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普时报讯 (记者 侯 静) 11 月 13 日 , 主 题 为 “腾飞之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与新科技革命”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 四期活动在清华大学举办。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许多辉煌 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 丰硕。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对科技 创新高度重视,以及十几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制 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决定密不可分。而 在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锣密鼓制定的当 下,回望来时路意义重大。 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主办,清 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本次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活动,与会嘉宾共同分享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起草和实施背后精彩的故事。 主讲嘉宾、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 华指出,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提出的国家目标战略重点、指导方 针、激励政策、重大专项等都陆续得到了落实,各项 指标已经基本实现,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可 以有信心地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抵抗国外制 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把中国 的经济、科技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徐冠华回忆说,当年集思广益所进行的战略研 究,讨论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上 的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最后取得了共识:一是原始 性创新能力薄弱;二是集成创新能力薄弱;三是引进 消化吸收能力薄弱。大家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必 须依靠自主创新。 徐冠华强调,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 一体两翼,创新是不断突破科技前沿,普及是让公众 理解创新成果,使科技创新成为大众的财富,成为全 社会的力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 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 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在当天的活动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新能源汽 车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国 际ITER项目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建刚,科技部原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 红,科技部办公厅原副主任、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 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咨询委员会委员、ARJ21—700 飞机原总设计师吴兴世,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分项 总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 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清华大学 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国际欧亚科学院院 士、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赵新力,科普时报社社长尹 宏群,科技部遥感中心总工程师张松梅,清华大学科 研院院长方红卫等嘉宾一起,回顾、学习了国家科学 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6—2020) 对我国科 技事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介绍了大飞机、新能源汽 车、第四代核电、ITER能源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技 专项和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责 编:陈 杰 美 编:纪云丰 编辑部热线:010-58884135 广告、发行热线:010-58884190 便便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110期 主管主办单位:科技日报社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303 邮发代号:1-178 长 尹宏群 总编辑 尹传红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 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 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 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高素质创新大军 高素质创新大军 难以实 难以实 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 —习近平 《科普时报》设立了要闻、新知 · 解读、科学 · 传播、 自然 · 生态、书香 · 文史、社区 · 消费、健康 · 情感、教 · 智慧等八大板块内容,内容涵盖科普所涉及的主要 领域。下一步《科普时报》将重点发力青少年科普 (进 校园)、中老年科普 (进社区)、重点行业科普、重大科 技成果科普等四个领域,竭力打造《科普时报》科普全 媒体平台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03, 邮发代号:1-178,每周一期,对开 8 版。 全年订阅价:120 元/份。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订阅《科普时报》 报社咨询热线:010-58884190。 全新的 《科普时报》 给您不一样的科普盛宴 扫码订阅 更方便 科普全媒体平台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苑视点 11月的南京,五彩斑斓,春华 秋实,由中国林学会和南京林业大 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林业学术 大会8日在这里隆重举行。本届大会 以“创新驱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 展”为主题,林草行业专家学者深 入研讨林业现代化建设与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汇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 国建设前沿智慧。 会议期间,颁发了第八届梁希科 普奖。奖获者们表示,每一张荣誉 证书背后,都凝结着团队的科普情 怀和梦想。林草科普这条路任重道 远,必须持之以恒,迈着坚实的步 伐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对本届梁希 科普奖进行了重头报道的《科普时 报》藉此跟与会的3000余名林业科 技工作者见面,引起强烈反响。他 们认为,国家级全媒体科普平台 —《科普时报》首次亮相中国林 业学术大会,让人耳目一新、倍感 振奋,切实体悟到提升全民科学素 质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 命。