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 2016 年 5 月 13 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 刘 亚 / 校对 商 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诗经》: 用猎获的獐子获取芳心 殷周时期的民风,往往比后来 更加淳朴,更加原生态,当然,在表 达感情方面,也更加无障碍,更加炽 热,其炽热之处,就在于赤裸裸地 “撩妹”。 话说大概三千年前,在华夏地 区,某个小城邑或是某个小村庄的 一处树林里,有位女子正好到了春 心萌动的时候,又资质“如玉”。女 子走着走着,看到一头被猎杀的獐 子,或者说小鹿,用白茅捆着,正纳 闷间,却发现原来是一位帅哥看中 了美丽的她,用一头猎物来讨好她,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一个“诱”字,活生生地 表现了“撩妹”的情态。 村民用猎物“撩妹”,“高富帅” 们则开音乐会“撩妹”。“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用音乐“撩妹”,这就叫到什么山唱 什么歌,量体裁衣。如果面对“白富 美”,你也扔去一头用茅草捆绑的 鹿,那就适得其反了,人家妹子家里 牛羊成群,压根不稀罕这玩意。 《醒世恒言》: 南宋小商贩情挑花魁 《诗经》固然是一部“撩妹”宝 典,但后来被请入了儒家神圣的殿 堂,变得有点严肃了,而且有些活泼 的情感诗被理学家解读为朝廷君臣 关系,例如《狡童》《关雎》《蒹葭》等, 其实这个都已经违背了《诗经》小编 孔子的意图,其“撩妹”色彩在淡 化。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变化,“撩妹”也有新的技术手段,新 的时代内容,最有名的是明朝的《卖 油郎独占花魁》。 这部小说在民间颇有影响力, 借着戏曲的传播更是流传不衰。小 说开头有一段论述,认为只要“撩 妹”技术高,哪怕不是“高富帅”,也 照样抱得美人归,在美眉眼里,普通 的你,也会“无貌而有貌,无钱而有 钱”。作者冯梦龙还举了几个例子, 例如唐朝著名的《李娃传》,男主人 公郑元和落魄之后,李娃对他不离 不弃,最终与他做了夫妻,原因还是 在于郑公子会“撩妹”,李娃“这岂是 爱他之钱,恋他之貌?只因郑元和 识趣知情,善于帮衬,所以亚仙(李 娃)心中舍他不得”。这个所谓的 “帮衬”,就有“撩”的含义在里面。 郑元和具体是怎么“撩”的呢? 例如李娃生病,想喝马板肠汤,郑元 和居然把自己的坐骑五花马杀了, “取肠煮汤奉之”,只这一招,就把李 娃的心俘获了。 当然,这部小说里举的例子都 是风月场上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在 欣赏的同时要注意去其糟粕。 卖油郎秦重是临安城里一个靠 赚辛苦钱才能温饱的卖油小贩,想 要追求远在云端的花魁莘瑶琴,小 说展开这么一个悬念,其实是给了 秦重巨大的“撩妹”技术要求。像 “高富帅”那样动辄送金送绸缎,秦 重就算是卖上一百年的油也做不 到,正如书中所言:“你岂不晓得我 家美儿的身价!倒了你卖油的灶, 还不够半夜歇钱呢?”近身都难,何 况“撩”? 但不要小看小市民阶层,他们 的势力也许不够强大,但他们的智 慧够强大,因为他们善于经营,所谓 的“撩妹”,也是一种经营。首先,卖 油郎积攒钱财,只求得一见佳人,只 要能见面,就有了表现和沟通的机 会。接着,看卖油郎“撩妹”的手段, 对一个城市小商贩而言,炫富肯定 不是专长,所以,秦重避开弱项,只 展现强项,扬长避短:他只是静静地 陪在花魁身边,花魁要睡,他给她盖 被子;花魁喝多了要吐,他给她捶 背;花魁吐了,就用自己的袖子给笼 着;花魁醒来,问昨夜呕吐的情况, 秦重首先说没有吐,但是又不能埋 没自己的用心,于是说吐在小的袖 子里。 最重要的是:一夜只是陪伴,有 尊严的陪伴。最有技巧的“撩妹”, 其实是尊重对方的“撩妹”,有趣而 又知趣。 秦重一介小商贩,怎么懂得这 么高的“撩妹”技巧呢?无他,一是 真爱,他把莘瑶琴当成女神来崇拜, 来宠爱,甚至把她当成信仰,由此自 然而然地产生体贴的行为;二是真 尊重,秦重知道莘瑶琴虽然看似风 光,过得光鲜,其实也是底层人物, 在封建社会里,是被侮辱、被践踏的 一类人,在这方面,他们反而有共同 语言,因此只要有机会接近,就会有 机会产生共鸣,就会彼此尊重。最 后,高高在上的莘瑶琴终于对底层 的秦重说: “我要嫁给你。” 在众多“撩妹”的故事中,《卖油 郎独占花魁》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代 一个明显的趋势:市民阶层正在崛 起,小商人和小市民乃至取代才子 和豪贵,成为爱情场上的得意之 人。因为他们懂体贴,懂生活,懂尊 重。说到底,体贴和尊重才是“撩 妹”的最高准则。 当然,以上“撩妹”皆具有时代 局限性,读者请注意鉴别。 (《广州日报》) 窈窕淑女如何求之? ▲年画《卖油郎独占花魁》 (资料图) 《旧唐书》谓:“平阳 公主,唐高祖李渊女,柴 绍妻。大业十三年,柴 绍往太原随李渊起兵反 隋,平阳公主在鄠县散 家财招募壮丁,响应李 渊,众至七万,威震关 中,时称娘子军。后与 李世民会师渭北。”《隋 唐嘉话》载:“平阳公主 闻高祖起义太原,乃于 鄠司竹园招募亡命以迎 军。”而《独异志》里说, “唐高祖起义并州,第三 女柴绍妻聚兵鄠、杜间, 以应高祖。高祖登位 后,封平阳公主。号娘 子军,克著勋绩。获封 邑不因夫子者,葬用卤 簿,自此始。” 从历史记载中不难 看出,平阳公主不仅胆 识过人、智慧超群,而且 还是领兵打仗的帅才。 但就是这样一位为大唐 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女 强人,即使去世后按元 帅级别进行葬礼,也没 留下大名。《新唐书》载, 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 年)卒,诏命加前后部 羽、鼓乐、班剑、虎贲、甲 卒送葬,又令按谥法“明 德有功日昭”,谥公主为 昭。因史称“平阳昭公 主”。是不是李渊父子 恩威并施教育平阳公 主,逼着这位“超女”发 毒誓“死了也不能说出 芳名”就不得而知了。 大唐这位“超女”, 要是搁现在,至少不会 潜伏得连个芳名也不留 下。 (《生活日报》) 潜伏在男人堆中的女将军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 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 坐着打瞌睡。 