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2016-2017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 12

2016-2017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jwc.cczu.edu.cnjwc.ccz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43/ee/f9f4b1eb4538b06f386f62e5d... ·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秉承持续改

  • Upload
    others

  • View
    3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6-2017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年 12月

1

目 录

一、学校发展概况 ................................................... 7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 10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 10

(二)本科专业设置 ............................................. 10

(三)学生情况 ................................................. 10

1.在校生情况及生师比 ....................................... 10

2.本科生生源质量及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 11

3.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 12

4.转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及其年级分布 ........................... 14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 15

(一)教师情况 ................................................. 15

1.师资队伍结构 ............................................. 15

2.兼职教师情况 ............................................. 16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 16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 16

5.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16

6.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 ................................. 17

7.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 ..................... 17

(二)教学条件 ................................................. 18

1.教学经费 ................................................. 18

2.土地和房屋 ............................................... 18

3.教学科研仪器装备 ......................................... 18

4.图书资源 ................................................. 19

5.文体活动场馆 ............................................. 20

2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 21

(一)教学建设 ................................................. 21

1.专业建设 ................................................. 21

2.课程及教材建设 ........................................... 21

3.课堂开设情况及课堂教学规模 ............................... 21

4.实践教学建设 ............................................. 21

5.教育信息化 ............................................... 23

6.教学研究 ................................................. 24

7.学生国际交流 ............................................. 25

8.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 28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31

1.2017 级培养方案改革 ....................................... 31

2.教学模式改革 ............................................. 31

五、质量保障体系 .................................................. 32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 32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 32

(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 33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33

(五)日常监控与运行情况 ....................................... 34

(六)规范教学行为情况 ......................................... 35

(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 35

(八)校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情况 ............................... 36

(九)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 37

(十)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情况 ..................................... 38

六、学生学习效果 .................................................. 39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 39

1.调查方法 ................................................. 39

3

2.调查结果 ................................................. 39

(二)毕业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 39

(三)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考研出国率及毕业生薪酬情况 ........... 39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 40

(五)攻读研究生情况 ........................................... 40

(六)毕业生成就 ............................................... 40

(七)校园文化活动及获奖情况 ................................... 41

(八)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42

1.体质健康测试 ............................................. 42

2.校园体育活动 ............................................. 43

3.重大赛事 ................................................. 43

七、学校特色及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 44

(一)学校特色与经验 ........................................... 44

(二)本科教学问题及持续改进方向 ............................... 44

附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 46

4

5

图 表 目 录

表 1 专业设置情况 ........................................... 10

表 2 2016-2017学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统计表 ..... 12

表 3 专任教师“职称-学历情况”表 ............................ 15

表 4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表 ............................ 15

表 5 教师三个月境外研修情况表 ............................... 17

表 6 2016 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表(万元) ...................... 18

表 7 2016 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表(元) ........................ 18

表 8 图书馆数据一览表 ....................................... 19

表 9 2016-2017学年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 34

表 10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表 ............................ 35

图 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 ..................................... 34

图 2 毕业生月收入 ........................................... 40

6

7

常州大学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常州大学历经 39 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当前,

学校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全体师生员工大力弘扬“勇担责

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着力提高教学品质与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

提升办学层次,构建内涵式发展体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

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学校发展概况

2016-2017 学年,学校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

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并以省委巡视为契机,内聚人心、外塑形象,

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新进展。在武书连 2017 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常州大学

位列第 202名。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跨越。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

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

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

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构建五位一体的“跟进式”人才培养

体系,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本一批次招生范围扩展到 23 个

专业 18 个省份;省内本二批次文理科录取分数再创历史新高;音乐学专业首次

招生,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首获两金一

银及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首捧“创青春”省赛优胜杯;在“高教社杯”全国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6 项,刷新我校参赛最好记

录;在“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首获全国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并首次被评为华为“专项奖”;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全国特

等奖;在国际顶级三大工业设计赛事之一的美国 IDEA 国际设计大赛中首次获铜

奖 1 项;两名学生首次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及“创新创业”好青年称号。学

校接受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现场考察,教学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学校以人才强校为发展战略,新增专

任教师逾百名,引进国际知名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快步从

高原形向高峰型迈进。在武书连 2017 中国大学教师水平排名中,学校位列第

93名。

8

学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现有 68 个本科专业,涵盖工

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

十大学科门类。现有 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

权点、7 个工程领域和 1 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6-2017 年,科研

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位列全球 ESI 排名前

1%,并双双进入 ESI 内地高校排名前百强;在 Nature Index 排名中,学校位

列内地高校第 45 位、省内高校第 5 位。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一五”以来,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77 项。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5 项(重点项目 5 项、重大研究计划 1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2 项(重点项目 4 项),三大检索论文 2217 篇,

发明专利授权 1511 件(PCT1 件);2016 年授权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 37 位。

学校拥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7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 个省级协

同创新中心、17 个省级工程中心、5 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 个省级大学

科技园孵化器。学校与国内 40 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 30 多个县区级以上政

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20 个、校企联合研发中

心 30 个、产学研基地 295 个、校企联盟 369 个。2016 年,学校荣获“中国产

学研合作创新奖”。在 2017 年发布的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中,

学校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 65 位。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 59 项,较去年增加 12 项,

其实国家自然基金 45 项,并连续 4 年获得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14 项,其

中重点项目 3 项;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优秀”等级项目 1 项;

首次获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 项,填补人才类项目空白;获得文科各类

省部级奖 10 项,又创新高;入选首批江苏省优秀理论成果 2 项。获批省部级重

点实验室 3 个,实现了学校在行业领域省级平台建设上的突破;获批江苏省产

学研前瞻项目 23 项,项目数量及经费皆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全年科研经费达 2

亿元;申请发明专利 900件,授权发明专利 409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以校际合作、

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学校与美国、英

国、德国、西班牙、芬兰、瑞典、俄罗斯、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 20 多个

国家及地区的 50 余所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

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 6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6 年,

225 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留学项目,近 30 个国家的 260 余名留学生在

校学习,专任教师中具有 3 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者占比 35%。2016 年,学校

与波利瓦尔大学共建的委内瑞拉首家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首期报名学员近

9

400 人;成功获批“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来校留学人数大幅增长,其

中学历留学生增幅达 220%。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科教城、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

校园占地面积近 2500 亩,校舍总面积约 58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约 4.2 亿元,纸质图书 160 余万册。学校设有 16 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 16000

余人。另设有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

院)。2016-2017 学年,学校办学空间不断扩展,先后成立李公朴社会教育学

院和泰然影视学院;国家测试实验楼工程项目主体封顶;西太湖校区建设一期

工程近 11万平方米单位建筑主体基本封顶。

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通过立足地

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进一步坚持内

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

10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秉承持续改

进的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办学特色,注重创新

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立足江苏,面向地方,服务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

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现有 68 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

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 36 个,占比

52.9%;管理学专业 9 个,占比 13.2%;艺术学专业 6 个,占比 8.8%;文学专业

5 个,占比 7.4%;经济学、理学专业各 3 个,分别占比 4.4%;医学、法学专业

各 2 个,分别占比 2.9%;农学、教育学专业各 1 个,分别占比 1.5%。专业设置

情况见表 1。

表 1 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

专业

总数

当年本科

招生专业

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68 58

西班牙语、园林、美术学、汉语言文学、无机非

金属材料工程、护理学、休闲体育、食品质量与

安全、财务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药学、能

源化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程管理、物联网

工程、车辆工程、金融工程、音乐学、商务英语

英语、信息与计算

科学、轻化工程、

工商管理、无机非

金属材料工程

注:国家教学状态数据库关于新专业的规定为,指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

置的、毕业生不满 3届的专业。

(三)学生情况

1.在校生情况及生师比

2016-2017 学年,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 14217 人(不含独立学院),研

