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目錄 91年文史資料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一) 烏來泰雅族 (二) 平埔族─秀朗社與雷朗等社 三、景美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五、官方保護拓墾─拳頭山官莊的成立 六、拓墾中各族群的互動 (一)平埔族與漢人的關係 (二) 泰雅族與漢人的關係 (三) 漢人之間的衝突與合作 第二章、文山區的家族 一、文山區宗族之發展 (一) 高、林、張三姓 (二) 鄭姓族人 (三) 許氏宗族 (四) 劉氏家族 各宗族發展狀況表 二、日治時期家族與政治 第三章、文山區的祭祀圈與信仰圈 一、各庄福德正神 二、萬慶巖 三、鄭氏關帝爺 四、保儀尊王信仰 五、指南宮 第四章、文山區的產業 一、埤圳的興築 (一)霧裡薛溪 (二) 瑠公圳 (三)大坪林圳 (四)暗坑圳 二、經濟作物的發展 (一)大菁的發展 (二)茶業的發展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0.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0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 Upload
    others

  • View
    24

  • Download
    2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目錄

91年文史資料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一) 烏來泰雅族

(二) 平埔族─秀朗社與雷朗等社

三、景美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五、官方保護拓墾─拳頭山官莊的成立

六、拓墾中各族群的互動 (一)平埔族與漢人的關係

(二) 泰雅族與漢人的關係

(三) 漢人之間的衝突與合作

第二章、文山區的家族 一、文山區宗族之發展

(一) 高、林、張三姓

(二) 鄭姓族人

(三) 許氏宗族

(四) 劉氏家族

各宗族發展狀況表

二、日治時期家族與政治

第三章、文山區的祭祀圈與信仰圈

一、各庄福德正神

二、萬慶巖

三、鄭氏關帝爺

四、保儀尊王信仰

五、指南宮

第四章、文山區的產業 一、埤圳的興築

(一)霧裡薛溪

(二) 瑠公圳

(三)大坪林圳

(四)暗坑圳

二、經濟作物的發展 (一)大菁的發展

(二)茶業的發展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0.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09]

Page 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目錄

三、交通與街市的發展 (一)交通的發展 1.陸路交通 1-1台北宜蘭道

1-2台北景美道

2.水運

(二)聚落的形成

四、日治時期產業之改良─以茶業、大菁、礦業為例

(一)茶業

(二)大菁

自然生態篇 第五章、文山區的自然生態 一、台灣生態史概述

二、台北盆地發展史

三、地理位置

四、地質與地形

五、土壤

六、氣候

七、植物生態

(一)勾起原始森林的記憶

(二)森林的演替

(三)郊山的樟楠林

(四)侏儸紀公園的主角

(五)海拔500至1800公尺森林的特色

(六)來霧林帶的遠客

(七)熱帶雨林分布

(八)開墾地指標

(九)熱帶海岸林植物

(十)進口外來植物

(十一)經濟作物

(十二)植物是大地無私的供應者

(十三)然保育人人有責

(十四)郊山步道巡禮 1.政大校園後山步道

2.小坑溪步道

3.指南宮步道

4.慈惠宮步道

5.石獅腳步道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0.htm 第 2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09]

Page 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目錄

6.木柵公園

7.文山區的樹前輩

八、動物生態

(一)鳥類生態

(二)兩生類生態

(三)哺乳類生態

(四)魚類生態

(五)昆蟲生態

(六)爬蟲類生態

(七)其他動物

九、代表性農業和產業

(一)沒落的舊產業 1.樟腦

2.煤礦

3.相思炭

4.苧仔皮

5.藍染

(二)現有產業 1.茶

2.綠竹筍

3.苦茶油

4.市民農園

附錄1.文山區大事表

附錄2.文山區文史工作室

文山區文史相關網站

版權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0.htm 第 3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09]

Page 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files/_vti_cnf/0.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9 Dec 2002 09:03:3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3409 vti_thicketsupportingfile:BW|true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files/_vti_cnf/0.htm [2007/11/29 上午 10:49:10]

Page 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目錄

91年文史資料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一) 烏來泰雅族

(二) 平埔族─秀朗社與雷朗等社

三、景美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五、官方保護拓墾─拳頭山官莊的成立

六、拓墾中各族群的互動 (一)平埔族與漢人的關係

(二) 泰雅族與漢人的關係

(三) 漢人之間的衝突與合作

第二章、文山區的家族 一、文山區宗族之發展

(一) 高、林、張三姓

(二) 鄭姓族人

(三) 許氏宗族

(四) 劉氏家族

各宗族發展狀況表

二、日治時期家族與政治

第三章、文山區的祭祀圈與信仰圈

一、各庄福德正神

二、萬慶巖

三、鄭氏關帝爺

四、保儀尊王信仰

五、指南宮

第四章、文山區的產業 一、埤圳的興築

(一)霧裡薛溪

(二) 瑠公圳

(三)大坪林圳

(四)暗坑圳

二、經濟作物的發展 (一)大菁的發展

(二)茶業的發展

三、交通與街市的發展 (一)交通的發展 1.陸路交通 1-1台北宜蘭道

1-2台北景美道

自然生態篇 第五章、文山區的自然生態 一、台灣生態史概述

二、台北盆地發展史

三、地理位置

四、地質與地形

五、土壤

六、氣候

七、植物生態

(一)勾起原始森林的記憶

(二)森林的演替

(三)郊山的樟楠林

(四)侏儸紀公園的主角

(五)海拔500至1800公尺森林的特色

(六)來霧林帶的遠客

(七)熱帶雨林分布

(八)開墾地指標

(九)熱帶海岸林植物

(十)進口外來植物

(十一)經濟作物

(十二)植物是大地無私的供應者

(十三)然保育人人有責

(十四)郊山步道巡禮 1.政大校園後山步道

2.小坑溪步道

3.指南宮步道

4.慈惠宮步道

5.石獅腳步道

6.木柵公園

7.文山區的樹前輩

八、動物生態

(一)鳥類生態

(二)兩生類生態

(三)哺乳類生態

(四)魚類生態

(五)昆蟲生態

(六)爬蟲類生態

(七)其他動物

九、代表性農業和產業

(一)沒落的舊產業 1.樟腦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files/0.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11]

Page 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目錄

2.水運

(二)聚落的形成

四、日治時期產業之改良─以茶業、大菁、礦業為

(一)茶業

(二)大菁

2.煤礦

3.相思炭

4.苧仔皮

5.藍染

(二)現有產業 1.茶

2.綠竹筍

3.苦茶油

4.市民農園

附錄1.文山區大事表

附錄2.文山區文史工作室

文山區文史相關網站

版權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files/0.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11]

Page 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0.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49:1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2:36 -0000 vti_title:SR|目錄 vti_lineageid:SR|{11F2989F-5C7C-43BC-A69D-90BF7F6EF1C1}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5-8-4.htm html/item404/4-3-1-1-2.htm html/item404/5-7-14-4.htm html/item404/5-8-2.htm html/item404/5-9.htm html/item404/9-1.htm html/item404/4-3-2.htm html/item404/5-7-14-2.htm html/item404/5-7.htm html/item404/5-9-1-5.htm html/item404/2-1-5.htm html/item404/2-1.htm html/item404/4-1-3.htm html/item404/5-5.htm html/item404/5-7-8.htm html/item404/5-9-1-3.htm html/item404/2-1-3.htm html/item404/4-1-1.htm html/item404/5-1.htm html/item404/5-3.htm html/item404/5-7-6.htm html/item404/5-9-1-1.htm html/item404/1-1-2.htm html/item404/1-6-3.htm html/item404/2-1-1.htm html/item404/3-4.htm html/item404/5-7-4.htm html/item404/5-9-2-4.htm html/item404/1-5.htm html/item404/1-6-1.htm html/item404/3-2.htm html/item404/4-4-1.htm html/item404/5-7-2.htm html/item404/5-9-2-2.htm html/item404/1-3.htm html/item404/4-2-2.htm html/item404/5-7-12.htm html/item404/5-7-14-7.htm html/item404/5-8-7.htm html/item404/1-1.htm html/item404/10.htm html/item404/4-3-1-2.htm html/item404/5-7-10.htm html/item404/5-7-14-5.htm html/item404/5-8-5.htm html/item404/4-1.htm html/item404/5-7-14-3.htm html/item404/5-8-3.htm html/item404/5-8.htm html/item404/9-2.htm html/item404/2-2.htm html/item404/4-3-1-1-1.htm html/item404/5-6.htm html/item404/5-7-14-1.htm html/item404/5-8-1.htm html/item404/5-9-1-4.htm html/item404/4-1-4.htm html/item404/5-4.htm html/item404/5-7-9.htm html/item404/5-9-1-2.htm html/item404/2-1-4.htm html/item404/3-5.htm html/item404/3.htm html/item404/4-1-2.htm html/item404/5-7-7.htm html/item404/1-6-2.htm html/item404/2-1-2.htm html/item404/3-3.htm html/item404/4-4-2.htm html/item404/5-7-5.htm html/item404/1-1-1.htm html/item404/1-4.htm html/item404/3-1.htm html/item404/5-7-13.htm html/item404/5-7-3.htm html/item404/5-9-2-3.htm html/item404/4-2-1.htm html/item404/5-7-1.htm html/item404/5-7-11.htm html/item404/5-8-6.htm html/item404/5-9-2-1.htm html/item404/4-4.htm html/item404/5-7-14-6.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2:38:47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49:16 -0000 vti_filesize:IR|18230 vti_cachedtitle:SR|目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1-1.htm H|1-1-1.htm H|1-1-2.htm H|1-3.htm H|1-4.htm H|1-5.htm H|1-6-1.htm H|1-6-2.htm H|1-6-3.htm H|2-1.htm H|2-1-1.htm H|2-1-2.htm H|2-1-3.htm H|2-1-4.htm H|2-1-5.htm H|2-2.htm H|3.htm H|3-1.htm H|3-2.htm H|3-3.htm H|3-4.htm H|3-5.htm H|4-1.htm H|4-1-1.htm H|4-1-2.htm H|4-1-3.htm H|4-1-4.htm H|4-2-1.htm H|4-2-2.htm H|4-3-1-1-1.htm H|4-3-1-1-2.htm H|4-3-1-2.htm H|4-3-2.htm H|4-4.htm H|4-4-1.htm H|4-4-2.htm H|5-1.htm H|5-2.htm H|5-3.htm H|5-4.htm H|5-5.htm H|5-6.htm H|5-7.htm H|5-7-1.htm H|5-7-2.htm H|5-7-4.htm H|5-7-4.htm H|5-7-5.htm H|5-7-6.htm H|5-7-7.htm H|5-7-8.htm H|5-7-9.htm H|5-7-10.htm H|5-7-11.htm H|5-7-12.htm H|5-7-13.htm H|5-7-14-1.htm H|5-7-14-2.htm H|5-7-14-3.htm H|5-7-14-4.htm H|5-7-14-5.htm H|5-7-14-6.htm H|5-7-14-7.htm H|5-8.htm H|5-8-1.htm H|5-8-2.htm H|5-8-3.htm H|5-8-4.htm H|5-8-5.htm H|5-8-6.htm H|5-8-7.htm H|5-9.htm H|5-9-1-1.htm H|5-9-1-2.htm H|5-9-1-3.htm H|5-9-1-4.htm H|5-9-1-5.htm H|5-9-2-1.htm H|5-9-2-2.htm H|5-9-2-3.htm H|5-9-2-4.htm H|9-1.htm H|9-2.htm H|9-2.htm H|10.htm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1-1.htm FHUS|html/item404/1-1-1.htm FHUS|html/item404/1-1-2.htm FHUS|html/item404/1-3.htm FHUS|html/item404/1-4.htm FHUS|html/item404/1-5.htm FHUS|html/item404/1-6-1.htm FHUS|html/item404/1-6-2.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0.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12]

Page 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0.htm

FHUS|html/item404/1-6-3.htm FHUS|html/item404/2-1.htm FHUS|html/item404/2-1-1.htm FHUS|html/item404/2-1-2.htm FHUS|html/item404/2-1-3.htm FHUS|html/item404/2-1-4.htm FHUS|html/item404/2-1-5.htm FHUS|html/item404/2-2.htm FHUS|html/item404/3.htm FHUS|html/item404/3-1.htm FHUS|html/item404/3-2.htm FHUS|html/item404/3-3.htm FHUS|html/item404/3-4.htm FHUS|html/item404/3-5.htm FHUS|html/item404/4-1.htm FHUS|html/item404/4-1-1.htm FHUS|html/item404/4-1-2.htm FHUS|html/item404/4-1-3.htm FHUS|html/item404/4-1-4.htm FHUS|html/item404/4-2-1.htm FHUS|html/item404/4-2-2.htm FHUS|html/item404/4-3-1-1-1.htm FHUS|html/item404/4-3-1-1-2.htm FHUS|html/item404/4-3-1-2.htm FHUS|html/item404/4-3-2.htm FHUS|html/item404/4-4.htm FHUS|html/item404/4-4-1.htm FHUS|html/item404/4-4-2.htm FHUS|html/item404/5-1.htm FHUS|html/item404/5-2.htm FHUS|html/item404/5-3.htm FHUS|html/item404/5-4.htm FHUS|html/item404/5-5.htm FHUS|html/item404/5-6.htm FHUS|html/item404/5-7.htm FHUS|html/item404/5-7-1.htm FHUS|html/item404/5-7-2.htm FHUS|html/item404/5-7-4.htm FHUS|html/item404/5-7-4.htm FHUS|html/item404/5-7-5.htm FHUS|html/item404/5-7-6.htm FHUS|html/item404/5-7-7.htm FHUS|html/item404/5-7-8.htm FHUS|html/item404/5-7-9.htm FHUS|html/item404/5-7-10.htm FHUS|html/item404/5-7-11.htm FHUS|html/item404/5-7-12.htm FHUS|html/item404/5-7-13.htm FHUS|html/item404/5-7-14-1.htm FHUS|html/item404/5-7-14-2.htm FHUS|html/item404/5-7-14-3.htm FHUS|html/item404/5-7-14-4.htm FHUS|html/item404/5-7-14-5.htm FHUS|html/item404/5-7-14-6.htm FHUS|html/item404/5-7-14-7.htm FHUS|html/item404/5-8.htm FHUS|html/item404/5-8-1.htm FHUS|html/item404/5-8-2.htm FHUS|html/item404/5-8-3.htm FHUS|html/item404/5-8-4.htm FHUS|html/item404/5-8-5.htm FHUS|html/item404/5-8-6.htm FHUS|html/item404/5-8-7.htm FHUS|html/item404/5-9.htm FHUS|html/item404/5-9-1-1.htm FHUS|html/item404/5-9-1-2.htm FHUS|html/item404/5-9-1-3.htm FHUS|html/item404/5-9-1-4.htm FHUS|html/item404/5-9-1-5.htm FHUS|html/item404/5-9-2-1.htm FHUS|html/item404/5-9-2-2.htm FHUS|html/item404/5-9-2-3.htm FHUS|html/item404/5-9-2-4.htm FHUS|html/item404/9-1.htm FHUS|html/item404/9-2.htm FHUS|html/item404/9-2.htm FHUS|html/item404/10.htm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HTTP-EQUIV=Content-Language en-us 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language:SR|en-us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0.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12]

Page 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1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九十一年度文山區地方特色活動文山文史蒐錄計畫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二)─發現景美溪 結案報告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山區公所承辦單位: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執行單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撰文: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詹瑋 第二章文山區的家族 詹瑋 第三章文山區的祭祀圈 詹瑋第四章文山區的產業 詹瑋

第五章文山區的自然生態 李素琴、林淑英、徐玲玲、

倪一芬、婁序平、張綉惠、劉瑞蓮、鍾文玲 (依姓氏筆畫順序)圖片提供:詹瑋、鄭志遠、倪一芬出版日期:九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文山區公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220號 (02)2936-5522

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102巷12號(02)2234-2238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0.htm [2007/11/29 上午 10:49:20]

Page 1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0.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0:2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6:1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765E344-19EE-48ED-B41A-E43560AC8ED6}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6:1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0:22 -0000 vti_filesize:IR|656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0.htm [2007/11/29 上午 10:49:21]

Page 1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1:0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6:54 -0000 vti_title:SR|一 vti_lineageid:SR|{C127A36E-3EBF-49B1-871B-D9A75F464A84}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1-1.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6:5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1:02 -0000 vti_filesize:IR|3165 vti_cachedtitle:SR|一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1.htm K|1-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1.htm FKUS|html/item404/1-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htm [2007/11/29 上午 10:49:21]

Page 1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一、地理環境

本區的河流,主要有景美溪流貫全區。景美溪在清代稱「霧裡薛溪」,又稱「內湖溪」,流經石碇、深坑兩鄉與台北市文山區,流域面積113.72平方公里。其上源為永定溪與石碇溪。流經石碇鄉與深坑鄉之後,過頭廷魁(動物園所在地),河流向西南走,開始有較寬闊平坦之河段。至政大附近,有無名溪(大坑溪下游)來會,至樟腳附近,呈現倒S形之大彎,過景美後,在溪子口

附近流入新店溪,其全長總計28.25公里。[1]

本區的山脈,大致而言,境內山岳丘陵蜿蜒起伏,平地甚少。大體上,由北向南形成由低而高的重重山嶺。最北為公館之拳山(蟾蜍山)(132公尺),向東沿芳蘭山延伸至姆指山(275公尺)和南港山(374公尺),其南之山脈,自景美向東有景美山(溪子口山)(143公尺)、抱子腳山(137公尺),至此東連土庫山系,如三腳木山、土庫岳,大抵高度從一百多公尺至三百多公尺,愈東愈高。景美溪南岸,以二格山系為主,從新店高麗坑山(265公尺)沿稜線向東,經待老坑山(382公尺)、四面頭山(520)、二格山(678公尺)、筆架山、三貢嶺山可直至石碇,高約三百至六百公尺。

[1] 林惠娟,〈地理篇〉,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志》(深坑:深坑鄉公所,民國八十年十

月),頁33、34。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htm [2007/11/29 上午 10:49:22]

Page 1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d>

二、文山地區的原住民

(一)烏來泰雅族

台北盆地南緣地區,清代屬拳山堡,山脈綿延,靠近「番界」。居住在這一帶的高山原住民,清代稱為「屈尺番」,即分佈於烏來屈尺一帶的泰雅族。泰雅族為臺灣山地原住民中,分佈地區最廣,而且人口最多的一族。其下可分為兩個亞族,即泰雅亞族(Atayal proper)和賽德克亞族(Sedeq),其分界線在北港溪與和平溪相連之一線,以北係泰雅亞族所住區域,以南係賽德克亞族所住區域。泰雅亞族又可分為兩群,即賽考列克群(Seqoleq)和澤敖列群(Tseole)。烏

來泰雅族屬賽考列克群之馬立巴系統(Malepa)[1]

。其祖先原居住於今南投縣仁愛鄉旁斯博干(Pinsebukan)地方,後因人口逐漸增加,遂向北遷徙,最初遷至大嵙崁溪右岸之宜亨社(Gihen,即今桃園縣角板山一帶)。後來其中三支族人在頭目率領下相繼遷移到今烏來福山村

的附近[2]

,因見該地土地肥沃而且溪中魚多,決定在此定居。之後有的族人又向北移動至烏來和屈尺一帶,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來原住民。其領域由阿玉山東北東之稜線至烘爐地山,由北方

的火炎山向西經雙溪口至獅子頭山後南下,由插天山東南至棲蘭山,向北北東回到阿玉山[3]

番界─漢番衝突之地

清初,漢族在臺灣平原地區拓墾殆盡之後,逐漸向山區拓墾,侵入山地原住民的獵場,引

起後者的不悅,不時遭到出草的報復。烏來泰雅族出沒於台北盆地南部山區一帶,剽悍異

常,時常出草,文山地區從景美溪流域到新店溪流域,及北勢溪流域南北兩岸,在開闢初

期,都不斷有「番」害發生。

清廷統治台灣初期,漢人一批批來到台灣拓墾,清廷為隔離漢人與「生番」,畫了一條「番

界」,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4]

。此條「番界」,為「生番界」。從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前後調整數次。

在文山地區開闢初期,到底「生番界」的界線在哪裏呢?在一幅〈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遠方山頭,自左至右,依次為霧裡薛山、霧裡薛埔、獅頭山、七張犁。前兩者其下均註文字「離內山三里,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1.htm 第 1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23]

Page 1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離熬酒桶山界二十里,離「生蕃界」三十里」(熬酒桶山在北勢溪匯入青潭溪之處)。七張犁之下則註明文字「離內山三里,離熬酒桶山界十五里,離「生蕃界」二十五里。比較地理上相關位置,霧裡薛山似為橫亙木柵、新店、深坑、石碇交界處之二格山系。至於霧裡薛埔,埔應指未開發之山林埔地,依其介於霧裡薛山和獅頭山之間,又不能離開霧裡薛溪來判斷,可能指在景美溪南岸,新店、木柵之間的德高嶺、待老坑、阿泉坑、十一命等地。

從地圖上的里數分析,霧裡薛山、埔離內山三里,由此推斷,內山應指青潭溪以南之山脈。內湖庄、霧裡薛山、埔約在同一線上,熬酒桶山在北勢溪之南,今稱大桶山。「生番界」在其以南十里,可能在烏來和桶後溪一線。

上述之「生番界」,並沒有一條實際的界線,只是指出,在烏來和桶後溪一線,為「生番」所居。至於熟番與漢人之間的「番界」,亦即一般通稱的土牛溝,在圖中為一條藍線,係從峰仔峙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1.htm 第 2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23]

Page 1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汐止之平埔族)旁經南港仔山,沿著霧裡薛溪北岸而行,至內湖庄附近(大約在埤腹)。由此處開始,番界沿另一條溪(此處值得存疑的是,景美溪在內湖埤腹附近並未分流至其他河流。由此河流位置為大坪林庄與十二張犁庄以南,推測應為青潭溪)之南緣向南繞一個半圈,繞至大坪林庄之對面,秀朗庄之南,一路西去。中研院民族所柯志明的《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一書中,以〈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為藍本,重繪了一幅〈乾隆中葉臺北地域土牛界

圖〉[5]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1.htm 第 3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23]

Page 1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重繪清乾隆中葉台北地域土牛界圖

此土牛界(即番界)從南港仔山走西南方向,在木柵深坑交界處與景美溪段重合,再向西走,至內湖庄附近向南拐向青潭(此段路線約等於今日從新店中興路三段至一段),再向北拐沿新店溪至秀朗庄以南,再向西而去。此條番界,將深坑整個劃出界外,似有商榷餘地,可能在深坑地

區,景美溪以北是否應劃在番界內,尚有一些疑問。[6]

此外,因〈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原圖有誤,將景美溪另畫出一條支流,且番界是沿著支流走。柯志明是直接從內湖埤腹附近劃一條直線,要到青潭附近才接觸溪流,此段可能是有一些問題的。

此外,柯氏沿著番界以南,劃出一塊地域,為拳頭母山官庄,其範圍包括暗坑仔、內凹(內挖仔)、五塊厝、霧裡薛埔在內。而據筆者的研究,拳頭山官庄包含秀朗、大坪林、興福、萬盛、

內湖等包括景美溪兩岸的區域[7]

,這些幾乎都在番界內;柯氏所畫定的官庄,只包括景美溪以南的區域,且均在番界之外,雙方認定上似乎有很大的出入。

為何會認定上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柯氏對文山地區官庄的相關歷史並不熟悉,他所倚為憑據的,是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三日閩浙總督楊廷璋〈臺屬沿邊番界清釐已竣,酌定章程〉奏文:

從前彰化縣屬之水沙連、淡水廳屬之拳頭母山查出私墾禁地,於乾隆十六年經前督臣喀爾吉善奏明照官庄之例入官征租。⋯⋯至截出界外田園內,如淡水廳所屬之拳頭母山之內凹、暗坑仔、七張犁、五塊厝、霧裡薛埔、內湖近山等處,即係前督臣

喀爾吉善奏明充公之田園[8]

筆者以為,拳頭母山官庄應在雍正末、乾隆初時即已成立,後來查出內凹、暗坑仔、七張犁、五塊厝、霧裡薛埔、內湖近山等處私墾地,遂將其收入官庄範圍,一併征收官庄租。

台灣各族山地原住民,都有獵首之習俗,泰雅族為此風最盛者。漢人對此獵首行為稱為「出草」。獵首對象有二,一為敵對番人,一為不同種族的人。就時機而言,或在戰場上與敵人對陣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1.htm 第 4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23]

Page 1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時,趁其不意,襲殺之而獵其首,或狙擊行人而割其首。大致上其獵首理由如下列所述:

1﹒為取得成年資格,加入壯丁之列。

2﹒為解決爭議,即洗雪冤情,解除嫌疑。

3﹒為報近親之仇或為族長報仇。

4﹒因求婚者之相互競爭,以此取得結婚資格。

5﹒在惡疫流行時,作為驅除一切不吉或災禍。

6﹒以武勇自誇,博得一般族眾之尊敬[9]

除上述理由之外,對原住民而言,獵首不僅僅是一種砍人頭的行為,而且還是祖先所傳下而相沿

已久的舊慣;他們相信,這種舊慣是祖先們經驗的累積,必須絕對信服遵從[10]

。此外,他們認

為,獵首行為可以讓祖靈高興,不致發怒,從而降福給大家[11]

。對於未能獵首之人,族裏視其

為不具男子資格者,不但不能紋面,不能結婚,而且死後也無法渡過虹橋[12]

清初,漢族在臺灣平原地區拓墾殆盡之後,逐漸向山區拓墾,侵入山地原住民的獵場,引起後者的不悅,不時遭到出草的報復。烏來泰雅族出沒於台北盆地南部山區一帶,剽悍異常,時常出草,文山地區從景美溪流域到新店溪流域,及北勢溪流域南北兩岸,在開闢初期,都不斷有「番」害發生。

[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十五日),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頁259-264。

[2]

文崇一、蕭新煌編著,《烏來鄉志》,頁27。

[3]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初版),頁13。

[4]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入張炎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1.htm 第 5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23]

Page 1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二刷),頁157。

[5]

見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元月再版),頁193,圖7-6。

[6]

乾隆末年,褔康安等曾奏准募番民為屯丁,後以界外溢墾之地為屯田,官府徵收屯租。深坑在景美溪溪北並未發現徵收屯租現象,列在番界界外可能有些疑義。唯施添福老師指出,番界界外之地並沒有都收屯租。

[7]

詹瑋,〈台北文山地區拓墾中的族群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八期,民國九十年五月,頁190。

[8]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附錄四,閩浙總督楊廷璋〈臺屬沿邊番界清釐已竣,酌定章程〉奏文,頁388。

[9]

森丑之助,《台灣蕃族志》,第一卷(全)(臺北市:南天書局,一九九六年重行出版),頁315。

[10]

張旭誼,〈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頁43。

[11]

同上文,頁32-35。

[12]

例如泰雅人傳說,當泰雅人死亡後,會走到一座虹橋,橋頭有一頭目會請來的男性洗手,獵首過的男子,手掌會現出血痕,便可順利通過比橋;無獵首經驗的男子,則過不了此橋。同上文,頁22、34。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1.htm 第 6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23]

Page 2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6:54:4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6:2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7780B5BD-D5F6-4755-9E4D-65486E6828B3}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1-1-1.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1-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2:32:3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6:54:46 -0000 vti_filesize:IR|2804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S|images/1-1-1-1.jpg K|1-1-1.htm S|images/1-1-1-2.jpg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K|1-1-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SUS|html/item404/images/1-1-1-1.jpg FKUS|html/item404/1-1-1.htm FSUS|html/item404/images/1-1-1-2.jpg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KUS|html/item404/1-1-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1.htm [2007/11/29 上午 10:49:24]

Page 2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31:39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6:3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90A38F3-3D4C-4177-8D4A-2D1A546495FE}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1-2.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6:3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31:40 -0000 vti_filesize:IR|6422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K|1-1-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KUS|html/item404/1-1-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2.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25]

Page 2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2.htm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1-2.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25]

Page 2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秀朗社與雷朗等社

文山地區(景美、木柵、深坑、新店、坪林、石碇)在清代都劃為平埔族秀朗社地權範圍之內,秀朗社是屬於漢人所謂的熟「番」。

根據文山地區的古契約顯示,秀朗社常和雷朗社混稱,兩者是否屬同一社?他們地點在那裡?以下將參照古地圖及其他資料來探討。

秀朗諸社最早出現於地圖中,是在一六五四年荷蘭人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基隆島略圖〉。翁佳音將其重繪並放大其中編號二十一至二十四號為龍匣、雷里、龜崙蘭、秀朗社,翁氏將此四社認定為雷朗四社[1]。不過,根據日本人的調查指出,雷里社、秀朗社、務(霧)裡薛

社、了阿社等四社,於乾隆年間合併為雷朗社[2]。筆者較採信後者,因為雷朗四社地權範圍,其

中包含整個景美溪流域,雷里社在東園地區,龜崙蘭社和秀朗社在永和地區,了阿社在植物園附近[3],都不在景美溪流域,以位於永和的龜崙蘭社取代位於景美溪的務(霧)裡薛社似乎說不過

去。

雷里社的社址在加蚋仔庄(今台北市雙園區)[4]。秀朗社社址則在雷里社隔新店溪對岸南方數里

的秀朗庄。後來秀朗社往南遷至新店溪上游西岸之挖仔庄(今新店市柴埕里)[5]。根據伊能嘉矩

訪問秀朗社後代,他們說秀朗社是漢人所命名的,平埔族則自稱Warà社(挖仔社)。[6]事實

上,恰恰相反,秀朗社是平埔族人自稱,而挖仔社則為漢人所命名[7]。至於其來歷,口碑如下:

我們番社的祖先,不知來自何方。古時候祖先乘船航海,在海上突然遇到颱風,船在颱風中漂流,最後到達一個海島,是臺灣這個地方。登岸的地點是臺灣的北海岸,地名後來叫Kunhao。祖先登陸後,隨即自海岸走入內地,在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創立Warà社。當時從事獵鹿、農耕並重的生計,但現在只做農耕的工作。[8]

雷里社與秀朗社來到臺灣的時間雖不得而知;但在十七世紀中期,即已出現有關這兩社的記載。一六五○年三月,荷人在對全臺各番社所作的戶口調查中雷里社(Rujryck)有四十一戶,一百四十五人;而秀朗社(Chiron)有六十二戶,兩百四十人。[9]一六五五年,荷人再作調查,戶口

較前減少。雷里社(Rieuwrick)只有三十六戶,共一百零七人;秀朗社(Siron)也只剩五十一戶,一百八十五人。[10]

根據雷里社的口碑,其在全臺創立番社的開基祖叫瑪蘭(Màran),於康熙末年歸附清廷。[11]

其族人自敘漢化的過程:

我們社番開始學習漢人的禮儀與倫常觀念,男子留辮髮、穿漢式衣褲。我們本來沒有姓,清吏賜給我們漢姓,如潘(Poan)、陳(Tan)、李(Ri)、王(On)、蠻(Van)等等。至於女子,只修改原來的服式,髮式是放任的,不過女子大都遵從舊俗。[12]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1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2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不管雷里社或秀朗社,甚至是後來合併而成的雷朗社,在漢化的過程中,同時也保留不少平埔族的舊俗。如秀朗舊社(Warà社),其舊俗與淡北方面平埔各社的情況相同,如屋內地面上鋪木板為床;上衣的袖子呈長筒型,上衣長達膝蓋;平時吃蒸飯,嚼米釀的酒,舊時所佩的胸飾,都是用管玉狀的瑪瑙串連的。[13]

此外,他們住的是木板屋,冬寒時圍坐於火堆周圍取暖。每餐都煮竹筒飯,將米和水放入新鮮的竹筒內,投進火堆烤熟。煮肉時,先把石頭燒熱,再把肉片擺在石頭表面上燒烤。在抽煙方面,他們把一種叫「鳥材仔」的樹葉,烤乾做成菸葉使用[14]。大抵而言,這兩社的習俗、語言,和

淡北各社大致差不多。[15]

在乾隆七年(1742)的一份契約中,有「淡水雷裏社瓜(爪)厘番土官大武臘、咬龜難等」字眼[16],由此可以推斷瓜(爪)厘社為雷裏社的支社。在前述的〈乾隆時期番界圖〉中,雷里社在

溪中的沙洲上,瓜(爪)厘社在其旁,瀕臨新店溪而介於艋舺渡頭街與萬盛庄之間。在〈乾隆中葉台灣輿圖北部圖〉中(見圖1-3-3),在雷里社與公館石壁潭之間,有一瓜(爪)匣社。瓜(爪)厘、瓜(爪)匣兩社,位置相仿彿,其音形又相近,兩者應為同一社,也就是翁佳音所稱之了阿八里社。

在〈乾隆中葉台灣輿圖北部圖〉中,對於台北盆地南部的庄社、以及山川地理,已有超越前人的詳盡描述。淡水河自艋舺渡頭街以南,為今日之新店溪,艋舺以下,河右岸依次為雷里社、瓜(爪)匣社。河左岸為武朥灣社、龜崙蘭庄、秀朗庄、青潭、瓜匣口庄。而新店溪南流至石壁潭附近,在此一分為二,自東向西流者曰霧裡薛溪(今景美溪),溪北岸為萬盛庄(在石壁潭之南)、興福庄。萬盛庄、興福庄之東北,於大加臘庄之南為拳頭母山,溪南岸靠山地區有霧裡薛庄。在大坪林與霧裡薛庄之間,有一座山,註記有文字「拳頭山內湖、秀朗、大坪、萬盛、興福等莊共有八百餘口」,這個領域應該是指整個文山地區,也就是雷朗四社所轄區域。在乾隆中期和晚期,在今日景美與深坑地區出現的契約中有「秀霧等庄番業戶」字樣,秀指秀朗庄、霧指霧裡薛庄,秀霧等庄應指上述拳頭山各庄之區域。霧裡薛庄,根據位置判斷,應在二格山系與霧裡薛溪(景美溪)之間,可能為今之木柵(政大附近)或深坑(深坑與木柵,在清代常稱為霧裡薛萬順寮與霧裡薛內湖)。但深坑在嘉慶、道光年間,溪南五庄(景美溪左岸)才成庄,時間上不符,所以有可能是在今政大附近。一般慣例,漢人通常會在平埔族各社附近建莊,霧裡薛社應該就在霧裡薛庄附近,如此說來,政大附近,有可能為霧裡薛社所在地。

雷朗四社的合併,大約在何時呢?雷朗社的名稱,早在乾隆中期以前就已出現。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一份古契約中提及,雷朗「番地一所,庄名雷朗社角,東至虎吼,西至雷朗崁,南至尖山下水溝,北至龜崙蘭溪」[17]。可見雷朗社並非如伊能嘉矩主張的,是在嘉慶時成立[18],至

少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前就已經成立了。此外,從這份契約中的四至地點來看,其中虎吼地在今公館福和橋下[19],而其餘各地則在今中、永和。這塊土地,北、西、南三方均在新店溪

之西的中、永和,而其東緣不在靠永和這邊的新店溪畔,卻在隔新店溪對岸的公館岸邊,由此推測雷朗社地可能包括在新店溪中的浮復地。

至於四社合併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清代常常將地處鄰近的三、四個社合併,並推出一土目總管之,推測是為了收稅的方便(不用每一個小社都一一去收稅),實際上各社仍然保持原來的社名。雷朗社的名稱,在乾隆年間較常看到,在嘉慶中期以後,文山地區已很少看到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2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2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雷朗社的契約,倒是在雷里社之陳宗藩向清廷造報賦稅清冊時使用雷朗社名稱[20]。所以,有人

主張雷朗社本社設在雷里社亦非無因[21]。

雷里、秀朗、雷朗等社相關契約中常提到東義乃、君孝、君孝仔、潤福、保生、韓敬元等「番土目」或「番業戶」,這些人是什麼身份?他們之間有何關係?我們將在下面逐一探討。

(一)東義乃

東義乃是雷里社土目,他同時也是雷朗四社土目。這個人最早被提及是在乾隆五年(1740),那時還沒有當土目,當時應是二十歲以上,才擁有自己土地,所以其生年應不晚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他最晚被提到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以卒年應在乾隆四十二年至五十四年之間[22]。

(二)潤福與保生(君孝仔)

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秀朗社前土名中洲仔埔(今景美師大分部)的契約中,有如下字句「秀朗社番業戶潤福、保生仝眾番等,承祖父遺管溪洲埔一所」。[23]而保生即君孝仔,因本契

約中,潤福之下蓋有「業主土官君孝圖記」;保生名字下蓋有「淡水雷朗四社業戶君孝仔記」。此外在嘉慶三年(1798)萬順寮溪南的一份契約中,明白指出君孝仔的祖父為東義乃[24]。由此

可推知,潤福與保生均為東義乃之孫,在乾隆五十四年時,東義乃早已去世,潤福為土官,君孝仔(保生)則為番業戶。

至於潤福是否就是君孝呢﹖我們看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一份契約,中有「秀朗社番業戶老君孝之子潤福,同家社白番沙几里等,因福有承父遺管新興埔樹林地一所⋯⋯」。[25]可見潤福之

父為君孝,也就是東義乃的兒子。由「遺管」兩字來看,這個老君孝應死於乾隆四十七年之前,潤福子繼父職,沿用「業主土官君孝圖記」這個戳記。

(三)君孝與君孝仔

研究雷朗等社和秀朗社東義乃家族的譜系,首先要有一個概念,就是父親去世後,兒子拿父親的戳記繼續使用於契約書上,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例子。此外,就是一個人用兩個名字的情形。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契約中,已有將君孝稱為君孝仔的情形[26],在乾隆五十九年

(1794)在秀霧庄十五分(今文山區興隆路一帶)的契約中,也有同一人稱君孝仔,又稱君孝的情形[27]。從附錄一來看,君孝仔似用於雷朗四社業戶頭銜者為多,而君孝則以秀霧等庄番業戶

頭銜者為多。這些番業戶之所以用不同的名字,推測是為了便於使個人在不同地區都可擔任番業戶。根據君孝的公媽牌上的生卒年月,他係生於乾隆年間,在乾隆癸巳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去世。所以,乾隆三十八年以前,無論君孝或君孝仔都是指老君孝。而在乾隆三十八年以後,則由其子保生繼續使用君孝或君孝仔的稱呼,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後,君孝的名銜才不再使用。

(四)韓敬元與君孝仔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3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2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韓敬元,他的頭銜是秀朗社番業戶,又名番敬元、翰敬元[28]。在嘉慶三年(1798)的契約中,

番敬元首次出現,他是嘉慶三年(1798)向業戶君孝仔申請補墾萬順寮溪南的七股之一。他最晚在咸豐九年(1859)出現,所以他的生存年代約在乾隆末期至咸豐年間。

關於秀朗社的系譜問題,筆者從契約中發現,韓敬元與君孝仔很可能是同一人或父子。根據地點在石碇排寮、串孔湖幾份契約中的文字[29]可知,同樣都是坐貫拳山堡土名石碇排寮、串孔湖等

處的土地,給墾的番業戶卻鬧雙胞,有君孝仔和韓敬元兩人,顯然在土地地權方面,兩人有前後相續的關係,有可能為父子。君孝仔是先年給墾於陳克清之父,韓敬元是賣山林埔地一所給陳克清,君孝仔應早於韓敬元。

在咸豐元年(1851)木柵待老坑的一份契據提及「先年祖父公同明買得賴士滿承給秀朗社番業戶韓敬元祖父山場埔地」[30]。而在道光七年(1827)同樣在待老坑的一份契約顯示,乾隆三十年

(1765),陳文選、賴士滿合向君孝仔給得山林[31]。照此看來,韓敬元之祖父就是君孝仔了?

