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 次。”当年张信哲的一首歌把中 国人的含蓄内敛刻画得如此精 准。而直到现在不少年轻人在面 对老爸时,也依然迈不过“爱你在 心口难开”的坎儿。今年父亲节, 海澜之家终于忍不住挺身而出! 对于一直辛苦打拼的爸爸 们来说,父亲节应该是尽情享受 子女关爱的甜蜜日子!而焕然 一新的着装无疑是改变固有形 象的特殊魔法。海澜之家为各 个年龄层的老爸们都准备了帅 气得体的服装搭配,让他们每一 天都是“美男子”,神采奕奕地面 对生活的挑战! 今年父亲节海澜之家不仅 让爸爸们穿衣更有范,还别出心 裁为不善言辞的两代人搭建了 沟通的桥梁。海澜之家为消费 者准备了附带爱心卡片的父亲 节礼盒,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 录下想对老爸说的话,便可生成 专属父亲节卡片,让老爸收听来 自子女的祝福。 此外,海澜之家还考虑到在 外无法归家的游子,在他们挑选 礼物后还专门提供免费邮寄服 务,将满满的爱意传递到远方的 父亲手中! 一直以来,海澜之家不止于 为中国男性提供优质时尚的服 饰产品,也贴心关注着他们的情 感诉求,希望能够借助此次父亲 节活动,号召全社会关爱父亲。 当男人的衣柜遇上男人的专属 节日,“父亲节”在海澜之家的推 动下,不仅更富人文关怀,也越 来越获得世人的关注。 焦点新闻 2016 6 19 星期日 编辑:石磊 版面:李维华 校对:程超 A4 今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体现“在关注生活中学会思考”的 理念。 首先,整份试卷的选材凸现 了“人与生活”的主题,语基部分 的“住”、文言文阅读的“食”、小说 阅读的“行”、非连续文本的“衣”, 都反映日常的生活。更直接体现 理念的是作文题“让我想一想”。 首先,审题的难度较小。此 题选用了学生最常见的直接命题 形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甚至没 有导语,因为“让我想一想”就是 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也是学 生的常用语,无需任何辅助条件 即可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 们需要“想一想”呢?遇到某个问 题,某件事或处于某种情境之中, 这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经历。为什么要“想一想”呢?俗 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停下来想 一想,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答案,找 到更好的方法。停下来“想一想” 是让我们明白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对 学生而言,尽管思维活动几乎随 时随地都在发生,是学生最熟悉 的生活现象,但也是容易被人忽 略的问题。 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力图引 导学生关爱他人,为人着想,偏重 于情感的培育,今年的题目则立 足思考,体悟生活,既重感性,又 重理性。其次,选材的空间很 宽。“思考”的行为是离不开生活 的,因为思考的内容常常就是生 活本身。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 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都值得用心 “想一想”,于是,可“想”的问题, 也就成了学生自由选择的广阔天 地。题目力求引导学生不要只忙 于题海,而忽视了对我们身边的 人、事、物的思考,对生活的体 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里, 有时我们要学会停下来,静一静, 想一想。总之,今年的南京市中 考语文试卷力求引导学生关注世 界,思考人生,体悟生活,对提高 学生的人文情怀与语文素养,都 有积极的意义。 中考作文考了啥?让我想一想 题目到底是什么!真是 让我想一想今年南京中考作文题刷爆朋友圈;语物化三门权威点评已出炉 “孩子,南京中考今年作文题是什么?”“让我 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我想一想。”“作文题 就几个字,还要想啊?”“作文题就是—让我想 一想!” 这个有趣的段子昨天刷爆朋友圈,不过今年这个中考作文题却 颇受考生欢迎,因为“有话说”!昨天开始,为期两天的 2016 年南京 中考正式开始,约4.7万南京初三考生走进考场迎接挑战。首日三 门科目为语文、物理、化学,南京教研室特邀名师对这三门试卷进行 了权威评析。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璟 全卷图文并茂,试题素 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课本, 使得考生具有亲切感,有利 于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 一、立足基础,如试卷的 第 3 题声现象、第 4 题光现象、 第7题杠杆分类、第8题物质 比热容、第 10 题比较热值、第 13题静电现象、第14题物态 变化、第16题凸透镜成像及 应用、第 20 题作图、第 21 题 水的沸腾、第23题杠杆平衡 条件、第26题测小灯泡的功 率、第28题电饭煲的功率等, 都选用了课本上的内容。 二、重视实验,试题“ 依 据课标,回归教材 ”,突出对 于实验过程的考查,正确引 导平时的课堂实验教学。例 如第25题,考查了探究影响 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要求 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合理选 择实验器材。 三、联系实际,例如第 27 题,以近期南京街头出现的 检修下水管道机器人为素 材,考查了电磁波、速度、重 力、压强计算的知识点;再如 第14题,以夏天吃冰棒的过 程为素材,从包装纸上的“白 花花的粉”,冰棒周围冒出“白 气”……这些现象,考查了多 个关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这些试题让考生感到物理就 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考查能力,突出知识 应用试题关注对学生应用物 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考查。