《史记 · 商君列传》记载:“孝公 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 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 寐” —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 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 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 · 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 “睡”也是打瞌睡,不然就讲不通。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 “睡觉”的字又有哪些呢? 《说文》又说:“寐,卧也。”“寝, 卧也。”说明“寐”和“寝”都是“睡 觉”的意思。《诗 · 卫风 · 氓》中的“夙 兴夜寐”至今仍在使用。至于“寝” 字,古籍上也是数不胜数。《论语 · 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 《战国策》里的“暮寝而思之”等。 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 “眠”“卧”等。 “睡”字从“打盹”转化为“睡 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了唐 朝,“睡觉”已开始普遍使用。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诗为证: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睡觉”“睡眠”的出现,并没有 让“寐”“寝”“眠”“卧”等字消失,相 反,它们还联起手来,共同丰富了 “睡觉”的词库,为汉语的发展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快报》) 古时“睡”不是“睡觉”单指坐着打瞌睡 近来“撩妹”一词成为热词, 也使爱情题材的影视剧有了新的 表现手法。不管这个词当初是什 么意思,发源于哪里,是褒义还是 贬义,如今都一概理解为男性向 女性示好,并且是机智、幽默、风 趣地向对方示好,当然也不乏送 殷勤、献体贴,以取得对方的好感 和芳心。 其实,“撩妹”自古就有,从 《诗经》到《红楼梦》,都不缺乏爱 情故事,而其中“撩妹”的表现手 法比某些大热的电视剧高明多 了。 魏文帝曹丕剪除王 室,排挤兄弟,已不是新 闻,传说的七步成诗就 是显例。然而,曹丕能 成为文学上的“建安七 子”之一,也不是瞎吹 的,他对于中国诗歌的 贡献,得到了历史的公 认,他创作的诗歌,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 峰,例如他的“杂诗”,在 这里选择其中一首。 某一个深秋夜晚显 得特别漫长,寒凉的北 风呼呼吹着,一片肃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 寒”。于是诗歌中的主 人公,其实也可以理解 为曹丕本人,再也不能 安寝,在卧榻上翻来覆 去睡不着,干脆披上外 衣,起来彷徨,“展转不 能寐,披衣起彷徨”。为 什么彷徨?别急,先来 一段景物描写,诗歌是 讲究形象的艺术,要有 画面感。我们接着往下 徘徊得太久了,忽 然感觉到天气的清凉, 白露沾湿了主人公的衣 裳。啊,低头看看,但见 秋水清冷而清澈;再抬 头看看,是一轮秋月当 空照,秋意浓浓。“彷徨 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 光”,诗人的眼光进一步 投射到远方,那就是明 月之外的星空。星空如 何呢?浩渺的银河系, 此刻正在往西转,这句 挺科学的,银河在秋季 的时候,指向西南方向, 夜深的时候就转向正西 方向,这句描写还是始 终扣准气氛:深秋。而 此刻璀璨的星空渐渐只 剩下三五颗星星,纵横 天际,更增添了寂寥之 感,把寂寞之情寄托在 寂寥之景中,这才叫诗,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 横”。看了遥不可及的 宇宙远方后,再看回身 边,亦是凄清,草间虫儿 在悲鸣,孤独的鸿雁向 南边飞翔,“草虫鸣何 悲,孤雁独南翔”。 景色描写到这,该 说说是怎么回事了,你 为啥这么惆怅呢?“郁郁 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心中充塞着沉重的情 绪,绵绵不断地思念故 —原来,是想念家 乡了。这一句挑明了诗 人的用意,实际上,就算 不挑明,只看前面的那 一幅幅画面,柔肠寸断 的情状,也能猜到十之 八九了。 家乡遥远,自己没 长翅膀,又好像渡河没 有桥梁,不能速回,“愿 飞安得翼,欲济河无 梁”,说来说去,情绪上 的惆怅,还是出于物质 手段上的短缺。于是只 能向风叹息,心中忧愁 不已,“向风长叹息,断 绝我中肠”。 思乡诗是古代常见 的题材,后来的李白、杜 甫、苏轼和王安石等人 都常用这个题材,交通 的不便让思乡成为一种 永恒的文学现象,成为 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感情 交集点。一代帝王曹丕 也在这个交集范围内。 (《北方新报》) 曹丕思乡 也有柔肠寸断时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 epaper.sxycrb.comepaper.sxycrb.com/hhcb/misc/2/2016-05/13/15/2016051315_pdf.pdf ·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钩 沉 15 责任编辑 刘 亚 / 校对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 epaper.sxycrb.comepaper.sxycrb.com/hhcb/misc/2/2016-05/13/15/2016051315_pdf.pdf ·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钩 沉 15 责任编辑 刘 亚 / 校对

