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5 林垂宙 教授 林垂宙,出生於廣東汕頭,畢業於 台灣大學化工系,並獲得美國哥倫 比亞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後至哈 佛大學企管學院進修,曾任職杜邦 公司研究主任。 林垂宙返臺後至國立清華大學工學 院擔任院長,1983 年轉任工業技術 研究院材料所所長。1988 年起擔任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從事臺灣高 科技工業之發展及傳統(中小)企 業之升級。若干重要的技術,包括 積體電路、筆記型電腦、光電器件、 通用汽車引擎、複合材料等多項, 由工研院移轉到產業界,為臺灣的 技術工業經濟建立了基礎。現擔任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顧問。 林垂宙長期擔任行政管理首長的工 作,亦曾擔任瑞典國家工程院士、 香港科技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 校長,見多識廣,春風化雨,以「化 育人才,開拓後輩視聽」為退休之 後的職志。 大哉問 BIG QUESTIONS 臺灣,憑藉著人民的智慧與努力,開創了傲人的經濟榮景。展望 未來,在有限的資源下,應如何善用既有資本,繼續披荊斬棘? 又要如何站穩腳步,迎向下一波的全球競爭?且看本期縱覽全球 科技與文化趨勢的代表─前工研院院長林垂宙教授娓娓道來⋯ 林垂宙 教授專訪實錄 以軟實力接軌產業全球化 臺灣應有開放 競爭的準備 採訪.撰文/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團隊 陳文棠、高雅玲、蔡佩真(MIC林垂宙教授專訪 BIG QUESTIONS ThinkWave進入 21 世紀後,知識經濟已躍升為國家產業成長的 重要驅動力,特別是在先進國家,產業與企業的競爭關鍵已不天然 資源,或是規模經濟上,而與「軟實力」有著高度的關聯性。您親 身經歷兩岸三地政經變化,並對中華文化及科學技術研發皆有長期 涉獵之下,怎麼解釋軟實力呢? 林教授:以國家的角度來說,國家實力的表現,有「硬」、「軟」 兩面。硬實力如土地、人口、礦產、( 海、陸、空 ) 交通、運輸、 電力、國民所得等等,都是有數據可以佐證的;而軟實力,如文化、 學術、美術、價值觀、創造力、法治精神、民族信心、社會公義等, 雖然難以量化,但經常是國家永續發展與民族傳承的重要標竿。我 要強調的是:軟實力跟硬實力彼此結合,互為表裏,是難以清晰分 割的。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幾句話很清楚的指 出在大自然中,軟實力跟硬實力的整合概念。簡單來說,一個物體 的「有」和「無」必須充分結合,才能發揮功效。好比你手上的茶 杯,如果只是一塊硬綁綁的陶瓷,哪能用來作茶杯?必須把內部的 陶瓷挖空取走,才能產生杯子的功用。所以老子的話簡單來說,就 是肉眼看得見的形體、載具,定義出了這個物體的使用範圍,這是 「有」;然而實際讓它發揮用處的,卻是被挖空的部分,是空間,

BIG ThinkWave QU 林垂宙 教授專訪實錄 QU T 以軟實力接軌產業 … · 傳產學到一堂很精彩的現代化與永續經營的經驗。 希望這樣的發展歷程,能夠透過這次專訪,讓臺灣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BIG ThinkWave QU 林垂宙 教授專訪實錄 QU T 以軟實力接軌產業 … · 傳產學到一堂很精彩的現代化與永續經營的經驗。 希望這樣的發展歷程,能夠透過這次專訪,讓臺灣

14 15

林垂宙 教授

林垂宙,出生於廣東汕頭,畢業於

台灣大學化工系,並獲得美國哥倫

比亞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後至哈

佛大學企管學院進修,曾任職杜邦

公司研究主任。

林垂宙返臺後至國立清華大學工學

院擔任院長,1983年轉任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所所長。1988年起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從事臺灣高

科技工業之發展及傳統(中小)企

業之升級。若干重要的技術,包括

積體電路、筆記型電腦、光電器件、

通用汽車引擎、複合材料等多項,

由工研院移轉到產業界,為臺灣的

技術工業經濟建立了基礎。現擔任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顧問。

林垂宙長期擔任行政管理首長的工

作,亦曾擔任瑞典國家工程院士、

香港科技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

校長,見多識廣,春風化雨,以「化

育人才,開拓後輩視聽」為退休之

後的職志。

ThinkWave:有許多傳產臺商其實也和台泥的布局策略一樣,透過合作、避開直接競爭來爭取經驗成

本等學習時間,不過卻很少有臺商能像台泥短時間

內就衝出如此高效的經營規模與績效。請問背後的

秘訣是什麼?

