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第一节 枝梢害虫的控制技术 天牛类 天牛是森林植物重要的蛀干害虫,属鞘翅目天牛科。. 松墨天牛. 该虫分布在华南、中南、华东、四川、贵州、云南、河北、陕西。 主要为害马尾松以幼虫在树皮下啃食大量韧皮组成和边材,使树木输导组织被破坏,入秋后蛀食心材以幼虫在树皮下啃食大量韧皮部和边材,使树木输导组织被破坏,入秋后蛀食心材 。成虫又是传播松线虫的主要媒介,一般每头松墨天牛携带 3 万条线虫,最多时可达 28 万条。. 【 分布与危害 】. 【 识别特征 】 图示. 【 生活习性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Page 2: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第一节 枝梢害虫的控制技术 天牛类天牛是森林植物重要的蛀干害虫,属鞘翅目天牛科。

Page 3: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松墨天牛

Page 4: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分布与危害】

该虫分布在华南、中南、华东、四川、贵州、云南、河北、陕西。

主要为害马尾松以幼虫在树皮下啃食大量韧皮组成和边材,使树木输导组织被破坏,入秋后蛀食心材以幼虫在树皮下啃食大量韧皮部和边材,使树木输导组织被破坏,入秋后蛀食心材 。成虫又是传播松线虫的主要媒介,一般每头松墨天牛携带 3 万条线虫,最多时可达 28 万条。

Page 5: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识别特征】图示 【生活习性】此虫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内越冬。成虫飞翔距离可在数百米内,具有弱趋光性。成虫喜欢在生长衰弱的松树上产卵,尤其是感染线虫的松树上,以树皮厚度 1—2mm 最适宜,产卵刻槽呈眼状。成虫产卵活动需较多的光照,温度在 20℃ 最适宜。幼虫坑道

呈“ U”字形,蛀屑、粪便大部分被推出来堆积于树皮下,坑道内干净。

Page 6: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1. 营造混交林或封山育林,及时进行卫生伐,伐倒木及时剥皮运出林外。2. 成虫羽化前设置饵木,及时处理饵木。每年5 月人为设置饵木引诱天牛产卵, 8 月收回集中处理,使用引诱剂和氧化乐果,可毒杀62.4% ~ 100% 的幼虫。在天牛羽化始期和盛期,用 0.5% 杀螟松乳油、 25%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 1 000 ~ 1 500 倍液防治两次。3. 保护和招引喙木鸟等益虫。4. 用杀螟松、敌白虫、敌敌畏、西维因等杀虫剂毒杀成虫。

Page 7: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螟蛾卷蛾类 以松梢螟为例

【分布与危害 】为害马尾松、云南松、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思茅松等。以幼虫钻蛀幼树枝梢,造成树梢勾头枯干风折,侧梢丛生,树干弯曲不成材,影响生长,降低材质。

Page 8: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识别特征 】 图示

Page 9: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 3 ~ 4 代。桂林发生 3 代,以幼虫在枯梢蛀道内越冬。次年 2 月中、下旬恢复活动, 3月中旬化蛹, 4 月上旬成虫羽化。第 1 代幼虫为害期在 5 ~ 6 月。 3 龄幼虫有迁移为害习性。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梢皮上或针叶基部,1 ~ 2 粒或 2 ~ 3 粒在一起。初孵化幼虫先取食枝梢嫩皮,后逐渐蛀入髓心,沿髓心向蛀下害,形成一条长 15 ~ 30cm 的蛀道。幼虫老熟时从蛀道内咬一圆形羽化孔,在孔下蛀道中吐丝结茧化蛹。一般郁闭度小,生长不良的幼林及国外引种松受害较重。

Page 10: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1. 合理密植,加强抚育,使林木提早郁闭,可减轻为害。冬春两季剪除被害枯梢,消灭越冬幼虫。

