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28 阅读/连载 在埃及街头的报 摊上,有一份阿拉伯 语报纸,名为《中国周 报》。这也是中东地区 唯一的一份由中国人 办的有正式刊号并公 开发行的阿拉伯语报 纸。 在报纸创办人马 强看来,中国人在埃及 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 虽然艰难,但值得。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阅读编辑:孙钟焜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埃及办阿拉伯语报纸 宋方灿 “不会轻易丢掉这块阵地” 步入而立之年,旅居埃及的马强做了一 个决定:创办一份中文、阿拉伯文双语报纸。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填补了埃及的一项空 白:当地此前并没有这样一份既向当地民众 介绍中国、又为中国侨民提供信息服务的专 门报纸。 马强性格温和,但说做就做。!"#! 年,他 收购了《中国制造》阿语版的部分股份,并将 其改版为《中国周报》。该报最初为中阿双语 报纸,有 $% 个阿拉伯语版和 & 个中文版,主 要面向埃及民众和旅埃华人,展示中国不断 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新 面貌。 办报初期,报社一共只有三个人,除了马 强,主编和美编都是埃及人。!"$' 年,马强应 邀到中国出席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受到了 鼓舞和启发,回埃及后就对报纸进行了改版, 将中文和阿拉伯语版分开,改成两张报纸,各 !" 个版。 其中,阿拉伯语版在埃及出版主管部门 注册,受该国新闻总署和国家安全局监督,在 政府指定的印刷厂印刷,发行依托埃及第三 大报业集团《消息报》的网络,辐射其全部发 行网点。报纸售价一埃镑,目标读者为与中国 有贸易往来的人群,以及对中国感兴趣、学习 汉语的当地人群。 目前,这份报纸的采编团队包括主编、翻 译、美编、记者,其中在埃及的七八人,驻中国 办事处 ( 人。报纸内容包括对一些部门和官 员的采访,以及对中国和埃及媒体报道的编 译。马强还注意拓展稿源,在中国发展了一批 特约通讯员,并从在中国工作的埃及籍教授、 研究人员和从事对华贸易的埃及商人中发展 了作者。 在异国办报纸,尤其是在全球纸媒受到 新媒体冲击的大形势下办报,并不容易。《中 国周报》从最初改版时阿拉伯语 ' 万份、中文 )""" 份的发行量,一路下滑,其中阿拉伯语版 发行量降到了 $ 万份左右。 马强介绍,报纸一开始是贴钱的,中期实 现了收支平衡,现在又在不断亏钱,至今已经 亏了很多钱,生存比较困难。他认为,这主要 是两个原因:一是报纸自我定位比较高,定位 为官方媒体,对广告客户的要求比较严格,影 响了收入来源;二是报纸受网络冲击很大。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 ( 年过去,《中国周 报》得到了各方认可。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 在新年贺词中称赞该报“浇灌中埃友谊之花,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通过其向所有在埃及学 习、工作、生活的同胞们致以新年祝福,并祝 愿它为旅埃华人营造起和睦团结的精神家 园,架起中埃友好交往的文化桥梁。 马强希望,通过自己的补贴和更多在埃 及侨胞的积极参与,报纸能够坚持下去。他正 在融资打造新媒体团队,计划在明年年初建 立一个大型网站,加上视频部分,发挥全媒体 报道的优势。 马强和他的《中国周报》得到了当地和中 国各方面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内媒体的支持。 报纸近期还与其他 * 家海外华文媒体一起, 签约加盟了中新社打造的新媒体平台—— 球编辑室+ “华舆”客户端。 “埃及只有我们在做华文媒体,我不会轻 易丢掉这块阵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有 识之士的加入,在未来几年把报纸和新媒体 做大做强。”他说。 埃及“向东看” 马强来自济南西郊的一个回民家庭,在 国内就学习过一点阿拉伯语。他 !""" 年来 埃及留学,很快过了语言关。上课之余,他从 中国人手里拿货,去展销会出售赚钱,赚取 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此后,他的生意不断 壮大。!"") 年做鞋子贸易, !""% 年开办工 厂, !"", 年开了大理石工厂, !"$( 年又办了 泡沫工厂。 !"$$ 年埃及发生社会动荡时,马强并没 有离开,而是选择了坚守。在自救的同时,他 也为在当地留学的中国学生和一些滞留的游 客提供了帮助。他说,凡是联系他的,他都邀 请对方到自己家里来避难。有的人在他家里 待了一个多星期,直到中国政府派专机来将 他们接回国。目前,在埃及的中国侨胞已经从 社会动荡时的数千人增长到 ! 万多人,一些 中资企业也开始在埃及投资建厂。 马强看好中埃两国的合作前景。他认为,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中国人和 埃及人都带来了机会。 在他看来,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亲西方, 在欧美企业纷纷撤资后,现在的总统塞西对 华友好,到中国访问时也看到了中国在改革 开放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认定埃及也只 有改革才能发展。