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科科科科 科科科 科科科 体体 • 主主主 主 主 • 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主 () 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主主主 、() • 主主主 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主主主主主 • 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 主主主主 :、、 Email: [email protected] • Phone: 6277 3013 (offfice)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主讲人:刘 立 哲学博士 (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理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 学术领域: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政策 Email: [email protected] Phone: 6277 3013 (offfice). 论著及奖励.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主讲人:刘 立• 哲学博士 (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理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 学术领域: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政策

• Email: [email protected]• Phone: 6277 3013 (offfice)

Page 2: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论著及奖励• 论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研

究》、《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软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数篇;著作及译著 5 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 项。

• 奖励:南京理工大学董事基金奖教师一等奖, 1998 年,优秀学术论文奖若干。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 2001 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 2001 年。

Page 3: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 Community: A group of people having common interests.

• scientific community 科学共同体,即科学家的群体(或群落或部落),其成员共享相同的或近似的价值、传统文化和目标。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paradigm )。

• 相近的概念: republic of learning; republic of science

Page 4: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家: scientist , 1840s 出现这一词汇 ;

此前叫 men(woman) of science , natural philosopher

• 谁是科学家?科技统计上把具有学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计为科学家。一般而言,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

Page 5: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学共同体的结构

• 结构:分布在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即学术科学、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

• 在科技统计上,划分为: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和其他

• 一种分类:学院科学(家)、产业科学(家)、政府科学(家)

• 学院科学:学术机构里从事的科学,主要指大学;学术科学家通常兼教学与研究一身

• 政府科学:指既是政府资助的,又是在政府实验室进行的,如中国科学院

• 产业科学:企业研发中心或工业实验室从事的科学,如贝尔实验室

Page 6: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学术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的区别

Page 7: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部分国家 R&D 经费按执行部门分布 %

国家 企业 研发机构 大学 其他中国 2000

美国 99

日本 99

法国 99

俄罗斯 98

韩国 98

60.3

75.7

70.7

63.1

69.0

70.3

28.8

7.2

9.9

17.9

25.8

17.6

8.6

14.1

14.8

17.6

5.2

11.2

2.3

2.9

4.6

1.5

0.1

0.9

Page 8: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部分国家 R&D 人员部门分布%国家 企业 研究机构 高等学校 其他中国 1999 42.7 28.5 21.4 7.4日本 1997 62.5 6.3 24.9 3.2英国 1993 60.7 12.6 24.4 2.2法国 1996 50.7 21.6 25.4 2.3德国 1996 61.0 16.5 22.5 0.0瑞典 1997 67.0 5.1 27.8 0.1瑞士 1996 68.5 2.8 28.7 0.0俄罗斯 1998 65.3 29.8 4.8 0.1韩国 1997 66.2 11.7 20.9 1.2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 2000 年, p. 47pp. 214-215 )

Page 9: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政府科学• 进行使命导向的研究,如国防、能源、空

间、环境、资源等领域,从事战略性的研究,从事大科学

• 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府科学陷入困境。如美国, CEECs 。转型,面向经济

• 中国特色:中国科学院,经过艰难的改革,启动知识创新工程,步入佳境

Page 10: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 美国: 大学与产业的合作非常活跃;• 中国:启动“ 产学研合作”工程

Page 11: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学院科学• 评价指标:科研重于教学,论文至上。 MIT :教学好,科研不行,走人;科研

好,教学不好,留人。 Turnue? • publish or perish system• 马太效应• CUDOS• 优先权之争• 社会组织:正式组织、学会、学派、无

形学院• 科技奖励

Page 12: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 学术杂志(期刊):国际三大系统 SCI ( SSCI , H&ACI )《美国科学情报所 ISI 》; EI 工程索引; ISTP 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高影响因子杂志: nature,science 。 中国:核心期刊,权威期刊, cssci 。

• 引证率 citation

Page 13: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各国 SCI 论文排行榜 2000 年(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 2001 年)

1 美国 31.58% 多年来约占 1/32 英国 9.16%3 日本 8.16%4 德国 7.78%5 法国 5.53%6 加拿大 3.91%7 意大利 3.77%8 中国 3.15% 呈上升趋势9 俄罗斯 3.01%10 印度 1.81%

Page 14: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若干国家科学生产率评价

Page 15: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2000 年

Page 16: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SCI 论文集中度• 1996 年,全国 1000多所高校中,排前 10名的高校的 SCI 论文占高校总量的 44 %

• 排前 50名的高校的 SCI 论文占高校总量的80 %。

• 在 1000多所高校中,有 100余所大学仅发表一篇 SCI 论文

• 一篇 SCI 论 文都没有 发表过 的 有 600 余所。 ---- 资料来源:华琳, 1999

Page 17: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Publish or perish system

• 发表论文,没有稿酬,或薄酬;还要倒贴版面费。即使如此,还要发。 Why ?

