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都市 2019 年 7 月 4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梁超业 美术编辑 谭丽娜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小贴士 [警方提醒]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本报讯 几年前,一款名为“跑跑 卡丁车”的网游红极一时。不久前,在 上海街头, 60 岁的叶某竟做了一件让 许多玩家“梦寐以求”的事:驾驶卡丁 车上路。叶某自称临时接到加班电 话,顾不上回家取车,竟将孙子在小区 里试玩的卡丁车直接骑上了道路,他 也因此被警方处以 1000 元的罚款。 近日,一则“男子开着一辆电动 卡丁车在大华路的机动车道上行驶” 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在网友抓拍的 照片中,驾驶着小型卡丁车的男子出 现在车流中,并引发路人围观。接到 举报后,上海宝山交警支队一大队立 即会同大华新村派出所展开排查。 经多次实地走访调查,查实有市民驾 驶卡丁车进出某小区, 并很快确 认了该卡丁车驾驶人为小区居民叶 某。后违法嫌疑人叶某主动前往交 警部门接受处理并对自己的违法事 实供认不讳。 叶某在现场告诉记者:这辆卡丁 车其实是由某品牌平衡车和卡丁车 套件组装而成,是买给自己的小孙子 当玩具的。6月23日上午,叶某陪孙 子在小区里试玩卡丁车,突然接到了 单位的加班电话,要处理垃圾清运的 事务。由于事出紧急,他也顾不上回 家取车,便驾驶着卡丁车驶上了道 路。“当时的确太过冲动,主观上也存 在侥幸心理,所以没有认真考虑这一 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一下子太着急了,就骑了6岁孙 子的玩具车,我是第一次开这个车,只 开了两三百米,车速最高也就10多公 里每小时。”叶某坦言,自己没想到会 被拍下来, “我儿子回家也跟我说很危 险,说一些大车因为视线盲区很可能 看不到我,发生危险。” 经民警教育,叶某认识到 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和危险 性。目前,宝山警方已根据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七十四条之规定依法扣 留叶某的卡丁车,并对叶某 实施了“其他通行工具未按 规定注册登记上道路行驶, 情节较重的”交通违法行为 处以 1000 元罚款。 平衡车 体形小巧,速度约为 20km/h,市 场上主要分为独轮和双轮两类。其依 靠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 运作,人只需要站上去,然后调整姿 态,依靠重心的改变实现对车辆的启 动、加速、减速和停止等操作,被不少 年轻人视作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电动滑板车 以传统人力滑板为基础,依靠电 力驱动的交通工具,被一些人视作“迷 你版”电动自行车,部分产品最高时速 可达30km/h以上。作为更快捷、更潮 流的个人交通方式,也逐渐成为越来 越多的年轻人的出行新选择。 老年代步车 又名老年电动车,一般分为3轮 和4轮两种类型,原本属于医疗器械 类的电动轮椅车,主要供老年人和残 疾人用于代步,绝大多数产品遇到紧 急情况无法及时刹车。然而,近期接 连曝出部分制造商将代步车产品通 过简易的铁皮包装,“伪装”成汽车, 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若发生碰撞,即 便套着“铁皮”也无法保护车内人员 的安全。 街头惊现真人版跑跑卡丁车 六旬爷叔急着加班被罚 1000 元 这些“车”也不能上路 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提醒广大市民:上述车辆类型既不属于机动车也不 属于非机动车,均属于未按规定注册登记通行的工具,不具备路权,不能上 道路行驶,只能在封闭的小区道路和室内场馆等非道路场地内使用。一旦 上路行驶就是交通违法行为,如果发生意外,由于没有保险,事故赔偿等都 只能自掏腰包。 生化处置模式的启动,要“回放”到两个月之前。 5月9日,广西南路23号瑞福小区的业委会第一次听 到了这样一幅垃圾分类图景:引进湿垃圾生化处理装置,引 进“两网融合”,完全实现垃圾四分类,今后环卫清运车来, 只运走一种垃圾—“干垃圾”。 5 月 15 日,瑞福小区率先试行垃圾投放“定时定点”。 居委干部与志愿者一起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将湿垃圾破 袋投放,为源头分类减量打牢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 力,居民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湿垃圾的分类质量达到95% 以上。 6 月 12 日,垃圾厢房开始“两网融合”改造。 6 月 14 日,生化处置点开始施工。平整场地,搭 建操作间,接水通电,社管办、绿容所、居委、物业、施 工方、设备商,几乎每天的现场碰头会不断。 6月21日,外滩街道第一台湿垃圾生化处理装 置正式落户瑞福大楼。 据了解,这台湿垃圾分类处理机平均每次能处 理湿垃圾 200 公斤,将其加工成浓缩的有机肥料,作 为小区花卉营养土。这一举措既实践了生活垃圾 “分类减量、资源利用”的环保理念,又减轻了环卫 工人的工作强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湿垃圾分类处理装置也 颇有“颜值”,运作时没有噪音,没有污水外溢,更 没有异味产生,颇受居民群众好评。 据介绍,这个生化处理装置操作起来也十分 简便,湿垃圾放在垃圾桶里放进去,里面有个升 降系统,会自动倒出垃圾进行处理,然后垃圾 桶会回到原位,以便取出。 外滩街道试点垃圾生化处置 湿垃圾“进箱”就地加工变废为宝 老城区居住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垃圾日产量 大,但是垃圾厢房空间小、商居混杂、分类收运压力大 ……要做好老旧小区垃圾分类,确实很难。黄浦区外 滩街道在老旧小区引进了生化处置模式,大胆探索源 头减量的新途径。青年报·青春上海昨天获悉,接下 来,外滩街道还打算在有条件的小区推广。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湿垃圾 叶某将孙子的卡丁车开上 道路。 警方供图

