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趙毅衡

符號學

  • Upload
    taaze-

  • View
    1.268

  • Download
    5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9789866094903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符號學

趙毅衡 著

Page 2: 符號學

本書為中國四川大學 985文化遺產與文化互動專案,

以及中國四川大學 211工程建設專案。

Page 3: 符號學

目次

i

目 次

引 論 ..................................................................................... 1 

1.什麼是符號 .................................................................. 1 2.符號學何用? .............................................................. 8 3.符號學發展的四個模式與三個階段 ........................ 15 4.符號學與其他學派的融合 ........................................ 19 5.應用符號學 ................................................................ 21 6.符號學的工作範圍 .................................................... 23 7.「二十一世紀是符號學世紀」 ................................ 27

上編 原理 

第 一 章 符號的構成 ........................................................... 33 

1.符號載體,空符號 .................................................... 33 2.物、符號、物-符號 ................................................ 36 3.符號的降解:物化 .................................................... 40 4.符號化 ........................................................................ 44 5.片面化 ........................................................................ 48 6.符號的實用意義及其度量 ........................................ 51 7.文本 ............................................................................ 54

Page 4: 符號學

符號學

ii

第 二 章 符號過程,不完整符號 ....................................... 60 

1.意義不在場才需要符號 ........................................... 60 2.符號必有意義 ........................................................... 63 3.任何解釋都是解釋 ................................................... 65 4.信號 ........................................................................... 70 5.無發送符號 ............................................................... 74 6.潛在符號 ................................................................... 77 7.自我符號 ................................................................... 80 8.鏡像,自我鏡像 ....................................................... 82

第 三 章 任意性與理據性 ................................................... 86 

1.任意性 ....................................................................... 86 2.系統性 ....................................................................... 88 3.共時性 ....................................................................... 92 4.有機論,「噪音」,露跡 ........................................... 95 5.理據性,像似符號 ................................................. 101 6.指示符號 ................................................................. 107 7.規約符號 .................................................................. 111 8.中文的理據性與規約性 .......................................... 114

第 四 章 符號表意成分 ..................................................... 117 

1.能指與所指 .............................................................. 117 2.雙重分節 ................................................................. 121 3.符號意指三分式 ..................................................... 126 4.無限衍義、分岔衍義 ............................................. 134 5.試推法 ..................................................................... 141

Page 5: 符號學

目次

iii

6.艾柯七條與類型問題 .............................................. 145 7.皮爾斯的普遍三分論 .............................................. 154

第 五 章 媒介與渠道 ......................................................... 159 

1.媒介、傳媒、渠道、體裁 ...................................... 159 2.「媒介即資訊」 ...................................................... 165 3.多媒介文本的聯合解碼 .......................................... 168 4.通感 .......................................................................... 171 5.出位之思 .................................................................. 174 6.體裁與期待 .............................................................. 178

第 六 章 伴隨文本 ............................................................. 182 

1.伴隨文本的定義 ...................................................... 182 2.顯性伴隨文本:副文本、型文本 .......................... 184 3.生成性伴隨文本:前文本、同時文本 .................. 187 4.解釋性伴隨文本:元文本、鏈文本、先後文本 ... 189 5.普遍伴隨文本與文本間性 ...................................... 194 6.伴隨文本執著 .......................................................... 197 7.深層伴隨文本 .......................................................... 201

第 七 章 雙軸關係 ............................................................. 204 

1.雙軸互相依靠 .......................................................... 204 2.寬幅與窄幅 .............................................................. 209 3.雙軸偏重與文本風格 .............................................. 211 4.展面與刺點 .............................................................. 214

Page 6: 符號學

符號學

iv

第 八 章 符號的解釋 ......................................................... 219 

1.符號學三分科、符形學 ......................................... 219 2.符義學 ..................................................................... 221 3.符用學 ..................................................................... 223 4.符號六因素與六性質 ............................................. 226 5.語境論 ..................................................................... 231 6.「意圖定點」 ......................................................... 234

第 九 章 符號修辭 ............................................................. 238 

1.符號修辭的特點 ..................................................... 238 2.概念比喻 ................................................................. 240 3.符號的各種比喻 ..................................................... 244 4.符號比喻的各種複雜變體 ..................................... 249 5.象徵與「符號」的混用 ......................................... 252 6.生成象徵的方法 ..................................................... 259 7.語言反諷與符號反諷 ............................................. 266 8.反諷與悖論 ............................................................. 269 9.大局面反諷 ............................................................. 274 10.四體演進 ............................................................... 277

第 十 章 符碼與元語言 ..................................................... 284

1.符碼 ......................................................................... 284 2.元語言與意義 ......................................................... 288 3.「斷無不可解之理」 ............................................. 289 4.元語言的構成 ......................................................... 295 5.同層次元語言衝突 ................................................. 298 

Page 7: 符號學

目次

v

6.解釋漩渦 .................................................................. 301 7.元元語言衝突,「評價漩渦」 ................................ 305 

下編 推演 

第十一章 理據性及其滑動 ................................................. 311 

1.偶發再度理據性 ...................................................... 311 2.普遍符用理據性 ...................................................... 314 3.理據性上升 .............................................................. 318 4.理據性滑落 .............................................................. 320 5.理據性滑落後陡升,禪宗公案 .............................. 325 

第十二章 謊言與虛構 ......................................................... 330 

1.符號,真相,謊言 .................................................. 330 2.接受原則 .................................................................. 336 3.「同意接受」各類型 .............................................. 339 4.「拒絕接受」各類型 .............................................. 345 5.虛構中如何述真 ...................................................... 347 6.真假與計謀的文化道德 .......................................... 354 

第十三章 標出性 ................................................................. 357

1.語言學中的標出性 .................................................. 357 2.文化研究中的標出性 .............................................. 361 3.風格作為標出特徵 .................................................. 365 4.標出性的歷史翻轉 .................................................. 367 5.中項問題 .................................................................. 371 

