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ail:[email protected] 4 国际 2017 2 15 本版编辑:康慨 电话: 010-67078085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 5 编: 100062 话: 67078085 真: 67078086 今日二十版 零售每份 3.00 京东工商广字第 8063 印刷厂: 光明日报印刷厂 以上两条简讯由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撰写 六十岁的罗马尼亚诗人和作家米尔恰 · 克尔特 雷斯库( Mircea Cartarescu 1 15 日以其全部作品 获得了米哈伊 · 爱明内斯库国家诗歌奖,并得到奖 金三万列伊,约合人民币四万九千一百元。 1 15 日是大诗人米哈伊·爱明内斯库 1850-1889 )的诞辰。 这一天也是罗马尼亚的民族文化节。克尔特 雷斯库同时成为了爱明内斯库家乡博托沙尼的荣 誉市民。 克尔特雷斯库 1956 年生于布加勒斯特, 1980 年从布加勒斯特大学罗马尼亚语言文学系毕业后 从教多年,现任布大教授。 他是当前最著名的罗马尼亚作家,也是近年来 广为看好的诺贝尔奖竞争者,以描写齐奥塞斯库治 下市民和知识分子荒谬生活的小说三部曲《炫目》 Orbitor )享誉欧洲。 《炫目》由《左翅》( 1996 )、《身体》( 2002 )和《右 翅》( 2007 )三卷组成,耗时十五年才告功成。克尔 泰雷斯库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溯 及父母的家族史,亦有对写作与意识本身的反思, 并将讽刺、科学,以及梦境、噩梦、幻想和超现实的 情节融为一体,及至 1989 年的冬天,布加勒斯特街 头的塑像纷纷苏醒,变成了活人并加入革命,故事 也在此时戛然而止。 2013 年访问美国时,克尔特雷斯库将《炫目》三 部曲称为一部“自传,不过是非常不可信的自传”。 他表示自己不会用写实手法来描写齐奥塞斯 库时代,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小说家或“讲故事的 人”。他把自己定义为诗人。 他的第一部诗集《灯光,橱窗,照片》( Faruri, vitrine, fotografii )出版于 1980 年。 1990 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的仿英雄史诗《黎凡 特》( Levantul )曾为克尔特雷斯库赢得了那一年的 罗马尼亚作家协会奖。 米尔恰 · 克尔特雷斯库获米哈 · 爱明内斯库国家诗歌奖 美国作写协号召作家 们团结起来反抗暴政 美国作家与写作专业协 会( AWP )上周在首都华盛顿 哥伦比亚特区召开年度大会, 在高度政治化的氛围中,号召 全体作家和高校写作专业的 师生团结起来,反对不义的当 权者。 五十八岁的作家阿扎尔 · 纳菲西( Azar Nafisi 2 9 在沃尔特 · 华盛顿会议中心发 表今年大会的主题演讲,呼吁 台下的一千五百名与会代表 做“好作家、好老师、好艺术 家”,抵抗本届政府的“暴政”。 作家与写作专业协会成 立于 1967 年,会员包括近五 万名作家和五百家高校的写 作专业。 在一小时十五分钟的演 讲中,纳菲西女士称,当今美 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重 要时刻”:“这是一场观念的危 机,这是一场信念的危机,这 也是一场价值观的危机,”因 此,在“这个非常危险的时代, 看在老天份上,我们有必要支 持科学家、艺术家、书店,乃至 出版商”。 纳菲西 1948 年生于伊 朗, 1997 年移居美国, 2003 出版畅销回忆录《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 她在作写协大会上告诉 与会作家,暴君首先会拿“妇 女、少数群体和文化”开刀。 暴君也知道“诗人和作家的危 险”,因为“在对现实的控制权 上,诗人和暴君是竞争对 手”。文学则是“现实的心 脏。他们开始诋毁文学之时, 就是他们开始诋毁现实之 日”。 