• 一般的理解:名和利,皆取决于论文(职称、岗位津贴、课题、奖励)。

• 原来是 Publish or perish system 在起作用。• 一译:不发表则发臭;又译:发表或毁灭• 我的翻译:要么发表论文,要么默默无闻

Page 18: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publish or perish 体制的影响

重科研、轻教学;争资助,争课题追求“ 多快好省”出论文形成等级制度( hierarchy ) 1/10 的科学家发表 50 %的论文。形成精英阶层

传统纸质杂志不够用,出现电子期刊,working papers ,会议论文压力太大,导致学术不端行为

Page 19: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Ethos and Norms

• Ethos 科学的精神气质;我的翻译:科学格,类似“校格”。

• 若干要素:公有主义( communalism )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独创性( originality )怀疑主义( scepticism )简称 CUDOS ;为符合我国的习惯,略做修改为: UCDOS• UCDOS ,即科学的行为规范。

Page 20: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UCDOS ( Merton )• 普遍主义:人们评价任何科研成果都应以科学本身的

价值为标准,而不应该考虑政治的、人种的、社会的、文化的、宗教信仰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 公有主义 :科学知识的共有性。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Public knowledge

• 怀疑主义(有条理的怀疑) 要求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 无私利性: 要求人们在知识生产中要以追求真理真知为最大最高利益,而不应以此谋私利。

• 独创性:讲究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前进一步

Page 21: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 科学家行为方式的新的变化– 强调知识产权。公有性和无私利

性的规范的约束作用部分淡化。– 知识资本化正在取代“ 无私利性”。

– 普遍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保持不变。

Page 22: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产业科学的规范 PLACE(Ziman)

• Proprietary 讲究知识的专有权• Local 研究局域的问题• Authoritarian 服从权威的管理• Commissioned 有目标任务导向• Expert 被作为专门人才被聘用• 简称 PLACE

• 妙解: family, stop, marlboro

Page 23: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学转型• 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型

Page 24: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马太效应

• 《圣经》“ 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去。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 马太效应:当一位科学工作者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论文、引证、名誉、奖励等)以后,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更多的优势,成为名人;另一方面,未能获得优势者,相对地会变得更加默默无闻,甚至成为“ 无产者”。(又称为累积效应、光环效应 )

Page 25: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马太效应 图示

Page 26: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例子 1 :厉以宁

厉以宁的论著( 1979- 1988 )• 个人专著 15 部• 个人文集 9 部• 合著 14 部• 主编 16 部• 其他:《厉以宁词 100首》• 论文,文章,无计其数

Page 27: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例子 2 :胡适 1

• 胡适( 1891- 1962 ), 1910- 1917 年庚款生, Cornell 和 Columbia ,师从杜威。 1917 年博士论文答辩,同年海归,任北大教授,翩翩年少;校长( 1946- 1948 )。

•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第一个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推动白话运动;第一个用白话写诗,推动现代新诗的诞生;第一编写中国哲学史专著,第一个用现代观点考证《红楼梦》,开创新一代红学。评价:“ 他几乎开创了一切”;“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Page 28: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胡适“ 博士”• 1919 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博

士著。“ 胡博士”满天飞,“ 博士”成为胡适的专称。

• 假博士“ 欺世盗名” 10 年;迟到的博士学位, 1927 年取得。

• 胡适一生获得“ 名誉博士”, 35个!来自香港大学( 1935 年)、哈佛、耶鲁、 Princeton 、牛津、夏威夷( 1959 )。

Page 29: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马太效应的后果• 促使科学精英和权威的形成 诺贝尔奖得主、院士、长江学者

• 导致科学共同体出现社会分层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 负面效果:名人“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甚至出现“ 学霸”;做“ 小人物”难,人们以怀疑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他们,如在发文章、申请课题、评奖中,有的甚至受到鄙视、打击、埋没。

• 克服消极作用:应造成提携后进、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重视“ 小人物”,给他或她一个机会,多一份宽容。

Page 30: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马太效应普遍存在• 国家 富国与穷国• 地区 贫富差距• 在幼儿园、在小学、在演艺圈……

Page 31: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马太效应在美国:贫富差距拉大•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 90 年代,美国最富的和最穷的人之

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而且这一差距超过了 80 年代• 最穷的 1/ 5 的家庭在过去的 10 年中收入增长不到 1%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 ) ,而最富的那 1/ 5 的家庭收入跃增了 15% 。

• 最富有的 1% 家庭拥有近全社会 40% 的财富,而底层 80% 的家庭只拥有全国 16% 的财富,美国前三名巨富 (比尔 ·盖茨、沃伦 ·巴菲特和保尔 ·艾伦 )个人财产的总和更是超过了全球 43个最穷国家的国民生产值的总和

