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i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 9 号 主语国际 4 号楼 11 层 邮编:100048 组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总部 继续教育处 编辑:王 栾大凯 顾梦元 编务:马 电话:010-68799015 68799016 传真:010-68799050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cmes.org 发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总部 2015 年第 4 期 总 40 期 (内部刊物·赠阅) 2016 年 2 月 15 日出版 目录 政策解读 工程师制度改革学会研讨会在京召开…………………………… 1 机械行业职称改革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座谈 会在我会举行……………………………………………………… 2 学会要闻 创新引领发展 迈向制造强国 ——2015 年中国机械工程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3 山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会召开5 工作动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最新消息………………… 7 2015 年机械工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顺利举行 ……………… 8 2015 年第二次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圆满结束 …………… 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第四次例会会议纪要 ……… 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第五次例会会议纪要 ……… 9 我会启动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试点工作……… 11 2015 年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研修班成功举办 …… 12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i

地方咨询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 9 号 主语国际 4 号楼 11 层

邮编:100048

组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总部 继续教育处

编辑:王 玲栾大凯陈 江缪 云 顾梦元秦 戎

编务:马 驰

电话:010-6879901568799016

传真:010-68799050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cmes.org

发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总部

2015 年第 4 期 总 40 期

(内部刊物·赠阅)2016 年 2 月 15 日出版

目录

政策解读

工程师制度改革学会研讨会在京召开…………………………… 1

机械行业职称改革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座谈

会在我会举行……………………………………………………… 2

学会要闻

创新引领发展 迈向制造强国

——2015 年中国机械工程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3

山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会召开… 5

工作动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最新消息………………… 7

2015 年机械工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顺利举行 ……………… 8

2015 年第二次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圆满结束 …………… 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第四次例会会议纪要 ……… 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第五次例会会议纪要 ……… 9

我会启动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试点工作………11

2015 年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研修班成功举办 …… 12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Page 2: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ii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2015 海峡两岸工业工程与管理论坛在仰恩大学举行 ………… 13

工程教育认证学会群赴日培训及观摩入校考查总结……………15

我会参加 2015GE 大学计划合作伙伴高峰论坛 ………………… 17

物流工程师认证远程面试…………………………………………18

地方咨询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

………………………………………………………………………19

发展现代工业工程 助力中国智能制造…………………………20

《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在湖州发布……………………………2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支持广西地区工业工程技术推广

………………………………………………………………………23

专家观点

路甬祥: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制造 2025” …………… 24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国制造业战略与技术转型…………27

技术文章

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32

中国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开发问题和对策……………37

目录

Page 3: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1

政策解读

工程师制度改革学会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 的通知》(厅字〔2015〕15 号)精神,围绕中国科协领导和人社部领导的会

商意见,10 月 22 日上午,学会学术部在北京召开工程师制度改革学会研讨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 6 家学

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范唯出席。

会议指出,工程师制度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整体产业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走出去”战略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会议认为,学

会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

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按照职业资格认定试点工作要求,围绕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着眼工程领域和企业界,梳理工程师制度和现有职称制度的关系,

以改革工程师评价体系为切入点,尽快形成工程师制度改革试点的建议。

与会者对工程师制度内涵以及改革的工作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和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对下阶段工程师制度特别是评价体系改革试点建议工作达成了共识。会议初步形成《关于开展工程师

评价体系改革试点的建议》框架,并对下一步研究起草工作进行了统筹分工。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15.10)

Page 4: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2

12 月 18 日下午,受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

委托,中国科协第三方评估工作组与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联合召开座谈会,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企

业、院所和行业协会,重点围绕工程技术人员的

职称改革和人才评价开展了讨论。中国机械工程

学会、北京机电行业协会、北京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

研究院、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

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罗晖院长就“职称

改革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的第三方评估报告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罗晖

认为,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作为第三方评

估的主要单位,应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面发挥

更大的作用。此次评估的主要依据是按照中央颁

布的人才规划纲要和有关人才政策,特别是十八

大以来的一些相关政策,科技体制改革、人才方

面的一些新的政策进行梳理。在职称制度改革方

面,重点评估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水平评价改革进展情况,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进

展情况三方面。在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员收入分

配激励方面,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薪酬制度,

二是特殊补贴,三是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从这

三个层面分析、评估人才收入的政策落实情况。

座谈会在轻松、民主、客观的气氛下进行,

与会代表围绕调研提纲,介绍了各单位或所在地

区职称管理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员收入分配激励

的措施,并就职业资格管理、职称制度改革方向

以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观点和建议。代表们认为:

一是职称在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已弱

化,企业实行自主岗位聘用;业绩和工作能力是

企业评价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标准。

二是政府应在涉及公众健康、安全和危及国

家安全的领域严格实行执业准入,在水平评价类

职业资格领域交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行业组

织应成为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主体。

三是政府应逐步淡化职称在待遇、项目申请、

落户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职业资格的监督和公

共服务。

我会张彦敏秘书长和工作总部有关人员参加

了座谈会。

(文章内容根据会议速录内容整理,未经与

会人员核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15.12)

机械行业职称改革和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

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座谈会在我会举行

Page 5: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3

学会要闻

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

技术协会主办,广西机械工程学会承办的 2015

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于 2015 年 11 月 19-21

日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创新引领

发展 迈向制造强国”为主题,精彩的主旨报告

及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500

余名机械科技工作者参加。

11 月 20 日上午,年会开幕式、颁奖典礼和

主旨报告会在南宁明园新都酒店大礼堂举行。中

国工程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院

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雄出席

开幕式并致辞。

创新引领发展 迈向制造强国——2015 年中国机械工程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薛一平,中

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中国机械工程学

会副理事长卢秉恒、包起帆、李培根、李新亚、

蔡惟慈、谭建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王玉明、

朱森第,广西科协主席郑皆连,广西科协党组书

记叶宗波,广西科协副主席方芳,广西机械工程

学会理事长李尚平,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长郑玉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会员卓永财、

潘乐陶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及颁奖典礼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

事长兼秘书长张彦敏主持,周济理事长等领导和

嘉宾为获得“2015 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

Page 6: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4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奖”“第 5 届绿色制造科学技术进步奖”“第 5

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和“2015 年度中

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的人员颁发了奖牌(杯)

和证书。

开幕式及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主旨报告会。

主旨报告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哈尔

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院士主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李培根院士做了题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浅析”

的报告。报告认为,“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 + 现

代服务业”可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

新业态发展。但是,很多中国企业还处于工业2.0

后期,所以在“十三五”期间,要补课 2.0、普

及 3.0、示范 4.0。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在大力投

资智能装备的同时,不能忽略产业工人素质的提

升,否则中国将很难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卢秉恒院士做了题为“中国制造 2025 与 3D

打印”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

现状入手,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制造 2025 的主要内容,

强调协调创新推进中国制造 2025,并以 3D 打印

为主要案例,解析“互联网 +3D 打印”模式催生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后以“智能制造——制

造大数据”说明,如何实现工艺更优化、设计更

完善,以及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

谭建荣院士做了题为“设计与创新设计若干问题

的思考与探索”的报告。报告结合设计类科研项

目的研究,思考和探索了设计与创新设计中若干

重要问题,如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与创新设计

的联系与区别,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设计的内涵

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产品创新对设计技术提

出的需求与挑战、大数据下支持产品创新创意的

智能设计、虚拟环境下产品性能仿真与交互创新

和网络环境下创新设计与定制设计。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院

士、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雒建斌

教授做了题为“我国摩擦学研究新进展”的报告。

报告对摩擦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摩

擦学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括,并用实例说明了我

国摩擦学领域目前在国际上所处的领先地位。

广西南南铝集团董事长郑玉林做了题为“从

高端铝合金需求看汽车轻量化新能源带来的发展

机遇”的主旨报告。报告结合广西南南铝集团的

生产研发实际,阐述了铝合金产业在汽车轻量化

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广西南南铝加工有

限公司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届年会同期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活

动,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学术论坛,2015

年绿色制造科技成果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增材制造技术分会成立会议、第 5 届上银优秀机

械博士论文颁奖典礼、3D 打印专题报告会、中

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2016 版)专题研讨会、

“工业工程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级研修

班、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研讨会等。

年会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玉柴工程研究院、

广西南南铝业有限公司。

(工作总部,2015.11)

Page 7: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5

学会要闻

2015 年 11 月 13 日,山西省“数控一代”机

械产品创新示范应用推进会在太原市召开。本次会

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科

协主办,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太原科技大学承办。

会议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

的高度重视。

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

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院士,山西省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绍骋,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复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卢秉恒院士,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胡正寰院士、关杰院士;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山

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王一德院士,中国中

山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会召开

车株洲所丁荣军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

天虎,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副主任彭芳瑜,山西省科

技厅张金旺厅长,山西省科协杨伟民书记。

本次“推进会”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山西

省机械工程学会和山西省有关部门共同策划并贯彻

落实由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

联合发布的“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

会议开幕式由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主持,省委

常委、统战部孙绍骋部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中国

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长期以来给予山西大力

的技术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山西当前的

经济发展形势和应对的策略。孙绍骋认为,实施好

Page 8: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6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首先要强化创新驱动,加

快技术装备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装备研发要

突出重点、贴近需求,技术装备推广要面向市场,

政策扶持要切中关键、形成合力。其次要着力先行

先试,不断扩大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效

应、产业的协作效应、平台的支撑效应,打开应用

通道,促进转型升级,打造更多市场占有率高、竞

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控产品及企业。

三是要以两化融合作为主体、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

方向,促进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推动有组织的创

新驱动,集聚大量创新人才,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打造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版。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数控一代”案例集(山

西卷)》首发仪式。周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

山西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对“数控一

代”和“中国制造 2025”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希望

山西的同志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在创新发展的

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并给实施“数控一代”

的先进单位赠送了《“数控一代”案例集(山西卷)》

一书。

《“数控一代”案例集(山西卷)》汇集了省

科技厅按照国家科技部的部署,在山西省制造业企

业实施“数控一代”的典型案例。山西省“数控一代”

工程是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基础上

进行的。该项工程是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等的全局性、

服务性、基础性和持续性的系统工程。经过十余年

的努力和奋斗,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的

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了

像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

同齿轮有限公司、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在

省内甚至国内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本次由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数控一代”案例集(山

西卷)》中收录的 39 个案例,就是山西装备制造

行业实施“数控一代”的典型成就。

会议还安排了院士专家学术报告会。院士专

家就各自领域研究成果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并与参

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工作人员和科技工

作者进行了现场交流互动。卢秉桓就国内外 3D 打

印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规划做了详细介绍;丁荣

军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和未

来;彭芳瑜通过具体案例,解读了国家“数控一代”

创新应用示范工程规划及实施情况;胡正寰就北京

科技大学近期的研究成果和与山西太重集团的合作

项目情况作了说明;关杰就重型机械制造和冶金行

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此外,山西省科技厅高新处张克军处长向院士专家

及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汇报了山西省实施“数控一

代”示范工程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和今后的规

划。

宋天虎监事长在总结时表示,“数控一代”创

新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山西省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引领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扩展了山

西省制造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面对新常态、新形

势、新挑战、新机遇,大家要有充分的自信,智慧

是火,创新是光,它会指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

向,会照亮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的光芒,也将会使我

们的事业更加辉煌。

(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2015.11)

Page 9: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7

工作动态

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新消息通报:截止 2015 年 12 月 31 日,通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

证的工程师共有 30000 人,其中机械工程师 4409 人,专业工程师 1614 人,见习专业工程师 23977 人。

现公布 2015 年最新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人员名单。

2015 年 9 月至 12 月机械工程师通过人数:(共 80 人)

北京(14 人)

孟 丽 刘晓伟 焦新航 李海丽 杨玉利 张 硕 王亚飞 刘 柱 黄贤从

王 聪 张笑楠 吴海涛 颜秀欣 彭剑飏

辽宁(5 人)

王 峰 徐维国 许国振 马平元 白 玉

湖南(2 人)

江 仲 范登科

广东(7 人)

罗 庆 张志洋 林仲荣 卢建潮 张国径 周仁标 胡金华

四川(17 人)

李碧丁 黄 奎 沈雪琴 杨科惠 张 杰 张维彬 何小东 胡 琳 周吉森

林楠淞 王建国 郑洪涛 金 梅 宋 威 蒲建康 张世斌 唐 静

新疆(4 人)

土克燕 周 良 张红茂 李元乾

浙江(13 人)

曾登楼 肖庆荣 陈 钢 陈仕清 何 珊 周 涛 胡宗君 王春锋 王 迪

王文雄 向致峰 朱子龙 王鸿恩

山东(1 人)

冯仁坤

湖北(3 人)

陈行祥 邹 泉 卫 波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最新消息

Page 10: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8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河南(4 人)

孔 炯 吕耀福 杨永强 张 研

海南(1 人)

王 丹

重庆(3 人)

聂国平 李 强 谭智洪

天津(6 人)

李 建 杨新华 杨儒禧 张铁建 王 龙 景海权

2015 年 9 月至 12 月专业工程师通过人数:(共 39 人)

热处理:(37 人)

