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二年三月二日 星期五 A29 大公園 責任編輯:孫嘉萍 Greer 穿滿滿Keith 調調調《列子‧湯問》裡 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 其大意是:愚公的大門 口有兩座山擋着路,他 決心把山平掉。有一個 名叫智叟的老頭知道後 認為他是在做辦不到的事。愚公說: 我死了有 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兩座山終究會平掉。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 天帝就派神把兩座山搬走了。 人定勝天的思想指導下,愚公被人看 成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英雄,而智叟則成了一個怯 懦的負面人物。可是人們不該忘記智叟勸阻愚公 時說過的一句話: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 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這裡 ,智叟重視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愚公只有 殘年 餘力日前,有醫生撰文,提醒過了中年的人,機 體由盛轉衰,與疾病打交道的日子會多起來。對 待某些慢性病,如果一味 挖山般地抗衡是不 行的,不妨學學智叟,避一避,讓一讓,做到和 和平共處二○一一年,出現在央視節目裡的學者蘇叔陽,他在一九 九四年就得了胃癌,後來轉移到肺。他說他不同意 抗癌說法,你怎麼能抗住癌? 我是把癌當朋友,和他一起玩。他對癌不說 ,減少了怒氣和怨氣,達成一種妥協,妥協 換來樂觀的身心,這可是祛病的根本呀! 別人嚼過的饃,常是一個不受人歡迎的東西,因為它 沒有新意。 讀過于娟的《生命日記》後,我對它有了新的看法。于娟 原是復旦大學的教師,去年四月,三十三歲的她離開了我們。 去世前,她將對生命的反思以博客的方式昭告世人。在談到 為啥是我得癌症時,她指出 貪吃是自食其果。她吃過 孔雀、海鷗、梅花鹿、五步蛇等之後如此檢討: 我們要 相信我們聰明的祖先,幾千年的智慧沉澱,他們篩選了漫長時 間,才最終選定了現在的食材,並由此豢養。如果孔雀比雞好 吃,那麼現在的雞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雞。于娟強調的是,吃東西不可過於追求 新意。以此為原 則來思考就可以明白,別人嚼過的饃雖缺乏新意,但饃總歸是 糧食做成的,除了可以充飢,還可以養人呀。 你我這類普通人生活過的日子,多半處於缺乏新意的常態 裡。就拿上學的一二十年來講,那讀過的教科書,做過的習題 ,無一不是 別人嚼過的饃。你做過的數學題,成千上萬個 ,每一道都是前人演算過從而知道答案的,但不能據此勸人不 要再做數學練習,因為學習者的演算,自有它的價值。殊不知 ,那個令人着迷的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塊許多數學家(包 括我國的陳景潤) 嚼過的饃,今天 它的人仍一個接 一個,因其魅力不減。 又如,我們熟知的《論語》,從形成、傳播到解讀,就是 一個集體 嚼饃的過程。《論語》非 述而不作的孔子所 著,而是由弟子和再傳弟子的回憶集成。弟子們為什麼記住了 這些話,一定和他們的領會和消化有關。兩千多年來,那麼多 文獻失傳了,為什麼《論語》能留下來,也是因為它有特殊的 充飢和養人的功能。現代人讀《論語》,不是追求什麼新意, 而是渴望感受那照亮心底的陽光。 穿西彿彿中國繪畫的發源雖然是 在自然的基礎上,即藝術來 源於生活,但是,中國繪畫 又不是完全摹寫自然,它在 發展過程中,從竭盡全力模 擬自然到超脫自然,這其中 的變化就是中國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強化的文化理 念和哲學思想給予繪畫本體的影響。 藝術的發展和藝術的變化需要欣賞者的支撐, 曲高和寡,沒有人能欣賞,只能是書齋中的個人愛 好。在人們看慣了這種現實的圖像時,當人們看到 了豐子愷繪畫風格的獨樹高峰,人們以驚奇的目光 看待這個時代的另類,給予的讚賞正是時代藝術審 美中的互補性,為豐子愷開闢了他獨享的通途。豐 子愷用漫畫的方式將水墨畫帶到了一種與時代潮流 迥然相異的審美趣味中,他顯然不同於傳統水墨畫 的表達方式,在幽默的表達中也豐富了審美的內容 。豐子愷曾經的現實意義獨立於主流風格之外,是 二十世紀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雖然,他為世人所重 ,可是學者寥寥。因為他的意義是建立在文化品位 之上,而這個文化品位中的哲思,又是一般人難以 學到的核心內容。這不是通常所論的筆墨問題,也 不是繪畫的某種技巧問題,可是,他的影響力卻實 實在在的反映在繪畫的現實之中。 