Page 8: 符號學

符號學

vi

第十四章 藝術符號學 ......................................................... 376

1.藝術難以定義 ......................................................... 376 2.體制-歷史論,開放概念 ..................................... 382 3.藝術作為非自然符號 ............................................. 385 4.藝術符號的非實用意義 ......................................... 387 5.藝術意指的非外延性 ............................................. 390 6.當代藝術的標出傾斜 ............................................. 393 7.標出優勢 ................................................................. 398 8.泛藝術化 ................................................................. 402 

第十五章 符號敘述學,廣義敘述學 ................................. 407

1.敘述轉向與符號敘述 ............................................. 407 2.「最簡敘述」定義 ................................................. 412 3.敘述分類之一:事實性/虛構性 ......................... 416 4.敘述分類之二:記錄性/演示性 ......................... 419 5.敘述分類之三:「時間向度」 ............................... 421 6.「現在向度」與意圖循環 ..................................... 424 

第十六章 身份與文本身份、自我與隱含自我 ................. 429

1.術語群辨析 ............................................................. 429 2.從主體到自我 ......................................................... 434 3.從自我到身份 ......................................................... 436 4.當代文化的身份─自我危機 ............................. 445 5.自我的縱橫移動 ..................................................... 447 6.反思自我的悖論,試推自我 ................................. 452

Page 9: 符號學

目次

vii

7.文本身份 .................................................................. 457 8.普遍隱含作者 .......................................................... 464 

第十七章 當代社會的符號危機 ......................................... 467

1.後期現代的意義方式 .............................................. 467 2.當代符號危機的四個特徵 ...................................... 469 3.從異化勞動、異化消費,到異化符號消費 .......... 477 4.替代選擇 .................................................................. 481 5.經典重估與「文學場」破潰 .................................. 483 6.兩種經典化,兩種替代自我 .................................. 487 

第十八章 現代性的評價漩渦 ............................................. 493

1.歷史與符號力量 ...................................................... 493 2.現代性的動力與制動 .............................................. 495 3.「中體西學」沒有錯 .............................................. 499 4.新儒家的整體元語言 .............................................. 501 

附 錄 ................................................................................. 507

後 記 ................................................................................. 535 

Page 10: 符號學

符號學

viii

Page 11: 符號學

引論

1

引論

1.什麼是符號

人的精神,人的社會,整個人類世界,浸泡在一種很少有人感

覺到其存在,卻無時無刻能擺脫的東西裏,這種東西叫符號。 本書將涉及的許多重要概念,例如意義、系統、象徵、文化、藝

術、美、意識形態,都苦於定義太多太複雜,唯獨符號與符號學卻幾

乎沒有定義。西方著作給「符號學」的定義一般都是:「符號學是研

究符號的學說」(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signs)。1這很難說是定義,

在中文裏是同詞反覆;在西文中,只是在解釋 semiotics 這個希臘詞

根僻詞是什麼意思,如果能說清什麼是符號,勉強還算一個定義。 但是很多符號學家認為,符號無法定義。有位符號學家寫了幾

千字後,乾脆說:「符號學有必要給『符號』一個定義嗎?眾所周知,

科學不必定義它們的基本術語:物理學不必定義『物質』,生物學不

必定義『生命』,心理學不必定義『精神』。」2但是符號學作為一種

1 Paul Cobley, “Introductio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 3;這個定義實際上來自索緒爾,索緒爾最早建議建立一

個叫做「符號學」的學科,它將是「研究符號作為社會生活一部分的作用的

科學」(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p 14)。

2 David Lidov, “Sign”, in Paul Bouissac (ed) Encyclopedia of Semiotics,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1998, p 575.

Page 12: 符號學

符號學

2

對普遍思維規律的思索,目的就是為了理清人表達與認識意義的方

式,因此不能不首先處理這個基本定義問題。嚴肅的討論畢竟要從

一個定義出發,筆者願意冒簡單化的風險,給符號以下的清晰定義: 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

用途是表達意義。反過來說:沒有意義可以不用符號表達,也沒有

不表達意義的符號。 這個定義,看起來簡單而清楚,翻來覆去說的是符號與意義的

鎖合關係。實際上這定義捲入一連串至今難以明確解答的難題,甚

至可以得出一系列令人吃驚的結論,本書需要化頭上幾章的全部篇

幅,才能把這句話捲入的細節討論清楚。 首先,既然任何意義活動必然是符號過程,既然意義不可能脫

離符號,那麼意義必然是符號的意義,符號就不僅是表達意義的工

具或載體,符號是意義的條件:有符號才能進行意義活動。 由此,我們必須定義「意義」。要說出任何意義,必須用另一個

意義;判明一個事物是有意義的,就是說它是引發解釋的,可以解

釋的。而一切可以解釋出意義的事物,都是符號,因此,意義有一

個同樣清晰簡單的定義:意義就是一個符號可以被另外的符號解釋

的潛力,解釋就是意義的實現。

雅柯布森說:「能指必然可感知,所指必然可翻譯」。這個說法

簡練而明確:「可譯性」指「可以用語言解釋」,也包括「可以用另

一種符號再現」,或是「用另一種語言翻譯」。「可譯」就是用一個符

號代替一個符號,但這個符號依然需要另外一個符號來解釋。 因此,上面的定義可以再推一步:意義必用符號才能解釋,符

號用來解釋意義。反過來:沒有意義可以不用符號解釋,也沒有不

解釋意義的符號。這個說法聽起來很纏繞,實際上意思簡單:一個

意義包括發出(表達)與接收(解釋)這兩個基本環節,這兩個環

節都必須用符號才能完成,而發出的符號在被接收並且得到解釋

Page 13: 符號學

引論

3

時,必須被代之以另一個符號,因此,解釋就是另一個符號過程的

起端,它只能暫時擱置前一個符號過程,而不可能終結意義延展本

身。這個看法與本書下面將討論的「無限衍義」相一致。 由此,我們可以回答本節開始時的問題:什麼是符號學?說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學說」,西方學者自己也極不滿意;3艾柯

