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晚报记者 谭宇宏 “1995年秋天的莫斯科。一个 阴冷潮湿的星期六下午。我跟 J 来 到新处女修道院公墓,漫步在幽静 的小径上。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 望,就是要去看看布尔加科夫的长 眠之地。那一天终于有了机会。 …… 这就是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夫人 的合葬墓。它低洼,潮湿,简陋。然 而,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座坟墓, 给人带来的感受却并非凄凉。我忽 然发现,原来是那几束整齐摆放在 墓石上的黄白红相间的亮丽的玫瑰 和石竹,使墓前经过的人们感受到 一种隽永的生命活力,一种弥漫于 湿润空气中的温馨,一种深切的永 恒的怀念。” 翻译家徐昌翰在《大师和玛格 丽特》一书的译后记中写下了 1995 年的墓地之游。在那里,他见到了 一群六七年级的少年在女教师的引 导下,向布尔加科夫献花。它生动 地说明米哈伊尔 · 布尔加科夫在千 千万万普通俄国人心目中无上崇高 的地位。如今,在那块广袤的土地 上,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布尔加科夫 是家喻户晓的剧作家 布尔加科夫 1891 年诞生。父亲 是基辅神学院的一位副教授,膝下 三男四女,布尔加科夫是老大。 1914 年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布尔加科夫正由基辅大学医 学院毕业。后来,他志愿受红十字 会派遣,上了前线,直到 1918 年 2 月,他才同第一任妻子塔姬亚娜回 到基辅,靠开诊所维持生活。1919 年,为了寻找参加白军、在战乱中失 去联络的弟弟尼古拉,只身前往白 军占领的高加索地区。 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布尔加科 夫弃医从文,开始了文学生涯。他 写通讯,写小品,打零杂,挣扎在生 存线上,从高加索到莫斯科,他的许 多短篇和特写在阿 · 托尔斯泰主编 的《前夜》报文学副刊上不断刊出, 引起文学界广泛重视。这时,时间 已到 1922 年年末。 从 1923 年开始,布尔加科夫作 为作家和记者的地位已相当牢固, 他加入到《汽笛报》编辑部,成为这 里的固定工作人员,他的一大拨同 事后来都成为驰骋于苏联文坛的重 要人物。从那时开始,布尔加科夫 进入了创作高峰,《群魔乱舞》问世 了,长篇《白卫军》也在《汽笛报》连 载,《不祥的蛋》也接着出版,《狗心》 也完成了…… 从 1925 年到 1927 年,布尔加科 夫的创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 高尔基从意大利写信回来问《白卫 军》是否已有单行本问世。 1926 年 10 月,根据长篇《白卫 军》改编的话剧《图尔宾一家的日 子》正式公演,取得极大成功。俄国 最具权威性的小艺术剧院连演数 月,每星期三场,居然场场爆满。另 一 部 戏《佐 伊 卡 的 住 宅》从 1926 年 10月起在瓦赫坦戈夫剧院公演,连 演两年,居然没有从剧目上撤下 来。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接着又 是剧本《逃亡》获得的巨大成功。布 尔加科夫成了家喻户晓的剧作家。 然而,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末期, 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社 会的阶级斗争形势日趋尖锐。从 1929年开始,布尔加科夫的剧一个 接一个撤下舞台。他的作品也不再 有刊物和出版社发表。1930年,他 被安排到艺术剧院,在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的领导下工作。 最后十年 转投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 布尔加科夫懂得,他的当代题 材的创作生命结束了。此后十年, 他几乎全力以赴投入了历史题材戏 剧的创作。他先后创作了《莫里哀》 《死魂灵》《幸福》《亚当和夏娃》《普 希金》等剧本。他还写了一个反映 斯大林早期革命活动的剧本《巴统》,只是很不成功。在剧院,他 又编,又导,又演,是一个全才。 在这其中,他投入心血较多的 是《莫里哀》。莫 里 哀 是 布 尔 加 科 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一,布尔加 科夫不仅改编过他的多部戏剧作 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体小说《莫 里哀先生传》,他用生动而富幽默的 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 的一生。 与此同时,布尔加科夫一直在 创作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大师 和玛格丽特》。《大师和玛格丽特》断 断续续写了十年。直到最后,布尔 加科夫也没有来得及完成一份清 稿,就匆匆离开这个世界。 1940 年 3 月 10 日,布尔加科夫 在莫斯科去世。 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在 3 月 15日致布尔加科夫夫人的信中,对 死者有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从不 在创作中和生活中用政治谎言玷污 心灵的人。