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撰文_韓多妮﹑張琛﹑巧詩﹑姚怡文 插圖_江康泉 圖片_A-link﹑本刊資料室 021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如今世界各地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單是比拼經濟收入﹑地標建築等顯性指標的增 長﹐而是綜合各層面的生活質素 —— 居住條件﹑公共交通系統﹑精神文化生活﹑社會福利各項水平﹐以及是否有面向未來﹑不斷萌生的創意等等﹐說到底﹐只 有讓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才是一座更好的城市。 城市因人而生﹐理應以人為本。 上海世博會主題為“Better City, Better Life”﹐參展 各國都悉力展現其對于未來城市生活的展望 。 在借鑒他們提出的思考和建議之前﹐不妨先看看20 個我們眼中理想城市生活的關鍵詞﹐并配以世界各地城市 的實例﹐說明“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真正意義。 2010世博專題 美好城市生活關鍵詞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1005 Expo Renew Fin

  • Upload
    eveyao

  • View
    630

  • Download
    2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1005 Expo Renew Fin

撰文_韓多妮﹑張琛﹑巧詩﹑姚怡文 插圖_江康泉 圖片_A-l ink﹑本刊資料室

021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了2030 年全球將有 60%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 如今世界各地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單是比拼經濟收入﹑地標建築等顯性指標的增

長﹐而是綜合各層面的生活質素 —— 居住條件﹑公共交通系統﹑精神文化生活﹑社會福利各項水平﹐以及是否有面向未來﹑不斷萌生的創意等等﹐說到底﹐只

有讓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才是一座更好的城市。 城市因人而生﹐理應以人為本 。 上海世博會主題為“Better City, Better L ife”﹐參展

各國都悉力展現其對于未來城市生活的展望 。 在借鑒他們提出的思考和建議之前﹐不妨先看看 20 個我們眼中理想城市生活的關鍵詞﹐并配以世界各地城市

的實例﹐說明“Better City﹐Better L ife”的真正意義 。

2010 世博專題

美好城市生活關鍵詞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Page 2: 1005 Expo Renew Fin

01Recycling

阿姆斯特丹

百分百回收

解決垃圾衍生出來的污染﹐最佳的方法除了減少

製造垃圾﹐就是“確實做好廢物再利用”。 全世

界的城市都在不斷摸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將廢物

利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 阿姆斯特丹在這方

面走在前列﹐生活垃圾能夠達到100%回收再利

用﹐該市的垃圾能源轉換站更是歐洲最大的垃圾

發電廠和全球最先進的廢物轉化機構﹐從2006

年開始垃圾焚燒發電的產業化運營﹐每年產生

10 億兆瓦的電力﹐支援全市的重要交通和照明

系統。 荷蘭全國每年人均垃圾產量約為630公斤

(每日人均約1.7公斤)﹐每天來自阿姆斯特丹及其

周邊的約400萬公斤垃圾運進這所發電廠﹐其中

30%可轉換為能源﹐是世界平均水準的一倍。

能有這樣的成效首先得益于荷蘭全民嚴格的垃

圾分類意識﹐各家各戶會把垃圾詳細地分為有機

垃圾﹑玻璃製品﹑衣物﹑紙張等種類 。 在阿姆斯

特丹小到電池﹑油漆罐﹐大到房屋建築板材都有

專門回收投放箱遍佈全市。 垃圾被運至能源轉換

站後﹐分到不同的管道進行處理﹐然後轉至焚燒

爐。之後燃燒產生高溫熱量而形成的水蒸氣分成

兩次送入發電系統﹐不僅可以提供電源給交通系

統﹐還將剩餘電力作為阿姆斯特丹市民的熱水和

用電來源﹐大大減少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

放 。 垃圾燃燒後的殘渣﹐也是寶貴的材料﹐從中

分離出的金﹑銀﹑銅﹑鐵等各類金屬可進行再次銷

售﹐剩餘的煙灰則可製成融雪劑﹑建築材料。 另

外﹐當地亦有專門的食用油回收服務﹐所有的餐

館都會將用過的油倒入回收桶內﹐政府定時進行

回收﹐並支付給餐館一定的費用﹐避免將廢油倒入

下水道後造成污染。

02Transportation

哥本哈根

自行車之城

如果一座城市可以方便自行車自由穿行﹐便反映出其交通的便捷﹑安全﹑體

貼﹐以及對綠色﹑節能等環保理念的實踐力。 全世界首個鼓勵使用自行車的城

市 —— 哥本哈根﹐自行車代步使用率達55%﹐超過三分之一的市民每天騎車通

勤﹐覆蓋各年齡層。 目前哥本哈根全市有超過一百萬輛單車﹐幾乎平均每人擁有

兩輛。

市民能夠頻繁地使用自行車和政府有計劃的推廣分不開﹐政府視自行車的交通

規劃﹑管理條規和機動車道﹑人行道與其他大眾交通系統同樣重要﹐並享有同

等預算 。 人口約60萬的哥本哈根﹐擁有35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並設置在人

行道和路邊停車格之間﹐使騎車的人與高速的汽車車流隔開。 自行車道還設專

門的信號燈﹐自行車綠燈普遍比汽車早開始4秒鐘﹐有些地區甚至早12秒。 在火

車和地鐵站等公共交通接駁點設置足夠且安全的自行車停車場﹐與其他大眾交

通工具結合﹐還可將自行車帶上火車﹑地鐵﹐甚至計程車上都配有專門設備可放

置兩輛自行車。 此外﹐哥本哈根市正在建設“綠色自行車徑”﹐提供自行車的“高

速公路”﹐系統貫通整個城市。 此外﹐設有“City Bike”﹐即公共自行車﹐多由私人

商家捐贈﹐在全市125個不同地點放置了1,300輛供免費使用。 據統計﹐在12小

時內﹐平均每輛公共自行車的閒置時間只有8分鐘﹐可見使用率之高。 如今的哥

本哈根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城市自行車文化﹐並在去年三月提出要在2025年成為

