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 ) 第第第第第第第 1.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A.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B.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2. 第第第第第第 A.1877 第第第第第第第 B.1878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a. 第第第第 b.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一次世界大戰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 ( 一 ) 從結盟走向戰爭 1. 國際局勢 - 帝國主義國家 A. 繼續拓展海外勢力 B. 以 結盟 方式尋求國家安全與外交優勢 2. 俄 土 戰爭 → 柏林會議 A. 1877 年 俄 土 戰爭 : 使 英 、 奧 大感威脅 B. 1878 年 俾斯麥 出面調停 - 柏林會議 a. 德 、 俄 關係惡化 b. 奧 欲聯 德 自保,與 德 訂立同盟. 3. 「 三國同盟 」與「 三國協約 」 A. 三國同盟 - 德 、 奧 、 義 B. 三國協約 - 法 、 英 、 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 ) 從結盟走向戰爭 1. 國際局勢-帝國主義國家

A. 繼續拓展海外勢力B. 以結盟方式尋求國家安全與外交優勢

2. 俄 土戰爭→柏林會議A.1877 年俄 土戰爭:使英、奧大感威脅 B.1878 年俾斯麥出面調停-柏林會議 a. 德、俄關係惡化 b. 奧欲聯德自保,與德訂立同盟

Page 2: 第一次世界大戰

3.「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A. 三國同盟-德、奧、義

B. 三國協約-法、英、俄

Page 3: 第一次世界大戰

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A. 導火線: 1914 年 6 月「塞拉耶佛事件」 a. 奧匈帝國王儲遭塞爾維亞人暗殺 b. 奧匈要求塞國負責,並提出最後通牒B. 戰爭爆發- 1914 年 7 月 a. 奧匈向塞國宣戰 b. 俄國以同是斯拉夫民族支持塞國, 下令全國總動員 c. 雙方盟國紛紛參戰 d. 義大利原為同盟國,後倒向協約國

Page 4: 第一次世界大戰

1878 年的巴爾幹半島

Page 5: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對峙圖

Page 6: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 年 6 月,斐迪南大公夫婦前往市政大廳的畫面,途中遭塞爾維亞籍青年暗殺。

Page 7: 第一次世界大戰

塞拉耶佛事件的兇手

位於照片中央的即為刺殺奧匈帝國王儲夫婦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 (Gavril Princip)

Page 8: 第一次世界大戰

( 二 ) 大戰經過

1. 初期: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防線A. 總體作戰-工業化和科技實力B. 戰鬥方式-壕溝、鐵絲網與機關槍

2.1917 年重大轉折A. 俄國-國內發生革命退出戰局B. 美國-參戰,使協約國反敗為勝

Page 9: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戰壕內休息的英國士兵

一次大戰時,在西線上的敵

對雙方均以壕溝做為防禦陣線。

Page 10: 第一次世界大戰

誇大同盟國力量強大的海報誇大同盟國力量強大的海報

中間站立者代表初期保持中立的義大利中間站立者代表初期保持中立的義大利

Page 1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 西線戰況

德軍向西線採取閃電戰術,假道比利時,威脅法國

法國藉俄軍攻擊東普魯士,導致德軍抽調軍隊因應的時機,進行反攻

1915 年,義大利與協約國簽訂秘密協議,倒向協約國組織1916 年初,形成「壕溝戰」

Page 12: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

1916 年初,德軍對法國凡爾登展開大規模攻擊

7 月,英軍在法國索姆河開闢新戰場,為凡爾登戰役解危

削弱德軍實力

1916年凡爾登戰役中駐軍在壕溝裡的士兵

Page 13: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 東線戰場

俄國為支援法國,進攻德國

德國增調部隊,並起用興登堡元帥對應俄國坦能堡戰役中擊敗俄軍

1917 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

1918 年 3 月布爾什維克黨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退出戰場,協約國東線軍力完全瓦解

Page 14: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 海上戰役海上戰役

英國以海軍封鎖德國,使德國經濟遭受打擊

1916 年日德蘭戰役,英法海上勢力穩固

德國以潛水艇封鎖英國

1915 年擊沉搭載美國乘客的郵輪後,開始有限制使用潛艇

1917 年初,德國宣布無限制使用潛水艇美國對德斷交,不久後宣戰

Page 15: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國美國的參戰的參戰

參戰原因參戰原因A.A. 德國德國採取「採取「無限制潛艇政策無限制潛艇政策」」B.B. 德國德國煽動煽動墨西哥墨西哥反反美美

結果結果::使使協約國協約國反敗為勝反敗為勝

意義意義::證實證實美國美國自自南北戰爭南北戰爭以來工業化以來工業化 與政治、社會改革的成功 與政治、社會改革的成功

Page 16: 第一次世界大戰

協約國協約國的生力軍的生力軍

美國的參戰為協約國陣營注入新的活力和熱情

Page 17: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1. 巴黎和會巴黎和會 (1919)

