獻 P.2172〈大般涅槃經音〉3

與可洪4 釋音(《可洪音義》第 4 冊的《大般涅槃經》音義)加以比較。

研究的同時,將參考張涌泉對 P.2172 的校記5(以下簡稱「張校」)。

至於《可洪音義》則以韓國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編的《高麗大藏經》再雕

本6(,以下簡稱《高麗藏》再雕本)為研究的文本。可洪據河府方山

延祚寺所藏藏經進行音義之撰作,博參了諸寫本藏經(麻谷藏、上方藏、

長水藏、栢梯藏、渾家藏、千佛藏等),7 是今存佛典音義中唯一以寫

本大藏經為注釋依據,用來與 P.2172 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看到更多早

於刻本的不同語言文字訊息。

3 P.2172收錄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7冊。共5張圖片。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合編,1998年5月,頁348-350。4 可洪,五代漢中沙門,生平不可考。其《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以下簡

稱《可洪音義》)乃據河府方山延祚寺所藏藏經所撰。據《可洪音義.後

序》云:「從長興二年(931年)十月七日起首看經兼錄草本,至清泰二年

(935年)十二月三日罷卷。又從清泰三年六月二十三日下手謄寫入 (冊 ),至天福五年(940年)六月二十日絕筆。」謄鈔成書並奏請入藏,凡30卷。

(見《高麗藏》再雕本,第30冊,第126張)5 張涌泉,《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10,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

5156-5201。張氏根據了法藏、英藏影印本及縮微膠卷,輔以《中華大藏

經》、《玄應音義》、《慧琳音義》、敦煌寫卷所見經本等對照,撰寫成校記,

與《大般涅槃經》相關的寫本有:P.3025、P.2127、S.2821、P.3438、P.3415、S.5999、S.3366。(頁5150-5264)

6 為《可洪音義》全袟的唯一傳本。中華書局所出版《中華大藏經》第

59-60冊錄有《可洪音義》,但文字部分有漫漶誤訛之字,故本研究文本採

用韓國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編的影像檔。另有學者考證《可洪音義》尚有殘卷: P.3971、S.5508、北8722、P.2948(許端容1990);S.3553(張金泉、許

建平1996);S.6189、Дx11196(張涌泉2008);or.12380-3374(K.K. Ⅱ .0243.g )(譚翠2012)。

7 許端容,《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音系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

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頁23。

Page 4: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18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此外,本研究凡遇疑處,則返回原經文脈絡下重新審視本義,以便

確認正字及取音。經文所本則參考《高麗藏》再雕刻本及張校所引敦煌

寫經。

二、文本的內容與撰作時代

據萬獻初(2012)統計的中古時期的音義及韻書音切數量:《經典

釋文》70,803 次、《玄應音義》17,042 次、《慧琳音義》63,221 次、《廣

韻》29,624 次、《集韻》41,010 次,《可洪音義》則高達 154,314 次,8

為現今傳世文獻裡注音量最多的音義書。

《可洪音義》直音注的數量甚夥,計使用了 32,102 次(萬獻初

2012)。據拙文(2013)分析其運用的方式,概有九類:( 一 ) 本字直音;

( 二 ) 同聲直音;( 三 ) 古今字直音;( 四 ) 借字直音;( 五 ) 正俗字直音;

( 六 ) 正訛直音;( 七 ) 方言直音;( 八 ) 同義直音;( 九 ) 前儒音讀。9 加

上韓小荊提出的「異文注音」,10

共計十類。實有隱於注音之外的功用,

即「正字」、「釋義」為其真正主要的目的。可洪感歎「藏經文字謬誤

頗繁」(《可洪音義.前序》),常有「只欲依文喚也,又反義焉;只

欲就義呼之,復違字矣」的困擾,徒致「令討義者 口於天書,11

俾誦

8 可洪注「某某反」的反切有120,445次,占78.1%;直音注「音某」有

32,102次,占20.8%;其他1,767次(包括對同音的字詞音注「同上」。),

占1.1%。參見萬獻初,〈《可洪音義》音切的內容、性質及其作用〉,《圓

融內外綜貫梵唐―― 第五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頁19。9 廖湘美,〈《可洪音義》直音的性質與作用〉,「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研討

會」論文,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2012年,頁1-9。10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 以文字學為中心》,四川:巴蜀書社,

2009年,頁45-47。11 原卷作 。《說文.攴部》:「 ,閉也。从攴度聲。讀若杜。」(卷3下,

Page 5: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19

文者躑躅於鳥跡」之憾。12

誦讀佛典對信仰者是一件極為嚴肅又神聖的佛事。過去礙於知識

水平及對佛典文獻的保護,許多人必須透過僧侶們的臨經誦讀來聽聞

佛典的善知識。敦煌 P.2172 為服務不同需求的信眾,其釋文以音注為

主,包括又音又切者,總計注音 695 次,以直音最多,達 487 次(約

70%),反切則為 208 次(約 30%)。13《可洪音義》對《大般涅槃經》

(包括《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裡,使用直音 208 次(16%)、反切

1079 次(84%)。可洪注音之外,更重視訓正經義,主要目的與 P.2172

不同,注音法使用的比例相反正好反映了這一點。此外,P.2172 偶有釋

義、標注異文,或出校語者。又使用文字不避唐諱,諸如:

01-6114

【 坑】上鉤,下口笙反。

02-55 【 國】上里。15

02-60 【云何治】下持。

06-08 【治化】上值,今里。16

頁8)。12 俾,原卷作 。躅,原卷作 。13 因殘缺、漫漶而無法完整辨識音注者,概不計算在內。14 01-61,表第1卷第61條。以下均同。15 張校云:「底卷『治』字缺末筆,或是所據經本避唐諱留下的痕跡,下文『云

何治』的『治』字又不缺筆,蓋抄本卷時已在唐代之後,故無需避諱。又

注文音『里』,當是注『理』字,蓋底卷或所據經本本避唐諱作『理國』,

故以『里』字音『理』,傳抄者標目字回改作『治國』,而注音字則因仍

未及改易也。」《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10,註72,頁5170。16 張校云:「其又音『里』者,蓋異本『治』有避唐諱作『理』者,故直音『里』,

而非『治』字又有『里』音也。」《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10,註131,頁5176。

Page 6: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6-10 【 治】17

上練。

19-21 【瞋根】18

今作眠根,錯。

28-13 【眼 】19

下接。

29-10 【 瀆 】上勾,下讀。

37-05 【如世之人】不合是之字。

一般唐諱的「世、治、民」等字,在上列所引諸例裡,或為整字,

或為字的部件。因此撰作或謄抄的時間被斷定為五代以後的寫本。20

《可洪音義》與 P.2172 皆屬於五代時期的作品。本論文便冀望透

過約同期作品的音注比較,可以尋繹出其所反映的當時語音特色的現

象。

三、音切的比較

P.2172 共釋 700 條條目,21

其中有 322 條(佔 46%)與可洪所釋相

同。以下音切的比較,概取二者所釋相同的條目來觀察。

(一 )同音

1. 注音法相同

P.2172 使用近 71% 的直音法,較可洪的 16% 多了幾倍。也發現可

17 ,原卷誤作 。18 根,原卷誤作 。19 眼,原卷誤作眠。 ,原卷誤作 。20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涌泉,《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10,頁5156。21 因為原卷有部分破損與漫漶,若條目可識而音切難辨者,亦計算在內。

Page 7: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1

洪使用直音時,P.2172 也用相同方法。

卷條 條目 音 切 卷條 條目 音 切

01-41 竅孔 上苦弔反 (溪 / 嘯開四 )。 01-19 竅孔 上苦叫反。(1)

01-47 呰紫 ( 精 / 紙開三 ),亦訾 ( 精 / 支開三 )。

01-24 毀呰(2)

音紫。(3)

01-63 倡伎 昌 ( 昌 / 陽開三 )、騎。 01-37 作倡音昌,樂也;又音唱, 導也。

02-16 莫結反 ( 明 / 屑開四 )。 02-10 輕 莫結反,輕無也。

表內條目用字有使用俗字者。如:可洪 02-10【輕 】,語出經本:22

「以自在力能制他人,是人福盡其後貧賤,人所輕蔑為他策使。23

所以

者何?失勢力故。」《說文.苜部》:「蔑,勞目無精也。从苜,人勞

則蔑然,从戍。」24

朱駿聲以為不當從「戍」,當從「伐」。25

對比現

存甲、金文則近以戈擊人頭,以從伐為宜。26

後世碑文將艸旁訛為竹旁,

如北魏〈爾朱紹墓誌〉作27、隋〈爾朱逵墓誌〉作 ,

28 與《可洪音義》

的 形近。P.2172 的 則訛寫左下「亻」字作「夕」近 。29

《可洪音

22 經本,指《大般涅槃經》,以下均同。又「槃」,原卷均作 。23 策,原卷作 。見《高麗藏》再雕本,卷2,第8張。24 卷4上,頁6。25 《說文通訓定聲・泰部》:「按許說此字誤也。當云从苜,伐聲,結字似

戍耳。」詳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臨嘯閣刻本,

1986年,頁698。26 甲、金文參考「小學堂字形演變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yanbian?kaiOrder=4004 (2015年2月25日 )。又《漢語大字典》說法亦同(冊

5,臺北:遠東圖書公司,頁3279)。27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字典》(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頁613。28 秦公、劉大新,《廣碑別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頁

547。29 同前註。

Page 8: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2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義》的 、P.2172 的 可視為篾字的俗寫。張校亦識作「篾」,並云正