“零碳城”的目標。

03Clean Air

斯德哥爾摩

廢氣減排潔淨空氣

乾淨的空氣可降低病毒﹑細菌的擴散和傳染﹐甚

至減少呼吸道疾病﹑肺病﹑心臟病等疾病發生的

機率 。 斯德哥爾摩市不但對空氣品質進行嚴格

監控﹐更注重廢氣減排和清潔能源的使用。 斯德

哥爾摩有近83萬人口﹐90%的居民生活在“300

米內有綠地”的宜人環境中。 其實在過去這裏曾

是一座空氣污染的城市。 90 年代﹐環境衛生部

門曾對斯德哥爾摩的空氣污染源頭進行跟蹤﹐並

對污染影響區域內居民的健康狀況進行抽樣調

查。 結果顯示空氣污染和心臟病之間有著直接的

關係﹐居住在大都市交通繁忙地區的人要比住在

鄉下環境清淨的人患心臟病的機率高出50%。 為

減少汽車廢氣排放﹐在過去幾十年間斯德哥爾摩

致力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率。 比如將沼氣用於交

通工具﹑工廠的電力或暖氣系統 。 經過三年的觀

察發現﹐不僅大大節省能源支出﹐剩下的資金更

足以輔助改變操作流程及機械更新的費用。

現在﹐斯德哥爾摩使用清潔熱能和電力取暖的

區域﹐已經達到全市 70%﹐並打算在 2020 年實

現全民採用非石化燃料取暖 。 政府也鼓勵民眾

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讓市民瞭解他們也是城市

中最關鍵的人物﹐以及自身對環境生態產生的影

響﹐培養市民自覺自主關心﹑監督城市的發展狀

況和環保議題 。 不久前斯德哥爾摩更從35 個歐

洲城市中脫穎而出﹐贏得歐盟委員會首次頒發的

環保獎項﹐榮登 2010 年度“歐洲綠色首都”的

稱號。

04Cultural Life

巴黎

不斷挖掘和添加新文化元素

巴黎是歐洲的文化中心和世界藝術家的交匯地﹐曾在這裏居住並進行創作的

文化名人多不勝數﹐也是無數博物館﹑畫廊﹑圖書館﹑藝術沙龍和教堂的駐扎

地。 巴黎重視對歷史文化的保留﹐市民也視文物保護為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

1977年政府就制定了古城保護規劃﹐105平方公里內是古城範圍﹐受到法律嚴

格保護的古建築有3,115座﹐民間文物保護組織2,000多個。 市內還有各種各樣

的文化中心﹑藝術中心﹑娛樂中心﹑閱覽中心﹑資料中心等﹐總數多達364個。 除

了盧浮宮﹑埃菲爾鐵塔等著名文化地標﹐巴黎還擁有 134 家大大小小的博物

館﹐170多家歌舞廳﹐350個電影廳﹐141個劇院﹐64所市屬公共圖書館。 法國是

電影的發祥地 。 超過60 %的巴黎人至少每年去一次電影院﹐40%的人至少每

個月去一次電影院 。 巴黎每年約有5萬場戲劇演出﹐連年舉辦各類藝術節。 “街

頭藝術”也十分活躍﹐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沙特萊廣場和聖日爾曼德伯廣場等地

分別有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和各種自發表演。

巴黎的魅力在於永不滿足﹐始終不斷挖掘和添加全新的文化元素﹐以大型文化

建築留名甚至成為法國總統們的一項傳統 。 例如﹐蓬皮杜總統興建蓬皮杜現代

藝術中心﹐季斯卡總統建造奧賽美術館﹐密特朗開動“大盧浮宮計劃”﹐前任總

統希拉克興建凱布朗利博物館 。 巴黎的文化產業還得到商界的大力支持。 例

如﹐1984年成立的非牟利組織“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尋

找原創性現代藝術作品﹐資助現代藝術家的創作﹑交流與展示﹐它的創辦甚至使

法國政府專門通過了一項令商業性贊助合法化的全新法令﹐對商業與藝術的結

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

D a i l y L i f e

022 023

Page 3: 1005 Expo Renew Fin

024 025

05Drinkable Water

溫哥華

最可靠的自來水

現代城市的自來水﹐屬配管系統(Plumbing)的

一部分﹐聯合國衛生組織調查研究發現﹐人類

80% 的疾病是由飲用不衛生的水造成的 。 一

套可靠的自來水系統﹐不但確保飲水清潔﹑提

高城市的生活質素﹐也可減少瓶裝水使用量及

棄置膠瓶對環境的破壞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

省(British Columbia)﹐逾93%居民對當地自來

水安全﹑清潔抱有十足信心﹐57%居民直接飲用

自來水﹐市內運動設施都有飲水器﹐讓人們自行

装水 。 全世界最佳自來水比賽 Berkeley Springs

International Water Tasting中﹐BC省自來水﹐不

僅屢獲前一﹑二名﹐紐約市更有人以高價購買BC

省的自來水 。 剛舉辦完冬季奧運會的溫哥華﹐其

市政府積極推薦市民﹑運動員飲用自來水﹐酒店

還推出印有市政府標示﹐可循環再用的鋁罐水

瓶取代瓶裝水 。 背後緣由來自BC省採用的一套

嚴謹﹑公開﹑透明的自來水多重保護系統(Multi

Barrier System)。

從水源﹑濾水廠﹑喉管至家中水龍頭﹐BC省設下多

重測驗保護系統﹐確保自來水的安全 。 水質依照

加拿大衛生局標準檢驗﹐由環保署保護負責﹐由

供應者負責水質保護與匯報工作﹐測檢來自水

廠﹑分流系統水質的微生物含量﹐每年向公眾發

佈精確報告﹐新落成的溫哥華水質過濾廠﹐更設有

紫外光清潔系統 。 市政府認為應該讓市民認知食

水背後的真相﹐因為在2000年﹐加拿大曾發生過

一宗飲用瓶裝水而導致七人死亡的事件﹐帶出一

連串瓶裝水與自來水安全的爭論。 當地衛生局發

現瓶裝水的水質檢測結果參差不齊﹐在水源﹑包

裝﹑運送﹑貯存過程中﹐都有不少潛藏的細菌污染

可能性﹐比自來水品質更難控制 。 調查還發現人

們不但要付出昂貴價錢購買食水﹐BC省堆填區每

年更要處理高達一千萬個棄置的塑膠水瓶 。 加拿

大衛生局高級官員Patricia Daly 博士認為﹕“當飲

用自來水成為一種潮流的話﹐就能減少瓶裝水的

使用量﹐也能令城市變得更健康。 ”

06Shopping

未來購物模式

“Eat Local﹐Shop Local ”

西方一句話叫“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麼就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