A. 主導:三巨頭- a. 美國總統威爾遜 b.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c.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B. 議和基礎:「十四點和平計畫」 a. 美國總統威爾遜於 1918 年初提出 b.未能實踐之因:法國為報復普 法戰爭 夙仇,堅持痛懲德國

Page 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黎和會巴黎和會的主導者的主導者

由左至右分別為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以及美國總統威爾遜。

Page 19: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 參戰國之多,與動員人力、

物力皆是史無前例 使用毒氣、機關槍、爆炸

彈頭等,造成嚴重傷亡 死於空襲、飢餓、傳染病

的平民超過陣亡士兵數 歐洲與美國經濟地位易位,

美國由債務國便成債權國

圖 6-10 左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度使用坦克與毒氣,左圖為 1916 年英軍於桑河( San R.)發動攻擊時使 用坦克的情形。

Page 20: 第一次世界大戰

2.2. 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 -對-對德德和約和約 A.A. 內容苛刻內容苛刻 a.a. 割讓領土割讓領土 b.b. 削減軍備削減軍備 c.c. 須承擔發動戰禍的責任須承擔發動戰禍的責任 d.d. 負擔天文數字的賠款負擔天文數字的賠款B.B. 影響:影響:使使德國德國人民深感屈辱與怨恨人民深感屈辱與怨恨→ → 促使日後促使日後希特勒希特勒 納粹黨納粹黨興興起起

Page 21: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91919 年年協約國協約國處決處決德國德國的漫畫的漫畫

圖左是圖左是英國英國首相首相勞合喬治勞合喬治,拿著斷頭機繩索的是,拿著斷頭機繩索的是法國法國總理總理克里蒙梭克里蒙梭,圖右則為,圖右則為美國美國總統總統威爾遜威爾遜

Page 22: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A.四大帝國瓦解: a. 德意志帝國 b. 奧匈帝國 c. 俄羅斯帝國 d. 土耳其帝國B. 新興國家:波蘭、芬蘭、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 、匈牙利、南斯拉夫C.遺憾:巴黎和會並未完全依照民族自決 原則→造成日後國際秩序的隱憂

Page 23: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大戰後的歐洲

Page 24: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際聯盟國際聯盟--國聯國聯 ((LNLN))1.1. 成立:成立: 19201920 年年A.A. 永久會址-永久會址-瑞士瑞士 日內瓦日內瓦 B.B. 會員國-會員國-最多達六十餘國最多達六十餘國C.C.依據-依據-十四點和平原則十四點和平原則

2.2. 主要目標:主要目標:制裁侵略、仲裁糾紛、制裁侵略、仲裁糾紛、 維繫世界和平 維繫世界和平

3.3. 機構:機構: A.A. 主要-主要-大會大會、、理事會理事會、、秘書處秘書處 B.B. 附屬-附屬-國際法庭國際法庭、、國際勞國際勞工組織 工組織

Page 25: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際聯盟 1.國聯無力堅持集體安全的理念以維護新秩序

2.蘇聯成立後,一度遠離歐洲政治舞台

成效二十年後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上圖為 1920 年《紐約時報》一幅諷刺國際聯盟的漫畫,圖中馬車與象徵和平的馬匹持相反方向,喻指國際聯盟無法領導世界走向和平,反而成為和平的阻礙。

Page 26: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間期的民主國家-英國戰間期的民主國家-英國背景背景 政府負債,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眾多等政府負債,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眾多等困境困境 1.1. 勞工勢力抬頭: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勞工勢力抬頭: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

黨黨 交互執政交互執政2.2. 經濟大恐慌經濟大恐慌3.3. 財富分配不均,福利政策無法照顧所有貧財富分配不均,福利政策無法照顧所有貧民民4.4. 勞工罷工頻仍勞工罷工頻仍

因應因應 1.1. 保守黨、工黨、自由黨合組全國聯合政府保守黨、工黨、自由黨合組全國聯合政府2.2. 中上階層自組自願隊維持交通運輸與各項中上階層自組自願隊維持交通運輸與各項服服 務,輿論譴責罷工務,輿論譴責罷工

Page 27: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間期的民主國家-法國 政治 1. 多黨制:難由單一政黨獲得國會絕對多數,內閣 多為聯合內閣 2. 左右派政黨的意識形態強烈 1920 年社會黨分裂 法國共產黨 原社會黨→維持原有的 議會路線 右派政黨注重經濟發展,受工商、財經界支持

