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指指指指 : 指指指 指指指指指指

鄉土調查資料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鄉土調查資料. 指導老師 : 陳鸞鳳. 一.傳統聚落的調查項目. 1.傳統聚落有二類: (1)非都市化老聚落(一般鄉村聚落) (2)1960年前已有之老社區,區內大部分 地段未經都市更新或改建(都市內部)地 理環境為塑造聚落性格之基礎元素 地理環境可解析為二個部分:    1.聚落的地點( site )特性    2.聚落的位置( position )特性 【 兩者合稱區位( location ) 】. 1.1:地點的調查 地點在地理學上是指聚落本身內部環境的優劣,如 聚落的自然環境基礎(如氣候、地形、地質、水文、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鄉土調查資料

指導老師 : 陳鸞鳳

鄉土調查資料

Page 2: 鄉土調查資料

一.傳統聚落的調查項目1.傳統聚落有二類:(1)非都市化老聚落(一般鄉村聚落)(2)1960年前已有之老社區,區內大部分 地段未經都市更新或改建(都市內部)地 理環境為塑造聚落性格之基礎元素 地理環境可解析為二個部分:   1.聚落的地點( site )特性   2.聚落的位置( position )特性     【兩者合稱區位( location )】

Page 3: 鄉土調查資料

1.1:地點的調查地點在地理學上是指聚落本身內部環境的優劣,如聚落的自然環境基礎(如氣候、地形、地質、水文、性等)、安全性(如天然災害、治安情況)、土地贍養力(如天然資源的貧富土地、生產力之高低)、基礎設施(如水利設施、港口條件)等要素。

1.2:位置的調查位置指一聚落相對於外部環境所處的地位,包括:中心性、對外交通的便利性、與中心都市聯繫的密切程度(與時間距離有很大的關係)等,其發展潛力受外部環境之牽引。

Page 4: 鄉土調查資料

二.傳統聚落相關之鄉土資料及其應用•1.地圖的應用

1.1:古地圖在鄉土研究的應用   古地圖是繪當代人對景觀(尤其

是人文景觀)的視覺而呈現地圖中所在現之景物,人文景觀大於自然景觀,故在解讀上應較重於政、經、社、文等人文詮釋。

Page 5: 鄉土調查資料

古地圖可作為自然景觀重建與自然環境變遷之佐證的自然物:如山岳、分水嶺、河川、湖泊、海岸、沙丘、港口、灣澳、島嶼、沙洲、地名中的自然景觀地名等

古地圖可作為土地拓墾、區域開發、聚落發展、人文景觀變遷、漢原關係等研究素材與佐證資料的人文物如:

(2.1)海防:海岸、港口、灣澳形勢等(2.2)政經部署:官署、軍備、郵傳、鎮營、關隘、隘屯等(2.3)聚落:地名、市街、堡里、庄厝、原住民社等(2.4)建築:城池、官署、寺廟、學校、鎮營、街肆等(2.5)定位:地名、里程、方位等(2.6)疆界:堡里、街庄界、沿海形勢、沿山形勢、番界、隘寮     等(2.7)其他:水利、地理景觀的描述等

Page 6: 鄉土調查資料

1.2:地形圖與航照圖在聚落研究上的應用

地形圖與航照圖示鄉土研究野外調查時所使用的底圖,可觀察並判斷

1.聚落的區位條件2.用於調查時註記的資料3.用以計算面積與距離4.鳥瞰聚落及鄰近地區的土地利用型態

Page 7: 鄉土調查資料

1.3:海圖在聚落研究上的應用 • 海圖應用於漁村聚落的調查,可以明瞭

 海流方向、漁場的分布、海底等深線變化、海底底質、訪問時正確指出漁船作業地點等

Page 8: 鄉土調查資料

2.古契的應用 古契,係指日治或日治前,民間私相定立之各種授受契字

之總稱1.紅契:為立字後經稅契手續,由官方於契上鈐蓋印信,     即完稅之證明2.白契:雖有立文字,未向官方申報、納稅與鈐印。3.二者皆屬司法契券之範疇,通名之「字紙」4.契券具法律效力,具下列功能:  (1)佐證其他史料之正確性 (2)明瞭鄉土開發方式與鄉土重要家族的興衰演變     過程 (3)為移民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4)回溯人文景觀與判別環境變遷 