作「蔑」字。30

二書在條目用字方面,可洪多以二字立目,P.2172 則有立一~多字

者,又以立一、二字者居多,此應與其注重誦讀的目的有關。

2. 注音法相異

本項注音 P.2172 均用直音,可洪則作反切。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切

01-06涕泣

哽咽上替 ( 透 / 霽開四 )。 01-03 涕泣 上他禮反 ( 透 / 霽開四 ),目汁。

01-08 恌(4)

掉 ( 定 / 篠開四 )。 01-07 戰掉 徒了反 ( 定 / 篠開四 )。

01-09 逮 代 ( 定 / 代開一 )。 01-08 逮得 上徒礙反 ( 定 / 代開一 )。

01-11 手 上早 ( 精 / 晧開一 )。 01-11 澡手 上子老反 ( 精 / 晧開一 )。

01-23 轅 貟 ( 云 / 仙合三 )。(5)

01-12 轅(6) 上為元反 ( 云 / 元合三 ),

下古厄反 ( 見 / 麥開二 )。

01-24 革 ( 見 / 麥開二 )。 見上條

上表有二個問題值得注意。首先,P.2172 的 01-08【恌】:「掉」。

語出經本:「遇佛光者,其身戰掉。」31

直音「掉」(定 / 篠)與條目

字「恌」(《廣韻》:吐彫切(透 / 蕭))異音,卻與《可洪音義》【戰

掉】用字相同,並與「徒了反」同音。《玄應音義》亦同,其釋【戰掉】:32

徒吊反。《字林》:「掉,揺也。」《廣疋》:「掉,振動也。」33

30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10,註53,頁5168。31 戰,原卷作 。見《高麗藏》再雕本,卷1,第2張。32 見《高麗藏》初雕及再雕本,卷2,第3張。33 《廣雅詁林 ‧ 卷第一下》:「顉…… 揌、掉、捎……,動也。」(參見徐復

主編:《廣雅詁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97)《廣雅》原

文釋義作「動也」,非「振動也」。

Page 9: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3

經文作 ,34

勑聊反。35

,抉也。又作恌,字與愮同,音遥。詩云「憂

心愮愮」是也。36

二形並非此義。37

抉音於穴反。

掉,取振動之意。恌,《廣韻》《龍龕手鏡》均收二音異義,以「餘

昭切」與愮字同音義,與玄應之說相吻,不符經文之義。但 P.2172 卻

直音「掉」,與「恌」字的聲韻調迥異。依 P.2172 的體例,條目字概

以認定之正字標之,其下或云版本異文之校語。本條直音作「掉」,便

與條目字「恌」產生矛盾,實與 P.2172 的體例不合,此間不禁令人懷

疑是否因誦讀與紙本經典存有不同的傳承系統所致。

其次,P.2172 的 01-23【轅】:「貟。」( 云 / 仙合三 )《可洪音義》

【轅 】:「轅,為元反 ( 云 / 元合三 )。」從《廣韻》的角度來看,「貟」

與「為元反」並不同音。不過拙文(2012)對《可洪音義》的考察,其

音切反映了元韻與仙韻 B類字混用的情形,38

「貟」字即為仙韻 B類字。

由於二書撰作約同時期,所以應可將「貟」與「為元反」視為同音。

34 ,挑之俗字。案:《說文.手部》:「挑,撓也。」(卷12,頁6)《龍龕

手鑑.手部》:「 、挑,土凋反,撥也。又徒了反,動也。」(卷2,頁1)《精嚴新集大藏音.手部》:「挑、 ,並。他凋、徒了二ㄟ。」(頁711)《正

字通.手部》:「 ,俗挑字。」(卷7,卯中,頁41)35 勑,原卷作 。36 《毛詩正義》無此句。37 義,原卷作 。38 參見高田時雄,鍾翀等譯,〈可洪《隨函錄》與行瑫《隨函音疏》〉,北京:

中華書局,2005 年,頁 429。以及廖湘美,〈《可洪音義》直音的性質與

作用〉(同註 9)不過東南方言還有保留,見鄭曉峯,〈粵客閩贛方言的

仙韻 B 類字〉,《粵語跨學科研究:第十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Monograph Series Computational and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sian Languages No.4,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2009 年,頁 115-122。

Page 10: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4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二 )異音

茲以聲韻調三方面分別比較二書音注,表內反切概以《廣韻》所載,

做為比較音注異同的參考點。

1. 聲母不同

P.2172 《可洪音義》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 切

05-05 捲縮 上去貟反 ( 溪 / 仙合三 )。(7)

05-03 捲縮(8)

上巨貟反 (羣 /仙合三 ),曲也。

又居轉反 (見 /獮合三 ),収也。(9)

05-17 莖幹上斤 ( 見 / 欣開三 ),下竿 ( 見 / 寒開一 )。

05-13 莖榦(10) 上戶耕反 ( 匣 / 耕開二 ),

下古岸反 ( 見 / 翰開一 )。

11-06 剥 上皮 ( 並 / 支開三 )。 11-26 剝

上普皮反 ( 滂 / 支開三 )。開也,分也。

下布角反 ( 幫 / 屋合一 )。上又應和尚音皮,皮剝也。

(11)