阿扎尔 · 纳菲西说,她“不 能容忍在这个国家出现任何 形式的审查”,但美国作家是 有希望的,因为“读书和写作 就是力量”。 随着大选的临近,法国的政 治空气变得更加诡谲。右翼思想 家的声音引人注目地占据了上 风。左拉那样的知识分子过去是 百里挑一,如今已是凤毛麟角,甚 至九牛一毛。 人们心目中的“法国知识分 子”死了吗?在七十岁的以色列 历史学家什洛莫 · 桑 德( Shlomo Sand )看来,是的。 从恐犹症…… 《洛杉矶书评》 2 10 日发表 该刊历史版编辑和加缪专家罗伯 · 扎列茨基( Robert Zaretsky )的 文章,介绍桑德在法国出版、引起 广泛反响的新著《法国知识分子的 终结?:从左拉到韦勒贝克》( La fin de l intellectuel français? De Zola à Houellebecq )。 桑德致力于剥下法国知识分 子长期以来披在身上的英雄外 衣。如果法国知识分子的标准是 献身真理和公义,那为什么他们 中的大多数非要落井下石,坚定 地置德雷富斯上尉于死地。每有 一个为德雷富斯挺身而出的左 拉,就有几十个为军方立场辩护 的莫里斯· 巴 雷 斯( Maurice Barrès )和夏尔·莫拉斯( Charles Maurras );每有一张发表左拉《我 控诉……!》的《曙光报》,就有几 十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反犹 主义加油助威的主流报纸。桑德 还引述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 · 尔( Christophe Charle )的研究指 出,包括批评家莱昂·布卢姆 Léon Blum )和诗人夏尔 · 佩吉 Charles Péguy )在内的法国文化 界的先锋派并不仅仅出于良心才 为德雷富斯辩护,他们还要以此 挑战束缚文学创作的保守势力。 桑德认为,法国知识分子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兴起 源于犹太人恐惧症的爆发,而它 在一百多年后的衰落与瓦解则与 伊斯兰恐惧症的勃发直接相关。 今天的法国知识分子无法摆脱方 兴未艾的伊斯兰恐惧症。许多头 面思想家表现出的反穆斯林情 绪,甚至比罗贝尔 · 布拉西亚奇 Robert Brasillach )、皮埃尔 · 德里 ·拉罗谢勒( Pierre Drieu La Rochelle )、塞利纳和莫拉斯等人 当年所持的反犹思想更为阴暗。 1945 2 月,因为通敌,作家 布拉西亚奇被执行枪决。作家德 里厄也因为与纳粹合作而获判死 刑,但他在牢房内自杀,从而逃脱 了行刑队。“我一生都在奉行心目 中知识分子的责任。”德里厄说。 今天,部分由于无处不在的 电子屏幕的缘故,小说家米歇尔 · 韦勒贝克( Michel Houellebecq )、 哲学家阿兰 · 芬基尔克罗( Alain Finkielkraut )和记者埃里克 · 泽穆 尔( Éric Zemmour )等名人已非传 统意义上“知识分子”,而更像已 故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所说的“提供文 化快餐的快餐式思想家”,但桑德 认为,这些人端出的精神食粮不 只快,而且有毒。 在他看来,韦勒贝克 2015 出版的畅销小说《屈服》( Soumission )描写了伊斯兰势力控制法 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大权的令人 不安的前景,在某种程度上俨然 爱德华 · 德 吕 蒙( Édouard Drumont 1886 年的反犹主义巨 作《犹 太 法 兰 西》( La France juive )的翻版。芬基尔克罗的《不 快乐的身份》( LIdentité Malheureuse )和泽穆尔的《法国的自杀》 Le Suicide Français )虽有风格上 的不同,却对所谓国家的“自杀” 做出了一模一样的诊断,即大规 模移民将导致穆斯林统治法国。 他们不知疲倦地哀叹法国知识界 和文化界的衰落。桑德指出,“他 们的书虽然平庸但一直大获成 功,证明了这种观点〔知识分子的 衰落〕并非完全的虚言。” 2015 11 13 日的巴黎屠 杀发生过后,韦勒贝克刊文指责 当局过于松懈,桑德视之为以强 烈的道德感参与公共事务、总是 站在无权者立场上发声的“巴黎 知识分子一个漫长周期的既悲且 喜的终结”。