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武武武武武武武武武武武武武 第第第 “第第第第” 一: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一、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晓江. 第一部分:“钻石结构” —— 国家空间战略演进 第二部分:对湖北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 一、湖北城镇化战略中的核心认识 二、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初步认识 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实践 第三部分:对武汉国家综合交通区位与综合交通战略的认识. 第一部分:. “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演进. 一、 国家空间战略推进 的 方式 二、 “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推进的过程 三、 “钻石结构”的意义 四、 寻找第五极?.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第一部分:“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演进

第二部分:对湖北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 一、湖北城镇化战略中的核心认识 二、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初步认识 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实践

第三部分:对武汉国家综合交通区位与综合交通战略的认识

第一部分:“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演进

第二部分:对湖北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 一、湖北城镇化战略中的核心认识 二、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初步认识 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实践

第三部分:对武汉国家综合交通区位与综合交通战略的认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晓江

Page 2: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演进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Page 3: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一、 国家空间战略推进的方式二、“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推进的过程三、“钻石结构”的意义四、 寻找第五极?

Page 4: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一、国家空间战略推进的方式

Page 5: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1国土层面:从非均衡到均衡• 1980年代,“沿海开发开放”和“梯度开发”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战略的实质在于非均衡发展,动员全国资源向沿海集中,形成沿海地区与内陆的发展落差,加快沿海地区的外源型发展,而对内陆“梯度开发”缺乏实质性的安排。

• 2000年以后,先后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从而形成较为均衡和完备的国土层面空间战略体系。

• 但是由于国土的广袤,这种国土层面空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难以获得快速的效果。十年之后,西部和中部与东部的差异才有所缩小,国土均衡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

Page 6: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1国土层面:从非均衡到均衡• 虽然中央政府从未编制过成文的国土层面的空间规划,但回顾 3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过程,国家在国土层面的空间战略推进是非常有序、非常有节奏的。每一个空间重点的转移,每一次空间结构的调整,都是非常及时、果断的理性决策结果。

• 国土层面空间战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城镇群的选择和转移来推进与实现的。

Page 7: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2城市层面:从开放城市到城镇群• 改革开放初期 4 个特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初步形成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格局,实施城市节点带动的国家非均衡发展区域战略。从此,“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战略推进过程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 1980 年代后期,在香港、深圳带动下,珠三角城镇群形成。

• 1990 年代初期,浦东开发,上海的快速发展和长三角城镇群形成。

• 2000 年代,奥运会和滨海新区设立带动北京、天津的快速发展。

• 2000 年代后期,灾后重建和两江新区设立带动成渝地区快速崛起。

Page 8: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2城市层面:从开放城市到城镇群• 城市发展的样式出现了类型上的多样化和结构上的多元化,进而形成不同类型、规模,结构特征鲜明的城镇群格局。

– 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 边境地区中心城市• 包括国家的重要空港、海港,以及陆路口岸城市,是国家对外衔接的重要门户。

– 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北京 -天津、上海、广州 -香港、成都、武汉、西安、沈阳

Page 9: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2城市层面:从开放城市到城镇群• 均衡发展必然形成若干个平行的区域经济体系,若干个国家意义的中心城市 , 分别带动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平行发展。– 天津、广州、重庆的崛起是这一发展规律的最好证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或可称世界级)城镇群的渐次推进与形成,成渝城镇群的快速崛起,构成了城镇群的新格局。

– 四个核心区、增长极的形成,反映了国土层面四个平行的经济 -产业体系的形成。

• 1990 年代后期起,省会城市的普遍快速发展。以省会为核心的城镇群构想。– 长株潭、海峡西岸、大武汉、中

原、山东半岛、辽宁沿海等城镇群

9

Page 10: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3地区层面:从经济特区到“国家新区”• 1980年代的经济特区和 1990年代以后的由中央政府命名,并给予政策,体制上相对独立的“国家新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 在更加微观层面上的“国家新区”战略中,在数百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地区投入(或引入)大量的政策资源和项目、资本,赋予体制、模式、职能与产业试验与创新使命,形成超常规超高速的发展态势。

