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2010年10月创投行业简报 - szvc.com.cn€¦ · Web view2017/07/07  · 2017 年6月创投行业简报 作者: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 2017-7-6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Upload
    others

  • View
    2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0年10月创投行业简报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2017年6月创投行业简报

作者: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 2017-7-6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创业投资发展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1、本文涉及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来信告之。我们会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清除。

2、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搜索,仅作为技术学习研究之用,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否则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及连带责任我们概不承担。

3、我们对提供的内容等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该内容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目录

一、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5

【本月观点】5

1、A股纳入MSCI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提速5

【行业动态】6

1、A股这半年 分化格局下的冰与火6

2、IPO核发进入“变奏”模式发行节奏寻找动态平衡9

3、三部门联合推进PPP项目资产证券化11

4、标杆式案例密集出现 A股并购重组渐趋活跃12

二、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15

【本期热点】15

1、崛起中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15

【行业动态】17

1、五家最能盈利的制药公司17

2、保支付方式改革撼动医药购销18

3、卫计委公布最新改革!100个城市要降药价21

三、信息科技行业24

【本期热点】24

1、深度解读:汽车半导体的机遇与挑战24

2、半导体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33

【行业动态】38

1、中国传感器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38

2、5G市场潜力巨大 2020年全球物联网将达到500亿39

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详解41

四、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43

【本期热点】43

1、618京东和天猫打得火热,笑得最开心的却是直播巨头?43

【行业动态】46

1、日活过1亿的王者荣耀是如何养活几十万从业者的?46

2、迷你KTV、照片打印机、共享充电宝,这波无人自助项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50

3、知识付费是在为你的焦虑买单吗?56

五、光机电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61

【本期热点】61

1、波士顿动力被软银收购,「被丰田收购」传言告破61

【行业动态】63

1、汽车工业升级方向如何把握 汽车轻量化领域机会众多63

2、推出全球首款叠衣机器人,日本初创公司Seven Dreamers获2280万美元融资64

3、KUKA联合Dürr推出自动喷漆机器人;英国大学生发明倒酒机器人65

4、优必选和腾讯一起做了款人形机器人,搭载“小微”的它想比智能音箱更好用66

六、消费品/现代服务行业68

【本期热点】68

1、阿里无人超市落地搭建,不掏手机,PK亚马逊,马云吹的牛逼又成真一个68

【行业动态】73

1、“无人便利店”想要走进我们的生活,还要趟过哪些坑?73

2、无人便利店是风口吗?来看看行业人士怎么说80

3、作为零售业态增速之首的便利店,能被新零售这场大风影响几何?84

4、春晓资本潘金菊:便利店是最接近终极零售的业态89

七、节能环保行业93

【本期热点】93

1、水+土共振,环保迎来大生态理念时代93

【行业动态】107

1、PPP资产证券化“跑道”划定 将优先支持水务、环保等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107

2、环保税法实施条例出台:将建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110

3、非电排放标准大幅趋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112

4、全国人大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114

5、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解读119

八、新材料行业121

【本期热点】121

1、万年战略资源!中国这项黑科技让中科院惊叹“太过先进,无法展示”?121

2、石墨烯未来路在何方?剑桥、麻省理工等科学家这样说125

【行业动态】129

1、工信部:动力电池现状难以满足新能源车推广需求129

2、投250亿!富士康拟在昆山做新能源电池等项目130

3、比亚迪拟设两大投资基金加码云轨项目133

4、未来数年 汽车3D打印市场将突破百亿134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4

1、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本月观点】1、A股纳入MSCI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提速

来源:证券时报

经过4年的探讨和摸索,明晟(MSCI)于6月21日正式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A股终于加入这个全球资本巨头的“投资标配组合”。这是A股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逐步接轨和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快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

实际上,A股此次纳入MSCI是双方共同诉求的体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股票市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投资场所,全球投资者早已通过多种渠道投资中国。“正规军”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直接进入A股市场,不过,规模及资金进出均受到一定限制;对冲基金则通过各大投行及指数公司开发的形形色色的衍生产品,在境外市场对A股做趋势投资;甚至有投资者以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等中概股作为投资标的;还有的通过沪股通、深股通投资A股。显然,作为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基准指数,MSCI对A股有着强烈需求。

而对于A股而言,MSCI这个拥有全球9.5万亿美元资金追踪的指数序列充满着吸引力,纳入便可看做是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认可。曾三度拒绝A股的MSCI,因A股在资本流动性、停牌制度、投资收益权界定、金融工具开发便利性等方面达不到其标准而投了否决票。为了减小A股与成熟市场之间的差距,近几年,监管层在股市制度改革和流通性改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启动沪港通、深港通试点,到持续放宽QFII额度;从对相关税收条款进行完善,到推出停复牌新规,这一系列举措都在为A股纳入MSCI加分。

应该说,A股付出了真诚的努力,MSCI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所以我们看到了,MSCI决定将首批进入MSCI指数体系的A股,从先前提案的169只增加到222只,A股在主要指数中的权重也有所提高。短期来看,这无疑会给A股市场带来一定增量资金,长期而言,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加速市场机构化的步伐,让A股的投资风格更趋理性化,对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以及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具有长远意义。同时,A股纳入MSCI将改善中国股市在全球基准指数中代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MSCI也将由此更加完整。

不过,需提醒的是,A股走向成熟市场的道路依然漫长且曲折,而今只是迈出了新的一步。中国资本市场还需在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分层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交易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创新,拓展投资者受侵害权益的救济渠道等方面有所完善。只有始终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水平,才能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A股的国际影响力。

时评:明晟(MSCI)于6月21日正式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A股终于加入这个全球资本巨头的“投资标配组合”。这是A股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逐步接轨和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快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但是,A股走向成熟市场的道路依然漫长且曲折,而今只是迈出了新的一步。中国资本市场还需在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分层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交易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创新,拓展投资者受侵害权益的救济渠道等方面有所完善。只有始终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水平,才能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A股的国际影响力。

【行业动态】1、A股这半年 分化格局下的冰与火

来源:上海证券报

A股这半年,分化格局下的冰与火

A股市场2017年上半年行情宣告收官。回顾上半年,指数表现似乎波澜不惊,但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市场风格的猛烈切换折射出市场参与者选股思路的全新变化。

“分化”成为上半年市场最重要的关键词。以金融、大消费板块为代表的蓝筹股依靠极强的统治力主导了上半年A股市场。反观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小创板块,只有部分次新股与雄安概念股曾短暂进入过人们的视野,而对于绝大多数题材股来说,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十分惨淡。

市场的高度分化直接反映在指数的涨跌中。截至6月30日收盘,上证综指上半年累计上涨2.86%;上证50指数上涨11.50%;深证成指上涨3.46%;创业板指则下跌7.34%。

个股方面,两市3032只个股中(剔除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上半年股价录得上涨的只有760只,占比为25%。

蓝筹股高奏凯歌

A股市场本轮蓝筹股行情在2016年的指数震荡中崭露头角,今年上半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以金融与大消费板块的表现最为抢眼。

招商银行与中国平安上半年股价分别上涨40.47%与40.02%,成为银行与非银金融板块中的领涨品种。两者股价在不久之前各自刷新近十年新高。

大消费板块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同样抢眼。其中,家用电器行业上半年涨幅达30.80%,食品饮料行业上半年大涨23.55%,白酒板块涨幅则达到惊人的40.02%。汽车行业同样表现不俗,上半年累计上涨7.87%。

贵州茅台继续稳坐第一高价股的王位,6月30日报收471.85元,上半年累计上涨41.21%。家电板块中市值排在前两位的美的集团与格力电器上半年分别上涨57.24%与67.22%,汽车板块市值排在首位的上汽集团上半年上涨39.66%。

可以看到,在大消费板块本轮上涨行情中,各行业龙头企业股价涨幅往往更突出,“龙头溢价”构成本轮行情的核心主线。机构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是估值和业绩的双向作用。一方面,A股市场整体风格向港股、美股等成熟市场转向,行业龙头股享受估值溢价;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发展,部分行业已从增量经济转向存量经济时代,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成为大趋势,龙头企业业绩表现往往更突出。

