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 Upload
    telma

  • View
    45

  • Download
    9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六節以殖民為基礎之各項建設. 日治台灣的社會基礎工程 改革土地制度 上 土地、林野調查與整理 交通運輸 上 鐵路、公路、郵政、電話、電報 經濟 上 貨幣、度量衡 社會文化 上 國語、星期制、時間制. 改革土地制度-土地調查. 1898 年台灣總督府發布「 台灣地籍規則 」、「 台灣土地調查規則 」,全面實施土地調查與整理工作 1904 年完成此一工作。 6 年間計動員 167 萬人,花費 522 萬圓 調查結果有三  確切掌握台灣耕地面積,清出大量隱田 查明土地所有狀況-大小租戶及佃農數量 明瞭地理情形,獲得治安的方便.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Page 2: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六節以殖民為基礎之各項建設 日治台灣的社會基礎工程1) 改革土地制度上土地、林野調查與整理2) 交通運輸上鐵路、公路、郵政、電話、電報

3) 經濟上貨幣、度量衡4) 社會文化上國語、星期制、時間制

Page 3: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改革土地制度-土地調查 1898年台灣總督府發布「台灣地籍規則」、「台灣土地調查規則」,全面實施土地調查與整理工作

1904年完成此一工作。 6年間計動員 167萬人,花費 522萬圓

調查結果有三1) 確切掌握台灣耕地面積,清出大量隱田2) 查明土地所有狀況-大小租戶及佃農數量3) 明瞭地理情形,獲得治安的方便

Page 4: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改革土地制度-林野調查與整理為確定林野的官有與民有權,總督府於 1910〜 14年實施為期五年的林野調查,建立「無主地國有」之原則

1915〜 25年展開官有林野整理,列出「要保留林野」與「不保留林野」,後者進行放領或出售

林野調查與整理之結果確定林野之所有權,明定境界

Page 5: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交通運輸-鐵路1899年,日本在台灣展開縱貫鐵路之延長工程,以 10年為期,南北同時動工

1908年 4月 18日,基隆到高雄全線寬軌縱貫鐵路正式完工通車,長度為 400公里,工程費 2,880圓; 10月 24日在台中公園舉行慶祝典禮

其後,陸續增築支線和東部線。鐵路交通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脈

Page 6: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1908年(明治 41年)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鐵路全線完成通車資料來源:台灣的歷史源流, 2000,頁 277,台中,文建會中辦室

Page 7: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交通運輸-公路總督府運用軍隊及各地民力,積極致力於城鎮、鄉村間相互聯絡的道路

1905年已完成各式道路約 9,500公里,其中,寬度 2公尺以下者約 4,600公里、 4公尺以下者約 3,500公里、 6公尺以下者約 1,000公里、 8公尺以下者約 350公里、 8公尺以上者約 100公里,可通汽車和牛車

Page 8: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台一線路線圖資料來源:經典雜誌 23,頁 22, 2000.6

Page 9: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日治時期,日人在台有所謂的「奉仕事業」,即透過地方的保正號召百姓踴躍參與殖民政府發起的建設。當年整修縱貫公路時,台灣民眾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義務投入公路修築的行列資料來源:經典雜誌 23,頁 30, 2000.6

Page 10: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圖為 1954年,台一線完成全線灌入式柏油路面的鋪設,是台灣第一條全線柏油路面的公路。通車典禮上,形成萬人空巷的熱鬧場面資料來源:經典雜誌 23,頁 23, 2000.6

Page 11: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交通運輸-郵政1895年 6月,首先在基隆開辦郵政業務 至翌年底,已在各地設 49個郵電局、 6個經辦所

1900年代初,全台已設有百餘個郵電局,貼2分錢郵票,信件便能送達日本及台灣各地

Page 12: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交通運輸-電報、電話1895年 12月,開始辦理公共電報事業 至翌年 4月,已設有電信局 27處1900年 7月,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斗六等城市已設有電話局,開辦一般電話業務