2019年7月4日星期四 责任编辑梁超业 美术编辑谭丽娜 街头惊现真 … · 里试玩的卡丁车直接骑上了道路,他 也因此被警方处以1000元的罚款。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9年7月4日星期四 责任编辑梁超业 美术编辑谭丽娜 街头惊现真 … · 里试玩的卡丁车直接骑上了道路,他 也因此被警方处以1000元的罚款。

11都市2019年7月4日星期四责任编辑梁超业 美术编辑谭丽娜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小贴士

[警方提醒]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本报讯 几年前,一款名为“跑跑卡丁车”的网游红极一时。不久前,在上海街头,60岁的叶某竟做了一件让许多玩家“梦寐以求”的事:驾驶卡丁车上路。叶某自称临时接到加班电话,顾不上回家取车,竟将孙子在小区里试玩的卡丁车直接骑上了道路,他也因此被警方处以1000元的罚款。

近日,一则“男子开着一辆电动卡丁车在大华路的机动车道上行驶”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在网友抓拍的照片中,驾驶着小型卡丁车的男子出现在车流中,并引发路人围观。接到举报后,上海宝山交警支队一大队立即会同大华新村派出所展开排查。经多次实地走访调查,查实有市民驾驶卡丁车进出某小区, 并很快确

认了该卡丁车驾驶人为小区居民叶某。后违法嫌疑人叶某主动前往交警部门接受处理并对自己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

叶某在现场告诉记者:这辆卡丁车其实是由某品牌平衡车和卡丁车套件组装而成,是买给自己的小孙子当玩具的。6月23日上午,叶某陪孙子在小区里试玩卡丁车,突然接到了单位的加班电话,要处理垃圾清运的事务。由于事出紧急,他也顾不上回家取车,便驾驶着卡丁车驶上了道路。“当时的确太过冲动,主观上也存在侥幸心理,所以没有认真考虑这一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一下子太着急了,就骑了6岁孙子的玩具车,我是第一次开这个车,只开了两三百米,车速最高也就10多公里每小时。”叶某坦言,自己没想到会被拍下来,“我儿子回家也跟我说很危险,说一些大车因为视线盲区很可能

