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音音音音音音音 音音 ( 音音音 音音音音音音音 ): 音音音 音音音 音音音 音音音

音樂家作品介紹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音樂家作品介紹. 組員 ( 依照第一個英文字母排列 ): 彭子芯 丁詠詩 湯詠淇 黃綉清. 目錄. 夜曲 Nocturn 波蘭舞曲 Polonaise 馬厝卡舞曲 Mazurka 練習曲 Etude 圓舞曲 Waltz 敘事曲 ﹝ 譚詩 ﹞Ballade 詼諧曲 Scherzo 奏鳴曲 Sonata 即興曲 Impromptu 幻想曲 Phantasie 前奏曲 Prelude 協奏曲 Concerto 船歌 Barcarolle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音樂家作品介紹

音樂家作品介紹

組員 ( 依照第一個英文字母排列 ):

彭子芯丁詠詩湯詠淇黃綉清

Page 2: 音樂家作品介紹

目錄• 夜曲 Nocturn

• 波蘭舞曲 Polonaise

• 馬厝卡舞曲 Mazurka

• 練習曲 Etude • 圓舞曲 Waltz • 敘事曲﹝譚詩﹞ Ballade • 詼諧曲 Scherzo • 奏鳴曲 Sonata • 即興曲 Impromptu • 幻想曲 Phantasie• 前奏曲 Prelude • 協奏曲 Concerto • 船歌 Barcarolle• 搖籃曲 Berceuse

Page 3: 音樂家作品介紹

夜曲   Nocturn 蕭邦一生寫下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的十八首是在他的生前分別以兩首或三首成集而刊行的。很明顯地,蕭邦是承襲了費爾德的「夜曲」形式而作的曲。在他的初期夜曲作品中﹝作品 9 之 2 ,第一號及第二號﹞都有著費爾德的痕跡,不過其外型與內容方面都超越了費爾德。蕭邦並不止是單純地承襲了費爾德,而是使內容多樣性地,更加熱情。換句話說,他是把費爾德的表現法發揚光大,使之走上完璧的領域之功臣。 哈聶卡說:「蕭邦是把費爾德創造的形式築高,吹進戲劇性的氣息、熱情,使其更加壯大。費爾德的夜曲是樸素的牧歌型。相反地,蕭邦所努力的不是單純的,而是經過裝飾的,太過於陰鬱、熱帶性的──或許說是東方最為妥當──。這不是經由暖房,飄溢出音樂學校的異國情調,也沒有非詩性的愛爾蘭人所栽培的野生花之新鮮氣味。」

試聽

Page 4: 音樂家作品介紹

波蘭舞曲   Polonaise 蕭邦生前一共出版了八首波蘭舞曲,包括「幻想波蘭舞曲」,此外,他在一八二五年及一八二八年,都有波蘭舞曲的創作,死後又以作品 71 出版了三首。

蕭邦到了一八二七年的作品 71 的三首,已經有了深深的詩情,而作品 26 的兩首波蘭舞曲,則更加顯著。其中作品 22 為蕭邦赴巴黎之前,在維也納作的,內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鋼琴高手的風格傾向。作品 40的兩首是很優秀的作品,作品 44 及 53為真正的傑作。「幻想波蘭舞曲」為一八四六年的作品,在這裡蕭邦的創作達到了一生最後成熟的境界。 蕭邦把波蘭舞曲過去的光榮及目前的悲哀與憤怒,以及對未來的憂鬱預感,成功地表現了出來。波蘭舞曲獨特的節奏,誇示著那壯大的三拍子節奏,其特徵為:特別強調一小節中的第二拍,經常把他彈成切分音,再第一拍的後半加上重音。