王家春是當代中國畫壇上為數不多的在豐子愷 道路上前行的畫家,他之所以選擇這條藝術道路, 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哲學家出身,他的許多的哲學理 念只有通過繪畫才能夠表達。二是因為他的非繪畫 專業出身,他沒有專業畫家的那些框框,因此,豐 子愷一路的畫法最適合他。多年來,王家春以哲學 家的思考畫了很多富有哲理的畫。王家春的這些畫 顯然不是追求審美上的境界或者意趣,他是通過哲 學的境界和意趣去喚醒人們在審美上的新的感受。 這種視覺的或觀念的轉換,超越了一般繪畫審美的 範圍。如果說,一般畫家的繪畫是愉悅,那王家春 的畫就是思考。學哲學出身的他,在人生的歷程中 有很多哲學的感悟,這些感悟是他在哲學的基礎理 論之外的一種人生的思考。他在畫面中所呈現的哲 學思想,並不是哲學教科書中的深奧的學問,而是 非常淺顯和通俗的道理。有些淺顯的像大白話,通 俗的如口頭禪,一目瞭然,一望便知,可見他是以 一種大眾哲學的方式來推展那些深奧的道理。 正因為如此,王家春的畫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賞 。我想,這其中的最基本的原因並不是繪畫本身的 好與壞的問題。王家春非常執著的表現人和事,把 人和事中的哲學理念通過一些簡單的圖像表達出來 ,真正是寓教於樂。他的那些圖像有些像看圖識字 那麼淺顯,但是,其意趣和豐子愷的許多畫有異曲 同工之妙,這無疑引起了我對於繪畫功能的另外一 些思考。繪畫除了審美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功能 。在二十世紀有一段時間特別強調繪畫的社會教化 功能,甚至把它上升到審美功能上,成為唯一性的 追求,但是,這只是一個不合藝術規律的階段性的 過程。 王家春在審美功能之外將繪畫中的哲學思考傳 授給人們,使那些圖像富有教化功能和教育意義, 這種功能上的追求有着積極的社會意義,尤其是在 當下,可能具有一般的說教所難以實現的功能,因 為它的一目瞭然往往會使處於迷惑中的人豁然開朗 。王家春的這種努力像心理醫生那樣,用種種專業 的手段去喚醒人們去面對新生活,追求新生活。他 的藝術能夠讓人頓悟,讓人看到新的希望。就功能 意義上來說,繪畫如果能實現上述的目的,他是有 益於人民的,有益於社會的,有益於繪畫發展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王家春在近年來的努力探索 中,其繪畫的技藝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他的這些 被稱之為 哲理畫的作品,造型質樸、筆墨簡單 ,可是,構思巧妙,構圖奇異,與一般的專業畫家 的作品有着明顯的不同。因為,他畫面中所表現出 的哲思和幽默的語言,往往讓人們忘記了審美中關 於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王家春正是在基本原理之 外化腐朽為神奇,以神來之筆將許多哲學的道理和 人生的感悟娓娓道來。他的繪畫中的一些規律性的 問題主要是在他的題跋之上,詞語雖然簡單,但思 想深刻,其邏輯性中蘊含的哲思往往可以作為人生 的座右銘。 王家春不斷告訴人們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相信他的 哲理畫正如他畫中所表達的太陽一 樣,每一天、每一幅都是新的。 (作者為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美術批評家) 我國是詩的國度 ,又有源遠流長的植 樹造林史。古往今來 ,不少名人不僅親自 植樹,而且留下了許 多吟詠植樹的詩句, 讀來情趣盎然。 晉代詩人陶淵明愛柳成癖。他中年棄官歸 田後,親自在田邊水畔廣植柳樹,以柳會友, 怡然自得。尤為有趣的是,他特地在堂前種了 五棵柳樹,並常在柳蔭下銜觴賦詩,人稱 柳先生。他所寫的 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 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就是詩 人愛柳的真誠流露。 唐代大詩人杜甫熱愛綠化,安史之亂後, 便辭官來到成都,為使草堂周圍綠樹成蔭,他 在浣花溪畔四處向友人討購桃苗: 奉乞桃樹 一百株,春來折送浣花溪。經過幾年辛勤栽 植,終使草堂四周風光旖旎,杜甫不禁詩興勃 發,深情地吟道: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 水即滄浪。風含翠條娟娟淨,雨裹紅蕖冉冉香 唐代白居易喜愛植樹綠化, 持錢買花木 ,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他喜愛栽松, 小松未 盈尺,心愛手自栽。為保成活率,經常親自 呵護樹木: 每日領童僕,荷鋤仍決渠。