13-09 彗 囚歲反 ( 邪 / 祭合三 )。(12)

13-02 彗星(13) 上徐嵗反 ( 邪 / 祭合三 ),

又音遂 ( 邪 / 至合三 )。14-

0114矬人 則戈反 ( 精 / 戈合一 )。 14-04 矬人 上昨禾反 ( 從 / 戈合一 )。

可洪 05-03【捲縮】的「捲:巨貟反」與《廣韻》同切,為羣母字。

又 11-26【 剥】的「 :普皮反」與《龍龕手鏡》:疋美反同為滂

母。從歷史音變來看,全濁聲母在五代時期已開始進入清化階段,上表

P.2172 與可洪【捲縮】【 剥】僅聲母清、濁有別,可見聲母也有了清

化現象。而【矬人】(精 / 從)僅有送氣與否之別,是為音近。

若自地域方言的視野觀察,P.2172的05-17【莖幹】:「上斤,下竿。」

莖,字書、韻書可見又音,慧琳、徐鉉、可洪均作「戶耕切」(匣 /耕),

與《龍龕手鑑》「胡莖反」、《集韻》「何耕切」同音;《廣韻》則作「烏

莖切」(影 / 耕),與《集韻》另一音「於莖切」同音。P.2172直音「斤」

Page 11: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5

有平、去二音:舉欣切(見 / 欣開三)、居焮切(見 / 焮開三),皆作

見母,與今日通行的聲母同音。韻母方面,則是 -n、- 相涉。雖然「莖」

字在現代方言裡多作 - 韻,不過仍有作 -n 者,如:39

方言

例字

西南官話

客 語 湘 語江淮官話

柳州 梅縣 從化 全南 修水 長沙 雙峰 揚州

莖 kien kin kin tin tin tintin

tin 舊

表內 t- 聲母應由 k- 顎化所致,除了揚州外,其餘方言與 P.2172 表

現相近,而揚州、雙峰的舊音還保存著與慧琳、可洪一樣的匣母讀法。

《可洪音義》13-02【彗星】的彗,據《玄應音義》釋文:「蘇醉反。

《字林》:『囚芮反。』」40

蘇,心母字。所引《字林》作邪母。心、

邪二母在漢語方言裡常有相涉表現。P.2172 作「因歲反」。因,影母字,

與心、邪二母音遠。宜據玄應所引《字林》反切,正為「囚」字。本條

目反切張校並未出校正之。

2. 韻母不同

P.2172 《可洪音義》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 切

01-60 嘻 希 ( 曉 / 微開三 )。 01-34 婆嘻 喜其反 ( 曉 / 之開三 ),鳥名。

01-62 蔭蔽 下閇 ( 幫 / 霽開四 )。 01-36 蔭 必袂反 ( 幫 / 祭開三 ),正作蔽。

01-64 熙連河(15)

上希 ( 曉 / 微開三 )。 01-38 熙連(16) 上香其反 ( 曉 / 之開三 ),此云有

金河也。

39 語料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王福

堂修訂,北京:語文出版社(第二版重排本),2008年,頁351。40 蘇,原卷作 。見《高麗藏》初雕及再雕本,卷2,第24張。

Page 12: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6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03-12 抄(17)

下略 ( 來 / 藥開三 )。 03-05 抄上初孝反,

下力向反 ( 來 / 漾開三 )。

11-15 簙拍毱(18) 上博,下求 ( 羣 / 尤

開三 )。11-52 拍毱 巨六反 ( 羣 / 屋合三 )。

首先要說明一個訛字的問題。P.2172 第 1 卷 64 條【熙連河】語出《大

般涅槃經》:「悉蔽日月令不復現。以占婆花散 連河。」41

熙,段注

本《說文.火部》:「熙 ( ),燥也。从火巸聲42。」(頁 491)《龍

龕手鑑.火部》:「 ,變體。 ,正。」(卷 2,頁 17)經本用字與

正體的 相符。變體的 字,隋代碑文已見(見《碑別字新編.熙字》),

不過唐代碑文開始出現訛字,將正體 左側的一豎訛為二點,如:《金

石文字辨異.熙字》引〈唐張嘉貞書恒山碑〉作 ;又引〈唐景教流行碑〉

作 。(頁 52)CBETA 更訛作凞。至於 P.2172 作 、《可洪音義》作

,則將正體左側的一豎訛為三點。另本條目用字張校並未出校正之。

【婆嘻】、【熙連】為止攝字相涉,【蔭蔽】則為蟹攝字相涉,皆

僅為同攝韻部的差異,同攝之字的語音本相近,甚至混同,這與五代時

期的韻部表現一致。

【抄 】的 :音略、力向反,為入聲與陽聲相涉,與唐代張參《五

經文字》43及宋本《廣韻》所載二音相同。(詳見下文所述)【拍毱】

為入聲與陰聲相涉,這個入聲與陰陽聲間相涉的狀況,可洪音注也曾出

現,44

透露出 P.2172 可能和可洪有某種相似的語言背景的訊息。

41 見《高麗藏》再雕本,卷1,第18張。42 大徐本誤作「从火熙聲」(卷10上,頁9)。43 張參於唐代宗大曆十年(775)奉詔校勘五經文字。每字加注音讀,以反切