何 兵 石伟和 覃昌生 卿培林 赵凤松 钟 彪 明道树 秦 烨 陈 静

朱建娇 侯 丰 胡 斌 黄健飞 杨 辉 李玉东 邹 磊 周进云 邱乾学

李 强 胡利勤 左珍丽 顾敏杰 徐 颖 王玲奇 简泽文 张建民 杨 勇

潘 越 高骏杰 彭友友 宋冰新 蒋文杰 陈 红 孙以君 李彦红 马天祥

金 华

物流:(2 人)

李 涛 纪 凯

2015 年机械工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顺利举行

2015 年第二次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圆满结束

11 月 14 日,2015 年机械工程师资格全国统考在全国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行。

本次考试是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启动以来举行的第十二次全国统考。考试合格是申请机械工程师

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考试分为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两个单元,各 3个小时,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

为确保考试规范、有序的进行,考试组织机构北京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做了细致的考前部署。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考试承办机构也尽职尽责、严守纪律要求,保证了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组,2015.11)

2015 年 12 月 5 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及其工业工程分会举行了 2015 年第二次“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

考试”。考试在山东工商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 17 个考试培训中心同期进行。全国共有工业工程

专业的本科生和部分社会人员共计 551人参加了考试。考试期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处处长罗平、

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组付萍分别对青岛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考点进行了现场巡视及考察,并与各

考试院校负责人、培训教师就考试准备情况、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与认证工作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组,2015.12)

Page 11: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9

工作动态

员单位提供参考。

二、学会群专项工作进展

1. 学会群体系和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学会

群持续发展的运行方式和沟通交流机制,完成《中

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筹)

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2. 高原高峰计划:建立了 7 对帮扶对子,已

完成一次针对认证专家遴选、管理、培训以及分委

员会(试点工作组)建设的专题讨论。支持学会根

据自身情况为有需求学会提供了帮助。

3. 学会群课题研究:部署实施了 4 个课题,

分别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

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学会承担,年底将组织验收会议,

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考核。

4. 学会群出访交流:应日本工程教育认证机

构(JABEE)邀请,学会群 6 家成员将在 10 月考察

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及高校。

三、学会群其他成员工作进展情况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 15 家学会对本年度已完

成工作进行了汇报,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实际,

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此外,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协会日前已会议通过,同意中国核学会作为认证协

会分支机构秘书处挂靠单位。

(继续教育处,2015.9)

2015 年 9 月 28 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简称“学会群”)2015 年度第四次例会在北京召

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改革发展处徐强

处长,学会群工作总联络人、我会继续教育处罗平

处长以及学会群 20 家成员单位的相关同志共 29 人

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

一、学会群工作总结和展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任官平秘书长首先对学会群

成员单位的到来表示欢迎。学会通过开展认证工作,

与高校和业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对提升学会创新

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会应抓

住机会,以创新方式和运行机制为核心思路,不断

提升服务能力。

徐强在发言中对学会群各成员单位开展的工作

表示肯定,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和希望:1)

学会群各项工作要增强目的性和计划性,在确保能

够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基础上,凝练形成体现学会能

力提升的总结报告;2)学会群工作应紧扣发展过

程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并以提升学会群

成员单位能力为目标,分类指导,提高参与学会的

主动性;3)各专项工作应进一步明确目标和重点,

注重提升成员能力,提升学会群整体优势;4)进

一步加强学会群管理,如学会群成员应固定本学会

参会人员,以保证会议质量;5)提前部署明年工

作计划,使学会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罗平也对学会群发展提出了如下意见:学会群

各成员要紧紧围绕群的定位,开展沟通交流、研讨

碰撞,逐步落实高原高峰计划,不断提升能力。各

成员要结合学会自身实际,思考如何提升,凝练总

结,并仔细研究明年工作计划,使学会群真正成为

能够提升学会能力的组织。此外,未来可能会对学

会群的工作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对建立专业类认证

委员会的经验进行交流与分享,并为其他学会群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第四次 例会会议纪要

Page 12: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10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员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梳理各自的工作。他

建议,总结应在完成全年工作描述的基础上,重点

放在工作的亮点和增量,突出学会在参与认证工作

时的特色和优势,以展现学会工作的良好形象。同

时,各成员应与时俱进,积极思考学会群的发展方

向,在总结中提出对 2016 年学会群的建议和各自

的工作计划。

在讨论环节,中国核学会秦昭曼副处长分享了

核学会向认证协会成功申请组建认证分支机构的宝

贵经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王玲副处长在发言中

指出,有意申请组建认证协会分支机构的学会应该

多从认证协会的角度出发,一方面需要协调与有关

机构之间的关系,商讨共同组建认证分支机构的可

能性,另一方面争取得到学术领域内的领军人物的

支持与帮助,为分支机构秘书处最终落户到学会增

添砝码。中国金属学会的董树勇主任建议学会群能

够收集一些认证的成功案例,作为认证工作的模板,

提高成员认证工作质量。

最后,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改革发展处郭琨同

志作了总结发言。她首先对学会群的工作表示了肯

定,同时指出,在国务院正式下发了《中国科协所

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

案》的背景下,学会群各成员单位应本着互通有无、

联合发展的原则,共同促进能力的提升。

(继续教育处,2015.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第五次例会会议纪要

为进一步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 2015

年各项工作计划,总结近期工作进展,明确下一步

工作重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群第五次例会于

2015 年 11 月 19 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仪

器仪表学会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改革发展处、

学会群成员等 21 家单位的 36 位同志出席了本次会

议。学会群总联络人、我会继续教育处罗平处长,

王玲副处长参加会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彤副秘书长在会上致辞,

并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仪器仪表学会今年整体工作的

进展。随后,各专项工作牵头学会汇报了工作情况。

1. 出访交流: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牵头为期 8

天的赴日研修及入校考查活动圆满结束。赴日考察

团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缪云作了总结报告。中

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杨书宏副秘书长和中国测绘地

理信息学会张建国副秘书长针对日本认证标准、入

校考查流程和认证报告书写等细节进行了讨论。

2. 网络信息化建设: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牵头

负责,方案已经敲定,目前处在建设阶段,预计将

于年底前正式上线试运行,随后进行用户培训。来

自网站建设方上海联展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

巩师磊在会上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网站建设的思

路、功能、建设周期与后期维护等相关内容。

3. 体系与制度建设: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为主,

组织其他成员单位,于 11 月 6 日和 9 日分别在中

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举行调研活

动,对比学会、协会、联合会之间的优势和特点。

4. 高原高峰计划: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计

划在 12 月分别针对成员间不同的工作态势和需求

举行两次不同主题的研讨活动。

5. 课题研究:由中国电工技术协会、中国纺织

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担负责的各项课题,

计划在 12 月组织召开会议,验收研究成果。

罗平在听取了学会群各专项工作汇报后指出,

目前是学会群全年工作收尾阶段的重要节点,各成

Page 13: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11

工作动态

自 2003 年中国科协批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工作以来,我会一直将资

格认证工作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2015 年,在现有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工作基础上,根

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 版)有关规定,我会启动了材料成

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工作。

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出版,新增了“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技术人员”职业,

包括铸造、塑形成型、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四个专业方向。我会启动该职业的水平认定工作,旨在开辟

上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水平认定的途径,满足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希望其技术能力能够

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需求。凡从事材料成形与改性专业技术工作且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的工程技

术人员可自愿参加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包括从事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及表面处

理等成形与改性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材料及产品测试、装备设计、生产指导、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

人员。

2015 年下半年,我会成立“材料成形与改性职业水平认定”项目组,初步完成了该职业水平认定

工作的文件体系建设及第一次认定试点工作。

2015 年 8 月 -9 月,项目组完成了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体系的构建、实施办法的

研究与制定、标准和程序审定、考试科目审定和专家聘任等工作。经研究决定,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

师职业水平认定采用笔试、文审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文审和面试均合格者可通过认定。笔试

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笔试由综合知识与技能

及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组成。

2015 年 10 月 -11 月,学会组织考试工作组的专家完成了考试大纲审定、考题审定和题库研究等

工作。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锻压分会、热处理分会和表面工程分会作为专业工作组完成了专

家推荐和管理、考试组织与招生等工作。

2015 年 11 月 28 日,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考试在北京、天津、溧阳和武汉四个考

点举行,共有 105 人参加了本次考试。铸造专业考试分别在河北工业大学和溧阳市计量检定测试所两

个考点进行,塑形成型与热处理专业考场设置在北京机电研究所,热喷涂专业考试在武汉材料保护研

究所举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处罗平处长、王玲副处长等人对各考点进行了巡考工作,并与

参加考试的考生和组织考试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考生反映,参加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

认定不仅能满足自己对职业水平认定的需求,而且通过对认证材料的准备以及对考试的复习,可以完

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考试结束后,各考点将陆续开展文审及面试工作。

(继续教育处,2015.11)

我会启动材料成形与改性工程师职业水平认定试点工作

Page 14: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12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10 月 23 日,由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四川分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2015 年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修班”在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顺利开班。

本次培训班为期三天,共有来自四川省内外机电工程相关领域的 80 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本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使参训学员了解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基础知识、发展

趋势与关键技术,为开展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而扩展

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视野。培训班邀请了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授课,

并组织学员进行了相应的参观活动。

本期培训班所授课程涵盖了振动工程应用与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的信号处理方法、旋转机械故障诊断;

齿轮和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设备可靠性与故障诊断技术四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专业性强、实用性高。授课

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以及现场交流答疑,使学员对授课内容逐步融会贯通,丰

富了理论知识,又结合到自身的工作实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通过此次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学员的专业水平、弥补了工作中的欠缺与不足。据学员反馈信息统计,

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达到了 96%,实现了预期培训目的,为今后开展类似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参加此次培训的 80 余位学员获得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及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结业

证书,本次培训获得圆满成功。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四川分中心,2015.10)

2015 年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

继续教育研修班成功举办

Page 15: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13

工作动态

表参加本次论坛。

齐二石在致辞中说明了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

现状与趋势,指出工业工程管理学科在国内有一定

规模的发展与应用,在各行各业愈来愈受到重视,

对国家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益处极大。仰恩大学校

长朱秀文在致辞中表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态的宏观背景下举行此次论坛具有积极的意义。他

强调,工业工程管理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

力,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和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为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活力与竞争能力、具有重

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通过两岸专家学者企业

家的交流互动,对在企业中推广和应用工业工程,

对泉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台湾修平科

技大学校长钟瑞国在致辞中回顾了修平科技大学与

仰恩大学合作交流的情况,简要介绍了修平科技大

学精实生产管理研究所在推动台湾产业发展中扮演

的角色,希望两校在此次论坛交流的基础上,进一

步加强合作,让工业工程管理更好地服务两岸经济

发展。台湾远东科技大学校长王元仁介绍了远东科

2015 海峡两岸工业工程与管理论坛在仰恩大学举行

10 月 24 日,2015 海峡两岸工业工程与管理论

坛在仰恩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

工程分会、仰恩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台湾远

东科技大学、泉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主办,仰恩大学

承办。论坛旨在通过邀请海峡两岸工业工程与管理

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当地企业家的共同探讨,搭建海

峡两岸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

专家学者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利用工业工程与管理

为发展经济建言献策;利用工业工程与管理帮助企

业创新转型提供发展建议;通过工业工程与管理及

创新作品的成果展示,强化校企合作、闽台合作。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

红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工业

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齐二石,福建省教

育厅高教处处长王飏,泉州市教育局、台湾修平科

技大学、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元智大学、暨南

大学、仰恩大学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包括天

津大学、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台湾金门大学等有关

专家学者,日本爱信精机(唐山)公司、五洲实业

集团、浔兴拉链科技股份公司等 120 余家企事业代

论坛现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齐二石致辞

Page 16: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14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技大学的办学历史与办学特点,指出“创意、创新、

创业”的办学理念让远东科技大学在亚洲发明专利

上立有一席之地。他希冀仰恩大学与远东科技大学

的交流合作在此次论坛的基础上走上新台阶。

开幕式上,仰恩大学校长朱秀文还与台湾修平

科技大学校长钟瑞国共同为“工业工程研究院”揭

牌,并与台湾远东科技大学王元仁为“三创研究院”

揭牌。

齐二石、张百栈、李从东、叶彦良、刘洪伟、

张璨明等专家教授分别以“精益生产的管理创新方

法”“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之应用”“工业工程的传

统舞台及其发展机遇”“创新创业应用实践:三创

教育在远东”“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技术应用的权

变机制与策略”“透过工业工程及精益管理与产业

界携手共创多赢的成功案例”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齐二石的报告阐述了精益生产的来源、必要性

及理念分析,并指出信息化不是现有管理系统的计

算机化或数字化管理而是和精益管理或工业工程同

步推进。他还以交通管理标识设计、医院管理创新

方法、军事管理创新方法为依据论证了服务业简约

管理的创新方法。

张百栈的报告从 Intel 企业级 Hadoop 平台、

基于 Intel Hadoop 构建智慧交通应用解决方案等

方面对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进行深入分

析。大数据时代数据爆发性增长,处理速度要求越

来越高。云计算技术作为处理大数据的有效手段创

造了显著价值。Intel Hadoop 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

体现在资料的视觉化、事故分析系统的完善上。

叶彦良则围绕远东科技大学“创意、创新、创业”

