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佛佛佛佛佛佛佛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 n 佛佛佛佛佛佛佛佛佛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 Upload
    nasnan

  • View
    10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四念住之理論與實踐. 自依止 / 法依止. 《 雜阿含. 638 經 》.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 『 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 」.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四念住之理論與實踐

Page 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自依止 / 法依止

Page 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638 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Page 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Page 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Page 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Page 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

Page 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能視、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愁憂苦惱。」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

Page 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

Page 1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

Page 1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Page 1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639 經》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

Page 1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長阿含.遊行經》 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Page 1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Page 1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氣息未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於眾弟子乎?」

Page 1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

Page 1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相心 )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Page 1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Page 1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Page 2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Page 2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祖傳領地

Page 2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617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 [1],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

Page 2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

Page 2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

Page 2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他處他境界者, 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愛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愛 [1]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

Page 2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云何為四?

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

Page 2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起點、過程、終點

Page 2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621 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年少比丘,當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Page 2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告阿難:「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

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

Page 3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Page 3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Page 3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542 經》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

Page 3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Page 3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心住……者,當住四念處。

Page 3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543 經》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

Page 3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

Page 3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Page 3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自護 /護他

Page 3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619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 [1]伎師,肩上竪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 [2]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Page 4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時,伎弟子語伎 [1]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 [2]安隱而下。』

Page 4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Page 4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Page 4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當下的力量

Page 4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當下即是 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 ~《雜阿含》

Page 4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過未不可得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中阿含》

Page 4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念處經》

Page 4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傳本 古漢譯 《中阿含.念處經》、《中阿含.念身

經》、《增一阿含.壹入道品.一經》 巴利《長部.大念住經》、《中部.念

住經》

Page 4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age 4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我這樣聽說。曾有一時,世尊停留在拘樓國 [1],一個名為劍磨瑟曇 [2]的拘樓國城市。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比丘們啊!」那些比丘便回答世尊:「尊者啊!」世尊說:

Page 5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修行四念住的七大利益

Page 5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這是淨化眾生、超越哀愁與悲泣、滅除痛苦與憂傷 [1]、成就正理 [2]與作證涅槃的唯一之道 [3],也就是,四念住 [4]。哪四個呢?

Page 5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

《別譯雜阿含. 102 經》

Page 5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身念處

Page 5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總說

Page 5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在此,比丘 [1]於身隨觀身而住 [2],精勤、正知、具念[3],滅除 [4]對世間的貪愛與憂傷;於受隨觀受而住……於心隨觀心而住……於法隨觀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滅除對世間的貪愛與憂傷。

Page 5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部注》( Ps I 241 )說:「任何實踐此行者,皆名為比丘。指依實踐而為比丘的狀態,所以說『比丘』。的確,修行者——無論天或人,稱為比丘。」

Page 5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威儀章

Page 5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 ( ,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 ) 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Page 5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部 比丘們啊!再者,比丘行走時,他了知:『我在走』;站立時,他了知:『我在站』;坐著時,他了知:『我在坐』;躺臥時,他了知:『我在躺臥』;無論身體如何擺置,他皆加以了知。

Page 6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正知章

Page 6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中阿含.念身經》

Page 6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雜阿含經》

Page 6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長阿含 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鉢,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

~《長阿含經.阿摩晝經》

Page 6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再者,比丘在前往、返回時,保持正知;往前、往旁看時,彎曲、伸直時,持取大衣及衣缽時,

中部

Page 6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吃、喝、嚼、嚐時,大、小便時,行、住、坐時,將睡時、醒時,談話、沉默時,皆保持正知。

Page 6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注疏的解釋 有四種正知,即: 有益正知 適宜正知 行處正知 不痴正知

Page 6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有益正知 有益正知是檢查(向前行的)行

動以確定它是否值得做之後,了知有真實利益的洞察力。因此,當向前行的念頭生起時,修行者並不順從心的衝動而立刻向前行,而是先考慮:「向前行是否有真實的利益?」

Page 6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這裡所說的利益是指在佛法中成長,這可以藉著參訪佛塔、菩提樹、僧團、上座比丘、不淨對象(即可修行不淨觀的屍體)等來達成。

Page 6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適宜正知 適宜正知是檢查向前行是否適宜

之後,了知其適宜性的洞察力。 例如參訪佛塔是有益的… 觀看屍體是有益的

Page 7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行處正知 行處就是適合自己修行的業處

(禪修法門)。比丘審察了有益與適宜,並且學習了自己的禪修業處之後,走在托缽的路上時一直將禪修業處保持在心中,這就是行處 [1] 正知。

Page 7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前往、返回 ( 1 )有的比丘將它帶去,但是

