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第二部分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四 7 招教你如何得高分. 第一招. 第二部分. 第二招. 第三招. 第四招. 第五招. 第六招. 第七招. 目前高考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高考命题已不再是靠“偏、难、怪”试题来达到选拔的目的,而是趋向基础性、灵活性和能力性。考生的区分度往往是在“细节性”上,即所谓的粗心。这恰恰是由一种能力的缺失导致的,即只注重教材信息的表面性,没有挖掘教材信息的“隐性”,致使考生的能力出现“瓶颈”问题。为此建议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还应该挖掘知识的隐性价值,突破能力瓶颈。. 在解决一些看似束手无策的问题时,拆分法能够起到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部分
Page 2: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四 7招教你如何得高分

四 7招教你如何得高分

第一招第一招

第三招 第三招

第五招第五招

第二招第二招

第四招第四招

第六招第六招

第七招第七招

Page 3: 第二部分

目前高考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高考命题已不再是靠“ ”偏、难、怪 试题来达到选拔的目的,而是趋向基础性、

“ ”灵活性和能力性。考生的区分度往往是在 细节性 上,即所谓的粗心。这恰恰是由一种能力的缺失导致的,即只注重

“ ”教材信息的表面性,没有挖掘教材信息的 隐性 ,致使考“ ”生的能力出现 瓶颈 问题。为此建议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

既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还应该挖掘知识的隐性价值,突破能力瓶颈。

Page 4: 第二部分

在解决一些看似束手无策的问题时,拆分法能够起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教材在介绍硅酸盐的书写时提

到可以将其书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如硅酸钠 (Na2SiO3)写成

Na2O·SiO2、长石 (KAlSi3O8)写成 K2O·Al2O3·6SiO2。这一方

法就是“拆分技巧”。

Page 5: 第二部分

[ 例 1] 已 知 有

NaHS、MgSO4、 NaHSO3、MgS、 NaHSO4

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则混合物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 a% B. 2a%

C. 1- 1.75a% D. 1- 0.75%a

Page 6: 第二部分

[解析 ] 本题元素众多,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若抓住 Na、

H合起来相当于Mg,将分子式依次拆为 NaH·S、Mg·S·O4、

NaH·S·O3、Mg·S、 NaH·S·O4,问题就简单了。

n(Mg)∶n(S)= 1∶1, m(Mg)∶m(S)= 3∶4,即Mg(或者说

是 Na、 H、Mg三元素 )的质量分数为 0.75a%,则氧元素

质量分数为: 1- a%- 0.75a%= 1- 1.75a%。

[ 答案 ] C

Page 7: 第二部分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在高考试题对实验的考查越来越细致,如仪器构造、实验操作细节,从中可以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态度等。若不注意这类问题,做题时容易出错。

Page 8: 第二部分

[ 例 2] 实验室需要 480 mL 1.0 mol/L NaOH溶液,若用固

NaOH配制,应称取 NaOH的质量为 (   )

A. 19.2 g B. 20.0 g

C. 29.6 g D. 39.2 g

Page 9: 第二部分

[ 解析 ]  本题隐含了仪器的量程。实验室没有 480 mL容量瓶,只能用 500 mL容量瓶,故应称取 20.0 g NaOH。[ 答案 ] B

Page 10: 第二部分

[ 例 3] 实验室用 H2还原 m g 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

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为 n g,共消耗 H2

的质量为 w g ,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   )

A. (m- n)8/9 g B. (m- n)9/8 g

C. 9w/40 g D. 9w g

Page 11: 第二部分

[解析] 本题隐含了实验进程。题干隐藏很深,既知失

氧量(由固体差量可确定),又知氢气消耗量:

CuO+H2=====△ Cu+H2O Δm

80 2 64 18 16

w m-n

Page 12: 第二部分

利用氢气和固体差量可以得到两个数值, B、 D选项均

合题意。而实际上实验室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消耗

的氢气应包括排除装置中的空气、还原氧化铜、冷却铜

三部分,所以题目中所给氢气的质量并不是实际还原

CuO所消耗的氢气的质量,不能以此计算,应采用差量

法计算结果。

[答案 ] B

Page 13: 第二部分

[例 4] 在教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取 2.3 g钠块用铝箔包好,再用大头针刺些小孔,投入适量的水中,反应完毕后,产生 H2的质量最多为 (

)

A. 0.1 g B. 1 g

C.小于 0.1 g D.大于 0.1 g

Page 14: 第二部分

[解析 ] 本题隐含了化学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

2.3 g钠和水反应生成 0.1 g氢气。由此会陷入误区错选 A。

本题隐含铝箔 (Al)在强碱性溶液中也会反应产生氢气,所

以氢气的质量总和大于 0.1 g。

[答案 ] D

Page 15: 第二部分

有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在特定浓度下才能发生,在书写化学

反应方程式时特别注意以下化学反应:

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若对反应方程式仅关注物质转化关系,而忽视其中的“ 浓

或稀” ,容易落入陷阱。

Page 16: 第二部分

[ 例 5] 向 50 mL 18 mol/L H2SO4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

片并

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 H2SO4 的物质的量为

(   )

A.小于 0.45 mol        B.等于 0.45 mol

C .在 0.45 mol 和 0.90 mol 之间 D .大于 0.90

mol

Page 17: 第二部分

[解析] 本题若只根据 Cu+2H2SO4(浓)=====△ CuSO4+SO2↑

+2H2O进行过量计算,就会得出被还原的 H2SO4为 0.45 mol,

而错选 B。分析选项 A,说明本题存在一个隐含因素,即硫酸

浓度的变化。事实上,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

当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铜(即使足量)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故被还原的 H2SO4的物质的量应小于 0.45 mol。

[答案 ] A

Page 18: 第二部分

[ 例 6] 实验室用浓盐酸和足量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若产生 35.5 g氯气,则被氧化的 HCl和未被氧化的 HCl的质量之比为

(   )

A. 1∶2           B. 2∶1

C. 1∶1 D.不能确定

Page 19: 第二部分

[解析] 本题若只根据 MnO2+4HCl(浓)=====△ MnCl2+Cl2↑+

2H2O进行过量计算,就会得出被氧化的 HCl和未被氧化的 HCl

的质量之比为 1∶ 1(无需用到 35.5 g 氯气来计算),而错选 C。

分析选项 D,说明本题同样存在一个隐含信息,即盐酸浓度的

变化。事实上,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当浓

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二氧化锰(即使足量)就不能与稀盐酸反

应。故被氧化的HCl和未被氧化的HCl的质量之比应不能确定。

[答案 ] D

Page 20: 第二部分

在反应物固定、条件固定的情景下,有些反应的产物会与

反应物中的某试剂继续反应。如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

够与氢氧化钠继续反应:Al3++3OH-===Al(OH)3↓;Al(OH)3

+OH-===AlO-2+2H2O。有些反应的产物自身能够发生反应,

如 NO2:2NO2 N2O4,但是新课标教材中 NO2的生成及

NO2、N2O4之间的转化是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容易衔接不上,

导致顾此失彼。

Page 21: 第二部分

[例 7] 在一装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盛 22.4 mL一氧化氮,

若通入 11.2 mL氧气 (气体体积均在标况下测定 ),保持温度、

压强不变,则容器内的气体密度

( )

A.等于 1.369 g/L

B.等于 2.054 g/L

C.在 1.369 g/L与 2.054 g/L之间D.大于 2.054 g/L

Page 22: 第二部分

[解析 ] 本题若只根据 2NO+ O2===2NO2进行计算,就会得

出容器内的气体密度为 2.054 g/L,错选 B。本题存在一个隐含

因素,即产物二氧化氮可转化为四氧化二氮气体。由于反应体系

中存在 2NO2 N 2O4,最终混合气体的体积应小于 22.4 mL,

而质量是守恒的,故气体的密度应大于 2.054 g/L。

[答案 ] D

Page 23: 第二部分

[例 8]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钠、氢氧化钠、新制

的氢氧化铜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该物质恰好反应 (反应时可加

热煮沸 ),则消耗钠、氢氧化钠、新制的氢氧化铜三种物质的

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 6∶4∶5 B. 4∶6∶5 C. 2∶3∶2 D. 2∶1∶2

Page 24: 第二部分

[解析 ] 本题隐含官能团反应后的再反应。根据各种官能团

的性质,易误选 D。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得到酚和羧基,

它们都能和氢氧化钠继续反应,从而消耗氢氧化钠,同时醛

基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成羧基后,可继续与氢氧化铜发生

中和反应。

[答案 ] B

Page 25: 第二部分

化学知识有若干规律可循,掌握规律对掌握化学知识相当

重要。规律一般会有一定的条件或适用范围的限制,所以

不能涵盖所有的物质或情况。

[ 例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失电子难的原子,其得电子一定容易

B.碱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两种不同的酸液混合,溶液一定显酸性

D.离子化合物也可能完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

Page 26: 第二部分

[解析 ] 本题隐含了规律的相对性。 A选项, He、 Ne等

稀有气体的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 B选

项,碱金属氧化物也包括过氧化物,其不是碱性氧化物; C

选项,氢硫酸与亚硫酸会发生反应: H2SO3+ 2H2S===3S↓

+ 3H2O,溶液可能显中性; D选项,如 NH4Cl、 NH4NO3

等铵盐符合题意。

[答案 ] D

Page 27: 第二部分

[例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键是一种强度介于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的化学键B.由分子形成的晶体中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和共价键两 类作用力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Page 28: 第二部分

