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漢漢漢漢漢漢漢漢漢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漢 05 漢 漢漢漢漢漢漢漢漢漢 漢漢漢漢漢漢 漢漢漢漢漢漢 漢漢漢漢漢漢漢漢漢漢 1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第05 講 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哲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1. 七大方言 (區域) 1. 北方方言 2. 吳方言 3. 湘方言 4. 閩方言 5. 贛方言 6. 粵方言 7.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即官話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官話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學者一般認為南方的官話是北方人南遷而形成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第 05講 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哲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1

七大方言(區域) 1.北方方言 2.吳方言 3.湘方言 4.閩方言 5.贛方言 6.粵方言 7.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即官話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 73%。官話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學者一般認為南方的官話是北方人南遷而形成的。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 4個 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

話和江淮官話。 一個現場調查:操北方方言的學生人數比例。

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北方話和其他六大南方漢語,北方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辭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即現代漢語,英文稱作Mandarin-Chinese。其他南方漢語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粵語,客家話,閩南話,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範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 Old Chinese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Middle-Chinese後裔。粵語,客家話,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十送紅軍

历史人口迁移与方言形成 人口遷移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

原因:戰亂、災荒、瘟疫、人為迫遷

上古人口遷移與方言 “周王朝的 雅言” “ ”與 方言 “ ” “ ”小方言 與 大方言 :“同化” 注:方言:各諸侯國的地方話而不是異族語言。

“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

---- 《方言》卷一

案例 1:秦始皇征戰移民

案例 2:漢武帝征戰移民

中古人口遷移與方言 中古人口遷移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東漢末年至三國紛爭時期

第二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期

第三時期:中唐的安史之亂時期

1. 東漢末年至三國紛爭時期 中原、關中士民大規模舉家南遷:西南和東南方向(荊、襄;成都平原;吳國、揚州、杭州、嶺南等地)

“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 ---- 《三國志 魏志 衛凱傳》∙ ∙

2. 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期 百年民族戰爭,百萬人口遷移 “晉江”地名的來由:晉移民

3. 第三時期:中唐的安史之亂時期 壯者死刀鋒,弱者填溝壑 李光弼大破叛軍“斬虜十萬”,郭子儀大敗叛軍則“斬首十萬級,橫屍三十裏”

吐蕃、回紇、戎狄等少數民族趁機擄掠北方漢族人民,造成西北、新疆大批漢族人的存在。

唐代北方移民大量進入江西,奠定贛方言,江西還是北方移民南遷的中轉站

近代人口遷移與方言 特點:明清以來的人口遷移大多是近距離、小規模,方言區形成趨於穩定和明朗,近代漢語方言區基本上已接近現代漢語方言區的規模。

1. 北方方言大區 “混化”→“北人音”→“中原之音” “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 · 正語作詞起例》

“元諭用白話,我看大概出於官意,然則元曲之雜用白話,恐怕與此種風氣有關。白話之地位忽尊,便大踏步闖入文言營去了。” ---- 《魯迅全集·書信·( 1933 年致鄭振鐸)》

東北地區北方方言的形成主要在清中葉以後:山東移民

2.其他方言 南宋時代吳方言分佈區域比現代要大 閩方言與閩南人的大規模外遷 嶺南望族與粵方言 客家方言乃原本北方漢民南遷之後保持原有語言不變

真正的湘方言區域大約不到 40個縣 贛方言的形成很可能與客家話共生大約在宋代

人口遷移是歷史的社會文化現象,方言是社會歷史文化變化的產物,一種方言就是一種地域文化

請說出你家鄉的一句有代表性方言並闡述其文化意義。

請用 7 大方言朗誦詩歌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寒漠、淒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地域文化在方言中的展示 1.物產辭彙反映不同物質文化 例:山西的煤

2.飲食辭彙體現地區飲食文化

中國民間小吃十分豐富,

如北方的餃子、麵條、拉麵、煎餅、湯圓等;

南方的燒麥、春捲、粽子、圓宵、油條等。

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上海的蟹殼黃、南翔小籠饅頭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桂發祥大麻花 太原的刀削麵 西安的牛羊肉泡饃 蘭州的拉麵 新疆的烤羊肉 山東的煎餅 安徽的臘八粥 浙江的酥油餅 四川的夫妻肺片 雲南的過橋米線

3.節日辭彙反映民俗文化 山西忻州、定襄、原平三市的“摔跤”比賽

4. 各地葬俗反映不同殯葬文化 老北京的葬俗

《菊豆》中的出殡

5. 地方戲曲和民謠的辭彙是方言文化的典範

各大方言區均有其戲曲文化 京劇 越劇、滬劇 莆仙戲、潮劇 粵劇 花鼓戲 採茶戲 秦腔、黃梅戲

漢語方言之間最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語音、其次辭彙、再其次語法。

語音:五角場坐落在上海的楊浦區,是上海市的城市副中心。

辭彙:“餛飩”,武漢、揚州稱“水餃”,南昌稱“清湯”,廈門稱“扁食”

《論語 ·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穎達《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

《辭海 ·雅言》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

“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陝西西府方言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語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發音。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西岐(今寶雞市東岐山縣)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關西秦聲,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並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一統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發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範,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論語駢枝 ·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範和語音訓練,統一通用文字和發音標準,以“達其志,通其欲。”

中原雅言的歷史達一千五百多年。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歷代正統漢族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中原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