A股被成功纳入MSCI的消息,则在上半年临近尾声之时再度催热本轮蓝筹股行情。

北京时间6月21日凌晨,MSCI宣布,从2018年6月开始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初始纳入规模为222只大盘股。广发证券预计,短期潜在流入资金量为160亿美元,如果A股在未来全部被纳入,资金流入规模可能会达到约3400亿美元。该消息公布之后,部分蓝筹股继续受到市场追捧。

题材股回天乏力

蓝筹股大幅上涨的同时,部分题材股遭遇溃败。对于热衷消息推动、追逐市场热点的投资者来说,上半年或许是十分难熬的。

回顾上半年,具有较好持续性并且形成明显板块效应的热点题材大体只有两个:一个是2月至3月期间的次新股板块,另一个是4月份开始的雄安新区概念。此外,快递物流、网络安全、锂电池、手机游戏等题材也曾在部分时段出现异动,但是上涨持续性不强。

数据显示,除ST板块外,两市共有76只个股今年上半年股价跌幅超过40%,其中中小板20只、创业板33只。从行业分布上看,计算机与通信行业成为上半年股价下跌的重灾区,其中多只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概念个股出现大幅回落,股价刷新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新低。

今年一季度的次新股行情主要由张家港行与江阴银行两只次新银行股作为龙头,带动一批开板次新股持续活跃。其中,1月24日首发上市的张家港行仅收出3个“一字涨停”便放量打开,但在此后29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大涨228%。江阴银行在2月份股价大涨116%,如通股份、和胜股份、四通股份等次新股2月份股价涨幅也均在40%以上。

然而,随着监管层对部分领涨个股的监控不断加强,大量次新股后续出现急速回落。截至目前,张家港行与江阴银行股价分别较前期高点回落48%与47%。

跌宕起伏的雄安概念股

回顾上半年A股市场,自然不得不提雄安概念。无论是相关个股股价的大起大落,还是游资机构的巨额博弈,或是个股大面积的停牌复牌,雄安概念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许在多年之后还能成为投资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4月5日,清明假期后首个交易日,两市共有接近90只雄安概念股收获涨停,其中注册地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地产、建材、环保板块个股几乎全线涨停。在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中,包括金隅股份、京汉股份、首创股份等在内的十余只雄安概念股收出“六连板”。

4月13日,情况发生逆转。当日,两市共有14只股价大涨的雄安概念股停牌核查,再加上14日停牌的首创股份,此轮雄安行情股价涨幅领先的个股全部遭遇停牌。更有意思的是,交易所盘后公布的龙虎榜数据显示,就在个股批量停牌的前一天,有大量机构席位现身多只雄安概念股卖出榜单之上,且金额巨大。其中,在华夏幸福的卖出榜单中,4家机构席位合计卖出金额达到58.94亿元。

大部分停牌个股在4月17日公告复牌,等待它们的是股价直线跳水。在4月17日至21日的短短一周中,京汉股份、金隅股份、首创股份等大量个股股价普遍回调超过20%。目前,京汉股份等部分概念股股价已经跌回雄安概念炒作之前水平。

结构性行情或将延续

券商近期陆续发布2017年中期策略报告,对下半年A股市场进行展望。整体来看,券商对于下半年指数表现较为谨慎,认为当前结构性行情仍将延续,配置方面应坚持“业绩为王”,优选各行业龙头企业。

华泰证券戴康策略团队认为,在市场波动率下行过程中,市场交易逐步集中,龙头股将继续享有稀缺性溢价。首先,龙头公司在信用收缩过程中享受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在利率上行的大环境中凸显融资成本优势。其次,很多龙头企业处于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风口。建议关注能够穿越经济周期,成为未来行业领航者的龙头企业。

银河证券认为,目前A股迎来全面反弹的概率不大,中期结构分化仍旧是主流趋势,中小创的反弹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建议投资者在结构市中坚持“业绩为王”,不断寻找业绩好、估值低的新“漂亮50”标的。

也有部分券商提示了蓝筹股下半年可能存在的风险。国元证券策略团队指出,今年一季度大概率会成为上市公司全年盈利增长的高点,应警惕下半年蓝筹股盈利增长与估值不匹配的风险。

时评:A股市场2017年上半年行情宣告收官。回顾上半年,指数表现似乎波澜不惊,但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市场风格的猛烈切换折射出市场参与者选股思路的全新变化。“分化”成为上半年市场最重要的关键词。以金融、大消费板块为代表的蓝筹股依靠极强的统治力主导了上半年A股市场。反观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小创板块,只有部分次新股与雄安概念股曾短暂进入过人们的视野,而对于绝大多数题材股来说,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十分惨淡。

2、IPO核发进入“变奏”模式发行节奏寻找动态平衡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证监会最新发布的IPO批文情况显示,9日,证监会核准了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包括沪市主板企业4家、深市中小板企业2家、创业板企业2家。8家企业的筹资总额总计不超过25亿元。

近3周以来,证监会核发IPO批文数量分别为7家、4家、8家,这或可显示,监管部门正在综合研判改革力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寻找新股发行的动态平衡。

事实上,去年四季度新股进入常态化发行以来,核发批文的“变奏”并不新鲜。2016年10到12月,证监会共发放了11个批次的IPO批文,每批次数量在5到15家不等,融资规模在不超过26亿元到不超过112亿元不等,其中有5个批次都核准了14家公司。

同样在“变奏”的,还有拟IPO企业每周上发审会的情况。今年以来的21周里,每周安排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在3家到15家不等,过会企业数量在6家到15家不等。

若逐周比较,数据的环比变动显然是惊人的。若将每周的发审及批文数据放到一个较长时间去看,情况就不同了。

市场人士认为,适度调整和变动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几家”也不应该成为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上证报资讯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证监会共核发IPO批文21个批次,共有207家企业拿到IPO通行证,累计筹资合计不超过1039亿元。

近三周,IPO核发数量打破了已维持此前13周里“每周10家”的节奏,分别变动为7家、4家和8家;周核发IPO企业的筹资额分别为不超过23亿元、15亿元和25亿元。

事实上,去年四季度新股进入常态化发行以来,核发批文的“变奏”并不新鲜。

统计显示,2016年10到12月,证监会共发放IPO批文11个批次(2016年10月发放2个批次,11月、12月按周发放),每批次批文数量在5家到15家不等,筹资规模在不超过26亿元到不超过112亿元不等,其中有5个批次都核准了14家公司。

今年以来的21个批次当中,每次批文数量分布在4家到14家不等,筹资规模在不超过15亿元到70亿元不等。

同样在“变奏”的,还有拟IPO企业每周上发审会的情况。

据统计,今年以来的21周里,每周安排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在3家到15家不等,过会企业数量在6家到15家不等。

若逐周比较,数据的环比变动显然是惊人的。若将每周的发审及批文数据放到一个较长时间去看,情况就不同了。IPO核发批文和发审会双重“变奏”的现象或可说明,监管部门正在综合研判改革力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寻找新股发行的动态平衡。

市场人士认为,适度调节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几家”也不应该成为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时评:近3周以来,证监会核发IPO批文数量分别为7家、4家、8家,这或可显示,监管部门正在综合研判改革力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基础上,寻找新股发行的动态平衡。适度调节新股发行的节奏,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用意,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也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然而,IPO并不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每周几家”也不应该成为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3、三部门联合推进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来源:证券时报

近日,财政部、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分类稳妥地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重点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并要求开展资产证券化的PPP项目应当运作规范、权属清晰,切实防范刚性兑付风险。

《通知》提出,分类稳妥地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鼓励项目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优化融资安排,积极探索项目公司在项目建设期依托PPP合同约定的未来收益权,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探索项目公司股东开展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支持项目公司其他相关主体开展资产证券化。

《通知》明确,优先支持水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共服务需求稳定、现金流可预测性较强的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优先支持政府偿付能力较好、信用水平较高,并严格履行PPP项目财政管理要求的地区开展资产证券化。重点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鼓励作为项目公司控股股东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项目资产,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通知》要求,进一步优化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审核程序。发行主管部门应根据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定,对申报的PPP项目进行审核和监管。对于各省级财政部门推荐的项目和中国政企合作支持基金投资的项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单位要研究建立受理、审核及备案的绿色通道,专人专岗负责,提高注册、备案、审核、发行和挂牌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指导有关单位研究完善自律规则及负面清单。

