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1 2013年中國語文科教師會議 1130拔萃女書院

2013年中國語文科教師會議 - HKEAA...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敍述了四件往事,表達對兒子成長的擔憂與感慨,擔憂社會環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

    2013年中國語文科教師會議

    11月30日拔萃女書院

  • 2

    程序(上午)

    8:45—9:00 入座

    9:00—9:45 試卷一設題理念及考生表現

    9:45—10:30 試卷二設題理念及考生表現

    10:30—10:45 小休

    10:45—11:30 試卷三設題理念及考生表現

    11:30—12:00 答問

  • 3

    程序(下午)

    13:45—14:00 入座

    14:00—14:45 試卷四設題理念及考生表現

    14:45—15:30 試卷五設題理念及考生表現

    15:30—15:45 小休

    15:45—16:15 2016年試卷三樣本試卷簡介

    16:15—16:45 答問

  • 4

    試卷一

  • 5

    試卷一擬卷理念

    • 本卷主要考核考生的閱讀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感受、鑑賞、運用不同策略等能力。

    • 重視思維和分析能力。• 考核對中國文化、文學的認知和素養。

  • 6

    主旨、立意(情和理)

    段落結構關係 表達手法 行文、遣詞用字 比較、評論

    考核重點

  • 7

    文章的主旨和立意是什麼? 文章用什麼來凸顯主旨和立意? 文章各部分的要旨是什麼? --內容 文章可分成哪幾個部分? 各部分之間有什麼關聯和作用? --結構 作者用了什麼手法和技巧? 這些手法和技巧有何作用? 行文和用字有何特色? --手法 所說的是否合理? 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否弦外之音? 與其他篇章比較,有何異同或優劣? (內容、結構、手法) 所說的道理是否可從生活體現? --比較、評價

    考核不同層次的理解能力

  • 8

    卷一分題考核重點題號 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重點

    1 分析結構、概括段旨 10 分析寫作手法2 理解分段大意,說明喻指 11 辨識喻指及諷刺手法

    3 理解分段大意,分析句子節奏語調,辨識作者情懷

    12 綜合全文,歸納主旨

    4 分析段旨,比較文句表達效果 13 理解常見文言字詞

    5 理解分段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14 理解常見文言句式

    6 理解作者觀點 15 理解內容重點,舉述事例7 理解全文主旨,比較觀點 16

    根據上下文理,分析內容重點,推敲文意,說明人物心情

    8 辨識段落大意和結構 179 理解段旨,辨識寫作手法 18

    19 歸納主旨,比較及評價人物行事

  • 9

    第一篇: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敍述了四件往事,表達對兒子成長的擔憂與感慨,擔憂社會環境令兒子不再善良正直,感慨歲月流逝令兒子失去童真,藉此抒發對兒子愛猶不及,惟恐失之的深情。

  • 10

    題一結構脈胳分析

    文章脈絡清楚,考生表現理想。

    惟個別考生將第5及6段歸入②,忽略這兩段是進一步說明母親在第4段所強調的恐懼。

    (80%)1-6

    (77%)7-9

    (87%)10-11

  • 11

    評分原則:• 能準確概括記述內容(1分);• 並準確指出所抒述的感受。(2分)

    • 參考示例表述方法,掌握作答的詳略要求:「記述兒子第二天上學離家的情景,藉此抒發自己把兒子交託給學校和社會的擔憂。」(示例)

    概括各部分內容大意

  • 12

    1.④ 借「徵求教師」的文字/記述替兒子請了一位家庭教師(1分),抒發對兒子好奇心的珍惜。(2分)

    1.⑤ 借〈尋人啟事〉一詩/記述兒子看過作者寫的詩之後的感受 (1分),抒發對兒子失去童真的悵惘。(2分)

    1.⑥ 借不同意一幅格言/記述不同意朋友家中一則格言這事(1分),抒發對兒子愛猶不及的深情。(2分)

    (32.33%)

    (41.33%)

    (32.33%)

  • 13

    考生常見缺失

    1.未能扼要指出所敍何事,答案過於冗長。部分考生分不清內容的重點,只能漁翁撒網,羅列多個答案。如1 ④題,本題敍事的重點是作者為兒子聘請家庭教師一事,不少考生卻鉅細無遺地描述作者的兒子如何好奇,又強調兒子在老師教導下獲益良多,生物知識豐富,未能準確扼要說明敍事重點。

  • 14

    2. 濫抄原文,答案生硬堆砌,冗長蕪雜如「抒發作者的愛,因為最後一天,來不及的愛,來不及的飛揚,來不及的期許,來不及的珍惜和低迴」、「因為這是最後一天,不是第一天,容我好好愛寵我的孩子,在今天,畢竟,在永世永劫的無窮歲月裏,今天,仍是他們今後一生一世裏最最幼小的一天啊」。此外,「心中悵悵」、「跫音漸遠」、「不服氣」等原文常被拿來湊合成文,可見考生弱於轉化原文,表達力不足。

  • 15

    3.未能突出關鍵訊息如1 ⑥題,不少考生未能指出作者對格言的不同意,多答作:「藉朋友的一副格言抒發……」,由於沒有指出作者是不同意,令人以為作者同意該格言,以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考生須明白,概括內容大意須簡要及準確。

    4.流於空泛概括如1 ⑥題,考生雖多能概略指出作者十分愛惜兒子,卻未能準確說明這份愛的迫切,由此可見考生的體會欠深刻,說明也過於籠統。

  • 16

    5. 理解錯誤如1 ④題,作者抒述的是對兒子好奇心的珍視,部分考生卻誤以為是強調母親對教育的重視、母親望子成龍;或如1 ⑤題,作者抒述的是對兒子童真不再的感慨,考生卻以為是抒述母子疏離的悲傷/感慨時光一去不返的無奈;或如1 ⑥題,考生以為作者抒述時光匆匆,年華老去的悲哀。

  • 17

    題3 節奏語調的體味

    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第5段對兒子人身安全的顧慮、對國家教育的懷疑;第6段對兒子人格培養的憂慮、對社會環境的控訴。層層深入,感情益形強烈,作為末段對兒子「愛猶不及」的鋪墊,彰顯母愛的偉大。

  • 18

    題3 節奏語調的體味

    考生應結合段旨 (母親的擔憂) 理解及比較文句表達的感情色彩,運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選取最適切恰當的答案:無奈---感情,沉重---語調

    ××

    ×

    (41.92%)

    (60.44%)

  • 19

    題4分析段旨,比較文句表達效果段旨:因為作者不信任社會和教育制度,故以沉重的語氣提

    出質問,藉此抒發擔憂,恐怕兒子未能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青年。

    原句特點 改寫句特點身份

    強調以「母親」的身分和責任提出控訴。因為母親的天職是保護子女成長,強調這點令質問的語調更為沉重。

    並未有強調以母親的身分和責任提出質疑。

    節奏

    句子停頓較多,故節奏較為緩慢,語調沉重,加強母親擔憂的感情表達。

    句子少了停頓,淡化了母親那份擔憂。

    語調

    以感歎號收結、語調較為沉重。 以問號收結,雖表達了作者的疑惑,語調較為平和。

    第三題的提示

    (27.33%)

  • 20

    6分答案示例:

    原句較佳。原句以母親的身分提出質疑,凸顯了母親保護子女的天職,而「我,一個母親」一句中的停頓,使節奏較為緩慢,較能表現母親沉重的心情;以感歎號收結,也加強質問語氣,表露母親對社會的不滿和擔憂。改寫句沒強調母親的身份,又少了停頓,節奏較為舒緩,情感沒有原句那麼沉重;以問號收結,語調雖帶疑惑,卻沒那麼鄭重和堅決。

    比較意識

  • 21

    五級答案示例:

    扣緊對段旨的表達效果作答

  • 22

    1. 審題不周,欠缺答題意識。部分考生未有回應題幹「對段旨表達而言」一語作答,沒有扣緊段旨作分析。

    2. 理解錯誤,如有考生誤解第6段的段旨為「母親擔心兒子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

    3. 論述能力薄弱。不少考生雖能指出兩句的差異,如有否強調母親的身分、標點的轉換、句子節奏的不同,可是卻未能進一步說明為什麼這些差異會影響段旨的表達。

    4. 分析角度單一,多數考生只分析強調母親的身分一項,未能兼論節奏、語調的差異。

  • 23

    題7 理解全文主旨,比較及說明觀點

    作者為什麼不同意「今天,是你生命餘年中的第一日。」這句格言?試加說明。(6分)格言的意思:提醒人們,只要珍惜餘下的日子,今天可以是個新的開始。作者為什麼不同意今天是「第一天」:有來日方長之意,語帶樂觀。為什麼作者要說今天是「最後一天」:把握當下,對兒子愛猶不及,惟恐失之。(須扣住文章立意來論述)

    (26.33%)

  • 24

    6分答案示例:作者不同意這句格言,並說「今天,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因為作者慨嘆時間流逝,兒子轉眼長大,很想把握每分每秒去愛護兒子,心裏充滿焦急和無奈。(文章立意)「生命餘年的第一天」有來日方長之意,過於樂觀,不足以表明母親的焦急心情和對子女無盡的愛意。只有說「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才足以表達她對子女那份來不及去愛的深情,才能表達母親愛猶不及、惟恐失之的焦急。

    比較意識

  • 25

    五級答案示例:

  • 26

    1. 答題的意識薄弱,只有論點沒有推論。大部分考生未有分析格言的意涵,只直說原因是作者認為這是生命餘年的最後一天,不作分析和論述,沒有解答問題的關鍵:為什麼這是「最後一天」而不是「第一天」。

    2. 理解錯誤,有考生竟指因為作者年老壽盡,生命快要結束,故認為今天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 / 作者明白兒子已經長大,為人母親必須放手,但失去兒子就如失去生命,故認為今天是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作者和兒子關係疏離,故對人生失去希望。

  • 27

    3. 濫抄原文。考生胡亂抄錄原文,如引用「最後一天,來不及的愛,來不及的飛揚,來不及的期許,來不及的珍惜和低迴」一段拉雜成文的答案,比比皆是。

    4. 論述含糊:未能扣住作者對兒子的深情來答,只論述人要珍惜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不會後悔。或只說「把今天視作生命的第一天」就不會珍惜和兒子相處的機會, 「把今天視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就會珍惜和兒子相處的機會,始終沒答出為何會珍惜及為何不會珍惜的關鍵。

  • 28

    第二篇:黃國彬《說誓》

    這是一篇諷刺散文,作者藉古今中外人物、經典名言,以嬉笑怒罵的筆觸諷刺現今社會人們輕許誓言,可是當形勢改變,他們隨即「轉軑」,忘掉誓言。

  • 29

    題八結構脈胳分析

    × 2、3段不分開

    6、7段不分開

    只需比較1與4段,何者獨立為一層次?