这一传统始于伏尔 泰、卢梭和狄德罗,而或多或少止 于布尔迪厄和福柯。 ……到伊斯兰恐惧症 去年 8 月,桑德告诉瑞士的法 语日报《时报》:“当一个知识分子 对警察、军队和国家力量大唱颂歌 的时候,那么他与伏尔泰以来的法 国历史就不再合拍。韦勒贝克指 责政府在军国主义上做得不够充 分。我们怎么能想象站在对立立 场的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一 个艺术家说当权者不够‘强悍’ 呢?看到统治今日辩论的知识分 子如何反对移民、反对外国人、反 对弱者,非常令人惊讶。这是一种 新生事物。过去有过德吕蒙、巴雷 斯、塞利纳和德里厄 · 拉罗谢勒,但 他们不是支配性的。” 桑德说:“韦勒贝克过去确实 写过有意思的东西,但他的新作 《屈服》 〕没有文学价值。现在美 国已经没有大学的课程以他为研 究对象了,就算在以色列也是如 此。法国文化面临的真正威胁并 非来自移民潮,而是来自媒体领 域,以及它的全球化。” 他对《时报》说:“在我的书 里,我强调说有不只一次德雷富 斯事件,而是两次。在 1898 年左 拉的《我控诉》之前,有三年时间, 媒体被我们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 统治着。有三年时间,从德吕蒙 到巴雷斯,加上各类恐犹症的记 者,几乎没有一个人为德雷富斯 说话。所有人都是反德雷富斯 者,让 · 饶勒斯( Jean Jaurès )也 包 括在内。” 桑德说:“在十九世纪九十年 代,不仅有恐犹症,还有法国南部 的意大利人恐惧症。看看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我们能发现天主教徒 恐惧症—许多波兰裔的矿工是 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对犹 太人的憎恨仍然是最强烈的。今 天我们面对的是我们所说的‘穆斯 林现象’。但我认为我们所说的大 多数穆斯林并不是穆斯林。他们 是伪穆斯林,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 父母的阿拉伯或柏柏尔文化…… 整整一代年轻的穆斯林只有空洞 的身份,正如某些自称犹太人的巴 黎知识分子的身份也是空洞的身 份一样。今天的伊斯兰恐惧症是 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我为此忧虑。 伊斯兰恐惧症不仅是一种身份危 机,它也是一种由经济衰退和社会 问题引起的症状。” 罗伯特 · 扎列茨基认为,《法国 知识分子的终结?》一书虽然火力 十足,但偶尔忽略了法国伊斯兰恐 惧症兴起背后的社会复杂性,尤其 是萨拉菲主义的成长和吉勒 · 凯佩 尔( Gilles Kepel )在新著《六边形国 土上的恐怖:法国圣战源流》( Terreur dans l'Hexagone: genèse du djihad français )一书中所考察的“伊 斯兰的激进化”问题。 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 一书最后,什洛莫 · 桑德警告说, 没有人,“无论是共和主义者还是 社会主义者,甚至受迫害的少数 群体及其后代,能够免于这种由 拒绝和恐惧他人所形成的传染性 的瘟疫。” 保加利亚出生的法国历 史学家、哲学家和结构主义文 学批评家茨韦坦 · 托多罗夫 Tzvetan Todorov 2 7 日在 巴黎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印度出生的美国作家巴拉 ·慕克吉 (Bharati Mukherjee)1 28 日在纽约去世,享 年七十六岁。 尼日利亚出生的英国作家 布奇·埃梅谢塔 (Buchi Emecheta)1 25 日在伦敦去世, 享年七十二岁。 俄国将举办包括展览、朗 诵会和研讨会在内的一百余 种活动,纪念诗人玛丽娜 · 维塔耶娃( 1892-1941 )诞 生 一百二十五周年。 2 5 日到 4 5 日,从俄 国首都莫斯科开往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的列夫 · 托尔斯泰特 快列车将配备车上图书馆,为 旅客提供俄芬两国作家和两 种语言的图书。 