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目 - 南華大學nhdh.nhu.edu.tw/pdf/dunhung/27/27-1-11.pdf · 漢譯「質多斯那」。citra,全譯即「質多羅」,意為「種種、遍」。寶唱《翻梵語》卷六,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目 次】

    敦煌文獻齋願文中的行城活動 -------------------------------------------王三慶 1

    論隋唐道經分類體系的確立及其意義 ----------------------------------王承文 23

    敦煌邊塞主題講唱文學的傳播與軍旅情懷 ----------------------------朱鳳玉 43

    敦煌寫本《孔子家語》校考 ----------------------------------------------屈直敏 63

    敦煌本《壇經》「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辨 ---------------------------金榮華 77

    中村不折舊藏敦煌道經考述 ----------------------------------------------周西波 81

    關於中村不折舊藏敦煌、吐魯番所出 ----------------------------------柴劍虹 101 《金光明經》古寫本 薩仁高娃

    敦煌變文中「阿」前綴的親屬稱謂詞 ----------------------------------洪藝芳 107

    ──以直系血親稱謂詞為中心

    從新資料來探討目連變文的演變及其用途 ----------------------------荒見泰史 127

    ──以上圖 068、北京 8719、北京 7707 文書為中心探討

    1907 年的安西道德樓-------------------------------------------------------張 勇 153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所攝一幀照片之重新辨識

    大谷文書 3436 號殘片中的「質汗」小考 ------------------------------陳 明 159

    ──中古外來藥物札記之一

    敦煌 P.2058V 文書中的結大隨求壇發願文-----------------------------陳懷宇 167

    敦煌寫本《雜藏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梁麗玲 187

    再論張承奉時期歸義軍同中央政權的關係 ----------------------------楊秀清 203

    論鄯善國出家人的居家生活 ----------------------------------------------楊富學 215

    唐代潛山的信仰世界──以石刻材料為中心 ----------------------------雷 聞 223

    敦煌石窟早期佛像樣式及源流 -------------------------------------------趙聲良 239

    沙州歸義軍史事繫年(咸通十四年—中和四年) -------------------榮新江 255 余 欣

    「元始系」與「仙公系」靈寶經的先後問題 -------------------------劉 屹 275

    ──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爲中心

    象天通神──關於吐魯番墓葬出土伏羲女媧圖的再思考----------------劉惠萍 293

    《龍龕手鑑》「通」字類探析──兼談術語「通」 --------------------蔡忠霖 311

  • 唐五代道教俗講管窺 -------------------------------------------------------鄭阿財 331

    月光明王出世信仰及敦煌寫卷《首羅比丘經》借明王 -------------蕭登福 347

    以聚眾抗胡的思想研究

    陽性書寫與陰性書寫:《雲謠集》以外之敦煌曲子詞 ---------------蕭 虹 367

    伯希和 2462《玄言新記明老部》初探----------------------------------齋藤智寬 381

    ──《老子》的義疏學

    敦煌蒙書的時代性 ----------------------------------------------------------羅宗濤 397 任允松

    【新秀園地】

    從圖像與空間論「禪淨融合」之表現 ----------------------------------許絹惠 415

    ──以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為中心

    《新定書儀鏡》相關問題的探討 ----------------------------------------黃亮文 435

    ──附論其他書儀寫卷的綴補

    論敦煌文學與文士的以文為戲書寫傳統 -------------------------------楊明璋 459

    〈金剛經講經文〉參照《金剛經》注本問題之探究 ----------------蕭文真 479

    勞度叉鬥聖變之文本與圖像關係 ----------------------------------------簡佩琦 493

    敦煌異鄉人寫經題記中的「鄉愁與宗教救度」 ----------------------釋大參 521

    【論著目錄】

    柳存仁先生論著目 ----------------------------------------------------------鄭阿財 539 周西波編

  • 《敦 煌 學》 第二十七輯

    2008 年 2 月 頁 159-166

    159

    大谷文書 3436 號殘片中的「質汗」小考 ——中古外來藥物札記之一

    陳 明 TP∗PT

    一、前言

    謝弗(Edward H. Schafer,薛愛華)在名著《唐代的外來文明》(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的第 11 章「藥物」中,所討論的第一種藥物就是

