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特色 課程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台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康仕仲、王秀槐、邱佳慧 撰文:王品涵 走出白色巨塔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毛慧芬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職能治療是透過各種活動(如運動或遊戲)來協助患者回復或維持他們的健康。所謂的「健康」,指的不只是生理的狀態,更包含心理狀態。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特色課程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台大智活中心指導教授:劉佩玲、康仕仲、王秀槐、邱佳慧 撰文:王品涵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毛慧芬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Page 2: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Page 3: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職能治療」對⼀一般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一門陌生的學科。然而,對於現代醫療來說,職能治療卻是⼀一個不可或缺、也無可替代的專業。簡單來說,職能治療是透過各種活動(如運動或遊戲)來協助患者回復或維持他們的健康。所謂的「健康」,指的不只是生理的狀態,更包含心理狀態。換言之,職能治療師所治療的範圍,從車禍受傷的病人到有社交障礙的患者皆包含在內。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1

Page 4: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職能治療知多少

「職能治療」對⼀一般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一門陌生的學科。然而,對於現代醫療來說,職能治療卻是⼀一個不可或缺、也無可替代的專業。簡單來說,職能治療是透過各種活動(如運動或遊戲)來協助患者回復或維持他們的健康。所謂的「健康」,指的不只是生理的狀態,更包含心理狀態。換言之,職能治療師所治療的範圍,從車禍受傷的病人到有社交障礙的患者皆包含在內。

儘管病患類型如此廣泛,但並不代表職能治療師無所不能。事實上,職能治療師的目標,與其說是「回復到健康的自然狀態」,不如說是「讓患者以更能適應自己當下身心狀態的方式去面對世界」。以下肢無力的中風患者為例,職能治療師不僅要求患者重複做彎曲伸直的動作,以增強下肢的力量,而更會進⼀一步地設計「地上減沙包」的活動,讓患者透過這樣的活動來達成增強下肢力量的目標。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是照應了生理技能的層面,更顧及心理方面的特性。以心理動機(娛樂性與成就感)來加強

患者本身的復健意願,從而使生理治療達到更佳的效果。生理與心理的醫療,在過往通常是分科診療,然而在職能治療領域,它們並非如此逕渭分明,而是相輔相成。透過外在的活動,達到醫治生理與心理,使患者得以達到己身最佳的身體機能,這就是職能治療的核心理念。

相較於醫學院的其他學系,職能治療是相當「年輕」的科系。約莫在1970年代左右,才以「復健醫學系」之名,進入臺灣醫療學界。儘管成為學科的時間比不上其他科系,然而職能治療的重要性,使它在眾多醫學院佔有⼀一「系」之地:臺大、成大、長庚、輔大、義守等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2

Page 5: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重點大學醫學院與醫學大學(中山醫、高雄醫)都設有職能治療學系,專職培養職能治療師。另外如護專、護校乃至於各醫學院的研究所,亦開設相關課程,提高醫護人員對此⼀一專業的認知。而隨著職能治療領域的擴展,人們開始發現它不僅能「復健」,更能「保健」。如同許多病症⼀一樣,預防杜漸勝於事後復健。比如說,當人的年紀到達⼀一定程度時,開始接受職能治療師的建議,展開預防失智症的活動,那麼這些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有可能下降。然而這樣的預防卻很難在醫院的圍牆之內進行。職能治療是否能離開醫院這棟「白色巨塔」?要走到哪裡去?要怎麼走?

這,就是毛慧芬預計要開設相關課程時,所念茲在茲的問題。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

毛慧芬找到的方式很簡單。她走出醫院,就進入了社區。相較於醫院強烈的目的性,社區那強烈的生活感,或許更加適合職能治療所強調的身心合⼀一的治療方式。然而比起醫院以治療為主軸而構築出來的環境,以生活為主軸的社區無疑地也更難以執行職能治療這樣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職能治療不能只是職能治療,它還必須與社區生活的其他層面相互配合,從而達到「生活即治療」的理想目標。職能治療師必須了解社區、必須了解居民,更必須了解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哪些團隊在用什麼方式來協助這些居民。舉例來說,社區中的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平時就會有相關的社福團體定時訪視,而若職能治療師能與社福團體的社工或志工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團隊,那麼彼此都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創造出三贏的局面。因此,此課程的設計目標,就是讓學生們走出教室,走入人群,去傾聽、整理、認知社區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3