但是如果老君孝的年齡,照潘氏神主牌上所示,為乾隆初年至乾隆三十八年的話(約1736~1774),乾隆三十年,老君孝年齡約二十五歲至三十歲,則其子君孝仔還小,不夠資格以業戶身份給墾,前已言之,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契約中,已有將君孝稱為君孝仔的情形[32],所以此君孝仔應還是指老君孝。而道光十五年(1835)韓敬元的〈立找洗墾底字〉中指

出,韓敬元之祖父為君孝仔[33],此君孝仔應還是指老君孝。從文山地區各契約來看,契約中君

孝仔最早出現在乾隆三十年(1765),最晚在嘉慶二十三年(1818);韓敬元最早出現於嘉慶三年(1798),最晚則在道光、咸豐年間。兩人約相差三十年,所以兩人為父子之機率甚大。所以,基於以上分析,韓敬元應為老君孝之孫,君孝仔之子。

根據秀朗社後代潘日新先生所提供的家族系譜(見圖1-3-4),以及筆者比對君孝仔與韓敬元有關契約之後,將東義乃一族族譜列之如下:(世系表用樹狀畫出)[34]

東    老    潤    潘    潘    潘    潘    潘    潘

義    君         開    光    東    振    世    日

乃    孝    福    鳳    輝    山    標    傳    新

保    韓    韓

     敬    泰

生    元    榮

(君孝子)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4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2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而韓氏家族有一遺孀(可能為韓敬元之媳)後來改嫁新店大坪林王家,而王家亦有一女嫁至內挖仔潘家[35],可見秀朗社後代,彼此之間當有某種程度之往還。

[1] 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考釋》(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57。

[2] SHIGERU TSUCHIDA,〈Kulon: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期,頁十九。本文作者土田滋係引平塚半治郎於明治三十六年六月出版之《台北廳管內錫口新社枋橋三支廳熟番社ニ關スル件調查》,而此項調查係向北島氏所借史料編輯而成。

[3] 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考釋》,頁57。

[4]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頁210。

[5] 根據秀朗社後裔潘日新先生所說,他們原住在永和尖山腳,後來才搬到內挖仔來。詹瑋採

訪,〈潘日新先生訪問記錄〉,民國九十年五月六日。

[6]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市:遠流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九

月二十五日),頁145。

[7] 在十七世紀中葉,荷人在對全臺各番社所作的戶口調查中,已稱其為秀朗社(chiron,

siron),各番社社名,大抵是根據平埔族語而來,亦即該族之自稱。而秀朗社後來遷於新店,因該地適位於新店溪轉折之處,該地漢人以閩南音稱之為「挖仔」,挖仔社之名應為漢人所取。

[8] 同前書,頁146。

[9]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1)〉,《南方土俗》,第四卷第一號,頁50。

[10]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2)〉,《南方土俗》,第四卷第二號,頁189。

[11]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頁144。

[12] 同前書,頁144。

[13] 同前書,頁145。

[14] 同前書,頁110、111。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5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3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5] 同前書,頁147。

[16] 〈立招贌墾契〉,(乾隆七年二月),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代台灣大租調查

書》,第三冊,頁340。

[17] 〈雷朗鴉等庄番業主大生立佃批〉,(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收於中和庄役埸,《中和

庄志》,頁20。

[18]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頁142。

[19] 詹瑋採訪,〈潘日新先生訪問紀錄〉,2001年5月6日。

[20] 〈雷朗社造送光緒十四年份通土口糧租穀四柱清冊〉,《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三

冊,頁439。

[21] 高傳棋,〈「雷里社」平埔族到「加蚋仔庄」漢墾移民聚落的土地開墾過程〉,台灣與華

南社會(1600―1900)研討會論文,頁44。

[22] 在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址在秀朗社前中洲仔埔的契約中,有「秀朗社番業戶潤福、保生仝

眾番等,承祖父遺管」字樣,可見此時東義乃已去世。見表1-1中第22號契約。

[23] 〈潤福、保生仝眾番等立補墾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王世慶輯,《臺灣公

私藏古文書彙編》,第四輯,137號。

[24] 〈嘉慶三年君孝仔立補墾批字〉,深坑黃秀鳳捐贈,台北市文獻會藏。

[25] 〈潤福立給佃墾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三冊(台

北:台灣銀行發行,一九六三年四月出版)(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重行出版),頁553。

[26] 〈君孝仔立招墾字〉,《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三冊,頁545、546。在契約前面有

「立招墾字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字樣,可是契約後面卻有「立招墾雷朗社番君孝」字樣。

[27] 〈杜賣盡根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

編》,第三輯,028號。契約中有「承得君孝仔山埔地一所」,而最後蓋有「給萬順寮庄業戶君孝戳記」。

[28] 在嘉慶二十年阿柔庄十股分管合約中,番敬元在十股中占有一股土地,在契約最後蓋有

「秀朗社番業戶敬元章」。另外在道光十二年,秀朗社番業戶韓敬元〈立給墾批字〉與佃人黃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6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3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正心(見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二輯,197號);而鄭士義在同治十二年〈立杜賣盡根契字〉中,有云;「先年與股夥李周僅仝向秀朗社番業戶翰敬元⋯」(見央圖臺分古契微捲,編號700420),兩契均蓋有「秀朗社番業戶敬元章」,可見韓敬元即番敬元、翰敬元。

[29]根據地點在石碇排寮、串孔湖一份契約中的文字:「陳克清等先年有承父給得秀朗社番業

戶君孝仔墾批內山林埔地一所,坐貫土名新興庄排寮內外處⋯抽出串孔湖坑東畔山場林地」,這塊「新興庄排寮內串孔湖坑東畔山場林地」在道光伍年(1825)由陳克清賣給王部、王江,再於道光十年(1830)賣給周忠標,又於光緒六年(1880)賣給陳金山、陳德旺。在光緒六年(1880)的契約中寫道「周麗金等有承祖父在日,備出本銀與陳克清等合夥,仝向秀朗社番業戶韓敬元買給山林埔地一所,坐貫拳山堡土名排寮、石碇埔、串孔湖等處」。見《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不服申立書附關係書類〉,二冊の內二,台北廳(取下の分),檔號9881,頁520-523。同為石碇排寮串孔湖等處土地,給墾的番業戶卻鬧雙胞,有君孝仔和韓敬元兩人。

[30]〈張尪公爐下弟子張長協立佃批字〉(同治七年十月),張榮森契據。

[31]〈開墾地一筆限調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二年,永久保存,第52卷,第

八門,財務,第15類,土地,第17項。

[32] 〈君孝仔立招墾字〉,《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三冊,頁545、546。

[33] 〈文山堡九芎林庄證據書類〉,《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四十四年,永久保存,第63卷,

第八門,財務,第十五類,土地,第一項,開墾地業主權認定方認可の件。

[34] 溫振華教授在其新著《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一書中,亦有列出東義乃一族系

譜,認為韓敬元為君孝仔之孫,唯筆者認為韓敬元應為君孝仔之子。

[35] 王氏治嫁給潘秋波(應為潘振標之弟)詹瑋採訪,王金發先生訪問記錄,民國八十八年七

月二十八日。新店戶政事務所,日治時期戶籍資料。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1-2.htm 第 7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28]

Page 3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34:0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7:0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4FF3CC45-71E6-44E9-9380-4E3CE93A1706}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3.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7:0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34:04 -0000 vti_filesize:IR|5769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K|1-3.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KUS|html/item404/1-3.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3.htm [2007/11/29 上午 10:49:29]

Page 3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景美的開墾

景美地區,是移民進入文山地區的門戶。

目前所知,最早來到景美地區開墾的,是廣東大埔人廖順勉,他在康熙二十九年以後(大約在1690年—1700年)攜眷來到萬盛庄公館街[1]。當時的文山地區,是一片林木蓊鬱的森林。根據伊

能嘉矩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其中對於文山堡的描述如下:

康熙末年,在森林北端,僅有林口庄建庄。雍正七年(1729),粵人墾首廖簡岳自淡水港溯新店溪而上,企圖開拓此地,而與秀朗社平埔族相衝突,一時共有百餘人遭殺害。後双方議和,漢人遂徐徐闢地,開圳成水田[2]。

當時的移民,從林口庄(今公館、台大一帶)向南前進,或沿著新店溪右岸前行,來到公舘街,在此落腳,開闢了萬盛庄。或翻過暮頭山(蟾蜍山),向東墾闢,逐漸形成十五份庄(興福庄)。

目前為止,在文山地區所看到最早的土地開墾契約,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胡辛甲和錢亦之、羅克勤所訂的〈立杜賣找斷根田契〉,「胡辛甲今有自置水田壹號,坐落土名興福庄,原計正租壹甲參分參釐參毫貳絲正,每年早冬兩季實納官租柒石玖斗玖升玖合貳勺。」其知見人為林布生[3]。契約中可以得知,此時興福庄已經成庄。而且就其納官租的情形來看,此時拳頭山官庄

已經成立。由契約中提到,此為胡辛甲自置水田,並有坡(陂)塘兩口及林家圳尾水二家均分等字樣,可見該地之開闢,應在乾隆初年。而由其知見人林布生,另據乾隆四十二年(1777)秀霧等庄番業戶君孝<立給山佃批>中言及,「山埔一所,坐落土名十五份山頂,東至林布生山」[4],可見此兩塊地應相鄰近,且皆在十五份山頂。

公館街

康熙、雍正年間,移民沿新店溪南下,來到公館街,這是文山地區發展最早的街市。可是目前所得的資料極少。公館街附近有一祀奉觀音佛祖的寶藏岩,約在乾隆年間就已建立[5]。《淡水廳

志》云﹕「石壁潭寺,即寶藏岩,在拳山堡,⋯⋯,有水通舟楫」[6]。在乾隆中期,新店溪兩岸

從公館到大坪林,早已形成幾個對渡的渡口,如大坪林渡頭、秀朗渡頭、溪子口高江渡[7]等等。

石壁潭可通舟楫,適位於秀朗渡頭對岸,應有渡口可供對渡,公館街因靠近渡口,因此而形成市集,應是合理的推測。

此外,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萬盛庄的一份契約,顯示了當時的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

立給補墾字秀朗社番業戶潤福、保生仝眾番等,承袓父遺管溪洲埔一所,坐落秀朗社前,土名中洲仔埔⋯⋯每年約納大租穀二石二斗正,以為祭祀本社福德爺之用。前年福、保等仝眾番,經將此溪洲踏明四至界址,經給付陳玉貞、陳光鴻等前去用力開墾耕種掌管,永為己業。⋯⋯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3.htm 第 1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49:35]

Page 3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乾隆伍拾肆年四月 業主潤福(業主土官君孝圖記) 業主保生(淡水雷朗四社業戶君孝仔記) 甲首阿眉 金生 八嗹 眾番擺接 交龜崙 沙其理 打那萬 巫里笋 嗄早 呂海 招生 毛獅[8]

本契約中值得注意的是,此一補墾地為浮復地,由其土名中洲仔埔,這昰新店溪中一塊由泥沙淤積而成的沙洲,地點約在今日師大分部所在地。在光緒五年(1879),陳姓族人的〈立杜賣盡根埔園契〉中,其所賣的土地,均址在「秀朗社土名中溪州仔」[9]。由此可知,光緒年間,秀朗社

應設在中溪州仔這塊沙州之地,也就是今師大分部所在地。根據筆者以往的研究,潤福與保生同為老君孝之子,也同為東義乃之孫,此地為秀朗社之公口糧地,故簽契約時,除二人之外,其餘之甲首及眾番均需簽字。此溪洲地為陳姓族人開墾,根據《台北縣志》,乾隆十四年(1739),此地為同安浯洲人陳仲惠開闢,以地居溪洲之北,在今新店溪下游,故別之曰下溪洲[10]。

溪子口

移民漸漸南移,來到新店溪與景美溪匯流處,溪邊平坦之地形成市集,名曰溪子口。《台北縣志》記載:

溪子口地區,為乾隆初年,安溪積德鄉人高有禹、高志朝、高鍾涉、林嘉念、林嘉,與安溪歸善鄉人鄧士安等開闢,以地當今新店溪與景美溪𣾀流之處,故名[11]。

接著又有高培皤、培炎二人開闢竹圍內;高培緣、高炅節開闢書房子。景美街一帶,則在乾隆中期,由安溪積德鄉人高炅顯與金田鄉人顏子富開闢[12]。

十五份庄

較萬盛庄開墾時間稍晚,十五份庄也於乾隆中葉開墾。根據《台北縣志》,十五份庄的開墾事蹟如下:

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林,及歸善鄉人翁士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珊屏鄉人劉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3.htm 第 2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49:35]

Page 3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13]

據上所述,此地為合股開墾,共有十二人,來自安溪的幾個不同的鄉,十個不同的姓,可以說是打破了較為狹隘的同鄉(如同為積德鄉)、同宗觀念,而為安溪各鄉、各姓的結合。推測其因,可能是同鄉、同宗人數不足,是以結合他姓與別鄉之墾民共同開墾。一份資料中顯示,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移民到台灣,赴景尾十五分庄耙形厝開墾附近村莊[14]。對照上述記載,其中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可能就是這兩個堂兄弟。今日台北市文山區

興隆路一段,仍有各姓集居的老厝,見証了當初各姓族人共墾十五份庄的歷史,此外,由契約中也可看到一些宗族在十五份的開墾活動。今製表於下:

十五份地區各姓宗族分布表

宗族姓氏 來臺時間 所居地舊稱 所居地今名

許姓 乾隆三十四年(1769)

獅形、耙形(均為山名,以形狀稱呼)

獅形為仙跡岩路附近,耙形為景豐街四十八巷一帶

劉姓 乾隆年間 獅形 同前

蘇姓 虎形 興隆國小後面

高姓 高貽椒於乾隆十八年

(1753)來臺虎形、猴形 猴形約在辛亥捷運站

附近

翁姓 乾隆初 分布虎形、猴形一帶翁厝(介於猴形山和蜈蚣牙之間)

在興隆路二段244巷40號,中國技術學院

隔辛亥路的對面

顏姓 乾隆年間 十五份馬麟潭 再興中學附近

林姓 乾隆初 十五份保生垵 辛亥捷運站附近

資料來源: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七月出版。林萬傳,〈景美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台北:編者自印,民國四十一年)。〈給補墾字〉(乾隆五十四年四月)。〈立給墾批〉,(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

馬明潭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3.htm 第 3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49:35]

Page 3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在十五份庄與內湖庄之間,為馬明潭,今日屬木柵,而清代則屬十五份。關於馬明潭的開發,《台北縣志》記載:

乾隆八年(1743),泉州人鄭可推開闢。相傳地有大潭,當時有山胞八人入潭游泳,一人溺死,七人環潭而哭。山胞語,以哭為馬能,故曰馬能潭。日人據台,以馬能不雅,乃改曰馬明潭。[15]

對於《台北縣誌》〈開闢志〉,其開闢之時間,大致皆有所本,應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各地的首墾,有時也因採訪未周,會有將某姓祭祀公業所祭祀之祖先,誤認為是首先至當地開墾的情形,其實該人往往在大陸,並未來台。鄭可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可推事實上並未來台,而其次子必提、三子必鮀、四子必慥等已知均來台,定居馬龍潭(即馬明潭)[16]。

在一份馬明潭的墾契中指出,此地為秀朗社番業戶君孝仔的物業,其內容如下:

立給墾批秀朗社番業戶君孝仔即保生,有承祖管下山林壹所,坐貫興福庄,土名十五分馬麟潭,東至埤岸崙脊,西至漢人周家墓及顏家園交界,南至山頂分水,北至竹圍崙脊分水各為界,四至明白。今因口糧無資,憑中招得漢人杜光成觀上承給,前去自備工本墾耕,年配納大租口糧粟貳斗,山稅銀壹錢正。其山林聽光成觀掌管,永遠為業,不敢滋事。保此山林係保承祖物業,素與社中別番無干,亦無重給他人不明為礙,如有保自一力抵當(擋),不干給人之事。口恐無憑,立給墾批壹紙,付執為照。

即日收過墾批、禮銀完足再照代書人林君艷中 人顏清□乾隆伍拾陸年拾壹月日立給墾批秀朗社(下有「淡水雷朗四社業戶君孝仔記」之戳)[17]

至於馬明潭的名稱來源,鄭氏族譜稱「馬龍潭」,坡內坑許氏之契約中稱「馬麟潭」[18],大抵

其音皆相近,有可能出於原住民之語言。由此想見,先民開拓木柵時,應與原住民接觸頻繁。至於原住民是霧裡薛原住民或泰雅族原住民,則不得而知。

[1] 廖修廣編,《武威順勉系廖氏家譜》(台北:編者自印,1982年十一月),頁9。

[2] 伊能嘉矩編,《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東京:富山房發行,明治四十二年十二

月),頁32。

[3] 〈立杜賣找斷根田契〉,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三輯,012號。

[4] 〈立給山佃批〉,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三輯,245號。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3.htm 第 4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49:35]

Page 3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5]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三,考三,古蹟考(附寺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三十日),頁345。

[6] 同前註。

[7] 〈慈祐宮渡稅店租額碑〉,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

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136。

[8] 〈給補墾字〉(乾隆五十四年四月),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四輯,137

號。

[9] 〈立杜賣盡根埔園契〉(光緒五十一月),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四

輯,062號。

[10] 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板橋:台北縣文獻委員會,民

國四十九年),頁35。

[11]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35。

[12] 同前註。

[13] 同前註。

[14] 〈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一,訪許阿通先生〉,《 台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頁20。

[15]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42。

[16] 不著撰人,《木柵馬鳴潭鄭氏族譜暨家規條例法》,頁30、31。

[17] 〈立給墾批〉,(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木柵張姓收藏。

[18] 〈立給山批〉,(乾隆三十年),木柵坡內坑許氏收藏。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3.htm 第 5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49:35]

Page 3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2:2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7:1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AA221F9-3026-4200-A62B-CB4951EA5997}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4.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7:1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2:22 -0000 vti_filesize:IR|4455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K|1-4.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KUS|html/item404/1-4.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4.htm [2007/11/29 上午 10:49:36]

Page 3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木柵的開墾

在景美開闢之同時,移民也沿著景美溪向木柵移墾,或乘船來到埤腹、溝子口地區,或由景美攀越景美山,經隘口尾來到埤腹鯉魚山一帶。

埤腹鯉魚山

《台北縣志》關於埤腹開墾之記載:「乾隆七年,泉州人高培、高鍾將、蘇人謝等開闢。[1]

」就

在同一年,泉州人周黃清、周色智等開闢溝子口[2]

。在埤腹與溝子口交界的一座福德宮沿革碑上記載:

文山內湖水尾福德宮沿革志略遜清康熙年間領台灣,迨乾隆初年北部台灣漸事開發,籍隸福建省安溪縣先民,相率抵台,遵(循)景美溪流上溯,開發內湖庄(包括溝子口、馬明潭、中崙尾、下崙尾、埤腹、樟腳),於開發就緒後,擇溝子口水尾鯉魚山麓,創建石祠壹座,春秋奉祀福德正神,以報固扶社稷蒼生之功。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間,墾民高鍾興兄弟就公山內擇風水一穴安葬父骸,雖庄眾共知,但公地人繁,未盡眾愿,以致互相呈控道憲,仰台南府提訊二比,幸郡城姻親陳彩等調處,勸高鍾興將元判銀契領回,充出萬盛庄番婆厝水田一段,又承買陳文選內湖中崙尾水田一段(計年租七十二石)付莊眾管收,作為福德正神永為祀資。風水仍付高鍾興安葬父骸,永遠勿替。二比均各甘愿,相安兩無相碍,而平息訟累,呈請銷案。嘉慶元年八月,莊眾立約公議,訂做三保(則三甲),每保當祭一年(每年春秋二祭)依次輪流,周而復始。惟本祠位於水尾至景美、石門必經道路(中經隘口尾,景美、石碇間國道未開闢前),乃有鯉魚吐珠,萬人朝拜之聖。歷年祀典鼎盛,自台省光復後,經管理人等因改善交通,就原地退後,擴建後相安無事,奈至民國七十二年五月間,台北市政府興辦埤腹護堤及堤邊道路工程,而本祠及右側風水均需拆除遷建,本祠於是在鯉魚山界內再退後,擇地建築福德宮壹座,以鎮英靈於勿替,謹將沿革志之不忘。 高烶深 福德宮管理人 陳牛埤 謹識 張文堂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農曆十二月五日吉旦[3]

在此沿革志中,可以歸納出幾項要點:

1. 內湖莊開發的主力是福建安溪移民。

2. 開發時間在乾隆初年。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1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 開發路線係循景美溪上溯,開發溝子口、馬明潭、中崙尾、下崙尾、埤腹、樟腳等地,本地為木柵景美間必經之路。

4. 於開發完成後建福德宮,祀奉福德正神,分為三保(甲),輪流祭祀。

當初墾民經由景美到木柵的交通路線,據高烶深推測:「部份墾民通過石門,沿景美溪畔腰際岸邊至埤腹,經溪畔草地至鯉魚山麓而入溝子口,循水溝岸溯流而上經向中崙尾(內一支右轉經田中至樟腳謂之中路)而至頂崙尾(現名中崙尾),中崙尾稍早就有墾民聚居,形成部落並建有尪公宮,越過中崙尾,繞過數處埤岸而至打鐵寮,就此涉越景美溪至對岸渡船頭(今政大操場)。[4]

木柵

而木柵的開墾,據《台北縣志》云:「在乾隆八年,泉州人張白目、張啟解、張啟察等開闢,當

時地近山胞,時遭侵襲,於四圍樹柵為禦,故名。[5]

」在《木柵柿子腳張氏族譜》中對於張氏族人開闢木柵的情形有較詳細地說明:

清乾隆八年(1743),大坪張氏宗親,有先至木柵地域墾拓者,鑒於是時地廣人罕,遍處草莽湖沼,非少數人力可以從事拓墾,如是派人返回原籍,號召族人來台共墾,自清乾隆中期至嘉慶初,抵達木柵張氏族人不知凡幾,⋯⋯張氏族人初墾木柵期間,番人不時從十一命(今政大附近)山區下來,涉水而過侵擾木柵地區,族人合力砍伐木樁,北從彎潭山壁處起;昔之景美溪,於今之萬壽橋西頭,水道向南彎流,水深而迴旋無山徑,沿溪邊向南,豎木樁編紮為柵,至渡船巷(即渡口)之山頭處,並設柵門為出入渡口之孔道。今指南路與木新路交會處之山坵,時人呼曰更寮山,坂上設哨晝夜瞭望,如發現番人涉溪侵襲,即敲梆示警,以聚族人抵禦

之。各袓厝周圍,亦圍以有杈椏之木籬,以防不測。而「木柵」就此呼曰地名[6]

乾隆年間木柵的一份契約中,也顯示了該地有為防「番」而設的防禦設施─隘門。其契約內容如下:

立杜賣盡根店契人房姪天池,承祖父遺下園起蓋應分有草店乙坎,貫在內湖土名木柵內,南邊隘門內第四坎,坐東向西,前後二進,前間闊壹丈伍尺,後間壹丈捌尺。年帶大租乙斗四升,耗羨銀壹分四厘。上及厝蓋,併及地基,東至埤為界,西至街路中為界,南至蔡桂朔店為界,北至永賞店為界,四至明白,後有埤邊竹一抱,枝數不等。今因欠銀費用,先問房親叔兄弟姪不肯承受,即托中送就與房叔延翰出首承買,起盡價銀壹拾肆大員正,銀即日仝中交收足訖,其草店即付翰叔居住掌管起蓋重新,永為己業,壹賣千休,永無貼贖等情,保此店並無交加不明,如有天池自己一力抵當,不干買主之事,此係三人面議,二比干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立杜賣盡根契乙紙,付執為照。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2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知見人堂弟紹宗作中人族兄永賞

乾隆伍拾柒年六月□日立杜賣盡根店契人姪天池(畫押)[7]

此契約指出,在乾隆末年,木柵街已經形成,並設有隘門。此木柵街,契約內之草店,其方向為坐東向西,後有埤邊竹一抱,根據今日木柵的圖來比對,埤的位置在今天木柵市場,此條木柵街就是今天的保儀路,而非以前所認定的開元街。

二格山系

漢人到了木柵地區以後,或沿景美溪北岸西行,開拓樟湖、新厝、港墘等地﹔或越過景美溪,向南開墾待老坑、十一命、番子公館、樟湖、頭廷溪、魚衡子、猴山坑等地。此一帶屬二格山系,昔日為泰雅族原住民漁獵之所,漢人開墾時遭原住民侵襲。乾隆三十年(1765),陳文選、賴士滿合本向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給得山林一所,址在待老坑。至嘉慶五年(1800),賴士滿將一份

應分之業轉賣張尪公,即保儀尊王祭祀公業。[8]

至道光七年(1827)二月,陳文選之子陳五福等

五人仝立合約字,均分未墾之田及山場[9]

大坑

大坑地區(今木柵貓空一帶)位於二格山系,也是原住民出沒之地。從張氏族人在道光十七年(1837)仝立的合約字,可以觀察大坑庄拓墾的情形。

仝立合約字人延偶、延益、延顏、永蟾、建仍及眾等,先年有承祖父等用銀合買得,族親啟□所承給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山埔壹所,址在本庄土名大坑,其東西四至租聲銀項,俱載原契內明白,前來開闢及僱工巡禦兇番,以及契價過戶,併歷年租稅諸費,按作四十二半份均出,其山埔亦照此份均分。今既各備工本自墾田園過半,第戶口日增,若不定(訂)立章程,恐貽爭競之端,爰是集眾公議,簽舉妥人理事,各就現耕田地□(鳩)收谷石,實按多少,以一九抽的交付理事之人收存,以資公費。有餘則聞眾生息,不敷則按份攤出,不得刁難。其現田雖有多寡之殊,宜各耕各管,如或有份無田與墾田無幾者,應將所付份外人墾成田坵,先聽照份抽的,俟歸管之日,付其照額均分,不得異言。至于份內及份外人所墾山埔,悉係公地,尤宜照份剖分耕作,不得雄据多方,擅自出贌收稅,亦不得擅將自己份額私遞份外之人,仍管多田,以啟紛爭。此係公仝議定,各宜奉行無違,今欲有憑,仝立合約四十二紙壹樣,各執存照。

一批明印契壹紙、帳簿壹卷,係盛美收貯。上手墾批壹紙、帳簿壹卷,係延總收貯。司單□(壹)紙,併歷年完納租單帳簿壹卷,係成就收貯,如有要用,各應聞眾取出,不得刁難,亦不得混藉契約,私行典借累眾,如有此情,聽份內人另舉交收,不得□□(靳匿)。如或欲別居,宜將所承□□□單簿等物送還份內眾人別舉收執,不得私相□(轉)交,照。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3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再批明,歷年抽的艮谷,完納租稅併公事應費,公舉誠實之人管理,凡收入用出銀項,當一一登記公賬內,每年定于二月八月會算,不得涉私肥己,如有涉私,一經察出,將份額扣罰充公,不得異言,再照。

再批明,每份應墾田額,約以三十名為準,不得溢額太多,如再固墾多額,聽眾等畫出充公。至于埔地可墾為田者,自當絕長補短,以俾希少之人補墾,不得以地屬相近,藉伊剪草口阻,以釀禍端,再照。再批明,原(眾)等自新約以後,其前約殊難憑信,毋得執此,以生事端。再照。再批明,其補墾契一紙,亦係延聰收貯。再照。再批明,延作另作便田,歷年應納土地公租一石。再照。道光十七年九月 日仝立合約字人延聰一份半,永賀一份半,建智一份半,延迎一份,延偶一份,延顏一份,際會一份,永蟾一份,永雅一份,盛美一份,永暹一份,永甲一份,建仍一份,天澤一份,永脈、成就仝一份,延謙、延添仝一份,玉輝、永芽仝一份,延君、永仰仝一份,建性、建漏仝一份,延唒、永廉仝一份,延林、延基、永碧仝一份,延良、永衷、永最仝一份,永慶、建蔭、心傳仝一份,延慶半份,延他、壽山仝半份,福壽、延苞、延志、永放仝一份,延天半份,永軫、永用仝半份,延顓、永養仝一份,建贊、首嘉仝半份,王吉、王海仝一份,派長半份,永興、建望仝半份,延勒、延作仝半份,光勇、延文仝半份,永世、永盂仝半份,建音半份,光克、延益仝一份,廖同半份,建宋、建君仝半份,永吉半份,永合、延左仝一份,延軒半份,永吟、□鈞仝半份,延韞半份,完帝半份,□竹、髻

七仝一份,朝宗半份,陳興、裕榮仝一份[10]

這份在大坑的契約,顯示了幾點:

1. 這塊土地是張姓族人啟字輩的族親向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承給的,因契約中有「先年有承祖父等用銀合買得」,所以將時間往前推,可能當初承給土地的時間在乾隆末到嘉慶初之間。

2. 透露出乾隆、嘉慶年間由於張氏族人大批來到木柵,至道光年間,已人丁眾多,造成一塊土地四十二股半,共七十九人分墾的情形。

3. 此時仍有「番害」,墾民仍須僱工巡禦「兇番」,以保護墾民安全。

景美溪沿岸

部份墾民自木柵沿景美溪北岸東行,開墾抱子腳坑、軍功坑、坡內坑、象頭埔、灰窑坑、密婆坑、福德坑等地。其中抱子腳坑、軍功坑、坡內坑等地,均為許氏族人所開墾,根據他們當年和原住民雷朗社所訂的契約來看,所開墾的面積相當的大,其契約內容如下:

立給山批南港通事瑪珯雷朗四社土目東義乃、老君孝、番社丁遠生等,有內湖庄官佃許明使,前向林恩澤給墾,犁分四張,四至周圍,至分水為界,因此山漢人社番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4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唆擾,今再給付山批,東至密婆坑,西至馬麟潭,南至張家坎,北至六張犁,四至明白為界,付與許可平掌管,砍伐為牛埔,永為己業,今欲有憑,立給山批壹紙,永付為炤。

乾 隆 三 十 年 月 日 立 給 批[11]

契約中顯示,此地為雷朗四社管轄社域,在與漢人簽契約時,土目、業戶(老君孝)、及番社丁等均參與簽約。同時在場的有南港通事瑪珯,是否此地亦是由南港通事所管轄呢?

契約中這位許明使是誰呢?他原名許宗關,在乾隆三年(1738)時,許宗關從福建晉江渡海來台。他先在臺灣府城行醫濟世,獲贈許明使之綽號。經濟漸裕後,遂北上至抱子腳(今木柵)開墾。乾隆十一年(1746),清廷准台民搬眷,許宗關回大陸家鄉,接妻子及胞弟宗珪夫婦、堂弟

宗琴夫婦一起回台,定居晉江厝(在今木柵坡內坑),在此開墾[12]

。由犁分四張來看,當時開墾二十甲地(一張犁開墾五甲地),已不算少了。

從此契約中可以看到,林姓族人可能較許姓族人更早來到此地開墾。由許明使的稱呼為內湖莊官佃,可以推知,他可能原來承墾拳頭山官庄之土地,彼時內湖庄亦已形成。

隨著漢人沿著景美溪兩岸向東拓墾,土地的所有者平埔族原住民的困境也越來越深,有一份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木柵灰窑坑的契約,內容如下:

立獻出恩情世世相好大租口糧稅心愿惠給手印字人番業戶君孝,承袓遺下山埔五分,界趾(址)座落頭重溪灰窑坑內。東西四至俱登在前,招得漢佃詹道燮、林仲立、吳案、梁天註、余美等照佃批文字為界。歷年貼納湊上山稅銀八錢五分,玆因此業盡賣與張啟萬為業,或開多寡之,或未成田,孝等子孫,日後並不敢取收,租稅口糧大租獻出代代恩情,其後來萬等欲變他充微薄之租,保萬子孫取出,不干孝子孫之事,至日後子子孫孫順祖父而行,不敢反悔。此係相好恩情之功,恐日後子孫無憑,立獻出大租口糧喜愿給出仁義手印壹紙,付執永遠存照。

即日批明,孝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兄臺借來花逢銀伍拾參元,延今八載,並無討利,視孝家貧,愿收母銀,孝思無恩可報,今日給付仁義,未知子孫後來富成之日,蒙兄臺念及相好,不致辱討催迫,其以來每元每年喜貼利谷壹斗,行每年合共粟五石三斗,作二季交納,如是不進無納,不論年限久近,子孫有志之日,備足母利,照年清還,不敢負義照。再批明借來銀伍拾參大元憑仁愿字內為憑,不用數為照。又批明萬幵子孫,不論遠近,承買之業,係孝之租,並無取收照。另批明,每節交納之租粟,取出愿字批明再照。批明,該業已於道光五年賣過劉歷愛承管此字,連契券付歷愛收執,內所借銀元獻租諸事,已經聲明載在,再立喜佃納大租字內明白,批明再照。 業主親批 代書人 蔡元雲 中見人 陳文旭乾隆四十四年正月 日立献出大租口糧稅手印字人業戶君孝 妻溪冠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5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男寶英[13]

由此可見,秀朗社人雖擁有文山地區的大批土地,然在乾隆中葉以後,生活應已陷入困境,不得已遂將大租權出讓給漢人,這份契約是一個很好的寫照。契約中張啟萬,與乾隆八年(1743)開墾木柵的張白目(張啟外)、張啟解、張啟察等同輩,可能是同一批來到木柵的張姓族人。

[1]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42。

[2]

同前註。

[3]

〈文山內湖水尾福德宮沿革志略〉,詹瑋採錄,1998年6月15日。

[4]

高烶深,〈台北市木柵區頭廷里憶舊〉,《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民國七十年元月出版,頁171。

[5]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41。

[6]

《木柵柿子腳張氏族譜》(台北市:張榮森出版,民國七十六年),頁98、99。

[7]

〈仝立合約字〉(道光十七年九月),木柵張義隆收藏。

[8]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二年,永久保存,第52卷,第八門財務,第十五類土地,第十七項,開墾地一筆限調書,編號421~1。

[9]

〈仝立合約字〉,(道光七年二月),收入《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

[10]

〈仝立合約字〉(道光十七年九月),木柵張義隆收藏。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6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1]

〈立給山批〉,(乾隆三十年),木柵坡內坑許氏收藏。

[12]

金聲,〈修譜談往事〉,《許太嶽渡台宗珪公宗關公宗琴公世系族譜》,參考資料(五),頁28、29。

[13]

〈立献先出恩情世世相好大租口糧稅心愿惠給手印字〉,中村是公著,《台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明治三十八年)

,附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4.htm 第 7 頁 / 共 7 [2007/11/29 上午 10:49:37]

Page 4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3:08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7:2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DB59FF0B-D2B2-4EA8-BF1D-BABB41F7FCD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5.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7:2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3:10 -0000 vti_filesize:IR|11349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K|1-5.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KUS|html/item404/1-5.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5.htm [2007/11/29 上午 10:49:38]

Page 4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五、官方保護拓墾-拳頭山官莊的成立

當漢人來到文山地區時,他們遭遇到泰雅族原住民的不斷侵襲,使他們的拓墾行動遭到挫

折,這個時候清朝政府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便在拳頭山附近設立拳頭山官莊,以便保護

墾民,使拓墾行動得以順利進行。

在日治時期出版的《土地慣行一斑》書中對此有下列的敘述:

在乾隆初年時,已有移民入墾,但當時生蕃造成極大的危害,使墾民無法順利拓墾,此時政府遂在此地駐兵,將無人耕種的荒埔悉數收為官庄,並招佃人開墾,是以本堡田園大部分皆負擔官租。而設置戍兵之後,墾民稍稍得到安全,而其他的埔地也有不少墾民獨力招佃開墾。在可見到的墾戶和佃人之間所簽訂之租榖契約中,通常在給墾後頭三年間,即地力尚薄之時,僅能種植薯蔴,遂採取一九五抽的租,即墾戶得總收穫的百分之十五,佃人得百分之八十五。至田園墾成之後,改為結定租,為上田八石中田六石,由墾戶交納。本堡契字,按照慣例,往往採取三七抽的,即墾戶三成佃人七成,這是因為開墾事業的困難,基於當初墾戶的投資,要比

一般人要大得多的緣故[1]

以上所述,對於拳頭山官莊設立的原因、時間及租榖的徵收,有一個大概的描述。但是僅憑此段敘述,就要證明拳頭山官莊的存在,似稍嫌武斷,必須要找其他的証據。關於拳頭山官莊,現存最早的契約,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立杜賣找斷根田契〉其中指出:「⋯胡辛甲今有自置水田壹號,坐落土名興福庄⋯實納官租柒石柒斗玖升玖合貳勺⋯托中引到錢易之、羅克勤二位前

來出首承買⋯」[2]

。這裏指的官租,是不是就是官莊租呢?我們再看其下手契,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羅觀送所立的〈立杜賣斷根田契字〉中述:「⋯先年承父遺下續置有水田壹處,坐落

土名十五分興福庄北勢窠⋯遞年實納官租柒石柒斗玖升玖合貳勺⋯[3]

」。值得注意的是,本契約中蓋了一個章,有「給拳頭山官莊鄉保賴奇泉記」字樣,可見此地確實是屬於官莊之地,而且已經有了地方基層的自治組織存在。

除了興福庄之外,內湖莊也是屬於官莊所管轄的範圍。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霧裡薛內湖庄(推斷此地為打鐵寮,地點在今天木新路二段左右)的鄭克王所立的一份契約中提到「族叔鄭騧

遭番害,累及官租[4]

」之事。另外,同樣在霧裡薛內湖庄(地點大約在木新路三段樟新里一帶)

的高派達兄弟,於道光十年(1830)〈同立分管約字〉中,旱田四段,都是要每年配納官租[5]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5.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38]

Page 4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而高桂蘭於同治三年(1864)所立的杜賣盡根契字中,也提到年配納官租粟,其地點也在霧裡薛

內湖莊,土名港墘(在今天文山區木新路三段左右)[6]

[1]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頁7、8。

[2]

〈杜賣找斷根田契〉,(乾隆二十六年十月),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三輯,第三冊,012號。

[3]

〈杜賣斷根田契〉,(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王世慶,《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三輯,第三冊,025號。

[4]

〈永杜盡賣契〉,(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台北市文獻會編,〈會藏古文書選輯〉,《台北市文物》,第五卷,二、三期合併,選字第十五號,頁127。

[5]

〈仝立分管約字〉,(道光十年四月),筆者收藏。

[6]

〈立杜賣盡根契字〉,(同治三年十一月),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頁345。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5.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38]

Page 4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91history/_vti_cnf/1-6-1.htm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3:4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7:3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AFC7BD6C-D2C7-482F-9ECD-3B48F07B584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6-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7:3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3:46 -0000 vti_filesize:IR|1311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K|1-6-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KUS|html/item404/1-6-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10:49:39]上午/91history/_vti_cnf/1-6-1.htm [2007/11/29 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Page 5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六、拓墾中各族群的互動。

(一)平埔族與漢人的關係

1.衝突

根據伊能嘉矩的記載:

雍正七年,粵人墾首廖簡岳溯新店溪而上,企圖開拓此地,而與秀朗社平埔族相衝

突,一時共有百餘人遭殺害。後雙方議和,漢人遂徐徐闢地,開圳成水田[1]

此段記載,已為許多學者及地方志所引用,但為師大教授溫振華所質疑,他認為秀朗社當時已經歸化清廷,不可能再與漢人發生大規模衝突,比較可能的應該是泰雅族才對。然而以伊能嘉矩的功力,對於秀朗社與泰雅族之間的分別,應不至於弄錯。康熙五十六年出版的《諸羅縣志》記載:

麻少翁、內北投,隔干豆門巨港,依山阻海,划蟒甲以入。地險固,數以睚眦殺漢

人,因而蠢動;官軍至則竄。淡水以北諸番,此最難治[2]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康熙末年的時候,在台灣北部淡水一帶,也曾發生熟「番」殺害漢人的事件,所以並非歸化的熟「番」就不會與漢人衝突。我們也看到富田芳郎對安坑歷史的描述:

最初雷朗社「番人頭目歸順(乾隆二十三年)之後,堅決戒除出草的習慣,可是還

是有犯禁,漢人屢屢被殺傷。[3]

因此在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秀朗社應該還保持武勇之風,使清廷能夠放心將文山地區土地交給秀朗社管理,一方面也可以使漢人和烏來地區的泰雅族之間有一個緩衝地帶,不致造成正面衝突。

再者,泰雅族剛來到烏來地區的時間,大概被推定為十八世紀初期[4]

,也就是說,雍正年間泰雅族勢力是否已經達到公館附近,實在值得懷疑。此外,泰雅族在烏來之發展,自林望眼(李茂岸)沿南勢溪逐漸向北發展,建立各社,其居住範圍不超過北勢溪,對漢人的危害只限於零星的出草行為,至於大規模與漢人的武力衝突,就實際而言,是不太可能。

2.合作開墾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1.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40]

Page 5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年)十一月,漢人陳金瑞再招黃正心、番敬元(韓敬元)等六名,共七股,開墾萬順寮溪南山林帶埔一所,番敬元同時也是「番」業戶。所以在台灣北部來說,「番」業戶能和漢人合股開墾,確實是罕見的情形。

3.租佃關係

平埔族秀朗社擁有文山地區的地權,漢人移民來至文山墾拓,便須先向平埔族租土地耕種,繳納「番」大租,雙方形成租佃關係,平埔族是「番」業戶,而漢人則為佃人。但是在乾隆中期以

後,已出現番業戶君孝,因向漢人借錢未還,而以大租權為抵押的事情。[5]

從此事來分析,可能因漢人所繳納的番租過低,不敷平埔族繳稅(番餉)與日常生活費用,此外,還要應付官府差役的需索,使平埔族人生活陷入困境。

4.通婚

郭錫瑠於乾隆年間開築瑠公圳時,曾娶原住民潘氏白番為妾[6]

,推其原因,可能是要藉此婚姻關係與原住民達成和解,使開圳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1]

伊能嘉矩編,《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頁32。

[2]

周鍾瑄,《諸羅縣志》,頁173。

[3]

富田芳郎,〈北部台灣於自衛的農村聚落一例(下)〉,《地理學》,第三卷,第五號,頁71。

[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頁25。

[5]

中村是公,《台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1905年,附錄。

[6]

〈郭錫瑠傳記〉,台北市文獻會翻譯、收藏,《瑠公圳沿革史附屬古文書》(譯本),頁7。白番指平埔族中未有官職者。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1.htm 第 2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40]

Page 5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1.htm 第 3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40]

Page 5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6-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4:18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7:4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2BF6BFB-5739-4B9E-82B4-6C95357A227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6-2.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7:4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4:20 -0000 vti_filesize:IR|778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6-2.htm K|1-6-2.htm K|1-6-2.htm K|1-6-2.htm K|1-6-2.htm K|1-6-2.htm K|1-6-2.htm K|1-6-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KUS|html/item404/1-6-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6-2.htm [2007/11/29 上午 10:49:41]

Page 5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泰雅族與漢人的關係

1.衝突

泰雅族人最初自南投遷至大溪,再自大溪角板山遷至烏來,漸漸向北移至北勢溪以南一帶,開始和漢人接觸。起初,泰雅族對漢人並無惡感,但是後來卻對漢人十分痛恨與防備,根據日本人的調查採訪,泰雅族人自述,其原因如下:

他們侵略我們自祖先已來就領有的土地,我們以後一定會變成要耕種卻無土地,要狩獵卻無森林的地步。他們虐待、驅使我們,姦淫婦女,我們最後必將難免於滅亡之命運。何況痘瘡、赤痢等惡疫又因與他們往來而發生。若受他們的美言所騙而准許其來此居住,將來無法對抗其力時,後悔就來不及。殷鑑不遠,有平埔番為鑑,

故我們不可不盡力抵抗,以防禦其侵入。[1]

泰雅族既然對漢人產生了惡感,加上他們有出草的習俗,所以在漢人來到文山地區之後,在景美溪一帶,以及在北勢溪、新店溪一帶,常發生漢人被泰雅族殺害的情形。在坪林地區,則有漢人

為報復原住民的出草,遂將捉到的泰雅族原住民殺害的情形[2]

2.通商貿易

艋舺在開闢初期,便常有泰雅族原住民,從新店溪上游,划小舟來此,與漢人貿易。新店屈尺位於漢番交界附近,根據泰雅族的說法,屈尺,泰雅族語為KUSHIU,意即以物易物,推測屈尺自

古以來應是漢人和泰雅族原住民交易的場所[3]

木柵番仔公館(政大實小附近),據說以前也是漢人和泰雅族原住民交易的場所。[4]

[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頁265。

[2]

詹瑋採訪,〈闕天雨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十七日。闕氏提及,漢人將所捉住之原住民肉煮來吃,以為報復。雖不必深信確有其事,但以雙方敵對立場,將捉住之敵人殺害乃理之必然。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2.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41]

Page 5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

詹瑋採訪,〈宋神財先生訪問記錄〉,(民國八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4]

林萬傳,〈木柵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 ,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92。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2.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41]

Page 5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漢人之間的衝突與合作

1. 衝突:有閩南人與粵人的衝突,也有泉州人與漳州人的衝突。

(1)閩粵衝突

《台北縣志》記載:「乾隆元年,泉州安溪人,復來(景美)闢地,與粵人爭,粵人悉去。[1]」

至於這個記載,尚有一些疑問。因為粵人墾首廖簡岳,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一份合約中的出現他的名字,當時他還住在拳頭母山萬盛庄[2]。甚至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內湖莊(今

木柵坡內坑)許氏分家的契約中,廖簡岳也以姻戚身份列名其上[3]。可見他並未被安溪人

趕走。如果閩粵衝突的記載確實的話,粵人似乎也沒有完全離開文山地區。此外,開墾大坪林的蕭妙興、簡球山為粵人[4],可是後來泉州人越來越多,到日治時期對於新店庄的

(含大坪林)漢人籍貫的調查中,粵人已全部消失[5]。

(2)漳泉衝突

咸豐三年(1853),淡北爆發漳、泉械鬥,迅速蔓延,此時,住在大坪林的泉州人和住在安坑的漳州人皆不自安,各自積極備戰。咸豐三年,大坪林地區的泉州人襲擊住在安坑地區的漳州人,進攻並焚毀太平宮(位碧潭附近的開漳聖王廟)。至咸豐九年(1859),大坪林泉州人襲擊安坑北部石頭厝,為該地漳州人所擊退,泉州人死傷甚多,後來雙方的械鬥才慢慢平息[6]。

2.合作

(1)合作開墾

合作開墾是漢人在文山地區拓墾時最常見的方式,因為單憑個人之力無法開墾,所以必須結合眾人之力,以完成拓墾的艱鉅工作。從文山地區的許多地名,就可以窺知一二。如新店青潭地區的六分、十分、十二分、十六分、四十分。又如石碇小格頭地區的十股寮、十三股,以及景美地區的十五分等等,皆是。

(2)合作開圳

乾隆年間,大坪林五庄粵人墾首粵人蕭妙興等,和漳人郭錫瑠合作,終於順利完成瑠公圳與大坪林圳。

十七世紀中期以前,秀朗社人就已生活在文山地區。十八世紀初期,泰雅族人也從大溪角板山遷移到烏來南方的林望眼(李茂岸)一帶,並逐漸向北移動至烏來、忠治,而其居住範圍,以大桶山為北界。至於北勢溪流域及其以北之廣大文山地區,其地權則屬於秀朗社。烏來原住民與秀朗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3.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42]

Page 5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社之間,有無衝突,至今文獻未曾記載,是以不得而知。

十八世紀中期以前,漢人已分批進入文山地區拓墾。首先在雍正七年(1729),粵人拓墾集團大舉侵入文山地區,秀朗社民基於護土有責,雙方爆發了首次的族群衝突。在簽訂合約之後,漢人取得秀朗社允許,得以順利入墾。此後,雙方關係和諧。而泰雅族人與漢人之間的衝突,是從十八世紀初期開始,由清代而至日治時期一直不斷,但其衝突原因大多是因為番人之出草與漢人的報復。漢人在文山地區的開墾,造成不斷的族群衝突,墾民面臨生命威脅之時,不得不習武以自保,因此也養成文山地區居民尚武之風氣。

而漢人之間的衝突發生在乾隆初年,先來的粵人與後來的泉州移民發生衝突,結果粵人不敵,大部分退出文山地區。少部分如墾首廖簡岳等,仍留於萬盛庄為業戶。泉州安溪人由於人多勢眾,成為拓墾文山地區的主力。

大致而言,漢人拓墾文山地區的路線,一是由景美溪兩岸河谷平原上溯,經景美、木柵、深坑、石碇而達坪林。另一線沿新店溪及其支流上溯,開墾大坪林、安坑、青潭以及北勢溪一帶。

由於文山地區密邇番界,番害不少,造成文山地區較特殊的拓墾方式,有官方派兵護墾的拳頭山官庄制,還有墾戶制、隘制與結首制。其中除了墾戶制之外,隘制、結首制與拳頭山官庄制,都帶有武力拓墾性質,文山居民尚武成風,係其來有自。

咸豐年間,文山各地的拓墾已大致完成,此時番害之威脅已不若先前之大,受到台北地區漳、泉械鬥之影響,新店的安坑庄與大坪林庄爆發了漳、泉械鬥,雙方互有死傷,後來械鬥才漸漸平息。此後,文山地區就不再有大規模的族群衝突。

在漢人與泰雅族原住民的合作方面,番仔公館和屈尺地名的由來,都是因為該地位於漢番交界而成為適當的漢番交易的場所。在平埔族方面,番業戶韓敬元曾經在深坑和漢人共組吳高陳墾號,成為開墾深坑的主力。在通婚方面,郭錫瑠娶平埔族女子為妾,其動機可能是為求族群的和諧,但這種的例子畢竟是少數。平埔族秀朗社,以君孝家族為例,從君孝開始,從歷代的配偶姓氏上來看,大部分是漢人[7]。

漢人方面,不同族群也有很多合作的例子。在大坪林庄開闢初期,漳人郭錫瑠取得粵人墾首蕭妙興的合作,交換取水口,使瑠公圳能夠順利完成。此外,由於瑠公圳要通過景美地區,他又和萬盛庄墾戶廖簡岳(粵人)、鄧宜生(泉人)簽定合作契約[8]。

各個族群其勢力的消長,我們可以以1930年文山郡(包含番地烏來)之人口調查為例來說明。當時文山郡人口總數58,084人,其中福建系有55,501人,占百分之九十五點五五;廣東系有980人,占百分之1.69﹪;熟番(平埔族)有42人,占0.072﹪;生蕃(泰雅族)有570人,占0.98﹪[9]。

其中福建系人口中,以祖籍安溪者為最多,據日本總督府1926年之調查,文山地區祖籍為安溪者有41,500人,祖籍為漳州者有5,000人(絕大部分住新店安坑庄)[10]。所以,文山

地區最占優勢族群為閩南族群,粵人與泰雅族人在人數上雖分居二、三,但其人數已微不足道,更遑論僅有42人的平埔族。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3.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42]

Page 5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粵人雖然最早來到文山地區,並拓墾大坪林庄,可是因為其人數與安溪人比較,處於絕對劣勢,是以大部分遷走,僅有少數留在此地。

泰雅族人素來驃悍武勇,其居住地烏來,在清代幾乎極少漢人涉足其間,在清末,在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下,使漢文化及漢人開始進入烏來地區。至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統治力量更深入烏來各部落。在廢止出草習俗後,漢人大批進入烏來,根據民國七十七年(1988)烏來鄉的人口統計指出,本鄉原住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9.23﹪[11],表示漢人勢力在本鄉的增長。

文山地區的平埔族,從乾隆年間開始,漸漸失去了土地的掌控權。由於他們所收的番租均屬偏低,又須負擔番餉及其他雜費,致生活困窮。因其土地太多,社番人數不多,無力墾耕,是以絕大部分租給漢人墾耕。因為大部分土地懸遠,收租不易,或契約遺失,經過幾代之後,大部份土地均淪入漢佃手中。如今,文山地區秀朗社的平埔族僅存一戶,其餘均已他遷。平埔族人生活在漢人社會中,逐漸通婚、漢化,自己的語言已逐漸消失,文化斷層問題嚴重。

[1] 《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34、35。

[2] 台北市文獻會翻譯、收藏,《瑠公圳沿革史附屬古文書》(譯本),頁15-17。

[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二年,永久保存,第五十二卷,第八門,財務,第十五類

土地,第十七項,編號01504,〈立分業鬮書字〉,(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

[4] 深坑廳總務課,《深坑廳第二統計書》,〈管內狀況沿革〉,第五,〈地方發達概要〉,頁

5。

[5]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93。

[6] 富田芳郎,〈北部台灣於自衛的農村聚落一例(下)〉,《地理學》,第三卷,第五號,頁

73。

[7] 潘氏歷代公媽牌(照片),潘日新先生提供。

[8] 〈乾隆二十五年合約〉,臺北市文獻會翻譯、收藏,〈瑠公圳沿革史附屬古文書〉(譯本),

頁15。

[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文山郡,頁5。

[10]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93。

[11] 文崇一、蕭新煌編著,《烏來鄉志》(烏來鄉:烏來鄉公所,民國七十九年),頁34。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3.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42]

Page 5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1-6-3.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42]

Page 6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6-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4:43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7:5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7F5845AE-21E0-4ABB-9F6F-BCE5EAF45463}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1-6-3.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7:5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4:44 -0000 vti_filesize:IR|2403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K|1-6-3.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KUS|html/item404/1-6-3.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1-6-3.htm [2007/11/29 上午 10:49:43]

Page 6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第二章、臺北市文山區的家族

一、文山地區宗族之發展

文山地區的居民,其祖先大部分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

根據大正十五年(1926)之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人口調查,文山郡人口52,500人,其中41,500

人為安溪籍,占文山郡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可見安溪為文山地區居民之原鄉[1]

。至於當初這些安溪移民,是在什麼原因驅使下離開家鄉,而來到這個新天地呢?

明末清初之際,閩粵移民紛紛遷來臺灣,以尋求一個更好的生活,北部地區為安溪移民之大本營。一般研究移民問題者,多注重研究原鄉之推力及新天地之拉力。就閩南地區而言,原鄉之推

力包括人口過多、食糧不足;而新天地之拉力則為台灣為開發中區域,人口稀少,土地肥沃[2]

。此外,地方治安不良也是安溪居民向台灣移民的原因。明代嘉靖末年,倭寇作亂,安溪縣治被毀,各鄉均被擾害。崇禎十五年(1642)安溪發生匪亂,一年才平定。從順治年間至康熙初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攻佔安溪縣城,閩南各地抗清義軍四起,與清軍激戰。後來鄭經兩度攻佔泉州

各縣,安溪地方成為戰場,陷入騷亂。其間,更曾數度發生大規模民變[3]

。此外,安溪猛虎為患,從順治中到乾隆初年方才稍戢。康熙中葉,虎害尤劇,內十八里男婦老少死於虎者不下千餘

人[4]

。在此情形下,形成安溪居民因避禍而向外遷移,當時的臺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自然成為移民的優先選擇。

清代文山地區地方上有勢力的宗族,以高、張、林三姓,與陳姓、黃姓、鄭姓、劉姓、許姓為主。其中高、張、林三姓是當年從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一起渡海來臺,並且共同開墾過一段時間,在此先敘高、張、林三姓。

[1]

陳漢光,〈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93。[2]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臺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出版,頁36-38,66、74、75。[3]

安溪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安溪縣志》,上冊(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四年四月),頁14-17。[4]

明龔栗夫主纂,清莊成重修,《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安溪縣志》(台北市:台北市安溪同鄉會印行,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出版),頁247。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44]

Page 6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44]

Page 6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5:13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0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1B41FB75-9A84-48A7-8222-870B39EC084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2-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0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5:14 -0000 vti_filesize:IR|833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1.htm K|2-1.htm K|2-1.htm K|2-1.htm K|2-1.htm K|2-1.htm K|2-1.htm K|2-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KUS|html/item404/2-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htm [2007/11/29 上午 10:49:44]

Page 6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5:38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8:1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06E75015-150B-46E2-9858-BB99567DA07C}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2-1-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8:1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5:40 -0000 vti_filesize:IR|37239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K|2-1-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KUS|html/item404/2-1-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1.htm [2007/11/29 上午 10:49:45]

Page 6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高、張、林三姓

高、張、林三姓族人原居住河南光州固始縣,在黃巢之亂後,為避禍而相繼舉族南遷,至福建泉

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在此聚族而居[1]

。各族分布地區,新康高氏大多為其大平祖高山之後;張姓則主要分佈在路下、大平、上下加美洲等地區;林姓主要分佈於山前、西山與同安

縣、長泰縣與安溪縣交界地區[2]

。由於地勢上以丘陵、山丘為主,且春季多雲霧,居民除從事食

糧作物的生產外,茶葉種植亦頗為興盛[3]

。三姓在遷入大坪之後,不但彼此互相聯姻,通婚,而

且三姓在田土經營上,彼此也存在著合作關係[4]

三姓族人在康熙、雍正年間已有部份來臺,乾隆年間,已在淡水北投一帶拓墾,如張光雲開墾淡

水大坪頂,高培實開墾北投十八份[5]

。部份族人續沿淡水河上溯,來到文山地區,看到這裏山脈連綿,河川流貫其間,與故鄉安溪類似,決定在此定居。

1、高姓族人

高姓族人在安溪大坪時,其二十二(佛字輩)、二十三(積字輩)兩世就形成上五佛下八積共十三房,其中上派長房佛安、次房佛養、三房佛成、四房佛福、五房佛信。下派長房積傳、次房積

良、三房積淵、四房積祥、五房積賢、六房積成、七房積雄、八房積和[6]

。其中,除下派二、

五、七房之外,其餘派下均先後渡航來臺[7]

高姓族人為文山地區各地拓墾的主力,主要以炅字輩(卅世)、培字輩(卅一世)、鍾字輩(卅二世)三世為主。以漢人最早進入的萬盛庄而言,高培皤、高培炎於乾隆初年開闢竹圍內,高炅節、高培緣開闢書房子一帶,高炅顯、顏子富開闢梘尾一帶,高有禹、高志朝、高鍾涉等人開闢

溪子口[8]

。以內湖庄而言,高阿泉開闢阿泉坑,高培(疑漏一字)、高鍾將開闢埤腹,高培全開

闢頭廷溪,高炅臣等開闢下崙尾,高標印等開闢魚衡子,高太山等開闢石壁坑[9]

。在深坑地區而言,高氏族人更是促使開墾活動順利展開的最大功勞者。乾隆年問,萬盛庄官佃高緣,(即高培吉,也就是高培姻)率族人來到深坑,開闢萬順寮。以此地凶番出沒,高培吉遂設萬順寮隘,僱隘丁防守,保護墾民。

嘉道年間,台北地區因移民不斷入墾,人口漸趨飽和,三姓之間漸生嫌隙,而拈鬮各自分立。高姓留在景美,林姓在萬隆一帶,張姓往木柵發展,並各自建立自己的集應廟。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1.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50]

Page 6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就實際情形而言,三姓分道揚鑣也是勢所必然。在嘉道之際,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氏族人一方面各房人口漸多,一方面經濟上也比較寬裕,於是有高佛成(上派五房)、高佛福(上派四房)、高積傳(下派長房)、高積淵(下派三房)、高積傳(下派四房)等五房開始祭祀己房的始祖,即由祭拜大宗始祖而逐漸轉向祭拜小宗始祖。一開始是同房派下較有財力的房親倡議,醵金創置祭祀基金,以為祀典之資。每年農曆十一月初,在輪值房親家中舉行祭祀。至光緒年間,

遂紛紛建築各房宗祠[10]

。值得注意的是,上派四房派下的高貽椒(高培啟),墾闢內湖、萬

盛、興福各庄,子孫賢達,後來成立崇奉高貽椒的六合祖祠[11]

,使高氏的宗族組織更向下發

展。高姓宗族中,住木柵頭廷里的高家齊,年收四千租,為木柵有名富豪[12]

2、張姓宗族

張姓族人在安溪大平之始祖為滿進公,傳至第十一世,以真養、添保、添壽三人,分為長、二、三房,來臺各房分為長房長(元忠)、二房長(元質、元美)、二房二(元順)、二房三(元

貞)、三房一(元正)、三房二(元立)、三房三(元思)等八房之後裔[13]

。真養之子秉直,添保長子成輔、次子陽輔、三子資輔。成輔之三子元質、四子元美,其派下分佈木柵,稱為二房

長。秉直之子元忠,其派下在木柵,稱為長房長[14]

。張氏族人來木柵之初祖,以二十世啟字輩和二十一世光字輩為主。其安溪大坪路下祖厝分佈木柵居地情形如後:(一)路下塗村厝(木柵街)。(二)路下橫箱尾厝(木柵街猴山坑)。(三)路下南山厝(木柵街)。(四)路下樓仔厝(木柵街)。(五)路下坑仔頭厝(下崙尾)。(六)路下嶺兜厝(木柵街、待老坑、下崙

尾)(七)路下新厝腳厝(新厝)。(八)路下山仔崙厝(木柵街、貓空)[15]

木柵張姓中,最有名的是張李成,又叫張達斌,中法之役組義勇赴淡水抗法有功,又奉命撫

「番」,受封斗六門都司[16]

。張德明曾任張李成之參謀長,後擔任木柵總理。日治時期任深坑庄長,並設立文山茶業公司。德明子張福堂久任深坑庄長,種茶四十甲,對振興地方產業有很大

貢獻[17]

。此外,張迺扁為地方頭人(鄉耆之類),其子張水龍在日治時期為國語學校第一屆畢業,與日人河野猛共同創立內湖公學校,對地方教育貢獻很大。張水龍長子張傳生畢業台北醫學專門學校,任醫生。次子張乾生畢業台北第二師範,任教師、深坑庄役場總務課長,戰後任木柵

鄉長。張水龍之姪張初生,曾任深坑庄役場總務課長及深坑庄協議會員[18]

3、林姓族人

林姓族人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路下,其孫字輩、君字輩、臣字輩於乾隆年間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1.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50]

Page 6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來台,部份族人居淡水[19]

,其餘族人則沿淡水河南下,先在文山堡門戶林口庄發展。其中林堯(字君讓)於乾隆十九年(1754)六月與妻詹氏東渡臺灣,由淡水登陸,初卜居林口庄。夫婦務農,辛苦墾耕,克勤克儉,置有田園厝宅。乾隆三十九年(1774)破土興建林口永興庄土地廟後

太平公祖厝,後其子林庶臣在大安興建安泰堂大厝,為林氏族人在臺北地區最有名之家族[20]

,其土地遍及大安庄、永興庄、內埔庄、古亭村、六張犁庄、艋舺等地,文山地區之青潭、十五

份、頭重溪庄、暗坑庄均有其土地[21]

另外安溪柏葉派下居大坪路下第十六世林孫衍,兄弟四人,於乾隆中期來臺,開墾文山堡內湖庄

中崙仔,起造屋宇,創業垂統[22]

。此外林姓族人中有林新起開闢萬盛庄之番婆厝與三塊厝,也

有林家修與他姓族人共墾十五份[23]

。在木柵坡內坑,林恩澤較許氏族人更早向番業戶請墾[24]

。[1]

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頁31、32。[2]

同上書,頁32。[3]

同上書,頁33。[4]

同上書,頁48、49。[5]

同上書,頁83。[6]

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頁52、53。[7]

同上書,頁6。[8]

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35。[9]

同前書,頁42。[10]

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頁7-15。[11]

同上書,頁16。[12]

詹瑋採訪,〈張昭雄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日。[13]

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頁109。蔣秀純,〈木柵區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19。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1.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50]

Page 6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4]

張榮森,《木柵柿子腳張氏族譜》(臺北市:張榮森自印,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頁86、87。[15]

同前書,頁62。蔣秀純,〈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一〉,《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25。[16]

《台北縣志》,〈人物志〉,頁18。[17]

詹瑋採訪,〈張昭雄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日。[18]

詹瑋採訪,〈張乾生訪問記錄〉,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五日。[19]

林興旺編,《柏葉派渡臺廷保公派下林家祖譜》,昭和十三年出版。央圖臺分,微捲編號1211005。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頁104。 [20]

王世慶,〈臺北安泰堂之家譜與古文書〉,《台北文獻》,直字第四十七、四十八期合刊(民國國六十八年六月十五日),頁2。[21]

同前文,頁52、54、57、58。[22]

林興旺編,《柏葉派渡臺廷保公派下林家祖譜》,昭和十三年出版。央圖臺分,微捲編號1211005。[23]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35。[24]

〈乾隆三十年立給山批字〉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1.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49:50]

Page 6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鄭姓族人

鄭氏族人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碧水社斗後厝,其始祖鄭威公住光州固始縣,後遷

至閩。至第八世鄭守義[1]

,其派下成為今日文山地區鄭氏之祖。傳至第十一世鄭可杉時,約於雍正末、乾隆初時攜四子來十一命開墾,後可杉回大陸,三子必堪、必臣、必時留台繼續墾拓,另一子必覺亦回大陸。必堪後拓墾景美、深坑,必臣開墾木柵,必時開墾大安庄。另有一支鄭氏族

人,以必提、必鮀為主,開墾馬明潭[2]

。《台北縣志》記載「馬明潭條:乾隆八年,泉州人鄭可

推開闢[3]

。」實則鄭可推於康熙己丑(康熙四十八,1709)年在家鄉安溪去世,其三子必提、必

鮀、必慥來馬明潭發展,後來均葬於馬明潭[4]

,可見應是必提、必鮀開墾馬明潭。《台北縣志》中記載,鄭守義等開墾十一命,鄭再居等開墾打鐵寮,鄭士吟等開闢灰窯坑、鄭楚興等開墾大竹

林,鄭楚粒等開墾番子公館,其開墾時間約在乾隆八年(1743)至乾隆十二年(1747)[5]

,前已言之,鄭守義為其共同始祖,並未來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段記載:「番子公館條:乾隆十二

年(1747),泉州人張文旭、鄭楚粒向當地番社承購耕墾,地當番界為番漢交易之所[6]

。」如此段記載屬實,該番社應就是筆者第一章所指出,在今政大附近的霧裡薛社。此外,傳說貓空一帶

原屬鄭氏族人所有,後因與張氏族人發生糾紛,鄭氏族人方退出貓空[7]

。對照此項記載,番子公館等地,當初原為鄭、張兩姓合墾,而今全屬張姓之情形,似又有些偶合。鄭氏宗族中住坡內坑

的鄭仔角盛年收四千租,為木柵有名富豪[8]

[1]

不著撰人,《木柵馬明潭鄭氏族譜暨家規條例法》,頁9、14。[2]

詹瑋採訪,〈鄭明添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八日。[3]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42。[4]

不著撰人,《木柵馬明潭鄭氏族譜暨家規條例法》,頁29-32。[5]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41、42。[6]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42。[7]

詹瑋採訪,〈鄭明添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八日。[8]

詹瑋採訪,〈張昭雄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日。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2.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51]

Page 7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2.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51]

Page 7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6:03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8:2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A74CCD31-9753-4F34-B04A-A0AB431C9199}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2-1-2.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8:2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6:04 -0000 vti_filesize:IR|1175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K|2-1-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KUS|html/item404/2-1-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2.htm [2007/11/29 上午 10:49:52]

Page 7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許氏宗族

1、坡內坑許氏家族

木柵坡內坑與深坑深坑仔許家,為地方上重要家族之一。許氏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石龜鄉,數遷至晉江北田寮鄉,居住五世,至許宗關時,從幼奉父命學醫。迨及成婚生子,深感屈居田寮鄉究竟無光明前途,斯時渡台風熾,遂於乾隆三年(1738),渡海入台。嗣後,在台灣府(今臺南)

內開鋪化育堂藥店,懸壺濟世。醫癒道憲[1]

夫人難症,名聲四揚,許明使綽號即為道憲之贈。由此經濟漸裕,聞北部台灣尚未開發,人稀地廣。遂北上給墾土地,即今抱子腳三坑十八份(崙)之田園山地,邊醫邊管,年收頗豐,思念眷屬亦深。迄乾隆十一年(1746),清廷准台民搬眷期間,給請路照,回福建原鄉。於是胞弟許宗珪夫妻,堂弟許宗琴夫妻及母親王氏伍娘,一行八人由淡水進入台灣,定居晉江厝(在今坡內坑許氏祖厝),子孫繁衍。後原住民為害情形稍為緩和,許宗琴一房遂於乾隆二十年(1755)開闢深坑子、新坡內(均在今深坑)等土地,為深坑最早之開墾人。及至乾隆二十五、六年(1760、1761),原住民不時進襲,晉江厝難以立足,暫退十五份,依當地許姓族人(十五份許姓係安溪人)。未幾、原住民退去,遂回抱子腳重整家園[2]

2、十五份許氏家族

十五份許氏家族,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歸善鄉依仁里山地鄉西庚社山隔前厝[3]

,在乾隆三十

四年(1769),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移民到台灣景尾十五分庄耙形厝開墾附近村莊[4]

。當時最

初開闢十五份庄之十五股中,即有許標重、許標勝兩人[5]

,可能即為此兩個堂兄弟。另有一說,即許氏族人在黃巢既起之後,南遷福建,又於元末遷徙安溪大坪。而該大坪始祖育有二子,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長子後裔德遠,次子後裔標重共同渡台開墾耙形山一帶,不久即建立了德

遠家祠,日治時期建立標重家祠,另外並祭祀清水祖師[6]

[1]

此道憲可能指福建分巡臺廈兵備道,在乾隆三年至乾隆十三年之間,先後有鄂善(乾隆三年至乾隆五年)、劉良璧(乾隆五年至乾隆八年)、莊年(乾隆八年至乾隆十三年)等三任道憲,但不知是哪一位?見鄭喜夫纂輯,《台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冊,文職表(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九年八月),頁18。[2]

裔金聲,〈修譜談往事〉,祭祀公業許太嶽管理委員會編,《許太嶽渡台宗珪公宗關公宗琴公世系族譜》,頁28、29。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3.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53]

Page 7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

許瀚裳訪梓彝編,《西庚許氏祖譜》,光緒三年,頁15。[4]

〈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一,訪許阿通先生〉,《台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5]

《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頁35。[6]

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七月出版。頁66。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3.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49:53]

Page 7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6:2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8:3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13138B76-587F-4A68-8BE0-7D81378C942C}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2-1-3.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8:3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6:26 -0000 vti_filesize:IR|1083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K|2-1-3.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KUS|html/item404/2-1-3.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3.htm [2007/11/29 上午 10:49:54]

Page 7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劉氏家族

橫跨景美、新店的劉氏家族也是地方上具有實力的家族。劉氏族人原居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小門厝下塗樓,約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秉洲、秉震(德安)、秉經、秉盛(德元)四兄弟離別父親世棠及母親,來臺開墾。秉洲、秉經定居新店竹篙嶺,秉震居景美十五分,秉盛則居新店大坪林。秉盛與四子中士、首士、金士、楠士歷經數十年之勤苦奮鬥,耕田種地,兼作熟煙,獲利甚鉅。在過世時,四子分田產,每人各得五百租(按:一租係田地出租佃戶每年所收的稻穀,一租即一石,一甲可收四十石,五百租大約有十多甲地)。其祭祀公業溪子口有四千多坪地、大坪林一甲六分、七張山下二甲、新店山林有七甲多。楠士在分房後,遷溪子口,他有五子禎祥、瑞炷、睦、建勳、瑞芳。瑞炷傳祖熙,祖熙傳長生、番婆。長生的兒子劉軟綢,番婆的兒子劉神

庇均為景美聞人[1]

。秉震定居於十五份庄獅形(約在今景美仙岩路附近),與許姓族人共同開

墾,其後裔於道光年間重建祭祀德安公(秉震)之宗祠[2]

,顯示在此之前,劉氏族人已在此另立小宗組織。至文山地區各個宗族拓墾活動告一段落,嘉道年間,開始逐漸出現了各個小宗的組織。這些小宗組織,就其目的而言,大都為了崇祀其遠祖功德,並謀和宗睦族。以高氏宗族而言,即有數個小宗組織相繼成立。1、 下派三房高積淵派下

該派下族人,拓墾遍及萬盛庄、內湖庄、頭前溪、新店、深坑等地。至嘉道年間,有裔孫培註、鍾三、派裕、派廣、派汝、派克、派貞、標炎、標振、標義、標迪等十一名發起,為崇祀始祖積淵以謀和宗睦族,招集各派下捐金,集腋成裘,將積立金(孳息金)交代著落宗親掌管逐年生息,以為歷年祭典之資,並彫刻積淵公以下遠祖總牌一位,定每年冬至日為例祭日期,輪流當值[3]

。2、 上派三房高佛成派下

上淡水八芝蘭、上埤頭、萬盛庄、內湖庄、阿泉坑、頭重溪、深坑仔等地在嘉慶戊寅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十二月間有鍾岳、鍾成、鍾別、派友、鍾清、派琳等六人,以開闢就緒欲興祀

典,圖報祖德,計三十六大員,逐年以年加二生放利息,加入元金,以充祀典之資[4]

。3、 上派四房高佛福派下

上派四房派下,聚族於內湖庄,至嘉道年間,有高培調者,欲興佛福祖祀典,而報宗功祖德,與六合鍾喻、鍾典、派丹及派厚、派霜等相議,咸稱善,遂向同祖派下,計丁醵金,集腋成裘,逐

年生息,以為歷年祀典之資[5]

。4、 下派長房高積傳派下

在嘉道年間,其裔孫等,思祖德宗功,而興祀典。向同祖裔孫鳩資,凡兩次,共加入者有七十二份。購置內湖庄祀租,以為歷年祭祀之資。每年定期十一月初四日,憑祖公香爐一個,隨值東而

移動[6]

。5、 上派四房高貽椒派下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4.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55]

Page 7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係祭祀來台祖高培啟(貽椒),他於乾隆十八年(1753)春間攜眷渡臺,卜居內湖庄,計墾闢內湖、萬盛、興福庄各地,連陌數十里。有子七人,除長子外,其派下散居內湖、興福庄,各守成

業,謂之六合。為紀念功德,將其創建房屋留作祖祠,供奉培啟公神主[7]

。安溪各姓宗族於乾隆年間來到文山地區開墾,由於面臨原住民威脅,與開墾時需要大批人手,此時各宗族人數仍不夠多,單靠宗族力量無法應付,所以此時各姓以原鄉安溪地緣關係為主,形成合作關係。在此種合作關係上,一方面將原住民漸漸逼退,在文山各個地區順利完成拓墾;另一方面,安溪人的緊密合作,不但大量招致原鄉移民陸續來此開墾,也成功的排斥了其他籍貫的移民來到文山地區。但是在嘉道年間,各姓人口滋蕃,開墾之土地漸趨飽和,人多地少,形成各姓之間的競爭,齟齬漸生,於是各姓之間合作關係破裂,開始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合作。此時各姓宗族由於各房派下人多,由祟奉大陸上的大宗祖先,開始逐漸形成小宗祭祀,而以祭祀自己本房祖先為主。至同光年間,隨著臺北地區貿易發展,各房漸有資蓄,小宗宗祠以及開臺前三代祖先的

宗祠也在文山各地陸續建築[8]

。根據陳其南對台灣各宗族的觀察,他指出,「當有足夠的宗族成員重新在臺灣相聚時,他們便有

機會重新建立一個與祖籍之宗族類似的組織[9]

」。以文山地區為例,各姓宗族來臺之後,首先建立了祟奉大陸上共同祖先的大宗宗祠,藉以聯合同鄉同姓的族親。至同光年間,各宗族人口日繁,開始各自建之小宗宗祠,設立祭祀公業。這種由祭祀大陸的祖先,轉而祭祀來台祖先的現

象,也就是陳其南所指出的,「台灣的漢人社會,已從移民社會變為典型的土著社會。[10]

」。從實際面而言,此時各宗族來臺已經一百年,遠祖既不可追,建立距離自己只有三、四代之小宗宗祠,並定期祭祀,在情感上是比較合理的作法。大宗、小宗的區分,主要與祭祀公業的組成方式有關。祭祀公業就是指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以土

地為基礎所設定之獨立財產[11]

。祭祀公業依設立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型(1)鬮分字的祭祀公業。(2)合約字的祭祀公業。前者係享祀人生前分配子孫家產時,先抽出一定的財產,組成公業,或子孫於分配遺產時,以抽籤方式,抽出一部份祖先遺產而成立公業。合約字的祭祀公業則

由早已別居異財的子孫共同出資設立的[12]

。莊英章認為,臺灣漢人的宗族構成,小宗族雖然有

時候採合約字的方式組成,但大宗族之成立則顯然不可能有所謂的鬮分字者[13]

。亦即通常鬮分字的祭祀公業以祭祀小宗為多,合約字的祭祀公業則以祭祀大宗為多。文山地區現存契約,缺乏祭祀公業方面的契字、臺帳,因此,除非族譜中有記載,各祭祀公業組成情形至今尚難明瞭。文山地區各姓族人藉著祭祀公業的建立、修族譜、年節祭祀等活動,通過宗族組織增進宗親情感,加強了族人的我群意識,在拓墾過程和商業活動中彼此相互合作,也促進了漢人拓墾社會的不斷進步。以下將文山地區各重要宗族及家族按來臺時間、來臺祖輩份、來臺後遷移地點、所建之宗祠或祭祀公業等項,一一列表說明,以明白各宗族之發展狀況。

[1]

林萬傳,〈耆老個別訪問記―訪劉盛超先生〉,《臺北文獻》,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

年六月),頁38、39。 [2]

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頁68。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4.htm 第 2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55]

Page 7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

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頁13。[4]

同前書,頁7。 [5]

同前書,頁9。 [6]

同前書,頁11。 [7]

同前書,頁16。 [8]

如新店劉姓從剛來臺時,建立大陸之祖先劉肇蓮祭祀公業,後來成立來台祖劉秉盛以及劉德安祭祀公業。見詹瑋採訪,〈劉辰雄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木柵鄭姓最早時成立祭拜大陸共同祖先鄭守義祭祀公業,後來才成立開台祖良卿(必臣)、必提、必鮀之祭祀公業,最後有紀念良卿第三代的五常祭祀公業(因有五兄弟號曰五常)。見詹瑋採訪,〈鄭明添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八日。[9]

陳其南,〈台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建立及轉型〉,收入作者所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八十四年三月初版第三刷),頁86。[10]

同前書,頁86。[11]

姉齒松平著,《祭祀公業及在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日本東都書籍株式會杜藏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一九八三年六月出版),頁2。[12]

同前文,頁18。[13]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二刷)頁181。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4.htm 第 3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55]

Page 7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6:5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8:4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8AAA83E-60FD-42F2-BA56-FC16F3E539D0}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2-1-4.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8:4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6:56 -0000 vti_filesize:IR|2737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K|2-1-4.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KUS|html/item404/2-1-4.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4.htm [2007/11/29 上午 10:49:56]

Page 7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文山地區景美木柵各宗族發展狀況表

宗族(家族)名稱

來臺時間 來台祖 最初來臺世代

在臺先後遷移地點

宗祠或祭祀公業

高姓宗族 乾隆初年 炅字輩、培字輩、鍾字輩

卅世、卅一世、卅二世

北投、六張犁、景美、深坑、石碇

祭祀公業高積淵、祭祀公業高佛成、祭祀公業高佛福、祭祀公業高積傳、祭祀公業高子綿、祭祀公業高派蟳、祭祀公業高貽椒、祭祀公業高培全,高同記、高萃記

張姓宗族 乾隆初年 啟字輩和光字輩為主

二十世、二十一世

淡水、木柵、深坑

祭祀公業張啟順、祭祀公業張四美、祭祀公業張五常、祭祀公業張元質、祭祀公業張啟問、祭祀公業張永老、祭祀公業張啟孝、祭祀公業張光美、祭祀公業張啟章、祭祀公業張啟守、祭祀公業張八合、祭祀公業張雙慶