简简讯 布卢姆 佩吉 泽穆尔 韦勒贝克 芬基尔克罗 巴雷斯 德里厄 《我控诉……!》 左拉 伏尔泰 塞利纳 法国知识分子已死?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 什洛莫 · 桑德:法国知识分子因恐犹症而兴起,又因伊斯兰恐惧症而衰亡 什洛莫 · 桑德及其《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从左拉到韦勒贝克》 加拿大头号大作家玛 格丽特 · 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 )在古巴首都哈 瓦那表示,美国当前政治形 势所引发的对妇女问题的 广泛忧虑,才是她的小说旧 作《使 女 的 故 事》( The Handmaid's Tale )在出版三 十二年后再次成为畅销书 的真正原因。 今年 1 25 日 ,在《使 女的故事》登上畅销书榜之 前,中华读书报已刊发长 文,借妇女大进军中的一句 口号,解读此书何以与反动 政治势不两立,何以形同女 权主义者的《一九八四》和 妇女解放运动中常读常新 的现代经典。 上周,该书一度成为亚 马逊畅销书榜的冠军。 《使 女 的 故 事》问 世 于 1985 年,描写美国演化成极 权主义国家之后,男性统治 阶级从精神到肉体上对广 大妇女实施野蛮的压迫与 剥削。 “它刚出版时被人当成 牵强附会之作。”阿特伍德 说,“可我写它的时候,我很 确信我写进书里的,没有一 件不是人类曾经在某个时 代和某个地点做过的事 情。” 她当时研究了十七世 纪的美国历史和及当时的 清教徒价值观。 “你看到那些东西现在 又冒出来了。”阿女士说,新 总统上台后,限制妇女堕胎 权利的呼声再起。现任总 统本人也曾在去年说过,应 对堕胎妇女实施惩罚。“这 让人想到十七世纪新英格 兰的清教徒价值观,那个时 候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 下。” 在小说中,极端基督教 组织“雅各之子”夺取了政 权,以稳定秩序为名,中止 美国宪法,改立基列共和 国,推动政教合一,实施军 事独裁,建立秘密警察机构 “上帝的眼目”;又奉《旧约》 时代为社会楷模,严格等级 制度,全面限制人权。妇女 的权利一律不获承认。女 人无权选举,无权工作,无 权开立银行账户,什么都无 权拥有。她们从身体到意 志,都是其丈夫、父亲或男 主人的财产。统治阶级禁 止女性阅读,并将成年妇女 以服从程度和男性需求分 级,以功能和用途分类。 路透社 2 11 日报道, 七十七岁的阿特伍德正在 古巴出席哈瓦那国际书展, 加拿大是今年书展的主宾 国。 她说,该书之所以再度 畅销,还要仰仗超级碗期间 播放的一条片花广告。 美国葫芦公司已将《使 女的故事》改编为十集电视 剧,预定今年 4 26 日在葫 芦网首播。伊丽莎白 · 莫斯 在剧中扮演女主人公弗雷 德氏。约瑟夫 · 法因斯扮演 弗雷德。 阿特伍德说,书中的主 人公曾试图逃往加拿大,如 今的确有美国人正在这样 做。从历史上看,加拿大是 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她说:“我们认为进步 是一条永远向上的直线。 可是从来不是这个样子的, 你可以认为你生活在自由 民主的制度下,可是怦的一 下,你就变成了希特勒的德 国,这种事发生起来会非常 突然。” 第二十六届哈瓦那国 际书展将从 2 9 日持续到 19 日,近五十个国家的出版 商参展。 书展向古巴革命元老 阿曼多 · 哈特致敬。古共中 央机关报《格拉玛报》重点 报道了俄国作家尼古拉 · 昂诺夫新近撰写的领袖传 记《劳尔 · 卡斯特罗:革命军 中马前卒》( Raúl Castro: un Hombre en Revolució n )在 书展上首发的消息。 书展还探讨了数字时 代里印刷图书在新技术条 件下的未来。 《使女的故事》出版三十二年后成为畅销书榜冠军 加拿大头号大作家提出警告: 自由民主的天堂可能突然变成希特勒的德国 俄国作家尼古拉 · 列昂诺夫所著领袖传记 《劳 尔 · 卡斯特罗:革命 军中马前卒》在哈瓦那 国际书展上首发。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