究生 1715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11 人,折合学生数 18230 人。全日制在校生

1602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88.71%。

生师比为 16.39。

11

2.本科生生源质量及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2016-2017 学年,学校公办本科招生计划为 3882 名(其中艺术类 254,体

育类 40,本一 998 名、本二 2415 名、预留 52 名,对口单招 43,3+4 转段 80

人)。与去年相比,招生计划数增加了 342 名。学校实际录取 3882 名新生,其

中艺术类 254 人,体育类 40 人,本科一批 998 人,本科二批 2467 人,对口单

招 43人,3+4转段 80人。

学校共在 18 个省市投放 23 个本一专业进行招生,本一招生计划规模达到

1001 名,较去年增加了 42 名,其中外省投放规模达 644 名,较去年新增 29 名。

继宁夏实现 18 个专业本科一批招生,贵州、山西、山东、江西、海南、重庆、

陕西和四川等 8 个省市实现 12 个专业本一批次招生后,2016-2017 学年,甘肃

省也实现 12 个专业本一批次招生。学校本一批次招生在省份和计划数等方面都

较往年有进一步扩展。普通本科一批新生 350 人中,文科为 45 人,一次性平行

志愿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为 364 分,最低分为 355 分(控制线为 355);理

科为 305 人,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为 381 分,最低分为 354

分(控制线为 353)。

本科二批方面,学校在全国 28 个省市共投放了 2838 名招生计划(含艺术、

体育),与去年相比,今年除了新增的音乐学专业列入统一招生计划外,金融

工程专业新增文科计划。此外,艺术类校考继续扩大规模,首次在山西省进行

音乐类校考,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普通本科二批(含提前

批)新生 1609 人中,其中二批普通类 1302 人(不含中外合作办学),一次平

行志愿录取文科为 397 人,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为 360 分,最低分为 347 分

(控制线为 325);一次平行志愿录取理科为 905 人,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

为 373 分,最低分为 346 分(控制线 315)。体育类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100%,录取的 29 人中,专业成绩最高分为 146 分,最低分为 110 分(专业成绩

控制线为 110);省内艺术类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100%。美术类录取的 56

人中,最高分为 525 分,最低分为 430(控制线为 425)。音乐类(器乐)录取

的 7 人中,最高分 194,最低分 186(控制线为 150);音乐类(声乐)录取的

13 人中,最高分 185,最低分 174(控制线为 150)。中外合作办学本二批次共

录取新生 182 人,文科为 30 人,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为 343

分,最低分为 332 分;理科为 152 人,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98%,最高分

为 344分,最低分为 324分,文、理科最低分分别超过了控制线 4分、9分。

1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源质量

除继续通过《扬子晚报》、《常州日报》、省考试院《江苏招生考试报》以及《中

国独立学院在线》、《江苏招生网》、《360教育在线》、常大微博、常大微信等新闻

媒体,还增加了《现代快报》、《中国教育在线》等,进行宣传。同时,继续参加扬子

晚报、省招就中心、各大地区招办等各类咨询会 70余场,全方位、大力度宣传我校招生

情况。同时,继续做好 20部招生热线咨询电话的接听工作,通过公开报名选拔数名优秀

师生作为接听咨询热线志愿者,经系统培训后上岗解答考生关于报考我校的各类问题。

3.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2016-2017 学年,各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

率见表 2。

表 2 2016-2017 学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录取人数 报到人数 实际报到率

1 安全工程 70 70 100.00%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5 35 100.00%

3 材料化学 68 67 98.53%

4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 99 95 95.96%

5 财务管理 70 68 97.14%

6 产品设计 35 35 100.00%

7 车辆工程 33 33 100.00%

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3 32 96.97%

9 电子科学与技术 67 65 97.01%

10 电子信息工程 33 33 100.00%

11 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50 50 100.00%

12 法学(经济法) 65 63 96.92%

13 法学(律师实务) 37 37 100.00%

1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32 129 97.73%

15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9 68 98.55%

16 工程管理 33 33 100.00%

17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33 33 100.00%

18 国际经济与贸易 76 72 94.74%

19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9 98 98.99%

20 汉语言文学 37 37 100.00%

21 护理学 40 39 97.50%

22 化学工程与工艺 132 129 97.73%

23 环境工程 70 69 98.57%

24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39 38 97.44%

13

25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38 38 100.00%

26 会计学 101 100 99.01%

27 机械电子工程 67 64 95.52%

2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9 98 98.99%

2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 71 67 94.37%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30 28 93.33%

3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35 35 100.00%

32 金融工程 70 69 98.57%

33 金融学 70 68 97.14%

34 金属材料工程 68 67 98.53%

35 美术学 37 36 97.30%

36 能源化学工程 68 66 97.06%

37 能源与动力工程 66 66 100.00%

38 人力资源管理 71 70 98.59%

39 日语 60 59 98.33%

40 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33 32 96.97%

41 商务英语 61 59 96.72%

42 社会工作 81 80 98.77%

43 生物工程 34 31 91.18%

44 石油工程 54 53 98.15%

45 食品质量与安全 34 33 97.06%

46 市场营销 35 34 97.14%

47 视觉传达设计 75 74 98.67%

48 数学与应用数学 69 64 92.75%

49 土木工程 68 66 97.06%

50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养) 33 33 100.00%

51 物流管理 75 74 98.67%

52 西班牙语 51 51 100.00%

5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5 33 94.29%

5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 30 27 90.00%

55 休闲体育 40 38 95.00%

56 药学 33 31 93.94%

57 音乐学 30 30 100.00%

58 应用化学 102 98 96.08%

59 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30 27 90.00%

60 油气储运工程 95 92 96.84%

61 园林 38 37 97.37%

62 制药工程 102 102 100.00%

63 制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49 46 93.88%

64 自动化 66 64 96.97%

14

4.转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及其年级分布

2016-2017 学年,学校共有 169 名在校本科生转专业。

1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

2016-2017 学年,学校有专任教师 1020 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

(1 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新世纪百千万

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全国“万人计划”

教学名师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3 人,“全国优秀教师”、“全

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3 人;江苏省“333 工程”

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2 人次、中青年领军人才 7 人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57

人次;江苏特聘教授 5 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6 人、团队 1 个、博士 8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0 人,江苏省“外专百人”1 人,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20 人、创新人才团队 3 个,江苏省“青蓝工程”

科技创新团队 6 个、教学团队 1 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5 人、优秀青年骨干教

师 81人。

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215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325 人,高级职称

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2.9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93.43%,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548 人,占 53.73%。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

为主,其中,45 岁以下教师 649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3.62%。专任教师“职

称-学历情况”见表 3,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见表 4。

表 3 专任教师“职称-学历情况”表

职 称 博士

学位

博士

比例

硕士

学位

硕士

比例

学士及

其他

学士及其

他比例 合计

正高级 160 15.69% 36 3.53% 19 1.86% 215

副高级 165 16.18% 126 12.35% 34 3.33% 325

中级及以下 223 21.86% 243 23.82% 14 1.37% 480

总计 548 53.73% 405 39.71% 67 6.59% 1020

表 4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表

职 称 29岁及以下 30-45岁 45岁及以上 合计

正高级 0 37 178 215

副高级 0 152 173 325

中级及以下 66 394 20 480

总计 66 583 371 1020

备注:29 岁统计口径为 1988年 9 月 1 日以后出生的,45 岁统计口径为 1971年 9月 1 日以前出生的。专

任教师统计截止时间为 2017年 9 月。

16

2.兼职教师情况

2016-2017 学年,除专任教师外,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新聘外籍专家 2