沒有將它帶回; ( 2 )有的比丘沒有將它帶去,

但是將它帶回; ( 3 )有的比丘沒有將它帶去,

也沒有將它帶回; ( 4 )有的比丘既將它帶去,也

將它帶回。

Page 7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1) :將它帶去,但是沒有將它帶回來

Page 7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 2 )「有的比丘沒有將它帶去,但是將它帶回」:

Page 7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 3 )「有的比丘沒有將它帶去,也沒有將它帶回」:

Page 7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 4 )「有的比丘既將它帶去,也將它帶回」:

Page 7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這種比丘履行前去與返回的義務。對於良家之子,謀求自身的福祉,而在佛教中出家。當他們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住在一起時,他們訂立如此的共同約定:

Page 7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諸位賢友,你們來出家不是基於債務的逼迫、或基於恐怖的逼迫、或為求得生活的物質所需;你們出家乃是為了從痛苦中解脫。

Page 7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因此,如果在行走時內心生起煩惱,就在行走的當下將煩惱降伏。同樣地,如果在站立時內心生起煩惱,就在站立的當下將煩惱降伏;如果在坐著時生起煩惱,就在坐著的當下將它降伏;如果在躺臥時生起煩惱,就在躺臥的當下將它降伏。」

Page 7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在行走當中,如果有比丘內心生起煩惱,他會在行走的當下就將煩惱降伏。

萬一無法降伏,他就會停下來站著。

萬一仍然無法降伏煩惱,他會坐下來。

Page 8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但是他不會以不專注於禪修業處的心舉起腳來行走; 萬一他那麼做了,他會轉身走回來〔到他以不專注於禪修業處的心跨出第一步的地方,重新再走〕

Page 8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這種修行法的一個典範是走廊住者大摩天長老。據說他以十九年的時間來履行前去與返回的義務。

Page 8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另一個典範是住在黑蔓亭的大龍長老據說在履行前去與返回的義務時,第一次他發願要在七年的時間裡只採取站立與行走這兩種姿勢。

Page 8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另一個典範是在迦蘭巴提達寺度過雨季安居的五十位比丘。他們在陽曆七月的月圓日立下這樣的協定:「只要還未證悟阿羅漢果,我們就不互相交談。」

Page 8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不痴正知 在向前進等時候不迷糊。 他理智地了知:「當『我要向前進』這樣的念頭生起時,由那個念頭產生的心生風界會造成〔身體的〕動作 [1] 。因此,藉著心理活動(所產生)風界的擴散,被認為是身體的這一組骨骼才會向前走。」

Page 8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向前走的時候,在每一次舉起腳的動作中地界與水界是次要與軟弱的,而另兩界〔風界與火界〕則是顯著與強力的。在腳向前移與腳跨出時也是同樣的情況。

Page 8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但是在腳向下落的時候,火界與風界是次要與軟弱的,而另兩界〔地界與水界〕則是顯著與強力的。在腳放在地面與腳向地面壓下時也是同樣的情況。

Page 8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於此,舉起腳時發生的色法與名法不會維持到伸腳的階段。同樣地,在伸出腳時發生的那些(行法 = 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移動腳的階段;在移動腳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將腳落下的階段;

Page 8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在將腳落下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置腳於地的階段;在置腳於地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保持腳踏在地面上的階段。

Page 8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一段段、一節節次第地產生之後,這些行法都在那一處即壞滅,就有如在熱鍋裡爆裂的芝麻一般。其中,誰在向前走?向前走是誰的?在究竟界裡只有諸界在走著、諸界在站著、諸界在坐著及諸界在躺著。

Page 9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因為在每一段裡,連同色法: 一個心識生起, 另一心識壞滅, 名色次第生滅, 猶如水流不斷。

Page 9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向前看與向旁看時 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時候,他以正

知而行 在此,「向前看」是指看向前面

的方向;「向旁看」是指看向旁邊。

Page 9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其中,有益正知是先明瞭(向前看的)利益然後才行動,而不是受到「我要向前看」的念頭驅使就立刻向前看。這可透過難陀尊者的例子來理解。

Page 9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再者,應當以前面在禮敬佛塔等章節中所解釋的方式來理解有益正知及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就只是不捨棄禪修業處。

Page 9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是故在此取諸蘊、諸界與諸根門為禪修業處來修行的人,必須根據自己的 ( 觀的 ) 禪修業處向前看與向旁看。