試聽

Page 5: 音樂家作品介紹

馬厝卡舞曲   Mazurka  蕭邦的馬厝卡舞曲便是清一色全用 3/4拍子寫成的。就如同波蘭舞曲一樣,蕭邦借用了波蘭固有的鄉土舞蹈曲的形式。從形態上來說,蕭邦賦予它更為精練的旋律,尤其是經常被構築在大調與小調的混合音階上,予人調性明顯的不可思議現象。在和聲上,蕭邦也打出了新機軸,馬厝卡舞曲本來地使用匈牙利風格之增二度及三度之跳躍,蕭邦卻增用了增四度和大七度,使馬厝卡舞曲保持本身原有的珍奇之外,又加入了獨創的內容、異國的情調。在節奏方面,蕭邦打破了從來的常套,使之有無數的變化。蕭邦的馬厝可舞曲是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對於當年不合時宜的保守作曲家們,這些作品被譏為:「生硬、非藝術的轉調,唐突的進行、情緒的突然變化,令人難以忍受」,他那到處都有的彈性速度 ,也給當時的人有難於容忍的感覺,整個地可以說是充滿了顰蹙感。

試聽

Page 6: 音樂家作品介紹

練習曲   Etude   蕭邦共有二十七首練習曲,包括作品 10 的十二首、作品 25 的十二首,及沒有作品編號的三首新練習曲。據說那三首沒有編號的,是蕭邦的所有練習曲中,最不好的作品──話雖如此,但也非完全沒有趣味的作品,它們都具有自己的特徵。 練習曲一般指為了磨鍊演奏技巧而作的樂曲。而蕭邦的這些作品,除了具有演奏技巧上的練習困難之外,也是為旋律、和聲、節奏、以及情緒表現的練習曲。這便是他的練習曲之特異性了。這些樂曲不只是指法的練習,同時也是優異的音樂藝術作品。 這些作品最顯著的特色是,健康新鮮而又強壯。這些樂曲中絕不欠缺什麼,這就是蕭邦的方法與手段。

試聽

Page 7: 音樂家作品介紹

圓舞曲   Waltz    蕭邦的一生寫了二十一首圓舞曲,其中生前出版的有八首﹝作品 18 , 34 之三首, 42 , 64 之三首﹞。還有在他死後,以遺作問世的:一部分沒有編號的,但是都與生前發表的一般,可以稱得上是傑作。這些過半數的圓舞曲之未能在生前出版,原因不在於它的藝術價值,而是被與此有關連的各種私事所耽誤。 蕭邦的圓舞曲可分為兩大類別:其一為把實際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類為借用圓舞曲的形式作成的抒情詩。前者有作品 18 ,降 E 大調「華麗大圓舞曲」及作品 34 之 1 ,降 A 大調「華麗圓舞曲」。後者有作品 64之 2 ,升 c小調及俗稱為「離別圓舞曲」﹝作品 69 之1﹞,降 A 大調等。 以實際舞蹈曲系統的圓舞曲來說,蕭邦的作品要比約翰‧史特勞斯的音樂更加優美、高雅,可是卻不適於實際的舞蹈。

試聽

Page 8: 音樂家作品介紹

敘事曲﹝譚詩﹞ Ballade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敘事曲,完成於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間,亦及二十一歲至三十二歲那段充滿了活力的青年時代。 這四首敘事曲可以列入蕭邦的傑作,與另外四首詼諧曲同樣地,創造了新的曲式與內容。但是,猶如詼諧曲一般地,並無模仿傳統的古典形式,卻也不是吐露了抽象的、主觀的感情,更沒有波蘭舞曲那種鄉土的要素所規定的曲式。 敘事曲的形式非常地自由。這四首曲都同時採用了三拍子系統而成為唯一共通的地方:第一號 g小調用 6/4拍子,其他三首均為 6/8拍子,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可以說沒有任何束縛。採用三拍子系統的原因是,在於表現這些曲子內容的態度,想敘述某種「故事」,而這種敘述又以這類拍子最為適合。