名,外聘教师 182 名,有效支撑了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保证了学校教

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6-2017 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 3857 门次,其中教授、副教授分

别为本科生开课 505 门次和 1193 门次,分别占总数的 13.09%和 30.93%,共计

占 44.02%。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按照《常州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要求,教授、副教授应每年至少承担

一门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其每学年承担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不含指导毕业

环节)的时数不得少于 32 学时。2016-2017 学年,为本科生授课的具有教授职

称的教师为 120 人,占教授人数的 83.92%;为本科生授课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

教师为 208人,占副教授人数的 85.6%。

5.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016-2017 学年,教师中有 1 人获批江苏特聘教授;1 个学科创新团队入选

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1 名博士获批为“双创计划”博士;3 人入选江苏省

第六期“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资助;2 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1 人入选江苏省“外传百人”人才工程;6 人入选江

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聘用 19 名常州市产业教授。4 人申请到“国

际留学奖学金”,8 人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

划”;5 人申请到“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

2016-2017 学年,引进各级各类人才 127 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 19 人,具有博士学位 91 人,具有海(境)外研修经历 45 人。成功引进国

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亚利教授,柔性全时引进中国工程院陈勇院士、江苏

省政府参事宋林飞教授、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顾问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副会长朱成山研究员。继续探索“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

的柔性引才政策,加大柔性引进人才的工作力度,成功引进包括青年法学家、

17

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10 人。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力支撑和促进了学

校专业、学科的发展。

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等工作中,针对教学型教师岗位特点,提高教师教学业

绩在职称评价、岗位聘用以及绩效分配中的比重,对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师,着

重考察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绩,将完成教学工作量情况、担任班主任、

指导学生竞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以及指导青年教师“传帮带”等工作纳入评

价指标,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

6.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

学校以教育教学质量与创新为主题,举办教育教学质量与创新发展论坛,

开展教育理念引领、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创新等研讨。论坛第一讲为陈群

校长的《把握趋势,强化质量,以新理念引领教学新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中

心组织全校近 200 名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了论坛报告。同时,为提升教师

信息化教学技能,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课程,主要内

容包括“VR 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混合式教学课堂的设计与实现”、

“新进教师教学核心素养研习营”等。

为强化师德建设,依托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培训平台,学校组织了“不

忘初心、潜心育人”高校师德教育专题网络培训,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激发广

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师德水平。参加

在线学习活动有 35人。

7.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国际

化的培养,2017 年学校教师赴境外研修(≥三个月)31 人次,国际会议、学术

交流、讲学 50 人次,参团和校组团 38 人次。目前,专任教师中有三个月以上

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达到 35%。2017年具体选派情况见表 5。

表 5 教师三个月境外研修情况表 国家及

地区 美国 英国

西班

牙 法国 泰国 芬兰

加拿

大 新西兰

澳大

利亚 日本 台湾

人数 16 3 1 1 1 1 1 1 3 1 1

18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2016 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为 5014.52 万元,其中实习经费 115.85

万元,实验经费 518.83万元。本科教学经费总额及生均情况见表 6、表 7。

表 6 2016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表(万元)

公共财政拨款资金

本科专项教

学经费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总额 其中:商品

和服务支出

其中:其

他资本性

支出

总额 其中:本科

实验经费

其中:本科

实习经费

27308.77 1523.54 4026 2622.05 5014.52 518.83 115.85

表 7 2016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表(元)

项目 生均公共财

政拨款资金

生均本科教学经费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支出占教育事业费

拨款与学费收入之

和的比例 总额

其中:生均本

科实验经费

其中:生均本

科实习经费

金额(元) 19135.85 3513.78 363.56 81.18 13.62%

2.土地和房屋

学校现有科教城、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 2498.49 亩,总办学

建筑面积约 57.82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约 30.13 万平方米,生均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 18.80 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室面积 65,564.43

平方米、实验室面积 89,285.77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2,591.19 平方米,

生均实验室面积(含怀德学院)5.57 平方米。学校西太湖新校区正在建设,建

成后将极大提升学校的办学硬件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学校目前

在建工程建筑面积 173085.8平方米。

3.教学科研仪器装备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一贯重视教学、科研的内涵建设,每

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装备的购置和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

的学习条件。学校拥有固定资产总值 18.53 亿,生均固定资产价值 10.16 万元,

19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 4.21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31 万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 5421 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4.80%。

4.图书资源

图书馆坚持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2016 年 4 月,图书馆联合校工会、校

团委发起了“图书馆请您来选(购)书”活动,为广大读者尤其是教师采购教

学科研急需用书开通了绿色通道,努力加强与学院和读者间的互动,认真听取

读者意见,尽量满足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并加大数据库等电

子资源的采购力度,2016 年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占比已经超过了 60%。图书馆图

书文献资源见表 8。

表 8 图书馆数据一览表

类 别 数 量

纸质文献

中外文纸质图书总量(册) 1634472

生均纸质图书(册) 89.66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40155

中外文纸质期刊(种/份) 603/710

期刊合订本(册) 2086

纸质图书外借量(册次) 92602

纸质文献资源经费(万元) 270.35

电子文献

中外文电子图书(册) 1189769

生均电子图书(册) 65.26

中外文文电子期刊(种) 59000

电子资源使用次数(次) 12391582

电子资源全文下载量(篇) 2308777

电子文献资源经费(万元) 517

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情、耐心、细致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

务。坚持周一至周日 7:30-21:30 开放,周开放时间达 98 小时,较好地满足了

学生借阅和学习需求。2016 年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取得突破,全年共完成科研

立项、成果鉴定与奖项申报等查新报告 477 份。为了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

图书馆邀请期刊编审和专业人员,以数据库平台为依托,重点对如何撰写英文

论文和如何向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投稿组织了多场不同形式的数据库讲座与交流,

不断探索和创新资源推介活动。

20

开展读书月活动 营造书香氛围

2016 年 4 月 22 日—5 月 26 日,图书馆与宣传部 、教务处 、学生处、校工会、校

团委、各二级学院密切合作,开展了以“书香常大,领航梦想”为主题的常州大学第六

届读书月活动,校领导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致辞,号召全校师生要积极响应党和政

府开展的“全民阅读”号召,要多读中华经典、多读科学书籍,多读名人传记,练就担

当能力,从而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图书募集工作成效显著。图书馆努力做好常州地方文化图书及其他图书的

募集工作。2016 年,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通过邮递、上门收取等途径,募

集的图书教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全年共募集各类图书 3330 种 4015 册,金额

超过了 21.5 万元。此外,图书馆还联合校工会、教务处,在读书月活动期间推

出了“本校教师专著教材征集”计划,经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截止 2016 年底共

征集专著教材 200 多册。

5.文体活动场馆

学校现有室内体育馆 2 个,室外田径场 2 个,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

乒乓球、健身、体操、游泳池、高尔夫模拟练习场等室内外体育场(馆)77 个,

建筑面积 94844.98 平方米,基本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建

有大学生活动中心 2 个,建筑面积 4283.73 平方米,配备学生社团办公室、学

生组织办公室、舞蹈房、多功能厅等学生活动场地,满足学生课余文化娱乐活

动需要。

21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学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注重新增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截

至目前,学校有 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

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 个省级重点专业类,5 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