Page 6: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居民的需要,並且學習去辨認哪些是他們可以提供專業協助的需要。

在「走入」之前,身為教師,毛慧芬必須先去尋找「可以走入」的社區。透過老人照護中心、失智與身心照護機構,毛慧芬想要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是單⼀一的社區,更是⼀一個可以長期深耕的合作機構。而除了與機構的合作外,毛慧芬更引入了「生命流程」的概念,以機構介紹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思索生命歷程與機構協助之間橫向的連接。舉例來說,⼀一個健康的老人,關注他的主要機構應是老人照護中心。而當他罹患了失智症,比起老人照護中心的人員,這名老人更需要失智症照護機構的社工來提供協助。透

過「生命流程」此⼀一概念,社區職能治療的學生們於是更能理解機構與機構之間的橫向連結,從而提供該社區更適當的建議。

這樣的精神也展現在對學生科系與程度的要求上。「社區職能治療」這門課,原本是開在研究所的課程。然而隨著社區工作的進展,毛慧芬漸漸覺得,大學部高年級學生、醫學院相關科系的學生、非醫學院相關科系學生(如社工系、心理系),乃至於工學院的學生,全都是她想要教導的對象。

醫學院相關科系的同學,若能對社區職能治療有更多了解,那麼他們在決定醫療方式上,就可以有更多選擇;非醫學系的相關科系學生,

則可以透過此項課程,知道除了自身的專業之外,還有更多可以依靠的資源;工學院的學生,透過此項課程,則能學習到在設計相關照護醫療器具時所應具備的基礎職治知識。多樣化的學生來源,對於修課的同學來說,也是相當優良的學習環境。透過不同領域的知識刺激,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創意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4

Page 7: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與想法。而這也正是跨領域工作坊⼀一直以來所致力欲達成的目標。

不同類型的工作模式:巨塔與社區

儘管立意良善,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會有多大,卻是難以預期的。對毛慧芬乃至於她的學生們來說,自然也不例外。對於毛慧芬來說,課程規劃、設計乃至於講授並不困難,最大的挑戰,其實來自於學生們在發現社區的工作方式與醫院的工作方式相差甚遠時,所面臨的失落與無措。要如何帶領學生們通過此⼀一關卡,成了老師的首要課題。

「關鍵點是要讓他們認知到醫院與社區的不同。在醫院,沒有人會違抗專家的意見,尤其職能治療是在醫院當中進行時,職能治療師能確保每個患者都按照自己的專業指示行動。然而,當你在社區工作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指示到什麼地步就很難說。社區是生活的地方,在醫院時的順從不全能被帶回社區的生活。」毛慧芬說。不遵照指示的,有些時候不只是病人。比

如說老人安養機構,有些時候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量已經相當大,他可能無法再有多餘的心力去負荷額外的職能治療要求。實務上,諸如此類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些事,看似支微末節,然而卻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特別是這駱駝先前怎麼說,其他駱駝就怎麼做的時候。

因此,最困難的,是讓學生調適並發展出在社區工作的心態:治療不只要考慮到效果,更要將生活環境、親友家庭,乃至於經濟環境作⼀一通盤的考量,才能讓職能治療在社區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用,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漂亮作業。「其實剛開始這⼀一點也讓我很挫折」毛慧芬說。「挫折的地方是,身為老師,我竟然讓學生看到他們自己的能力界線。而這也是我的挑戰之所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5

Page 8: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在:要如何告訴他們,真實世界就是這樣、這些情境是你們必須考慮到的,而同時又能維護他們的士氣,讓他們繼續學習多元而彈性的執行專業的方式。」

面對這樣的困境,毛慧芬最後如何解決?秘密武器出乎意料的簡單:參訪與學習單。透過單位訪視與患者訪談,毛慧芬認為學生能從中學習到詢問與觀察的技巧。而透過學習單的挑戰與分組的報告討論模式,則能激發出學生的創意,以及鼓勵他們針對特定問題做出深入的思考。課程成立至今已經四年,「我的收穫就是除了必要的資訊

外,盡量壓低演講的比例,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起單純的課堂講解會更有效力。」毛慧芬說。引發學生的自發反思,正是讓她持續開設這門課程的動力。