《通知》规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PPP项目应当运作规范、权属清晰;发起人应当分别符合相关要求。《通知》明确,要切实做好风险隔离安排;合理分担资产证券化的成本收益;切实防范刚性兑付风险;充分披露资产证券化相关信息;并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鼓励各类市场资金投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运营时间和融资成本是最终影响PPP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群体以银行为主,偏好中短期品种。而由于PPP项目周期长,势必将设计与其现金流相匹配的长期限档位。

中投证券分析师李凡认为,《通知》进一步规范PPP资产证券化,突出了市场化导向。PPP中长期投资逻辑不变,建议按照三条主线布局:一是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的生态环保领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布局投资增速较高、市场空间巨大的轨道交通和水利建设领域;三是PPP投资区域分布带来的区域性投资机会,重点关注受益于PPP的建材类龙头公司。

时评:财政部、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分类稳妥地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重点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并要求开展资产证券化的PPP项目应当运作规范、权属清晰,切实防范刚性兑付风险。

4、标杆式案例密集出现 A股并购重组渐趋活跃

来源:上海证券报

正当市场对每周的IPO核发家数高度关注之际,另一组“重要数据”也在悄然变化。据上证报记者统计,6月份以来,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过会案例总计已达12家,且上周的4家上会企业重组审核均获通过,而本周还将有5家企业的重组申请上会。以此计算,6月(还未统计最后一周)的重组上会家数已接近今年前5个月月平均上会家数的两倍。由此可见,并购重组市场逐步回暖,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有利公司发展的并购案例数量有望持续增加。

与此相印证,证监会主席刘士余17日在中证协会员大会上的一句话,迅速在并购圈“刷屏”:证券公司不能只盯着承销保荐,更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为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创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作为对监管环境最敏感的群体,上市公司早已闻风而动,一些标杆式的并购重组案例密集出炉,仅在上周,就有换股吸收合并、大规模跨界并购类方案亮相,稍早时候,还有借壳上市案例“重出江湖”。此外,试图以“拆分法”规避借壳者也露头试探。

对此现象,国内某知名并购人士指出:“前期的低迷是对并购重组乱象的修正,在此阶段过后,真正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并购重组将成为市场主流。当吹估值、谋套利的资本玩家被清退后,并购重组会逐渐回归常态,市场也会更加理性。”

重量级案例立起“新标杆”

6月15日,华北高速公告,招商公路(招商局集团旗下公路资产)拟实施换股吸并,以实现整体上市。据公告,招商公路拟以发行A股股份的方式与华北高速换股股东进行换股,换股比例为1:0.6956,华北高速将退市并注销,招商公路作为合并方暨存续公司。

就在同一天,沙钢股份拿出了作价高达258亿元的并购方案。据重组预案,沙钢股份拟以258亿元收购苏州卿峰、德利迅达全部股权,收购的核心标的资产是苏州卿峰旗下的全球知名数据中心运营商GS公司。在本次并购中,大量资本方参与其中,并嵌入复杂的过桥收购设计,未来能否顺利过会已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相比沙钢股份,量子高科的重组方案更像是在试探监管边界。6月13日,创业板公司量子高科披露重组预案,公司拟以16.22元/股的价格,向睿昀投资、睿钊投资等6名对象合计发行约1亿股股份,同时支付现金7.48亿元,作价约23.8亿元购买睿智化学100%股权,并配套募资不超过6.65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曾宪经持有睿智化学4.5%股份。

从总资产、净资产及营业收入等指标看,睿智化学的对应数额均达上市公司体量的3倍以上,按标的资产“总体量”来看已触发借壳上市。不过,本次重组计量相关指标时,以量子高科实际控制人曾宪经(去年3月入主上市公司)所持标的资产股权比例单独计算,计量范围缩至标的资产的4.5%,公司由此认为,本次重组不构成借壳上市。

考虑到重组新规出炉、审核收紧之后,此类以“拆分法”规避借壳的重组便再无过会案例(均被否决),量子高科这回的确是在探测易主股板块的重组监管风向。

当然,也有正大光明宣布借壳的,如本月初深装总拟借壳ST云维,即是7个月来的首单借壳方案。

此外,停牌筹划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也陆续增多。近两周,就有广汇物流、同济科技、*ST华菱、白云电器、赫美集团、江南嘉捷、旭光股份、工大高新、三圣股份等公司因筹划重组或重大事项停牌。

优质标的将受追捧

“没有放弃重组,时刻准备着。”此前因重组新规而导致并购计划失败的一位上市公司高管认为:“监管层对于并购重组并非一棍子打死,优质标的还是能获得首肯的。”

据记者了解,多家曾重组失败的上市公司都在重新寻找新的标的,其中还有“曲线前进”的,即先通过股权转让完成控制权的交割,再筹划下一步动作。

对比IPO与重组,某知名并购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谈到:“美国资本市场每年的IPO案例约在一两百家,其中还包括来自中国、加拿大等外国企业的IPO,与并购重组的数量之比大约为1:4。如果拿IPO融资规模与并购交易额相比,则比例为1:9。”

“IPO的意义不在于上市家数和单次融资额,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上市后的债券发行、与并购配套的权益类或混合性融资获得的。”该人士表示。“并购重组市场是一级与二级市场的纽带,也是资本市场保持新陈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花样重组、忽悠式重组将无处遁形,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优质标的的注入。”他说。

这一点,从近期的标杆式案例中也可见端倪。如沙钢股份拟并购的核心标的GS公司,其2015及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4.29亿英镑和4.03亿英镑;华北高速“换股吸并”方案中,招商公路总资产553.64亿元,2016年度营业收入50.53亿元,净利润29.39亿元,相比之下,华北高速总资产59.4亿元,2016年营业收入10.21亿元,净利润3亿元,其业务规模、盈利能力都远逊于招商公路。此前,拟借壳ST云维的深装总的盈利能力也较为可观,2016年,深装总营业收入为42.93亿元,净利润为2.36亿元。

就标的的选择,前述并购人士表示:“我们目前首选的方向是境外先进制造业,通过并购重组,将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渠道引入;其次是代表软实力的文化产业,选择要素主要是具有成熟IP,拥有核心内容并且现金流稳定;其三是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医疗(健康)企业。”

2、 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本期热点】1、崛起中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

2017-06-17 来源:药明康德

许多人将每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比作是生物技术行业的“超级碗”。在这场抗癌领域的年度盛会里,无论是大型药企,还是初创新锐,都纷纷将自己最为耀眼的临床试验数据公之于众。业内资深投资人也从摘要出炉的那一刻起,细致地研究这些临床数据,寻找未来之星。

一家名为南京传奇生物科技(Nanjing Legend Biotech)的公司乍看之下在诸多与会者中并不起眼。然而,在南京传奇公布其CAR-T疗法的数据后,所有人都为之惊艳——“在一项有35名复发性或耐药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中,该疗法的客观缓解率达到了100%。”

“他们的数据非常出色,”肿瘤领域的知名独立投资人Brad Loncar先生说道:“肿瘤免疫疗法是个技术活,这家公司证明他们正处于行业的前列。”

更多人意识到,南京传奇只是中国正在快速崛起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一个缩影。随着投资的不断加大、人才的不断涌入、洞见的不断积累,像南京传奇这样来自中国的新锐,未来只会越来越多。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过去十多年里,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中国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发生了快速转变。举例来说,2008年起,中国启动了“千人计划”,引进在海外接受过学术训练的人才,带动中国多个产业不断发展;最近几年,CFDA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致力使在研新药更快、更容易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此外,在主要的几个都市圈,大量科学园区正不断破土而出,鼓励初创公司蓬勃发展。这些有利政策如同强心针,让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整个生态圈变得生机勃勃。