[解析 ] 离子键、共价键是化学键,但含“键”字的氢键不是

化学键,是一类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A错误;由分子形成

的晶体中,分子间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但分子内不一定

存在共价键,因为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不存在共价

键, B错误;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但是含极性键的

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甲烷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错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正确。

[答案 ] D

Page 29: 第二部分

概念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

延是十分必要的。如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

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时要

注意以下情况:①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如 Cu、石墨能

导电,但却不是电解质;②必须是自身电离出的离子导

电,如 SO2、 CO2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

Page 30: 第二部分

SO2 、 CO2 分别与 H2O 反应生成的 H2SO3 和 H2CO3 电离

出的离子导电,故 H2SO3 和 H2CO3 是电解质, SO2 、 CO2

不是电解质;③ Na2O 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是 NaOH ,但

Na2O是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出 Na +、 O2 -,

从而熔融状态下 Na2O能导电,故 Na2O是电解质;④ NaOH

溶液能导电,但 NaOH溶液是混合物而非纯净物,故 NaOH

溶液不是电解质。

Page 31: 第二部分

如平衡移动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 )的概念:如果改变影响平

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为何

要强调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例如 N2+ 3H2 2NH 3(正

反应是放热反应 ),如果增大压强,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如果同时升温和增

大压强,则对于平衡移动的方向无法作出判断。而改变催化剂,

对平衡无影响,也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化学平衡常

数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准,使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并不一

定影响化学平衡常数,如浓度和压强等,但是温度既能影响化

学平衡,也能影响化学平衡常数。

Page 32: 第二部分

[例 11] 已知酸 H2B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电离:

①H2B===H ++ HB -;② HB - H ++ B2 -。则下列说法

一定正确的是 ( )

A. NaHB溶液一定呈酸性, Na2B溶液一定呈碱性

B. Na2B溶液一定呈碱性, NaHB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

碱性

C. Na2B溶液中一定有: c(Na + )+ c(H + )= c(HB - )+

c(OH - )

+ c(B2 - )

D.在 Na2B溶液中一定有: c(OH - )= c(H + )+ c(HB - )

Page 33: 第二部分

[解析 ] H2B的电离方程式隐含了其一级电离为完全电

离、二级电离为不完全电离的信息,审清题了,容易判断

出 A正确, B错误; C中是电荷守恒问题,正确的关系

式是 c(Na + ) + c(H + ) = c(HB - ) + c(OH - ) + 2c(B2

- ), D中是水电离出的 H +和 OH -守恒,所以 D正确。

[答案 ] AD

Page 34: 第二部分

[例 12] 向 FeCl3溶液中滴加无色的 KSCN溶液,有以

下可逆反应存在: FeCl3+ 3KSCN Fe(SCN) 3+ 3KCl,

向该平衡体系中加少量 KCl固体,红色将

( )

A.变深 B.变浅

C.不变 D.无法确定

Page 35: 第二部分

[解析 ] 本题隐含“未参加反应的离子不影响化学平衡”的信息。考虑化学平衡的移动,要结合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

的离子,在 Fe3 ++ 3SCN - Fe(SCN)3 中,加入的

KCl不会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答案 ] C

Page 36: 第二部分

在物质用途中往往大家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关键物质的用途

上,忽视了原理的存在。如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

Ca(ClO)2+CO2+H2O===CaCO3↓+2HClO,生成的 HClO具

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作用。这个反应揭示“ 强酸― ― →制取 弱酸”

这一反应原理,容易被忽视。

Page 37: 第二部分

[例 12] 氯水存在如下平衡: Cl2+ H2O HCl + HClO。

为了增大次氯酸的浓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通入少量 H2S气体

B.加入少量 CaCO3

C.通入少量 HCl气体

D.加入少量 NaOH固体

Page 38: 第二部分

[解析 ] 次氯酸能够氧化 H2S,虽然平衡右移,但是次

氯酸的浓度减小, A错;碳酸的酸性弱于盐酸,强于次氯

酸,故碳酸钙只能与盐酸反应,不能与次氯酸反应,平衡

右移,从而次氯酸的浓度增大, B正确;少量 HCl通入氯

水中,平衡左移,次氯酸的浓度减小, C错;少量 NaOH

固体与 HCl、 HClO均可发生中和反应, D错。

[答案 ] B

Page 39: 第二部分

总而言之,避免了少失分,不必要的失分,才能获得

高分。以上七条只是简单地给大家提供了几种常见的易犯错

误,希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引以为戒,养成细心审题、仔

细解题、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一分”定命运、“习惯”定前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