的办学特点,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与成就。李从东以“机器革命”为切入点,

提出“效率”是早期 IE 的聚焦点。通过传统工业

挖掘“金矿”发展工业 4.0,并指出工业 4.0 是社

会需求与制造系统渐进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制造

2025 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升级。刘洪伟则

从诠释工业工程体系入手,结合典型案例,从工业

工程的应用与发展、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在关系分析、

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技术应用的权变性等进行了深

入浅出的讲解,提出精益体系就是要将精益求精的

理念、持续改善的文化、科学的管理技术、效率化

的流程体系和灵活的变革机制集于一体。张璨明教

授则从精益管理理论框架的一个目标、两大支柱、

一大基础三个部分,指出了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对

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从最高阶领导者的全力支持与

实际参与、成立推动精益改善活动的负责小组、全

员参与取得共识、不断学习持续改善说明了合作成

功的关键因素。

在工业工程与管理应用沙龙环节,论坛嘉宾

与在场企业、高校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现场

气氛自由而活跃。“提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哪

一部分人的效率”,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

长林文灿针对制造业企业以实例论证了工业工程管

理应用。“服装企业工业工程管理从哪些环节改

造?”“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流程再造。如果

企业的供应链不完整,就没办法实施精益生产。”

五洲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汤成霖董事长如是回答。与

会嘉宾高度聚焦市场订单波动、企业离职率、企业

精益化生产、中国制造等热门议题,加强了企业在

工厂智能化发展方向对精益管理的认知与接受。

闭幕式上,仰恩大学常务副校长沈毅作了总结

发言。他指出,从学界到业界,从宏观到微观,从

管理到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探讨工业工

程与管理,围绕既定议题开展缜密而深入的讨论并

提出许多独到的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不仅彰显了

论坛议题的多样性、集中性和前沿性,而且也体现

了研讨的深入性和观点的科学性。他表示,此次论

坛的举行对于正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走在

转型发展道路上的仰恩大学来说,在大力推进创新

创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

域地方经济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希

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凝聚海峡两岸专家学者、

企业家们在工业工程与管理方面的共识,在推动交

流合作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工业工程分会,2015.10)

Page 17: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15

工作动态

受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JABEE)的邀请,由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缪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曹征、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王海茹、中国兵工学会朱玉珍、

中国电子学会罗丹和中国力学学会刘洋组成的工程

教育认证学会群代表团一行 6 人,于 2015 年 10 月

22 日至 10 月 29 日赴日参加了工程教育认证培训和

观摩入校考查活动。

一、出访意义及目的

2013 年 6 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成为《华盛

顿协议》预备成员,以此为契机,着力提升我国工

程教育质量,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实质等效,

以实现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交流。当前我国工

程教育认证体系不仅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还需要加

强国际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工程教育认证的执行与

实施,保证认证工作的科学发展。

通过考察、学习日本方面开展认证工作的做法、

经验,学习其在国际实质等效、结论一致性、专家

管理与培训等方面的经验等,并对当前工作面临的

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访问东京工学院,了解日

本高校在开展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进展、方式方法

及认证准备等工作情况。通过观摩考察活动,提升

学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平和能力。

二、代表团主要活动

1. 培训活动

为了深刻了解和学习日本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

总体情况,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为

此次出访活动安排了为期三天的培训课程。日本国

际协力机构(JICA)是直属于日本外务省的政府机

构,他们也对此次培训鼎力支持,将培训地点安排

在 JICA 培训中心。

工程教育认证学会群赴日培训 及观摩入校考查总结

2. 入校观摩认证活动

本次认证专家入校现场考查对象是日本东京工

学院大学(Kogakuin University),此次现场考

查为机械工程和机械系统工程两个专业联合认证。

专家组一行共 8 名专家,联合专家组组成由化学领

域专家担任,两个专业小组长由机械领域专家担任,

考查时间为10月25日下午至27日下午,历时2天。

三、收获与体会

日本于2005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

他们的认证体系和我国类似,主要是参照美国 ABET

认证体系,无论是在认证标准、认证流程、专家培

训机制以及结论审议等方面,日本和中国基本相似。

但是日本在认证的各方面表现的更加专业、成熟。

通过这次活动对日本工程教育认证的认识,再对比

我国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有了一些收获与体会:

1. 专家队伍和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高

JABEE 建立了有效的运营机制,有一大批高水

平专家队伍负责认证的专业性工作,工作队伍专业

化程度高,能够有效支持认证活动的开展。基于科

学合理的体系设计和多年来的工作积累,获得了学

Page 18: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16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校、专业和社会的多方面认可,有效保证工程教育

认证的持续发展。JABEE 建立有专业化的专家培训

体系,对认证专家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专家熟悉认

证标准和认证程序,提高其认证的能力和业务成效,

同时依托专业委员会对培训质量、认证流程和认证

结果严格把关。考查组组长的认证工作经验非常丰

富,在整个考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考查流程和

安排严格把控,对考查问题和意见进行协调,专家

入校前准备工作充足,有针对性地就重点关注和考

查问题进行核实和提问。认证指标简单清晰,注重

质的判断而不拘泥于量化考核。

2. 认证基准注重自评,充分尊重学校自己提

出的教育目标。认证原则依据 PDCA,保证认证工作

成效显著

专家组的任务主要是审查该专业设置的教育目

标是否符合 JABEE 提出的最低要求,办学条件是

否足以保证其培养目标的完成及其毕业生的质量是

否达到了该专业自身提出的教育目标。日本的通用

标准围绕 PDCA(Plan,Do,Check,Act)体系,突出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和持续改进。深刻理

解并依据 PDCA(计划、执行、与目标对比检查、改

进行动)流程执行,根据反馈意见和社会需求的变

化进行持续改进认证制度、内容和体系,保证了认

证工作的成效及活力。东京工学院大学参加认证的

历史比较悠久,全体专业教师对认证理念的理解和

掌握比较好,虽然认证工作给校方带来了繁重的工

作量,但他们均表示认证给教学带来了帮助,非常

认可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效。

3. 学历教育与注册工程师制度良好衔接,有

利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工程教育的发展

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和日本注册工程师制度有

着良好的契合关系。虽然这两项工作分属于两个不

同的机构,日本注册工程师学会按照日本《注册

工程师法》对工程师进行评审与管理,JABEE 负责

对工程师前期教育资格进行认证,其认证专业的资

格获得日本注册工程师学会的认可,可免除申报

注册工程师时的第一次考试,直接成为见习技术

人员,再经过 4-7 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可申报注

册工程师的第二次考试,通过后可申评注册工程师

(P.E.JAPAN)。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挂钩,有

利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建议

我国也尽快出台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

效衔接的规章制度,工程师注册和工程教育认证必

须有效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国

家建设大局。

4. 有效融入国际体系,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2005 年 JABEE 作为第一个非英语机构,代表

日本成功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可见积极融入国

际体系、立足于国际交流、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并实施不断改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国于 2013

年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预备会

员可以在两年之后申请成为正式会员。所以,我们

应迅速行动,吸取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自

身国情,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与国际各认证机构开展

合作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尽早成为

正式会员。

四、小结

由于培训前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和深入沟通,

培训团在日期间得到了日方热情周到的接待,培训

效果良好。日方组织五名高水平专家,就工程教育

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坦诚详尽地进行了讲解,培

训课程内容翔实,形式多样,理论授课与入校考查

观摩相结合,收到了非常好的培训效果。培训团全

体团员均表示,此次培训收获巨大,对日本的相关

标准和工作了解的更加深刻,并对有效开展自身工

作受益匪浅。

代表团成员普遍认为,这样的培训活动能有效

地掌握一手材料和最新动态,实地、直观的体会深

刻,既深入了解了受访国的相关情况,也加强了受

访国相关机构和人员对中国的了解。今后应对不同

国情的各个主要国家,进一步加强相互的交流和了

解,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建设。通过学习和观摩活动,

提升学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平和能力。

(机械类专业认证委员会,2015.11)

Page 19: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17

工作动态

11 月 4 日 -6 日,“2015 GE 大学计划合作伙

伴高峰论坛”在重庆举办。本次论坛由 GE 智能平

台主办,南京南戈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承办,重庆

工学院协办。我会作为 GE 智能平台的战略合作伙

伴应邀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关注行业、协同创新”,

主要围绕中美“中国制造 2025”和“工业互联网”

战略计划,通过专家解读和共同探讨,共谋发展,

共思创新。

峰会开幕式上,GE 工业系统亚太区总裁柳方

先生和重庆科技学院严欣平校长分别致辞。南京南

戈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乐凡先生分享了大

学计划的发展历程。

主旨报告环节,GE Digital 亚太区总裁黄醒

辉先生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及 GE 为此的战略计划。

GE Digital 软件方案总监赵榕先生进一步讲解了

我会参加 2015GE 大学计划 合作伙伴高峰论坛

GE工业互联网两大核心部分——“智慧工厂”及“资

产性能管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屈贤明

详细介绍了“中国制造 2025”的主要内容,剖析了

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继续教育处罗平处长做了题为“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服务中国制造 2025”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学会人才

培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新形势下的工作重点。

GE 大学计划 10 年前在中国正式启动,迄今为

止,国内已有近百所高校加入该计划。通过建立高

水平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高校深入合作,

为高校提供最前沿的实验室解决方案。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智

能制造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是关键环节。

本次论坛共邀请到 40 多位高校和企业的领导,共

同分享校企合作经验,探讨发展创新中心合作的新

模式,现场气氛良好。

(文章来源,GE 智能平台,2015.11,本文有改动)

Page 20: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18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上接第 19 页)

物流工程师认证远程面试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工程师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社会和业内认可,以及技

术资格国际间双边、多边互认的需求,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经中国科协批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

物流工程分会负责的物流工程师资格认证是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认证系列中的专业工程师资格认证,通过

资格考试、业绩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评价,对于已具备物流工程师水平,给

予技术水平认定,颁发资格认证证书,并向社会公示。

面试是同行评议的一种形式。按照《物流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于已取得见习物

流工程师资格,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3 年,并按《见习物流工程师工程培训计划》执行,申请物流工程师资

格认证的人员,由学会组织进行面试。

2015 年 12 月 28 日,物流工程分会组织了一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远程视频面试,参加面试的六位同志

均是在 2011 年 10 月取得的见习物流工程师资格证书,四年来一直从事物流相关的工作,并按《见习物流

工程师工程培训计划》参加继续教育。学会派出的 2 位面试官按照面试程序,认真对每一位参加面试的申

请者进行考察,申请者进行了 15 分钟的自述,而后由面试官对申请者提问,申请者答疑。

远程视频面试是一种新的面试手段,参加面试的申请者与面试官的交流更加自然,更容易体现出申请

者在取得见习物流工程师资格证书后在工作及继续教育方面的真实情况,同时这种面试也大大降低了面试

的成本,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广泛的人力资源大国值得推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2015.12)

制造 2025》的类似和差异。我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

方向,实行规模化(2.0)、数控化(工业 3.0)和

智能化(工业 4.0)并行同步工程,实现数控化的

全面突破和智能化的局部超越。报告着重论述了智

能制造的内涵、研究范围、发展阶段和核心特征;

指出产品、装备、车间、工厂、供应链、制造模式

的智能化是其发展方向;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

智能传感是其关键技术。典型案例是机器人磨抛技

术:包括磨抛机理、“手—眼”标定、三维匹配与

视觉定位、离线编程、叶片型面误差检测、在线检

测软件开发等。报告还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

究院的基本情况和多项智能制造项目研发成果。

周祖徳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德国“工业4.0”、美

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工业2050战略”

和“中国制造 2025”,指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迫切需要创新制造模式,要以数字制造为基础,智

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可持续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分别论述了数字

化制造、智能制造、可持续制造、云制造的内涵、

理论体系和核心技术。介绍了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

感知、大型机械装备运行智能监测、高智能动力驱

动系统、智能支承系统、控制系统等典型案例。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华中科技大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和我会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

本次高端论坛体现了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

高质量。主旨报告内容十分丰富、介绍了国内外大

量前沿技术。专家们围绕《中国制造 2025》规划,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深入浅

出地论述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的丰富内涵、理论体

系和核心技术,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发展

建议。这些报告受到与会听众的热烈欢迎。论坛取

得圆满成功。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5.11)

Page 21: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19

地方咨询

由湖北省科协和武汉市科协主办,湖北省机械

工程学会暨武汉机械工程学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

学院承办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高

端论坛”于 2015 年 11 月 1 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

学术交流中心一号楼报告厅隆重举办。该论坛是第

八届湖北科技论坛的分论坛,也是武汉市 2015 年

学术交流平台支持的重点学术活动。主题是“智能

制造,机器换人”。论坛由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

院长杨德斌教授主持。参会代表 402 人。

湖北省科协李莹副巡视员,学会部甘沛沛科长,

武汉市科协学会部龚秀成副部长,中国机械工程学

会副理事长李培根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

监事朱森第,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

学院院长丁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

记史铁林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原校长周

祖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玲教授等领

导和嘉宾出席论坛。李莹、史铁林分别代表湖北省、

武汉市科协和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致词。

李莹在致词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蓄势待发,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应用日