劃土 壅其本,引渠灌其枯。他愛杜鵑花,把山上 的野杜鵑移植到住處,並寫詩記之: 小樹山 榴近砌栽,半含紅萼帶花來。爭知司馬夫人妒 ,移到庭前便不開。唐代柳宗元堪稱是一位植樹的模範。他任 廣西柳州刺史時,鼓勵人們廣植樹木,還親自 在柳江邊大植柳樹,並吟道:柳州刺史, 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他深 諳植樹帶來的生態效果,正如其所寫的 手種 黃柑二百年,春來新葉滿城隅。柳宗元對種 樹之道也很有研究,曾把植樹技巧總結為: 植木三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鬆 ,其築欲密。宋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朱熹自幼喜愛植樹, 曾在出生地福建龍溪的住處韋齋四周 種了很多柳樹,古詩《韋齋垂柳》對此有生動 的描寫: 裊裊柔絲正拂廊,好將垂柳作甘棠 遷居後,仍舊愛樹,朱熹於一一七○年 在建陽西北七十里蘆山之巔作草堂,並大 種杉樹,他的《中峰杉徑》詩: 盤迴山腹轉 修蛇,橫入山峰小穩家。好把稀杉緣徑插…… 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栽種杉木的情景。 清代文學家袁牧對花草樹木懷有深厚的感 情,正如他在《秋夜雜詩》中所回憶的 吾少 也貧賤,所志在梨棗。植梨種棗,為他以後 的詩文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袁牧對 植樹栽花帶來的好處深有體會,寫道: 栽花 一千枝,枝枝有色香。不僅如此,他還倡導 保護樹木,曾寫下《悼松》一詩,痛斥濫伐林 木的行為。 誰是合理先生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 —王家春《打開心窗》序 陳履生 叢譚 叢譚 什錦 什錦 我見 我見 經緯 經緯 在線 在線 ▲《酒香不怕巷子深》 (國畫)王家春 《花開自美 評說由人》 (國畫)王家春 祝英台在哪讀過書? 段懷清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江蘇布政 使李星沅看到《南京條約》的手抄本, 莫名驚詫,大嘆道:夷婦竟與大皇帝並 書也!在那個時候,整個大清國都認為 ,堂堂的大清皇帝竟淪落到與 黃毛夷 平起平坐的地步,這臉丟大了。 事實上,在《南京條約》簽訂前三 個月,道光皇帝就對 黃毛夷婦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充滿了疑 惑,開始不恥下問了。道光皇帝的第一個疑問是:該女年方二 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第二個疑問是:一個女人當國 王,能不能管住臣下?第三個疑問是:該女有沒有婆家,婆家 對她如何? 道光皇帝不知道的是,維多利亞坐上王位,是有法可依的 。英國早在一七○一年就制定了《王位繼承法》,王位依據年 齡順序傳給兒子,無子者則傳給女兒,無子無女的傳給旁系親 屬。相比之下,中國也有以長為尊的傳統,但直到帝國制度結 束,也沒有一部成型的法典,王位的繼承人完全取決於老皇帝 的遺囑,多少顯得隨意和兒戲。 而維多利亞能不能管住臣下,其實也不是問題。因為英國 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決定了國王不會影響到英國的國事。兩 黨制和內閣制又決定了,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首腦首相是全國最 優秀的人。這種體制集中的全是精華,調動的是全國的力量和 資源。不像大清,在皇宮裡挑個皇帝,一個人忙乎國計民生, 對付那些擅長欺瞞哄騙的大臣們。所以,雖然道光帝智勇雙全 、資質上乘,遇到了 黃毛夷婦維多利亞,也不是人家的對 手。 第三個問題,則完全是維多利亞的家事了。維多利亞一八 四○年結婚,嫁給了風度與學識俱佳,被稱為 流動百科全書 的表哥阿爾伯特。二人的感情不必贅言。維多利亞曾給舅舅 寫了一封信: 感謝你讓我擁有了阿爾伯特這樣完美的丈夫, 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由此,可見一斑。 道光皇帝的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反映的是權力來源、 國家機制、百姓生活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恰是國家和社會的 核心問題。從第一個問題看,英國在用法律來規範;從第二個 問題看,英國在用制度集中最優秀的人才;從第三個問題看, 英國上下充滿了自由和諧的平等精神。這些又是中國幾千年的 封建社會都不曾做到的。 所以,大清帝國不敵大不列顛帝國,雖然有很多原因,但 歸根到底是敗在了這三個問題上。 道光帝三問英女王 崔琳潔

