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 当当当 2007 当 8 当

当前能源形势和节能任务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当前能源形势和节能任务.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周大地 2007 年 8 月. 当前能源供需矛盾总体趋缓. 上半年能源消费和供应大幅度增长 煤炭增长 9.8%, 焦炭 18.4 %( 1 - 5 月分别是 12.5 %和 21.7 %) 国内原油有所增长( 1.7 %),但进口增长较快, 1 - 5 月增长 11.2 %,达到 8154 万吨,原油消费增长 6 % 国内成品油加工量较快上升,汽油 8 %,煤油 14 %,柴油 6.2 % 发电量超常增长, 1 - 6 月增加 16% ,其中火电增加 18.3 %, 5-6 月份,发电量、成品油的增速提高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当前能源形势和节能任务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周大地2007年 8 月

当前能源供需矛盾总体趋缓• 上半年能源消费和供应大幅度增长• 煤炭增长 9.8%, 焦炭 18.4%(1 - 5 月分别是 12.5%和21.7%)

• 国内原油有所增长( 1.7%),但进口增长较快,1 - 5 月增长 11.2%,达到 8154万吨,原油消费增长6 %

• 国内成品油加工量较快上升,汽油8 %,煤油 14%,柴油 6.2%• 发电量超常增长,1 - 6 月增加 16%,其中火电增加 18.3%,• 5-6月份,发电量、成品油的增速提高• 除少数地方电力仍然偏紧,总体平衡• 天然气供需紧俏,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均 20%以上,出现紧缺

能源投资的体制性障碍基本消除• 资源型产业成为投资热点(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 煤炭产能大幅度扩张,在建产能 7 - 11亿吨,可能出现过剩• 今年新增发电能力仍然可能达到 1 亿千瓦左右• 石油勘探投入加大,储量发现比较乐观,国内增产还有一定潜力• 石油公司国际化进程加快,海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周边国家能源合作全面展开

工业能源消费过快增长• 今年工业用电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一、二、三产及民用电比例为

2.22:76.84:9.68:11.04• 工业用电比例由去年的 74.9%到 1 - 5 月的 75.9%• 高能耗产业的电力消费过快增长(黑色冶金 26.2%,其中铁合金 51.7%,有色 31.9%,其中铝 34.8%;电石 22.5%,黄磷 18.2%)• 电煤增长 16.4%,已占煤炭消费的 60%左右• 钢铁( 23.9%)水泥( 16.1%)增速仍快,也是煤炭消费增加的重要因素• 汽车保有量高速增加和运输周转量的上升推动石油需求

下半年节能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供应方能力扩大比较确定• 能源项目在建规模较大• 需求方还要看经济的总体形势和节能减排的效果• “偏快”还是“过热”还在争论,• 对“又好又快”有不同理解• 增长速度过快• 增长内容较差• 经济惯性短期可能还会起较大作用

我国面临长期的能源挑战

今后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对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内容的预期• 各方面对增长速度较长时期保持高速比较乐观• 但对用什么产业支撑并不十分明确• 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关系• 增长速度和结构决定今后的能源消费需求• 按比较乐观的估计, 2020年能源需求 40-

50亿吨, 2030年 50- 60亿吨, 2050年60- 90亿吨标煤

• 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

能源结构极待优化,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比例高达 76%和

68.9%• 和世界能源结构差距加大,环境压力大,能源效率低• 优质能源短缺• 利用国际资源取得进展,但引发诸多地缘政治问题

– 石油政治化趋势日益增强– 中东局势持续紧张– 俄罗斯管线和东海石油与中日外交– 非洲,苏丹达而富尔问题,“新殖民主义”–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不能走争夺资源的老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我国面临长期能源资源制约•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石油天然气集中在中东等少数地区和国家• 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量的 1.3%• 煤炭探明开采储量也只有 12.6%• 人均化石能源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能源消费集中在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一次能源的 62.2%,石油的 64%,天然气的 73.2%,核能的

93.8%,水电的 52.8%,煤炭的 46%;• OECD国家消费世界石油的 59.2%• 发展中国家只消费了世界能源的 33%,石油 28.9%,天然气 17.7%,核能 6.2%

• 世界能源资源不能支撑发达国家式的高消费• 能源争夺集中在优质能源方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世界石油储量分布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Billion barrels