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党和国家非常重

视,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工智

能寄予厚望,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

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

格局。《中国制造 2025》对我国智能制造装备、

工业机器人等提出了具体战略发展目标。本次论坛

是一次重量级的高端论坛,目的是积极落实国家战

略要求,推动湖北省、武汉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

术研发,加快产业化培育和发展,促进湖北省、武

汉市由制造大省、大市向制造强省、强市转变。

史铁林的致词指出,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内制造业大

省大市,特别是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的研发领域有

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次论坛将对湖北省、武汉市智

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主旨报告部分,朱森第、李培根、丁汉和周祖

徳分别作了题为“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路径”、“中

国制造 2025 浅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基于数字化与可持续的智能制造”的精彩报告。

朱森第的报告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

势:虽然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净出

口额和 220 种工业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但存在自

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质量基础薄

弱、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而且

面临资源难以支撑、环境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

利润空间挤压的严峻形势。当前工业发达国家纷纷

制定并实施类似于“德国工业 4.0”的国家战略,

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中国制造 2025》。要大力推

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领域实现突破性进

展,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等七大重要

机制。报告论述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要大力发展

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其战略路径是同步实施工

业 2.0 补课,工业 3.0 普及和工业 4.0 示范的并行

战略,加快向工业 4.0 迈进,从而实现装备制造由

大到强的转变。

李培根是参与编制《中国制造 2025》的 50 多

位院士之一,报告从历史的教训、我国制造业的基

础与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机遇与挑战入手,着

重介绍了《中国制造 2025》10 年为一个阶段,梯

次推进的“三步走”战略。其主线是信息技术与制

造技术深度融合,关键是智能制造,以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主导实现四个转

变,并列举了大量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网络化技术应用实例。报告认为产业工人的素质和

高端人才极为重要。

丁汉的报告论述了“德国工业 4.0”和《中国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 高端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

(下转第 18 页)

Page 22: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0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2015 年 11 月 8-9 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

业工程分会主办,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

会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六届工业工程企

业应用高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的大学城校区

中心报告厅正式举办。该论坛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

工业工程旗舰会议,与第二十二届工业工程及工程

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EEM 2015)和中国工业工程

学会的年度理事会一起召开,旨在于汇聚本领域的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最新的科研和应用成果进行交

流。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浪潮中,

如何将最新的工业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正在迅猛

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装备更好的结合,产生更为

优化和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和

学者开始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发

展现代工业工程、助力中国智能制造”,为优秀企

业家和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推动工

论坛主席齐二石(左)与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右)分别致欢迎词

业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继续创新。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和东道主,广东省机

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长、广东工业大学校

长陈新教授现场致欢迎词,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的

成功。陈新校长指出,随着两化融合在智能制造环

境下的深入开展,工业工程需要在技术层面获得新

的发展,并逐渐向制造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社会

服务业发展。本届论坛背靠珠三角这个全球最大的

制造基地,由广东工业大学这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

高校举办,可以更好地展现硕果、推进产业发展。

本次论坛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常

务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教授齐二石代表中国工业工

程学会致欢迎辞,他代表学会对广东工业大学陈新

校长和负责会议筹备工作的工业工程系主任屈挺教

授,及全校师生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和忘我奉献

表示衷心感谢,也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广东省

发展现代工业工程 助力中国智能制造

Page 23: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21

地方咨询

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奕华,代表

省学会出席论坛开幕式,对论坛的筹备工作予以肯

定并预祝论坛成功。

随后,齐二石教授进行了主题报告分享。他对

中国制造 2025 和工业 4.0 的总体发展趋势做了方

向性的阐述,认为:创新,特别是管理创新技术创

和人才创新三方面,是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提高

竞争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唯一目的。而所谓的转

型,就是投资到效益、粗放到精益。论坛的组委会

主席,同样来自天津大学的沈江教授,则从智能工

业工程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角度,细致阐述了 100 多

年来在世界各地,智能工业工程是如何体现它的卓

越作用,进一步推进工业工程和深入实践的。

从首届论坛开始,主办方就特别重视工业工程

在企业中实践应用经验的分享。本届论坛上半部分,

一汽大众集团党委书记汪玉春、威高集团采购公司

总经理段炜旻和广东高胜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

席咨询师丁佰胜分别主持了上下午三场精彩的报告

会,而作为分享嘉宾,华为工业工程部部长薛顺曹、

日本的工业工程专家杉本公敏、广汽丰田高级主管

靳海峰、天津大学副教授蔺宇、万和燃热产品事业

部总经理钟家淞等知名公司和高校代表,分别对工

业工程在本公司的发展历程、实施经验、应用成效,

会场济济一堂

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肯

定了工业工程的普及应用对公司成本控制、运作效

率和业绩增长起到的巨大作用。论坛的下半部分采

取了新型的引导式对话的方式,在主持人天津大学

蔺宇副教授和广东精益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光宇

的引导下,由 7 名工业工程领域的应用专家对观众

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讨论现场极为热

烈。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十多个省市近 500 名

工业工程从业者和爱好者参加,连同 7 日举办的

IEEM2015 学术会议一起,共吸引了近 700 名参会人

员,是历届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一届。这不仅反映了

广东省雄厚的企业基础,更体现出制造企业对于进

一步运用先进工业工程技术来实现精益化高效管理

的意识。参会者认为,本次论坛组织的非常成功,

展示不同行业工业工程的成就、不同领域工业工程

的业绩、为学者和企业间构筑了创新的交流平台,

分享了精彩的案例,帮助企业更加深入思考和探索

适合自己的工业工程方法和改进途径。由于广大企

业家的热情参与,智能化环境下的精益改善与管理

创新等热点问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创造了

工业工程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来源:腾讯大粤网,内容有删改,2015.11)

Page 24: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2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在湖州发布

2015 年 11 月 18 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

流工程分会编著的《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在湖州

市举行了发布会,共有来自物流工程界企业、研究

院所、高校及媒体 150 多名代表参加。发布会由物

流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周云主持,湖州市

市委常委、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党工委书

记崔凤军,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景晓波,

《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编委会主任、物流工程分

会主任委员陆大明,《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编委

会顾问、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包起帆,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路线图项目负责人田利芳,中国重型机械工

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艳君以及《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

主创人员代表和参与编写的企业代表共同为《物流

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揭幕。

《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发

展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 2025 年工业

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 8 章,面向 2030 年,基于社会经

济发展对物流工程技术进行需求分析与判断,以及

可预见的先进技术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重点

对我国物流技术与装备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提

炼和预测,遴选出未来影响物流工程发展的关键需

求要素和共性关键技术;选择了典型物流装备包括

起重搬运设备、散状物料输送设备、物流仓储设备,

对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描述;对于典型物

流系统包括制造业物流系统、大型交通枢纽港口、

铁路、空港以及管道输送等,从系统发展和迭代升

级的角度剖析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

《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的发布,相对准确地

指出物流工程技术未来 15 年的发展趋势和迭代方

向,引导行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少走弯路,为企业

制定发展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帮助,必将对我国物

流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繁荣我国物流与仓储机械

行业,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集合了行业内

20 多个单位,50 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制工作,并

参考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经过多轮多形式的

反复论证,广泛征求了行业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

议,使《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更加具有权威性和

指导性,是指引行业发展的鸿篇巨制。

(物流工程分会,2015.11)

Page 25: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23

地方咨询

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的支持下,

由广西工业工程师学会主办的广西 CEO 工业工程与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于 2015 年 11 月

20-23 日在广西柳州圆满结束。

参加本次研修有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玉柴

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燕京啤酒

(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

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云塑模

具有限公司、柳州金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柳州五

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精信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桂林义江酒业有限公司、桂林利得沃贸易有限公司、

玉林安林机械配件铸造有限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

学等 30 余家单位代表。

研修第一天,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副秘书长王

瑞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以《从发展历程看工业工

程在中国制造 2025 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题精

彩演讲,让学员对中国工业工程近三十年来的波澜

起伏有了深刻认识;工业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齐

二石教授的《精益生产与德国工业 4.0》又以翔实

的数据和最新的讯息让学员大开脑界。天津大学蔺

宇副教授一堂简洁明快的《精益生产、制造、管理

的实质》把系统、正确的精益生产从理论到实践又

从实践到理论做了精湛的阐述。这也达到了广西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支持广西地区 工业工程技术推广

业工程师学会首次在工业工程传播活动中正式推出

精益生产的目的。广西工业工程师学会始终坚持一

个理念,企业真想要做好精益生产,一定要学习正

确的工业工程和正确地学习工业工程。

第二天的研修中,印度籍工业工程专家高纳

齐先生为学员做了《工业工程在美国康明斯中的应

用》、广西工业工程师学会传统工业工程专家朱捷

高级经济师做了《中国 CEO 为什么要学习美国工业

工程》、广东精益研究院王圣亮硕士做了《基于 IE

的中国制造 2025 智慧工厂设计》讲座。

第三天参观访问柳工集团合资创建的柳州采埃

孚机械有限公司和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

广西工业工程专家、柳工精益主将、柳工机械股份

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国安高级工程师声情并茂地向

学员介绍了柳工六年精益真切经验;采埃孚总经理

张卯高级工程师娓娓道来他们独创的看板管理和设

备自动化管理系统,令学员连呼过瘾。

一次高端低调的工业工程研修活动,顺利圆满

地结束了,广西工业工程师学会的四周年诞辰也不

期而遇地悄然度过。专家们回到了北京,学员们也

回到了企业所在的那块热土,我们寄望未来,衷心

地祝愿万千广西 IE 人,努力争取实现广西十年走

完台湾五十年工业工程路!

(广西工业工程师学会,2015.11)

Page 26: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4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创新设计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中国制造 2025”和国家“十三五

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准确理解创新设计的内涵尤为重

要。作为中国工程院《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

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对创新设计有着深入而独到的

见解。

11 月 5 日,将有近二十位院士、十多位海

外顶级工程科技与设计专家、以及国内重点制造

和设计企业负责人齐聚杭州良渚,参加在这里举

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 2015

中国创新设计大会”。

如何理解创新设计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制约

创新设计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创新设计

能力?围绕这些问题,在大会开幕前夕,路甬祥

院士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问:您对创新设计之“设计”的理解有哪几

个阶段?怎么理解设计和创新的关系?

路甬祥:我从事的专业是流体传动与控制工

程,属于机械与控制工程。原本我理解,现代设

计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经历了机械设计 -

机电设计 - 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发展进化。我认识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德国 BAUHAUSE 为代表的

“工业设计”,倡导设计为了人,追求技术、美学、

经济性的统一,适应工业化时代的设计价值观。

路甬祥: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制造 2025”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还进一步认识

到,设计必须应用计算机设计工具和方法。因而,

我在浙江大学倡导建立了融合机械电子技术·艺

术·CAD 三位一体的设计学科与研究方向。

但现在看来,当时对设计的理解还是比较偏

狭。就其本质而言,设计是指创意设想和策划计

算。设计就是人们对有目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创意

设想、策划计算,是将信息知识和技术转化为集

成创新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应用价值的创造发

明,是制造服务创新的先导和关键环节。设计创

造创新产品、新的工艺装备、经营服务新业态,

促进生产力发展,曾引发产业革命,推动工业化、

现代化、信息化进程。

问: 创 新 设 计 已 经 列 入“ 中 国 制 造

2025”,这一安排对提高全社会创新设计能力有

什么意义?

路甬祥:中国已是全球制造大国,但还不是

设计制造强国。基础核心技术缺失、设计引领的

Page 27: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25

专家观点

集成创新能力薄弱仍然是制约中国制造“由大转

强”的主要瓶颈。

创新设计是制造服务创新链的起点和关键环

节,好的创意和设计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功能品质、

实现绿色智能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还可以创造引领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

创新设计也是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必然要

求。信息、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生物等技术

为主导的新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新的 CPS 环境

催生网络智造、众包众筹及定制式设计制造服务

新业态,创新设计将引发产业创新和变革。

设计引领才能成为新产业变革的领跑者。未

来5~10年,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时期。

创新设计也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建设制

造强国、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创新支撑,对实现

创新驱动,向中国创造转变意义重大。

问:当前制约中国创新设计能力提升的问题

有哪些?该如何解决?

路甬祥:主要是对设计的本质内涵、时代特

征,对推动引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重大意

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举措不力。

应提升全社会对创新设计本质和价值的科学

认知,将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纳入国家科技与产业

创新战略,制定中国创新设计技术发展路线图和

十年行动纲要,加强支持引导。

建立以市场应用为主要依据的创新设计竞争

力评价指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选编中国

好设计案例集,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重视和提升

创新设计能力。要重点突破设计理论方法和软件

等共性关键技术,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设

计能力的跨越,支撑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

型,提升公共和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开放融合全球先进设计理念、技术、人才等

资源,促进跨地区、产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坚持以人为本,设计为了人

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依靠人的创意创造和团

队合作,培育建设创新设计人才队伍,创造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的好环境等。

问:就创新设计而言,如何融合科技和人

文、艺术创新?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具有什么新

特征?