Page 28: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間期的民主國家-法國

社會經濟 1. 因戰爭而損失慘重 2. 重建經費龐大,政府負債累累

1936 年,社會黨、激進社會黨、共產黨合組「人民陣線」,雖取得政權,卻無力穩定大局,因此垮台

Page 29: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間期的民主國家-美國

美國參戰,奠定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 戰間期,美國重回孤立主義 經濟大恐慌 羅斯福以「新政」、「幫助在金字塔底 層被遺忘的人」為號召,贏得大選 1930 年代中期後,國會通過「中立法案」,

維持中立

Page 30: 第一次世界大戰

WW1 戰後美國美國

1. A.經濟突飛猛進B. 政治:重返「孤立主義」-人民厭戰C. 社會: a.藝文活動蓬勃發展-滾動二十、 爵士時代 、金色二十 b. 保守勢力抬頭- (a)共和黨主政 (b) 外交保守孤立

Page 31: 第一次世界大戰

愉悅的民眾

1920年代為戰後經濟恢復期,經歷戰爭痛苦的人們在此時恢復蓬勃生氣。人 們熱衷於跳舞、電影及看棒球等新休閒娛樂。

Page 32: 第一次世界大戰

華爾街崩潰之日景象

Page 33: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9年 10月 29日,華爾街股市坍塌。道瓊斯指數當天暴跌 12.8%,引起持續的金融恐慌。

到了 11月 11日,道瓊斯指數已經從9月份的高峰下跌了 40%。在 隨後的幾個月,華爾街股市有所恢復,但不過是個短暫的假像。

到 1932年 6月 9 日觸底時, 道瓊斯指數已經失守了91%!

那年最熱的流行歌曲的名字是: " 兄弟,能給我剩一毛錢嗎? "(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 

Page 34: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9年經濟大恐慌美國一家銀行出現擠兌

Page 35: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 1929年 10月29日到 11月 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 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鐘。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衝!」

Page 36: 第一次世界大戰

沒錢買油改用馬拉的胡佛車

Page 37: 第一次世界大戰
Page 38: 第一次世界大戰
Page 39: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5 年,一些失業男子寄宿在紐約的聖馬克教堂。

1939 年 2 月,一位移民母親抱著她的孩子坐在門口

Page 40: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5年,一個描述工會罷工者與試圖穿越工廠警戒線的無賴打鬥在一起的鏡頭。一個罷工者打著 " 法西斯主義 " 的標語,幾名昏迷的男子躺在地上。

Page 4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國人均 GDP走勢下滑 6 年後才恢復

Page 42: 第一次世界大戰
Page 43: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蕭條時代的安慰

Page 44: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羅斯福新政( THE NEW DEAL) 核心是三個 R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 復興( Recovery), 也被稱為三 R 新政。以 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了大蕭條 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

Page 45: 第一次世界大戰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成立於成立於 19331933 年年 55 月,月,是大蕭條時代 羅斯福總是大蕭條時代 羅斯福總統規劃專責解決田納西統規劃專責解決田納西河谷一切問題的機構河谷一切問題的機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諾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整體規劃水土斯維爾。整體規劃水土保持、糧食生產、水庫、保持、糧食生產、水庫、發電、交通等,創新為發電、交通等,創新為「地理導向」的一個整「地理導向」的一個整體解決方案機構,獲得體解決方案機構,獲得很大的成功 很大的成功

Page 46: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羅斯福總統於 1935 年 8 月 24 日簽署《社會保險法案 》

Page 47: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羅斯福在 1937年還說: 三分之一的國民長年衣不蔽體、 居無所安、營養不良( ill-housed, ill-clad, ill-nourished)。

Page 48: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 1933年開始的“新政”,並沒有使美國走出大蕭條,美國人勒緊褲腰帶又苦熬了七八年。

真正的救星,大概還是二戰。戰時的軍需,充分吸收了美國過剩的生產力。

大量美軍出征,又使美國從一半勞動力閒置走到嚴重的勞動力短缺,乃至呆在家裏的婦女被鼓勵出來工作。

Page 49: 第一次世界大戰
Page 50: 第一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恐慌所帶經濟大恐慌所帶來的經濟問題,來的經濟問題,使德國面臨嚴重使德國面臨嚴重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圖為德國兒童將圖為德國兒童將德國馬克當成玩德國馬克當成玩具來堆砌金字塔具來堆砌金字塔的景象。的景象。

Page 51: 第一次世界大戰

法西斯主義的兩大領導人希特勒(右)與墨索里尼(左)。

Page 52: 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世紀末」心態-從樂觀到悲觀 A.時間: 1880~1930年代之間B.時代 背景: a.西方各國普遍經濟不景氣 b.各種社會主義思潮與政團紛紛出現C.現象: a.開始質疑進步史觀 b.不再迷戀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D.影響:甚久-到整個二十世紀 E.代表人物:尼采 ( 德 ) 、佛洛依德 ( 奧 )