• 四两拨千斤– 从深圳到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国家新区”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支持、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声誉,轮番成为直接带动 4 大核心城镇群发展的引擎的特殊作用。通过新区撬动数万、十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区域快速发展。推进国家空间战略中精彩手笔,带动效果出乎世人预料。

– 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设立的意义在深化珠三角的改革创新;支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

– 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是基于国家海洋(蓝色国土)战略和国家战略性资源输入需要。同时,与浦东新区互动发展,作为浦东新区向蓝色国土的延伸。

Page 11: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1.3地区层面:从经济特区到“国家新区”• 横琴、前海、南沙是对珠三角城镇群长期重点关注的战略性节点地区。

– 1998年,珠海城市总体规划认定横琴的使命是配合澳门发展,在城市功能布局上采取“留白”对策,静待与澳门合作条件的成熟,十年后成为现实。

– 2000年至 2003年,在广州空间战略、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中坚持南沙地区应当成为广州发展区域服务功能的重点地区;前海应该是深圳与香港深度合作的机会地区,是深圳具有中心与门户价值的战略地区。在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中,南沙、前海列为珠三角城镇群发展“脊梁”的 2 个战略性功能地区。

– 经过中规院的多年努力参与,如今南沙新区成为“再造一个广州”(职能意义的)的重点地区,前海新区设立与深圳市平级的副省级管理构架。

• 与“国家新区”可比的另外两个布局在中心城市、但不局限于特定地域的国家层面战略措施是北京的中关村和武汉光谷。前者成为北京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对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者的绩效尚待研究评估。

Page 12: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二、“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推进的过程

Page 13: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

•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党代大会是决定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战略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以历次党代会为分期,分析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演进,分析国家发展路线、战略、政策形成与转变,大体上是可行的路径。每次党代会都表达重要的国家发展理论与思想,作出重要的制度设计与调整,提出重要的战略与政策;每个党代会的周期,在国际、国内都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

• 在这两方面背景之下回顾与总结国家层面的重大空间战略决策及其转变,就可以勾画出一幅清晰地国家空间战略推进的图景,并且识别出空间战略演进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逻辑。

Page 14: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年代 国家重要理论思想 国家重要空间战略 重要事件1978-1982十一大

实事求是,对外开放 1979 , 4 个经济特区

1982-1987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 ,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4 ,邓小平首次南巡

1988-1992十三大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88,中关村科技园区提出梯度开发的区域格局1992 ,上海浦东新区提出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

1989 ,“六四”风波

1992-1997十四大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邓小平二次南巡

1997-2002十五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世纪200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97,重庆直辖2000 ,西部大开发

1997,亚洲金融风暴2001,北京申奥成功2001 ,上海 APEC 会议

2002-2006十六大

2003,提出科学发展观2005-200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3,振兴东北2004 ,中部崛起2005,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6,天津滨海新区

2002,上海申博成功

2006 至今十七大

2007 ,全面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2007,重庆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2010 ,重庆两江新区2010,浦东新区扩区2010 ,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横琴新区、前海新区、南沙新区2011 ,舟山新区

奥运会 (京 )世博会 ( 沪 )亚运会 ( 穗 )大运会 (深 )全球金融危机

Page 15: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 中国改革开放近 30 年的

历程呈现出精彩的空间布局步骤:经济发展和空间发展的双重维度,均衡与效率的选择。

• 在此过程中,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四大城镇群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国家富强的核心城镇群。

• “钻石结构”——国家空间战略的演进过程。

Page 16: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 国家空间战略历程

– 第一步是 4 个经济特区和 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但实际形成的规模化开发开放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并形成珠三角城镇群的基础。

– 第二步是启动上海浦东新区,由此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全面对外开放,进入快速增长。

– 第三步是启动天津滨海新区由此形成京津冀地区高速发展。– 第四步是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又设立了珠三角的横琴、前海、南沙新区,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推进珠三角、长三角深化改革开放与转型提升发展。

• 通过上述五大战略步骤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逆时针方向的渐次推进,形成了钻石状分布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 4 个国家级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核。 4 个核心城镇群,构造出国土层面的空间体系的新格局。

Page 17: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 国家空间战略的重大决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显然,特区与“国家新区”设立,重庆直辖这些地区、城市层面的重大决策,与经济发展低谷,发展路线等政策调整直接相关。

Page 18: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 深圳特区设立的 1979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济低迷、百废待兴的时刻。沿海对外开发开放政策下在东南沿海的特区设立实际上也是挽救经济危局的破釜沉舟之举!