生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 - Ta Kung Pao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2-03-02/A29/A29_Screen.pdf「為啥是我得癌症」時,她指出「貪吃是自食其果」。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 星期五A29大公園1051673責任編輯孫嘉萍

一般人在法庭上只見到法官律師原告和被告卻未必看到

庭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人﹁合理先生﹂合理先生代表社會公認的

行為標準他的所作所為就是法律認可的合理行為因此法官經

常要把他請出來讓他評論案件當事人的行為是否合理合法

雖然合理先生在法庭上舉足輕重但沒有什麼人見過他我們

只能從法官的隻言片語中看出他的輪廓英國法官格厲爾(G

ree r

)形容合理先生是一位﹁定期買雜誌回家放工後穿着短袖衫推割

草機的男人﹂香港一位暫委法官眼中的合理先生則是﹁坐在開往

筲箕灣電車上的男人﹂那麼到底誰是﹁合理先生

﹂其實合理先生作為公認的行為標準代表的

就是你和我他是巴士上打盹兒的乘客是在中環

日夜加班的白領也是街市裡賣魚賣菜的小販

關於合理先生儘管講法不同但至少有一點

是肯定的他是男性為此女權運動對合理先生

的性別提出了質疑所以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法庭

多用中性的﹁合理的人﹂代替﹁合理先生﹂然而

女權主義者並不滿意她們抱怨這張新皮囊裝的

還是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一九八六年美國的一宗

案子正好印證了這一點案中的原告費雯小姐經常

聽到男同事講她的黃色笑話辦

公室還到處貼着女性的艷照費

雯小姐不滿老闆容忍這些性騷擾

行為於是向他提出了申訴

案件由三名上訴庭的法官審

理其中兩人認為這不構成法律

定義的﹁性騷擾﹂因為美國社

會容忍並允許色情書畫在公共場

所電視和電影院裡展示及播放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一個﹁合理的人﹂不會因

幾張黃色海報而感到受冒犯因此法庭判費雯小姐

敗訴可是基思法官(K

e it h

)卻提出有力的反對意

見他認為雖然﹁合理的人﹂外表中性內心卻是

個男性因此﹁合理的人﹂本身帶着對女性的歧視

無法反映女性的觀念他特別強調不文明的行

為無論多麼普遍也不應該視為﹁合理﹂所以

他建議這類案子應該用﹁合理女士﹂作為行為的

標準此後法律界接受了這個觀點基思法官令

我們再也不能用傳統的眼光看待﹁合理的人﹂

﹁合理女士﹂並不是這場爭論的結束而是開始既然承認

﹁合理女士﹂那就不能否認﹁合理的基督徒﹂﹁合理的黑人﹂

﹁合理的基督教黑人女士﹂的存在但如此細分下去當每個案

子都強調自己的特殊性法律就會失去通用性衍生出其他的問題

實際上﹁合理的人﹂不是一個僵化的石雕而是一個活生生的

人他將隨着社會的發展而成長變化因此我們也要不斷調整對

﹁他﹂的認識

一《列子湯問》裡

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大意是愚公的大門口有兩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有一個名叫智叟的老頭知道後

認為他是在做辦不到的事愚公說 「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平掉」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天帝就派神把兩座山搬走了