試聽

Page 9: 音樂家作品介紹

詼諧曲   Scherzo    詼諧一詞意味著戲謔。不過蕭邦的這些曲子並沒有明顯的戲謔感覺,也不是奇想曲 ( Capriccio ) 。因為這些都在輕快中表示著什麼的緣故。 李斯特認識蕭邦的練習曲與詼諧曲,最能披瀝他自己陰鬱的一面。他說:「他的多數練習曲及詼諧曲,都在表明激烈的憤怒及絕望的情緒,時而會有辛辣的譏嘲,頑固的自尊。他的音樂所具有的陰鬱的側面,並不像他那優美的詩一般的曲調那樣被人理解,也引不起人們的注意。蕭邦個人的性格也因此成為被人誤解的最大原因。蕭邦為人親切,有禮正直,才貌雙全,內向恬靜,經常表現出快活的樣子來。」

說來,使這種曲子更為積極化、形式化,而大膽地取名為詼諧曲 ( Scherzo ) 的,便是蕭邦。就如同他的 Ballade 一般,他自己也創作了深刻的音樂,使它能更為普遍。

試聽

Page 10: 音樂家作品介紹

奏鳴曲

   Sonata   

蕭邦著有鋼琴獨奏用奏鳴曲三首,其中一首寫於十八歲,屬於作曲的練習曲, c小調,作品第四號,曲中並沒有顯出他的獨創性。雖然蕭邦死後被視為遺作而出版,不過到現在尚無演奏家發表過它。其他二曲為蕭邦最圓熟期的作品,可以說是他的作品中傑作之傑作。這就是著名的降 b小調,作品 35 號,附有送葬進行曲的奏鳴曲,膾炙人口,另一首是 b小調,作品第 58 號。這兩首的作曲時間相隔了五年,卻是他在馬約卡島旅行療養後,回到他的情人女作家喬治‧桑的住宅,得到她許多安慰的戀愛生活中的作品。 而降 b小調,作品第 35 號,是一八三九年馬約卡島旅行之後所作。 b小調,作品第 58 為五年後的一八四四年所作。 學生時代創作的 c小調,作品第四號不說,成熟時代的作品降 b小調,作品 35 號,以及 b小調,作品 58 號,兩首奏鳴曲,在發表的當時曾有許多類似「蕭邦並沒有完全修習奏鳴曲形式」的批評。

試聽

Page 11: 音樂家作品介紹

即興曲   Impromptu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即興曲。在這些小曲中我們將可以看出蕭邦所發揮的天才。「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也可能是一時靈感的創作。不過,蕭邦的情形卻非常地自然,相當自由,但也不是無規則的發展,而是有著明顯統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聶卡說:「蕭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起來像是自由、獨特,卻可以感覺到構成上的嚴密。」 蕭邦的四首即興曲以第一首的降 A大調與因「幻想」即興曲而出名的升 c小調作品 66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兩首作品之演奏能被稱為是上乘的還不多。因為內容深奧,真正地富於幻想,徹底地具備了即興要素的是第二首升 F大調,這也是蕭邦全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首。第三首降 G大調作品 51雖然很少被演奏,卻隱著蠱惑的內在美。

試聽

Page 12: 音樂家作品介紹

幻想曲   Phantasie  蕭邦曾作過一首幻想曲,而且被承認為他的傑作。樂曲於一八四一年在諾安的喬治‧桑住宅完成,當時兩人正過著幸福的愛情生活。 樂曲的形態類似於他的敘事曲。不過,敘事曲全部採用的是三拍子節奏,這三拍子本有著不可避免的敘述故事的形式,其結果形式也就具有了敘述性。據說這首曲子是在描繪蕭邦與喬治‧桑之間吵架與和好經過的情形──話說有個憂悶天氣的日暮傍晚,蕭邦正坐在鋼琴椅上,心情悶悶的。突然有人打開他的房間,蕭邦便說道:「進來吧,進來吧!」房門開了,出現的是李斯特、喬治‧桑與卡繆‧普勒夫人,合著進行曲嚴肅的節拍,他們走了進來,圍繞在蕭邦身旁。蕭邦表示出不滿的情緒,與他爭論著的喬治‧桑便跪在他的跟前懇求允許..