• 6· 4 风波之后对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质疑与争论,造成文革后第二个经济波谷,邓小平二次南巡发出的政治警告和浦东新区设立成为重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路线的标志。这一举措把国家经济中心上海和国家最大的经济板块长三角推入了开发开放进程,进而形成国家沿海地区整体开放态势。

• 重庆直辖是国家空间战略转向内陆的预热,是国家唯一在内陆地区以一个省区的辖区规模设立直辖市,为后来的成渝地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行政构架基础。

Page 19: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1“钻石结构”的形成• 重庆直辖到滨海新区设立的 10年,中央作出“战略机遇期与矛盾突显期”的判断。对发展路径与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空间战略逐渐转向内陆、中西部,转向发展滞后但空间广阔的北方沿海地区。

• 滨海新区、两江新区以及横琴、前海、南沙、舟山群岛新区,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外源经济受阻,发展路线向科学发展观全面转型,向内需转型,经济增长再次波动的背景下。

• 两江新区是重心转向西部的标志。经过西部开发十年积累,灾后重建的近 2 万亿投入,成渝地区发展既满足均衡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内需转型、内陆开放的需要,这一政策一经投放,立即产生快速、巨大的效应。天津与滨海新区,重庆与两江新区成为两大核心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和增长极。

• “钻石结构”的过程中,前 10多年的重大事件主要是国内的政治性事件,反映出空间决策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路线的一致性。后 10多年的重大事件多为国际性事件,反映出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空间决策与国际形势的互动与响应;反映出 4 大核心地区利用国际大事件改善城市环境,强化城市功能,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

Page 20: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2“钻石结构”解析• “钻石结构”的空间选择和推进时序与国家经济—人口格局。中国数

千年农耕文明下形成的经济—人口格局和城市体系,是人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钻石结构”的 4 个核心区都是中国传统经济区域的核心区或中心性地区;是国家最重要的对外门户与枢纽地区;是经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是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对外门户,明清时代是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长期保留了港澳两个特殊地区,政治风险最小,开放条件最好。因此成为率先启动的开放地区。

– 长三角是国家经济命脉,慎重启动这一地区,既稳妥,又具有带动示范沿海全面开放的效应。

– 京津冀地区工业化基础相对较差,政治上敏感,成为第三步,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 成渝地区虽然不具备沿海核心地区拥有的连续延展的腹地和经济影响范围,但本身的经济—人口规模和地理中心区位、战略纵深区位决定它成为西部核心地区的必然选择。

Page 21: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2“钻石结构”解析• “钻石结构”由经济区—城镇群—中心城市—“国家新区” 4 个空间层次构成。

• 核心是中心城市,直辖市;中心城市的引擎是“国家新区”;构建区域性功能—产业体系在城镇群层面;辐射带动范围达整个经济区(或国土层面的“区域”)。– 地域在 200到 300公里, 5 到 15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 5 千万至 1 亿;

目前经济规模在 2 万至 5 万亿元。拥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齐全的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工业、服务业和教育、科技基础;拥有具有区域和国家意义的空、海、陆等门户型、枢纽型设施。

– 拥有相对稳定,没有强烈竞争的直接经济腹地,大致在半径 500公里,范围在 20到 30万平方公里。

城镇群 人口(万人)

GDP(万亿)