程一期项目。学校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重视品牌专业内涵建设,强化

品牌专业建设过程管理。2016-2017 学年,学校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在中国工程

教育专业认证、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教材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创新

创业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课程及教材建设

2016-2017 学年,学校课程建设主要以在线课程为重点,建成“流体流动

与传热、无机与分析化学、过程流体机械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等四门省

级 MOOC 课程,和“无机与分析化学、安全技术概论、大学物理、Linux 操作系

统、工程制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等 7门 SPOC课程。

学校重视课程教材资源建设,2016 年,《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 、《化

工原理实验(第三版)》、《财务管理》、《线性代数》入选省“十三五”高

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

3.课堂开设情况及课堂教学规模

2016-2017 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 1650 门(3857 门次),其中,选

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 21.72%,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 28.35%。

学校的课堂教学规模设置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兼顾学生学习需要和办

学效益,目前,学校理工类课程课堂规模平均为 77 人,人文类课程课堂规模平

均为 78 人。

4.实践教学建设

(1)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22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1.该平台以国家级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为依托,结合计算机图形技

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等先进科技,改变目前

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主要在校内共享的局限,有助于提升江苏省高校化学化工虚

拟仿真实验教学质量。

2.采用“真实的工厂化管理”以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调度

员”、“工艺员”、“安全员”和“操作员”等多种生产角色的转换,部分解决了工

厂实习难、以及工业装置只能看不能动的问题,确保取得的学习和训练效果等价甚至

优于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

3.开发大型、综合的虚拟实训资源,实现远程实景教学,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

式丰富了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虚拟仿真资源与现场实践教学的拟合度与互补

度,解决好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在虚实结合的基础上,建

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

量。

4.在理念上的创新应用——支持二维码和跨平台应用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CS在

实验实习环节的应用,把 MOOC课程、3D仿真软件中的知识点、条例文档、动画素材

等内容,利用二维码和无线网络,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访问浏览,并支持跨平台

应用。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截止 2017 年,已经建有 4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

中心(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

实验教学中心、石油钻采与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大

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州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

心),15 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1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

享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利用“中国知网”与维普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

进行自查,细化了工作分工,严控毕业设计(论文)品质。学校完成“2016 年

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有关工作”。学校组织专

家评审,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将评优结果予以公示。2016 年省级毕业设计

(论文)评优,共推荐了 14 篇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 组优秀毕业

设计(论文)团队。最终,获得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1 项,优秀

毕业设计团队 2 个。

23

(3)实习基地

学校对校外实习基地信息进行了梳理,截至 2017 年 9 月,常用校外实习基

地 219 个。同时,要求各学院积极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及早完成实习基地协议

的签订、实习基地挂牌等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习场所。

(4)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

点,打破课程界限,依靠学科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分段式互相衔接的、与理

论教学既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三层次、多模块、点

线面结合”实验体系,即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工程训练提升为平台,创新

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教室(理论教学)—实验室(工程实

验)—工厂(仿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方式。研制集“验证(原理)—综合

(训练)-创新(开发)”“三位一体”的实验装置。所有承担理论教学的教师

均承担实践教学。

5.教育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教育信息资源充足。1995 年开始校园网

建设,是中国教科网(CERNET)全国第 92 个接入单位和 36 个城市节点之一,

2017年再次获评为“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已建成三校区互联,骨干万兆,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校园有线、

无线网络全覆盖,IPv4/IPv6 双栈互通,多出口带宽达 3.3G 的校园网;学校智

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不断完善自主建设的教学与教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引进

电子图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系统资源,

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2017 年,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建

设,进行了安全等保评测,增加了堡垒机、服务器群杀毒软件等网络安全产品,

保证了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学校“智慧常大”一期建设任务完成,基本实现智慧校园数字化和平台化。

建成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据中心,有效提升校园网络安全与计算存储服务能

力;建成了以数据、身份、门户为代表的基础平台,以通信、引擎、云存储为

代表的支撑平台,智慧校园的平台架构基本完整;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设计,

教师和学生管理服务一体化系统、移动校园 APP 上线应用,为师生提供全面快

捷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支撑信息服务;融入“互联网+”行动,引入“好

大学在线”SPOC 平台,为翻转课堂、MOOCs 等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支撑,打造以

教学服务为特色的微信应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在全国高校微信公众号排名榜中

24

持续靠前;利用“爱课程在线课程”平台服务,鼓励教师创建课程,目前平台

课程总数 86 门,参与教师 397 人,参与学习学生 13430 人;丰富学校自建在线

教学资源,完成《高分子物理》、《流体流动与传热》、《大学物理(上)》、

《大学物理(下)》、《创新创业比赛指导》、《大学英语》等课程的全程录制,

共计 307 课时;上传校园新闻视频 198 个、高层论坛视频 112 个、教学视频

691个。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6.教学研究

(1)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为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开展针对课程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知识与能力达成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提升

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2016 年,学校印发《常州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创新工程

项目实施方案》(常大教〔2016〕3 号)。经教师申报、学院推荐、教务处审

核、校内外专家评审,最终 63个项目获得立项。

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学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主动性,学校要求学院

需开展院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立项,每一个专业年度立项不得低于两项,

同时,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立项情况纳入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

并对研究水平较高、实践成果丰富、示范效应显著的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题认定为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教学成果奖

学校长期坚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

教学成果锤炼,积极开展教学成果培育。

2017 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 2017 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

通知》(苏教人〔2017〕15 号)文件精神,学校有五项成果获教学成果奖(高

等教育类)奖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分别为《跟进式教育:逻

辑生成•系统耦合•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特等奖)、

《创新创业视阈中商科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二等奖)、《提高石

化工程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二等

奖)、《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导向”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索与实践》(二等奖)、《“双引擎四驱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5

7.学生国际交流

(1)学生境外学习交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江苏

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和精神,到 2020 年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

学生比例需达到在校总人数的 3%。同时,为落实我校《“十三五”事业改革发

展规划》的具体要求,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持续优化出境学习项目,按照学

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2017 年度新

拓展 9 个国家或地区的 13 所合作院校,较 2016 年增长两倍。学生赴境外交流

或实习 34 批次共 269 人次,较去年增长 71%。覆盖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

新西兰、芬兰、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智利、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

泰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 18 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来自全校 14

个学院 27 个专业,涵盖多数学科门类,专业发展更加均衡,分布更加合理。其

中,我校合作院校中 QS 世界排名前 200 的高校达到 3 所(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

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优势专业在本国或本地区排名

前 20的高校达到 15所。

跟进式教育:逻辑生成•系统耦合•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跟进式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题,

跟进立德树人;创新工作方法,实施“教育跟进(特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跟进、服

务跟进、管理跟进、活动跟进”,形成了自发耦合的协同跟进机制;按照“目标-实践-

评价-改进”的路径,自主研发了学生发展支持信息系统,跟进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有

效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目标的实现。

2005年首次提出“跟进式教育”概念,2009年起在常州大学全面推进。依托

《“跟进式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6项国家、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

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系

以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为起点,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内化到学生的发展目标;通过优化并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利用学生发展信息支持平台,通过

测量评价,跟进学生发展状态;应用“五跟进”的工作方法,实现持续改进。2017年,

该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该成果显著提升了常州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成