2017 2 15 010-67078085 国 际 E-mail:[email protected]/zhdsb/images/2017-02/15/04/2017021504_pdf.pdf · 2017-02-14 · 雷斯库(Mircea Cartarescu)1 月15 日以其全部作品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7 2 15 010-67078085 国 际 E-mail:dushubao@263epaper.gmw.cn/zhdsb/images/2017-02/15/04/2017021504_pdf.pdf · 2017-02-14 · 雷斯库(Mircea Cartarescu)1 月15 日以其全部作品

■E-mail:[email protected] 国 际2017年2月15日 ■本版编辑:康 慨 ■电话:010-67078085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 5 号 邮 编:100062 电 话:67078085 传 真:67078086 今日二十版 零售每份 3.00 元 京东工商广字第 8063 号 印刷厂:光明日报印刷厂

大奖

以上两条简讯由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撰写

六十岁的罗马尼亚诗人和作家米尔恰·克尔特

雷斯库(Mircea Cartarescu)1 月 15 日以其全部作品

获得了米哈伊·爱明内斯库国家诗歌奖,并得到奖

金三万列伊,约合人民币四万九千一百元。

1 月 15 日 是 大 诗 人 米 哈 伊·爱 明 内 斯 库

(1850-1889)的诞辰。

这一天也是罗马尼亚的民族文化节。克尔特

雷斯库同时成为了爱明内斯库家乡博托沙尼的荣

誉市民。

克尔特雷斯库 1956 年生于布加勒斯特,1980年从布加勒斯特大学罗马尼亚语言文学系毕业后

从教多年,现任布大教授。

他是当前最著名的罗马尼亚作家,也是近年来

广为看好的诺贝尔奖竞争者,以描写齐奥塞斯库治

下市民和知识分子荒谬生活的小说三部曲《炫目》

(Orbitor)享誉欧洲。

《炫目》由《左翅》(1996)、《身体》(2002)和《右

翅》(2007)三卷组成,耗时十五年才告功成。克尔

泰雷斯库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溯

及父母的家族史,亦有对写作与意识本身的反思,

并将讽刺、科学,以及梦境、噩梦、幻想和超现实的

情节融为一体,及至 1989 年的冬天,布加勒斯特街

头的塑像纷纷苏醒,变成了活人并加入革命,故事

也在此时戛然而止。

2013年访问美国时,克尔特雷斯库将《炫目》三

部曲称为一部“自传,不过是非常不可信的自传”。

他表示自己不会用写实手法来描写齐奥塞斯

库时代,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小说家或“讲故事的

人”。他把自己定义为诗人。

他的第一部诗集《灯光,橱窗,照片》(Faruri, vi⁃trine, fotografii)出版于1980年。

1990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的仿英雄史诗《黎凡

特》(Levantul)曾为克尔特雷斯库赢得了那一年的

罗马尼亚作家协会奖。

米尔恰·克尔特雷斯库获米哈伊·爱明内斯库国家诗歌奖

美国作写协号召作家们团结起来反抗暴政

美国作家与写作专业协

会(AWP)上周在首都华盛顿

哥伦比亚特区召开年度大会,

在高度政治化的氛围中,号召

全体作家和高校写作专业的

师生团结起来,反对不义的当

权者。

五十八岁的作家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2 月 9 日

在沃尔特·华盛顿会议中心发

表今年大会的主题演讲,呼吁

台下的一千五百名与会代表

做“好作家、好老师、好艺术

家”,抵抗本届政府的“暴政”。

作家与写作专业协会成

立于 1967 年,会员包括近五

万名作家和五百家高校的写

作专业。

在一小时十五分钟的演

讲中,纳菲西女士称,当今美

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重

要时刻”:“这是一场观念的危

机,这是一场信念的危机,这

也是一场价值观的危机,”因

此,在“这个非常危险的时代,

看在老天份上,我们有必要支

持科学家、艺术家、书店,乃至

出版商”。

纳 菲 西 1948 年 生 于 伊

朗,1997 年移居美国,2003 年