除了盡量教導學生認識不同型態的工作環境外,毛慧芬也致力於教導學生適應這些環境。「專業還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她說。然而在此之外呢?「溝通,第⼀一是溝通。」透過溝通的人文關懷,職能治療師才能設計出兼顧效率與需求的職能治程,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再來,彈性與調適力也是不可或缺之物。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中達到所能謀求的最佳效果?職能治療師顯然不能只是坐著枯等好條件從頭上掉下來,而是應該利用他手上擁有的資源,做出最適當的調配,盡量做到自己的理想狀態。因此,堅韌的意志力也是不可或缺之物。儘管時常面臨各式資源的短缺,還是不能忘記想要幫助他人的初衷。這些都是社區職能治療師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必須具備的素質,而這堂課程也致力於教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6

Page 9: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導出這樣的學生。「擁有這些特質的話,就⼀一定能做出好成績。」毛慧芬說。而誰能說她不是對的呢?        

異業結盟:對智齡聯盟的期待

那麼,對於智齡聯盟這樣⼀一個以「異業結合」、朝向共同目標邁進的計畫,毛慧芬有何看法?「智齡聯盟所給予的輔助與協助,其實我已經覺得很好了。」思考了⼀一陣子之後,毛慧芬說。「如果⼀一定要講的話,我想之後課程的部份可以再多做⼀一點研究吧。」作為職能治療師,毛慧芬習慣從整體開始評估──

即使對象不是患者而是⼀一個跨領域的龐大計畫亦然。

「我的意思是,現在的智齡聯盟還在草創期,所以每個學校是先去思考有什麼課程符合這個計畫的中心主旨,找到了就放進來。但是當我們這些課程已經蒐集完備之後,應該可以試著考慮挑出⼀一些特色核心課程出來,類似課程地圖那種概念,找出計畫想要培養的人才類型,然後根據這個想法來設計課程。」毛慧芬解釋道。所謂的「人才類型」,就和「工作場所」⼀一樣,不⼀一定只能有⼀一種,它可以有好幾種。但如果能為個別的類型設

計出不同的課程線,如同職能治療系開設了「社區職能治療」這樣的課程,教導同學在醫院之外要如何應對不同的工作場所般,讓同學選擇要培養哪些能力,那麼相信選修的同學對自己的未來會有更多具體的想像。而這些對未來的想像,也就是智齡聯盟所培育、教導的事物被具體實踐的可能。

透過課程設計,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如果要進入老人產業,或要進入其他產業,而認為老人是需要被考慮到的區塊,那麼他們還需要去學習什麼樣的知識、要去關注什麼領域。因為目前學生是很彈性的去選擇他們想要參與的課程,這個好處是學生可以多方面的探索自己的興趣,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有⼀一些時間其實是被浪費掉了,而有些表面上比較無趣的課程,可能就會被排除於外,但那些課程其實是老人學的重要基礎……諸如此類。「話說回來,倒也不⼀一定要硬性規定說核心課程要怎麼搭配選修,而是說若能給學生⼀一個大略的概念,那麼不僅學生在選擇課程上更有跡可循,智齡人才庫的養成也會有更豐碩的成果吧。」毛慧芬微笑的說,她的眼睛閃亮有神。這個針對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7

Page 10: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課程整體的評斷,對於智齡聯盟來說也是相當實際的建議──毛慧芬可說是將她使用在社區職能治療的方式,原封不動的施行於智齡聯盟上。至於聯盟未來的走向,會不會如同毛慧芬所建議的⼀一樣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學生心得

在理解毛慧芬開設「社區職能治療專題課程」的初衷之後,修習這門課的同學是否從中獲得了毛慧芬預想中的成果?為更進⼀一步瞭解「社區職能治療專題」課程的成效,我們訪談了三位同學,分別是溫孟

璇、鄭曉如和陳德群,以探究此⼀一另闢蹊徑的課程所獲得的成果。

選修課程的理由?