果,在苏州科技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6

今年,学校开辟了赴台湾高校交流项目,学生首次赴台湾清华大学、中原

大学和中央大学学习交流。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两名西语专业

学生获得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政府奖学金,赴对方高校交流学习一学年,一名

化工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奖学金资助赴日本广岛大学深造读博。一名西语专

业学生入选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志愿者,实现了我校孔子学院志愿者的零突破。

我校学生首次参加了江苏省外事办组织的赴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交流活动、

日本京都大学药学研究短期交流项目等,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2)学历留学生教育

学校积极开拓留学生招生渠道,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基地、一个中心、一

个平台、政府直通车”的常州大学模式。“一个基地”是指国务院侨办华文教

育基地。在国务院侨办、江苏省侨办及常州市侨办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国侨办

华文教育基地已于 2017 年 5 月正式揭牌。常州大学充分发挥基地优势,实现

“国际交流”和“为侨服务”发展双赢。“一个中心”是指常州大学泰国研究

中心。常州大学泰国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3 年底,得到了泰国驻上海总领馆的大

力支持,是我校与泰国高等学府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平台,

每年通过泰国蒙福学堂和宋卡王子大学等来我校短期交流的泰国学生近百人。

“一个平台”是指常州市国际友好城市高校合作平台。常州市与芬兰、德国、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等多个国家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通过这一

平台,我校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友城留学生来我校读学位或进行学期交流。

“政府直通车”是实现常州大学与外国各级政府直接对接,商定招生和培养方

案。截至 2017 年 9 月,学校长短期留学生总数为 480 人,比去年增长 85%,其

中学历留学生人数 263 人,比去年增长 166%,分布在 9 个学院的 26 个本硕专

业。生源国涵盖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老挝、泰国、越南、印度尼西

亚、巴基斯坦、孟加拉、也门、土耳其、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芬兰、日本等

32个国家和地区。

(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

学校继续内涵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课程

和师资的“四个三分之一”要求入手,加强“外引内联”。“外引”即全力推

进合作院校派教师来我校授课,本年度共有 13 名来自美国、加拿大、爱尔兰、

芬兰等国家合作院校的外国专家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内

联”则是携手合作院校和我校专业学院,共同打造满足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要求的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和设计,聘请专业负责人和教学督导进入教学环节。

今年我校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合作举办的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入选“江

27

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彰显了国外先进教育资源

和我校优质专业合作共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我校合作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2017 年暑期共有 40 名合作办学学生获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等国外名校

录取,继续研究生学业。中爱项目毕业生 18 人全部获得美国、欧洲、澳洲等著

名高校的研究生资格,达研率 100%;其中 31.1%的学生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等世

界前 200 强高校录取,继续攻读硕、博士;部分毕业生在国(境)内外知名企

事业单位工作。

(4)孔子学院

学校的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孔子课堂的各

项工作受到了国家汉办的高度肯定。玻利瓦尔大学孔子学院于 2017 年 1 月 21

日开课,包括院长在内共 3 名教师。第一学期共 759 人报名,经筛选后 350 人

成为正式学员;第二学期学员 390 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多次文化

活动、讲座,共计参与学员及观众两千余人。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孔子课堂每学

期有 3000 多人次参加孔子课堂学习。安达卢西亚中文项目涵盖自治区的 32 所

公立中小学中,其中 18 所将中文课设为必修课,其余为兴趣班; 目前已经完

成小学阶段中文教学大纲制定。

“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在我校揭牌

2017年 5月,“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正式在我校揭牌。该基地是常州首家、江苏

省内第三家,为今后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和留学生扩招搭建了平台。学校将在国侨办、

江苏省侨办及各省市侨办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基地优势,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

路”规划,采用“华文教育+国际交流”、“华文教育+校际合作”、“请进来+走出

去”等方式,发挥国务院侨办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优势和学校“产学研”紧密合作

的办学特色。作为华文基地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2017年国侨办外派教师苏浙皖行前

培训班于 5月在我校举办。共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近 70位即将外派到海外任教的

老师接受行前培训。目前,这批老师都外派在欧洲、亚洲等近 10个国家,开展华文教

育工作,同时也积极面向海外学校介绍常州大学。

2017年 7月,由国务院侨办、江苏省侨办主办,常州大学、常州市侨办承办的

2017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常州营在我校举行。此次“寻根之

旅”夏令营的成功举办是常州大学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举办的又一场大型

活动。

28

8.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1)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在《“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为了每一个个体的充分

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立

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涵盖教务、学工、团委等主管部门的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

2016—2017 学年,出台了《常州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常

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创新创业学分及成绩

评定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科学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了创新创业教

育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施“精准帮学”,精准识别学业困难学生,提供

学习指导和帮助;建立创新创业各类平台,实施“精准帮创”,精准做好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利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平台,实施“精准帮教”,帮助教师改

进教学。

2016 年 12 月份,学校成功承办了 2016 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

交流展示会暨江苏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 2016 年会,在展会

中获评“优秀论文”1 篇、“最具潜力创业项目”1 项、“我最喜爱的项目”2

项,首次实现全部项目均有获奖,常州大学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

常州大学获批“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 5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在各

高校申报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了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和现场答辩。对此,学校高度重

视,陈群校长亲自主持召开全校申报动员会,教务处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各相关部门协

同配合。经过第一轮网络评审和第二轮答辩评审(其中省内现场评审陈群校长亲自担任

答辩人),我校从全省 40所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和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 6 所高校被推荐申报国家

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最终成功入选。

29

学校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常州市大学生

创新创业学院举办创客训练营两期,培训在常高校创业大学生 200 余人;举办

了“聚力青春,梦创未来”龙城大学生创业论坛第五期活动,共邀请 3 位著名

创业专家座谈,吸引常州各大高校创业学生 300 余人参加,取得良好的社会反

响;举行了“青创梦,大家谈”创新创业论坛,邀请青年创业家分享创业故事,

点评创业项目,聚力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棘手难题;组建了第二届

“精准帮创”研究生导师团,从全校研究生中选拔 30 多名优秀学生组建导师团,

承担对本科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指导工作,加大了我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的精准指导和跟进支持。

(2)创新创业竞赛

2016—2017 学年,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喜人,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2016 年

12 月,我校获得 2016 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6 项,获得“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

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并获得华为“专项奖”;2016 年 12 月,获得第 41 届

ACM-ICPC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区决赛(ACM-ICPC Asia China-final

Contest)铜奖 1 项,2017 年 5 月,我校获得第七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国

家级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5 项;2017 年 8 月,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

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7 项。2017 年 8 月,获得 2017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 项(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五届

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

获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获特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并首次捧得优胜杯,学校文科项目首次问鼎特

等奖,特等奖获奖数量全国并列第二,总成绩排名跃居全国高校第 19 位,取得

了我校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奖数量和级别的历史性突破。

2017 年上半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以来,

累计共有 133 个项目、1200 多名学生参加报名,经过校赛选拔、封闭集训,获

得省赛一等奖 2 项(全省含高职共 40 项)、三等奖 1 项,其中《高效回收腐蚀

性气体反应热的特种塔》项目获得江苏省赛“最佳创意奖”,王一舒、王政伟、

李兴尧、朱正伟、石林、王启万等老师获得省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两个

一等奖项目在接下来的三次江苏省备选国赛项目训练营排位赛中表现优异,均

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

30

学校积极组织参与第四届“常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新锐”评选活动,有

1 人被评为“常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新锐”。学校有 74 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

目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 个项目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

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总决赛三等奖,1 个项目获第二届江苏省科协青年会员

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5 个项目获 2017 年常州市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立项,

有 1 个项目获第三届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1 个项目获三等奖。常州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校内常青藤创

业社区 2017 年共孵化 11 个创业项目,全部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了工商注册。