面积(万平方公

里)中心城市 腹地 重大区域交通设施

珠三角 4940 3.77 5.5广州深圳

广东、泛珠三角

新白云机场( 4523 万),宝安机场( 2824万)盐田港、南沙港、高栏港

长三角 11188 8.08 16.6上海南京杭州

两省一市、长江沿线

浦东机场( 4144 万),虹桥机场( 3311万),萧山机场( 1751万)洋山港、北仑港

京津冀 6416 3.62 16.7北京天津

京津冀、晋蒙等

首 都 机 场 ( 7867 万 ) 、 滨 海 机 场 ( 727万)天津港、曹妃甸、京唐港、黄骅港

成渝 10339 2.23 22.1重庆成都

四川、重庆、西南地区

双流机场( 3024 万)、江北机场( 1905万)南向出海铁路、公路,长江航运,亚欧铁路

Page 22: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2“钻石结构”解析• “钻石结构”的形成与国家的资源环境、人口—就业政策关系密切。

– 前 20年,资源环境容量“透支”,人口红利支撑快速发展。向内陆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也顺应了国家人口红利转向区域性人口红利的趋势。如成渝地区不具备发展重化工的优势,但拥有区域性人口资源优势,由此形成不同于沿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 核心城镇群都具有跨越行政区的特点。– 是地理特征和行政体制决定的,为城镇群的区域统筹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成为重要的实践平台。各核心城镇群发展中也经历了从注重外向转向内联并重的过程。

– 珠三角经历变外源为主到重视内陆辐射,泛珠三角合作;长三角从“ 173”工程,到上海以虹桥枢纽建设促进与江浙合作,重型产业向江浙沿海转移的过程。

– 区域协调在推进各核心城镇群内部经济—产业格局的优化,加快核心区向经济区扩散、外溢等方面发挥作用。

Page 23: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3“钻石结构”中“国家新区”的作用• “国家新区”是国家政策发力点。国家发展要求:

– 通过发展高端、战略性功能,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创新、示范,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 “国家新区”均选址在中心城市的边缘,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又有较大空间的待开发地区,拥有港口、空港等国际门户设施。

• “国家新区”改变和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从而使中心城市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带动核心城镇群的发展升级。

国家新区 功能要求 模式要求两江新区 内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浦东新区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保持全国前列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滨海新区 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Page 24: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3“钻石结构”中“国家新区”的作用• 职能发展的带动作用

– 浦东新区 1990年代集中在金融、航运和国际制造业,重点建设 CBD、保税区、金桥开发区和空港、集装箱港;近 10年职能转向高端制造、商务贸易、科技创新以及服务业的转型、提升,如国产大飞机总装,世博园区打造国际总部区,迪斯尼为核心的国际旅游度假功能。

– 滨海新区 顺应沿海化趋势的重化工产业,跨国高端重型制造业(如空客总装及配件)和国家战略性产业。注重以于家堡 CBD建设为核心,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功能与宜居环境提升,建设主城、滨海“双城”。

– 两江新区 没有重复沿海的模式,关注适应区域资源人口特征的新能源汽车、轨道、电脑整机、信息产业等制造业。重视创新型的服务业发展。国际教育城、医疗城,中欧品牌城,亚洲文化城等服务业创新发展项目。

– “国家新区”的职能具有高端化、战略性特征,使新区在区域中成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源头和龙头,强化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注重服务业提升和消费领域创新是明显的趋势。

Page 25: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2.3“钻石结构”中“国家新区”的作用• 模式创新的示范作用

– “国家新区”于不同的国际经济背景和国家发展阶段,代表了国家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 深圳特区在引进外资和技术、行政体制、企业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和股票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突破。逐步从国际化走向区域化,强化深港互动、构建大珠三角。向“全球先锋城市”甚至“全球先进城市”的转变,突破“四个难以为继”。

• 浦东新区成为大城市行政体制创新的先声。张江、陆家嘴和保税区是国内首批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特殊政策区;世博会、迪士尼促进从金融商务、门户服务向高端消费和文化交往拓展。

• 滨海新区走出一条和全球装备制造业转移相结合的创新道路,通过引进、吸收、转化,推动国家战略性产业的突破。“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低碳型城市发展的范例。

• 两江新区一方面探索服务和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包括跨国代工企业的聚集,军工企业民用化的发展,贸易、教育和消费等国际服务业的突破等等;另一方面在寻求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互动的发展途径,从“重业轻城、项目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向城市服务平台和环境品质的整体塑造。