林姓宗族 乾隆初年 聯字輩,君字輩

十二世、十五世

林口庄、景美、大坪林、木柵、石碇

祭祀公業林四吉、祭祀公業林太平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5.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57]

Page 8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鄭姓宗族 乾隆初年 可杉、必堪、必神(臣)、必時、必提、必鮀

第十一世、第十二世

木柵馬明潭、打鐵寮、小坑、十一命。大安何厝庄、坪林

祭祀公業鄭守義、祭祀公業鄭必鮀、祭祀公業鄭必提、祭祀公業鄭良卿、祭祀公業鄭五常

許宗關家族

乾隆十年(1745)

許宗關、許宗琴、許宗珪

田寮第六世

台南、內湖抱子腳、深坑新埤內

祭祀公業許太嶽

十五份許氏宗族

乾隆三十四年(1769)

許德遠、許標重

十五份 標重公家祠、德遠家祠

劉姓宗族 乾隆二十五年(1760)

秉洲、秉震、秉經、秉盛

第十一世 景美、大坪林、青潭

祭祀公業劉肇蓮、祭祀公業劉秉盛、祭祀公業劉德安

資料來源:詹瑋採訪,〈劉辰雄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詹瑋採訪,〈鄭明添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頁62、66-68。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頁1-13。

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頁93、94、103、106。祭祀公業許太嶽管理委員會編,《許太嶽渡台宗珪公宗關公宗琴公世系族譜》,〈參考資料五〉,頁28、29。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74年6月),頁36。《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74年9月),頁25。張榮森,《木柵柿子腳張氏族譜》,頁62。不著撰人,《木柵馬明潭鄭氏族譜暨家規條例法》,頁9、14。

文山地區地方菁英大都出身各大宗族,在地方菁英的社會流動方面,張仲禮指出,十九世紀後半,中國紳士階級異途(非經正式科舉)出身的比例上升[1]。

文山地區各家族人物,能夠躋身於地方士紳之列的,出身於正途者少,出身於異途者多。如深坑黃世賢家族即以力田致富,再以捐納方式得到監生頭銜,成為地方士神。新店劉家,由於力田再加上經營煙草致富,他們培養下一代接受教育,考上舉人、秀才[2]。景美高氏宗族如高派蚶、高

標螺、高敦仁皆經商致富[3];高選鋒、高元勳藉由科舉成為士紳。另外,以軍功而為士紳者有陳

秋菊、黃宗河、黃祖濤、李春華、張李成、游世清、王詣、李春芳[4]等人。說明了地方菁英的向

上流動已不只科舉一途,捐納或頗富資產者、立有軍功者,皆可躋身於地方士紳之列。[1]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5.htm 第 2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57]

Page 8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一九九一年七月一版一刷),頁139。[2] 鷹取田一郎修,《台灣列紳傳》,頁50、51。

[3] 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頁17、22。

[4] 鷹取田一郎修,《台灣列紳傳》,頁41-52。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1-5.htm 第 3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49:57]

Page 8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7:3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8:5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77DCD33F-A8D4-4D2D-B859-9B7253775D23}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2-1-5.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8:5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7:32 -0000 vti_filesize:IR|3045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1-5.htm K|2-1-5.htm K|2-1-5.htm K|2-1-5.htm K|2-1-5.htm K|2-1-5.htm K|2-1-5.htm K|2-1-5.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KUS|html/item404/2-1-5.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1-5.htm [2007/11/29 上午 10:49:58]

Page 8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日治時期家族與政治

所謂地方菁英,在各個學者之間有不同的定義。吳文星教授稱之為地方性領導階層或次級領導階層。具體而言,這些人在清代係指擁有科舉功名的士紳,以及沒有科舉功名的富商、地主和儒士等,在日據時期則是指政治、經濟、教育及文化等方面地位較重要或表現傑出者。[1]此外,陳世

榮將其定義為「介於國家政權與地方社會之間,其身份、地位與影響力不同一般民眾的人」[2]。

事實上,簡單的說,地方菁英就是指受過一定的教育或擁有一定的資產,在地方上能夠起領導作用的人物。清代的地方精英,除了以上所述的擁有科舉功名的士紳,以及沒有科舉功名的富商、地主和儒士之外,也有一些是以軍功和捐納來取得功名[3]。到日治時期,由於捐納之途已絕,又

無法取得軍功,能夠躋身地方精英之途,一是服地方公職;另一是求得高等教育學位之後,擔任醫生或是學校老師。在日治時期,地方菁英出任公職者不少,但是其範圍包括哪些呢?根據總督府的定義:「本島上流社會係指縣、廳及辨務署參事、官衙任職者、區街庄長、保甲局長、保正、壯丁團長、甲長、牌長、教師、具秀才以上功名者、得有紳章者及讀書人等。[4]」

地方上的領導精英,許多是出自地方上有勢力的家族,在日治五十年之間,這些地方菁英參與了地方上的各種公共事務,如政治、經濟、教育、宗教等等,幾乎都有這些地方菁英的參與,也促使地方事務蒸蒸日上,興盛繁榮。玆以文山地區區長及街庄長名錄為例,來看此地區在日治時期中地方領導人物演變之軌跡。 台北廳時期景美木柵地區區長名錄

地區

明治四十三~五年(1910~1912)

大正二、三年(1913~1914)

大正四~八年(1915~1919)

大正九年(1920)

陂內坑區

許友貢 許友貢 許友貢 許友貢

景尾區

高標螺 高標螺 劉神庇 劉神庇

木柵區

張德明 張德明 張德明 張德明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職員錄》,明治四十三年~大正九年。 文山郡時期深坑庄庄長名錄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2.htm 第 1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59]

Page 8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時間

深坑庄長

時間

深坑庄長

大正十年

張德明

昭和八年

張福堂

大正十一年

張德明

昭和九年

張福堂

大正十二年

劉軟綢

昭和十年

張福堂

大正十三年

劉軟綢

昭和十一年

張福堂

大正十四年

劉軟綢

昭和十二年

張福堂

大正十五年

劉軟綢

昭和十三年

張福堂

昭和二年

劉軟綢

昭和十四年

張福堂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職員錄》,大正十年~昭和十九年。在區長制時期,各區的區長,如張建生、黃壬貴、張永桃、高標螺、游世清、張德明、高水桃等,都是在日本領台前即為地方領袖人物,受漢文教育,得過科舉功名或軍功。日本領台之後,任用他們做地方街庄區長,而日人之所以任用他們,或因其有舊時的行政經驗,或因在地方上的領導地位;此外,也有因為協助日軍綏靖(討伐抗日軍)和大力捐助地方建設,而獲日人青睞。在1920年之前的地方領導人物中,以前朝遺老的比例居多。文山郡的設立,可以說是一個新時代和舊時代的分水嶺。此時日本領台已二十六年,在一八九○年代以後出生的小孩,此時正值青年,是受新式教育長大的世代。在一九二一年以後,文山地區街庄長的名單中,可以看到舊時代領導人物在政治舞台上漸漸隱退,而新時代領導人有漸漸增加的趨勢(此時,日本領台後出生或受日本教育的小孩,大約已三十歲左右,他們的父親輩則已五、六十歲),年輕、學歷高的一代,逐漸取代了他們父親一代的領導地位。從上表可以看到,文山郡時期,最久任的庄長為石碇庄長陳捷陞,共擔任十八年庄長;其次為深坑庄長張福堂,為十五年;坪林庄長鐘榮富十三年,居第三位。陳捷陞之所以深得日人信任,與其當初和族兄陳秋菊降日後的良好表現有關,不但配合政府地方建設,屢捐土地及大筆款項(見前一章),成為抗日義軍降日的良好典範;而且陳捷陞還與花蓮港廳長江口良三郎結拜為義兄弟[5],在政治上有

強力奧援,加上政績不差,得以久任其位。直至昭和十四年(1939)去世,石碇庄長才換人[6]。

上表顯示,自昭和十六年(1941)開始,文山地區各庄庄長幾乎全部換為日本人擔任,唯一例外的只有深坑庄長張福堂。張福堂為何深獲日人信任?這要從其上一代去追索。木柵張家,在日本初統治台灣之時,張福堂之父張德明即率先與日本人合作,擔任台灣總督府民政局財務部副通譯,頗獲日人信任,並任命其擔任第一任深坑庄長,任內表現良好。[7]他在大正十一年(1922)去世之時,總督

府及州、郡均派多位官員前往祭弔[8],由此可見其在中央及地方人脈之廣了。張

福堂在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擔任醫生頗為出名,後來更克紹箕裘,出任深坑庄長。他與基隆顏家關係匪淺[9],與淡水的許丙(昭和二十年擔任貴族院議員)更

結下兒女親家[10],這也是他在地方政壇能屹立不搖的原因。在表五中,擔任文

山地區各區區長的,大抵都是在清朝時候受舊式的教育的地方領袖,可是在昭和以後,地方新的領導人物接班,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從總督府國語學校和醫學校畢業的,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地方領袖(見下表)這也印証了吳文星教授所指出的,此兩校為「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搖籃」[11]。

昭和以後各庄庄長學歷一覽表(不含日人)

庄長名

學 歷

林永生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實業部農業科明治三十九年畢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2.htm 第 2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59]

Page 8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昭和三年

劉軟綢

昭和十五年

張福堂

昭和四年

劉軟綢

昭和十六年

張福堂

昭和五年

張福堂

昭和十七年

張福堂

昭和六年

張福堂

昭和十八年

張福堂

昭和七年

張福堂

昭和十九年

張福堂

黃皆得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七屆

劉軟綢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明治三十五年畢

王火土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三屆

張福堂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七屆

鐘榮富

臺北師範學校公學校教員講習科大正十年修了

資料來源: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林能士編纂,《深坑鄉志》;景福基金會編印,《國立台灣大學景福校友通訊錄》,民國81年12月;台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週年紀念祝賀會,《台北師範學校卒業及修了者名簿》,大正十五年10月20日。 此外,在政權轉換之後,原來在舊時代地方上擁有勢力的家族,由於較有財力,能夠送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因而能夠在地方上延續其家族的政治勢力,或成為地方上社經地位較高之領導階層(見下表)。(註:本表係參考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一書中「新舊社會領導階層關係概況表」)文山地區新舊社會領導階層關係表

姓名

學經歷 關係稱謂

姓名

學歷 經歷

高地龍

經營高源發商行、以及大新自動車株式會社

子 高樹發

京都第二商學校畢業

經營公共汽車客運、租車業

張德明

隘勇新中營幫辦、區長、庄長

子 張福堂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醫生、庄長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2.htm 第 3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59]

Page 8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張水龍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教諭

子 子 姪

張傳生 張乾生 張初生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北第二師範

醫生甲種訓導、深坑庄總務課長深坑庄總務、財務課長、深坑庄協議會員

劉隆松

貢生 子 姪

劉神庇 劉軟綢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

景尾區區長、深坑庄協議會員景尾公學校訓導、深坑庄長、台北州協議會員

許友貢

坡內坑區長、深坑庄協議會員

子 許成重

成淵中學

深坑庄書記、助役

林金河

保正 子 孫

林黃鐘 林鶴年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深坑庄協議會員、醫生醫生

林震東

通經史,兼長醫理,敘五品軍功

子子

林鳳池林佛國

台北師範、日本早稻田法政學校

中醫台灣日日新報漢文部總編輯、台北州協議會員

資料來源:高烶深,《安平高氏族譜誌略》;《台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景美專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深坑公學校創立三十五週年紀念號》,昭和九年十月,深坑公學校校友會;黃英傑主編,《深坑紫雲黃氏族譜》,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初版;台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昭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各大家族在各地區的政治傳承。如新店劉家、許家;景美林家、劉家;木柵張家、許家;深坑黃家、張家;石碇陳家、高家等等皆是。大抵上一輩在清代即為地方頭人,在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2.htm 第 4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59]

Page 8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日治初期仍為地方領導人物,而其子弟則以受新式教育者為多,如總督府國語學校與醫學校,也有讀普通中學或遠至日本求學者,要供給子弟繼續深造,甚至出國留學,這些都是非一般家庭所能供給。其中以深坑黃世賢家族[12]勢力最大,其實力遍布深坑、石碇、新店、瑞芳(即黃則

水、黃則芸、黃產修登等十一人)。其次是新店劉秉盛家族[13](即劉祖堵、劉隆松、劉建勳等

七人),其勢力分布新店、景美。從資產方面分析,黃則水資產七萬圓,劉祖堵資產一萬五千圓,劉建勳二萬圓[14],張建生二萬圓,張德明三千圓,可見維持家族勢力於不墜,與家族經濟

實力有相當關係。大體而言,各庄庄長中奉公守法徹底執行公務者占多數,以深坑庄長張德明為例:張德明,明治六年(1873)生,明治十八年(1885)十月,被任命為總督府民政局財務部副通譯兼土語教授,表現十分良好。明治三十年(1897)九月(年二十五歲),受命擔任景尾辨務署第十五區庄長,至大正十一年(1922)十一月,在其職上已連續在任二十六年。其間為了地方自治粉身碎骨,擁有許多功績,特別是致力於地方產業,廢寢忘食,鞠躬盡瘁,被民眾視為狂熱者。被授與的金、銀、木盃、賞金、感謝狀不計其數。又擔任種種公共團體之會長及顧問。他即使在繁忙中,仍然努力做好這些兼任職務。平日常告誡庄民:「勞動!勞動!勞動!」當時的庄民,在茶葉的種植方面還是採取自然培育法,而對於茶園改良、耕地施肥等事,毫不在乎。張德明遂率先倡導階段茶園(階梯式茶園),並以大豆粕為肥料,對茶樹施肥而成績顯著。庄民始大驚奇,遂相繼效法。張氏同時又對從前茶的品種的粗劣感到不滿,並對製茶方法幼稚覺得非常遺憾。大正三年(1914),他私人出資,派遣一茶農(可能是張迺妙)前往泉州,購得優良茶苗五十株(應為鐵觀音)[15],試種於木柵,結果十分成功。後來庄民感到有改良品種的必

要,遂大量栽培同種的茶苗。[16]張德明對木柵最大的貢獻,在於引進鐵觀音,並大量栽培,使

鐵觀音能夠在木柵生根,並成為木柵名產。當時作為官方刊物的《台北州時報》,對兩位庄長報導詳盡,並且對他們義勇奉公的行為十分讚揚,此二人可說是地方領導人物的行為標竿。  

[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八十四年四月台初

版三刷),頁5。 [2]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6月,頁27。 [3] 如木柵張達斌、深坑黃宗河以軍功而成為地方精英,其事蹟見第四章。黃寅禮則以捐納得

監生而成為地方士紳。見詹瑋,社會篇,第一章宗族,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誌》,頁277。[4]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頁67。

[5] 江口良三郎,〈 三十年前的回顧〉,《東台灣新報》,第一百五十三號,大正十三年6月17

日。[6] 林能士總纂,《深坑鄉誌》,頁5 79。

[7] 詹瑋採訪,〈張昭雄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12月3日。

[8] 張氏出殯時,總督府出席的有殖產局農務課長今川淵、專賣局庶務課長鎌田正威,此外,

還有技師、事務官多人;台北州知事高田富藏、內務部長田阪千助、文山郡守岡村勝次郎等州郡職員,官民代表共千人。見「木柵張氏葬儀」《台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第三版。[9] 他在醫學校畢業後,在台大醫院研究一、兩年,就到基隆顏家的雲泉商社開業。同註57。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2.htm 第 5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59]

Page 8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0] 其女張絹絹嫁給許丙三子許敏惠。同註57,另見許雪姬監修,許伯埏著,《許丙、許伯埏

回想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寫真,頁16。 [1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頁102。

[12] 林能士總纂,《深坑鄉誌》,頁2 77~281。

[13] 《劉氏宗譜》,C52~C60。

[14] 鷹取田一郎修,《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一九一六年出版),頁41~50。

[15] 那時派張迺妙、張迺乾兩人至泉州安溪購得鐵觀音茶苗,回來後種在內湖公學校後面小山

上,繁殖之後再來分給茶農栽種。見詹瑋,〈木柵探源〉,《歷史月刊》,六十四期,民八十二年五月出版,頁17。[16] 〈地方產業的恩人〉,《台北州時報》,昭和二年五月號,(台北州廳高橋秀人發行,昭

和二年五月十七日),頁31~35。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2-2.htm 第 6 頁 / 共 6 [2007/11/29 上午 10:49:59]

Page 8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8:09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0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196371C-9232-4D44-ADD8-260ACBEFB617}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2-2.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0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8:10 -0000 vti_filesize:IR|9927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K|2-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KUS|html/item404/2-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2-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0]

Page 9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8:2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5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4DD03648-3243-41EE-B8BB-611C83A929E2}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3.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5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8:28 -0000 vti_filesize:IR|377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3.htm K|3.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3.htm FKUS|html/item404/3.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0]

Page 9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第三章、文山區的祭祀圈與信仰圈

在文山地區,信徒分布最廣的首推指南宮;其次為集應廟、集順廟等保儀尊王信仰;鄭氏宗族

雖人數比不上高張林三姓,但由於族人分佈遍文山地區,其關帝爺信仰祭祀圈範圍也大;福德正

神為文山地區最普遍而最基層的神祇,其祭祀圈為以上各種信仰中最小的。

祭祀圈本質上是一種地方組織,表現出漢人以神明信仰來結合與組織地方人群的方式,其組織的人群或是村庄的人群,或是同姓聚落區內的人群,或是同一水利灌概系統的人群,或是同祖籍的人群,不過也有可能是結合不同姓氏的人群,或是結合不同祖籍的人群。不論祭祀圈結合的是那

一種人群,範圍都有一定的清楚的界線,界線之內的居民就有義務參與共同的祭祀[1]

。所謂信仰圈,是以某一神明或(和)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信徒所形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信徒的分布有一定的範圍,通常必須超越地方社區的範圍,才有信仰圈可言。在文山地區,信徒分布最廣的首推指南宮;其次為集應廟、集順廟等保儀尊王信仰;鄭氏宗族雖人數比不上高張林三姓,但由於族人分佈遍文山地區,其關帝爺信仰祭祀圈範圍也大;福德正神為文山地區最普遍而最基層的神祇,其他地方因清代資料不足,而以大坪林庄之下的各地方福德正神為其代表,其祭祀圈為以上各種信仰中最小的。以下從小到大依次介紹:

[1]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市:玉山社出版,民八十五年),頁294。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5]

Page 9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各庄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的祭祀,是各聚落最普遍的信仰,以其建立時間在乾隆年間各庄開闢初期。一般而言,福德正神為農家的守護神,是以在移民開闢之初,一定設立一土地公廟(即福德正神祠),向其祭拜,以祈求豐收。福德宮沿革碑上記載:

文山內湖水尾福德宮沿革志略遜清康熙年間領台灣,迨乾隆初年北部台灣漸事開發,籍隸福建省安溪縣先民,相率抵台,遵(循)景美溪流上溯,開發內湖庄(包括溝子口、馬明潭、中崙尾、下崙尾、埤腹、樟腳),於開發就緒後,擇溝子口水尾鯉魚山麓,創建石祠壹座,春秋奉祀福德正神,以報固扶社稷蒼生之功。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間,墾民高鍾興兄弟就公山內擇風水一穴安葬父骸,雖庄眾共知,但公地人繁,未盡眾愿,以致互相呈控道憲,仰台南府提訊二比,幸郡城姻親陳彩等調處,勸高鍾興將元判銀契領回,充出萬盛庄番婆厝水田一段,又承買陳文選內湖中崙尾水田一段(計年租七十二石)付莊眾管收,作為福德正神永為祀資。風水仍付高鍾興安葬父骸,永遠勿替。二比均各甘愿,相安兩無相碍,而平息訟累,呈請銷案。嘉慶元年八月,莊眾立約公議,訂做三保(則三甲),每保當祭一年(每年春秋二祭)依次輪流,周而復始。惟本祠位於水尾至景美、石門必經道路(中經隘口尾,景美、石碇間國道未開闢前),乃有鯉魚吐珠,萬人朝拜之聖。歷年祀典鼎盛,自台省光復後,經管理人等因改善交通,就原地退後,擴建後相安無事,奈至民國七十二年五月間,台北市政府興辦埤腹護堤及堤邊道路工程,而本祠及右側風水均需拆除遷建,本祠於是在鯉魚山界內再退後,擇地建築福德宮壹座,以鎮英靈於勿替,謹將沿革志之不忘。 高烶深 福德宮管理人 陳牛埤 謹識 張文堂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農曆十二月五日吉旦[1]

由此沿革志中,可以歸納出幾點:1.本地開發時間在乾隆初年,於開發完成後建福德宮,春秋奉祀福德正神,以報固扶社稷蒼生之功。2.莊眾立約公議,訂做三保(則三甲),每保當祭一年(每年春秋二祭)依次輪流,周而復始。

[1]

〈文山內湖水尾福德宮沿革志略〉,詹瑋採錄,1998年6月15日。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6]

Page 9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8:4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1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B5F9FF27-0559-4EDF-8FC8-47D9FF2FC2AB}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3-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1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8:48 -0000 vti_filesize:IR|748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3-1.htm K|3-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3-1.htm FKUS|html/item404/3-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7]

Page 9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萬慶巖

萬慶巖為主祀清水祖師。關於清水祖師的傳說頗多,據安溪縣志記載:清水祖師俗名陳普足,原為永春縣僧人。北宋元豐六年(1083),清溪縣(現安溪縣)大旱,當地群眾請其前來祈雨,初結庵於張巖山,後改名為清水巖。陳普足在巖採藥行醫,修橋鋪路,有利於民。他四出募化,三

次經營,寺廓初奠,經十八年的創建,清水巖告成[1]

。另有一說,祖師本名陳昭應,北宋開封府人,曾追隨天祥抵抗元兵,後來隱居於福建安溪清水巖。當地人建祠堂崇祀,尊稱為清水祖師公。另外,說祖師是一位高僧,因安溪、永春一帶大旱,他以杖擊地,湧出大量清水來拯救百姓,因此被尊稱清水祖師。其他又傳說他有祈雨、施藥醫濟、造橋等奇功,眾說紛紜。還有,相

傳每逢天災地變,祖師爺的鼻子會先掉落,以示警告,因此又稱「落鼻祖師」[2]

。根據日治時期〈臺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報告〉,對萬慶巖之沿革記載如下:

萬慶巖在溪子口,主祀清水祖師。據傳祭祀祖師能解除傳染病流行與蟲害等的發生,天災地變的危難。然而現在存在祭祀胜禮的習俗。信仰者最初寄祀人家,定期舉行祭典。道光七年四月,該庄有志出力,在現址建廟,至今約八十餘年,三十八年前廟宇為暴風雨所破壞,人民出資修繕廟宇中殿。佛像原由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巖移來本庄,信仰者為附近庄

民,⋯農曆正月六日為祖師誕辰,舉行祭典[3]

。  

[1]

安溪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安溪縣志》,上冊,卷三十九,宗教,頁1127。[2]

王國璠主修,《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臺北:台北市政府印刷所,民國六十五年五月),頁32。賴君勝,李修瑋,王智平執行製作,《三峽》(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11月15日三版三刷),頁81。[3]

臺北廳編,〈臺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大正四年調,原稿本),景尾萬慶岩。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8]

Page 9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59:1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2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18B41747-6DFA-4B95-983F-7E6D69B29BE7}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3-2.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2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59:18 -0000 vti_filesize:IR|693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3-2.htm K|3-2.htm K|3-2.htm K|3-2.htm K|3-2.htm K|3-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3-2.htm FKUS|html/item404/3-2.htm FKUS|html/item404/3-2.htm FKUS|html/item404/3-2.htm FKUS|html/item404/3-2.htm FKUS|html/item404/3-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9]

Page 9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鄭氏關帝爺

鄭氏族人在安溪家鄉即信奉關帝爺為其祖佛,其來臺之後,又派人回原鄉請祖佛,然回程時在同安海上遇颱翻覆,遂再回原鄉新做第二尊祖佛,名曰二祖,帶回台灣祭祀。其祭祀依族人分佈地區而分六甲:1. 十一命、小坑,2. 打鐵寮、馬明潭,3. 何厝庄(在大安區),4. 內埔,5. 青潭,

6. 坪林[1]

。其中十一命、小坑、打鐵寮、馬明潭在木柵;青潭在新店;內埔和何厝庄在大安區;再加上坪林,可以說鄭氏族人祭祀圈仍以文山地區為主。

[1]

詹瑋採訪,〈鄭明添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3.htm [2007/11/29 上午 10:50:09]

Page 9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11:4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3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9578864-87AC-4E49-80CF-23880A775D7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3-3.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3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11:42 -0000 vti_filesize:IR|268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3-3.htm K|3-3.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3-3.htm FKUS|html/item404/3-3.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3.htm [2007/11/29 上午 10:50:10]

Page 9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05:2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4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B2E4CB97-2F1A-4200-957E-6E9D1A4D9A31}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3-4.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3-4.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4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05:26 -0000 vti_filesize:IR|1786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3-4.htm K|3-4.htm S|images/3-4-1.jpg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K|3-4.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SUS|html/item404/images/3-4-1.jpg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KUS|html/item404/3-4.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4.htm [2007/11/29 上午 10:50:10]

Page 9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保儀尊王信仰

木柵居民以安溪移民為主,宗教上自然受原鄉信仰的影響,如木柵集應廟、忠順廟所祀奉之主神張巡、許遠,即為安溪百姓之守護神。安溪地區高、張、林三姓族人,大部分來自河南開封。在唐代安祿山之亂時,張巡、許遠堅守睢陽八個月,至城中糧盡,張巡殺愛妾並以其肉分食士卒,許遠亦殺其奴。後城破,二人被執,不屈而死。河南地區民眾感念其忠烈,立廟祭祀,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民間亦有稱張巡為大使公、張元帥、張中丞、張睢陽、張巡千歲或英濟王等。後來開封地區高、張、林三姓族人,為避難而奉尊王神像集體南遷,輾轉來到泉州安

溪,由於沿途平安,認為是神靈保佑,於是奉尊王為安溪地區之守護神[1]

。康熙末年,安溪地方發生匪亂,集居一處的三姓族人決定再度移民,他們選擇了當時大部分仍未開發,尚是一片沃上的台灣為目的地。因途中須經險惡的黑水溝,彼岸又為原住民出沒的蠻荒之地,為求神靈庇佑,遂將家鄉守護神奉來台灣。安溪三姓移民在淡水登岸,沿淡水河一路向南發展,來到景美,三姓移民在景美開墾日久,人口增加,決定各自分立,當初從原鄉帶來的除了尊王神像外,還有尊王愛妾林夫人像及一隻香爐,三姓抽籤決定誰屬,結果,高姓抽到尊王神像,

林姓抽到林夫人像,張姓抽到香爐,三姓族人遂各自覓地建廟[2]

(一)木柵集應廟、忠順廟  民國90年保儀尊王生日,木柵集應廟殺豬公做熱鬧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1]

Page 10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張姓族人大部分居於木柵,他們重行雕刻了張巡、許遠像供奉於民家,後於光緒二十年(1894)在今木柵國中對面營建張氏集應廟,以保儀尊王張巡為主神。大正四年(1915),陳姓族人在中崙尾又蓋了一間忠順廟,祀奉保儀大夫許遠。據民間傳聞,保儀大夫甚為靈驗,以往地方農作遭受蟲害,只.要一向大夫廟求符,貼於竹竿上,插於田間,即可避蟲害。木柵集應廟保儀尊王像由木柵和淡水小坪頂的張姓族人輪流祭祀,大抵木柵輪六年,淡水輪三年,每年二月初二日尊王生日時行移駕大典,在前一日(二月一日)就開始殺豬公,尊王和大夫神像並繞境遊行,觀者如

堵,場面十分熱鬧[3]

。 (二)景尾高姓、林姓集應廟 當初,安溪高、張、林三姓族人奉保儀尊王來景美開墾,後來決定分家,三姓抽籤結果,張姓抽到香爐,到木柵另建集應廟,林姓抽到林氏夫人像,在萬隆亦建一集應廟,由族人集資建廟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至同治六年(1867)遷於景美下街。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高氏宗祠移至萬華之前,高氏祭祖均在景尾集

應廟[4]

,可見高氏族人與集應廟之深厚關係。景尾集應廟為高氏族人之信仰中心,祭祀圈遍及整個大台北地區。大抵上分為十五份、北區(今忠孝東路以北)、溪仔口、北投萃記(萃指萃集一心)、深坑、內湖(木柵)、大坪林、南區(今忠孝東路以南)、北投同記(同指同心協力)、頭廷魁等十個地區,分年輪流祭祀。在北投輪到祭祀的前一年.,就要派人到景美迎香,第二年再將尊王送回景美。景美集應廟的祭典,長久以來維繫了大台北地區高姓族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尤其北投集應廟與景美集應廟之間的進香、迎香,更印證了高氏族人首先在北投拓墾,再發展到文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1]

Page 10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山地區的史實[5]

。關於保儀尊王究竟為張巡或許遠?地方民眾有不同說法,各種相關書籍也一直無法確定。據筆者訪問對此問題素有研究的張天章先生,他指出,保儀尊王的確是張巡,理由有三:一、在廟中之塑像,尊王環眼圓睜,一副武官裝束;而保儀大夫則文官打扮。在歷史上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是武官;許遠任睢陽太守,是文官。二、尊王廟陪祀的有南霽雲. 雷萬春,而此二將均為張巡部將。三、尊王廟有尪娘林夫人陪祀,而張巡之侍妾適為林夫人。由以上三點可知,保儀尊王確為

張巡無疑[6]

。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的信仰群眾為何能超越高張林三姓族人,而成為文山地區居民普遍信仰?相傳與其具有殺蟲之靈效有關,下列一份記載有如下敘述:

清時有陳姓者,自安溪遷移木柵,隨奉保儀大夫寶像,初奉祀於木柵樟腳村陳姓祖厝,例年農曆四月十日,殺豬以祭。時有親戚,住汐止某處,來應饗宴,筵散時,天色既晚,雖陳極力挽留,待明回家,伊以所耕田園,正遭受蝗蟲災害,無以為計,須亟趕回,以便翌日凌晨,促其兒子,幫忙除蟲,以減少每日之損失。因此陳代為設法,將是日祭保儀大夫燈,代替燈火,供彼帶回,回到汐止猶念蝗害不置,未即回家,攜此燈,逕到所耕農園周圍,察視受災情形,及晨其兒子赴田園除蟲時,竟發現兇蝗已自斃殆盡。而僅隔一小田陌之他人農田,蝗蟲仍甚猖獗,遂引起鄰里民之議論猜測,紛至其家,探詢蝗蟲自斃原因,彼告以實,以為其或大夫公顯靈,為彼驅除蟲害乎?乃與鄰里民商量,前往恭迎大夫公神像,以巡繞災區,果得靈驗,蝗害悉除,此後各地,凡遭受蝗蟲災害之農民,紛詣陳姓祖厝禱告,並恭迎神像,到災區繞境一視,及晨害蟲已蕩然不復為災。因其神威顯赫,北部到處保佑居

民,四方景仰,乃有樟腳村高姓村民於丙辰年(1916)發起,籌建忠順廟[7]

。由於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有如此靈驗之殺蟲效力,地方居民對其十分崇仰,使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的信仰在文山地區逐漸擴大,參與祭典的人群也逐漸增加,成為文山地區全區域的信仰。[1]

詹瑋,〈木柵探源〉,《歷史月刊》,第六十四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一日出版,頁15。景美集應廟編,〈保儀尊王生平〉。[2]

同上註。[3]

同上註。[4]

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頁1。[5]

詹瑋,〈景美訪古〉,《歷史月刊》,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一日出版,頁93、94。[6]

同上註。[7]

陳乃蘗,〈本市寺廟靈顯傳說〉,《臺北文物》,九卷一期,頁62。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1]

Page 10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4.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1]

Page 10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10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五、指南宮

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縣縣令王彬林[1],自大陸帶來呂洞賓香火,當時奉祀於萬華北皮寮(現

在東園街)堂號玉清齋,正鸞生為鄭天賜。光緒十二年(1886)景尾人士聞之,請火開堂濟世,堂號肫風社,正鸞生高標旺,在景尾肫風社濟世,感化張通舍、王月二人獻地,劉廷藩等兄弟樂捐。光緒十六年(1890)肫風社高標旺到石碣頭點地,玉清齋人士聞之,合併建設此廟,當時請示呂洞賓改號曰指南宮。其含義(1)指定此宮就是天上之南宮(2)為濟世度人必須要指南針,所以此廟稱為指南宮[2]。

開山董事劉廷藩、劉廷玉、劉廷獻、劉榮記、劉寬記、劉實國、劉漢建、劉宗回、高標旺、陳清輝、黃祖濤、王毓卿、林瑞會、鄭天賜、張德明、張通舍、王月等十七名。於光緒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入廟,分福祿壽全四房管理人,福房劉廷藩、祿房劉廷獻、壽房黃祖濤、全房鄭天賜。第一代住持高標旺,明治三十三年(1900)第二代住持陳返,明治三十六年(1903)第三代住持鄭林緣,明治三十七年(1904)呂仙祖聖示匾掛「臺山第一」。大正九年(1920)重修,重新組織四管理人,福房黃德隆(深坑)、祿房鄭乾元(基隆)、壽房劉隆修(新店)、全房周鴻城(樹林)。並推選第四代管理人劉隆修[3]。由此次管理人名單來看,包含了深坑、基

隆、新店、樹林等地,代表指南宮信徒已遍布大臺北地區。

人類學者林美容指出,祭祀圈與信仰圈為兩個不同的概念:祭祀圈表示地方性的公眾祭祀,在其範圍內所有的居民都有義務要參與;信仰圈則為區域性的神明信仰,在某個範圍內由信徒志願參與[4]。地方性的公眾祭祀具有排他性,非地方社區居民不能參與,而區域性的民間宗教組織卻有

包容性,其主神之廟宇所在的地方以外的信徒,都可以加入,此亦為祭祀圈與信仰圈的重大差別[5]。

祭祀圈有一定的範圍,依其範圍大小,有聚落性、村落性、超村落性與街庄等不同層次[6]。

綜觀文山地區的神明信仰,以指南宮的信仰圈範圍為最大,其信徒包括整個大台北地區以及北部地區。其鸞堂信仰也分布景尾肫風社、深坑集文堂、淡水行忠堂[7]。從其開山董事之名單中,新

店劉氏族人占了一半,其餘有深坑的陳清輝(陳秋菊)、黃祖濤,木柵張德明,景尾林瑞會等十七名[8],換言之,其發起人包括了新店、景尾、木柵、深坑的地方領袖人物。指南宮應屬於林美

容所定義的信仰圈。

而保儀尊王信仰也涵蓋整個文山地區,景尾集應廟在開闢初期,由安溪大坪三姓族人共同奉祀保儀尊王於景尾,此時凝聚大家的是原鄉的地緣關係。至三姓分家,在景尾、萬隆、木柵各自祀奉尊王神像、林夫人像、香爐。景尾集應廟成為高姓族人宗族活動的中心,萬隆集應廟成為林姓族人宗族活動的中心,木柵集應廟也成為張姓族人宗族活動的中心,此時的集應廟又成為宗族血緣組織凝聚的中心。至同光年間,由於保儀尊王具有驅除蟲害之作用,各集應廟除了高張林三姓族人之外,地方民眾也逐漸加入其祭祀活動。保儀尊王信仰由原鄉信仰至此演變為文山地區當地信仰,亦即已「土著化」了,此時的集應廟又成為地緣組織凝聚的中心。大抵上,景尾集應廟以萬盛庄為其祭祀範圍,萬隆集應廟亦以萬盛庄為其祭祀範圍,木柵集應廟以內湖庄為其祭祀範圍,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5.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3]

Page 10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石碇集順廟以石碇街為其祭祀範圍。另外,每年四月十五日起,安溪人在各聚落區恭請景尾集應廟保儀尊王與木柵保儀大夫前來巡境,大凡台北盆地南緣的安溪人聚落,如深坑、石碇、內湖(木柵)、景尾、大坪林(新店)、三角湧(三峽)、鶯歌等地均包含在內,每村落停留數天不等,直到十月十五日返回景尾結束巡境。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的巡境活動,以及北投與景尾集應廟間的進香、迎香,和淡水、內湖(木柵)間保儀尊王的迎送活動,使大臺北地區的安溪人在演戲酬神,宴請親友之際,更增進了族親的情誼與強化了同籍意識[9]。由此看來,集應廟是由當初

安溪高、張、林三姓族人所構成的超村落祭祀圈,演變成各地獨自分立的同姓人群所組的村落祭祀圈,最後成為大臺北地區跨街庄的信仰圈。

文山地區清水祖師的信仰以溪子口萬慶巖為主,其祭祀範圍以萬盛庄為主,屬於超村落祭祀圈。

地方上最基層的神祇就是福德正神,以各角頭部落為其祭祀範圍。福德正神為土地的守護神,保護地方平安以及農民稻作的豐收。鄉民除了每年二月初二福德正神頭牙(每年頭一次做祭)盛大慶祝外,每月初二、十六日定期至土地公廟供奉牲禮、焚香、燒紙錢,祈求農作豐收與諸事平安順利。福德正神遍布各地,俗話說:「田頭水尾土地公」,衪可以說是與地方民眾生活上關係最密切的神祇。

大抵從各角頭部落、小字、大字至各庄,以至於整個文山地區,漢人大大小小的各種祭祀組織,透過年節神明祭典的準備,將社會各級成員動員,在慶典活動的參與中,也促進了地區住民情感的交流。

文山地區各地之信仰圈

廟宇名稱

或迎神活動名稱

祭祀主神

信仰圈範圍

指南宮

孚佑帝君

大台北地區以及苗栗以北地區

集應廟、集順廟

保儀尊王、保儀大夫

深坑、石碇、內湖(木柵)、景尾、大坪林(新店)、三角湧(三峽)、鶯歌

文山地區各地之祭祀圈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5.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3]

Page 10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廟宇(祭典)

名稱

祭祀圈層級

祭祀主神

祭祀圈範圍

祭典日期

萬慶巖

超村落祭祀圈

清水祖師

萬盛庄

正月六日

景尾集應廟

超村落祭祀圈

保儀尊王

萬盛庄

二月初二日、十一月初三日。後改為五月十二日與十二月二十五日

萬隆集應廟

村落祭祀圈

林氏夫人

番婆厝、三塊厝

二月二日、十二月二十五日

木柵集應廟

超村落祭祀圈

保儀尊王

內湖庄、木柵庄

二月初二日

各聚落福德宮

聚落祭祀圈

福德正神

各聚落

八月中旬

資料來源: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頁74-77。

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頁138。

臺北廳編,〈臺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頁22。

《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頁16-18。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5.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3]

Page 10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文山地區長久以來形成以孚佑帝君呂洞賓信仰為中心的指南宮信仰圈,以及以保儀尊王(大夫)信仰為中心的集應廟(忠順廟)信仰圈。指南宮是因為設祈夢室,其睏仙夢十分靈驗,事蹟傳播遠近,造成廣大信徒不斷來朝,其信仰圈分布北臺。保儀尊王(大夫)是因為驅除害蟲與禦「番」十分靈驗,不但文山地區各地輪流迎尪公,連三峽、鶯歌等地都加入迎尪公的行列。林美容認為,從祭祀圈發展到信仰圈,其因素之一就是「靈異傳說與故事的傳播」。文山地區的兩個信仰圈,正是最好的証明。

[1] 據學者康豹指出,淡水縣並無王彬林此一縣令。見康豹,〈台灣的呂泂賓信仰以指南宮為

例〉,《新史學》,六卷四期(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頁26。而查鄭喜夫所纂,《臺灣地理及歷史》〈官師志〉,第一冊文職表中,淡水縣歷任知縣,資料並不全,光緒七年係一沈姓知縣,光緒九年為周志侃代理,並無王姓知縣。見鄭喜夫纂,《臺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冊文職表,頁171。另查《臺北縣志》〈行政志〉,亦無王彬林其人。見《臺北縣志》,卷九,〈行政志〉,頁39。