2017 年成功培育出 1 个创业项目入驻常州科教城大学生创业园,1 个创业项目入

驻常州市武进区科创服务中心。

(3)创客空间(科艺中心)工作

依托科艺中心,学校创建创客空间。2016—2017 学年,机器人俱乐部获得

2017 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 1 项,其中一组获得搬运组单项冠军;无人机俱乐部获得 2017 年科研类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三等奖,智能车俱乐部获得 2017 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

车竞赛华东赛区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物联网俱乐部获得 2017 年中国“互

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三等奖 1项等。

先后有 4 个项目团队成功入驻常州大学国家科技园开展孵化,并与常州创

客空间、常州华奥航空公司、天峋(常州)智能科技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

系。其中,无人机项目成功破解了固定翼民用无人机的传统技术难题,其创新

性得到了常州日报、武进电视台以及光明网、中新网、中吴网的报道。

万物生长,让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基因

常州大学 8 名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发明了更适合生产硝基胍的微

通道反应器,并设计了相应的工艺路线,该项目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目前,常州大学已经为该项目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

当地一家化工企业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转让费达 1000万元。

学校把创新创业作为学业规划的重要抓手,搭建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3D

仿真实训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不断传承创新精神、构建创新文

化、培育创新人才。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常州

大学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常州大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大胆试水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新机制,学校

投入 100 多万元建立了“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大学生创业社区以传承创业和协同

创业为理念,构建形成了以“创业社团+创业项目+创业学生”的大学生创业传承机制和

大学生“校园创业诊所”为依托的大学生“协同创业”跟进培育机制,让大学生创业项

目能够“办起来”、“活下来”和“传下去”。

31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017级培养方案改革

2017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中,学校要求专业在培养方案

修订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方面要明

确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能力、素养与课程设置的

关系矩阵中予以体现;针对新生开设专题讨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结合专业教

师科学研究内容,开设由多位教师共同开设的学科前沿课程;围绕复杂工程问

题解决,针对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工程实际,设置专业课程;围绕复杂工程问

题解决,提高设计类、综合性、创新性实践环节项目比重。

2.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加快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出台《常州大学教学改革试点班

实施办法(试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改革试点班工作,争创一流本

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班坚持“以生为本,能力导向,突破常规,打造特色,

试点探索,逐步推广”为原则,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利用视频公开课的

资源,开展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网络面授、校内校

外等课堂形态优势互补,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继续办好华罗庚学院,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跟进学

生需求,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响应“新工科”建设号召,学校主动对接

数据产业界,与阿里云、慧科集团共建“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探索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

常州大学教改案例入选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江苏省教改办发文公布的“十二五”江苏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名单中,我校申

报的项目《构建五位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入选优秀典型案

例。此次,全省共评选出优秀典型案例 30项,典型案例 63项。

“十二五”以来,我校将成果导向教育(OBE)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相结合,构建了教

育跟进、教学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五位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体

系。该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动态跟进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过程,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和学生的满意度,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此次入选江

苏省优秀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

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32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根据办学目标,采用全覆盖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

组织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教学信息系统、评价

与诊断系统、反馈与调控系统和“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

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院两级教学质量

保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日趋完善,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运

行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入推进本科

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在“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要以不断提升人

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和满意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度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的有效度为手段,加强学风教风建设,践行“跟进式”人才培养理念,实施

“成果导向教育”,坚持“一体两翼”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建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国际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紧紧围绕建设

“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始终把

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

中心工作来抓,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学校设立本科教学

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咨询和审议。主任委

员和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党委书记和主管学工、教学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

2016-2017 学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会议有 5 次讨论与审议本

科教学相关事宜,内容包括:《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办法》、

《常州大学教学改革试点班实施办法(试行)》、学籍管理规定中转专业条款

的修订、“智慧校园”建设专题报告、《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意

见(2016-2020 年)》等文件。

33

学校确立了校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和工作机制,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

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检查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工作中发

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新学期开学第 1、2 天、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校领导带领

各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前往教学楼检查教学秩序并随机听课。

(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学校不断制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度涵盖教学日常管理、教学基本建

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质量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对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2016-2017 学年,在已有制度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

实际,修订常州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常州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办法、常州

大学教学资料管理规范、常州大学本科教学持续改进实施办法等文件,进一步

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查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

力。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强调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包括教学质量保

障组织系统、教学质量保障标准系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反馈与调控系统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 1。

陈群校长领讲“教育教学质量与创新发展论坛”

为宣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有质量的教育”,在全校范围内达成质量保障

共识,打造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陈群校长以《把握趋势,

强化质量,以新理念引领教学新发展》主题报告为开端,正式启动常州大学“教育教

学质量与创新发展论坛”。

陈群校长通过对高等教育的任务与内涵的解读,深刻剖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

在的突出问题,并以质量的特性和定义为切入点,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多维度、可

测量的,强调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性。陈校长认为,解决本科教育共性问题的

关键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

顶层思想与理念,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现代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样适用

于“新工科”建设。

34

图 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

为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学校制订《常州大学本科教学持续改进实

施办法》,推进教学持续改进系统平台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平台建设;加强学

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的工作职责;继续完善

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制订相关政策,保证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

价与质量监控工作,发挥网络数据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

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对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的质量信息采集与分析,有效支持教学过程质量的持续改

进。同时,关注利用好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的信息,积极组织专业参与第三方

机构认证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

反馈机制,改进教学质量。

(五)日常监控与运行情况

学校构建了学生评教、校院两级督导、三级听课制度,力求全面动员,全

员参与。学校实施督评结合的工作机制,全程监测教学活动。

表 9 2016-2017 学年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项 目 覆盖比例 优(%) 良好(%) 中(%) 差(%)

学生评教 100 90.26 9.54 0.10 0.10

同行、督导评教 82.31 79.62 19.28 0.86 0.24

领导评教 14.80 41.29 53.11 4.92 0.68

35

(六)规范教学行为情况

根据《常州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常州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和

《常州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2016-2017 学年,学校认定处理 1 起

教学事故。

(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2016-2017 学年,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数据与上学年对比情况。

表 10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表

指标项注 2016-2017学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数据

2015-2016学年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数据

本科生人数 14217 13127

折合学生数 18230 16659

全日制在校生数 16027 14739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8.71 89.06

专任教师数量(人) 1020 955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52.94 47.22

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58 58

生师比 16.39 17.44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2.31 2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5421.31 4017

生均纸质图书(册) 89.66 95.42

电子图书总数(册) 1189769 1074729

电子期刊种类数(种) 59000 59000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18.80 19.27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5.57 5.69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0.35 0.34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2622.05 1758.06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万元) 0.04 0.03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650 1502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89.92 91.61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13.09 14.36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5.19 93.53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89.19 89.33

36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 6年有效期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联合公布的 2016

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

6年有效期

2016 年,全国共有 249 个专业申请认证,205 个专业通过认证,其中常州大学化

学工程与工艺、大连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 11 个专业获得 6 年有效期,其他

专业均为 3年。

2013 年 10 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我校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3 年

多来化工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跟进式持续改进”,以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

能力、适应现代石化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四年不断线的实习实训-研究开发-工程

设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深化了“基于深入工程原理探究”及“复杂工程构建”的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施了“学做结合”、“探究式”、“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方

法,完善了“校-政-园-企”四结合、具备“实训-研发-设计-服务”四功能的实践教

学共享平台,试行了以解决复杂工程能力评价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实践教学成果达成评