Page 9: 鄉土調查資料

3.族譜的應用  普修的觀念始自漢至魏晉南北朝士族階級之形成,九品中正取材推其波瀾,蔚成風尚。

  制式族譜豪門望族所修之族譜( genealogy ),可提供一

地區區域開發與人文發展可資參考的史料;然而,使用此類史料時,必須注意因編譜者之專業能力,敘寫零亂,謬誤百出,將會失其參考價值。

Page 10: 鄉土調查資料

• 本篇以桃園新屋「范姜氏」為例,「范姜氏」為當地土地開發者與望族角色(新屋地名之命名來自於范姜祖屋),當研究新屋之人文地理,當不可忽略范姜氏之重要性。

  1.范姜氏來台前的原鄉、姓氏由來、族群特色    1.1族譜中詳細說明范姜氏之發源地(廣東省惠

       州府陸豐縣)  1.2公平墟庵冬獅子嶺大壟口[按:「墟」廣東

      地區特有的地名形式]  1.3姓氏由來(忠厚傳家與不忘本)

Page 11: 鄉土調查資料

2.對聯宗祠的對聯,「棟對」式的長句對聯乃是敘說其先祖的發跡、豐功偉業與遷徙過程

3.遷徙成員及拓墾範圍

4.族譜中相關土地拓墾單據 墾單可推出田地耕作型態、田地面積家族拓墾定居年代、歷代家族拓墾時為何種墾戶。

Page 12: 鄉土調查資料

5.手抄或油印家譜(生庚簿或生時簿) 民間尋常百姓家,仍建立手抄簿或自行編印的家譜,俗

稱「生庚簿」或「生時簿」,在紀錄家譜與本家譜係中,其可用價值極高。

1.家族遷徙史2.聚落創建的年代3.世襲職業4.土地開發手抄或油印家譜在驗證上述研究時,是較為可靠的資料又因祭祀為目的,對於直系親屬之生卒日八字有明確記載;同時可為人口及

生命統計、婚姻關係、祭祀關係的禮儀等研究之基礎資料。

Page 13: 鄉土調查資料

4.戶政資料的解讀

台灣戶政管理所使用之「戶籍登記簿」格式乃延續自日治時期,由於日制時期的警察統治與1949年之後的「動員戡亂」,使台灣擁有世界最完整的戶政資料

戶政資料可充分用於鄉土史的研究上,如村誌撰寫等。

Page 14: 鄉土調查資料

4.1.日制戶政制度的改革和演變  日人在台之戶口調查始於明治28年(1895),地方行政機關建立「戶籍簿」制度,警察機關為便於清除抗日事件,掌控地方治安,建立「戶口調查簿」。

 明治38年(1905)台灣進行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將戶政歸併於警政業務,成為警察一元化之管理制度,戶籍登記書面格式分為「本居地」、「寄留(暫住)」,以兼採本籍主義(籍貫)及現住主義。

 大正3年(1914)日本實施「新戶籍法」,該法適用範圍從本土擴及其殖民地區

 昭和7、8年(1932~1933)頒布特別條文,使台灣之「戶政規則」成為「戶籍法令」

 昭和10年(1935)將原施行多年之「戶口調查簿(副本)」書面格式簡化,台灣光復後為適應過渡時期之需要,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沿

  用至民國35年5月,才為現行之「戶籍簿」取代。

 簡而言之,留存於各鄉鎮市區戶政事務所的「戶口調查簿」,前後施行41年,光復後所使用的戶籍簿亦以此為基礎,格式大同小異。

Page 15: 鄉土調查資料

4.2.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的查閱

  針對日治台灣的歷史研究,此份資料因具有法律憑藉,可靠性是無庸置疑。更甚,時間斷面可回溯至清末階段,其所能提供的部分內容,仍有助釐清聚落與居民內部間的關係。

Page 16: 鄉土調查資料

5.戶口調查簿在傳統聚落研究的應用    戶口調查簿的調查應用可以是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人口學、社會學、地政學等學科的範疇。就聚落而言,戶口調查簿至少有兩方面的應用:

(1)研究聚落發展的應用:經歸納、統計日治時期迄今超過100年的戶口資料建檔核對,便可釐清聚落發展狀況,如聚落族群與姓氏組成,甚至鄉土開發年代。

(2)聚落內部社會現象分析的應用:聚落內之社會流動性和土地贍養力問題、家庭人口組成結構,家族的遷徙始,家庭主要維生方式、聚落內族群的互動(遷徙、通婚)等。

Page 17: 鄉土調查資料

6.地政資料的解讀    地籍資料的使用必須是圖文對照,劉銘傳撫台期間的「魚鱗冊」對照「魚鱗圖」,合稱「魚鱗圖冊」。

      日治初期有「土地申告書」,後正式登錄成「土地台帳」,並以大字及小字為基礎,區分為「(大)字」、「土字(或小字)」及「地番」等階層單位,使用時必須參照地籍圖使用。光復後更改土地台帳為「土地登記簿」(地籍謄本之正本),鄉村沿用舊有名稱,僅將原有的「字」改為「地段」,「土名」或「小字」改為「小段」,地番改名為「地號」;部分都市地區為因應都市化之需求而編整,新開發地區則另立地段。