OPEC

Non-OPEC

FSU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石油资源分布情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各国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全球比重

0%

5%

10%

15%

20%

25%

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集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各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占全球比重

0%5%

10%15%20%25%30%

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单位:百万吨标油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水电 煤

世界人均石油消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天然气分地区消费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世界人均天然气消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中国是世界煤炭主要消费国和增加国

RoW

China37%

6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China 77%

RoW 23%

2005年世界煤炭消费增量比例 2005年世界煤炭消费比例Mtoe

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2003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国际比较(吨标油)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能源总量 世界 0.58 0.37 0.41 1.55 美国 3.11 1.93 1.95 7.82 日本 1.95 0.54 0.88 3.95 德国 1.52 0.93 1.06 4.03 英国 1.30 1.45 0.66 3.76 法国 1.57 0.66 0.21 4.34 中国 0.21 0.02 0.61 0.90

中国 06年人均能耗已经达到约 13吨标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2004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表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核电和水电

北美 40.3 25.35 21.68 12.63 中南美 45.89 21.98 3.87 28.5% 欧洲和欧亚 32.3% 33.5% 18.4% 15.8% 中东 50.4% 47.0% 2.0% 0.7% 非洲 40.2% 20.1% 32.4% 7.3% 亚太地区 36.1% 10.7% 44.9% 8.3%

世界合计 37.3% 23.9% 26.5% 12.3%

OECD 41.2% 22.9% 21.4% 14.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2004年部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核电 水电

美国 40.2 25.0 24.2 8.1 2.6

加拿大 32.4 26.2 9.9 6.7 24.8

法国 35.8 15.3 4.8 38.6 5.6

德国 37.4 23.4 25.9 11.4 1.8

俄罗斯 19.2 54.1 15.8 4.8 6.0

英国 35.6 38.9 16.8 8.0 0.7

中东 52.1 45.2 1.9 0.8

澳大利亚 32.6 18.6 45.7 3.2

中国 22.3 2.5 69.0 0.8 5.4

印度 31.7 7.7 54.5 1.0 5.1

日本 46.9 12.6 23.5 12.6 4.4

韩国 48.3 13.1 24.4 13.6 0.6

世界 36.8 23.7 27.2 6.1 6.2

其中:OECD 40.9 23.0 21.1 9.6 5.3

世界和发达国家能源部门消费结构 世界 OECD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工业 37.7 34.6 27.7 42.3 29.7 30.3 33.1 交通 29.5 33.1 40.7 27.1 31.9 31.3 27.4 建筑物 32.9 32.3 31.6 30.6 38.5 38.4 39.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世界能源需求预测(国际能源署 05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Oil, gas and coal together account for 83% of the growth in energy demand between now and 2030 in the Reference Scenario

Coal

Oil

Gas

Other renewables Nuclear Hydro 0

2 000

4 000

6 000

8 000

10 000

12 000

14 000

16 000

18 00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Mto

e

1971

世界能源价格的政治化倾向• 油价脱离生产成本• 反映了资源的垄断和相对稀缺• 资源国有化和政治化的趋势• 高油价有多方动力• 在高油价下形成的市场平衡• 我国不再具有用低价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国际条件•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面对价格屏障

我国能源供应能力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

煤炭的高强度开发难以为继,立足国内需要控制需求• 煤炭开采规模过大,大量开采高危煤炭资源,生产条件恶劣,难以根本性解决煤炭安全生产问题• 国有重点煤矿只占产量一半,符合安全高效矿井条件的产量目前只有总产能的三分之一;• 煤矿开采的环境影响尚待处理,对水资源的破坏和土地塌陷十分严重• 矿工健康和工作条件仍然恶劣,难以持续• 煤炭生产总量不能随意扩大,社会和环境生态制约将逐渐增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我国煤炭资源条件并不优越• 世界前十位煤炭生产国中,储采比最高的俄罗斯大于 540,中国储采比相对很低• 06年除中美以外,其他煤炭生产大国产量均在 4亿吨以下(澳大利亚、印度 4 亿吨左右,俄罗斯南非印尼 2 亿多吨),第 10煤炭生产大国已经不到 1 亿吨。