對於修行遍禪等 (止的 ) 禪修業處的人,在向前看與向旁看時都應當一心專注地修行該禪修業處。

Page 9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在此(關於在向前看與向旁看)的不痴正知是如此了知:「在內並沒有自我在向前看或向旁看。因此不痴正知就是如實地了知事物的真相。

Page 9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當『我要向前看』這樣的心生起時,它會產生心生的風界,而造成身體的動作。由於心生風界的擴散,下眼皮會向下開,上眼皮會向上開;沒有人用工具來將眼睛打開。接著眼識生起,完成了看的任務。」

Page 9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屈伸肢體時的正知 屈伸肢體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 這是指關節屈伸的動作。其中,

有益正知是先思惟來確定屈伸手腳是否有利益(然後採取有利益的動作),而不是只隨著念頭生起就屈伸肢體。

Page 9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應當如此理解「先思惟來確定屈伸手腳是否有利益」。若人以彎曲或伸直的手或腳長久站立,就會持續地感到疼痛,而使心無法專注,他的禪修會退步,他則無法獲得卓越的成就。。

Page 9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相反地,適時地屈或伸手腳的人不會感到疼痛,其心能夠專注,他也能成就自己的禪修業處,獲得卓越的成就

Page 10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據說在大舍利塔的平台上,當年輕的比丘們在誦經的時候,年輕的比丘尼們就站在後面聽他們誦經。那時有一位年輕比丘在伸手時碰觸到一位比丘尼。就因為這樣,他還俗了。

Page 10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另一位比丘將腳伸進火堆裡,使到自己的腳被燒到見骨。

又有另一位比丘將腳伸到蟻丘上,因而被毒蛇所咬。

另一位比丘將手伸出放在衣帳的竿子上,而被一條花蛇咬傷。

Page 10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關於行處正知則可藉一位大長老的故事來說明。據說,當這位大長老坐在日間住處對他的弟子們說話時,他快速地彎起手臂,接著將手臂放回原位,然後再一次慢慢地彎起手臂。

Page 10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他的弟子們問說:「尊者,為什麼您快速地彎起手臂,接著將手臂放回去,然後再度慢慢地彎起手臂呢?」

Page 10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長老回答說:「諸位賢友,自從開始修行禪修業處以來,到目前為止我還不曾以不專注於禪修業處的心彎起手臂。因此我將手臂放回原位,然後再度將它彎起來。」他的弟子們說:「善哉,尊者!比丘正應該如此做。」在這裡,應當了解不捨離禪修業處就是行處正知。

Page 10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在此(關於屈伸肢體),應當如此理解不痴正知:「在內並沒有自我在彎曲或伸直肢體。只是由於心生風界的擴散,才產生屈和伸的動作,就好像拉扯木偶的線就能移動它的手腳。」

Page 10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穿著袈裟等時的正知 穿著袈裟、執持衣缽的時候,他

以正知而行 應以世尊所指出的各種目的來理

解有益正知:「穿著袈裟及托缽時,他(思惟)物質利養只是為了『避免寒冷』等等。」 [1]

Page 10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適宜正知:薄的袈裟適合熱性體質的人與身體虛弱的人。對於怕冷的人而言,由兩層布重疊而縫製的厚袈裟是適宜的。與這些情況相反的袈裟則不是適宜的。

Page 10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穿壞了的袈裟對每個人都不適宜,因為它需要修補與縫製,因而成為一種障礙。同樣地,絲綢、細緻等高級材料所製成的袈裟也不適宜,因為它們會激起貪心。因為如果比丘單獨住在森林裡,那樣的袈裟可能會造成他住宿的障礙或危害他的生命。

Page 10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嚴格來說,透過暗示等邪命方法獲得的任何袈裟,以及會使善法衰減、惡法增盛的袈裟,無論如何都不適宜。與這相反的則適宜。

Page 11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行處正知就是不捨離禪修的業處。 在此,應當透過下列的思惟來理

解不痴正知:「在內並沒有一個自我在穿著袈裟,只是藉著心生風界的擴散,而有穿著袈裟的動作產生。

Page 11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持用缽時應當透過思惟持缽所得之物的目的來了解有益正知。不慌不忙地持缽及思惟:「以此托缽我將得到食物。」

Page 11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應當如下地理解適宜正知。身體瘦弱的人不適合用重的缽。破損至有四、五個補處、難以妥善清洗的缽不適合任何人用。難以妥善清洗的缽不適合用,而且會障礙洗缽的人。