出版畅销回忆录《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

她在作写协大会上告诉

与会作家,暴君首先会拿“妇

女、少数群体和文化”开刀。

暴君也知道“诗人和作家的危

险”,因为“在对现实的控制权

上 ,诗 人 和 暴 君 是 竞 争 对

手 ”。 文 学 则 是“ 现 实 的 心

脏。他们开始诋毁文学之时,

就 是 他 们 开 始 诋 毁 现 实 之

日”。

阿扎尔·纳菲西说,她“不

能容忍在这个国家出现任何

形式的审查”,但美国作家是

有希望的,因为“读书和写作

就是力量”。

随着大选的临近,法国的政

治空气变得更加诡谲。右翼思想

家的声音引人注目地占据了上

风。左拉那样的知识分子过去是

百里挑一,如今已是凤毛麟角,甚

至九牛一毛。

人们心目中的“法国知识分

子”死了吗?在七十岁的以色列

历史学家什洛莫·桑德(ShlomoSand)看来,是的。

从恐犹症……《洛杉矶书评》2 月 10 日发表

该刊历史版编辑和加缪专家罗伯

特·扎列茨基(Robert Zaretsky)的

文章,介绍桑德在法国出版、引起

广泛反响的新著《法国知识分子的

终结?:从左拉到韦勒贝克》(La finde l’intellectuel français? De Zolaà Houellebecq)。

桑德致力于剥下法国知识分

子长期以来披在身上的英雄外

衣。如果法国知识分子的标准是

献身真理和公义,那为什么他们

中的大多数非要落井下石,坚定

地置德雷富斯上尉于死地。每有

一个为德雷富斯挺身而出的左

拉,就有几十个为军方立场辩护

的 莫 里 斯·巴 雷 斯(MauriceBarrès)和 夏 尔·莫 拉 斯(CharlesMaurras);每有一张发表左拉《我

控诉……!》的《曙光报》,就有几

十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反犹

主义加油助威的主流报纸。桑德

还引述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夏

尔(Christophe Charle)的研究指

出 ,包 括 批 评 家 莱 昂·布 卢 姆

(Léon Blum)和诗人夏尔·佩吉

(Charles Péguy)在内的法国文化

界的先锋派并不仅仅出于良心才

为德雷富斯辩护,他们还要以此

挑战束缚文学创作的保守势力。

桑德认为,法国知识分子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兴起

源于犹太人恐惧症的爆发,而它

在一百多年后的衰落与瓦解则与

伊斯兰恐惧症的勃发直接相关。

今天的法国知识分子无法摆脱方

兴未艾的伊斯兰恐惧症。许多头

面思想家表现出的反穆斯林情

绪,甚至比罗贝尔·布拉西亚奇

(Robert Brasillach)、皮埃尔·德里

厄·拉 罗 谢 勒(Pierre Drieu LaRochelle)、塞利纳和莫拉斯等人

当年所持的反犹思想更为阴暗。

1945 年 2 月,因为通敌,作家

布拉西亚奇被执行枪决。作家德

里厄也因为与纳粹合作而获判死

刑,但他在牢房内自杀,从而逃脱

了行刑队。“我一生都在奉行心目

中知识分子的责任。”德里厄说。

今天,部分由于无处不在的

电子屏幕的缘故,小说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

哲学家阿兰·芬基尔克罗(AlainFinkielkraut)和记者埃里克·泽穆

尔(Éric Zemmour)等名人已非传

统意义上“知识分子”,而更像已

故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所说的“提供文

化快餐的快餐式思想家”,但桑德

认为,这些人端出的精神食粮不

只快,而且有毒。

在他看来,韦勒贝克 2015 年

出版的畅销小说《屈服》(Soumis⁃sion)描写了伊斯兰势力控制法

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大权的令人

不安的前景,在某种程度上俨然

爱 德 华 · 德 吕 蒙 (ÉdouardDrumont)1886 年的反犹主义巨

作《 犹 太 法 兰 西 》(La Francejuive)的翻版。芬基尔克罗的《不

快乐的身份》(L’Identité Malheu⁃reuse)和泽穆尔的《法国的自杀》

(Le Suicide Français)虽有风格上

的不同,却对所谓国家的“自杀”

做出了一模一样的诊断,即大规

模移民将导致穆斯林统治法国。

他们不知疲倦地哀叹法国知识界

和文化界的衰落。桑德指出,“他

们的书虽然平庸但一直大获成

功,证明了这种观点〔知识分子的

衰落〕并非完全的虚言。”