的定義「符號學研究所有能被視為符號的事物」,4也幾乎沒有改

進。也有人說符號學「研究人類符號活動(semiosis)的特點」,

亦即人的「元符號能力」,5這依然沒有逃脫同義詞重疊定義。筆

者認為,從對符號的理解出發,我們可以說符號學是研究意義活

動的學說。 為什麼如此簡明扼要,言之成理的定義,要等這本書才能說出

來?符號學者們當然朝這個方向想過,但是研究意義的學說太多,

例如認識論、語意學、邏輯學、現象學、解釋學。某些論者認為符號

學的研究重點是「表意」(signification,即 articulated meaning)。6傅

柯也說:「我們可以把使符號『說話』,發展其意義的全部知識,稱為

解釋學;把鑒別符號,瞭解連接規律的全部知識,稱為符號學。」7他

的意思是符號學與解釋學各據一半,相輔相成。這個看法已經不對,

實際上現在符號學已經延伸到符號意義的接收一端,即研究與意義

3 錢德勒(Daniel Chandler)在他那本影響很大的網上提供的《符號學初階》

(Semiotics for Beginners)中,開頭一小段定義符號學,接著說,「如果你不

是那種人,定要糾纏在讓人惱怒的問題上讓大家幹等,就往前看……」。此

話強作輕鬆,聽來很無奈。 4 Umberto Eco, A Theory of Semio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76, p 7. 5 Susan Petrilli, “Semiotics”, in Paul Cobley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 322. 6 Martin Bronwen and Felizitas Rinham, Key Terms in Smiotics, Continuum, 2006,

p 119. 7 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eology of Human Scieces, London:

Routledge, 2002, p 33.

Page 14: 符號學

符號學

4

相關的全部活動:符號就是意義,無符號即無意義,符號學即意義

學。如果本書讀起來更像一種「重在解釋認知的符號學」,這本是符

號學應有的形態。 符號與意義的環環相扣,是符號學的最基本出發點。筆者上面

的定義,聽起來有點像一個「解釋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事

實上也的確是一個解釋循環:表達符號釋放意義以吸引解釋符號,

解釋符號通過追求意義接近表達符號。西方學者沒有從這個角度討

論問題,可能是因為意義(meaning)的同義詞 significance,構詞來

自符號(sign),兩者同根,不言而喻。但是他們通用的定義「符號

學是研究符號的學說」,也只是用一個拉丁詞根(sign 來自拉丁詞

signum)解釋一個同義的希臘詞根(semiotics 來自希臘詞 semeîon)。與其像那樣做一個單向的「重疊定義」,本書用一個解釋循環式的定

義,更可能接近問題的核心。 艾柯看出文本與解釋之間有個循環,與筆者對符號的定義相

近。他說:「文本不只是一個用以判斷解釋合法性的工具,而是解釋

在論證自己合法性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客體」。也就是說,

文本是解釋為了自圓其說(「論證自己的合法性」)而建立起來的,

它的意義原本並不具有充分性。艾柯承認這是一個解釋循環:「被證

明的東西成為證明的前提」。8有意義,才有意義的追求:有解釋,

才能構成符號文本。 筆者這個關於符號意義的定義與本書第八章第三節討論符用學

說的「符號的意義即符號的使用」是相容的:使用符號的過程,也

就是解釋符號的過程:紅燈的意義可以用表示「停車」的語言、手

勢、動作、降速等來解釋,紅燈符號的使用(準備停車,或是加速

衝過街口)是對停車信號的理解。本書多處(第八章第三節「符用

8 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 年,78 頁。

Page 15: 符號學

引論

5

學」,第九章第七節「象徵化」,第十一章第三節「理據性上升」)將

細緻討論「使用」在符號意義形成中的重大作用。 人類為了肯定自身的存在,必須尋找存在的意義,因此符號是

人存在的本質條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說:「人類為

了表現自己而尋找符號,事實上,表現就是符號。」9這話對了一半:

沒有符號,人不能表現,也不能理解任何意義,從而不能作為人存

在。進一步說,沒有意義,不僅人無法存在,「人化」的世界無法存

在,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存在,因為我們只有用符號才能思想,或者

說,思想也是一個產生並且接收符號的過程。 這樣討論的目的,是確定符號學涉及的大範圍。很多人認為符

號學就是研究人類文化的,實際上符號學研究的範圍,文化的確是

最大的一個領域,但是符號學還研究認知活動,心靈活動,一切有

關意義的活動,甚至包括一切由有靈之物的認知與心靈活動。 正因為人生需要意義來支持,本書用皮爾斯一個奇特的說法開

場,希望到全書結束時,能證明這個說法並非故作驚人。皮爾斯認為

人自身是人使用的一個符號:「每一個思想是一個符號,而生命是思

想的系列,把這兩個事實聯繫起來,人用的詞或符號就是人自身」。10 如果個人的思想也必須用符號才能進行,那麼,當我一個人思

考時,本是交流用的符號,也就內化為個人思想。那樣,本屬於個

人的世界─沉思、幻覺、夢境等心理活動─哪怕內容上是極端

個人化的,隱秘的,被抑制而不進入表達的,形式上卻可以為他人

所理解:這就是為什麼符號學能討論人性本質。 如果思想即人本質的符號化,那麼人的本質也是「符號性的」。

在語言轉折之後,學界都同意:「言說者言說語言」的舊觀念,應當

9 Alfred North Whitehead, Symbolism: Its Meaning and Eff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28, p 62. 10 轉引自科尼利斯‧瓦爾《皮爾士》,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116 頁。