• 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均以露天矿为主,经济性和安全性较高。其中美、印、德、澳、俄等露天矿产量的比例都在 60%到 80% 之间• 我国露天矿则不到 4%,绝大多数只能靠井工开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2000年主要产煤国生产情况 美国 德国 澳大利亚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中国

储采比 258 322 236 570 230 207 69

产量 9.59 2.35 2.3 2.43 3.19 2.24 9.98

露天矿% 61 79.6 73.8 60.9 75 34 4

事故死亡人数 38 3 113 107 11 5816

百万吨死亡率 0.039 0.023 0.46 0.42 0.085 5.8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中美煤炭工业情况对比• 美国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多年 10亿吨左右• 2004年时有煤矿约 1300个,煤矿雇员到 7 万人左右,我国 25000个, 500万人以上

• 美国露天采矿比重逐年上升, 2004年产量比重由 1997年的 61.4%提高到 67%

• 美国小型煤矿产仅占 7.72%,我国 50%以上,乡镇矿仍然占 1/3以上• 美国矿工人均商品煤产量 2003年为约 11358t/a。其中井工煤矿工人生产效率 6588t/a:露天煤矿工人生产效率17568t/年;我国大约 400吨 / 人年

• 近年美国煤矿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 30人左右,伤6000多人,我国死 5000人伤 10万人以上

• 我国 06年平均百万吨死亡率 2.04,乡镇矿 3.85,国有重点矿 0.6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由于煤炭生产的安全和环保问题,许多发达国家煤炭工业萎缩、退出• 日本、法国等已经停止煤炭生产,• 煤炭生产成本高达 150 英镑 /吨,英国也将放弃• 德国煤炭生产成本高达 180 欧元,大幅度减少硬煤生产• 其他国家产量都在很低的生产数量

尘肺病问题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对 16792 个煤矿调查,截至 2005年年底,累计尘肺病病人 153027 人,已死亡 58681 人。 05年当年新增

5629 人,当年死亡 2470 人• 主要调查的是国有煤矿情况。• “全世界的尘肺病患者,中国占了一半。其中煤矿工人又占一半。”• 我国尘肺病累计“ 60 万”,已经死亡 17 万人,发展下去,到 2010年前后,尘肺病将成为中国农村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达国家如今基本已消灭了尘肺病。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早在 1995年便建立了全球到 2030年消灭尘肺病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煤炭开发的水资源破坏必须受到重视• 13个规划和实施中的煤炭基地中有9 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 7 个处于严重缺水的陕、宁、蒙、晋地区• 煤炭资源开采破坏地表水系。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土地塌陷,产生张裂隙造成,引起地表水的渗漏,破坏地表水资源• 煤炭资源开发破坏地下含水层;随着上伏地层的塌陷,切断地下含水层;安全生产需要对上下含水层进行疏干;矿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的下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生态环境条件制约煤炭开采• 山西省经过 20 几年的煤炭能源基地的实践,已经深深感到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 13%国土面积受到水资源破坏影响,平均吨煤破坏

2.48吨水资源。• 90%的草地不同程度沙化。• 成为我国大气和其他环境指标最差的省份之一。• 确定了不再增加煤炭数量的发展原则• 正在开展煤炭可持续发展的试点,“要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我国优质能源的供应能力过低• 按目前预测石油产量难以大幅度增产• 体制性变化能否促进石油增产还不确定• 必须大量进口石油• 天然气目前的发展水平很低• 必须寻求新的多元化清洁优质能源供应方案

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我国环境承载力已超过极限• 我国面临全面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问题,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至Ⅲ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七大水系中,除珠江、长江水质良好外,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国家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治理的湖泊中,太湖、滇池为劣五类水质,巢湖为五类水质。• 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4.3%,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渤海、东海近岸海域分别为轻度和中度污染。• 滇池和太湖的警示;• 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只有4.3%、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 环境污染向农村快速转移,扩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地表水污染比例高

我国七大水系污染情况

七大水系中多数中度以上污染

我国七大水系大多受到污染

太湖水体污染严重

从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看我国环境质量差距 • 经过多年对燃煤、浮尘、交通排放进行认真努力,但空气质量仍然有很大差距;• 例如 PM10的浓度,北京平均是伦敦的 5 倍;• 正常状态难以满足 WHO 提出的新的要求,• 必须采取特别临时措施才能保障奥运空气质量• 周边环境条件相差更多• 我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再继