Page 11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正如上述有關袈裟理由,亮麗如珠寶一般的缽會激起貪心,因此是不適當的。透過暗示等邪命方法所得的缽,以及會使善法衰減、惡法增盛的缽無論如何都非常不適宜。與此相反的則適宜。

Page 11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應當了解行處正知就是不捨棄禪修業處。

應當根據以下的思惟來理解不痴正知:「在內並沒有一個自我在拿取缽。

Page 11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正如前面講過的,只是藉著心生風界的擴散,所以才有拿取缽的動作產生。在這件事情上,缽不會想,手也不會想。缽不會知道:『我被手拿著。』手也不會知道:『缽被我拿著。』只是一堆法拿取另一堆法而已,正如用火鉗來夾取火紅的缽一樣。」

Page 11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吃與喝等時的正知 吃、喝、咀嚼、嚐味的時候,他

以正知而行 在每一種情況裡都有八項目的,記載於有關取用食物的用處的標準思惟法 [1] 。應當如此了解有益正知。

Page 11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應當如下地理解適宜正知。無論食物是粗糙或精緻、苦或甜等等,只要會造成身體不舒服的食物就不適宜。透過暗示等邪命方法所得來的食物,以及食用之後會使善法衰減、惡法增盛的食物無論如何都是非常不適宜。與此相反的則適宜。

Page 11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行處正知就是不捨離禪修業處。應當根據以下的思惟來理解不痴

正知:「在內並沒有自我在吃。正如前面所說的,只是藉著心生風界的擴散,才有以缽接受食物的動作生起。

Page 11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大小便利時的正知 應該大小便的時候如果不大小便,那麼身體會出汗、眼睛會眩暈、心無法專注,以及會產生各種疾病。相反地,如果在應當大小便的時候大小便,這些就不會產生。這是有益的,應當如此了知大小便時的有益正知。

Page 12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果在不適當的地方大小便,則(比丘)觸犯戒律,得到不好的名聲,甚至可能危害自己的生命。如果在適當的地方大小便,這些就不會發生。這是適宜的,應當如此了知大小便時的適宜正知。

Page 12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應當了解行處正知就是不捨離禪修業處。

應當根據以下的思惟來理解不痴正知:「在內並沒有一個自我大小便,只是藉著心生風界的擴散,而有大小便的行為產生。

Page 12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次要姿勢的正知 走路、站立、坐著、入睡、醒來、

說話或沉默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

透過「走路、站立、坐著、入睡、醒來」這些話,則解釋了次要的姿勢。因此,應當以這裡的敘述來了解這些情況的正知。

Page 12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然而,三藏法師摩訶尸婆長老則如下地解釋:一個人在走了很遠或來回經行(修禪)很久之後,停下來站著,內心思惟著:「來回經行時存在的名色法已經在那裡壞滅了。」這就是走路時以正知而行的人。

Page 12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一個人說話時正念地說話且清楚地了知:「聲音依靠嘴唇、牙齒、舌頭、上顎及心的適當精進而生起。」這就是說話時以正知而行的人。

Page 12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者,一個人以一段長久的時間從事背誦、講解佛法、講解禪修業處或回答問題,然後安靜下來,內心思惟著:「說話時存在的名色法就在說話時壞滅了。」這也是說話時以正知而行的人。

Page 12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一個人沉默地思考佛法或修禪一段長久的時間之後,如此思惟:「沉默時存在的名色法就在沉默時壞滅,所造色(聲音)生起時人在說話,這種所造色不生起時是沉默。這就是沉默時以正知而行的人。

Page 12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摩訶尸婆長老著重於不痴的解釋是根據《大念處經》。然而,在這部《沙門果經》裡,所有四種正知都受到重視。所以應當依照以上解釋的四種正知來理解正知。

Page 12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經文中)說到「他以正知而行」時,應當理解,在一切詞句裡都是指,與正念相應的正知而已。因為這段經文是「他具備正念與正知」這一片語的詳細解釋。

Page 12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出入息章

Page 13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 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

Page 13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比丘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比丘們啊!在此 [1],比丘至林野 [2]、樹下或空屋處,結跏趺坐,端身正直,立念在前。

Page 13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他保持正念地入息,保持正念地出息。 [3]入息長時,他知道:『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他知道:『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他知道:『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他知道:『我出息短』。

Page 13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他如此地練習:『我將覺知一切身 [4]而入息』。他如此地練習:『我將覺知一切身 [5]而出息』。他如此地練習:『我將令身行 [6]

平息而入息』。他如此地練習:『我將令身行平息而出息』

Page 13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 [1]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 [2]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 [3]身隨觀身而住;