Page 26: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三、“钻石结构”的意义

Page 27: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1国家核心增长极• 从经济与人口指标,生产与服务功能看, 4 大核心地区带动和服务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作用明显。

• 4 大城镇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国际乃至洲际门户,国际枢纽的地位呈现。– 航空: 2010年 4 大城镇群旅客吞吐量占全国的51.7%,货邮吞吐量占全国的 75.8%,全国客运排名前 6 位,货运排名前 7 位的机场均在这些地区内。

• 通过高端生产与服务功能的聚集与成长,国家核心增长极对区域与国家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

比较 京津冀 成渝 长三角 珠三角北京 天津 成都 重庆 上海 杭州 广州 深圳

产业

龙头企业数量 24 49 11 5 44 31 22

战略性产业门类 3 6 3 2 8 3 3

跨国企业研发中心 185 50 10 3 140 8 70 26

服务

会展举办数 31408 4445 2338 38871 24681

国外使领馆数 150 8 7 55 45

国际通航城市 85 17 28 12 115 13 55 34

国际快递运转中心 2 1 1

2010年 4 大核心城镇群 GDP占全国比重达43.4%,比 2000年提高了 5 个百分点; 2011年天津人均 GDP高居全国省市第一,重庆、成都GDP总量位居第七、第八位;成都、重庆人均GDP与京、沪相比差距仅为 3-8年。。

Page 28: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2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

• 国家竞争实质是核心城市、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竞争,是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新兴经济体的上升势头迅猛,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最为突出。

• 特区与“国家新区”是直接参与国家竞争的先导型地区。– 深圳特区首先强化与香港的陆路通道;浦东新区构建了完备的对外开放空间格局,浦东机场、洋山港、陆家嘴 CBD、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开发区;滨海新区的泰达、于家堡 CBD和南港区开发。这些设施与功能地区的建设,直接起到了扩大开放程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 中国需要更多城市进入世界体系,以提升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同时需要在国土层面构建相对均衡的竞争力格局,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Page 29: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3区域均衡战略支点

• 地形地貌、人居环境、耕地分布、人口密度等诸多发展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 四大核心城镇群与国家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分布特征是高度吻合的,应当成为带动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实现国土层面相对均衡发展的增长极。

京津冀对东北区域南部、西北区域东部和华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服务作用有所提高;成渝对贵州,对青海、甘肃、陕西南部的经济影响显著提高。通过四大城镇群支持国土均衡发展的效果已经显现。

Page 30: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3区域均衡战略支点

• “美国 2050”案例

– 类似的国土尺度– 较为成熟的城市体系– 规划培育 11 个城镇群

– 重点建设东海岸、五大湖区、加州三大城镇群,以及墨西哥湾沿岸发展地区,实现相对均衡发展。

Page 31: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4经济区域化的合理结果• 运输成本成为制约生产与消费空间格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体现在生

产与消费的空间关系,强调区域性消费市场与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体现在生产环节的水平布局与垂直集中布局的选择。– 中国物流成本占 GDP的比重是 21.4% ,日本 1993年为 9.6%,美国

在 2000年是 10.1%。美国学者提出,美国的物流成本优势可能“打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 几套平行、完备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效率的需要。返回到区域尺度构建经济体系,成为近年来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例如横向分散布局的电子产业在成渝地区形成高水平的垂直聚集。

– 经济活动区域化范围的合理尺度。核心区(城镇群),时间距离一般是大宗货运公路交通 3-4小时,商务出行 2-3小时,空间距离为 200-300公里。经济区腹地范围则一般在 500公里左右。

• “钻石结构”也是通过经济板块的重新组合,降低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运输成本,从而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使经济活动在国土和区域层面优化的合理结果。

Page 32: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5区域化广谱产业体系构建• 高端职能、产业和企业向

核心城镇群聚集的态势越来越突出 .– 国家战略性产业– 国家科研机构和教育– 国际开放职能

• 核心城镇群的发展历程兼具起步产业的专业化和后期产业的广谱化特征,而起步动力的外源化、单一化和后期动力的多元化是背后的成因。

城市 关系国家命脉的产业项目大科学装置 大型设备制造

上海 同步辐射光源、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

2008 年中国大飞机项目合资公司落户上海。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 ARJ21-700 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