辜董事長:要真正能夠轉換思維,不要害怕被中國

大陸本土化,以及將兩岸既有的優勢做適度的結合,

我想會是一個關鍵的原因。過去,台泥人習慣用最

好的設備,最先進的技術,去生產最好的產品;但

是台泥真正進入中國後,反而慢慢開始扭轉觀念,

認為用好設備做出好東西,這沒什麼,用 1/3價格

的設備也能做出一樣的好東西,才是真本領。所以

我們現在倒是很勇於在中國借力使力,本土化做得

很多。舉例來說,多數外國企業和臺商一樣,因為

不相信大陸企業的品質與能力,所以建廠成本很高;

反之,台泥在親自評估過後,發現我們旗下專門負

責建廠工程的子公司-士敏工程,即使能在中國大

陸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士敏,建廠成本也不可能降

到像中國海螺公司一樣低,再怎麼估算就是沒有辦

法撙節成本,後來我們毅然決定收掉這個公司,直

接採用大陸當地的工程公司。一樣的概念,台泥也

敢用其他大陸的低成本國產設備。陸商的設備既便

宜,又是高度的模組化,不像臺灣常用日本或德國

設備,產線一有狀況,就得整條線停機做部分零組

件的維修;大陸製的設備,一組壞了就整組拆掉馬

上替換一組新的,加上價格便宜,還可以一次買好

幾組來備用,工廠不用承受停機的損失。因為我們

長年在水泥業,對於本業我們很懂,也不怕被騙,

大概只有其中一兩項設備我沒有辦法說服公司的

人,其餘都是用大陸在地生產的,這樣我們的建廠

和經營成本,才可以降到跟海螺差不多,才有利基

可以快速、大量地擴張,而無後顧之憂。在中國大

陸一切講求低成本的生存環境,一定要換一種全新

的競爭思維,才有辦法持續和對手競爭。

ThinkWave:除了設備成本的考量外,陸商企業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

辜董事長:臺灣本來就很強的部分,除了善用 ICT

設備來輔助管理,像台泥本身也很重視對過去歷史

資訊的檢視,從歷史資訊的分析與預測中學習成長。

例如我們會主動向金融業學習。臺灣的金融業重視

服務,有周全的顧客關係管理系統與互動資料可以

深入分析,這在傳統產業是較不完備的。我們把金

融業這套體系帶進台泥,花了非常多的精神與心力

在做與顧客間的關連性分析,可以看某幾個特定顧

客對我們整體的經營影響力有多大,或是從與顧客

的往來行為中,判定對方有沒有不利於經營面的做

法。台泥做了非常多的 DATA MINING,我們非常重

視顧客的財報,透過大量資料的多面向分析,去發

掘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傳統產業幾乎沒有人在

做 DATA MINING,但是我們從中受益很多。總而言

之,台泥的全球布局,臺灣就像是頭腦,而大陸地

區的各廠則是手跟腳,因為是從 20倍速變到 50倍

速,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變革,用全新的觀點

與態度去擁抱全球化。

ThinkWave:謝謝辜董事長的分享,真的讓我們從傳產學到一堂很精彩的現代化與永續經營的經驗。

希望這樣的發展歷程,能夠透過這次專訪,讓臺灣

許多力圖轉型創新的傳產業者有所借鏡。

大哉問 BIG QUESTIONS

BIG

QUESTIO

NS

辜成允董事長專訪

大哉問 BIG QUESTIONS

臺灣,憑藉著人民的智慧與努力,開創了傲人的經濟榮景。展望

未來,在有限的資源下,應如何善用既有資本,繼續披荊斬棘?