Page 13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隨觀身的生起現象而住;或隨觀身的滅去現象而住;或隨觀身的生起與滅去的現象而住;

Page 13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他有『〔僅〕身存在 [4]』這樣的念現起,乃為了〔更殊勝的〕智與念;他無依止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 [5]。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Page 13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界分別章

Page 13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於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Page 13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再者,無論這身體如何住立、如何被擺置,比丘觀察這身體由界所構成:『這身體裡,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1]… 無論這身體如何住立、如何被擺置,比丘觀察這身體由界所構成:『這身體裡,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Page 14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受念處

Page 14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

Page 14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Page 14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部 比丘們啊!比丘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體驗樂受時,他了知:『我體驗樂受』;體驗苦受時,他了知:『我體驗苦受』;體驗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體驗不苦不樂受』;

Page 14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體驗有欲的樂受 [1]時,他了知:『我體驗有欲的樂受』。……無欲的樂受 [2] …… 有欲的苦受 [3] …無欲的苦受 [4] …… 有欲的不苦不樂受 [5] …… 體驗無欲的不苦不樂受 [6]時,他了知:『我體驗無欲的不苦不樂受』。

Page 14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

Page 14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隨觀受的生起現象而住;或隨觀受的滅去現象而住;或隨觀受的生起與滅去的現象而住;

Page 14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他有『〔僅〕受存在』這樣的念現起,乃為了〔更殊勝的〕智與念;他無依止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受隨觀受而住。

Page 14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心念處

Page 14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Page 15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比丘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心有貪時,了知『心有貪』;心離貪時,了知:『心離貪』……有瞋……離瞋……有癡……離癡……萎縮……散亂 ( 時,了知『心散亂』……

Page 15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部廣大……不廣大……有上……無上……安定……不定……解脫……心未解脫時,了知:『心未解脫』

Page 15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

Page 15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隨觀心的生起現象而住;或隨觀心的滅去現象而住;或隨觀心的生起與滅去的現象而住;

Page 15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他有『〔僅〕心存在』這樣的念現起,乃為了〔更殊勝的〕智與念;他無依止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心隨觀心而住。

Page 15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煩惱具足

Page 15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結 有身見、疑、戒禁取及令至惡趣

的欲貪、瞋恚等的五法是初智所斷。

其餘的粗的欲貪、瞋恚是第二智所斷。細的 (欲貪、瞋恚 ) 是第三智所斷。

而色貪等五種只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5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蓋疑蓋是初智所斷。貪慾、瞋恚、惡作的三種是第三智所斷。

惛沉、睡眠、掉舉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5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煩惱 於『煩惱』中:見與疑是初智所斷。瞋是第三智所斷。貪、癡、慢、惛沉、掉舉、無慚、無愧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5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慳『慳』 --有住處慳、家族慳、利

得慳、法慳、稱讚慳的五種。這些是因為於住處等不願與他人共有而起的。

『慳』,唯是初智所斷。

Page 16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繫戒禁取及此是諦住著身繫,是初智所斷。

瞋恚身繫是第三智所斷, 其餘的 (貪慾身繫 ) 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隨眠見與疑隨眠是初智所斷。欲貪與瞋恚隨眠是第

三智所斷。慢、有貪及無明隨眠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不善業道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邪見是初智

所斷。 兩舌、惡口、瞋恚的三種是第三智所斷。 綺語、貪慾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漏見漏是初智所斷。欲漏是第三智所斷。 其餘的 ( 有漏,無明漏 ) 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世間法瞋恚是第三智所斷。隨貪是第四智所斷。 有人說:對於名譽和稱讚的隨貪

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不應行『不應行』 --即由於欲、瞋、癡、怖畏、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的語義相同。因為聖者不應以此而行,故說不應行。

『不應行』唯是初智所斷。

Page 16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在『邪性』中:邪見、妄語、邪業、邪命是初智所斷。

邪思惟、兩舌、惡口是第三智所斷。當知這裡是說思為語。

綺語、邪精進、 (邪 ) 念、 (邪 )定、 (邪 ) 解脫、 (邪 )智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顛倒 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的想、