[2] 蔣秀純,〈指南宮沿革〉,《臺北文獻》,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141。

[3] 同上註。詹瑋採訪,張榮森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三十日。

[4]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張炎憲編,《第三

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第三次印刷),頁116。

[5] 同前註,頁105。

[6] 同前註,頁99。筆者將最後一項「全鎮性」改為「街庄性」,以符合清代地方組織。

[7] 康豹,〈台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六卷四期(一九九五年十二

月),頁25。

[8] 蔣秀純,〈指南宮沿革〉,《臺北文獻》,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頁141。

[9]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3-5.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13]

Page 10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05:5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09:5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739B9B73-26D9-482F-8D13-2F563BC93872}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3-5.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09:5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05:58 -0000 vti_filesize:IR|3855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K|3-5.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KUS|html/item404/3-5.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3-5.htm [2007/11/29 上午 10:50:14]

Page 10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第四章、文山區的產業發展

一、埤圳的興築

移民在文山地區四處拓墾,從事農耕,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灌溉水源是否能確保無虞。在文山地區早期拓墾活動中,埤、圳、木梘的興築,對文山地區乃至於整個臺北地區,往後農業活動的開展有極密切的關係。

何謂埤、圳與梘呢?《淡水廳志》云:

凡曰陂(一作埤),在高處鑿窪瀦蓄雨水,寬狹無定,留以備旱:此旱田之利也。凡曰圳,在水源所出處屈曲引導,或十里、或二三十里,灌溉田甲、此水田之利也。有曰軟陂,於陂之洩水處,以木閘欄水;遇洪流,則開閘疏之,因以軟名。有曰梘者,直圳道塞、溪壑阻隔,水難逕達,或恐分而他流,乃製木架空遞接以導之,亦有用竹者,用竹從筧;用木從梘。梘,通水器也[1]。

漢人入墾臺北地區,在從事墾殖時,最感痛切的,當然是農田的水利,於是由於迫切的需要,因而產生了各種灌溉方式。最初他們是利用天然池沼蓄水,並為杜防雨季的氾濫,便於田園的灌溉,在池沼周圍築堤造防,並設水門,這種稍加人工的自然池沼,一般都稱為「陂」或「埤」。而從大溪導源引水,開闢水路,以灌溉田園的就叫做「圳」。初時有「埤」之便的便成良田,後來開墾面積擴展,可供利用的天然池沼的水量有限,不能應付實際上的需要,所以「圳」渠才繼而開設[2]。

文山地區的著名圳道,以霧裏薛圳和瑠公圳最有名,此兩圳灌溉了大臺北地區將將兩千甲的土地。其他較知名的還有新店大坪林圳、安坑之暗坑圳。以年代先後而論,霧裏薛圳為最早,瑠公圳與大坪林圳次之,暗坑圳最晚。今按各圳築成年代先後順序敘述之。

 

[1]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三十日),

卷三,志二建置志,水利,頁80。

[2] 林克夫,〈台北市的埤和圳〉,《臺北文物》,第四期(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

日),頁66。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15]

Page 11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06:19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4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48C13CD2-77BC-4376-8A23-7813F73C66D4}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4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06:20 -0000 vti_filesize:IR|650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1.htm K|4-1.htm K|4-1.htm K|4-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1.htm FKUS|html/item404/4-1.htm FKUS|html/item404/4-1.htm FKUS|html/item404/4-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16]

Page 11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霧裡薛圳

霧裏薛圳又名周七股圳,亦即《淡水廳志》所稱之內湖陂。據口碑,這條圳可能是文山地區三條圳渠中最早開設的。迄目前為止,開設年代,還沒有正確的紀錄可稽。不過據傳說,是在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這附近一帶的佃戶,因圳水不敷灌溉,痛感須新闢水源,於是聚首協議的結果,共同興工開鑿本圳,只是著手不久,因缺乏資金,無法繼續進行,終至中途停輟。這圳因係由霧

裏薛溪引導水源,因而得名云[1]

。據日人資料指出,其開圳所需的費用,據說是文山萬盛庄挖仔內的周永清所籌措的。周永清的籌款方法是變賣祖業,並招致了股夥十人,每股三千元,設七股攤派,周七股圳的名稱來源也就是

在這裡[2]

。另一類似說法為「乾隆年間古亭庄富豪周部、周捷等合本開鑿」[3]

。但是這些資料,似乎缺乏佐證。根據嘉慶十三年(1808)的一份「仝立合約字」指出:

緣先年元利有給霧裏薛陂圳地壹所,邀周和軍(軒)合修工本,出首督築陂岸,創造戽門,俾陂圳水道流灌。而諸佃戶暨按田甲付抽收水費,遞年每甲訂納佛番銀壹

兩貳錢正,田計五百八拾九甲,分作七股均收,眾佃各向陂圳主交納完足。[4]

其後有「霧理薛陂圳主周和軒記」和「霧理薛陂圳主陳元利記」,由此可知,霧裏薛圳為陳元利出陂圳地與周和軒等合資建造的,兩人同為陂圳主(此兩人亦可能為墾號)。至嘉慶十三年(1808)七月,因戽門被洪水沖流崩壞,宜再修築,惜乏用費,兼欠掌理,乃招出周和記出佛銀三百六十大員掌理修築,逐年七股願撥出壹股八十餘甲,付周和記永遠管收。用費作七股攤出,

完納公項亦是照七股均輸[5]

。至於此圳開鑿的時間,由乾隆三十九年(1774)之〈立賣水契〉中

有「族兄建功,有承父先年合庄市等開築霧理薛大圳水分,合共捌甲[6]

」字樣,可見霧裏薛圳開鑿年代應在雍正年間至乾隆前期。這條圳的水源,是取自景尾溪,詳細說起來,就是此圳是從木柵鯉魚山麓的霧裡薛溪石壩截流引水,通過埤腹,沿景美山腰開闢圳道,鑿穿石門,沿今日景後街到十五份(景美變電所附近),

迴繞公館山麓至大安庄,然後再一分為九條中圳,灌溉大台北地區水田七百餘甲[7]

。該圳取內湖庄埤腹東南向西北曲折,將向景尾街的彎曲處。這地方築有堰堤,東岸開有圳路,到了景尾,圳水穿通了景尾後街的山岩,自景尾街起直達公館街和瑠公圳並行。其他的圳路,如通達大加蚋、林口庄、頂內埔庄等的圳路,則十分寬闊。這圳至大安庄又分為九條:第一條達古亭庄、龍匣口庄、三板橋庄,第二及三條達古亭庄後厝,第四條達埤仔腳、三板橋庄,第五條至第八條都達大安庄、下埤頭庄。第九條只達大安,九瓣之稱,來源也是在這裡。九條之中,第八條是幹渠,開

至上埤頭庄,在上埤設有水橋,圳水達朱厝崙下埤頭庄的圳尾[8]

。至於《淡水廳志》所載,「灌溉大加蚋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至雙連

陂為界。[9]

」上段記載中的艋舺街被灌溉區域,已無法查出。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1.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0:23]

Page 11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

同前文,頁67、68。[2]

菊池和,《瑠公水利組合沿革》(台北市:瑠公水利組合,昭和十六年二日二十日印刷、二十日發行),頁6。[3]

〈仝立公訂水路車路合約字〉(乾隆三十八年)。囑託山田伸吾,〈台北縣管內農家經濟調查復命書〉,第二卷。《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二年,永久追加,第七卷,第十二門殖產,農業。[4]

〈仝立合約字〉(嘉慶十三年七月),〈臺北地方に殘有せる土地契約書(二)〉,收於平山勳,《臺灣社會經濟史論集》,第七分冊(臺北市:臺灣經濟史學會,昭和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印刷、同月二十五日發行),頁95-97。[5]

同上註,頁96。[6]

〈立賣水契〉(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臺北地方に殘有せる土地契約書(一)〉,收於平山勳,《臺灣社會經濟史論集》,第六分冊(臺北市:臺灣經濟史學會,昭和九年四月二十日印刷、同月二十三日發行),頁112。[7]

詹瑋,〈景美訪古〉,《歷史月刊》,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一日),頁91。[8]

林克夫,〈台北市的埤和圳〉,《臺北文物》,第四期(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日),頁68。[9]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志二建置志,水利,頁76、77。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1.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0:23]

Page 11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2:34:5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0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3DF213A-F2FA-4463-9959-4612E2850D5B}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4-1-1.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0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2:34:58 -0000 vti_filesize:IR|1600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K|4-1-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KUS|html/item404/4-1-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25]

Page 11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06:5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1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A844B0EB-7C45-49E1-A7D4-0ECF4A2C0B4D}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4-1-2.htm 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1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06:58 -0000 vti_filesize:IR|1368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K|4-1-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KUS|html/item404/4-1-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25]

Page 11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瑠公圳

根據《淡水廳志》所載:瑠公圳,⋯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水梘至林口莊及圳為界;其一由大灣庄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

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1]

本圳為郭錫瑠所開設。郭錫瑠,原籍福建省南靖縣,幼隨父來臺,初居彰化,於乾隆初年遷居臺

北[2]

,定居中崙附近,開拓興雅庄一帶土地,然而當時柴頭坡已漸淤淺,水量不敷灌溉。所以他就決意另闢水源,看了新店街南方向東流,於新店溪匯合的小溪流(即青潭溪)可供利用,所以就計劃在新店溪東岸建築防堤,截堵坑水沖潟,導入圳路。籌備告竣,著手興工,挖掘地道,經

過了數年,才告完成。[3]

當這條圳進行開鑿的時候,山地原住民還時常結隊出草,這一帶時常遭受攻擊,許多工人因此喪命。郭錫瑠進行這工程當中,因須深入山地,所以他特地娶番婦為妻,

雇兩番人為護衛,藉以安撫番人[4]

。此圳在橫越石碇溪(即景美溪)時架設大木梘於溪上。在此梘靠新店的一邊,叫梘頭,靠景美的這一頭,就叫梘尾,成為景美地名的由來。當年郭錫瑠所興建跨越景美溪之大木梘,係平底的,於是來往兩岸之一居民,為圖方便,遂以木梘為橋,行走其上,久之,造成木梘破損而無法使用,於是郭錫瑠重新糾集工人,挖掘地道,橫貫景美溪底,並將大批水缸除去缸底,將這些無底水缸,頭尾銜接,埋設於溪底地道,作為暗渠。未料在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暗渠被水沖毀,郭錫瑠傷心過度,抑鬱以終。後其子郭元芬重新修建,將木

梘改為菜刀形的尖底木梘,使行人難以立足,之後行人遂不再走此大木梘[5]

。對於通過景尾溪的大木梘,法國人有如下的觀察:

溝渠把有益於人的水引到了村莊,可是這村莊建築,在那主要河流的一條支流的兩岸上,必須設計一條水道把水引到對岸才行。於是他們建了一條木製的水槽,用一連串堅固的、長約十公尺的木樁架在河上;槽有三面,係用相當厚的木板造成用,用一些楔子連結著。槽的內部敷上一層油灰,這樣便不致漏水;槽深約一公尺半,

寬約兩公尺半;47根木樁把槽支住。水從景尾引到艋舺,再從艋舺引往大稻埕。[6]

在瑠公圳要通過萬盛庄時,土地的取得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乾隆二十五年(1750)郭錫瑠與拳頭母山萬盛庄業戶廖簡岳、鄧宜生等訂立合約,雙方共同出資開鑿通過萬盛庄之圳道,由郭錫瑠取得圳道通過萬盛庄之權利,而廖、鄧兩業戶可以免費取得用水,甚至可以使用水車由本圳內抽

水至自己田中[7]

。[1]

同前註,頁76。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2.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0:26]

Page 11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台北縣志》(台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卷十七,〈水利志〉,第三章農田水利,頁27。[3]

畢其麟著、吳明遠譯,《老台灣》(台北市:台灣銀行,民國四十八年一月出版),頁13。對瑠公圳有下列的敘述:「於是他們在山角開鑿一個隧道,十六碼長、八呎寬,約十四呎深,逐漸把那個溪流的行程轉移到他們的水道裡面。」[4]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台北縣志》,卷二十七人物志,總頁5165。林克夫,〈台北市的埤和圳〉,《臺北文物》,第四期(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日),頁66。[5]

詹瑋,〈景美訪古〉,《歷史月刊》,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一日),頁91。[6]

Camille 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市:臺灣銀行,民國四十七年三月),頁86、87。[7]

〈乾隆二十五年合約〉,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藏,《瑠公圳沿革史附屬古文書》(稿本),頁16、17。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2.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0:26]

Page 11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07:2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2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AC99774-80C0-442E-B462-946225127F3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1-3.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2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07:22 -0000 vti_filesize:IR|319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1-3.htm K|4-1-3.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1-3.htm FKUS|html/item404/4-1-3.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3.htm [2007/11/29 上午 10:50:27]

Page 11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大坪林圳

大坪林圳原為郭錫瑠所著手開設,郭於乾隆五年(1740)來到青潭口,破土鑿陂圳。以該地地形險峻,又有凶番擾害,延至乾隆十七年(1752)再行開築.,均未得成功。當時大坪林五庄墾戶首金合興(蕭妙興),率領股夥,與郭錫瑠商量,願將獅山邊大潭(應為碧潭)之地,讓與錫瑠開鑿取水口,大坪林五庄之地也聽憑錫瑠開鑿圳路,通流溉灌外庄。而郭錫瑠在青潭口的陂地,則交由金合興等,繼續鑿圳。乾隆十八年(1753)續接,乾隆廿五年(1760)圳路穿過石腔。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庄經官丈明、配租納課,又率股夥分庄定界,歷年每甲定圳租三石,灌溉面

積有水份四百六十甲[1]

。在中,有關安坑的兩個埤圳,記載並不多。如下所述:

[1]

〈仝立公訂水路車路合約字〉(乾隆三十八年)。囑託山田伸吾,〈台北縣管內農家經濟調查復命書〉,第二卷。《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二年,永久追加,第七卷,第十二門殖產,農業。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3.htm [2007/11/29 上午 10:50:27]

Page 11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暗坑圳

《淡水廳志》記載:

暗坑圳,在安坑莊,距廳北一百三十里。長二里餘,與永豐陂毗連,業戶杜(林)登選等鳩佃所置。其水自青潭大溪引入,灌溉安坑庄田六十餘甲[1]。

在暗坑仔外五張地區,於乾隆十八年(1753)曾由擺接業戶林成祖建成一條水圳,後來因無水灌溉而不能成田。外五張眾佃戶林運等人,因早年所開墾的田園十作九荒,遂央張仲裔共同向成祖之孫林登選,請求依照永豐莊之例,業三佃七,鳩出工本銀募工,就林成祖故圳青潭口原圳地,再行開築埤圳,由赤塗崁外五張至九甲三直至溪洲等處。並公議請工首張仲裔包理開圳一切事務,工資銀七百元,業主出佛銀二百一十元,眾佃攤出四百九十元,圳成之日撥出水份十八甲付林運等灌蔭,每甲每年納林登選水租栗三石,照例挑運到館。全圳於乾隆六十年(1795)底峻工[2]。

在以上這四條圳之外,還有永豐陂圳,圳長五里餘,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3]。永豐陂圳,也是

以新店碧潭為取入水口,因其大部份是灌溉中、永和地區,而且在行政區域上屬擺接堡,對文山地區影響不大。

文山地區,雖以霧裏薛圳與瑠公圳為最有名,實則兩圳灌溉區域還是以臺北盆地中心區域為主,文山各地農業灌溉,主要還是要靠遍布各地的小型埤圳。在景美溪的兩岸,有許多以坑為名的地方,如猴山坑,坡內坑、大坑、小坑等,這一方面是指山谷間低窪的地方;一方面也是指山谷間的溪流,這些山溪,也提供各地農民灌溉上的便利。例如深坑,除了景美溪由東向西流貫之外,在南北兩側也都有山溪流入景美溪,如南岸的阿柔坑、升高坑、老公坑,在北岸有大坑、土庫坑、新興坑等。如道光四年(1842),在土庫庄的一份契約,有以下的字句:「⋯原帶土庫坑水及新興坑圳水分流引灌,又帶上下兩坡水份通流灌蔭,唯外埔配帶本山坑水築隄灌溉。⋯」[4]此

外,在嘉慶二十年(1815)〈高鍾勇等十人仝立分管田園約字〉中,各人土地皆以坑、圳、溝為界(見第二章第二節),可見墾戶開墾田地時,對於灌溉設施早有整體之歸劃。其中坑應為山溪,溝、圳則為人工開鑿。大抵這些設施的出現,代表該地區的水田化已告完成。

深坑之外,其他各地,如石碇楓子林圳在開闢初期即已築成(見第二章第二節),灌溉楓子林一帶;木柵新興地區利用大坑溪築頂圳、下圳以灌溉農田[5];由木柵地區的溝子口、馬明潭、謝信

埤、頂埤、下埤、坡(埤)內坑、棺材埤、中埤坑[6],以及景美興福庄開闢初期遍布各地的圳溝

[7],可見開闢初期,墾民開墾成田之後,就地開鑿陂塘,以及自山溪築隄引水入圳溝等人工灌溉

設施,在文山各地是十分常見的。

文山地區的霧裏薛圳與瑠公圳,灌溉了大臺北地區大半的土地。如果霧裏薛圳確是古亭庄周姓業戶所開鑿,瑠公圳是大安庄業戶郭錫瑠所開鑿,為何這些業戶要從文山地區引水灌溉臺北地區呢?因為景美溪和新店溪為淡水河的上游,發源於南方高山,臺北盆地以南方文山地區地勢較高,在此開鑿圳頭,圳水自然由高往低處流入大安、古亭等庄;一方面上流水量充沛,可以源源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4.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28]

Page 12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不斷地供應大臺北地區灌溉用水。此外,霧裏薛圳由來的另一說法是「為庄民所建」,如果此一說法成立的話,再加上大坪林五庄居民合力共建大坪林圳,艱苦備嘗,還面臨「凶番」威脅,終能一一克服。由築圳一事來看,文山地區各庄人民,面對艱險,不屈不撓,努力不懈的精神,實令人感佩。此外,開圳是件大工程,不但需要專業技術鑿穿石腔,尚需大筆資金,非一般人所能興辦。郭錫瑠從彰化遷大加蚋,彼時彰化地區已是陂圳處處(如八堡圳等十九處埤圳[8]),郭錫

瑠可能將具有開圳技術的人帶至北部,協助其開圳,這在情理上也是說得通的事情。他又以開此圳工程浩大,需耗費鉅資,遂將彰化田產變賣,獨籌資兩萬餘圓[9],中間經過資金不足、木梘損

壞等等問題,他都能繼續堅持而不退縮,如果不是郭錫瑠的話,瑠公圳可能早已半途而廢了。

道光九年(1829)十二月,臺北平原的地權,逐漸轉入林本源手中,錫瑠之曾孫璋璣,乃將圳頂、圳寮、水橋、水路、梘寮,及其他一切權益,以番銀四千二百元之代價讓渡給林益川(林本源家族)[10]。明治三十四年(1901)七月,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公共埤圳規則」,將行政官

廳認定有公共利害關係之埤圳列為公共埤圳[11]。日人認為瑠公圳關係民生大計,於同一年將其

收為官有,以臺北廳長為管理人,並認其組合為法人,將瑠公霧裡薛二圳合併管理,組織瑠公圳組合,訂定規約。這是國家公權力介入瑠公圳經營的開始。明治四十年(1907),再合併霧裡薛圳、上埤,開始改修工程。此外,凡使用圳水者,一律繳納水租,制訂水租滯納處分辦法。明治四十年(1907)十二月十五日,總督府開始進行圳路大改修及架設景尾水橋工程,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五月九日完工[12]。明治四十三年(1910),五月十二日,臺北廳當局將瑠公圳及雙

連埤、大竹圍埤、三板橋埤、下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鴨寮埔埤、牛車埔埤等所有臺北地區之埤圳,全部予以合併為公共埤圳[13]。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4.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28]

Page 12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瑠公圳與霧裡薛圳圖

資料來源: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編纂小組,《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台北:編者,民國八十二年三月)。

[1]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志二建置志,水利,頁76。

[2] 《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第1輯,09-03-01-545;〈請約字〉(乾隆六十年九月),09-03-

01-546,〈仝立請約字〉(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初版),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4.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28]

Page 12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56、157。

[3]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志二建置志,水利,頁75、76。

[4] 〈高鍾養立杜賣盡根契〉(道光四年十一月),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藏深坑古契,編號20。

[5] 詹瑋採訪,〈鄭明添先生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6] 林萬傳,〈木柵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頁84-100。

[7] 林萬傳,〈興福浚溝修路記碑考〉,《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頁91。

[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明

治三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印刷、二十五日發行),頁551、552。

[9]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台北縣志》,卷二十七人物志,總頁5165。

[10] 〈瑠公圳讓渡合約〉(道光九年十二月),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藏,《瑠公圳沿革史附屬古文

書》(稿本),頁52~54。

[11] 〈台灣公共埤圳規則〉,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埤圳規則集?》(台北:臺灣總

督府民政部土木局,大正二年九月印行),頁9。

[12] 瑠公水利組合,《瑠公水利組合沿革》(台北:瑠公水利組合,昭和十六年二月印行),頁

29。瑤厂,〈瑠公圳〉,《台北文獻》,第10、11、12期合刊(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頁203、204。

[1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三年,永久保存,第三十一卷,第五門地方,第一類地

方行政,臺北廳,告示,第一項,第六十七號,瑠公圳與其他埤圳合併認定為公共埤圳の件,(明治四十三年七月一二日)。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1-4.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28]

Page 12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10:0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3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C00B8F8-EB9F-42B6-8B01-C86EADFD693E}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4-1-4.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1-4.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3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10:08 -0000 vti_filesize:IR|2490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S|images/4-1-4-1.jpg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K|4-1-4.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SUS|html/item404/images/4-1-4-1.jpg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KUS|html/item404/4-1-4.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1-4.htm [2007/11/29 上午 10:50:29]

Page 12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12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經濟作物的發展

文山地區早期移民來此,大部份以栽大菁及植茶為業,成為文山地區居民主要經濟來源。

(1)大菁的發展

移民來到文山地區這個新天地,沿著河谷平原向東南的山岳丘陵逐步開墾。他們除了種植稻米、甘藷等主要糧食作物外,在山區隙地也以種植大菁、茶樹等經濟作物維生。

大菁為藍染植物。藍染植物分為四種,即木藍、菘藍、蓼藍、山藍等[1]。早期台灣所產的藍染植

物以豆科木藍和爵床科山藍為主[2]。木藍當中,為本島原有作物的,俗稱本菁。後來由島外輸入

的,俗稱蕃菁。山藍的葉子比木藍大,又稱為大菁,木藍相對地稱為小菁[3],文山地區石碇坪林

山區所栽種者為山藍。

山藍因忌直射陽光,適合生長低海拔背陽山谷坡地,故名「山藍」。於雜樹林下潮溼地或山溝溪旁的腐植土繁殖,為多年叢生植物,仟插法栽植生產,二年生較宜,葉片大者如手掌,生葉乾燥時呈黑色,秋季花期,花呈吊鐘形淺紫色,每年五月、十月兩次採收莖葉以沉澱法加工製造染料[4]。

木藍屬於向陽性多年生植物,耐旱耐濕,日照充足極易繁殖,叢生如灌木林,莖幹木質化迅速。一般平野上大多種植水田,在栽培之外的餘地,割倒的草可以做很好的有機肥料,所以木藍多栽植於平地或開闊河川新生地。木藍之羽狀葉片極小,花呈淺紅色,成熟葉乾燥時呈灰藍色微帶紅紫味,種子栽植利用之木藍植物,以兩年生較合適,一年二至三穫,以沉澱法整束生枝葉浸水製染料。同屬豆科同樣稱為木藍的植物種類不少,但並非都含有藍色素,多數只能做田間綠肥植物[5]。

因大菁為染布的重要原料,遂成為山區農家重要經濟來源。文山地區栽種大菁的歷史,可追溯到開闢初期。至嘉慶初年,有人從上海攜帶大菁的苗木在深坑附近試種,因氣候、土壤適宜而大量繁殖,於是文山堡各地山腳一帶均普遍種植。成豐年間,為其極盛時期,其時艋舺北郊為獎勵自他地移住此地從事栽培之耕作者,提供了四、五十萬元之貸款,使得一時之間有七、八千人移住而從事此業[6]。

根據日人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的調查,「在三、四十年前,僅僅文山堡一帶之山地,每月即有四、五萬斤之泥藍自楓仔林河運出,販至臺北艋舺[7]」。由此可知,在十九世紀六○、七○年

代,在文山地區製藍產業已經十分發達。

石碇在早期開墾時候盛產大青(日治時期似乎大青與大菁混用),栽培木藍(應為山藍[8],下

同),因為木藍交易價格很好,需要量多,漸漸盛行種植木藍,由楓仔林水路運至艋舺。木藍之中間商謂之「青芽」,相對於「青芽」,稱木藍之栽培者為「青腳」。青芽從楓仔林藉舟楫之便,將木藍運至艋舺,賣給「青行」的批發商。後來艋舺的繁榮漸移至大稻埕,青行也多搬至大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1.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50:31]

Page 12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稻埕,造成在大稻埕進行木藍之交易。當時石碇是木藍有名的產地,而木藍成為地方重要物產,而伐木業者轉業為「青腳」者不少。[9]

在一八八○年代,靛青在臺灣的戎克船出口貿易中,其貨物總噸數居第三,次於米和煤。然計其價值而言,卻居於首位。該年在戎克船的靛青出口方面,平均約21,000擔,價值約150,000圓[10]。臺灣生長的靛青分為兩種,一種叫木藍,(小菁),另一種叫山藍(大菁)。深坑、石碇

一帶所產的,即為後者。山藍大部分生長在山區,靠近漢「番」交界之處,後來隨著山地「番」害的嚴重,再加上當時引進了正在發展且有利可圖的茶葉貿易,而許多農家也漸傾向於栽種茶樹,使靛藍的生產,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竟快速的萎縮[11]。因此,原先到處可見的大菁,

已為新興的茶園所取代。事實上,在清末時,上海《申報》對此轉變就已做了下列描述:

淡水地方,向多種植靛樹,參天帶色,一望如染,顧居人之藝此者,其利雖溥,然較之栽種龍團、雀舌者,誠未若也。茲者該境人心慕業茶之利,而又審厥風土甚宜於茶,乃改植茶樹: 凡高隴平壤,多藝此焉。今該境生理漸廣於前,實由此巨宗之所致[12]。

日人據台之初,原住民與各地義軍群起抗日,在此軍事倥傯之際,許多大菁田地均告荒廢,象徵著大菁業已逐漸走向沒落。

[1] 李瑞宗、陳玲香著,《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臺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

消費合作社,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一日初版),頁18-23。

[2] 馬芬妹,《青出於藍―臺灣藍染技術系譜與藍染工藝之美》(草屯: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民國八十八年出版),頁8。

[3] 李瑞宗、陳玲香著,《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頁29。

[4] 同上註。

[5] 同上註。臨時臺灣舊慣習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明治三十

八年三月,編者發行〉,頁475。

[6] 詹瑋,〈開發篇〉,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誌》,頁120、121。深坑廳編,《深坑廳第

二統計書》,頁11。

[7] 囑託青柳定治、技手田村熊治共同提出,〈藍靛製造試驗成績覆命書〉,《台灣總督府檔

案》,明治三十四年,乙種永久,第三十五卷,第十二門,殖產,農業,第十號。

[8] 詹瑋採訪,許勝發訪問記錄,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十日。詹瑋採訪,高銓卿電話訪問記錄,民

國九十一年一月十日。兩人表示,石碇所產者,葉片較大,生長在山區陰濕之地,應為山藍。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1.htm 第 2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50:31]

Page 12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9] 西岡英夫,〈流に枕す山紫水明の鄉「石碇」〉,《臺灣時報》,昭和十年十一月號,頁

109。

[10] James W.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影印出版),頁515。

[11] 同上書,頁121。

[12]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上)(台北:.臺灣大通書局,一九八四年),同治十一年五月

十九日,頁819。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1.htm 第 3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50:31]

Page 12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2-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10:4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5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2C551CB-EEBF-4CF9-9457-E3A67A6282E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2-1.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5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10:42 -0000 vti_filesize:IR|2173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K|4-2-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KUS|html/item404/4-2-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2-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32]

Page 12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茶業的發展

影響文山地區經濟發展最大的首推茶業。文山地區移民大半來自於安溪,其地山多泉甘土赤,氣候溫和溼潤,適於茶樹生長。其產茶歷史悠久,可上溯於唐末。在明末清初時,創製了烏龍茶;至清雍正三年(1725)前後發現鐵觀音[1],其品質為閩南各烏龍茶之冠[2]。安溪很早就已成為著

名茶鄉,其居民大多以植茶為生,安溪移民來臺發展,一方面隨身攜帶原鄉之茶種,一方面也尋求適於種茶的山坡丘陵地開墾。

茶樹性喜潮濕,凡是依傍河川,朝霧濃重,水氣蒸騰,溫度在攝氏十五度至十八度之間的地方,都是適宜的,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地方則以海拔較高,氣候較冷地區的產品為佳。北部地方在冬春之交是雨季,年均溫度約二十一度[3],山區海拔較高氣溫稍低,有利於茶樹的發育,文山地區沿

新店溪、景美溪流域,遍布丘陵,是栽培茶樹的適當地方。

本區種茶的歷史極早,早在嘉慶末年,即有福建泉州人井連侯攜茶苗至深坑之土庫莊栽種,之後始逐漸移植附近各莊,最遠甚至傳播到桃園、新竹等地,所以深坑地方為臺灣地區和文山地區最早種茶樹的地方[4]。

文山地區的古契約中,有茶樹記載的以深坑為最多。從深坑現有之舊契約來看,最早在嘉慶五年大坑(今萬順村)的契約中,已有茶畬(園)名稱的出現。道光、咸豐年間,深坑各地契約陸續有茶欉、茶圃字樣出現。至同治、光緒年間,茶樹種植變為普遍,如同治十一年(1872)在昇高坑,即有將茶山贌出,招人栽種小種茶欉之事。同治十三年(1874),內楒仔腳(清代屬深坑,今屬石碇烏塗村)的一份契約中載明,將小種茶肆千欉做為對方勞力的酬謝。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有人將炙仔頭坡(今昇高村)的小種成茶三千餘欉做抵押,向別人胎借佛銀。可見此時茶欉在深坑已成為胎借的抵押品,或為勞力的報酬,成為商品經濟重要的一環[5]。

文山地區茶種以烏龍為主,其茶業發展,與淡水開港有密切關係,《臺灣通史》記載:

茶之佳者,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道光間,運往福州,每擔需納入口稅銀二圓,方可投行發賣。迄同治元年,滬尾(淡水)開港,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John Dodd)來設德記洋行,賣阿片、樟腦,深知茶葉有利。(同治)四年,乃自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 夫烏龍茶為臺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途日廣,自是以來,茶葉大興,歲可值二百數十萬圓[6]。

同治六年(1867),德克將粗製茶運往澳門銷售,獲利甚厚,並於臺北艋舺, 建廠精製,此為臺灣精製茶之始。同治八年(1869),德克又以帆船兩艘,直接運烏龍茶二、一三一擔至紐約銷售,此為臺灣烏龍茶直接運銷美國之始。茶葉因之騰貴,茶樹栽培面積乃逐漸擴大。光緒三年(1877)左右,自大稻埕四望,山岳丘陵,悉為茶園[7]。

就茶葉交易流程而言,茶農所採收的茶或自行加工成粗製茶,或賣給做「做茶」這是將茶由鄉村送入城市的中間商人,人住大稻埕,但經常往來於城鄉之間。茶販買茶後即加以挑揀,劣者賣茶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2.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38]

Page 13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棧以供內銷,優者賣茶行或洋行、茶館或「媽振館」(Merchant中譯)再製。茶館製烏龍茶者稱「番莊」,製包種茶者稱「鋪家」。媽振館為廈門洋行買辦在台所設茶業金融機構,兼營茶葉加工。鋪家在南洋常有支店,所製茶常直接銷售。「番莊」所製茶因無法直接在美國設代辦,故或賣本地洋行或賣廈門洋行或因向媽振館借錢押售給媽振館,媽振館再賣廈門洋行,而媽振館本身所製茶亦賣廈門洋行[8]。此一流程,以深坑為例,深坑之茶農,採摘生葉,製成粗茶後,就地賣

與茶販,再由茶販運往大稻埕買賣。茶販住在深坑街和土庫、楓仔林等地[9],至山上茶園,先期

向茶農貸以資金,預約來年所有收穫之茶,俟茶葉收成後,加以收購進行粗製,再運往大稻埕[10]。

就茶葉運輸而言,除經由水路外,大多數茶農和茶販均經由茶路將茶葉運往臺北。根據「茶路碑」的碑文記載:

臺北附近茶產地以深坑、石碇為大宗。於是在春、冬二季,茶農肩挑背負,分由格頭、烏塗窟、石碇、員潭仔(以上均屬石碇)、阿柔坑、萬順寮、土庫、深坑仔等地(以上屬深坑),越觀(音)山嶺,經石泉巖,下六張犁,售賣於市肆[11]。

這就是從深坑草地尾到六張犁的茶路。此外,根據石泉巖旁之「重修觀山嶺路橋碑」,其碑文如下:

茲將緣題名式(氏)刻于左

董事白綿隆、陳廷牙捐艮各拾元。艋舺(奎)府聚街蘇泰成捐艮(銀)四元。陳乾記、陳理記、德記棧,李順榮、金順利、興吉號、協和號條每捐各貳元。陳祥記、陳奇芳、新晉豐、新協利、永祥、新益晉、金長成、黃吉盛、萬榮號、正成號、泰益號、益源號、泉成號三條每捐各壹元。下內埔、六張犁二庄,陳延川、陳源安、陳海三各每捐貳元。陳佛成、周緩每各壹元。深坑仔街陳捷興捐拾元,林日旺捐肆元,倪勝源、義美號、黃(重)殊、黃進益條各捐貳元。陳自成、林嘗、黃旺、永成、萬成條各捐壹元。烏月、大崙、楓林,黃獅捐貳元,楊齡、王來、黃□條各捐壹元。石定街陳誇捐五元,王悟、陳文滔各四元,義興捐貳元。通源、協勝、大興、泉成、詹同、吳和尚條各乙元。

計共捐艮一一二元一開石工凝□起完工什用□

同治九年庚午清和月 日署石[12]

從對這條茶路捐錢者的名單中可以看到,捐款者包含了來自石碇街、楓仔林、烏月、深坑仔街等茶葉產區之茶農、茶販、茶商,如其中陳捷興、倪勝源、萬成、黃(重)殊(德興)即為深坑街上著名四大商號;林嘗在炮仔崙有大片茶園,亦兼營製茶[13]。另外也包含了下內埔、六張犁等

地中間茶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艋舺的茶商占捐款者半數,由此可以看出,在同治年間,台茶大量銷往國外之時,自文山茶區經過深坑至六張犁到艋舺的茶路,事實上牽動了茶區至茶館之間的整個貿易網絡。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2.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38]

Page 13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而附近山區的茶葉,匯集於深坑後,亦可從水路直達艋舺,售與茶館。深坑位於文山地區茶葉輸出的水陸交通樞紐,自然成為文山茶的集散地。茶農、茶販和茶商群集於此,進行交易、轉運,也因此造成深坑街的逐漸繁榮。

光緒十一年(1885)巡撫劉銘傳為矯正並防不正業者之跋扈,且圖謀同業的團結,擴大生產,改良技術,精進品質,獎勵輸出,保障運輸航行中人貨的安全起見,希望茶業者組織起來,於是在光緒十五年(1889)設立了“茶郊永和興”。茶郊永和興成立後,所辦理的業務,主要是促進同業的團結、自肅、輔導茶葉的出口,員工的福利、安全等[14]。此一機構設立,表現了政府對出

口茶葉品質的關切,但也僅止於消極防止不良茶葉的混入,而非積極地提高茶葉品質。

[1] 安溪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安溪縣志》,上冊(福州:新華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四年四

月),頁221。

[2] 安徽省溪茶葉學校主編,《製茶學》,農業出版社出版。

[3] 台灣省新聞處編,《台灣茶葉》(台北市:台灣省新聞處,民國三十九年七月),頁5。

[4] 深坑廳編,《深坑廳第二統計書》,〈管內狀況並沿革〉,頁10。此外,Davison所著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頁378亦指出,臺灣最早茶區為深坑及坪林尾。再者,華泰茶行九十一歲耆老林大村指出,全臺灣最早之茶區,應在楓仔林或土庫。這兩處地方清代均屬深坑。(詹瑋採訪,林大村訪問紀錄,民國八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5] 〈陳文貴立胎借佛銀字〉,同治十三年(1874)。〈黃門高氏立分管小種茶字〉,同治十三

年(1874)。

[6] 連橫,《臺灣通史》(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六十五年五月),頁508。

[7]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臺北縣志》,冊十一,〈農業志〉,頁3561。

[8] 范增平,《臺灣茶業發展史》,頁119。

[9] 詹瑋採訪,謝潘麵訪問記錄,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詹瑋,〈開發篇〉,收入林能士

總纂,《深坑鄉誌》,頁122。

[10] 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台茶輸出百年簡史》(臺北: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民國五十

四年),頁32。

[11] 〈茶路碑碑文〉,民國七十四年六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立(該碑立於石泉巖之前)。

[12] 〈重修觀山嶺路橋碑〉,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古碑》,頁37。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2.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38]

Page 13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3] 詹瑋採訪,〈林堆林先生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14] 范增平,《臺灣茶業發展史》,頁91。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2-2.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38]

Page 13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2-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11:1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0:5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78CD60CF-9C56-40E7-A474-4434C9BC0E5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2-2.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0:5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11:16 -0000 vti_filesize:IR|2814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K|4-2-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KUS|html/item404/4-2-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2-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39]

Page 13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交通與街市的發展

(1)交通的發展

1.陸路交通

清代時期,從臺北往文山地區,在陸路交通方面,主要有台北宜蘭道和台北景美道,以下分述之。

1-1.台北宜蘭道

清代早期,在吳沙於嘉慶元年(1796)率三籍移民入墾噶瑪蘭之前,台北地區就不斷有人經由前後山路徑,前往噶瑪蘭三十六社,從事商業貿易[1]。蘭地初闢時,主事者

(姚瑩、楊廷理)預籌進山道路,以便策應緩急,在陳淑均所著的《噶瑪蘭廳志》中,,記述了幾條入蘭的道路,分別屬於開蘭的漳、泉、粵三籍民人地界。第一條是官道,「由淡水、三貂過嶐嶐嶺抵頭圍;係入山正道,作往來大路,即在漳人分得地界之

內(按由艋入蘭通行大路)。[2]」,這一條路前後經過幾次調整,最初從艋舺向東北

行,一度調整為向東行,再調整為向東南行,走三瓜仔、三貂、魚桁仔、遠望坑過嶺,至大里簡,入頭圍[3]。基本上二度調整路線的目的在於縮短路程,但此條官道,自蘭

城(宜蘭)至艋舺,約有二百餘里,還是太遠。後來又有一條路線,由頭圍向西北走,經大溪、大坪至雙溪頭(雙溪),再經水返腳抵艋舺。此線由蘭城(宜蘭)至艋舺一百二十五里,較前述官道已大為縮短,但中有溪流數處深廣五、六尺許,必須造橋五、六座,方足以利行人通行[4]。是以須另外尋求淡、蘭之間能避開大溪,且較為直捷的路