為主,兼注直音。44 許端容,《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音系研究》,頁22-23。

Page 13: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7

3. 聲韻皆異

P.2172 《可洪音義》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切

01-10 嗽口 所溜反 ( 生 / 宥開三 )。 01-10 嗽口 上蘇奏反 ( 心 / 候開一 )。

03-23 瞢

上騰 ( 定 / 登開一 ),

下莫風反 ( 明 / 東合三 )、

□亘反。(19)

03-17 瞪瞢(20)

上都鄧反 ( 端 / 嶝開一 ),下莫鄧反 ( 明 / 嶝開一 )。失睡極也,惛悶也,昧也。

正作 。(21)

07-13 钁上獲 ( 匣 / 麥合二 ),下卓 ( 知 / 覺開二 )。

07-24 钁(22) 上九縛反 ( 見 / 藥開三 ),

(23)

下竹角反 ( 知 / 覺開二 )。

【嗽口】的嗽,有生、心母之異,為部位相近的擦音相涉;韻母則

為同攝去聲字,整體的讀音是相近的。【 瞢】的 ,有定、端母之異,

若濁母清化後,仍有送氣與否的差別,但韻母則僅有聲調之異。【钁

】的钁,有匣、見之異,韻母則為鄰攝梗、宕的入聲字。

4. 聲調不同

P.2172 《可洪音義》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 切

01-06涕泣

哽咽上替 ( 透 / 霽開四 )。 01-03 涕泣

上他禮反 ( 透 / 薺開四 ),目汁。

01-71 羂 絹 ( 見 / 線合三 )。 01-45 羂索(24)

上古犬反 ( 見 / 銑合四 )。

01-77 咤 吒 ( 知 / 禡開二 )。 01-47 咤(25)

竹家反 ( 知 / 麻開二 )。

01-83 滅(26)

上殿 ( 定 / 霰開四 )。 01-53 滅(27)

上田典反 ( 定 / 銑開四 )。

02-11 蠒(28)

見 ( 見 / 霰開四 )。 02-07 處 古典反 ( 見 / 銑開四 )。

33-08 蒿 告 ( 見 / 號開一 )。 33-27 草(29)

上古老反 ( 見 / 皓開一 )。

【涕泣】、【羂索】、【 滅】、【處 】【 草】五條為上、去之異。

【咤 】則為去、平的不同。經過個人的統計,P.2172 上、去相涉有

Page 14: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8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41 例,平與上去相涉有 11 例。除了清上與全濁平聲相涉的 2 例外,其

餘清、濁聲母有別,且全濁、次濁不相混淆。由於這些並非譯音的條目,

呈現的異調,是否意味著地域方音不同?不過邵榮芬(1963)敦煌俗文

學的別字異文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時,觀察到「清上與清去」、「次濁

上與濁去」、「全濁上與濁去」異調相涉的頻率最高外,也顯示清、濁

的界限仍在。45

四、其他語音現象

(一 )類隔反切

在 P.2172 看到一些類隔反切的例子。同時對照可洪的音切於後,

以茲比較:

P.2172 《可洪音義》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切

01-89 梐梯(30)

上方奚反,下髀。 01-58 梯梐 上吐兮反,下步米反。(31)

05-11 蜱麻 上方奚反。 05-10 蜱麻

上卑兮反,草名。子似 。(32)

正作 、 、蓖三形也。

又步卑、弥搖二反,(33)

並非。

07-08 拘癖 下芳辟反,腹病也。 07-19 拘癖 補益反。攣也,跛也。正作躄。

08-02 金(34)

下方奚反。 08-03 金 西反,刮藥所用者也。正作箄。

29-12 皰 方敖反。 29-21 生胞 普皃反,(35)

亦作皰。

上表「梐、蜱、癖、 、皰 (胞 )」等重唇字,可洪均使用重唇字切之。

P.2172 則用輕唇字。是否 P.2172 的年代,輕、重唇字仍舊尚未分立?但

45 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3,1963年。又收於《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頁280-343。本文據後者,頁328-330。

Page 15: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29

是除了 28-07【挽】:「蔓。」(可洪未釋本條)以重唇直音輕唇字外,

其餘凡輕唇字的條目,皆以輕唇字切之,可見輕、重唇的界限已很明顯,

則上表可視為類隔切。

少數輕重唇混切的例子在《玄應音義》裡也可見到。黃坤堯(2005)