人﹐相同地﹐一個城市販賣食物的地方﹐也決定了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對於食

物﹐消費者需要清楚知道來源地﹑生產方式﹐才能確保食物衛生﹑營養﹐保障身體

健康。 “Eat Local﹐Shop Local”不單是健康飲食生活的信條﹐更可減低食物運

送的燃料使用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以下選出幾個不同販賣有機食物的例子﹕

農夫市場 農夫市場販賣附近農場出品的新鮮農作物﹐大部分是有機﹑天然耕

種生產﹐如以人道方法飼養的動物 。 同時可以減去中介者介入﹐是可持續的健

康公平販賣模式。 每天開放的紐約露天市集Union Square Greenmarket是最

廣為人知凡的例子﹐它於1976 年開業﹐由12位農夫發起﹐現有200 家攤檔販

賣﹐設有自家“grown-your-own”標準﹐支持家族農場﹑保護農地﹐還有新農夫

計劃﹑青年市場等。

cenyc.org

Biomarkt 柏林的 LPG Biomarkt出售本地有機產品﹐採用會員制的購物方

式﹐店中每件貨品都有兩種價錢﹐一是最低零售價﹐另一個則是會員價。 顧客可

入會﹐以預繳方式每月扣取購物的費用。 這樣LPG Biomarkt就可以最合理的價

錢買入公平貿易的有機產品﹐調節向來價格居高不下的有機食品。

www.lpg-biomarkt.de 

有機超級市場 Waitrose Organic由倫敦超級市場推行。 早在15年前已開始

與農夫合作生產有機貨品。 店內逾1,600種食物都是來自英國本土的公平有機

產品﹐Waitrose 的67%顧客認為有機食物代表了未來食物生產的模式﹐主張農

夫避免使用藥物﹑抗生素和不人道對待動物。 蔬果則注重泥土健康和種植的方

法﹐除此之外﹐也特別支持如奶類製品﹑雜貨等的小型農作物生產商。

www.waitrose.com 

綠 色 便 利 店 日 本 便 利 連 鎖 店

Lawson﹐以綠色生活為概念開

設 90 多間 Natu r a l L awson 分

支店﹐。 理念來自總裁新浪剛史

(Takeshi Ni inami)﹐他認為便利店

的顧客應推廣至不同類型﹐且依店

子的位置和顧客口味調整貨品選

擇 。 2001年首次推出﹐店員受過

基本的健康知識培訓﹐產品多為本

地出產﹑天然成分護膚品﹑有機咖

啡﹑健康便當﹑再生紙文具等﹐還提

供送貨服務。

natural.lawson.co.jp 

07Inclusiveness

倫敦﹑東京﹑京都

和合公廁

一個和諧的城市﹐應具備照料不同人士 —— 如老

人﹑小孩﹑輪椅用家﹑盲人等 —— 的日常生活需要

的公共設施﹐才能符合和合城市(Inclusive City)

的考量 。 一般的公廁﹐大都只具備劃一設計的簡

單盥洗設備﹐但事實上不同體型和年齡的人﹐需

要不同的廁所設備。 如因生理構造不同﹐女性如

廁的時間和數量都比男性次數多且頻密﹔老人

因身體年老﹐肌肉(特別是控制膀胱的肌肉)退

化﹐也需要頻密上廁所﹔輪椅使用者則需要特別

設計的殘疾人士廁所等。

一百年前早已擁有一套全世界最好公共廁所標準

的國家——英國﹐其今天的公共廁所卻發現不少

設計問題 。 設計人類學家Jo-Anne Bichard﹐皇

家藝術學院Helen Hamlyn Centre的和合設計研

究員﹐專門研究公共廁所設計﹐他曾走訪倫敦逾

百間公共廁所﹐訪問不同用家如老人﹑輪椅使用

者等。 她說﹕“廁所是和合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

設施﹐因為人人都有解手的需要﹐而且公廁的設

備﹐直接影響人們出外的次數和離家的距離。 ”英

國建築條例中﹐詳細列明公廁設備需要遵守的細

則﹐其中一項名為 “Changing Places”﹐指在任何

大型廁所﹐都需要提供成人更衣床和起重架﹐讓

身體嚴重殘疾人士都能夠在外面使用如廁設

施 。 Bichard 認為全世界最佳公共廁所設計是東

京和京都﹐“日本的公共廁所條例﹐規定公園的出

入口和設施內﹐都必需設置公廁。 東京公交系統

中﹐每個車站﹐都設有位置清晰的公廁。 廁所設有

西式抽水馬桶式和蹲廁選擇﹐配備扶手﹐有些更

有沐浴頭﹑大型洗滌槽﹐方便有需要的人清洗傷

口。 而在京都車站廁所更另設更衣室。 一個和合

的公共廁所﹐可以增加老人和殘疾人士出外活動

的機會﹐使其與社區融和﹐不再被視為社會上被

邊緣化的一群。 ”