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制约

气候变暖问题成为重要的能源制约因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 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 上升到2005年的 379PPM ;

– 1990—2004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 24% ;–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74℃,预测未来

100年将继续上升 1.1—6.4 ℃ ;– 气候变暖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密切相关– 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 77%,甲烷占

14%,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占 9% 。

45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过去的 100年是过去

1000年中气候最暖的• 过去 100年,我国平均气温升高 0.5-0.8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温升。• 1986年到 2005年,我国连续出现了 20 个全国性暖冬 • 2000到 2020年我国气温可能上升 1.3-2.1度,其中西北海青藏高原温升更高,温升加速

1880年以来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增加,冰川和积雪的储水量减少。降水分布变化,干旱地区增加,将影响到世界 1/6 人口的用水。•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 17cm,预计今后 100年仍将上升 18—59cm 。

• 我国的降水有所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干旱区范围扩大,加重荒漠化,冰川加速后退、消失48

对我国的影响——冰川融化• 近 50年,我国青藏高原的大多数冰川处于强烈退缩状态,一些前进或稳定的冰川也转为后退。• 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在 1966~ 2000年间缩减了 17%,年均减小比例是1966年前数百年来冰川年退缩比例的10倍

青藏高原积雪厚度降低• 1966年到 1999年,珠峰顶部从 8849.75米降低到 8848.45米,总降低值 1.3米• 1998年到 1999年,珠峰降低 0.13米。 珠穆朗玛峰冰川消融情况

上图:中国登山队 1960年 5月下图:中国登山队和测绘队 2005年5月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威胁• 我国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将加大,七大流域天然流量和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

–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沙漠化的威胁增加

• 在 30-50年内可能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下降 5-10%

• 中国海平面近 50年上升 13厘米,而且速度还在加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成部分低地淹没、海水倒灌、海水侵蚀地下淡水资源

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 10年 0.32 C、 0.24 C和 0.28

C • 黄河源区是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近 50年黄河源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 0.88℃,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 23.9亿立方米,近 10年黄河源头水量减少 23%

• 近 15年,青海玛多县全县境内 4077 个湖泊中,约有 3000多个小湖已经干涸。源区年均荒漠化高达1.83%,土地退化面积达源区总面积的 34.4%

气候变暖成为全球性环境和政治经济问题• 气候变化成为重大外交问题• 逐渐形成新的减缓气候变化目标和方案• 欧盟

– 提出把总的温度变化控制在2 度的目标–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 2050年减少一半– 今年2 月单方面承诺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一次能源消费量比 1990年减少 20%,– 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费量减少 20%,– 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 20%;– (若与其它发达国家达成协议,欧盟将减排 30%)

• 日本提出 2050年全球减排温室气体 50%• 8 国集团 6 月政策声明气候变化问题是主要内容之一

– 明确提出全球温室气体 2050年减排 50%目标– 要求所有主要排放国必须采取各种减排措施– 明确提出中国、印度等的参与问题

53

气候变化进程对世界各国的能源政策有显著影响• 减排温室气体的定量目标将为发达国家使用化石燃料设定上限,并明显下降。• 气候变化成为节能和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的原因• 推动各种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成为新的技术增长点• 由于气候变化因素的作用,一些清洁、高效、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进程快于以往的预期(比如混合驱动汽车)。• 气候变化问题将成为重点行业国际新标准的内容,影响国际技术规范和相关贸易

54

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具体建议• 联合国基金会专家组分析和建议:• G8国家从现在到 2030年均 GDP能耗下降 2.5%• 建筑物 2030年要比目前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30%• 电器设备能效 2020年提高 25- 30%• 交通能源消费总量 2030年下降 35%

– 小车能效 2020年提高 35%, 2030年提高 60%– 大型交通工具能效 2030年提高 35%– 改善交通模式和城市规划布局减少出行和运量 15%

• 工业能源强渡 2030年下降 40%• 发电效率 2030年提高 50%

55

我国今后将逐渐承担减排责任•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加,即将成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04年排放总量达到 61亿吨,净排放 56亿吨)按现在的增加速度,人均排放量也将很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十一五”规划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5 月 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大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

56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成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硬约束• 按 2050年全球减排 50%的目标,发达国家