試聽

Page 13: 音樂家作品介紹

前奏曲   Prelude   

蕭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 28﹞全由不同性格、形式和性質的二十四首樂曲組成,從 C 大調到 b小調,以相異的二十四個大小調作曲,其排列為五度循環。﹝如第一至四曲分別為 C→a→G→e等調性﹞每一曲若從全體的構成看來,都保持了相互間調和的關係,而音樂的樂念卻不會有長一行短一行的現象。所以雖然每一曲看來都有片段的姿態,其實樂曲的內容卻非片段的、未完成的東西,或許應該說它是完全地是完成了的作品,是經過磨鍊的、選擇的小品。 各曲以一個短小的樂念為中心而構成的比較多。但是樂念並不是只做單純的反復而已,這是依蕭邦的感情做驚人的發展,並不做演奏技巧的展開。

試聽

Page 14: 音樂家作品介紹

協奏曲   Concerto   

蕭邦的作品中,只有僅少數的非鋼琴獨奏曲。他的第一號 e小調協奏曲比第二號 f小調晚一年完成,在技巧上亦較之燦麗得多。第二號協奏曲較富浪漫的幻想感覺,尤其是第二樂章被稱做「愛人的畫像」,便是將他所愛的人──康絲坦琪亞的神韻與風姿,巧妙地描繪出來。第一號協奏曲是 1830 年十月十一日,蕭邦在遠離波蘭前,在華沙舉行的告別演奏會上;而第二號則是在 1830 年的三月十七日,蕭邦自維也納歸國後的第一次演奏會上,皆是他親自彈奏鋼首演。

試聽

Page 15: 音樂家作品介紹

船歌   Barcarolle 

在蕭邦的作品中,就僅有這麼一首作品 60 船歌,這是他 1846 年的作品。根據記載,這首 Barcarolle 是他在 1846 年內,所完成的三首著名作品之一,在此之後,便不復有聞名作品傳世。在這時他所作的曲中,是種更加沉穩、深邃的境界。蕭邦雖採用威尼斯船歌特有的節奏,卻不以描寫方光明媚的義大利及鄉土色彩為目的。 整首 Barcarolle 中,速度、音型及強弱起伏並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變化上亦相當地單純,幾乎可以說,全曲就在相當平靜的狀態下自開始迄結束。典型的 Barcarolle 為 6/8拍,其強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蕭邦則變更為 12/8拍,把強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並且延長其旋律線,使之更為流暢。 本曲的演奏必須具備完璧的演奏技巧。流暢不間斷的節奏,第一段與中段不甚明確對立的這首樂曲,雖然每個細節都很優美,或許容易聽來冗長單調也說不定。這是蕭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現手法及用頭腦,用心來演奏的難曲之一。

試聽

Page 16: 音樂家作品介紹

搖籃曲   Berceuse 雖然蕭邦只寫作過一首搖籃曲,這首樂曲卻是把鋼琴建築成鋼琴獨特驚人的音的世界,猶如空中樓閣那麼稀有的產物,不論是和聲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節奏,貫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階,旋律只有一簡單的樂念及應對的對位旋律而已。這首樂曲所表現的,便如搖籃輕輕地搖著,用單純的旋律裝飾及變奏架構而成。 搖籃曲中不變的,不止是節奏,和聲組織除了一個地方外,也是不變的。各小節最初的三個拍子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個拍子則維持屬七和弦。有變更的是最後的漸弱,下屬音的三和弦。樂曲之嚴格採取以四小節的旋律來處理,不斷地令人感覺有韻味。這處理是用了裝飾音、花音、顫音、滾奏,以及半音階的上行與下行。共有十六次的變奏,但不是照樂節的變奏,而是不間斷的連續運動,有著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後自然消失般的終了表現,非常完美,附點二分音符的屬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來解決,可以說是非常絕妙的手法。

試聽

Page 17: 音樂家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