08Health

San Jose

健康生活

美國的一份男性健身雜誌《Men’s Fitness》﹐曾經進行一次非正式的調查﹐選出

美國最健美和最肥胖城市﹐其選擇條件是基於城市的運動設施﹑健康有機餐廳

數量﹑人們運動習慣等﹐可見城市的健康配套硬件﹑市民飲食生活習慣與健康之

間都有直接的關係。

去年由美國維他命藥廠Centrum 發起的大型健康城市調查﹐以精神﹑休閒活

動﹑公園運動設施﹑吸煙人口﹑飲食習慣等生活習慣為準則﹐選出加州San Jose

為最健康城市。 San Jose約有100萬人口﹐其中27%已過50歲﹐全市有5,743

位醫生﹐169間醫院﹐長壽年齡為80歲。 San Jose人熱愛運動﹐特別是騎單

車﹐擁有全美國第一個單車會The Garden City Wheelmen。 此外﹐San Jose也

是全美國前十大最適合散步的城市。 如位於市中心的Guadalupe River Park &

Gardens﹐從市內連至海灣﹐設有不同長度的緩跑徑﹑單車道﹑網球場﹑游樂場

供市民享用﹔專門為散步和單車而設的跑道如Los Gatos Creek Trail﹐長達12

公里﹐沿途風景宜人﹐設計以跑者為先﹐避免與車輛爭路。 每年 San Jose 都會

舉行 Rock‘N’Roll 半馬拉松比賽﹐吸引約一萬名跑手參加。 住宅內也備有健身

中心設施﹐方便住客隨時運動﹐故此約五成市民有每星期三次以上的30分鐘運

動習慣 。 市內有機﹑健康素食餐廳普及﹐提倡低鹽﹑低膽固醇﹑低脂飲食﹐約有

1,262間不同種類的選擇。 另外﹐San Jose也是全美吸煙人口最少的城市﹐只

有約10%人口為煙民。

Photograph by Mikebaird

Page 4: 1005 Expo Renew Fin

026 027

09Living Space

東京﹑古巴

共生社會房屋

由 政 府出資 為中 低收 入者 提 供 的 公 共 房屋

(Publ ic Housing)在城市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

角色﹐尤其是在香港﹑紐約等人口密集﹑地價昂貴

的地區﹐有近一半以上的居民是通過公共房屋的

政策解決了住房問題 。 近年“居住福利”和“共

生社區”是日本改善居住環境的關鍵字句 。 所

謂“居住福利”是主張居住為人類生存權利﹑幸

福生活基礎﹑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東京是全世

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綠化面積僅3

平米﹐熱島效應嚴重 。 位於市中心世田穀的深澤

共生社區(Fukasawa Symbiotic Housing)是日

本首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共生社區﹐建於1997

年﹐榮獲2002年“世界人居獎”。 作為都市型的

社區建築群﹐它采用最低的環境負荷及充分利用

天然再生能源﹕房屋頂部種滿草皮以增強隔熱

效果﹔加裝風力及太陽能設備自給自足和電力能

源﹔社區花園可調節溫度﹔還另設有生態池和菜

園﹐安置雨水收集箱﹔小路和停車場採用具有保

水效果的可滲透性路面。 每棟樓之間保持適當距

離﹐並根據氣候構造格局﹐確保透風及陽光 。 此

外﹐深澤社區注重傳統﹑文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

和諧相處 。 在開發過程中﹐邀請老居民參與新社

區的建設﹐而非勒令搬遷 。 竣工後﹐85%的老居

民搬入﹐不僅延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起到了

凝聚性的領導作用。 整個社區共有70個住戶﹐其

中低收入人群占43戶﹐另有10戶為中等收入者

和17戶老年人家庭﹐合理的分配使得居民在年

齡﹑經濟和心理需求上都形成了良好的平衡狀

態。

而在災難多發﹑經濟並不富裕的古巴﹐近些年修

建社會房屋已采用低成本又可抵御颶風的堅固

生態材料﹐有超過 3千個住戶使用﹐亦帶動了全

球的居民住宅發展 。 這類房屋的建築材料主要

由回收的甘蔗渣及麥稈等廢料製成 。 製作過程

不僅環保﹐更易於生產﹐鼓勵並培訓當地居民開

設小作坊﹐自己動手製作原材料﹐亦提供大量就

業機會。 若房屋有破損﹐住戶可以便宜的費用在

當地進行修補﹐不會帶來過重的經濟負擔 。 目前

這項技術已廣泛運用到古巴全國及南美和非洲

等國家 。

10Public Space

蒙特利爾﹑米蘭

公共廣場文化

城市公共空間泛指免費提供給市民使用的多功能場所﹐包括街道﹑公園﹑廣場

等﹐在不同的城市其含義亦迥然不同。 冬夏兩季溫差高達70度的加拿大蒙特利

爾RÉSO 地下城﹐突破了惡劣天氣的自然限制﹐通過建設集步行街道﹑商城﹑廣

場功能為一體的地下城﹐成為北美最活躍﹑安全的城市之一。 無論白天黑夜地

下城內都充滿了人群﹐全年上演著各種商業和社會文化活動﹐也為市民上下班提

供了最便捷的途徑 。 這堪稱世界上最長並且維護得最好的地下城﹐長達30公里

的地下走廊貫穿整個城市東西走向的主幹道和地鐵沿線﹐連接著市中心60多

個住宅和商業樓﹐包括酒店﹑博物館﹑銀行﹑大學等各類重要機構﹐還有兩個火

車站和一個長途汽車站﹐建築面積達3.6 平方公里 。 地下道路直接伸入各個建

築物地下層內﹐自然形成行人自由活動區域 。 每日人流量達50多萬﹐共120 個

出口﹐從沿線的建築和各個地鐵站口都可以直接進入﹐其配套設施以大型的商

場﹑飲食空間和室內公共廣場為主。

如果說每個家都要有一個寬敞客廳﹐那麼一座城市的客廳便是廣場 。 意大利的

廣場素來聞名﹐整個國家文明很大程度上產生於廣場 。 人們在廣場上發表演

講﹑維權抗議﹑舉辦展覽﹑表演節目﹐一派充滿生機活力的景象。 大量新藝術﹑文

學形式在人與人之間積極的語言交流和實踐中產生。 而這樣的傳統也讓意大利

人對廣場的利用始終帶有濃郁的人文情懷。 踏足已跨越7個世紀的米蘭市中心

杜莫廣場(Piazza del Duomo)﹐在驚歎于周圍宏偉精美的宮殿和教堂外﹐不難

發現本地居民與外來游客﹑現代與古老文明共榮的和諧景象 。 在矩形廣場的中

央﹐時常聚集市民游行抗議﹐年輕人在空地投擲飛盤﹐另一邊則正舉行著藝術或

時裝展﹐各式各樣的活動都可以在這片空間有條不紊地進行。

11Opportunity

西雅圖

“Live here﹐Shop here”

小企業能實現人們創業的夢想﹐同時為城市帶來

不同的選擇和機會﹐增添活力。 西雅圖不僅是國

際大企業波音﹑微軟﹑星巴克之鄉﹐更孕育了無

數獨具個性的小企業 。 特別是北部的 Bal lard 地

區﹐所有企業幾乎都是由當地居民獨立創辦﹐橫跨

多個產業領域﹐長期以來自給自足 。 本地人亦形

成了“live here﹐shop here”的意識﹐全力支持小

企業的營運﹐同時帶來許多就業機會。 1810年前

後﹐許多漁民和磨坊工人居住于此﹐形成了最早的

商業圈﹐後來西雅圖在Ballard小鎮基礎上逐漸成

長﹐政府亦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獨立的商業模式和

文化特徵。 如市長Greg Nickels所言﹐小企業是西

雅圖經濟的發動機。 因此﹐政府已連續25年頒佈

“Mayor’s Small Business Awards”﹐並提供資

金獎勵﹐去年Ballard便有三個小企業獲獎。

中小企業獨有的靈活應變特徵﹐使它在社區小環

境內可以與鄰里和諧共融﹐置於城市及國家的大

環境中亦可成為經濟發展的樑柱 。 例如香港﹐共

約有 30 萬家中小型企業﹐佔本地機構單位的

98%以上﹐提供全港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 由於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會背景﹐香港不少中小型企

業主要以生產外銷產品為主﹐走專業的分工協作

道路﹐拓展更廣闊的外部市場。 而在鄰國日本﹐二

戰後中小企業於國家經濟騰飛的過程中起到了

決定性作用﹐1980 年代﹐日本中小企業在企業數

量﹑就業規模﹑生產總值等各方面均已達到市場

總額的50%﹐任天堂﹑松下公司都是由當年的小

企業發展而成 。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精

力堅持不懈地扶持中小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制

定法律介入企業的市場交易活動﹐從低息貸款幫

助企業注入資金﹑稅收減免到控制大企業的市場

支配力度﹐靈活地幫助無數小企業在各種經濟浪

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 此外﹐小企業還扮演著專門

協作者角色﹐作為大企業“垂直型”分工協作體

系的分支﹐避免大小企業之間不平等的競爭﹐亦

鞏固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穩定。

12Greenery

倫敦

保育天然植被

是否一座城市的綠化率越高﹐城市生態就更好呢﹖事實上﹐審視城市的綠化政

策﹐不應單以人均綠化面積的多寡作評論依據 。 地不是被圈起來“僅供觀賞”

的園景﹐讓人和其他生物能與自然環境親密融合﹑良性互動﹐才是綠地存在的

真正意義 。 1980 年代﹐倫敦政府就開始關注天然植被在城市中扮演的生態角

色﹐曾組織跨學科小組對倫敦的人工及野生綠地分別進行了系統的調研。 從公

園﹑樹林﹑荒野﹑廢棄鐵道﹑工業區及河岸等開展生態資源調查。 結果發現﹐相

比只栽種單一種類的觀賞植物的人工公園﹐在自然生長的野地中﹐觀測到的鳥類

幾乎是人工公園的3倍(約25種)﹐蝴蝶20種。 因此調研小組將由單一草坪和樹

木組成的綠地命名為“綠色沙漠”﹐意指這些綠地與生態惡劣的沙漠其實並沒有

本質區別。

倫敦市政府從此將保育天然植被擺在城市建設的最優先地位﹐並採取了一系列

措施 。 例如﹐現有公園中隔離出天然植被生長區﹐建設以天然植被為主的自然

公園﹐讓路邊綠地生長野花野草﹐讓廢棄的鐵路﹑舊廠房中的天然植被自然生

長﹐並使其與公園綠地﹑樹林和荒野相連通﹐形成野生動物穿行﹑植物種子傳播

的生態通道。 在90年代﹐就有121種﹑總數高達兩萬隻鳥兒飛回倫敦。 除了著名

園林﹐倫敦也重視小公園﹐讓市民即使身在自己的社區當中也能隨時親近野生自

然。 這項綠化規劃覆蓋市內超過1,500 個地點﹐面積相當於全市面積的五分之

一﹐經過30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一個由人工生態與自然生態互相融合﹑維持平

衡的生態城市。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Photograph by Kooklane Kookla