2015 年 11 月 13 日的巴黎屠

杀发生过后,韦勒贝克刊文指责

当局过于松懈,桑德视之为以强

烈的道德感参与公共事务、总是

站在无权者立场上发声的“巴黎

知识分子一个漫长周期的既悲且

喜的终结”。这一传统始于伏尔

泰、卢梭和狄德罗,而或多或少止

于布尔迪厄和福柯。

……到伊斯兰恐惧症去年8月,桑德告诉瑞士的法

语日报《时报》:“当一个知识分子

对警察、军队和国家力量大唱颂歌

的时候,那么他与伏尔泰以来的法

国历史就不再合拍。韦勒贝克指

责政府在军国主义上做得不够充

分。我们怎么能想象站在对立立

场的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一

个艺术家说当权者不够‘强悍’

呢?看到统治今日辩论的知识分

子如何反对移民、反对外国人、反

对弱者,非常令人惊讶。这是一种

新生事物。过去有过德吕蒙、巴雷

斯、塞利纳和德里厄·拉罗谢勒,但

他们不是支配性的。”

桑德说:“韦勒贝克过去确实

写过有意思的东西,但他的新作

〔《屈服》〕没有文学价值。现在美

国已经没有大学的课程以他为研

究对象了,就算在以色列也是如

此。法国文化面临的真正威胁并

非来自移民潮,而是来自媒体领

域,以及它的全球化。”

他对《时报》说:“在我的书

里,我强调说有不只一次德雷富

斯事件,而是两次。在 1898 年左

拉的《我控诉》之前,有三年时间,

媒体被我们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

统治着。有三年时间,从德吕蒙

到巴雷斯,加上各类恐犹症的记

者,几乎没有一个人为德雷富斯

说话。所有人都是反德雷富斯

者,让·饶勒斯(Jean Jaurès)也包

括在内。”

桑德说:“在十九世纪九十年

代,不仅有恐犹症,还有法国南部

的意大利人恐惧症。看看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我们能发现天主教徒

恐惧症——许多波兰裔的矿工是

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对犹

太人的憎恨仍然是最强烈的。今

天我们面对的是我们所说的‘穆斯

林现象’。但我认为我们所说的大

多数穆斯林并不是穆斯林。他们

是伪穆斯林,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

父母的阿拉伯或柏柏尔文化……

整整一代年轻的穆斯林只有空洞

的身份,正如某些自称犹太人的巴

黎知识分子的身份也是空洞的身

份一样。今天的伊斯兰恐惧症是

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我为此忧虑。

伊斯兰恐惧症不仅是一种身份危

机,它也是一种由经济衰退和社会

问题引起的症状。”

罗伯特·扎列茨基认为,《法国

知识分子的终结?》一书虽然火力

十足,但偶尔忽略了法国伊斯兰恐

惧症兴起背后的社会复杂性,尤其

是萨拉菲主义的成长和吉勒·凯佩

尔(Gilles Kepel)在新著《六边形国

土上的恐怖:法国圣战源流》(Ter⁃reur dans l'Hexagone: genèse dudjihad français)一书中所考察的“伊

斯兰的激进化”问题。

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

一书最后,什洛莫·桑德警告说,

没有人,“无论是共和主义者还是

社会主义者,甚至受迫害的少数

群体及其后代,能够免于这种由

拒绝和恐惧他人所形成的传染性

的瘟疫。”