埃及新出台的一些政策也 借鉴了中国的经验与做法,如鼓励青年大众 创业和万众创新等。“埃及以前学习西方,现 在‘向东看’,逐渐亲近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 上更依靠中国。”他说。 他介绍,目前埃及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倾向于由中国企业来承建。在苏伊士运河的 拓宽、新首都建设以及电站、水站和一些工业 园区的兴建过程中,埃及都对中国企业推出 了优惠政策,简化了投资手续。今年中国公司 和埃及共建了 % 条水泥生产线,一些钢厂也 要陆续建成投产。当地矿业也开始对中国企 业开放,并调低了一些中国商品进入埃及的 门槛。 马强认为,中国国内产能过剩,而埃及自 身工业不是很发达,双方合作大有可为,未来 两国关系肯定还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希望, 来埃及投资、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机构 与人士越来越多。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年第 马强 杂技好男儿程海宝 陆林森 突破口在哪里 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水到深水,程海宝一 步一个脚印,如同行走在杂技教育领域的一 个盗火者,不断地探索,在杂技教育实践活动 中,他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是杂技艺术的灵 魂。但是,在现代社会,在传统的杂技文化基 础上, “马校”又该如何突破?突破口在哪里? 中国杂坛并非死水一潭,也在不断地求 新求变,大连杂技团与法国巴黎沙特莱歌剧 院联手合作推出的现代杂技歌剧《猴·西游 记》,是中国杂技艺术创新的一个范例。这部 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独特,大量融入和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动画、杂技、京剧和武术 等表演元素,全剧贯穿用普通话演唱的歌剧 咏叹调和现代摇滚乐,以西洋古典弦乐、管 乐、现代电子打击乐与中国民乐全新组合为 伴奏,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一睹为快。!"", 年英国曼彻斯特艺术节上,《猴·西游记》首演 !" 场,竟然场场爆满。 !""& 年,大连杂技团又 接着推出了中国杂技版童话剧《胡桃夹子》, 集杂技、音乐、魔术、芭蕾、视频和哑剧等多种 艺术形式于一体,又一次得到了国际杂技同 行的高度评价。这些颠覆性创新,对于有志于 中国杂技教育的杂技人,难道不是一种有益 的启示? 受杂技创新成功范例启发,程海宝从思 考走向实践,他向全校教职员工明确提出: “以赛促教,全面发展”,这应该是上海马戏学 校的教育方向。这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旨在提 高学生素质和技艺的教学理念,但这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他 坚信, “以赛促教,全面发展”是符合“马校”个 性的,必须借助一切力量,调动一切手段,发 展品牌节目,通过品牌节目的创新,带动品牌 学校的形成。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两条教 学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对于国内外杂技界的 最新动态进行适时跟踪,从中获取宝贵的信 息,分析研究论证,举办相关论坛、座谈等学 术活动。举措有好多条,比如建立艺术档案、 专人负责搜集国内外 杂技比赛的音像资料、 订阅各类优秀期刊、组 建专业教研室、定期举 行专业研讨等。他说: “这条路径是学校得以 稳定、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条路径是,对 内,建立演出实习基地;对外,开拓比赛市场。 传承,是中国杂技的命脉,当年的学馆生活, 使程海宝认识到,再优秀的国粹,再厚重的文 化积累,如果少了传承这一环,都将会自然消 亡,湮灭于岁月的尘埃。他为之疾呼,让学生 走出校园。举措也有好几条,比如寻求和建立 实践基地,为上海 -./0 会议演出,为申办世 博会、庆祝香港回归和三下乡义演等。他要求 教师们独具慧眼,从演出实践活动中发现教 学不足。对于教案,老师写一份,他写一份,再 经老师讨论,修改完善,边教边学边练边演, 再回到教学,在深化教学中提高。《跳板蹬人》 《兜缸》《双人倒立技巧》《大飞人》《单人艺术 造型》,都是一些屡获国内外比赛大奖的节 目,它们的脱颖而出,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出 实践,由“雏形”到成熟。 “以赛促教,全面发展”,双轮驱动,将“马 校”推上了杂技艺术发展的快速道。