在 「人定勝天」的思想指導下愚公被人看成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英雄而智叟則成了一個怯懦的負面人物可是人們不該忘記智叟勸阻愚公時說過的一句話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這裡智叟重視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愚公只有 「殘年餘力」

日前有醫生撰文提醒過了中年的人機體由盛轉衰與疾病打交道的日子會多起來對待某些慢性病如果一味 「挖山」般地抗衡是不行的不妨學學智叟避一避讓一讓做到和它 「和平共處」

二一一年出現在央視節目裡的學者蘇叔陽他在一九九四年就得了胃癌後來轉移到肺他說他不同意 「抗癌」的說法你怎麼能抗住癌 「我是把癌當朋友和他一起玩」他對癌不說 「抗」減少了怒氣和怨氣達成一種妥協妥協換來樂觀的身心這可是祛病的根本呀

二「別人嚼過的饃」常是一個不受人歡迎的東西因為它

沒有新意讀過于娟的《生命日記》後我對它有了新的看法于娟

原是復旦大學的教師去年四月三十三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去世前她將對生命的反思以博客的方式昭告世人在談到「為啥是我得癌症」時她指出 「貪吃是自食其果」她吃過「孔雀海鷗梅花鹿五步蛇」等之後如此檢討 「我們要

相信我們聰明的祖先幾千年的智慧沉澱他們篩選了漫長時間才最終選定了現在的食材並由此豢養如果孔雀比雞好吃那麼現在的雞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雞」

于娟強調的是吃東西不可過於追求 「新意」以此為原則來思考就可以明白別人嚼過的饃雖缺乏新意但饃總歸是糧食做成的除了可以充飢還可以養人呀

你我這類普通人生活過的日子多半處於缺乏新意的常態裡就拿上學的一二十年來講那讀過的教科書做過的習題無一不是 「別人嚼過的饃」你做過的數學題成千上萬個每一道都是前人演算過從而知道答案的但不能據此勸人不要再做數學練習因為學習者的演算自有它的價值殊不知那個令人着迷的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塊許多數學家(包括我國的陳景潤) 「嚼過的饃」今天 「嚼」它的人仍一個接一個因其魅力不減

又如我們熟知的《論語》從形成傳播到解讀就是一個集體 「嚼饃」的過程《論語》非 「述而不作」的孔子所著而是由弟子和再傳弟子的回憶集成弟子們為什麼記住了這些話一定和他們的領會和消化有關兩千多年來那麼多文獻失傳了為什麼《論語》能留下來也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充飢和養人的功能現代人讀《論語》不是追求什麼新意而是渴望感受那照亮心底的陽光