路甬祥:设计是为了人,为了满足和引领人

的多样化、个性化、科学理性需求,以及更美好

的身心体验。因此,必须融汇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数学、哲学、心理学等知识、信息和大数据,

必须融合科技、人文、艺术创新。

知识网络时代,设计制造、经营服务同处于

物理和全球信息网络环境中,我们将更依靠创意

创造,依靠全球网络和知识信息大数据;将从注

重产品功能和成本效益,拓展为注重全生命周期

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

文艺术等综合创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将

转向多样化、个性化、更注重用户身心体验的定

制式设计制造服务。

宽带网络、信息开放获取、云计算、虚拟现实、

3D+X打印、智能物流等,创造了全新的开放自由、

公平竞争、全球合作环境,使得任何奇思妙想的

设计都能被制造出来。设计研发、制造服务等相

互融合,成为人人可以公平参与、竞争合作、共

创分享的创意创造。

绿色低碳成为共同发展理念,将致力设计创

造绿色材料、超常结构功能材料以及智能材料,

将设计创造多样的增材减材、绿色低碳工艺与智

能装备。空天海洋、深部地球、运载物流、化工

核能、新能源、生物医学、微纳系统等超常环境、

超常功能、超常尺度装备成为设计制造的新领域

Page 28: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6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和新目标。

CAD 将进化为基于全球网络、大数据和云计

算的数字虚拟现实,多元优化、超算分析、控制

管理等操作系统、工具和应用软件成为竞争力和

附加值的核心要素,并催生出以大数据分析、网

络超算、软件和服务增值等网络设计服务新业态。

设计创造将融合多学科、跨领域的系统集成创新,

将融合理论、实验、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科学方

法。

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创新设计(设计

3.0)将具有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超常融合、

共创分享等特征。

问: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对于提高中国制造

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有哪些重要意义?

路甬祥:中国制造产能和销售额已居世界首

位,但基础关键材料、工艺技术、零部件、元器件、

高端装备依赖进口,多数制造企业仍以 OEM 和跟

踪模仿为主,成为国外设计全球制造的代工厂,

缺乏中国设计创造引领世界的新产品、新工艺、

新装备、经营服务新业态。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

球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要改变这一状态,唯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在致力突破基础核心技术的同时,必须着力

提升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创

新引领推动基础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

经营服务业态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

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

应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设计示范工

程,培育一批具有设计创造能力、掌握基础核心

技术、拥有自主品牌的世界著名企业。必须着力

加强创新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创新设计公共

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媒用金协同创新设计体制机制。

改革设计教育,促进国际交流,构建国际一

流的创新设计人才队伍。培育建设精益求精、创

新创造、诚信服务、合作共赢、符合时代要求的

中国先进设计制造文化,提升中国设计制造的信

誉和价值。

问:您曾说,“创新思维受到尊重、对认定

的目标锲而不舍,这是年轻人成功的根本原因”,

哪些因素促成了您坚持创新的精神?

路甬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

荣进步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可

以说就是一部创新创造的历史。

科技与管理创新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与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带动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制

度的变革与创新又解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促进

了人类文明进步。

在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和支持

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因为只有创新思维和人的想

象力是无限的,并且往往成为创新的动机和起点。

新的科学认知始于对已有知识的理性质疑和提出

新的假设,技术创新始于新的创意和设计。

我的切身体会也是如此。在研发工作中,如

果只停留在学习、跟踪、模仿、优化上,那最多

也只能做一点改进性的工作。只有新的创造性思

维,才能导致创新创造,才能有新的超越。当然,

认准了方向,还要有脚踏实地、锲而不舍、顽强

拼搏的精神,才有可能成功,任何创新创业概莫

能外。

(文章来源:光明网,记者:宋雅娟,2015.11)

Page 29: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27

专家观点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与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的

交流,我今天的话题是“中国制造业战略与技术转

型”。

我主要讲三个话题,因为前面第一个话题,大

家都比较清楚,像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总

书记也有非常强调制造,总理在今年的人大报告上

面提到“中国制造 2025”,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院长

领衔我参与的事。后来,我像“中国制造 2025”的

战略设想,中央采纳了,国家各地都非常重视“制

造 2025”。广东以及广东下面的市都非常重视,我

也来过多次了。

咱们国家现在主要问题还是制造大而不强,我

们的问题是四个方面: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3、资源利用效率偏低;4、产业制造结构不合理。

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创新能力比较弱,这里有明显的差距。另一

方面,我们原来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

步消失。这个问题,也是未来严峻的问题。所以是

双重的枷锁。

我们是希望“三步走”到 2025 年,进一步成

为世界制造企业,我们第一步是买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第二步 2035 年,我们与美国并列齐驱。“中国

制造 2025”,也就是针对刚才讲的四大问题,提出

四个转变,低成本的优势下,质量优势转变,还有

资源消耗大,希望往绿色制造转变。这根主线是什

么,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这

里关键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数字化技术,从技术上

来讲关键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我们强

调智能制造是最关键的。

我们需要理念和战略的转变

我今天花一点时间谈转型,我们需要理念和战

略的转变。讲理念,大家这方面听得比较少,和西

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工业上的差距,不仅仅是

技术上的差距,我认为存在什么问题?就是工业理

性的不足,这是很多企业家,很多工程技术人员,

包括我们的官员不一定意识到的问题。实际上这里

说的是进一步讲理性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人的意

义。我们的企业里面怎么进一步体现员工的存在,

员工的进一步解放,我们怎么进一步体现客户的存

在,我们怎么在产品中,在人的层面、人的存在环

境中关怀,这些东西都和工业是有关的。德国一名

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一本书,

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强调是基于一

种新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我们需要一种新

的自由劳动方式。

马克斯·韦伯强调资本主义对财富的贪婪根本

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今天很多企业家不仅仅关注

利润,有一点像类似早期资本主义。我们详细地讲,

在工业理性不足:对生存价值的理解、对人的关怀

不够、责任不够、合作精神不够、开放不够、诚信

不够等等。

工业理性很关键的点就是“存在”。现在国外

有一些企业家已经注意到所有人的存在,国外有一

些企业就是为贫穷的人提供特别的一些产品,那些

东西并不是为了多少钱,中国今天关注这种事情的

企业家还非常少,甚至我们政府有时候都不大关注。

用户的存在,实际上现在服务的延伸,意思就

是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都考虑用户的存在,我们

在生产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生产中包括怎么

让客户了解你的生产情况,总而言之,有客户的存

在感。

还可以把存在感满足体现在产品中,你的产品

如果能够让客户觉得非常有存在感,你这个产品一

定是有关联的,微信就是很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作为企业家来讲,甚至是竞争对手也应该尊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中国制造业战略与技术转型

Page 30: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28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所以,简单地讲,我认为现在理念和战略上的

重大转变是什么?就是我们过去是什么?以生产为

中心,企业就是生产产品。现在是什么?是以市场

为中心,基本上大家在市场上要什么有什么。目前

我们产品以市场为中心,这是具体体现企业以产品

为准,未来以客户为中心,尽可能满足客户的存在。

“企业也要善于在客户存在当中体现企业自身存

在”,不知道这句话,大家是不是能够很好地理解“在

客户的存在中很好地体现出企业自身的存在”。

技术转型

技术转型主要是三个层次,对任何一个企业来

讲,三层都存在:1、产品创新;2、制造过程创新;3、

企业的生态环境和产品模式。你的供应商,你的客

户,甚至包括组织,跟你企业有关联的生态环境,

这里涉及到产品的模式。这三个层次,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现在的产品创新,现在推出机械产品未来

向“数控一控”和“智能一代”发展,我们的产品

是不断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机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做手机的企业,每年都有换新的,手机的寿命

周期很短,手机的寿命周期并不是手机一用就不能

用了,手机可能用十年,但一个型号的产品可能一

年寿命就结束了,需要我们不断用数字化技术、智

能化技术应用。

制造过程创新,就是要全面提升,广义的制造

包含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创新中,怎

么去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去进行产品的加

工优化。

企业生产环境与产业模式创新。包括我后面会

讲到生产服务型制造。

具体地说,我不可能全面地讲智能化、数字化

技术,因为涉及的面太广,和产品有关的,大家比

较熟悉就是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就在两头,一头是

产品,一头是市场。知道这两头,就可以赚到钱,

在加工这一段我们挣钱就比较难,企业的附加值在

产品的生产加工这里。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化技术,怎么在两头通过应用这些技术,使他能够

有更好的效率?另一方面,可能我想尤其是互联网

技术的应用,我们在中间不太赚钱的地方,试图通

过互联网技术也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益,可以改善

这种状况。可能大家听到过长尾理论,在内线的模

式很难赚到钱,但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是可以改

变这种状况的,中间有一些企业是做加工的,为什

么不通过互联网去试图改变?

智能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很多,比

如人机交互、自适应加工程序的变化、自主决策,

还有产品权声明周期个性化定制与服务。这些产品

在我们的产品中怎么样体现智能技术,数码相机是

数字化技术和应用很好的例子。光信息转换为电信

息,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存储,数码相机我们看

柯达,百年老店说垮就垮,就是因为对市场完全没

有预感,进入市场没有那么快,造成企业的悲剧。

现在数字化技术在咱们国家飞机的设计当中充分地

利用,运 -20 大型运用飞机与 ARJ21 就是数字化设

计,机身和机翼一次对接成功,没有数字化,以前

是需要不断地试。

在产品技术里,可能未来 3D 打印是我们需要

重视的,3D 打印技术会引发设计理念的改变,以前

设计不一定做得出来,我们画了图做不出来,或是

不好加工给人家骂,现在有 3D 打印技术,以前觉

得不可思议的杰作,现在可以通过3D打印可以做,

大大拓展产品创意与创新空间,还可有优化产品性

能,增强产品创新程度。

我特别请大家注意,这部汽车是 3D 打印出来

的,我们看到就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学校跟广西玉

林机场做的事情,就是把 3D 打印跟传统的制造结

合起来。企业家脑袋里应该有意识,3D 打印技术跟

某一些传统工艺结合,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铸造

Page 31: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29

专家观点

是很古老的工艺,现在可以跟 3D 打印结合,这个

柴油机缸盖铸造,以前一个型号要投下来做物模,

要 5 个月,乃至半年。但是运用 3D 打印技术,一

下子就可以打出来,把开发时间从原来的 5 个月缩

短到一个星期,这是很了不起的。还有很多看不起

眼的,比如塑料杯有的是注塑出来的,有的做出来

以后会容易变形,就是因为在某一些地方温度集中,

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通过冷却,在模具当中,内

流道冷却,内流道里面不好加工。3D 打印技术可以

把模具打印出来,注塑出来的东西也可以。现在真

正直接靠3D打印做出来的产品,这毕竟是很少的,

跟传统工艺的融合,这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产品开发和产品开发相关,我提醒大家注

意一个问题,就是产品开发新的模式,这里有一个

例子,就是小米手机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就是

通过互联网把一些用户的思想吸取进来。研发人员

根据微博、微信、论坛渠道汇集网友需求对产品进

行改进,手机系统的更新有 4/5 是根据网友建议而

产生的,有 1/3是由用户直接研发的。我提醒大家,

未来要多注意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渠道吸取

一些用户或是潜在用户他们的需求。这是大家要特

别注意的。

当然,技术转型中装备对某一些企业来讲,是

他们的产品,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讲,装备是他的生

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有一些企业要机床,

但不生产机床,需要用机床去做。不管是作为产品

或是企业某种工具,制造装备都是很重要的。现在

有五花八门的机床制造技术,比如智能编程、自适

应控制、机械几何误差补偿、热变形误差补偿、三

维刀具补偿、运动参数动态补偿、故障监控功能。

智能装备

这是一个智能注塑机的特点,六大部件都是运

用智能技术。原来工艺参数是靠什么?是靠回忆借

鉴,现在是靠实例推理。以前是通过反复试模来消

除制品缺陷,现在是用模糊推理,可以自动快速地

找出合适的参数,工艺人员不懂也没有关系,它有

相当的学习功能,这个智能注塑机会变得越来越聪

明,虽然不断地使用。

机器人应用:人机协同。现在很多严格的讲不

能算是机器人,有的是机械手,规定在固定环境里

做规定的事,事先的程序编好,未来的情况是希望

能够在变化的环境里,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机器

人可以自己决策做一些工作,还有就是和人的交互、

协同,这都是未来的趋势。

过程创新

我前面讲过程创新,对于车企来讲,有一些和

管理相关的,这个非常重要的。我们跟江淮汽车做

汽车制造执行系统,这些年用得非常好,江淮汽车

已经离不开了,包括物料的精准配送、工艺的优化、

智能识别。

跟三一重工做的数字化车间。三一重工前几年

做了 18 号厂,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厂,这里包括智

能加工中心和生产件,还有物联网输入仓储系统立

体仓库、自动化小车等等,也包括生产需求过程中

的计划、排产等等。

工厂智能化是未来,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向,也

不能盲目地去强求智能化。

供应链智能化,这和企业的生产环境有关。我

们跟江淮汽车搞一个零部件的供应链,他有一个叫

做零部件供应槽,有几百家企业在这个槽,目的是

什么?就是减少库存。任何一个企业库存多了意味

着什么?意味着你周转资金的占用,这不是企业管

理。所以一定要希望周转资金要尽量地降,希望我

什么时候要,就能及时地供货,当然库存就降下来

了。

当然,现在也讲智能制造模式,很多企业应用

电商、物联网等等,我后面还会举例子来说。

我前面讲了,可能我们理念和战略的转型很重

要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需

要技术支撑的。并不是只要理念就行了没有技术支

撑的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以客户为中心主要

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由大规模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