( 二 ) 「世紀末」心態與非理性主義

Page 53: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尼采-「超人哲學」

反理性A.強調本能、意志→戰勝外在環境B. 「超人」產生-以道德、勇氣及意志力 超越普通人類

反基督教-宣稱「上帝 已死」 A.擺脫服從,摧毀舊價值B. 自我創造力-不藉由理性或宗教

Page 54: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尼采--人的精神三變 人的精神應該要歷經三種變化駱駝 -->獅子 -->嬰兒

1)駱駝:駱駝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勞,意味著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接受訓練,承受傳統的包袱。

2)獅子:駱駝與獅子的差別在於駱駝必須聽從他人的指導、接受他人的命令,所聽到的是別人說:「你應該如何!而獅子則是自己做決定、對自己負責。

3 )嬰兒:也就是心靈重新回歸原點,可以重新再出發。這跟老子說「復歸於樸」,莊子所稱的「得」是一樣的吧!

Page 55: 第一次世界大戰

佛洛依德-「潛意識」理論

分析人性: A.本我-本能 B. 自我-理性、思維 C.超我-外來約束、權威

本能受超我壓抑-潛藏在「潛意識」著作:《夢的解析》-視夢為潛意識的反映

影響:第一次大戰後受重視-對日後的 社會學、文學與藝術的發展有巨 大的影響

Page 56: 第一次世界大戰

佛洛依德與他的孫女

佛洛依德是心理分析學派的創立者,其說影響層面不僅限於心理學,社會科學與文藝發展也受其影響。

Page 57: 第一次世界大戰

達達主義

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風格:虛無主義 A.否定一切的現存價值 B.顛覆傳統和美學的形式

代表:杜象-〈泉〉

Page 58: 第一次世界大戰

超現實主義特色:創作上用幻想、幻覺、錯覺與 夢境來引導

代表:達利 ( 西 )

Page 59: 第一次世界大戰

記憶的永恆

Page 60: 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主義文學特色:A.探索隱藏於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B.鼓吹非理性主義,強調主觀意識C. 宣揚個人主義、悲觀主義、虛無主義D. 注重描寫個人的內心生活產生:意識流小說代表: A.卡夫卡-小說《變形記》 B. 喬埃斯-小說《尤利西斯》 C.艾略特-長詩《荒原》

Page 61: 第一次世界大戰

卡夫卡卡夫卡 (Franz

Kafka)

在著作中力圖表現出

人類的疏離、孤獨等

主觀感受。

Page 62: 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班牙的情勢1.1931 年-推翻王政 A. 成立共和政府 B. 政黨林立,動盪不安2.1936 年-佛朗哥發動政變,內戰爆發 A. 德、義支持佛朗哥 B.蘇聯以飛機、坦克車援助政府軍 C. 英、美、法等國知識分子群集西班牙 -成立國際義勇軍 D. 佛朗哥勝利,西班牙成法西斯獨裁國家

Page 63: 第一次世界大戰

佛朗哥

西班牙內戰時的政 府海報,呼籲平民撤出馬德里。

Page 64: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人在巴黎的畢卡索,從報紙得知古城遭佛朗哥轟炸,居民死傷數千人,於是以此為題材完成《格爾卡》,以表達個人的立場與內心的痛苦。

畢卡索的巨作《格爾尼卡》

Page 65: 第一次世界大戰

藝術新流派的突破1.文學 A.唯美主義-為藝術而藝術 B.象徵主義-採隱喻手法2. 美術 A. 後印象派-塞尚、梵谷、高更 B. 立體派-畢卡索 C.野獸派-馬諦斯

Page 66: 第一次世界大戰

《沉思的尼采》 梵谷自畫像

Page 67: 第一次世界大戰

塞尚的《靜物》

Page 68: 第一次世界大戰

法國畫家高更深惡十九世紀的資本社會,他曾到大溪地描繪當地居民未受商業文明汙染的樸實生活。

Page 69: 第一次世界大戰

馬諦斯的《餐桌上》

Page 70: 第一次世界大戰

心理分析的運用1. 佛洛伊德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夢境 -發現潛意識世界2.著作:《夢的解析》

3.影響: A.文學:意識流小說-如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 《追憶似水年華》 B.藝術:超現實主義

普魯斯

Page 7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主義文學1.特色 A. 有意突破傳統文字敘述的形式 B.呈現世界大戰以來傳統秩序的瓦解 C. 表達眾人失落、孤寂和迷惘的心聲2.盛行 A. 時期: 十九世紀末 ~1960 年代 B.地區:西方,甚至非西方國家

Page 72: 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藝術1.派別 A.超現實主義

B.抽象表現主義

2.共同點:不再以透視法為圭臬

3. 反映: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 藝術 顯然已經轉向

Page 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孟克的《吶喊》是表現主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