2020到 2030年实现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下降 30%以上• 按人均排放温室气体数量计算,如果现在的能源品种结构不变,我国届时的能源消费总量需要控制在 35亿吨标煤以内• 即使加大能源结构的调整,人均能源消费量也要控制在 2.8吨标煤左右 (去年现在人均能耗已经达到 1.82吨标煤以上,近年年均增长接近 10%)• 节能是全球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长期战略选择

57

实现节能优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长期能源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要点• 节能优先,控制合理需求总量• 建设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和供应体系• 改进国际能源安全保障,大幅度扩大油气进口能力• 重点发展多元化优质能源

– 天然气– 核电– 风电等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能源

• 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为下一代能源技术进步做好准备• 建设高效、清洁、可靠的电力系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节能优先是重要的政治决策• 是落实党中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抓手• 充分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需要开拓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大国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选择• 中国必须用比现在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能源效率和较低的人均能耗实现工业化• 保障能源供应和能源结构优化是长期的挑战• 综合考虑中国的节能潜力可能,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胡锦涛政治局节约型社会学习会讲话• 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 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 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国务院去年下达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 06年 8 月 8 日印发, 8 月 31日社会公布,一共9 个部分• 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工作• 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 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今年 5 月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 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 工作方案共十部分 45 条,从明确目标要求开始,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布置,

– 涉及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 包括各方面的政策调整,重点工程和技术开发推广,加强组织管理,检查执法,调整市场导向,政府表率和宣传教育等等。

• 现在关键在于具体落实。

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去年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实现• 今年前半年仍然没有出现重大变化,如此下去今年的节能减排目标也可能难以实现• 如果今年仍然不能实现重大转变,“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就可能落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将受到挑战•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现在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对节能减排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认识不足

– 增长优先,节能减排为 GDP优先让路– “工业化等于重化化”,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性系统性认识不足– 信心不足,怀疑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 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性认识不足– 惯性思维,市场需求自然合理论– 既得利益,存在阻力

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 各级人民政府应开展的工作包括

•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市(地)、县和重点企业• 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 作为当前宏观调控重点,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 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 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

各省市区单位 GDP能耗的分布

67

2006年各省市区单位GDP能耗情况

• 资源性省份难度大• 国家:

– 2006年上半年,同比上升 0.8% ;– 2006年全年,同比下降 1.33%;– 2007年上半年,同比降低 2.78%

地区 地方GDP能耗下降率(%) 地区 地方GDP能耗下降率(%) 地区 地方GDP能耗下降率(%) 海 南 -1.17 辽 宁 -3.2 重 庆 -3.41西 藏 - 黑龙江 -3.04 四 川 -2.1

福 建 -3.2 上 海 -3.71 贵 州 -1.85

广 东 -2.93 江 苏 -3.5 陕 西 -3.39

广 西 -2.5 浙 江 -3.52 甘 肃 -2.61

云 南 -1.52 安 徽 -3.44 宁 夏 -1.01

青 海 1.51 江 西 -3.18 新 疆 -1.06

北 京 -5.25 河 南 -2.98 山 东 -3.46

天 津 -3.98 湖 北 -3.21 山 西 -1.97

河 北 -3.09 湖 南 -3.39 内 蒙 -2.5

        吉 林 -3.32

68

工作方案强调重在明确工作内容• 企业应的职责包括:

– 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 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 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 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谁污染、谁治理”,公开通报,限期整改,恶意排污的行为——重罚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节能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国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今年实现节能 2000 万吨标准煤• 做法

– 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 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 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 编制节能减排规划– 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 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 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 率先开展国际国内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节能减排需要加大投入• 除了企业要加大对节能降耗的投入以外,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节能的投入•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节能投资曾经占到能源工业投资的 13%左右,到 2002年只占 4 %,投入比例有了大幅度下降。• 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需要进一步落实资金投入,以加快进展• 《工作方案》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在节能投入上要真正落实。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降耗需要建立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73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 需要长期的较快稳定经济增长• 维持高速经济增长需要考虑重化工业增长的市场制约• “十一五”期间已经难以继续靠高能耗产业支撑工业和经济扩张• 工业化、城镇化的规模和内容需要不断调整• 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均增长率(%)