重估周法高對《玄應音義》的研究時,認為玄應有少數的輕、重唇音混

切例子,加上明、微不分的只有麌韻「憮:莫禹反」一條,但是基於同

一字往往是兼用輕、重唇音做為反切,所以黃氏認為不應為了少數例而

泯沒了輕重唇的界限。46

(二 )與通行音不同

二書注音與韻書不同。如 P.2172 第 29 卷 7 條【裸】:「畫」;《可

洪音義》【裸跣】:「上戶瓦反,下先典反。」。《慧琳音義.修行道

地經》【裸跣】音注「胡瓦反」。47「畫」、「戶瓦反」、「胡瓦反」,

均為匣母字。但《廣韻》作來母:郎果切(來 / 果)。故張校云:「『裸』

與注文『畫』形音義均所不同,『畫』字當誤。」48但是文獻及方言裡,

「裸」字的確有舌根音的唸法。先看方言的表現:49

吳 語 粵 語

太湖片 童家橋 lʌɣ324 ( 陰上 ) 廣府片 沙田鎮 ko 11 ( 上聲 )

太湖片 靖 江 lʌɣ334 ( 陰上 ) 廣府片 營盤鎮 kho 213 ( 陰平 )

46 黃坤堯,〈玄應音系辨析〉,「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5年,收錄於《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

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1。47 見《高麗藏》再雕本,第75卷,第18張。48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10,註311,頁5192。49 表內語料檢索自「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2015年2月25日)。

Page 16: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太湖片 江 陰 lɜɣ45 ( 陰上 ) 吳化片 靈山縣 khɔ 22 ( 陽上 )

太湖片 常 州 lʌɯ334( 陰上 ) 吳化片 浦北縣城 khu 52 ( 陰去 )

太湖片 溧 陽 lʌɯ445( 陰平 ) 勾漏片 清 水 khɔ 53 ( 陰平 )

太湖片 宜 興 luʌɯ324 ( 陰平 ) 勾漏片 布 田 khuɔ 55 ( 陰上 )

太湖片 常 熟 lɯ44 ( 陰上 ) 勾漏片 鋪 門 khɔ 52 ( 陰上 )

太湖片 蘇 州 lɜu51 ( 陰上 ) 勾漏片 懷 集 kuɔ 42 ( 陰平 )

客 語 平 話

粵台片 沙頭角 khɔ 42 ( 去聲 ) 桂北片 兩 江 kɔ 55 ( 入聲 )

廣西客語 片 聯 khɔ 33 ( 陰平 ) 桂北片 五 通 kuɔ 554 ( 上聲 )

廣西客語 高峰鄉 khɔ 42 ( 去聲 ) 桂南片 蘆 墟 k 33 ( 陰上 )

廣西客語 四 和 kɔ 21 ( 上聲 )

廣西客語 村頭村 kɔ 21 ( 上聲 )

上表粵語、客語、平話作舌根音;吳語作微塞的邊音。其他方言則

作邊音讀法。裸,為上古歌部字。學者們的擬音是:高本漢 *ɡlwαr、王

力 *luai、董同龢 *luα。因為諧聲字有來母字與舌根音相涉情形,所以學

者的擬音便有舌根音、邊音的不同。

再看古代文獻方面,《禮記.曲禮上》:「為大夫累之。」鄭玄注:

「累,倮也。謂不巾覆也。」陸德明音義更引了沈重之音:「累,力果反。

一音如字。倮,力果反。沈(重),胡瓦反」50

從陸德明《禮記》的注

音,當時已存來母、匣母二音的讀法。《史記.殷本紀第三》:「縣肉

為林,使男女倮。」倮,張守節正義作「胡瓦反」51

文義皆解為赤體。《龍

龕手鏡》「裸、倮」皆收二音:郎果反、胡瓦反。到了宋本《玉篇.衣

部》:「 ,力果切,袒也。亦作倮、躶。」又云:「裸,同上」52

50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記注疏》卷2,頁37。51 《經典釋文》卷3,頁9。52 頁393。

Page 17: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1

是直言「 、倮、躶、裸」為異體字。雖然另有形近的「腂」,《集韻》:

戶瓦切。但其義甚遠,未必是裸、腂形混而訛裸為戶瓦反。

(三 )取音不同

P.2172 《可洪音義》

卷條 條目 音切 卷條 條目 音切

03-12 抄 下略。( 來 / 藥開三 ) 03-05 抄上初孝反,下力向反。

( 來 / 漾開三 )。

語出經本:「長者命終,所有諸牛悉為群賊之所抄 。」53

,掠

之俗字(見上文所述)。玄應亦釋【抄 】54

條目:55

古文抄、剿二形,今作鈔,同。初効反。下掠,《聲類》作「剠」,

同。力尚反。《字書》:「抄,掠也。」《通俗文》:「遮取謂

之抄掠。56」謂強奪取物也。

玄應引《聲類》作「力尚反」,來母漾韻,與可洪同音。慧琳亦釋

【抄掠】,57

內容與玄應不盡相同:

上初教反,下力約反。謂強奪取物也。若是劫取,應作剿、

二字也。58

慧琳作「力約反」,來母藥韻,則與 P.2172 同音。四份文本音注

53 悉,原卷作 。見《高麗藏》再雕本,卷3,第13張。54 《高麗藏》初雕本、CBETA 皆作杪。55 玄應僅條目作「 」,釋文部分均作「掠」。見《高麗藏》再雕本,《玄

應音義》卷2,第13張。56 遮,原卷作 。57 見《高麗藏》再雕本,《慧琳音義》卷25,第26張。58 ,剠之異體字。案:《龍龕手鑑》:「 ,音亮。— 取也。」(卷2,頁5)《集韻》剠、 ,為異體字也。(藥韻,力灼切)

Page 18: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2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分為二音,此二音與唐代張參《五經文字》:「掠,音略。又音亮。取

也。」59

及宋本《廣韻》:力讓切(漾韻)、離灼切(藥韻)相同,經

師們所錄音切各有所取捨也。

五、結 語

透過對 P.2172 與《可洪音義》的音注比較,兼及參考玄應或慧琳

釋文,讓我們獲得不少寶貴的語音訊息。向來研究古音或方言的系統與

層次,往往以《廣韻》音切及分韻做為參考點,雖然《廣韻》收錄許多

的多音字,但是多未注明語源所出,以致無法得知音切的地域背景,如

【裸跣】的裸字,讓我們了解漢語方言的舌根音讀法是有文獻的根據,

讓我們免於將當時「時音」誤作書手之訛,而非將異音於《廣韻》之字,

一概視作訛字。

通過不同文本的比勘,可以幫助我們校正音注的訛字,如【彗星】

的彗字,作「因歲反」,對照玄應、可洪的音切後,宜正為「囚歲反」。

或可考正寫本或書手的訛誤,避免誤釋經文而偏離本義,如【戰掉】的

「掉」,不宜作「恌」。如《可洪音義》前序云:「然藏經文字謬誤頗

繁,……或有書寫筆訛,減增畫點。筆訛則真俗並失,用乖則句味兼

差。」所以在校正字形之後進行的語音分析,其結論才能較為可信。

本論文得以在傳統韻書之外,微觀中古時期若干語音(方音)的現

象,端賴於可信度較高的原典及寫本資料間的比勘。此外,P.2172 使用

高達 70% 的直音法進行音注。其運用的方式及透露的語音現象,礙於

本文篇幅所限,尚待他日再進一步的考察。

59 頁6。

Page 19: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3

引 用 書 目

(一 ) 古籍

漢・許慎著,宋.徐鉉注,《說文》(大徐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年,

《四部叢刊初編》據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叢書集成簡編》

據夷門廣牘本影印。

唐・張參,《五經文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年,《叢書集成續編》。

南梁・顧野王,《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 年,張氏澤存堂本影印宋

本玉篇本。

遼 ‧ 釋行均,《龍龕手鏡》,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山西省文物局藏高

麗版景印遼刻本。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 年,《四部叢刊廣編》

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影印。

宋・陳彭年等,《大宋重修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1 年,清

康熙 43 年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

宋・丁度等,《集韻》(臺北,學海書局,1986 年,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景

宋鈔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6 年,清嘉慶

20 年經韻樓刊本。

(二 ) 近人論著

邵榮芬,1963,〈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

3 。又收於《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2009,北京:商務印書館,頁 280-

343( 本文據此 )。

張金泉、許建平,1996,《敦煌音義匯考》,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

秦公、劉大新,1995,《廣碑別字》,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張涌泉,2008,《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 10,佛經音義之屬(一),北京:

中華書局。

Page 20: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4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許端容,1989,《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端容,1990,〈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敦煌寫本考〉,「第二屆敦煌學國

際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主辦、漢學研究中心協辦。

收錄於《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1,漢學中心叢刊,論

著類第 2 種,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 235-250(本文據此)。

高田時雄,1994,〈可洪《隨函錄》與行瑫《隨函音疏》〉,《中國語史の

資料と方法》,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又收錄於《敦

煌 . 民族 . 語言》,鍾翀等譯,2005,北京:中華書局,頁 386-458(本

文據此)。

黃仁瑄,2011,《唐五代佛典音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黃坤堯,2005,〈玄應音系辨析〉,「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又收錄於《佛經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

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1-24。

萬獻初,2010,〈可洪音義音切的內容、性質及其作用〉,「第五屆漢文佛典

語言國際學研討會」論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又收錄於《圓融內外

綜貫梵唐 - 第五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學研討會論文集》,程邦雄、尉遲治

平主編,2012,臺北:花木蘭出版社,頁 15-31(本文據此)。

廖湘美,2012,〈《可洪音義》直音的性質與作用〉,「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

研討會」論文,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頁 1-9。

鄭曉峯,2008,〈粵客閩贛方言的仙韻 B 類字〉,「粵語跨學科研究:第

十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香港:城市大學。又收錄於《粵語跨

學科研究:第十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錢志安、郭必之、李

寶 倫 和 鄒 嘉 彥 編,2009,Monograph Series Computational and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sian Languages No.4,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頁 115-122。