2. 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入梢前在梢部喷、 90%敌百虫、 40% 乐果 300~400 倍液,每隔 4 天喷 1 次,连续 2 次。

Page 11: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小蠹类 松横坑切梢蠹为例

【分布与危害】 分布广 ,我国南北方松林皆有分布。为害马尾松、云南松等。喜为害衰弱木和受食叶害虫为害后的濒死木,钻入树干和粗枝条的皮层下蛀筑虫道,破坏形成层,使树木干枯;成虫补充营养期,常蛀入健康木的当年生嫩枝取食,造成新梢枯萎或折断。

Page 12: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识别特征 】 ( 图示 )

Page 13: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 1 ~ 2 代,以成虫在被害的当年生枝梢内越冬。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侵入树木或新伐材咬坑、交尾和产卵。 4 月下旬幼虫孵化, 5 月中旬化蛹。 6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为害树干时,多在距地面 20 ~80cm范围内。产卵时,先由雌虫蛀入边材咬筑交配室,交配后的雌虫,在内蛀成水平分布的复横母坑,同时在两侧咬筑卵室产卵。幼虫孵化后沿母坑几乎垂直的方向蛀成子坑道,老熟时在子坑末端作一蛹室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向外咬孔飞出至当年生新梢蛀入髓部补充营养。

Page 14: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 控制技术】 1. 加强检疫,对虫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 2. 及时采伐伤害木、虫害木和衰弱木,清理风倒、风折和火烧木并及时调运,避免在林中过夏。3. 3 ~ 4 月,设置饵木,诱集成虫产卵后剥皮或烧毁。在饵木上喷施 1% 的 ɑ~蒎烯可提高诱杀效果4. 在成虫出现期用 90%巴丹 1000 ~ 1500 倍液喷杀或 40% 氧化乐果乳油 100~200 倍液或 0.5% 林丹、 2%甲萘威粉剂涂抹或喷撒活立木枝干杀死幼虫。

Page 15: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象甲类 竹横锥大象为例

【分布与危害 】 分布广西各地。 主要为害粉丹竹、青皮竹、吊丝竹、毛竹、刚竹、淡竹等。有时与竹直锥大象混合发生,以幼虫蛀食笋肉,嫩竹,造成大量退笋,成生节间缩短,干形弯曲,易被风折。

【识别特征 】 ( 图示 )

Page 16: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 4 ~ 20cm 深处的土室内越冬。次年 4 月下旬后陆续出土取食、交尾和产卵, 7 月上旬~ 8 月中旬为出土盛期。卵期为 5 月中旬~ 10 月上旬,幼虫期为 5 月中旬~ 10 月中旬,成虫 10 月上,中旬终见。成虫具假死性,咬食笋箨,卵产于离笋尖 30 ~ 40cm 的节间,产卵时咬一圆形刻槽后产一卵,一笋最多产卵 3 粒。幼虫入笋后先向上蛀至笋尖,而后转向下蛀食,将竹笋上半段笋肉全部吃光。此时蛀道宽大充满虫粪,笋尾干枯发黄,变软腐烂。幼虫蛀食约 9 ~ 14 天后老熟,于笋中部咬一圆孔,钻出落地化蛹,蛹期 11 ~ 15天。

Page 17: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 控制技术】

1. 秋冬松土培土,破坏土室,堵塞外出通道。2. 人工捕捉成虫。3. 及时挖除被害笋,消灭幼虫。4. 出笋后用 50%敌敌畏或 90%敌百虫 1000倍液,每隔 7 天喷洒 1 次,连续 2 ~ 3 次,杀虫护笋。