程海宝 说:“特殊技能的培训需要有合适的身体、心 理条件,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接受训 练的对象又多为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应该 接受其他层次学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这是 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只是一 味抓训练而忽视基础文化教育,那么,几年 后,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 结构残缺的特殊社会群体。”为了使“以赛促 教,全面发展”比翼齐飞,他不容许偏废文化 课,“只重专业课,偏废文化课,结果会怎样?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孩子,岂不成了 跛腿的孩子?” 上海马戏学校“七年一贯制”,按学生入 学时不同的知识文化水平,学校将他们编入 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文化课如语文、数学、 英语等基础文化课,教师按不同的要求编排 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一如普通中学进行 期中、期末考试,考试成绩直接与奖学金挂 钩。学校教务科还规定,如果文化课成绩不达 要求,将取消学生接受专业训练资格。 血案终于发生 $& 日下午 ' 点钟,沈钧儒、章乃器、李公 朴、王造时、史良以及大批救国会成员和群众 向南市小东门集结,准备乘车赶往漕河泾,不 想大批军警已暗伏在南市小东门一带,一见市 民已聚拢,挥舞棍棒驱散人群,手无寸铁的群 众被迫撤离。一部分群众在王造时、史良的率 领下,突破警戒线,向老西门进发,高呼纪念九 一八口号,高唱救国歌曲,秩序井然。 老西门已布置下了警察和便衣侦 探,等待示威人群到来。 ( !1 分游行 队伍一出现,军警们一拥而上,用刺刀 和棍棒殴打示威者,血案终于发生。 人群里响起了“中国人不打中国 人”的口号,可已受命的军警们挥舞 棍棒扑向示威者。游行人群顿时四处 散开,有的避入沿街的商行,有的逃 到弄堂深巷。军警们不顾一切追赶、 殴打,不少妇女、儿童遭到暴虐,无法 逃脱,遍体鳞伤。看到五六个警察痛 殴一跌倒在地、抱头痛哭的妇女,史 良痛心疾首,一面高呼不许打人,一 面冲上前去,阻挡军警将落在妇女身 上的棍棒。史良手臂、背部多处受伤。 冲突持续了四十分钟,被殴伤者 达百十多人,被捕失踪三十余人。老西门一 带警笛狂啸、人嘶车鸣、鲜血涂街…… 次日,救国会在宁波路邓脱摩饭店举行 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通报惨案真相。 !" 日, 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紧急发表告全国同胞 书,指出当局不惜用刀棍对参加纪念九一八 的徒手群众施行残酷的压迫,是想向日本帝 国主义证明中国人已忘了九一八。“这还不 是单纯的压迫,这中间还有毒辣的预谋,对敌 人束手无策,一味乞怜,而对自己的同胞,则 压迫唯恐不周,摧残唯恐不毒;这种误国的官 吏,我们不能不宣布其罪状于全世界,以求人 类理智的裁判。” 南京政府的暴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 愤,宋庆龄、何香凝发表声明: “请一致主持公 道,严办负责官吏,抚慰受伤人民,释放被捕 诸人,以安人心,至为企盼2 ”李宗仁、白崇禧 也致电救国会慰问纪念九一八惨案中受伤的 同胞。 $" $* 日—— 鲁迅逝世。他再也不能 呐喊,静静躺在大陆新村 * 号寓所的卧室里, 失去了投枪的膂力,匕首般锐利的笔闪不出寒 光。他和许多勇士一样,没被敌人的流弹击倒,却 无法敌过体内细微的病菌的侵袭。几个月前,美 国肺病专家上门替他诊断,露出一脸惊诧:面前 这位病入膏肓的中国人竟然还在写作,若是一 个欧洲人五年前已入土安息了。美国专家无法 回答病人的询问,不得不称赞他生命顽强,是抵 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 临终前,他显得平静,胸腔里发 出的呼吸声不再急促,他感觉渴,发 出低沉的“要茶”声。话声刚落,他的 头朝枕头右侧一歪,再也无力摆正。 一颗巨星飘坠,结束了并不漫长的 生命—— 五十六岁。他直挺挺仰躺 在卧榻上,眍进眉骨的双眼紧闭,微 蹙眉结流露出忧患和愤慨,两撇威 严的胡子给嶙峋的头颅增添了斗士 的风采。斗士倒下,依然不失斗士的 风采。 典雅的日本看护妇田岛收拾起 医疗器械,蹑手蹑脚退出房间,在门 口向女主人许广平鞠了一躬,似乎 告诉她自己的职责已尽,无须继续 滞留。 鲁迅逝世的噩耗传遍中外,震惊、痛惜、 呜咽;也有嘲讽、欣喜,即使官方在嘲讽之余, 不得不加一些对他的肯定,诸如新文化的巨 擘…… 对于处于局势大转变前夜的中国来说,需 要鲁迅的“投枪”和“匕首”,需要更多的人挺起 像他一样的脊梁。许多清醒的中国人,悲痛之 余,追随鲁迅不死的精神,以自己的躯体构成 民族的脊梁,支撑古老且落入泥潭的中国走出 内战的深渊,枪口一致对准民族的敌人。当务 之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筹办鲁迅的丧 事,悲戚的悼念只能使时间白白流逝。时下的 分歧聚焦到把鲁迅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豪 来悼念,还是把他作为民族的斗士追悼,掀起 一场联合一切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群众运动, 两者之间的争议牵动着人们的心绪。 $" $* 日早晨,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副 主任冯雪峰摇响了“哈瓦斯”新闻通讯社编译 胡愈之寓所的电话。胡穿着睡袍起身接过听 筒,脸上出现了惊愕的表情。