15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钩 沉 责任编辑 刘亚 / 校对商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诗经》:用猎获的獐子获取芳心

殷周时期的民风,往往比后来更加淳朴,更加原生态,当然,在表达感情方面,也更加无障碍,更加炽热,其炽热之处,就在于赤裸裸地

“撩妹”。话说大概三千年前,在华夏地

区,某个小城邑或是某个小村庄的一处树林里,有位女子正好到了春心萌动的时候,又资质“如玉”。女子走着走着,看到一头被猎杀的獐子,或者说小鹿,用白茅捆着,正纳闷间,却发现原来是一位帅哥看中了美丽的她,用一头猎物来讨好她,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一个“诱”字,活生生地表现了“撩妹”的情态。

村民用猎物“撩妹”,“高富帅”们则开音乐会“撩妹”。“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用音乐“撩妹”,这就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如果面对“白富美”,你也扔去一头用茅草捆绑的鹿,那就适得其反了,人家妹子家里牛羊成群,压根不稀罕这玩意。

《醒世恒言》:南宋小商贩情挑花魁

《诗经》固然是一部“撩妹”宝典,但后来被请入了儒家神圣的殿堂,变得有点严肃了,而且有些活泼的情感诗被理学家解读为朝廷君臣关系,例如《狡童》《关雎》《蒹葭》等,其实这个都已经违背了《诗经》小编孔子的意图,其“撩妹”色彩在淡化。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变化,“撩妹”也有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时代内容,最有名的是明朝的《卖油郎独占花魁》。

