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材料(二)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9 年 9 月 内部资料 注意保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dwxcb.ecus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46/c2/17b...心姜海霞。最终,姜海霞以超出一本线9分的成绩被上海商学院法学

  • Upload
    others

  • View
    1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材料(二)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9 年 9 月

内部资料

注意保管

目 录

1.“时代楷模”陈立群先进事迹 ............................. 1

2.“时代楷模”王逸平先进事迹 ............................. 5

3.“时代楷模”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先进事迹 .............. 10

4.“时代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 ............................ 14

5.“时代楷模”曲建武先进事迹 ............................ 18

6.“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先进事迹 .................... 22

7.“时代楷模”廖俊波先进事迹 ............................ 27

8.“时代楷模”邹碧华先进事迹 ............................ 32

9.“党的好干部”兰辉先进事迹 ............................ 37

10.“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先进事迹 ......................... 47

1

中宣部授予陈立群“时代楷模”称号

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第 35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中央宣传部 2019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

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陈立群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原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他信仰坚定、潜心育人,从教近 40 年,

担任中学校长 34 年,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乐教善教、思维创新,

倡导宏志教育,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教学和管理,引导学

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他不忘初心、至诚为民,退休后婉拒民办学

校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3年多来培养出一支优

秀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办学质量大幅跃升。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

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

寨访户,家访并资助 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

镇,用义举带动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陈立群曾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

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8年中国教育十大人物等称号。

近一段时间,陈立群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

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陈立群是在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实践中涌现的教书育人楷模,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的杰出代表。广大教师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陈立群为榜样,潜心教书、用心育人,切实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立德树人和脱贫攻坚事业中

去,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以优异的成绩向新

中国 70华诞献礼。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陈

立群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陈立群先进事迹的

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陈立群的家属、同事和学生,及社会

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2019/09/09/ARTI1568017527341282.shtml

2

大山里奏响“放牛班的春天”

——记浙江对口帮扶贵州台江民中校长陈立群

他是浙江名牌高中校长,退休后,拖着病体,独身来偏远的贵州

大山里义务支教。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

观念。

他就是浙江杭州市学军中学原校长、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

学校长——陈立群。他的故事,被网民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

教师节前夕,台江县老屯乡岩脚村苗族少女姜海霞在父母陪伴下,

乘高铁前往上海商学院报到,四年美好大学时光,正在向她招手。

步入台江民中时,她的世界只有这片大山,课余跟着爸爸放牛,

不知道有大学存在。而现在,她的理想是,考取北京的研究生。

姜海霞的奶奶、75岁的张庭珍曾给陈立群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

张庭珍会刺绣,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代表等。然而,

大山束缚着这个女能人,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她的四个子女无一考

上大学。听说杭州来了一位名校长,她写信恳请校长多关心一下孙女

海霞的学习。

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从那以后,陈立群经常关

心姜海霞。最终,姜海霞以超出一本线 9分的成绩被上海商学院法学

专业录取。

62岁的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也是个放牛娃,因家境困难一度

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近 40 年的从教生

涯中,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

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退休后,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陈立

群,都被他婉拒了。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

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

江民中是唯一的高中,2016 年 8 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

3

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 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

全校人数近一半。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

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陈立群说。

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

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放牛班的春天”

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

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

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这是台江民

中给陈立群的“第一印象”。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

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 10%,2008 年和 2011 年,全校竟然只有

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

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

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

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

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这位浙江校长不是来走过场啊!”“两个月他就把几年管不住

的事管住了!”乱哄哄的民中有秩序起来,县城里议论纷纷。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2018

年,台江县打破高考 11年无 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 600分,

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 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

次超过 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

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令陈立群欣喜的还有,在他坚持高考结束送喜报的行为感染下,

今年各个村寨自发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老师还是这些老师,但考得一届比一届好。”台江民中教师任

伟娟说,“学校已经走上正轨,民中不会再滑回过去。”

4

“被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怒自威,西装革履,一丝不苟,这是陈立群的外在,其实,他

的内心有一颗爱生如子柔软的心。学生碰到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塞在

校长办公室门缝的信多得像雪片一般。

在台江民中,他有不少“孩子”。“如果我能弥补这些孩子缺失

的父爱,我愿意扮演父亲这个角色,尽可能逼真。”陈立群说。

有个女学生开学没来报到,陈立群得知,女孩父母早年离异,她

和三个弟妹由爷爷奶奶辛苦拉扯大。父亲再娶,带她去接亲,女孩想

不开不愿上学了。“你无法选择父母,但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陈立

群鼓励她,还给了 1000元钱。

过了段时间,女生给他写信,家里太穷,继母也跑了。“我把你

当女儿养吧。”陈立群怜惜地说。女孩现在读高三,他定期给生活费。

毕业生来道别,他会给贫困孩子包一两千元的红包。有人说:“贫

困学生太多了,您帮不完。”他说:“如果我不在了,我的儿子、孙

子也会帮助下去。”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 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

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

学生、奖励老师 30 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

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 5月出生后,还

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

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

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

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2019/09/09/ARTI1568014441568271.shtml

5

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

王逸平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不忘初心、

胸怀大爱,始终把解除人民群众病痛作为人生追求,研发现代中药丹

参多酚酸盐,造福 2000 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先后完

成 50 多项新药药效学评价,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

系;他坚韧执着、奋发忘我,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25年与病

魔不懈抗争,默默无闻投身科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现代化

奋进者之歌。2018年 4月 11日,王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 55

岁。

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近日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认为,王逸平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

家培养的新一代科学家典范。他的感人事迹,鲜明体现了舍身忘我、

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

奖掖后学的杰出品格。他不愧为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不愧为全社

会学习的榜样。广大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

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和创新自信,以更加昂扬

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积极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王

逸平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中宣部负责同志为王逸平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

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上海市委有关负责同志,王逸平的亲友、同事

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2018/11/17/ARTI1542418149555775.shtml

6

希望此生做成这样的药

——追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

“假如今天是你人生最后一天,你会怎么过?”博士生李惠惠知

道,对王逸平老师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 25 年里的每一天都

要面对的。

1993 年,30 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一米

多小肠。这种病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学医出身的王逸平很清

楚,从此他的身体只会不断恶化。

25年来,王逸平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做出全球医生首

选的处方药”这个梦想,生命的每一秒都极其珍贵。

王逸平跑赢了!他领衔研发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

病、心绞痛等,已在全国 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万患者受益。

4月 11日,王逸平倒在了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这位年仅 55岁

的科学家,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新药研发事业。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丹参,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

除烦”等功效,《本草纲目》等医药文献都有记载。然而其有效成分

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未知数。

1988 年,王逸平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1993 年,他被确

诊身患不治之症。1994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论文中丹参

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王逸平,从此开启了丹参多酚酸盐

的研制。就在这一年,王逸平成为上海药物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宣利江带领药学组提取到几十种丹参化合物,王逸平带领药理组

对这些提取物进行筛选。“丹参把我们紧紧绑在一起,如同父母一起

把孩子培养长大。”现为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的宣利江常说起他和王逸

平寻找丹参有效成分的过程。

在做了无数次实验后,王逸平有一次发现丹参乙酸镁的生物活性

特别强,他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此后,王

7

逸平带领团队历时 10余年,创造性地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

研发出了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

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

疗效显著、质量稳定、安全可控,迄今为止,已在全国 5000 多家医

院临床应用,1500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 200亿元,成为我国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永不服输的战士

新药研发极其困难,过程漫长。一位药学家,一生能研发出一个

新药就相当了不起。王逸平 42 岁就做成丹参新药,上海药物所原所

长陈凯先院士曾半开玩笑地称他为“王逸老”,这个雅号是同事们发

自内心的尊敬。

王逸平的梦想和追求远不止于此。“新药研发的每一份付出都能

为百姓生命健康带来一丝希望。”他曾对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建

华说,“如果一个药是全球医生的首选,才是我理想中成功的药。希

望我此生可以做成这样一个药。”

王逸平常说,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科学长跑。王逸平永

远在追赶时间,他历时 20 多年研发的抗心律失常新药硫酸舒欣啶已

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向国家药审中心交流了临床进展。他带领团队构

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 50 多个

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王逸平把名利看得很淡。“20多年来,我们因为丹参多酚酸盐拿