    A與B的比較,選最適切恰當的答案。

    ×

    (26.07%)

    (23.11%)

  • 30

    寫作手法的定義

    聯想:由當前感知的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

    《作文辭海》呼應:指文章中出現的首尾、前後等不同地方有關內容的照應,這種照應,有的是重提,予以強調;有的是回應,作補充發揮。總之使文章的結構更為嚴謹,形成有機的統一整體。 《中學寫作技巧詞典》

  • 31

    題10 分析寫作手法能指出兩者扣連之處給1分:聯想: 由方向盤聯想到《離騷》馬車的玉軑呼應: 以《離騷》馬車急轉彎的氣勢呼應轉軑者突然扭轉方向

    的情景

    解說最高給3分,分三品給分:• 上品(3分):能明確說明兩者轉軑的表現及有何相似之處,並

    能說明如何扣連。• 中品(2分):能簡略說明兩者轉軑的表現及有何相似之處,並

    能簡略說明如何扣連。• 下品(1分):能說明兩者轉軑的表現,而未能說明兩者如何扣

    連。

    (5%)

  • 32

    作者由方向盤聯想到《離騷》中馬車的玉軑。(1分)凡人(政客)信誓旦旦,豪情壯語,慷慨激昂後,突然違背之前誓言,改變主意,轉變之快如急速扭轉方向盤。作者從方向盤聯想到馬車的玉軑,千乘萬騎,並駕齊驅,以賓虛的氣勢轉彎,見浩浩蕩蕩、場面偉大之勢。兩者轉軑前的情況十分相似,均見激昂之態。(3分)

  • 33

    作者以《離騷》馬車急轉彎的氣勢呼應轉軑者突然扭轉方向盤的情景。(1分)作者以第三段馬車的玉軑,千乘萬騎,並駕齊驅,以賓虛的氣勢轉軑,來呼應第二段政客轉軑前言之鑿鑿,慷慨激昂,氣勢不凡,豪情地立下信誓,然後急速扭轉方向盤,違背之前誓言。兩者轉軑前的情況十分相似,均見激昂之態。(3分)

  • 34

    表現欠佳。 即使第9題答對,此題也表現欠佳,未能清楚說明寫作手法。考生多只能指出「轉軑」和「齊玉軑而並馳」有關,極少學生能把信誓旦旦發壯語的情景扣連千乘萬騎氣勢磅礡的場面作答,即使有個別考生能扣題作答,但條理、行文亦見粗疏。

  • 35

    辨識喻指及諷刺手法

    「易熱」指凡夫因一時衝動而輕許誓言;「易冷」指凡夫因形勢改變或熱情退減而中途放棄,臨陣退縮,違背諾言。

    堅硬英雄堅守信諾,即使環境改變,面對困難仿仍不會屈服。

    (54%)

    (36.5%)(32%)

  • 36

    1. 抄錄原文,未經轉化以致答案蕪雜冗長。「(我們這些凡夫,是易熱也易冷的金屬,)趁外鑠之熱附身,或趁一時之熱鬧,就率爾鼓匹夫之勇,逞一時之快,發蛙叫為牛鳴,到外鑠之熱消散而臨陣退縮,中途轉軑,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2. 審題不周,對關鍵字詞(金屬特質)的理解欠準確,不少答案和金屬的特性無關,如「荊軻打造的金屬」、「閃」,或和英雄堅守誓言無相通之處,如「牛鳴」。

  • 37

    3.列出多個答案,藥石亂投。如11②題,部分答案如「堅固、耐冷耐熱、稀有」等,概念蕪雜,焦點不清。

    4.答案欠具體,概念不準確。如11①和11③題問凡夫和英雄對誓言的態度,可是不少考生只指出凡夫容易改變,英雄堅毅不屈,沒有具體說明他們改變和堅持什麼,沒扣住誓言來答。部分答案更不涉誓言,如11 ①的「人云亦云」、「近朱者赤」、「容易受人影響」、「三心兩意」、「虎頭蛇尾」、「三分鐘熱度」,如11③的「堅持己見」、「三思而後行」。

  • 38

    • 諷刺隨意立誓/利用立誓謀利而又不守信誓的人。(2分)

    • 提醒人們不要輕信他人的誓言。(1分)• 提醒人們當具自知之明,謹言慎行,不要輕許信誓。

    (2分)

    本文為諷刺散文,文中用了不少反語,須用心思考才可體會作者言外之意,故不少考生理解錯誤,未能準確說明主旨。

    題12 歸納全文主旨 (25.2%)

  • 39

    考生須注意,不同文章可有不同方法說明主旨,如是藉敍事抒懷的文章,須先概括所述何事然後點明作者的立意,可是本文敍及的事較多,虛實相間又不相屬,故難以要求考生指出作者敍事重點,故本題考生只須指出文章立意即可。

  • 40

    1. 花大量筆墨概括文章內容,說明文章立意的篇幅過短。

    2. 理解片面,答案單薄。文章有三個重心,可是考生往往只能說出一至兩個。

    3. 未能以精簡語句概括主旨,拉雜抄錄的答案屢見。如「誓言在今日的世界已不再那麼可靠」(首段末句),這答案雖未至於錯誤,可是卻沒有說明諷刺這點,因而失分;有些抄錄的答案如「如果上帝垂顧,降其隆恩,讓我們細水長流,免當霹靂之一響,就於願足矣」(末段末句) ,語意令人費解,反映考生不求甚解。

  • 41

    第三篇:《呂氏春秋‧士節》

    本文節錄自〈士節〉,顧名思義,主旨是彰顯士的氣節,文章記述北郭騷「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的行事,讓考生反思「義」的意涵和價值。

  • 42

    題13 文言字詞理解

    (3%)

    (29%)

    (20%)

    (51.5%)

    (43%)

  • 43

    1.說:

    2.遺:

    3.造:

    4.去:5.之:

    通假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悅,快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2007年PP卷)悅,喜歡?

    仰慕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完璧歸趙》

    「遂造孔子而謝過。」(2011年會考卷一)

    贈送

    拜訪

    離開

    這件事

    「燕人聞之,聚族相戒。」(2010年會考卷一)

    「牛步而去。」(2010年會考卷一)

  • 44

    1. 表現極差,多望文生義,把「遺」解作「遺留」、「留下」。

    2. 對文言通假字缺乏認識,不知「說」即「悅」。3. 未思考與文意是否配合,把「悅」 解作「喜悅」。4.未明古今詞義有別,把「去」解作「到」、「前往」。5. 表達欠佳,部分考生雖明白「之」為代詞,但答案卻

    欠完備,譯為「北郭騷死」。6. 理解錯誤,誤以為自刎而死的是晏子。

  • 45

    14 ① :晏子見疑於齊君。

    14 ②:夫子將焉適?

    題14 文言句式理解

    晏子被齊君懷疑。(2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完璧歸趙》

    「俄而其弟適秦。」(2010年會考卷一)

    (17.5%)

    (19.5%)

    先生打算前往哪裏?(2分)

  • 46

    不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將「見」解看見。 不明白文言字詞之意,將「適」解舒適、不適。

    溫馨提示:盡量將字詞意思譯出,保留原句句式、語氣及標點符號。

  • 47

    題15 理解內容重點,舉述事例

    試從文中舉一個事例說明北郭騷「於利不苟取」。北郭騷無力奉養母親(背景:1分)而求助於晏子,但他只收下晏子所送糧食而謝絕了金錢(事例:1分),可見他並不貪心/不貪便宜(分析:1分),屬於利不苟取。

    缺失:略於說明。考生多只舉出事例,卻未能根據事例說明北郭騷的「於利不苟取」。

    (20.67%)

  • 48

    根據上下文分析推敲文意

    (32.61%)

    (78.88%)

    1.要扣住說話時的心情2.選最適切恰當的答案3.題16選D仍改題18①,最多2分。選A及C,不評題18 ①4.題17選A/B/D,不評題18 ②

  • 49

    題18.1 分析人物心情

    晏子感到失望,他的心情可從兩個方向理解:• 對北郭騷感失望;• 對自己感失望。

    晏子失望原因,可從兩種情況說明:• 道別時,北郭騷表現冷淡,似忘卻晏子的恩惠,說

    明晏子於道別後對北郭騷感失望。• 道別時,北郭騷表現冷淡,似見晏子失勢而遠之,

    說明晏子現在才知道自己不能辨賢愚而感失望。

    (1.33%)

  • 50

    晏子曾經以食物救濟貧困中的北郭騷和其母親,於北郭騷有恩,如今自己有難要逃離齊國,北郭騷卻只敷衍應對,不知恩圖報,對北郭騷的無情無義感到失望。

    晏子曾濟其奉母之急,自己出走前亦親往道別,可是北郭騷卻表現冷淡,所以他認為北郭騷是因他失勢之故,是個趨炎附勢之徒/不重情義的人,故對自己不能明辨賢愚而失望。

  • 51

    題18.2 分析人物心情

    晏子自責的原因有二:

    • 晏子知道北郭騷為了洗白自己的冤情而犧牲性命,感到自責。

    • 晏子現在才明白早前(離開齊國時)錯怪了北郭騷,將賢士當不肖,感到自責。回國後,晏子知道北郭騷犧牲生命是為了替他洗白冤情/為了百姓(國家)的安危,這才明白早前錯怪北郭騷。同時,又自責自己不知人,而令北郭騷為他犧牲了生命。

