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以文為戲論《鏡花緣》的仿擬 及其修辭功能 王松木 台灣 - 高雄師大國文系

以文為戲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以文為戲—

論《鏡花緣》的仿擬及其修辭功能

王松木台灣 - 高雄師大國文系

選擇熟悉、既有的語言形式為仿擬之本體

透過局部改造,創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仿體

仿體之創造,基於相似性或相近性的聯想

仿擬打破常規思維,讓讀者重新建構意義,從而領略閱讀的趣味

1. 《鏡花緣》有 些哪 仿擬類型?

2. 李汝珍如何創造出不同的仿擬形式?其設計理念為何?

3. 讀者如何理解仿擬?如何能精準地感受到仿擬修辭所帶來的趣味體驗 ?呢

本文主要內容

1. 《鏡花緣》有 些哪 仿擬類型?

功能 信息來源 情景 語法結構

概念 對主客觀世界

事物與過程的

認知

語場 句法層 成分詞—體詞、謂詞、飾詞

關係詞—介詞、連詞、助詞

人際 人與人之間的

關係

語旨 情態層 嘆詞、情態詞、語氣詞

語篇 語句之間的連

貫與銜接

語式 語篇層 標記詞、銜接詞

從功能角度分類

先生因向多、林二人道:「這個儒生(唐敖)真不知文墨麼?」……林之洋又接著說:「俺對先生實說罷:他知是知的,自從得了功名,就把書籍 在九霄雲外。幼年讀的『撇 左傳右傳』、『公羊母羊』,還有平日做的打油詩、放屁詩,零零碎碎,一總都就了飯吃了。……」(第 22回, 138-139 頁)

概念功能

保母手執竹板,自言自語道:「同是一樣皮膚,他這下體為何生的這樣又白又嫩?好不令人可愛!據我看來:這副尊臀,真可算得『貌比潘安,顏如宋玉』了!」因又說道:「『貌比潘安,顏如宋玉』,是說人的容貌之美,怎麼我將下身比他?未免不倫。」(第 33 回, 216 頁)

只見旁邊座兒有個駝背老者,身穿儒服……忽聽林之洋說酒保錯拿醋來,慌忙住了吟哦,連連搖手道:「吾兄既已飲矣,豈可言乎?你若言者,累及我也。我甚怕哉,故爾懇焉。兄耶!兄耶!切莫語之!」唐、多二人聽見這幾個虛字,不覺渾身發麻,暗暗笑個不了。(第 23 回, 150頁)

人際功能

紫芝道:「若要雄壯,這有何難!我仿莊子,其名為屨,屨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屨也,海運將徙於南冥。 -- 南冥者,天池也。諧之言曰:『 之徙屨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墮者也。』」

語篇功能

2. 仿擬研究的認知轉向

修辭並非只是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固定語言形式;修辭也是言談交際行為的表現,其生成、理解的過程,同時也反映言談者的認知方式,承載著字面之外、不可推導的特殊意義

重新定義

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

•模因論( memetics )

•圖形—背景理論( figure-groung theory )

•合成空間理論( blended space theory )

•構式語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

•自主—依存( autonomy-dependency )框架

模因論仿擬本體是具有傳播力的套式

圖形—背景理論本體 / 仿體中可替換的部分成為圖形( figure ) ,其餘未被凸顯的成分則為背景( background )

合成空間理論

透過多個不同心理空間的相互映射、動態整合,從而浮現出前所未有嶄新的概念

構式語法相同的概念意義若選擇以不同句式表達,便被賦予不同的構式意義

語義壓制當詞彙義與構式義發生衝突時,解釋者常須根據構式義對詞語義做出“另樣解釋”

自主—依存框架隱性表述是獨立自主的;顯性表述則是以自主成分為依據,藉由通感、知覺的手段,依照常規關係推衍而來

本體

仿體

發話者 接收者

構式

綜合解釋模型

3. 仿擬修辭所帶來的趣味體驗

仿擬理解的認知歷程幽默通過陌生和熟悉之間的反差所產生

李汝珍的個人特色•內容—取材自古代經典與字音字形•型態—多種多樣•目的—塑造人物形象、批判現實社會

讀者的理解與反應仿體之生成具有偶發性與臨時性;對於仿體之理解,則具有時間性與地域性

結論—邁向全腦思維

闡釋文學作品風格的三個關鍵性問題

1.what—寫什麼?

2.How—怎麼寫?

3.Why— 為何這樣寫?

開闢文學語言研究的新路徑

語言學 文藝美學

全腦思維

文體設計

報告完畢 敬請指正

王松木台灣 高雄師範大學[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