心、見的顛倒,及以苦為樂以不淨為淨的見顛倒,是初智所斷。

以不淨為淨的想與心的顛倒,是第三智所斷。

以苦為樂的想與心的顛倒,是第四智所斷。

Page 16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法念處

Page 16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之一:觀五蓋 比丘們啊!在此,比丘於法即五蓋隨觀法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內有欲貪時,了知:『我內有欲貪』;內無欲貪時,了知:『我內無欲貪』。他了知未生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的欲貪如何斷除 [1] ;了知已斷的欲貪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Page 17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內有瞋恚時,了知:『我內有瞋恚』 [2]…內有惛沉與懶惰時 [3]…內有掉舉與後悔時, [4]…內有懷疑時,了知:『我內有懷疑』;內無懷疑時,了知:『我內無懷疑』。… [5] 了知已斷的懷疑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Page 17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隨觀法的生起現象而住;或隨觀法的滅去現象而住;或隨觀法的生起與滅去的現象而住;

Page 17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他有『〔僅〕法存在』這樣的念現起,乃為了〔更殊勝的〕智與念;他無依止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法即五蓋隨觀法而住。

Page 17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部注》( Ps I 281–282 )另提到下列六事有助於欲貪的斷除:(1)取不淨相; (2)取不淨相後努力修不淨觀; (3)防護根門; (4)飲食知量; (5)親近喜不淨觀的善知識; (6)談論不淨觀。

Page 17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六事有助於瞋恚的斷除: (1)取慈心相; (2)取慈心相後努力於慈心的修習; (3)省察業的自性;(4)省察業的自性後多加思擇;(5)親近喜慈心觀的善知識; (6)談論慈心的修習。

Page 17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下列六事有助於惛沉與懶惰的斷除: (1) 了知過食的狀態; (2)徹底變換威儀; (3) 修光明想;(4)待在空曠處; (5)結交已斷惛沉與懶惰的善知識; (6)談論頭陀行。

Page 17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六事有助於掉舉與後悔的斷除:(1)多聞,學習《尼柯耶》; (2)多問什麼適宜什麼不適宜; (3)透過實踐熟稔戒律; (4)親近長老; (5)親近持律的善知識; (6)談論什麼適宜什麼不適宜。

Page 17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六事有助於疑的斷除: (1)多聞,學習《尼柯耶》; (2)多問三寶之事; (3)透過實踐熟稔戒律;(4)多於三寶起信; (5)親近有深信的善知識; (6)談論三寶的特質。

Page 17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之二:觀五蘊 比丘們啊!再者,比丘於法即五取蘊 [1][61]隨觀法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了知:『色是這樣,色的生起是這樣,色的滅去是這樣;受……想……行……識是這樣,識的生起是這樣,識的滅去是這樣』。

Page 17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法即五取蘊隨觀法而住。

Page 18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之三:觀十二處 比丘們啊!再者,比丘於法,即內外六處 [1]隨觀法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了知眼,了知色;了知依緣於〔眼、色〕二者而生的結縛 [2] ;了知未生的結縛如何生起;了知已生的結縛如何被斷除;了知已斷的結縛如何於未來不生 [3] 。

Page 18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他了知耳,了知聲…(略)…了知鼻,了知香…了知舌,了知味…了知身,了知觸…他了知意,了知法;了知依緣於〔意、法〕二者而生的結縛;了知未生的結縛如何生起;了知已生的結縛如何被斷除;了知已斷的結縛如何於未來不生。

Page 18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法即內外六處隨觀法而住。

Page 18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之四:觀七覺支 比丘們啊!再者,比丘於法即七覺支隨觀法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內有念覺支時,了知:『我內有念覺支』;內無念覺支時,了知: [62] 『我內無念覺支』。 [1] 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了知如何藉由修行來圓滿已生起的念覺支。

Page 18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內有擇法覺支時,了知:『我內有擇法覺支』 [1]……內有精進覺支時,了知:『我內有精進覺支』 [2]……內有喜覺支時,了知:『我內有喜覺支』 [3]……

Page 18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內有輕安覺支時,了知:『我內有輕安覺支』 [4]……內有定覺支時,了知:『我內有定覺支』 [5]

……內有捨覺支時,了知:『我內有捨覺支』 [6]

Page 18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法即七覺支隨觀法而住。

Page 18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再者,比丘於法即四聖諦隨觀法而住。…比丘們啊!在此,比丘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因』;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滅』;如實地了知:『這是趨向苦滅的道路』。

Page 18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此,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隨觀法的生起現象而住;或隨觀法的滅去現象而住;或隨觀法的生起與滅去的現象而住;

Page 18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或他有『〔僅〕法存在』這樣的念現起,乃為了〔更殊勝的〕智與念;他無依止而住,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啊!如此,比丘於法即四聖諦隨觀法而住。[1]

Page 19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結語

Page 19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任何人 [1]若這樣修習四念住七年,便可以期待下列二種成果中的一種:今生得盡智 [2] ,或者,尚有餘依 [3] 時,得不還果。