Photograph by Bernt Rostad

Page 5: 1005 Expo Renew Fin

028 029

13Education

赫爾辛基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統

芬蘭自2000 年起參加 OECD (國際經濟合作與

發展組織)舉行的PISA教育評比﹐被選為世界上

最好的教育系統。 集中了芬蘭教育資源35%的赫

爾辛基﹐更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優質教育城市。 赫

爾辛基市區人口不到 60萬﹐大地區(包括近郊新

區 )總數也不過130萬﹐卻有博物館 80座﹐大學

8所﹐以及眾多的設計中心和街區 。 芬蘭把教育

視為人民的基本權利﹐不因經濟或其他因素影響

受教育的機會﹐學生十五六歲之前沒有所謂的淘

汰或選擇系統 。 學生從小學到研究所都不需繳

學費﹐因此99.7%的孩子都完成義務教育﹐94%

升學至高中﹐上大學或技術學院的人更高達全

民65%﹐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擁有碩士學位 。 芬

蘭發展較慢的孩子反而得到更多資源﹐無論是老

師還是資優生都不會介意拖慢進度﹐從小形成

人人平等的觀念 。 芬蘭所有教師都至少有碩士

學位 。 鼓勵孩子自我成長﹐不和別人比﹐和自己

比﹐即使成績從10 分上升到15分也是成功 。 因

此﹐能力最強與最弱學生之間差異為所有國家中

最低。

芬蘭全國總共有989個公共圖書館﹐平均250多

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居世界首位﹐僅首都赫爾

辛基就有38個圖書館﹐赫爾辛基圖書總館擁有包

括中文在內的 60 餘種文字的藏書。 偏遠地區設

有流動圖書館﹐每位公民每月至少光顧一次圖書

館。 此外提供各種形式的免費成人教育﹐讓每個人

一生都不斷成長。

芬蘭去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立法規定全民享有寬頻

上網權利的國家﹐電信公司必需提供520萬芬蘭

國民網絡連結﹐網速不得低於每秒1百萬位元﹐並

在 2015 年之前把頻寬速度提高100 倍﹐達到每

秒1億位元(100Mbps)。 芬蘭已是全球網絡最

普及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 95% 的民眾能夠上

網﹐而這項新的法律是要讓鄉村地區民眾也享有

上網的權利。

14Creativity

首爾

後來居上的設計之城

2007年首爾由世界工業設計協會 (ICSID)選為 2010 年的 Wor ld Design

Capital﹐今年又以設計城市的全新定位被《紐約時報》評為2010 年世界上最

值得前往的地方之一﹐女建築師 Zaha Hadid為其設計的未來派風格東大門廣

場則成為備受矚目的設計地標建築 。 這個在OECD發達地區中人口密度最高的

城市﹐不僅擁有全球第一大液晶電視和第二大移動電話品牌三星電子﹑電子產

品界面設計無冕之王LG﹐更有老牌的龍頭企業韓國現代Hyundai Motor﹑大宇

Daewoo﹐一起帶動整個城市近30%的 GDP收入 。 在首爾長大﹑現任 LG 手機

界面設計師的 Hyedeuk告訴記者﹐首爾設計騰飛很大程度上依靠著2000年後

的一批“海歸”人才﹐“他們回國後代表著韓國本土水準﹐同時也達到了世界的水

準”。

以設計定位跨入世界一流城市﹐是現任首爾市長吳世勳的夢想。 “設計應該是一

種易接近的藝術﹐讓人們喜歡去用它﹐好的設計應該是賞心悅目﹑經濟實用﹑功

能強大 。 ”早前4月﹐在他的提議下﹐首爾將大批鐵質隔離路障更換成彈性材

料﹔把常令人扭傷而凹凸不平的陰井蓋更換成平坦的花崗岩材質。 另一邊﹐首爾

的公共生活也融入了高科技“設計”元素﹕可觸屏查詢Google Map的智能巴士

站u-Shelter﹑方便輪椅上下車的巴士門檻坡﹑地鐵售票處盲人語音系統﹑甚至是

超市生牛肉盒上的標籤﹐能通過手機查詢產地資訊 。 這個全球寬帶普及最廣的

城市﹐早在5年前就推廣3G網絡﹐在包括地鐵隧道的城市各個角落﹐一打開手

機就能夠隨時免費觀賞8個台的WiBro電視節目﹐街頭幾乎各個地方都能找到

無線wifi上網服務。

15Social Welfare

斯德哥爾摩

安度晚年

二次大戰後﹐在“福利國家之父”英國經濟學家

Wil l iam Beveridge 的重要著作《貝弗裏奇報告》

(The Beveridge Report﹐1942)的影響下﹐瑞典

頒佈了退休﹑失業等一系列社會福利新法例 。 明

文規定﹐子女和親屬不再負有贍養和照料老人

的義務。 50 多年後的今天﹐斯德哥爾摩的老人

(14.2%)有三種養老方案供選擇﹕住在自家﹑住

養老院﹑或者搬去老人公寓。 九成以上的老人樂

於在自己熟悉的街坊環境生活﹐申請上門的“免

費鐘點工”。 一旦向政府提交申請﹐專業的評估員

便會上門﹐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和要求安排服務

的內容和次數﹕從一週一次的大掃除﹐到每日的洗

衣買菜做飯鋪床﹐體弱多病的老人還可得到每日

特別看護﹐諸如翻身擦身洗尿盆﹐甚至還包括散

步陪聊 —— 最重要的﹐這一切都是屬於社會福利

之一的免費服務。

在北京生活過2年的斯德哥爾摩人Jojje Olsson

說﹐他姐姐大學畢業後就在斯德哥爾摩從事這類

服務老人的工作﹐月薪與大企業的相若。 退休老

人﹐每個月可得原來工資的 60%作退休金﹐外加

膝下子女每月1,000—2,000克朗不等的經濟補