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比如汽车、家电这都是属于

大规模的部件,现在也要变为定制化生产。另一方

面,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

转变。

宝马汽车的定制化规模生产。就是客户可以通

过网络定制汽车的内饰、外观、安全、舒适度等等,

Page 32: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30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这些方面,客户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按要求定制。

还有一个例子。并不是一个很大的企业,这是

无锡的天奇智能化生产线。他们为汽车行业提供装

备,他们还是比较有前瞻性,不仅仅是提供产品,

而且为他们提供服务,包括维修的服务。他们在这

些装备上装了很多的传感器,在这个运行过程中可

以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还有智能云中心,这些监

测到的数据是可以到云端的,所谓的云端是把计算

机和企业联系起来,可以提供相应的维修保障服务。

所以他们是基于面向生产线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技术,向全工厂设备间的智能关联集成,解决所有

生产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管理。他们还是比

较有前瞻性的。

陕鼓动力,也比较早,2005 年提出从出售单

一产品向出售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转变,现在动力

服务和运营业务订货占总量49.48%,这是很可观的,

人均运营利润达到 28.8 万元,尤其是 MAN 透平集

团和西门子油气集团的 1.41 倍。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物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完全可以把企

业的机器、设备和设施群在内的工业网络与先进传

感器、控制装备和应用软件相连,把服务整合在内

的延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延展产业链的同时,

等于是延伸企业的价值链。原来只是生产获得价值,

现在服务上也可以获得价值。

广东东莞毛织,大朗镇的毛衣数控编织机。在

世界上的比例是最大的,当年汪洋在这里当书记时

就对这个项目赞誉过。一个是编织机的自动化,原

来是靠很多人工,后来把自动化技术用之后,效率

提高了 5 倍,人员可以减少到 1/4,所以汪洋当年

为什么赞不绝口首先是对这一点,那个时候用工荒

招不到工人,有了技术之后,工人大大减少。再就

是和数字化技术用上去,客户定制,在毛衣上想编

织什么花,马上就可以解决。

红领集团是做服装的,现在个性化设计需求覆

盖率达到差不多 100%,顾客需要提供 18 个部位 22

个数据,在网上提供的这些数据之后,这些数据分

成电子标签下到生产线上,到车间每一个工序,七

天就可以交货。现在仅仅在纽约市场每天定制量超

过 400 套件,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所以,“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 + 现代服务业”

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会推动新技术、

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互联网 + 现在谈得很热,去年 2014 年是中国

能源互联网元年,中国的资源消耗大,我们跟日本

比起来,单元资源消耗GDP比较,大概是日本的4倍,

世界平均 2.6 倍,这个方面对企业是很大的挑战,

怎么样尽可能地节约能源。

希望大家注意一点,在我们企业过程中,互联

网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是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这

一张表格就说明这个问题。从企业中间环节,销售、

设计、采购、供应、制造都是企业各个环节,下来

是智能制造可以发挥作用,下面是互联网技术可以

发挥作用。设计可以通过智能优化设计,就是类似

于小米开发模式,那是互联网设计很好的一环。智

能制造、加工、智能化工艺、智能化装备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在制造中发展作用,即使加工的

时候有互联网技术应用都有好处,可以让制造过程

透明,让你的客户想看也可以看得到,他更放心,

客户就会更相信你,就是客户能够实时感知你的生

产状况,他就放心了。

总而言之,在各个环节,实际上都可以把智能

制造和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让大家有这个概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大家要意识到,德国“工业 4.0”,实际

上中国目前是“工业 2.0”的后期阶段,意思就是

“工业 2.0”还没有完全完成。这里有一个问题,

在未来对中国企业来讲,中小企业也一样,“工业

2.0”要补课,“工业 3.0”要普及,“工业 4.0”

有条件尽可能做一些示范。

二、企业要注意至善精神。原来美国人学日本

人,日本人讲改善,美国人就是持续改善。而且我

觉得西方国家有一些企业很强,哪怕改善一点点他

们都很关注,工业互联网,节约 1%,用电效率提升

1%,消耗减少 1%等等,很多中国的企业不太在乎,

1% 算什么,不是两位数好像根本不关注。尽可能地

好一点。

三、对传感和数据要敏感。中国大多数企业家

Page 33: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31

专家观点

和工程技术人员未必对这件事情敏感。美国一个燃

气轮机厂一台机器上面,装 5000 个传感器,如果

我没有看过资料,我都不相信,为什么要装那么多

的传感器,我相信实际上哪怕是这些未必说得很清

楚,每一个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作用未必设计很

清楚。这就是他们意识到大数据的魅力,涂子沛先

生是大数据的专家,大数据是什么?现在有一些数

据,在数据背后,如果有一定的分析手段,可能可

以发现潜藏在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一方面对设备

来讲,燃气轮机厂设备来讲,就是能够去判断这一

台机器的运行状况,为它的维护、维修提供依据。

第二方面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未来可能能够发现

我设计中,产品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甚至还有可

能改进的地方。我把这些可以反馈给设计人员。我

希望工程技术人员,企业人员对数据以及传感要敏

感。

还有一个,有人讲一个观念供大家参考,我们

中国互联网讲“互联网 +”,甚至讲得太热了,很

重视硬件,包括很多互联网,本来互联网重视硬件,

这个也是事实,谷歌、阿里巴巴他们同时也在完善

硬件,机器和人关系大家要很好的把握,我现在很

到很多地方,提到机器换人,上次在这里,就在广

东成立广东省成立智能制造委员会的时候。我当时

当着朱省长的面讲要顺着机器换人这个方向,尤其

是政府要谨慎。尤其企业不知道,他讲机器换人没

关系,他财大气粗,希望尽量减少工人,用机器代替。

尤其我们由政府出面去提机器换人觉得不太好,我

建议企业不要太提,这里中国对人的作用,我们注

意得还不够,一方面你要知道即使是在未来智能技

术进一步发展,但是人的某些 know-how,搞工的人

都有,有些不是智能机器完全可以替代。另一方面,

我说的这个例子,我看一篇文章讲,一个日本企业

人士到中国考察,看中国的一个企业,看了之后他

说中国在最近的将来,他担心中国工业会赶上日本,

什么原因?他就看了中国产业工人的素养。所以我

觉得在未来,我们讲智能制造讲得天花乱坠的时候,

我们不要忘了提高工人的素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 + 和 + 互联网,互联网 + 在产业阶段主

要是什么?主要是互联网在“+”一些东西,未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各行各业,我们自己主动去 + 互

联网,主动和被动是大不一样的,这点希望大家有

这个意识,互联网 + 已经变成一个口号,我们不必

要改,我们理解他的时候,把互联网 + 本身也含,

或是含 + 互联网,否则我们是被动的等待互联网 +

一定不可以。人家讲滴滴打车说不可能在德国,因

为他出租行业已经自己去 + 互联网,我们是因为没

有这个,滴滴打车的来了,出租车就感觉到威胁了。

还有讲智能,未来有条件比较好的企业,要做

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这里提醒大家一个问题,

就是去中心化,什么意思?凯文 . 凯利(KK)早已

提过这个,其实我们人这个系统,没有哪一个机器

可以像人,人这个系统实际上是去中心化,比如说

肝脏、胃怎么工作?不依靠大脑,有一个东西指挥

他的时候,这个风险是很大,一旦有差错,可能就

是致命的,去中心化就是分布在下面。

我就说到这里,有些东西因为时间关系,不能

很清楚跟大家讲。谢谢!

(文章来源:岭南商道,根据李培根院士于 2015

年 10 月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2015.10)

Page 34: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32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摘要:重点围绕软件机器人、知识机器人、平

行机器人和相关的机器人学,对机器人发展的历史

与趋势进行探讨。主要观点如下:1)在加强和提

高现有工业机器人,特别是以物理形态为主的机器

人技术与应用的基础上,必须重视以软件形态为主

的机器人,特别是知识机器人和虚实互动的平行机

器人技术的发展;2)工业机器人曾在工业自动化

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知识机器人的未来是知识

自动化,必将在智能产业中起关键和核心作用,连

通物理、社会和信息空间,使工业制造系统从过去

的牛顿式机械系统成为默顿式智能系统,这就是未

来机器人发展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全球范围

内得到了各发达国家的空前重视,从美国的“国家

机器人计划 [1]”、欧盟的“SPARC 机器人研发计

划 [2]”,到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 [3]”等,充

分表明机器人技术对发展国家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

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中国相关部门对机器人技术

的研发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尤其是自2014年起,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呈爆

发式增长,一场中国式的机器人“大跃进”势不可

挡 [4,5]。

据报道,201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

5.7 万台,与 2013 年的 3.6 万台同比增长 55%,约

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 1/4。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

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其中 2013 年国内

企业仅占中国市场销量的 15% 左右。另据国际机器

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4 年间,中国工业

机器人市场销售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2.9%,而

2004-2013 年间为 29.8%。预计到 2017 年,工业、

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750 亿美

元,并带动相关产业上千亿美元的增长。该统计还

指出,2013 年,中国每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机器人

保有量仅为 25 台,而世界平均水平为 58 台,其中

韩国 396 台、日本 332 台、德国 273 台。对于机器

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先进汽车生产国的工业机

器人使用密度均己达到 1000 台 / 万人,而中国仅

为 213 台 / 万人。

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健康有效

地发展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才培养、深入应用、让机器人在产品产业的转型

升级中切实发挥作用,是大家公认的正确途径。同时,

本文认为,除物理形态的机器人之外,应更加注重

软件形态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吸取计算机

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所造成的信息

技术与产业长期整体落后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

辙。工业时代的核心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物理机器

人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智能时代的核心技

术将是知识自动化,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快、加

强以软件形态为主的知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以

软件机器人的发展促进物理机器人的升级,尽快形

成软件和物理形态平行互动的新型机器人系统,并

以此为突破口,引发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迅速发展。

1 物理机器人:功能智能化与深度化

第 一 台 可 编 程 工 业 机 器 人 Unimate 源 自

George Devol1954 年 的 专 利 Unimation, 即 通

用 自 动 化(universal automation) 之 意, 由

Joseph Engelberger 主持试制生产,1961 年完成

并用于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GM)的

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

Page 35: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33

技术文章

压铸生产线。 1978 年,他们又推出用于组装生产

的 PUMA(ProgrammableUniversal Machine for

Assembly)机器人,这才真正启动了工业机器人的

时代。随即,以 George N. Saridis 为首的自动化

与智能控制学者进入机器人领域,于 1984 年创立

“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委员会”,3年后转为“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RAS)”,今天已成为全世

界机器人领域最大最具权威的学术研发与应用专业

人士的组织 [6]。

从发展历程来看,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中期达到了一个历

史性的高潮(图 1 为本文作者当时在美国亚历桑那

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进行实验,领导团队于

1992 年实现了通过互联网从法国和日本远程控制实

验室的工业机器人),逐渐从工业制造向国防、救

援、医健、娱乐、家庭、教育、生物等方向扩展,

形成了工业机器人 [7]、服务机器人和军事特种机

器人 [8] 等分支。但核心技术基本相同,而且都是

以机电一体化的物理形态机器人为主,机器人软件

开发、机机通信、人机交互等重要但非主流方向[7]

为辅。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科技发展的热点

转向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机器人相关工作受到

一定冲击,一度进展缓慢,人才流失严重。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机器人和无人机在美军反恐战争中的

有效部署、特种手术机器人的成功应用、无人车的

重大突破,特别是智能技术的迅猛兴起与融合贯通,

物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和高潮。

图 1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本文作者在亚利桑那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工作,图中有 2 个 PUMA 工业机器人和 1 个三菱教学机器人

除传统的机电传感、规划控制、协调执行等

研发方向之外,物理形态机器人的最近工作呈现许

多新的趋势,例如:1)人机交互、人机共同操作

(Co-manipulation)、人机安全等;2)软体机械

人,从柔性机械臂向软性材料构建的机器人发展,

对各种性能的人工假肢、人工关节和驱动型人工肌

肉的开发;3)小至体内检测、释药、手术的体内

医用机器人,大至管道检测维护和岸边或离岸的巨

型机器人等多种多样的特种机器人系统,还有更多

种类的先进机器人武器等;4)以无人车或智能车

为代表的移动机器人更为引人注目,各大汽车制造

厂家纷纷介入,推出自己的相应产品或演示系统,

机器人汽车或许不久将成为现实;5)机器学习、

SLAM、概率图方法、多源数据深度融合、自然语言

处理等智能技术方法广泛用于机器人的研发和应

用,特别是己经成为数据驱动的机器人和人形机器

人等的兴起及发展之关键。由文献 [9] ~ [27] 可

以看出,物理形态的机器人的研发正朝着功能的精

化、可靠、高效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 软件机器人:系统虚拟化与云端化

软件机器人的历史起源很难清楚地界定,

虽 然 与 机 器 人 仿 真、 胞 式 机 器 人(cellular

robots)、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等

密切相关,但这些从未被正式地以“软件机器人”