要做一名有思想、有情怀、有 责任、有担当的林草科技工作者, 切实树立起创新发展理念,自觉融 入林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使 命,认真做好林草科普这篇大文 章,促成林草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 的双翼合璧。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物 多样性是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基 础。森林是“地球之肺”,草原是 “地球之肤”,湿地是“地球之肾”, 荒漠化是“地球之癌”,生物多样性 是“地球之免疫系统”。目前,全国 林 草 部 门 管 理 着 46.9 亿 亩 林 地 、 60 亿亩草地、8亿亩湿地、1万多处自 然保护地及丰富的物种资源,从业 人员达2000余万人,在建设生态文 明、提升全民生态意识中具有重要 的生态价值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 想见,进一步挖掘林草科普资源、 培养高素质林草科普大军、耕耘新 时代林草科普事业必将出现新气 象,展现新作为。 (郭建斌) 11 月 1 日,在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科幻作 家刘慈欣发言时谈到,现在国内科幻最 基础的那一部分东西其实还是处于起步 阶段,很欠缺,比如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作家群、受众群、作品。他认为当 前科幻作家总体数量很少,相对其他文 学而言,作品也远不够多。 诚然,科普科幻创作的繁荣发展, 本质上还要靠体量足够大、水平足够高 的作家群体持续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 并能够为最广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所接 受。因此,要扩大创作群体,作家的数 量上去了,才能够产生比较经典、优秀 的作品;同时,也要扩大读者群体,读 者的需求增加了,科普科幻作品才有市 场,才能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领军行业组 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自 1979 年成立以 来,始终以促进科普创作事业繁荣发展为 宗旨和使命。40年的发展历程中,协会通 过主办期刊、组织评奖、举办赛事、开展 培训等各类途径,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和 公众推送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持续培育 读者群,发现、培养、激励科普科幻创作 人才。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摸索,目前,中 国科普作家协会已经初步搭建了覆盖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及成人的全年 龄段的读者群培育和创作人才培训体系, 尤其是将科学家群体纳入科普创作队伍建 设行列,为科普科幻创作繁荣发展厚植文 化土壤,打下人才根基。 《科学故事会》:科学阅读和写作从 娃娃抓起。创刊于 2019 年 8 月的 《科学 故事会》是一本面向初中生和小学中高 年级,以原创科学故事阅读和写作为主 的刊物。它通过讲述科学中的故事,发 掘故事中的科学,让孩子们在科普阅读 与创作中爱上科学,提升科学素养。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让科 普科幻阅读和写作走进中小学课堂。这项 全国会议自 2018 年起每年度举办,邀请 学者、作家、教育工作者们以“科普+教 育”“科幻+教育”的跨界视角,通过学术 报告、课程展示、科普活动等形式,展 示、探讨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发展动向, 为我国青少年科学阅读和写作在学校教育 中的推广理论支撑提供和专家资源。 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培 养高中生科幻写作的专注和热情。这项 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小学生竞 赛之一,旨在搭建展现新时代高中生的 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与写作能力 的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报 名人数逐年创新高,2019 年全国有 16 万 中学生参与,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科学 思维、提升创作水平。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瞄准青年 人,发现和培养明日之星。2017年以 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中国科协科普 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下,承担科普文创 项目,并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 进行推广。3 年来。通过与地方作协、高 校社团及科技公司等合作,先后开展了 创作选题遴选、潜力人才选拔、创作培 训、创作大赛、创作交流等工作。截至 目前,累计在北京、上海、广州、武 汉、上海、成都、长春、天津等地开展 各种创作培训班近 50 个,邀请授课讲师 200 余人次,培训学员超过 4000 人;青 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收到各地投稿作品 1143 篇,经评审,1062 篇科普科幻作品 在项目官网展示和传播,授予 165 篇优秀 作品的作者“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称 号,并发展其成为学生会员。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项目:定位于科 学家,充实科普创作的高端人才库。自 2018 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承担科学传 播专家团队培训交流组织实施工作,为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搭建平 台、提供服务。2019 年针对在库的512 个团队的 510 名专家,共为 6547 名团队 成员提供了科学传播能力培训、视频拍 摄、宣传等服务,并研究制定了团队运 行指导意见及未来发展规划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 奖:营造激励性社会氛围,助力创作生 涯。该奖项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 专业奖,2008 年 5 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 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 表彰奖励全国范围内优秀科普作品的作 者和出版制作机构。现已成功举办五 届,获奖作品中有 15 部作品经中国科协 等单位提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 等奖,有力助推了科普作家的职业生涯 迈上新的起点和高度。 (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志敏:中国 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 会副秘书长) 下力气厚植文化土壤 精心培育读者和创作群 □陈玲 张志敏 野外,蜜蜂、牛虻等昆虫以及蜘蛛等小动物较为常见,我们通常会以“可爱”或“丑 陋”将它们略作分类。虽然很难将这些小动物归为恐怖的“杀手”,但在微距镜头下,我们却 能一睹其“杀手”本色。 图 1:蜜蜂也“开荤”。人们大多以为蜜蜂是“素食主义者”,这只蜜蜂却捉了一只花腿 小蚊子尝鲜。但显然不是饥饿所致,看它那一身花粉就明白了。 图 2:几毫米大小的食蚜蝇也有几百乃至上千只复眼,不能不令人赞叹造物的神奇。 图3: 令人生畏的牛虻,密集的复眼,刀叉一样的触角,舐血的口器,无不令人联想到“妖魔鬼怪”。 图 4:快乐的食蚜蝇:食蚜蝇成虫是吃素的,它们不仅饮食习惯与蜜蜂相似,部分食蚜 蝇体型花纹也酷似蜜蜂。图为一只美丽的食蚜蝇正在花间飞行。 图 5:残暴的蜘蛛。蜘蛛不属于昆虫,但它却以多种昆虫为食物。快乐美丽的食蚜蝇碰 到它,好日子就到头了。顺便说一句,蜘蛛也并不都是结网捕食的,例如图中这一位。 摄影/李秋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杀手 杀手微观 微观 4 4 1 1 3 3 2 2 5 5 聚 焦 国 家 中 长 期 科 技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2006 — 2020) 与 新 科 技 革 命 MSTA 大 家 系 列 科 技 讲 座 第 四 期 在 京 举 办