Page 19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故且不論七年, [63]任何人若這樣修習四念住六年、五年、四年、三年、兩年,或一年,便可以期待下列二種成果中的一種:今生〔得〕盡智,或者,尚有餘依時,〔得〕不還果。

Page 19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姑且不論一年,任何人若這樣修習四念住七個月,便可以期待下列二種成果中的一種:今生〔得〕盡智,或者,尚有餘依時,〔得〕不還果。

Page 19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們啊!姑且不論七個月,任何人若這樣修習四念住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

Page 19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姑且不論半個月,任何人若這樣修習四念住七天,便可以期待下列二種成果中的一種:今生〔得〕盡智,或者,尚有餘依時,〔得〕不還果。 [1]

Page 19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我曾如此說過:『這是淨化眾生、超越哀愁與悲泣、滅除痛苦與憂傷、成就正理與作證涅槃的一行道,也就是,四念住。』而這便是就這〔成果〕而說的。」

Page 19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

Page 19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A Thousand Lives Away英國學者溫斯頓.金 (Wiston King) ,在

其 1962年研究緬甸佛教的著作《千世之遠》:禪修者因內觀修行,治癒多種身、心疾病的事蹟,包含心臟病、偏頭痛、消化失調、氣喘、癌症。

Page 19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Buddhism and Society麥爾福.史拜羅 1961年至緬甸田野調

查, 1972年出版的《佛教與社會》: 「在現代緬甸,禪修被當作是應付生命

中各種問題的方法……也是治療心臟病、潰瘍、高血壓、長期偏頭痛、心理疾病,甚至癌症的方法。」

Page 20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探病時教修念處

Page 20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1028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

Page 20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

Page 20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增支部. 5集. 235 經》 佛陀指出,具足五法的比丘,為確

實悲憫在家眾者。其中的第三法:

Page 20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探問病者,令生正念,說:『您要提起最珍貴的正念啊!』

gilānake upasan 7kamitvā sati uppādṃeti- ‘arahaggata āyasmanto sati ṃ ṃupa hāpethā’tiṭṭ

Page 20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相應部. 47相應. 29 經〉 居士師利瓦達 (Siriva ha)ḍḍ 病重,

阿難尊者前往慰問。知道師利瓦達的病苦有增、無減,阿難即勉勵他應修行四念處:

Page 20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Tasmātiha te, gahapati, eva sikkhitabbṃa –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ṃ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 ; vedanāsu…pe… citte…ṃ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n’ti. Evañhi te, gahapati, sikkhitabban”ti.

Page 20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身苦心不苦

Page 20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107 經》120歲的那拘羅長者請示佛陀: 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Page 20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善哉!長者。汝實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覲見如來,并餘宗重知識比丘。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

Page 21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470 經》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

Page 21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540 經》尊者阿那律身遭病苦,眾多比丘問詣慰勞:

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損?可安忍不?病勢漸損?不轉增耶?

Page 21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難可安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上叉摩經說。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當安忍,正念正知。

Page 21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於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Page 21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念身經》 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當

知有十八德。云何十八?

Page 21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比丘者,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一德。

Page 21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陀堪忍苦受 《長部.大般涅槃經》 在那時候,嚴重的疾病生起在開始結夏的世尊身上。劇烈且幾乎致命的苦受轉起。但是,世尊不受惱害,只是純粹地具念、正知,忍受那些難以忍耐的苦受。

Page 21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巴利注釋書:「引發正念,令它清楚地顯現,以 ( 內觀 )智慧辨別(苦受的本質 )而忍耐。」、「由於隨觀苦受,他並未做經常的移動(動作 ),他 (像是 ) 未被壓迫、未受苦痛 (一樣 )地保持忍耐。」

Page 21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巴利疏鈔註解「以智慧辨別」時說:「當苦受壞滅時,以 ( 內觀 )智慧辨別苦受的剎那性、苦性與無我性。」

Page 21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再者,於註解「忍耐」時則說:「克服那些苦受,藉由觀察 (被內觀 )所領悟的真實本質 ( 即,無常、苦、或無我 ),接受、忍耐這些身內的苦受。他並未被那些苦受擊敗。」

Page 22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四分律》 病人有五法易看:不應食者不食,喜服藥;如實語瞻病者;應行便行,不應行不行,應住便住;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Page 22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病人有五事易看:四事如上,第五能靜坐止息內心。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Page 22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四念處的療癒力量

Page 22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1038 經》

摩那提那居士病癒不久,請尊者阿那律應供。

尊者阿那律問訊長者:堪忍安樂住不?