貼 。 這個政策的推行﹐使瑞典中年人不至於操勞

于照顧長輩和撫養小輩的雙重壓力下﹐可以更快

樂的生活。 病入膏肓﹑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能以

廉價的費用獲得更好的照顧 。 瑞典的公立養老院

幾乎可媲美私家醫院﹐一人一房寬敞明亮﹐吃飯洗

澡都有人照料﹐費用約每月2,400克朗(房租﹑伙

食及護士費用在內)﹐這個價錢已直逼上海養老院

單人房的住宿水準﹔老人公寓則是配套餐廳﹑超

市﹑基本門診的公寓﹐入住前需要證明老人已失去

相應程度的自理能力。

16Safety

倫敦﹑深圳

法“眼”恢恢 CCTV

友人在深圳街頭報警﹐只要報上附近燈柱編碼﹐警方就能從城市閉路電視

(CCTV)找到他的位置 。 也許我們還沒意識到自己已身在“楚門秀”中(The

Truman Show)﹐被佈滿閉路電視攝像頭的網絡包圍﹐而這張無形的網是在無時

無刻監察著城市的安全。 目前閉路電視攝像頭覆蓋率最高的城市是倫敦﹐全城

50萬個。 倫敦街頭﹐雖不是到處可見巡警﹐但每隔100米左右便有一台閉路電

視﹐倫敦採用的都是白色方形盒子探頭﹐和周圍環境區分﹐遍佈在大街小巷﹑咖

啡廳﹑超市﹐甚至坐在巴士上﹐一抬眼就能看到“CCTV in Operation”的標

誌﹐隨時提醒它的存在 。 另一邊廂﹐深圳正進行一個更具高科技野心的信息安

全計劃“金盾工程” —— 一個比倫敦更周全的閉路電視監控系統。 目前﹐深圳市

內設有攝像頭20萬個﹐到2011年將加設到200萬個﹐未來將實現數位技術識別

人臉﹐結合新身份證上登記的認証信息﹐存入巨大的數據庫中。 官方指出﹐增設

閉路電視對打擊全球恐怖主義﹑幫助受害人及時定位﹑瞭解案發情況都有明顯幫

助。 就深圳而言﹐07年增設了2萬台攝像頭後﹐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2%﹐查處

案件成功率上升279.1%。

然而在城市每一個角落佈下“天眼”﹐是否就一定會更安全﹔與此同時我們又要

付上怎樣的代價﹖早前就有英國街頭塗鴉藝術家Banksy戲謔地在倫敦郵政倉庫

的外牆(Newman Street﹐Central London)﹐緊貼一個設在2層樓高位置的閉

路電視攝像頭旁﹐用白色油漆書寫巨型塗鴉“One Nation Under CCTV”(一個

被閉路電視統治的國家)﹐可見倫敦人對這東西真是又愛又恨 。 對於深圳的金盾

工程﹐英國資深資訊安全記者Duncan Campbell曾說﹐“當它整合成一個簡單﹑易

搜索的身份資料系統時﹐那就真的很可怕了﹗”人身安全和私穩之間﹐怎樣維持

一個適當的平衡﹖看來正是現代都市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Photograph by Tylerdurdenl Photograph by Bengt Nyman

Photograph by Ausfi/Totinkoti

Page 6: 1005 Expo Renew Fin

030 031

17Neighborhood

巴黎

個性化社區

被當地人稱為“步行城市”的巴黎﹐共分為20 個

區(arrondissement)﹐這些不算大的範圍內﹐不

僅五臟俱全更個性鮮明。 通常 neighborhood見

於市內劃分的行政單位﹐但在巴黎剛好相反﹐每

個自然形成的社區都有自己的中心﹑歷史背景﹑文

化底蘊及建築特色﹐甚至跨越了行政區域的邊

界。 其中﹐位於塞納河左岸的The Latin Quarter

被譽為巴黎的文化心臟 。 學校是一個社區的中

心﹐巴黎最早由神職人員創辦的學校便設置於

此﹐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學生和教授全部

以拉丁語進行交流﹐因此被稱為“拉丁區”。 如今

這裡依舊的集中地﹐學生是主要的居民﹐因此周

遭幾乎找不到豪華商場﹑昂貴餐廳﹐反而出售低

廉商品的小型商店最受歡迎 。 幾百米長的舊書

攤也是拉丁區的特色﹐賣書人統一使用綠色書箱

連接成長龍﹐仿佛天然圖書館 。 沿街而開的咖啡

館﹑酒吧﹑書店﹑小旅館內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

學子﹐在那裡唱歌﹑辯論﹑傾談﹐將大學文化氣氛

很好地延續下來。

而橫跨右岸的 Le Mara is﹐堪稱巴黎最具包容

性﹑最多元化和最活躍的地帶。 社區最大的特點

是將傳統文化﹑建築﹑新銳潮流﹑現代思想﹑多種

族群體等社會元素合在一起 。 保留著建於1407

年巴黎最古老的房子﹐其他大部分建築建於17-19

世紀之間﹐包括畢加索博物館和孚日廣場 。 建

築物之間錯綜複雜的小巷內則佈滿各種個性的

小店等。 此外﹐Le Marais 也是巴黎年輕人的時

尚中心﹐周日所有店鋪全部關門時﹐只有這裡例

外。 在人口組成方面﹐Le Marais是一個多元化的

社區﹐19 世紀曾是猶太人聚集地﹐也居住著最早

的法國貴族 。 今天的薔薇街(Rue des Rosiers)

時常舉辦猶太活動﹐街邊書店專門有賣猶太人的

書籍﹑還有不少適應猶太教戒律的餐館和食品

店。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大批中國移民湧入﹐並

開始在這一區域開設店鋪﹐現在大部分華人聚集

在Le Marais的北部。 1990年代同性戀文化開始

蔓延在該區﹐相繼開設了多家同性戀酒吧和咖啡

館。

18Good Mayor

為市民服務

一個好的市長﹐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根據自2004年起﹐每兩年一度的World Mayor 選舉﹐其主辦單位倫敦國際事務