在多项扶植性政策不断出炉的同时,中国的医药市场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排名已高居全球第二,但这还远不是它的完全潜力。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场预期将比2015年扩大一倍。在中国医药市场欣欣向荣之际, 我们也看到了本土生态圈的诸多可喜变化。首先,许多中国企业与默沙东(MSD)、礼来、Tesaro、Incyte等知名海外公司展开合作,在中国研发创新药物。再鼎医药(Zai Lab)与Tesaro共同研发niraparib的合作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其次,中国的本土科研、开发、服务能力得到了大量投资,基石药业(CStone Pharmaceuticals)获得的1.5亿美元A轮融资、信达生物制药(Innovent Biologics)完成的2.6亿美元D轮融资、以及药明康德集团企业明码生物科技完成的B轮7500万美元融资,也是近期的几个例证;此外,像药明康德这样的一体化能力与技术平台,也能助力合作伙伴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产能,为行业带来了研发上很大的灵活性。这种充满活力的创新研发氛围,对中国本土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说起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成功要素,信达生物制药(Innovent Biologics)的首席运营官周勤伟博士的回答是“人才,人才,还是人才”。这名在礼来公司有着超过20年经验的专家去年选择海归。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归国,中国的人才库会越发充实。”

这一点也得到了业内的共识。奥博资本亚洲(OrbiMed Asia)的联合创始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博士指出,“千人计划”为中国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带来了格外的益处。王健博士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了MBA学位。像周勤伟博士、王健博士这样了解世界领先的新药开发流程的海归,正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投资界、产业界、学术界,加速中国与世界接轨。

天时、地利与人和助力下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在新药开发上已经取得了诸多好成绩:百济神州(BeiGene)的在研新药BGB-3111已启动全球3期临床试验、华领医药(Hua Medicine)近日启动了全球首个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单药3期临床试验、和黄中国医药科技(Chi-Med)的结直肠癌新药fruquintinib更是在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了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并已向CFDA递交上市申请。这些在中国创新土壤上结出的成果,让我们感到无比欣喜。

不可否认,对于崛起中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发展道路前方还有不少挑战。但在这个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拥有丰富资源、资本、资质的中国,终有一日会带来“中国智造”的新药,并将它推向全球,造福全世界的患者。这是时代浪潮前进的方向。

【行业动态】1、五家最能盈利的制药公司

2017-06-22 来源:生物谷

上市公司的市值并不总是与其盈利能力相关联,但对于大型生物制药公司来说,盈利能力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项。基思·斯伯茨(Keith Speights)在《Motley Fool》中列举并分析了净利润率最高的五大制药公司。

1.吉利德(Gilead Sciences)

目前,吉利德没有采取措施改善其在丙型肝炎市场销售的疲软引起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声讨,但吉利德仍然是所有大型生物制药公司中利润率最高的公司。在过去12个月里,吉利德销售额为291亿美元,利润为126亿美元,净利润率为43.4%。

吉利德的丙肝药物专营权仍处于困境,因此该公司的净利润率可能会因此下降。Speights写道:“尽管吉利德并没有出新产品来提高盈利能力,HIV生物技术药物在2017年第一季度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利润。市场还在进一步扩张的Genvoya以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Truvada是吉利德艾HIV药物盈利的保障。”

目前,吉利德的股价是64.95美元。

2.安进(Amgen)

去年,安进销售额为229亿美元,利润为79亿美元,净利润率为34.5%。

安进的盈利严重依赖于两种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Neulasta和Enbrel。这两种药物的销售占总销售额的46%。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度,Envrel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5%,而Neulasta只增长了2%。

Speights写道:“如果胆固醇药物Repatha的进展符合预期,安进的利润率会进一步上升。许多人期待着Repatha成为重磅药物时刻的到来,但目前,付款人还不愿为Repatha付款。”

目前,安进的股价是167.62美元。

3.诺华(Novartis)

去年,诺华销售额为510亿美元,利润为177亿美元,净利润率为34.7%。

Speights指出,诺华的盈利主要由肿瘤药物的销售带来。9种肿瘤药物为诺华带来25%的销售额,其中,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的Gleevec是最畅销的药物。

昨天,诺华宣布了RTH258在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两个III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疗效。与竞争对手Regeneron治疗方案相比,RTH258减少了治疗次数。RTH258一旦批准,预计每年将带来10亿美元的收入。

目前,诺华的股价是82.11美元。

4.百健(Biogen)

去年,百健销售额为115.3亿美元,利润为35亿美元,净利润率为30.2%。

百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是其收益的主要来源。百健目前极具前景的脊髓性肌萎缩药物Spinraza的年销售额预计最高可达25亿美元,未来,百健的营收会更具多元化。不过,短期内百健还有一定的麻烦:多发性硬化症药物的竞争加剧,其销售增长放缓;百健阿尔兹海默症药物aducanumab还在试验阶段,仍需数年才能获得批准。

目前,百健的股价是265.04美元。

5.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

去年,百时美施贵宝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利润为48亿美元,净利润率为24.2%

百时美施贵宝主要依赖两种药物盈利。在今年第一季度,Opdivo和抗凝剂Eliquis的销售占总销售额的23%和22%。

Sperghts写道:“尽管Opdivo在一项针对一线肺癌的研究中失败,导致分析师下调对该药物的预期,但Opdivo对百时美施贵宝未来盈利仍至关重要。Opdivo最终可能会为公司带来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

目前,百时美施贵宝的股价是55.95美元。

2、保支付方式改革撼动医药购销

2017-07-4 来源:贝壳社

6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55号)。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2. 不再控制各医疗机构医保总额,逐步以区域医保基金总额控制(按医疗机构实际点数付费)代替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促进医疗机构间的有序竞争;

3. 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医保基金病种付费范围;

4. 将符合规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在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下,不同的医疗服务形式对应不同的支付方式:

1.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

2. 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

3. 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

4. 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5. 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

1、什么是单病种付费?

出于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的需求,按单病种付费发源于美国,英文名称“Case-based Payment”,指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引进按病种付费制度,针对该院普外科20种常见病的住院时间、检查项目、准备、术中术后用药等各环节确定了费用标准,形成了中国单病种付费的雏形。

2011年4月,我国全面启动按病种付费方式改革。到今年1月6日,在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中,适用单病种付费的项目已经扩大到320种。

但单病种付费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实际推广中可能遇到诸多问题。针对此次改革,贝壳社专访的卫生经济学X学者表示,“原则上,按单病种付费选的是没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疾病,比较单纯,大多以手术为主。”而除了覆盖范围窄,这种单病种付费制度还存在难以应付个体差异,不利于新技术推广,医疗机构出于成本考虑推诿病患等风险。

因此,将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卫生资源消耗水平纳入考量的DRG制度,是对单病种付费的有力补充,X学者表示,虽然目前,国家主推单病种付费,但“今后的总体趋势,是住院病人以DRG为主的多种打包付费制度混合的支付制度。”

2、改变医药购销模式

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其重大价值之一,在于保险对医疗机构支付的方式,开始逐渐从后付制过渡到预付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医院的财务模型发生变化。

而医疗机构运营财务模型的变革,将成为医药、医保和医疗三医联动改革的内在驱动力。

也就是说,只要支付方式由后付制变为预付制,不管是按病种付费、DRG、按人头或是按床日付费,都将使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从医院的盈利中心变为成本中心,改变医药购销模式。

在购买端,出于控费的需求,医院将改变过去招标采购药品和耗材的方式,专而向两票制、一票制或GPO(集中采购组织,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等尽可能压缩医药流通成本的采购模式靠拢。

在销售端,需方的转变将策动以代理为主的销售方式发生变化—— 药品、耗材供应商的诉求转而成为提高质量、降低价格,打破传统的争取中间商、虚高定价、折扣推销等路数。

X学者特别提醒:第一,打包预付制不能局限于医保对医院的支付方式,必须做到患者端,形成闭环,这套机制的效应才能发挥;第二,在实践中,集中招标采购必须以“量”为前提,做到“招采合一”和“量价挂钩”。在这点上,安徽省以市为单位进行的带量采购值得全国借鉴。

综上,打包预付制将成为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的重要推手。

3、分级诊疗机制有望彻底打通

先来看一下目前分级诊疗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医疗健康投融资大会,分级诊疗作为近来医改的核心战略之一,受到了来自产学研医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位公立医院院长总结,目前大多分级诊疗体系涂有其表,有四座大山阻碍了机制按计划运行。