Page 16: 符號學

符號學

6

被理解為「語言言說言說者」。11從符號學角度擴大言之,不是我們

表達思想需要符號,而是我們的思想本來就是符號:與其說自我表

意需要符號,不如說符號讓自我表意。人的所謂自我,只能是符號

自我。12這點將在本書第十六章詳細討論。 以上討論,聽起來好像很抽象,肯尼斯‧伯克對此做過一個非常

合乎情理的解釋。1966 年他下過一個「人的定義」,他認為卡西爾說的

「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還不夠,他認為:人的思想實為符號的「終

端螢幕」(terministic screen),世界通過它才「有了意義」(makes sense),也就是說:由於使用符號,我們成為我們理解中的世界的一部分。例

如沒有地圖、地理書,經緯度這些似乎是純粹的符號工具,我們不可

能對世界地理格局有任何認識。因此,擁有完全不同地理符號體系的

人,世界就會完全不同。他的結論是:「沒有符號系統,世界就沒有意

義形態」。13如果我們按「天圓地方」地理理解世界,我們不僅居住在

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上,我們實際上是非常不同的人。 地理世界如此,人在世界上要處理的一切,包括家庭、人際關

係、信仰、意識形態,甚至生死,無不如此:我們的世界和人生,

無非是這些因素的組合。因此,有理由說:沒有符號給予人的世界

以意義,我們就無法作為人存在於世:符號就是我們的存在。這個

說法,似乎過分了一點,但是很多論者得出類似的結論,例如朗格

說:「沒有符號,人就不能思維,就只能是一個動物,因此符號是人

的本質……符號創造了遠離感覺的人的世界」。14

11 參見倪湛柯,〈語言,主體,性別:初探巴特勒的知識迷宮〉,見裘蒂斯‧

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2 頁。 12 Norbert Wiley, Semiotic Self,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94, p 1. 13 Kenneth Burke, Language as Sybolic Action: Essays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pp 3-6. 14 蘇珊‧朗格《哲學新解》,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年,28 頁。

Page 17: 符號學

引論

7

早期符號學家關於「人的符號本質」看法,是極其大膽的思想:

把我們的內心活動看成並非完全私人的,並非不可解的領域,實際

上是讓符號學向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論,向現象學,向精神分析

打開大門。我們的思想,無論是社群性的社會意識和文化生活,或

是個人思想、意志、慾望,還是拒絕被表現的潛意識,都是以符號

方式運作的。 本書還會多次回到這一論點,一再證明這個出發點之重要。我

們對於世界是如何組成的,所知至今不多,因為人能夠理解的世界,

不是人的理解之外的自在的世界。而一旦人的理解參與進來,世界

就不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人化的世界。世界一旦人化,就變成了

符號與物的混合。人的世界,雖然不是為人而設的目的論的世界,

卻是被人意義化的世界。但是把世界看成為人而存在的符號世界,

卻是人類的自大狂。我們只能說,人的認識範圍之外的世界很大很

複雜,但是人只能根據感知和解釋去認識它,因此,本書開頭幾章

需要仔細分辨討論的,是在人的籍以生存並尋找意義的世界中,符

號與物是如何混合的。 有許多符號學家認為「人的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區分,在

於「人的世界」由符號組成:索緒爾認為整個非符號世界,「在語

言出現之前一切都是不清晰的……只是混沌不分的星雲」。15卡西

爾認為「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個

符號宇宙中」,16卡西爾由此提出著名的論斷「人是使用符號的動

物」。 另一些論者則進一步認為人之外的世界也由符號組成:皮爾

斯認為:「整個宇宙……哪怕不完全是由符號構成,也是充滿了符

15 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pp 111-112. 16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年,43 頁。

Page 18: 符號學

符號學

8

號。」17皮爾斯這段文字得到許多人的贊同,例如霍夫邁爾,把從大

爆炸開始的整個宇宙史,描寫成充滿符號意義的歷史。18他指的是大爆

炸的遺跡(例如「紅移」,例如「輻射背景」),成為宇宙歷史的符號。 筆者不想贊同這個有點大而無當的觀點:符號只是當人在世界

中尋求意義時才出現,真實世界(不管是「物理世界」,或「經驗世

界」)成為人化的世界後,才具有存在的本體性質。應當說,超出人

的經驗範圍之外,這個世界哪怕如皮爾斯所說充滿了符號,哪怕宇

宙的歷史如霍夫邁爾所說全是符號的歷史,它們絕大部分也只是潛

在符號。要理解這樣一個宇宙所蘊藏的「可能的意義」,應當說是典

型「人類中心論」的傲慢。至少,符號學的任務,只是設法理解在

人的理解方式中,意義與物是如何混合的。

2.符號學何用?

最近二十多年,我們目睹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場劇變:

當代文化迅速衝進一個「高度符號化時代」:符號消費已經遠遠超過

物質消費,相應地,符號生產也不得不超過物質生產。在當代,個

人不是作為生產者實現人生價值,而是作為消費者,尤其是作為一

個符號消費者存在。社會必須照應生產者,失業率是全世界任何政

府都在頭痛的問題;消費者卻照應政府,符號消費者更是為當代社

會做出積極貢獻。「中國成為全球頭號奢侈品消費大國」,這樣的消

息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但是,我們對這局面

及其重大歷史後果,至今沒有充分的理解;我們對當代社會符號生

產和消費的規律,至今沒有認真的研究和爭辯。 17 The Essential Peirce, Bloomington: Univ of Indiana Press, 1992-1998, Vol 2, p 394. 18 Jesper Hoffmeyer, Signs of Meaning in the Universe, Bloomington: Univ of

Indiana Press, 1996.