A28 阅读/连载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6-12-23/A28/A28.pdf · 邀到中国出席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受到了 鼓舞和启发,回埃及后就对报纸进行了改版,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A28 阅读/连载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6-12-23/A28/A28.pdf · 邀到中国出席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受到了 鼓舞和启发,回埃及后就对报纸进行了改版,

A28 阅读/连载

在埃及街头的报摊上,有一份阿拉伯语报纸,名为《中国周报》。这也是中东地区唯一的一份由中国人办的有正式刊号并公开发行的阿拉伯语报纸。

在报纸创办人马强看来,中国人在埃及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虽然艰难,但值得。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阅读编辑:孙钟焜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埃及办阿拉伯语报纸! 宋方灿

“不会轻易丢掉这块阵地”步入而立之年,旅居埃及的马强做了一

个决定:创办一份中文、阿拉伯文双语报纸。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填补了埃及的一项空白:当地此前并没有这样一份既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又为中国侨民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门报纸。马强性格温和,但说做就做。!"#!年,他

收购了《中国制造》阿语版的部分股份,并将其改版为《中国周报》。该报最初为中阿双语报纸,有 $%个阿拉伯语版和 &个中文版,主要面向埃及民众和旅埃华人,展示中国不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面貌。

办报初期,报社一共只有三个人,除了马强,主编和美编都是埃及人。!"$'年,马强应邀到中国出席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受到了鼓舞和启发,回埃及后就对报纸进行了改版,将中文和阿拉伯语版分开,改成两张报纸,各!"个版。