第一, 是财政投入的问题。目前,政府是按照所属关系对公立医院进行财政投入。也就是说,县政府投县医院,市政府投市医院,省政府投省医院,没有一家是按照分级诊疗体系投入的。

第二, 是医保支付方式的障碍。医保按照每个医院的总额进行付费,各医院间的支付体系互不连通,患者在体系内的医院之间上下转诊,还是需要二次付费。

第三, 是物质供应链的问题。分级诊疗体系内没有利益和物质共享。

第四, 是信息化问题。微观层面,从医生到病案录入员都还没有规范化;医院层面,信息系统各自为阵,信息孤岛广泛存在。

而55号文中提出的重要的两点,可能从根源上动摇这四座大山:第一,是用“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代替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第二,是“积极探索将点数法与预算总额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

据健康点报道,过去,医保经办机构对每家医院的医保预付总额是按照头年医保总额的110%来计算下一年的拨付总量。

当区域医保基金总额控制和点数法相结合,总额控制指标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出于控费需求,区域内医院之间的协同作用就能发挥出来,医院转而追求更好的服务、更大的覆盖半径和更低价格,以此展开医保份额的争夺。

6月29日,人社部医疗保险司司长陈金甫在人社部门户网站上对55号文进行解读,提出此次支付方式改革将以以下几个手段促进患者下沉基层:

一是刺激基层留住患者,“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并将符合规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向医院转诊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

二是刺激上级医院主动下放患者,“制定总额控制指标时,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医疗机构等适当倾斜,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和儿童医疗机构发展。”

三是打通支付环节,“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合理引导双向转诊。”

当然,再好的机制,还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才能运行。在这里,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规范化、医疗信息标准化是绕不开的前提。的确也有人就我国的医疗规范化和标准化现状,对改革的落地提出质疑。

但实际上,在6月2日的DRG收付费改革试点启动会上,国家卫计委已经公布了一套完整的《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体系,从临床诊断术语、医疗服务操作编码、ICD国家标准码和电子病历和病案首页四个层面给出了详细的规范指导。

3、卫计委公布最新改革!100个城市要降药价

2017-06-23来源:赛柏蓝

改变或许比你预想得更快、更猛烈。

卫计委最新改革:100个城市

昨日(21日),国家卫计委网站宣布启动DRG收付费改革试点———这一消息曾于2017年6月2日在国家卫计委网站挂出,此番再度强调,市场分析认为,意在向市场释放DRGs改革的进一步信息。

根据昨日卫计委公开的信息,当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ystem,DRGs)收付费改革试点启动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会上要求,DRG收付费改革试点是今年医改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试点地区所在省份要大力支持试点地区工作,并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根据国家试点要求开展试点工作。他指出,国内外经验证明,收付费方式改革是促进三医联动改革的有效抓手。

公开资料显示,本次试点采取的是三个城市的公立医院和3个省市级医院同步开展试点,其中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三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是三个试点城市,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三家医院是试点医院。

2018年底,三个试点将会做出初步评价,试点有望在2019年扩大到50个城市,2020年扩大到100个城市。

此前,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三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已分别明确了多家医疗机构参与试点,另外福建省确定了3家省级医疗机构参加试点,形成了DRG收付费改革“三+3”试点格局。

早先的6月2日,国家卫计委在深圳召开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试点启动会,深圳市将9所公立医院确定为DRGs收付费改革的试点医疗机构,其中1-2家将于今年年底前率先启动这项改革。

据深圳市卫计委介绍,2016年5月,深圳市卫计委、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深圳市财政委、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就联合设立了深圳协作组,开展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格式化、信息化,以及病案数据的分组和分析等基础工作。

在此次获得国家试点城市之前,深圳就开始尝试手术打包收费模式。

公开报道显示,福建三明则从2016年开始开展住院费用全部按病种付费工作,当地医保部门确定了609个病组,比如阑尾炎这项疾病,就被分为“具有复合诊断的阑尾切除术,伴有一般并发症或伴随症”等四个种类。医保部门按照定额标准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如果医院能通过改进管理或精简流程节省费用,省下的费用可归入医院的医务性收入。

事实上,近年来,DRG已经在监管层形成了共识。

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这份由发改委会同卫计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的通知,宣布在2011年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对320个病种实行按病种收费,并公布了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糖尿病等病种目录,供各地在推进按病种收费时使用。

中药企业:“很受伤”?

自上而下迅速铺开的DRG面前,临床常常被用做辅助用药的中药类产品或许正在体会不同的滋味。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萧伟此前曾就这一问题公开表示,新一轮深化医改的进程中,国家将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措施,来确定基药和医保目录品种及定价,这对于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具有积极作用,应大力支持——“但是‘按病种付费’可能将导致使用中药无法报销或影响中医药发展,这也是改革中不该忽略的方面。”

萧伟说,“按病种付费”中的“病种”基本采用西医的病名,然而无论是中药基药品种还是医保品种,很多中成药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项下缺少西医病名的称谓,因其无法“对号入座”,势必导致中成药面临无法医保报销的局面,这将严重制约中药产业发展。

他建议,鉴于目前众多中成药缺乏西医病名表述,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统一的中医、西医的病-证对照表,以便于按“病种”支付的实行。

此前,《广州日报》报道指出,行业观察人士透露,DRG或许意味着在药品市场占据绝大部分份额的医院渠道,将引发一场“地震”,相关疾病用药领域的药企会“人人自危”。

据分析,临床中成药用药或遭遇锐减。“现在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在各大疾病领域,中医治疗基本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而且很多中成药本就属于预防治疗类用药,所以在药价控制情况下,这类非关键性用药很可能不开或少开。”该人士表示。

而实际上,包括北京、山东等多地也正在探讨中药“按病种”打包付费的可能性。

5月,威海物价局公布《关于继续执行第一批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的通知》——此前的2015年,威海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发了《关于公布威海市按病种收费中医优势病种及收费标准的通知》(威价发〔2016〕16号),将试点病种数量扩大至36个,试点范围由传统骨科优势病种扩展至其他中医优势病种,全部实行按病种收费。

来自威海物价局的测算数据,36个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收费标准约占西医收费标准的89%,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节省患者支出3400多万元,节约医保资金支出2600余万元,中医骨科优势病种和其他优势病种治疗患者例数同比分别增长100%和30%以上。

3、 信息科技行业【本期热点】1、深度解读:汽车半导体的机遇与挑战

2017-06-8 麦肯锡

今年年初有参加2017年消费电子展的消费者可能会感觉自己参加了一次车展。这个一年一度的展会吸引了各行业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展出了500多件汽车的移动解决方案的展品。许多全球汽车制造商和汽车供应商都参与进来,引入了创新的传感器、地图应用、连接平台和其他新技术。这些改进与电动汽车(EV)的扩张相结合,将会改变汽车市场——包括公共和私人交通,以及货物运输的市场。在新的环境中,汽车的电子元件和功能部件(已经成为购买时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可能使之脱颖而出。

半导体技术使最近的汽车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其中包括基于视觉的增强型图形处理单元(GPU)和应用处理器、传感器、DRAM和NAND flash。随着汽车变得更加复杂,对汽车半导体的需求将继续稳步上升,并提供一个重要的新的长期增长动力。

随着许多半导体公司积极追求汽车市场的机遇,并在价值链上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那些动作缓慢的公司可能会被抛在后面。本文讨论了所有半导体公司在为未来做准备时所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影响汽车前景的趋势,影响汽车半导体需求的因素,以及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时必须应对的重大战略问题。

不断发展的汽车市场

汽车市场很少经历如此多的同步“崩溃”。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各种各样的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中,包括矩阵LED灯,增强型激光雷达传感器(使用激光来测量目标的距离),以及更好的基于摄像机的传感器。我们还看到了3D地图应用、电动汽车电池、增强现实技术的提升,例如头戴式显示器。而5G网络——下一代的移动解决方案——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消费者方面,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汽车的新偏好和态度,例如,认为需要拥有汽车所有权的消费者在减少。