价,系统构建了石化工程人才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化工设计竞赛、化学

化工实验竞赛、虚拟仿真竞赛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与国内一流高校学生同台竞

技,均取得了佳绩,彰显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97.01 98.30

体质测试达标率(%) 89.09 86.49

(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八)校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情况

根据《常州大学认证式专业评估实施办法》,2016-2017 学年,学校过程

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3 个专业通过中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及制药工程专业接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第二轮认

证联合专家组现场考查,目前正在等待认证结论;金属材料工程和油气储运工

程等 2 个专业的认证申请获得受理。目前,我校已有 6 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

育专业认证。实践证明,工程教育认证引领了追求卓越工程教育的正确方向,

为学校规范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7

(九)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近年来,常州大学始终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办学目标,将 OBE 理念与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五位

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把“有质量”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坚持理念先行,落足教学内涵,强化质量保障,促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式

发展,形成了“全员参与、持续跟进”的常州大学质量文化。

第一,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建设意识,营造健康的质量氛围。

常州大学“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

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布局,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遵循“坚持内涵发展、质量优先”

的基本原则,“把办学质量和声誉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作为学校改

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改革为核心,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本学期,学校开展以陈群校长《把握趋

势,强化质量,以新理念引领教学新发展》主题报告为开端的“教育教学质量

与创新发展论坛”,围绕师德素养、现代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与专业建

设、课堂教学及教学反思和创新等方面作系列专题辅导报告,进一步宣传先进

教育理念,解决课堂教学最后一公里的思想观念问题;并通过论坛、讲座等形

式,校-院-系层层宣讲,让“有质量”深入人心。

第二,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系统

支持。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牢固确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内在品质的全面提升,切实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管理质量、科研质量、服务质量,致力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

成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为主体,学校通过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进行

宏观指导、监督、评估和调控,构建包含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教学质量保

障标准系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

反馈与调控系统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重视对各项质量监控措施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有效监督,保障高校质

量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遵循教育教学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

为中心,组织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质量标准;探索建立以自我评估为基础,

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学院评估、专业评估为主要内容,学校、学院、

专门评估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

38

信息反馈网络,完善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有

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第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建设体系。学

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先进质量观,持续改进培养目标,

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续改进毕业要求,保障

专业毕业要求始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保障课程体系

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以学生学习成效评估为基础,建立健全“评价-反馈-

改进”反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切实推动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教师和管理人员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重要

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教职员工自身能力和素质,以此为高校质

量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管理支持。

第六,培育质量管理的自觉意识和习惯,加强高校的自我管理和完善。改

革学生评价、资助和指导方式,引导学生把价值塑造变为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校园生活各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把价值塑造融

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学校的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追

求,融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最终使质量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

(十)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安排,学校于 2016 年 6 月接受审核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一

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以问题倒逼改革和改进,深入开

展整改工作。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

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指导意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

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整改工作与常规教学工作

相结合、短期整改与长期建设相结合、重点整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改革与巩

固成效相结合。并制订学校整改工作方案“二十条”措施,通过整改,更加深

入地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条件对教学工作的保障度、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人才

培养目标和培养成果的达成度。

39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调查方法

学校继续开展“学生求学满意度”及“学习性投入度”两项调查(两年一

轮)。调查采取网上填写方式,面向在校本科生大一至大四学生,共获得满意

度调查有效问卷 3374份。

学生求学满意度问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环境、

学校条件与利用、学校社会声誉、个人收获等七项维度。满意度调查采用 5 点

计分法,即“很不满意”计 1 分,“不满意”计 2 分,“一般”计 3 分,“满

意”计 4分,“很满意”计 5分。

2.调查结果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04(指标满分为 5,以下均同),

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931,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02,

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036,对学校条件与利用的满意度平均得分

为 3.884,对学校社会声誉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957,对个人收获的满意度的

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091。

(二)毕业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2016-2017 学年,全校本科毕业生 3046 人,授予学位 2854 人,毕业率

95.19%,学位授予率 89.19%。

(三)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考研出国率及毕业生薪酬情况

2016 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0.50%,年终就业率 97.01%,其中创业率

0.03%,考研出国率为 18.5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保持省内本科院校前

列。

常州大学委托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实施应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根据麦可思评价报告,学校 2016 届毕业一年后的

月收入为 5398 元,比江苏省非“211”本科毕业半年后(4344 元)高 1054 元。

(注:江苏省非“211”本科为毕业半年后数据。)具体到学院层面,信息科学

40

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6351 元)、体育学院(6208 元)毕业生的月收入相对较

高。从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来看,本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图 2 毕业生月收入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学校委托江苏省就业指导中心,通过“91job 智慧就业平台”,邀请了 570

家对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毕业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

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高达 90.63%,对我校本科毕业生满意度高达 88.77%,其

中对毕业生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满意度达 89.12%,专业基础满意度达 76.14%,对

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达 80%以上,其中科学思维能力满意度 88.77%,动手操

作能力 85.26%,创新能力 84.56%,管理能力 84.56%,应用分析能力 81.58%,

沟通交流能力 80.70%。

(五)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7 届本科生考取国内研究生 605 人、申请攻读国外研究生 73 人,升学

出国率为 21.02%(其中国内考研录取率为 18.76%)。

(六)毕业生成就

建校近 40 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批的杰出校友,其中的代表有,有机 85

届戴厚良校友,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当选中

国工程院院士;有机 85 届徐留平校友,现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

委书记;陈勇、张全兴两位校友分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 85 届高正明

校友,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机 93 届陈银广校

5398

4344

0

2000

4000

6000

8000

毕业生的月收入

本校2016届 江苏省非"211"本科2016届

(

元)

41

友,现任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机 94 届王乐勇校友,现

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 83 届陆东校友,现任中石化炼化工程(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有机 87 届王玉冰校友,现任中国石化

物装部主任;高分子 90 届宋虹霞校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会计 99 届俞震

校友,现任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厅长助理。众多的校友在各行各业中

都充分发扬了常州大学“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戴厚良,我校 85 届校友,毕业于有机化工专业,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

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2017 年 11 月 24 日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他领衔的中

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 2015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特等奖。2017 年,中国工程院公布新当选的 67 名院士名单,戴厚良当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徐留平,我校 85 届校友,2017 年 8 月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2008.11 当选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2009.12 当选

2009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10 年 5 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 年 11

月荣获 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2010 年 12 月荣获 2010 年度"十大华

人经济领袖”称号。

(七)校园文化活动及获奖情况

学校以“立德”教育为指引,构建完善“圈层式”青年思想引领路径,实

施“五位一体”格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广泛开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主题活动,举行了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学

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和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

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开展《习近平的七年知

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团员青年集中收听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盛况,

举办了常州大学团员青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各级团组织广泛开

展“青春学习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开展了常州大学“共

青讲堂”暨“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专题活动、常州大学青年说暨 2017 年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常州大学 2017 年“五四青年学生奖”评选表彰活动等。

开展团员青年“志愿青春,七彩圆梦”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以“雷锋月”

为契机,组织各级志愿者开展“四点钟小学支教”、“文明出游宣传”、“绿

化社区”、“服务革命老兵”、“消费者权益宣传”、 “节能环保宣传”、

“博物馆义务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和“义务献血”等主题活动,大力弘

42

常州大学:弘扬女排精神 让优秀成为习惯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折桂,大江南北掀起新一轮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

近日,中天钢铁•江苏女排走进常州大学,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以“弘扬女排精神,让优

秀成为习惯”为主题的大型见面会。奥运女排冠军成员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等中天

钢铁 16名队员与常大学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以此活动为契机,学校开展“学女排精