天津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2007年 5月 15日,空中客车 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

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

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 2套北京 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大天

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航空遥感系统;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

尚无

成渝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816 核武器基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聚变研究院等

我国重要的军工研发、生产和存储基地,

Page 33: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5区域化广谱产业体系构建•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 珠三角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外源型发展阶段,形成了东岸以电子产品加工、西岸以消费品制造为主体的发达轻工业制造集群;1990年代进入全面调整优化期,形成了大亚湾石化、南沙造船、珠海海洋装备等托本土型重化工基地; 2000年以后,广州的日系汽车嵌入型集群,深圳的本土化高科技创新企业成为新的产业类型。

• 长三角地区是国家资源、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力量交汇推动。上海从 1990年代初的国家制造基地逐步转化为国际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江苏 1990年代初期以国企推动、化工和装备制造为核心, 2000年以后以外资推动形成的电子产业集群甚至逐步超越珠三角,同时重型产业在苏北沿海逐渐形成集群;浙江在原有本土化消费品和机电产业制造的基础上,也在沿海逐步发展重化工产业。

Page 34: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5区域化广谱产业体系构建• 京津冀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更快。区域产业体系从过度聚集、二元

分化向多元发展、梯度分布转变。北京经历了快速的“退二进三”,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成为国家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的重化工大规模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天津也成为了区域装备制造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 成渝凭借新一轮国家政策扶持正在飞速发展。一方面以成德绵及周边“三线产业”为核心,形成国家级的军工、电子、核能和航空航天等尖端装备工业体系;另一方面长江沿线传统制造业继续强化,形成农特、摩托车、农用车、家电等内需型产业基地;同时,重庆、成都加速发展大型电子产品代工、高新技术、软件及后台服务等产业。

Page 35: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3.6地域文化差异下的选择结果• 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是多元化与地域化。

• 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核心城镇群形成的内在基础

• 地域文化特征– 京津冀:燕赵文化 /京派文化 / 普通话 / 鲁菜

– 珠三角: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 / 粤语 / 粤菜– 长三角:吴越文化 /海派文化 / 吴语 / 扬州菜

– 成渝:巴蜀文化 /四川话 / 川菜

• 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差异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明显。根据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开展的农民工住房调查显示,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口流动与就业地 / 居住地选择的影响正在快速提升。

全国 17个文化区:

东北文化区、燕赵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淮河流域文化区巴蜀文化区、荆湘文化区鄱阳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岭南文化区、海峡两岸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内蒙古文化区北疆文化区、南疆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

Page 36: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四、寻找第五极?

Page 37: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大武汉地区• 位于“钻石结构”地理上的中心,“九省通衢”区位。

• 经济与人口规模,科技、教育、产业实力明显高于中部各省会,

• 中央政府把湖北—武汉定位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 作为长江中游经济区核心城市区域和传统楚文化核心区,最具备条件成为“第五极”。

• 这一地区同时面临着区域内部相对均质化,四大核心区对经济腹地的瓜分,周边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竞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等)等诸多问题。 长

武汉

南昌

300km

250km

郑州

合肥

350km

450km

Page 38: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东北地区• 国土突出部,具有特殊地缘政

治意义,既是东北亚区域的腹地,也是国家安全的战略支点。

•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工业、科技、教育基础。

• 目前发展与核心城镇群有较大差距,经济与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中心城镇群地位不突出,辽中南、辽东半岛、哈大齐、长春相互比较均无绝对优势,

• 在相当时期内,可能会保持多个区域均衡发展的态势,形成独特的区域城市—城镇群格局。

Page 39: 武汉市委中心组学习讲课材料

乌鲁木齐• 中亚地区最大城市,也是从西安到莫斯科之间的最大城市。

• 新疆地区面对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国家核心利益地区,国家西部地区的战略支点。

• 具备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和耕地潜力,兼有门户和区域中心地位,但人口与经济规模有限,国际与国内政治环境相对复杂,成为国家层级的核心城镇群尚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