在2016年的麦肯锡报告“汽车革命——展望2030”中,我们回顾了塑造这个行业的主要力量,重点关注了我们认为特别重要的四个方面。

(1)汽车电气化

不包括全混合动力汽车,即仅使用电池动力的汽车,2016年,电动汽车的销量还不到新车销量的1%。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随着技术进步解决了两个主要的增长障碍:高昂的电池成本和有限的充电能力,它的销售可能会激增。到2020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占到汽车销量的5%到10%,具体取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排放法规,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5%至50%。后一个估计很宽泛,因为很难预测影响增长的许多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的速度、政府法规,以及电力和石油价格的变化。

(2)增加的联网

如今,在大多数新车中,免提移动服务和在线导航已经成为标准,汽车厂商已经转向了下一波创新浪潮——联网汽车。新产品包括依赖人机界面的远程信息服务,包括语音辅助(例如转弯音频指令)和eCall(一种促使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自动呼叫紧急服务的程序)。汽车与基础设施的连接和车与车之间的连接都在增加,并将在2020年左右得到5G网络的支持。例如,宝马汽车可以连接到智能家居服务,比如德国电信的SmartHome应用,该应用可以让司机在行驶时调整家里的供暖和照明。

联网对购买汽车的决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未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麦肯锡在2016年对3个国家的3000名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转向一个新的汽车品牌,以获得更好的联网。调查还显示,在某些国家,联网尤其重要。例如,62%的中国买家表示,他们愿意转向一个新的品牌,以获得最新的联网功能。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37%,德国为25%。随着联网解决方案变得日益重要,它们为OEM厂商带来的收入将从今天的30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00多亿美元。

(3)自动驾驶的增长

虽然OEM厂商已经引入了许多新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功能,例如自动制动和自适应巡航控制,但高度自主的车辆——换句话说,4级车——预计在2020年到2025年的某个时间上路。它们可以稳步增长,麦肯锡提出的2030年最具颠覆性的场景暗示,35%的汽车销量将有条件自动化(3级),15%将有高度的自动化(4级)。确切的增长轨迹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核心技术的改善、价格、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程度,以及OEM厂商和供应商解决安全和黑客攻击等根本问题的能力。

(4)共享移动服务

尽管发达市场的汽车拥有率一直在上升,但随着共享移动服务的兴起以及汽车共享和打车服务的快速增长,预计它们将会增速放缓或保持平稳。例如,北美地区在2008年至2015年期间,汽车共享服务的会员人数增加了400%。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大的收益。麦肯锡的一份预测显示,到2030年,电子商务或乘车分享服务将占到汽车购买总量的10%——这一转变促使许多OEM厂商加大努力,以占领这个市场。

不断变化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如今,全球汽车收入每年总计约为3.5万亿美元,绝大多数来自新车销售和售后市场(首次购买车辆后提供的维修和其他服务)(图1)。 只有300亿美元,不到总数的1%,可以归结为常续性营收——包括通过e-hailing或汽车共享服务产生的广泛类别的收益,以及来自数据连接服务(例如,应用程序, 导航工具,车载娱乐和软件升级等)的收益。

然而,我们即将看到收入来源的规模和组成会发生重大变化。在一个极具破坏性的情况下,到2030年,它的总规模将超过6.7万亿美元,其中有5.2万亿美元——约78%,来自新车销售和售后市场。常续性营收占剩余的22%,超过1.5万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0倍。

上述四种趋势将在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移动服务的兴起和大规模联网带来的常续性营收的增加可能是最显著的变化。但这四种趋势也会影响到其他领域。例如,自动驾驶汽车(3级和4级)价格都很高,这将增加新车销售收入。

在售后市场中,新的移动服务将增加收入,因为共享车辆的维护成本更高。不过,售后市场也会面临下行压力,因为电动汽车的维护成本比传统汽车要低,自动驾驶汽车的维修成本可能会降低90%。所有这些变化都可能改变半导体和其他零部件的需求来源。

对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尽管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但我们预计汽车半导体的需求将在中长期增加,因为汽车行业将努力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联网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尤为重要。长期来看,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也将加速增长,因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含有的半导体价值约900美元,而标准电动汽车的价值则超过1000美元,远远高于传统汽车的平均330美元的价值。

从1995年到2015年,对汽车厂商的半导体销售从大约7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表2)。随着这一增长,汽车半导体现在占整个行业销售总额的近9%。目前的预测显示,汽车半导体的销量将继续上升,2015年至2020年之间的年增长率约为6%,高于半导体行业预计的3%至4%的增幅。这将使汽车半导体的年销售额在390亿—420亿美元之间。

虽然前景看好,但我们对汽车半导体行业的分析表明,它们在地理、汽车应用领域和设备领域将有显著差异。我们探索了其中的一些变化,以指导半导体公司进行战略规划。

地理增长:汽车——半导体行业的新兴力量

尽管欧美在汽车半导体市场占有最大的需求,但是中国现在的全球销售增长率领先,2010至2015年间平均涨幅为15%(图3)。中国预计将继续保持销售增长的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国内经济放缓,汽车销量到2020年平均涨幅将下降至10%。

设备和应用程序的需求:正在变化的风景

除了研究地理趋势外,我们还探讨了核心汽车应用领域和设备类别的半导体需求会如何变化。

(1)分析出不同汽车应用领域的增长点。

我们研究了核心应用领域的增长模式:安全、动力系统、车身、底盘和驱动信息。趋势表明,到2020年的最大增长将出现在安全领域(表4)。

每个核心应用的细分市场中,某些类别的产品增长将明显高于其他产品。例如,在安全类应用中,预计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碰撞预警系统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22%,届时销售额将高达41亿美元。展望2020年以后的长期发展,我们预计发动机控制领域将继续增长,包括电动机和电力电子设备。集成系统和解决方案领域的也将继续发展,例如用于融合传感器的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和能够实现4级自主驾驶的集成控制系统。

(2)了解设备的增长。

我们还研究了器件领域的半导体需求:存储器,微型元件,逻辑,模拟,光学和传感器以及分立器件。虽然一些细分市场的增长将超过其他市场,但我们预计到2020年行业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大约在那个时候,电动汽车会开始激增。除了包含比传统汽车更多的半导体设备,电动车还需要不同类型的汽车半导体,这将改变需求模式。

除了包含比传统车辆更多的半导体内容,电动车还需要不同类型的汽车半导体,这将改变需求模式。例如,在传统汽车中高达10%的汽车半导体被集成到分立器件(电力电子)中。相比之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汽车半导体中约有35%至40%是离散型的,这一比例在其他电动汽车中高达50%。尽管预计电动汽车可能直到2020年左右才能得到广泛普及,但电动汽车的销售已经呈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行业对汽车半导体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

与核心汽车应用领域一样,每个半导体器件领域也都会有机会获得发展。例如,在微型元件领域,微处理器单元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最高,为14%,微控制器单元(MCU)的CAGR为9%,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CAGR为3%(如图表5所示)。

2020年后,我们仍然期望所有核心领域都将继续增长。然而,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有益于诸如GPU和传感器之类的应用,而对其他应用的发展并没有太多促进。

战略问题和后续步骤

我们已经与半导体行业领导人以及美洲、亚洲和欧洲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议题是关于汽车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他们的关键问题包括:

(1)如何区分我们的产品?(如何使我们的产品差异化?)

大多数领头人都提到,在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中,对硬件的关注不会在获得所期望的价值。他们都希望通过在其产品中增加软件算法来提供系统或解决方案,还有一些人选择与伙伴合作,以其他方式使其产品差异化。

例如,NVIDIA最近宣布计划继续与高清(HD)地图玩家Here的合作。他们将共同开发HERE HD Live Map,这是一款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测绘产品。英特尔还宣布成立5G 自动驾驶平台Intel GO。这是最早的5G平台之一,它将允许汽车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证明他们的5G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如果企业专注于整个系统,而不是增加单个芯片,它们就能避免巨大的价格压力。 例如,NXP半导体公司刚刚推出了一个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解决方案,用于车载信息娱乐(IVI)系统,称为SAF4000。该公司声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覆盖全球音频广播的标准单芯片系统,包括AM / FM,DAB +,DRM(+)和HD。

(2)我们能否看到车辆半导体生命周期的变化?

未来,只要有一辆车上市,我们就可能会看到OEM厂商更频繁地购买芯片。并且这一趋势将会获得增长,这是因为可供选择的功能,例如IVI,它的升级将于其他硬件的升级(如与动力总成相关的升级)分离开来。

(3)确保冗余的同时,需要多少集成来减少材料成本?