Page 19: 符號學

引論

9

從另一個方向看:在社會各階層的對抗中,在國際範圍內的文

化衝突中,對「符號權」的爭奪,越來越超過其他實力宰製權的爭

奪。可以說,不僅是各民族國家,而且整個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問

題,大半是符號問題。無論我們是關心人類的過去、現狀、未來,

還是只想弄懂我們在各自的生活中的幸福、苦惱、憤怒,不理解符

號,就無法弄清這些問題的實質,更談不上採取對策。 為什麼符號學在中國,如同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會迅速興起

成為顯學?19為什麼每個大學應當開設符號學課程,甚至普及符號

學知識?上面說的是第一個理由。 中國人實際上參與了符號學的創立。「符號學」這個中文詞,是趙

元任在 1926 年一篇題為〈符號學大綱〉的長文中提出來的,此文刊

登於上海《科學》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符號這東西是很

老的了,但拿一切的符號當一種題目來研究它的種種性質跟用法的原

則,這事情還沒有人做過。」20他的意思是不僅在中國沒人做過,而

是指在世界上還沒有人做過,趙元任應當是符號學的獨立提出者。21可

見他的確是獨立於索緒爾或皮爾斯提出這門學科,我們知道索緒爾用

semiologie,皮爾斯用 semiotics,韋爾比夫人(Lady Victoria Welby)建議用 significs,那麼趙元任建議用的中文詞,應當是這個學科的第

四種稱呼方式。日文的「記號論」是翻譯,中文「符號學」不是。 第二個理由,是這學科開始成熟:現代符號學近一百年進展迅

猛,經過一系列學派的競爭更替,經過各國學者的努力,已經發展

19 近年符號學在中國隊伍漸漸擴大,成為跨學科的顯學。請參看趙毅衡〈符號

學在中國六十年〉中列舉的具體例子與統計數字,文見《四川大學學報》2012年 1 期,5-13 頁。

20 吳宗濟、趙新那編:《趙元任語言文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年,

第 178 頁。 21 趙元任在此文中說,與他提出的「符號學」概念相近的英文詞,可以為

symbolics、symbology、或 symbolology(上引文,177 頁)。

Page 20: 符號學

符號學

10

成一門比較成熟而系統的學科。它提供了一套極為犀利的工具,能

相當有效地對付當代文化紛亂雜陳的課題。本書上編〈原理〉,希望

把各家的論辯成果整理清楚,盡可能釐清各派的分歧所在,並且補

上可能缺失的環節(例如載體與媒介、伴隨文本、意圖定點、解釋

漩渦等),下編則朝文化的各個方面推演,提出一些符號學至今尚未

處理的問題(如理據性滑動、中項偏邊、述真接受原則等),從而提

出一個筆者認為比較行得通的符號學體系。 第三個理由,符號學理論並沒有結束,這個學科尚大有可為:

從拙作可以看到,它至今有大量未解決的空白。符號學「原理」,不

是公式,而是發展可能;符號學「現有看法」不斷受到挑戰,無法

定於一尊。在應用中,符號學不斷有新的問題暴露出來,新的疆界

不斷被拓展,而中國學者在這個學科中極為活躍,雖然西方符號學

界成績斐然,中國學界也沒有一味鸚鵡學舌。在大學課堂上,在《符

號學論壇》網上22的熱烈討論中,學生(無論攻讀的是文科哪一門)

覺得符號學對他們的專業有用:許多學科原先只是材料與實踐技術

的堆集,現在有了學理化的可能。 為什麼符號學能用來分析人類或個人面臨的難題?因為尋找意

義是人作為人存在於世的基本方式。符號是意義活動(表達與解釋

意義)的獨一無二的方式。符號學是人類歷史上有關意義與理解的

所有思索的綜合提升。 筆者二十年前對文化下了一個定義:文化是一個社會所有意義

活動的總集合。23「文明」往往包括其物質生產,而「文化」則全

部由意義活動組成。錢鍾書的分辨斷然而清晰:「『衣服食用之具』,

皆形而下,所謂『文明事物』;『文學言論』則形而上,所謂『文化

22 www.semiotics.net.cn 23 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 年,89 頁。

Page 21: 符號學

引論

11

事物』」。24一個民族可以較快地從工業文明進入電子文明,而它的

文化要進入當代文化樣式(例如互聯網文化)就需要作出更自覺的

努力。正因為文化是意義活動集合,符號學是人文社會科學所有學

科共同的方法論。有人稱符號學為「文科的數學」,可能符號學沒有

如此判然絕對,但是符號學的「可操作性」特色,使它適用於全部

人文與社會學科。 對當代文化、社會、及其政治經濟問題的研究和論辯,現在已

經有個傘形稱呼:批評理論(Critical Theory)。這個西文詞原先指法

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文譯為「批判理論」;現在此詞開

始一般化,把文學、藝術、文化、文化政治、社會批判、全球化問

題等都結合進來,中文往往譯為「批評理論」。25 批評理論從二十世紀初發展到現在,已經極為豐富,以致二十

世紀被稱為「批評世紀」。不管發展到何種形態,批評理論始終依

賴於四個支柱體系: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現象學-存在主義-解

釋學、心理分析、形式論。在二十世紀初,這四種理論不約而同同

時出現,互相之間並不存在影響關係,但是它們共同的取向,是試

圖透過現象看底蘊,看本質,看深層的規律。批評理論各學派首先

出現於二十世紀初的歐洲,這並不奇怪:歐洲思想者普遍感到了現

代性的壓力。那時在世界其他地方,尚未出現這種歷史對思想的壓

力。 二十世紀批評理論的最重要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從葛蘭

西(Antonio Gramsci)、盧卡奇(Georg Lukacs)開始,到法蘭克福

24 錢鍾書〈管錐編〉,《史記會注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 年,第一卷,

533 頁。 25 關於「現代批評理論」這個概念的歷史、範圍、以及內涵,可參見趙毅衡、

傅其林、張意編《現代西方批評理論‧元典讀本》一書導言。重慶大學出版

社,2010 年。

Page 22: 符號學

符號學

12

學派,基本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馬克思

主義使當代批評理論保持批判鋒芒。當代著名批評理論家,很多是

馬克思主義者;而二十世紀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也主要從文化批

判角度進入政治經濟批判。 當代批評理論的第二個思想體系,是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