Page 13: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貨幣 日治之初,台灣流通的貨幣多達百餘種,加上大量日幣的流入,換算欠缺固定的標準,幣制極為紊亂

1897年,日本政府公布貨幣法 1899年,創立台灣銀行,進行以下業務1) 整理、改革台灣幣制,以安定財政金融2) 一方面在南洋各地設分行,擴張對外貿易金融 1911年,日本貨幣法亦施行於台灣,自此,台灣貨幣完全與日本國內幣制合一

Page 14: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台灣銀行成立後,統一發行了貨幣,不但有利日本資本進入台灣,亦是日本企業融資貸款的大金主。在政府多項法令保護下,日本人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將工廠土地視為私人財產,直接跟銀行抵押借錢,再用來發展新技術、併購台資糖廠;於是日本政府、台灣銀行、日資製糖會社漸漸就形成密不可分的鐵三角關係資料來源:少年台灣 1,頁 20, 2002.6

1899年台灣銀行

Page 15: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度量衡日治之初,台灣的度量衡制度一如幣制,種類繁多,

至為複雜混亂,弊端叢生 1900年,總督府發布「台灣度量衡條例」,翌年,正式實施

1906年 4月起,將新度量衡器的製造、修理及販賣一律收歸官營

隨著貨幣與度量衡的統一,不僅台、日兩地貨物和資本的流通,更加速台灣企業經營的資本主義化

Page 16: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國語 1910年代中期起,日本總督府鼓勵各地社會領導階

層組織「國語普及會」、「風俗改良會」等社教團體,展開以民邊團體為中心的推廣日語運動

1930年起,總督府公布法令,正式在市、街、庄設立「國語講習所」,作為常設的簡易日語教育設施。至 1937年 4月,全台共有 2,812 個講習所,共收有 18萬 5千多名學生,尚有 1,555 個「簡易國語講習所」,共收有 7萬 7千多人

日治末期,日語普及率幾達 80%

Page 17: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台中州「國語家庭」

資料來源:鄭志敏, 2001, Hello台灣史,頁 182,台北全威

Page 18: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星期制日治以前,民眾日常生活作息規律概以旬、

朔望、月、季、年為期日治時期,總督府將星期制引進台灣,規定星期日為例假日

定時休假使社會大眾有了「餘暇生活」的時間,總督府更向社會推廣餘暇活動,經常舉辦運動會等活動。 漸漸地,「餘暇生活」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age 19: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時間制 1895年 12月,總督府發布規定,台灣以東經 120度子午線之時間為標準時間,與日本國內時差一小時

此一規定自 1896年 1月 1日起實施,從此台灣正式進入格林威治世界標準時間系統中

1920年起,日本政府更為了加強人們對時間觀念的認識和守時習慣的養成,乃規定每年 6月 10日為「時的紀念日」,以期培養準時、守時、惜時的精神

1930年代,規定每一家戶必須配備時鐘,平日都要透過廣播對時

Page 20: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日治時期建立的基礎交通建設公營鐵路 895公里私營鐵路 3024公里林業專用鐵路 154公里公路 17408公里郵局 260所電話用戶 23219戶港口 基隆港、高雄港1940年統計資料資料來源:少年台灣 1,頁 45, 2002.6

Page 21: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台灣的現代化日語成為台灣人吸收現代知識的主要工具,尤其是1930年代以降,日語普及率急劇上昇,對台灣現代化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台灣民眾透過日語吸收現代西方的基本科技與文化,接受現代的衛生觀念,新觀念和新制度漸成為日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現代化變遷較鄉村更為深刻,遂使台灣成為接受現代化潮流的殖民地社會

Page 22: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丘為君、張運宗, 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張勝彥等, 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黃秀政等, 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遠流台灣館, 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經典雜誌 80, 2005.3,治台大開拓-一九四五 甲

子回眸許雪姬等, 2004,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廖宜方, 2005,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