这部小说在民间颇有影响力,借着戏曲的传播更是流传不衰。小说开头有一段论述,认为只要“撩妹”技术高,哪怕不是“高富帅”,也照样抱得美人归,在美眉眼里,普通的你,也会“无貌而有貌,无钱而有钱”。作者冯梦龙还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唐朝著名的《李娃传》,男主人公郑元和落魄之后,李娃对他不离不弃,最终与他做了夫妻,原因还是在于郑公子会“撩妹”,李娃“这岂是爱他之钱,恋他之貌?只因郑元和识趣知情,善于帮衬,所以亚仙(李娃)心中舍他不得”。这个所谓的

“帮衬”,就有“撩”的含义在里面。郑元和具体是怎么“撩”的呢?

例如李娃生病,想喝马板肠汤,郑元和居然把自己的坐骑五花马杀了,

“取肠煮汤奉之”,只这一招,就把李娃的心俘获了。

当然,这部小说里举的例子都是风月场上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要注意去其糟粕。

卖油郎秦重是临安城里一个靠赚辛苦钱才能温饱的卖油小贩,想要追求远在云端的花魁莘瑶琴,小说展开这么一个悬念,其实是给了秦重巨大的“撩妹”技术要求。像

“高富帅”那样动辄送金送绸缎,秦重就算是卖上一百年的油也做不到,正如书中所言:“你岂不晓得我家美儿的身价!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够半夜歇钱呢?”近身都难,何况“撩”?

但不要小看小市民阶层,他们的势力也许不够强大,但他们的智慧够强大,因为他们善于经营,所谓的“撩妹”,也是一种经营。首先,卖

油郎积攒钱财,只求得一见佳人,只要能见面,就有了表现和沟通的机会。接着,看卖油郎“撩妹”的手段,对一个城市小商贩而言,炫富肯定不是专长,所以,秦重避开弱项,只展现强项,扬长避短:他只是静静地陪在花魁身边,花魁要睡,他给她盖被子;花魁喝多了要吐,他给她捶背;花魁吐了,就用自己的袖子给笼着;花魁醒来,问昨夜呕吐的情况,秦重首先说没有吐,但是又不能埋没自己的用心,于是说吐在小的袖子里。

最重要的是:一夜只是陪伴,有尊严的陪伴。最有技巧的“撩妹”,其实是尊重对方的“撩妹”,有趣而又知趣。

秦重一介小商贩,怎么懂得这么高的“撩妹”技巧呢?无他,一是真爱,他把莘瑶琴当成女神来崇拜,来宠爱,甚至把她当成信仰,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体贴的行为;二是真尊重,秦重知道莘瑶琴虽然看似风光,过得光鲜,其实也是底层人物,在封建社会里,是被侮辱、被践踏的一类人,在这方面,他们反而有共同语言,因此只要有机会接近,就会有机会产生共鸣,就会彼此尊重。最后,高高在上的莘瑶琴终于对底层的秦重说:“我要嫁给你。”

在众多“撩妹”的故事中,《卖油郎独占花魁》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代一个明显的趋势:市民阶层正在崛起,小商人和小市民乃至取代才子和豪贵,成为爱情场上的得意之人。因为他们懂体贴,懂生活,懂尊重。说到底,体贴和尊重才是“撩妹”的最高准则。

当然,以上“撩妹”皆具有时代局限性,读者请注意鉴别。

(《广州日报》)

窈窕淑女如何求之?▲年画《卖油郎独占花魁》 (资料图)

《旧唐书》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女,柴绍妻。大业十三年,柴绍往太原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鄠县散家财招募壮丁,响应李渊,众至七万,威震关中,时称娘子军。后与李世民会师渭北。”《隋唐嘉话》载:“平阳公主闻高祖起义太原,乃于鄠司竹园招募亡命以迎军。”而《独异志》里说,

“唐高祖起义并州,第三女柴绍妻聚兵鄠、杜间,以应高祖。高祖登位后,封平阳公主。号娘子军,克著勋绩。获封邑不因夫子者,葬用卤簿,自此始。”