程。在諸多路線之中,自艋舺經過文山堡往噶嗎蘭的三條路線開始被考慮,從南到北有大坪林─溪洲線、艋舺─礁溪備道線、艋舺─頭圍線等三線(在此採戴寶村所使用之路線名稱)。

Ⅰ. 大坪林─溪洲線

由艋舺之大坪林進山,從內山行走,經大湖可抵東勢之溪洲。這條路線是沿新店溪經今新店之大坪林、屈尺,溯南勢溪至烏來,接桶後溪至孝義,經西坑越分水嶺之阿玉山,下抵員山鄉之大湖、溪洲(七賢村),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桶後越嶺路」[5]。此線楊

廷理列為備道,因需經過烏來,恐怕原住民阻撓,再加上道路深曲險阻,清廷在討論之後,認為應該以後再行修築[6]。

Ⅱ. 艋舺─礁溪備道線

在道光元年(1821)署噶嗎蘭通判的姚瑩,他勘察了幾條路線,找出一條路線,僅需一百一十里[7]。在〈淡蘭擬闢便道議〉中,有詳細的描述:

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頭宜鋪石;五里觀音嶺腳,亦宜石;十里深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1-1-1.htm 第 1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50:40]

Page 13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仔街,有渡,宜船;五里楓仔林,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五里烏塗崛嶺腳,有內陂,水淺,宜石橋,山路宜修;五里大格門,全山路,宜修, 下嶺五里柯仔崙坑,一半山路,樹木陰翳,有兩坑,宜木橋二;五里粗崛坑,路平多樹,亦有兩坑,宜木橋二;五里仁里坂,有渡,宜船,山路平,宜稍修;五里灣潭渡,有船,過渡鶯仔瀨;五里石槽坑,宜木橋二;又五里三分仔坑,宜木橋;五里頂雙溪,宜石橋;五里四堵寮,山路,宜闊;五里金面山頭分水崙,即淡、蘭交界,山路,宜修闊;八里嶺腳,礁溪街北;十七里噶瑪蘭三結街,大路平坦。⋯⋯[8]

此條路線自艋舺經古亭,越觀音嶺腳,經深坑、石碇,走烏塗窟至坪林,經四堵下礁溪而達宜蘭。姚瑩在這篇奏議中,詳細的描寫了沿途各地的地形,各點之間的路程,何處須架橋,何處需坐船,何處須拓寬,均有詳細的建議,可見其事前的實察工作做得十分確實。

Ⅲ. 艋舺─頭圍線

此為前述備道之另一路線,由艋舺武營經三張犁、樟腳、萬順寮、深坑渡、枋仔林(應即石碇之楓仔林)、石亭(碇)、崙仔洋、大粗坑、虎尾寮、銃櫃、炭窯坑、樟崙、土地公坑、頭圍[9]。

隨著台灣茶業的發展,內山一帶漸漸開闢,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行走這些路線,來往台北、宜蘭間。根據李祺生在道光年間的報導:

⋯⋯近年以來,艋舺、安溪茶販,竟由大坪林內山一帶行走,直出頭圍。其徑甚捷,從無生番出沒。可見今昔形勢,又自不同矣。查定制云(指閩浙總督汪志伊〈勘查開蘭事宜狀〉):將來民人入山樵採漸多,人煙稠密,行旅漸通,生番潛跡,再議興修,未為不可。但此時艋舺近莊人已多由萬順寮六里至平(坪)林尾,過溪入九芎林,開墾田原千萬頃,逼將來矣[10]。

由此,台北往宜蘭間便捷道路的開闢,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台北往宜蘭的交通,長久以來以沿基隆河谷再翻越三貂嶺通頭城地區為主線,至清末劉銘傳主政時期,他鑑於台北至宜蘭間道路迂迴險遠,於是乃依從前請開未果的「淡蘭擬間便道議」查勘其路線,並鳩工開闢,是為北宜道路的雛型。這條道路在光緒十一年(1885)九月(陰曆)著手動工,至同年十一月峻工,施工如此快速,顯然是利用原有路徑加以整理連接而成[11]。

光緒十一年(1885),巡撫劉銘傳為討伐屈尺、大嵙崁方面的原住民,開鑿軍道,從台北經景尾、新店、安坑至大嵙崁地方,路寬不過三四尺,因原住民時常出沒,行人往來者少,而終告蕪沒[12]。

[1]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民國九十年八月),頁9。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1-1-1.htm 第 2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50:40]

Page 13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 李祺生,〈紀事〉,收入陳淑均著,《噶瑪蘭廳志》,第四冊(臺北市:臺灣銀

行,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出版),頁431。

[3] 同上註,頁432。

[4] 李祺生,〈紀事〉,收入陳淑均著,《噶瑪蘭廳志》,頁432、433。

[5]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頁31。

[6] 陳淑均著,《噶瑪蘭廳志》,頁349、350。

[7]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九三年),卷一,封域

志,頁25。

[8] 陳培桂,《淡水廳志》,頁25、26。

[9] 同上註。

[10] 李祺生,〈紀事〉,收入陳淑均著,《噶瑪蘭廳志》,頁432。

[11]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頁73。

[12] 深坑廳總務課,《深坑廳第二統計書》,頁22。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1-1-1.htm 第 3 頁 / 共 3 [2007/11/29 上午 10:50:40]

Page 13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1-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1:1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1:16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1:16 -0000 vti_filesize:IR|2404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K|4-3-1-1-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KUS|html/item404/4-3-1-1-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1BBC8E21-2ABB-43B4-8142-08C1D661D95A}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3-1-1-1.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1-1-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41]

Page 13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1-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1:2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1:24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1:24 -0000 vti_filesize:IR|528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3-1-1-2.htm K|4-3-1-1-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3-1-1-2.htm FKUS|html/item404/4-3-1-1-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7753CDA-42CD-4617-8F5E-8751FF2E7B6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3-1-1-2.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1-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42]

Page 13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2.台北景美道

道光二十八年(1848)豎立於林口山(拳山)北側的「有夷之行碑」,其內容如下:

艋南自教場抵拱美店幾十里路,夷坦可容兩軌,樵夫販豎往來無虛轂,舊時雨溼泥滑,行人苦之。道光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鄉人林臣仲、陳詞裕者請於官,以當中徑眷垂四尺有咫,兩旁各留餘地,或貳參尺、或肆伍尺,廳司馬李衡峰為洽印諭,貲督匠修凸凹,砌石板,旁壘小石,至今賴之。歲久,石隙漬陷傾塌,漸罅漏尸,其成者慮深□穿,為之部署鄉人,作善後計,傾者正之,塌者補之,又慮町畦界道漸咏漸睃,久且流為羊腸為嘈蝕,則廣□失度,前功蠡蠡,可不戒哉。爰碣石為碑,以昭來許,後之覽者,毋等弁髦之視。工竣計丈壹仟捌佰丈零,前後稟洋金壹仟伍佰柒拾大元,流勒以記。淡水廳學舉優諸生林及鋒撰。

(捐錢者名單)

道光貳拾捌年歲次戊臘月 穀旦立[1]

碑文中顯示,這條從臺北通往景美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紀初期就已形成,平坦且寬可容兩車通過。於道光十三年(1833)以居民所請,官府督匠重修,道路砌石板,且旁壘小石,加以拓寬。後來時間久了,漸漸石板傾塌陷漏,路基損壞,居民遂捐資糾工重修道路,總計長壹仟捌佰丈,花費洋金壹仟伍佰柒拾大元。其中業戶林安邦個人就捐了肆佰伍拾元,其他捐款者,或為個人,或為商號,約有一百多人。基本上,地方民眾有感於行路之苦,不待官府而自行醵金修造,從好的一方面來說,是地方民眾熱心公益,從另一方面,也可見官府力量的漸趨勢微。

[1] 〈有夷之行碑〉,收入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古碑》,頁20。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1-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43]

Page 14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水運

英國領事科伯希(Henry Kopsch)在他1867年的〈淡水河紀行〉一文中,生動的描述了從船上看新店溪與景美溪兩岸的人文地理景觀,由文可知,在十九世紀末,由新店溪可以上溯景美溪,一直到楓子林。作者對於沿途漢人的村落、水梘、植物、礦產、水域等,都有明晰的描述。以下將該文分段解說:

繼續上溯,經過一段短距離的寬河面。朝這右邊的分流而去,我們正上溯的這條河叫新店溪(Chin-tam-ki)。在新的分支河口,又碰見急流來困擾,我們若不下船,幫忙水手拖拉,就無法通過。航行約一里,穿過一段迷人的風景區,抵達的地方叫拳頭母(Kung-tao-mu)它位於一處高一五○公尺的漂亮小山丘的山腳。

本引文一開始,科伯希所經過的地方為新店溪與大漢溪交界之處,再來經過短距離的寬河面,可能經過河中的沙洲,河流分叉,而且水位較淺,需要下來幫忙拉。繼續向南,抵達過夜的地方,地名叫拳頭母,應該是在公館附近,地點可能是靠河邊的寶藏岩寺,離拳頭母山(今蟾蜍山)很近。

我們在此渡夜,正好避免被好奇的居民詢問。河水清澈如水晶。第二天清晨,未航行太遠,並非遇到許多急流,而是水位太淺,我們的船難以上溯。很幸運,在一處小村,又雇得二艘較小的土船,換過後,行李和僕役搭乘一艘,另一艘載著我們三人,繼續前行。這兒的居民是非常優秀的農夫,婦人和小孩穿著漂亮的衣服,男人擁有強壯而健康的面貌。再次穿過急流與淺灘,我們抵達梘尾(Kiang-bih)(即景美),它因設置水梘越過河面而聞名,費了許多年的勞力,也造成漢人土著間的流血衝突。水梘,是由一位住於Ban-Keo-tao(板橋頭)的富人所築,藉以供應艋舺城飲用淡水(該地河水含有鹽分)並用來灌溉田地。

他們從公館出發,到達景美,這一段航程因水位較淺,所以在一處小村換上兩艘較小土船。這個小村,應該是溪子口,從描述中判斷,此地應有農田,而從婦孺衣著來看,當地經濟景況不錯。他們抵達梘尾時,看到著名的水(木)梘,作者將此水(木)梘的由來做了簡略的介紹。

從水梘下航過,再經過無數急流,抵達了一處長而寬闊的清澈水域,沒有急流淺灘了。這段水域寬約五十碼,兩岸竹林林立,前有一密林的小山。這段愉悅的航行維持不久,經過一處正在染布的小村叫shih-I-ming [1],河

道又出現無數的急流,多得無法計數,景色非常漂亮,不愧為福爾摩沙之名,左岸有松林的高山,近水的地方是巨大的羊齒植物、竹林與大量纏綣的蔓草,整個觀之,組成非常迷人的景色,我們稱它為「仙山」。大圓石散佈河床與岸邊,其中一個被稱為風石。我們也看到山上有裸露的煤礦,多數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兒是河最上游的尾端,無法航行了,一旦有這些輕巧簡便的土船,加上漢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再朝溪上溯變得並不困難。由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1-2.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0:44]

Page 14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於是不平常的乾季,只有一點水,某些區域的水道十分狹窄,似乎無法再航行,然而,載著穀物的土船還是奮力推上去。下午五點,抵達一處小村,叫楓子林(Pung-a-na)它位於一座高山的山腳下,河道在山澗下結束,所有航運到此為止。[2]

他們從景美往木柵方向航行,河道寬闊而清澈,經過染布的小村,叫十一命,此地在今天的政大附近,因開闢之初被原住民殺害十一人而得名。當地或附近山區應有出產大菁[3],所以才有染布的活動。此後出現無數急流,到了作者稱為仙山之處,推斷應在木

柵坡內坑附近。風石就是坡內坑的風動石,如今已在當地建廟祭祀。作者所看到的煤礦,應是象頭埔附近的永和煤礦。再往上走,經過深坑,河道開始變窄,水位也淺,直至傍晚,抵達航程終點楓子林。

本文所敘的整個航程由公館到楓子林,由清晨到下午五時,推估約花十一、二個鐘頭,因為是逆流上行,再加上乾季水淺,所以增加不少航行的困難,整個時間相當的久。我們今日可以想見,在早期移民來此開墾之時,河水深而河道寬闊,當時陸運不發達,交通遂以水運為主。但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墾殖,景美溪河床漸漸淤積,河道變窄,航行困難,所花時間既久,有時還需下來推船,到了清末,水運便已開始走向末落了。

[1] 此處劉克襄翻為石門,實則應為十一命。見詹瑋,〈木柵探源〉,《歷史月刊》,

第六十四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一日),頁13。

[2]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月),

頁36-38。

[3] 木柵、深坑山上,早期墾民除種稻外,還種大菁、植茶為生。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1-2.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0:44]

Page 14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1:3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1:32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1:32 -0000 vti_filesize:IR|1021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3-1-2.htm K|4-3-1-2.htm K|4-3-1-2.htm K|4-3-1-2.htm K|4-3-1-2.htm K|4-3-1-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3-1-2.htm FKUS|html/item404/4-3-1-2.htm FKUS|html/item404/4-3-1-2.htm FKUS|html/item404/4-3-1-2.htm FKUS|html/item404/4-3-1-2.htm FKUS|html/item404/4-3-1-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D05DBCC-A831-4FDA-B1D9-E2FBAD79F522}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4-3-1-2.htm 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45]

Page 14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1:4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1:44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1:44 -0000 vti_filesize:IR|33698 vti_cachedtitle:SR|聚落的形成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K|4-3-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KUS|html/item404/4-3-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聚落的形成 vti_lineageid:SR|{6AD3036C-AB44-4263-85D7-93E7F3DDDB57}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3-2.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3-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45]

Page 14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聚落的形成

(2)聚落的形成

 

人類聚落之發展,與地形有密切的關係。地理學者胡振洲列出最易產生聚落的十種地形如下:

一、河流交會的枝椏地帶。二、平原上較高的小型高地。三、沿海港澳附近。四、河谷中的河階地帶。五、盆地的中心地區。六、山坡與沖積扇的接觸線上。七、濱海平原的山麓地帶。八、平原上的地壘與方山[1]區。九、山地中的隘口或山谷的出入口。十、

沙漠中的綠洲[2]。

溪仔口位於景美溪與新店溪之會流處,由於港闊水深,成為景美客貨運輸出入港口,早在清代即成為商業繁盛之地,發展成為街市。清代駛至溪仔口的船,上面常有來自大陸的福州杉、石料、唐山磚、酒缸等,由其時大陸貨船可以由淡水河口直駛溪仔口,雖不必推測海船可以直駛至溪仔口,但至少駛至溪仔口的船隻絕不在小。根據景美耆老的說法,當時街上有染房(深坑、石碇產大菁,可以染布)、豬肉攤、雜貨店、碾米廠,十分繁榮。可是,後來此地因泥沙淤積,船隻停泊不易,市況遂逐漸蕭條,到了明治四十一、二年(約1908-1909),每日停舶的船隻只剩五六艘而已。[3]。

在溪仔口因淤淺而沒落後,來往船隻遂改停泊上游的梘腳潭[4](今景美街口溪邊的深

潭)的渡船頭,景美街因此而繁榮起來。景美街以景美市場肉攤為界,以南為頂街,以北為下街。在頂街上有布店、染房(復振號)、雜貨鋪(和順號)、藥房、茶館、煙館等當時因水運可直達新店、石碇等地,深坑、石碇的大菁、茶葉,大坪林的水果均運到此地銷售;士林、艋舺地區的商販也來此採購,景美成為文山地區貨物批發中心。後來到了1909年,新店、景美間的水泥橋落成,景美通往木柵之道也已拓寬,使商販可直接到新店、木柵採購,景美街地位逐漸沒落,失去轉運中心的功能,至此木柵、新店便開始繁榮[5]。

景美溪至木柵頭廷魁(今日木柵動物園所在地)以下,河谷平原趨於開闊平坦[6]。木

柵地區沿景美溪兩岸,早期曾出現幾處市集,先後均繁華一時,後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沒落。

至遲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柵已有街市店鋪出現[7],根據前章所述,此條市街

應就是保儀路。一般認為,木柵較為熱鬧的街市,為今日木柵市場旁的開元街,街尾的頂店一帶(約在今開元街35至37號),為木柵最熱鬧之店鋪。因頂店濱臨景美溪,又為北碇路舊道之要衝,有此地利之便,是以生意十分興隆,經營有雜貨店、餅店、肉攤、染房等,當時木柵、坡內坑、溝子口等地居民均來此購物。後景美溪逐漸淤淺,再加上大正十幾年(約1920年代)北碇路改道,不再經過頂店,生意一落千丈,不久便告歇業[8]。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2.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46]

Page 14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聚落的形成

木柵另一市集為渡船頭,早期的安溪移民來到木柵,當地大致開墾完成,遂再越過景美溪繼續拓墾。景美溪和無名溪交界之處(約在今政大渡賢橋和體育館所在地),有一片平坦土地,船隻從景美到木柵、深坑,均在此停泊休息,裝卸貨物,然後繼續上行,因而形成市集,名曰「渡船頭」。由於位處山地、平地交界,屬第六種聚落,即位於「山坡與沖積扇的接觸線上」,山區居民大部分均來此交易,山地農產品藉此轉往景美、艋舺銷售,而山上居民日常所需用品也由此採購。當時渡船頭街上有布店、中藥店、豬肉鋪、雜貨等,在早期水路運輸獨領風騷的交通型態中,渡船頭確曾繁榮過一段時期。大正八年(1919),北碇輕便路開通,渡船頭景況便大不如昔。大正十三年(1924),該地遭逢大水,街市幾乎全毀。後渡口移至道南橋頭,其貿易往來遂為北碇路旁之開元街與木柵路的市集所取代[9]。

此外,木柵另一市集,為頭廷魁(在今日木柵動物園所在地),又名頭重溪,為安溪高氏族人所墾闢,由於此地面臨景美溪,其前又為木柵往深坑陸運要道,墾民絡繹於途,位居水陸要衝,是以商旅亦在此歇腳,形成商業中心,後因景美溪淤淺,溪岸北移,繁華不再[10]。

自木柵沿景美溪上溯數里,即達深坑。深坑自清代中期起,到日治時期,就一直為北宜路的必經要站,就水運而言,坐船自景美溪東行,至楓仔林(清代屬深坑),為河運終點。陸運方面,自臺北六張犁越祖師公嶺,下得山來即達深坑,再向東走,則進入山區。深坑一方面扮演北宜道上自臺北進入東南山區的門戶角色;一方面又位於水陸交通的交會之地,交通地位重要。內山(坪林、石碇)交通不便,當地居民便在深坑採購日用品,形成一地區性市場[11]。

景美溪在楓子林以下的深坑河段,始見較窄之河階小平原[12],屬於第四種聚落類型

「河谷中的河階地帶」。深坑市街的形成,最早為萬順寮街。乾隆年間,漢人自木柵溯景美溪而上,在此上岸開墾。在清代景美溪水運發達時期,景美溪仔口、木柵渡船頭、深坑萬順寮,都因位於適合船隻停泊的河岸碼頭附近,而形成繁榮之市集。在當時萬順寮渡口處,有一口很長的深潭,可同時停泊多艘船隻[13]。隨著萬順寮的建立,墾民逐

漸聚集,使得清政府在此設立收租的公館─頂公館和下公館。而隔河的地區,因正位於公館之後而稱「公館後」。隨著墾民沿景美溪兩岸向東拓墾,深坑的重心漸往東栘,萬順寮渡口的地位漸為深坑街的渡口所取代[14]。至嘉慶初年,深坑街肆已然成形[15]。

深坑街的渡口在今深坑街的中段,據此推測,當初深坑街可能是以渡口為中心,向左、右兩側發展的。最早期的深坑街,其居民大部份仍以務農為業。後來,隨著深坑的經濟作物大菁與茶葉的發展,深坑街才漸趨繁榮,街上有德興、萬全、捷興、勝源等四大商號[16]。至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景美溪水位淤淺,加上萬新輕便鐵路和北宜公路均經過

新店,深坑交通地位一落千丈,深坑街之市況也逐漸蕭條。

石碇街位於崩山溪與烏塗窟溪會流處,似乎符合第一種聚落類型「河流交會的枝椏地帶」,但似乎更適合第九種聚落類型「山地中的隘口或山谷的出入口」。石碇最早發展的一條街為石碇東街,早期居民為了取水方便,即沿溪搭蓋簡陋的乞丐寮居住,此後逐漸形成溪邊之聚落。囿於河邊土地狹窄,造成部份建築懸空駕於河床之上,形成特殊的景觀。由於石碇在早期為往來宜蘭、台北之道路所必經,坪林、平溪等地居民常將農產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2.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46]

Page 14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聚落的形成

品挑來此地交易,市況十分繁盛。另外,石碇街的繁榮與經濟作物也很有關係,大菁為石碇最早的經濟作物。附近山上居民將大菁挑到街上賣,以換取生活所需。而由於大陸青布衫所用染布原料,大部份來自台灣所產之大菁,因需要量大,於是石碇街上相繼出現許多染布行,各布行門前羅列著一排排染布大桶,景象甚為壯觀,隨著染布業的興盛,也帶動了石碇街的繁榮。後來新的染布原料,代替了大菁,石碇的染布業就逐漸為新興的茶業所取代。石碇茶業發展,稍晚於深坑,由大陸引進烏龍茶種,植於山坡地,收成後可製成紅茶(烏龍熟茶,水色較紅,故名)外銷,因英國人嗜喝紅茶,遂派人來台購茶。在石碇的九寮仔坡,曾有英國人在此設立商行,專門收購石碇所產的茶,銷回英國。茶葉外銷暢旺,榮景維持了二、三十年之久,因在石碇西街集順廟前的廣場上,形成相當重要的茶葉市場,山中茶農將茶菁一擔擔地挑來此地販賣,而各地的茶販也雲集在此,廣場上人群摩肩擦踵,常擠得水洩不通。早期在石碇東街上,建了許多高大的房子,惜後來均已傾圯倒塌。至日治時期平溪鐵路完成後,平溪的物產直接由貢寮輸往基隆,石碇街市況遂逐漸蕭條[17]。

大致而言,文山地區幾個著名的街市,大部分在河邊,屬於河港性質。其中景美以距離台北最近,又為全區水陸交通要衝,遂成為全區民生物資供應中心。其餘各街市,如木柵街、新店街、石碇街分別為該地區的物資交換中心。頭前溪、渡船頭、萬順寮這些小市集在墾拓初期均曾繁榮一時,後來因淤積或新的交通路線產生未經該地而告沒落。深坑在早期以位於北宜路(含茶路)和景美溪水運終點(楓子林)交會之處而崛起,在茶業貿易到達高峰時,深坑街成為文山地區茶葉集散要地,市面十分繁榮,一度與淡水、新莊、板橋、大溪、錫口等城鎮同時成為台北盆地中的二級街市[18]。但後來也因景美

溪淤積,萬新鐵路與平溪鐵路通車,深坑交通條件大不如前,遂告沒落。新店街早期因無河港可供停泊,要到日治時期景美新店間瑠公橋樑建好,與萬新鐵路通車後,新店才開始繁榮。綜合上述各街市而言,其崛起之因素,和交通與產業有密切的關係;而其沒落之因,仍和交通與產業的沒落脫不了關係。

[1] 方山為孤立的小臺地,其側坡中至少有一面為崖。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

十一冊,沙學浚主編,《地理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三版),頁41。

[2] 胡振洲,《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再版),頁15-21。

[3] 詹瑋,〈景美訪古〉,《歷史月刊》,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一日)。

頁92、94、95。林萬傳,〈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二,訪林金盆先生〉,《臺北文獻》,直字第72期,(民國74年6月),頁36。

[4] 詹瑋採訪,〈張傳生訪問記錄〉,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七日。

[5] 詹瑋,〈景美訪古〉,《歷史月刊》,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一日。頁

92、93。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2.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46]

Page 14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聚落的形成

[6] 林惠娟,〈地理篇〉,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志》,頁34。

[7] 在乾隆57年6月的〈立杜賣盡根店契〉中,有「草店一坎,貫在內湖土名木柵內」字

樣。

[8] 詹瑋,〈木柵探源〉,《歷史月刊》,第六十四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一日。頁

13。

[9] 詹瑋,〈木柵探源〉,《歷史月刊》,第六十四期,頁14。

[10] 高烶深,〈台北市木柵區頭廷里憶舊〉,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編輯委員會

編,《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台北:該年刊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年元月)頁171、172。

[11] 詹瑋,〈開發篇〉,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志》,頁119。

[12] 林惠娟,〈地理篇〉,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志》,頁33。

[13] 詹瑋訪問,〈高添財口述紀錄〉,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十六日。

[14]: 另一原因,萬順寮渡口為泥土岸,較不好靠岸,泥沙也較易淤積,深坑街渡口為

砂岩岩岸,釘樁較紮實。據詹瑋採訪,〈廖正雄訪問紀錄〉,民國八十五年九月五日。

[15] 詹瑋,〈開發篇〉,收入林能士總纂,《深坑鄉志》,頁120。

[16] 同上書,頁120、530。

[17] 詹瑋,〈石碇懷古〉,《歷史月刊》,第五十三期,頁116、117。

[18]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

九年,頁138。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3-2.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0:46]

Page 14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2:0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06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2:06 -0000 vti_filesize:IR|581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4.htm K|4-4.htm K|4-4.htm K|4-4.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4.htm FKUS|html/item404/4-4.htm FKUS|html/item404/4-4.htm FKUS|html/item404/4-4.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DF4504EE-4B46-49E7-A610-08599E65C03D}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4-4.htm 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4.htm [2007/11/29 上午 10:50:47]

Page 14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 日治時期,產業之改良─以茶業、大菁為例(一)茶業

深坑廳時期,成立產業改良會,此會係為謀廳內產業之改良與發達與物產之增殖為目的,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深坑廳名流黃祖濤等十五人發起組織成立的。其創會宗旨於緒言中指出:

竊思本管內物產以茶為大宗,稻作次之,其他如植林、飼豬,亦驗知舊習之短,思有以改良之利益,然必須家喻戶曉,相率以模仿,盡舉管內庶民,同收馴致改善美風之功[1]。

所以該會在其綱領第四條中訂定,以改良稻作、改善栽植茶樹方法、普及栽植樹木、改良養豬等四項為最優先研究事項[2]。

大致而言,文山地區在日治時期各項產業的改良,以茶業最為成功。以下分茶園施設、提高製茶技術、獎勵茶業與成立製茶公司等數方面,來敘述茶業在日治時期各方面的改良及發展。此外,一併敘述大菁在日治時期的發展。

[1] 《深坑廳報》,第五十號,明治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頁29。

[2] 同上註。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htm [2007/11/29 上午 10:50:52]

Page 15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4-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1:5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1:54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1:54 -0000 vti_filesize:IR|32507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K|4-4-1.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KUS|html/item404/4-4-1.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1BE72F52-BDD3-4761-A392-9C027E1F51E8}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4-1.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4-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53]

Page 15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茶園施設

 

1、階段茶園的獎勵

 

為了防止山坡傾斜地的表土流失,而造成茶園的荒廢,日本政府仿照階段水田(梯田)而有階段茶園的設置獎勵辦法,一方面要茶農採取措施以矯正坡地傾斜度並設置排水溝,一方面訂定辦法獎勵茶農,在設置階段茶園之後頭三年,由政府補助每甲八十圓。本措施從大正十一年(1922)開始,至昭和三年(1928)之後,對在傾斜地設置階段茶園者,予以免費分配優良茶苗[1]。從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二年(1927),台北州各郡的

階段茶園總面積一百四十五甲餘,補助金達九千八百圓餘[2]。

階段茶園獎勵面積(單位:甲)

年度 七星郡 淡水郡 基隆郡 文山郡 海山郡 新莊郡 計

大正十一年 2.79 4.16 0.68 3.12 1.01 11.76

大正十二年 4.75 3.87 3.31 3.73 4.71 1.55 21.92

大正十三年 3.19 3.98 2.38 3.825 7.90 4.00 19.58

大正十四年

7.286 4.63 3.825 5.145 4.889 1.561 27.336

昭和元年 9.61 5.56 7.9 7.41 2.41 2.1 34.99

昭和二年 5 6 4 6 6 3 30

32.626 28.2 22.095 32.295 21.239 9.131 145.58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茶業調查書》(台北:該課,昭和五年十一月),頁84。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1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模範茶園的獎勵

 

總督府為獎勵茶業而設置模範茶園,其內容在茶園之管理、施肥、表土流失及增加單位採收量方面為一般茶園之示範。模範茶園限定茶樹樹齡須未滿二十年,此外,對五甲以內的模範茶園,五年內每甲每年補助肥料費一百圓。從大正十一年設置以來,台北州下有六十一所模範茶園,面積有195甲[3]。至昭和六年(1931)為止,文山郡下有六所模

範茶園,面積有十八甲五分[4]。以深坑為例,成為模範茶園後,採收量增加了不少。

見下表:

深坑庄模範茶園收量成績

組合名 設置前年收量

每甲生葉收量 茶樹品種

所在地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深坑 2,110斤 2,230斤 2,510斤 2,660斤 3,660斤 4,790斤 青心烏龍

文山郡深坑庄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茶業調查書》,頁76。

3、鐵觀音茶苗的引進

 

張迺妙,木柵樟湖人,光緒元年(1875)生。於文山茶業株式會社任職廠長,並曾任巡迴茶師十年(1919-1929)。在返鄉祭祖第二年,因回安溪探親,嚐到鐵觀音芳香甘醇滋味,遂要了十二株,種於屋後左上方石崖縫間。後來文山茶業株式會社負責人張福堂,時任深坑庄長,善於飲茶,知道鐵觀音的好處,便派張迺妙回安溪取鐵觀音茶苗,張迺妙偕堂弟張迺乾,於大正八年(1919)回安溪購回千欉鐵觀音茶苗。返台後,張福堂將這些茶苗種於木柵公學校對面山上,繁殖以後再分配給木柵茶農種植。張迺妙於文山茶業株式會社任職廠長期間,雖曾聘唐山師傅來教鐵觀音製作技術,但仍未得要領。昭和十二年(1937)冬天,他以退休身份,單獨赴安溪祖厝,由一位親屬代安排邀請地方士紳及名茶師一起品茗,閒話茶道,如此一次又一次,在不同場合喝酒品茗,從聊天中才慢慢捕捉到鐵觀音製茶秘方[5]。回到木柵之後,再把鐵觀音製茶技術教給各個茶

農,從此,鐵觀音就在木柵生根了。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2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4、茶樹品種的更新

總督府計劃從昭和八年度開始從事茶樹改良事業,至昭和十四年度為止,改良面積達3,820甲。以昭和十四年度為例,更新不良茶樹達四百七十甲五分,並以茶苗4,705萬株之育成計劃為目標[6]。其中文山郡所分配茶苗如下表:

文山郡茶苗分配及更新一覽表(昭和十四年度)

郡別

品種別(株) 新植

(甲)

更新(甲)

計(甲)

赤(青)心

烏龍

紅心烏龍

硬枝紅心

青心大冇

文山郡

1,013,600 29,000 56,000 580,700 1,680,000 110.1 57.9 168.0

資料來源:台北州產業部農林課,《台北州の農業》,頁46。

(2)、提高製茶技術

 

1、製茶巡迴教師的配置

 

為改善與提高農家製茶技術,除由州農會分派教師三名,巡迴指導之外,於春秋兩季茶葉盛產期,各庄以庄費招聘教師指導,其成績優秀,較本地製茶法所製之茶賣價要高三、四成,因之頗受各地歡迎。文山地區著名的巡迴教師有日籍的宮永及臺籍的許紅毛。由於宮永將各種茶都做詳細分析,並研究其品質之改進及炒茶火候之控制,終於製作出氣味清香的烏龍茶[7]。許紅毛,住在石碇,傳授製造包種茶的技術,跟隨他學的

人不少,這些學生,又將做茶的技術輾轉傳授。深坑、石碇地區因茶質、氣候、土壤的關係,炒出來的包種茶特別香,普遍得到大眾喜愛[8]。

 

2、開辦製茶講習會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3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日治時期總督府欲改善台茶品質,於是選擇南港大坑設立包種茶產製茶葉傳習所,每年春秋兩次舉辦講習會,每次兩星期,由王水錦及魏靜時二人擔任教師,台灣各地茶農遣送其子弟前來受教者甚多。並自大正九年(1920)召集臺灣茶葉界子弟舉行包種茶講習會,由魏成根(魏靜時之子)、王玉慶二氏熱心教導,這項工作持續了十年之久,當時受教於王、魏二氏者頗眾[9],文山地區茶葉製法亦受其影響。如昭和四年(1929)

時,文山郡頭廷魁(今動物園)製茶工場,舉辦新年度製茶講習會,聘請魏靜時之後人(應為魏成根)為講師實地指導[10]。文山郡為提高製茶之品質,除了在深坑庄、石碇

庄、坪林庄舉行製茶講習會之外,有數名熱心茶農出席州農會主辦之包種茶講習會,對地方製茶品質的改善,均有極大的效果[11]。

 

3、舉辦優良茶品評會

 

在製茶講習會之外,從州郡到各庄都經常舉辦優良茶品評會,以促使茶農積極研究,如何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茶。從最基層的組織,就有各部落至誠會各自主辦製茶品評會,次數相當多。據昭和十一年(1936)九月十二日之報導,文山郡各部落所舉辦製茶品評會次數,新店庄三次、深坑庄一次、石碇庄與坪林庄各五次[12]。加上文山郡各庄

聯合的高級茶品評會以及各庄自己經常舉辦的優良茶品評會,令人應接不暇。但也因參加比賽機會多,文山郡茶農在參加大區域的優良茶品評會時,皆能迭創佳績。如昭和九年(1934)台北州舉辦優良茶品評會,其結果如下:

台北州優良茶品評會成績表(文山地區部份)

等級 順位 茶种類別

審 查 分 數 住所 氏名

形狀30 色澤20 水色20 香味30 計100

特 一 烏龍茶 30 19 18 28 95 文山郡深坑庄

深坑茶業公司

一 二 同上 30 18 19 28 95 文山郡新店庄

張大埔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4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 三 同上 30 19 17 28 94 文山郡新店庄

陳乞

一 四 同上 29 18 18 28 93 文山郡深坑庄

三腳木茶業公司

二 七 同上 29 18 18 27 92 文山郡新店庄

高昔瓞

三 十三 同上 28 18 18 25 89 文山郡新店庄

林合興

三 十四 同上 28 18 18 25 89 文山郡新店庄

黃樹山

三 十五 同上 28 18 18 24 88 文山郡石碇庄

林英

三 十九 紅茶 27 17 17 25 86 文山郡深坑庄

陳象

褒 二五 烏龍茶 26 17 17 24 84 文山郡新店庄

林東海

褒 二七 同上 27 17 17 23 84 文山郡新店庄

林匏

褒 二九 同上 27 17 18 22 84 文山郡新店庄

高樹炎

褒 三一 同上 27 17 16 23 83 文山郡深坑庄

張迺北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5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褒 三三 同上 26 17 16 23 82 文山郡坪林庄

翁文義

褒 三四 同上 26 17 17 22 82 文山郡石碇庄

林家成

褒 三七 同上 26 16 16 23 81 文山郡深坑庄

陳清

褒 四四 同上 25 15 16 23 79 文山郡深坑庄

文山茶業株式會社

褒 四五 同上 25 16 16 22 79 文山郡深坑庄

高奏生

資料來源:台北州農會,《台北州優良茶品評會成績表》,昭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由上表可以看出,比賽評審以形狀、色澤、水色、香味四項標準評定等級,文山地區茶農在烏龍茶項目中,此四項都得到很高的分數。在台北州優良茶品評會中,文山地區在前十九名中,就佔了九名,而且囊括前四名,其中包含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三名,全部包辦,此外,榮獲褒賞者有九名,成績驚人。可見文山地區茶農,在政府有效輔導下,製茶技術精益求精,能在水準最高的台北州優良茶之激烈競賽中脫穎而出,其品質已達一流,殆無疑問。昭和十一年(1936),台北州農會舉行第三次優良茶品評會,其中烏龍茶部份,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三名,仍然為文山郡茶農中選,可見其製茶水準相當穩定。

(3)、獎勵茶業與茶業公司(組合)的成立

 

從大正八年(1919)以來,總督府基於要使茶業組合化之方針,展開對茶業的指導獎勵,如台北州給予茶業指導費,聘專門技術員六名駐於茶產地的六個郡,對於茶產地的十二個街庄,也予以補助金,用以配置專門技術員,其中文山郡四個庄均予補助[13]。

此外,又鼓勵組織茶葉組合或茶葉公司,訂定茶葉公司其茶葉經營面積達兩百甲者為甲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6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種,五十甲以上為乙種。文山地區最早成立茶業公司的是大正八年成立的木柵茶業公司,其後文山各地紛紛成立茶業公司,至大正十五年(1926)為止,已有十家茶業公司成立。

文山地區茶業公司一覽表

名稱 所在地 設立時間 事業 員工人數

茶園面積

資本額

(單位圓)

安坑茶業公司 安坑 大正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製茶販賣

7 52甲 1,500

恆盛茶業公司 廣興 大正十五年六月二十日

製茶販賣

9 50甲 2,000

木柵茶業公司 木柵 大正八年三月四日

製茶販賣

35 100甲 1,200

文山茶業株式會社

木柵 大正十五年五月十日

製茶販賣

14 52甲 100,000

深坑茶業公司 深坑 大正十一年六月三十日

製茶販賣

18 98甲 2,200

石碇茶業公司 楓仔林 昭和三年一月十三日

製茶販賣

5 52甲 2,800

格頭茶業公司 潭腰 昭和四年一月二日

製茶販賣

4 50甲 2,400

坪林茶業公司 坪林 大正十五年七月三十日

製茶販賣

10 56甲 2,500

楣子寮茶業公司 楣子寮 大正十五年九月三十日

製茶販賣

7 53甲 2,500

水聳淒坑茶業公司

水聳淒坑

大正十四年十月十九日

製茶販賣

7 53甲 2,500

資料來源:《昭和六年文山郡管內要覽》,頁72、73。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7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4)、製茶機械化

 

臺灣總督府自大正七年(1918)起,為獎勵茶業,提供製茶業者無償貸款,購買釜炒機、揉捻機、玉解機、乾燥機、原動機等一切製茶機械,以三年為期從事更新。如望月式乙種揉捻機一臺,製茶能力,年可達一萬一千斤,而手製茶一年才只有四千五百餘斤;若用甲種揉捻機,年平均製茶三萬斤[14],由此大量生產,可以節省不少生產成

本。文山地區各茶業組合(公司)為提高製茶效率,也陸續添購各種製茶機。

文山地區所產製之茶,不但品質高,其種茶戶數、茶園面積及總製茶量,在臺北州之中均首屈一指,如下表所示:

台北州各市、郡茶業狀況(昭和十一年度)

市郡別 種茶戶數(戶)

製茶戶數(戶)

總茶園面積(甲)

摘葉面積(甲)

粗製茶生產額(斤)

粗製茶價額(圓)

總數 12,744 12,043 19,782 18,225 6,706,151 2,495,535

台北市 9 10 11 11 7,290 3,262

基隆市 58 57 87 77 26,260 9,300

七星郡 1,394 1,394 1,342 1,310 445,620 232,229

淡水郡 1,124 1,124 3,021 2,914 1,205,380 378,669

基隆郡 3,119 3,078 3,266 3,057 944,534 310,375

宜蘭郡 197 198 185 154 110,140 29,732

羅東郡 48 26 49 24 12,602 5,041

蘇澳郡 9 9 9 9 4840 2627

文山郡 4,029 3,980 5,864 5,609 1,991,007 789,400

海山郡 2,083 1,494 3,964 3,670 1,347,333 559,698

新莊郡 674 674 1,894 1,891 611,140 175,202

資料來源﹕台北州勸業課,《台北州茶葉要覽》(臺北:該課,昭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印刷、十二月一月發行),頁12-15。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8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5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大致而言,從上表可以看出,文山郡的種茶及製茶戶數、茶園面積、粗茶製造量及價額,均在臺北州中名列第一,而且在比例上幾佔全州的三分之一。但是如從每一戶來看,其統計數字就只能算普通。如下表:

台北州各市郡茶業狀況(以每戶、每甲為統計單位)

市郡別 每甲生產量(斤)

每甲生產價額(圓)

粗製茶每百斤價額(圓)

每戶茶園面積(甲)

每戶製茶產量(斤)

每戶製茶粗收入(圓)

總數 358 133.27 37.21 1.64 556 207.21

台北市 662 296.54 44.74 1.22 810 362.44

基隆市 341 120.77 35.40 1.52 460 163.15

七星郡 341 177.27 52.11 0.96 319 166.59

淡水郡 413 129.94 31.41 2.68 1,072 335.50

基隆郡 308 101.52 32.86 1.06 306 100.83

宜蘭郡 715 193.06 26.74 0.93 556 150.16

羅東郡 525 210.04 40.00 1.88 484 193.88

蘇澳郡 537 291.88 54.27 1.00 537 291.88

文山郡 354 140.73 39.64 1.47 500 198.34

海山郡 367 152.50 41.54 2.65 901 374.63

新莊郡 323 92.65 28.66 2.94 906 159.94

文山郡所列名次

7 7 6 7 8 6

資料來源:台北州勸業課,《台北州茶葉要覽》(臺北:該課,昭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印刷、十二月一月發行),頁12-15。

由此可知,文山郡在臺北州中,雖則種茶戶數最多,製茶量也最多,但每戶種茶面積僅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9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6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47甲,而其每甲產量與每百斤價格均不高,導致每戶製茶粗收入只有198.34圓,在台北州中佔第六。所以整體來說,文山地區投入種茶行業者十分踴躍,但因茶園劃分過細,影響其產量與價額,最後影響其收入。

從整個大環境來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日益加深。至昭和十五年(1940),歐洲各國的正常貿易幾已完全停碩,次年太平洋戰事爆發,海運斷絕,臺茶的出口受阻,外銷業務一落千丈,同時日本人因戰事緊迫,徵兵徵糧急如星火,為應付糧食增產和兵源補充的需要,土地與勞動力轉移使用,而致許多茶園荒棄,甚至於茶樹亦多遭砍伐,而改種其他作物[15]。

在前述的惡劣大環境之下,文山地區茶農生計大受影響,如石碇就有許多茶農經濟陷入絕境,有不少人因此自殺。總督府遂以一百斤九圓的超低價來大量收購茶葉,有的充做輪船燃料,有的則用來填海,茶農們看了真是欲哭無淚。至戰後,政府大力輔導下,台茶才又恢復生機[16]。

[1]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茶業調查書》(台北:該課,昭和五年十一月發

行),頁83、84。

[2] 同上書,頁84、85。

[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茶業調查書》(台北:該課,昭和五年十一月),頁

74、76、78。

[4] 《昭和六年文山郡管內要覽》,頁68。

[5] 詹瑋採訪,〈張新興先生訪問記錄〉,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十五日。迺妙茶廬編印,

〈張迺妙先生與鐵觀音〉。

[6] 台北州產業部農林課,《台北州の農業》(台北:該課,昭和十六年七月四日印

刷,八日發行),頁46。

[7] 詹瑋,〈石碇懷古〉,《歷史月刊》,第五十三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出版),頁

117。

[8] 詹瑋,〈從老街話深坑歷史滄桑〉,《歷史月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八十年七月

出版),頁81。

[9]. 卞鳳奎,〈南港茶業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一O四期(民國八

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出版),頁5。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10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6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0] 《台灣日日新報》,昭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11] 《昭和六年文山郡管內要覽》,頁70、71。

[12] 《台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13] 台北州產業部農林課,《台北州の農業》,頁44。

[14] 《台灣日日新報》,昭和十年二月十九日。

[15] 張德粹、莊維藩著,《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

員會,民國四十七年四月出版),頁5。

[16] 詹瑋,〈石碇懷古〉,《歷史月刊》,第五十三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出版),頁

117。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1.htm 第 11 頁 / 共 11 [2007/11/29 上午 10:50:55]

Page 16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大菁

清末文山地區的大菁業仍持續發展,但是在日本人占領台灣之後,抗日義軍在文山地區活動以大菁產地為其活動場所,因此居民次第離散,大菁園地遂至於荒廢。其中有名的例子,就是文山堡的灣潭(地屬坪林),原有三百戶農家,後來僅餘十餘戶,曾經旺盛一時的山藍栽培業,到最後導致衰微的地步。後來抗日義軍雖向日本投降,人民漸漸回來居住,從事本業者漸多,但北部地區栽培甲數也只有一百多甲而已[1]。

根據明治三十三年(1900)五月二十四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其內容如下:

台北文山堡地僻山陬,向年盛產大菁與苧麻,頗稱北路輸出之大宗。近因茶業興起,而大菁一業已廢不植,而荒圃茂草之中又生天然大菁。此次民政部殖產課青柳農學士巡視水底庄,採集野生大菁製成藍靛,色鮮而藍優,結果良好。該學士遂將製靛移至新店街機業所許又銘氏,令其將織棉布試染,其色鮮明,靛汁飽足,頗稱名物。而青柳學士遂向許又銘言曰,將來大菁培植可與機業統一獎勵,以示土人,而所染之布,移至東京工業學校依賴參考云[2]。

此篇報導指出,在大菁荒廢一陣子之後,石碇水底寮又有天然大菁出現,總督府派人採集,製作藍靛,發覺品質甚好,政府當局有意將大菁培植與機械織布業統一獎勵。

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的時候,因為台地數年來風雨為災,當地所產的靛青十分稀少,土產靛青每千斤價格一百二十元,而一些布鋪反需向大陸漳州府採買以應付需求[3]。

根據明治三十三年(1900)的調查,文山堡大菁種植甲數五十四甲,收穫額十四萬斤,小菁種植甲數十甲,收穫額兩萬斤[4]。

此外,另外一篇報導也指出,總督府開始對大菁業者予以輔導獎勵。標題為「灣潭製藍業」的報導,其內容如下:

總督府殖產局田中技手,去月下旬,出張於頂雙溪支廳灣潭,就同地曹田教授藍錠之製造,同工廠之一切設備,由同技手指揮而成。總督府下附以一千八百銀元,規模雖不寬大,亦頗能整頓,現已製造藍錠七十斤餘,今後之製造有四、五十斤,同工場員間世田某及賴全來二名,既經傳習,耐予獨立造製云[5]。

基隆廳管內大菁種植及收穫量

堡名 明治三十二年 明治三十三年 明治三十四年 明治三十五年

種植甲數 收穫額 種植甲數 收穫額 種植甲數 收穫額 種植甲數 收穫額(斤)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2.htm 第 1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50:57]

Page 16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甲) (斤) (甲) (斤) (甲) (斤) (甲)

三貂堡 2.00 3,600 0.53 900 3.22 1,800

石碇堡 11.20 15,000 17.50 31,500 18.00 11,500 28.50 27,300

文山堡 3.00 4,000 20.00 6,500

合計 11.20 15,000 19.50 35,100 21.53 16,400 51.72 35,600

資料來源: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

告》,上卷(臺北:該會,明治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印刷、三十日發行),頁475。

明治三十二年(1899),大坪、溪尾寮、灣潭劃入基隆廳[6],上表所指文山堡部份即

指此三處地方。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日治初期,受到抗日義軍出沒影響,文山堡坪林一帶,大菁種植甲數及產量均不多。

大菁的製藍方法,一般分為藍靛的製造法和泥藍之製法兩種,以下分別敘述之。

藍靛的製造法:先將大菁的莖液一起洗滌,再放進浴桶狀的容器,浸在水中,漸次加強火力,煮兩個小時,溫度約達攝氏八十度,待藍的成分完全從莖葉中分解出來,此時將容器底部的栓塞移去,將含有藍分的枝葉移至酸化桶中攪拌,藍分和空氣中所含的酸素化合,變成青藍色為止。待藍分沈澱,將上部的澄湯(清澄湯液)去掉,再加以壓榨,即得之[7]。

泥藍之製法:將刈取之藍置於桶中浸於水中,經數日之腐敗,加少量石灰,一起攪拌,數次之後,藍分沈澱,將栓塞去掉,將水排除,即得之。經比較後,藍靛製法比泥藍製法利潤較多[8]。

泥藍的製造場,多設於引水便利的山谷間,利用坡地高下位差而設置數個浸泡池、再浸泡池、沉澱池(小型製造場沒有再浸泡池)。大菁生葉放在浸泡池中約兩晝夜,期間須加以攪拌,等莖葉變成成淺紅,浸泡液呈藍色。這時候將壺內的莖葉撈出剔除,或將此莖葉丟進再浸泡池,灌水後經過一晝夜,再將此液倒回浸泡池再製造,不浪費些微的藍色成分。這些液體,以生莖葉百斤配石灰粉十斤的比例混合溶解,並用攪拌器加以攪拌。為了消除浮在液體上面的泡沬,在先前的池裏撒上五兩的花生油,並經由池的底部所設的流水孔,利用濾布除去雜質,接著全都流入浸泡池內。等到第三天,將設在壺內側的塞子拔掉,上層澄湯就會從排水口漸次流出來,只剩泥藍留在壺內,其所得量大約有七十五斤到八十斤[9]。

山藍製造場及製藍量統計(明治三十六年末調)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2.htm 第 2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50:57]

Page 16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廳別 泥藍製造場數 一製造場平均一年製藍量

基隆 82 723.8斤

宜蘭 32 1,172.0斤

深坑 69 1,518.0斤

合計 183 3,413.8斤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編,《台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台北:編者發行,明治三十九年3月20日印刷、23日發行),頁220、221。

根據上表統計,比較北部產藍之各廳,深坑廳泥藍製造場數雖非最多,但每製造場平均一年製藍量卻遠高於其他兩廳,可能深坑廳泥藍製造場均為大型製造場。

深坑廳泥藍與藍靛生產狀況表

種類 泥藍 藍靛

年次 明治

三十六年

明治

三十七年

明治

三十八年

明治

三十九年

明治

四十年

明治

三十八年

明治

三十九年

製造戶數 69 63 68 79 76 1 1

製造額(斤)

104,800 100,548 400,939 57,806 72,020 7,019 7,600

價額(圓)

3,668 3,632 9,773 2,363 3,513 4,562 3,040

資料來源:《深坑廳第三統計摘要》,頁67;《深坑廳第四統計摘要》,頁64。

從上表來看,泥藍十萬斤價格才三千六百多圓,反觀藍靛,七千多斤價格為四千五百多圓,兩者價格相差近二十倍。其因為何?從製法上來看,泥藍製法所得到的泥藍含水份太多,單位價格較低;而藍靛製法所製成的藍靛其純度比較高,所以單位價格較高。但是以泥藍製法與藍靛製法做比較,前者較簡單,只要在山野田間挖幾個池,將大菁加以浸泡、過濾即得,適合較無財力的農家。後者需準備大桶,連續煮好幾小時,多出來人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2.htm 第 3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50:57]

Page 16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工看顧工錢以及燃料費,需要成本較高,不是一般農家能負擔的,所以後來文山地區藍靛製造戶數只剩一戶。

深坑廳山藍生產狀況表

年代 種植甲數(甲) 收穫額(斤) 價額(圓)

明治三十六年 25.00 2,000,000 92,000.000

明治三十七年 34.29 2,843,880 130,818.480

明治三十八年 43.44 3,607,520 19,841.360

明治三十九年 51.40 614,500 3,072.500

明治四十年 30.79 389,430 2,336.580

資料來源:《深坑廳第四統計摘要》,頁52、53。

上表顯示,深坑廳山藍種植甲數,逐年升高,至明治三十八年(1905),種植甲數為43.44甲,收穫量達最高峰,有3,607,520斤,但是價格僅有前一年的七分之一,影響到藍農種植意願,所以,至明治四十年(1907),種植甲數萎縮至30.79甲,收穫量也遽降至389,430斤,衰弱之象十分明顯。

大抵而言,整個文山地區藍業的發展,在日治初期受到地方治安不寧的影響,許多大菁園地荒廢,再加上茶業的興起,因利潤較高,吸引許多大菁業者轉種茶樹,大菁業受到嚴重打擊,後來人工染料製造技術發明,遂使大菁業一蹶不振。

[1] 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編,《台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台北:

編者發行,明治三十九年3月20日印刷、23日發行),頁203。

[2] 《台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3] 同上註,明治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4] 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台北縣第三統計書》,第三十三,特用農產物,頁

44。

[5] 《台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七年八月十一日。

[6] 深坑廳編,《深坑廳第四統計摘要》,頁8。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2.htm 第 4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50:57]

Page 16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7]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

(臺北:該會,明治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印刷、三十日發行),頁475、476。

[8] 同上書,頁476、478。

[9] 李瑞宗、陳玲香,《藍: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頁34-36。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4-4-2.htm 第 5 頁 / 共 5 [2007/11/29 上午 10:50:57]

Page 16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4-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2:0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00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2:00 -0000 vti_filesize:IR|9087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K|4-4-2.htm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KUS|html/item404/4-4-2.htm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61F29BB-525B-4D17-BC03-7379311650AE}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html/item404/4-4-2.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4-4-2.htm [2007/11/29 上午 10:50:58]

Page 16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第五章、文山區的生態

一、台灣生態史概述

台灣是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的一個島嶼。大約是在兩、三千萬年前,「華南古陸塊」(即今天大陸福建一帶)被河川沖刷帶下的泥砂,不斷沉積在東南方海域,而形成台灣的古老地層。而後經過幾次的造山運動,地層被擠壓、抬升而高出海平面,進而形成了五大山脈。台北地區就是在4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中被推出海面,並形成丘陵地形。

雖然被海洋阻隔,但台灣在海面下是和歐亞大陸相連的,在過去幾次冰河期,氣溫下降,大部份的海水結成冰,海水面降低,使台灣和大陸相連,動、植物從大陸遷移至此,因此種類受歐亞大陸影響很大。其次由於北方南來的親潮和南方北流之黑潮,會有許多的生物順流而來,而留在島上。有些生物則是跟著南、北方來的氣團遷徙,留在台灣住了下來。而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因為有兩百多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高低起伏的地形使得很多南、北方來的生物,甚至冰河時期留下的生物,都能在台灣生存下來,形成獨特的島嶼生態。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台北地區又因為其特殊的發展,而形成複雜、多樣的環境。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1.htm [2007/11/29 上午 10:50:59]

Page 16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11:3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1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DECDAE8-2894-48E7-AC9C-25B1F230A6D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2:1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11:38 -0000 vti_filesize:IR|247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00]

Page 17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25:1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01 Jun 2003 08:23:1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DC21E4CF-5702-4F3F-A12E-79215732D91C}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2.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1 Jun 2003 08:23:1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25:16 -0000 vti_filesize:IR|489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01]

Page 17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台北盆地發展史

400萬年前台北露出海面了

200萬年前台北地區開始劇烈的火山爆發直至35萬年前止形成了大屯火山群

60萬年前起觀音山也爆發了共噴發了三次

6萬年前地殼劇烈變動,台北丘陵區斷裂、陷落而成似三角形的盆地隨後,把從林口、

桃園地區出海的古新店溪,大漢溪改為繞過觀音山向北流入海

3萬年前把基隆河也搶奪,來台北盆地,與新店溪、大漢溪形成了古淡水河

1萬年前台北盆地變湖泊了主因地球回暖,

海水面上升

5000年前海水退却河流帶來的泥砂、礫石沉積,逐漸形今日的面貌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01]

Page 17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6:2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3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9BEAD90C-55DA-4607-9E17-433FA0B3603B}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3.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3:28:31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6:24 -0000 vti_filesize:IR|2285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S|images/5-3-1.jpg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SUS|html/item404/images/5-3-1.jpg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02]

Page 17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地理位置

文山區位處台北市南郊、新店溪以東,東臨深坑鄉,南鄰台北縣新店市,西瀕新店溪與台北縣之永和市相望,北接中正區之公館與大安區六張犛。其地勢為一小型之盆地,開拓之初湖澤遍地,乾隆年間,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至嘉慶道光之際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十五分兩庄,東邊沿河以木樁圍柵。光緒初年置台北府時,仍屬淡水廳;日據時期畫歸台北州文山郡,並隸屬深坑庄管轄,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政府為便於政令之推行與事實之需要,乃將深坑鄉畫為景美、木柵、深坑三鄉鎮,民國五十七年七月一日改隸臺北市,分為木柵、景美兩區,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臺北市行政區調整,又將景美與木柵合並為文山區。

本區交通四通八達,除由莊敬、辛亥隧道、懷恩隧道、羅斯福路六段通往台北、新店、中永和外,另由木柵路可達深坑、石碇等地。區內現有十餘線公車直通臺北縣市鄰近各地,交通堪稱便利,而水源快速道路,新店、木柵線捷運系統與北二高,亦構成本區便捷的交通網路。指南環山道路現有小型公車十、十一路通駛其間,人人稱便。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3.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1:07]

Page 17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3.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1:07]

Page 17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17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5:5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4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B0750E5-8FCA-4425-99E4-034950D25FB9}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4.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3:30:41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5:58 -0000 vti_filesize:IR|336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S|images/5-4-1.jpg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SUS|html/item404/images/5-4-1.jpg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4.htm [2007/11/29 上午 10:51:09]

Page 17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地質與地形

台北盆地除了北邊有較高的大山外,其他三面是比較低的小山丘包圍‧ 文山區總面積3055公頃,在形勢上三面環山,景美溪貫穿本區向西匯入新店溪‧其東北邊緣屬南港山系的仙跡岩,仙跡岩地質屬中新世沉積的地層,由約在1950萬─1800萬年前沉積的石底層與1800萬至1350萬年前沉積的南港層所組成;南面的二格山系則涵蓋新店,木柵,深坑到石碇的山脈,最高峰標高678公尺,可遠眺翡翠水庫粼粼波光‧東南邊與深坑接嚷的猴山岳標高553公尺;猴山坑則為指南宮座落處,標高285公尺,視野極佳‧ 名聞遐邇的貓空山區屬二格山系,二格山區雨量豐沛,溝渠縱橫‧在流向指南里匯入景美溪的無名溪上游河床中,由於長年受到挾帶砂石的湍急河水不斷鑽蝕之故,較為軟弱之處的岩面即造成了各種形狀的洞穴,地形學上稱為「壺穴景觀」‧依據康熙字典註釋,山谷之地形有摺紋者為皺;皺摺地因在澗溝底,由上而下排列,山水由上往下流,將皺紋石質沖激出許多孔穴,因而名為「皺穴」‧皺字台音唸「了,廖」音,穴字台音唸「康、康」,這便是貓空地形形成的因素和地名的由來‧

貓空山區壺穴地形 倪一芬攝影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4.htm [2007/11/29 上午 10:51:09]

Page 17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17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1:03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5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9871428C-06EB-48A1-B47B-14B896499116}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2:5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1:04 -0000 vti_filesize:IR|173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5.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1]

Page 18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五、土壤

土壤是生命的泉源,大地的母親,是農業的基石,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維生的重要依靠‧ 依據世界上目前最通行的美國土壤新分類系統來區分,在十二個土綱之中台灣地區擁有十個土綱,缺的是沙漠地區的旱境土綱和凍源原地區的冰凍土綱‧全世界很難找到在這麼小的面積中,土壤種類變化如此大者‧〈許正一 2000看守台灣季刊〉‧ 文山地區土壤多為褐色或淺紅色,為泥砂、礫石泥混合,排水性、透氣性佳,加上紅壤的PH值較低,使得能適應酸性環境的茶樹在此地區生長良好,因而產出極負盛名的「木柵鐵觀音」‧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5.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1]

Page 18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6.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1:1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2:5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06869C77-1A2E-458D-BDEB-FF43F8E7B0E7}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2:5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1:18 -0000 vti_filesize:IR|137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6.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2]

Page 18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六、氣候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季候區,冬季行東北季風,潮濕而多雨,而當冬季濕冷氣流由臺灣東北部海面向西南陸地侵過,所遇到第一屏障即是烏來鄉之北插天山系宜蘭縣之太平山系。東北季風除了在台北盆地的某些迎風面山坡地,形成東北季風林外,也會因為它所帶來的低溫,對其他地區的植物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冬天的低溫加大了年溫度的落差,使得如山櫻花等「先花後葉」的溫帶生態現象在此出現,又如溫帶的黃葉、紅葉現象等,都為台北地區帶來類似溫帶的繽紛的四季變化。但因為東北季風也帶來降雨,而且台北盆地又位在亞熱帶地區,不至於出現零度以下的下雪氣候,所以比起真正的溫帶,台北及附近的區域只有季節變化的繽紛,但卻更翠綠宜人。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6.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2]

Page 18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七、植物生態

台灣的環境保育工作,經環保團體數十年長期努力經營,近二、三年來,我們發現台灣的山更綠,生物更多樣,且更多人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更愛自己的家鄉的事實來看,環保工作至此已逐漸開花,實令人雀躍!當觀照鄉土的同時,放眼國際,全世界與台灣同緯度的其他區域,大多屬沙漠或半沙漠,如非洲及中東為沙漠環境,墨西哥北部、印度則為半沙漠環境,只有台灣和少數地區,由一大片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台灣位處地球的北半球,範圍含蓋東經,北緯度,北緯23.5度的北迴歸線横跨台灣西岸的嘉義市和東岸的花蓮

縣瑞穂鄉武鶴台地,海拔高度最高可達玉山頂3997公尺,加上就地質年史而言,台灣屬於縐褶多的年輕地

質,或受擠壓,或溶岩噴發,形成高低起伏的山脈,再受各種氣候因素如氣溫、氣流,濕度⋯的影響,便形成小流域景象,造就了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於是這塊大地之母孕育出許許多多的生物,這些生物與其生長的環境或與其他生物間不斷地相互影響,這樣的互動,若長期發生在一個隔離的空間,如台灣四周環海,或高山的偃塞湖,就可能演化出新種,這就是所謂的「台灣特有種」。譬如列為國寶級的台灣水韭就是生長在台北盆地陽明山的夢幻湖。植物學家將全球的陸域生態系分為森林生態系、草原生態系、沙漠。森林生態系又包括熱帶雨林、溫帶落葉森林、溫帶常綠森林、寒帶森林;草原生態系包括疏林、熱帶草原、極地草原;沙漠包括熱帶沙漠、溫帶沙漠、寒帶沙漠。這些不同的生態系散佈世界各地,也分佈在台灣全島,或許某些生態系特徵,在島內所呈現者不那麼典型,但總有其蛛絲馬跡可尋。學者依海拔高度將台灣植物生態系分為數個生態帶,北部海拔500公尺南部海700公尺以下屬熱帶及亞熱帶闊葉林,由此界限以上至海拔1800公尺屬暖溫帶闊葉林,海拔1800公尺至2500公尺屬檜木林帶,海拔2500公尺至3000公尺屬針葉林帶,海拔3000公尺以上屬高山寒原。在這面積狹小的台灣土地上,分別呈現由赤道至北方極地的各種生態環境,因此,台灣成了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文山區位於台北市擁有的南北兩大綠塊的南方綠塊中,為台北市最南的行政區。北面有南港山系橫亙,大雪山山脈尾稜二格山系由東南切入,景美溪由東北向西南貫穿其間,至老泉、樟腳里附近北轉,蜿蜒至溪仔口匯入新店溪。全區最高處是海拔678公尺的二格山,因此本區大部分屬熱帶、亞熱帶闊葉林和少部分位於暖溫帶闊葉林邊縁,植物生態相自然呈現該生態帶的特色。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4]

Page 18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1:3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2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3941585-2358-4941-8F13-7466B8AE21F1}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5:2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1:38 -0000 vti_filesize:IR|364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5]

Page 18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1:57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3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D081B69D-6E3D-4F95-9698-E5505002F2EE}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4:3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1:58 -0000 vti_filesize:IR|181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5]

Page 18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勾起原始森林的記憶

台灣的原始面貌是森林,文山區的原貌自然也是森林。乾隆年間,先民沿溪墾殖之初,見群山環繞,山勢起伏如人之拳頭,名之拳山堡,證明當時森林蓊鬱,佈滿高大的樹木。清領至日治時期,樟腦為台灣賺進龐大的外匯。由文山區地名中如樟湖、樟腳、樟新等,聯想到樟樹與這塊土地淵源深厚,尤其樟湖地區,因為樟樹多如湖而命名,當時高大的樟樹被砍伐,熬煉樟腦,先民也為製腦曾在此地設腦寮。先民移墾初期,低海拔森林除樟樹外,尚有不少的楠木如大葉楠就被用來製作傢俱,香楠樹皮硏磨成粉,俗稱「楠仔粉」,是線香的材料;蓪草心在記憶裡是小學的

勞作材料;在大英博物館地下室內圖片資料曾記錄1860-1880年是台灣的產業,當時蓪草心的直徑約與一個人的肩膀同寬,蓪草加工是先將樹砍下,切一段一段,每一段樹皮環狀剝皮,留下蓪草心,再裁切裝箱輸出運往英國,是當代全英國公認最好的造紙材料,一般稱之PAPER PLANT,沒有拉丁文學名,於是被送到皇家植物園-KEW植物園,負責人胡克幫通草用拉丁文命名,這是台灣第一種正式用拉丁文紀錄的植物;若出訪貓空山區,不仿尋覓芳蹤。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7]

Page 18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0.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2:1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1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B5F7A7BC-49E7-4591-ACEA-24ACADAC097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3:1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2:18 -0000 vti_filesize:IR|1455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0.htm [2007/11/29 上午 10:51:18]

Page 18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十)進口外來植物

台灣的土地除了原生的植物外,還有許多因不同目的如藥用、香料材、觀賞用或其他特殊用途,由種苗商或學術單位進口;舉凡形態特殊,花型大,顏色豔麗,樹姿特異,香味濃烈者,大多屬於這類。如萬芳社區、木柵路上的美人樹是都市行道樹,政大校園的黑板樹是校園景觀植物,政大後山的大葉桉等是動物園無尾熊的備糧,木柵公園的白千層為公園裡景觀植物,鵝掌藤是居家的觀賞盆栽,郊山也常發現愛花人士移植的外來的植物,如仙跡岩的非洲鳳仙花、鳶尾。我們在觀賞外來植物之美的同時,是否更應思及其對本土植物造成之排擠效應,找尋有效對策。另一類如郊山、校園、庭園常見的馬纓丹、金露華、仙丹花、大花咸豐草、仙跡岩上的長穗木,草湳貓空一帶的馬藍等是早期由國外引進,目前已適應台灣的環境,普遍分佈全島,稱之歸化植物。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0.htm [2007/11/29 上午 10:51:25]

Page 18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2:3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1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AC05F57-EC42-41FB-AEAE-2B8E415569D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3:1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2:36 -0000 vti_filesize:IR|170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26]

Page 19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十一)經濟作物

人類文明發源於河流,台灣先民的移墾也是沿溪河逐漸往山區發展,文山區的開發乃由景美溪口開始溯溪而上;景美和木柵是區內兩大聚落,早期勤墾活動的遺跡,依稀可尋。經清領、日治乃至現今國府時期,舉凡樟、楠、稻、茶、糖麻、馬藍、綠竹、鳳梨,對於文山區居民而言,都是賴以獲取利潤的自然資源,這些經濟作物與人的關係密切,因此多分佈在聚落附近的溪邊或山邊,目前貓空山區的茶和綠竹,仍為文山區最大宗的經濟作物。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27]

Page 19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2:5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2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8467A65-E031-481B-9AD5-DDE1618AED2D}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3:2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2:58 -0000 vti_filesize:IR|2210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28]

Page 19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十二)植物是大地無私的供應者

食物鏈是自然界群落中食物供需的關係鏈。食物對任何生物來說都是極為重要,供應生活所需的能源,提供修補及生長所需。而吃和被吃的行為在生物之間是互相緊密連繫的,便形成食物鏈。例如:牛吃草,人吃牛;或者是老鷹吃小鳥,小鳥吃毛毛蟲,毛毛蟲吃葉子;甚至在野生記錄片中所見,獅子獵捕正在吃草的羚羊。這種弱肉強食的事件不斷在生物群落中發生,營造一個永不停息的能量與物質變化過程,正好像一條鏈般相互緊扣,形成了一條食物鏈。從上述的例子中,食物鏈的起點都是由能夠將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的植物(生產者)開始,再經攝食它們的動物(初級消費者),輾轉到更高層的消費者(肉食動物)。不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當它們死後,個體便會被細菌分解,供其他的生產者利用,再次循環,而食物鏈也可以首尾相接成環狀。當然,大自然界中生物間食物供需關係並非只是這麼簡單的一條鏈狀或環狀食物鏈,而是互相影響着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此外,以供需量來說,通常是生產者居多,而食物鏈中消費者層次越高,數目便越少,形成金字塔狀,稱為食物塔。試想,為甚麼食物鏈中消費者層次越高,數目便越少?若果金字塔基層的生產者或消費者數目突然大量減少,又或是金字塔高層的消費者數目突然大量減少,會有甚麼後果?中國人喜歡食野味的習慣是否合乎科學原則?毒物也可能經由食物鏈移轉至各層消費者,若地球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對整個能量供應系統,會有什麼影響?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28]

Page 19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十三)自然保育人人有責

早期產於景美溪流域的特殊植物,有紅星杜鵑、雷公藤、蔓蘘荷、柞木、台灣金絲桃、艷紅鹿子百合、島田氏蓬萊葛,因具藥效或觀賞價值而被大量採集,如今已成稀有植物或瀕臨絕種植物。身為文山區的一員,當深感遺憾!由此可見人類活動對環境衝擊之大,足以讓種源自地球消失。人類用盡了地球資源,卻留了大量垃圾和污染,為保護生活環境,自然生態保育和節約自然資源,實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29]

Page 19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3:1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2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AE4BE24D-3EBF-43B9-8387-BCB41BAA6CF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3:2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3:12 -0000 vti_filesize:IR|117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0]

Page 19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3:2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4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A467E20-9D09-4A60-9B18-466117D77118}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3:4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3:26 -0000 vti_filesize:IR|166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0]

Page 19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十四)郊山步道巡禮

1. 政大校園後山步道

政大校園佔地約110公頃,範圍內地形起伏,變化豐富,生態上呈現多樣的面貌。後山步道林木蓊鬱,氣候溫暖潮濕,又是小型的集水區,動植物非常豐富。校園內行道樹有樟樹、水黃皮、黑板樹、楓香、榕樹、鳳凰木,還有珍稀植物台東蘇鐵。山上有廣東油桐、青剛櫟、朴樹、軟毛柿、相思樹...。多樣的蕨類植物遍佈,值得一提的是遠古時期呈巨木型態的木賊。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1.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1]

Page 19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 小坑溪步道

小坑溪步道的起點在指南路二段底與政大一街交叉處附近,由此進入小坑溪的河岸,步道經過數道木橋,交錯地溯溪前行;有兩條步道可岔入指南宮步道。在往指南宮步道的分支步道旁,有棵雀榕抱住相思樹生長的奇景,在生態學上稱為「纏勒現象」,這是一種熱帶環境的指標。小坑溪是一個人工整治的溪流,施工的過程完全使用石材,減少水泥的使用,讓石縫間能有機會長出植物,現在已有水麻、密花苧麻、木賊等植物逐漸生長出來。

小坑溪步道 倪一芬攝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2]

Page 19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5:2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4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1B4F7FA4-D53A-48E4-B88D-054D58773E74}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7-14-2.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3:35:1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5:24 -0000 vti_filesize:IR|236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S|images/5-7-14-2-1.jpg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SUS|html/item404/images/5-7-14-2-1.jpg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3]

Page 19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0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0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7:05:1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3:5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C977CC8B-3758-41F5-9D65-FE2CBCBC4CDA}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7-14-3.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7:03:4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7:05:16 -0000 vti_filesize:IR|210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S|images/5-7-14-3-1.jpg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SUS|html/item404/images/5-7-14-3-1.jpg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4]

Page 20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指南宮步道

從步道兩旁信眾所奉獻的石雕與燈亭上的年代落款,得知指南宮步道建於日昭和年間。步道兩旁植栽,登山口的幾株老桂花,亦圃齋內高大繁茂的含笑,還有老茄苳和青剛櫟,甚至,常常出現在廟庭中的亞歷山大椰子,各自展現不同的植物風貌。登山口附近岔路,是以香楠、大葉楠為主的天然森林,蕨類種類多達六十餘種。

指南宮步道 倪一芬攝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39]

Page 20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0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4:0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02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4:02 -0000 vti_filesize:IR|1590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CC5DCEFB-AC27-409E-8914-F4E75290FEE1}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4.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1]

Page 20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4.慈惠宮步道

由慈惠宮進入慈惠宮步道,不妨先欣賞廟旁的歷盡滄桑的老無患子樹。一旦邁入森林步道,恍如隔世,不禁讚嘆:「好個福爾摩沙!」。這片美麗的福爾摩沙森林,大致由樟樹、大葉楠、水同木與菲律賓等楠、榕類的樹種所組成,茂密的藤本與板根現象,林下姑婆芋、山棕與蕨類植物生機盎然,沿途野薑花開,花香鳥語,極富情趣。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4.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1]

Page 20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5.石獅腳步道

石獅腳步道以指南國小為登山起點,終點在樟山寺。步道沿途除了綠竹園與茶園,還有不少蜜源植物,杜虹、大青與歸化的馬纓丹、金露華、仙丹花等。由樟山寺拾階而下,進入政大校區至環山二道登山口的步道稱為「飛龍步道」,據說狀似在天飛龍的骨骸而得名。樟山寺位於樟湖山,故名之;不過,整條飛龍步道竟沒有一棵樟樹,高大的喬木有向陽性的廣東油桐、白匏子、相思樹、血桐、江某與耐陰的香楠、大葉楠,讓人有名不符實的感覺,倒不如以「十八隻手」形容供養的千手觀音來得貼切!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5.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2]

Page 20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4:1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10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4:10 -0000 vti_filesize:IR|200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D8E4C75-667B-44D6-B494-E9CB394A72F6}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5.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3]

Page 20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6.木柵公園

木柵公園位於興隆路四段與下崙路交口,園區分為木柵公園和萃湖兩大部分;公園被步道分為數個區域,在每個區域中,大面積種植白千層、榕樹、榔榆、茄苳等樹種,並有多簇竹子散在步道旁。可設計好玩的數學遊戲。萃湖曾經是蔣公行館的一部分,景色優美,不僅有百年老樹,沿湖有步道〈環湖路〉,步道旁植物種類豐富,特別是蕨類植物;此外,還有水同木、杜虹、觀音座蓮、大雀榕、老烏桕。池中綠葉田田,雪白、紫紅的睡蓮,隨風輕搖著,讓人燥意全消。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6.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3]

Page 20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6.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4:1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14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4:14 -0000 vti_filesize:IR|171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24C3371-5033-456A-9A2A-40D27E62CBD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6.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4]

Page 21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7.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6:5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2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96C295B1-2DC7-4D2D-98CB-76DA87667391}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4:2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6:58 -0000 vti_filesize:IR|173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14-7.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5]

Page 21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7.文山區的樹前輩

台北市政府曾將符合(1)胸圍四、七公尺以上(2)樹齡在一百年以上者(3)特殊或具區域性代表的樹種等三條件中任一條件的樹,以珍貴老樹造冊列管。文山區由於位處城市邊陲,倖得十餘棵珍貴老樹。景美國小的夫妻金龜樹;鯉魚山麓到下崙路的榕樹群;從坡內坑、軍功寮到廷魁、指南小坑、待老坑的老樹;珍貴的是,老樹沉默地見證了本區近百年來的開發痕跡。之後,市政府再次調查全市大樹資料,文山區入選22種,103棵,其中以正榕佔大多數,其次為大葉雀榕,這些樹前輩見證著文山區民一代代的成長和豐功偉業,傳襲著最真實的記憶。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14-7.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5]

Page 21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7:1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3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DA74485C-968F-4BF6-B5AC-EEAF49A54E23}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4:3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7:16 -0000 vti_filesize:IR|156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6]

Page 21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森林的演替

台灣島內大部分地區都經過開發,文山地區也不例外,砍樟樹、楠木之後,闢田種稻、栽植茶葉,尤其是提供薪炭材的相思樹,全島大量種植,徹底影響整個森林的面貌。當工業革命後,汽油、瓦斯相繼介入人類生活,相思樹失寵,棄置山林,如今,鄉親才可欣賞郊山雲冠朵朵的美景,當開花之際,大地的綠衣,彷彿繖上一身黃色的飾物,無比動人!森林不再被過度利用,白匏子、野桐、血桐⋯等先鋒植物,首先迎著陽光努力成長,接著杜英、軟毛柿、青剛櫟、朴樹、烏桕、香楠、樟、大葉楠、杜虹、大青、山棕、大頭茶、山菜豆、薯豆、燈稱花等原生樹種,逐漸由土地的種子庫被釋放出來,此時呈現的是樟楠林與相思林混雜生長的景觀。這類森林在居民不再利用,並經過一段長時間休養生息後,所呈現如原始林的森林結構的的森林相,特稱為次生林;至於未經人為破壞的原始天然森林,其各結構層次發育穩定成熟,目前台灣所剩無幾。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2.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7]

Page 21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7:29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4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AEC47B3-5633-421A-9F1E-DD01436801D6} vti_backlinkinfo:VX|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4:4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7:30 -0000 vti_filesize:IR|1849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8]

Page 21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郊山的樟楠林

文山區由於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樟樹和楠木類植物生長茂盛,一些喜歡陽光的植物,佔據低海拔森林的第一喬木層。一些不須太多陽光的耐陰植物一般森林的第二喬木層,而桑科榕屬如稜果榕、雀榕、島榕、水同木、菲律賓榕⋯等喜陰溼環境的樹種,便佔據山溝環境的第二喬木層,這類植物其葉子不大,也不厚,透光性佳,林下的植物繁茂,許多動物在此追逐、覓食、育雛,形成活躍多元的生態系。包括植株低矮的灌木層,草本及蕨類植物豐富的地被層,枯枝腐葉層及分解生物的腐植質層。民眾常拜訪的郊山步道如仙跡岩、指南宮、樟山寺、三玄宮、石獅腳、樟湖、政大後山、杏花林⋯,就常看到樟樹、江某、杜英、山黃麻、白匏子、血桐、相思樹屬於陽性植物佔據森林的第一喬木層,而香楠、大葉楠、筆筒樹屬耐陰植物,坐擁一般森林的第二喬木層,另有一群如台灣山蘇花、崖薑蕨、石葦、瓦葦等著生植物,如酸藤、葛藤、魚藤、串鼻龍等藤本植物,會在喬木層中覓得最佳棲所,截取自樹冠滲下的水分及養分;樹型低矮,主幹不明顯的木本植物,構成森林的灌木層;大部分蕨類植物、草本種子植物和苔蘚植物是地被層成員;某些螞蟻在枯枝落葉層找到牠的家;某些甲蟲的幼蟲、蕈類就生活在腐植質層;水域生態系如湖泊、溪流中,是藻類、水生植物棲地。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3.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8]

Page 21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37:4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4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B92D8404-FB5A-42CD-AAE0-1E247B1EA091}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4:4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37:46 -0000 vti_filesize:IR|190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4.htm [2007/11/29 上午 10:51:49]

Page 21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侏儸紀公園的主角

在本區的山坡,常可看到如筆筒樹、台灣桫欏等樹木狀蕨類,尤其在象頭埔一帶,貓空草湳山區,常以群落出現,頗為壯觀,這一類樹木狀蕨類多出現在低海拔森林第二喬木層,演化上屬於非常古老的生物,在地質史上的古生代侏儸紀是其極盛期,當時它們是森林中的主流,樹型高大,可達30-40公尺。自從優勢的種子植物取代了蕨類在森林中的主流地位後,蕨類植物退居森林的較底層,體型也縮為約4-5公尺高,依然努力地在森林縫隙間生活著,這類樹木狀蕨類喜歡向陽潮濕的坡地,在北二高木柵聯絡道附近向陽山谷,就可看到一群撐開的綠傘,列隊展丰姿,是典型筆筒樹的生長環境。若以世界的角度而言,筆筒樹主要分佈在熱帶雨林的中海拔地區,而北台灣是全世界少數在平地可見樹木狀蕨類的地區,更是全世界的分佈中心。此外,更多的一群蕨類如裡白科的芒萁,卷柏科全縁卷柏、