獨立智囊團City Mayors認為﹐一個好的市長﹐需要具備領導才能﹑視野﹑管治

能力﹐具有社會和經濟觸覺﹑維持治安和保護環境的能力。 還要有融和不同種

族﹑文化﹑社會群眾的才能。 World Mayor 選舉是為了促進世界各地市長﹐以創

新﹑以民為本的精神服務城市﹐因此得獎者除具備全心服務社區﹑令城市生活美

好的基本條件外﹐更要提升城市地區和國際地位 。 上屆2008World Mayor第

一名得獎者為南非開普敦的市長Helen Zille (現為西開普敦總理)﹐Zille 出身記

者背景﹐能操四國語言﹐在任內令非洲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開普敦﹐国民產品生產

总值GGP (Gross geographic product)兩年內上升12%﹐失業率由20.7%下

降至17.9%﹐她大量增加警察人手﹑加聘偵探查案﹑改革司法制度﹑成立受害者

基金﹐令城市罪案率減低 。 同時為基層提供房屋計劃﹐改善貧窮居民的居住環

境﹐且積極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推動民主﹐為人民帶來希望。 在其領導下開普敦

不但如期順利舉行了2006年世界杯比賽﹐成功提升旅游人數﹐更於2008年的

Mercer 世界最宜居城市調查中﹐成為在中東與非洲國家之中位列榜首的城市。

市長的角色就是要解決一切城市大小事務﹐而受市民愛戴的市長大都是倡導

城市創意生活的人 。 比如前任紐約市長 Rudolph W. Giul iani﹐為了提高教育

水準﹐在公共學校的教室增添小型圖書館(藏書600本)﹔去年比利時根特

(Ghent)市長 Daniel Termont 首創星期四吃素推動健康生活。 素食日當天﹐市

府員工和政治人物謝絕吃肉﹐鼓勵餐廳至少提供一道素菜供顧客選擇﹐學校也

會在每週四供應素食午餐﹐準備 9萬份免費地圖幫助市民尋找市內的素食餐

廳。 巴黎市長德拉諾(Bertrand Delanoe) 2002年起提議每年八月﹐在塞納河畔

造人工沙灘﹐讓無法到近郊沙灘度假的巴黎工人家庭也能享受沙灘樂﹐除此以

外還有游泳池﹑沙灘演唱會﹑桌球等運動設施等。

19Media & Information

多哈

小国电视台影响全世界

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 有這句口號“全世界都

在看CNN新聞﹐CNN在看Al Jazeera。 ”這個誕

生於卡塔爾首都多哈 Doha﹑在鄰邦什葉派伊朗

和遜尼派沙特阿拉伯两国軍事威脅下成立的國家

電視臺(屬卡塔爾國王Sheikh Hamed所有)﹐在

阿拉伯世界新聞收視率居冠﹐在全球觀众超過

千万﹐不僅是中東地區的新聞權威﹐更是卡塔尔

国人的意见平台。

最被外人所知的是 911事件中首播的本拉登電

視講話﹑基地組織挾持人質﹑阿富汗戰爭的獨

家報導﹔但不為人知的﹐包括因真實報導而得罪

大富鄰居沙特阿拉伯政府﹑最後遭到廣告封殺

的虧本局面 。 電視臺的大老闆 —— 國王 Sheikh

Hamed —— 每年投入數億元運營費用﹐對經營卻

從未插手。 卡塔爾是世襲君主制國家﹐現任國王

是一位開明君主﹐從小受西方啟蒙教育﹐深知通

過教育﹑媒體才能使小國“現代化”。 這位國王平

時不帶隨從而喜歡在多哈城里開車﹐一發現問題

就致電相關部長解決問題﹐妻子Sheikh Moza亦

大力推廣美式高等教育﹐提高婦女的社會權利﹐令

海外留學的學生比例增加﹐婦女承擔國家40%的

工作﹐讓卡塔爾一躍成為阿拉伯地區最開明的國

家 。 伴著半島電視臺和大學教育的雙管齊下﹐不

少當地人都能感到自己城市的進步“我們現在

有公共意見咨詢會了﹐前不久就交通法討論了一

次。 ”曾著書《半島電視臺的誕生》的作家Hugh

Miles也說﹐“因為卡塔爾講求的是自由﹐並非西方

概念下的民主。 ”

20Authenticity

京都

文化遺產保育

京都至今保有佛寺1,500 多座﹐神社 2,000 多座﹐是日本文化﹑藝術﹑宗教的

中心。 據統計﹐這座古城中的國寶﹑重要文物多達1,693處﹐市內清水寺﹑金閣

寺﹑上賀茂神社﹑二條城等17個寺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而京都不僅是保護

豐富的物質和文化遺產﹐更在這個基礎上用現代理念活化舊有傳統和文化﹐讓其

精髓一直延續並發展下去﹐與現代社會生活相融合。

日本政府早在1950年就頒佈了《文化遺產保護法》﹐將文化遺產保護分為六大

類﹐即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名勝古跡﹑文化景觀和傳

統建築群。 非保留舊建築的空殼﹐而是將精神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放在同

等重要的位置﹐並根據不同的保護級別獲得政府高額的維修資金。 例如清水寺

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曾被大火燒毀﹐後耗費巨資全部採用傳統的木結構重

建 。 此外在屋簷和大樑之間都安裝了密實的細網﹐防止因鳥類湧入對建築造成

的破壞。 有人曾想在風景秀麗的寺旁修建高樓﹐寺院立即買下那塊地皮﹐防止

破壞周圍環境 。 京都嚴格規定城內建築一律不得超過45米﹐並且盡可能不拆老

民居﹐如果居民住在老民居生活不便﹐可享受政府的經濟補助。 為了維護京都古

樸的色調﹐規定市內不允許出現亮麗顏色﹐即使是麥當勞也將外牆改塗成暗棕

色 。 地鐵曾經修了幾十年才通車﹐因在修建中多次發現古跡﹐停工研討出保護辦

法才繼續。 京都是日本保留園藝﹑戲劇﹑陶藝﹑藝伎等傳統文化最好的城市﹐這

與政府採取各種積極鼓勵措施是分不開的﹐例如﹐在京都凡是穿和服出門的女

子﹐乘坐計程車可打9折﹐購物有9.5折﹐逛公園免費。 此舉目的在於呵護日本的

根﹐鼓勵市民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為驕傲。

C u l t u r a l L i f e

Photograph by Shadowgate

Page 7: 1005 Expo Renew Fin

032 033

提起“宜居城市”﹐總有人將其與“經濟實力”﹑“發達國家”等字眼掛 ﹐仿佛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只能走“先貪圖經濟增長﹐後思考城市規劃”的落後套路 。 巴

西城市庫里蒂巴卻用實例推翻了這一論調 。 庫里蒂巴位於巴西南部﹐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帕拉那州(Paraná)首府。 這座不起眼的巴西小城原本是個移民

城市﹐因此幾乎沒有多少著名歷史遺產或自然特色 。 然而﹐其都市規劃者經過長達 40 多年的統籌規劃和不懈努力﹐最終順利將其轉變為一座充滿活力的生態

城市﹐以高品質的生活吸引著大量移民及游客。 1980 年代﹐庫里蒂巴就被譽為巴西最清潔城市﹔1990 年獲聯合國最高環境獎﹔2001年被聯合國評為巴西生

活指數最高的城市﹐與溫哥華﹑巴黎﹑羅馬﹑悉尼同時成為聯合國首批“最宜居的城市”。 對同樣身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城市來說﹐庫里蒂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

真研究並重新審視自己 。

庫里蒂巴﹕

“ T h e c i t y o f a l l o f u s ”

Curit iba Profi le

人口﹕1,727,010 (2004)