 

Page 18: 鄉土調查資料

  地籍資料必須至各鄉鎮市區地政事務所抄錄或藍曬(地籍圖),魚鱗圖冊及土地申告書,在國圖台灣分館、中研院民族研究所有影印本。地籍和戶籍資料主要用於小區域研究,便於了解人文景觀及其空間變化之過程。

Page 19: 鄉土調查資料

7.訪問調查微地形的辨識與觀察

   自然發生的聚落通常符合自然法則,此法不外乎是:取水方便、避開洪水、地勢平坦、躲避強風、交通便利、安全性高等。

深度訪談   深度訪談時預先做成備忘錄,可以補充一般

性訪問調查的不足,更可以發掘屬於聚落居民深層的內心世界,包括價值觀與倫理道德觀等。

Page 20: 鄉土調查資料

8.尋找古建築物遺址 尋找石碑、塚地與墓碑、古橋與古路跡、古宅與石刻

等調查(最好將其空間位置註記於地圖上),有助於聚落景觀的重建。8.1石碑台灣省文獻會及某些縣市文獻委員會(文化中心或文

化局)已出版「碑文集」。解讀碑文內容之外,另一方面必須確認碑文座落之原始地點,並堆敲此地點之意義,如在台灣師大本部附近的同安街上,「長慶廟」有ㄧ座台北市立文獻委員會所立的「鼓亭莊舊址」碑,可概略瞭解「古亭」第名之來源、開發史、開發初初期的族群關係、古聚落的選址。

Page 21: 鄉土調查資料

8.2塚地與墓碑 塚地在地點的選擇上十分具鄉土意義。  從:塚地的選址思考(需調查現有的塚地、古塚地與目前該址的土地應用)

墓葬形式(可分辨族群關係)墓碑的石材(可分辨墓葬年代)墓碑性事祖籍(可大致明暸聚落內社群結構)墓碑座落方向(風水觀)  以上皆是鄉村聚落野外調查所應關注的。  台灣漢人的墳墓碑石與種幕式連在一起的「龜甲墓」,與

中國北方碑石與墓塚分離的方式是有別的。   

Page 22: 鄉土調查資料

而台灣漢人的墓碑在外觀上,閩客群間是無太大差別的,以下用新竹地區的文化特徵為例。

閩:1.各自大廳祭祀直系祖先   2.少有祖墳   客:1.回祠堂祭祖   2.個別姓氏多祖墳    同:1.撿骨習俗   2.死者往生一年後之祭辰,皆有「對年」之習俗    異:客家為死者撿骨入祖墳,所以初葬時,墓碑、棺木、

     埋葬方式較閩南人簡略

Page 23: 鄉土調查資料

8.3.(古)橋與(古)路跡

(古)橋與(古)路跡的調查對於鄉土聚落研究之重要性主要在預期交通上的意義,(交通為影響聚落的形成與演變的重要因素)

古橋之調查重點:橋名橋墩題字(含地、時、人、文)、橋之作為聚落間「通道」( gates )之意義,建材與建築技術水準。

Page 24: 鄉土調查資料

辨識法:地圖參照法:從比例尺較大之地圖鳥瞰,大致研判

古路的輪廓沿途路邊遍植竹子或當地常見喬灌木,或可能因為道路拓寬,僅殘存一邊或斷斷續續,不過辨識上應當無問題

古路通常為遷就連接聚落也都呈現彎曲,古路為彎曲的

古陸不會很寬:若拓寬,注意原路基。若是要了解清末重要的道路規格,可尋找各地現存之「牌坊」作為比對依據

屬於官道的道路系統:沿途會經過古聚落或殘存留有牌坊,可由建築上分辨

Page 25: 鄉土調查資料

8.4.古宅第與建築     古宅第過去必為當地「有力人士」所居住,這些有力人士對過去的聚落景觀有其重要之影響。利用航照圖可觀察它在聚落內部之區位與地位,也可掌握聚落動態演化的機制。古宅第本身即為聚落景觀的重要部分,其建築、雕刻、題字也為藝術的瑰寶。此外,古宅第較可能留存與聚落相關的「古文書」。