如第24题,以气球为 载体,将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运动的相对性、 力和运动的关系等一系列知 识点融为一体,注重对考生 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突出 知识应用的意识。同时,试 题还注重对物理思维和学习 方法的考查,如第20题的第 3 小题,虽然是作图题,可是 其考查的核心是在理解例图 的基础上进行答题;第26题 第5小题考查学生对多种方 法测功率的理解。引导一线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对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抓住老爸的心 今年海澜之家又挺身而出了! 中考化学试卷以资源、能 源、化学与生活、环境保护、社 会热点问题等为话题,以学生 熟悉的书本、南京中考指导书 相关内容为情景素材,重视对 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评价。 一、突出基础,例如分子、 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化学 用语、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 律、溶解度曲线、金属活动性顺 序、物质的分类等。试卷还对 基本技能、学科方法进行了重 点考查。“空气组成”、“燃烧条 件”、“硬水软化”、“金属防护”、 “化石燃料”等内容是教材知识 的重组或再现,也是初中化学 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有效 地评价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联系实际,试卷考查了 “吸烟的危害”、“汽油除油污”、 “食物的 pH”、“屠呦呦与青蒿 素”、“水与人体健康”、“干冰升 华”、“食品的干燥与保鲜”等知 识点,均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教材中物质的制取、检 验、除杂为背景,考查学生掌握 课本上基础实验的探究能力。 如:实验室制取 O2、装置气密 性的检查等。试卷中的实验探 究均源于教材,如回顾经典实 验,通过查阅资料,数据分析, 为寻找更好的实验方法,由此 进行了探究。 三、试卷还对教材文本进 行了丰富、完善和变通,进一步 发挥了教材文本的教学功能, 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 一步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 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 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 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 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 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 行加工,更重视知识的建构过 程;引导教师和学生阅读、理解 课本,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如果说今年的语文中考卷是 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么,课本和生 活就是它的两个翅膀。 首先,在继承传统中体现稳 中微调。试卷采用积累与运用、 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形式与去年 一 样 ;全 卷 阅 读 总 量 5000 字 左 右,与去年基本相同;题量为 18 题 (含作文),也与去年一致,给学生 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从题型 上看,所选材料多在课本中学过, 在生活中见过,在平时学习、复习 时练过。学生拿到试卷,会有熟 悉感、亲切感。从导向上看,试卷 选用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车夫 老马》作为小说阅读素材,在去年 考查《童年》的基础上,继续引导 学生阅读名著。 试卷的“微调”主要有两处:一 是将字音字形题调整为全卷的第 1 题,且改为选择题,降低了难度。 二是将古诗的考查放到“非连续性 文本”中,有利于学生利用相关材 料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第二,在联系课本中关注实 际学情。试卷选材有的直接来自 课本。如填写诗文名句、出处或 作者,解释古文中加点词的意 思。有的灵活运用课本。如从语 文课本中选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 汇编成集。有的在课本的基础上 有所拓展。如第 5 题的素材选自 萧乾的《北京城杂忆》,而课文 《吆喝》也出自这本书;与课文同 出处的还有古文,文言文阅读材 料《养 生》与 课 文《记 承 天 寺 夜 游》都 出 自 苏 轼 的《东 坡 志 林》, 且语言风格一致。 第三,在贴近生活中考查语 文能力。试卷以“人与生活”为主 线。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用 比喻句描写初中校园,给“搭棚 的”下定义,选用建筑学家梁思成 的作品集为例,这是突出一个 “住”字;古文选用苏轼关于“养 生”的经验,体现一个“食”字; 《车夫老马》与“行”相关;非连续 性文本则围绕“衣”字组材。可 见,试卷引导学生关注衣、食、 住、行等日常生活内容,在简单与 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多 彩。 作文: 要求学生智慧表达生活思考 点评人:杨正奎(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天景山中学) 语文学科权威点评 语文: 稳中微调,关注“课本和生活” 点评人:赵富良(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三中文昌初中) 物理学科权威点评: “夏天吃冰棒”都能出考题 点评人:杨清华(南京二十九中致远初级中学校长) 化学学科权威点评: “屠呦呦与青蒿素”也考到了 点评人:怀龙法(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第十二中学副校长) 助威团背上贴“加油”给考生鼓劲。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吴俊