Page 18: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蝽象类 荔枝蝽为例

【分布与危害】 荔枝、龙眼产区均有分布。为害荔枝和龙眼,若虫和成虫刺吸幼果嫩芽和嫩稍的汁液,造成早期落果,嫩梢和叶片干枯。

【识别特征 】 图示

Page 19: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每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叶片相叠处、树洞、石隙和瓦片下越冬。 3 月间交尾并产卵,产卵期至 9 月止, 4 月上旬为盛期。卵多产在嫩叶背面,少数产在花穗、果梗或树枝树皮上,一般每处产 14 粒。若虫 3 月下旬开始孵化,盛期为 4 月上、中旬。各龄若虫多栖息于叶背面,有假死性 。 3 龄后及成虫均能放出臭液自卫。 5 ~ 6 月若虫开始陆续羽化为成虫,到 10月才羽化完毕。

Page 20: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 控制技术 】1.若虫阶段,早上露水未干前用竹竿拔动或摇动树枝,使若虫坠落,扫集杀死。

2. 人工摘除叶上的卵块。

3. 在花芽期、初花期、幼果期各喷 1 次90% 敌百虫 800 倍液,毒杀越冬成虫和初孵若虫。

4. 产卵盛期,多次人工散放平腹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Page 21: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蚜虫类 火力楠丽绵蚜为例

【分布与危害 】 分布于火力楠、白玉兰栽培区。主要为害火力楠、白玉兰。成虫、若虫群集枝条和树干上吸食汁液,常引起树皮龟裂或呈瘤状突起,轻者影响林木生长,重者导致林木枯死。

【识别特征】

图示

Page 22: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无越冬现象,一年四季均可为害林木。每年 10月上旬至 12 月中旬,虫口数量激增,危害最严重。完成 1 代约需 19 天。次年 1 月上旬为盛期。群集性很强,在 1平方 cm 的样方内多达数十头,使树干及枝条布满白色棉絮状蜡状物。多在树皮裂缝或枝桠基部树皮较粗糙部位首先发生,活动能力弱,在林内呈核心分布。

Page 23: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 控制技术 】

1. 在距地面约 15cm深的根部,用刀在皮层割两种上下错开的,宽约 3~5cm 的半圆环带,涂抹加半份水稀释的 40% 乐果药液。

2. 在距地面约 15cm深的根部,用刀刮掉粗皮,涂抹 40% 氧化乐果原液 , 用薄膜包扎。

3. 用 40% 乐果 800~1000 倍液喷杀。

Page 24: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瘿蜂类 板栗瘿蜂为例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板栗栽培地区。 主要为害板栗,亦为害椎栗、茅栗等。幼虫食害芽苞,被害芽春季长成瘤状虫瘿,影响新梢抽出和开花结果,秋后被害芽和叶枯死,造成严重减产,为板栗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Page 25: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识别特征 】 图示

Page 26: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

一年发生 1 代,以幼龄幼虫在栗芽内越冬。次年 3~4 月活动取食,被害芽受刺激逐渐长成虫瘿。虫瘿略圆,坚硬,绿色或樱红色。 5月中开始化蛹, 6 月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经 10余天才咬破瘿瘤飞出并产卵,卵产在栗芽中,一般每芽产 1~7 粒,少数超过 7 粒。卵期 14 天左右。 7~8 月幼虫孵化,并在芽内食害,形成小虫室而居中越冬 , 孤雌生殖。

Page 27: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 控制技术 】

1 . 加强检疫,禁止在疫区采接穗。

2. 冬春修剪过密小枝,消灭部分越冬幼虫;春季虫瘿形成后人工摘除,以减少虫源。

3. 成虫羽化盛期施放杀虫烟雾剂熏杀或喷 25% 乐果等杀虫剂。4 . 3~4 月间将有寄生蜂 (跳小蜂 )寄生的老虫瘿放于林内,增加林间寄生天敌数量。

Page 28: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蚧类 吹绵蚧为例

【分布及危害】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较温暖的地区。寄主很广,危害木麻黄、柑橘、月季、海棠、海桐、牡丹、玫瑰、蔷薇、桂花、含笑、米兰、芙蓉、扶桑、石榴、山茶、玉兰、常春藤、棕榈等。若虫和成虫群集在枝叶上,刺吸汁液危害。严重时,枝梢枯萎,引起落叶,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全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发生。