Page 26: 鄉土調查資料

※竹北新社地區之平埔族竹塹社公廨           「采田福地」(內政部三級古蹟)「何莫由斯長食邑;誰能捨此固封疆」 (大門對聯)

「竹邑墾荒創業念先人追溯展荊繩祖武;   塹城擴展承基明往事恆懷闢壤詒孫謀」「新雨隨二十四番花風初至;   社倉積三千萬石米價常平」「新祀欒公漢之齊魯;社譚宰子下與殷周」

(廳內牆上對聯,客家典型式「棟對」)

「采田福地」「特封 義勇可嘉 乾隆二十五年」

匾額

以上文物提供竹塹社來龍去脈的諸多線索,封賜采邑、學習儒家禮儀及漢化。

Page 27: 鄉土調查資料

8.5.古地名之調查  藉地名演變可回溯鄉土初墾時之景觀來佐證鄉土

環境演變歷程。

Page 28: 鄉土調查資料

9.廟誌、對聯、匾額、建廟(重修)、捐款(捐地)芳名錄石刻

廟宇與聚落的互動關係、發展演變有相關密切的關係,是鄉村調查中不可忽略的重點。廟誌內容可以之廟宇沿革,最好能攝影或抄錄紀錄。

 一般廟宇匾額的真實性相當高,可確認建廟宇重修年代之參考,調查時因注意:匾文、題文人及其身份、提文年代(若以天干地支計年月,注意年代的轉換)。捐款與捐地芳名錄石刻,常見以當地或鄰地聚落仕紳領銜,亦可知這些仕紳與當地的互動關係;若該廟為村廟性質,石刻上的姓氏與姓氏分配比例,相當能反應該聚落之姓氏結構。

Page 29: 鄉土調查資料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廟宇為招攬香客,常把建廟年帶往前挪,對於廟宇的神話傳說,不符史實者相當多,解讀時需格外注意。不過,這些神話往往反應鄉土色彩,或多或少呈現區域性格。

上述之神話傳說,以消極面而言,必須指導學生瞭解神話的來龍去脈,使學生不至於迷信下去;就積極面而言,可訓練學生如何以詮釋的方式解讀神話,並運用歷史學的學理做科學的推論,辨別其資料傳承的合理性。

Page 30: 鄉土調查資料

※由一塊墓碑看平埔族漢化頂款橫書 「清皇」

中款 「顯妣諡大巴來潘門孺人之墓」

右款 「時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吉日立」

左款 「孝男:八烈、伊朗、巴寧、眉翁;孫:南 木、東梁、東玉、南仁立石」

Page 31: 鄉土調查資料

 清廷自雍正12年及乾隆23年(1757)兩度厲行平埔族「漢化」政策

1.墓碑的格局與「清皇」二字看來,該家族應該是相當顯赫

2.該墓碑為乾隆25年3月所立,主人為一位諡「大巴來」,應為當地原住民對婦女漢字譯音的解釋。

3.「孝男:八烈、伊朗、巴寧、眉翁」應為原住民名字的漢字譯音,「孫:南木、東梁、東玉、南仁」孫字輩卻已改為漢人式名字,可見父到子的漢化速度與過程;此外,潘姓也為漢化之結果。

Page 32: 鄉土調查資料

4.未刻女眷,與女姓主義盛行的平埔族習慣不同,表示「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對平埔族「漢化」的影響深遠。

5.女主人被稱「孺人」,只有客家婦女才稱「孺人」,表示崁頂一帶當時有客家人的居住。

6.崁頂力力社移風易俗,顯然是乾隆23年之前便在進行了,與漢人拓墾崁頂地區有密切關係。

Page 33: 鄉土調查資料

※撿骨風俗的傳承1.閩南地區的漢人有洗骨之俗,又稱拾骸。

2.二次葬與一次葬的間隔,從五、六年到三、四十年不等,大部分為六至八年撿骨再葬。

3.由於客家人重視二次葬(約下葬後5-6年撿骨),因此第一次葬大多選在公墓,撿骨後才重葬於公墓或其他地方之祖塔中。

4.祖塔有些是設在祖先留下的產業上,有些為子孫合資購買的山坡地上。

Page 34: 鄉土調查資料

10.聚落的地緣與血緣關係  藉人際紐帶( personal ties )的意識行為運作,

聚落初期的發展,易成以血緣或地緣的臍帶關係的人際網絡,通常是「先血緣後地緣的運作」。

Page 35: 鄉土調查資料

10.1.相關定義1.集村與散村的定義(本處按施添福的定義1996:

16-19)

(1)居民點(民居點):相鄰的戶籍番地(地藉之地番)合併成一個 一個居民點,不相鄰者則是為一個獨立的居民點。

(2)集村與散村:以十戶(日治的十戶為一個保甲的單位)作為劃分集村與散村的臨界點,即一個居民點若居住十戶或以上則視為集村;以下則視為散村。

(3)集村度:以小字內集村得戶數佔總戶數的百分比。

Page 36: 鄉土調查資料

2.聚落的血緣姓

(1)一姓村(同姓村、單姓村):是指小字部落中有一姓,其戶數佔全村的比例大於50%,成為一姓村。

(2)主姓村:小字部落內無一姓戶數的比例超過50%,但前五大姓氏戶數合計大於50%,且其中有一姓的比例比下一姓多出一倍以上者,稱為主姓村。

(3)雜姓村(多姓村):不符合上述條件者,成為雜姓村。

Page 37: 鄉土調查資料

3.聚落的地緣性(1)拓墾居民或先住民居:「拓墾居民」士指,將

聚落土地由原始景觀開闢成傳統農業景觀者;「先住民居」則指最早進入聚落內定居者,此二者皆是為該聚落開發之先驅。

(2)島內移民、二次移民或二次移民以上者:「島內移民」指台灣島內間的移民;「二次移民」或「二次移民以上」者指從大陸祖籍地來台遷移到某處再遷移到他處的移民;少數可能是拓墾居民或 先住民居。

(3)同籍性聚落:聚落就地緣關係 可劃分為同省、同府(州)、同縣之同籍性聚落與非地緣姓聚落四種。

Page 38: 鄉土調查資料

註:為何移民會有台灣島內遷徙的行動?

1.地力已盡或遭受天災使生產力遞減甚至田園全部流失,因而不得不遷地為良。

2.競爭失敗,移民為生存而競爭,失敗者只好他遷。 

3.分類械鬥,械鬥的原因雖然複雜,然而失敗的一方經常被迫搬遷他處,或者為了保障身家安全而遷到同鄉人口聚居的地方。

4.由於分家,割裂了祖產,而部分子孫為了有更大的發展而搬遷。

Page 39: 鄉土調查資料

5.因為風水的關係,若是家中有人相繼生病或死亡,則可能因此認為是風水的問題,而導致再次的遷徙。

6.累積資本後,自願移往新開發或有開發潛力的地區創業。

7.追尋原鄉生活方式,在遷移時,人們傾向於選擇與原鄉(移出區)生態 環境類似的移入區,以便發揮其來自原鄉生活的維生計能,尤其是在移入的初期。

Page 40: 鄉土調查資料

10.2.聚落的血緣性與地緣性1.富利曼的「華南的宗族組織」富利曼認為:中國的宗族組織較常見於華南各省的原因,是由於華南是較晚開發的邊疆社會,其農業屬稻作之水田。華南地區稻米的生產 力高,易於形成剩餘資產,因而有利於宗族族產的設立與擴張。但此一模式不足以完整解釋台灣的現象,學者大多認為有二個原因。

(1)開發時間過短:從渡海來台到「現代社會」的時間長者不過200年,短者不及100年,無時間發展成宗族組織。

(2)受清廷消極的治台政策限制:台灣開墾初期,少能舉家遷台,遑讓舉族遷移,移民流動性大且性別極不均勻,所以不易形成宗族組織。

Page 41: 鄉土調查資料

2.地緣組織與村廟:(1)地緣組織與村廟:早期的地緣組織:拓墾初期宗族組織不發達,為了代替血緣關係所組成的宗族組織-原鄉「祖籍」於是產生,其次,為了對抗他群的欺侮與對抗原住民,凝聚人群力量與維護共同利益,遂劃分出「我群」與「他群」的界線,供奉原鄉神祇為團體凝結標誌,如廣澤尊王、保生大帝、開漳聖王、三山國王等具有地域性色彩。

(2)後期的地緣組織:到十九世紀後半,台灣的分類械鬥件少,表現在組織形態上的是,居民不再明顯以大陸祖籍或鄉土神的供奉為中心,而是以現居地的村落或其他行政單位為認同對象。宗族活動上,原有的鄉土神祇漸超越祖籍意識,受不同組籍而居住於同意區域內居民所膜拜,轉型成為「村廟」(公廟),或以現居地為「祭祀圈」的宗教信仰成為新的地方神,這表示台灣由一「移民社會」轉為「土著社會」。  