學(Phenomenology / Existentialism / Hermeneutics)。這個體系,是

典型歐洲傳統的哲學之延續。從胡塞爾(Edmond Husserl)開始的

現象學,與從狄爾泰(Wilhelm Dilthey)開始的現代解釋學,本來

是兩支,卻在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利科(Paul Rocoeur)等

人手中結合了起來。加德默爾(Hans-Georg Gadamer)與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在八○年代的著名「德法論爭」,顯示了較嚴謹

的哲學思辨,與解放的理論姿態之間的差別。 當代批評理論的另一個支柱思想,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這一支的發展,一直陷入爭議,但是其發展勢頭一直不減。只是這一

派的「性力」(libido)出發點,與中國人傳統觀念過於對立。拉岡

(Jacques Lacan)的理論對西方當代批評理論影響巨大,其陳意多

變,表達方式複雜,在中國的影響也一直不夠充分。 當代文論的形式論(Formalism)體系,是批評理論中重要的方

法論。這一潮流似乎是「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的產物,至

今已深深鍥入當代批評理論。符號學原本是形式論的一個派別,由

於其理論視野開闊,又不尚空談具有可操作性,六○年代之後卻成

為形式論的集大成者。符號學從結構主義推進到後結構主義,從文

本研究推進到文化研究,如今符號學與形式論幾乎同義(敘述學,

認知語義學等,是符號學普遍原則在特殊領域中的擴展)。當代全球

文化的迅速蛻變,使形式研究超越了自身:一方面形式論保持其分

析立場,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形式,批判鋒芒越來越銳利,成為批評

理論的方法論基礎。

Page 23: 符號學

引論

13

在當代,流派結合成為開拓新陣地的主要方式:對當代批評理

論作出重大貢獻者,無不得益於這四個體系中幾種的結合,此時符

號學作為人文社科的總方法論,作用就非常清楚:七○年代前,兩

個體系結合已經常見,例如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的理論被稱為

「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拉岡的心理分析應用了大量符號學概念;八

○年代後,越來越多的人,用結合體系方式推進到新的領域:克里

斯臺娃用符號學研究精神分析,展開了性別研究的新局面;博多利

亞則以符號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對當代資本主義做出尖銳的剖

析;利科等人的工作重點是把解釋學與形式論結合起來。 近四十年批評理論的新發展,往往都以「後」的形態出現。但

是後結構主義者原來都是結構主義者,這證明結構主義有自行突破

的潛質;後現代主義研究當代社會文化正在發生的重大轉折;後殖

民主義則反映當代世界各民族之間─尤其是西方與東方國家之間

─文化政治關係的巨大變化,以及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新形式;