神,创一流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中传承“女排精神”,

用优秀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打造学校的文化形象。

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理念,深入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学

生志愿者参与“2017 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专业志愿

者优势,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服务和反馈社会。组建了社会实践小分队 300

多支,成立了“红色寻访实践团”和“抗战老战士寻访团”等专项团队开展

2017 年常州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被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江苏省委多

次报道,学校荣获“2017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

动优秀单位”,并得到了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

着力打造“博学、博雅、博爱”的“三博”校园文化品牌,服务青年文化

需求。开展了第二十一届“创赢未来”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常州大学第三十三

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活动 278 项,35000 多人次参与。举办了常州

大学首届“青语赋兴——以青春的名义”诗会、迎 2017 级新生军训慰问大型文

艺晚会、“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不断加强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精品社团的建设,组织多个学生节目参加江苏省

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声乐组三等奖 2 项,器乐组三等奖 1 项,舞蹈组二

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戏剧组三等奖 1 项,朗诵组二等奖 1 项,绘画组二等

奖 1 项,三等奖 6 项,书法篆刻组三等奖 2 项,摄影组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项,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1项。

(八)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1.体质健康测试

2016-2017 学年,学校共有 12636 人参加国家标准体质测试,其中优秀 31

人,良好 1246 人,及格 9980人,不及格 1379人,及格率为 89.09%。

43

2.校园体育活动

学校第十二届体育健身节顺利开展,以传统的全校田径运动会为重点,增

加了团体项目、身体素质项目和趣味项目,例如“8”字跳绳、引体向上、耐力

长跑等,将近有两千多名的学生参与比赛。同时,以各类体育健身社团的单项

体育竞赛和各院系组织的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体竞赛。本年度

群体工作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田径、拔河等比赛,学生们参与

热情高涨,参与人数不断上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重大赛事

2016-2017 学年,学校运动训练取得了丰硕成果,品牌运动队初见成效。

秉承常州传统龙文化,学校努力打造龙舟、舞龙品牌运动队,实行错位发展。

龙舟、舞龙等代表队多次参加由央视等多家媒体直播、报道的国际、国内重大

比赛,屡创佳绩,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女子龙舟队在 2017 年的中华龙舟大赛中获得职业组 100 米、200 米、500

米直道竞速第五名的好成绩。更有体育学院八名同学入选江苏省龙舟队,参加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龙舟比赛,并取得了一银三铜及一个第四名、

一个第六名的好成绩。

学校舞龙队在 2016 年 11 月第九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获得男子障碍舞龙

第二名,女子自选舞龙第二名;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大学生舞龙舞狮

锦标赛中获得第二名,女子规定舞龙第六名;第八届江苏省大学生龙狮精英赛

中获得舞龙全能铜奖;江苏省龙狮锦标赛获得女子传统和自选舞龙第四名;常

州市舞龙舞狮比赛获得男子、女子自选舞龙第一名。

我校龙舟队学子全运会赛场展风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龙舟比赛决赛在湖南省常德市隆重举行。江苏龙

舟队取得了一银三铜及一个第四名、一个第六名的优异成绩,为江苏赢得了荣誉、增

添了光彩。

龙舟是本届全运会首次增设的群众比赛项目之一,常州大学八名学生入选江苏龙

舟队,与队友一起刻苦训练,勇夺佳绩,展现了江苏体育健儿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

拼搏精神,也为常州大学争得了荣誉。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提升师生的体育竞技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鼓励全校师生学习龙舟队攻坚克难、追求

卓越的精神,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

44

七、学校特色及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一)学校特色与经验

常州大学专业评估体系探索与实践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的立足点和集合体。专业发展水平构成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专业学习

决定着本科生的学习品质,专业建设决定着大学的教学品质。学校始终将提升

专业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专业评估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

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制

度,学校于 2012 年起积极参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 2013 年起借鉴中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及评估标准,结合以往开展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

开展了本科专业校内认证式评估的探索和实践,期望通过科学高效的自我评估,

在全面考察全校各本科专业的动态建设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内涵建

设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学校已逐步形

成融专业常态化数据监测、专业水平评估、认证式评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

证等为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

(二)本科教学问题及持续改进方向

上学年,学校集中解决本科教学的两个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投入质量不

高”、“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一年的持续改进,学校

构建了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在教学理念、职业精神、教学能力

能方面加强培训和引导;完善了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和激励机制,通过制度驱

动,提高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开展综合改革,建立不同主体参

与、多元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生能力有效提升。

2016-2017 学年,学校将“教学改革尚需继续深入”作为本学年本科教学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制订措施,重点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的主要改进

措施是:

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改进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抓住“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契机,下移管理重心,使学院在人、

财、物上有更多自主权,切实增强学院办学积极性,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

意识。同时,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内涵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评教”为主的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思路,向以“评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转变,

真正将 OBE 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继续推动“以知识考核为主”向“以解决

45

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考核为主”转变的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目标导向”

逐步向“学习目标导向”转变、“结果评价为主”向“进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

价相结合”转变,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大对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教学研究项目经费支持力

度,激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增加覆盖面,重点支持重大教学研究

和教学改革项目,培育高级别教学成果奖。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增强教师研

究与教学的紧密融合,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如鼓励

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积极开展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

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开设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鼓励通过设立科研

项目的形式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三是扩大教改辐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专题座谈研

讨,定期组织教改成果专题报告会,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更

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依托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推动更多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

学;建立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专业网站等途径,加大对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

宣传推广力度。

46

附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88.71%

2.教师数量及结构:

2016-2017 学年,学校有专任教师 1020 人(注:采用 2016-2017 学年国家

教学状态库数据)。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215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325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2.9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

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93.43%,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548 人,占 53.73%。师

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45 岁以下教师 649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3.62%。

3.专业设置情况: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68个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58个

当年新增专业:音乐学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轻化工程、工商管理、无机

非金属材料工程

4.生师比:16.39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1 万元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421.31万元

7.生均图书:89.66册

8.电子图书:1189769册

电子期刊种数:59000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8.80(5.57)平米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0.35万元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622.05 万元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63.56 元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81.18元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650 门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8.35%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1.72%

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3.92%

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3.09%

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5.19%

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89.19%

47

21.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7.01%

22.体质测试达标率:89.09%

23.学生学习满意度(两年一轮):

学校采取网上填写方式,面向在校本科生大一至大四学生,开展“学生求

学满意度”及“学习性投入度”两项调查。调查共获得满意度调查有效问卷

3374 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 4.04(指标满

分为 5,以下均同)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931,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

平均得分为 4.02,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036,对学校条件与利用

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884,对学校社会声誉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957,对个

人收获的满意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4.091,均高于理论平均值。

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学校委托江苏省就业指导中心,通过“91job 智慧就业平台”,邀请了 570

家对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毕业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

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高达 90.63%,对我校本科毕业生满意度高达 88.77%,其

中对毕业生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满意度达 89.12%,专业基础满意度达 76.14%,对

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达 80%以上,其中科学思维能力满意度 88.77%,动手操

作能力 85.26%,创新能力 84.56%,管理能力 84.56%,应用分析能力 81.58%,

沟通交流能力 80.70%。

25.毕业生薪酬水平:

常州大学委托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实施应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根据麦可思评价报告,学校 2016 届毕业一年后的

月收入为 5398 元,比江苏省非“211”本科毕业半年后(4344 元)高 1054 元。

(注:江苏省非“211”本科为毕业半年后数据。)具体到学院层面,信息科学

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6351 元)、体育学院(6208 元)毕业生的月收入相对较

高。从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来看,本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26.考研出国率: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