又要如何站穩腳步,迎向下一波的全球競爭?且看本期縱覽全球

科技與文化趨勢的代表─前工研院院長林垂宙教授娓娓道來⋯

林垂宙 教授專訪實錄以軟實力接軌產業全球化

臺灣應有開放競爭的準備

採訪.撰文/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團隊 陳文棠、高雅玲、蔡佩真(MIC)

林垂宙教授專訪B

IG Q

UESTIONS

ThinkWave:進入 21世紀後,知識經濟已躍升為國家產業成長的

重要驅動力,特別是在先進國家,產業與企業的競爭關鍵已不天然

資源,或是規模經濟上,而與「軟實力」有著高度的關聯性。您親

身經歷兩岸三地政經變化,並對中華文化及科學技術研發皆有長期

涉獵之下,怎麼解釋軟實力呢?

林教授:以國家的角度來說,國家實力的表現,有「硬」、「軟」

兩面。硬實力如土地、人口、礦產、(海、陸、空 )交通、運輸、

電力、國民所得等等,都是有數據可以佐證的;而軟實力,如文化、

學術、美術、價值觀、創造力、法治精神、民族信心、社會公義等,

雖然難以量化,但經常是國家永續發展與民族傳承的重要標竿。我

要強調的是:軟實力跟硬實力彼此結合,互為表裏,是難以清晰分

割的。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幾句話很清楚的指

出在大自然中,軟實力跟硬實力的整合概念。簡單來說,一個物體

的「有」和「無」必須充分結合,才能發揮功效。好比你手上的茶

杯,如果只是一塊硬綁綁的陶瓷,哪能用來作茶杯?必須把內部的

陶瓷挖空取走,才能產生杯子的功用。所以老子的話簡單來說,就

是肉眼看得見的形體、載具,定義出了這個物體的使用範圍,這是

「有」;然而實際讓它發揮用處的,卻是被挖空的部分,是空間,

採訪側記

來自臺灣傳產企業的董事長,一肩挑起家族事業,

不僅傳承了傳統企業家的堅毅與拼搏特質,也融合

了現代創業家與時俱進、開創求變的精神。受訪過

程中,處處流露出謙謙君子的舉止風範,令人如沐

春風,讓我們見證了企業之所以成功,來自於領導

人永不間斷的自我錘煉與謙恭的處世態度。

Page 2: BIG ThinkWave QU 林垂宙 教授專訪實錄 QU T 以軟實力接軌產業 … · 傳產學到一堂很精彩的現代化與永續經營的經驗。 希望這樣的發展歷程,能夠透過這次專訪,讓臺灣

16

是虛幻的,這是「無」。所以「有」告訴我們物體

的用處,但是真正可以使用的卻是「無」,這就是

老子理念既平凡又獨特的地方。老子又說:「天下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們要能在現有可見的

一切事物基礎上,去發掘、去思考、去創造。科技

賦予我們很多的工具,更多的創意和創新的空間。

所以軟實力是無形的,但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影

響。

ThinkWave:針對當前臺灣的科技產業,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思維嗎?

林教授:老子的理念是很明顯的可以用在電子產品

上。舉例來說,我們現在使用電腦涉及很多硬體設

備,像螢幕、鍵盤、主機等;每種設備的核心,又

各自包含很多的晶片、處理器等等,這些都是必備

的實體產品。但是如果沒有系統軟體及應用軟體去

啟動、去串連,這些設備,是不會發生功能,電腦

是無法使用的。這些軟體,都是看不見,摸不到

的。科技創新就是硬體軟體要加在一起,有跟無要

兜在一起。

硬體的進步和改變有一定軌跡可循,實際上它的變

化是比較慢的,它們的價值一經確定後就不大會有

增加。但是軟體發展卻特別快,現在一個產品的價

值,大部分是由軟體來決定。所以我們買電腦,硬

體大不了就這麼多錢,但內裝的軟體,Microsoft隔

年就推陳出新。新的平臺,新的Apps,形形色色,

敬待使用,敬請付費。這就是透過軟實力的優勢去

生財。現在很熱門的雲端科技也是如此,所需要的

基礎設施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重點在於

Dropbox、Facebook、SAP等的創新應用,這就是

價值最高的地方。因此科技產品的創造力主要還是

硬跟軟配合在一起,並不斷去增加軟性的優勢成為

新的競爭力。

ThinkWave:以您的國際經驗來看,臺灣有沒有確實存在一些軟實力,可是我們自己往往不自覺的?