到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他成为全国

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但我从

来没有看到他对谁炫耀过。”宣利江回忆。他把证书都锁在抽屉里,

只告诉女儿。他总是说,荣誉和头衔都是虚的,新药研发是实的,课

题组工作是实的,做人是实的。

李惠惠印象中的老师永远不知疲倦:“每天早上 7点多就能在单

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 10 点多,坐在对面办公室的我们,仍未听

到老师独特的锁门声。周末来所里,习惯性地抬头看,老师办公室的

窗户一定是开着的。”

8

相处多年,大家只知道王逸平晚饭吃得少,从来不知道他承受着

如此巨大的痛苦。从确诊到去世的 25 年间,王逸平病情多次加重,

体重下降到不足 90 斤,药物渐渐失去疗效,只有不断加大剂量和使

用止痛针才能稍稍缓解痛苦。

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眼中的王逸平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他

热爱新药研发事业,带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完成了博士学位,组建

了药物所心血管疾病药理学研究组,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30余名,

担任支部书记 15年。

新药研发,失败总是比成功多,王逸平就是那个始终坚持“再战

一回合”的人。他告诉学生们,未来会遇到困难,人生会经历低谷,

关键是要坚持,从事新药研发,必须要有“再战一回合”的信念,这

样的人是不会被打垮的。

身边的普通人

王逸平办公室的冰箱里常备着急救用注射针剂。“为了节约时间,

他总是自己诊断、打针。”妻子方洁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坚持阻止他

这么做。在他离世前一个星期,他还对妻子说:“现在正是工作的最

好时光,我至少还能工作 10年。”

在王逸平最后的日子,他已经感觉到病情持续加重。“那时激素

类药物已失效,但他不想改用生物制剂,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一

旦产生耐药性,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他选择加大剂量服用激素类药物。”

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厉骏感叹,“他是想争取更多时间,把在研的

几个新药做完,完成有关心血管药理新的作用机制的探索,他还有很

多很多的想法要去实现。”

在同事眼中,王逸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药物研发专家,

更是一个亲和力和幽默感俱佳、天天和大家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上

海药物所办公室副主任徐晓萍说:“讲起女儿他眼睛就发亮,那是一

个父亲独有的自豪感。”

5 月 9 日,是宝贝女儿的毕业典礼,王逸平早早就订好了机票,

百忙之中答应陪女儿一周。然而女儿万万没想到,距离全家的聚会不

到 1个月,父亲却爽约了。

9

李惠惠记得刚到研究所面试时老师说的话:“农民一年到头辛辛

苦苦种田,可能只挣几万元。所里培养一个研究生,一年投入十几万

元,甚至几十万元。所以我们要想想,5年里应该做什么,才能对得

起国家的投入。”

宣利江记得,丹参多酚酸盐、硫酸舒心啶、关附甲素等,每个药

上都深深地刻着王逸平的辛勤付出,但他从不以物喜。只有说到每天

有将近 10 万病患在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才难得看到他脸上一丝略带

得意的笑容。

上海药物所工会副主席方婷记得,2006年他荣获“上海市优秀共

产党员”称号,把 1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2015年他被推荐为全国

先进工作者,要求每人写一句人生信条,王逸平写的是“踏踏实实做

事,实实在在做人”。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王逸平虽然输给了病魔,却

跑赢了人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践行了

共产党员的崇高誓言。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8/07/16/ARTI1531693828873937.shtml

10

习近平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黄群等 3 名同志壮烈牺牲

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坚定理想信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履职尽责许党报国

2018年 8月 20日,第 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

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

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在危急紧要关头,第七六〇研究所党

委委员、副所长黄群带领 11 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对试验平台进行加

固作业。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被巨浪卷入海中,

英勇牺牲。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闻讯后对黄群

等 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

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

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

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

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

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

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

和力量。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2018/08/26/ARTI1535271166124102.shtml

11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追记为保护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

壮烈牺牲的 3位勇士黄群、宋月才、姜开斌

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3名勇士黄群、宋月才、

姜开斌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的初心和誓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

台 20 日出现险情,第七六〇所副所长黄群、平台负责人宋月才、平

台机电负责人姜开斌,在对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过程中不幸被狂风巨浪

吞噬,坠海牺牲,试验平台安然无恙。3名共产党员,用生命谱写了

初心不改、信念当先、许党报国的壮歌。

勇往直前

7吨重的铲车,坐着 4个人,一个巨浪拍来横移出两米。8月 20

日,受台风“温比亚”过境影响,大连出现罕见的暴雨狂风。

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码头,用于科研试验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

出现险情,首部 4 个缆桩因受力过大严重变形甚至断裂,缆绳脱落。

对提升我国船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平台如脱缰

的野马剧烈摇晃,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一直在码头的值班室里关注平台状况。

10时 30分许,在危机紧要关头,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带领

11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冲上码头,对平台进行加固作业。

监控视频里留下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身影:300米长的码头,一个

巨浪袭来,几名同志倒下了;浪头过去,他们又站了起来,继续奋力

前冲!

“浪打在身上很疼,睁不开眼睛,那时候考虑不了个人安危,就

想赶快过去,把平台控制住,把平台上的人保住。”第七六〇所规划

处副处长孙逊说,“黄群副所长就是那样一个人,如果还有一次这种

情况,他还会是同样的选择。”

12

一个大浪打来,正在作业的黄群和姜开斌被卷入海中;剩下的人

和平台上的人一起营救,又一波大浪打来,又有人落水。各方紧急施

援,4人先后被救起,而黄群、姜开斌和后来落水的宋月才,壮烈牺

牲。

许党报国

试验平台,寄托着黄群、宋月才、姜开斌拳拳许党报国之心。亲

人、同事、战友,对他们的评价不约而同:他们,把平台当成自己的

“孩子”。

51 岁的黄群,从武汉调来第七六〇所仅仅 480 多天,事发前一

日还在办公室通宵值班。他的爱人亢群说,那个时候他冲上去,想抢

救的不仅仅是国家财产,那就像他的孩子一样,融入了他多年的梦想、

事业。

61 岁的宋月才,62 岁的姜开斌,都曾在海军服役,已经退休,

但试验平台重新点燃了他们年轻时干事业的激情。

宋月才的老部下,如今也在平台工作的孙贺军说:“好几次,看

到他顶风冒雨去观察平台。”孙贺军 20 日当天在码头值班室值班,

凌晨 3点看到宋月才穿着雨衣刚从码头回来。

姜开斌和老战友刘子辉都已退休,今年 3月听到试验平台需要人

的信息,从湖南远赴大连,留了下来。刘子辉说:“当兵 13 年多,

退休了还能重回当年的岗位,当时都不敢相信。姜开斌生活上肯定不

缺钱,离开家人到这里来,靠的就是一种情结。”

亢群整理黄群遗物的时候发现,调来的 480多天里,黄群使用了

5 个笔记本,3 本大的都快记满了,其中在一篇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

会中,黄群在标题上写道:“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七六〇所高质

量发展提供保障。”

最新发的一个“三会一课”记录本上,黄群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完

整的入党誓词。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8 月 15 日写下这句话,20

日,黄群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壮烈的诠释。

13

初心不改

“只有奋斗的一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一生。”黄群在笔记本上写下

的这句话,他和他的战友们都在践行。

亢群说,之前大连还受过 3次台风影响,黄群都在所里值班,这

次值班过程中,他还带着一本《大连市安全培训考核习题集》认真学

习。

第七六〇所原来仅有的一位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退休

了,负责质量工作多年的黄群交流到这里时间不长,就帮助所里的 3

位同志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质量安全处处长助

理李苹苹是其中的一位,她说,黄群副所长来了 1年多,带动所里整

体质量水平有很大进步,他帮助大家制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严格

要求,细心指导,“有他的带领,想不进步都难。”

战友孙贺军说,宋月才是一个很节俭的人,穿的衣服有的还打着

补丁,但是单位有些事他都拿自己的钱去办,而且对同事们关怀备至。

“我的拖鞋不合脚,我没跟他说过,就在前几天他看到了,第二天就

从家里带了一双拖鞋给我。”

3名勇士离去了,但艰难险阻挡不住战友们的使命初心:“他们

未竟的事业,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去完成!”