◆ 保加利亚出生的法国历

史学家、哲学家和结构主义文

学批评家茨韦坦·托多罗夫

(Tzvetan Todorov)2 月 7 日在

巴黎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 印度出生的美国作家巴拉

蒂·慕 克 吉 (Bharati Mukher⁃jee)1 月 28 日在纽约去世,享

年七十六岁。

◆ 尼日利亚出生的英国作家

布 奇·埃 梅 谢 塔 (Buchi Em⁃echeta)1 月 25 日在伦敦去世,

享年七十二岁。

◆ 俄国将举办包括展览、朗

诵会和研讨会在内的一百余

种活动,纪念诗人玛丽娜·茨

维 塔 耶 娃(1892-1941)诞 生

一百二十五周年。

◆ 2 月 5 日到 4 月 5 日,从俄

国首都莫斯科开往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的列夫·托尔斯泰特

快列车将配备车上图书馆,为

旅客提供俄芬两国作家和两

种语言的图书。

简简讯

论争

布卢姆 佩吉 泽穆尔韦勒贝克 芬基尔克罗巴雷斯 德里厄《我控诉……!》左拉伏尔泰 塞利纳

法国知识分子已死?■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

什洛莫·桑德:法国知识分子因恐犹症而兴起,又因伊斯兰恐惧症而衰亡

什洛莫·桑德及其《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从左拉到韦勒贝克》

加拿大头号大作家玛

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在古巴首都哈

瓦那表示,美国当前政治形

势所引发的对妇女问题的

广泛忧虑,才是她的小说旧

作《 使 女 的 故 事 》(TheHandmaid's Tale)在出版三

十二年后再次成为畅销书

的真正原因。

今年 1 月 25 日,在《使

女的故事》登上畅销书榜之

前,中华读书报已刊发长

文,借妇女大进军中的一句

口号,解读此书何以与反动

政治势不两立,何以形同女

权主义者的《一九八四》和

妇女解放运动中常读常新

的现代经典。

上周,该书一度成为亚

马逊畅销书榜的冠军。

《使女的故事》问世于

1985 年,描写美国演化成极

权主义国家之后,男性统治

阶级从精神到肉体上对广

大妇女实施野蛮的压迫与

剥削。

“它刚出版时被人当成

牵强附会之作。”阿特伍德

说,“可我写它的时候,我很

确信我写进书里的,没有一

件不是人类曾经在某个时

代 和 某 个 地 点 做 过 的 事

情。”

她当时研究了十七世

纪的美国历史和及当时的

清教徒价值观。

“你看到那些东西现在

又冒出来了。”阿女士说,新

总统上台后,限制妇女堕胎

权利的呼声再起。现任总

统本人也曾在去年说过,应

对堕胎妇女实施惩罚。“这

让人想到十七世纪新英格

兰的清教徒价值观,那个时

候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

下。”

在小说中,极端基督教

组织“雅各之子”夺取了政

权,以稳定秩序为名,中止

美国宪法,改立基列共和

国,推动政教合一,实施军

事独裁,建立秘密警察机构

“上帝的眼目”;又奉《旧约》

时代为社会楷模,严格等级

制度,全面限制人权。妇女

的权利一律不获承认。女

人无权选举,无权工作,无

权开立银行账户,什么都无

权拥有。她们从身体到意

志,都是其丈夫、父亲或男

主人的财产。统治阶级禁

止女性阅读,并将成年妇女

以服从程度和男性需求分

级,以功能和用途分类。

路透社 2 月 11 日报道,

七十七岁的阿特伍德正在

古巴出席哈瓦那国际书展,

加拿大是今年书展的主宾

国。

她说,该书之所以再度

畅销,还要仰仗超级碗期间

播放的一条片花广告。

美国葫芦公司已将《使

女的故事》改编为十集电视

剧,预定今年 4 月 26 日在葫

芦网首播。伊丽莎白·莫斯

在剧中扮演女主人公弗雷

德氏。约瑟夫·法因斯扮演

弗雷德。

阿特伍德说,书中的主

人公曾试图逃往加拿大,如

今的确有美国人正在这样

做。从历史上看,加拿大是

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她说:“我们认为进步

是一条永远向上的直线。

可是从来不是这个样子的,

你可以认为你生活在自由

民主的制度下,可是怦的一

下,你就变成了希特勒的德

国,这种事发生起来会非常

突然。”

第二十六届哈瓦那国

际书展将从 2 月 9 日持续到

19 日,近五十个国家的出版

商参展。

书展向古巴革命元老

阿曼多·哈特致敬。古共中

央机关报《格拉玛报》重点

报道了俄国作家尼古拉·列

昂诺夫新近撰写的领袖传

记《劳尔·卡斯特罗:革命军

中马前卒》(Raúl Castro: unHombre en Revolución)在

书展上首发的消息。

书展还探讨了数字时

代里印刷图书在新技术条

件下的未来。

《使女的故事》出版三十二年后成为畅销书榜冠军加拿大头号大作家提出警告:自由民主的天堂可能突然变成希特勒的德国

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昂诺夫所著领袖传记

《劳尔·卡斯特罗:革命

军中马前卒》在哈瓦那

国际书展上首发。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