異葉卷柏,金星蕨科毛蕨屬,碗蕨科鱗蓋蕨屬植物,佔據森林的地被層;潮溼空曠地、谷地或溪畔如草湳中華電信發射站附近、二期重劃區政大一街邊和政大校園後步道,可發現較原始的蕨類-木賊;部分種類還是居家環境周邊的綠色鄰居,如鳳尾蕨,鱗蓋鳳尾蕨等。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4.htm [2007/11/29 上午 10:51:54]

Page 21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4:5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4:54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4:54 -0000 vti_filesize:IR|171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2E8B610D-92DA-4172-90D4-B7451F335F5C}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5.htm [2007/11/29 上午 10:51:56]

Page 21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五)海拔500至1800公尺森林特色

文山區郊山跨過海拔500公尺即進入屬於暖溫帶生態,此區氣候溫和,偶有雲霧繚繞,森林濕度够,是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台灣大約有43%的生物棲息在此一生態帶,樟科及殼斗科植物最多,此地樟科植物,常見的是長葉木薑子、厚殼桂,至於殼斗科植物如青剛櫟、栓皮櫟、小西氏石櫟、三斗石櫟,提供多樣生物的食物;尤其青剛櫟可往海拔更低的森林發展。這一類樟殼林植物的葉子橢圓形,兩端尖,堅果硬,味美,是松鼠、台灣獼猴、台灣黑熊的餐點,台灣地區位於此一生態帶的森林,很大一部分被開墾為柳杉人造林,取代了原生樹種。依據區內的二格山系的高度678公尺,位於此生態帶的邊緣,因此暖溫帶森林特色就不很明顯。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5.htm [2007/11/29 上午 10:51:56]

Page 22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6.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5:0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00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5:00 -0000 vti_filesize:IR|228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337CD102-4C27-49F5-BDA3-610A1E6A1F48}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6.htm [2007/11/29 上午 10:51:57]

Page 22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六)來自霧林帶的遠客

在草湳山區存在一片針葉林,有人工種植的柳杉、細葉南洋杉、巒大杉、台灣二葉松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巒大杉,又叫香杉,是台灣特有種,因在巒大山被發現,且木材香氣濃郁,故名;巒大杉原是生長在北方的樹種,早在250萬年前冰河期開始,全球氣溫驟降,逐漸往南擴展到台灣這片舒適涼爽的環境,當1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氣溫回暖,便被迫往較冷涼的山區遷移,定居至今,我們稱這類植物為「孓遺植物」。同樣屬孓遺植物的昆欄樹,也在二格山住下來,昆欄樹只分佈在台灣、日本、琉球,葉菱圓形,面光滑革質,葉縁前半部淺鋸齒,

裸花無花瓣花萼,蓇葖果,是濶葉樹的外觀,但其內部輸水系統管胞是針葉樹的結構,所以是針葉樹演化至濶葉樹的中間型種類,全世界獨一無二。在海拔1800-2500公尺以上的檜木林帶,氣候冷涼潮溼,終年雲霧瀰漫,早期原始的森林是紅檜、台灣扁柏的天下,由於日人特別鍾愛檜木,在日治時期大量砍伐運回祖國建神社,於是深秋在奧萬大引來大量人潮的楓樹,早春染紅阿里山景的櫻花、杜鵑家族,都是抓住檜木林被破壞的機會,以喜歡陽光和忍耐惡劣環境的優勢,快速向開闊向陽的地方擴展地盤。由於二格山系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冷涼潮溼的環境,與檜木林帶的氣候相仿,得天的恩竉,使得文山區的鄉親,得在鄰近的郊山便可觀賞青楓、山櫻花、西施花等霧林帶特有植物,展顏點綴蕭瑟的冬景。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6.htm [2007/11/29 上午 10:51:58]

Page 22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七)熱帶雨林分佈

熱帶雨林分佈在地球南北緯之間,中、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盆地、南亞和中國雲南、台灣、海南及澳大利亞局部地區的三大片土地,氣候炎熱潮濕,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於1800毫米,有些地方更達3500毫米,終年濕潤,雨水充沛,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白天温度一般在攝氏30度左右,夜間约攝氏20

度,為植物的生長提供非常優越的環境條件;雨林地區茂密的森林終年常綠,参天的大樹、纏繞的藤蔓、繁茂的花草交織成一座綠色迷宫。有些種類的樹幹基部

常會長出各式各樣板狀根,從樹幹的基部常伸出2至3公尺高,有些具有發達的氣生,這些氣生根從樹幹垂下,接觸土壤後,會繼續生長成支柱根,快速“一樹成林”,非常壯觀。有些种類如波羅蜜、可可等,在老樹樹幹或根頭處也能開花结果,成為熱帶雨林中特有的幹生花、幹生果現象。台灣北部位處熱帶雨林的邊緣,雨林植物零星散佈,在文山區郊山步道的溝谷潮濕環境,遍布雨林型大葉植物如姑婆芋,菲律賓榕的板根現象,水同木、稜果榕的幹生花、幹花果,北政國中內正榕的氣生根、支柱根,仙跡岩上島榕纏石、小坑溪步道邊雀榕纏相思樹的纏勒現象,都是熱帶雨林特殊景觀。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7.htm [2007/11/29 上午 10:52:00]

Page 22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7.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5:0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04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5:04 -0000 vti_filesize:IR|2415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049E293F-7C3D-461E-B5A2-5EC69A7A3859}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7-7.htm [2007/11/29 上午 10:52:01]

Page 22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91history/_vti_cnf/5-7-8.htm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5:1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10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5:10 -0000 vti_filesize:IR|1460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7C937C4-92C0-4263-8E90-6AE84B31A18C}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10:52:02]上午/91history/_vti_cnf/5-7-8.htm [2007/11/29 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Page 22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八)開墾地指標

區內不論平地或郊山如二期重劃區內私人荒地、政大後山林縁、荒廢的庭院⋯

等,常看到片片芒草,這種名為五節芒的芒花,在初開時呈紅暈,成熟後變白,是低海拔樟楠林被開墾破壞的指標。五節芒的生存策略是靠著火災來擴展領域,快速佔領乾燥、向陽的坡地;人類也大量利用為建屋舍、圍籬、製掃帚,飼養牲畜的材料。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8.htm [2007/11/29 上午 10:52:03]

Page 22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91history/_vti_cnf/5-7-9.htm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5:1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16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5:16 -0000 vti_filesize:IR|1660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30007242-43E6-4FF6-9F9A-B5C1DBEC866B}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10:52:04]上午/91history/_vti_cnf/5-7-9.htm [2007/11/29 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Page 22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九)熱帶海岸林植物

從台北盆地的發展史來看,約在1萬多年前冰河期結束,海水湧進台北市成為海洋,之後,淡水不斷由山地往平地流,海水慢慢變成半鹹水,再慢慢沉積成沼澤濕地,進而變成帶狀植物,因此台北市到處可發現海岸林植物,如葉大果實小的大葉雀榕,郊山到處可見的的稜果榕,鯉魚山上魯花樹,都是海岸林植物;另外常見的血桐,是海岸林破壞之後所長出來的植物,是過去海岸林的指標樹種;因此身處文山,環視周遭思空見慣的景觀,也有其不凡的意義,這是這塊土地的特色,怎能不珍惜?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7-9.htm [2007/11/29 上午 10:52:09]

Page 22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八、動物生態

文山區位處台北市的南端,三面環山,大部份為林地,除景美溪西岸的平原已開發成商業,住宅區外,其餘均保有自然生態,因此蘊育出豐富的動物生態,茲介紹如下: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0]

Page 22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3:44:0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2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38EF99F6-999E-41F4-ACC2-2B9AA1E9A7B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6:2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44:06 -0000 vti_filesize:IR|88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1]

Page 23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鳥類生態

二格山系為較原始的闊葉林,林相繁茂植被豐富,鳥類築巢餵雛,食物不虞匱乏。優游穿梭草叢間的小彎嘴畫眉;身著紅黃鮮豔羽衣的灰喉山椒鳥;竹雞的雞狗乖叫聲、樹鵲嘎嘎的粗亞聲;形成覓食團體的綠繡眼、繡眼畫眉、綠畫眉、山紅頭等;隨南風而來的候鳥—筒鳥也選擇此地作為夏日行宮;秋日果園的柿子成熟了,五色鳥也來了;過午時分偶而可見在大樹幹上休息的大冠鹫。

 

大冠鹫 鄭志遠攝影

 

 

 

興隆路四段木柵公園的萃湖,一方水池,有長駐的翠鳥,經常站在固定的枝條上,伺機捕時小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1.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2:12]

Page 23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魚;對岸的一棵大樹,是夜鷺(又叫暗光鳥)的地盤,晝伏夜出,白天休息晚上捕魚。

政大校園,醉夢溪匯入景美溪口,是冬候鳥的天下,為尋找更豐富的食物,每年入秋,蒼鷺、大白鷺、磯鷸等定期回到她們喜愛的渡冬區,岸邊茂密的相思樹林又是群集休憩的好所在;台灣特有的溪澗鳥,紫嘯鶇一身寶藍,如腳車的煞車聲,是尋蹤指標。整個文山區是觀鳥好景點。

綠繡眼 鄭志遠攝影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1.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2:12]

Page 23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91history/_vti_cnf/5-8-1.htm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14:5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3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B4E667BB-279D-448C-96F9-181E786DDF18}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8-1.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4 Feb 2005 03:58:4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14:56 -0000 vti_filesize:IR|600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5-8-1.files/filelist.xml S|images/5-8-1.jpg S|5-8-1.files/image001.gif S|images/5-8-2.jpg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5-8-1.files/filelist.xml FSUS|html/item404/images/5-8-1.jpg FSUS|html/item404/5-8-1.files/image001.gif FSUS|html/item404/images/5-8-2.jpg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10:52:13]上午/91history/_vti_cnf/5-8-1.htm [2007/11/29 桌面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

Page 23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3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兩生類生態

文山區有溪澗及陰濕的林地,這些環境都是兩生類動物所喜歡棲息的環境,一般我們較常看見的有黑眶蟾蜍及盤古蟾蜍,為雜食性,幼體叫蝌蚪,多生活在水中,除蟾蜍外,還可發現斯文豪氏赤蛙、古氏赤蛙、樹蛙等各種不同的蛙類,在夏夜的夜晚,聆聽扡們演唱一首大自然的交響樂。青蛙多,他們的天敵—蛇族也不少。根據紀錄二格山系的蛇類有青蛇、青竹絲、過山刀、紅斑蛇等。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2.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4]

Page 23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15:34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3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3A6896AA-FCAF-4067-9093-7EECA638C5F8}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5:3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15:36 -0000 vti_filesize:IR|131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2.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5]

Page 23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3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三、哺乳類生態

文山區發現的哺乳類動物,除人類飼養及動物園園區的以外,因人類的開墾及生態遭到破壞,所以哺乳類動物不多,可以發現的哺乳類動物,常出現的有台灣獼猴、松鼠等。

松鼠 鄭志遠攝

台灣獼猴為台灣特有種,從本島平地到海拔3400公尺都可看到牠的蹤跡,其為群居性動物,具有高度的社會組織,通常在樹上活動或休息,為雜食性動物,但因棲息地遭到破壞的壓力而族群量日減,現為保育類動物,數量亦慢慢在增加中,在二格山系可發現牠的蹤跡。 松鼠最容易發現的多為赤腹松鼠,不管在政大後山,仙跡岩或二格山系都可看到牠活動的身影,其身體為黃褐色,腹部為紅複色,其適應力非常強,為雜食性動物,無論是樹木的果實、嫩芽或者是昆蟲、鳥蛋都可以成為牠的食物,亦喜歡啃食樹皮,其啃食樹皮的習性造成針葉林的生態遭受破壞。二格山系發現有穿山甲鑽洞遺跡。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3.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6]

Page 23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18:2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44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EBA10D63-D472-41BC-BC86-7FF0D1A28E2E}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8-3.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5:44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18:22 -0000 vti_filesize:IR|442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5-8-3.files/filelist.xml S|images/5-8-3-1.jpg S|5-8-3.files/image001.gif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5-8-3.files/filelist.xml FSUS|html/item404/images/5-8-3-1.jpg FSUS|html/item404/5-8-3.files/image001.gif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3.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7]

Page 23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4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四、魚類生態

本區有景美溪貫穿其間,在景美溪的支流,小坑溪中,因採生態工法整治河川,所以在溪中可以看到俗稱溪哥仔的平頷,此種魚類普遍分布於台灣的溪流中,因雌魚與雄魚在繁殖期的體色差異很大,所以雄魚俗稱「紅貓」。另外,亦可看到人工放生的鯽魚,此種因宗教信仰而將魚放生的舉動,對溪流生態的影響亦是我們所擔心的。在景美溪的下游中,因大量家庭廢水流入溪中,垃圾淤積,造成溪水污濁含氧量低,所以能生存的魚類有吳郭魚及鯽魚,因牠們的適應力及繁殖力都強,對環境亦不甚挑剔,所以可生存於景美溪中。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4.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8]

Page 24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18:39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5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2AD0E987-078E-42F6-95EA-8F680E31EF90}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5:5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18:40 -0000 vti_filesize:IR|1567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4.htm [2007/11/29 上午 10:52:19]

Page 24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五、昆蟲生態

校園、草南、指南宮步道等、大自然為昆蟲準備了最佳糧食,植物的嫩芽、花朵、果實、落葉、生生不息,只要放慢腳步,開展心胸,五官體驗,就可觀察到生物的求生法門、覓食絕招、避敵撇步。陽光下艷麗的舞姬—大鳳蝶、烏鴉鳳蝶、大琉璃紋、無尾白紋等鳳蝶群;陰暗竹林中的蛇目蝶、蔭蝶群。草叢中的螳螂、蝗蟲、蟋蟀、瓢蟲、臘蟬、活躍的生命群;落葉堆積的腐質層中,鍬翅族群也上演著求偶交配的鏡頭。 大琉璃紋鳳蝶 鄭志遠攝影  

攀目蜥蜴口中,含著竹節虫的殘肢;蜘蛛網中,拼命掙扎的蝴蝶;夏日第一鳴手的蟬哥們,完成交配任務,掉落地面,成了蟻弟們的冬日補品等。一幕幕生態劇不停上演。

短腹幽蟌 鄭志遠攝影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5.htm 第 1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2:24]

Page 24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清澈小溪的三種豆娘—白痣珈蟌、中華珈蟌、短腹幽蟌是指南溪,草南步道的最佳環境指標。喜歡靜水域的杜松、霜白、善變、大華、黃紝等蜻蜓;喜好緩流的鼎脈、紫紅蜻蜓及出現在清澈山溝、、小溪等流

環境的無霸勾蜓。可見區內多樣的環境,孕育多種的生物。 

無霸勾蜓 鄭志遠攝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5.htm 第 2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2:24]

Page 24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螢火蟲是溪流生態的指標昆蟲,牠喜歡生長在乾淨溪流,坡度不陡的潮濕溫暖環境中,不論是3-5月在草叢下的黑翅螢(火金姑),林冠層的端黑螢或是在寒冬中穿梭林間的山窗螢(生番螢),牠們一直在發光,只要減少人為的開發,不要大量的整地,給牠們一個乾淨的環境,相信我們可以永續的觀賞牠們的倩影。螢火蟲的成長是完全變態,從卵-幼蟲-蛹-成蟲,在草湳步道可發現牠們的身影。

每當夏天來臨時,就是牠上場的時候,響亮的鳴叫吸引著人們循聲找影‧「金蟬脫殼」是大家耳熟能詳成語,要觀察這樣的生態並不難,只要在春末夏初的夜晚找一棵大樹,待在樹下用手電筒找剛鑽出地面的幼蟲,等牠選定好位置以後,在半小時內牠就會演出全程的脫殼羽化過程‧留下的蟬蛻還是一味中藥材呢‧蟬的一生都在地底下生活,吸食樹根的汁液,直到羽化的前一天夜晚才會鑽出地面,羽化為成蟲‧在本區最常見的蟬有台灣騷蟬〈叫聲最聒噪的蟬〉、草蟬、台灣熊蟬〈體型最大的蟬〉,薄翅蟬等種類‧

此地蜜源植物豐富,各式種類的蝴蝶穿梭期間,大自然若少了牠們的身影就無法顯現自然的美麗‧鳳蝶科的蝴蝶體型較大,顏色艷麗,姿態優美,其後翅有一對尾狀凸起‧祂們的幼蟲在前胸有一對臭角,碰到危險時會放出異味趨退天敵‧在文山區可以看到的鳳蝶有大琉璃紋鳳蝶、青帶鳳蝶、黑鳳蝶、青班鳳蝶、玉帶鳳蝶、柑桔鳳蝶,還有粉蝶、班蝶、小灰蝶、弄蝶、蛺蝶、蛇目蝶等,點綴著炫麗班爛的色彩‧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5.htm 第 3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2:24]

Page 24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蛾與蝴蝶同樣是鱗翅科的昆蟲,兩者卻大有差別,可從翅膀和觸角來區分‧蝴蝶的觸角為棍棒狀,翅膀有兩對;而蛾的觸角為絲狀、羽狀或櫛齒狀,翅膀為上大下小,停棲時上下翅會重疊平舖‧

在文山區的步道尚可觀察到體型最大的皇蛾〈蛇頭蛾〉、尺蠖蛾、燈蛾、天蠶蛾、台灣長尾水青蛾、擬燈蛾等多種蛾類‧  除了上面介紹的昆蟲種類以外,當你漫步在仙跡岩、貓空、草南或二隔山的野外時,稍加留意,更可看到螳螂、鍬形虫、獨角仙、吉丁虫、虎甲蟲、芫青、天牛、象鼻蟲、瓢蟲、椿象、蟋蟀、螽斯、蝗蟲、蜂、蟻等不勝枚舉的昆蟲,歡迎大家來欣賞牠們的生態‧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5.htm 第 4 頁 / 共 4 [2007/11/29 上午 10:52:24]

Page 24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5:5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5:5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41942F21-8C9F-4D04-8871-24A3F5D66A8E} vti_thicketdir:SW|html/item404/5-8-5.files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5:5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3:50:30 -0000 vti_filesize:IR|10829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5-8-5.files/filelist.xml S|images/5-8-5-1.jpg S|images/5-8-5-2.jpg S|images/5-8-5-3.jpg S|5-8-5.files/image001.gif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5-8-5.files/filelist.xml FSUS|html/item404/images/5-8-5-1.jpg FSUS|html/item404/images/5-8-5-2.jpg FSUS|html/item404/images/5-8-5-3.jpg FSUS|html/item404/5-8-5.files/image001.gif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5.htm [2007/11/29 上午 10:52:26]

Page 24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4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4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5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六、爬蟲類生態

爬蟲類包括龜鱉類,蜥蜴類,蛇類三種,龜鱉類都在水域附近活動,數量不多,大都是人工放生或棄養,在政大的指南溪中會發現烏龜,但數量不多‧蜥蜴則常見,有斯文豪氏攀木蜥蜴、黃口攀蜥’、草蜥,還有尾巴呈現鮮藍色的麗紋石籠子‧蛇類多出沒於草從中,較少在步道上出現,遇見的機會不大,大多為無毒性如青蛇、錦蛇等,有毒的蛇都藏身於人煙罕至的樹叢裡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6.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0]

Page 25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6.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19:1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0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10E1623-CF94-4FC0-A24B-2FC651E474A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6:0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19:12 -0000 vti_filesize:IR|102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6.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1]

Page 25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七、其他動物

從動物生態的資源來看,本區的動物種類尚稱豐富。到近郊觀察,不管在山林或溪流旁,還可發現蜘蛛、蜈蚣、馬陸、蝸牛和蛞蝓等不同種類的動物。從動物生態的角度來看,其物種與數量的多寡與生態環境是否過度開發或遭受人為的破壞有著相當大的關係,而動物間的生物鏈亦會影響其數量的多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一種動物能生存下來,都具有一套能適應環境求生存的本領,本領愈高者,適應能力愈佳,族群密度也愈大。文山區尚保有許多的林地,若我們能了解到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無論從環境、水土保持、生態保育、休閒與環境教育的角度,從中取得一平衡點,如此可以讓大家看到完整的動物生態,而不會讓少數的物種趨於滅絕的危機,就有賴大家的智慧。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8-7.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1]

Page 25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7.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19:51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01 Jun 2003 08:25:0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88283FC7-3711-4365-B1EA-B4515AA20585}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01 Jun 2003 08:25:0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19:52 -0000 vti_filesize:IR|1815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8-7.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2]

Page 25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0:13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2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500D8B6C-E8C9-4D42-9BC6-D8AC3555C33C}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7:2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0:14 -0000 vti_filesize:IR|1086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3]

Page 25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九、代表性的農業和產業

在台灣現存的老行業中,許多曾是帶動當時經濟發展的功臣,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不妨循著農、產業的軌跡,去尋思先民的智慧,了解其生活內涵,藉以模塑出文山堡的古往今昔。也許在現今土地倫理及環境生態漸受關注時,可為文山地區留住一些即將失落的記憶,讓趨於消失的舊日產業,再度成為地方重要資產。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3]

Page 25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一)没落的舊產業

1.樟腦

在老一輩台灣人的心目中,樟腦是上天賜給台灣這塊土地的寶物。舉凡日常生活的除蟲防蛀,袪暈去寒⋯等,無一不可派上用場。文山地區初墾,也以伐樟熬腦為主。當時樟湖地區遍植樟樹,住民為製腦曾在此地設腦寮,再由今政大渡賢橋之古渡船頭運出艋舺。樟腦在歷經清領及日治兩段全盛期後,原始樟樹的砍伐殆盡,加以各式各樣化學製品的行銷,終於使它風華漸失。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1-1.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5]

Page 25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0:3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38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12D25F0-BA79-4A0C-8791-184D0BD82149}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6:38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0:34 -0000 vti_filesize:IR|1463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1.htm [2007/11/29 上午 10:52:36]

Page 25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煤礦

素有“黑金”之稱的媒礦,是台灣開發極早的產業之一,蘊藏量豐富,早在荷西據台,即已被廣為使用,由“諸羅縣志”記載:「灰黑,氣味如硝礦。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多用之。」可以了解台灣煤藏多集於北部,其中又以台北盆地最多。。文山區的煤礦大多分佈在興隆路兩側及景美溪兩岸附近。尤其在興隆路至動物園一帶山區,博嘉、富德、頭廷三處蘊煤礦蘊藏量十分豐富。日治時期因礦場的經營,盈利甚豐,吸引許多人投入煤礦開採,現今萬芳社區,就是位於往昔博嘉村的萬隆、芳川兩礦場附近。雖然台煤在早年,因天然氣和石化工業未廣泛開發使用,人民的生活及工業發展十分倚重它,但如今已因礦脈日渴,石化工業的挑戰等壓力,使煤業漸漸没落,80年代末期更因礦災

頻傳,關閉了台灣最後一個礦坑,台煤正式走入歷史,消褪的鎏金歲月,只能伴隨著老煤礦工滿臉風霜作為憑吊歷史的圖騰。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1]

Page 25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0:5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4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07CC709C-CEDC-455C-A110-2BF0A605325D}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6:4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0:52 -0000 vti_filesize:IR|2125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2.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3]

Page 26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相思炭

材質細密,紋理光潤美觀的相思,自古即為先民取材製成家具,尤其在台灣礦業繁盛期,相思木的堅韌耐潮,不易彎折斷裂的特性更成為鐵道枕木與支持礦坑“坑木”的上選素材。此外,在台灣尚無瓦斯的時代,先民多在山區設有相思炭窯,經久耐燒,火力又強的相思炭,曾是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生用品。貓空觀光茶園山區,仍處處可見相思,可推知在文山堡採礦聲隆隆的年代,相思樹應是以英雄之姿,卓然成林。如今,隨著礦業凋零,礦坑早已傾圮殘敗,相思已不需守護礦場安全;相思炭亦已不敵石化燃料的競爭,於是山上四處可見的相思,以它盎然綠意和滿樹黃花,憑添誘人山色,也見證先民蓽路藍縷的往昔。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1-3.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3]

Page 26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6:4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46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6:46 -0000 vti_filesize:IR|1750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5C17291-A1C5-4C3D-BE0E-2D30FB833432}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3.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4]

Page 26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4.苧仔皮

人類自入文明,衣以蔽體,於是古來養蠶繅絲,紡紗織布即為民生大事,先民以其智慧,舉凡生活所需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只要纖維柔韌的植物,多被廣為利用,苧麻亦為其一。從木柵開天宮到子善茶園之間,舊稱“苧仔園坑”,可見苧仔曾是當地重要產業之一,據地方耆老稱,當時苧仔多自用,如製作服喪之孝服(苧仔衣),綁新生兒臍帶的苧仔線,或搓製成繩索。約在民國26年的日治時期,政府所屬“台灣纖維株式會社“還曾定期前來收購晒乾的苧仔皮。後來,美國棉花進口,取代苧麻等纖維作物,經濟價值不再,苧麻園也紛紛改植其它作物。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1-4.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5]

Page 26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6:5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52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6:52 -0000 vti_filesize:IR|174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7A73A449-702C-4B01-828E-7C78108C7B70}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4.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6]

Page 26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5.藍染

文山堡移民入墾初期,披荊斬棘,地力貧瘠,住民伐樟製腦外,也一面闢地耘田,先栽種菁仔(即山藍)、甘藷等可作為田間基肥,豐腴地力的作物,數年後,再藉沃壤、水源之利,闢水田園圃,進而可以求豐衣足食的生計。由於山藍(大菁)腐葉可作田圃基肥,改善地力,先民更用以製靛,染整藍杉,而台灣北部潮濕多雨的氣候,正好適合大菁生長,因此先民利用溪谷山溝旁的隙地大量栽植,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台灣北部早期的菁作植物以大菁(即山藍、馬藍)為主,它是一種爵床科的草本植物,經過適當的浸漬醱酵,將莖葉的藍色成份粹取出來,製成藍靛,然後再加入稻草木灰作成的鹼水,二度醱酵,即可得藍染所需的染液。藍液所染製的藍布衫,隨先民悠然穿梭山林,開疆闢地,一步步走向現今絢爛耀眼的e世代。然根據有限史料之記載,大菁最初在喜慶初年(1796),由上海移入種苗,落根文山堡栽植,因風土適合,獲利也多,至清咸豐年間大盛。直到同治末 年,因地力衰退,茶葉崛起,漸趨没落。

藍衫長掛雖已悄悄退出台灣街景,但近年來已有陽明山國家公園及三峽藍染工作坊,重新尋訪製藍產業的根源。據聞文山草湳開墾者高念曾在今高家祖厝近處,設有菁礐,以當地菁作製藍,可惜在後來廣闢茶園及水田時,菁礐遺址亦已蕩然無存。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1-5.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7]

Page 26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5.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6:56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6:56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6:56 -0000 vti_filesize:IR|303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93245A05-9E65-453E-AF3A-34F1F0A55F3C}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1-5.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8]

Page 26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二)現有產業

1.茶

在台灣的各種統產業中,很少有一種產業可以如茶一般,在歷經數度的起落跌後,迄今仍能在台灣人的生活中,廣受大家的喜愛,茶香在這塊土地瀰漫了三百年,甚至電視的飲品廣告,仍高喊著要“繼續喝茶三百年”,茶就是這樣芬芳,浸潤著台灣人的腸胃。

台茶中最負盛名的,除南投凍頂山所產烏龍茶外,北部就屬台北文山區的包種茶最具代表性,茶之於文山,非僅是地方的經濟動脈,更是地方人文精神的象徵。尤其在1980年,台北市政府選定木柵指南里,設立全台第一座觀光茶園後,不僅挽回漸趨衰頹的茶產業,改善茶農的經濟,如今貓空也成為大台北區茶的代名詞。

雖然文山區以包種茶馳譽中外,但從木柵植茶,製茶的歷史來看,真正能為文山茶代言的,非鐵觀茶莫屬。文山堡因氣候及土壤條件,地形構造等,很適合茶樹生長,初時大多栽植烏龍茶。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供其國內生活需求,並扶植日本大企業拓展茶的輸出,於是政府投入台灣茶的品種改善,炒茶技術之提昇,茶師張迺炒奉派巡迴各地教習包種,烏龍的技藝,當時受益最深的就屬文山郡轄區,因而得享“文山包種茶”之美名。

之後,在民國12年,木柵茶葉公司委任張迺妙、張迺乾兩兄弟,赴福建安溪携回鐵觀音茶苗,並選在氣候與土質相近於安溪的木柵指南里樟湖山上種植,初期因焙茶、栽種技術生疏,成效不彰,在經過不斷的栽植試驗,改良焙茶技術後,終於以它特有的茶香與甘醇,獲得人們的喜愛,木柵鐵觀音茶至今仍堅持傳統製程,經採茶、日光萎凋,炒菁、初揉、布揉、烘焙等繁複過程,需經二天一夜的煎熬,我們才能得享一泡好茶。

木柵的觀光茶園集中在指南國小至貓空一帶,樟湖仍是鐵觀音主要產地,獅腳、草湳、貓空、待老坑亦有栽植。台北市農會也為配合觀光茶園推展,在指南路三段的貓空,建造“茶業展示中心“,在古色古香的中國典雅建築裡,展售各類鐵觀音包種、武夷茶。並陳列製茶機,茶村風光等,供民眾在品茗,休息之餘也能對茶的製程有更深的認識。

如今每到週休二日,貓空山區車水馬龍,各茶食館競相設立,鼎沸的車潮與人潮,似乎為這座茶香處處的山城帶來生機。但是當繁華過後,是否文山包種、鐵觀音之名仍能傳香久遠?在經濟和環境保育之間似乎存在著拉距和疑慮。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2-1.htm [2007/11/29 上午 10:52:49]

Page 26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7:08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08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7:08 -0000 vti_filesize:IR|4338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6C1B12E2-DD01-4295-B975-ACCE43F0DB1B}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1.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0]

Page 26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16 Dec 2003 20:17:1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12 -0000 vti_cacheddtm:TX|16 Dec 2003 20:17:12 -0000 vti_filesize:IR|1965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fals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33D6EDF3-789E-408F-B9B4-8AA2F0052B2F}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2.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0]

Page 26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2.綠竹筍

貓空山區除了茶樹,觸目所及,隨處迎風招展的竹葉竹枝,也是山城特色之一。文山區所產的綠竹筍產量甜美爽口,目前栽培面積超過550公頃,已是台北最大的綠竹筍產地。木柵農會為推廣綠竹筍產銷,自78年起,木柵農會開始舉辦“綠竹筍生產技術競賽”,配合各式各樣綠竹筍入菜的品嚐活動,為文山區的綠竹筍推波助瀾,目前更積極推廣竹筍的預冷處理,以延長綠竹筍的保鮮,並調節產期。農會的積極拓廣,相信必能讓文山綠竹筍如雨後春筍般生機盎然。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2-2.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5]

Page 27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3.苦茶油

台灣民間療法中,苦茶油可治胃病、消水腫及黃膽,療效卓著且無副作用,甚至產婦初產數日,不宜麻油食補時,苦茶油為入餐的上好油品。在本地的吊硞坑、石獅腳及貓空地區,目前仍有少數農民種植油茶取油,位於木柵三芳油行的搾油機為現在的農民代勞搾油的工作,使得貓空茶食館中風味獨特的苦茶油 麵線,仍能在饕客齒頰間留香。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2-3.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6]

Page 27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3.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1:09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1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00D66D93-519A-4D30-ABDE-24113AB41D09}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7:1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1:10 -0000 vti_filesize:IR|1441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3.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7]

Page 27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4.市民農園

指南路三段207號旁,有一座文山區的第一市民農園。園區內設有耕作實習區,提供民眾親身體驗耕作收成的甘苦和喜悅園。教育園區讓民眾了解作物的特性及生長情形,是一個知性教育場所,而野餐、烤肉、土窯區則可回憶童年野趣。這座位於青山綠谷間的市民農園,不僅能飽覽山色,滌盡塵慮,更提供了高度競爭、壓力煩重的台北市民一個舒放身上,靜思減壓的休閒新選擇。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5-9-2-4.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8]

Page 27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4.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1:25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22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F84F0F8D-EBB1-45EF-BC95-355F19B2E6C4}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7:22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1:26 -0000 vti_filesize:IR|1320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5-9-2-4.htm [2007/11/29 上午 10:52:59]

Page 27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附錄1.

文山地區大事年表

西元年代

對照年代 文山區大事記

1729 雍正7年 粵人廖簡岳,率眾開墾拳山(蟾蜍山)建林口庄(今水源地、公館一帶)

1734 雍正12年 泉州安溪移民由大加蚋入墾文山地區,驅逐粵人,建立公館庄(今師大

分部),自此一路向台北盆地的南方開墾

1736 乾隆初年 三塊厝、十五份、溪仔口一帶,均已開墾,後來並形成興福和萬盛兩庄。

1753 乾隆18年 郭錫瑠興建青潭口至光明街口之圳道完工。

1760 乾隆25年 郭錫瑠繼續修築各公圳或私圳,前後共花了近30年的時間,完成瑠公

圳,拓展景美的農田水利。

1831 道光11年 泉州安溪人建清水祖師廟於溪仔口萬慶岩。

1860 咸豐10年 泉州安溪人高、林、張三姓建景美集應廟於景尾竹圍內。

1867 同治6年 遷景美集應廟於景美下街現址。

1891 光緒17年 初建木柵指南宮於猴山坑。

1894 光緒20年 泉州安溪人張姓族人建木柵集廟於保儀路現址。

1896 明治22年 ‧在景尾街置文山堡務署,景美首次成為文山堡首府。

‧張迺妙、張廼乾從安溪引進鐵觀音茶苗12株,試種於木柵指南里

樟湖,成為台灣鐵觀音的濫觴。

1897 明治30年 ‧制定辦務署制度,原文山堡隸屬台北縣,設景尾辦務署管理。後因日人重視深坑治安,將辦務署自景美移至深坑。

‧日人設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於景美,明治34年更名為景美

公學校,為景美國小前身。

1903 明治36年 日人將霧裡薛圳拓,修築景美往深坑便道。

1906 明治39 日人設景尾公學校內湖校於木柵,明治44年更名為木柵公學校,為木柵

國小的前身。

1908 明治41年 日人拓寬木柵路,霧裡薛圳被毀。

1909 明治42年 日人將瑠公圳改道,並把木梘橋改築為水泥橋(又稱瑠公橋),為台灣第

一座鋼筋水泥橋。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9-1.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3:00]

Page 27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1918 大正7年 張明德邀集地方士紳組織「木柵信用組合」,為木柵農會的前身。

1919 大正8年 台北鐵道公司成立,設了景美與石碇輕便鐵道。

1921 大正10年 興建萬華到新店北新鐵路全長約10.4公里,現今的車前路,即昔日的車

站。

1925 大正14年 日人設木柵農業補習學校,為木柵國中的前身。

1934 昭和9年 景美下街進興宮土地公廟建成,成為外地人進入景美做生意膜拜的信仰中心。

1946 民國35年 在景美名流林水金、林佛國、謝林海等人倡議下,興建仙岩廟,成為景美宗教觀光與休憩勝地。

1950 民國39年 景美、木柵由深坑鄉畫出,前者獨立為鎮,後者獨立成鄉。

1951 民國40年 全台最高的考選機關─考試院,遷入木柵溝子口現址。

1954 民國43年 政治大學在木柵復校。目前政大的社會科學資料館,是全台社會科學資料藏書最豐富的地方。

1963 民國52年 瑠公橋拆除,改建景美橋,全長九十公尺。

1968 民國57年 景美鎮、木柵鄉併入台北市,成為景美區和木柵區。

1984 民國73年 景美最後一家永和煤礦停業,結束文山地區的採礦歷史。

1986 民國75年 10月31日木柵動物園開幕,於76年的元旦正式對外開放,為亞洲最大的

動物園,面積達168公頃。

1990 民國79年 景美區、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成為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之一

1991 民國80年 水源快速道路通車。

1996 民國85年 3月28日,全國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

1998 民國87年 9月28日,台北市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成立

2002 民國91年 10月19日文山公民會館正式開幕。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9-1.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3:00]

Page 27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9-1.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2:03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36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4DC357E8-4D8F-45F9-8CF7-A22E1C6DA561}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7:36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2:04 -0000 vti_filesize:IR|37304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9-1.htm [2007/11/29 上午 10:53:01]

Page 27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附錄2.

‧文山區文史工作室

名稱 負責人 電話 地址

木柵文史工作室 許進財 (02)2939-0621 文山區木柵路二段161巷17號1樓

[email protected]

木柵文史影像中心 鄭明哲 (02)2939-0413 文山區木新路二段79巷6弄14號

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張台山 (02)2939-9151 文山區指南路三段2巷8號

景慶社區發展協會 黃逢廣 (02) 文山區萬慶街10號2樓

拳山堡文史工作室

李順仁 (02)2363-5889

霧里薛溪文化工作室 施長安 (02)8941-2340 文山區秀明路一段103巷2弄10號

[email protected]

‧文山地區文史相關網站

文山區公所 http://www.ws.gov.tw/

文山社區大學 http://tcu.taco.net.com.tw

木柵文史工作室 http://club.taipei-elife.net/mucha/

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休閒農業網站

http://www.dortp.gov.tw/temp/bmtcg/index.html

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http://zhinan.tacocity.com.tw/

淡水河數位博物館

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9-2.htm 第 1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3:01]

Page 27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文史蒐錄

上一頁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9-2.htm 第 2 頁 / 共 2 [2007/11/29 上午 10:53:01]

Page 27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9-2.htm

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04 Feb 2005 04:22:32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5.0.2.6417 vti_author:SR|F16\\f16 vti_modifiedby:SR|F16\\f16 vti_timecreated:TR|16 Dec 2003 20:17:40 -0000 vti_title:SR|文史蒐錄 vti_lineageid:SR|{3FA56EAE-4AC4-4B1F-9ADD-41637F802259} vti_backlinkinfo:VX|html/item404/0.htm vti_nexttolasttimemodified:TW|16 Dec 2003 20:17:40 -0000 vti_cacheddtm:TX|04 Feb 2005 04:22:34 -0000 vti_filesize:IR|15042 vti_cachedtitle:SR|文史蒐錄 vti_cachedbodystyle:SR| vti_cachedlinkinfo:VX|H|mailto:[email protected] H|mailto:[email protected] H|0.htm S|../icon/back.gif vti_cachedsvcrellinks:VX|NHUS|mailto:[email protected] NHUS|mailto:[email protected] FHUS|html/item404/0.htm FSUS|html/icon/back.gif vti_cachedneedsrewrite:BR|true vti_cachedhasbots:BR|false vti_cachedhastheme:BR|false vti_cachedhasborder:BR|false vti_metatags:VR|GENERATOR Microsoft\\ FrontPage\\ 5.0 ProgId FrontPage.Editor.Document HTTP-EQUIV=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big5 vti_charset:SR|big5 vti_progid:SR|FrontPage.Editor.Document vti_generator:SR|Microsoft FrontPage 5.0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f16/桌面/91history/_vti_cnf/9-2.htm [2007/11/29 上午 10:53:02]

Page 28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8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29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0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1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2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2: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3: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4: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5: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6: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7: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8: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39: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40: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
Page 341: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四、木柵的開墾 (一) 高、林、 … · 人文歷史篇 第一章、文山區的開墾 一、地理環境 二、文山區的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