试验平台的工作人员目前有 19 名,年龄从 30 多岁到 60 多岁,

几乎都是抛家舍业。采访到的几个人都告诉记者,能够为党和国家的

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倍感荣光。刘子辉说,自己还是会义无反

顾地干,代价不能白白付出。

孙逊在 20 日也被卷入海中,差不多两小时终于获救。回忆那天

的经历,孙逊说他至今心惊胆战,但他不会改行,还会把牺牲战友未

完成的工作做下去。“要是在现场,你也会跟着我们站上去!”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8/08/27/ARTI1535323131948430.shtml

14

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 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王继才

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 32 年,用无

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

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指出,对王继才同志的家人,有关方面要关心慰问。对像

王继才同志那样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的同志,各级组织要积极主

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爱护。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

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

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 10 多位民兵

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 年,26 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

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

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王继

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今年 7 月 27 日,王继才在执勤时

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 58岁。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8/08/06/ARTI1533529419724858.shtml

15

守方寸疆土初心不改 倾一腔热血永为楷模

“我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声音犹在,而人已逝。7月 27日

晚上,全国“时代楷模”、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驻

守期间,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 59岁。

1986 年 7 月,还是个小伙子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那座孤岛,整

整 32年,他默默守护着黄海前哨,不曾退缩一步。

2015年 2月 11日上午,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

总书记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其中就有荣获“情系

国防好家庭”“爱国拥军先进个人”称号的王继才。“总书记详细询

问开山岛的情况,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辛苦了,辛苦你们了!’”

王继才说,“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要守好开山岛,要守到守

不动为止。”

时间仅仅过去三年多,他壮年早逝,令无数人悲痛不已。

7月 30日上午 8点 30分,灌云县殡仪馆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

“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一副挽联,蕴含着

道不尽的哀思。全省各地近千名干部、群众赶来,怀着无比沉痛的心

情整齐列队,向躺在鲜花翠柏中的王继才作最后告别,中共中央宣传

部、江苏省军区、江苏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和单位向王继才敬献花圏。

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人们眼噙热泪,追忆王继才的生平点滴。“我

们认识了十几年,我叫他王老大,他叫我老弟。”灌云县燕尾港镇副

镇长、武装部长姜驹哑着嗓子,掩面拭去泪水。“就在他去世前两天,

王老大还给我打了电话,说有空来找我聊天,我当时就劝他,你是快

六十岁的人了,身体总归不如以往,嫂子腿脚也不好,该下岛享享福

了。”王继才的回答却一如既往:“守了几十年的岛,有感情了,我

哪能放得下,即使退休了,我也要一直守下去。”

去世前不久,王继才还在忙着张罗砂石,准备修补岛上的围墙、

小路。如今,这座小岛永远失去它最忠实的守护者。

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痛哭不止,数度昏厥,在家人的搀扶下,才

勉强站立。因为心疼丈夫独守孤岛,王仕花在丈夫上岛后没多久,便

16

辞去小学教师的工作, 陪同丈夫一起守岛,“开山岛夫妻哨”成为

当地美谈。王继才曾说:“是妻子的陪伴,冲淡了海水的苦涩腥咸。”

“那座小岛,距离对岸十几里,坐汽艇去都要几十分钟,条件又

那么艰苦,继才为了国家,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他走了,我们全家都感到特别心疼。”王继才的舅舅魏加奎忍不住落

泪。

灌河港区职工代表王永银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王继才夫妇守岛

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哭红了双眼的他说:“王继才的事迹在我们

这儿可以说家喻户晓,一直以来,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得知他突

然去世,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追悼会,希望王继才一路走好。”

“王继才同志,灌云人民永远为你骄傲,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灌云县县长朱兴波惋惜不已,“王继才同志舍小家,为大家,让守岛

报国的信仰始终在心中闪光,用 32 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担当好卫

国守疆的使命。我们要学习他胸怀祖国、情系国防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他勇于担当、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精神。”

王继才,当得起这些赞誉。32年来,每天清晨,太阳刚一跃出海

面,王继才和王仕花就会扛着国旗走上山顶,一人展开国旗,一人肃

立敬礼,这是他们在岛上最重要的仪式。王继才说:“开山岛虽小,

却是国家领土,必须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

中飘展,我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

开山岛是真的小,只有 0.013 平方公里,约摸两个足球场大小,

只要 20 分钟,就能把整座岛走个遍。王继才刚上岛时,满山野草,

只有几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老旧营房,没水没电。等到晚上,一

片漆黑,王继才窝在营房里,用铁锨顶住门,听一晚风声呼啸。

“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当地

人笑称王继才是去“坐水牢”。夫妻俩就这样每天升旗,巡逻,瞭望,

看管航标、测风仪……雨天,也毫不松懈,岛上风大路滑,夫妻俩就

用绳子把自己系在一起,若是一人掉下海,另一个人还能及时把对方

救起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四处张望,只有茫茫海水,

偶尔经过一条渔船,就能让他俩惊喜不已,两条狗,几只鸡,是岛上

唯一的陪伴。

17

王继才和王仕花从陆地一包包地把泥土背上岛,种树种菜,大把

的种子撒下去,最后只存活三棵无花果、一棵苦楝和几棵松树。

最初,岛上的饮食补给全靠船只运送。1992年冬天,台风连刮了

17天,船无法上岛,眼看着断粮了。夫妻俩只得去海边摸来牡蛎、海

螺,没有火,就吃生的。王仕花先把螺肉嚼烂,稀释掉腥臭味,再往

孩子嘴里填。当渔民们终于送来补给时,一家人已经饿得说不出话。

屋前的无花果树下,就这样铺下厚厚的一层牡蛎、海螺壳。

开山岛因其位置独特,一度成为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

堂”。1999年 3月,孙某找到王继才:“王叔,你下岛吧,小岛让我

来经营,赚钱和你对半分。但不能向上级部队领导汇报这件事。”

“不干净的钱坚决不要!”王继才迅速报告上级。这些年,夫妻

俩先后报告过 9次涉及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的线索,其中 6次成功

破案。

记者曾多次上岛采访,也曾跟随王继才、王仕花前往全国多地宣

讲。每次见面,王继才总是热情有力地握手,一张面庞,被海风烈日

打造得粗糙黢黑,展露着憨厚的笑容。这么苦,为什么要守下去?王

继才的回答很简单:“你不守,他不守,这岛,谁守?”这些年,随

着媒体的关注,岛上的条件改善了很多,荣誉也纷至沓来,但王继才

始终那么踏实质朴,只是越发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岛上,王继才

夫妻俩居住的小屋里,看不到任何证书和奖状的影子,“我们只是普

通的守岛人,做了一点平凡事,党和政府却给了我们这么多荣誉。我

得做好分内事,不能给荣誉抹黑。”王继才这样说。

一生守好一座岛,王继才去世的消息,随着网络飞遍各地。“国

家不会忘记你!”“时代楷模,英雄一生!”“一路走好!”人们对

王继才的悼念不曾停止。王继才走了,但万里海疆仍传颂着这位平凡

守岛人的故事。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8/08/07/ARTI1533599824989652.shtml

18

中宣部授予曲建武“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央宣传部 29 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曲建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

“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曲建武是大连海事大学 2013 级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工作 30 多年来,他无论是在高校辅导员岗位,还是担任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领导职务,始终情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探索工作规律,立足本职岗位,在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突出业绩。2013年,出于多年来对学生工作

的热爱,他主动辞去领导职务,毅然回到高校教书育人第一线,做一

名任课教师和本科生辅导员,把自己的学识和心血奉献给学生与课堂。

曲建武曾先后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

荣誉称号。

曲建武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

众特别是高校师生认为,曲建武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

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立德树人的

教师楷模。他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思政工作的坚守、对青年学生

的关心,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园丁赞歌。广大教师纷纷表示,要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

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

话精神,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曲建武为榜样,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当好

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

现场发布了曲建武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曲

建武“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中宣部负责同志为曲建武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教育

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委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曲建武的亲

友、学生、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7/12/30/ARTI1514588733532652.shtml

19

一团熊熊燃烧的火

隆冬时节,寒风刺骨,走进大连海事大学校园,记者在一间朴素

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曲建武。他清瘦而矍铄,鬓发添微霜,更显神采,

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活力。在人们眼中,曲建武就是一团火,燃烧释放

着自己,照亮温暖着学生。

一种热爱:辞去厅官做辅导员

1982年,曲建武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第一选择是留校担任辅导

员。“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也是我终生追求的理想。”曲建武说,

他在读大二的时候,校园里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女生因为失恋自杀,

大家都在为她惋惜。曲建武认为,如果辅导员能早点发现她的心病并

及时开导,这个年轻的生命或许不会匆匆凋谢。从那时起,他就萌发

了留校当辅导员的念头。

毕业后,曲建武如愿以偿当上了辅导员。他投入满腔热情,像大

哥哥一样,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乐。因为工作出色,曲建武先后担任

学生处处长、校党委副书记,直至被提拔为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不论在什么岗位,最让我牵挂的