其中,阿拉伯语版在埃及出版主管部门注册,受该国新闻总署和国家安全局监督,在政府指定的印刷厂印刷,发行依托埃及第三大报业集团《消息报》的网络,辐射其全部发行网点。报纸售价一埃镑,目标读者为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人群,以及对中国感兴趣、学习汉语的当地人群。

目前,这份报纸的采编团队包括主编、翻译、美编、记者,其中在埃及的七八人,驻中国办事处 (人。报纸内容包括对一些部门和官员的采访,以及对中国和埃及媒体报道的编译。马强还注意拓展稿源,在中国发展了一批特约通讯员,并从在中国工作的埃及籍教授、研究人员和从事对华贸易的埃及商人中发展了作者。

在异国办报纸,尤其是在全球纸媒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大形势下办报,并不容易。《中

国周报》从最初改版时阿拉伯语 '万份、中文)"""份的发行量,一路下滑,其中阿拉伯语版发行量降到了 $万份左右。

马强介绍,报纸一开始是贴钱的,中期实现了收支平衡,现在又在不断亏钱,至今已经亏了很多钱,生存比较困难。他认为,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报纸自我定位比较高,定位为官方媒体,对广告客户的要求比较严格,影响了收入来源;二是报纸受网络冲击很大。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年过去,《中国周

报》得到了各方认可。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在新年贺词中称赞该报“浇灌中埃友谊之花,实现民族复兴之梦”,通过其向所有在埃及学习、工作、生活的同胞们致以新年祝福,并祝愿它为旅埃华人营造起和睦团结的精神家园,架起中埃友好交往的文化桥梁。

马强希望,通过自己的补贴和更多在埃及侨胞的积极参与,报纸能够坚持下去。他正在融资打造新媒体团队,计划在明年年初建

立一个大型网站,加上视频部分,发挥全媒体报道的优势。

马强和他的《中国周报》得到了当地和中国各方面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内媒体的支持。报纸近期还与其他 *家海外华文媒体一起,签约加盟了中新社打造的新媒体平台———全球编辑室+“华舆”客户端。“埃及只有我们在做华文媒体,我不会轻

易丢掉这块阵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有识之士的加入,在未来几年把报纸和新媒体做大做强。”他说。

埃及“向东看”马强来自济南西郊的一个回民家庭,在

国内就学习过一点阿拉伯语。他 !"""年来埃及留学,很快过了语言关。上课之余,他从中国人手里拿货,去展销会出售赚钱,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此后,他的生意不断

壮大。!"") 年做鞋子贸易,!""% 年开办工厂,!"",年开了大理石工厂,!"$(年又办了泡沫工厂。

!"$$年埃及发生社会动荡时,马强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了坚守。在自救的同时,他也为在当地留学的中国学生和一些滞留的游客提供了帮助。他说,凡是联系他的,他都邀请对方到自己家里来避难。有的人在他家里待了一个多星期,直到中国政府派专机来将他们接回国。目前,在埃及的中国侨胞已经从社会动荡时的数千人增长到 !万多人,一些中资企业也开始在埃及投资建厂。马强看好中埃两国的合作前景。他认为,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中国人和埃及人都带来了机会。

在他看来,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亲西方,在欧美企业纷纷撤资后,现在的总统塞西对华友好,到中国访问时也看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认定埃及也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埃及新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借鉴了中国的经验与做法,如鼓励青年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埃及以前学习西方,现在‘向东看’,逐渐亲近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上更依靠中国。”他说。

他介绍,目前埃及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向于由中国企业来承建。在苏伊士运河的拓宽、新首都建设以及电站、水站和一些工业园区的兴建过程中,埃及都对中国企业推出了优惠政策,简化了投资手续。今年中国公司和埃及共建了 %条水泥生产线,一些钢厂也要陆续建成投产。当地矿业也开始对中国企业开放,并调低了一些中国商品进入埃及的门槛。

马强认为,中国国内产能过剩,而埃及自身工业不是很发达,双方合作大有可为,未来两国关系肯定还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希望,来埃及投资、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机构与人士越来越多。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年第 %&期