从历史记载中不难看出,平阳公主不仅胆

识过人、智慧超群,而且还是领兵打仗的帅才。但就是这样一位为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强人,即使去世后按元帅级别进行葬礼,也没留下大名。《新唐书》载,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年)卒,诏命加前后部羽、鼓乐、班剑、虎贲、甲卒送葬,又令按谥法“明德有功日昭”,谥公主为昭。因史称“平阳昭公主”。是不是李渊父子恩威并施教育平阳公主,逼着这位“超女”发毒誓“死了也不能说出芳名”就不得而知了。

大唐这位“超女”,要是搁现在,至少不会潜伏得连个芳名也不留下。 (《生活日报》)

潜伏在男人堆中的女将军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 听 。”此 处 的“ 睡 ”就 是“ 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

“睡”也是打瞌睡,不然就讲不通。“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

“睡觉”的字又有哪些呢?《说文》又说:“寐,卧也。”“寝,

卧也。”说明“寐”和“寝”都是“睡觉”的意思。《诗·卫风·氓》中的“夙兴夜寐”至今仍在使用。至于“寝”字,古籍上也是数不胜数。《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

《战国策》里的“暮寝而思之”等。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

“眠”“卧”等。“睡”字从“打盹”转化为“睡

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了唐朝,“睡觉”已开始普遍使用。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诗为证:“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睡觉”“睡眠”的出现,并没有让“寐”“寝”“眠”“卧”等字消失,相反,它们还联起手来,共同丰富了

“睡觉”的词库,为汉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快报》)

古时“睡”不是“睡觉” 单指坐着打瞌睡

近来“撩妹”一词成为热词,也使爱情题材的影视剧有了新的表现手法。不管这个词当初是什么意思,发源于哪里,是褒义还是贬义,如今都一概理解为男性向女性示好,并且是机智、幽默、风趣地向对方示好,当然也不乏送殷勤、献体贴,以取得对方的好感和芳心。

其实,“撩妹”自古就有,从《诗经》到《红楼梦》,都不缺乏爱情故事,而其中“撩妹”的表现手法比某些大热的电视剧高明多了。

魏文帝曹丕剪除王室,排挤兄弟,已不是新闻,传说的七步成诗就是显例。然而,曹丕能成为文学上的“建安七子”之一,也不是瞎吹的,他对于中国诗歌的贡献,得到了历史的公认,他创作的诗歌,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例如他的“杂诗”,在这里选择其中一首。

某一个深秋夜晚显得特别漫长,寒凉的北风呼呼吹着,一片肃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寒”。于是诗歌中的主人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曹丕本人,再也不能安寝,在卧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披上外衣,起来彷徨,“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为什么彷徨?别急,先来一段景物描写,诗歌是讲究形象的艺术,要有画面感。我们接着往下读——

徘徊得太久了,忽然感觉到天气的清凉,白露沾湿了主人公的衣裳。啊,低头看看,但见秋水清冷而清澈;再抬头看看,是一轮秋月当空照,秋意浓浓。“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诗人的眼光进一步投射到远方,那就是明月之外的星空。星空如何呢?浩渺的银河系,此刻正在往西转,这句挺科学的,银河在秋季的时候,指向西南方向,夜深的时候就转向正西方向,这句描写还是始

终扣准气氛:深秋。而此刻璀璨的星空渐渐只剩下三五颗星星,纵横天际,更增添了寂寥之感,把寂寞之情寄托在寂寥之景中,这才叫诗,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看了遥不可及的宇宙远方后,再看回身边,亦是凄清,草间虫儿在悲鸣,孤独的鸿雁向南边飞翔,“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景色描写到这,该说说是怎么回事了,你为啥这么惆怅呢?“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心中充塞着沉重的情绪,绵绵不断地思念故乡——原来,是想念家乡了。这一句挑明了诗人的用意,实际上,就算不挑明,只看前面的那一幅幅画面,柔肠寸断的情状,也能猜到十之八九了。

家乡遥远,自己没长翅膀,又好像渡河没有桥梁,不能速回,“愿飞 安 得 翼 ,欲 济 河 无梁”,说来说去,情绪上的惆怅,还是出于物质手段上的短缺。于是只能向风叹息,心中忧愁不已,“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思乡诗是古代常见的题材,后来的李白、杜甫、苏轼和王安石等人都常用这个题材,交通的不便让思乡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学现象,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感情交集点。一代帝王曹丕也在这个交集范围内。

(《北方新报》)

曹丕思乡 也有柔肠寸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