称之。事实上,英文“software robots”或“software

robotics”很少被专业地使用,至少没有专业上

的界定或学术定义。一般认为:就是“software

robots” 就 是“bot、web bot、web crawler、

spider”等软件的统称,就是网上数据的搜索、下载、

复印等软件程序而已。近来,Siri、Cortana、“小

冰”、“小度”或“小 i”等聊天问答软件的出现,

更被大众视为“软件机器人”的代表和象征。

事实上,网络化机器人的出现和发展应被视

为软件机器人的真正开始。20 世纪 80 年代,通用

汽车公司在已有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基础上,提出

“制造自动化协议(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protocol,MAP)” 工 程 以 及 相 应 的 基 于 EIA-

1393A 通讯协议的 MMFS(Manufacturing Message

Page 36: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34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Format Standard)标准。由于 MMFS 无法满足由

不同厂家的机器人、数控机(NC)、可编程控制

器(PLC)等组成的过程控制系统(PCS)的通信

要求,制造报文规约(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MMS)应运而生[28,29],成为“虚

拟 制 造 装 置(virtual manufacturing device,

VMD)”之间通信的标准,最终演化为国际标准

ISO-9506,为网络化机器人系统,进而软件机器人

的形成和实际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MAP/MMS 之后,特别是在 WWW 使基于 TCP/IP

的 HTTP 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网络化机器人系统才

真正起步。20 世纪 90 年代初,基于互联网的工业

机器人系统雏形出现,如通过电子邮件和网页控制

的 PUMA 和其他机器人系统 [30,31],并逐渐发展成

“网络机器人学(networked robotics)”这一新

领域。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又提出了远程脑化机

器人(remoted brained robots)等概念,并进一

步演化成与生物或人类大脑交互的网络控制机器人

等相关研究方向 [32]。

2001 年,IEEE RAS 创立“网络机器人专业委

员会”,以推动相关研究。同时,自动化领域也开

展了网络化控制等相关方向的工作,如基于代理的

控制方法(agent-based control,ABC)等代理,

特别是移动智能代理的引入,加快了从网络机器人

向软件机器人转化的进程。2009 年,欧盟的“机

器人地球(RoboEarth)”项目启动,目标宏大:

提出要建立机器人自己的 WWW,形成一个关于机器

人的巨大网络和相关数据、知识和算法共同演化的

机器人世界,让机器人可以在 RoboEarth 中共享信

息并相互学习各自的行为和环境。图 2[33] 给出

RoboEarth 的系统构架,相关功能模块清晰地显示

了机器人软件从实质上开始了向软件机器人的转化

过程。云网络、云计算等,如 Rapyuta 平台,已在

此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34]。

2010 年,James Kuffner 正式提出“云机器人

(Cloud Enabled Robots)”和“云机器人学(Cloud

Robotics)”的概念与术语,并阐述了其可能的优

越之处 [35]。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业界的支持,

虽然 Kuffner 没有使用软件机器人一词,但这标志

着软件机器人已经与物理机器人分离,入驻云端,

成为一个独立的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领域。

图 2 机器人地球系统框架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云机器人控制建

立了起飞的基础,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智能控

制等智能技术,特别是众包(包括人类的众包和机

器的众包)又为云机器人构筑了起飞的平台并提供

了发展的动力。但云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

战,如在隐私与安全方面,存在着许多与法律和道

德相关的约束,以及易受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攻击等

重要问题必须解决。技术上也存在网络引起的可靠

性、服务质量、性能效率、算法设计等问题。很明

显,基于代理的网络控制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当

地简单,远程复杂”的网络云系统设计原理,可以

从 IaaS、PaaS、SaaS 这 3个层面来应对这些挑战。

然而,软件机器人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必须

将机器人的物理形态与软件形态进一步分离,同时

在分离的基础上更加深度地融合,因此,必须考虑

知识机器人和平行机器人。

3 平行机器人:互动可视化与个性化

2011 年,文献 [36]~[38] 引入网间机器人

(web surrogates)、 知 识 机 器 人(knowledge

robots)、 平 行 机 器 人(parallel robotics)

等概念,试图将机器人从 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空间推向 CPSS(cyber-physical-social

Page 37: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35

技术文章

systems)空间,从牛顿式的机械物理机器人,迈

向默顿式的智能平行机器人,使机器人也普及成为

RaaS(robot as a service)式的实时、互动,而

且网络化、可视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最终,使机器

人从主要服务于工业自动化,逐步发展演变为促进

知识自动化的主力。

图 3 给出平行机器人的框架,主要由 2 个对应

体和 3 个功能块组成。首先是一般意义下实体形态

的物理机器人,其次是特别意义下虚拟形态的软件

机器人,或软件定义的机器人(Software Defined

Robot, SDR)。软件机器人 SDR 不但刻画了机器人

的规格和性能,同时以可视化的手段提供了机器人

的其他详细信息,主要包括维护、维修、备件、更新、

服务、新算法、新应用等网络化实时知识,使对应

的物理机器人的操作与保养变得简单而且经济、

方便、可靠。换言之,SDR 就是实际物理机器人之

“活”的本体知识描述、可视化的信息中心,可以

放在云端,也可以放在手机端或其他客户端,是云

机器人的具体化、个性化和专门化的体现,也是类

似于 RoboEarth 项目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软件机

器人和物理机器人的对应和平行互动,可以实现下

面 3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图 3 平行机器人框架

1)机器人的学习与培训——这既可以是机器

人的操作员,也可以是机器人本身的学习与培训。

可以是操作人员利用 SDR 学习使用机器人,也可以

是机器人本身学习新的控制算法或智能技术。此时,

RoboEarth 中所提供的虚拟工作环境和互学习功能

可以被充分的利用,众包式的人类计算手段也能够

得到更加完美的发挥。

2)机器人的实验与评估——同理,可以是操

作员或机器人本身进行的各类“计算实验”或“计

算实践”,以此对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任务排序、

安全检测等程序进行分析与评估,借以降低成本、

遵守法规、合乎模式等等。目前的机器人图形编程

和可视化规划,正是这一功能模块的初型。

3)机器人的管理与控制——通过物理和软件

机器人的虚实平行互动,在 CyberSpace 中形成一

个关于任务执行的大闭环系统,从而可以利用虚实

互动自适应的反馈方式,使平行机器人系统更加准

确快速地完成指定的任务,实现对机器人系统的智

能控制与管理。

显然,利用平行机器人的框架和运营机制,可

以方便地将生产制造的物理空间、消费服务的社会

空间、数据知识的信息空间连通,进而使平行机器

人成为基于 CPSS,而非仅仅是基于 CPS 的智能机器

人。一定程度上,平行机器人可视为封装的O2O(O2O

in a box)。而且,这种面向智能产业的新型机器

将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工种,就像计算机产生新的

工作岗位一样,如机器人学习与培训工程师、规划

与评估工程师、操作与管理工程师等,绝非是简单

的“机器换人”,而是“机器扩人”、“机器渡人”、“机

器化人”等,使社会更加智能、高效、舒适和安全。

4 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牛顿机与默顿

在工业时代,受效益驱动,加上生产制造任务

的不定性、多样性和复杂化等,促生了工业自动化

和工业机器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知识工

作,特别是涉及网上的数据处理、信息操作、知识

运营等变得更加不定、多样、复杂,因此更迫切地

需要知识机器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迈入一个

知识经济和智能社会。知识机器人,如上述的平行

机器人系统,正是进入这一新社会形态的一种关键

且核心的工具和手段。

如图 4 所示,利用平行机器人形式的知识机器

人系统,可以将物理世界中物理形态的机器人和虚

拟或云端世界中软件形态的机器人融合起来,如同

Page 38: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36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实数和虚数的融合打通整个数域,通过社会网络和

物联网络连通形成虚实互动的机器人平行世界,即

平行知识机器人 =物理机器人 +i 软件机器人

=Σ物理机器人 +i 软件机器人

=物理机器人 +iΣ软件机器人

=Σ物理机器人 +iΣ软件机器人

如此就可以形成虚实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

一对应、多多对应式的新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

人、特种机器人系统等,使智能机器人在处理不定、

多样、复杂的知识工作任务和流程的时候,具有深

度知识支持的灵捷、通过实验解析的聚焦以及反馈

互动自适应的收敛等能力,进而完成从工业自动化

向知识自动化的转化。

图 4 知识机器人: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注:本图引用了网上开源的机器人图片,特此致谢)

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必须考虑

以前工业机器人不必处理的社会信号。物理机器人

曾只需要考虑物理信号,但在平行机器人中,软件

机器人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社会信号来获取其对社

会和信息空间的感知,这就是平行知识机器人必须

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为什么知识机器人必须利用自

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其他智能技术

的主要原因。这方面的相关讨论和研究目前刚刚起

步 [39,40],涉及社会、心理、文化等学科,主要

是如何完成从“大定律,小数据”的机械式牛顿系

统转向“小定律,大数据”的智能化默顿系统。这

一过程远比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的开发要复杂,但意

义也更加重要和巨大,必须倍加关注,尽快完成从

机械的牛顿机器向智能的默顿机器的升华。

5 展望

发展智能机器人系统是产业升级和智能产业的

基础,也是时代的要求。首先是智能产业对劳动人

口的能力提出了更专、更深、更高,有时甚至是“非

分”的要求,一般素质难以达到。其次是新一代“QQ”

式的劳动力人口,伴随着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

“碎片化”社会媒体和生活方式成长,已经难以适

应上一代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工作要求,相对而言“传

统能力”退化。这“一进一退”,使得需求双方的

差距更加扩大,必须靠机器人这类智能机器加以“补

偿”。否则,不但产业无法升级,整个社会的竞争

和影响力也将退化,这就是中国和其他国家近年来

纷纷提出发展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战略与计划的根本

原因。

人才,特别是面向应用的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有

效利用仍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必须充

分思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在提高加强物理形

态的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关注并重视刚刚起步但

意义非凡的软件和知识机器人,特别是二者融合的

平行机器人,吸取中国在计算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

教训,突破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思维,

不要在回头捡“芝麻”之时,却被面前的“西瓜”

绊倒,在智能机器人和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再次失去

另一次可能的重大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科技导报》2015 世界机器人大会特

刊摘录,作者:王飞跃,2015.11)

Page 39: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37

技术文章

中国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开发问题与对策

1 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的理论内涵

“职业化”是社会学领域研究职业的一种形

式,当前的国际研究趋势正逐步从对职业“特征”

的分析转向对职业化“过程”的关注。根据中国

《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职业”是从业人员

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具

有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特性。

牛津英语词典对“职业”的解释为:一个工作或

专业;一种生活方式。Martin 和 Schinzinger

则提出,广义的职业是提供谋生手段的任何工作,

而狭义的职业,如在工程领域中,则涉及高深的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孙锐  孙彦玲

专业知识,自我管理和对公共善的协调服务等,

这都与社会对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期望密切

关联。职业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指出,一个成熟的

“职业”是指,形成了一定知识体系、共同语言、

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具有一定入门

门槛 ( 如教育水平 ) 和高度自治性,并被国家、

社会所公认的专门工作领域,并且处于这一领域

里的成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其中更加体现

了职业的“专业”性特征。自 20世纪 70年代起,

有学者们提出,与其通过特征列举来理解职业,

不如关注“职业化”过程中知识的作用及社会垄

表 1 Flexner 和 Pavalko 的职业属性模型

Flexner 的职业属性 Pavalko 的职业属性

工作中使用的技能需要有理论知识为基础 具有本职业特有的专业知识

工作技能需要长期的教育与训练 工作技能需要长期教育与训练

通过考试来确定职业胜任力 工作具有社会价值

有明确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规范 具有服务和收益双重动机

职业为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只有本职业的从业者才能判断其他人是否胜任该职业

有专业的职业社团或协会

形成强烈的职业共识和亚职业文化

有明确的职业精神和常识规范

资料来源 : 潘陆山,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目录的修订与动态调整研究

Page 40: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38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断的条件分析上。其中,Flexner 和 Pavalko 通

过建立属性模型来研究专业化职业与其他职业的

差异性 (见表 1)。

在职业发展视角上,“职业化”相关研究产

生了若干学派:他们认为职业化已成为社会结构

的重要构成之一,将职业视为由有着共同价值、

语言和认同感的成员构成的共同体;强调行业从

业者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行业外部对该行业的职

业认同;提出职业教育是职业专业化的关键;或

者认为职业化的核心在于“文化”,职业化的结

果是社会公众对从业者的专业信任、尊重和依赖;

并提出各个职业、专业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互

赖系统等等。在个体发展视角上,“职业化”则

被认为是一个涉及个体职业化发展历程的职业成

长问题,并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发展系统理论

等,其中的观点认为,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互

作用,生活角色与工作角色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职

业发展模式;个体职业发展具有开放性和不可预

测性,而环境会促进或限制个体职业道路发展等。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从职业发展视角看,