还是学生。”曲建武说,“当辅导员是我的看家本领。”

经过认真思考,2013 年 3 月,55 岁的曲建武辞去辽宁省教育厅

正厅级职务,去大连海事大学当一名没有任何级别的辅导员。起初,

学校领导想让他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曲建武坚定地说:“我现在

是一名普通的辅导员,请让我完整地带一届大学生。”

“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人的一生,或许轰轰烈

烈,或许默默无闻,但重要的是做一个踏踏实实、肯于付出的人。”

从 2013 年 9 月开始,曲建武所带的 139 名大学生,每到生日当天,

都会收到一条特别的祝福短信。在曲建武看来,好的辅导员应当帮助

学生把好人生成长的方向,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

一种热心:为学生做事心里踏实

“我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孩子们的身影,能为学生做事心里才踏实。”

重返校园后,曲建武就为刚接手的 139名新生建立了电子档案,每个

学生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每逢节日,他都会主动给学生送上祝福和

小礼物,人人有份;他还自掏腰包,给学生们购买了价值 8000 多元

的人生励志书籍。

为了与年轻人沟通顺畅,曲建武摸索着使用微信、博客等社交媒

体,随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曲建武家离学校较远,怕学生有事找他

不方便,就干脆和妻子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小居室。“离学生近,才

能睡得香。”曲建武说。

尽最大努力帮助困难学生,是曲建武的一项重点工作。闫沛兴是

名来自西北山区的男生,入校后总是愁眉不展。曲建武约他单独聊天、

吃饭,对他格外关心。第一学期寒假,曲建武从海滨大连来到闫沛兴

家。进到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他当即决定自己出 5万元,为学生家翻

修房子。他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闫沛兴:“我兄妹 7个,小时候家里

光景比你还差,饭都吃不饱。你现在尽管安心学习,其他事老师帮你

想办法!”闫沛兴的“心病”解除了,变成了一个自信阳光的大男孩。

曲建武倡导并建立了爱心基金,4 年来,筹集到的 20 多万元资

金,全部用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

一种热忱:只为学生成长成才

来到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主动提出承担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任务,有人不理解:“您都是二级教授了,带博士、

硕士就可以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但在曲建武眼里,思想理

论课太重要了,事关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每次讲新课,曲建武都要做一份问卷调查,请学生谈一谈对大学

的理解,当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

一本书……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授课中才能有的放矢。

曲建武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生自身的成长实际,将人生价值

的选择、大学的文化内涵等都融入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之中,潜移默

21

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点滴生活之中。近 4年来,他给学生发了

200多万字的微信短信,这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的心血和热忱。

“既然我做了你们的辅导员,那我就是你们的代理家长,我们共

同努力,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得其乐融融。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就跟我

说,千万不要客气,就是为了你们,我才选择了做辅导员。”学生牟

家奇至今还保留着曲老师发的一段微信。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7/12/31/ARTI1514674932358365.shtml

22

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

回信

卓嘎、央宗同志:

你们好!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在海拔 3600 多米、每年大雪封

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

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

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

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

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

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十九大刚刚召开,党将带领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相

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

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

2017年 10月 28日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7/10/29/ARTI1509249898327189.shtml

23

中宣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时代楷模”称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

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在回信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央

宣传部 19 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授予她

们“时代楷模”称号。

卓嘎、央宗姐妹成长生活的隆子县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仅有父亲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

姐妹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她们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

和带领下,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

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

故事和时代赞歌。

2017 年 10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高

度评价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感谢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

奉献的同志,勉励广大农牧民群众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

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近一段时间,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集中宣传报道后,在社

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卓嘎、央宗姐妹是加强民族

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杰出代表,是“爱国守边最美格桑花”。她们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根雪域边陲为国守边的感人事迹,充分彰

显了共产党员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有力弘扬了爱国奉献精神,生动

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边疆干部群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

建设者,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卓

嘎、央宗姐妹“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她们先进事迹

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卓嘎、央宗姐妹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

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首都各界干部群众代表参加发

布仪式。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2018/10/19/ARTI1539933166918366.shtml

24

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短短不到一年,玉麦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正忙着收拾新居的卓嘎兴奋地对记者说。

一年前只有 9户人家的玉麦乡,如今是个繁忙的工地。卓嘎、央

宗姐妹的石头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装配式三层小

楼。“新房子跟以前相比,强太多了。以后开个甜茶馆,再卖点鸡血

藤手镯、竹编制品等,生活足够了。”妹妹央宗快言快语,更让她高

兴的是,去年大学毕业的儿子索郎顿珠,今年 1月成了玉麦乡的一名

公务员。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请习近平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看好

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

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一年前,

从不主动说话的卓嘎,如今爱说爱笑,活泼开朗了许多。

“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

“玉麦天翻地覆的变化,源于党的治边稳藏好政策,特别是去年

10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后。”今年 57 岁的卓嘎,曾在

1987 年至 2011 年间担任玉麦乡乡长。此前,自 1960 年在这块 3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了玉麦乡,乡长一直是她的父亲桑杰曲巴。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离隆子县城不过 200公里,但

却隔着日拉山等 3 座海拔超 5000 米的大山,几成边陲孤岛,被称为

“三人乡”——大部分时间里,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生活

在这里,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通过放牧,父女三

人守护着祖国的疆土。“这里有苍莽林海和无边的草场,是个美丽富

饶的地方。听我父亲讲,乡里原有 20多户近 300人,1959年,很多

玉麦居民迁往内地,因此到 1990年,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住这里。”

央宗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孩子最

刻骨铭心的教育。他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三面五星红旗,插到村口。他

告诉孩子:“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从那时

25

起,卓嘎和央宗记住了,“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

了国家。”

“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央宗回忆说。

1987年,年老体弱的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卓嘎当

了乡长,央宗当副乡长。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

子县也是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1997年,有媒体报道了玉麦“三人乡”的情况,桑杰曲巴一家人

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来自祖国内地的信件也第一次

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央宗的面前。央宗笑着说,那一年姐姐竟

然收到了很多求爱信。

“当时阿爸说,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

是我们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

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回忆起那段往事,55岁的央宗仍

有些激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一点,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或

者诱惑,我们姐妹俩从来没有动摇过。”

也因此,卓嘎 35岁、央宗 27岁才结婚成家,这在当时的边境牧

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晚婚了。

山上的杜鹃花谢了又开,山下的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随着国家

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多起来了。

2001 年 9 月,老阿爸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

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了

哈达。这一年,桑杰曲巴坐着“铁牦牛”去了梦寐以求的拉萨,卓嘎

则去了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2001 年底,玉麦乡已经有了 5 户人家 25 人,有了边防派出所,

有了小学和卫生院。这年冬天,77岁的桑杰曲巴老人过世了。

卓嘎、央宗姐妹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时把乡亲们叫到屋里,叮

嘱道:“你们不能因为玉麦穷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是

我们中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守护好!”