長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委篤,今已蒙差。

Page 22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

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Page 22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541 經》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精舍,病差未久。時,有眾多比丘往詣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安隱樂住不?阿那律言:安隱樂住。身諸苦痛,漸已休息。

Page 22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諸苦痛得安隱?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何等為四?

Page 22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是名四念處。住此四念處故,身諸苦痛,漸得休息。

Page 22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經行少病

Page 22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增支部. 5集. 29 經》

堪能遠行 堪能精進 少病 善消化所食、所飲、嚼、嚐 行禪所得的定久住

Page 23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說七處三觀經》 一者能走; 二者有力; 三者除睡; 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 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

意為久。

Page 23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出曜經》夫經行之人獲五功德,云何為五 一者堪任遠行; 二者多力;三者所可食噉自然消化; 四者無病; 五者經行之人速得禪定。

Page 23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四分律》 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

Page 23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十誦律》 經行有五利益: 勦健、有力、不病、消食、意

得堅固。是名經行五利。 復有經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勞故、除風故、消冷熱病故、意得堅固。是名經行五利。

Page 23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南海寄歸內法傳》

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直去直來唯遵一路。隨時適性,勿居鬧處。一則痊痾,二能銷食。禺中日昳,即行時也。或可出寺長引,或於廊下徐行。

Page 23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若不為之,身多病苦,遂令脚腫、肚腫、臂疼、髆疼,但有痰癊不銷,並是端居所致。必若能行此事,實可資身、長道。

Page 23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禪修能增壽、與力 《彌蘭陀王問經》:禪修 (pa isṭ

allāna)能帶給修行者二十八種利益。其中有兩項利益與健康有關:

「增長壽命」 (āyu va heti)ṃ ḍḍ與

「給予力量」 (bala deti)ṃ

Page 23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諸根明淨

Page 23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尼柯耶》常描述,佛弟子在禪修( 乃至聞法 ) 之後,變得「諸根明淨」 , (vippasannāni indriyāni) 、「貌顏清淨、皎潔」 (parisuddho mukhava o pariyodāto)ṇṇ 。

Page 23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諸根和悅,貌色鮮明」、「諸根和悅,顏貌鮮明」

「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諸根喜悅,顏貌清淨,鮮白光澤」 「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 「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阿含經》的譯詞

Page 24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相應部. 52相應. 9 經》舍利弗尊者拜訪阿那律尊者,舍利弗向阿那律說道:

賢友阿那律!你諸根明淨,貌顏清淨、皎潔!尊者阿那律現今常依何法而住?

Page 24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那律尊者答覆: 賢友!我現今心常安住四念處。 “Catūsu khvāha , āvuso, satipa hānesu sṃ ṭṭ

uppati hitacitto etarahi bahula viharāmiṭṭ ṃ”

Page 24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相應部. 1相應. 10 經》某天人以偈頌問世尊: 林住者寂靜、具梵行且日中一食,為何他們的膚色明淨?

Page 24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 995 經》阿練若比丘,住於空閑處,寂靜修梵行,於一坐而食,以何因緣故,顏色特鮮明?

Page 24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世尊回答: 不憂傷過去,不企求未來,依當下而活,因此他們膚色明淨。由於冀求未來、憂悲過往,愚者枯萎,如割落的綠蘆葦 。

Page 24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相應部注》解釋:發問的天人見到那些林住比丘每每在托缽後,便回到森林開始日夜坐修根本業處

Page 24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當他們如此坐時,強力的心一境性生起。與心一境性不同的相續止息,相同的相續現起,心得清淨。當心清淨時,血液變得清淨,心等起的所造色也變得極清淨,臉的色澤便如脫落的多羅果實的顏色一樣。

Page 24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阿毘達磨色法論

Page 24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四種色

「業生色」 「心生色」 「時節生色」 「食生色」

業生色

心生色

時節生色

食生色

Page 24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業生色:過去業所產生的色法。 心生色:當下心識活動所產生的色法。 時節生色:指溫度、氣候、外在環境所引生的色法。

食生色:進食所引生的色法。

Page 250: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佛陀的叮嚀

Page 25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長阿含.遊行經》 佛告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懷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Page 252: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雜阿含經》 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Page 253: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The End

Page 254: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觀十二處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

Page 255: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

Page 256: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觀五蓋 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調悔…。

Page 257: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

Page 258: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中阿含 -觀七覺支 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

Page 259: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如是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捨覺支知有捨覺支如真。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