中考作文考了啥?让我想一想 题目到底是什么!真 …epaper.yzwb.net/images/2016-06/19/A04/20160619A04_pdf.pdf课本。如填写诗文名句、出处或 作者,解释古文中加点词的意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考作文考了啥?让我想一想 题目到底是什么!真 …epaper.yzwb.net/images/2016-06/19/A04/20160619A04_pdf.pdf课本。如填写诗文名句、出处或 作者,解释古文中加点词的意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当年张信哲的一首歌把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刻画得如此精准。而直到现在不少年轻人在面对老爸时,也依然迈不过“爱你在心口难开”的坎儿。今年父亲节,海澜之家终于忍不住挺身而出!

对于一直辛苦打拼的爸爸们来说,父亲节应该是尽情享受子女关爱的甜蜜日子!而焕然一新的着装无疑是改变固有形象的特殊魔法。海澜之家为各个年龄层的老爸们都准备了帅

气得体的服装搭配,让他们每一天都是“美男子”,神采奕奕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今年父亲节海澜之家不仅让爸爸们穿衣更有范,还别出心裁为不善言辞的两代人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海澜之家为消费者准备了附带爱心卡片的父亲节礼盒,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录下想对老爸说的话,便可生成专属父亲节卡片,让老爸收听来自子女的祝福。

此外,海澜之家还考虑到在

外无法归家的游子,在他们挑选礼物后还专门提供免费邮寄服务,将满满的爱意传递到远方的父亲手中!

一直以来,海澜之家不止于为中国男性提供优质时尚的服饰产品,也贴心关注着他们的情感诉求,希望能够借助此次父亲节活动,号召全社会关爱父亲。当男人的衣柜遇上男人的专属节日,“父亲节”在海澜之家的推动下,不仅更富人文关怀,也越来越获得世人的关注。

焦点新闻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编辑:石磊 版面:李维华 校对:程超

A4

今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体现“在关注生活中学会思考”的理念。

首先,整份试卷的选材凸现了“人与生活”的主题,语基部分的“住”、文言文阅读的“食”、小说阅读的“行”、非连续文本的“衣”,都反映日常的生活。更直接体现理念的是作文题“让我想一想”。

首先,审题的难度较小。此题选用了学生最常见的直接命题形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甚至没有导语,因为“让我想一想”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也是学生的常用语,无需任何辅助条件即可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想一想”呢?遇到某个问题,某件事或处于某种情境之中,这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经历。为什么要“想一想”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停下来想一想,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答案,找到更好的方法。停下来“想一想”是让我们明白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对

学生而言,尽管思维活动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

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力图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为人着想,偏重于情感的培育,今年的题目则立足思考,体悟生活,既重感性,又重理性。其次,选材的空间很宽。“思考”的行为是离不开生活的,因为思考的内容常常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都值得用心

“想一想”,于是,可“想”的问题,也就成了学生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题目力求引导学生不要只忙于题海,而忽视了对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的思考,对生活的体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里,有时我们要学会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总之,今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力求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思考人生,体悟生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与语文素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考作文考了啥?让我想一想题目到底是什么!真是“让我想一想”今年南京中考作文题刷爆朋友圈;语物化三门权威点评已出炉

“孩子,南京中考今年作文题是什么?”“让我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我想一想。”“作文题就几个字,还要想啊?”“作文题就是——让我想一想!”