行业中的一些领头羊正在努力将系统构建为一个集成单元以确保冗余,这个集成单元包括多个MEMS,MCU和其他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冗余是指系统的关键组件或功能的重复,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冗余可以提供备份或失效保护。OEM厂商还可能会发现,某些冗余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例如包含额外的ECU。有些人还研究了线传控制技术(线控技术x-by-wire)(电气或机电系统执行传统上由机械联动控制的车辆功能)来刹车或转向。

然而,问题仍然存在,比如需要多少冗余?冗余减少到什么程度时,从业玩家才会觉得满意?

(4)半导体公司如何与汽车OEM厂商和一级供应商合作?

半导体公司越来越多地与OEM厂商和一级汽车供应商直接合作。宝马、英特尔和Mobileye宣布,他们已经合作,并且将在2017年下半年之前建立约40辆自动测试车辆的车队。

同样,奥迪表示,与NVIDIA的持续合作将为其最新的A8豪华轿车引入创新功能,包括在复杂情况下进行自动驾驶的系统,比如涉及高速公路和交通堵塞的车辆。

人工智能领域,奥迪和NVIDIA也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创造他们所描述的“世界上最先进的AI [人工智能智能]车”,他们希望2020年之前,AI车就能上路行驶。

为了合作成功,半导体公司必须首先确定这些机会所带来互补技能的领域,例如,一个企业,其硬件专业知识可以使软件技能强大的公司受益。然后他们应该决定哪种形式的合作最适合他们的需求,比如并购交易、合资企业、独家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

(5)自动驾驶前景如何?这将对半导体公司产生什么影响?

竞争格局和价值链的一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半导体厂商。

尽管全球领先的OEM厂商预计将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作为破坏者,专注于大众市场的OEM厂商可能开始损失收益份额,建立或扩大业务,包括新的中国OEM厂商。

其他国家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参与者也看到其产品(包括传感器和软件)需求的增长,这可能使其在价值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一些一级汽车供应商可以获得与相当于太占主导地位的OEM厂商的议价能力。

(6)我们应该向安全产品扩展多远?

对于半导体公司来说,将安全特性整合到芯片中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安全问题,包括与黑客有关的问题。因此,他们还应考虑开发其他安全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被忽视的汽车连接领域。少数半导体厂商,如NXP半导体公司,已经在与汽车合作伙伴合作开发端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而其他半导体厂商也可能会以此为例。

半导体公司在从事安全行业时,可能会从其他生产创新产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公司获得灵感。例如,博世(Bosch)最近发布了一款无钥匙进入及启动产品,允许驾驶员仅仅使用完全加密的智能手机安全地访问他们的车辆。

(7)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市场?

半导体企业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中国市场。虽然中国将是重要的需求来源,但也可能成为自动汽车和电动汽车(EV)的主要测试地点,部分原因在于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016年麦肯锡3个国家的3000多名汽车买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汽车与汽车之间的数据共享,中国车主比德国、美国的驾驶员更加开放——车辆交换位置、速度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我们还发现,中国消费者更愿意在自己的车内升级IVI。这两个因素可能会促使汽车OEM厂商在中国测试和推广新的汽车技术,特别是在国内汽车拥有率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还为半导体公司提供了大量潜在的汽车企业合作伙伴。这一事实从2017年消费电子展览可见一斑:中国公司在展会上展出了超过1300件展品,占了500件汽车技术展品的20%以上。

与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那些最有希望的合作伙伴也许是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新成员。例如,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正试图通过与全球OEM厂商的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技术。

半导体公司也看好中国作为市场和合作伙伴的潜力,因为政府已经出台了几项支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举措。

例如, “中国制造2025”政策为当地企业提供了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对其设备进行升级,并将重点放在了创新上。

因此,半导体公司可能会发现,未来几年,潜在合作伙伴的规模将会更大。中国政府也对促进自动汽车和EV的技术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技术使得许多相关的汽车功能得以实现。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更多汽车和ICT从业者建立更庞大的业务。

许多半导体公司的汽车创新正在迅速发展,有些公司打算成为自主车辆和EV的OEM厂商的主要供应商。然而,在与汽车厂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进一步投资满足于他们需求的技术这些方面,其他公司进展缓慢,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愿承担风险,尤其是该风险与不确定的快速发展的市场息息相关。

但是,那些在战略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公司,即使它后来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现在还是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输给更具侵略性的竞争对手。如今汽车市场日渐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增长动力之一,缺乏行动才是这些企业真正面临的风险。(半导体行业观察编译)

2、半导体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

2017-06-12 半导体行业观察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每年都会出一份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相关报告,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概况说明一下,给半导体产业带来一个总结和指导。现在我们特意将最新的2017版本报告翻译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部分:产业前瞻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已经从1996年的132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389亿美元。在这期间,大约每年都保持着4.8%的增长速度。根据最新的2016年半导体产业预测,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将会在2017年达到3460亿美元,2018年则为3540亿美元。

众所周知。1982年至1988年,美国半导体供应商丢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半导体供应商的销售额大约占到了全球销售额的50%左右。

由于产业技术的转移和来自于日本半导体厂商的影响,1985年到1986年期间,美国半导体厂商大约丧失了19%的市场份额。

但是,即便如此,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半导体产业依旧迎来了复兴时期。由于DRAM技术的兴起和市场的巨大需求,市场对于尖端的微控制器和先进的设备的需求,尤其是存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复兴。

以上种种因素,都刺激了美国半导体产业在1997年左右重新达到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

时至今日,美国半导体产业依然拥有着48%左右的市场份额。现在欧洲和亚洲的半导体厂商也开始在这一产业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对于美国半导体产业来说,其供应商的销售额已经从1996年的609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639亿美元。几乎可以说是稳定的保持在每年5.1%的增长速度。对美国那些顶尖的半导体公司来说,这种增长速度与趋势尤其明显。

2016年,美国半导体厂商大约占据了48%左右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全球大多数的国家的半导体市场当中,美国半导体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一般都超过50%。

但是美国公司在日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半导体公司在日本的市场占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从历史数据来看,情况也是如此。美国公司在日本市场没有那么高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领域拥有的很强的优势。

美国半导体制造商主要为美国公司服务

2016年,大约81%的美国半导体制造商为美国公司服务。这些制造商的总部都是设在美国的。而总部设在亚洲的半导体晶圆制造商,只在美国半导体市场占到了大约11%的市场份额。

2016年,拥有晶圆制造能力的美国半导体公司会将大约46%左右的晶圆制造工艺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亚洲地区成为第二大市场,只占到了大约33%左右的份额。

美国在半导体方面的出口总产值。大约为41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飞机、燃油和手机。半导体贡献了所有电子产品出口总额里面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全球市场分布和消费者驱动力

终端产品和消费者,驱动了全球半导体销售的增长

全球半导体最主要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终端产品。消费者对于这一类产品的需求,主要分为对于家用电脑的需求以及移动设备的需求。但是,无论是哪一类产品的需求。在亚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和非洲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始终是最大的驱动力。

半导体技术的演进愈加频繁。这主要是因为,终端产品对于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驱使着半导体工艺演进愈加频繁。

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半导体细分市场,主要包括逻辑芯片、存储芯片、模拟芯片和MPU。所以有数据显示,在2016年,这些细分类别的产品大约占到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76%左右。

根据数据显示,2001年,在全球各大区域性的半导体市场当中,亚洲地区作为其中的一个区域性市场,在半导体销售方面与其他的地区大致相当。当时亚洲市场的销售额大约在398亿美元左右。在2016年增长到了2080亿美元。

第三部分:资本和研发投入

美国半导体公司(包括无晶圆厂)的研发和资本支出总额在2016年达到了569亿美元。1996年至2016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3%。投资水平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未受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为了在半导体行业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地在研发和引进新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变革步伐要求企业开发更复杂的工艺技术,并引进能够制造较小尺寸器件的生产设备。生产最先进的半导体元件的能力只能通过持续投资来维持,力争与整个行业的投资率(约占销售额的30%)保持一致。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需求导致了2001年的一些极端波动,当年的销售额急剧下降,但研发和设备的支出却并未以同样的速度下降。