他走的是一条真诚的 路,是始终如一的。” 布尔加科夫度过了艰难曲折的 一生,命运是悲剧性的。他留下的 丰富文学戏剧遗产,死后才得到应 有的评价。对他的研究已经形成 一门新的专门学科—布尔加科 夫学。借用普希金的一句诗来说, 他已为自己树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 念碑。 浙江文艺出版社此次出版的双 头鹰经典丛书第1辑,首次成规模翻 译引进布尔加科夫剧作,另外还包 括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 玛格丽特》《莫里哀先生传》,勃留索 夫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天使》,以及 勃留索夫、索洛古勃、安德列 · 别雷 的小说集《南十字星共和国—俄 国象征派小说选》。 11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责编 刘莉 视觉 谢泰春 责校 刘建军 领读七天 戏剧 今天的这块版面,我们选择致敬两位大师—俄罗斯戏剧大师布尔加科夫及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 乔伊斯。 布尔加科夫是继果戈里、契诃夫之后俄罗斯最卓越的戏剧大师,他是比马尔克斯更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巨匠,生前,他编的剧本屡遭禁演,他写的 小说无法发表,他死后却成为俄罗斯戏剧史和小说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双头鹰经典丛书系国内首次大规模引进他的作品,丛书囊括了布尔加科夫最著名的 七部经典剧作。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詹姆斯 · 乔伊斯影响深远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不安又愉快的体验。他的作品固然不易阅读,但我们无法忽视它们在 不断拓展小说表达边界上的成就—尽情探索迄今为止任何一部小说都未曾涉足的人类体验和文化历史。 致敬大师,阅读大师经典,透过他们的文字,带我们前往并不熟悉但精彩有趣的地方。 —编者 语言的一大作用是表现我们尚未习惯 去表现的事物,带领我们前往并不熟悉但精彩 有趣的地方。就捕捉人的每日体验而言,詹姆 · 乔伊斯的尝试比其他任何一位作家都要大 胆,为我们提供了不安而又愉快的体验。 英国约克大学英语系教授德里克 · 阿特 里奇是乔伊斯的权威研究者,曾撰写《独特 语言》、《乔伊斯效应》、《剑桥枕边书之乔伊 斯》等多部有关乔伊斯的研究著作。近日, 他的另一本著作—《用天才向极峰探险: 乔伊斯导读》推出中译本,德里克 · 阿特里奇 从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 守灵夜》以及《都柏林人》等书中精选、分析 了十个片段。 如果阅读中不对字词句的选用、韵律的 控制、语言的意义、思想的重复、伏笔、形式、 关系充分关注,那么就不可能对乔伊斯的作 品有广阔的认识。只有通过精读,才能够领 悟小说的大框架,了解小说与深远历史事件 的关系。 《尤利西斯》的出版引起了时人激烈的 反应。乔伊斯的旧友戈加蒂册曾愤怒地抱 怨:“亏得我年轻的时候还跟那个该死的乔 伊斯是朋友,他写了一本你在都柏林所有厕 所的墙上都能读到的书。”颇有意味的是,人 们对这本“淫秽之书”的愤怒是表面上的,引 起愤怒的其实是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原因: 《尤利西斯》的阅读难度。乔伊斯自创了一 种叙事风格,在各章间从一种形式演变为另 一种形式,思想时断时续,这对传统小说是 一种冒犯。 就连《芬尼根的守灵夜》,初看上去似乎 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谜团,深入了解之后才会 发现,其实这部小说是一幅全景画,反映了 某种极其普遍的历史情形。乔伊斯生活在 一片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冲击的大陆上, 在 两次世界大战中,乔伊斯都被迫离开自己的 家乡。毫无疑问,这些经历后来都被乔伊斯 写进他的书中。 作者对乔伊斯作品中的片段加以赏析, 虽然每一段都只有寥寥数百个字,但这些选 摘的文字和分析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开始, 读者得以逐步去探索这位 20 世纪最重要、 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毕生之作。 布尔加科夫剧作首次成规模翻译引进 生前屡遭禁演 死后成为经典 《逃亡—布尔加科夫 剧作集》 [苏]布尔加科夫 著 周湘鲁、陈世雄译 《莫里哀先生传》 [苏]布尔加科夫 著 孔延庚、臧传真、谭思 同译 《大师和玛格丽特》 [苏]布尔加科夫 著 徐昌翰 译 《南十字星共和国俄国象征派小说选》 [俄]费 · 索洛古勃、瓦 · 勃留索夫、安德列 · 雷著 刘开华、周启超译 《燃烧的天使》 [俄]瓦 · 勃留索夫 著 周启超、刘开华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年 2 月出版 十个片段 读懂乔伊斯 李福莹(媒体人) 《用 天 才 向 极 峰 探 险:乔伊斯导读》 [英] 德里克 · 阿特里 奇著 马霖 译 中信出版社 2017 年 3 月出版