立春清明芒種白露秋分小雪helliphellip

二十四個節氣就像是鑲嵌在歲月年輪上的珠子

數完二十四顆我們就添了一歲二十四顆閃亮

的珠子其實是稟性各異的色彩也斑斕清明一

定是多愁的白露肯定是思鄉的芒種則是個急

性子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總像兩對雙胞胎愛

穿厚厚的白棉衣急急匆匆地趕着要回家唯有

驚蟄是個雷厲風行的有着震撼人心的大嗓門的漢子一個頗有責

任心的帶頭人敢情是個改革家的角色哎

驚蟄是有聲音的有威懾力的是通過一聲聲春雷來發號施令

的發給誰呢那些蟄伏的貪圖享受的尚在溫暖的洞穴裡冬眠的小

動物唄睡得正香呢這一覺啊從去年秋末開始睡到春天來了

殘雪消了雨水下了孩子們過完年收了假都上學了青蛙松鼠蝙

蝠狗熊烏龜蚯蚓helliphellip它們都還沉浸在酣夢裡不知今夕何夕呢也該

叫醒這些睡夢裡的可愛的小東西啦不然孩子們以為小動物比他們

還愛睡懶覺呢

於是在天氣煦暖春風拂面楊柳枝快意招搖陽光要黃不

黃的那麼一個午後霹靂一聲又一聲突然就炸開了炸得人都

嚇了一跳雖說知道有這麼一聲但內心還是被震動了與此同時

那些蛤蟆呀刺蝟呀蛇呀沉在河底的鯽魚呀也一下子從酣眠之中

被驚醒了聽到了來自天外的那一聲召喚趕緊一個激靈揉揉惺

忪的眼睛全出來了彷彿聽到了軍號的戰士要出發了呀有時

候這一天也許不會真的就有霹靂但驚蟄一聲雷到了那個時分

人們必定還會聽到那一聲春雷也許來自地下來自骨髓來自靈

魂深處而驚蟄這一天一過可愛的動物們也就呼啦啦全都出洞了

彷彿戲台上的一通鑼鼓咚咚鏘鏘敲打之後一場關於四季關於

農業關於種子與生物與大自然的大戲就正式開始了

中國繪畫的發源雖然是在自然的基礎上即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中國繪畫又不是完全摹寫自然它在發展過程中從竭盡全力模擬自然到超脫自然這其中

的變化就是中國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強化的文化理念和哲學思想給予繪畫本體的影響

藝術的發展和藝術的變化需要欣賞者的支撐曲高和寡沒有人能欣賞只能是書齋中的個人愛好在人們看慣了這種現實的圖像時當人們看到了豐子愷繪畫風格的獨樹高峰人們以驚奇的目光看待這個時代的另類給予的讚賞正是時代藝術審美中的互補性為豐子愷開闢了他獨享的通途豐子愷用漫畫的方式將水墨畫帶到了一種與時代潮流迥然相異的審美趣味中他顯然不同於傳統水墨畫的表達方式在幽默的表達中也豐富了審美的內容豐子愷曾經的現實意義獨立於主流風格之外是二十世紀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雖然他為世人所重可是學者寥寥因為他的意義是建立在文化品位之上而這個文化品位中的哲思又是一般人難以學到的核心內容這不是通常所論的筆墨問題也不是繪畫的某種技巧問題可是他的影響力卻實實在在的反映在繪畫的現實之中

王家春是當代中國畫壇上為數不多的在豐子愷道路上前行的畫家他之所以選擇這條藝術道路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哲學家出身他的許多的哲學理念只有通過繪畫才能夠表達二是因為他的非繪畫專業出身他沒有專業畫家的那些框框因此豐子愷一路的畫法最適合他多年來王家春以哲學家的思考畫了很多富有哲理的畫王家春的這些畫顯然不是追求審美上的境界或者意趣他是通過哲學的境界和意趣去喚醒人們在審美上的新的感受這種視覺的或觀念的轉換超越了一般繪畫審美的範圍如果說一般畫家的繪畫是愉悅那王家春的畫就是思考學哲學出身的他在人生的歷程中有很多哲學的感悟這些感悟是他在哲學的基礎理論之外的一種人生的思考他在畫面中所呈現的哲學思想並不是哲學教科書中的深奧的學問而是非常淺顯和通俗的道理有些淺顯的像大白話通俗的如口頭禪一目瞭然一望便知可見他是以一種大眾哲學的方式來推展那些深奧的道理

正因為如此王家春的畫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賞我想這其中的最基本的原因並不是繪畫本身的好與壞的問題王家春非常執著的表現人和事把人和事中的哲學理念通過一些簡單的圖像表達出來真正是寓教於樂他的那些圖像有些像看圖識字那麼淺顯但是其意趣和豐子愷的許多畫有異曲

同工之妙這無疑引起了我對於繪畫功能的另外一些思考繪畫除了審美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功能在二十世紀有一段時間特別強調繪畫的社會教化功能甚至把它上升到審美功能上成為唯一性的追求但是這只是一個不合藝術規律的階段性的過程

王家春在審美功能之外將繪畫中的哲學思考傳授給人們使那些圖像富有教化功能和教育意義這種功能上的追求有着積極的社會意義尤其是在當下可能具有一般的說教所難以實現的功能因為它的一目瞭然往往會使處於迷惑中的人豁然開朗王家春的這種努力像心理醫生那樣用種種專業的手段去喚醒人們去面對新生活追求新生活他的藝術能夠讓人頓悟讓人看到新的希望就功能意義上來說繪畫如果能實現上述的目的他是有益於人民的有益於社會的有益於繪畫發展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王家春在近年來的努力探索中其繪畫的技藝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他的這些被稱之為 「哲理畫」的作品造型質樸筆墨簡單可是構思巧妙構圖奇異與一般的專業畫家的作品有着明顯的不同因為他畫面中所表現出的哲思和幽默的語言往往讓人們忘記了審美中關於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王家春正是在基本原理之外化腐朽為神奇以神來之筆將許多哲學的道理和人生的感悟娓娓道來他的繪畫中的一些規律性的問題主要是在他的題跋之上詞語雖然簡單但思想深刻其邏輯性中蘊含的哲思往往可以作為人生的座右銘