    (31.33%)

  • 52

    常見毛病:1.不明白故事內容,題18.1忽略晏子說話的語境,

    誤以為晏子對齊王失望。2.答案過於粗疏,表達及組織的能力不足。如「因

    為北郭騷之死和自己有關,故感自責。」3.部分考生於第17題選「十分自責」,卻於第18.2

    題分析晏子感到失望的原因,可見部分考生思考不周,又或許試圖漁翁撒網,從不同 角度說明來取分。

  • 53

    題19 歸納主旨,比較及評價人物行事

    以(甲)理解概念、(乙)選取事例、(丙)比較分析三方面判斷考生的答案能否達至題目要求。

    • 甲、理解概念:對題幹中乙段提及儒家的「義」有準確的理解(包括「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及「以正當的方式去實踐仁心」兩項),並以此分析北郭騷及聶政的行事。

    • 乙、選取事例:必須從閱讀材料及題幹提供的材料中,選取北郭騷及聶政與「為他人捨棄生命」相關之事。

    • 丙、比較分析:按甲與乙對北郭騷及聶政的行事,作出比較。有下列幾種可能出現的作答方向。

    (18.83%)

  • 54

    儒家「義」之義理分析:一:超越個人利害:(從動機分析)

    北郭騷:不顧個人生死,目的是為了齊國的安危,為齊國百姓捨身勸諫齊王珍惜人才,屬大義。【合儒者之義】聶政:雖不顧個人生死,但其目的僅因為嚴仲子視他為知己,「士為知己者死」,故他為嚴仲子報仇刺殺韓相俠累,這只是出於個人愛惡私情。【不合儒者之義】

  • 55

    二:正當性:(從手段分析)北郭騷:他選擇犧牲個人性命以洗晏子清白,為保齊國百姓安危,雖然其行為看似過激,卻符合儒家「捨生取義」的終極精神。【合儒者之義】聶政: 他犧牲個人性命刺殺韓相俠累,為知己嚴仲子解決私怨。俠累與聶政本無恩怨,卻被聶政所殺,聶政為私情殺害無辜,手段並不正當。【不合儒者之義】

  • 56

    1. 討論角度單一:只有小部分考生能從行事的動機和手段比較兩人優劣,指出北郭騷為公而聶政為私,前者捨生取義而後者殺人報恩為不義,惜這類考生不多,多數考生僅能從動機或手段單方面分析。

    2. 以偏概全:不少考生只從「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一點分析,並未有比較兩人所為是否「以正當的方式去實踐仁心」。故此不少答案以偏概全,如指兩人均合乎義,因二人均為友犧牲生命,合乎儒家「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這準則,而忽略了兩人的所為是否正當和合乎仁心。

  • 57

    3. 審題不周:未有留心題目要求比較兩人為他人捨棄生命的行事,卻比較兩人侍奉母親之別;也未有根據題目對「義」的定義分析,卻以「孝」為評價標準,而判定聶政較合乎義,因他待母親死後才報恩,而北郭騷卻未有理會老母在堂,隨便犧牲生命為不孝。

    4. 部分考生只提出立場和舉出事例,卻未能根據事例內容分析和比較,可見綜合、組織、說明和比較的能力較為薄弱。

  • 58

    教學建議

    一.提供優秀篇章,特別是幽默諷刺的雜文(如《請客》),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討論交流,避免篇篇「滿堂灌」。

    二.善用選修單元提升文言閱讀能力:文化專題探討 :人性的論辯自擬單元:文言經典選讀

    三.善用歷屆試題作為教材:2011年魯迅《廿四孝圖》:文化專題探討 ---古今孝道2012 年PP卷龍應台《目送》與2013年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的比較

  • 59

    四. 強調思維訓練,鼓勵學生發表個人意見,質疑問難。

    五. 評估設計,課內篇章結合課外篇章設題,鼓勵學生溫習,積學儲寶,靈活運用,將知識遷移為能力。

    六. 加強初中文言基礎訓練,多讀文言短文,積累文言字詞句式的基礎常識。(課內文言字詞表)

  • 60

    試卷二

  • 61

    擬卷理念

    ․考核考生構思、表達、創作等能力。

    ․設題方式:或命題,或指定情境,並提供選擇。

    ․設題方向:主要環繞考生生活經驗及日常思考、關注

    的情或事。

    ․設題要求:考生宜透過審題,思考寫作立意,選取材

    料,書寫文章。

    ․文體要求:以某類文體為主,或文體不限。

  • 62

    命題立意

    「我曾參與一次活動,當中的經歷令我覺醒過來,明白

    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

    根據以上描述,試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作一篇文章。

    第一題

    命題立意:

    引發考生透過敍述參與活動的經歷,對個人的待人處世之道作出反思,體

    悟中國文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傳統智慧,體現人立於天地之中的

    情與義。

  • 63

    命題立意「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

    焰。」

    試就個人對這句話的體會,以「成長」為題,寫作一篇

    文章。

    第二題

    命題立意:

    讓考生思考現今社會孩子的成長狀況。

  • 64

    命題立意今早媽媽打掃的時候,瞄一瞄玻璃窗外鄰居晾曬的衣服,便批評道:「看,那

    新鄰居真馬虎!衣服還是污漬斑斑,洗得一點也不乾淨。」

    女兒聽後,一言不發,走到窗前仔細打量,隨即抹掉窗上的灰塵,說道:「這

    不就乾淨了嗎?」

    媽媽恍然大悟,不乾淨的不是別人的衣服,而是自己的窗子。

    第三題

    試就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發,寫作一篇文章,談談如何消除

    偏見。

    命題立意:

    希望考生藉故事的啟發,思考分析故事中偏見的成因,從而探討消除偏見的

    方法——如何透過自我審視,消除偏見。

  • 65

    一般評分原則評分項目 最高得分 全卷總分

    內容 40分

    103分

    表達 30分

    結構 20分

    標點字體 10分

    錯別字 3分

    ․錯別字

    ․0 - 1個給3分;2 - 4個給2分;5 - 7個給1分;8個或以上不給分。

    ․重錯不計。

  • 66

    一般評分原則內容 表達 結構 標點字體

    立意深刻、

    選材切當或獨特

    立意明確、

    選材恰當

    立意未明、

    選材蕪雜

    用詞精確、

    文句簡潔流暢、

    表達手法純熟靈活

    用詞恰當、

    文句尚通順、

    表達手法平穩

    用詞欠準確、

    文句冗贅、

    表達手法拙劣

    結構緊密、

    有條不紊、

    輕重有致

    上下文見關聯、

    尚具條理、

    詳略尚可

    上下文沒關聯、

    交代紊亂、

    詳略失衡

    標點運用準確、

    字體端正美觀

    標點運用平穩、

    字體端正

    標點運用錯誤、

    字體難以辨認

  • 67

    一般評分原則品第 內容(40分) 表達(30分) 結構(20分) 標點字體(10分)

    上品

    上上 10 10 10 10

    上中 9 9 9 9

    上下 8 8 8 8

    中品

    中上 7 7 7 7

    中中(上) 6 6 6 6

    中中(下) 5 5 5 5

    中下 4 4 4 4

    下品

    下上 3 3 3 3

    下中 2 2 2 2

    下下 1 1 1 1

    極差劣 / 空白 0 0 0 0

  • 68

    一般評分原則․ 離題卷評分:(最高品第)

    ․「內容」最高給「下上」;

    ․「結構」最高給「中上」;

    ․「表達」及「標點字體」最高仍可給「上上」。

    ․ 字數不足(標點計算在內),「內容」最高給分:

    ․550字以下:「中上」

    ․450字以下:「中中(下)」

    ․300字以下:「下上」

  • 69

    考題

    「我曾參與一次活動,當中的經歷令我覺醒過來,明白

    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

    根據以上描述,試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作一篇文章。

    第一題

  • 70

    寫作要求審題 參與一次活動的經歷 你的體會

    (覺醒)

    (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

    立意

    抒述在經歷中自己的覺醒,從而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

    道理。

    抒發個人的感受或作出的反思。

    取材取材須配合立意,須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且容易引發共

    鳴。

    參與一次活動。

    在該次活動中的有關經歷。

    第一人稱的敍事角度寫作

    第一題

  • 71

    入品要求 第一題

  • 72

    樣本一

  • 73

    評語立意

    取材

    • 取材自生活:

    • 記一次響應班主任呼籲製作短片,强要同學擔演女角的經過。

    • 立意符合題目要求。

    • 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流於表面:

    • 第7段:為了自己脫難,而將苦難強加於他人身上;

    • 第11段: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如孔子提倡「修己」的人。

    起承

    轉合

    • 具篇章結構。

    • 首尾呼應。

    • 詳於記事,疏於抒發體會及闡述道理:

    • 花大量篇幅倒敍製作「姻(胭)脂扣」一事,作者的體會較粗略。

    用詞

    表達

    • 行文平穩達意,能運用各種修辭技巧:

    • 反問、排比

    總評 取材切合題意,意念完整;中心大致明確;文句尚通順,用詞符合一般要

    求;具篇章結構。屬第三級表現。

    第一題

  • 74

    考生表現上品 中品 下品

    • 取材恰當且獨特。

    • 能具體說明經歷令人覺醒之處,反思自己的不足。

    • 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有深刻的體會,

    從而改變個人的待人處事

    之道。

    • 結構緊密,層層深入,文從字順,字體秀麗,標點

    準確多變。

    • 取材一般。

    • 寫待人態度欠佳,致自食其果,反思後有所得着。

    • 或經別人提點,才驚覺行為不當,並體悟「己所不

    欲,勿施於人」之理。

    • 鋪敍較平淡,體會未見深刻。

    • 內容聚焦不清。

    • 錯誤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意。

    • 或部分取材嚴重脫離現實。

    • 或所記之事大都未能與覺醒、體悟配合。

    • 或只有記敍活動經歷,而全無覺醒及體悟。

    第一題

  • 75

    考題「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

    焰。」

    試就個人對這句話的體會,以「成長」為題,寫作一篇

    文章。

    第二題

  • 76

    寫作要求審題 對孩子成長的體會

    (明扣/暗扣)