26

“通过旅游等产业,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明年稳定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 9 户 32 人,家家户户的生活真的比

蜜甜,各种惠民稳边政策向玉麦乡倾斜,人均收入超过了 5万元。我

们要赶在十九大之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报告我们边疆人民的幸

福生活,一定守好国土报党恩。”卓嘎说。

去年 10月 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了,肯定

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并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

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

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边的决心,

也带给她们荣誉和责任。今年初,卓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央宗被

推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

如今的卓嘎、央宗姐妹,在玉麦乡还是守着牧民的本分。现在 57

岁的卓嘎有 3 个女儿,55 岁的央宗有一双儿女,他们放牧着 140 多

头牦牛,继承父亲桑杰曲巴放牧守边的遗愿,守护着玉麦的每一寸土

地。

玉麦作为西藏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样本,短短一年时间里,

这里修通了标准更高的公路;按人均 55 平方米的标准,当地党委和

政府给每户牧民修建了统一规划建设的装配式楼房;游客纷至沓来,

餐馆的生意红火,竹编、鸡血藤手镯等当地手工艺品供不应求……

“我们深知,玉麦旧貌换新颜,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怀

的结果。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

域边陲。”卓嘎说,玉麦乡已接纳了来自隆子县其他乡镇的数十位贫

困群众落户,“我们将全力帮助贫困户,通过旅游等产业,让建档立

卡的贫困户明年稳定脱贫。”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8/10/19/ARTI1539903869886985.shtml

27

习近平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忘初心 扎实工作 廉洁奉公 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

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廖俊波

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

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

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

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

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

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优秀基层干部因各种原因在基

层一线工作中不幸过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这些优秀基层干部的

家属,满腔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要把他们的老人和未成年

子女照顾好。这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

廖俊波同志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

委书记,曾任政和县县委书记,2015年 6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

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7年 3月 18日,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

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7/04/14/ARTI1492162340121544.shtml

28

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 6月 20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廖俊波的先进事迹,

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 3月 3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

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

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

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

记”的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

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

记。他入党 25 年来,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

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他当事不推

责、遇事不避难,时刻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常年奔忙

在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

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

的广泛赞誉。今年 3 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 48 岁。日前,中共中央

追授廖俊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以来,廖俊波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

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多种方

式,表达对他的敬重和悼念。大家认为,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生动

诠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愧为“全国优秀县

委书记”,不愧为时代的楷模。大家表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号召,向这些心系人民的“时代楷模”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

廉洁奉公,切实把总书记对县委书记、基层干部提出的要求,落实到

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行动中,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

民检验的成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

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9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

现场发布了廖俊波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廖

俊波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

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廖俊波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

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的亲友、同事及社会

各界代表等参加。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7/06/20/ARTI1497934915804338.shtml

30

铺路石

一直以来,廖俊波都是出了名的“忙人”。

刚上任时,下属都会被他工作的劲头和速度吓一跳,戏称他是“工

作狂”。然而不久,周围的人便随着他一起狂奔起来。

用妻子林莉的话来讲,他这是“一个疯子领着一群疯子在干”。

因为忙,半夜加班就成了常态。翻看他的日程表,常常是白天的

正事做完,晚上又接着开会,其他人都休息的周六日,他要么在招商

途中,要么在调研现场和会场。他自己也戏称:“没事就有周末,有

事就没周末。”

忙得连轴转的廖俊波,如顽石般油盐不进,也甚少顾得上家里的

大小事务。妻子已习惯他几个月回不了家,要打电话得先预约,一个

短信过去,很可能就回复一个字:“忙”。

十多年来,他未曾参加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也没能回父母家吃

过一顿年夜饭。

见不了家人,家人只好来见他。但他又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在拿

口当镇长时,父亲来看他,他坚决不让人请吃饭,和父亲吃完盒饭,

就送父亲上了车。在政和做县委书记时,两地分居的妻子想在政和安

一个家,却被他一口回绝。

在有的人看来,如此大公无私,却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然而和许多人猜测的不一样,家人心中的廖俊波并非铁石心肠,

而是倍加贴心的“孝子贤夫”。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身后,每当林莉

谈起廖俊波,总是会有一缕温暖洋溢在她的脸上。

2009年暑假期间,林莉陪女儿去桂林旅游,回到南平已是凌晨 3

点多。刚从车上下来,女儿眼尖,一眼就看见了路灯下的廖俊波。“你

们怕黑,有我在,你们就不用怕了。”他呵呵一笑。母女俩这才知道,

他一早就掐准了时间,已做好饭菜,前来“接驾”了。

廖俊波和父亲的感情也颇深。事实上,讲原则有底线的廖俊波,

正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父亲识大体,每次给廖俊波电话,也不离国

31

家大事,时时给他以从政的劝导。没有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

那个广受赞誉的自己——这些,廖俊波都知道。

2015年,刚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荣誉的廖俊波接受媒体采

访,谈起自己的家庭,也谈起妻子林莉。

“她从来没有埋怨过我,关键得学会怎么宠她。”廖俊波笑着说。

他有自己的“宠妻”之道,衣服、化妆品、饰物,能买的都尽可能帮

她买,且总能让她满意。他说,自己也会营造浪漫的气氛,来给爱情

“保鲜”。

“有一次我去黄山出差,忙得脱不开身,在路边看到一块漂亮的

石头,就捡回来给她。我会告诉她,自己是如何在悬崖边发现了它,

当时就想,无论如何也要把它采下来给你。”

后来,那块石头林莉一直珍藏着,就像宝贝一样。

人们常说,公仆是什么?就是为人民铺路的石子。廖俊波又何尝

不是一块石头呢?的确,他像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铺路石子,不

甚光鲜,却坚硬,倔强。但内里包裹的,是柔软的心。

他去世后,老父亲匆匆赶到殡仪馆,全身颤抖,清泪涟涟。母亲

抚着他无知觉的身子,哭成了泪人。不得不面对媒体的妻子林莉,在

镜头前始终红肿着眼眶,每说几句,就忍不住掩面哭泣。

这些,他都不会知道。

出殡的那天,送别的人群将他家楼下前后数十里的街道挤得水泄

不通,遗体告别仪式上,含着热泪的哀悼者络绎不绝。一则悼念廖俊

波的公号链接,一天之内点击量便超过 41万人次。

这些,他也不会知道了。

如今,这块一直在攻坚克难的“顽石”,终于能好好休息了。人

们把他放进心里,珍藏在记忆里,就像宝贝一样。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7/06/14/ARTI1497392831034895.shtml

32

习近平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法治精神 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邹碧华

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

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

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

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

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

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5/03/02/ARTI1425293903056812.shtml

邹碧华,男,汉族,江西奉新人,1967年 1月出生,1988年 7月

参加工作,1999 年 5 月入党。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

长、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

院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4年 12月 10日,

邹碧华同志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 47岁。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special/zoubihua/

33

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

“邹碧华怎么了?在抢救?有生命危险?怎么可能!”

2014年 12月 10日下午 2点 40许,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接到电

话,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午,邹碧华还在市政法委参加司法改

革会议,按计划,下午他还要去参加在徐汇法院召开的司法改革座谈

会。

此刻,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郭伟清也调转车头,向医院疾驰。奔

进抢救室,郭伟清看到碧华的一只手垂了下来,便下意识地去扶他的

手,那只手冰冷冰冷的。

一旁,崔亚东的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邹碧华,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法院司法改革最得力的

干将,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中。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

47岁的邹碧华,去世前最牵挂的是司法改革。

去年 6月,上海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

一。此前,邹碧华参与研究制定了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

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这一次,推进司法改革

的重担再次落在邹碧华肩头。

邹碧华参与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先后召开了 15次座谈会,历经 34稿。

去世前几天,邹碧华还和郭伟清谈起改革方案,“他说,你们那

个员额制方案还要再调整。”

法官员额制是此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难啃的“硬骨

头”。法官比例压缩至 33%,意味着有一批现任法官进不了法官序列。

怎么改?邹碧华力主避免两个“一刀切”——不按资历、行政级别“一

刀切”,要科学考核,给年轻人留有机会;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

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给一线法官更多机会;要让真正有能力、

有水平、能办案的法官进入到员额中来。

34

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

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带领司改办团队,调研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

投入,独创了一套“案件权重系数”,分析全市法官办案质效,并请

来调查公司进行专业分析,寻求最佳方案。最终,员额制改革避免了

“一刀切”。

“邹碧华是将改革作为事业在做,而不是作为一件事情来做。”

郭伟清感慨,“做一件事,就要考虑是不是能摆得平。做事业,就是

一个标准,怎样有利法治进步,就怎样设计推进。”

“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碧华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和方案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

高法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说,“它们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

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实说话。”

多年前,邹碧华在长宁法院任院长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用数

据和事实,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自己的改革设想。

2008年 6月 25日,邹碧华到长宁法院赴任。还没进自己办公室,

就直接到会议室,讨论信访案件的化解。

邹碧华到信访办调取了 500多封群众来信、100件执行案件卷宗,

逐一分析问题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法

官审案子。这样过了几个月,邹碧华了解了基层法院情况,也找到了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执行投诉多、管理薄弱,他就改革了执行流程,改变以往“一人