Page 42: 鄉土調查資料

3.堂號、祖先牌位與墓碑的觀察

堂號、祖先牌位與墓碑有助於預先觀察時初步確認聚落的血緣或地緣性,作為輔助野外調查。

堂號為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士族南遷時,標明別於南方住民的一種空間符號,六朝原使用之堂號(郡望)為準,極少以縣籍地名為準(蔡姓-濟陽堂、施姓-臨濮堂)有些家族則以特殊出身及誇耀光榮事蹟作為表徵(謝安族裔以「寶樹」為堂號、郭子儀被封為汾陽公,子孫以「汾陽」為堂號)

Page 43: 鄉土調查資料

※台灣傳統建築 台灣傳統建築源自閩系建築,閩系建築與其他地方南方建築最大不同在於:(1)建材之材料以紅磚、紅瓦為主調;(2)建築結構上的斗拱系統,一直保持自屋架縫上向外出跳的方式,沒有向左右發展,即所謂「天竺式」。閩南系建築與閩北系建築仍見若干差異,閩南系統沒有斗拱,山牆夾持的情況也較少,三合院更為常見。

台灣建築主體是中國南方系建築中的閩系建築,「南方系建築」較諸於「北方系建築」呈現以下特色。

Page 44: 鄉土調查資料

1 南方 在建築空間配置更嚴緊,在均衡對稱的要求更高,也更趨於有機的組織

2 南方 較注重裝飾,具有類似巴洛克式的繁複風格,因南方為較富庶的重商社會,社會價值取向以個人成就標準有關

3 南方 政治力控制較鬆散,宮廷建築規定無從實施

4 南方 空間配置緊湊,予人空間壓制的感覺,這可能與地形上易受山河阻隔,建築平面無法舒展有關。

Page 45: 鄉土調查資料

※台灣地區建築與閩南系建築的差異 台灣傳統建築雖源自閩系建築,略有差異的為:1.氣候上較福建多雨,引進南洋的「亭仔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雖有「亭仔腳」,但不及台灣普遍。

2.市屋(或稱街屋)式建築不見於中國大陸建築研究文獻中,殆為台灣傳統建築中重要特色。

3.多護龍式建築為台灣地區傳統建築之特色

4.台灣地區傳統建築雕梁畫棟,裝飾細緻的程度與高於中國大陸各省,尤其是木雕發達(與盛產樟木有關)。

Page 46: 鄉土調查資料

※台灣傳統建築所依據的空間觀(宇宙觀)

  民間宗教由神鬼層層界定(人、鬼、神三界)的內外空間與差序觀念的內外原則結合,同時內外的層次也增強了(風水)生氣觀念裡藏風的作用;又如生氣觀念引導的吉凶分辨與鬼神的分辨相通,所以風水說的種種規制與魯班經的咒文、禁忌有著相似的內容;而倫理位序觀念所需要的方向感和定點,又由風水的方向法擇定基地所決定。

Page 47: 鄉土調查資料

關華山、李乾朗兩人對台灣傳統建築所表現的空間秩序:

1.講究中軸對稱及嚴正的幾何形

2.嚴謹的倫理觀念所反應的差序格局、層次分明的合  院型態

3.運用自然材料有機性組織方式

4.整體結構採有機組織方式

5.重視風水觀,各類建築及裝飾具象徵意涵

Page 48: 鄉土調查資料

11.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民間信仰體   系形成的階梯性與聚落發展11.1.村廟的建立過程受散村聚落型態,聚落規模不大,及經濟能力有限的影響。在過去較難以支持 村廟的建立與運作,土地廟或私人家中的守護神暫時替代村廟的功能。

另一種是以聯莊祭祀方式,以村莊(角頭)為單位,每年選舉頭家、爐主,輪流將神明迎接至莊內,由該年獲選爐主家祭祀,並有類似莊廟的祭祀活動。

若無偶發的神蹟出現,則私人家中的守護神(通常是王爺)將順利被請出供奉,作為村廟的主神。

Page 49: 鄉土調查資料

若缺乏村民聳共同認同的神祇,則土地祠也有機會演化成村廟。

若有其他「本土」神蹟造神運動所創立的神祇出現,則本土神明極有可能取代

私家奉祀的守護神,成為村廟之主神,並提前建立村廟(按:建廟時,聚落尚未有充足的力廟經濟力)例:新竹香山區南油車港的順天宮,系以石頭裂開為神蹟的

自然崇拜-石明仙祖為村廟主神。

區域孤立的村廟易形成獨立的祭祀圈體系,苗栗後龍鎮的外埔與水尾,一南一北,處中港溪與後龍溪間,後背台地,此二處在區位上顯得有些孤立,尤其受兩條大溪的阻隔,形成獨立之祭祀圈,而受聚落內部異質性影響,角頭廟宇林立。