这个有趣的段子昨天刷爆朋友圈,不过今年这个中考作文题却颇受考生欢迎,因为“有话说”!昨天开始,为期两天的2016年南京中考正式开始,约4.7万南京初三考生走进考场迎接挑战。首日三门科目为语文、物理、化学,南京教研室特邀名师对这三门试卷进行了权威评析。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璟

全卷图文并茂,试题素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课本,使得考生具有亲切感,有利于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

一、立足基础,如试卷的第3题声现象、第4题光现象、第7题杠杆分类、第8题物质比热容、第10题比较热值、第13题静电现象、第14题物态变化、第16题凸透镜成像及应用、第20题作图、第21题水的沸腾、第23题杠杆平衡条件、第26题测小灯泡的功率、第28题电饭煲的功率等,都选用了课本上的内容。

二、重视实验,试题“依据课标,回归教材”,突出对于实验过程的考查,正确引导平时的课堂实验教学。例如第25题,考查了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要求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器材。

三、联系实际,例如第27题,以近期南京街头出现的检修下水管道机器人为素材,考查了电磁波、速度、重

力、压强计算的知识点;再如第14题,以夏天吃冰棒的过程为素材,从包装纸上的“白花花的粉”,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这些现象,考查了多个关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这些试题让考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考查能力,突出知识应用试题关注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24题,以气球为载体,将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运动的相对性、力和运动的关系等一系列知识点融为一体,注重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突出知识应用的意识。同时,试题还注重对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考查,如第20题的第3小题,虽然是作图题,可是其考查的核心是在理解例图的基础上进行答题;第26题第5小题考查学生对多种方法测功率的理解。引导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抓住老爸的心 今年海澜之家又挺身而出了!

中考化学试卷以资源、能源、化学与生活、环境保护、社会热点问题等为话题,以学生熟悉的书本、南京中考指导书相关内容为情景素材,重视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一、突出基础,例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化学用语、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曲线、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的分类等。试卷还对基本技能、学科方法进行了重点考查。“空气组成”、“燃烧条件”、“硬水软化”、“金属防护”、

“化石燃料”等内容是教材知识

的重组或再现,也是初中化学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有效地评价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联系实际,试卷考查了“吸烟的危害”、“汽油除油污”、“食物的pH”、“屠呦呦与青蒿素”、“水与人体健康”、“干冰升华”、“食品的干燥与保鲜”等知识点,均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教材中物质的制取、检验、除杂为背景,考查学生掌握课本上基础实验的探究能力。如:实验室制取O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试卷中的实验探究均源于教材,如回顾经典实验,通过查阅资料,数据分析,

为寻找更好的实验方法,由此进行了探究。

三、试卷还对教材文本进行了丰富、完善和变通,进一步发挥了教材文本的教学功能,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更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教师和学生阅读、理解课本,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如果说今年的语文中考卷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么,课本和生活就是它的两个翅膀。

首先,在继承传统中体现稳中微调。试卷采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形式与去年一样;全卷阅读总量 5000 字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同;题量为18题(含作文),也与去年一致,给学生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从题型上看,所选材料多在课本中学过,在生活中见过,在平时学习、复习时练过。学生拿到试卷,会有熟悉感、亲切感。从导向上看,试卷选用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车夫老马》作为小说阅读素材,在去年考查《童年》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试卷的“微调”主要有两处:一是将字音字形题调整为全卷的第1题,且改为选择题,降低了难度。二是将古诗的考查放到“非连续性文本”中,有利于学生利用相关材料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第二,在联系课本中关注实际学情。试卷选材有的直接来自

课本。如填写诗文名句、出处或作者,解释古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有的灵活运用课本。如从语文课本中选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汇编成集。有的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如第5题的素材选自萧乾的《北京城杂忆》,而课文《吆喝》也出自这本书;与课文同出处的还有古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养生》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都出自苏轼的《东坡志林》,且语言风格一致。

第三,在贴近生活中考查语文能力。试卷以“人与生活”为主线。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用比喻句描写初中校园,给“搭棚的”下定义,选用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作品集为例,这是突出一个

“住”字;古文选用苏轼关于“养生”的经验,体现一个“食”字;《车夫老马》与“行”相关;非连续性文本则围绕“衣”字组材。可见,试卷引导学生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内容,在简单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作文:要求学生智慧表达生活思考点评人:杨正奎(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天景山中学)

语文学科权威点评

语文:稳中微调,关注“课本和生活”点评人:赵富良(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三中文昌初中)

物理学科权威点评:“夏天吃冰棒”都能出考题

点评人:杨清华(南京二十九中致远初级中学校长)

化学学科权威点评:“屠呦呦与青蒿素”也考到了

点评人:怀龙法(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第十二中学副校长)

助威团背上贴“加油”给考生鼓劲。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吴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