Page 32: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 第一世界,像北京、上海、深圳。如果按照国际标准

(世界银行 1999 年的数据,按照实际购买力平价 PPP计算的人均GDP ),他们应该属于高收入国家或地区;

• 第二世界,比如像广东和沿海的一些地区,它属于我们称之为叫上中等收入水平,这样的地区。这一部分人大约是占百分之二十一点几,全国人口;

• 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叫做 "第三世界 " ,属于下中等收入地区。大体也占全国人口的 20 %多。

• 到了“第四世界”的话,就是世界上所规定的那种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大约占我们人口的一半以上,大部分是在中西部地区,当然除了中西部一些城市以外。

• 由于马太效应,可以预计,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将更加富裕,上海将在头 20 年达到GDP 人均 8000 美元。第三、第四世界将奔小康,但与第一、第二世界的差距会拉大。

Page 33: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优先权之争• 例子:微积分的发明权,牛顿与莱布尼兹; DNA

的结构,鲍林与 Watson & Crick• 原因分析:

1存在着同时独立的发现 如能量守恒定律2 人类的本性--自我中心、自我表现主义使然,国家亦如此3 实质在于,争夺科学荣誉,争夺科学荣誉背后的社会承认。“ 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

Page 34: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优先权之争的社会意义• 通过争论,把知识生产置于最广大的社会控制之中。

• 通过争论,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

• 克服消极影响:人身攻击、谩骂、刻毒• 提倡友好的、宽容的争论

Page 35: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学的社会组织• 学派• 学会• 无形学院

Page 36: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 1)学派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 . 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 ,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 .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 ,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 ①内聚性 ,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 ;– ②整体性 ,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 ;– ③传承性 ,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 ;– ④排它性 ,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

– 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 ,富有生命力 , 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 .

Page 37: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案例 1 :李比希学派• 李比希( 1803- 1873 ),德国化学家。

创建有机化学理论,发明实验室教学法和 Seminar 教学法,开创农业化学、化肥工业

• 把 Giessen建设为世界化学的“ 圣地”,吸引各国青年学子;名师出高徒,人才脱颖而出,形成李比希学派,是跨国学派。

Page 38: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李比希科学家族• 家谱图 • 发现苯环结构的 Kekule 是李比希的学生;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是李比希学生的学生。

• 截至 1955 年,出现 40 位诺贝尔奖得主。如靛蓝的合成者Bayer1905 、化学药物疗法埃利希 1908 、物理化学创始人 Osterwald,1909 、合成氨Haber1916 、煤变油Bergius1931 、高分子化学 Staudinger 1953 等。

参见:刘立 著:《插上科技的翅膀:德国化学工业的兴起》, 1999 年,第 3章,李比希学派, pp. 16-37 。

Page 39: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案例 2 清华学派• 何兆武 :也谈“清华学派”, [ 读书 ] , 1

997 年。网上可查得• 清华学派研究 国家社科立项课题

Page 40: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学派的功用• 培养杰出科学人才的摇篮• 带头发展科学的重要力量• 纽带作用 非正式的形式,如剑桥大学的下午茶、波耳学派的餐厅讨论会

Page 41: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学派的形成条件• 有一位有威望的学派领袖• 有共同的研究纲领• 良好的交流、协作氛围• 有补充新人员的渠道• 有实验室• 有经费支持

• 中国有没有学派?应倡导建立科学学派。

Page 42: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 2)无形学院(圈子)•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

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内在社会形式之一 .–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 现代沟通手段: Email,mailist

Page 43: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 3)学会、协会•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Page 44: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例子• 著名学会: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地理

学会 discover channel 放映百年纪念

• 中国科协 网址 http://www.cast.org.cn/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分会:按学科,按地方

• 所学专业的学会?

Page 45: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Page 46: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技奖励制度

• 国际上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 零的突破”• 中国奖励系统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国家自然科学奖(连续四次空缺)国家发明奖(空缺)

• 本校的奖励系统(教师、学生)

Page 47: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科技奖励的意义• 科技奖励是社会对科研劳动成果的承认• 科技奖励是社会付给科技劳动者的报酬

(精神的和物质的)• 科技奖励是对科研劳动者的激励手段• 科技奖励是科学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

Page 48: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参考书• 约翰 · 齐曼 著,曾国屏等译: « 真科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关于该书的一个书评,见:刘立,孙立:认识 « 真科学的真面目, www.csc.pku.edu.cn科海纵横

• Bridgstock, et al., 1998.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 Press. www.nlc.gov.cn

Page 49: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

思考题(任选一题)

• 举例说明 publish or perish 体制的利弊• 现实生活中的“马太效应”• 对 ucdos 和 place 发表评论• 收集一个关于科学优先权之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