从1996年到2016年,每位员工的总投资(以研发和新厂房设备为单位)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长。2001年,该支出超过了10万美元,但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后,2003年的支出下降到约8.5万美元。2006年,每位雇员的投资增加到超过10万美元。2008-2009年的经济衰退导致2009年和2010年的人均投资下降,但在2012年反弹,并在2016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过15万美元的水平。

在1996年至2016年期间,美国半导体行业研发支出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8.1%。美国半导体公司的研发支出持续走高,无论年度销售周期如何,这反映了投资研发对于半导体制造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20年里,每年的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已经超过了10%。这个比例在美国主要制造业中是前所未有的。总支出(以美元计算)在这段时间内年均增长近20%。研发支出对于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地位至关重要。技术变革的快速步伐需要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设备能力。2001年和2002年的研发增加是由于公司对技术的未来的承诺,尽管行业不景气。2003-2004年的下降并不是由于研发预算的削减,而是由于比预期更强劲的行业复苏,从而使收入的增长比预期更快。在经历了2010-2011年的大衰退之后,2013年的回报率达到了19%。

美国半导体行业研发支出的比例是主要高科技行业中是最高的。根据2016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美国半导体行业在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方面仅次于美国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

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总额的比例,是其他国家半导体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注:日本和韩国的半导体行业研发占销售的比例很可能很低,因为他们的许多半导体公司都属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这些企业的研发密集程度较低。

半导体行业的总资本支出在2016年为23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6.6%。由于1999—2001年期间主要新设施的完成和代工厂的使用增加,资本支出在2001—2003年出现下降。2004年出现反弹,2005年,在资本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方面,该行业处于一个平衡的位置。在经历了2009年的急剧下滑之后,2011年,资本支出达到了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第四部分:美国就业

美国半导体行业约占美国直接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一,另外还有超过10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第五部分:美国的生产力

自1996年以来,半导体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增长了一倍多。通过维持较高的资本投资水平和研发支出率,生产率的提高得以实现。2016年,美国半导体行业每位员工的平均销售收入超过48.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注:员工反映了美国整个行业的全球就业情况。

【行业动态】1、中国传感器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06-22必优传感网

传感器目前是现代电子设备应用最广泛电子元件类型,而且传感器每年需求量还在以12%以上的速度在快速增长,预计5-6年以后传感器需求达到惊人的1500亿元以上。最近几年特别是中国的传感器市场需求一直在呈倍速增长的趋势,比世界平均需求12%多出3%达到15%,据有关部门预估未来的几年内,中国国内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率最高可以达到35%,国内传感器市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跟最近几年国内工业电子设备和汽车电子、通信通讯、消费电子和专业电子设备等行业快速发展有关。据有关统计,中国国内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和应用的企业在1600家以上,而国内传感器领域因为起步晚,研发实力差,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导致国产传感器应用不广泛也不普及,跟国外传感器产品比起来,国产传感器产品价格显得过高,技术也没有跟上,导致国产传感器产品同国外传感器产品比较起来竞争力不够。

目前国内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为主的一二线城市,广泛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东北等多个区域。其中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类型传感器就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区产品最为优秀和齐全。另外深圳等珠三角区域企业多为外资企业,主要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称重类型传感器为主,而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主的东北地区,主要以生产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等主为,京津地区,则主要以从事传感器高新领域的研发。武汉、郑州、太原等中部地区,以产学研结合,在热敏电阻、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传感器产业也在四川、山东、陕西等省份得到良好的发展。

早在2016年我国有关传感器的需求就达到30多亿只,市场规模总值达到1200亿以上。2014年前传感器产品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自动化、大型重点工程配套以及汽车电子化、家电类产品等传统领域,这些行业产品应用能占到传感器市场需求40%以上,2016年以后现代农业、环保检测与治理、医疗卫生以及食品检测等行业领域也涌现了广阔的应用需求,约占到传感器市场需求22%。未来国内水资源控制系统和家电类商品等行业领域,如吸尘器、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因为传统技术升级,涌现出新的传感器市场需求,也是最近几年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能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随着中国信息产业和工业自动化、电子汽车、家电等行业产品升级,未来世界传感器产品需求70%会集中在中国。而微型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必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中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类型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早在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到了发展物联网,智能化传感器重要性。

2016年全球传感器销售总值达到70亿美元之多,销售额创历年之高,未来几年传感器产品还会保持7.5%高速的增长。之所以能实现如此高速增长,这和穿戴电子和物联网快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2011年以来,所有种类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一直有所增加,到2016年传感器市场需求增涨达到12%,未来物理反应方面的传感器需求量最大。

2、5G市场潜力巨大 2020年全球物联网将达到500亿

2017-06-27中国自动化网

大家可能有一些误区,就是5G网络相对于4G只是网络传输速度的进一步提升,其实网速的进一步提升只是5G的特性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特性。5G的三大特性主要为速度更快、时延更小、连接更多。

在速度上可以达到4G的百倍,也就是Gbps级别,例如可以使对带宽要求极高的VR/AR在移动端能够成为现实;在时延上可以由4G时代的10ms级别缩短到1ms级别。大部分人可能对时延感受不深,举个简单的例子,手里拿个笔记本电脑,从手中落地的时间已经是几十ms了。未来的网络应用中,对网络时延的要求已经不简单是语音或图像有没有延迟的要求,在车联网、远程移动医疗等应用场景中,都对网络的时延要求极高,几毫秒都有可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连接上,5G主要面向的是万物互联的环境,网络面对的是数以万亿级的连接数,远远大于3G/4G时代。5G网络要面对的是万物互联时代的已知或未知的应用冲击。人类对通信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从烽火台、信件、电话、Email、IM、视频,再到未来的AR/VR,科技的发展和沟通的欲望相互促进,不断迸发、产生新的通信交流形式,未来的应用场景从来不是想象出来的,当她真的站到你面前时,你总是觉得猝不及防。

总而言之,5G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体验革命,影响社会生活也促使企业加快布局。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在直接贡献方面,5G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万亿元、2.9万亿元和800万个。而5G释放数字经济倍增效应,物联网或成首个金矿。

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连接规模将达到500亿元,物与物联接的场景、应用和业务模式多样,物联网信息将更加碎片化,基于物联网数据运营平台的企业将创造更多价值。

而在5G提出的3个应用场景中,除增强型移动宽带是与人有关的体验提升,另外两个应用场景都是为了满足物物互联的需求。“5G在设计当初就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海量连接、超低延时的需求,将结束当前物联网技术各自为政的局面,为智慧城市等提供无缝连接的统一框架。”信达证券分析师表示。

5G与物联网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为何两者发展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陈肇雄提出,融合应用是5G业务创新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重要增长点。要探索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业态为突破口,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应用先行先试,为5G大规模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中关村(000931)信息产业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5G和物联网是相互支撑的关系”。智能互联网是由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和智能学习共同形成的新能力。“在这个体系中,移动互联就是5G,需要高速度、泛在、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的网络,物联网就是智能感应的能力。把这些能力整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能力,是智能互联网的方向。”

5G通信速度和容量上的升级可以帮助无处不在的计算成为现实,这也意味着,一旦5G研究取得突破,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将被打开,物与物的连接通信真正落地。正因如此,运营商在布局5G的同时,也将位未来的战略转型瞄准了物联网。

业内报告预计,2020年,电信运营商在5G网络设备上的投资将超过2200亿元,各行业在5G设备方面的支出将超过540亿元,以车联网为代表的众多场景应用将为5G通信设备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由此来看,5G和物联网将成为通信行业未来10年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两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充分实现物联网的落地,需要5G提供网络支撑;同时,考虑5G建网的完备性和对接入的充分性,物联网或将成为5G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详解

2017-06-14IDC咨询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035万台,同比增长 20.3%。其中,以手环、儿童手表、智能跑鞋为代表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19.0%,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2.3%。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排名中,儿童手表厂商奇虎360和搜狗旗下的糖猫科技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优势,丰富的线上资源,以及持续的产品迭代,进入市场前五名。而前三名厂商的出货量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小米在经过去年第四季度促销的刺激后,其市场需求的热度暂时退却。步步高旗下的小天才虽然持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