Page 29: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识别特征】 图示

1 成虫 2 为害状 3若虫

Page 30: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

该虫一个发生代数因地而异, 1 年发生 20-30 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初孵若虫多寄生在叶背主脉两侧, 2 龄后逐渐迁移至枝干阴面群集危害。有世代重叠,分泌物可诱发煤污病。重要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红瓢虫等

Page 31: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松突圆蚧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危害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南亚松等松属植物。以成虫、若虫刺吸枝梢和针叶的汁液危害,被害处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针叶枯黄脱落,新抽枝条变短、变黄。

Page 32: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识别特征】 图示

Page 33: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 广东 1 年 5 代,无明显的越冬阶段。主要以雌蚧虫在松树叶鞘包被的老针叶茎部有吸食汁液危害。初孵若虫有向上或来往迅速爬行一段时间的习性,找到适宜的场所后,即固定寄生。产卵前期是雌成虫大量取食阶段,对寄主造成严重危害。雌成虫产卵时间长而卵期短,全年呈现世代重叠现象, 3 ~ 6 月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 此蚧虫通过若虫爬行或借助风力作近距离扩散,并随苗木、接穗、原木等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Page 34: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

1. 加强植物检疫。 2. 营林技术措施 :如实行轮作,合理施肥 . 冬季或早春,结合修剪,剪去部分有虫枝,集中烧毁;介壳虫少量发生时,可用软刷、毛笔轻轻清除,或用布团蘸煤油抹杀。 3. 化学防治。冬季和早春植物发芽前,可喷施 1 次 3 ~ 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代若虫和雌虫。在初孵若虫期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 40%氧化乐果乳油 1 000倍液、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0倍液、 40%速扑杀乳油、 40%乐斯本乳油等 , 每隔 7 ~ 10d 喷 1 次,共喷 2 ~ 3 次,用40%乐斯乳油或 10%吡虫啉乳油 5 ~ 10倍液孔注药,或地下埋施 15%铁灭克颗粒剂。 4. 生物防治

Page 35: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木蠹蛾类 咖啡木蠹蛾为例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危害水杉、乌桕、刺槐、咖啡、番石榴、核桃、薄壳山核桃、枫杨、悬铃木、黄檀、柑橘、苹果、梨、荔枝、龙眼等。幼虫蛀食枝条,造成枝条枯死

【识别特征】

图示

1 成虫 2 幼虫 3 为害状

Page 36: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生活习性 】

1 年发生 1-2 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的蛀道中越冬。翌年 3 月中旬开始取食, 4 月中、下旬至 6月中、下旬化蛹, 5 月中旬成虫羽化, 7 月上旬结束。 5 月底、 6 月上旬林间可见初孵化幼虫。老熟幼虫在化蛹前 ,除吐丝缀合木屑将堵塞外,还筑成一斜向的羽化孔道;在筑成蛹室之后蜕皮化蛹。羽化前,蛹体常向羽化孔口蠕动,顶破蛹室之后,露一半于羽化孔外。成虫白天静伏不动,黄昏后开始活动。初孵幼虫群集 2 ~3d 后扩散危害,枝条很快枯死。

Page 37: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

( 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防止机械损伤,伐除受害严重的枝干,及时剪除被害枝梢,以减少虫源。秋季人工捕捉地下越冬幼虫,刮除树皮缝处的卵块。( 2)幼虫孵化后末侵入树干前用 50%磷胺乳油、 50%杀螟松乳油 500倍液喷干毒杀。( 3)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圾层期间,用 40%氧化乐果乳剂柴油液( 1 :9),或 50%杀螟松乳油柴油涂虫孔。( 4)对已蛀入枝、干深处的幼虫,可用棉球蘸 40%氧化乐果乳油 50倍液,或 50%敌敌畏乳油 10倍液注入虫孔内。并于蛀孔外涂以湿泥 .