" 马强

杂技好男儿程海宝陆林森

! ! ! ! ! ! ! ! ! ! ! ! !"#突破口在哪里

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水到深水,程海宝一步一个脚印,如同行走在杂技教育领域的一个盗火者,不断地探索,在杂技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是杂技艺术的灵魂。但是,在现代社会,在传统的杂技文化基础上,“马校”又该如何突破?突破口在哪里?中国杂坛并非死水一潭,也在不断地求

新求变,大连杂技团与法国巴黎沙特莱歌剧院联手合作推出的现代杂技歌剧《猴·西游记》,是中国杂技艺术创新的一个范例。这部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独特,大量融入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动画、杂技、京剧和武术等表演元素,全剧贯穿用普通话演唱的歌剧咏叹调和现代摇滚乐,以西洋古典弦乐、管乐、现代电子打击乐与中国民乐全新组合为伴奏,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一睹为快。!"",

年英国曼彻斯特艺术节上,《猴·西游记》首演!"场,竟然场场爆满。!""&年,大连杂技团又接着推出了中国杂技版童话剧《胡桃夹子》,集杂技、音乐、魔术、芭蕾、视频和哑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又一次得到了国际杂技同行的高度评价。这些颠覆性创新,对于有志于中国杂技教育的杂技人,难道不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受杂技创新成功范例启发,程海宝从思

考走向实践,他向全校教职员工明确提出:“以赛促教,全面发展”,这应该是上海马戏学校的教育方向。这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艺的教学理念,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他坚信,“以赛促教,全面发展”是符合“马校”个性的,必须借助一切力量,调动一切手段,发展品牌节目,通过品牌节目的创新,带动品牌学校的形成。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两条教学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对于国内外杂技界的最新动态进行适时跟踪,从中获取宝贵的信息,分析研究论证,举办相关论坛、座谈等学术活动。举措有好多条,比如建立艺术档案、

专人负责搜集国内外杂技比赛的音像资料、订阅各类优秀期刊、组建专业教研室、定期举行专业研讨等。他说:“这条路径是学校得以

稳定、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条路径是,对内,建立演出实习基地;对外,开拓比赛市场。传承,是中国杂技的命脉,当年的学馆生活,使程海宝认识到,再优秀的国粹,再厚重的文化积累,如果少了传承这一环,都将会自然消亡,湮灭于岁月的尘埃。他为之疾呼,让学生走出校园。举措也有好几条,比如寻求和建立实践基地,为上海 -./0会议演出,为申办世博会、庆祝香港回归和三下乡义演等。他要求教师们独具慧眼,从演出实践活动中发现教学不足。对于教案,老师写一份,他写一份,再经老师讨论,修改完善,边教边学边练边演,再回到教学,在深化教学中提高。《跳板蹬人》《兜缸》《双人倒立技巧》《大飞人》《单人艺术造型》,都是一些屡获国内外比赛大奖的节目,它们的脱颖而出,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出实践,由“雏形”到成熟。“以赛促教,全面发展”,双轮驱动,将“马

校”推上了杂技艺术发展的快速道。程海宝说:“特殊技能的培训需要有合适的身体、心理条件,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接受训练的对象又多为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应该接受其他层次学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这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只是一味抓训练而忽视基础文化教育,那么,几年后,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结构残缺的特殊社会群体。”为了使“以赛促教,全面发展”比翼齐飞,他不容许偏废文化课,“只重专业课,偏废文化课,结果会怎样?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孩子,岂不成了跛腿的孩子?”

上海马戏学校“七年一贯制”,按学生入学时不同的知识文化水平,学校将他们编入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文化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教师按不同的要求编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一如普通中学进行期中、期末考试,考试成绩直接与奖学金挂钩。学校教务科还规定,如果文化课成绩不达要求,将取消学生接受专业训练资格。

长河秋歌七君子

潘大明

! ! ! ! ! ! ! ! ! ! ! $#血案终于发生

$&日下午 '点钟,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史良以及大批救国会成员和群众向南市小东门集结,准备乘车赶往漕河泾,不想大批军警已暗伏在南市小东门一带,一见市民已聚拢,挥舞棍棒驱散人群,手无寸铁的群众被迫撤离。一部分群众在王造时、史良的率领下,突破警戒线,向老西门进发,高呼纪念九一八口号,高唱救国歌曲,秩序井然。