    質汗。其文字簡略,漢譯文引錄如下:

    在印度傳來的異藥中,有一種叫做「質汗」(citragandha,即「多種香味的」)

    的藥物,這種藥是在八世紀時由北天竺一位信奉佛教的國王派人送到長安來

    的;更多的質汗藥則來自吐火羅國和一個來自突騎施、石國、米國、罽賓國

    的聯合使團。這種製劑含有檉木、蜜、松脂、甘草、地黃和「熱血」等成分,

    (據陳藏器說)質汗藥調入酒中,主治「金瘡傷折,瘀血內損,補筋肉,消

    惡血,下血氣,婦人產後諸血結」。陳藏器告訴我們,外國人有他們自己的,

    試驗這種藥的效力的方法—─「番人試藥以小兒斷一足,以藥納口中,將足

    蹋之,當時能走良。」 TP1 PT

    T唐代中醫 T對這種T印度 T傳來的異藥,是如何看待和使用的?該藥其後的傳播如何?T謝弗T並

    無交待。本文擬對此略作考察,藉一個案的分析,為日後全面揭示唐宋外來藥物演變特

    點積累素材。 T

    二、質汗的梵名是 citra-gandha 嗎?

    謝弗給出了質汗的梵語名稱citragandha,但沒有註明來源及理由。今查Monier

    Monier-Williams的《梵英詞典》(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citra-gandha意為「of

    TP

    ∗PT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是 2005 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隋唐時期的醫療與外來文明」

    (05BZSO27)的成果之一。 TP

    1PT Edward H. Schafer,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184. 漢譯文,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 398-399;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 240。

  • 《敦煌學》第二十七輯

    160

    various fragrances」,yellow orpiment(雌黃)TP2 PT。質汗是一味成藥,含有多種成份,顯然

    不會是雌黃一種。citra-gandha,直譯即「雜香」。從對音的角度來説,citra-gandha與質

    汗的對音關係是,「質」對譯ci-,為citra的略譯。在《金光明經》中,有一人名citra-sena,

    漢譯「質多斯那」。citra,全譯即「質多羅」,意為「種種、遍」。寶唱《翻梵語》卷六,

    「質多羅:譯曰種種。八法第三卷。」 TP3 PT印度另有一種藥物,名citraka-,音寫亦為「質

    多羅」。Douglas Q. Adams認爲,其吐火羅語B方言(龜玆語)詞形為citrāk,來自佛教混

    合梵語詞形citraka,即「Plumbago zeylonica Linn. A medical ingredient. From BHS citraka」。

    TP

    4PT筆者認爲,此種citraka可能就是大谷 1076、1384 號殘片中的藥物「至多勒」,大谷 1385

    號殘片還有「至多勒訶煞」一名。Citraka相當於《證類本草》卷六中的「池德勒」:其

    藥性為「味辛溫,無毒,主破冷氣,消食,生西國,草根也。胡國人用之。」TP5 PT

    至於質汗中的「汗」字對音,《大唐西域記》卷一有「喝捍國」,在《新唐書》卷二

    二一下作「喝汗」。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二,「喝捍國:上,訶遏反;下音汗。」TP6 PT

    《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三,「喝捍國:上,胡葛反。中,音汗。唐言東安國也。」TP7 PT喝捍

    國相當於西元 982 年波斯佚名作者《世界疆域志》中的Kharghānkath。「汗」字在唐代可

    對譯ghan。gha與ga為一對濁喉音,前者送氣,後者不送氣。因此,謝弗推測「汗」字

    為gandha的略譯。不過,gandha在唐代很少音寫為「汗(陀)」,而大多譯作「乾(陀)」。

    「汗」字,從水,音「乾」,可見,汗、乾二者音同。俞敏《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總