Page 50: 鄉土調查資料

11.2.村廟的建立反應村落集體意識的確立

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村廟創建年代較多者為1960-1980年的20年間,反應了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與村落人口規模擴張的事實,也顯示原有三家村的「居民點」聚落性質,蛻化成自然村或相連結合成行政村的演化過程。

作者認為:村廟的創建可視為村落的集體意識已完全確立了

Page 51: 鄉土調查資料

11.3.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村廟的神格特質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村廟的神格層次最高者為媽祖,絕大多數的媽祖廟位於昔日通商口岸或中地形的聚落,祭祀圈多半是超村落性的。

土地祠在本區最為普遍,但因神格較低,演變成村廟者的情形不多。

村廟的主神以王爺居多,若說王爺崇拜為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民間信仰的主體,也不為過。

沿海地區因地理環境的關係,時有因海難或洪氾漂來的遺體,無主鬼魂托夢要求建廟立祀,故有應公廟較多。沿海地區有應公崇拜特別發達,但較少演變成村廟,至多僅具有角頭廟的地位,且其廟宇所在地點通常遠離聚落,多少反映和人傳統信仰中敬鬼神而遠之的現實心態。

大甲媽祖鎮瀾宮 http://www.dajiamazu.org.tw/

Page 52: 鄉土調查資料

11.4.超村落廟宇祭祀圈的形成與發展  日治時期及其以前,其所形成之具有中地性質的鄉村或港口機能的聚落,通常有歷史較悠久的廟宇,且往往可形成超村落祭祀圈桃園縣大園鄉大園街 仁壽宮 開漳聖王桃園縣觀音鄉草漯 保障宮 媽祖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 池和宮 池府王爺新竹市南寮 富美宮 三府王爺苗栗縣竹南鎮中港 慈裕宮 媽祖苗栗縣後龍鎮 慈雲宮 媽祖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 拱天宮 媽祖苗栗縣苑裡鎮苑裡街 慈和宮 媽祖台中縣大甲鎮順天路 鎮瀾宮 媽祖

這些廟宇都產生「蔭影效應」( shallow effect ),使得鄰近村莊較不易發展出村廟,其中尤以大甲鎮瀾宮祭祀圈範圍內最明顯,屬於祭祀圈發展的第三階段。

Page 53: 鄉土調查資料

11.5.地方人士往往藉由神明之口,來表達對區域

     間互動的主觀意識  南寮富美宮(祀蕭、潘、郭三府王爺)的三王與竹北市崁仔腳五賢宮(祀朱、吳、清三府王爺)清王爺,百餘年前鬥法的神話,至今仍為新竹沿海的虔誠信徒所津津樂道,這樣的訊息頗值得鄉土研究者所咀嚼。

Page 54: 鄉土調查資料

12‧台灣的開發過程中族群間的社會關係

12.1.以土地開發型態及開發年代的差異作為人文地     理區劃分指標 施添福先生在研究清代竹塹地區開發時,以土地開發方式的差異,來劃分竹塹的人文區域,並提出其所形成的區域性格,以台灣歷史政治發展中重要的一條人文界線「土牛溝」、及竹塹東南郊的「金廣福大隘」作為區域界線(分區指標)。施添福以土牛溝為分區指標所創立的人文地理區,適用於台中以北,其他地區或有差異亦可視情況借用或修改之。

Page 55: 鄉土調查資料

另一條界線為日治期間所謂的「番界」(相當目前山地鄉與平地鄉的分界)。這條人文界線的形成在劉銘傳撫台期間(光緒16年),以駐隘勇的地點為番地與非番地的境界-隘勇線。台灣總督府警視總長明治36年(1893)訓令第64號稱未歸化原住民所居住之地為「番地」(後改為蕃地),分隔此階段原-漢的分界即為「番界」。

隘勇線與番界雖不一定一致,但在做為同一時期的人文界線時,其時代意義是一致的。故以土地開發的階段性為指標,台灣西部可劃為:漢墾區、平埔族、保留區、隘墾區(隘勇線出現後隘墾區的範圍擴大)、蕃地(高山族保留區)等四個人文地理區。

Page 56: 鄉土調查資料

12.2.漢-原關係及漢人中各族群之社會整合過程台灣的開發過程中充滿著新發展地區的社會矛盾,如:

官方統治態度的渙散、不同祖籍移民間的對立、原-漢生存空間的爭奪、社群中政經利益的衝突(走私、盜墾、民變)等

柯培元的熟番歌,清楚地呈現在清領前期,平埔族與漢人接觸時的弱勢與悲劇性的一面,終至淡出歷史舞台。清領後其,漢人在缺乏平埔族緩衝下,面對生活資源的爭奪,直接挑戰高山族,高山族以武力回應,卻換來劉銘傳及後來日本軍警無情的鎮壓。作為弱勢的少數民族,面對生存競爭時,不管是採用文鬥或是武鬥,依然無法擺脫節節退敗的宿命,中外皆然。所謂族群融合,似乎僅是收拾殘局而已。

Page 57: 鄉土調查資料

「治台閩欺粵,亂時粵侮閩」(陳國瑛等,台灣采訪冊),即使到了清中葉時(道光9年【1829】《台灣采訪冊》成書時),清代台灣閩、客族群關係仍處於緊張狀態,治時,閩南人挾其人數的優勢,形成閩欺粵的現象;亂時,客家人運用官府與閩人間的矛盾(清代台灣的民變,絕大多數是由閩人發動),俟機靠向官府,取得「道德的正當性」及官府的支持,向閩南人反撲。閩客族群互動關係長期惡性循環。

  從浮動關係轉換成穩定社會,是必須經過一段漫長歲月的調整與融合,經長時間的衝突與對立到彼此的合作關係;從衝突、分化、遷徙到涵化、同化過程,演變成今日台灣族群的社會結構關係。

Page 58: 鄉土調查資料

人文地理區 土地拓墾及經營方式 社會組織

漢墾區

保留區

隘墾區

山地保留區

業戶制、自墾制

私墾制、自墾制、屯墾制

墾戶制

未納入漢人之經濟社會體系

地緣社會

血緣社會

浮動社會(半自給性社會)

Page 59: 鄉土調查資料

13.鄉土歷史資料的運用

13.1.考古資料的應用許多地區相關的歷史文獻已經佚失,甚至缺乏歷史資料記載的佐證,無法於以解釋。禮失求諸野,依靠考古學的方法,往往可以重建當時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考古中除了文物的發掘外,還可發掘一些已經佚失的歷史文獻。

如透過中國陝西省「半坡遺址」,可尋找現今漢人建築家族起源的軌跡。西安秦兵馬俑遺址的發掘,可了解當時的工藝、科技水準、典章制度、宗教信仰。

Page 60: 鄉土調查資料

13.2.方志的應用

1.方志的性質方志,或稱地方志,是記載某一區域自然或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的綜合性著述。方志的內容廣泛,其中包括建制、沿革、疆域、山川、津梁、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民族、風俗、稅收…等。方志內容包羅萬象外,並被賦予統治與輔治的功能。方志具有地方性、連續性、廣泛性、資料性等特徵,故一般而言,保存與整理得頗為完整。

Page 61: 鄉土調查資料

2.中國的方志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記錄了1949年以前編纂的省、道、府、州、廳、衛、縣、關、鎮志及鄉土志等共有8264種,方志一期記敘的範圍不同可分為三大種:

(1)全國總志:又稱一統志,元、明、清三代的一統志屬之

(2)地區志:依其記敘的階段不同,可再分為:1.省志(元代以後),明、清以後又被稱為通志或總志2.道、府級以下行政區方志、都邑志、邊關志、土司志、鹽

 井志

(3)專志:專志是用來繼續某一地區的某項特定事物的志書,如山 水志、名勝志、風土志、金石志、經籍志(或藝文志), 甚至寺(廟)志、樓志、園志、橋志等。

Page 62: 鄉土調查資料

3.清代台灣的方志

清代台灣流存不少方志,早期台灣銀行經研室命名為「台灣文獻叢書」;後期的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繼續校對、修訂、出版「台銀版」。台灣各代遺留下之方志及文獻,乃進行台灣鄉土研究之寶貴資料,這些方志中以康熙56年(1717)陳夢林所編的「諸羅縣志」被公認為最具代表性。

Page 63: 鄉土調查資料

13.3.族譜( Genealogy )的應用  見第二章第三節

13.4.天干地支記年、月、日與年分的別稱台灣史上各時期中、日年代與西曆對照台灣地區的族譜、廟宇、橋梁、墳墓等建築常以中、日各朝代年號及天干地支記年、月、日,並以別稱記月。

在野外調查時研究者常因為年代與天干地支的換算與中國年代與西曆對照時,產生一些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