    「瓶子」 「火焰」(層遞/並列/對立)

    立意

    就孩子的成長抒發個人的體會。

    成長和「瓶子」、「火焰」須具合理的關聯。

    取材

    取材須配合立意,須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且容易引發共

    鳴。

    須兼論兩個比喻,然可以有所側重,但不可與兩者全不相關。

    用不同的手法敍事、抒情或論說

    第二題

  • 77

    入品要求 第二題

  • 78

    樣本二

  • 79

    評語立意

    取材

    • 取材切當且情境真實,令人共鳴:

    • 寫自己成長的經歷。

    • 體會深刻:

    • 沒有否定瓶子所代表的積學過程,反而視此為化作熊熊火焰的根據和基礎。

    • 能從生命、文化和人生價值具體說明立意。

    起承

    轉合

    • 首尾呼應:

    • 藉破繭化蝶,點明題旨及收結全文。

    • 層次清晰,一氣呵成:

    • 由瓶子和火焰兩根線索組成,第五段寫當中轉變,尤其精彩。

    用詞

    表達

    • 行文簡潔流麗,用詞準確,生動出色:

    • 借毛蟲的蛻變過程比喻孩子的成長。

    • 文字樸實,情感真摰。

    總評 取材切當,情境真實;意念明晰,緊扣題旨;文句簡潔流暢,用詞準確,

    表達傳神;結構輕重有致,條理分明。屬第五級表現。

    第二題

  • 80

    考生表現上品 中品 下品

    • 取材切當且情境真實,令人共鳴。

    • 仔細描述「瓶子」和「火焰」的特性,藉此說明對

    孩子成長的影響,從而就

    生命及人生價值等層面反

    思。

    • 體會深刻,見解獨特。

    • 取材雖整體仍能配合立意,但偶有枝節。

    • 對孩子的成長作出反思,可惜與「瓶子」和「火焰」

    的關連欠緊密。

    • 體會未夠深刻。

    • 全文只側重述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及體會,卻未

    有與「瓶子」和「火焰」

    的喻意有所關連。

    • 只談「火焰」的成長或「瓶子」的成長。

    第二題

  • 81

    考題今早媽媽打掃的時候,瞄一瞄玻璃窗外鄰居晾曬的衣服,便批評道:「看,那

    新鄰居真馬虎!衣服還是污漬斑斑,洗得一點也不乾淨。」

    女兒聽後,一言不發,走到窗前仔細打量,隨即抹掉窗上的灰塵,說道:「這

    不就乾淨了嗎?」

    媽媽恍然大悟,不乾淨的不是別人的衣服,而是自己的窗子。

    第三題

    試就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發,寫作一篇文章,談談如何消除

    偏見。

  • 82

    寫作要求審題 故事的啟發 (明扣/暗扣) 消除偏見的方法

    (偏見的成因——欠自省)

    (消除偏見的方法——自我審視)

    立意

    回應故事所得的啟發,指出偏見的成因。

    因應所指的偏見的成因,說明消除偏見的方法——須自省。

    取材 如能輔以具體例證則更具說服力。

    輕鬆地談談個人的看法或嚴肅地說理

    第三題

  • 83

    入品要求 第三題

  • 84

    樣本三

  • 85

    評語立意

    取材

    • 審題不周:

    • 未有因應題目中對故事啟發的要求,所論與個人自省無關。

    起承

    轉合

    • 詳略有所側重:

    • 全文重點放在消除偏見是必要的及其好處上,消除偏見的方法則着墨不多,集中在第4段。

    • 前文後理未相呼應:

    • 段落之間扣連欠緊密,論點與論據安排紊亂。

    用詞

    表達

    • 引用錯誤:• 如:「馬有失蹄,焉知非福」。

    • 文句冗贅。

    總評 未能對應故事的啟發,只能就消除偏見的方法表達零碎意念;詞語尚可達意;脈

    絡粗疏。屬第一級表現。

    第三題

  • 86

    考生表現上品 中品 下品

    • 能緊扣故事的寓意指出偏見的成因,對準成因

    ,從不同層面論述消除

    偏見的方法。

    • 對社會及文化現象有獨到的見解,取材精煉。

    • 論證嚴密,例證亦恰當具體。

    • 能就故事的啟發指出偏見的成因及提出消除偏

    見的具體方法。

    • 說理有欠周全,內容也嫌單薄。

    • 論據、見解未能緊密扣連。

    • 聚焦不清,例子薄弱,內容蕪雜,未能成篇。

    • 或未有因應題目中對故事啟發的要求,所

    論與個人自省無關。

    • 或通篇敍述一件自身經歷,說理只有寥寥

    數語。

    • 或把「偏見」與「歧視」等混為一談。

    • 或詳述何謂偏見及分析偏見的成因,卻未

    有提出消除偏見的方

    法。

    第三題

  • 87

    內容入品總結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上品

    經歷、覺醒、明白「道理」

    俱備,並互相扣連,

    體會深刻,見解獨特,

    取材能具體說明/凸顯立意。

    「成長」與「瓶子」、「火

    燄」俱備,並互相扣連,

    體會深刻,見解獨特,

    取材能具體說明/凸顯立意。

    故事的啟發、偏見的成因

    及消除方法俱備,並互相

    扣連,

    感受獨特,體會深刻;

    論證嚴密,概念準確,例

    證恰當具體。

    中品

    三者俱備,並互相扣連,

    在經歷中明顯呈現覺醒,

    對「道理」體會具體合理。

    在經歷中點出覺醒,

    對「道理」體會淺薄。

    三者俱備,並互相扣連,

    呈現「成長」的反省,回應

    「瓶子」和「火燄」,

    體會具體合理。

    點出「成長」的反省,尚能

    回應「瓶子」和「火燄」,

    體會淺薄。

    三者俱備,並互相扣連,

    論證平穩。成因準確呼應

    故事啟發,消除偏見方法

    緊扣成因,具體合理。

    偏見成因呼應故事啟發,

    但理解表面;消除偏見方

    法未能緊扣成因及/或未能

    清楚闡述。

  • 88

    內容入品總結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中品

    經歷、覺醒、明白「道理」

    三者俱備,並互相扣連。

    「成長」與「瓶子」、「火

    燄」三者俱備,並互相扣連。

    故事的啟發、偏見的成因及

    消除方法俱備,並互相扣連,

    論證平穩。

    下品

    三者俱備,惟互不相關 或

    三者中有殘缺。

    例如:

    • 取材與立意不配合。

    • 空談「道理」欠經歷。

    • 側重記敍,對道理全無解釋及發揮。

    • 錯誤理解「道理」。

    三者俱備,惟互不相關 或

    三者中有殘缺。

    例如:

    • 取材與立意不配合。

    • 空談「成長」欠「瓶子」和/或「火燄」。

    • 側重記敍成長經歷,對「成長」、「瓶子」和

    「火燄」 全無發揮。

    • 錯誤理解「瓶子」和/或「火燄」 。

    三者俱備,惟互不相關或

    三者中有殘缺;論證粗疏。

    例如:

    • 取材與立意不配合。

    • 空談消除偏見的方法,未回應故事的啟發。

    • 消除偏見的方法未針對成因。

    • 錯誤理解故事。

  • 89

    考生整體表現

    • 立意符合題目要求。

    • 取材與生活有關,具體真實,容易產生共鳴:• 記述歷奇訓練、義工服務等經歷。

    • 評論狼爸、虎媽、怪獸家長等。

    • 引用比爾蓋茨、喬布斯、黃之鋒、陳易希、李慧詩等人物。

    • 審題不周:• 空言「成長」,卻未能扣連兩個比喻;或側重「瓶子」或「火焰」其一的解說,

    忽略了另一項;或誤把瓶子理解為「等待」,火焰理解為「盼望」。

    • 未能緊扣題目故事的啟發及消除偏見的方法加以發揮。

    • 立意欠深刻,取材平淡/不當:• 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流於物質層面。

    • 把焦點放在管教方式上,構思較單向。

    • 對於消除偏見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論。

    • 引用、舉例不當。

    • 堆砌不相干的中西文化概念及例子。

    • 內容重複拖沓,枝葉旁生。

    立意選材

  • 90

    例子一在這次活動裡,我看到其實有人真的想捐衣服出來,但那些衣服已經污漬

    斑斑,舊到不能再用的地步了,希望他們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

    道理。

    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僅在物質層面。

  • 91

    例子二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云:「人有盡,而知無盡,以有盡隨無盡,殆

    己。」孩子若被當作瓶子,世間事物無窮無盡,區區一個瓶子所能載的

    亦又不過是塵世界的一點微塵罷了,難道孩子的一生又能成就一個瓶子

    之多?