林教授:我個人的觀察,臺灣的成功,不只因為發

展一些科技產品而已,主要是受到一些具有特色的

價值觀在支撐,這就是軟實力。從軟實力的理念看

來,它包含做人的態度、企業的理念與責任等。從

老子提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

於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

用」,這幾句話很有意思地呼應了

軟實力跟硬實力的整合概念。簡單

來說,就是一個物體的「有」跟

「無」需要在一起,才能發揮功效!

大哉問 BIG QUESTIONS

17

上世紀中期以來,透過教育、文化和力行,已經塑

造一些「臺灣特色」。比如說「信義為立業之本」,

在臺灣是理所當然的,很多企業亦真正能去落實這

個理念。所以企業的營運計畫不是只談產品怎麼製

造、市場在哪裡、要賣多少錢,而是在企業營運上

去實踐誠信及公義等社會責任。長期接受這種理念

的企業,產生出來的產品與服務自然不能、也不會

對社會環境產生破壞。此外臺灣教育提倡孔子所說: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精益求精的觀念,

使品質工程的理念得到普遍的認同。

我可以說:對顧客有信,對社會有義,就是「信義

為立業之本」的真諦。這種被企業內化的涵養,就

是臺灣企業競爭者搶不走的軟實力。所以在臺灣不

管什麼產業,電子也好,紡織也好,有這種理念的,

就具有競爭優勢;這種源自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是臺

灣最可貴的資產。我們要不斷地討論與宣導,使它

成為一個國際性品牌的代表。

ThinkWave:那麼從教育與文化養成來看,臺灣在透過軟實力發揮創意這個方面,也會比其他國家更

有優勢嗎?

林垂宙教授專訪B

IG Q

UESTIONS

臺灣教育提倡博學、審問、明

辨、篤行這種針對問題精益求

精的觀念態度,品質技術自然

受到認同,價格可以合理抬

升,理念又能夠感染眾人、影

響社會,對客戶有信、對社會

有義,這個就是信義為立業之

本。這種已經被企業內化的基

本內涵,⋯、我們的禮義廉恥

等是非之心,都是臺灣企業的

競爭者搶不走的軟實力。

林教授:臺灣的創意還不錯。不過臺灣這麼小,任何

產品要賣得好,要賺錢,一定要銷售到全世界,全球

化是臺灣的出路,任何臺灣企業都要有全球化的理念

才能夠活下去。可是現在臺灣社會亦有一部份的人,

對全球化不是很歡迎。比如說臺灣要做Regional

Operation Center(區域營運中心,R.O.C.),說了多少

年?政府和企業領袖要搞大計劃,卻忘了「登高必自

卑」,大目標要從小事情做起。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吧,要做R.O.C. 最基本的就是要吸引海外企業與人才

樂於到臺灣來,然而臺灣語言環境對外國人不是很友

好。從機場出來,有多少計程車司機會講英文?到了

酒店,有多少服務人員能以外文協助客人?有多少餐

廳有英文菜單?所以國際訪客,非得有親友、客戶陪

伴不可。有一段時間只說國語、不會臺語,有些計程

司機會對你怒目而視,這樣的地方能做為營運中心

嗎!?。但是政府對於這些小事情沒有感受,認為不

需要改善,這就是臺灣的問題。我在香港接觸到來自

大陸的學生,絕大部份都喜歡香港,因為香港沒有那

麼多的規章條例,它給學生很多自由活動與自行思考

的空間,使他們能融入社會,到港工作的外國人也一

樣。但是臺灣對大陸學生有歧視;臺灣社會的部分人

Page 3: BIG ThinkWave QU 林垂宙 教授專訪實錄 QU T 以軟實力接軌產業 … · 傳產學到一堂很精彩的現代化與永續經營的經驗。 希望這樣的發展歷程,能夠透過這次專訪,讓臺灣