Page 38: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第二节 森林植物枝干病害及控制技术壹 松材线虫病 【分布与危害】松树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国外分布于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危害赤松、黑松、马尾松、黄松、海岸松、火炬松、湿地松、琉球松、白皮松等属植物。该病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破坏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我国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Page 39: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症状】松树受害后针叶失绿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但针叶长时间不脱落。外部症状的表现,首先是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蒸腾作用下降,继而边材水分迅速降低。病树大多在 9 月至 10 月死亡。

【病原】松材线虫。

Page 40: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发病规律】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松褐天牛。线虫由卵发育为成虫,其间经过 4 龄幼虫期。雌、雄虫交尾后产卵。在生长最适温度( 25ºC)条件下约 4d完成 1 代。秋末冬 初,病死树内的松材线虫逐渐停止增殖,开始出现一种分散型的 3 龄虫进入休眠阶段。翌年春季,当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将羽化时,分散型 3 龄虫蜕皮形成分散型 4 龄虫,潜入天牛体内。

Page 41: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1 )加强植物检疫。( 2 )及时、彻底地清除病死木,并进行化学或物理方法

处理。( 3 )防治传播媒介。每年 5 月人为设置饵木引诱天牛产

卵。 8 月收回集中处理,使用引诱剂和氧化乐果,可毒杀 62.4% ~ 100% 的天幼虫。在天牛羽化始期和盛期,用 0.5% 杀螟松乳油、 25%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 1 000 ~ 1 500 倍液防治两次。

( 4 )在松褐天牛羽化期,每株松树干注射一次涕灭威,或用克线磷 200g株根理处理 .

( 5 )生物防治。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在安徽应用白僵菌黏膏防治天牛,效果在 80% 以上;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的苦豆碱,对松材线虫有毒杀作。

Page 42: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二 . 板栗疫病【分布与危害 】 栗疫病亦称干枯病、胴

枯病,是我国的对外检疫对象。为害植株的枝干,常造成枝条枯死,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此病曾一度使美国栗几乎濒于绝灭,在国内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河南、辽宁、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分布于南宁、玉林、柳州、梧州、桂林、河池等地区。

Page 43: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症状 】 病害初发生时,枝干表皮出现水渍状、边缘不规则的小斑,淡褐至褐色,略隆起,后逐渐扩展以至包围整个树干,并向上下蔓延,病部组织呈湿腐状,有酒糟气味。病斑皮层逐渐失水干缩开裂,在裂缝及皮孔处有桔黄色的五实体突起。

Page 44: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发病规律 】 栗疫病以子囊孢子、分生孢子越冬。孢子借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寄主。栗树遭到虫害、畜害及人为的机械损伤,利于病菌侵入。病菌随带病的苗木和接穗的运输作长距离传播。新产区的板栗发病多,老产区有病不成灾。

【控制技术 】 (1)严格实行苗木检疫。选用无病苗木和接穗,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2)加强栗林的抚育管理,及时中耕施肥,避免伤口,以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对各种伤口,可用抗菌剂 401 的 200倍液涂施。 (3)对病树可先刮去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 0.1%升汞液涂刷伤口。

Page 45: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三 . 泡桐丛枝病【分布与危害 】 泡桐丛枝病又称扫帚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严重病害。幼树罹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枯死,大树则影响生长,降低经济出材和木材等级。此病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 .