一案管到底”的传统运行模式,将执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强制

4个环节,每个环节相互牵制、监督,提高执行绩效,执行投诉率下

降了 76%。

有当事人投诉曾经 33 个电话找不到法官,他就建起法院“小总

机”,安排专人接听,以防法官因开庭等接不到当事人电话,也为当

事人提供咨询服务。这一“小总机”模式成了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

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

长宁法院大楼改建,需要设立临时立案大厅。“邹院长看了设计

方案,没有说不好,只是要求我们,首先调查来立案的人员数据,再

35

和现有方案对照,看是不是符合现实需求。”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

俊怡回忆。

调查下来,原来的设计果然有差距,设计团队根据结果迅速调整

了方案。“邹院长总说,有数据、重事实,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

支持,就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先进理念不能超越中国实际”

人们称邹碧华是博士院长,北大博士毕业后,他曾作为上海法院

系统首个外派法官,去美国联邦司法中心进修了一年。

“他读的书多,可我觉着他不书生,不教条。”长宁法院副院长

胡国均说。在长宁法院时,每逢信访当事人生日,邹碧华都要给对方

发条短信,打个电话。他认为,法院不仅要办好案子,还要做好延伸

服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方法。”

贺小荣说,“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改革实际服务,这是邹碧华

的智慧。”

早在 2000 年在美国进修时,邹碧华就专题研究了美国联邦法院

内部职责分工及法官辅助人员配置方法,回国后,写下 4万字考察报

告。“没人让他写这些,他自己总结的。”时任上海高院院长滕一龙

说,“他还研究了司法公开制度,回来后给年轻法官做讲座,引起了

很大反响。”

多年后,邹碧华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

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

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有 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邹碧华深知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官队伍现状,不照搬国外一套。

“碧华总说,给予法官更多独立审判权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监督。”

贺小荣说,“比如,碧华在方案中设立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

会议制度,可以发挥资深法官的作用,为疑难案件提供咨询意见。”

“邹碧华凭借前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

改革的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崔亚东说。

36

去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司法改革成为依法治国

的重头戏,这给处于司法改革前沿的邹碧华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

得失。”崔亚东说,“在工作分工、职务升迁上,每当我征求他的意

见时,他总是说服从组织安排,以工作需要为重。”至今,崔亚东的

手机上还保留着邹碧华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

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能抓紧干出模样

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

在历史给予的重大改革机遇面前,邹碧华追求改革理想,不计个

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用他 47 年充

分燃烧的一生,写下了改革者的执着和信仰。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biaozhang.12371.cn/2015/02/26/ARTI1424901474505751.shtml

37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

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兰辉同志生前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2013 年 5 月 23

日,他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时不幸坠崖,因公殉职。

习近平在批示中指出,兰辉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

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

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

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克

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

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的实绩。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3/09/24/ARTI1379965250991478.shtml

兰辉,男,回族,北川羌族自治县人,1965年 4月出生,中共党

员,1983年 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学校、乡镇、县直机关工作,历任

北川团县委副书记、书记,通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县

政府办公室主任,副县长等职务。兰辉同志带病坚持工作,2013年 5

月 23日,在下乡检查工作途中不幸意外坠崖,因公殉职,年仅 48岁。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special/zmjcgb/lanhui/

38

听风再奏思念曲

——追记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

兰辉走了,留下一个问:

一个干部究竟做了什么,能被老百姓唤作好人、恩人、亲人?

走过他走过的路,翻过他翻过的山,找到和他交心的老百姓,我

们试图一点点还原他的一生、再现他的故事。

答案逐渐清晰。

在人们的思念与泪水中,在北川浴血重生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

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基层干部,深深印刻在故乡和人民心间的足迹。

2013年 5月 23日下午,牌号为“川 BT9866”的军绿色越野车正

在唐家山堰塞湖环湖路上奔驰。沿途有识得这车子的老乡,远远地在

后面挥手,他们知道,这是副县长兰辉又下乡了。

在北川,这条路是“救命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部队

沿着山壁开掘了这条路,使救灾物资送了进去。

但是这一天,兰辉没能走完这条跑过千百次的路。颠簸的路途,

让他还未痊愈的肛肠手术伤口加剧了疼痛,在最险峻的马岭岩旁,他

下车去换药,意外坠下悬崖。

这一天,距离他 48岁的生日,刚刚过去 42天。

他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暖和

兰辉走了。他办公桌上的一大摞文件旁,还压着两盒没吃完的药

和半杯水。

以往,他总是边埋头看文件,边把消炎、止痛的药片一股脑儿塞

进嘴里……而今,物是人非。

“这个人啊,永远在为别人忙,单单没有他自己。”北川县县长

瞿永安叹息道。

“以他的才情,完全可以到大城市工作,可是他从不羡慕外面的

世界,毕业后就扎根在北川。”兰辉在川北教育学院的同窗说。

白坭乡的铁索桥,记住了这个优秀的师范生志愿到偏远地区教书

的跋涉;擂鼓中学的矮脚桌,记住了这个青年教师批改作业到深夜的

39

倦乏;团县委的办公室,记住了这个热心的团干部为筹建希望小学打

出的上千个电话……

从山沟里走出去的学生们不会忘记:他会在他们拿不出学费时,

垫上他微薄的工资;他会在他们打算辍学时,翻山越岭去家访;他会

在他们挫折气馁时,带他们去看蓬勃的日出……

兰辉曾说,我出生在这样一片炽热的土地,我要用自己的一生来

改变老百姓贫穷落后的面貌。

是啊,大山可以遮蔽人们的视野,却也能沉淀一份浓浓的乡情。

从小就爱山乐山的兰辉,要把全部的生命融进这片土地。

时隔多年,通口镇 13个村、64个组的村民还能想起那个笑呵呵

的兰镇长:碰到茶园村的兰婆婆背猪草,他抢过背篓从山上一直送到

山脚;看到黎明村的老乡们背农副产品上山,他联系交通部门修了泥

石路;通泉村的村民反映井水不够吃,他跑来资金扩大了蓄水池;井

泉村的村民对改换种植品种有顾虑,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拉把椅子

和老乡们聊起来;他最爱去困难户家中走动,同吃同住……

老乡们零零散散的念叨,拼出了兰辉当年的模样:那个戴眼镜的

年轻人,不管晴天雨天,总是脚踩一双黄胶鞋走村串巷,挽起的裤管

满是泥点子,和农民没啥两样。

8月入秋,夕阳的余晖洒在后山,收获的果实刚刚塞满箩筐。

兰辉当年亲手栽种的树苗,已经连成一片绿阴。

镇干部说,乡亲们轮流照看,格外仔细,因为这是大家伙儿“对

兰辉最好的念想”。

是啊,在兰辉心中,哪里的山也绿不过北川的羌山,哪里的人也

好不过勤劳质朴的家乡人。

担任副县长后,兰辉分管过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民政、老龄、

双拥、交通运输、保密、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十几档工作。无论

怎么忙,“一定要去村里看看”的习惯始终未改。

这山到那山,一村又一村,群众常常围着他七嘴八舌,哪怕是“芝

麻绿豆”,他都一条条记在“小本本”上。

面前那些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那些因劳作而皲裂的手,都会让

兰辉少年时代的记忆一次次变得清晰:每天放学后要帮父母到茶场采

40

茶、到工地背砖,工友们送过来的水、递过来的手巾,都是苦中的甜、

心窝的暖。

“他对百姓疾苦有切身感受,所以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把群众

放在心里。”邻居范芸芸说。

“别叫我县长,把我当自家人!”

这山到那山,一村又一村,兰辉成了老百姓的知心人。

兰辉常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因

为“好管闲事”,他的手机号成了北川的“群众热线”。

至今,许多他帮助过的人,依然保存着他发来的短信。

最近生意好不好?还有什么困难?--在兰辉的帮助下,曾被称

为“北川可乐男孩”的残疾青年杨彬自主创业,开办汽车美容店、北

川特产店。

工作顺利吗?日子过得去吗?--在兰辉的协调下,靠蹬人力三

轮车维持一家生计的母军贤当上了县档案局的门卫,有了稳定的经济

来源。

生活费还够不够?在读哪些书?--在兰辉的资助下,特困家庭

子弟林涛放弃了辍学打工的想法,考入绵阳师范学院。

这就是兰辉。哪里有群众,他就在哪里。群众的冷暖,都在他心

里。

这些年,兰辉与 20 多个困难家庭的群众结对子,他用自己的工

资尽力资助这些“亲戚”。

“我们领导干部有朋友圈、生活圈,但首先要有群众圈。”这个

基层干部的“为官之道”,是多么朴素,又多么鲜明!