面積﹕430.9 km2

社區﹕75 個

市政預算﹕60 億美元

城市規劃﹕1965 年開始 City’s Master Plan

策略﹕加速城市轉型為可持續發展社區和社會

網址﹕www.curit iba.pr.gov.br

城市概況﹕庫里蒂巴自1965 年起便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概念﹐並制

定了城市總體規劃(City’s Master Plan)﹐規定了城市規劃及建設的

策略﹕長期保證庫里蒂巴市民的高品質生活﹔保證城市及大都會區域

的社會包容性﹑便利性﹑公共娛樂設施﹑都市透明度以及環境可持續

發展。 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庫里蒂巴努力提高市民生活品質﹐例

如改善公共交通﹑保護城市文化遺產﹑擴大綠地面積﹑改善居住空間

等﹐使其可以相互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的挑

戰並沒有為庫里蒂巴帶來負擔。 在過去45年中﹐城市大小決策都是圍

繞公共精神和環境保護展開﹕在1970到1980年代﹐城市隨經濟成長

逐漸成為重要的工業和商業中心﹐庫里蒂巴的都市規劃聚焦在分散城

市密度。 90年代至今﹐城市規劃則更關注可持續發展 。 此外賦予人民

權利也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 如今的庫里蒂巴不但是巴西規劃最好的

城市﹐更是全世界爭相效仿的“生態之都”﹐成為各國城市規劃專家們

的研究對象 。 在近年一次媒體針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調查中﹐有60%的

紐約人想要逃離他們居住的大都會﹐而99% 的庫里蒂巴居民說他們

熱愛自己的城市﹐並將庫里蒂巴稱為“The city of all of us”。

植物的多樣化﹐以利於野生動物棲息 。 在政府的鼓勵下﹐市民在街道

兩旁種植了150萬棵樹﹐而建築商如果在工程中規劃綠地﹐也可以得

到減稅優惠。 城市部分草地可作天然放牧﹐不設圍欄﹑不怕踩踏﹐直接

與道路連接。

興建天然水庫﹕

在地勢較低的公園修建湖泊﹐洪水來襲時用來分流並儲水﹐成為天然

水庫﹐既可供人觀賞﹐又可在乾旱時灌溉 。 不僅保護易遭洪水侵蝕的

山谷和河壩﹐也改善了非法佔用閒置土地的情況。

垃圾不是廢物﹕

1989年成為巴西首個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 1991年提出“垃圾不是

廢物”﹐開展“綠色交換”計劃﹐鼓勵市民將家庭廢物帶到社區服務中

心﹐換取公車票和食物 。 一方面減少城市垃圾和疾病﹐另一方面減少

如河流等敏感地區的垃圾傾倒﹐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 鼓勵學生將垃

圾帶到學校﹐換取文具﹑巧克力﹑玩具和演出門票等。 全市70%的生

活垃圾由市民自主回收。 每星期有卡車上門收集廢紙﹑金屬﹑塑膠﹑玻

璃等已在家中分類好的垃圾 。 單是紙類回收就相當於每天拯救1,200

棵樹。 除了環保價值﹐這項計劃還會雇用流浪者及酗酒康復人士幫助

分類垃圾﹐創造就業機會。

終身教育﹕

建設新的圖書館系統﹐創建公開大學﹐讓市民免費學習各種課程﹐例如

機械修理﹑髮型設計﹑環境保護等。 淘汰的公車被用作流動學校或辦

公室﹐用於為低收入地區提供教育服務。

多樣化購物﹕

將市中心修建成步行街區﹐有 24小時營業的購物廣場﹐內設各種商

環保交通污染低﹕

為了減少市中心交通流量﹐庫裡蒂巴在市中心提供更多休閒場地和

步行區﹐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車 。 修建快速公交系統﹐全市有

2﹐100多輛公車﹐385條線路和超過5,000 個公交站。 收費極低﹐無

論距離價格一樣(最長為70 公里遠的距離)﹐讓住在城市周邊的低收

入人群可以乘搭低廉的公共交通 。 現有自行車道200 公里﹐雖是巴

西人均汽車佔有量最高的城市﹐然而 75%的市民出行都乘坐公共交

通 。 從1974 年以來﹐汽車使用量減少了30%﹐是全國污染氣體排放

量及汽油消耗最低的城市。

天然植被結合人工綠地﹕

1970年﹐庫里蒂巴的人均綠地面積少於1平方米﹐現在卻有超過52平

方米﹐大約是聯合國推薦數的4倍。 全市200多個公園和林地全部免

費開放﹐將近是城市面積的1/5。 注重讓天然植被與人工綠地複合及

C u r i t i b a

Page 8: 1005 Expo Renew Fin

034

店﹑餐館﹑咖啡店等﹐還有一條專門讓流浪街童照料的鮮花街。 合理

規劃和組織露天市場﹐以滿足街道小販的非正式經濟要求。

為低收入人士安居﹕

從1990 年起﹐城市住房基金就開始援助低收入人群 。 1985 年巴西

全國房產崩盤﹐大量人口湧入庫里蒂巴。 政府買下當時少數剩餘空地

Novo Bairro地區﹐為五萬個家庭建造新居。 土地所有者建築住房時

必需每棟房子種兩棵樹﹐並且向政府指派的建築師咨詢﹐幫助他們建

立有利於城市生態的計劃。

創造就業機會﹕

以拉動新經濟發展來提高城市周邊地區人群的生活品質﹐包括﹕建環

南部公車線﹐連通南部和東部的村莊﹔為剛成立和發展的小型企業提

供保護﹔開辦技術學校培養市場或金融專業人士。 此外為居住在15個

貧困區的40萬失業居民提供工作和收入﹐逐步將邊緣地區納入城市

綜合規劃中。 到目前已經創造了30萬個全新的就業機會。

具遠見和領導才能的市長﹕

"There is no endeavour more nob le than the at tempt to

achieve a collective dream. When a city accepts as its mandate

its qual ity of l ife; when it respects the people who l ive in it;

when it respects the environment; when it prepar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the people share responsibil ity for that mandate﹐

and this shared cause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at collective

dream."

——庫里蒂巴前任市長Jaime Lerner

庫里蒂巴的城市規劃執行了45年﹐必需有強大的政治領導和持續性

的貫徹作保證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規劃系教授Alan Jacobs 在

研究庫里蒂巴的城市規劃時曾提到﹐其成功得益于曾經連任三屆﹑在

位長達15年的市長Jaime Lerner。 Lerner自1965年起以建築師的身

份參加庫里蒂巴城City’s Master Plan﹐1972年獲選為市長﹐剛上任

就下令將 6個街區變成步行街。 這一方案雖早獲批准﹐但因商人阻礙

一直不能實施﹐Lerner 卻在三天之內解決了這事。 步行街拉動了商圈

消費﹐商人又主動要求擴大範圍。 當多數市長還在為汽車鋪路時﹐庫

里蒂巴卻在大力興建步行區和快速公交﹐向世界宣告﹕城市不是為

汽車準備﹗早在1965 年 Lerne就意識到﹐貫徹持續這項長年累月的

工程是個大問題﹐為預防計劃在未來夭折﹐他組建了IPPUC (Urban

Planning Institute of Curitiba)﹐作為獨立監管機構。 即使巴西經歷軍

事獨裁和經濟危機﹐計劃也從未間斷﹐最終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生態

之都。 ■

Photograph by Valmir Singh

Photograph by Bf. Urt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