1996-2000 2001-20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5 21.9 城镇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 9.6 26.1 全社会施工房屋建筑面积 4.3 10.2 铁路营业历程 2.8 1.9 公路 3.9 6.6 高速公路 50.7 20.3 民航 5.89 5.87

75

“十五”期间高耗能产品迅速增长

76

扩张型投资增长空间还有多少• 目前 GDP60%以上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拉动• 投资增长速度保持 25%以上,投资率已经超过 40%• 其中房地产、电力等公用事业、交通、公共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 53%以上,加上高能耗产业及其装备业,占投资 70%,拖动了高能耗产业的市场

• 这部分领域的建设规模已经开始出现饱和迹象• 电力建设高峰已过( 6 月份发电设备制造较去年同期下降

22.8%)• 钢铁国内市场开始饱和,进出口替代不能支撑产能扩张

– 去年出口 4000万吨,今年上半年出口钢铁 4497万吨,增长坯 34%,材 92%– 进口钢材 1009万吨,减少 7.8%,– 出口钢材均价 662美元,进口均价 1186美元,

•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达到规模高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2005年中国钢铁消费构成  数量 比重(%)钢材表观消费量(亿吨) 3.83 100.00 建筑行业 2.04 53.26 房屋建设 1.73 45.17 公路等基础设施 0.31 8.09 机械行业 0.52 13.58 五金行业 0.266 6.95 五金制品 0.14 3.66 家电、自行车 0.02 0.52 汽车行业 0.1276 3.33 造船行业 0.044 1.15 煤炭行业(锚杆支护) 0.02 0.52 行业合计 3.0176 78.79

2005年水泥消费构成  数量 比例(%) 备注水泥表观消费量(亿吨) 10.47 100.00

建筑 5.016 47.91 统计 22.8亿平方米, 2200 万吨 /亿平方米 

基本建设 3.141 30.00 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水利、城市基础、电力等 以上 2 项 8.157 77.91  

电解铝、铜的消费构成2005年 2006年比例(%) 比例(%)

电解铝产量(万吨)电解铝表观消费量(万吨)商务部 建筑 33 交通运输 24 电力 15 机械 10 小计 82有色金属协会 建筑 30 交通运输 23 电力 14 机械 11 耐用消费品 9 包装 7 其它 6 小计 100

2004年铜消费量(万吨) 比例(%)综合信息(咨询公司和期货) 电线电缆(电力行业) 58 机械制造 23 轻工制造 9 交通运输 3 建筑 3 其它 4 小计 100有色金属协会 电力 55. 2 机械制造 23 家电 9 建筑 3. 3 交通 3. 3 小计 93. 8

出口拉动的增长方式需要调整• 中国不可能长期靠出口拉动来发展经济• 土地、自然资源、环境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低价劳动力的“优势”和协调社会发展的矛盾渐显• 不能继续依靠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产品• 生产能力的扩张受到全球化低端分工驱动• 技术创新受到抑制• 产业结构差距扩大• 外汇储备过高,推动国内资金流动性过高,形成金融风险• 除了进一步加大高能耗产品出口退税和征税以外,也有必要逐步调整外贸优惠政策

主要国家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 1980 1990 2000 2005

世界 100.0 100.0 100.0 100.0

中国 0.9 1.8 3.9 7.5

德国 9.5 12.2 8.6 9.6

印度 0.4 0.5 0.7 0.9

日本 6.4 8.3 7.4 5.9

美国 11.1 11.4 12.1 8.9

82

进一步调整出口激励政策• 2005年 1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措施的通知》• 明确并实施进一步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措施

– 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停止部分产品的加工贸易;– 对部分产品征收出口暂定关税。– 调整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出口政策调整共涉及 30多个行业、约 200个品种。

• 2006年,再次调整• 2007年 1-7月,进一步取消了 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类(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 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钢坯、焦炭等 142项“两高一资”商品加征或开征出口暂定关税 83

节能降耗的主要领域和方向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努力方向• 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 技术性节能措施只能实现节能量的 30-

40%• 60%以上的节能量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 当前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是没有实现节能目标的主要原因。• 结构不进行重大调整,节能减排任务难以实现

历年节能量的分解情况

-18000

-14000

-10000

-6000

-2000

2000

6000

10000

14000

180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环比节能量( 万tce)