    引文有誤,對引文的理解亦有偏差。

  • 92

    例子三

    中國古時「負荊請罪」這成語故事便體現了人們能藉實際行動清除彼此之間

    的誤會、偏見。故事中,廉頗本來自恃其貢獻而驕橫,不把較他年輕的宰相

    放在眼內,且存偏見,可是,當這位老將軍得知宰相是刻意對他忍讓時,這

    老將軍便親自「負荊請罪」,消除了對宰相的偏見。由此可見,我認為人們

    是可以透過行動解決人們之間的誤解,就如母親與女兒的故事中,女兒到窗

    前抹走了灰塵消除了偏見。

    舉例不當,例子未回應偏見。

  • 93

    考生整體表現理想

    之處

    • 具篇章結構。

    • 首尾呼應。

    不足

    之處

    • 詳略有所側重:• 詳於記事,疏於抒發體會及闡述道理。

    • 顧此失彼,未兼及「瓶子」與「火燄」。

    • 對偏見的看法和成因詳加評論,而對於消除偏見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論。

    • 前文後理未相呼應:• 活動經歷與體會的鋪陳未緊密扣連。

    • 消除偏見的方法未針對成因。

    • 論據未能充分說明論點。

    起承轉合

  • 94

    例子四晨光熹微,隔着佈滿塵土的車窗,看見高聳入雲的山峰向我搖搖地招手,

    古褐色的枯葉伏在泥濘上,在陽光下把蜿蜓的山路刷上銅色,指引我們

    進入幽深的八仙嶺營地。

    這是我期待已久的露營活動,也是令我恍然大悟的經歷。

    踏進營地,看見四處種植不同的樹木,像披着不同盔甲的士兵筆直地站

    立迎接……

    夜幕降臨,一片片既紅又橙的雲朵慢慢地把藍天塗上鮮紅的色彩,接着

    徐徐地塗上紫色,最後把一大片黑色倒在天空上,又把一點點閃耀奪目

    的星星灑上,點綴漆黑的夜空……

    以描述景物入題,未開啟後文;文中加入景物描述,與前文後理不相干。

  • 9595

    考生整體表現理想

    之處

    • 行文平穩達意,能運用各種修辭技巧。

    • 部分考生能恰當引名人事跡及其嘉言雋語,收旁徵博引、畫龍點睛之效。

    不足

    之處

    • 亂用、濫用四字詞:• 如:「我是個擇善固執,毫無責任感的人。有什麼不如人意的事情,都不願一

    力承擔。」「有不勝枚舉的人。」

    • 自創新詞,這些「生造詞」,並不合符規範:• 如:「浩瀚雙邊的互聯網」、「學無所成」

    • 生僻的字:• 如:「蹩躄」、「偃蹇」

    • 自創語例名言• 如:「『紛爭源於不自知』孟子這句說話。」「山重水複而無路,柳暗花名又

    一村。」

    詞句手法

  • 96

    考生整體表現理想

    之處

    • 標點運用大致恰當。

    不足

    之處

    • 字體較為潦草,筆畫模糊不清。

    • 字體過小。

    • 筆畫缺漏或增多。

    • 如:宙、預、惕等字多增一筆;瞬、底、梁等字則缺一筆。

    • 書寫同音或近音字:

    • 如:柱(曙)光、付(負)責、正直不柯(阿)、胖(絆)腳石、罪灰(魁)禍首、灌蓋(溉)、焯(灼)熱

    • 繁簡一體、不合規範的簡化字。

    • 如:鈡 (钟) 、覌(观)

    標點字體錯別字

  • 97

    建議—多讀多寫多讀

    ․ 閱讀不同類型、不同範疇書籍。

    ․ 細加咀嚼課堂上的學習材料,包括:

    ․ 字、詞、句、段、章

    ․ 立意選材、謀篇布局

    ․ 遣詞造句、感受其寫作風格

    ․ 品德情意

    ․ 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多寫

    ․ 反復練習:課堂的寫作練習,平時寫日記、周記、隨筆等。

    ․ 認真寫作:審題、立意、選材、書寫大綱、下筆及回顧修訂。

    認真閱讀,仔細觀察,用心練習,反復思考

  • 98

    試卷三

  • 主題:取名字

    本年考卷以名字為主題貫串三段錄音資料,而討論的情境為電台節目,節目的主持、嘉賓、聽眾圍繞父母為子女取名字一事展開話題,不單說明取名字的限制和方法,還探討名字的社會和文化意義。第一段錄音資料討論名字好壞的標準。第二段探討取名字的限制和規範,並說明取名字不單純為了方便稱呼和分辨身分,實蘊藏父母對子女的期許與祝福。第三段承接上一節,藉兩名聽眾來電,介紹中國傳統社會取名字的方法,如以名字表德,並討論子女應否因為個人的喜好和權利,而改掉父母取的名字。

    99

  • 考核能力

    題號 題型 考核能力 考生表現

    1 判斷題 綜合內容,說明原因 良好

    2 選擇題 擷取資訊,辨識手法 欠佳

    3 選擇題 擷取資訊,推論判斷 優異

    4 短答題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 欠佳

    5 判斷題 綜合內容,分析整理 優異

    6 選擇題 擷取資訊,推論目的 良好

    7 簡短寫作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 差劣

    8 選擇題 擷取資訊,辨識語氣 良好

    9 判斷題 綜合內容,辨識立場 一般

    10 填充題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 欠佳

    11 選擇題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 一般

    12 選擇題 綜合理解,辨識立場 優異

    13 判斷題 綜合理解,分析整理 優異

    14 判斷題 綜合理解,分析整理 良好

    15 選擇題 擷取資訊 優異

    16 短答題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 一般

    17 簡短寫作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 差劣

    100

  • 考生表現

    101

  • 102

    題號 分額 平均得分 平均得分百分比

    1.1 2 1.84 92.211.2 2 1.10 55.091.3 2 1.20 59.921.4 2 1.67 83.271.5 2 1.59 79.742 2 0.86 43.043 2 1.88 94.174 4 1.44 36.00

    5.1 2 1.77 88.725.2 2 1.55 77.665.3 2 1.81 90.735.4 2 1.99 99.625.5 2 2.00 99.786 2 1.42 70.887 6 1.28 21.338 2 1.64 81.78

    9.1 2 1.39 69.539.2 2 1.02 50.899.3 2 1.55 77.32

  • 103

    題號 分額 平均得分 平均得分百分比

    10.1 2 1.19 59.4510.2 2 0.36 18.2410.3 2 0.81 40.6811 2 1.21 60.4312 2 1.79 89.49

    13.1 2 1.89 94.3813.2 2 1.67 83.4113.3 2 1.88 93.8914.1 2 1.65 82.4514.2 2 1.34 66.8014.3 2 1.47 73.7315.1 2 1.41 70.5015.2 2 1.96 98.0015.3 2 1.95 97.7015.4 2 1.95 97.5416.1 2 1.12 55.8816.2 2 0.98 48.8417 6 1.62 27.07總分 84 55.25 65.77

  • 摘取重要資訊

    表現理想:

    • 考問直接

    • 判斷事實

  • 綜合上文下理推論(文字題)

    表現欠理想:

    ‧要求考生綜合上下文理,並輔以個人所知,作引申說明

    ‧主要原因:

    ‧一是基本語文能力薄弱,常未能以準確的文詞和語句表達個人見解;

    ‧二是高階的理解力不足。

  • 106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 (短答題)

    • 問題:芳芳說家明希望「以小博大」,「以小博大」在這裏指的是什麼? 。(4分)

    第 4 題

  • 107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短答題)文中對話

    家明: 芳芳一讚,真令我有點不好意思了。不過「改名」確是一門學問,俗語說「唔怕生壞命,只怕改壞名」。芳芳,你同意嗎?

    芳芳: 取個好名字固然重要,但如果將名字和命運劃上等號,希望「以小博大」,這種心態並不可取,也未必有效,不如腳踏實地做人更好吧。

    第 4 題

  • 108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短答題)‧上文下理根據:

    ‧前文家明與芳芳在討論什麼是好名字,家明通過引述俗語,將命運好壞與名字好壞相提並論。

    ‧芳芳不同意家明將名字好壞與命運好壞拉上關係,認為如果將名字和命運劃上等號,是「以小博大」。

    ‧推論說明

    ‧考生須分別準確指出「小」(少許的心思或努力來取名 /改名)和「大」(一生好運/順利)的含意。

    ‧說明時必須清楚指出以小博大的因果關係。(換取)

    第 4 題

  • 109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短答題)‧考生多能指出「小」與名字相關,「大」與命運相關,但

    能準確圓滿指出兩者含義則不算太多。

    ‧多數考生尚能寫出其中因果關係,少數未有寫出其中關係者,概不給分。

    第 4 題

  • 110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短答題)考生答案示例:因果關係清晰,但未能準確寫出「小」及/或「大」:

    花小小心思改名(準確寫出「小」),以求得到(因果關係清晰)名利(「大」含意錯誤)。

    以好名字(「小」含意錯誤),換取(因果關係清晰)一生好命運(準確寫出「大」)。

    第 4 題

    改一個好名字(「小」含意不圓滿)以換取(因果關係清晰)將來的一個好遭遇(「大」含意不圓滿)。

  • 111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短答題)

    考生答案示例:

    欠因果關係:

    小指姓名(「小」含意錯誤),大指好運氣(「大」含意錯誤)。(欠因果關係)

    第 4 題

    沒根據錄音內容說明:

    以小代價換取更大利益。(純粹從字面解釋)

  • 112

    綜合理解推論說明(短答題)

    考生答案示例:

    因果關係清晰,準確寫出「小」及「大」的含意:

    付出少許努力來取名,期望一生順利。

    第 4 題

    花少許心思力氣改好名字來換取一輩子的好運氣。

  • 113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

    • 問題:芳芳批評家明「偷換概念」。試說明家明怎樣偷換概念。 (4分)

    第 7 題

  • 114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文中對話

    芳芳:家明,據你所說,怎麼樣才算是好名字?家明:這還用說,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就是好名字。芳芳:這樣說,「春霖」是不是好名字?家明:當然是個好名字,就是因為「春霖」這個名字,劉春霖才當上狀元。芳芳: 那麼,「汝珍」是不是好名字?家明:中國文字這麼多,他偏偏用了個「珍」字,因而當不成狀元,那還用說,這當然不是個好名字。芳芳:「珍」有「珍貴」的意思,不是也合乎你先前的定義嗎?家明,你可是偷換了概念。家明:芳芳,我沒有偷換概念。朱汝珍因為「改錯名」而交上噩運,這還算是好名字?芳芳:家明,你對「好名字」的定義一時一樣,你沒有察覺嗎?好,就讓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吧。家明,你知不知道誰是陳小軍?

    (討論陳小軍例子,從略)

    第 7 題

    家明:最終還是大團圓結局,陳伯伯可是因禍得福。芳芳:家明,這麼說,「陳小軍」是不是個好名字?家明:甜品店因此生意興隆,這當然是個「好名字」。芳芳:如果武打巨星陳小軍堅持控告陳伯伯,那麼,對陳伯伯來說,「陳小軍」又是不是個好名字呢?家明:成敗論英雄,如果因此惹上官非,當然不是個好名字。可是到了最後,陳伯伯的店子不單止不必改名字,生意反而更加興隆,可見「陳小軍」確是個好名字。芳芳: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只能做事後孔明,因為人生難免有順逆,要看最終結局才能蓋棺論定。你以結局來判斷「春霖」和「汝珍」是否好名字,這不是偷換概念嗎?