看不到我,发生危险。”经民警教育,叶某认识到

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和危险性。目前,宝山警方已根据《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七十四条之规定依法扣留叶某的卡丁车,并对叶某实施了“其他通行工具未按规定注册登记上道路行驶,情节较重的”交通违法行为

处以1000元罚款。

●平衡车体形小巧,速度约为20km/h,市

场上主要分为独轮和双轮两类。其依

靠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

运作,人只需要站上去,然后调整姿

态,依靠重心的改变实现对车辆的启

动、加速、减速和停止等操作,被不少

年轻人视作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电动滑板车以传统人力滑板为基础,依靠电

力驱动的交通工具,被一些人视作“迷

你版”电动自行车,部分产品最高时速

可达30km/h以上。作为更快捷、更潮

流的个人交通方式,也逐渐成为越来

越多的年轻人的出行新选择。

●老年代步车又名老年电动车,一般分为3轮

和4轮两种类型,原本属于医疗器械

类的电动轮椅车,主要供老年人和残

疾人用于代步,绝大多数产品遇到紧

急情况无法及时刹车。然而,近期接

连曝出部分制造商将代步车产品通

过简易的铁皮包装,“伪装”成汽车,

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若发生碰撞,即

便套着“铁皮”也无法保护车内人员

的安全。

街头惊现真人版跑跑卡丁车六旬爷叔急着加班被罚1000元

这些“车”也不能上路

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提醒广大市民:上述车辆类型既不属于机动车也不属于非机动车,均属于未按规定注册登记通行的工具,不具备路权,不能上道路行驶,只能在封闭的小区道路和室内场馆等非道路场地内使用。一旦上路行驶就是交通违法行为,如果发生意外,由于没有保险,事故赔偿等都只能自掏腰包。

生化处置模式的启动,要“回放”到两个月之前。5月9日,广西南路23号瑞福小区的业委会第一次听

到了这样一幅垃圾分类图景:引进湿垃圾生化处理装置,引进“两网融合”,完全实现垃圾四分类,今后环卫清运车来,只运走一种垃圾——“干垃圾”。

5月15日,瑞福小区率先试行垃圾投放“定时定点”。居委干部与志愿者一起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将湿垃圾破袋投放,为源头分类减量打牢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居民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湿垃圾的分类质量达到95%以上。

6月12日,垃圾厢房开始“两网融合”改造。6月14日,生化处置点开始施工。平整场地,搭

建操作间,接水通电,社管办、绿容所、居委、物业、施工方、设备商,几乎每天的现场碰头会不断。

6月21日,外滩街道第一台湿垃圾生化处理装置正式落户瑞福大楼。

据了解,这台湿垃圾分类处理机平均每次能处理湿垃圾200公斤,将其加工成浓缩的有机肥料,作为小区花卉营养土。这一举措既实践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利用”的环保理念,又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湿垃圾分类处理装置也颇有“颜值”,运作时没有噪音,没有污水外溢,更没有异味产生,颇受居民群众好评。

据介绍,这个生化处理装置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湿垃圾放在垃圾桶里放进去,里面有个升降系统,会自动倒出垃圾进行处理,然后垃圾桶会回到原位,以便取出。

外滩街道试点垃圾生化处置

湿垃圾“进箱”就地加工变废为宝老城区居住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垃圾日产量

大,但是垃圾厢房空间小、商居混杂、分类收运压力大

……要做好老旧小区垃圾分类,确实很难。黄浦区外

滩街道在老旧小区引进了生化处置模式,大胆探索源

头减量的新途径。青年报·青春上海昨天获悉,接下

来,外滩街道还打算在有条件的小区推广。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湿 垃 圾

◀叶某将孙子的卡丁车开上道路。 警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