如果我們把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看作「後男性宰製」的學說,可以

說,六○年代之後的批評理論,都是上述四個支柱理論的延伸產物。 把現代批評理論分成「四個支柱,若干延伸」,自然是過於整齊

的切割。筆者只是想指出:現代批評理論,已經覆蓋了整個人類社

會文化觸及的所有課題。只要我們能時時回顧四個基礎理論,我們

就完全不必跟著西方「最時髦理論」奔跑,我們就能走出「不是跟

著說,就是自言語」的兩難之境。 「關門自言語」並不是出路。認為靠整理十九世紀之前的本土

思想語彙,學界的民族自豪感能得到滿足,就能解決當前文化面臨

的種種難題,任務就太簡單了。既然十九世紀之前西方也沒有批評

理論,那麼十九世紀前的古典中國沒有產生系統的批評理論,又有

什麼可奇怪的呢?整個批評理論是現代性壓力的產物,今天批評理

論在中國的興起,正是這種壓力的體現。只要我們掌握了四個支柱

Page 24: 符號學

符號學

14

理論,我們就能與各國學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對世界批評理論做

出中國獨特的貢獻。 國內學界,在這四個支柱理論上用力並不平衡,對形式論─符

號學下的功夫可能最少。但是迄今為止中國學界為符號學做了大量

貢獻,李幼蒸的《理論符號學導論》評述歐美符號學諸家的學說,

頗為詳備;胡壯麟、王銘玉、丁爾蘇等人推動了語言符號學,使之

成為中國符號學的最大支脈;臺灣學者龔鵬程的《文化符號學》一

書,是中國古代語文學的一種總結,自成一家;趙憲章、汪正龍等,

對現代形式美學作了相當系統的整理和發展;張傑、周啟超等學者,

對俄國文化符號學派的引介影響很大。國內尚有不少學者集中精力

於符號學的單科應用:葉舒憲、徐新建等人在符號人類學上卓有所

成;申丹、傅修延、喬國強、龍迪勇等學者在敘述學方向上成績斐

然;孟華、申小龍等精研漢字符號學,李先焜等致力於先秦名學等,

創見甚多。國內學界的符號學研究,已作出不少成績,這些學者的

努力功不可沒。 但是符號學領域之大,留下的空白依然很多。這原因倒不完全

是國內學界的責任:無論是從中國還是從世界範圍看,符號學本身

的發展,遇到比其他三個支柱理論更多的困難。符號學的目的,是

為當代人文-社科各種課題的研究尋找一個共同的方法論。這個任

務只能說完成了一部分:當今各種文化課題的研究,已經都離不開

符號學,但是符號學至今發展不能令人滿意:從本書提出的問題就

可以看到,至今沒有一個比較完整而合用的符號學理論,而許多文

化符號學著作,包括西方學者的著作,只是羅列各種應用範圍(例

如傳媒、時尚、廣告、影視等),缺少歸納總結。文化全球化,已

經迫切需要一個更多元的符號學。至今符號學依然有歐美中心色

彩,但是在眾多有心者的努力下,一種綜合東西方智慧的符號學正

在出現。

Page 25: 符號學

引論

15

本書的任務是試圖建立一個能討論當今文化問題,又兼顧理論

周密性的符號學體系。筆者的努力,不可避免是一種嘗試。各章的

討論中,盡可能舉例說明抽象的原理:符號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

可能尚不瞭解符號學,符號卻瞭解我們。

3.符號學發展的四個模式與三個階段

符號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幾種模式,今日符號學不可能完

全抹除這幾種模式留下的印痕。符號學的各種「原典文獻」,固然有

開拓之功,但是帶有模式本有的局限性,不能當成金科玉律,研讀

時不可不察。 第一種模式是語言學模式。索緒爾認為:語言雖然只是人類使

用的符號之一種,卻是不成比例的超大符號體系,語言學研究應當

為符號學提供模式,因此符號表意的根本原則是任意性。二十世紀

前期,「索緒爾式語言學」迅速成熟。在六○年代,當結構主義符號

學潮湧成一個聲勢浩大的運動,語言學為之提供了一個系統清晰、

根基牢固的理論框架。 三○年代的布拉格學派,六○年代的巴黎學派提出的符號學體

系,大都構築在索緒爾原理之上,他們的符號學實際上是「語言學

式的」符號學。語言學模式,使符號學難免落入結構主義的封閉格

局。索緒爾理論很難擺脫封閉系統觀,此中原因,本書第三章第四

節將有詳細討論。 符號學的另一種模式,是皮爾斯提出的邏輯-修辭學模式。這

種模式考量所有的符號類型,而不以語言學為模式。由此發現符號

表意的理據性不同,這個出發點促使符號學向非語言式甚至非人類

符號擴展;更重要的是,皮爾斯模式提出了符號意指的一系列三分

式,符號的解釋向無限衍義開放。

Page 26: 符號學

符號學

16

二十世紀大部分時期,雖然有莫里斯、米德等人的堅持,皮爾

斯模式還是受到冷落。到七○年代,符號學界「重新發現」皮爾斯:

西比奧克、艾科等人,把符號學推進到後結構主義階段。皮爾斯理

論成為當代符號學的基礎理論,成為符號學最重要的模式。有論者

甚至認為符號學發展到當代,索緒爾的貢獻只能說「相當微小」(only minor),26「符號學之父」竟然已經被符號學近年的發展邊緣化了。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吃驚的結論,但是並非言過其實。對有志於

符號學的學子,是一個適時的提醒。或許在二十世紀末,兩個學派

已經在符號學更廣泛的視野中攜手並進了。27但是符號學的研習

者,應當保持對索緒爾理論的警覺。皮爾斯模式的缺點是對符號學

討論過於零散,真知灼見散落在各種筆記信件之中,而且皮爾斯熱

衷於分類,而符號現象過於複雜,難免有勉強之處。 符號學的第三種模式,是德國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Ernst

Cassirer)的「文化符號論」。28他的符號學從哲學出發,建立一種象

徵哲學,作為普遍的「文化語法」。卡西爾的象徵思想在其弟子朗格

(Susanne Langer)的文藝美學得到充分發展。他們論點精彩,卻難

以進一步在其他學科領域中推演,與這一模式相近的還有美國文論

家伯克(Kenneth Burke)的「符號行動」理論。29伯克的立場接近

26 Winfried Nöth, Handbook of Semiotics,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 Press, 1990, p 64. 27 Eero Tarasti, Existential Semiotic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

Press, 2000, p 12. 28 Ernst Cassirer,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其第四卷在卡西爾 1945

年去世時只留下零星手書草稿,近年整理出版:The Metaphysics of Symbolic Forms, Vol 4,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1998。注意這一派喜歡用 symbol一詞,應當譯成「符號」,不應拘泥於原文對應。見本書第九章的詳細討論。

29 Kenneth Burke,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s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Page 27: 符號學

引論

17

新批評,五○年代初推動新批評拓寬視野。30卡西爾學派不太關注

符號學作為方法論的可操作性,他們的模式成為一種歷史遺跡,在

此後因後繼無人而從符號學中消失。但他們對文化的重視,今日看

來依然是值得珍視的學術財富。 符號學的第四種模式,開拓者是蘇俄符號學家巴赫汀(Mikhail

Bakhtin),他開創了從形式研究文化的傳統,有人稱之為「語言中

心馬克思主義」(Language-Centred Marxism),但他的成就長期湮沒

無聞;六、七○年代洛特曼(Juri Lotman),伊凡諾夫(V. V. Ivanov)等人為首創立莫斯科─塔爾圖學派(Moscow-Tartu School),發揚

光大之。這一派堅持用符號學研究社會和文化,尤其是他們的「符

號場」理論,從大處著眼研究文化,擺脫了形式論常有的瑣碎。但

是這一派的理論模式主要借鑒自資訊理論與控制論,尤其是普利高

津的耗散理論,技術色彩較濃。如何處置科學模式與人文思索之間

的張力,至今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以上四種模式都為現代符號學理論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各有符

號學進一步發展必須擺脫的弱點。當今符號學從先前模式中一次次

脫繭而出,它的成熟是符號學界自我學習自我改進的結果。本書上

編原理部分,重新審視符號學的各種模式,力圖博採眾長,但是當

今符號學的出發點,應當是皮爾斯理論,不是索緒爾理論,這點無

可否認。 從二十世紀初至今,符號學的四種模式都有過展開機會,符號

學的發展前後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十世紀上半期,是模式的奠定和解釋:除了上述四