十个片段 生前屡遭禁演 死后成为经典wb.sznews.com/page/1721/2017-04/16/A11/20170416A11_pdf.pdf · “1995年秋天的莫斯科。一个 阴冷潮湿的星期六下午。我跟j来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深圳晚报记者 谭宇宏

    “1995 年秋天的莫斯科。一个阴冷潮湿的星期六下午。我跟 J 来到新处女修道院公墓,漫步在幽静的小径上。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去看看布尔加科夫的长眠之地。那一天终于有了机会。

    ……这就是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夫人

    的合葬墓。它低洼,潮湿,简陋。然而,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座坟墓,给人带来的感受却并非凄凉。我忽然发现,原来是那几束整齐摆放在墓石上的黄白红相间的亮丽的玫瑰和石竹,使墓前经过的人们感受到一种隽永的生命活力,一种弥漫于湿润空气中的温馨,一种深切的永恒的怀念。”

    翻译家徐昌翰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书的译后记中写下了 1995年的墓地之游。在那里,他见到了一群六七年级的少年在女教师的引导下,向布尔加科夫献花。它生动地说明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在千千万万普通俄国人心目中无上崇高的地位。如今,在那块广袤的土地上,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布尔加科夫是家喻户晓的剧作家

    布尔加科夫1891年诞生。父亲是基辅神学院的一位副教授,膝下三男四女,布尔加科夫是老大。

    1914年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布尔加科夫正由基辅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他志愿受红十字会派遣,上了前线,直到 1918 年 2月,他才同第一任妻子塔姬亚娜回到基辅,靠开诊所维持生活。1919年,为了寻找参加白军、在战乱中失去联络的弟弟尼古拉,只身前往白军占领的高加索地区。

    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布尔加科夫弃医从文,开始了文学生涯。他写通讯,写小品,打零杂,挣扎在生存线上,从高加索到莫斯科,他的许多短篇和特写在阿·托尔斯泰主编的《前夜》报文学副刊上不断刊出,引起文学界广泛重视。这时,时间已到1922年年末。

    从 1923 年开始,布尔加科夫作为作家和记者的地位已相当牢固,他加入到《汽笛报》编辑部,成为这里的固定工作人员,他的一大拨同事后来都成为驰骋于苏联文坛的重要人物。从那时开始,布尔加科夫进入了创作高峰,《群魔乱舞》问世了,长篇《白卫军》也在《汽笛报》连载,《不祥的蛋》也接着出版,《狗心》也完成了……

    从1925年到1927年,布尔加科夫的创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高尔基从意大利写信回来问《白卫军》是否已有单行本问世。

    1926 年 10 月,根据长篇《白卫军》改编的话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正式公演,取得极大成功。俄国最具权威性的小艺术剧院连演数月,每星期三场,居然场场爆满。另一部戏《佐伊卡的住宅》从 1926 年10 月起在瓦赫坦戈夫剧院公演,连演两年,居然没有从剧目上撤下来。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接着又是剧本《逃亡》获得的巨大成功。布尔加科夫成了家喻户晓的剧作家。

    然而,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末期,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日趋尖锐。从1929 年开始,布尔加科夫的剧一个接一个撤下舞台。他的作品也不再有刊物和出版社发表。1930 年,他被安排到艺术剧院,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领导下工作。

    最后十年转投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

    布尔加科夫懂得,他的当代题材的创作生命结束了。此后十年,他几乎全力以赴投入了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他先后创作了《莫里哀》

    《死魂灵》《幸福》《亚当和夏娃》《普希金》等剧本。他还写了一个反映斯大林早期革命活动的剧本——

    《巴统》,只是很不成功。在剧院,他又编,又导,又演,是一个全才。

    在这其中,他投入心血较多的是《莫里哀》。莫里哀是布尔加科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一,布尔加科夫不仅改编过他的多部戏剧作

    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体小说《莫里哀先生传》,他用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的一生。

    与此同时,布尔加科夫一直在创作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大师和玛格丽特》断断续续写了十年。直到最后,布尔加科夫也没有来得及完成一份清稿,就匆匆离开这个世界。