兰辉走了,人们还在重温他的微博“曲山兰辉”。

一次,一网友发帖反映北川某驾校教练吃拿卡要,他随即公布了

驾校校长电话,让网友打电话投诉。

而另一次,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抱怨:为什么到夏季了,中午还是

1点钟上班!太不人性了,谁能改改这作息时间。

兰辉回复道:若你是青片或片口的老百姓,早起坐头班车到县城

办事,遇到工作午休,太阳晒得你怒火中烧,下午还没有找到办事部

41

门又遇下班,一晚住宿上百块。你又咋想!为百姓着想,牺牲一下午

这就是兰辉。对百姓诉求,他俯首倾听。对群众利益,他尽心维

护。

兰辉走后,“百度贴吧北川吧”的网友们才知道,那个发帖近万

条的热心网友是兰辉,网名“scbclh”就是“四川北川兰辉”的汉语

拼音首字母。

也有很多老乡至今还不知道,那个时常让他们搭“顺风车”的“瘦

瘦的中年人”就是兰县长。

曾经的上访户聚在一块儿,给县委和县政府捎来封信:兰县长是

个好人啊!他就像寒冬里的太阳,有了太阳就不怕山大沟深;他就像

冬天里的一把火,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暖和……

兰辉走了,把一颗心、一世情都留给了这方土、这乡人。

他满怀温情的话语,依然在大山深处回响:

“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儿子,所以我和老百姓有天然的感情,

我们今天的干部就是要给群众真心实意地做事,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他就是北川的“活地图”,大大小小的路,都装在他心里

兰辉走了,司机陈邦清的心一下子“空”了。

“他总有跑不完的路,现在终于可以歇歇了……”话没说完,这

个壮实的汉子眼圈红了,背过脸去。

是啊,担任副县长的 3年间,兰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路上。北

川大大小小的路,都装在他心里,他是北川有名的“活地图”。

1800 多公里的新建道路,记着他沾满黄泥的鞋印;23 个乡镇的

标准客运站,记着他一丝不苟的检查;山区农村的客运班线,记着他

隔三差五的暗访……

从唐家山隧道走出大山的群众记着:兰县长代表党和政府,给我

们修了阳光道!

3 年间,兰辉的车跑了 24 万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天 200 公里,

每个月把北川跑三遍。

一次又一次,震后废墟中的北川,刺痛着兰辉的心:九成以上的

断路、断桥走不了,20个乡镇的群众出不来,262个村成了孤岛。

42

秘书张禄海说,为了加快修路,他拉着交通、安全、发改、财政

等部门的同志一起跑,遇到问题,就地解决。周末,他也要坐个班车,

在新县城里“晃”上个把小时,看看路况。

这山到那山,一年又一年,兰辉成了“车滚子上的县长”。

跟着他跑的同志们都“发憷”,下乡遇上断路,徒步几个小时,

没吃没喝是常有的事。

“看出不对头立地就钻孔,发现有问题立刻得返工”--在北川

承包过工程的人都领教过这个“火眼金睛”的兰县长。

安监局局长陈国兴说,别看他平时和气,其实很较真儿,讲虚话

过不了他那关,托人情压根不管用,工作不到位他还会“吼人”。

挨过批评的干部并不记恨,因为兰辉的告诫常常让大家的心“酸

酸的”:现在的北川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绝不能因为我们

工作失职,让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再次受到伤害。

是啊,北川的每条路,都是灾区人民由死向生的希望。特别是那

穿山越岭的擂禹路,因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情感”,更让兰辉“舍

不了、放不下”。

上任第二天,兰辉就上了擂禹路,这条路的“脾性”他比谁都清

楚:

擂禹路横卧在海拔 2000多米的冒火山上,震后 3年,它是 12个

高寒村的近 10 万群众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这里冬季冰雪覆盖,夏

季山洪肆虐,过路车辆一堵就是一两天。

来往群众的安全,成了兰辉一年四季的“心病”。他坚持每周到

擂禹路巡查三四次,有时下班后,天擦黑,还要叫上司机走一趟。

翻进排水沟、困在大山里的险情,他一笑而过;筒靴、棉袄、雨

衣、干粮这“四大件”,他叫司机随时备在车上。他还练出一个本事:

看到路边树枝颤,赶紧提醒司机给一脚刹车,免得撞上塌方或滑坡。

寒冬腊月,擂禹路上的雪,总是从半山腰的巴笼山林场积起来,

一脚下去就没过大半个鞋帮。车子爬上不去,兰辉常常背着干粮走上

两三个小时。

43

“他来了从来顾不上喝口热水,就和我们一起铲积雪、清路障、

铺棕垫。”执勤交警余强说,“常在这条路上跑的人都知道,那个戴

眼镜的最瘦的就是兰县长。”

这就是兰辉,哪里有问题,他就奔向哪里。哪里的工作最苦最累,

他就出现在哪里。

北川有 3 个煤矿,兰辉每季度都要下井一次,下就下到作业面,

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

矿井内的甬道,潮湿异常,兰辉厚厚的眼镜片总是蒙着雾气,眼

前一片模糊。有的地方很窄,坡道又陡,他就弓着身子,扶着墙壁,

小步小步地向下走。

同事担心他看不清,常提醒他别下那么深,可他却说:“工人不

也在下面吗?!我们也该下去看看。”

干部勤走“忧心路”,群众才能走上“放心路”——这是兰辉的

坚持,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长年奔波,这个 1.72米的中年汉子体重还不到 60公斤,衣服裤

子总像“挂在身上”,他又得了个绰号:“干哥”。

“一年到头,饿了就嚼口面包,渴了就喝口凉水,他的一身病都

是这么累出来的!”再唤“干哥”,同事们难抑悲痛。

绵阳市委常委、北川县委书记刘少敏说,兰辉以前出现过眼睛出

血、胳膊骨折的情况,都带病坚持工作,今年做了肛肠手术,他又执

意要提前出院。北川工作压力大,90%的干部都像兰辉这样,爱岗敬

业、一心为民!

3年重建,数十本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记,记录着兰辉的辛劳,也

见证了北川的奋斗。

在深深浅浅的村道边,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兰辉与很多默默无

闻的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不断续写着重建奇迹:

无较大安全事故的平安纪录;档案抢救和电子化建设在全国县级

市名列前茅;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各项设施与国际水平看齐……

然而,就在北川悲壮而豪迈地跨过地震 5周年的时候,那个为它

呕心沥血的人,却突然不告而别。甚至,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它安宁、

美好的新颜。

44

5 月 23 日这一天,因为手术伤口还不舒服,兰辉在家简单喝了

口稀饭,早上 8 点半就出发了。他和同志们跑了 3 个村道的施工现

场、2个道路的地质灾害点,开了 2个乡镇座谈会,直到下午 1点才

吃上饭。

“22日晚他听预报说山区有雨,临时通知我们下乡。当时谁也不

知道他还没痊愈,直到他说要下车去换药。他自己那么难受,还不忘

嘱咐我们把车停在安全地带……”北川安监局副局长金晓宁再也说不

下去。

后来,大家才知道,22日上午,还在手术恢复期的兰辉按医生要

求应输液 3瓶。他惦记着汛期来临的各项工作,刚输完一瓶,就拔掉

针头,“剩下的两瓶明天再来吧!”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永远告别了时间。

唯有一个共产党员真挚而又坚定的宣誓,还回响在那片他用汗水

和心血浇灌的大地:“我珍惜荣誉,珍惜生命过程中的每个闪光点,

我会在余下的日子中让每一天发光,为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他用一生,走遍了故乡的山和路,也走进了百姓的心坎里

兰辉走了,留给家人的就只有一个字“忙”。

“这么些年,盼也盼不回他。”望着微微泛黄的结婚照,兰辉的

妻子周志鸿眼神空空,声音干涩。

“那会儿我们常去跳舞,国际标准舞、羌族锅庄舞,他都跳得来。”

曾经的幸福,既遥远又清晰。

如今,妻子的辛酸和遗憾,不知说给谁听:

女儿出生第三天,他去了抗洪一线;一家三口唯一的一次出游是

10年前;给他打电话一般只回复三个字,“忙得很”;和他吃饭,刚

拿起筷子又有电话;地震后说要照张全家福,总也没时间……

那个诗书满腹的才子何尝不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个孝顺

懂事的“二娃”何尝不愿,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可是,他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必须承担。他只能深深藏起对家的