個模式的奠基者,還出現一批最早的推進者:莫里斯把皮爾斯理論

發展成系統;朗格在美學和文藝學中推進卡西爾理論,伯克與卡西

30 參見趙毅衡《重訪新批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年,137-139 頁。

Page 28: 符號學

符號學

18

爾理論遙相呼應;而巴赫汀理論由於政治原因被擱置。早期推進遠

遠最突前的是索緒爾理論,由於得到布拉格學派(穆卡洛夫斯基,

特魯別茨柯伊等),符號語言學派(葉爾慕斯列夫,馬丁奈,班維尼

斯特等)的熱情發展,索緒爾符號學在六○年代前率先成熟為一個

完整的體系。 第二階段出現於二十世紀六、七○年代,符號學作為一個理論

正式起飛。索緒爾符號學直接發展成六○年代結構主義大潮:雅克

布森、列維-斯特勞斯、巴爾特、格雷馬斯、布勒蒙、托多洛夫、

索勒斯等人,把結構主義發展成為六○年代最顯赫的學派;符號學

開始捲入其他思潮:馬克思主義(戈德曼、阿爾都塞),心理分析(拉

岡、克里斯臺娃),現象學/解釋學(梅洛-龐蒂、利科)等。這些

人大都不承認自己屬於一個名叫「結構主義」的運動,但是他們卻

毫不諱言對符號學的熱情。在稍晚時候,塔爾圖-莫斯科學派開始

在蘇聯形成;而艾柯,西比奧克等人開始發展皮爾斯這一支的符號

學。第二階段的特點是符號學成為人文-社科規模宏大的總方法

論。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索緒爾模式一家獨大。 第三階段出現於七○年代中期,到今天仍然在展開。這個階段

的特點是皮爾斯的開放模式取代了索緒爾模式,由此結構主義自我

突破成為後結構主義。除了皮爾斯模式,巴赫汀與塔爾圖模式也開

始擴大影響,一些被忘卻的奠基者,如維爾比夫人(Lady Victoria Welby)的貢獻,也被大規模整理出來。31從上世紀八、九○年代以

來,理論符號學沒有提出更新穎的模式,而是整合各種模式成為一

個新的運動。拘守模式對符號學不利:當代文化研究的迅猛發展,

會使任何模式迅速陳舊。模式意識淡漠,可能會使符號學運動缺乏

31 Susan Petrilli (ed), 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the Signific Movement, New York & Berlin: Mouton de Gryuer, 2009.

Page 29: 符號學

引論

19

明星,沒有權威卻能使這個學科四面出擊,向任何需要符號學一顯

身手的方向推進。因此,第三階段符號學的特點,一是與其他學派

結合;二是廣泛應用於具體課題。

4.符號學與其他學派的融合

莫里斯和托多洛夫都認為(西方)符號學有四個源頭:語言學

(包括語言哲學)、邏輯學、修辭學、解釋學。32這個說法不確切,

即使在西方傳統中,對符號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學科還有很多:

哲學、詩學、藝術學、美學、傳播學、認知理論、心理學(尤其是

格式塔心理學)、人工智慧,甚至生理學,都為二十世紀符號學的興

起提供了思想資源。33可以說,在不同的符號學家手裏,結合進不

同學科。符號學本來就是許多學科匯合的產物,當代符號學的發展,

更是向學派融合的方向推進。 與符號學結合最順理成章的是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本質上是批

判性的,它把符號意義,看成文化編織話語權力網的結果,與馬克

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精神上至為契合。兩者結合首先推動了符

號學的社會學研究:沃爾佩(Galvano Della Volpe)的符號美學、詹

姆遜(Fredric Jameson)的政治無意識理論、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符號文化社會學、霍爾(Stuart Hall)的文化解碼理論、

伯明罕學派如費斯克(John Fiske)等人的次文化「符號抵抗」研究,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符號資本理論、博多利亞( Jean Baudrillard)的商品符號學、霍基(David Hodge)等人的符號社會

學,更早的時候,還有東德克勞斯(Georg Klaus)等人的「唯物主

32 茨維坦‧托多洛夫《象徵理論》,王國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2 頁。 33 Winfried Nöth, A Handbook of Semio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90, p 11.

Page 30: 符號學

符號學

20

義符號學」。這種結合儼然滙成大潮:「馬克思主義符號學」(Marxian Semiotics),或稱社會符號學,已經成為當代學界的一個重要學派。

這個學派的論辯展開的基本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但不

僅方法是符號學式的分析,其批評對象也從資本主義的經濟霸權,

文化霸權,轉入符號霸權。這個角度切中當代資本主義消費經濟的

命脈,當代符號學的最重要分支就是符號學社會批判。 符號學與精神分析,也是互相吸引,相得益彰。佛洛伊德解析

夢的「修辭」,與符號的分析策略非常像似;拉岡從「能指鏈」入

手討論潛意識的符號構成,他的精神分析符號理論奧秘難測;在

克里斯臺娃的「符號心理分析」理論中,符號學成為心理分析與女

性主義結合的橋樑;當代性別研究,例如巴特勒的「展演性」理

論,大量吸收符號學的成果,在「身體政治」、「性別政治」、「娛

樂文化中的女性」等關鍵課題上,符號學為當今性別研究送上了

犀利的解剖刀,性別符號學(Semiotics of Gender),在近年開始

形成。34 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這一理論系列,關注意義的生成與

理解,與符號學有相當多重迭部分。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仔細討論

了符號問題(半個世紀後,德里達就是在符號問題上找出胡塞爾理

論的盲點,為解構主義打下基礎),無獨有偶,符號學奠基者皮爾斯

有他獨特的現象學理論。三○年代舒茨(Alfred Schuetz)已經開始

現象學式的社會符號學研究;梅洛-龐迪(Maurice Merleau-Ponty)則是將符號學與存在主義結合的第一人;此後格雷馬斯、庫爾泰、

高蓋等人發展「主體符號學」理論;塔拉斯蒂近年的著作系統地提

出了存在主義符號學,35卡勒與艾科等人融合接受美學,對符號學

34 Darlene M, Juschka, Political Bodies/Body Politic: The Semiotics of Gender,

London: Equinox, 2010. 35 Eero Tarasti, Existential Semiotics, Bloomington: Univ of Indiana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