  • 115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上文下理根據:

    ‧考生須綜合兩段出現在不同位置的對話,得出答案:

    ‧家明最初對「好名字」的定義;

    ‧家明之後對「好名字」的定義;

    ‧芳芳的評語。

    ‧由家明的回應,整理出家明對「好名字」的定義前後有別,因而是「偷換概念」。

    第 7 題

  • 116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分析說明

    ‧通過家明對芳芳四個「是否好名字?(劉春霖、朱汝珍、年長陳小軍)」提問的回應,比對出家明對好名字的定義「一時一樣」:

    ‧最初指的是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名字。(直接抄錄)

    ‧後來轉變成是否有好的人生際遇:

    ‧從劉春霖(名字寓意吉祥,故他能當上狀元)、朱汝珍(名字寓意吉祥,但他不能當上狀元)的例子推出家明所指的是人生際遇的順利決定其是否有一個好名字。

    ‧從年長陳小軍因名字生意興隆及假設其因名字惹上官非的討論,進一步提示考生家明着重的是其人生際遇。

    ‧清楚指出如何偷換:

    • 芳芳指家明對「好名字」的定義「一時一樣」,已提示家明對「好名字」定義前後有別,因而是「偷換概念」。

    第 7 題

  • 117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最差的考生不能交代「偷換概念」,僅抄錄其中一例的內

    容敷衍成答案,即答案只提出了一個概念(對「好名字」的其中一個看法),未能掌握家明對「好名字」看法的前後不同,這一類概不給分。

    ‧考生須能提出家明對「好名字」看法前後不同,並有意識交代如何「偷換」,方可入品。惟考生多未能準確說明家明對「好名字」看法的轉變,或交代如何「偷換」時含糊不清,致分數普遍偏低。

    第 7 題

  • 118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考生答案示例:

    只提出了一個概念,不明白「偷換」:

    家明用一件事情的結果判斷名字的好壞,例如陳小軍,如果年輕的陳小軍不控告年長的就認同陳小軍是好名字,但堅持控告卻是壞名字。 (僅抄錄音內容)

    第 7 題

    家明只用人物的際遇來決定該人物的名字是好或壞,如朱汝珍不能做狀元便說是個壞名字,陳小軍所開的店生意變好便說是個好名字。他偷換了有好名字就有好的際遇這概念。 (有提及「偷換概念」,但實際上不理解其內涵)

  • 119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考生答案示例:

    提出了兩個概念,但未能交代如何「偷換」 :

    家明以個人際遇的結局作為評定一個人的名字的好壞,而不是根據名字本身的含義作判斷,例如雖然汝珍一名的「珍」有「珍貴」意思,但他卻因朱汝珍的際遇而認定此名不是好名字。(提出了「名字本身含義」及「際遇」兩個概念,但卻指家明只選擇了其中一個概念;在談及「名字本身含義」時亦未有指出此為家明早前所提出的概念,故其實未能交代其如何偷換[偷換是指前後不一致])

    第 7 題

  • 120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考生答案示例:

    能提出兩個概念,但或陳述較為粗疏簡略,

    或在交代如何「偷換」時欠清晰:

    家明利用結局,成敗得失(從例子歸納出一個概念)來斷定一個好名字,並不是以寓意吉祥、美好(提出另一個概念)的名字作「好名字」的大前提定義(交代「偷換」),是事後孔明,偷換概念,與之前的定義有矛盾(交代「偷換」)。

    第 7 題

  • 121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考生答案示例:

    能提出兩個概念,但或陳述較為粗疏簡略,

    或在交代如何「偷換」時欠清晰:

    家明憑朱汝珍狀元被革一事(以例子代定義,提出一個概念)判斷朱汝珍是一壞名,而芳芳指出「珍」有「珍貴」的意思(以例子代定義,提出另一個概念),用家明的早前定義來說是好名。家明卻因結果說「汝珍」是壞名(交代「偷換」),因此芳芳批評家明「偷換概念」。(交代兩個概念略簡;解釋如何偷換亦不算清楚)

    第 7 題

  • 122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考生答案示例:

    能綜合上文下理,清楚提出兩個概念,

    並正面說明如何如何「偷換」:

    家明在前後對於好名字的定義有所不同(交代「偷換」),家明先前以吉祥,和寓意美好作定義(提出一個概念),可是,卻認為代表珍貴的珍字並不代表好,是因為朱汝珍被奪去官職,把定義換成(交代「偷換」)由命運的好運(歸納例子,提出另一個概念)決定名字的好與否。

    第 7 題

  • 123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

    • 問題:試根據有關討論,指出以下比喻指的是什麼事或道理。請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6分)

    第 10 題

  • 124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文中對話

    家明:取名字既然如此麻煩,不如不用名字,每個人配一個數字編號,就像身分證號碼,大家以編號相稱,既方便又簡單,那就不用為取名字而煩惱!芳芳:以編號命名雖然簡單,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未必方便。就如電話號碼,大家要記的雖然只有8個數字,可是很容易記錯。家明,這豈不是削足就履。家明:這只是大家還沒習慣,習慣了就好了。教授,對不對?教授:家明,你的的建議未必不可行。可是,事有本末,取名字時,方便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家明:有什麼比方便還重要?教授:就如吃東西,不少食物雖能填飽肚子,卻沒有什麼營養,也不美味。

    家明:名字也要講究營養和味道嗎?教授:當然,如果只為了填飽肚子,「餐餐即食麵」就可以了。家明:可是對於我這一類識字不多,文化水平又不高的人來說,用數字命名,不是更方便嗎?沒有鮑參翅肚,又怎能煮出美食呢?教授:美食也不一定要用名貴食材,不少地道美食,用的也是一般食材,只要廚師肯花心思,鑽研食物用料、烹飪技巧,腐朽也可以化神奇,做出美食。父母為子女取名字,不是一樣嗎?芳芳:就是說,不用名貴材料,只要肯花心思,就能煮出既有益又美味的食物。教授:當然,不然四川的擔擔麵、香城的蛋撻這些地方小吃又怎麼會那麼膾炙人口呢?正如有父母把子女叫作「阿牛」,名字看似平凡、土氣,可是當中也有寄意,把名字取得謙遜一點,免被上天妒忌,藉此保佑子女平安成長。

    第 10 題

  • 125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上文下理根據:

    ‧考生須綜合教授、芳芳與家明對「吃東西」(取名字)的討論,得出答案。

    ‧辨識喻指:

    ‧須了解教授表面談的是吃東西,但其實只是以吃食為喻,討論的實際是命名。

    ‧提出我們「吃東西」(名命)的目的,非只為「填飽肚子」(方便/以數字編號取代名字) ,還須兼及「食物的營養和味道」。(名命父母以名字表達對子女的祝福/心意/盼望/期許/心思/含意/寄寓)

    第 10 題

  • 126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少數考生未有注意此為一辨識比喻內容的題目,故僅圍繞

    吃食作答;又或雖能圍繞命名作答,但概念錯誤,答非所問,概不給分。

    ‧部分考生長篇大論,大幅抄錄不相關內容,影響答案的準確度。

    ‧本問雖然有三個分題,但所問的其實是同一事(命名),但部分考生未能貫通上下文內容,三題答案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反映學生未能綜合上文下理作答。

    第 10 題

  • 127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考生答案示例(10.1):

    概念錯誤,答非所問:

    用數字改名

    取名字的必要。

    第 10 題

    只為需要而隨便改名字

  • 128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考生答案示例(10.2):

    概念錯誤,答非所問:

    為了有一姓名代表身份而胡亂改名,但沒有想過其意思及意義

    求其取個簡單方便的名字

    第 10 題

    名字能夠方便別人稱呼時用

  • 129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考生答案示例(10.3):

    概念錯誤,答非所問:

    只要用心思也可改個好名字

    名字中用優良語文以改取好名字

    第 10 題

    用簡單文字取名也可以令名字讀起來順口,有寄意

  • 130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考生答案示例:

    有概念錯誤的冗餘答案,致未能得分:

    10.3 名字裏所包含的意思和父母寄的情意,以及他人呼叫名字時的親切感

    10.3 在改名字時追求名字的優美及含意

    第 10 題

    10.1 改名字及以名字互相稱呼

  • 131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考生答案示例:

    概念不準:

    10.1 改姓名

    10.3 名字的素質。

    第 10 題

    10.3 任何的名字都包含父母對子女的寄意

  • 132

    綜合內容辨識喻指(填充題)考生答案示例:

    概念準確:

    10.1 改名字

    10.3 改名為的是名字的意義,及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第 10 題

    10.2 用方便容易的方法改名

  • 133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

    • 問題:李小姐說的「好女婿」和「如意郎君」分別指什麼? (4分)

    第 16 題

  • 134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文中對話

    李小姐:教授,兩位主持人,你們好。恕我直言,你們的看法只是從父母的角度考慮,沒有考慮子女個人的意願。

    教授:李小姐,你有什麼看法呢?

    李小姐:教授,子女長大後,如果想為自己改名字是否不應該?

    家明:李小姐,我可不敢改啊,我一改,不只是父親不高興,弟妹也不會放過我。

    李小姐:我不同意,就像婚姻,如果父母替我指腹為婚,找個好女婿,但我長大後,為什麼不可以自由戀愛,為自己找個如意郎君?