    結了gan-在早期佛經中音譯作「犍」、「乾」、「揵」,而ghan作「犍」 TP8 PT。

    令筆者頗感疑惑的是,在印度生命吠陀(Āyurveda)的三大醫典(Mahā-triya):遮

    羅迦(Caraka)的《遮羅迦本集》(Caraka-saṃhitā)、妙聞(Suśruta)的《妙聞本集》

    (Suśruta-saṃhitā)和婆跋吒(Vāgbha aṭ )的《八支心要方本集》(A āṣṭ ṅga-hṛdaya-saṃhitā)

    中,並未檢索到 citra-gandha 一藥,這説明質汗在印度並非常用的金瘡藥,而很可能只

    是在中亞一帶流行。反過來說,質汗即使對譯梵語 citra-gandha,但是這個 citra-gandha

    與表示「雌黃」義的古典梵語 citra-gandha 不是同一個來源,它很可能是來自另外一個

    中亞胡語詞彙。這説明,質汗的真正語源目前還未有確解。

    TP

    2PT Monier 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New Delhi: Marwah Publications, reprinted 1986,

    p.396. TP

    3PT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4 冊,頁 1022。

    TP

    4PT Douglas Q. Adams,A Dictionary of Tocharian B,Amsterdam-Atlanta, Rodopi B.V., 1999, p.254.

    TP

    5PT 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華夏出版社,1993 年,頁 183。

    TP

    6PT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4 冊,頁 837。

    TP

    7PT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4 冊,頁 844。

    TP

    8PT 俞敏《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52-53。

  • 大谷文書 3436 號殘片中的「質汗」小考——中古外來藥物札記之一

    161

    三、漢文文獻中「質汗」的最早記載

    謝弗前引文列出了西域地區多國向唐朝進貢質汗的情況,這幾件獻藥的歷史事件分

    別為:

    (1)、宋代王溥《唐會要》(961 年成書)卷一百「天竺國」條記載:「[開元]十七

    年(729)六月,北天竺國王三藏沙門僧密多獻質汗等藥」。《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十

    三引此條。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1013 年成書)卷九百七十一云,「[開元十七年]六月,

    北天竺國三藏沙門僧密多獻質汗等藥」。此處少了一個「王」字。密多,可能是 mitra(友)

    的音譯。作爲人名,密多僅僅是其後半部份。

    (2)、《唐會要》卷九十九「吐火羅國」條記載:「[開元]十八年(730),遣使獻紅

    頗梨、碧頗梨、生馬腦、金精及質汗等藥。」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開元二十九年(741)]二月,……又,吐火羅遣使

    獻紅頗梨、碧頗梨、生馬腦、生金精及質汗等藥。」

    這兩處的時間相差了十一年。另外,「生金精」應該是未經冶煉過的生金。有關「金

    精」的情況,《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云:「屈浪拏國,覩貨邏國故地也。周二千餘里,土

    地山川、氣序時候,同淫薄健國。俗無法度,人性鄙暴。多不營福,少信佛法。其貌醜

    弊,多服氈褐。有山巖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後得之。」 TP9 PT那麽,吐火羅遣使所獻

    的金精很可能來自屈浪拏國(Kurān)。

    (3)、《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天寶五載(746)]閏十月,陁拔斯單國王忽魯

    汗遣使獻千年棗。突騎施、石國、史國、米國、罽賓國各遣使來朝,獻繡舞筵、毾㲪、

    紅鹽、黒鹽、白戎鹽、餘甘子、質汗、千金藤、瑠璃、金、銀等物。」這次聯合使團所

    獻的物品中,藥物種類較多,紅鹽、黒鹽、白戎鹽、餘甘子、質汗、千金藤等均可入藥。

    從上述史料的排列中,似乎質汗一名並非始見於唐開元十七年(729)北天竺國獻

    藥的記載。實際並非如此,質汗一名最早見於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備

    急」中的「治金瘡大散方」,云:

    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於五里内採一方草木莖葉,每種各半把,

    勿令漏脱一事。日正午時細切,碓擣并石灰極令爛熟。一石草斷一斗石灰。

    TP

    9PT 玄奘、辯機撰,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 年,頁 973。

  • 《敦煌學》第二十七輯

    162

    先鑿大實中桑樹,令可受藥,取藥内孔中,實築令堅。仍以桑樹皮蔽之,以

    麻擣石灰極密泥之,令不泄氣。又以桑皮纏之使牢。至九月九日午時取出,

    陰乾,百日藥成。擣之,日曝令乾,更擣絹篩貯之。凡一切金瘡傷折出血,

    登時以藥封裹治使牢,勿令動轉。不過十日即瘥,不腫不膿、不畏風。若傷

    後數日始得藥,須煖水洗令血出,然後傅之。此藥大騐,平時無事,宜多合

    之,以備倉卒。金瘡之要,無出於此,雖突厥[白]、質汗、黃末未能及之。《肘

    後方》云:用百草心,五月五日作,七月七日出。TP10

    PT

    孫思邈的這個「治金瘡大散方」,與《肘後方》的百草心方有關係。因此,後世醫著中,

    此方又被稱作百草散,其功效主要是用作金瘡藥。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句,「金瘡之要,

    無出於此,雖突厥[白]、質汗、黃末未能及之。」孫思邈將此劑大散與外來的突厥白、

    質汗兩種藥以及黃末(是否外來尚不明晰)進行比較,説明該散的功效在金瘡藥中最爲

    上首。關於此句,丹波元堅《千金方考異》指出:「『厥』下疑脫『白』字,《本草》云:

    突厥白,味苦,主金瘡,生肉,止血。出突厥國,色白如灰,乃云石灰共諸藥合成之。

    《聖惠方》『黃末』作『黃丹』。」亦有點校者認爲「若以『突厥』指西域國名,則其下

    未必脫『白』字。」 TP11 PT這種判斷有臆想之嫌,因爲並無任何文獻中提到突厥出產或者使

    用質汗的情況,而用石灰與諸藥配製成的突厥白作爲金瘡藥使用,不僅在宋代唐慎微《證

    類本草》卷十四中有詳細記載 TP12 PT,而且唐代安祿山為李豬兒止血所用的「灰火」就可能

    是突厥白 TP13 PT。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約撰於唐永徽三年(652)前後,結合該書諸版本來看,「金

    瘡之要,無出於此,雖突厥[白]、質汗、黃末未能及之」一句乃是孫思邈的原話,並非

    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後人所妄添。這就能肯定質汗在七世紀中期就已經進入了中土醫

    家的視野,質汗的最早傳入應該是在 652 年之前,這比北天竺貢藥時間 729 年,要早了

    將近八十年。

    TP

    10PT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江戶醫學影北宋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年,頁 460。在孫思邈的《孫

    真人千金方》卷二十六「備急」之「火瘡第四」中,亦載此方,文字略有出入,但無意義差別,特別是最 後一句完全相同(李景榮、蘇禮、焦振廉校訂《孫真人千金方》,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年,467 頁)。另 參見李景榮等《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年,頁 886。 TP

    11PT 孫思邈撰,高文柱、沈澍農校注《備急千金要方校注》,高文鑄主編《藥王千金方》,華夏出版社,2004

    年,頁 445,注 1。 TP

    12PT 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華夏出版社,1993 年,頁 425-426。

    TP

    13PT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中華書局,1998 年,頁 191。

  • 大谷文書 3436 號殘片中的「質汗」小考——中古外來藥物札記之一

    163

    四、質汗與土質汗:中醫方中的使用及其本地化

    孫思邈僅僅提及質汗的名稱,尚不能表明唐初醫家已經使用了該藥。對質汗的成

    份、藥性記載,首見於陳藏器開元二十七年(739)撰寫的《本草拾遺》。陳藏器曾經擔

    任過京兆府三原縣尉,在中外交流頗為頻繁的開元年間(713-741),有大把機會接觸到

    管理對外交往事務的上級官吏或者西域使者、胡商之流,因此,能夠記載 712 種新藥(其

    中外來藥甚多),為唐初蘇敬領銜撰修的《新修本草》補遺。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

    中對此有高度評價:「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及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