其它节能第三产业结构和技术节能量居民生活部门节能量产品单耗下降技术节能量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节能量产业部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量全国总节能量

86

历年节能量的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 三次产业结构在向使单位 GDP能耗上升的方向变动– 对节能是“负”贡献

• 工业内行业结构变化– 2002年前对节能的贡献度 15%左右– 2002年以后工业行业结构变动对节能是“负”贡献

• 居民生活部门 – 大部分年份形成了正的节能量,对节能有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节能贡献逐渐减弱, 2005年无贡献

87

调整和优化结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限制过度扩张• 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 防止房地产过热,合理引导住房发展方向• 限制公共设施的过度投入,• 淘汰落后产能,防止借淘汰再扩张• 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方面的准入标准• 特别要防止再建新的落后低效产能• 要鼓励新的投资热点(轨道交通,天然气,环保,节能技术和工程,新材料,先进装备)

下大力气控制高耗能重化行业过度扩张• 过高的 GDP增长速度导致结构难以调整,不解决单纯比拼 GDP的问题,难以实现“又好又快”• 主要矛盾在于“好”, GDP过高就做不到好!•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低水平投资扩张、低价劳力,土地、矿产和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 • 原因:市场经济发展和导向系统-价值体系和相应的价格和资源管理体系-出现偏差• 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程度过低• 经济和社会价值体系过于向部分社会成员和短期效益倾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 (一)落实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调控政策方面的情况。在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的部署及进展情况。 • (二)落实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方面的情况。差别电价实施,清理对高耗能行业实施优惠电价 • (三)清理和纠正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出台优惠政策。相关项目和企业免征、减征或缓征土地出让金及其它土地税费,减征、免征所得税或返还增值税中地方留成部分 • (四)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方面的情况。新建、改扩建的高耗能项目是否按照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审批、核准、备案,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整治情况,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 • (五)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污染物减排和新建项目方面的情况。 • (六)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品出口政策方面的情况。重点了解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工作重点

– 实施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共745 个

– 加快核准建设和改造采暖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和工业热电联产机组 1630 万千瓦– 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30 个,推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1.5亿平方米,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示范– 启动 200 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推广高效照明产品 5000 万支,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

5.05

6.39

5.41

6.85

0.00

3.50

7.00

,tc

e定比节能量亿

规划方案 高经济增长方案

全国节能量

工业节能量 79%工业部门节能贡献率:

“十一五”节能目标,主要靠工业

工业能源消费居高不下

农业

工 业

建筑业第三产业生活消费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农业 工 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生活消费

68. 5%

70. 8%9. 4%

13. 7%

93

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再次增高工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64.7%

66.6%

68.5%

71.6%

73.3%

72.2%72.6%

71.4%

68.57%

69.6%

68.63%

68.9%69.4%

70.5%

64.0%

65.0%

66.0%

67.0%

68.0%

69.0%

70.0%

71.0%

72.0%

73.0%

74.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工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94

不同窑型生产能力比重

55%30%

12%3%

立窑及其它4000t / d以下新型干法4000 8000t / d~ 新型干法8000t / d新型干法以上

160

130110

98 96

0

40

80

120

160

kgce

/t熟料

不同窑型对应的熟料能耗

国际先进水平

水泥工业能效改进的潜力水泥生产不同窑型和规模装置的产量比重及其相应的综合能耗水平

95

不同规模钢铁企业构成5%

6%

13%

24%32%

20%

( )千万吨级企业 引进型,宝钢 千万吨级企业(技术领先型)( )千万吨级企业 兼并重组型 500 1000~ 万吨级

100 500~ 万吨级 100万吨级以下

640 650 680730 750 790

890

0

450

900

吨钢可比能耗

kgc

e/t

不同规模企业平均可比能耗

国际先进水平

钢铁工业能效改进的潜力不同规模钢铁企业产量比重及其对应产品可比能耗

96

不同容量规模发电机组比重3% 7%

41%

15%

10%

24%

60 kW万 及以上超临界 60 kW万 及以上亚临界30 kW万 级 20 kW万 级10 kW万 级 10 kW小于 万

320 329 340369

399449

0

225

450

gce/

kWh

不同容量机组的平均供电煤耗

电力工业能效改进的潜力不同容量规模的火力发电机组构成及其平均供电煤耗

97

不同规模装置产能比重

25%

14%

29%

32%

>80 /万吨 年装置60 80 /~ 万吨 年装置20 60 /~ 万吨 年装置<20 /万吨 年装置

510

620700

740

500

0

380

760

kgoe

/t

不同规模装置对应的综合能耗

国际先进水平

乙烯工业能效改进的潜力不同规模的乙烯生产装置产量比重及其相应的综合能耗水平的比较

98

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 钢铁

– 目标: 2010年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1 亿吨,炼钢能力5500 万吨。今年,要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3000 万吨,炼钢能力 3500 万吨