科普时报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校园)、中老年科普(进社区)、重点行业科普、重大科 技成果科普等四个领域,竭力打造《科普时报》科普全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科普时报讯 (记者 侯静) 11 月 13 日,主题为“腾飞之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与新科技革命”的 MSTA 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活动在清华大学举办。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以及十几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决定密不可分。而在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锣密鼓制定的当下,回望来时路意义重大。

    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主办,清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本次MSTA 大家系列科技讲座活动,与会嘉宾共同分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起草和实施背后精彩的故事。

    主讲嘉宾、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 指 出 , 国 家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中 长 期 规 划 纲 要(2006—2020) 中提出的国家目标战略重点、指导方针、激励政策、重大专项等都陆续得到了落实,各项

    指标已经基本实现,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抵抗国外制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把中国的经济、科技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徐冠华回忆说,当年集思广益所进行的战略研究,讨论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上的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最后取得了共识:一是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二是集成创新能力薄弱;三是引进

    消化吸收能力薄弱。大家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徐冠华强调,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创新是不断突破科技前沿,普及是让公众理解创新成果,使科技创新成为大众的财富,成为全社会的力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在当天的活动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国际 ITER 项目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科技部原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科技部办公厅原副主任、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咨询委员会委员、ARJ21—700飞机原总设计师吴兴世,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分项总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赵新力,科普时报社社长尹宏群,科技部遥感中心总工程师张松梅,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方红卫等嘉宾一起,回顾、学习了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6—2020) 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介绍了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第四代核电、ITER能源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技专项和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责 编:陈 杰 美 编:纪云丰

    编辑部热线:010-58884135

    广告、发行热线:010-58884190

    扫码订报更方便

    扫码订报更方便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第110期

    主管主办单位:科技日报社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03

    邮发代号:1-178

    社 长 尹宏群总编辑 尹传红

    科普时报

    科普全媒体平台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

    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没

    有 全 民 科 学 素 质 普 遍 提有 全 民 科 学 素 质 普 遍 提

    高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高素质创新大军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难以实

    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习近平—习近平

    《科普时报》设立了要闻、新知·解读、科学·传播、自然·生态、书香·文史、社区·消费、健康·情感、教育·智慧等八大板块内容,内容涵盖科普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下一步《科普时报》将重点发力青少年科普(进校园)、中老年科普(进社区)、重点行业科普、重大科技成果科普等四个领域,竭力打造《科普时报》科普全媒体平台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03,邮发代号:1-178,每周一期,对开8版。全年订阅价:120元/份。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订阅《科普时报》报社咨询热线:010-58884190。

    全新的《科普时报》给您不一样的科普盛宴扫码订阅更方便

    科普全媒体平台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 苑 视 点

    11 月的南京,五彩斑斓,春华秋实,由中国林学会和南京林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8 日在这里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 “ 创 新 驱 动 林 草 事 业 高 质 量 发展”为主题,林草行业专家学者深入研讨林业现代化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前沿智慧。

    会议期间,颁发了第八届梁希科普奖。奖获者们表示,每一张荣誉证书背后,都凝结着团队的科普情怀和梦想。林草科普这条路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对本届梁希科普奖进行了重头报道的 《科普时报》 藉此跟与会的 3000 余名林业科技工作者见面,引起强烈反响。他们 认 为 , 国 家 级 全 媒 体 科 普 平 台—— 《科普时报》 首次亮相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切实体悟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是 每 一 位 科 技 工 作 者 的 历 史 使命。要做一名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林草科技工作者,切实树立起创新发展理念,自觉融入 林 草 现 代 化 建 设 新 征 程 、 新 使命 , 认 真 做 好 林 草 科 普 这 篇 大 文章,促成林草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双翼合璧。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物多 样 性 是 支 撑 人 类 文 明 大 厦 的 基础。森林是“地球之肺”,草原是

    “地球之肤”,湿地是“地球之肾”,荒漠化是“地球之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之免疫系统”。目前,全国林草部门管理着 46.9 亿亩林地、60亿亩草地、8 亿亩湿地、1 万多处自然保护地及丰富的物种资源,从业人员达 2000 余万人,在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全民生态意识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想见,进一步挖掘林草科普资源、培养高素质林草科普大军、耕耘新时 代 林 草 科 普 事 业 必 将 出 现 新 气象,展现新作为。 (郭建斌)