依恋、对亲人的愧疚。

2012年 1月 22日,他在微博中写道:2009年除夕在我们租的栖

身场所慰问遇难家长,2010 年除夕迎当年的救援者,2011 年除夕与

45

援建者们共渡。今归常态……父在餐中突说了句:“那天晚上(5·12)

好冷又饿,脚疼不能走。还是人家(救他的老杨)背我逃离。”桌上

无语。我(的)亲人们,你们当时在哪里?做什么?良心永拷问。

没有人问过:地震当天在山区调研的兰辉怎样死里逃生?怎样自

告奋勇地领着 100 多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回来后得知母亲和嫂子

遇难时他又是怎样的悲狂……

同事们只记得:崩塌的山体将兰辉的家整体掩埋,兰辉和大家一

样,顾不上流泪就投入救灾,不眠不休,像台机器,双手刨出了血……

灾后的北川,没有人忍心去触碰,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心中

埋下的哀痛;但是很多人都能体会,那些为公而忘私的人,暗自吞咽

的孤独与寂寞。

多少次,兰辉静静地听着《遥远的妈妈》的手机铃声,泪落如雨;

又有多少次,他呆坐在老县城医院的废墟边,一言不发。

2013年 4月 11日,48岁生日,他又写下怀念母亲的诗句:……

行千里行万里,四十八年游历,终究回到原地,在思念挤满望乡台时,

您,凝视襁褓中的我……

兰辉走了,临别时,依旧来不及儿女情长。

女儿说,今年 4 月中旬接到爸爸电话,他说:“我在厦门出差,

平时没时间来看你,想顺道来看看你。”我告诉他:“别来了,还是

赶紧回去做手术吧,等暑假我们就能见面了。”

妻子说,那天早上给他装药,他还说等忙过这段,再陪我去跳舞;

那天下午接他电话,山里信号不好,他该是说要回家吃饭……

兰辉走了,如一缕清风,不带走世间半点尘埃。

“他没什么私人物品,奖状和笔记都捐给政府,要不看了更难过。”

这段时间,妻子把自己关在家中,默默地整理兰辉的遗物。

是啊,兰辉的衣服,数得过来的几件。外套洗得泛白,毛衣严重

起球,鞋子除了一双补了几次的皮鞋,就都是十几元一双的布鞋。他

出事那天穿的上衣,还是出差时花 80元钱买的。

有朋友劝他:“你是副县长,总得买几件上得了台面的衣服。”

他说:“我已经穿得够好了,和山里的群众比,不晓得要好多少倍。”

46

在吃上,他更不讲究,“吃饱就行”。下乡从不打招呼,就吃政

府食堂或是街边小店。

同事们说,有推荐表彰、调任升迁,他总是先人后己,谦虚礼让;

有赴外考察、休假培训,他总推辞说“工作丢不下,还是下乡好”。

下乡检查,他恳请记者多拍群众、少拍领导。

“人不能只顾自己,要多为别人想想”--这就是兰辉的胸怀,

无论做人还是为官。

兰辉走后,很多接受他帮助的群众才知道,兰县长家里并不宽裕。

他的爱人在一家单位打零工,哥哥在一个小区当保安,弟弟在绵阳一

家酒店打杂,但“没有一个靠得上他”。

“二哥就是犟脾气啊,亲戚朋友都知道找他帮忙也是白找。”弟

弟兰强说,他常对我们说:“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只有身正行端,

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方土地和人民。”

这就是兰辉的品格,有大山的质朴,也有大山的坚毅。

兰辉走了,北川的群山,还依稀听到他最爱的歌:《我的祖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还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下乡途中,车上的音乐因为山路颠簸时常断断续续,可兰辉却陶

醉其中,享受这片刻的轻松;停车休息,他会拍摄下连绵的群山,在

微博上展示“家乡处处有美景”。

现在,这个以山为伴、以路为家的人,永远长眠在路上,安睡在

山的怀抱里……

送别兰辉,这山那山的人都赶来了。

按照回族习俗,不必献花圈,也不必鞠躬。

人们紧紧握住兰辉家人的手,痛哭失声:“兰县长不在了,就把

我们当成亲人吧!”

他用一生,走遍了故乡的山和路,也走进了百姓的心坎。

兰辉走了?

不,他还在!他还在故乡的山水间,还在永恒的回忆里。

“北川吧”里,人们创建祭祀灵堂,把他生前的诗作发表在那

里:……航行,是回溯还是追潮,这里就是港湾,夕阳会挽所有潮起

潮落的浪花,听风再奏思念曲……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3/09/23/ARTI1379948975825150.shtml

47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

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11 月 25 日,歼-15 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

时突发疾病逝世。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6 日做出

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我谨致以沉痛的哀悼,并

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

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

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

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习近平还要求有关方面妥善照

顾罗阳同志的家人。

遵照习近平的指示精神,中央组织部要求深入总结和宣传罗阳的

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中

央宣传部要求主要媒体立即对罗阳先进事迹采访宣传,号召广大党员、

干部向罗阳学习,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榜样的力量。中国航空工

业集团公司决定授予罗阳“航空报国英模”称号,并在全集团深入开

展向罗阳学习活动。

辽宁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负责人第一时间向罗阳家属传达

了习近平的指示,转达了习近平的慰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及所

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

对罗阳的崇敬和哀悼之情,并表示一定会以罗阳为榜样,继续为我国

航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罗阳是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

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 30年来,秉持航

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

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news.12371.cn/2012/11/27/VIDE1354014724846472.shtml

48

英雄无悔报国志

英雄罗阳的故事,在人们心底激起阵阵涟漪。网络上,人们不吝

真情文字,向英雄表达诚挚敬意。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有多少值得尊敬的专家、技术人员累

倒?他们默默无闻,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国防的未来,他们是

真正的英雄!”“才 51 岁!敬请诸位国之栋梁,善自珍重,因为你

们的血肉之躯不只属于自己,更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人们理解敬重英雄,却又为英雄痛惜伤怀。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却舍弃了生命;把身心扑在事业上,却忽略了家庭。

善良的人们都喜欢圆满,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不要留下什么遗憾。付出了心血与汗水,要尝得到甘甜的果实。经历

过漫漫长夜,最好能看得到灿烂的黎明。然而,在英雄的人生中,只

有无悔的奋斗。英雄所憾所悔者,是“把吴钩看了”的“闲愁最苦”,

是报国无门而“揾英雄泪”的无限惆怅。

当年,郁达夫曾这样说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

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敬重自己的英

雄,投去敬佩的目光,对英雄来说,这已足够。英雄不问是否王侯将

相,英雄不为能否名彪青史,英雄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报国,英雄最优

秀的品质正在于把这鸿鹄志、报国情全部融入他的青春、热血与奋斗

中。

从我们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开始,多少英雄就用他们或微薄或震撼

的力量,肩起黑暗的闸门,向着崛起与复兴挺进,用鲜血和生命构筑

起一个个里程碑。其为众所知者,不过万一。其所奋斗者,又岂是为

了让人所知?懂得了英雄的理想信念,就能理解林觉民《与妻书》中

“勇于就死”的家国情怀,就能感受罗阳胜利完成任务时疲惫的笑容,

敬重罗阳为了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英雄的故事如何不同,报国的精神与品质始

终是英雄的恒定价值。正是在报国志向的驱动下,罗阳们甘愿默默奉

献,殚精竭虑,责尽心安,死而后已。尤其是秉持航空报国志如罗阳

者,更始终以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念,夙夜

49

在兹。他们也许有愧于妻儿父母,不能像很多人一样享天伦之乐、过

悠闲生活,但一定无悔于当初的抉择、艰辛的奋斗,因为他们根本不

会去想生前功名利禄、身后名声荣华,不会去想必须分享到胜利的果

实、成功的鲜花才是完美人生。只要报国有路径、干事有平台,他们

就会欣然而无悔。

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曙

光已经在前方耀亮。有千万个罗阳的矢志报国、埋头奉献,在时代洪

流中彰显生命的价值,构筑人生的高度,书写青春的光彩,我们这一

代人定能担负历史重任,成就我们自己的英雄传奇。

来源:共产党员网 http://www.12371.cn/2012/12/10/ARTI1355087882259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