    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TP14 PT本草著作中,質汗首載《本草拾遺》,宋代《開寶

    本草》列為正品。陳藏器的敍述如下:

    質汗,味甘、溫、無毒。主金瘡傷折、瘀血內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氣,

    婦人產後諸血結,腹痛内冷,不下食,並酒消服之,亦敷病處。出西蕃,如

    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檉乳、地黃並熱血成之。蕃人試藥,取兒斷一足,

    以藥內口中,以足蹋之,當時能走者,至良。 TP15 PT

    陳藏器不僅敍述了質汗的性、味、主治功能、出產地,而且還轉述了蕃人檢驗質汗真偽

    的方法 TP16 PT。所謂「出西蕃」TP17 PT,並不能肯定該藥出自唐時吐蕃人之手,因爲在開元年間或

    此前,西蕃不僅是指吐蕃,還相當於「西國」、「西戎」或者「磧西蕃國」,也可以指稱

    西域地區。比如,《隋書‧裴矩傳》云:「帝由是甘心將通西域,令矩往張掖引致西蕃四

    十餘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未發之間,涼州訪牒又至,云:『有僧字玄

    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TP18 PT慧琳撰《一切經音義》卷第八十九,「鄯鄯:

    音善,磧西蕃國名也。今安西四鎮東鎮,焉耆是也,西去安西七百里也。」 TP19 PT因此,筆

    者更傾向於質汗出產地是較大範圍的西域,而不是吐蕃。另外,陳藏器《本草拾遺》卷

    四的「赤檉木」條,還提到了「其中水脂,一名檉乳,入合質汗用之。生河西沙地,皮

    赤色,葉細。」TP20 PT這説明配製質汗的成份之一赤檉木的水脂來自河西地區。

    王燾於唐天寶十一年(752)編纂了《外臺秘要》(或稱《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TP

    14PT 李時珍撰,劉衡如點校《本草綱目》,卷一,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年,頁 5。

    TP

    15PT 陳藏器撰,尚志鈞輯釋《〈本草拾遺〉輯釋》,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年,頁 114-115。

    TP

    16PT 有關檢驗外來藥物真假的情況,參見陳明《「商胡輒自誇」:中古胡商的藥材貿易與作僞》,《歷史研究》

    2007 年第 4 期,頁 4-26。 TP

    17PT 李經偉主編《中外醫學交流史》認爲是此條記載是宋代對吐蕃藥物的記載,其製法來源是吐火羅人所傳,

    似有未諦。參見李經偉主編《中外醫學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頁 88。 TP

    18PT 慧立、彥悰撰,孫毓棠、謝方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2000 年,頁 12。

    TP

    19PT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4 冊,頁 875。

    TP

    20PT 陳藏器撰,尚志鈞輯釋《〈本草拾遺〉輯釋》,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年,頁 135。

  • 《敦煌學》第二十七輯

    164

    其卷二十九中的「從高墮下瘀血及折傷內損方十八首」,引用了《近效方》(亦稱《近效

    極要方》)中的一條藥方,内容如下:

    《近效》土質汗,療折傷內損,有瘀血,每天陰則疼痛;兼療産婦產後諸疾,

    神效方。《開寶本草》云:質汗主金瘡傷折、瘀血內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婦人產後

    諸血,並酒消服之,亦傅病處。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檉乳、地黃並熱血成

    之。今以益母成煎,故唯之土質汗也。 B

    三月採益母草一重擔,一名夏枯草。

    右一味,揀擇去諸雜草及乾葉,以清水淨洗,於箔上攤曬,令水盡,則用手

    捩斷,可長五寸以來,勿用刀切,即置鑊中,量水兩石以來,令草水深三、

    二寸,則縱火令煎,候益母草糜爛,水又減耗,三分減二分以上,則漉去草,

    取五、六斗汁瀉入盆中,澄之半日以下,以綿濾取清汁,盆中滓澱並盡棄之,

    其清汁於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以來,如稀餳。每取梨許大,煖酒和服之。日

    再服,和羹粥喫並得。如遠行,不能將稀煎去,即更煉令稠硬,停作小丸,

    服之,七日内則疼痛漸瘳,二七日平復。或有產婦惡露不盡及血運,一兩即

    差。其藥兼療風,益心力,無所忌。鄭長史處,吏部李郎中服之得力。 TP21 PT

    從方名「土質汗」可見,這位處方的鄭長史必定知曉質汗的性能,而且還能夠找到可以

    替代的中藥。鄭長史是否是精通胡藥還撰寫過《胡本草》的鄭虔,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高文鑄在《〈外臺秘要方〉引用書目文獻考略》一文中,考證出《近效方》是一位官場

    儒醫大約在開元初 705-713 年之間撰寫的,多收錄了當時的有效驗方TP22 PT。從這個推論來

    看,一方面,質汗在開元年間,已經頗有名氣,如果大眾毫不知曉的話,就用不著取「土

    XX」這樣的名號了。另一方面,在質汗傳入不過百年的時間裡,中醫家就已經將其本

    地化了。

    西域幾次進貢質汗的時間集中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池田溫先生對大谷收集品

    中的一組唐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物價文書進行了精心的研究。大谷 3436 號殘片第 1

    行起首只剩一個「質」字,池田先生補為「質氵干 上直錢」。 TP23

    PT這件殘片從

    TP

    21PT 王燾《外臺秘要方》(日本江戶影宋精寫本)(三),曹洪欣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第

    11 冊,2006 年,頁 2183-2184。另見高文鑄校注本,華夏出版社,1993 年,頁 553。 TP

    22PT 高文鑄《〈外臺秘要方〉引用書目文獻考略》,附載王燾《外臺秘要方》,高文鑄校注本,華夏出版社,1993

    年,頁 993-994。 TP

    23PT 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9 年,頁 459。池田溫《中國古代物價

    初探——關于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斷片》,氏著《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頁 138。

  • 大谷文書 3436 號殘片中的「質汗」小考——中古外來藥物札記之一

    165

    側面證明了天寶年間,在交河郡(吐魯番地區)也有質汗的貿易,而且該藥無疑來自中

    亞地區。

    唐以後對質汗的記載,主要見於《開寶本草》和《證類本草》之中,而醫方中使用

    質汗的場合相當少見,主要有三處:

    (1)《聖惠方》中的「治金瘡内漏血在腹不出」方:「以質汗末傅之,及用熱艾、

    麝香末等分傅之,亦佳。」《普濟方》卷三百零二亦引此方。

    (2)《普濟方》卷三百零二中的「治金瘡傷折瘀血内損補筋肉消惡血」方:「用質

    汗以酒消服之亦傅病處。」

    (3)《聖濟總録》:「治婦女血結,心腹攻痛:質汗、姜黃、大黃炒,各半兩,為末,

    每服一錢,溫水下。」《本草綱目》卷三十四「質汗」條「附方」下引作「《室女經》:

    閉血結成塊、心腹攻痛:質汗、薑黄、川大黄炒,各半兩為末,每服一錢,温水下。」

    五、明代本草著作中關於質汗的兩幅藥圖

    明代多種本草著作中有關質汗的文字記載,基本上都是沿襲宋代的《開寶本草》和

    《證類本草》。這反映自從唐代之後很少有西域質汗的傳入,質汗在本草著作中,早已

    化爲一個過去的符號,而不再有實用的價值。不過,即使是對這樣一種屬於過去時態的

    「歷史記憶」,醫家仍然沒有將其從帶有博物色彩的本草文獻中抹去,而是以新的方式

    來表述對此物的「歷史追憶」或者「當下想象」。

    明孝宗弘治年間太醫院編修了一部彩繪的《本草品彙精要》,共分四十二卷,收錄

    藥物 1815 種,正文用朱墨兩色分寫。正文之前繪有精美的藥物彩色寫生圖達 1367 幅之

    多 TP24 PT。該書不僅包括了動物、植物和礦物類藥的寫生,而且描繪了採藥、製藥等日常生活

    場景TP25 PT,其中有七幅域外人士的圖像頗堪注意TP26 PT。這七幅圖所涉及的藥物均來自海外,即

    卷十二的艾納香;卷十五的質汗;卷十七的降真香、蘇合香、龍腦香、安息香;卷二十

    三的底野迦。這七幅圖中的人物有著典型的胡人外表—─頭髮捲曲、鼻子高聳、深目等。

    他們的穿著(帽子、袍子、頭巾、腰帶、高幫靴)也與漢人不同。質汗圖(見圖 1)所

    描繪的是熬藥的情景:一位胡人(侍者)下蹲燒火,另一位胡人站立著用長勺攪動鼎中

    TP

    24PT 《御制本草品彙精要》,九州出版社,2000 年。

    TP

    25PT 鄭金生《明代畫家本草插圖研究》,《新史學》第 14 卷第 4 期,2003 年,頁 65-120。

    TP

    26PT 陳明、梁永宣《異域的形象——〈本草品彙精要〉中的胡人圖》,英國Wellcome醫史研究中心與中國中

    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國醫史圖像」國際研討會論文,北京香山,2005 年 9 月 15-16 日。收入會議論文集《中醫:一個可以看得見的歷史》,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年(印刷中)。

  • 《敦煌學》第二十七輯

    166

    的藥液。旁邊桌子上堆放著藥碗。其中一只碗内所裝濃濃的紅色液體,應該是「熱血」

    一藥。

    另一部明代繪圖的本草著作還有明萬曆辛卯春(1591)宮廷彩繪的《補遺雷公炮製

    便覽》,存圖 1153 幅,其中新繪圖 302 幅,細膩描繪了明代藥工炮製藥物的生産場景。

    這部明彩繪孤本收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最近出版了仿真

    彩印本 TP27 PT。此處的質汗圖(見圖 2)與《本草品彙精要》中的有所不同:桌子的形狀、

    桌上藥碗的擺放不同,那只裝「熱血」碗本應該是紅色的,卻繪成了黑色。下蹲的侍者

    變成了站立的童子,原來站立的胡人變成了坐者。

    這兩幅質汗圖中的桌子上,均擺放了六只藥碗,那碗綠顔色的應該是甘草,而根據

    上述本草文獻的記載,配製質汗的只有五味藥:甘草、松淚、檉乳、地黃、熱血,很明

    顯多出了一味藥。可見,這兩部彩繪圖譜的圖像是藝術性大於真實性,圖像與文字兩個

    部份存在分歧,因爲繪圖的宮廷畫家們並無多少實際的藥物學知識。這些藝術性的圖像

    通過刻畫胡人與胡藥,無疑在想象中描繪出了異域天方的生活片斷。這些胡人圖應該是

    外來醫藥文化在藝術家心中的直觀認識,顯示了外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脉絡。關於唐代質

    汗的歷史想象,就這樣在明代的藝術家那裏得到了新的延續。

    圖 1:《本草品彙精要》中的質汗圖圖 圖 2:《補遺雷公炮製便覽》中的質汗圖

    TP

    27PT《補遺雷公炮製便覽》(仿真彩印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年。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定編目資料

    敦煌學 第 27 輯 ╱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臺北市:樂學,2008 [民 97]

    面 ; 公分

    柳存仁先生九十華誕祝壽專輯

    ISBN 978-986-82554-9-4(平裝)

    1. 敦煌學 – 論文

    797.907 97005367

    敦煌學 第二十七輯 ISBN 978-986-82554-9-4

    編輯者: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執行編輯:廖秀芬、陳洛嘉、游靖珠

    出版發行: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 138 號 10 樓之一

    電話:(02)23219033 傳真:(02)23568068

    E-Mail:[email protected]

    定價:1000 元

    出版日: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二月 2008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