– 根据已签订的责任书,十个省(区、市)涉及钢铁企业 344家,五年需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3986 万吨,落后炼钢能力4167 万吨;今年要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2255 万吨、落后炼钢能力 2423 万吨

– 政策: 2005年发布的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已经明确规定,加快淘汰 300 立方米及以下高炉, 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以及落后轧机• 水泥

– “十一五”淘汰 2.5亿吨水泥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关停并转年产规模小于 20 万吨和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 – 水泥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 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要达到 70%,完成这个目标,至少要淘汰落后水泥 3.6亿吨

淘汰落后产能行业 内容 单位 “十一五”

时期2007年

电力 实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 万千瓦 5000 1000

炼铁 300立方米以下高炉 万吨 10000 3000

炼钢 年产 20万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小电炉 万吨 5500 3500

电解铝 小型预焙槽 万吨 6510

铁合金  6300千伏安以下矿热炉 万吨 400 120

电石 6300千伏安以下炉型电石产能 万吨 200 50

焦炭 炭化室高度 4.3米以下的小机焦 万吨 8000 1000

水泥 等量替代机立窑水泥熟料 万吨 25000 5000

玻璃 落后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3000 600

造纸 年产 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 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排放不达标的年产 1

万吨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万吨 650 230

酒精 落后酒精生产工艺及年产 3万吨以下企业(废糖蜜制酒精除外)

万吨 160 40

味精 年产 3万吨以下味精生产企业 万吨 20 5

柠檬酸 环保不达标柠檬酸生产企业 万吨 8 2

淘汰落后的做法• 依法淘汰,主要是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进行淘汰,根据法律规定进行淘汰。• 与地方政府、企业签订责任状,企业本身要实施淘汰任务,政府主要是检查。• 采取经济手段。正在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

工业和主要耗能产品的能效目标• 多数高能耗产业技术能效 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30年我国工业设备的能效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立节能激励机制

建立促进节能的市场环境• 提供市场信号,用经济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煤炭、成品油、气、电、水价。• 能源价格调整要加快速度• 能源价格不能做 CPI的缓冲器• 能源资源的收费问题要从权益金开始解决• 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节能基金,节能投资,• 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支持节能减排的金融信贷保险

必须加强政策法规和行政干预• 节能环保问题上的市场失效• 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节能潜力• 节能潜力只能在调整政策法规条件下才能实现•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综合性努力

做好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 责任分解,系统管理和汇总的方法• 能源统计,包括统计的基础工作,指标体系的定义,统计内容和范围,不同层次的数据要求• 技术标准• 能源管理,审计,对标• 能源服务和节能产业

真抓实干,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尽快起步• 全面启动,上下结合,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不能被动等待• 不但要抓全局性政策性措施,也要抓具体工程和项目• 充分动员社会各界,从有代表性的具体措施落实,形成声势,带动全面(例如空调温度,重大建设项目的重新调整,政府采购等等)

关于节能减排考核的问责制• 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的实施方案》• 初步设想:

– 国务院有关部委• 进一步明确国务院各相关机构在节能降耗方面的责任。

– 省级地方政府• 省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点,制定GDP 单耗下降的政策和措施,负责对主要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和能效水平进行推动、监测和监察,并定期向省人大和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报告能耗目标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 重点用能企业(特别是千家企业)三个层次• 重点用能企业(特别是千家企业),要对其能源管理和节能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定期向企业主管部门汇报能耗目标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并接受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关于节能减排考核的问责制• 初步设想

– 地方评价和考核结果与当地项目的市场准入和高耗能项目审批挂钩– 建立完成情况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同时要加强地区间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的评比和经验交流工作,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