鄭賢章,2007,《《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小荊,2009,《《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

譚翠,2012,〈英藏黑水城文獻所見佛經音義殘片考〉,《文獻季刊》2,頁

34-37。

Page 21: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5

【附錄】P.2172〈大般涅槃經音〉的原卷圖片

--摘錄自《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

Page 22: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6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表 格 註 釋

(1) 叫,原卷作 。CBETA 作 [ 唎 - 禾 ]。

(2) 呰,原卷作 。

(3) 紫,原卷作 。

(4) 恌,《廣韻》二音:1. 吐彫切(透 / 蕭開四), 輕薄。(頁 144)2.

餘昭切(以 / 宵開三),憂也,悸也,邪也,惑也。案:據玄應之見,

應取後者。見下文詳述。

(5) 原卷作貟,張校作員。貟,《廣韻》三音:王分切(云 / 文)、王權

切(云 /仙)、王問切(疑 /問,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誤作「五問切」)。

王權切為紐首,今從之。

(6) ,原卷作 。

(7) 貟,張校作員。

(8) 縮,原卷作 。

(9) 収,原卷作 。

(10) 莖,原卷作 。

(11) 剝,原卷作 。

(12) 囚,原卷作因。理由詳見正文之說明。

(13) 彗,原卷作 。

(14) 原卷將 14 卷誤寫為 13 卷。

(15) 熙,原卷誤作 。

(16) 熙,原卷誤作 。

(17) 抄,原卷作秒,張校正作抄,是也。 ,掠的異體字。大徐本《說文.

Page 23: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以敦煌 P.2172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7

手部.新附》:「掠,奪取也。從手,京聲,本音亮。」(卷 12 上,

頁 8)《龍龕手鑑.手部》:「 ,音亮。取也,奪也,笞也,治也。」

(卷 2,頁 5)

(18) 簙,原卷誤作簿,張校正作簙,是也。案:段注本《說文.竹部》:「簙,

局戲也。六箸十二棊也。从竹博聲。古者烏曹(大徐本作「烏胄」)

作簙。」(頁 200)簙亦可以博字代之。見宋本《玉篇.竹部》:「

,補各切。 弈,局戲也。謂行棊也。亦作 ( 博 )。」(頁 215)

然而博字又通作愽,見《干祿字書.入聲》:「愽、博,上通,下正。」

(頁 17)又語出《大般涅槃經》:「彈碁六 ( 愽 ) 拍毱擲石投 ( 壺 )

牽道八道行成。一切戲笑 ( 悉 ) 不觀作。」(卷 11,第 21 張)(愽

=搏【宋】【明】【宮】)亦以通行的「愽」代「博」字,然本字

實為「簙」也。

(19) 下,原卷作「上」,張校正為「下」。□,表殘缺字。

(20) 瞪,原卷作 。

(21) ,原卷作 。

(22) ,原卷作 。

(23) 縛,原卷作 ( )。

(24) 羂,原卷作 。

(25) ,重文之符號,即「咤咤」。CBETA 訛作「咃」。

(26) ,殄的俗字。《說文.歹部》:「殄 ( ),盡也。从歺 聲。」

(卷 4 上,頁 3)《龍龕手鏡.歹部》:「 ,俗。 ,古。殄,正。

徒典反。絕也,盡也。」(頁 514)《廣韻.銑韻》:「殄,絕也。

俗作 。徒典切。」(頁 288) 、 亦見於漢、唐的碑文(見《金

石文字辨異.銑韻》頁 476),不過《五經文字.歹部》:「殄,作

Page 24: 《大般涅槃經》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 與《可洪音義》為中心

138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訛。」(頁 78)認為 為訛字。

(27) ,原卷作 。

(28) P.2172、可洪的蠒、 ,為繭之俗字。

(29) 原卷作 。為求字形的均衡,將下方禾字的點畫置於右上方。《說

文.禾部》云:「 ,稈也,從禾高聲。」(卷 7,頁 8)《干祿字書.

上聲》:「 、 ,竝。上通,下正。」(頁 12)。」《五經文字.

禾部》:「 ,公倒反。」(頁 35)《集韻.皓韻》 字下云:「或

作 、 、 。」(頁 400)。

(30) 梐梯,張校以為誤倒,據經本 S.1317、S.1550、北 6287、北 6288、

北 6290 正為梯梐。《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冊 10,註 45,頁 5168。

(31) 兮,原卷作 。步,原卷作 。(以下均同)

(32) ,原卷作 。

(33) 搖,原卷作 。

(34) ,張校作捭。

(35) 皃,原卷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