    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在莫斯科去世。

    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在 3 月15 日致布尔加科夫夫人的信中,对死者有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从不在创作中和生活中用政治谎言玷污心灵的人。他走的是一条真诚的路,是始终如一的。”

    布尔加科夫度过了艰难曲折的一生,命运是悲剧性的。他留下的丰富文学戏剧遗产,死后才得到应有的评价。对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新的专门学科——布尔加科夫学。借用普希金的一句诗来说,他已为自己树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浙江文艺出版社此次出版的双头鹰经典丛书第1辑,首次成规模翻译引进布尔加科夫剧作,另外还包括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莫里哀先生传》,勃留索夫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天使》,以及勃留索夫、索洛古勃、安德列·别雷的小说集《南十字星共和国——俄国象征派小说选》。

    11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责编 刘莉 视觉 谢泰春 责校 刘建军

    领读七天戏剧

    今天的这块版面,我们选择致敬两位大师——俄罗斯戏剧大师布尔加科夫及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布尔加科夫是继果戈里、契诃夫之后俄罗斯最卓越的戏剧大师,他是比马尔克斯更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巨匠,生前,他编的剧本屡遭禁演,他写的

    小说无法发表,他死后却成为俄罗斯戏剧史和小说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双头鹰经典丛书系国内首次大规模引进他的作品,丛书囊括了布尔加科夫最著名的七部经典剧作。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詹姆斯·乔伊斯影响深远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不安又愉快的体验。他的作品固然不易阅读,但我们无法忽视它们在不断拓展小说表达边界上的成就——尽情探索迄今为止任何一部小说都未曾涉足的人类体验和文化历史。

    致敬大师,阅读大师经典,透过他们的文字,带我们前往并不熟悉但精彩有趣的地方。 ——编者

    语言的一大作用是表现我们尚未习惯去表现的事物,带领我们前往并不熟悉但精彩有趣的地方。就捕捉人的每日体验而言,詹姆斯·乔伊斯的尝试比其他任何一位作家都要大胆,为我们提供了不安而又愉快的体验。

    英国约克大学英语系教授德里克·阿特里奇是乔伊斯的权威研究者,曾撰写《独特语言》、《乔伊斯效应》、《剑桥枕边书之乔伊斯》等多部有关乔伊斯的研究著作。近日,他的另一本著作——《用天才向极峰探险:乔伊斯导读》推出中译本,德里克·阿特里奇从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以及《都柏林人》等书中精选、分析了十个片段。

    如果阅读中不对字词句的选用、韵律的控制、语言的意义、思想的重复、伏笔、形式、关系充分关注,那么就不可能对乔伊斯的作品有广阔的认识。只有通过精读,才能够领悟小说的大框架,了解小说与深远历史事件的关系。

    《尤利西斯》的出版引起了时人激烈的反应。乔伊斯的旧友戈加蒂册曾愤怒地抱怨:“亏得我年轻的时候还跟那个该死的乔伊斯是朋友,他写了一本你在都柏林所有厕所的墙上都能读到的书。”颇有意味的是,人们对这本“淫秽之书”的愤怒是表面上的,引起愤怒的其实是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原因:

    《尤利西斯》的阅读难度。乔伊斯自创了一种叙事风格,在各章间从一种形式演变为另一种形式,思想时断时续,这对传统小说是一种冒犯。

    就连《芬尼根的守灵夜》,初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谜团,深入了解之后才会发现,其实这部小说是一幅全景画,反映了某种极其普遍的历史情形。乔伊斯生活在一片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冲击的大陆上,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乔伊斯都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毫无疑问,这些经历后来都被乔伊斯写进他的书中。

    作者对乔伊斯作品中的片段加以赏析,虽然每一段都只有寥寥数百个字,但这些选摘的文字和分析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开始,读者得以逐步去探索这位 20 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毕生之作。

    布尔加科夫剧作首次成规模翻译引进

    生前屡遭禁演 死后成为经典

    《逃亡——布尔加科夫剧作集》[苏]布尔加科夫 著周湘鲁、陈世雄 译《莫里哀先生传》[苏]布尔加科夫 著孔延庚、臧传真、谭思同 译《大师和玛格丽特》[苏]布尔加科夫 著徐昌翰 译《南十字星共和国——俄国象征派小说选》[俄]费·索洛古勃、瓦·勃留索夫、安德列·别雷 著刘开华、周启超 译《燃烧的天使》[俄]瓦·勃留索夫 著周启超、刘开华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十个片段读懂乔伊斯李福莹(媒体人)

    《用天才向极峰探险:乔伊斯导读》[英] 德里克·阿特里奇 著马霖 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