    三千余名林草科技工作者人手一份

    三千余名林草科技工作者人手一份

    《《科普时报

    科普时报》》亮相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亮相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11月1日,在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科幻作家刘慈欣发言时谈到,现在国内科幻最基础的那一部分东西其实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很欠缺,比如最主要的三个要素——作家群、受众群、作品。他认为当前科幻作家总体数量很少,相对其他文学而言,作品也远不够多。

    诚然,科普科幻创作的繁荣发展,本质上还要靠体量足够大、水平足够高的作家群体持续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并能够为最广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因此,要扩大创作群体,作家的数量上去了,才能够产生比较经典、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要扩大读者群体,读者的需求增加了,科普科幻作品才有市场,才能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领军行业组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促进科普创作事业繁荣发展为宗旨和使命。40年的发展历程中,协会通过主办期刊、组织评奖、举办赛事、开展

    培训等各类途径,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和公众推送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持续培育读者群,发现、培养、激励科普科幻创作人才。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摸索,目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已经初步搭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及成人的全年龄段的读者群培育和创作人才培训体系,尤其是将科学家群体纳入科普创作队伍建设行列,为科普科幻创作繁荣发展厚植文化土壤,打下人才根基。

    《科学故事会》:科学阅读和写作从娃娃抓起。创刊于2019年8月的《科学故事会》是一本面向初中生和小学中高年级,以原创科学故事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刊物。它通过讲述科学中的故事,发掘故事中的科学,让孩子们在科普阅读与创作中爱上科学,提升科学素养。

    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让科普科幻阅读和写作走进中小学课堂。这项全国会议自2018年起每年度举办,邀请学者、作家、教育工作者们以“科普+教育”“科幻+教育”的跨界视角,通过学术报告、课程展示、科普活动等形式,展示、探讨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发展动向,为我国青少年科学阅读和写作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理论支撑提供和专家资源。

    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培养高中生科幻写作的专注和热情。这项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小学生竞赛之一,旨在搭建展现新时代高中生的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与写作能力的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报名人数逐年创新高,2019年全国有16万中学生参与,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科学思维、提升创作水平。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瞄准青年人,发现和培养明日之星。2017 年以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下,承担科普文创项目,并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进行推广。3年来。通过与地方作协、高校社团及科技公司等合作,先后开展了创作选题遴选、潜力人才选拔、创作培训、创作大赛、创作交流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上海、成都、长春、天津等地开展各种创作培训班近50个,邀请授课讲师200余人次,培训学员超过4000人;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收到各地投稿作品1143篇,经评审,1062篇科普科幻作品在项目官网展示和传播,授予165篇优秀作品的作者“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称

    号,并发展其成为学生会员。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项目:定位于科

    学家,充实科普创作的高端人才库。自2018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承担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培训交流组织实施工作,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2019年针对在库的512个团队的510名专家,共为6547名团队成员提供了科学传播能力培训、视频拍摄、宣传等服务,并研究制定了团队运行指导意见及未来发展规划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营造激励性社会氛围,助力创作生涯。该奖项为中国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专业奖,2008年5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表彰奖励全国范围内优秀科普作品的作者和出版制作机构。现已成功举办五届,获奖作品中有15部作品经中国科协等单位提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有力助推了科普作家的职业生涯迈上新的起点和高度。

    (陈玲: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志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下力气厚植文化土壤 精心培育读者和创作群

    筑 牢 科 普 科 幻 创 作 的 人 才 之 基□□ 陈 玲 张志敏

    野外,蜜蜂、牛虻等昆虫以及蜘蛛等小动物较为常见,我们通常会以“可爱”或“丑陋”将它们略作分类。虽然很难将这些小动物归为恐怖的“杀手”,但在微距镜头下,我们却能一睹其“杀手”本色。

    图1:蜜蜂也“开荤”。人们大多以为蜜蜂是“素食主义者”,这只蜜蜂却捉了一只花腿小蚊子尝鲜。但显然不是饥饿所致,看它那一身花粉就明白了。

    图2:几毫米大小的食蚜蝇也有几百乃至上千只复眼,不能不令人赞叹造物的神奇。

    图3:令人生畏的牛虻,密集的复眼,刀叉一样的触角,舐血的口器,无不令人联想到“妖魔鬼怪”。图4:快乐的食蚜蝇:食蚜蝇成虫是吃素的,它们不仅饮食习惯与蜜蜂相似,部分食蚜

    蝇体型花纹也酷似蜜蜂。图为一只美丽的食蚜蝇正在花间飞行。图5:残暴的蜘蛛。蜘蛛不属于昆虫,但它却以多种昆虫为食物。快乐美丽的食蚜蝇碰

    到它,好日子就到头了。顺便说一句,蜘蛛也并不都是结网捕食的,例如图中这一位。摄影/李秋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杀手杀手””微观微观44

    11 3322

    55

    聚焦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与新科技革命

    MSTA 大 家 系 列 科 技 讲 座 第 四 期 在 京 举 办