首先,最讓人好奇的,自然就是選修這門課程的理由了。聽到這個問題,孟璇首先給出了回答。她提到,在大學就讀時,她就對職能治療的應用範圍到底有多廣泛,感到相當好奇。她說,按理論,職能治療可以貫徹到生活的每個層面上,不同年齡、職業、性別的患者,都有相應的職能治療來協助他們。但對孟璇而言,因為還沒有接觸到夠多的個案,再加上實習的課程大部份仍是在醫院內運作,所以對所謂「生活上的應用」可以到達多廣的層面,仍是⼀一知半解。大學時多是聽老師的經驗談,而沒有太多自己實際操作的經驗。雖然聽老師的經驗也有很大的收穫,但若能有親身

體驗,應該會了解的更加深刻。所以,當看到此⼀一課程,發覺有機會可以親身體驗時,就覺得千萬不能放過。曉如則表示,她以前就有修習過老人照護相關學程與社區實習,對這個主題本來就很有興趣;加上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8

Page 11: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曾經選修過的同學都極力推薦,說是能透過參訪,見識到很多不同的群體,因此想要修習這門課。另⼀一方面,也想透過這門課程,多了解不同的照護群體、再以此為基礎,去做更進⼀一步的探究。對德群來說,這門課提供給他的,則是實務操作上更進⼀一步的體驗。德群是工作了⼀一陣子之後再回學校進修的,他覺得,和醫院相比,社區服務更能貼近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上了這門課之後,「感覺真的可以讓他們的生活過的更好」,他笑著說。

課程的特殊之處?

在聽完了選修課程的動機之後,接下來令人好奇的,即是同學們覺得這堂課與其他課程相比,是否有任何特殊之處?

針對這個問題,孟璇和曉如不約而同的表示,課程的整體性是讓他們覺得最為特出的⼀一個部份。「感覺很整體,而不只是把職治師當作需要的拼圖補上去⼀一塊而已。」孟璇說。在這門課裡面,她本來認為會學到的是「職能治療師能做什麼」。但後來發現,藉由參訪,這更是⼀一個讓她去認識各

種機構與社區的⼀一個窗口。這門課給出了⼀一個新觀念,即「職能治療師可以不只是職能治療師」,職治師還能作更多的事情,去服務患者。曉如則提出課程提供了⼀一個視角,去觀照計畫如何整體性的去改善患者的情況──機構要怎麼去運行⼀一個計畫、其中有什麼樣的需求,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等,「有那種從雲端走到人間的感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德群則認為這門課讓他更了解他之前的工作,包括其背後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到底是什麼,也更能了解整體服務的架構。另外,小組討論也是⼀一個很棒的經驗,聽到其他人的觀察,對同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9

Page 12: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課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那麼,在修習課程之中,是否有遇到任何困難的挑戰呢?同學們又是怎麼應付的?

面對這問題,思考了⼀一陣子,曉如說話了。「我覺得作業還好,並不會太困難。比較棘手的應該是個案訪視部份吧。」此話怎說?「比如說,之前有⼀一次去參訪的獨居老人個案,因為必須當下就周遭環境尋找可以運用的東西,然後做出⼀一個嘗試。我覺得這很困難,大概也和我缺乏經驗有關。」曉如說。孟璇則補充道,除了當下就必須提出意見外,這些意見能不能立刻被個案接受,也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比如說東西要怎麼擺,或環境應該怎麼改善,可能個案也會有他們自己的意見,比如說不習慣,或是有其他原因(如風水)限制,所以⼀一定要怎麼做等等。所以在那個時候就很難折衷、在短時間之內判斷出⼀一個有效的方式。」孟璇說。透過這些訪視經驗,他們體會到與患者之間必須先有⼀一個信賴關係,在信賴關係的保護之下,提供的建議比較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相對於個案層面,德群較為印象深刻的則是

計畫的設置層面。那是個失智症協會參訪課程結束之後的作業,即是想像如果我們自己是協會人士的話,要怎麼去推動這個計畫。「這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課程。怎麼樣從⼀一個治療師的角色,轉化為規劃者的角色。」

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門課?

最後,若要以⼀一句話來形容這門課,讓往後的學弟妹作為參考是否選修的標準的話,同學們會如何來描述呢?這個問題讓三位同學都沉吟了許久,好不容易才找到心目中最想說的⼀一句話。德群說,這是「學習如何走入人群、走入社區,讓服務更貼近生活的⼀一門課。」,孟璇說,這是「用巨觀與微觀的方式去理解如何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的⼀一門課。」曉如則說,「透過課程,我跳脫了既往固有的框架,獲得了更多如何提昇自我的思考。」

走出白色巨塔: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10

Page 13: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Page 14: 社區職能治療專題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教授                          (臺大應用力學所)共同主持人(執行長)          康仕仲副教授                                  (臺大土木系)                                              (教育研究)  王秀槐教授                (臺大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  邱佳慧助理教授(北醫通識教育中心)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