老西门已布置下了警察和便衣侦探,等待示威人群到来。(点 !1分游行队伍一出现,军警们一拥而上,用刺刀和棍棒殴打示威者,血案终于发生。

人群里响起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可已受命的军警们挥舞棍棒扑向示威者。游行人群顿时四处散开,有的避入沿街的商行,有的逃到弄堂深巷。军警们不顾一切追赶、殴打,不少妇女、儿童遭到暴虐,无法逃脱,遍体鳞伤。看到五六个警察痛殴一跌倒在地、抱头痛哭的妇女,史良痛心疾首,一面高呼不许打人,一面冲上前去,阻挡军警将落在妇女身上的棍棒。史良手臂、背部多处受伤。

冲突持续了四十分钟,被殴伤者达百十多人,被捕失踪三十余人。老西门一带警笛狂啸、人嘶车鸣、鲜血涂街……

次日,救国会在宁波路邓脱摩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通报惨案真相。!"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紧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指出当局不惜用刀棍对参加纪念九一八的徒手群众施行残酷的压迫,是想向日本帝国主义证明中国人已忘了九一八。“这还不是单纯的压迫,这中间还有毒辣的预谋,对敌人束手无策,一味乞怜,而对自己的同胞,则压迫唯恐不周,摧残唯恐不毒;这种误国的官吏,我们不能不宣布其罪状于全世界,以求人类理智的裁判。”

南京政府的暴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愤,宋庆龄、何香凝发表声明:“请一致主持公道,严办负责官吏,抚慰受伤人民,释放被捕诸人,以安人心,至为企盼2 ”李宗仁、白崇禧也致电救国会慰问纪念九一八惨案中受伤的同胞。

$"月 $*日———鲁迅逝世。他再也不能

呐喊,静静躺在大陆新村 *号寓所的卧室里,失去了投枪的膂力,匕首般锐利的笔闪不出寒光。他和许多勇士一样,没被敌人的流弹击倒,却无法敌过体内细微的病菌的侵袭。几个月前,美国肺病专家上门替他诊断,露出一脸惊诧:面前这位病入膏肓的中国人竟然还在写作,若是一个欧洲人五年前已入土安息了。美国专家无法回答病人的询问,不得不称赞他生命顽强,是抵

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临终前,他显得平静,胸腔里发

出的呼吸声不再急促,他感觉渴,发出低沉的“要茶”声。话声刚落,他的头朝枕头右侧一歪,再也无力摆正。一颗巨星飘坠,结束了并不漫长的生命———五十六岁。他直挺挺仰躺在卧榻上,眍进眉骨的双眼紧闭,微蹙眉结流露出忧患和愤慨,两撇威严的胡子给嶙峋的头颅增添了斗士的风采。斗士倒下,依然不失斗士的风采。典雅的日本看护妇田岛收拾起

医疗器械,蹑手蹑脚退出房间,在门口向女主人许广平鞠了一躬,似乎告诉她自己的职责已尽,无须继续滞留。

鲁迅逝世的噩耗传遍中外,震惊、痛惜、呜咽;也有嘲讽、欣喜,即使官方在嘲讽之余,不得不加一些对他的肯定,诸如新文化的巨擘……对于处于局势大转变前夜的中国来说,需

要鲁迅的“投枪”和“匕首”,需要更多的人挺起像他一样的脊梁。许多清醒的中国人,悲痛之余,追随鲁迅不死的精神,以自己的躯体构成民族的脊梁,支撑古老且落入泥潭的中国走出内战的深渊,枪口一致对准民族的敌人。当务之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筹办鲁迅的丧事,悲戚的悼念只能使时间白白流逝。时下的分歧聚焦到把鲁迅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豪来悼念,还是把他作为民族的斗士追悼,掀起一场联合一切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群众运动,两者之间的争议牵动着人们的心绪。

$"月 $*日早晨,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冯雪峰摇响了“哈瓦斯”新闻通讯社编译胡愈之寓所的电话。胡穿着睡袍起身接过听筒,脸上出现了惊愕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