    教授:李小姐,根據香城的法例,只要年滿十八歲,你就可以為自己改名。

    第 16 題

  • 135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上文下理根據:

    ‧考生須綜合李小姐與教授及家明的對話,得出答案。

    ‧說明喻意

    ‧從教授與家明的對話,可推敲出李小姐的比喻內容。

    ‧李小姐是以指腹為婚及自由戀愛兩種不同的結婚方式為喻,表達自己對改名字的看法:

    ‧指腹為婚下父母眼中的「好女婿」實指父母替李小姐取的名字。

    ‧自由戀愛下自己找的如意郎君父實指子女自己選擇的名字。

    第 16 題

  • 136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考生整體表現尚可,惟有部分考生未有注意此為一說明比

    喻內容的題目,故僅圍繞婚戀對象作答;或只作字面解釋,概不給分。

    ‧比喻的喻體是名詞,故答案(本體)亦須為名詞,但不少考生未加注意。

    ‧與第 10 題一樣,考生作答時長篇大論,致內容蕪雜不清。

    第 16 題

  • 137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考生答案示例:

    概念錯誤,答非所問/圍繞婚姻作答:

    16.1 父母之命 16.2 自由

    第 16 題

    16.1指父母幫子女找的男性

    16.2 指子女自己找自己喜歡的男性

    16.1 父母喜歡的名字 16.2 是子女自己選擇,並不是父母的意願

  • 138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考生答案示例:

    內容蕪雜,概念不清:

    16.1 父母喜歡為子女改的名字

    16.2 自己喜歡的名字

    第 16 題

  • 139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考生答案示例:

    所答為一事態(非名詞):

    16.1 父母為子女改名

    16.2 子女長大後改自己心儀的名字

    第 16 題

  • 140

    綜合理解說明喻意(短答題)考生答案示例:

    內容準確:

    16.1 父母在子女出生時為子女改的名字

    第 16 題

    16.2 子女自己改的名字

  • 141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

    • 問題:綜合有關討論,張教授對於李小姐改名字一事持什麼立場?試略加說明。 (6分)

    第 17 題

  • 142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上文下理根據:

    ‧考生須綜合張教授與李小姐及家明、芳芳的對話,得出答案。

    ‧分析說明

    • A:張教授的立場• B:說明與立場的呼應• C:張教授的理據

    第 17 題

  • 143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A:張教授的立場:‧不反對李小姐改名字;

    ‧是否改名字也可以(如李小姐已考慮其他因素);

    ‧反對李小姐在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前改名字

    • 教授並不斷然反對改名字,但認為在決定是否改名字時有幾個重要的考慮點;

    • 教授對改名字有保留,故亦可將教授的立場理解為反對李小姐改名字;

    • 必須清楚寫出教授的立場,如無立場,概不給分。

    第 17 題

  • 144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B:說明與立場的呼應 - 須就 A(教授的立場)作解說,而其解

    說必須與A呼應。

    • 考生必須針對教授的立場作相應的說明,即須從教授講話內容作理據,解釋教授的立場

    C:教授的理據 -須概括出教授認為在決定是否改名字時,宜先考慮的幾個方面,包括:

    • 顧念父親取名時的心意• 體諒父親的心情(故宜先與父親商量、溝通)• 「我愛其禮」

    第 17 題

  • 145

    綜合理解分析說明(簡短寫作)• 在解說張教授的立場 (A)時,或沒有提出立場,或立場太

    含糊,或錯誤理解張教授的立場或所提之立場前後矛盾;

    • 在立場與說明的呼應(B)上,不少考生先寫出一句有關教授立場的句子,然後摘錄教授的講話,但並未以其中內容作理據,解釋教授的立場。此類答案,不少是「行動指引」式的抄錄,故出現一有趣的現象,無論考生認為教授是何種立場,其說明都大同小異;(應與父親溝通,如父親不理解也無可奈何;李小姐十八歲後可改名)

    • 考生在陳述教授的理據時,多數偏於簡略,或只抄出事例(如飲茶)而欠解說,或只寫出一論點(如顧及父母感受)而欠事例/解說。能涵括各項考慮點,並作較清晰之解說者,僅為少數。

    第 17 題

  • 146

    A 錯字:估計為贊成不入品

    B 抄錄為主

    C 解說與立場互相矛盾,如真正理解教授的論據,不會得出贊成的結論

    考生答案示例: 第 17 題

  • 147

    A 有立場:反對下品下

    B 欠呼應,不能解釋何以因此可見教授持反對立場;「行動指引」:商議

    C 抄錄喝茶事例,指要商議,但欠解說

    考生答案示例: 第 17 題

  • 148

    A 立場含糊(抄錄)下品上

    B 「行動指引」式的抄錄

    C 簡略,欠解說

    考生答案示例: 第 17 題

  • 149

    A 有寫立場:反對中品下

    B 略有呼應

    C 「我愛其禮」:背後的心意(表述偏簡略)父女互相遷就:欠說明

    第 17 題考生答案示例:

  • 150

    A 有立場:反對中品上

    B 有呼應

    C 父母盼望;顧及對方的感受;準確,但說明稍欠飽滿

    考生答案示例: 第 17 題

  • 151

    A 有寫立場:反對上品

    B 有呼應,分析張教授的說話,指出其反對的理由。

    C 「我愛其禮」;寄寓父母心意;尊重父母感受,不違逆其本意;論說深刻飽滿,能呈現教授所持的論點。

    考生答案示例: 第 17 題

  • 152

    A 有立場:不認同,不應輕易改上品B 有呼應,分析張教授的說話,指出其反對的理由

    C 「我愛其禮」:重視家人的心意;父女互相遷就一事(飲茶):顧及父親感受論說清晰飽滿

    考生答案示例: 第 17 題

  • 建議

    考生須培養嚴謹的聆聽態度,放下預設和成見,虛心聆聽別人的說話,不輕浮、草率,不斷章取義,才能提升聆聽的準確度。

    要準確理解,除了須專心聆聽說話的內容,也須注意說話的方式,有些講者喜歡以較為間接的方式說出看法和立場,如比喻、反問、反詰等,因此不可單憑說話的字面意思判斷,也要根據語言的脈絡和語氣,才不致誤解別人的說話。

    把說話放在話語的脈絡理解,不要斷章取義而妄下結論。平日聆聽別人的說話,留心講者的身分和背景、說話的場合、聽眾的身分等,也可幫助理解講者的真正立場和看法。如不少政治人物和公眾人物,說話較為婉轉和間接,單憑他們說話的字面意思判斷,容易錯誤理解,要全面分析,才可以聽出說話的玄機。

    聆聽能力是語文能力的一部分,與其他的語文能力密不可分。考生平日可在說話、寫作、閱讀訓練中,同時培養聆聽能力。例如,說話必須以聆聽為基礎,才可以因應別人的說話而發揮己見;閱讀宜多留意文章的組織結構,培養綜合理解的能力;寫作宜多留心不同文體的差異,如演講辭、新聞報道、社評和辯論,各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觸類旁通,有助提升聆聽理解能力。讀、寫、聽、說只是形式,豐富的學識和文化素養、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思維,才是語文能力的根本。

    153

  • 154

    試卷四

  • 155

    甲部 朗讀 考核重點包括讀音、語氣、節奏等。

    要求考生因應篇章內容,變化語速語氣語調,表達文意。

    考題設計︰

    篇章都是語體散文;

    題材廣泛,體裁不一;

    用語淺白,感情直接,文句流暢;

    每篇字數約150字;

    多數考生能於一分鐘內讀畢。

  • 156

    讀音 考查考生發音是否準確,吐字是否清晰。

    設9個讀音考查點。

    採用離散分布觀察的方式。

    較難認讀或容易錯讀的字:

    「淼」、「淖」、「杳」、「熠」、「絳」

    易犯「懶音」毛病的字:

    「國」、「難」、「得」、「眼」、「光」

  • 157

    考生表現(讀音) 表現一般。

    語音方面,發音吐字基本清晰。

    錯讀情況未算嚴重。

    多數考生能夠準確讀出難字。

    而「懶音」的考查點經常重複,考生表現不錯。

    能夠在9個考查點不失一分的考生,亦非罕見。

  • 158

    語速、語氣、語調 整體評分

    語速、語氣、語調三個元素放在同一範疇評核。

    準確與流暢

    能否按照原文一字不易準確讀出,不增字、不漏字、不換字、不會將書面字詞轉換為口語。

    能否避免出現回讀,包括重讀、修訂等。

    整體要求

    掌握文意,對應語境。

    語氣適切,徐疾有致。

  • 159

    考材舉例二十年前,我對號稱「天下第一險」的華山已十分嚮往。

    那時我剛從農村考入大學,所有的夢都是絢爛的,但花藏

    在自己的硬殼裏還沒有開放。五月是快活的日子,班上的

    同學決定攀登華山。我蠢蠢欲動,做着準備,心在桃花和

    杏花的芬芳之中興奮。偏偏噩耗傳來,父親突然生病,要

    做手術。我猶豫了幾天,結果決定放棄參加。那一刻,我

    像受了挫折似的難過,低沉的情緒久久不散!

  • 160

    考材舉例說明 (朗讀卷 6-①)

    全文共剛好150字,是一段回憶,寫年青時未能攀登華山的遺憾。

    內容雖然與香港學生的生活頗有距離,但是並不複雜,而且層次分明,其中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十分明顯,加上標點符號的提示,考生應該不難處理。

    讀音方面,則以「嚮、絢、噩、豫」和「農、硬、杏、果、刻」作為測試點。

  • 161

    整體評分

    停連 回讀

    節奏 增字

    語氣 漏字

    語調 換字

    輕重 口語化

  • 162

    考生表現(整體)

    能夠掌握考試的基本要求,在限時之內讀完。

    回讀、重讀、增字、漏字、換字間有出現,但對整體表現影響不大。

    考生大多未能掌握篇章主旨,正確揣摩文意。

    語調平板、語氣欠變化。

    不能讀出篇章應有節奏,無法表達出其中的感情。

    表現突出的考生能夠理解篇章的主旨,善用強弱的語氣、緩急的節奏,讀出內容的層次和感情的變化。

  • 163

    改善建議

    雖然不再設卷考試,但亦不應從此捨棄。

    多揚聲誦讀數百篇考材。

    改善發音,加強說話表達效果。

    積蓄生字詞語,吸收修辭句法。

  • 164

    乙部口語溝通

    考核考生在討論中表達、應對、溝通等能力。

    考題設計:

    貼近中六學生的常識範圍。

    從校園生活、社會時事、流行思想、中國文化等方向命題。

    考核考生的識見學養、組織思維和語言應對能力。

    附設閱讀材料,啟發考生思路,逗引考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論題。

  • 165

    評核重點 闡述:評核考生發言內容的質量

    切題(題旨)

    觀點(見解、質疑)

    申述(引申、綜合、發展、析述、整理、澄清、補充)

    語言:評核考生語言運用的質量

    用語(語彙、語法、語用)

    語調(語調、音量、語速、發音)

    條理(組織、層次)

  • 166

    評核重點 應對:評核考生互動交流的處理能力

    回應(回應別人)

    銜接(銜接話題)

    引導(引導討論)

    態度:評核考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禮貌

    參與(積極發言)

    禮貌(尊重別人)

    儀態(坐姿、眼神、動作)

  • 167

    考材舉例(1)

  • 168

    題目提供了一處境︰面對朋友的過錯或缺失

    對這個處境的兩種不同應對態度︰ 糾正、包容

    重點︰ 「與其……不如」意即包容比糾正好。

    你同意包容朋友的過失而不糾正嗎?