王家春不斷告訴人們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相信他的 「哲理畫」正如他畫中所表達的太陽一樣每一天每一幅都是新的

(作者為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美術批評家)

我國是詩的國度又有源遠流長的植樹造林史古往今來不少名人不僅親自植樹而且留下了許多吟詠植樹的詩句讀來情趣盎然

晉代詩人陶淵明愛柳成癖他中年棄官歸田後親自在田邊水畔廣植柳樹以柳會友怡然自得尤為有趣的是他特地在堂前種了五棵柳樹並常在柳蔭下銜觴賦詩人稱 「五柳先生」他所寫的 「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就是詩人愛柳的真誠流露

唐代大詩人杜甫熱愛綠化安史之亂後便辭官來到成都為使草堂周圍綠樹成蔭他在浣花溪畔四處向友人討購桃苗 「奉乞桃樹一百株春來折送浣花溪」經過幾年辛勤栽植終使草堂四周風光旖旎杜甫不禁詩興勃

發深情地吟道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條娟娟淨雨裹紅蕖冉冉香」

唐代白居易喜愛植樹綠化 「持錢買花木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他喜愛栽松 「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栽」為保成活率經常親自呵護樹木 「每日領童僕荷鋤仍決渠劃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他愛杜鵑花把山上的野杜鵑移植到住處並寫詩記之 「小樹山榴近砌栽半含紅萼帶花來爭知司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開」

唐代柳宗元堪稱是一位植樹的模範他任廣西柳州刺史時鼓勵人們廣植樹木還親自在柳江邊大植柳樹並吟道柳州刺史 「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他深諳植樹帶來的生態效果正如其所寫的 「手種黃柑二百年春來新葉滿城隅」柳宗元對種樹之道也很有研究曾把植樹技巧總結為

「植木三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鬆其築欲密」

宋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朱熹自幼喜愛植樹曾在出生地福建龍溪的住處 「韋齋」四周種了很多柳樹古詩《韋齋垂柳》對此有生動的描寫 「裊裊柔絲正拂廊好將垂柳作甘棠」遷居後仍舊愛樹朱熹於一一七年「在建陽西北七十里蘆山之巔作草堂」並大

種杉樹他的《中峰杉徑》詩 「盤迴山腹轉修蛇橫入山峰小穩家好把稀杉緣徑插helliphellip」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栽種杉木的情景

清代文學家袁牧對花草樹木懷有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秋夜雜詩》中所回憶的 「吾少也貧賤所志在梨棗」植梨種棗為他以後的詩文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袁牧對植樹栽花帶來的好處深有體會寫道 「栽花一千枝枝枝有色香」不僅如此他還倡導保護樹木曾寫下《悼松》一詩痛斥濫伐林木的行為