18

知,看清楚挑戰的本質,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那

才是最重要的。在這前提下,如何改良工業設計,

增進品質營運,掌握產品的碳排放量等等,不過是

其中的枝節問題。聽說某著名的學界泰斗表示,臺

灣要關閉石化業,就可達成零排放!這種思考方

式,怎不讓人為臺灣的前途擔心?我們如果能以地

球永續發展為願景,並且虛心地規劃和篤行,就會

使臺灣產業在在未來全球化的競賽中,有更多機會

得到競爭優勢。這是重大的挑戰,亦是寶貴的機

會。這需要何等的政府、何等的領導力!

ThinkWave:以您過去的經驗,您對兩岸三地的願景有何看法?

林教授:中國大陸推動十二五國家性的計劃,就具

有政策性的願景,亦能得到各地方政府和各階層領

導的認同,可以落實到每省每市的指標上。中國是

有願景的,只是比較缺少「信義為立業之本」這樣

的理念,還是有些領導只想搞好政績,提高眼前的

GDP,至於信義立業、以民為本,以後再說。香港

的情況看來還不錯,可是未來會怎麼樣,尚待觀

察。香港的前途,其實亦有很多挑戰。

ThinkWave:這樣是不是意謂著臺灣仍有後來居上的機會?

林教授:中國大陸現在常說臺灣比較能保有中華文

化,他們很表羨慕。大陸訪客一般都認為臺灣民眾

彬彬有禮,東西有品質,不用擔心奶粉、雞鴨、肉

串會吃壞肚子。他們對臺灣能夠保持中華文化精

神,是滿敬重的,也很歡迎臺灣民眾多去大陸,這

是臺灣的機會。不過我得提醒大家,時代已經不同

了。二十年前讓臺灣經濟成長的模式叫做「中華全

球化企業」(Global Chinese Inc):臺灣設計、中國

製造、世界市場。因為過去臺灣企業於比中國企業

更了解世界,包括行銷網絡、市場需求、經營理

念、製造技術等,所以大陸只能專注於製造,但因

此大陸經濟亦能快速崛起,兩岸有了互惠互利的成

果。但是成功改變了現實,有兩個變化已經發生

士,對外客存有敵意,這種狹窄的地域觀念,就是臺

灣的問題。臺灣若把門關起來,不容納外來人士,是

不會有前景的。進一步說,我們如果不能張開雙手去

歡迎各地的人,打開胸懷去尊重他們的文化,如何能

成為全球資源的整合者呢?

ThinkWave:所以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裡,臺灣確實需要有一個整體的願景來引導國家產業與經濟發

展,但這是否意味著需要一個更高階的跨部會整合

機制來推動?