“职业化”是一个职业从业者掌握了更多专有知

识和技能,受到更多职业规范的约束,具有更多

工作独立性、自主性和市场垄断性,从而逐渐成

为一个成熟职业的过程;而从个体发展视角看,

“职业化”体现为职业路径完善清晰,职业台阶

衔接有序,职业标准健全完备,职业素养和专业

能力不断提升的个体职业成长过程。

关于工程师这一职业,其出现是经济社会发

展、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尤其在两次产业革命之

后工程师职业群体迅速增加。随着工程技术对社

会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工程师的职责不仅是

向雇主和顾客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建议,同时也要

对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负责,这使得工程师

“职业化”成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

根据 Herkert 的工程伦理框架,工程师的职业化

问题,既要从微观视角考虑个体与工程师职业内

部的关系,也要从宏观视角考虑工程师职业的社

会责任及相关社会决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工程科技人才职

业化有以下内涵:首先,“职业化”是一个“过程”,

即对应于一个个体人力资源持续开发的过程,一

个个体“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一

个人才贡献、效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其中涉及职

业伦理、职业规范、职业标准、职业准入、教育

培训、社团发展、职业地位和声望的建立、形成

和完善等;其次,“职业化”具有指向性,体现

于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且对应于不同的职

业发展台阶,具有公认、清晰、可见的职业能力

和素质标准。这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

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体系予以保障;再次,“职

图 1 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开发体系模型

Page 41: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39

技术文章

业化”具有开放性,即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发展

要基于政产学研开放合作、协调分工和认可认同。

因为“职业化”制度涉及高校培养、继续教育、

专业评价、社会认可、岗位使用、等级晋级、薪

酬回报等,其制度的设计和施行需要政府、产业、

高校、社会、工程界的共同参与和广泛认可。

在实践层面,结合工程科技人才的开发环节

和政策关注点,本研究给出一个“工程科技人才

职业化”体系模型 ( 见图 1)。此模型表明,工

程科技人才的职业化是以工程教育为起点,以能

力标准为基础,以人才评价为核心,以等级晋升

为台阶,以继续教育为保障,以教育认证和资质

认证为支撑,以面向工程实践的能力素质和“专

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为目标,职业发展台阶与专

业能力水平紧密对应,对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

具有引导作用的职业发展路径。工程科技人才的

职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和可被追踪的过程,

其职业化的历程可被长期地、完整地、连续地记

录和展示。同时,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形成需要政

府、院校、产业界、工程界和专业组织的协调合

作和紧密互动。

一般概念上的国际化,是指走向国际、国际

通用或国际认可。人才国际化则包括宏观和微观

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人才国际化强调全球范

围的人才流动和配置;微观层面上的人才国际化

则强调为实现人才的国际流动和配置,个体不断

提升能力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标准、要求的过程。

宏观层面的国际化以区域为核心,表现在人才市

场国际化、人才环境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以

及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等方面。微观层面的人才

国际化以个体为核心,体现于个体的思想视野国

际化、职业素质国际化、专业能力国际化和产出

水平国际化等方面,与之相对应的则涉及人才培

养、评价、使用、回报等人才开发环节。具体到

工程科技人才而言,其“国际化”更强调国际标

准、国际等效和国际认可,兼具宏观和微观人才

国际化的内涵,并突出体现在技术水平和专业化

程度的国际化方面,其“国际化”的最终结果在

表象上体现为工程科技人才无障碍跨国界流动。

2 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化和国际化既紧密联

系,又有所区别,可以说职业化是国际化的基础,

国际化是职业化的结果。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

国际化问题首先是一个工程技术人才开发问题。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达到国

际水准,工程师的职业地位和职业资质获得国际

认可,是以工程科技人才的职业化制度建设为前

提的。职业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在于形成围绕职业

发展的人才培养系统,设置权威公认的人才评价

标准和认证体系,构建了基于“能力”提升的职

业发展路径,建立了专业化社会组织对职业群体

的规制构架,推动工程师在专门领域内持续提升

其“专业化”水平,提高工程师实践问题的解决

能力和做出实际贡献的能力,增强工程师职业的

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其中要体现自由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

“国际化”发展强调国际等效、国际对接和

国际认可,其关键是能力等效、素质对接和贡献

等同,这些都是职业化建设的目标。可以说,表

面上对工程科技人才职业素质、专业能力、产出

水平的国际认可,实质上是对工程科技人才职业

化开发制度的认可。这其中的基本假设是,只有

建立了科学的开发流程 ( 人才生产线 ),才能产

出合格的产品 ( 合格的工程师 )。所以,要达到

工程科技人才的国际认可、国际可比,首先要解

决人才生产的流程问题,也即科学职业发展通道,

相关制度的设计问题。其中涉及与人才教育、开

发、评价有关的工程教育、继续教育和认证进阶

等。所以,以往单纯推动人才国际化没有取得实

质的成效,与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职业化人才开

发制度具有一定关系。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与国

际化的关系模型如图 2 所示。职业化是手段,是

途径,国际化是目的,是结果,二者不可分割。

Page 42: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40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因此抓住职业化,促进国际化成为一种重要的策

略逻辑。总结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可以看到国

际工程科技人才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关键认证 : 工

程教育和工程师资质认证。他们一个处于人才开

发的前端,一个处于人才开发的后端,共同构成

了推动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国

际经验表明,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和职业资格互认

体系是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客观来

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程师能力标准、水平会

有所差异,人才跨域流动可能面临重新评估认定

的问题。建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对工程教育和

工程师资质的互认框架,有利于以较少的鉴别成

本减少人才流动和工作的障碍,为实现人才国际

化配置打通渠道。因此,从职业化到国际化,关

键要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资质认证上对标国

际标准,实现国际等效,实现国际认可。同时,

加强工程教育和资质等级认证间的有效衔接不仅

有利于提升从业者的职业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

规范职业准入,增强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

提高工程师职业的成熟度。

图 2 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模型

3 中国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的问题

与不足

虽然目前中国工科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但工程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与中国现代化建

设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人员相比还具

有较大差距,整体表现为工程师队伍“大而不强”。

中国“合格工程师”数量在国际排名中并不乐观。

有报道表明 : 我们培养出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

10% 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的技术工作,有些毕业生

的薪资水平还不及农民工,成为中国经济上行的

硬伤。

笔者对一汽集团、包钢集团、中国兵器一

机集团、江南造船厂、华晨汽车、上海大众、东

风汽车、中国重汽等数十家企业进行了访谈调

研。从职业化和国际化角度看,中国工程科技人

才开发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首先,中国工程师制

度设计没有职业化意识,对工程科技人才还是按

照传统干部、身份标签进行管理,唯学历、唯职

称、唯资历、唯身份“四唯”倾向严重;其次,

在人才评价方面,没有建立起通用的职业能力标

准,工程师职称评定主要是基于年资而不是基于

能力,职称等级难以与个体专业化水平挂钩,造

成工程序列职称作为人才评价标尺的功能基本失

效,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偏低;第三,在工程

教育方面,工科学生培养方案大多是从学科建设

的角度设计、实施,没有紧密对接工程实践,培

养出来的工科学生能写论文,但不会解决实践问

题;再次,在继续教育方面,重形式、轻内涵,

没有融入职业化理念,继续教育难以对受教育者

职业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的贡献;最后,在国际

互认方面,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虽然开展了一些

试点,但还是零散、不系统的,没有建立起行业

内部权威、公认、统一的认证程序和体系,缺乏

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由于没有形成与国际互

认协议相对接的工程师开发制度,要实现发达国

家对中国工程师的资质认可尚有距离。以上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也到以佐证。我们在东中西部进行

的 2000 余份工程师问卷调查表明,有 82.9% 的

受访者认为,应适当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在本行

业建立职业化的认证注册工程师制度,其中又有

7.6% 的受访者表示迫切需要在本行业建立注册

工程师制度。

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不仅要有钱学森、袁

隆平这样的大师,更要有大批实用型,能够解决

Page 43: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41

技术文章

实际工程问题的科技人才,这方面的不足将成为

中国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最大桎梏。2013

年 6月,中国作为预备会员加入《华盛顿协议》,

标志着中国在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方面迈出

了重要一步。未来我们要以加入《华盛顿协议》

为契机,大力推动中国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

际化发展。

4 推动中国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开

发的相关对策

4.1 关键问题

课题组在对工程科技人才开发问题调研的

基础上,总结梳理出推进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

国际化所涉及的改革关键环节和问题,并对工程

师群体开展了相关满意度和重要性调查,结果见

表 2。

由表 2 可知,改进现有大学工程教育制度,

建立国际等效的工程师培养、开发制度,根据工

程师成长需要改造继续教育制度,都是重要性和

满意度比例差值超过 40% 的选项。而推动中国工

程师的国际资格互认,根据工程师职业特点改革

现有职称制度,健全工程师的职业分类体系,推

进中国工程教育鉴定认证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比例

差值也超过 34% 以上。当前,从推动工程科技人

才“职业化”发展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制度问题,

其中涉及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晋升制度等。

这类职业人才群体的“职业化”制度问题不解决,

表现在形式上就是“能力”不足,并最终难以实

现“国际化”。要推动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和国

际化发展,以上关键环节与问题方面都是需要关

注的重要突破点。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与完善认证工程师制度

将对规范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行为、提高其职业地

位、促进其职业化发展和国际对接起到重要的推

动作用。采用国际通行认证认可制度有助于达到

以下目的 : 首先,有效提高高等工科专业教育的

质量和水平;其次,在资质认证的标准、程序上

符合国际惯例,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会为工程科

技人才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借鉴国际

经验,推进工程师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中国认

证工程师制度体系是一项战略性工作。

4.2 基本思路

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

该是 : 在建立工程师认证注册制度框架下,形成

以认证工程教育为起点、以能力标准为基础、以

人才评价为核心、以等级晋升为台阶、以继续教

表 2 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制度改革关键调查 单位:%

改革关键环节与问题 比较重要 +非常重要 比较满意 +非常满意 比例差值

改进现有大学工程教育制度 76.5 27.5 49.0

推进中国工程教育鉴定认证 67.5 33.1 34.4

根据工程师成长需要改造继续教育制度 74.8 34.8 40.0

健全工程师的职业分类体系 74.6 37.4 37.2

建立国际等效的工程师培养、开发制度 80.1 37.0 43.1

推动中国工程师的国际资格互认 77.6 38.4 39.2

根据工程师职业特点改革现有职称制度 69.9 31.3 38.6

Page 44: 2016年2月15日出版 政策解读 - cmes.org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6家学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讯

42 2015 年第 4期总 40 期

育为保障、以能力 ( 专业化水平 ) 提升为目标、

以国际认可为结果的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发展通

道。借鉴国际制度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结合背

景及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在推动中国工程科技人

才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考虑以下方面:

首先,抓紧建立权威、非营利、第三方的专

业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行业规制为主、政府

规制为辅 ( 由政府颁发相应资质证书,以增强资

质和认证的合法性、权威性 ) 的工程科技人才管

理机制,实现政府规制与行业规制的有效结合。

其次,在原有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划分基本保

持不变的基础上,严格明确各等级资质的晋升门

槛和评价标准,通过建立国际通行的,基于能力

水平的评价体系实现工程师的“级能对等”以及

发达国家对中国工程师资质的认可。

再次,从中国国情和工程科技人才开发现

状出发,形成与现有工程师制度的良好接续。要

强化职业制度建设,增强工程师资质的权威性,

同时也倒逼获得工程资质的从业人员增强职业自

律。

4.3 构建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发展

制度体系

(1) 基于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工程教育鉴定

认证。将推动工程教育鉴定认证作为工程科技人

才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后继

的工程师资质认证体系形成对接,确保工科毕业

生具备从事工程实践的核心“素质能力”和学术

水平。

(2) 建立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继续教育制

度。强化继续教育是工程师职业发展的一项基本

义务,将其与工程师资质认证和重新审核绑定在

一起。

(3) 重构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价认证机制。构

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师等级框架,提供一个可

与现行工程师职称接续的,对应于职业专业化水

平的认证注册级别。通过建立科学、清晰、递进

的工程师水平等级标准,强化工程师职业进阶与

能力提升的对应性。

(4) 实现政府规制与行业规制的有效结合。

由政府部门确定相应机构参与工程师认证注册工

作。明确中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包括两大基本认证,

即: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工程师资质认证。在这

种制度体系下,政府定位于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共

服务,在工程师职业发展中扮演组织、协调和认

定角色,突出认证注册国家认可和权威性 ; 而将

工程师标准制定、评价认证、工程教育鉴定、继

续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交由第三方专业组

织承担,从而实现政府与行业各归其位、合理分

工,保证工程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 健全注册工程师制度的配套保障体系。

要建立人才信用体系,完善电子档案,严格信誉

备案,对违背诚信、道德失范的从业者实现零容

忍,剔除其相关专业会员资格,取消相关等级资

质认证,并不得再从事工程师职业。要建立相关

法律法规,对政府、专业机构和市场扮演的角色、

承担的职能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从业者的行为规

范、权利义务,维护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利益。要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继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

应抓紧启动《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等国际工程

师职业资格互认工作。在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基础

工作的同时,要积极走出国门,邀请国际相关机

构和知名专家不定期地开展交流和互访活动,更

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更加开放的国际

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国际标准对接。

(本文转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网,主要为了传递

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本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