誰是「合理先生」 白 墨

未必不可取

嚴方正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mdashmdash王家春《打開心窗》序 陳履生

驚蟄

朱秀坤

名人詠植樹

繆士毅

文文史史叢譚叢譚

文文化化什錦什錦

如如是是我見我見

人人與與事事

文文化化經緯經緯

人人生生在線在線

《酒香不怕巷子深》 (國畫)王家春

《花開自美 評說由人》 (國畫)王家春

祝英台曾經在哪裡讀過書這個﹁問題﹂似乎不是一

個歷史問題而是一個文學問題原因很簡單與作為一個

歷史人物相比祝英台更應該是一個文學人物一個傳說中

的人物

祝英台傳說的一個基點就是她曾經改裝遊學也就是

女扮男裝出門讀書如果祝英台這個傳說是真實的那她就

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男女同學的最早實踐者mdashmdash儘管她當時

並非以女子之身與梁山伯同窗三載

但在對待祝英台這個傳說中的人物的時候不少觀點往

往是將其從文學人物拉到歷史人物的陣

營當中並用一個歷史人物的條件標準來

塑造她想像她其中一點就是關於她

曾經讀過書的﹁學校﹂

既然祝英台曾經改裝遊學那麼她

究竟在哪裡讀過書關於這一點歷來眾

說紛紜不僅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少地

方還留下了祝英台在當地讀書上學的一些

遺跡供後人瞻仰憑弔有關這些說法以

及遺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漂流沉積

各自都積累了不少的附着物也都不是

輕而易舉就能夠辨識清楚的

譬如清光緒吳景穡《義興荊溪縣新志

》卷九﹁碧鮮壇﹂條目後附載有《祝英

台小傳》一文該文中

有這麼一小段文字關

涉祝英台讀書地點特

抄錄如下

祝英台helliphellip因易男

裝改稱九官遇會稽

梁山伯亦遊學遂與偕

至義興善權山之碧鮮岩

築庵讀書這段文字也是祝英台曾經

在宜興(即義興)讀書的一個文獻證據之

一一般研究者亦不陌生不過這一文

獻顯然還有值得進一步推敲的地方雖然

我們不能從其他證據來反證此證據但依

然可以對此證據本身提出推敲質問譬

如文中說祝英台與梁山伯二人相遇之後

一同到義興善權山碧鮮岩﹁築庵讀書

﹂這也就是說梁祝二人到此讀書之前

這裡還沒有供他們讀書的﹁庵房﹂他

們是到這裡之後自己動手或者出錢僱人

搭建起來一所庵房然後二人在這裡同

窗僅僅從常識來分析我們就會發現

如果照上述文獻試想兩個素昧平生的青

年男女在離家外出遊學途中邂逅竟然相攜至一處並不存

在﹁學校﹂的地方而且到了此地之後才又在此築庵讀書

而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嗎

與其說他們兩人到此是讀書而不如說是離家出走私奔

或者進山修道一類而這一文獻在對祝英台梁山伯精神思想

的皈依方面所作的解讀顯然是指向一種出世的﹁佛﹂﹁道

﹂思想這與我們今天從梁祝傳說中解讀出來的所謂女權主

義愛情至上主義思想與兩情相悅生死不離的主題是不一致

祝英台在哪讀過書 段懷清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江蘇布政使李星沅看到《南京條約》的手抄本莫名驚詫大嘆道夷婦竟與大皇帝並書也在那個時候整個大清國都認為堂堂的大清皇帝竟淪落到與 「黃毛夷婦」平起平坐的地步這臉丟大了

事實上在《南京條約》簽訂前三個月道光皇帝就對 「黃毛夷婦」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充滿了疑惑開始不恥下問了道光皇帝的第一個疑問是該女年方二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第二個疑問是一個女人當國王能不能管住臣下第三個疑問是該女有沒有婆家婆家對她如何

道光皇帝不知道的是維多利亞坐上王位是有法可依的英國早在一七一年就制定了《王位繼承法》王位依據年齡順序傳給兒子無子者則傳給女兒無子無女的傳給旁系親屬相比之下中國也有以長為尊的傳統但直到帝國制度結束也沒有一部成型的法典王位的繼承人完全取決於老皇帝的遺囑多少顯得隨意和兒戲

而維多利亞能不能管住臣下其實也不是問題因為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決定了國王不會影響到英國的國事兩黨制和內閣制又決定了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首腦首相是全國最優秀的人這種體制集中的全是精華調動的是全國的力量和資源不像大清在皇宮裡挑個皇帝一個人忙乎國計民生對付那些擅長欺瞞哄騙的大臣們所以雖然道光帝智勇雙全資質上乘遇到了 「黃毛夷婦」維多利亞也不是人家的對手

第三個問題則完全是維多利亞的家事了維多利亞一八四年結婚嫁給了風度與學識俱佳被稱為 「流動百科全書」的表哥阿爾伯特二人的感情不必贅言維多利亞曾給舅舅寫了一封信 「感謝你讓我擁有了阿爾伯特這樣完美的丈夫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由此可見一斑

道光皇帝的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反映的是權力來源國家機制百姓生活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恰是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問題從第一個問題看英國在用法律來規範從第二個問題看英國在用制度集中最優秀的人才從第三個問題看英國上下充滿了自由和諧的平等精神這些又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都不曾做到的

所以大清帝國不敵大不列顛帝國雖然有很多原因但歸根到底是敗在了這三個問題上

道光帝三問英女王崔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