    討論空間很濶:什麼朋友?什麼過失?

    宜比較、考慮不同處境,拓濶討論空間;不宜偏頗,只談凡事包容的好處。

    題目雖然具爭議性,但重點仍在溝通交流。討論之後,考生是否對交友之道有更深入的理解及新的體會?

    考材舉例(1)說明

  • 169

    考材舉例(2)

  • 170

    考材舉例(2)說明 題目提出了現代社會一種生活方式,要求考生評論。

    「足不出戶」VS「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多方面的需要」,須注意「多方面」≠「全部」。

    討論的焦點︰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意見,意見的背後是對生活的要求和個人的價值觀。

    題目要求「評論」,故考生必須要提出自己的見解,而非單單介紹或說明這一種生活方式。

    考生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立場,交代論點,然後闡釋。

    以觀點清楚充份、舉例恰當者為佳。

  • 171

    考材舉例(3)

  • 172

    考材舉例(3)說明 題目提出一種「待人態度」︰面面俱圓

    就這種待人態度,有正反兩面的評論︰令人際關係和諧或令人變得虛偽。

    「面面俱圓」︰圓滑,故不容易開罪別人,但亦令人不能暢所欲言,表現真我。

    考生的看法可以「二擇其一」,但「視乎情況而定」亦可以接受。

    題目既然已提出兩個立場,考生應從這兩個角度去考慮、鋪陳自己的觀點。

    「溝通」的目的是交換意見,從多角度思考有關問題,以便得出更深層次的理解。

  • 173

    考材舉例(4)

  • 174

    考材舉例(4)說明 題目提出的處境:為了「鼓勵市民多做運動」,要求考生從三項運

    動中,選擇一項作「全民推廣」。

    三項運動各有特色,優點缺點亦顯而易見,考生應該容易掌握。

    討論的焦點,就是要比較何者最適合作「全民推廣」,考生根據什麼準則作出比較,至為關鍵。

    考生固然要就自己的見解,提出理據說服他人;但亦要考慮別人的意見,擇善而從。

    協商的過程應該是縮窄分歧,朝共識的方向開展討論。最後或許未能達成共識,但尋求共識的意圖明顯,亦稱得上是完成任務了。

  • 175

    口語溝通評分 整體評分

    闡述、語言︰佔本部分數50%

    • 發言是否緊扣題旨,見解是否合理精到。

    • 用語是否得體準確,語調是否恰當自然。

    應對、態度︰佔本部分數50%

    • 是否參與討論、回應別人、積極發言、銜接話題。

    • 尊重他人、保持禮貌、儀態大方。

  • 176

    考生表現(闡述) 社會生活話題,表現較好;中國文化話題或要求評論,表現較差

    審題粗疏,甚或誤解題意:

    • 討論「敏於事,慎於言」的處事態度時,只談如何慎言。

    • 評論社會人士對年輕人紋身的看法時,只談青少年應否紋身。

    •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理解為「不急功近利,做事踏實謹慎」 。

    意念單薄貧乏,推論粗疏:

    • 強調分析問題的層次及討論方向,但沒有闡釋發揮。

    • 不斷重複組員或自己的說話。

    • 引用例證,但沒有解釋或錯誤演繹。

  • 177

    考生表現(語言) 大部分考生說話清楚流暢,語調自然。

    個別考生用語得當,條理分明。

    多能恰當運用四字詞語︰

    • 「言之成理」、「不敢苟同」、「不謀而合」等

    引用名言雋語︰

    • 引用恰當,可強化表達效果;

    • 一知半解的引用,反而會窒礙表達。

    機械式的語言表達,仍然俯拾皆是。

    中英夾雜情況有明顯改善。

  • 178

    考生表現(應對) 大部分考生都能夠銜接話題,回應別人發言。

    考生曾經練習補充拓展,質疑詰問等技巧。

    有部分考生忽略別人發言,以致未能準確回應。

  • 179

    考生表現(態度) 壟斷發言的情況經常出現。

    聲音重疊、聲量過大或不恰當地打斷別人發言的情況十分常見。

    個別考生發言時間甚長,削弱討論氣氛。

  • 180

    改善建議 累積知識經驗:

    養成閱讀習慣,累積文化知識。

    留心社會時事,吸收各方意見。

    多沉澱反思,建立個人識見。

    在課堂的分組活動及日常生活中與人溝通合作中,訓練口語溝通。

  • 181

    改善建議

    善用溝通技巧:

    細心審題。

    討論時亦須緊扣題意,有的放矢。

    在構思時,必須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考慮;在溝通過程中,要聆聽和吸收別人的見解,深入反思。

    資料和例證必須堅實準確。

    善用發言時間,簡潔扼要地闡釋觀點、回應質疑。

  • 182

    試卷五

  • 183

    設題理念

    符合課程要求蓋學林遵循有自

    切合水平參照以訂定品位等第

    取材日常生活讓考生有話可說

    結合聆聽閱讀盼考生融會貫通

    融凝虛擬寫實令情境疑幻似真

    允執本科特質可增添考核興味

    布置疏密有致俾考生勞逸有度

  • 184

    題目

    試以香城青年協會朋輩輔導長何明亮或李美美的身分,撰寫文章一篇。文章須指出所屬母校學生在升讀大學時的選科現象,然後針對每種現象推介一項活動,並解釋這些活動如何幫助學生作選科的抉擇,再提出升讀大學選科時三個主要考慮的因素,並加以論證。(全文不得少於500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並須用書面語撰寫。)

  • 185

    考生表現

    語境意識

    整合拓展

    見解論證

    表達組織

  • 186

    語境意識

    文章標題

    呼應背景

    特定對象和具名寫作

    行文語氣

  • 187

    文章標題

    背景:

    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給朋輩輔導電郵和聆聽資料均已指出文章應有標題。

    準確:

    能準確概括文章內容、切合校情;

    精彩:

    具有創意或文采,但沒摻雜口語、外語或潮流用語。

  • 188

    標題上品舉隅

    「升大選科不太難,掌握前途樂悠閒」

    「選科抉擇要明智,及早準備莫遲疑」

    「大學選科莫徬徨,美好前程我導航」

    「充分準備升大選科,認真規畫創造未來」

    「升大選科不用愁,輔導活動拔頭籌。」

  • 189

    標題中品舉隅

    「大學選科眼花繚亂,從容選科活動多元」

    「選科應明白自己,然後要放眼天地」

    「升學出路多元,共創理想明天」

    「選修科目無難度,你我齊心有出路」

    「莫做跟風木頭人,主導選科今起行」

  • 190

    標題下品舉隅

    「師生家長齊關注,選科邁向光明處」

    「擺脫各枷鎖,共展望將來」

    「一周難得樂聚天倫,選科輔導乏人問津」

    「升大選科不太難,準備充足你最勁」

    「能解決選科的建議,請參考」

  • 191

    標題拾掇

    「前途在我手,出路無煩憂」

    「出路在我手,前途無煩憂」

    「莫等閒,白少了年頭」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也無風雨也無晴」

    「天生我才必有用」

    「睛天雨天孩子天」

  • 192

    標題拾掇

    「選科極重要,聽過一定笑」 「前路選科真重要,選對科目會微笑」

    「大學選科要謹慎,精明選擇至安心」

    「大學選科要注意,前程錦繡讓人知」

    「前路緊握在手,創建美好將來」

    「選科別迷惘,師兄助選擇」

    「升學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 193

    標題拾掇

    「不聽學兄言,大學夢魂斷」

    「出路作滅亡,前途由我創」

    「不看學兄此文,休想躋身大學」

    「升學專家有學姊,靈丹妙藥你要知」

    「選科前途零難度,魚與熊掌可兼顧」

    「升學選科疑難多,師兄伴你齊跨過」

    「選科挑戰不用驚,將來出路要知情」

  • 194

    呼應背景

    開首:能點出香城的高中學生甚少為升學就業作好準備,對升讀大學選科的協助亦需求甚殷。但能強調博文中學和格物中學相類者卻不多!

    開首:能點出撰文目的,如遵程主任所囑,克盡己任,為學弟學妹釋疑解困;以過來人身分,心繫母校,為學弟學妹指點迷津。但能兩者俱備則極為罕見。

  • 195

    呼應背景

    要求:宜鼓勵學弟學妹及早裝備自己,或按校情表達對學弟學妹的期盼。

    結尾:過半考生能對學弟學妹有期盼,或祝願前程錦繡;

    或祝福心想事成;

    或勉勵加油努力;

    或冀望更上層樓。

  • 196

    特定對象和具名寫作

    「何明亮」以「博文中學」為論述基礎;「李美美」以「格物中學」為論述基礎。

    文末書明撰文者的身分與姓名,當中姓名殆無二致,惟身分則各有側重,諸如「(香城青年協會)朋輩輔導長」、「博文/格物中學校友/畢業生/舊生/同學」、皆可接受。但能集兩身分於一身者(香城青年協會朋輩輔導長暨博文/格物中學校友),究屬少數。

  • 197

    行文語氣

    上佳表現:

    可貴:感同身受之情,關懷同學之心,

    回饋母校之意,報效協會之旨。

    撰文:真情流露,態度友善;

    語氣親切,措辭溫婉。

    效應:令人如沐春風、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