林教授:「高階層」、「跨部會」若只是表面功

夫,那還是不會有效果。臺灣現在的經濟不是很

旺,主要是過去二十年來的領袖們,不分黨派,只

要當權,都提不出簡單宏偉的願景,讓國人能瞭解

而產生激勵奮發的作用。現在政府希望老百姓有

感,但實際上,「感」卻不能當成是「願景」的替

代品。

我所謂的願景,是像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1960

年代所提出的:十年後我們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

他安全回家。這就是有具體目標,能激奮人心,高

挑戰性,富浪漫性的的願景,讓人覺得人生有趣。

所以當時美國的科學、技術、工程、企業等等,樂

意朝向同一個目標努力,美國的科技進步、經濟發

展就很受到這個願景的推動。

臺灣的問題在於說不出未來十年後國家前景會是什

麼,只有拿油電加價多少、年終獎金,這些公說公有

理婆說婆有理的事糾纏不清。沒有宏觀的前景可以指

望,大家只能數數眼前的芝麻綠豆!領導人如沒理想

或有理想而不能成為國民共識,國家政務當然就會在

原地踏步,自然你推我擠、吵嚷終日。

當時甘迺迪總統在設定登陸月球願景之前,虛心的請

教了許多專家、智庫、和民眾,形成了初步的共識。

但是他亦知道這並不容易,還要許多障礙需要克服,

所以他決定要為國家建立這個願景,好凝聚力量去努

力解決。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果斷,就是領

導力的表現,臺灣亦曾有過這樣的領袖。

我們現在其實有許多時代性挑戰,舉例來說,地球

暖化是會讓大家一起窒息的。促使社會和政府的認

大哉問 BIG QUESTIONS

19

林垂宙教授專訪B

IG Q

UESTIONS

了,第一,大陸的企業已經成長了,已非昔日「吳

下阿蒙」。第二,世界最大的市場已轉到中國大

陸。臺灣企業再行也不會比大陸企業更懂大陸!所

以從前臺灣企業所憑藉的優勢巳經「不再」或「不

在」了。臺灣企業得好好檢討是否也能和大陸企業

一樣與時俱進。以前只要找到工人,可以開工廠就

好;現在必須了解中國整個的社會的變化和需求。

臺灣企業的全球化策略是甚麼:先到中國,再連接

全球市場;還是先在全球市場練兵,再到中國,這

兩條路都是可行的,總之要能善用雙方的資源,才

能加速國際接軌。

ThinkWave:您覺得我們本身最重視的科技研發與人才環境是否已經預備好,去面對全球的競爭了呢?

林教授:兩岸都重視人才教育和培養,但是當前兩

岸的大學看來都以拼世界排名為重點,這和人才教

育並不是全然一致的。我在《中華崛起未》書裡討

論人才培育中,提出「世界級大學B to B」的理

念,對要變成國際級的大學有三個方面的建議:教

授、學生、畢業生。一個國際級的大學要能吸引國

際級的教師去任教,國際級的學生去就學,亦要能

幫助畢業生找到國際級的工作。剛剛講到臺灣的民

主政治、言論自由,是現有體制上的優點。但是要

真正吸引與留住一流的學者,要給他一個良好的學

術環境,讓他不受限制地發揮智慧和才能,做出被

世界認定的研究成果、對社會有真正的貢獻。真正

一流的學者,會希望培養出有能力獲得諾貝爾獎的

學生,而不是為自已沽名釣譽。所以教育環境與學

生素質都是重要的因素,應是要培育全球化優秀人

才必須了解的事。

臺灣終究受限於面積小、人口少等現實。北大、清

華可以從全中國三十個省裡挑出最優秀的學生,臺

灣的大學,哪有這種緣份?因此臺灣應該存著積極

開放的心態創造環境,珍惜各地來的學生,才能培

養出國際級的人才,才是改良環境面對國際競爭的

利器。

另外一點是在畢業生選工作。假如臺灣的畢業生被

某美國公司聘用而出國,大家不以為奇;同樣的假

如這位畢業生被中國的企業聘用而決定就業,就有

可能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其實人各有志, 臺灣不

能單方面地以人才外流、對臺灣廠商的威脅來看待

人才的移動。臺灣企業要改善公司的營運、待遇與

政策,使能吸引人才,甚至有能力去搶他國人才,

這就是公平公開的競爭。我們要有積極開放的胸懷

來看待人才問題,才能真正吸引並留住好的人才。

其實以一個國家的創新機制來說,臺灣過去這三十

年所運行「產政學研」的定位結合,是經實驗證明

最優良的發展模式。我們要持續地維持 「定位連

結」的精神:大學做好基礎研究和人才教育,法人

善於開發可產業化的技術,企業界積極的製造產品

拓廣市場,政府致力於改善環境、培養社會支持,

這種分工與合作關係明確了,臺灣的經濟前途,仍

是非常光明的。這個四元的「產政學研」的創新機

制,我叫它做「科技創新四重奏」,就是臺灣未來

要迎向世界競爭的重要軟實力。

ThinkWave:謝謝林教授今天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具有國際觀的開放與競爭思維,以及對臺灣軟實力的

重新詮釋。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與您有更多的交流,

非常感謝您!

採訪側記

在受訪之前,其「科技人」的鮮明形象,不斷透過

一篇篇報章雜誌,深印在我們心中;真正見到本人

之後,卻又為其溫文儒雅、引經據典的文人氣質所

感動。好似訪談過程中經常提到的軟硬實力並存,

且相互輝映的中心思想;透過生活的呈現,林教授

不愧是「科文共裕」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