【病原 】 类菌质体

Page 46: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1)选择优良母树,建立无病苗圃。(2) 及时挖除病苗或发病幼树,以减少病原扩散蔓延。在夏季,适当修除病

(3)1~2 年生幼树可在树干基部打 2~3个洞,深至髓心,用注射器将药注入。药剂可选用 10000单位 /毫升盐酸四环素、土霉素,每次 30~60毫升,注射 1~2 次。 (4)用 50℃温水浸根 15 分钟,晾根 2 天后苗。

Page 47: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三 . 速生桉生理性病害【分布与危害】全国速生桉种植区均有发生,广

西发生范围很广,桂东、桂南、桂西、桂北、桂中都有发生。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半年生至2 年生速生桉林,有时 3 年生以上林分也会发生。 1 ~ 2 年生桉林发生此病对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影响更为严重,因为这个阶段桉树处在高生长阶段,发病后严重影响桉树高生长及材积增长。而桉树高超过 10米之后,相对对桉树高生长影响就小些,但严重影响材积增长。

Page 48: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症状 】( 1 )桉树主梢及上部侧枝顶端枯死。( 2 )桉树枝条变形,上部枝条更为严重。( 3 )桉树主干中上部皮层变褐色或黑褐色,初

期仅为皮层里面变为水渍状浅褐色,后期褐变可深达木质部。

( 4 )发病后期,桉树主干中上部分色变区表皮出现高低不平的隆起状变形,树皮出现深褐色纵裂;常出现粗细不等的红褐色至黑褐色的颗粒状突起,类似侵染性真菌病害的子实体。

Page 49: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 5 )发病后期,桉树中上部侧枝或小枝基部常出现 2 ~ 3 厘米长的黑褐色缢缩圈,导致枝条生长严重受阻甚至枯死。

( 6 )发病的桉树,特别是中上部主干发病的桉树,严重丧失健康桉树所具有的坚韧性,树干变脆,易风折,易折断。

( 7 )主梢及树冠部位的叶片明显变色,初期变为黄绿色,逐渐变为淡紫色,冬季常变为紫红色。发病严重时,树梢叶片脱落,出现无叶枯梢。

( 8 )树冠部位叶片的主脉及侧脉变为暗褐色或紫褐色,常明显肿胀凸起、纵裂,叶脉两侧变为淡绿色。

Page 50: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发病规律】( 1 )具有生理性病害的典型特征,发生面积大,连片,症状表现期一致,没有发病中心,发病部位无侵染性病害特有的病症 .

( 2 )患病桉树表现出的症状如梢枯、枝条变形、变肿、变脆、易风折、叶变色,叶脉凸起、树皮变褐、纵裂等,与植物多种缺素症类同。

( 3 )基肥、追肥的质量不合格、配方不科学。( 4 )追肥制度不科学、不规范

Page 51: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1 )应该遵循施肥的基本原则。( 2 )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 3 )使用合格的肥料 .( 4 )科学施放基肥。 ( 5 )追肥种类 , 根据实用、有效、节省

成本的原则 .( 6 )注意施放追肥的时间和次数。

Page 52: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三 . 毛竹枯梢病【分布与危害】该病在我区柳州、融水等地常有

发生,受害植株,轻则枝条枯死,重则整株枝死,是毛竹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症状 】 病菌为害当年生新竹,病斑产生在主梢或枝条的节叉外,并上下扩展成梭形。当病斑环绕主梢或枝条一周时,以上部分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剖开病竹,可见病斑处内部组织褐,竹筒内长满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翌年春季,病斑处长出许多突起的黑色点状或粒状子实体。

Page 53: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病原】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间座壳科;喙球菌属、竹喙球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竹上越冬,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由伤口或直接侵入新竹,该病在 5—6 月份雨水多 7-8 月份高温干旱期长的年份发病重。一般出岗风口,阳坡,林缘,生长稀疏,抚育管理差的竹林内,发病较重

Page 54: 第五章森林植物枝干主要有害生物及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1 )、清除病株残体,切勿在出笋期清理,以免人为损伤林内竹笋。

( 2 )、在病菌侵入期,采用以下药剂喷洒。如1%波尔多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 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

( 3 )、加强检疫,禁止用病竹作竹苗移栽新区,防止病害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